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骨质疏松预防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3 17:20:4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骨质疏松预防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骨质疏松预防措施

篇(1)

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已成为骨科临床中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其致死、致残率较高[1-2]。与此同时,髋部骨折术后髋部再次发生骨折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例沧州地区骨质疏松性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老年髋部再发骨折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伴有内科疾病、术后康复锻炼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从而为老年髋部再发骨折的预防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创伤骨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沧州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共200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130例;年龄60~96岁,平均年龄(74.22±8.53)岁。髋部再发骨折患者16例为观察组,未再发髋部骨折患者184例为对照组。初始骨折类型中,股骨颈骨折83例,行半髋或全髋人工关节置换;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7例,行股骨PFNA或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所有患者进行为期术后2年的系统随访,以同侧或对侧再发髋部骨折为结局终点事件。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非外伤或轻微外伤引起髋部骨折患者(年龄≥60岁),诊断经X线片或CT检查证实。(2)髋部为初次且单侧髋部骨折。(3)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4)患者或家属已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1)因肿瘤或感染等因素所致病理性骨折。(2)围手术期内死亡或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3)不同意参加术后随访者。

1.3 观察指标

临床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术后是否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及早期指导性康复锻炼等;患者术后是否谵妄,伴有内科疾病情况如高血压、脑卒中、视力障碍(白内障,高度近视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膝骨性关节炎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独立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应用单因素、多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髋部再发骨折率为8.00%。两组脑卒中、视力障碍、糖尿病、术后缺乏康复功能锻炼及未进行骨质疏松治疗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术后谵妄、高血压、冠心病、膝骨性关节炎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组与未再发骨折组相关因素比较

2.2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脑卒中、视力障碍、糖尿病、术后缺乏康复锻炼和未进行骨质疏松治疗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加速,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4],但髋部骨折术后髋部再发骨折的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目前国内针对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较少,尤其是农村地区。目前公认骨质疏松是再发骨折的强预测因素[5]。而针对老年骨质疏松的患者,其最终的治疗目的是避免发生或再次发生骨折。因此明确再发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早期筛查再发骨折的高危人群,制定相应有效干预措施,降低患者再发骨折的风险。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沧州地区就诊我院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结果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随访2年内髋部再发骨折的发生率为8.00%。有学者研究报道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髋部再发骨折的发生率在4.4%~15.1%[3],亦有学者报道髋部再发骨折率在5.7%~8.4%[4-5]。本地区髋部再发骨折发病率与上述相关报道基本一致。有研究显示合并内科等疾病是再发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尤其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眼科视力损害[6]。在本研究中,结果统计分析脑卒中、视力障碍、糖尿病等疾病在两组间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是老年髋部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而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等在两组间差异未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国内学者安雪军等[7]发现,糖尿病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髋部再发骨折无相关性,但本研究显示糖尿病是髋部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这可能是因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并发症,与视神经病变,视力减弱,行动不便,易发生意外有关。研究发现,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发骨折的类型与初发髋部骨折类型基本相似,尤其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类型中。相关研究发现,这与患者本身内在因素有关,长股骨颈(>5.4 cm)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短股骨颈更易发生于股骨粗隆间骨折[8]。本研究分析认为这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数行内固定治疗,卧床时间长,粗隆部骨量较股骨颈部骨量丢失严重相关。一旦轻微外力或跌倒,容易引起粗隆间再发骨折,发生率较高。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早期行髋关节置换,能够尽早下地活动,降低了因卧床引起的骨量进一步丢失。

本课题研究中注意到伴有脑卒中的老年患者往往认知能力下降,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行走平衡能力障碍,行走不稳,容易发生跌倒,增加髋部骨折的风险。本文诊治患者多为沧州地区农村老年患者,卫生医疗条件较发达地区差。在农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往往缺乏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同时此类患者往往伴有1种或多种基础疾病,行动协调能力欠佳,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导致再发髋部骨折。术后指导患者合理的护理康复锻炼,随访宣教,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9-10]。本研究中发现,术后予以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康复锻炼指导,患者髋部再发骨折发生率会降低。另外,本研究发现骨折术后患者在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后较未抗骨质疏松治疗患者发生比例降低,说明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后患者骨量丢失减少能够降低髋部再发骨折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临床中不仅仅关注髋部骨折本身,更应全方面关注患者,积极抗骨质疏松和基础疾病治疗,给患者及家庭个性化指导性建议,改善生活方式,预防骨折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培训,许庭珉.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围术期处理策略[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20,9(6):401-403.

[2]唐佩福.老年髋部骨折的诊治现状与进展[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0,22(3):197-199.

[3]来红,徐灿达,汤样华.老年股骨近端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对侧骨折的原因分析[J].浙江医学,2020,42(18):1965-1967,1972.

[4]陈晓斌,张建政,赵建文,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天内死亡风险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39(7):813-816.

[5]吴迎春,刘丽丽,杨群.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20,33(5):75-79.

[6]中华护理学会骨科护理专业委员会,陈亚萍,佟冰渡,等.老年髋部骨折综合管理与二次骨折预防的专家共识[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0,22(6):461-469.

[7]安雪军,徐宝山,王小健,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对侧髋部骨折发生因素的Meta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0,22(1):60-66.

篇(2)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质量改变、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及易致骨折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的代谢性骨病。目前,全世界患OP总人数超过2亿,是位居第6位的常见病、多发病[1],也是一种重要的老年性疾病[2]。通过综合性的护理措施,指导与管理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诊断均符合合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学科组建议的诊断标准,年龄50~80岁,均无骨折,以腰背痛为主就诊[3]。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程长短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方法:对照组患者予内分泌科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除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外,给予综合性的护理指导与管理措施,随访观察腰背痛缓解情况,骨密度改善情况以及骨折发生情况。①健康教育:维在骨质疏松的治疗及预防药物中,活性维生素D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药物既能增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促进新骨形成,又能减少骨量的丢失。②饮食管理:为了维持骨骼健康,延缓骨量流失,人体需要每天从饮食中摄入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老年人每天钙的摄入量应不少于800~1000mg,含钙高的食物包括各种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酱、海带、虾米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有禽类、蛋类、动物肝脏等。③运动指导:维持每天适量的运动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适量的户外运动,并保证充分的日光照射,在预防骨质疏松中具有重要作用。④用药护理:指导患者应根据不同的疏松程度,按医嘱及时、正规用药,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掌握合理的用药途径;每种药的用法、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钙剂服用最佳时间在晚上临睡前比较好[4],因甲状旁腺介导的骨吸收主要发生在晚上空腹时;服用钙剂要多饮水,减少泌尿系结石的机会。继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改善较慢,在服药的同时,提醒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影响疗效。⑤并发症预防:入院即加强安全防护的指导,帮助评估诱发跌倒因素,告知跌倒的不良后果及预防措施,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房内设施简单,病床高矮适合,房间设防滑标志,卫生间设坐厕并安扶手,走廊设扶手。指导老人起卧缓慢,站稳后移步,提高动作协调性。

观察指标:随访1年,观察腰背痛情况,骨密度改善情况以及骨折发生情况。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结 果

实验组再发腰背痛,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骨密度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再发腰背痛、骨折发生、骨密度改善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讨 论

老年OP又称二型OP,属于原发性OP的一种,男性在70岁以后出现,女性在绝经后20年出现,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2倍,活动不足、日照减少、微量元素、维生素D缺乏等都是老年OP的诱因。采取系统化、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与管理,不仅能有效防止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康复及预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给予积极的综合性的护理措管理及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231.

篇(3)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我国发病人数已逾1亿,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0月20日定位“国际骨质疏松日”。我国目前已将骨质疏松与糖尿病、老年性痴呆一起列为“十一五”期间三大重点攻关的老年性疾病。

骨质疏松症是指一种全身性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显微结构为特征,并引起骨的脆性增加,骨的强度降低,在无创伤、轻度和中度创伤情况下,骨折危险度增加的疾病,此时骨矿物质与骨基质等比例减少。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分为2型:I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I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两者都属于退行性的骨质疏松症。

骨组织分为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的功能包括支持、保护、运动、造血和参与钙、磷的代谢。骨的代谢活动受到神经、内分泌、饮食习惯及运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正常情况下,骨组织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骨生成与骨吸收保持动态平衡。如果破骨细胞功能增强,骨吸收增多,就会出现骨质疏松。对骨代谢影响较大的内分泌因素有:

1 甲状旁腺激素,使骨细胞溶骨作用加强,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使血钙升高。

2 降钙素,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对抗甲状旁腺激素,减缓骨吸收。

3 生长激素,可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从而加速骨形成。

4 雌激素,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激活骨形成因子,对抗甲状旁腺激素,增强降钙素分泌。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高发病种,典型的症状是疼痛、身高缩短、驼背、胸廓变形导致呼吸困难,而最大的危害是极易导致骨折。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1 中国专家推荐的诊断标准分为以下两部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分别选用:

1.1 标准差法:①BMD(髋骨骨密度)低于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1个标准差之内为正常;②BMD低于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1~2个标准差之内为骨量减少;③BMD低于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2标准差以上为骨质疏松症,若同时伴有身体一处或多处部位骨折者为重度骨质疏松症。

1.2 百分率法:①患者BMD比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减少1%~12%为基本正常;②患者BMD比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减少13%~24%为骨量减少;③患者BMD比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减少25%以上为骨质疏松症,若同时伴有身体一处或多处部位骨折者为重度骨质疏松症。

2 骨质疏松患者的三级预防措施

2.1 一级预防--无病防病

2.1.1 首先要获得理想的骨峰值必须摄取足量的钙和合理的营养,因为合理的平衡膳食和科学烹调可以有效提高钙利用率,避免进食高盐及高动物蛋白饮食,同时要避免过度吸烟、饮酒、咖啡、可口可乐,减少尿钙和粪钙的排出。

2.1.2 坚持适量的负重运动,如游泳、跑、跳、体操等,以加强骨骼和肌肉的锻炼。

2.1.3 要减少骨量的丢失。对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尽早识别并加以纠正。

2.2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骨密度检测是骨质疏松的一项突破性进展,对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折风险和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均有重要意义。因此老年人每年定期监测骨密度,以及时发现低骨量,并加以干预,预防发生骨质疏松。应尽早进行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缓解骨痛,提高生活质量。

2.3 三级预防-综合防治

以综合措施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肌力和反应力,提高其平衡和反应能力,防止骨折。老年人不要参加剧烈活动,不要举重物,避免在黑暗中及太光滑或有障碍的地面行走,穿舒适而耐磨的鞋,尤其天寒地冻,更要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外伤,防止骨折。加强及时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对已丧失劳动力或致残者,采取积极的康复措施,尽量恢复或保留功能。

3 预防和护理指导

3.1 疾病知识指导:向患者宣传骨质疏松症的一般知识和治疗预防要点,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用药及日常饮食调养,使患者对该病有系统的了解。取得患者的合作,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3.2 合理膳食:为了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首先应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注意合理膳食搭配。对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强调补充足够的钙,特别是饮食钙尤为重要。保证每日摄入钙的标准量在1000~1200mg以上。防止夜间骨质丢失,可嘱患者睡前饮牛奶,为防止便秘,酌情增加水果、蜂蜜等的摄入。指导患者选食含钙丰富的食品,如低脂或无脂牛奶、酸奶、深绿色蔬菜豆类和豆制品、虾皮等。服用钙片时应避免同时食菠菜,因菠菜会与钙形成复合物而影响吸收。

3.3 功能锻炼: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是防止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措施,体育锻炼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顺其自然,劳逸结合,循序渐进,适可而止。一般采取简便易行积极有效的活动方式,散步、慢跑、或健身操等户外活动。鼓励患者多晒太阳,以增加内源性维生素D的生成,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

3.4 合理用药:目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较多,主要包括激素替代疗法、钙剂、维生素D及衍生物、中药治疗等。在各种药物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以防不良反应发生及药物中毒,并且不论使用何种药物都必须补充钙剂。补钙坚持1年以上,才有增加骨密度的作用。女性20~50岁需1000毫克/日,50~60岁(绝经后)需1000~1500毫克/日,>65岁需1500毫克/日,男性20~50岁需1000毫克/日,>65岁需1500毫克/日。补钙过多还可引起高血钙,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故服药1个月后应检测血钙浓度,以后3~4个月定期测一次。补充钙制剂的同时应补充维生素D和磷元素。钙磷比为1:1~3:2。适量补充维生素K,它有助于骨钙的沉积。

3.5 自我防护:骨质疏松患者骨骼松脆,易发生骨折,所以必须防治滑倒、摔倒。避免在雨雪天气外出,外出有人陪伴,挽扶。浴室地面有防滑设施,并有足够的照明,跨越台阶应小心,乘坐汽车要扶稳,下蹲时腰背要挺直,避免提重物,上下楼梯扶扶手,借助手杖。

4 预防OP健康教育内容

4.1 预防OP的整体策略包括:年轻时建立骨质,增强骨库;成年和老年期间保持或减少骨质流失,特别是女性更年期后;老年人特别注意饮食,增强体力,防止跌倒;保护骨质不是一时兴致,需要一生的坚持。

4.2 预防OP要有完整的计划

4.3 均衡饮食,保持适当体重多吃钙质食物,如奶类(1ml牛奶=1mg钙)、豆类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及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黄、肝脏等。有利于补充钙质和骨质的贮存。

4.4 经常运动,保持良好姿势适当的负重运动给骨骼应力刺激,刺激骨生长,防止骨质流失,而且适宜的运动能加强肌肉能力和反应力,减少跌倒的机会。运动要安全、有效,多做户外行走、慢跳、伸展运动,避免做弯腰、抬物等动作。

4.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过度喝酒及吸烟对骨骼有害,引起骨质的流失。因此必须戒酒、戒烟。

篇(4)

[中图分类号] R19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a)-0118-0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当今社会中发病率高,涉及人群广,后果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妇女的健康,已有较多关于其危害性的研究和文献报道。然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 20~30岁骨质生长速度与流失速度相等,35岁以后骨质流失速度超过生长速度,骨质开始逐渐变脆[2]。提示预防骨质疏松不仅仅是中老年人的问题,而应从青年即开始预防。鉴于上述情况,笔者对住院患者骨质疏松知识知晓与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青年、中老年不同年龄段住院患者对OP认知的需求,探讨不同年龄教育的方法,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7月22日~9月30日在我院门诊就诊的住院患者230例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95例,女135例,年龄20~80岁;文化程度:文盲及小学48例,初中及高中(中专)117例,大专以上65例;从事脑力劳动者64例,从事服务及体力劳动者87例,退休及无业者79例;患者的精神面貌、沟通能力均正常。

1.2 调查方法

采用面对面访谈方式,由专人解释调查表的各项内容及要求,使其理解后完成填写,对无能力填写者由调查者按其回答协助完成。调查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230份,有效率为100%。本研究调查表为自行设计,并经骨科研究生指导修订完成,共分4个部分:第1部分为一般资料;第2部分为OP知识,共12题;第3部分为对知识的需求,共4题;第4部分为希望获取知识的途径,6个选项共22题。调查表采用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结合的方式填写。

1.3 结果判定

有关知识知晓程度分为3级,即“知道”、“基本知道”、“不知道”,答“知道”或“基本知道”,则归纳为知晓,“不知道”归纳为不知晓。知识需求采用被调查者自评方法,分“需要”、“一般”、“不需要”3级,希望获取知识的途径采用多项选择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年龄患者对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不同性别、年龄患者对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患者对骨质疏松知识的认知情况

患者对骨质疏松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显示,不知道骨质疏松症与某些疾病有关者占85.21%,不知道如何诊断骨质疏松症者占80.0%,不知道骨质疏松症与生育绝经有关者占77.39%。见表2。

2.3 患者希望获取知识的途径

患者希望获取知识的途径包括:医务人员讲解217例次,医院印制宣传单张145例次,健康知识讲座134例次,电视广播106例次,报纸、杂志、相关书籍72例次,上网4例次。

3 讨论

3.1 知晓率普遍偏低的原因分析

据文献报道,我国50~60岁年龄段OP的患病率为21%,61~70岁的患病率为58%,71~80岁患病率几乎为100%,尤其绝经后妇女患病率较高[3]。由于OP患病率较高,患者对骨质疏松知识的知晓程度应与之相符,但本研究却发现,20~40岁骨质疏松知识知晓率为39.3%,41~60岁知晓率为30.6%,61~80岁知识知晓率为29.5%,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知识知晓率普遍偏低,原因可能为:①年轻人获得信息途径较多,但尚未到想了解OP知识的年龄,所以知晓率低。②中年人由于社会、家庭负担重、维护健康意识尚未排在第1位,导致知晓率低。③老年人存在传统的认识误差,加之精力、经济能力的原因,对OP的关注度低,导致知晓率低。从结果中表2可见,调查对象“知道”和“基本知道”所占比例较高的知识仅限“与钙有关”和“与运动有关”,而对与吸烟、饮酒、浓茶、浓咖啡、生育绝经,激素类使用有关、如何诊断及预防措施问题的回答,“不知道”的比例超过50%。原因可能与该类问题的专业性较强有关[4]。综合调查结果可见,各年龄段调查对象的骨质疏松知识知晓率低,认知简单、片面,提示应加强对OP知识的认识和普及,树立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生活习惯。有文献报道,OP的致病因素很可能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习惯而降低甚至消除。因此,应在各个年龄段预防OP,改变其风险因素,让全社会都关心骨骼健康[5]。

3.2 希望获得OP相关知识的途径及实施办法

本研究列举了6种获取OP知识的途径,让患者自由选择,可多选。结果显示,希望医务人员讲解者占绝对优势,医院印刷宣传单张次之,健康知识讲座、电视广播、报纸、上网等都是患者选择的教育方式,表明增加OP知识普及方法可多样化,但更需要专业化。因此,医疗机构应加大教育力度,切实作好健康教育工作,把预防OP知识贯穿医疗护理活动中,定期进行专题知识讲座,召开病友座谈会交流经验;印制具体可操作性OP知识宣传单张,使患者获取OP知识;充分利用社区服务资源,培养人们以预防为先导的理念,重视预防[6]。依据不同年龄层段的特点,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对青年人重点进行健康信念和认知的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②对中年人要注意强调该年龄段是预防OP的重点时段,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增强自我效能,通过饮食、行为干预、补充钙和维生素D减少骨量丢失[7],特别是中年女性及绝经后妇女应特别提醒其出现腰背疼痛时,应及时就医,女性绝经后骨量快速丢失,应采用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雌性激素替代方法)防止OP发生[8];③对于老年人重点在防治方面的教育要有连续性,调动医院、家庭、社区力量帮助老年人群制订具体可操作性预防OP措施(如食谱、补钙方法、运动量、晒太阳时间、防跌倒等),建立随访制,督促检查措施落实,如果已发生OP,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

综上所述,只有落实各项预防OP发生的措施,才能促使各年龄段明确、及早、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方案,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轻和延缓OP造成的危害,减轻其对社会和家庭带来的负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康爽,朱秀英.寒冷地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认知水平调查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14(6):402.

[2]程晓明.骨质疏松症预防保健新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4):61.

[3]沈序英,沈夏葵,邝海康.上海长风社区骨质疏松防治健康宣教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5):44-45.

[4]刘仲华,张依群,盛建华.上海市某社区居民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4):204.

[5]罗翠云.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1):73.

[6]周望京,余丽霞.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知识掌握情况和需求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9):2795.

篇(5)

2.均衡膳食。日常生活中注意均衡饮食,摄取足够的热能以及适当的营养,多吃鱼、虾、鸡蛋、牛奶、海带等富含钙的食物,充分补充钙质。尽量去除抽烟、喝酒、喝咖啡及喜食过咸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

3.补充钙剂。国内市场钙剂名目繁多,主要分为无机钙类、有机钙类及某些中药制剂等。因碳酸钙的理论含量为40%,即每克碳酸钙含元素钙400毫克,且水溶性很小,经胃酸作用后形成钙离子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具有钙含量高、副作用小等优点,而作为钙补充剂广泛用于临床。

4.规律体检,提早预防。建议绝经后女性每年进行~次骨密度检查,如果发现骨量迅速减少,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另外患有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与骨质疏松关系密切的病症,应该积极治疗原发病。

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药物治疗:

1.基础药物

基础药物为钙剂和维生素D。临床实验证实,单独补充钙剂或维生素D可以使骨吸收减少,骨密度增加,但对于其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效果目前尚有争议。

2.抑制骨转换剂

这类药物包括二磷酸盐、降钙素、雌激素、异黄酮衍生物等。二磷酸盐是目前临床应用的重要药物,如阿仑磷酸钠(福善美)、利塞磷酸钠等,治疗剂量可抑制骨吸收作用强,且不引起骨矿物化障碍,可以有效减少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减少重要部位的骨折。

降钙素的作用机制是阻止破骨细胞的活性,抑制骨吸收,并且有强效镇痛作用,故其注射剂和鼻内吸入剂主要用于有骨痛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研究认为,该类制剂可作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痛(特别是椎体急性压缩性骨折时)的首选治疗药物。研究发现,鱼类降钙素有“逃逸现象”,故建议对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可间歇性给予降钙素,对正常或低转换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考虑联合用药,以促进骨形成。

雌激素补充治疗对于绝经早期的快速骨丢失非常有效,尤其是对同时伴有明显潮热、多汗、烦躁等更年期症状的绝经后妇女更为适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激素替代疗法最好选用天然、短效、口服的雌激素制剂。同时,必须重视其潜在风险,包括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中风、静脉血栓的发生。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作为雌激素受体的一种配基,能显著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有效降低脆性骨折,且不会出现子宫内膜增生,降低乳腺癌的发生,但对更年期的潮热、多汗无改善作用。

异黄酮是一类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结构与类雌激素相似并能产生类雌激素效应,对骨质疏松症有确切的疗效。依普黄酮是目前理想的新一代异黄酮衍生物,主要用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对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亦有一定的效果。

篇(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系统性骨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由于骨质的脆性增加,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尤其是老年人中比较常见,即在受到轻微的创伤或者行动时偶尔的重心失中导致的歪脚或者跌倒,有时候甚至是在无外伤的情况下也非常容易发生骨折。近年来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一种慢性疾病,患者也非常痛苦。通常在骨折发生之前,一般无特殊临床表现[1-6]。临床病例资料调研表明,在患者中,该病女性患者所占比例大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到了中老年期激素水平的下降有关,尤其是该病多发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近年来,在我国,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因此,对于该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都是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现将180例患者治疗情况的对比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来我院门诊和住院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共计18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其中男72例,女108例;年龄70~86岁,平均(78.4±1.2)岁。腰背疼痛病史3周~5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其中,每组男36例,女5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比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选标准:男>75岁。女>70岁,OP的诊断标准(1999WHO标准): 骨量丢失12%以下为正常;丢失13%~24%为骨量减少;丢失25%以上为骨质疏松;丢失25%以上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症;丢失37%以上无骨折,也可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阿仑磷酸钠片(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515)1片/周(70 mg),另服骨化三醇0.25 μg/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鲑鱼降钙素50 IU/瓶(1 IU相当0.2 μg纯肽),国药准字H20052161)治疗,使用时按照说明,进行肌肉注射。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4周。

1.4  疼痛症状评分:骨骼疼痛观察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来测定疼痛强度,按疼痛程度分为0~10分,0分:无疼痛;3分以下:有轻微疼痛,患者可以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且影响睡眠,但尚能忍受;7~10分:患者疼痛剧烈,无法忍受。疗效判定:显效:VAS<2,不影响睡眠,翻身,坐立行走基本痛;有效:VAS<5,睡眠改善,活动时疼痛减轻;无效:VAS评分在6分以上,疼痛症状无明显缓解。

1.5  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通过4周的治疗,观察组的显效患者比例为91.1%,总有效率达98.8%;对照组的显效患者比例为78.8%,总有效率达93.9%。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愈率(%)

总有效率(%)

观察组

90

82

7

1

91.1

98.8

对照组

90

71

13

6

78.8

93.9

P值

 

 

 

 

<0.05

>0.05

2.2  不良反应:本研究所纳入的180例患者,通过用药前的观察和记录,均表明,其在用药前无恶心、头晕、乏力、食欲减退等不适症状;用药后,有个别病例出现不适,其中头晕者2例,恶心者3例,食欲减退者5例,以上不适症状均出现在在最初用药阶段,即用药的前4 d内,1周之后不良反应自行减轻或消失。

3 讨论

    老年性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多发病,尤其是女性患者的比例比较高。该类疾病,患者容易骨折,疼痛难耐,生活质量不高,因此提升其诊治水平,对提供啊患者的生活质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老年性骨质疏松除了治疗之外,预防也很重要,主要预防措施有:①从营养摄入的角度出发,多摄入一些维生素,还有钙质的补充;②加强体育锻炼,适量运动;③运用钙剂进行治疗等。

    阿仑磷酸钠和鲑鱼降钙素均为治疗骨质疏松的常用药物,但文献调研表明,至今未发现将两者联合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的报道。本文的临床研究表明,两者联合用药,对对老年性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有较好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8.8%,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为该类疾病的治疗和临床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4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张  燕.68例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分析及预防护理[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4):61.

[2] 林  华.健康管理生活方式干预防治老年骨质疏松[J].实用老年医学,2008,22(6):407.

[3] 柏玛丽.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危因素和预防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1):36.

篇(7)

沈阳 郭××

[答]收缩压的增高,主要由周围小动脉收缩、痉挛及动脉硬化造成管腔狭窄、阻力增高引起。舒张压主要由大动脉的回弹力形成。过去认为,随着增龄收缩压会缓慢升高,舒张压的升高是决定高血压的主要因素。但现在认为,不论年龄有多么老,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压;舒张压往往因为糖尿病、吸烟、衰老等原因,使动脉壁结构有了变化,继而造成动脉扩张、管壁增厚、弹性和顺应性下降,反倒不升高,甚至降低一些,使得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增大,结果造成左心室负荷增加,左心室肥大,心肌需氧量增加,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流向全身的血流也减少。因此,收缩压、脉压、舒张压都有相对独立的重要性,年龄小于50岁,舒张压仍是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事件最强的预测因素;年龄在50~60岁之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对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相同,但年龄超过60岁的人,收缩压和脉压增高,就成了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最重要预测因素。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意味着脉压出入高,心血管病和脑卒中的危险性也会相应增加。

急性心梗病人何时开始活动

[问]我父亲67岁,5天前患急性广泛梗死,经过急救已见好,目前仍在住院治疗。请问该怎样掌握他的活动量?

天津 田×

[答]早先的说法是,心梗后常需绝对卧床6~8周,起床后要大大限制活动量,往往1年后才恢复正常工作。缺点是长期卧床容易引起血栓栓塞、骨质疏松、胃肠功能紊乱等,甚至丧失生活信心。经过大量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进行早期康复活动,可改善病人心理精神状态和心脏功能,减少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有利于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具体做法是,只要没有其他合并症(如室性心动过速、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衰、休克,反复或持续心绞痛发作等),原来没有严重心脏外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贫血、骨关节病及脑卒中后遗伴行走不稳等),发病第1天,虽然绝对卧床,已可以进行小关节活动了;第2天坐起,可以在床上洗脸、刷牙、进食及在床上大、小便;第3天可以下地站立;第4~5天可以下地走动了;第7~8天可缓慢登楼梯;第9~10天走路速度可以快一些,时间也延长到15分钟。当然,一面活动,一面还要看病人的脸色及反应,一旦脸色不好,或出现心慌、气短、心前区痛及呼吸困难的,说明活动过量了。一般病后10~14天,病人情况良好,经过医生检查认可就可以出院了。

腮腺炎的病因、治疗及预防

[问]我是基层医生,我们这里今年腮腺炎一直发生不断。请问此病的病因、治疗及预防方法。

重庆 李××

[答]腮腺炎全名叫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病人在腮腺肿大前6天到肿大后9天内,唾液中即含有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或飞沫,经咽部传染给其他的人。凡没得过腮腺炎的都是易感者,得病后终身免疫。本病是自限性疾病,就是不治自己也能好,一般地讲,年龄大的孩子病情较重。一旦出现合并症,病情就严重了,常见的并发症有脑炎、胰腺炎、炎及卵巢炎等。对于一般患者,急性期要注意休息,吃柔软的食物,不能吃酸,发热时给予退热药或物理降温,腮腺肿痛可给予镇痛剂,也可局部热敷或冷敷(病人感觉怎么舒服就怎么做),抗病毒药可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重症病人用干扰素效果好。下面介绍几个小方子,可用于没有合并症的腮腺炎患者。①板蓝根15克,水煎代茶,1日内喝完;②蒲公英、地丁各30克,水煎代茶,1日内喝完;③夏枯草、各15克,煎服代茶,1日内喝完;④如意金黄散或紫金锭用麻油调敷,涂在肿大的腮腺上,1日2次;⑤新鲜仙人掌,除刺剖开,捣烂,外敷患处,1日2次;⑥大黄粉、青黛粉各等份,用蛋清调成糊状,外敷患处,1日2次。预防方法为流行前注射流腮疫苗,也有流腮、麻疹、风疹三联疫苗,可根据情况选用。

腰腿痛的治疗

[问]我是女性,67岁,两膝关节肿胀、疼痛2年多,冬天厉害,照过膝部X光片,诊断为增生性关节炎,往关节里注射过药(透明质酸酶),当时管事,1年以后又回到原来的样子。请问还有好的治疗方法吗?

天津 赵××

[答]建议用复方水杨酸乙二醇透皮吸收贴剂(商品名为好及施),分温感型及冷感型两种,您的病程较长,建议选用温感型的(冷感型则用于炎症初期的红、肿、热、痛等症状)。药物的成分有水杨酸乙二醇(抗炎、镇痛)、樟脑(抗炎、加强局部血循环)、生育酚(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消除肿胀)、辣椒(促进血循环、活血止痛),冷感型的还含有山金车花酊(减少炎性渗出、消肿止痛)。用法是哪里最痛就往哪里贴,每日1~2贴,疗程7~10天,有效率92%~97%,拿骨关节炎来说,治的越早效果越好。因为药物中含有透皮助吸剂,所以局部吸收良好,又不需先经肝脏代谢(肝脏会降低药物的效用),用药量大大少于口服,不良反应小。它除了可治疗骨关节炎外,还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跌打损伤、慢性劳损、软组织炎症、老年退行性变及外周神经炎等,疗效均好。

为什么给我服用阿司匹林

[问]我是男性,61岁,患高血压3~4年,每次医生都给我开降压药。这次医生除了开降压药卡托普利、尼群地平及双氢克尿塞外,又开了阿司匹林肠溶片。请问为什么给我用阿司匹林?还该注意什么事?

黑龙江 金×

[答]您的年龄较大(61岁),又患了高血压,在医学上您属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为了减少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几率,医生给您用阿司匹林,可以看成是为您采取的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措施。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集聚产生血栓而堵住心、脑血管,对于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有相当明显的作用。注意事项有:每日剂量75~150毫克,1次顿服,长期服用效果才明显。有对胃肠道刺激的副作用,如上腹部不适及恶心呕吐等;诱发出血(胃肠道出血及皮肤黏膜出血);个别病人服阿司匹林可引起哮喘等。饭后服用,选用肠溶片可减少对胃肠道刺激。同时应用胃黏膜保护剂或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质子泵抑制剂如洛赛克等,可减少胃肠道出血;对于诱发哮喘及严重过敏者,停用阿司匹林,改服氯吡格雷,每天75毫克,作为替代治疗。阿司匹林疗效显著,价格低廉,服用方便,希望您按医生的建议长期服用。

男性也有骨质疏松吗

[问]我是一名基层医生,在我读到的书籍及杂志中讲的都是有关

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问题。请问男性也有骨质疏松吗?患病者多吗?发病原理与女性有什么不同?

湖南 彭××

[答]年轻时,男性与女性在骨量增长上是相同的,到20~40岁时骨量最高,40岁以后骨量下降,男性下降的速度慢,女性降得快一些,到了更年期,由于卵巢功能迅速降低,雌激素也突然减少,随之骨量丢失更多,女性骨质疏松发病增多,骨折也明显增加。因此,对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理、治疗及预防措施的研究就成了热门。其实,男性随着年龄老化,骨量也不断减少,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发生也不少,只是国内尚无这方面的统计数字。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生首先与遗传有关,尤其母系的遗传影响更明显。其次,男性老化,血清睾酮(雄激素)水平下降,会引起骨量丢失增加。再加老年人胃肠吸收功能下降,户外活动减少,肝、肾功能减退,引起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及吸收不足,致血钙波动,刺激甲状旁腺分泌增加,更加重了骨量的丢失。生活方面,长期吸烟、酗酒,大量喝咖啡,体重太低等也会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一些药物用得时间久了也会促进骨质疏松的发生,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除了腰背痛、全身痛、佝偻驼背、个子变矮等以外,骨质疏松对老人最大的损害是骨折,以及骨折后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有的致残,有的甚至致死。估计老年人发生骨折危险性的最可靠的检查方法,是做骨密度测定。

骨质疏松的诊治男女相同吗

[问]男性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与女性相同吗?

湖南 彭××

[答]骨质疏松的诊治男性与女性基本相同。仪器诊断的方法也很多,如单能X线、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CT、骨超声、定量核磁等,其中双能X线吸收法是目前公认的较好的检查方法。我国还没有男性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目前是借用女性的诊断标准,即骨密度低于正常青年人骨量峰值(最大值)的2.5个标准差(可用统计学的方法算出来)以上,就可诊断为骨质疏松了。老年人即便无骨质疏松,也应采取预防措施,有骨质疏松者还要加用药物治疗。预防措施包括合理的营养,避免静止的生活方式,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肌力和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避免吸烟和酗酒,不要长期应用对骨质有影响的药物,注意避免摔跤。65岁以上的老人,每天需要钙(元素)1200~1500毫克,维生素D400~800单位,夏天日照充分,只要在户外有充足的活动,可不另加维生素D,因为太阳的紫外线照在皮肤上,体内可以产生维生素D,冬天太阳光弱了,日照时间短了,加上户外活动减少,所以应当补充维生素D。药物方面,有阿伦膦酸钠,可以减轻骨痛,增加骨量,减少骨折,用药时间需1~2年。对骨痛明显的可用降钙素,止痛效果好,而且能减少骨量丢失,减少骨折发生。对于睾酮低的,可用雄激素,以增加肌力,增加骨量减少骨折,疗程6个月。治疗前睾酮水平越低,疗效越好。

喝酒与脑梗死有什么关系

[问]我是长途汽车运输司机,我有个同行朋友,男,33岁,酒龄10来年了,每天半斤多酒,每周大约4~5天要喝酒,这次出车去湖南,到达目的地照例喝酒,第二天早晨发现右侧上下肢不能活动,嘴也有点歪,医生诊断为脑梗死,估计病因与饮酒有关。请问饮酒与脑梗死有什么关系?我也喝酒,该注意什么?

广州 林×

[答]当前,我国脑血管病发病年龄提前,并且以脑梗死多见,在中青年脑梗死中,由长期饮酒引起者占了大半(约60%)。长期饮酒者当中酗酒者更为严重。长期饮酒可以引起高血压,导致冠心病发病率增加,也会诱发心房颤动及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酒精可引起红细胞聚集性增强,使血黏度增高,血脂增高,导致循环阻力增加,血细胞比积(血液经离心后,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增加,再加小动脉痉挛,脑部血流缓慢,增加了脑梗死的发生几率。如果小量饮酒(指每天喝烈性酒不超过50毫升),可使对人体有益的血脂高密度脂蛋白(HDL)增高,HDL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长期饮用对预防冠心病有一定的作用。建议您每天喝少量的酒,以增加保护心脏的有益成分,保证身体的健康。

这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吗

篇(8)

误区一:骨质疏松就是缺钙。只要补钙就行了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钙剂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膳食补充剂,单独补充钙并不能收到良好效果,因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骼的有机基质和其中的钙盐向外流失,致使骨量减少,骨骼变得疏松,脆性增加,不再有能力承受日常活动所产生的身体负荷。由于骨丢失呈全身性,所以患者身上任何部位的骨骼都较易发生骨折。在绝经后妇女患者中,较容易发生脊柱部位和手腕上方的骨折。而在老年患者中,髋部是最为常见的骨折部位。

治疗骨质疏松症预防骨折,并不是单纯补钙就能完成的。防治骨质疏松症一般需要几个方面同时进行:

1 富含钙的均衡饮食。

2 多晒太阳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3 药物治疗。

目前防治该症的药物主要为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如阿仑磷酸钠、雌激素、降钙素等,同时还建议补充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

误区二:补钙就是吃钙片

一些患者看骨质疏松症门诊,常认为就是去开钙片吃,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补钙应尽可能通过膳食来达到,含钙比较丰富的食物有奶类、鱼类、肉类、豆类及一些海产品等。许多人还误认为动物骨头汤是补钙的首选佳品,其实,1千克排骨加1千克水,用高压锅烧1小时,骨头汤里其实只有10毫克钙,其余大部分为脂肪。而1毫升牛奶中就含有1毫克钙,含钙量远远高于骨头汤。此外。吃得太咸也可能造成钙质流失。膳食中如果钙摄入不足。应改变膳食结构,进食富含钙的食物,避免偏食。卫生部不久前发表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指出:全国城乡平均每天钙摄入量为391毫克,相当于推荐剂量的41%。因此。每天需要补钙600毫克左右,膳食中摄入钙的不足部分则由钙剂补充。

误区三:骨折与骨质疏松无关

篇(9)

骨质疏松是一类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退行性改变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发生率增高的全身性骨代谢障碍的疾病。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由于其所具有的高精度、无创性、高准确性、快速等优点而应用于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疾病进展和疗效的监测以及对疾病产生的危害作出有效的评估上。然而长期以来,公众由于缺乏对骨质疏松了解,极少能主动要求进行骨密度方面的检测,更别说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了。本文通过对健康的中老年妇女233人进行骨密度检测,简单分析健康体检检测骨密度的实际意义,并以次提醒各方加强对骨质疏松的防治。

资料与方法

利用GE公司的Luner Prodigy型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2009年4月~2010年5月到本院进行身体健康体检的中老年妇女233人,年龄40~79岁,并经体检排除内分泌、肾病及其他的代谢性疾病以及经仔细询问排除有口服过有影响骨密度值的保健药物等,常规进行腰椎(L2-4)前后位及左侧股骨近段(股骨颈、Wards区、大转子)的前后位骨密度检测。每日检测前均行骨密度仪的质量测定,在所有质量控制指标通过后,再对体检者进行检测。检测前嘱体检者祛除有影响的衣物,并将体检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详细记录并输入检测仪,检测结果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评价,以10岁为一年龄组进行分析比较:T≥-1.0秒为正常;-1.0秒>T>-2.5秒为骨量减少;T≤-2.5秒为骨质疏松。

结 果

233例中老年妇女腰椎前后位、股骨近段的骨密度检测分析,其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情况,见表1。

表1 233例中老年妇女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情况

讨 论

上表结果显示,妇女在中年期就已出现了骨量减少,并随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呈增长趋势,尤以骨质疏松的增长为明显。

骨质疏松是一种悄无声息的疾病,因其在早期很长一段时间并不会引起任何的症状而极具隐蔽性,使得人们对其缺乏警惕而延误最佳的防治时期。当随着骨量逐渐丢失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身体疼痛、身高变矮或骨折等明显的症状,甚至身体畸形,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更严重者可因骨折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因素,如月经、怀孕、哺乳、绝经等则更易、更早、更多地患有骨质疏松。一项调查显示,有25%~30%的中老年妇女存在严重骨质疏松[1],甚至有些城市的调查显示在罹患骨质疏松的人群中>60岁的老年妇女约占到了80%[2]。

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缺少从正规渠道获得基本的医学保健常识,使得大众对骨质疏松这种以老年性人群多患的疾病及其引起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或知之甚少,多数人认为该病是人老后必然发生的生理性现象而不加以重视,任其发展或者滥补钙。甚至许多医疗部门、医生也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在许多单位的职工进行年度身体健康体检计划中鲜有针对骨密度检测作出安排,广大的公众个体就更不明白骨密度检测的实际作用。而目前医学上对骨质疏松的治疗,还没有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

然而有研究表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化解危险因子的作用,避免或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3,4],关键是要提早进行预防,如根据骨骼在生长过程中,骨量经由生长期向高峰期发展并达到一定的平衡,然后随着人体机能的老化骨量在缓慢的流失的这一规律,在骨骼的生长时期即孩童时代就开始进行,通过合理的膳食、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运动锻炼等措施保证骨骼在生长时期最佳峰值骨量的获取,提高骨骼的坚实度,并将预防措施贯穿生命的整个过程,因此,对骨质疏松要正确认识,加强早期的预防,这比骨质疏松发生后再采取治疗要重要得多。

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医师要积极关注骨质疏松的危害,重视对骨质疏松的防治。各级医疗部门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对公众进行健康的医学常识普及教育,让大众得以了解骨质疏松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促进人们增强对骨质疏松类疾病的自我保健意识,并根据骨骼的生长规律及骨量变化的趋势指导人们采取合理的预防方法,防止骨量的提早流失,同时加强对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进行骨密度的检测,以便于了解个体的骨量含量及患病的风险,特别是预测骨折的发生机率,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或干预性的治疗,防止或减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高人们的生活及生存质量[5-8]。

目前世界上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已跃居各种常见病的第7位,并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随着增长。对于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国,加强对骨质疏松的防治已刻不容缓,各级医疗部门及广大的医务人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孙桂娟.浅谈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防治.中国医药指南,2008,6(3):120-121.

2 林小芹.骨质疏松症防治新进展.社区医学杂志,2007,5(19):46-47.

3 鲁丽君.为你的骨骼加油.人人健康,2010,20:21.

4 李芸芸.减缓骨质疏松的进程.百科知识,2009,5:37-38.

5 刘小珍,陈庆瑜,甘小玲,等.286例中老年女性骨密度分析及干预措施.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6):459-460.

篇(10)

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落是引起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已被肯定。近年来研究发现,孕激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的联系。其机理是孕激素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而起作用,因为超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会引起骨质疏松。其他如钙的摄人不足或吸收不良,或缺乏适当的运动及阳光照射,以致成骨细胞活性降低,而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强,导致骨丢失,而发生骨质疏松。

2 诊 断

有人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缺乏特异性症状的疾病,可无症状,或仅腰背、四肢疼痛,严重者活动受到限制,甚至不能起床,无明显诱因或轻微外伤即发生骨折。体检时可发现患者较前矮小、驼背,这常见于脊髓变性或发生压缩性骨折。有的患者可出现弥漫性骨压痛。

绝经后妇女生化检查可见血清中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空腹尿钙/肌酐、羟脯氨酸/肌酐均明显高于未绝经妇女。参照WH01994年修订的骨质疏松标准,两者之一较成年人均值低2.5个标准差以上,就可诊断为此病。

3 预 防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主要的预防措施如去除病因诱因,积极治疗原发/合并/并发性疾病,改善生活及饮食习惯。排除遗传因素外,从青少年开始注意建立高水平的骨峰值,摄取充足的营养和足够的钙(钙元素1000―1500mg/d),同时积极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户外活动。绝经后骨丢失的主要原因是雌激素水平低落,补充雌激素是减少骨丢失的根本措施。

4 治 疗

首先应在膳食中增加钙制品,常规饮食中钙含量450-550mg,一大杯牛奶中275-300mg钙,故仍须口服0.5―1.0g钙剂才能维持钙平衡。绝经后妇女钙元素的摄入量应是1000―1500mg/d。比较所有医用钙剂体内吸收和代谢后,推荐服用枸橼酸钙。饮食中注意减少高磷食物和注意蛋白质摄入。在补钙的同时,应补充维生素D,其中以1,25(OH)2D3活性最强,有助于肠道钙的吸收,一般应用剂量0.25μg,每日2次。这些措施能减轻骨质疏松的症状,降低骨折率,尤其对钙吸收不良者,维生素D的应用更为重要。

雌激素替代治疗可延缓或阻止绝经后骨的快速丢失,同时又可缓解潮热、多汗、烦躁等更年期症状。选用雌激素最好是天然、短效、小剂量。国外常用戊酸雌二醇、微粒化雌二醇1-2mg/d,或结合雌激素0.625mg/d,经皮肤给药(埋植、膏剂或帖剂)每日可稳定释放雌二醇501μg―100μg。单纯使用雌激素,对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血栓形成倾向,对子宫内膜癌与乳腺癌的发生均有不良影响应警惕。故在使用雌激素制剂一定时间后,应加用孕激素,不仅可防止或降低子宫内膜癌与乳腺癌的发生率,而且有较强的保护骨的作用。利维爱为合成的性激素,兼有雌、孕、雄三种激素活性,有增加骨量的作用,但无增加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的危险,用量2.5mg/d,3个月后根据自身情况,可改为1.25mg/d,此药是缓解更年期症状、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较理想药物。

篇(11)

人体骨组织的构筑起于婴幼儿,至30岁达最强壮状态;尔后便开始削弱,先是渐进的,至50~60岁削弱速度最快。幼年阶段骨骼愈强健,以后骨丢失的发生就愈迟,骨折的危险就愈小。

预防老年期骨质疏松,应从儿童时期着手。最好的措施之一便是让孩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不吸烟,并进食足够的钙。钙的最好来源是富含钙的食物,如低脂牛奶、乳酪等。儿童饮食中如缺乏足够的钙,可在医师指导下通过钙制剂补充。

2 冠心病 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冠心病.其中1/3将死亡。然而这当中的许多人都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发作。虽然冠心病很少在40岁以前出现症状。但引发冠心病的动脉硬化的产生,却从儿童期开始。

2岁以后的儿童进食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将有助于阻止冠心病的发生(2岁以内儿童无须过多地控制脂肪与胆固醇摄入.因这些物质是生命早期正常生长与发育所必需的)。应科学地选购家庭食品,配制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多备水果、蔬菜、豆类和谷类,减少动物性食品,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尤其要注意控制小吃与甜食,因这些食品脂肪含量极高而少有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