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课堂教学过程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3 17:20: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堂教学过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课堂教学过程

篇(1)

我们所指的教学过程,是指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制定教学目的、编拟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等。优化物理教学是指教师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用动态的观点,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如知识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和教材内容,运用现代化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去制定教学目标、编拟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等。 优化物理过程,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在教学实践中,既重视知识传播,又重视方法指导、能力培养和心理调整,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我们承认,掌握知识和积累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吸取知识过程形成的思想观念、方法及精神、品质和意志,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知识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学,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心渔”,必要时还要“与之同渔”。要尽可能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

二、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内容

1、优化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要依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和社会需要,既要确定基础素质的素体培养,又要有能力培养,使学生所收获的不仅是物理知识本身,而更重的是学习物理的方法,例如:“磁现象的电本质”一节,不仅让学生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是:“磁铁磁场和电流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运动形成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基础和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假说是科学发展的形式,假说是否正确要看其能否解释实验现象,导出的结论能否跟实验相符合,在物理教学中逐渐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发展的道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2、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现行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只有利于教师教职工,而不利于学生学,造成了教学的强制性。学生学习了不少书本知识,却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具备现代化教材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注意学习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现代化。

3、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正确处理知识、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要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教学情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完美结合。充分做到信任学生,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最大限度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让他们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能听到的东西用听觉……等,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地流入学生心田,滋润学生成长,如“感应电流方向一楞次定律”一节,每三人一组,每组备有:原副线圈各一(外面有明显的绕向标志),导线若干,灵敏电流表,电源、电键、滑动变阴器、然后教师发下实验用的讲义,教师重点指出以下几点:

1)什么是原电流、原电流方向、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方向;

2)原电流与原电流磁场的方向由学生自己控制;

3)每次实验时应明确其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4)感应电流方向由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向测出,教师应重点指出,电流从哪一端流入,指针就偏向哪一端;

1)在测出感应电流方向后,画出副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磁场;

2)根据作图结合实验中的具体条件,找出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电流磁场方向间的规律;

3)在实验小组内相互讨论总结出规律,先用自己的语言写文字结论,然后再与课本对照,并找出楞次定律中的关键字句;采用这种方法比传统的讲授法课堂效果能提高35%.

4、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让学生用已有的ε=U+U',I=U/R 知识自己推导出I=ε/R+r ,这样记忆深刻、理解透彻,因此要在汲取各种教学方法精化的基础上,大胆构建适合本校本班教学实际,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并进行优化组合,绝不拘于某一种教学方法,更不要机械地照搬某种“最佳”教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每种教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知识的传授,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不尽相同的作用,只有多法结合,配合使用,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及时了解教学方法的新变化,熟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明确其效能,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篇(2)

音乐教学的展开:使学生处于音乐审美感知的积极状态

该教学环节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音乐课堂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重点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审美主体――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审美感知状态之中,并在此条件下,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在充分进行审美感的基础上,积极进入审美探索阶段。

音乐课的基本技能教学,包括识读乐谱、音高音准的训练、节奏练习、基本的演唱与演奏技巧练习等等。这些内容的教学很容易产生同音乐审美相背离的现象,过去注重“双基”训练的音乐教学正是没有处理好技能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才导致了音乐课繁、难、偏、旧的现象。要改革枯燥的基本技能教学方式,把基本技能教学作为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探索的一个过程来进行。例如:在节奏练习中,结合自由协调的身体动作(拍手、走步、跳跃等)来感觉节奏,变机械的节奏训练为对音乐节奏的优美反应,从中得到节奏美感的体验;识谱教学中,根据学生“先感性后理性”的音乐艺术认知规律,先听、唱歌曲,后识谱是可取的教学方式,教学生识谱可结合具体的歌(乐)曲旋律进行,将识谱教学作为音乐学习的自然演化,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审美感受;歌唱技巧或演奏技能的学习掌握虽不可或缺,但应以美好的音色为追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技巧难度,尤其不能以纯技术训练的方式进行。

篇(3)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城乡26所小学中进行了自然学科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验研究,5年来取得明显 效果,并总结了4条基本经验。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优化中实施控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呢?我们采取“两次目标分 解”法,形成课堂教学目标链。即:依据自然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第一次分解, 确定课节教学目标;然后,以该课节要达到的最高教学目标为终点,进行第二次分解,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由高 到低逐级推导出各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目标,形成循序渐进、环环紧扣的教学目标链。如,第二册第14课《 昆虫》,根据教学大纲“动物”单元教学目标分解该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意义识记、理解、初步应用昆虫概 念,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细小构造(观察能力)、把握物体共同特征(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的能力以及认 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分解并设计知识、能力、情感同步发展的课堂环节教学目标 。(见图1)

    通过“两次目标分解”后形成的课堂教学目标链,其意义在于:

    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链,使教学过程更为清晰,重点、难点明确,可 以更好地选择为达标所需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

    ⒉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更清晰地反映,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某类学生的学习“位置”,以便及时采取 措施,调整、改进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使教学活动更有效。

    (附图 {图})

    在知能教学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图1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序”

    一个效益较高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教材在一定时空环境中有序的组合,它以实施教学目标 为主线,以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情感为基础,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得到共同 发展。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的备课开始,这是教学程序的第一步。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优化备 课,要以课堂教学目标、环节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为依据,整体考虑,选择恰当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手段 、形式、时间以及反馈矫正途径等,并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知识、能力与情感同步发展的教学过程 ,把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使教学过程的逻辑性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相统一。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链形成“梯次推进式课堂教学管理结构”(见图2)。对各环 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有序管理,形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反馈矫正及评价四个基本管理环节。

    梯次推进式课堂教学管理结构

    (附图 {图})

    图2

    如,《昆虫》一课,首先,根据课节整体教学目标,确定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为主线,能力与情感培 养同步发展的梯次推进式教学管理过程。其次,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课堂教学目标分解 为五层次阶梯式环节教学目标(见图1、图2)。即:观察(掌握典型昆虫个体形态特征)比较(两只以上 典型昆虫相同点、不同点)归纳(昆虫形态特征共同点)抽象(昆虫的本质特征)概括(昆虫概念)运 用(昆虫概念及识别当地常见的虫子)达到具体化。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最后,根据上述管理进程,设计分层出示的有结构的教学材料。如,蚂蚁、天牛及蜻蜓;当地常见的昆虫及非 昆虫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等。选择教师指导学生研讨,学生自觉能动探索的教学方法。如,学生观察、 比较、互相讨论,引导学生抽象、概括等。合理安排各环节教学时间、组织形式、反馈矫正途径方式方法及板 书。如,观察前教师讲清目的要求及观察方法(班级教学);学生个体观察、比较;组织小组相互交流、研讨 (个体到小组结构学习);小组间、学生间交流汇报、研讨观察、比较、归纳及抽象概括情况(班级教学)等 。

    三、优化反馈矫正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除了教学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外,还应该具备信息反馈回路。当反馈信息揭示出学 生学习效果与期望教学目标有偏差时,就要通过调整、纠正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与期望目标相一致。因此, 反馈与矫正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对联结体。

    第一,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链,建立反馈矫正链,形成目标、活动、反馈矫正的控制、调节闭合回路。

    首先,抓好授新课前的反馈矫正,打好学习新知识、技能前应具备的基础。如,学习《昆虫》前,学生应 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细小构造、把握物体共同特征的方法,使用镊子、放大镜的技能,以及了解当地常见虫子的 生活习性。

    其次,在实施环节教学目标中,教师应善于发现与既定教学目标的偏差,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 如,学生的情绪能反映学习兴趣、态度;观察实验操作过程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目的、方法与技能掌握情况;小 组讨论能反映学生思维状况;提问能反映某类学生的学习“位置”等。

    最后,根据从课外作业,观察、考察记录,实验报告中得到的教学反馈信息,找到教学不足,设计矫正措 施。

    第二,优化反馈矫正形式,建立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立体闭环式多向传导反馈矫正机制。

    课堂教学中反馈矫正主要途径是观察、巡视、提问、课内作业等。其信息反馈及时,但反馈信息量较少, 不能全面地反馈不同层次学生及每个学生学习情况,不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小学自然课堂教学 以小组为单位的观察、实验、研讨活动较多的主要特点,有的放矢地调整小组学生成员组成,建立生生间多向 传导反馈矫正机制。即:根据学习自然的水平,参照语、数成绩及学习兴趣,把学生分为上、中上、中下、下 4类,使每小组均由四类学生构成,建立以小组学习任务结构为主的生生间相互反馈矫正形式。在小组学习任 务结构的实践和研讨活动中,要求学生在独立或协作完成观察、实验后,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生生间相互交流 ,在此过程中渗透小组间学习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各层次间学生反馈矫正多向传导机制,努力实现生生间的最 大信息传递,提高反馈的质和量。

    教师巡视学生活动应以中下学生为重点,兼顾优等生。采用小组汇报、提问反馈矫正时,教师要精心设计 切中教学目标、语言简明的多层次问题,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维。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采用组合式提问路线 ,增大课堂教学信息反馈量,提供各类学生相互学习、矫正时间。如,上——中——下、中——下——上、下 ——中——上等提问路线。

    根据自然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自然课堂教学中反馈矫正最佳顺序是:学生自我反馈矫正学生间反 馈矫正教师指导学生集体反馈矫正教师个别反馈矫正。

    四、优化情感激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是思维活动、认知活动,而是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统一。

    ⒈通过师生间的情感认同,优化情感激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与知识传授有机组合的外显行为是促使学生情感和认知协同发生变化的关 键,其核心是调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形成以求知欲为主的需要结构。因此,教师应有正确的教育观、学 生观,充分认识科学启蒙教育是一门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应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水 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热爱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意识,使师生产生情感认同,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 。

    ⒉操纵教学变量,优化情感激励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情感激励主要通过操作有关教学变量来实现,其中激发、培养和调节是三个主要方面:

    激发:教师通过操作有关教学变量。如,有结构的教学材料分层展示、分层观察、分层实验;有情感地讲 述科学家故事及科学史实;提出新颖的问题;适时展示挂图、幻灯、录像等,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 他们已有的情感在学习情境中引发出来,成为学习的内驱力。

    培养:教师通过操作有关教学变量,帮助学生形成研究、探索自然事物的新的需要,并通过不断获得成功 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始终保持较为强烈的情感。

篇(4)

那么,怎样的“过程”才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呢?好在多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早已积累了丰富多样的“过程”内容。也是近期,在一所小学五年级的音乐教室里,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各国儿童心连心》的教学环节,颇能体现过程的“教学双边互动”。这位教师让学生连着听了三次歌曲,对每一次的“听”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初听。听一听,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活泼,欢快,热情)

(2)再听。听一听,歌曲中出现了几次“连一连”?什么和什么连在一起呢?(东半球和西半球,海洋和陆地,友谊和花朵,各国儿童的心)

(3)三听。听一听,找出歌曲中的拍手节奏。

也许不用我描述,你就可以猜着,这一“过程”,学生一定会表现出积极响应的学习状态。原因其实很简单:心理学有“注意分配”常识,学生每一次的听,任务都集中在歌曲的一个方面,当然就容易完成,有所侧重,才容易把握嘛。从歌曲欣赏的角度来说,这样一个过程,还让学生体验了歌曲欣赏的“情绪―内容―节奏”顺序。假如教师只是一般地让学生听听歌曲、说说感受,学生或许也能说出一些具体内容来,但教学组织整体质量的粗糙、粗略难以避免。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对一个具体内容的教学如何实现“双边互动”的“过程”,归纳出几条建议。

1.分解学习内容。大凡“过程”粗略的课堂教学,其共同点是,不会将一个任务分解成若干个下位任务来完成。比如,有一个《用牙签搭高楼》的活动课题,稍稍一想就能明白,想要搭成高楼,先得搭成房子啊!备课时,我的教学环节建议是:(1)搭房子;(2)搭楼房;(3)搭高楼。说穿了,就是“小步子,多台阶”的意思,你得让学生逐步适应学习内容,然后朝着预期目标发展。

2.提出梯度要求。教师对每一次任务提出的要求,既要针对下位任务,又要胸有全局,服务于总目标。比如,有一堂《持小棉球抛远》的一年级体育课,教师让学生进行多轮次的练习,要求分别是:(1)将小棉球抛出去;(2)将小棉球抛得远远的;(3)将小棉球抛到规定区域。你能分辨这位教师对学生要求的梯度关系吗?从学习的一般过程来说:先得学会抛,然后抛得远,再是抛得准。

3.研究学习规律。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体经历初步接触、逐步适应、豁然开朗等过程,教学设计的核心就应该是尊重学习规律。比如,有一个叫作《把力传下去》的活动课题,通过玩多米诺骨牌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体验。多米诺骨牌怎么排列呢?我的教学过程建议是:(1)直线;(2)曲线;(3)图形。理由很简单,你不断地以新的要求来挑战学生,才更能激发起学生投入游戏活动的热情,从而获得丰富体验。

篇(5)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与审美愿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也是音乐教学过程实施审美教育效应的重要环节。当然,也请记住下面的话:音乐课开始五分钟后如果没有听到音乐,那叫窝心;十分钟后如果还没有昕到音乐,那就叫伤心。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要遵循本节课的音乐主题展开,明确地指向音乐本体,切忌庞杂、繁琐。

音乐教学的展开:使学生处于音乐审美感知的积极状态

该教学环节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音乐课堂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重点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审美主体——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审美感知状态之中,并在此条件下,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在充分进行审美感的基础上,积极进入审美探索阶段。

音乐课的基本技能教学,包括识读乐谱、音高音准的训练、节奏练习、基本的演唱与演奏技巧练习等等。这些内容的教学很容易产生同音乐审美相背离的现象,过去注重“双基”训练的音乐教学正是没有处理好技能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才导致了音乐课繁、难、偏、旧的现象。要改革枯燥的基本技能教学方式,把基本技能教学作为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探索的一个过程来进行。例如:在节奏练习中,结合自由协调的身体动作(拍手、走步、跳跃等)来感觉节奏,变机械的节奏训练为对音乐节奏的优美反应,从中得到节奏美感的体验;识谱教学中,根据学生“先感性后理性”的音乐艺术认知规律,先听、唱歌曲,后识谱是可取的教学方式,教学生识谱可结合具体的歌(乐)曲旋律进行,将识谱教学作为音乐学习的自然演化,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审美感受;歌唱技巧或演奏技能的学习掌握虽不可或缺,但应以美好的音色为追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技巧难度,尤其不能以纯技术训练的方式进行。

篇(6)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陶行知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他走进教室,就把一只大公鸡往讲台上一放,抓起一把米让它啄食。可是,公鸡惊惶不肯啄食。陶先生见它不吃,就强按鸡头“请”它吃,可公鸡拼命往后退,仍然不肯吃。陶先生干脆掰开公鸡的嘴使劲往里塞米,公鸡拼命挣扎,死也不肯吃。之后,陶先生松开手,后退数步。公鸡稍稍平静,徘徊一阵后,慢慢靠近米粒,继而悠闲地啄起米来。

看完故事,叹服陶先生的放手,惊异放手后公鸡的表现。笔者由此思考:过去的某些课堂教学,学生们的内心是不是也像公鸡一样拼命挣扎?课堂教学需要改革,不尊重学生、不按教育规律办事、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二、教法的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融冰之旅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同时完成的两大任务。要完成这两大任务就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对立与协调、冲突与整合,在对立和冲突中寻求协调和整合,表现在课堂中就必须抓住活动、交往和学生主动参与这三个关键要素。基于此,笔者开始尝试“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教学模式。几年来,笔者不断打磨这种模式的各个环节,去其糟粕,塑其光华,使之丰满、生动、成熟。

(一)追求高效教学,避免无效教学

生物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盛满清水的玻璃容器中放入一条黑鱼,再放入一些小沙丁鱼,这条黑鱼张开大口,一会就将沙丁鱼吞个精光。生物学家接着做了第二组实验,在玻璃容器中间插入一块玻璃,将这个透明的水世界分成两半,一半放入沙丁鱼,另一半放入黑鱼,当黑鱼迫不及待地冲向沙丁鱼时,没想到狠狠地撞在了透明的玻璃上,黑鱼不厌其烦地做着尝试,但每次都徒劳无功,最终放弃努力,安静下来。生物学家并没有停止实验,而是将那块透明的玻璃轻轻拿走,小沙丁鱼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有的甚至不小心撞到了黑鱼的嘴边,但是黑鱼瞪着一双迷茫的眼睛,再也不把它的大嘴张开了。

生物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力感。课堂教学亦如此,那些追求难度、毫无层次的练习,导致学生失去解决任何问题的信心,成为“无效训练”。其实课堂中有形式无实质的合作、有程序无成果的探究、有温度无深度的交流等无效教学现象也是经常见到的。笔者把这些无效教学现象归结为“无效情境、无效提问、无效引导、无效讨论、无效合作、无效交流、无效互动、无效探究、无效训练、无效总结”等十种类型,在运用“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教学法时力求避免。

(二)重视教学过程,关注动态生成

前不久,笔者给五年级的学生上过一节数学公开课———《频率与概率》。教学中出现的意外引起了笔者深深的思考。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逐渐接近概率”。

上课一开始,笔者让学生们大胆猜想“同时掷两枚硬币,落地后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的概率是多少”,然后学生分组进行10次试验。为了确保试验结果,还为各小组下发了结论记录单。抛掷两枚硬币朝上面一正一反的理论概率是0.50,但10 次试验的频率不一定太接近0.50。在巡视时笔者明明看到第二组的结果是0.37,可是上报时却不是这个数据。课后,笔者找到二组组长了解情况,他说他们知道理论概率是0.50,可0.37 与0.50 相差太大,怕报上0.37 会影响结论的得出。”听了他的话,笔者立刻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态度的教育,要求他们科学探究、尊重事实、善于质疑。在以后运用“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教学时,笔者更加关注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对这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进行专门的研究。

篇(7)

前提检测──补偿

依据传统教学方法,通常在物理新授课前总以口头提问方式进行复习提问,虽然这是复习旧知识的教学需要,却局限于个别学生小面积提问,信息反馈面狭窄,仅完成了旧课向新课学习的自然过渡,不能扫除学生认知障碍,及时提供掌握新课目标必需先掌握的必备的认知及情感准备,特别是忽视了差生的旧知在认知领域的掌握程度。对后续新课教学的调控会产生负作用。通过前提诊测,既能诊断学情,又能唤起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调整学生本人心理状态,树立学习信心。

新课导入──设疑

学生认知领域的缺陷得到及时补救后,教师则可通过谈话、设问、游戏或演示实验等多种手段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习动机。一般要求在设疑时采取“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以奇入境,以情入境”,顺水推舟,导入课题。这样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借助趣味性、启发性、形象性的材料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可促使学生情绪高涨的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并唤起潜在的有意注意,其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有“开门见山式”、“悬念式”、“设问式”、“引导式”、“实验激趣式”等等。

认定目标──定标

认定目标包含教师展示目标与学生接受、认定目标的两个方面,它是“自主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中重要环节。作为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更是目标教学与课堂结构的组成要素,那么示标的恰当与否,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物理教学正常的课堂达标活动,因此,不能只单纯把示标作为一个方法手段,而应首先把其放在教学指导思想的高度去认识,具体地讲,就是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展示方法手段之前,首先应考虑如何加强自己教学过程的目标意识。

课内导学――导学

教师用黑板、投影仪、视频台等教学媒体器具展示教学目标后,为学生确定具体的学习诱因,学生在目标导引下,自读教材,教师针对目标提出系列程序性导读问题后,进行巡视、答疑、辅差。

这种自学既是认知性的学习,也是情感性学习,较一般性泛读不同,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明显提高,思维活动的局限减少,其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学习材料的分解、编码、重组时精力集中,阅读速度加快,识记知识较多。学生对照目标自学,领会教材内涵,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努力做到“三到”,即手到、眼到、心到,也就是说,动手算,动眼看,用脑思。在阅读方法上要分三步提高,即粗、细、精三个层次阅读训练。

尝试诊测―――检查

教师根据每节物理新授课特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来提供诊测材料,组织诊断性测试。学生根据课内自学初步掌握的知识进行尝试性解答,诊测题主要侧重于新课的概念以及识记类基础性认知目标的考察,教师适当运用电化教学和信息技术与方法,可将明胶片、幻灯片分发给若干中差生当答卷纸,待学生完成后,集中放在投影器上批改,公布标准答案进行集体矫正,同时完成差生辅导,使全体学生及时了解自己诊测达标效果,至此形成认知上的初次反馈。通常此项达标率在80~95%之间,绝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内探究──迁移

教师针对学生课内导学中提出的疑难,编制程序性思考题,或通过实验设置情景,通过知识的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评议,具体方法山上运用多向反馈的功能让学生两人一组或前后相邻两桌同学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相互解答,及时补充、订正,在编制启发性程序思考题要往往要设置台阶,步步上升,使课堂教学达到,这样自然地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发展了他们的发展性思维能力。

纲要结构──强化

教师通过板书板画,或通过现代教学媒体,展示当堂“课时”教学目标的内容基本结构的各种图表、图画,并且将图形与简笔画、漫画文字相结合,用色彩标明知识分类层次(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及评价)及注意点,教师据此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简短归纳,指出部分知识逻辑联系,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与理解,强化大脑中对所学材料形成的整合。这种以直观教学方式对知识进行再认与重现,能使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利于内化并形成自身认知结构。

达标测评──评价

篇(8)

一、构建科学、适宜的兴趣课堂的内容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选择科学、适宜的学习内容,是课程实施的根本。具体要做到三要:

1.学习内容要贴近生活。兴趣课堂的内容主要源自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儿童周围的生活是丰富的、广泛的,他们的生活中不仅有大量的人、事、物、活动,而且有大量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时机。要选择贴近生活的课堂内容,同时,进行筛选过滤,并且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2.学习内容要符合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以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为重点,选择课堂内容。要善于发现、捕捉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事件、问题,然后对此进行价值判断,选择有利于他们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内容,支持、提升他们的兴趣和经验。

3.学习内容要体现综合。幼儿的生活是整体的,因而兴趣课堂的内容也应是综合的。应尽可能地对每一个领域内的教育内容进行整合,还应注重不同领域课程内容之间的整合,和一些超领域内容之间的整合注重各领域的相互联系、互相促进。

在选择课堂内容时,应注意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要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他们的经验和视野。

二、探索全面、多样的兴趣课堂的类型

1.温馨有趣的“生活课堂”。(1)创设温馨、整洁、宽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关注幼儿的情感与需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设置各类生活用品、用具,善用图示、语言提醒、游戏练习、标志等方法,帮助幼儿熟悉、认同、喜爱环境,与教师一起建设生活环境。(2)逐步建立科学的生活活动常规,并在执行过程中与幼儿共同完善,让幼儿在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动作,体验成功,增强独立性。(3)教师和家长应成为幼儿的行为榜样,家园合作,使幼儿从小获得文明行为、卫生习惯等良好的行为习惯。(4)促进生活和教育有机渗透,结合具体的情景加以引导和教育,使幼儿逐步积累一些健康和安全的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2.丰富多彩的“游戏课堂”。(1)提供足够的游戏空间和场地,因地置宜地开辟室内外游戏区角、游戏室,设置可供幼儿自由取放的玩具架、玩具柜,为幼儿的游戏开展创设丰富的、有层次性的、合理的、有计划的环境,以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游戏需求。(2)合理安排一日作息时间,从制度上对游戏时间给予保证,并在具体实施中严格执行,确保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探索,在游戏中培养自己的爱好,发展自己的能力。(3)通过图书、影视、参观、游览等途径不断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推动游戏的开展,使幼儿充分享受游戏的快乐。(4)组织幼儿开展多种游戏,如传统民间游戏、主题游戏、娱乐游戏、情境游戏、节庆游戏、教学游戏等,拓展幼儿的游戏范围,促进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5)与幼儿一起收集并自制游戏材料,游戏材料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需要,要品种多样、数量充足,注重低结构、多功能、可变性,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经验、发挥创造、发展能力。(6)教师要了解并支持儿童游戏,在游戏进程中适时担当好计划者、记录者、沟通者、评量者与游戏合作者的角色,尊重幼儿游戏的方式与权力,让游戏精神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

3.生动有效的“学习课堂”。(1)学习内容的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广泛吸纳、综合各种教育内容,突出全面性、启蒙性。(2)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根据活动需要使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相结合,正式、非正式活动相结合,尽可能多地让幼儿自主选择、自由表达、互助合作和独立负责,使幼儿更多地体验到平等、关爱和尊重,从而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智慧、才能、经验和个性并获得成功。(3)采用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幼儿运用操作、观察、讨论、探索、交流、研究等方式体验学习的乐趣,帮助幼儿梳理、归纳、提升已有经验。(4)尊重个别差异,了解不同幼儿的兴趣所在,把握教育契机,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创设多样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思考与探究,调动与激励幼儿参与和不断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与环境、情境、问题的不断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主动、有效的学习。

4.快乐自由的“节日课堂”。(1)挖掘民族传统节日中的教育因素,开展生动有趣的节日活动,使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体验节日的快乐。(2)创设鲜明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根据本地本园的实际情况,开发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节”,体现地方性、时代性、可行性。(3)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有关且幼儿感兴趣、有助于拓展幼儿知识经验和视野的国外的一些民族类的、娱乐类的节日活动,吸纳为幼儿园节日活动的资源,帮助幼儿提升、积累多元文化的经验,开启幼儿的“世界之窗”。

5.互动开放的“家园课堂”。(1)打造幼儿园、家庭、社区联动共育的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家园活动,如远足、参观、节庆、联谊、观摩、制作等,支持幼儿与同伴、成人、社会的多向交流,使幼儿通过互动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地位和价值,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2)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经验、知识技能、工作特长等组织各种有趣、有益的活动,发动家长一起搜集各种资料辅助教学,使家园教育资源优势互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新自主、开放的兴趣课堂的形式

兴趣课堂形式的创新主要指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展开方式的完善与创新,活动形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幼儿活动的参与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从而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思维方式。

1.操作探索型活动形式,突出创造性。操作探索型活动是以提高幼儿思维品质为核心的、在幼儿“学习课堂”中占主导性地位的活动形式。在活动过程中,要创设相应的让幼儿尝试、探索新经验的机会和环境,提供具有变化性、挑战性、创造性的材料,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主动获得感性经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2.自助参与型活动形式,突出选择性。自助参与型活动是通过让幼儿按需要自主选择生活方式(如进餐方式和伙伴选择),在幼儿“生活课堂”、“游戏课堂”、“节日课堂”中可广泛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增强“关注每个个体”的意识,减少统一化的成分、拘束性的规则,拓宽固有的内涵,将幼儿园各项活动纳入有助于幼儿自主选择、积极参与、持续进步的教育范畴。

3.互助服务型活动形式,突出和谐性。互助服务型活动是让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从自我中心阶段向更高级阶段发展的活动形式,即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通过轮流服务或共同参与的方式。如设立“喜羊羊服务队”、“小能人俱乐部”等,让幼儿为大家服务,满足他们自主表现、相互认同的需要。要多给幼儿自由和自主空间,营造出融洽、和谐、健康的人际氛围,促进幼儿兴趣的持续性发展。

4.自主休闲型活动形式,突出主体性。自主休闲型活动是一种能满足幼儿自理、松弛、宣泄需要的,幼儿可自己调整、自己安排活动内容的活动形式。这种形式意在提示孩子在一个时段内安排好自己的事情,为以后活动做好准备,突出自控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交往、预设、发起自己有兴趣的游戏内容,使游戏更加持续、更加有意义。

为确保“兴趣课堂”有效实施,我们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环境优化原则。在兴趣课堂中,不仅要营造一个平等的群体氛围,让幼儿之间成为非竞争的、彼此欣赏的学习共同体,还应营造更为开放的物质环境,让幼儿有自我选择学习对象、学习时空、学习伙伴、学习节奏、学习方式的权力,以实现快乐而有效的教育过程。

2.兴趣优先原则。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是内在动机引发,要让幼儿学得有趣、学得快乐,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不断追寻幼儿的兴趣点,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3.亲近生活原则。教育要回归幼儿的生活,要对来自于幼儿喜欢的、热衷的生活信息加以整理、分析、筛选,挖掘出其中最为贴切、最有价值的活动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兴趣活动。

4.尊重差异原则。儿童发展既是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要善于观察幼儿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特点,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信息,适当地调整兴趣课堂的活动内容,让每位幼儿获得更多更适合的学习机会。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49-01

众所周知,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现象,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为了扭转局面,我们必须及时更行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作为一名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笔者对于当前优秀课堂的构建有着深刻的体会,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参与性

一节优质的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两者是分不开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多动手,多动耳,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注重学生之于课堂的参与性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应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

2 关注学生心理,注重人文关怀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不再是小学阶段听之任之的心理,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有着自己的叛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该怎么办呢?怎么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教学课堂呢?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因素,注重人文关怀。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生动、活泼、竞争的教育景象。只有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里,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关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能在不断地参与、交往、思考的状态下,感受成长的喜悦,释放个性与潜能,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学生能否能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迅速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已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达到了整体优化。要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方向。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通过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并加上适当的人文关怀,学生就会把教师当做朋友,更加愿意去学习知识,才能真正的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篇(10)

“冲破三个中心,实现三个超越”,是为学生学会学习架桥开道的。冲破三个中心就是冲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实现三个超越就是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这个活动的精髓是不惟上、不惟本、不惟师,解除束缚,让学生能够从学校教育教学中寻找自我,培养个性。

超越教材,其目的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素养的过程。超越课堂,就是要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要让学生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课堂教学应该是多样化的组合,不仅是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而且教学的场景也需要多样化。除了用书本、网络、信息技术等给学生呈现知识外,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完的教科书。实景、实事、实例的教学也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必不可少的。超越教师,从老师的角度讲,实际上是教师自我的一种超越,是富有时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为表现。从学生的角度,是学生超越了教师的搀扶和点化后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因此,超越教师的理念首先提醒我们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双主体的互动。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体能的、知识的、智慧的极限,从而实现自我审美的过程,自我创造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基础、世界的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特别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到来,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警示着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阻碍教育发展的桎梏。如何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使课堂教学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我们认为还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1.课堂教学中的规范化备课向弹性化备课的转变

备课一直是教学的常规活动,几个步骤、几个环节以及时间的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是相当紧凑的。这样出台的教案用在课堂上就是程式化的,课堂的一切活动都是计划好的,学生永远是配角,学生的活动是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这样的教学,老师把自己的门封闭了,更把学生封闭了,甚至是僵化了。所以,我们说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把备课从规范化中拯救出来,实现规范化向弹性化备课的转变。我们说的弹性化的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弹性的。它主要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用新的设计去支撑新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求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有了这种“活资源”的意识,教师才能把学生当“人”看,教师才不会把自己的心思仅仅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研究学生上,才会在备课时就考虑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

2.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转变为向合作探究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时代的生命气息

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让学生的学习建构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倡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还学生以“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还学生以“空间”,提倡课堂教学多元化,达到“多向互动”。还学生以“工具”,让学生学会学习结构及掌握和运用结构主动、独立地学习。

篇(11)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则是化学教学的核心.前苏联著名的教学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维的王国……”.鉴于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积极营造“思考的时空”,为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集气瓶中氯气的颜色、状态,要求学生轻嗅一下氯气的气味,让学生进行表述与总结,并作适时的点拨,从而得出氯气的物理性质为“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等.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到氯气的物理性质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氯气的化学性质:“同学们,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的,请同学们同忆一下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断一下氯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呢?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一下钠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个是氧化剂?哪个是还原剂?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能与活泼金属反应,那么,氯气可否与不活泼金属反应呢?(让学生做铜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氯气可以和多种金属直接化合,那么,氯气能否与非金属反应呢?(指导学生做H2在氯气中的燃烧的实验,要求学生观察和描述,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现在请同学们将氯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进行一下小结好不好?”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兼顾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合理而适度的“思考梯度”,启发和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在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同时,到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在化学课堂上不仅要做好示范,更应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等.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做化学实验时,可以这样做(如下所述).

教师在讲台点燃一支蜡烛,让同学们认真照做,仔细观察.

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答:石蜡熔化并发光.

问:这说明了什么?

答:石蜡熔点低.

问: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火焰,能发现什么?

答: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为明亮,火焰中心反而是最暗的.

教师拿住火柴梗的一端,平放在火焰中,一秒钟后迅速取出,让学生也照做一遍,并继续发问.

问:同学们从火柴梗上发现什么?

答:从中间往两端颜色逐渐加深.

问:这说明什么?

答: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的温度最低.

教师让学生将蜡烛熄灭.

问:同学们在蜡烛刚熄灭时看到了什么?

答:白烟.

问:这“白烟”是什么?

答:水蒸气?二氧化碳?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颗粒?

教师重新点燃石蜡,再次将蜡烛熄灭,并在石蜡熄灭的一瞬间,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让学生也照做一次.

问:这种现象证明了“白烟”究竟是什么?

答:石蜡的固体小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