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计算机基础课堂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3 17:20: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计算机基础课堂

篇(1)

目前,课程改革正在各大学校进行,我校根据专业也成立了课改团队。作为计算机课改团队的一员,对于计算机专业如何进行课改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本学期我带了两个非计算机专业班的计算机基础课,下面就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个人的一些想法作一下阐述。

一、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现状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课程设置

就目前我校情况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分为两个学期进行,而每个专业每周是一次课。根据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等,第二学期讲授Word,Excel,Powerpoint等。这样按照教材的安排导致了一种现象:学生喜欢计算机课程,但由于教学不能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无法吸引他们热情持久地学习。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认真学习的同学越来越少,大部分学生或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很多同学都提出了一个相似的问题:“学习这门课对我的专业有何帮助?我以后的工作能否用到这些知识?”可见,学生渴望计算机知识,但同时又希望对自己的专业及今后的就业有所帮助。

2.计算机水平

现在的初中甚至有些小学都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里面涉及的内容和中职教材基本一致,只是在程度和具体问题上不同,很多学生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门课程。但中职学生生源广泛,各地学校的教学方式不同,有些农村的孩子在初中也就上过几次机而已,连键盘都不熟悉,打字都是用一个手指在敲。而有些学生则在初中就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这门课。另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学生家里已经有计算机,在家里就可以练习。以上几点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十分影响教学质量。

3.网络问题

这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存在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本学期我带了三个非计算机班的计算机基础课,这三个班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欢上计算机课,但学习兴趣又不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几次课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喜欢上机房课的原因是能上网。很多学生都是早早来到机房,开机的第一件事就是上QQ或是打游戏。如果把网络断掉,他们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对着屏幕发呆。如果老师正式开始上课,他们会发出一种不耐烦的声音,接下来对老师的讲课内容根本听不进去,布置了任务也没有兴趣去完成。

总之,没有了网络就像没有了灵魂一样,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正是上述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如何解决呢?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安排

打破传统的教学程序,在教学中不一定要按照教材上的顺序来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可行的教学计划,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对他们专业及以后就业有帮助的内容来学习。每个专业对计算机知识要求的程度和内容不完全相同。所以,教师要根据非计算机专业中各种不同专业的情况和要求,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不同的计算机技术。备课时要根据各专业同学的水平来备课,而不能统一要求,一概而论。

2.分组教学

上面提到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把不同程度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按不同的层次、难易程度布置操作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较容易的基本的操作,让每组中程度好的学生充当小组长,在小组长完成本次课的任务的同时去帮助其他同学。这样一来,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当堂课的任务,使每个学生每堂课下来都能有一种成就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增加了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3.采取奖惩措施,激励学生掌握技能

篇(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点并熟练操作日常办公软件,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素质、操作等方面发挥着先导性作用。在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均衡、基础条件有差异的情况下,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状,故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在教学过程中,既满足共性要求,又满足个性要求。从传统的“灌输式”模式,“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向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将有助于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帮助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2]。

1教学现状分析

1.1学生基础差异大

生源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信息化水平有区别,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很大。部分学生已具备比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还有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还不熟悉,仅仅停留在浏览网页、游戏阶段。这种情况导致传统教学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认为过于简单,有的学生却认为难度太大,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此外,学生缺失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师教学热情受影响。

1.2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目前,许多高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硬件条件跟不上,实现真正的翻转课堂教学难上加难。这是当前教学改革过程当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翻转课堂”实际上需要配备较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学校要给任课教师和学生配备相应的计算机互联网设备。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实施“翻转课堂”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学习背景教学背景不同,接受同一种教育,教学效果存在着严重差异。为了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翻转课堂”的理念亟待应用到课程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网络来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

1.3课程内容匮乏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教材多种多样,但其内容始终停留在多年前的陈旧内容,相对单一匮乏。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而言,教学内容陈旧而单一,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技术的发展,无法满足和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部分学生在课程过程中不愿意去主动学习、理解和研究,对该课程并不重视,对计算机的理解非常片面,导致课程教学实效性大大降低。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深入研究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可视化、模块化、开放化,将课程形式虚拟化和现实化相结合[3]。“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避免了课堂“一对多”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处在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中,来完成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4]。

2.1教学内容可视化

为了实现“翻转课堂”这一目标,课程教学前,将教学内容分知识点录制成视频,使教学内容可视化,为学生课前学习提供学习素材。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可以让相关专业的老师一并参与教学内容录制,以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或者利用“智慧树”等视频学习网站,参考其他高校视频学习材料。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师需要精心准备并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分知识点视频讲解、长度适当,并在视频学习完成后提供一个知识小测试,用来检查学习效果。这种模式极大强化了基础知识的针对性掌握,给学生提供了更加清晰的学习思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2.2教学内容模块化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压缩,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真正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分知识点讲授并适当修改其教学内容,合理科学地分解课程内容,分为不同知识模块提供给学生进行自由选择[5]。教学内容模块化,必须确保视频内容不会过多、学习时间不会过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如对Excel分模块进行讲解,可将其简单分成表格制作、公式填充、函数应用、排序、分类汇总、筛选、图表、数据透视表,学生依据自身掌握知识水平,科学合理地选择其所需的学习内容,以此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2.3教学内容开放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内容日渐陈旧,无法满足时代需求,需要不断更新视频教学的内容。教师需要熟知计算机最新发展技术的应用情况并能够有针对性地介绍,结合本学校教学的实际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可以请专业老师对不同前沿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录制视频,极大程度地增强了课程专业性,并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更新迭代。教师也可以采纳网络上优秀大学的公开课视频,截取相关教学内容,供学生学习。

2.4教学形式的虚拟化与现实化相结合

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托一个好的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自由提问,并且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学习,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平台或者相应软件解答学生疑问,通过统计功能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详细过程进行了解,为课程教学做好准备。学生掌握水平不同,可以有针对性地反复观看学习内容。网络视频的教学内容能够永久性存档,学生可随时随地查漏补缺。教师在课堂上对重点难点进行面授,与此同时,可以根据大众常见问题直接进行针对性辅导[6]。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笔者于2019年度两个学期,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上逐步进行基于“翻转课堂”的改革教学,效果较为显著。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次理论实验,教师讲授为先,学生课后完成作业。这次教学模式的改革,课堂教学基本在机房完成,给予学生更多实际操作机会,从而增强其动手能力。首先,课前布置观看视频,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质疑和困难。针对学生的问题,以课堂演示的形式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逐一突破难点。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并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学生,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个和谐轻松并且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其次,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检测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留给学生充足时间去讨论、思考,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给予学生最大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答案。重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寻求答案的能力。最后,对于实际操作环节的设计,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项目案例训练。在实践环节中,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多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寻求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在“翻转课堂”上,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学生在思考与不断创作中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改变以往枯燥的学习模式,学生在课程中收获了知识,同时也极大了锻炼了主动学习能力。

篇(3)

素质教育要坚持德育为首,教书育人要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成为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积极科学地进行德育渗透,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德育功能。

一、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利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该课程的第一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和计算机安全知识两个内容。在计算机基本操作训练时,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按正确操作步骤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对保护计算机、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有关计算机病毒知识时,教师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危害,它将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严重的还将会造成系统崩溃,使互联网瘫痪,从而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而且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2.利用文字录入训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文字录入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要求掌握的最基本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让学生单纯地在打字练习软件中进行录入练习,时间长了,学生会感觉到枯燥无味。针对这个问题,在文字录入课程,我们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文字录入测试,最后选拔出优秀代表进行各组间的录入速度比赛。采取这个教学方法,我们发现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团队团结协作意识增强了,大家表现出你追我赶积极向前的精神,学生的打字速度也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在文字录入课堂中,我们经常选择励志文章让学生作为录入教材练习,比如《微笑是一种修养》《自信才能成功》《做一个生命的强者》《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阶梯》《勤奋是通向成功的捷径》等等。学生在进行文章录入练习的同时,可以欣赏阅读这些激励与积极向上的好文章,无形中对学生是一次教育,可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3.利用计算机网络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查阅信息、实现资源共享等,网络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以及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给技校学生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部分技校生沉迷于网吧,或被一些不健康网站深度毒害。计算机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上网,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让学生在网络中吸取丰富营养,满足求知欲,在释放好奇心的同时,能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信息,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篇(4)

2“基础知识+项目”方案的实施

项目教学的内涵是强调学生为了完成某个项目,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

(1)课堂内容以“基础知识+项目”的形式组织教学。首先打破传统的上课内容结构,重新组合课堂内容,将课程内容设计为某一个或几个项目,每个项目再细化为若干个专题。然后把知识点贯穿到每个专题中。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或专题,难易程度要适中还要全面,要实用还要有趣味。让学生体会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变抽象的理论为生动的实际操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举例来说明“基础知识+项目”教学方案,“文字处理软件Word”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将“文字处理软件Word”设计为一个项目,再将其细化为四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具体的知识点。把学生毕业时必须写的毕业论文设计为专题3:毕业论文排版。毕业论文属于长文档,编写完论文后,需要为其排版。如何把长文档制作得简单直接,能很直观地显示长文档的目录和所包含的内容,给出章节所对应的页数等等,学生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制作,掌握文档的编辑、排版技术、文档管理、页面设置、表格处理等基本知识点。文字处理软在课堂中以项目驱动任务,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在研究、探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将“教与学”融为一体,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中心,通过“基础知识+项目”教学,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掌握,认知能力和完成实际项目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能够表现出更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日后具备胜任各自岗位的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2)课堂时间安排“基础知识+项目”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应有所体现。在不改变授课计划规定的理论课学时和上机实验学时的基础上,将理论课的学时分割为几个小段时间,穿插在实验课中,用于每个项目或专题的知识点的介绍,这样避免90分钟满堂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在听完知识点的介绍之后,马上可以动手操作。在制作、设计专题的过程中学生边学、边做、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还解决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例如,项目1文字处理软件Word,理论课2学时,上机实验课8学时,共10学时(五次课)。将理论知识点穿插到五次课中,每次课的理论介绍约占时18分钟左右,首先导入专题,讲解与专题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演示专题的产品,让学生对实验内容有感性认识。然后剩下的时间学生进行项目或专题制作。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85-02

Research on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College Computer Public Basic Course in Classroom//HUANG Jinyan, FENG Zhong

Abstract Computer public basic cours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general education among non computer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rse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n class-room effective management base on three phases include before class, in class and after class.

Key words computer public basic course;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m management

1 前言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一般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学期开设程序O计类课程或数据库应用类课程。这些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为教学目标,对普及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教育因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其教学活动主要在机房开展,由于计算机中资料丰富,游戏、娱乐、视频等对学生的干扰比较大,这对计算机公共课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挑战。计算机公共课教师只有掌握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2 课堂管理的内涵

课堂管理是课堂和管理两个词的组合。广义上,课堂泛指所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管理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活动。然而,国内外目前对课堂管理的内涵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一部分学者认为课堂管理应该侧重于对过程的管理。其中,胡森认为课堂管理是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的过程[1];琼斯认为课堂管理应该是一种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并使自我克制内在化的媒介[2];Lemlech J K强调课堂管理是一种可以开发学生潜能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有益的课堂活动,并可以使这种活动发挥出最大效能[3]。

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课堂管理应该侧重于对人,也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其中,Johson L V认为课堂管理是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建立和维持的课堂群体(Classroom Management);吴清山认为课堂管理是师生遵循一定的准则,适当而有效地处理课堂中的人、事、物等业务,以发挥教学效果、达成教育目标的历程[4]。

因此,对于课堂管理,不应只局限于对学生课堂纪律和课堂行为规范的管理,更不要形成以教师权力为基础的课堂管理模式,要关注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3 构建高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不仅仅只在课堂上,还应该延伸到课内和课外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授课前准备阶段、授课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阶段、授课后的总结反思阶段。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课堂管理实施策略如表1所示。

第一阶段:授课前的课堂管理 授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前的课堂管理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优化教学设计,降低课堂管理难度。教学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授课质量和课堂氛围的好坏。良好的教学设计指引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管理自然水到渠成。计算机公共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

在教学设计方面应注意,首先,要对学生开展计算机水平摸底考试并对成绩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教学活动设计必须有趣且分成不同难易程度的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才会吸引学生去思考并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以贴近生活的实际任务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课堂气氛也就会活跃。

2)安排学生座位,创建互助小团队。可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安排学生的座位,如第一名与最后一名相邻、第二名与倒数第二名相邻等,解决当学生人数较多时,教师难以全面辅导的问题,同时为学生间的互通和互助创造条件,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也节省了教师考勤的时间。

3)认识学生,发挥期望效应。教师要做到能叫出课上每一位学生的名字,使学生有受到重视的感觉,同时提高课堂管理的实效性。公共课教师应注重发挥期望效应,对不同的学生都传递积极的期望,不要对学生贴上任何标签,避免惩罚学生,以鼓励为主。

第二阶段:授课中的课堂管理

1)组合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多元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因此,根据课程实际需要,可以优化组合案例式、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分组管理,提倡同伴效应。按照成绩或个人意愿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设有一个组长。要求每个小组在每两周内至少一次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最高次数不限。教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点评,对于提问和答疑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并作为平时成绩中的一部分。在小组中放大同伴效应,通过同伴的积极影响,带动其他学生一起积极主动学习。

3)行为监测,事前消解问题行为。在人数较多的课堂中,教师很难兼顾所有学生。采取基于指纹识别监控的管理系统,随时监测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行为,获取整体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前发现学生的问题行为,从而主动采取措施而不是事后控制。

4)课前抽查,检验学习效果。教师有必要在课前对上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短总结,随机抽取学生演示测试题的做法并记入平时成绩。通过这种展示方式,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二是督促学生在课堂内积极实践。

5)学生深度参与,提升实践能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应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大胆走在学生后面,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最大限度减少多余的讲授,留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对于课堂内能够完成的任务,要求学生当堂提交任务,从而督促学生参与,使得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另外,通过课程竞赛整合所学知识,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第三阶段:授课后的课堂管理

1)教学反思,促进良性循环。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适时的总结、反思、沉淀是有效教W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后,以学生小组为单位,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各方面意见,及时反思并做出相应的改进。反思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学细节和学生的接受效果,及时改变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等,以保证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课堂管理的良性循环。

2)关注两端学生,避免学生掉队。从摸底考试可以看出,计算机公共课的学生基础差异比较大,课堂管理应注重基础好和基础差的两端学生。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师教授的内容消化比较慢,尤其在教学内容前后关联或难度增加时,会失去信心,逐渐掉队。而基础好的学生感觉内容过于简单,逐渐脱离课堂。因此,关注两端学生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堂管理应特别需要注意的。

3)及时响应,解决学生的疑惑。教师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时候也恰恰是在课下完成作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的职责是充当学生的顾问并在必要时提供帮助。因此,通过网络学堂、微信群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进行答疑解惑,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下及时解决问题,无疑对增强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保证至少8次作业的全批全改,详细列出学生的错误原因并及时向学生公布,以便学生进行改正。此外,要调动学生在课外自己经常进行实践,也可提供一些带有参考答案或讲解视频的作业及测试系统,让学生更多进行实际操作,及时了解自己的水平及错误所在。

另外,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使学生全面梳理、整合、应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兴趣又促进对课程的深入钻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结语

计算机公共课程的课堂管理应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深度参与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行为的被动监测相结合,通过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课前、课中、课后的课堂管理策略,最终实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思维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参考文献

[1]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6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琼斯.全面课堂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的班集体[M].方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篇(6)

第一,是否有必要在大学阶段还开设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现在的学生从高中阶段,条件好的甚至从小学阶段就学习有关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知识,但学生运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实还有待提高。

第二,如果开设,那么如何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课时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情况来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老师又觉得这门课很简单,难有教学成就感,不愿意做过多的投入。

第三,该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投入很多教学资源,特别是师资和计算机机房,实际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学校很不满意目前的这种状况。因此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迫在眉睫,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国内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教与学方法的探究,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改革,对课程考试考证的改革也有所涉及。本文在全面分析已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教学内容的四个阶段,重点结合关键阶段的教学内容,提出并实践了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图1总结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工具使用是目前中小学主要教学的内容,侧重于讲述office的三种工具Word、Excel和 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与步骤,例如如何创建一个文档,简单的文档编辑和保存文档。第二阶段案例操作是经过长期教学改革后,目前大学阶段主要的教学内容。这个阶段默认一个基本的事实,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具备了计算机使用的基础知识,大学阶段的教学任务是强化学生运用工具的能力。为此,不少高职教师和专门的培训公司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发这种学习案例,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素材。这种案例一般是1到2个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是目前计算机类考证中实操的主要考试内容。

本文认为,大学阶段仅局限于案例教学,还是难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提出了任务驱动阶段的教学内容。这里任务驱动区别于以往相同的提法,本文对任务规定有以下特征:

* 开放性。任务是来源于生活与工作中一个具体实际问题,用计算机解决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只有好与更好,没有以往绝对的对与错。

* 综合性。解决这个任务需要用到第二阶段的多个学习案例中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

* 承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只局限于工具本身的使用,而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例如问题分解与设计、文档编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如图2所示,本文把任务驱动分为四个层次,图中的第1层的设计内容包括报告提纲、作品的形式设计等。例如如何布局,使用何种图案。各种参数设计,例如表格的栏目、颜色值等。重点是任务实施的操作步骤。这个设计的过程既可以手写,也可以是word文档,甚至是用visio所绘的草图。第4层任务就是要求学生会操作,还要学会与人分享与交流,有了这种锻炼机会,学生就业应聘,上班后与同事沟通交流或者向领导汇报工作的能力就会明显突出。

笔者给出一个典型的任务示例。浙江省某市公共自行车管理中心为市民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该中心提供了20天借车和还车的原始数据。每天平均3万5千条数据,总数据达到70万条。每条数据包括自行车号、借出车站、借车锁桩号、借车时刻、归还车站、还车锁桩号、还车时刻、用车方式、卡类型和借车卡SN。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分析这些原始数据,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提供改进服务质量的建议。

这项任务满足上述所说三个特征,并且贴近学生生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容易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完成该项任何后,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本实例使学生真正能做到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可举一反三,例如可推广到校园食堂服务系统,尽量缩短学生排队用餐时间,提高饭菜服务质量等。

任务完成过程包括设计工作方案,剔除奇异数据。用公式形成基础数据,例如计算每次用车时间。用数据透视功能和专门的数学函数等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种统计分析结果。例如每个车站借还车频次,用车时长分布,每天使用不同借出卡数量,平均每天用一次车的人数,借车和还车高峰等。可用各种特殊的图表展示结果;任务的核心是根据这些统计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服务的建议,例如如何根据评价用车时长确定收费时段,如何合理配置各站点,以及该站点的自行车数量。最后用WORD文档形成报告,还要用PPT分享交流结果。

在完成驮拥墓ぷ魅挝袷保有可能需要编程来完成一些机械重复和繁杂的子任务,那么office中VBA编程就有用武之地。笔者曾经用VBA为深圳福田保税区的一个企业编制仓库租赁费的计算程序,工作效率有明显提高。这个阶段可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拓展教学内容,可开设选修课来实施教学。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实践

三、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有少部分学校探索了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本文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首先自主在课下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有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同时,学校建设了有丰富教学案例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使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如图3所示,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建立了实用且丰富的学习资源库。资源库由教师主导建设,学生参与建设。学生通过专门的网上自主学习平台(例如美国著名的Blackboard系统)从资源库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包括各种学习案例和学习素材,同类任务的优秀作品等,并自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课堂导学的主要任务是咨询引导学生掌握使用资源库开展自主学习的学习目标、方式方法和学习任务;还要引导并咨询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主持并点评学生作品和成果的汇报会等。教师还承担了资源库动态更新的管理任务。学生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全部要通过计算机类的技能考证(例如计算机等级考试或CEAC等)。最后通过作品与汇报相结合的方式选拔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性的信息素养大赛及微软世界MOS大赛。

本文的网上自主W习与以往的网络课程学习模式有区别。网络课程是单纯的学习各种案例,以通过技能认证为教学目标,本文的网上自主学习是面向任务,既要学习各种案例,更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这种学习模式从内容上比网络课程更具开放性,在难度上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本文教学模式中的课堂导学是两星期一次,每次2学时,这样一个老师平均可带14个班。笔者所在学校每年6千招生规模,半年内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只需要8名教师。如果一年内完成教学任务,只需要5名教师。教师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学习任务的开发上,既要设计完成学习任务要涵盖的技能考证的所有技能点,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勇于创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近三年教学实践证明, 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实训报告、课后作业、调查报告等撰写质量有明显提高。2013年,笔者学校的学生参加了微软Office世界大赛海峡两岸对抗赛,获得MOS PPT2007项目的冠军。

在云计算辅助教育等新技术支持下,教学结构性变革更容易实现,促使人们关注在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如何从过去灌输式、被动式、以知识的传递和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新型的个性化教育方式。那么,把以往大量的教学案例升级为“微课程”,每堂微课程设计成三部分:问题引入、情境说明、案例操作,使得学生自主学习更为方便快捷,将会更加巩固和提高计算机课程改革成果。

[基金项目: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经费资助。]

参考文献:

[1]陈道蓄,奚春雁,彭远红.面向问题求解,推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 (1):9.

[2]胡钦太,杜炫杰,叶惠文.基于“多元”教学资源建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11(5):75-78.

[3]傅翠娇,曹庆华.科学素养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融合[J].计算机教育,2014(4):26-28.

篇(7)

0引言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推广,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已经发生巨变,合理利用新技术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创新的重要渠道。计算机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对学科知识的渗透不仅要依靠传统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可以运用雨课堂施教,帮助学生高效自学,在实践中强化能力,开阔眼界,以下将对雨课堂的实际应用展开分析。

1雨课堂的概念及特点

雨课堂是一款服务于学校教学的工具,需要借助上网设备与互联网技术发挥作用,是集信息存储、数据计算、资源展示、实时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工具,能满足不同教学环节的使用需求。雨课堂不需要依赖额外的终端设备,教师依靠电脑设计课件,学生利用手机微信参与学习,符合师生的日常使用习惯,因此,师生双方可以快速适应并掌握工具的使用规则,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氛围的有效手段。雨课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易操作、人性化、功能强大这三方面。首先,学生无须下载新应用,不需要准备新的硬件设备,只需要利用微信就可以进入雨课堂,有效降低了线上教学的门槛。学习过程中的操作简单明了,容易掌握,学生可以边学习知识、边熟悉工具,可保障师生课堂互动流畅高效。其次,学生获取资源、答题、表态等个性化需求都可以利用雨课堂轻松实现,教师也可以在课件中增加语音提示、引入网络教学资源,可满足师生的多种需求,充分体现人性化。最后,雨课堂可以将学生的答题情况转化为具体数据实时展现,有效提高教师的掌控力,使教学效果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细致,同时还具备推送提醒、随机点名、弹幕等各种功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具有十分强大的互动展现功能[1]。

2“雨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2.1调查上网习惯,为教学做铺垫

实施教学前,应调查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包括使用计算机的频率、日常上网设备等。了解学生使用习惯后,再普及雨课堂的使用方法,便于学生了解学习工具,重视计算机学习中的互动和实践。通过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手机上网更方便,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学习视频,搜集学习资料。师生沟通中,应分享多媒体教室中的无线网络,提醒学生专心学习,熟悉雨课堂中的各项功能和使用规则。介绍雨课堂的功能后,应组织学生加入班级,引导学生填写个人信息,熟悉进入雨课堂的通道,最后提醒学生打开推送功能,介绍日常使用流程,包括对预习、课堂互动、课后作业方面的要求,使学生逐渐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上学习和自主学习中做到及时响应,加强与教师、同学的互动。

2.2精心设计课件,助力课前预习

考虑到学生用手机学习的特点,可以在课件中插入优质微课视频,便于学生随时随地收听相关讲解,观看操作界面。在课件中插入视频和学习资料后,应添加相应的练习题,以夯实预习成果,考察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情况。增设习题的同时设置标准答案以及答案的解析,鼓励学生在核对答案后观看解析,深入掌握理论知识。设计课件时,不仅要考虑传授理论知识的需求,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比如在设计题目时,可以增设主观题,学生回答此类问题时,可以选择录音、输入文字等形式,满足学生在不同场合的学习需求。比如教学中涉及有关文档编辑格式与打印的知识时,可以在课件中插入视频学习资源,要求学生跟着视频观看操作方法,在介绍重难点知识时,可以在特定时间增加语音提醒,以便指导学生有目标地学习,优化预习效果。为了解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可以让学生使用“报告老师”功能,以收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问,提高课堂效率。为督促学生准时完成预习任务,可以设置结束时间,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安排时间预习,教师端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预习进度[2]。课前预习是形成学生学习热情,保障有效互动的前提,因此,要精心设计课件,在预习课件中突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除了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料外,也要充分利用雨课堂的反馈功能,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预习情况,真实反馈自己的想法,利用功能按钮、回答主观题的方式反馈自己的学习心得,以促进线下教学的开展。

2.3关注学生反馈,提高互动质量

传统课堂上,学生遇到听不懂的问题时经常默默记下,缺乏及时提问的勇气。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中的反馈功能,让学生边学习边发表看法,实时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对于疑难问题可以重点讲解,做到有问题当时解决,能有效控制遗留问题。学生的预习反馈对课堂教学有重要作用,应抓住共性问题,用微课、现场操作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课堂互动质量。比如在教学信息的存储类知识时,由于包含大量理论知识,反馈“不懂”的学生较多,可以引入微课视频,并及时设置相应习题,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反馈答案。将疑难问题当堂消化、当堂解决,不仅能降低学习难度,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有效互动的效果。对学生分组提问时,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机会,最后一名组员提交本组最终答案,高效的互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紧密衔接,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师生合作能力。听课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弹幕功能,方便及时回应教师的提问,增强参与感。当听课人数较多时,为及时了解学生群体中的突出想法,可以提炼弹幕内容,以突出重点信息,提高课堂质量。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灵活运用雨课堂可以确保师生高效互动,沟通顺畅,让教师及时洞悉学生的想法。要求教师充分运用“遥控器”,做好课堂上的引导者,让学生整齐划一地扫码上课、及时反馈、有序答题,充分发挥雨课堂的教学优势[3]。

2.4活用教学资源,强化实践能力

课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雨课堂可以帮助复习课上知识,支持分组学习,教师应借助雨课堂分派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借助小组力量弥补学生在实践中的不足,体会实际操作的困难。由于知识点分散,实际应用中难免出现认识不足、考虑不全面的问题,小组学习模式可以给每个成员自主表达的机会,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使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布置任务,比如要求以组为单位,利用Word制作宣传页,宣传页的主题可以自拟,教师只规定提交作业的时间和渠道,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线交流,大家共同拟定主题,调整格式,为完成作业出谋划策。分组学习中,学生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效率显著提升。比如忘记如何编辑段落格式时,可以选一人回顾课上视频,其他人继续钻研剩余问题。以前的教学中,学生习惯闷头复习,即便能以项目任务驱动自己,也会因为种种原因影响最终复习效果,划分小组后多人共同实践,既能学习他人的长处,又能施展个人才能,是钻研计算机知识,提高能力的宝贵机会[4]。

3结语

综上所述,雨课堂的应用使师生沟通更顺畅,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是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自学效率的有效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混合式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雨课堂的出现能有效促进教学的发展,改善学生听课质量,应保持创新发展,关注学生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学生计算机水平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谭松鹤,覃琪.雨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运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1):137-138.

[2]万晓辉.微课雨课堂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20,36(1):106-107.

篇(8)

一、创设情境,有效激发兴趣

高效率的学习需要在特定的情境当中进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建高效率的计算机课堂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及专业问题的情境,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实际、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探究“信息获取”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班级举行圣诞晚会,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音乐、图片等,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然后便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学习,这样便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又如,在“Excel”表格格式化一节中,也可以让学生创设一个模拟某公司财务人员,美化一张公司财务报表的情境。这样做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便于学生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逐渐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意愿激发出来。

二、了解学生实际,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论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操作熟练程度也不同,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的应用水平千差万别。教师教学时应先充分掌握这些实际情况,然后再结合计算机教学现实,制定出一个较为科学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提高他们的计算机素养。教师还要把握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原则,这一原则就是“重基础、多理论;重理论、多操作的原则”,让学生切实地掌握计算机的一些理论知识,真正理解操作的具体涵义与流程,能够独立或者通过合作完成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实践,借助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问题。

例如,在探究“Internet应用”一节内容时,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应用情境以及能力训练等方面的任务,让学生学会连接“Internet”,然后再安全获取互联网信息,让学生掌握申请电子信箱的技能,能够收发、管理电子邮件等。学生一旦明确了学习目标,在把握和利用Internet时才会更有“度”,这有利于促使教师的教学顺利地达到本节课教学的要求和目的。

三、合理运用教学媒体,提高课堂演示效果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动画等信息为一体,能够给学生的视觉、听觉带来极大的冲击,便于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同时还能够将需要讲解的知识更加系统地呈现出来,为提高教学的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例如,在探究《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中的“软驱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的相关内容时,如果仅靠言语传授,学生很难理解透彻,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以往的教学经验也表明,大部分的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都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对软驱的内部结构更是模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把这节内容做成flas,然后再通过3D技术把软驱的内部结构清晰地呈现出来,再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这一节知识传授给学生:赋予软驱灵魂,最后把软驱看成是―个现实生活中的人,把软驱出故障看成生病,通过软驱到医院看病的过程,来讲解软驱出现故障时需要维修的步骤。其中,软驱到医院看病的过程也就是故障排除的过程。这种新颖别致的讲解、立体的演示,再加上学生主动动手实际操作的过程,―个精彩的故事也就更加完整了,当教学结束时,学生大多能够基本掌握本节课的要点,既省时又省力,教学效果非常好的。

四、采用用先进的教字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理念已逐渐不能适应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构建。这就需要教师在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当中,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补充等方面都是很有帮助的。在实训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竞赛,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实训后再由教师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这样能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尽快地掌握一些理论知识,熟悉操作技能。此外,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发展速度较为迅猛,技术更新很快的学科。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一些较为先进、实际的技能,教学时,教师还需要注意产学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拓展、掌握一些最新的技能和知识,这样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总而言之,中职计算机课程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学习起来较为枯燥,而高效率课堂的建立则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加强对教学新思想和新方法的研究,传授给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探索新事物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凤玲.如何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有效教学[J].中学英语之友:教育研究与实践版,2009(21).

[2]刘国强.浅析提高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3).

篇(9)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带着深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那么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教师要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时,精心选择材料。如,在学习网页制作软件时,先引导学生们浏览一些比较优秀的著名网站,引起他们想动手尝试制作这些优秀网页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让他们先模仿浏览过的网页,自然会遇到技术上的许多问题,教师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强调。课后再布置一些依靠这些技术但可自由发挥的题目给学生,与生活贴近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其创造力。

三、精心安排教学结构,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篇(10)

一、“翻转课堂”在教学现状中的需求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种混合使用技术和亲自动手活动的教学环境。翻转课堂最先在美国的中小学实施,2007年开始,大学课堂中逐步尝试翻转课堂改革。迈阿密大学计算机科学和系统分析系的Gerald C. Gannod,Janet E. Burge和Michael T. Helmick三位教师在他们所教授的“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中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

翻转课堂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微课”视频,与真人版相比,自动版的“微课”老师讲课更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可以让老师在任何时候复读,并且学生不用考虑是否会浪费老师的时间,甚至想复习很久以前老师教授的内容也不用感到尴尬和难为情。作为课堂“增补”,对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很有帮助。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视为非人性化的教学,一个班学生不可以讲话,没有互相配合,每次学生还会遇到老师经常问的问题“你们听明白了吗?”特别是在本科学生中大都经历了12年多的课堂传统教育,无论懂与不懂都会“点头”。现在我们利用“微课”进行人性化教育,现在他们可以互相合作来完成课程和作业。

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存在着系列教室规模大、学生多,且学生领悟参差不齐等问题,特别是在我校对全国招生以后,各个省份的差异就越发凸显,来自贵州及一些西部地区的本科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相当陌生,主动联系教师表示对这门学科的学习非常吃力,希望教师给予他们更好的课外学习方式和内容。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翻转课堂”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有助于解决这类问题。

二、如何提高微课设计能力

与此同时,“翻转课堂”中的“微课”制作与质量的要求非常高。

1.重视微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要认识到微课程与传统课堂讲授的不同。在录制教学视频时,一方面,传统的优质课、精品课长度一般在40~45分钟,而翻转课堂中的视频是10~1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将最核心的内容讲完;另一方面,教学视频中不存在师生互动,只有教师的单向传授,这需要教师考虑视觉效果,避免死板、单调的讲述,突出和强调主题、重点与要点,录制情感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视频。

2.重视微课程单元的检测设计

通过对微课程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是否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检测。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针对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检测习题,在每一阶段微课程后对学生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汇总,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微课教学实施的主要环节

1.课前自主学习,完成进阶作业

围绕特定的知识点,借助课前的学习视频,完成进阶作业。作业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练习题,也可以让学生对课前自学的内容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者可以对微课所学内容写出评论和学习重点。

2.课堂上互相交流与探究

通过了课前的微课学习,学生呈现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逐个解决,对于共性问题可以向全班学生进行具体讲解,一般这类问题就属于关键知识点和难点。对于课堂上呈现的问题,进一步呈现作业题,提升对该专题的掌握度,暴露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尽量做到90%以上的学生完成对该学习主题的掌握。

3.随堂测试和知识点的深化

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随堂测试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给每位学生反馈和矫正。对于测试结果显示掌握知识较弱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讲解,而对于测试结果显示掌握知识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提高性的教学或探究,比如挑战性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扩展深入思考,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求。

篇(11)

1.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我们发现新生的入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掌握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进行文字编辑、上网,以及收发邮件,而有的学生甚至没有摸过计算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普及极不平衡。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在初中时文化课差而成为不被关爱上或经常被批评的学生,或者是因为感到和同年龄的人比差距太大,而感到学习无望的学生。虽然他们由于学习的压力与对成绩的不满而产生了厌学情绪,但学习依然是他们生活的重心,他们依然渴望被关爱,依然渴望获取成功。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上必须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过多地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上机操作,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上机时也能完成各项实验任务,但是遇到实际问题仍然解决不了;而有的学生则因为要用计算机完成某项任务,于是便很快地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巧。

此外,长时间上计算机基础理论课会让学生感觉到单调乏味,接触不到真实的操作会使其产生抽象的感觉。

3.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计算机应用基础对于各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强调了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和新技术的使用,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熟练的键盘汉字输入和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发送和信息能力,等等。

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熟练程度,即应用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因此,我们应把计算机基础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从最初的DOS系统到Windows,涉及的应用软件知识也越来越多,而以前被称为“基础”的那些知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已经变得不再是基础。随着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学习课程体系中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从而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探讨

1.我们应从学生的角度在备课时注意备学生。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取决于他们原本已经拥有的知识量,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接纳新的知识。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当前所拥有的知识储备量,即使把课上得再漂亮,学生也接受不了,这样的课程只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到最后只会让老师和学生都一无收获。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多想一下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学生的立场上,把学生的知识水平考虑在其中,准备一堂简单而精彩的课程,让学生听完后有收获,那么你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