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2 16:25:2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

篇(1)

青春期是一个人人生中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一个时期,人生中很多问题都出现在这个时期,这个时期各种身心问题的解决将对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亲子关系是人生中最紧密的关系,人的性格塑造及心理的健康也与亲子关系有极大的相关性。因此就亲子关系对青春期心理健康影响查阅了相关文献,对此问题进行综述。

一、材料获取方法

于2013年6月以关键词亲子关系并含青春期为条件精确匹配对CNKI中国知网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进行了检索,其中检索的学科范围为心理学与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8篇。

二、研究现状

(一)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及常见问题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关系,它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亲子关系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练,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青春期的特征及常见心理问题

青春期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青春期目前在各国并没有一致的年龄范围,一般指13、14岁~17、18岁这个阶段,在心理学上,它又称为青年初期,相当于教育学上的中学阶段,以身体的急速成长为特征。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角色认知混乱、人际交往障碍等,表现出来的直接问题有厌学、网瘾、自闭症、学习障碍等。

(三)青春期如何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1)青春期亲子关系影响因素。青春期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可分为父母因素与子女因素,包括父母教养的方式、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职业及经济状况、父母在这一时期的变化;子女的气质性格特征、性别、生理变化、心理变化。除此之外,外部环境因素及突发性事件也会对亲子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只是因为这种偶然性突发事件是不可控且未知的,所以在此不列入影响因素中。

(2)青春期如何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探讨。针对青春期中容易出现的亲子关系危机,很多学者也做了很多研究,找出了很多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在亲子关系的改善中强调应该提高父母素质、改善沟通方式;了解子女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更新父母观念、丰富沟通内容;亲子共同活动、增加沟通时间;理性控制情绪、把握沟通机会。并做到对孩子的认真倾听、理解与尊重。

三、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对于青春期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相关文章中我们已经可以了解到青春期少年发展的身心特点及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并且已经提出了很多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但是在理论上我们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于这个层面,而应该更加深入的分析找出问题与原因的相关性并提出更好的、更合理的解决办法。

(一)存在的问题

(1)在目前的研究中个案研究较多,主要是研究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危机。

(2)理论性研究多于实证性研究,实证性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于心理健康的评测与调查、亲子关系与有好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检验。而对于青春期出现的问题与亲子关系之间原因的实证性分析及相关性检验还停留于理论推测阶段。

(3)在研究中对于青春期亲子关系的本土化及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性研究较为不足。

(二)未来研究的展望

在目前的研究中,还缺乏对于青春期出现某一特定问题与亲子关系中某一特定现象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这种研究可以将亲子关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与青春期出现的问题结合起来,对于一些存在普遍现象的问题,我们可以更加有效的通过改变亲子关系中某一特定因素从而避免青春期问题的发生。

四、本文的不足

本文由于时间关系仅仅按关键词“青春期”并含“亲子关系”精确匹配进行文献的检索,有的文章关键词中仅有亲子关系或仅有青春期的但也包含了两者之间的研究的文章无疑是有遗漏,并且单一的采用了CNKI中国知网的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未对其他数据库进行检索以及未对外国文献进行相应的检索这也造成了一定的疏漏,将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更加深入的补充检索数据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余荣琴.青春期良性亲子关系创立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6,(15).

[2]刘艳金.青春期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探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3).

篇(2)

由于社会变迁冲击了传统的婚姻家庭关念使离婚率大幅度上升,还是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导致父亲或母亲因病或灾祸而亡故都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其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现在的社会状况和从前的社会状况有很大的变化,很多成年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前都会有茫然无措的感觉,更何况刚刚成长的缺乏完整的家庭温暖的青少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很明显,有的是隐性的。因此单亲家庭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危机的干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

在深入的分析中发现了四种亲子关系类型,它们分别是:弥补缺损型亲子关系、由恨而疏型亲子关系、彼此封闭型亲子关系、猜忌贬低型亲子关系,这四种亲子关系的产生原因和表现特点各不相同。

有的父(母)亲在离婚之后,觉得对不起孩子,于是把对孩子的歉疚转变成对孩子无原则的迁就。对孩子百依百顺,只注重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各项需求,处处迁就以弥补其感情上的缺损;另外,失去爱情的离异者更怕失去孩子,在孩子的管教上“前怕狼,后怕虎”面对孩子的错误不加指责,孩子不知不觉养成了骄横、任性等坏习惯,这种教育方式在一般家庭中都存在,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有研究表明有50%以上的单亲家庭采用这种溺爱教育。生活在这中亲子关系中的孩子,发生心理障碍的机率很高。

这种超重的父爱或母爱,称为“情感过剩” 。这经常是单亲家庭给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恰当的教育环境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在这种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孩子会表现为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很任性,好胜心强,寻求各方面的满足。同时受不了一点儿批评,更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状态。笔者认为,对策可从以下入手:

一、优化亲子关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关系的优化是家庭教育的保障,要求离异一方倾心关爱而切忌溺爱,适度的要求而切忌拔高。可见溺爱是家庭教育的隐形杀手。那么过严如何呢?有的父母离异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他出类拔萃,弥补自己心灵创伤。单亲学生胡某,父亲是机关干部,要求孩子每次必考全班第一名,但这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全班中等,她整天活得胆颤心惊,结果产生考试焦虑,甚至萌发轻生的念头,那敢跟家长交心谈心。可见过分“严”爱也是破坏家教的祸根。因此关爱,要求适度,努力营造民主、向上、和睦的氛围,才能优化亲子关系,开启孩子心灵之窗。从而为家庭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为孩子养成健康心理奠定基础。

二、提升父母素质

我们知道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与父母的素质,特别是父母的心理素质有直接的关系,残酷的现实是家庭残缺,孩子失去赖以发展的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单亲父母更有必要以良好的素质、优秀的人品,给孩子树立光辉的榜样。同时父母要努力学习,提高科学育儿水平,把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以科学之光增添人格魅力。父母以自身的优良的素质,高尚的品格、精湛的技艺,增强榜样的力量,对孩子心灵的塑造起到神奇的作用。

三、优化教育情境

孩子良好心理的培养,有一个场景、时机、方式问题。对于单亲孩子,本来父母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易产生一层情感的“隔膜”,要到达理性理解,就需一个较长过程。因此家长更应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溶化“隔膜”,在亲子情趣共鸣基础上,实施心理引导,①找好契入点:如看电视《宝莲灯》后,轻松引入母爱的话题②创造情景,如孩子爬山、参观动物园,从中教育孩子要刻苦,遵守社会公德,陶冶美的情操;③制造氛围,生日、节日、纪念日,祝贺喜庆节日,教育孩子尊老爱幼,礼仪诚信;④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与人相处,培养团队精神;⑤引发兴趣,讲世界发明家的故事,教育孩子成功来于艰辛。平等温馨的亲子关系中对孩子心灵的雕塑水到渠成。

篇(3)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9-0010-03

李中莹除了最早把NLP完整全面地介绍到国内之外,他也被认为是华人界NLP学问功力最高的导师之一。李中莹经过多年的全心研究和实践,开发了针对中国家庭问题的系列课程,涉及的主题包括“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孩子快乐学习”和“家长自我提升”,这些课程能够有效地提升做父母及夫妻的正确心态和有效技巧。其中,关于“亲子关系”这一主题,李中莹专门著有《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一书,该书以其简洁、通俗、可读性和操作性强等特点连续畅销12年,并于2013年推出“升级版”。

在独生子女时代,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成为人们格外关注并热议的话题,“亲子关系”“家庭教养”等与子女教育有关的问题也为家长们所津津乐道。在采访中,李中莹谈到,虽然从表面上看,在我们这个时代,孩子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实际上,“今天的孩子受到的关注不是更多而是更少。今天大部分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比当年他们自己是小孩时所获得的父母陪伴的时间更少,而所作的沟通,在质与量上都有明显的退步。”今天的孩子,大多数时间是在对着电视、电脑、手机和电子游戏机,在人际关系、沟通技巧、情绪处理以及生活技能等方面鲜少得到锻炼。

生命源于父母,父母与孩子构成千千万万个家庭,人类正是以“家”为单位元素,延续生命和传承文化。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作为“家”的一员,充分体验和感受其间的真情、关怀、爱、奉献、感恩……还有因为爱之互动不流畅所带来的痛楚与辛苦。可以说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家”展开的,父母是孩子的零起点。

李中莹指出,他在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学校教育、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工作中,发现一个潜在的规律,即学员在工作、家庭、生活等人生的不同方面所受到的种种人际困扰,追溯到本源,都是学员与原生父母的互动关系不够通畅或发展不够充分导致的。也就是说,孩童时代决定整个人生。改善与原生父母的关系,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这也就是李中莹特别强调亲子关系重要性的原因。

然而,李中莹认为,虽然父母知道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但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如何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因为“父母的思想、说话和行为,往往受到传统文化、社会状况、上一代的熏染等影响,致使他们只能重复过去的做法。”目前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只注重理论,而缺少能付诸实践,行之有效、简单易学的技巧的支持,许多家长便遇到“道理都知道,却做不到”的尴尬状况。在《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一书中,李中莹系统地为家长们介绍了各种改善亲子关系、培养优秀孩子的技巧。这本书向父母们表明了一个主旨:要想孩子有所不同,家长必须先在自己的思想、言谈、行为和情绪表现方面有所不同;每个孩子都具备使他拥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所需的全部能力,而家长的作用,就是帮助他把这份能力有效地释放出来。该书还从家长怎样看待自己的身份、理想的家庭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引导模式、因时施教、情绪教育、亲子沟通、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业、消除家长压力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亲子关系的各种技巧,为家长正确处理亲子关系提供了一整套实际有效的概念和做法。

在采访中,李中莹结合当下孩子的主要特点,重点阐述了亲子沟通中须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教孩子学会照顾自己的人生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条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担负着许多责任,例如: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空间,给孩子良好的榜样力量,为孩子将来指引前进的方向……李中莹认为,在所有这些责任中,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培养出足够的能力,让他可以充分地照顾自己的人生,让自己拥有成功快乐的人生。这也是亲子关系的目标。

李中莹指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指向分离的爱。从人类生命系统的角度看亲子关系,生命是经由不断的生命传承而维持的,这一传承过程包括:成年(心智成熟)—谈恋爱—结婚(成立家庭)—新生命诞生—父母照顾下成长—成年。而亲子关系,实际上归属于“父母照顾孩子成长”这一部分,其先决条件是家庭,其后续阶段是孩子发展出足够的照顾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孩子成年之后会离开父母,展开自己的生命传承过程。因此,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事便是教会孩子如何有效地照顾自己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照顾自己的能力包含:1.对世界事物的了解;2.有成熟的思维能力,让他在面对选择时作出好的判断,面对困难时想出解决方法;3.让他在处理与其他人有关的事务时可以不断地得到这些人的尊重与爱戴。

李中莹认为,当前在中国的家庭中,普遍存在着三种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模式:代替孩子的成长、控制孩子的成长和妨碍孩子的成长。李中莹老师说,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用属于自己那个年代的标准去代替、控制和妨碍孩子的成长。父母应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气氛,使子女根据自身的潜质培养出健康的心理状态,发展出做事成功快乐的能力,进而在走上社会后,成为一个独特的、积极乐观的、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这是青少年将来拥有成功快乐的人生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父母自身培养起良好的情商,同时掌握一套有效的亲子教养技巧。

把父母的牌收到背后,打朋友的牌

李中莹认为,孩子的成长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9岁以前。这一阶段的孩子是在父母的带领下,跟着父母的方向,不断获取信息、学习成长。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表现为:孩子习惯并且乐意让家长牵着他的手走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对很多新鲜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要去探索、吸收、学习知识。

第二阶段为10~12岁。这一阶段是孩子最为叛逆、也最为脆弱的时期,许多青少年自杀的个案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因为从十三四岁到成人阶段,孩子处于“准大人”阶段,这一阶段孩子所做的许多事都是在模仿成人的行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有做成年人所做的事的资格,不会只遵从大人的指示,而孩子为“准大人”阶段所做的准备工作,一般是在10~12岁进行。李中莹指出,在这一年龄段,父母们经常会发现,孩子们不再亦步亦趋地跟在成人身后顺从成人,而是事事都有自己的主意。对于孩子在这一阶段的变化,如果家长不能够谅解或配合这些转变,事事施压,亲子关系就会快速恶化,代沟、叛逆性格等也会产生,严重的会导致孩子的冷漠、争吵、离家出走等行为。而这一阶段,父母最好的办法就是变“带领者”“指导者”“权威者”等角色为“朋友”的角色,并时刻提醒自己做孩子的朋友。

第三个阶段是13岁以后。这一阶段孩子进入青少年期,并准备逐渐将自己塑造为一个成人。尤其是14~16岁之间,是孩子摸索未来的人生挑选阶段,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各种体验人生的机会,帮助孩子选择未来的方向。李中莹强调,在这一阶段,父母应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信念及行为模式,例如,对自己的人生可以自主地作决定,同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与别人相处方面,寻求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尊重别人;面对冲突时,能以自敬和敬人的态度处理事情;等等。

李中莹认为,作为家长,父母应该根据孩子各个成长阶段不同的特征而施教。孩子到10岁以后,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会逐渐由父母主导演变为操控与反操控的关系,对于这一变化,李中莹强调,家长应该首先作出改变,“把父母的牌收到背后,打朋友的牌”,这样比处处强调家长的权威更有效果,更有助于改善亲子沟通、建立融洽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人生必备的15项能力

人的一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悲剧和痛苦?在十几年的自助与助人中,李中莹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在孩童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培养出良好健康的心理。

近年来,社会上频繁出现一些令人震惊的恶性事件,例如药家鑫杀人事件、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北京李磊灭门案、哈尔滨医科大学血案,等等。这些事件中的施暴者并没有精神病史,甚至有些人还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什么他们会犯下这些有悖人性的罪行?李中莹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接受充分的心理素质教育,缺乏人生必备的15项基本能力,因此导致了仇杀、愤杀、伤人以及矛盾冲突等情况。

在李中莹看来,能力的缺失害人害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培养其人生必备的15项能力,如下:

·建立自我意识

·说话达意

·与感觉一起

·理性与感性并重

·多线思维

·从别人角度看自己

·解决困难的能力

·面对及处理冲突的能力

·对失败及挫折的正确态度

·面对分离的正确态度与能力

·对金钱的正确态度

·感恩的心

·对事物的观察与正确判断

·了解本人学习的模式(含学习兴趣)

·有效生活在系统里的正确态度

篇(4)

1.对初中生自我认知的影响

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正确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对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非常重要。初中阶段的孩子,个体的自我意识更加地强烈。如果在这一时期经常与父母发生激烈的亲子冲突,初中生会产生自卑、羞耻等比较负面的自我体验,从而对自己做出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如果初中生对自身的评价与其他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的距离过于悬殊,不利于初中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2.对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亲子冲突属于一种人际冲突,初中生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往往反映着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一些亲子冲突比较严重的初中生,因为与父母关系的不融洽,会更加依恋同伴群体,更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从而引发偏差行为。另一方面,亲子冲突使得初中生与其父母长期处于不良的交往状态中,不正确的沟通、交往方式势必会使初中生在与他人交往中遇到一些障碍,比如人际交往中的恐惧感、无助感以及错误的交往方式造成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打击等等

3.对初中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影响初中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良的亲子关系无法为初中生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和舒适的学习环境。处于亲子冲突家庭中的初中生,更容易产生焦躁、忧虑等负面情绪。这不仅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从学习转移到情绪的排解上,促使“问题青少年”的产生;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进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间接地影响到学习成绩。

二、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会工作是用于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对于亲子冲突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的介入无疑是一种新的可行方法。以下将从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方法对亲子冲突问题提供具体的解决策略。

(一)小组工作:促进亲子间的双向正面沟通

沟通是影响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很多的亲子冲突也大多是因为父母与孩子都没有掌握良好的沟通方法而引起的。因此,可以在小组工作者的协助下,以培养正确的亲子沟通方法为目的。

1.开展家长教育小组

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更好地了解初中阶段的孩子以及掌握与青春期孩子正确沟通的方法,所以,针对家长的小组活动就是以这一内容为目标来开展的。在亲子教育专家的指导下,首先由家长讲述自己所遇到的亲子沟通的问题,然后与其他家长沟通交流,最后由专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通过小组的互动和讨论以及专家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帮助家长获取更多专业有用的亲子沟通技巧。

2.开展亲子沟通小组

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要有良好的亲子互动,亲子沟通小组就是要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游戏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家长和孩子在指定的问题、场景、条件中模拟表演。这个活动可以让家长与孩子换位思考,通过移情的方式去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达到互相认识的目的。通过亲子游戏,让家长与孩子有更多的交流,同时让他们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被影响,把游戏中学到的沟通方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促进亲子间的双向正面沟通。

(二)社区工作: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是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在社区层面的具体体现。解决亲子冲突问题,除了家长和孩子自身的努力外,也需动员社区的群众,大家组织起来,共同解决问题。

1.开展家长教育讲座

篇(5)

分类号 13844

1 问题提出

家庭是一个大系统,由父母亚系统、亲子亚系统和兄弟姐妹亚系统构成。然而自1979年全面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我国绝大部分家庭的主流模式,因此父母亚系统和亲子亚系统就成为家庭系统中影响中国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主要来源,自然也受到研究者更多的关注。在父母关系领域,研究者发现,儿童青少年感知到父母冲突的频率和强度越高,孩子越容易出现情绪、行为甚至睡眠等适应问题。在亲子关系领域,大量的实证研究都表明亲子关系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具有保护作用。

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如何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如Belsky用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了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强调父母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直接作用。Anderson等人提出“溢出假说”(spillover process),强调父母关系对孩子的间接影响,认为父母亚系统的情绪和行为会迁移到亲子亚系统,父母间的良好感情会带来和睦的亲子关系,进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反之亦然。与此相似,Davies和Cummings提出了“情绪安全感假说”,认为父母冲突可能破坏亲子依恋关系,进而间接地引起儿童问题行为。此外,Magnusson和Stattin还提出了“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Person—Context Inter—action Theory),该理论认为,对儿童青少年来说,父母关系这一相对更远端的环境必然通过亲子关系等近端环境的作用从而决定儿童青少年的发展。

从上述理论和假说来看,父母关系要么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要么通过亲子关系,尤其是亲子依恋来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产生影响。然而这是否适合用来解释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一新兴问题还有待探讨。在我国,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已非常严重,最近的一次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网络成瘾青少年已经超过2000万。遗憾的是,目前只有少数几篇文献分别探讨了夫妻亚系统和亲子亚系统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这些研究发现频繁而强烈的父母冲突和消极的亲子依恋会增加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有关家庭因素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还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已有研究更多地关注家庭消极因素,如父母冲突或亲子冲突的影响,而对一些积极因素尤其是父母亚系统中的积极因素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尽管上述提到的理论已经将不同亚系统的因素放在一起进行考虑,但是已有研究者更多是单从父母亚系统或者单从亲子亚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很少有研究将不同亚系统的因素整合到一起进行深入探讨。如前所述,家庭是一个大系统,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作用,单独地或者人为地将其分开来探讨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可能会得出不全面的结论。为此,本研究将家庭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父母婚姻满意度)和消极因素(父母冲突),以及不同亚系统(父母亚系统和亲子亚系统)的因素放在同一个研究中进行考察,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不同性质和不同亚系统的家庭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如何?(2)不同性质和不同亚系统的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力如何?(3)父母关系(父母婚姻质量和婚姻冲突)是否通过以及怎样通过亲子关系(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产生影响?

总体上来讲,本研究有以下假设:(1)父母冲突、父母婚姻满意度以及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都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相关;(2)近端环境因素(亲子关系)比远端环境因素(父母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力更强;(3)父母冲突和父母婚姻满意度都会通过父子依恋及母子依恋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具体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重庆和河北石家庄三个城市各抽取一所普通中学,再从每所中学抽取初一至初三学生共1100名完成问卷调查,剔除一些没有完整填写或填答不认真的问卷62份,最终有效问卷为1038份,有效率为94.4%,其中男生480人,女生554人,性别数据缺失4人,具体被试信息详见表1。

2.2研究工具

2.2.1基本人口学变量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学校和家庭基本情况等信息。

2.2.2父母冲突

采用池丽萍和辛自强(2003)修订的《儿童感知的父母冲突量表》(Children’s Perception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Scale)中的冲突特征分量表进行施测。该分量表共19题,由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和冲突解决三个维度构成,为4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4)”,各维度分由各维度的题目得分相加而得,分数越高代表感知到的父母冲突越强烈。各维度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陛系数分别为0.78、0.80、0.80,总量表为0.91。

2.2.3父母婚姻满意度

采用Huston和Vangelisti(1991)编制的“婚姻关系问卷”(The Marital Opinion Questionnaire),该问卷主要用于测量夫妻关系的总体幸福感指数。该问卷共10题,采用7点语义差别量表,用两极形容词来评价父母的婚姻状况,比如“享受的——痛苦的”。最终经过对部分题目的反向计分,分数越高代表婚姻满意度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imh’s α系数为0.93。

2.2.4亲子依恋

采用Armsden和Greenberg(1987)编制的“青少年对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中的父亲和母亲分问卷,主要用来评价青少年对自己与父母间关系的感知。每个分问卷均包括25题,分信任、沟通和疏离三个维度,其中信任指被试被依恋对象了解、尊重以及彼此相互信任的程度,沟通指被试与依恋对象言语沟通的程度与品质,疏离指被试对依恋对象生气及觉察出与依恋对象情感分离、孤立的程度。该量表采用5点评分,从“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5)”,由各维度所含题目得分相加得到各维度的总分,分数越高代表信任、沟通或疏离程度越高。将信任和沟通总分相加再减去疏离的总分即可得到个体依恋质量的总分,分数越高代表依恋质量越高。在本研究中,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总问卷及各分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79~0.86之间。

2.2.5网络成瘾

采用陈淑惠等(2003)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进行施测。该量表共26题,由耐受性、戒断症状、强迫上网、时间管理和人际健康五个维度构成,采用4点评分,从“极不符合(1)”到“非常符合(4)”,各维度分由其所属题目得分相加而得,分数越高,表明网络成瘾越严重。总分在63分及以下为非网络成瘾者,在64—67分为网络成瘾倾向者,在68分及以上者为网络成瘾者。各维度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在0.70~0.82之间,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

2.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管理,并使用SPSS19.0和AMO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首先,根据陈淑惠网络成瘾量表的标准对本研究的被试进行网络成瘾分析,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者有13名,网络成瘾者有32名,这两类被试共计45名,占有效被试的4.8%。

3.1父母关系、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见表2),父母婚姻满意度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父母婚姻满意度越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父母冲突的频率、强度和解决程度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父母冲突的频率和强度越高,解决状况越糟糕,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此外,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总分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质量越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小。进一步分析发现,母子信任、母子沟通、父子信任和父子沟通得分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母子疏离和父子疏离得分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3.2父母关系、亲子依恋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

进一步以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总分为结果变量,父母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和冲突解决、父母婚姻满意度、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stepwise),结果表明(见表3),只有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和父母婚姻满意度进入了回归方程,并且都是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父母冲突并未进入回归方程,说明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明显。

3.3父母关系、亲子依恋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父母冲突、父母婚姻满意度和亲子依恋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机制进行考察,用极大似然法进行假设模型的估计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指数很好(x2df=5.057,TLI=0.955,CFI=0.975,1FI=0.975,RMSEA=0.063)。

从图2可以看出,亲子依恋在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过程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而亲子依恋在父母婚姻质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的效应大小分析发现,直接作用占总效应的69.13%;间接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13.06%(父母婚姻满意度通过母子依恋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和17.81%(父母婚姻满意度通过父子依恋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

4 讨论

本研究对家庭环境中不同性质和不同水平的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父母婚姻满意度、父母冲突、亲子依恋等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关系。但是进一步的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父母冲突并不能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其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要通过亲子依恋才能起作用,而父母婚姻满意度不仅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而且还可以通过亲子依恋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就以上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将展开以下两个方面的讨论。

4.1家庭环境的作用:积极因素的影响作用大还是消极因素的影响作用大?

已有研究更多是单独考察某一个或某一个亚系统内家庭因素的影响,然而,正如在本研究中问题提出部分提到的那样,家庭环境是一个系统,不同因素交织在一起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产生共同影响,如果单独考察某个或者某些因素的作用就可能得出一些偏颇的结论。本研究的结果也证明了在青少年网络成瘾领域需要同时考察不同家庭因素作用的重要性。

很多单独考察父母冲突的研究几乎一致地表明父母冲突对儿童青少年多方面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破坏作用。然而本研究发现,当同时考察夫妻亚系统的积极因素(父母婚姻满意度)和消极因素(父母冲突)的作用时,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而父母婚姻满意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从而凸现出夫妻亚系统中积极因素的重要影响。当然,得到这一结果也可能跟本研究的样本大多数属于网络使用正常群体有关。

4.2家庭环境的作用机制:远端因素通过近端因素起作用

本研究发现,母子依恋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是父母婚姻质量,最后是父子依恋。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近端因素,还是远端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产生影响,然而,近端因素的作用更为明显一些。对于家庭而言,父母亚系统是家庭的基石,为家庭氛围确定基调,有什么样的父母关系,就会形成相应的家庭氛围,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很难不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而独善其身。然而,相对于父母关系这个远端因素,亲子关系对于直接参与其中的青少年来说影响自然就会更大,更为直接。在近端因素中,母子依恋的作用又大于父子依恋,这与总体上来看母子交往的时间和质量都优于父子交往有关系。

本研究还发现,作为近端因素的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在父母婚姻满意度和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中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和完全中介作用。可见,父母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更多是通过亲子关系产生间接影响,尤其是父母冲突的作用。这一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人一情境交互作用理论”和“溢出假说”。

5 教育建议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为了更好地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我们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1)应该更多地将重心放在如何促进良好的夫妻关系上。在家庭治疗理论看来,父母关系是家庭的基石,决定着家庭氛围的基调。如何才能促进父母关系更好地发展呢?沟通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制定好的家庭分工,增加父母之间的共同活动,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等等都会对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起到积极的作用。

(2)应尽量减少父母的冲突。尽管本研究没有发现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直接作用,但父母冲突会破坏父母之间的良好关系,进而破坏家庭氛围,从而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寻找父母都认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父母冲突在所难免,在父母有冲突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这样可以降低父母冲突对孩子的影响。

(3)培养积极的亲子关系。本研究发现,亲子依恋在父母关系和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对父母冲突而言。这一结果告诉我们,即使父母关系不好,但是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消父母关系不良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除了促进父母关系健康发展外,非常重要的是要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如何才能和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我们认为,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积极地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每个孩子都有心理需求,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有很多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这是促使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重要原因。很多父母在孩子网络成瘾之后,想到的只是不要让孩子上网,并没有想用什么样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上网去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自然而然地就会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埋下冲突的种子,破坏亲子关系。此外,父母还会因为孩子上网而对青少年产生很多负面的看法,认为孩子一无是处,可以通过让父母看到孩子除网络成瘾以外的好的方面来改变父母对孩子的看法,这也有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6 结论

篇(6)

扫除上一代亲子关系的阴霾

身为亲子关系心理专家的胡慎之,几年前还纠结于自己和父亲的关系。这么多年来,他甚至还时常沉溺在“我怎么会有这样的父亲”的纠结里无法释怀。

“我们家是书香门第,我是老大,弟弟是早产儿,12岁之前体弱多病。所以,父亲对弟弟的要求是‘活着就行’,为了全心照顾弟弟,我被送到奶奶那里。父母一方面不照顾陪伴我,另一方面却对我期待极高,他们希望我光宗耀祖。所以我小时候就养成了‘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个性,这很不好。”

3年前,胡慎之还常常因为吃饭这样的小事而情绪失控。比如,公司订餐,送餐的来晚了5分钟,他就会气愤不已,先是训斥迟到的送餐员,然后再不分青红皂白斥责一通负责订餐的职员。

每天要处理的事很多,胡慎之都特别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为何吃饭这件事会让他如此愤怒?他说:“因为某些重要的心理原因,男人是受不了饿的。”胡慎之之所以无法挨饿,其实是源于儿时父亲对他的严苛,源于他和父亲难以亲近的关系模式。

小时候的胡慎之很调皮,所以他一旦犯错,父亲就让他跪在小板凳上,然后面壁思过3小时。要命的是,被罚常常都是放学后该吃晚饭的时候。家人坐在桌旁吃着香喷喷的饭菜,胡慎之却饿着肚子下跪、面壁。妈妈和奶奶向父亲求情,让胡慎之先吃完饭再面壁,父亲坚决不答应。

“那时正是我长身体的时候,挨饿的滋味真是刻骨铭心。我永远还记得那种滋味,我当时对父亲恨之入骨。但慑于他的威严和强大,我从来不敢反抗,是能躲就躲。”胡慎之说,他压抑着自己的愤怒,按照父亲的期望,一直做着乖乖仔。

大学毕业后,胡慎之被分配到防疫站工作。一次,他去一家饭店检查卫生时,饭店老板给他们安排了午餐,但却忘记通知厨房。等胡慎之和同事做完检查准备就餐时,饭店的服务员却说,没有他们的午餐。

胡慎之突然大发雷霆,他叫来饭店经理和老板,把他们挨个儿狠狠训斥了一番。尽管,对方说已经在准备他们的午餐,但胡慎之依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因为这次“挨饿事件”,年轻气盛的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停找这家饭店的茬儿。从那以后,他更是一到饭点必须马上吃上饭,否则就会大发雷霆,把身边的人吓得不敢出声。所有人,包括胡慎之,都不明白为何他在吃饭这件事上,如此敏感和不可理喻。

直到3年前,胡慎之在成都机场正准备上飞机时,突然接到了父亲的电话。父亲依然是那个父亲,即使儿子已经功成名就,但他依然觉得不够光宗耀祖,所以依旧对他很有要求。胡慎之突然对父亲说:“爸,我有你这个父亲,是我的命;你有我这个儿子,也是你的命……”这句没头没脑但却脱口而出的话,产生了不可思议的神奇效果,胡慎之突然感到如释重负,突然觉得他向原本疏离的父亲走近了一大步。他终于接受了有这样一个父亲的事实。“以前,我一直想,我不该有这样的父亲,我应该有更好的父亲。”胡慎之说,那一刻他明白:这个老头子是自己父亲的事实不可能更改,如果自己不想一直和他这么对峙下去,那么就不能再抱怨而是接受。

胡慎之说,明白这个道理时,他已经做了父亲,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命运并非全由父亲造成,因为他可以为自己负责。他也因此明白了:自己为何经常因为吃饭而情绪失控的缘由,是把对父亲让自己挨饿、对自己严苛过度的愤怒,转嫁到其他人身上去了。

胡慎之坦白,在和父亲关系改善之前,他一直想用叛逆来“报复”他,比如他放弃了父亲认为不错的工作而选择了心理学专业。所幸,后来专注于亲子关系研究的他,最终主动迈出了亲近父亲的一大步。

很多向胡慎之咨询亲子关系问题的父母,都有着和他极其相似的经历:比如有一个严苛“无情”的父亲,用自己以为好的方式去教养孩子,却不知道孩子真正想“吃”的是什么;还有的母亲一味地宠溺孩子,把明明是一个瓜的孩子当做梨来养,“瓜”显然无法成为“梨”,但母亲却会对孩子大发雷霆,把亲子关系搞得一团糟,还不觉得自己有任何责任;还有的父母,自己和伴侣的关系异常紧张,却妄图要在自己和孩子间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当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父母,当我们和父辈之间有很多亲子关系的问题时,显然,我们是很难处理好当下自己和子女的亲子关系的。

“小萝莉”“妈宝男”:

“袋鼠妈妈”为何噩梦连连

胡慎之说:“所有的父母都想成为子女心目中最好的父母,而他们的孩子最好能出人头地。为此,他们做梦都希望自己变得和那些‘庸常’的父母不一样。”这些人想要超越和区别的对象,常常是他们自己的父母。他们小时候,父母或重男轻女、脾气暴躁,或忙于工作而不陪伴孩子。于是他们在很小时就发誓:“哪天我做了父亲(母亲),一定要和我的父母不一样。”

如果不是自己后来从事心理学研究,那么当他也做了父亲后,胡慎之十有八九可能也会像当年的父亲一样,用“挨饿”来惩罚孩子。尽管,他是那么痛恨拿挨饿来惩罚孩子的父亲。“我们总想变得和自己的父母不一样。当然,很多人也真的能做到和自己的父母不一样,但‘不一样’就是好的吗?”胡慎之常常这样问那些不想重蹈自己父母覆辙的年轻父母。

现在很多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疼爱过火了。“不许别人碰”是这类妈妈最大的特点,她们中有些人,甚至不让自己的父母碰孩子。孩子哪怕离开自己一小时,妈妈都不放心。

母亲过度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当然十分依恋母亲。这时,问题来了,一方面,她想做一个“完美妈妈”(多半是她儿时对妈妈的完美想象)不准任何人碰孩子;另一方面,孩子一天到晚黏着自己,妈妈又觉得很无力。特别无力时,她会求助于丈夫、父母和公婆,一旦家人没有如她所愿给出教养孩子的合理方式,她就会转嫁焦灼、愤怒、压抑,亲子关系的矛盾扩大到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到最后,这个妈妈会满世界找专家,期待能从那里得到正确教养孩子的方法。

“很多心理问题都能找到解决工具,但唯有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很难借助工具解决。”胡慎之说,首先,大部分求助于心理专家的母亲,倒是很愿意倾诉、沟通,但问题是,她们愿意倾诉的,全都是孩子的问题以及对孩子的抱怨和担忧。她们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或者承认自己有问题却不愿意说出来。这样的求助,无论对方是心理专家还是朋友,都会陷入困惑和无奈。专家也没法告诉她该怎么去处理亲子关系的问题。

现在有很多长不大的“小萝莉”,让人觉得她们可爱、单纯,但胡慎之却恰恰觉得反映了一种很糟糕的亲子关系。差不多所有“小萝莉”都是“大叔控”,她们喜欢比自己年长得多的男人,而大叔们刚好喜欢长不大的小女孩。于是,妈妈们的“小萝莉“被“怪叔叔”拐走了,她们更加愤怒,也更加无力。殊不知,这都是妈妈过于照顾和保护孩子而造成的。当“小萝莉”真的长大,就很可能弃“大叔”而去或被“大叔”抛弃。于是,妈妈们新的烦恼又来了:长大的女儿不再和自己亲密,她们还变得敏感而叛逆。

如果是儿子,有些妈妈会这样想:“我要把儿子拉到我这边,万一老公对我不好,我还可以拿儿子治他。”于是,天天黏在妈妈身边,长不大的“妈宝男”出现了。胡慎之说,他曾看到一则新闻:一个19岁的男孩,竟然还在和妈妈睡!医生检查后发现,这个高大英俊的男孩,竟然没有正常的性冲动和性能力!“他把自己了,我指的是心理。永远无法正常地恋爱、结婚,他只会爱自己的母亲。”

胡慎之说,“小萝莉”“妈宝男”在有些人眼里就是“不男不女”,而这和他们与母亲的关系过度紧密不无关系。而母子、母女关系过于紧密,说明他们与父亲关系的异常疏远。胡慎之说,现代社会里,几乎有80%的父亲是缺失的,他们有的忙于事业,有的忙着找“小三儿”。于是,家成了妻子和孩子一起困守的地方。妈妈将所有能量转移到子女身上,过度保护和要求,她们害怕孩子长大,害怕他们像丈夫一样疏远离开自己,不知不觉就培养出长不大的“小萝莉”和“妈宝男”。

因为父母过于严苛,孩子就会小心翼翼,刻意和他们保持距离,当他们一旦长大了,这种冷漠和隔阂就会更甚。胡慎之说他自己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反之,父母过于保护、疼爱的孩子,恨不得像袋鼠妈妈一样把孩子装在自己“爱的口袋”里的孩子,看起来与妈妈的关系亲密无间,因为他们被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实际上,他们悲观、压抑、敏感、讨好和多疑,他们的心和母亲其实相隔甚远,根本就构不成和谐平等的亲子关系。

真正和谐平等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呢?为了更好地处理两代人的亲子关系,我们是否还要回头重温自己和上一代的关系,然后才能让亲子关系变得真正亲近?

接受、尊重和陪伴:

亲近没有那么难

胡慎之说,一个单亲妈妈向她求助,因为她生下儿子后,就没再上班,将全副身心扑在孩子身上,无微不至地陪伴和爱护。后来丈夫车祸离世,她也没有再婚,找的工作都是在家里兼职的,以便更好地陪伴、照顾儿子。儿子从小就很乖,跟谁都说他有个世上最好的妈妈。这个妈妈也一度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她终于成为了自己儿时期望的“完美母亲”了。她说,当初自己出生后一个月,父母就因为工作太忙把她送到了乡下姥姥家,直到上初中才被他们接回到城里。

“父母一点都不爱我,他们陪伴照顾我的时间少得可怜。所以我长大后跟他们一点都不亲,他们心里难过,我何尝不是?我从小就发誓,等我做了母亲后,一定要给予孩子满满的爱……”这位妈妈说到这里泣不成声,因为儿子一到青春期,突然变得很叛逆,连看她一眼都觉得费劲!胡慎之说,当他听完这个妈妈的叙述后百感交集,也有一丝丝欣慰。因为,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后,没有几个父母愿意袒露自己的“秘密”,比如儿时的生活经历。对心理专家来说,每个纠结于无法更好地和孩子相处的父母,他们都或多或少和自己的父母有类似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并横亘在心里没有得到解决。但可悲的是,没有几个做了父母的人,愿意说出自己有着怎样的父母。他们觉得现在和子女的关系不紧密,和自己的过往没一点关系。

这是不对的。胡慎之建议这位妈妈,先回头梳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理解当时他们和自己的不亲近是迫不得已,从而将他们留给自己的阴影驱散,然后再好好地看待并处理自己和儿子的问题,亲子关系可能就会变得简单得多。

很多人抱怨父母,说他们对自己的抚养和教养不够好。但胡慎之却说,不能一味否认老一辈和他们的亲子关系模式。“我特别羡慕父辈的婚姻模式,那种只有两个人共同努力才能把孩子养活的关系模式。现在呢,似乎单亲父亲或未婚妈妈,只要能挣钱,一个人也能把孩子养得很好。”胡慎之说,但这种“很好”背后的心酸和无奈,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现代家庭里亲子关系很紧张的另一个表现是: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是‘鸵鸟式’的,冷冷地过日子,彼此之间很疏淡。他们的情感需要,似乎并不需要从伴侣、孩子那里获得。我们有时间玩微博、微信,放假在家,丈夫打游戏,太太看韩剧,孩子玩iPad,没有最基本的陪伴,更别谈沟通交流。亲子关系如何形成?两代人如何亲近?”胡慎之说,他很怀念自己小时候,一家人围着电视看《渴望》的情景,一起等候、争论、欢笑和感动。“但是现在很多人,在拒绝或不知道怎么去和伴侣、孩子沟通。我们的陪伴愿望都很强,但回避的愿望却更强。”

这些现象让胡慎之感到担忧、寒心也无力。所幸,已经和父亲重建亲密关系的他,更明白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儿子刚上小学,胡慎之坦言自己对儿子的陪伴太少。孩子住校,他又很忙,成天飞来飞去的。可是一旦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他就会想方设法推掉,然后去陪伴孩子。他希望自己的这些做法,能给一些父母以启示,那就是不要老以“我很忙”“我这还不是为了你”做借口,错失了很多原本可以和子女很亲近的机会。

篇(7)

    要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首先父母要明确,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满足虚荣心的一个物品,或者延续父母意志的复制品;其次要明白培养的唯一方式就是引发孩子自身的成长力,让他有意识地自己去成长,而不是让他为了父母或者别的什么去成长。

    在亲子关系的建立中,有“三条高压线”和“两个陷阱”是家长应该特别注意的。“三条高压线”分别是忽略孩子的存在、破坏性地批评和强迫,它们会极大地损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意识,破坏亲子关系。“两个陷阱”是“有条件的爱”和“输不起的心态”。

    千万不要用物质奖励去激发孩子做某件事的动力,这是交易而不是爱,在这种条件下,你无论做什么,孩子都不会感受到你的爱,他不会感激你,他认为这是有条件的交换。调查数据显示,仍然有23%的家长保有此种心态,他们认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

    “输不起的心态”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不信任孩子,想知道孩子的所有事情,甚至希望时刻监视孩子,知道他(她)的一举一动,这会让孩子非常反感,破坏你们之间的信任和关系。现场调查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半的家长表示关于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想知道,这说明,至少近一半的家长都可能陷入了“输不起的心态”这个陷阱中。

    “八个工具”助你建立正面亲子关系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成为真正的人,具体说起来,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六种人格: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好习惯。糜仁海说:“其中,孩子有了前三种人格,就一定不会出问题,会健康地成长,如果他还具备后面的人格,他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要想培养孩子的六种人格,正面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如何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糜仁海介绍了“八个工具”:爱、表扬、鼓励、确认、理解、陪伴、制定规则和批评。“只要家长能够用好这些工具,就能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每个父母都会说自己的是爱孩子的,但是孩子是否能感受到你们的爱呢?“做好听、说、看、做这四个方面,运用好‘爱’这个工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糜仁海说,“要像听领导说话一样听孩子说话;有话要直接和孩子说,永远不要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不要人前教子;要充满爱意地看孩子,不盯着孩子的成绩单;为孩子所做的事情要适度恰当,不要过多和过少。”

    表扬是一个使孩子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好工具,但是近三分一的家长却认为表扬会让孩子骄傲,“只要表扬的方式得当,就能起到很好的正面作用,包括表扬孩子的优点和即时表扬,具体步骤是:陈述事实,确认值得表扬的原因,表达高兴的心情和期望他(她)继续保持的愿望,最后还要有身体接触,比如拥抱一下孩子、拍拍肩膀和拉起孩子的手等等。”

    无论在孩子失败还是成功的时候,父母都应该多鼓励孩子,给孩子重新再来的勇气和再接再厉的信心。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怎么做或者具备什么品质,那么当发现孩子某次这样做了,父母就要大声地说出来加以确认,这会让孩子记忆深刻,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形成好的习惯。父母要多和孩子轻松地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及做某件事情的原因,真正地去理解孩子。父母要尽可能和孩子呆在一起,只有在一起,父母才能知道孩子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怎样做的,才能和他们交流,让彼此更多了解和信任。制定规则时一定要和孩子商量,只有孩子自己同意的规则,他才能遵守,才有用。发现孩子犯错后给予批评时,应该就事论事,陈述事实并指出后果,注意一定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并表达正面的希望。

    只盯成绩单会破坏亲子关系

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关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的被剖析。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青少年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形成的主要基地。探究家庭教育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优化家庭教育的对策同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主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家庭教育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尽管很多家长已经从许多教训中开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没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离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还有一段距离。导致这种局面,有许多客观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且隐蔽存在的心理误区却是关键的因素之一。以下着重分析家庭教育的三个心理误区。

误区一:家庭教育目的功利性较强

家庭教育目的是家庭活动的出发点和行为指导,引导着整个家庭教育活动的方向。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功利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的实际发展,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以孩子为出发点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功利心,这个和孩子本身的发展之间存在本质差异但是目前家庭教育的重点只集中于青少年的智力发展,考上大学成为了培养孩子的主要目标,一切家庭教育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的。资料显示:对于“孩子考不上大学就不算成功”这一看法,有12.5%的家长“非常同意”,有28.4%家长“比较同意”;对于“培养孩子的关键是设法提高他们的分数”,有11.7%的家长“非常同意”,由35.9%的家长“比较同意。”

误区二:家庭教育的盲目攀比心理

很多家长较为喜欢的教育方式之一就是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一个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定位不当,忽视孩子的内在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进行错位比较。其结果是使孩子的独特的个性消失殆尽,盲目跟风学习,强制孩子学习各种课程。造成孩子的个性扭曲和进一步加深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

误区三:家庭教育方式中“爱”的度没把握好

家庭教育的“爱”没有把握好一定的原则,家庭教育的“爱”过度则容易转变为溺爱,主要表现为以下类型: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高在上,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遇;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家庭教育的“爱”过少则容易造成对孩子不闻不问的现象。具体的表现:漠不关心:对孩子的成长方面的学习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不管不顾,任其发展;轻易动怒:对孩子的关心缺乏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孩子一旦做出错误的行为便容易得到父母的打骂。

经过仔细的分析和调查,以上述三个误区为出发点为进行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如何使家长和青少年更好地和睦相处并且优化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 提高自身受教育水平

家长作为一个面向孩子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活动和具体行为。父母的受教育水平高就意味着家庭教育的权威性较高,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也会积极正面。

李彦章的研究发现,父母教育水平对教养方式的影响趋势是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采用负面教养行为越少,教育困惑也越少。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倾向于给予子女更多的尊重、理性而善意的理解,与子女更容易进行双向沟通。

(二)社会各方面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自主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促进其主动发展的终生教育。有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早期的亲子交往有关,如Moreira等发现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亲密关系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恋模式的副产品,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比非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并且对自己的社会支持状况更为满意。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的成长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合作教育是青少年快乐成长的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家庭教育应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家长不应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校和家庭的互动:1。发挥学校的宣传教育功能,面向家长和孩子同时进行家庭和睦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教育2。发挥学校的调节功能,当家长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学校可以积极充当和平调节矛盾的第三人。3.联合构建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钱铭怡、肖广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可能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四)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营造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尊敬和坦诚沟通的关系,有利于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构建亲子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1.转变观念,平等对待,平等相处。亲子关系是一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需要父母和孩子双方进行共同的努力。2.加强亲子沟通,增进家庭理解。亲子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加强亲子沟通与交流的前提条件。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亲子交往观念,然后家长和子女之间还必须定期进行一定的沟通来保障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家庭教育的不当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发展,而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家庭和睦。因此,必须把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海莲.走出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误区[J].新学术.2008(06)

[2]孟育群.亲子关系与家庭德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9)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046-03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扩大,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形成趋势,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的流动青少年人数逐渐增多。多数在城市流动的青少年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更易出现亲子关系等问题。《大兴区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青少年帮扶计划》项目针对某中学的流动青少年开展了相应的社会服务。这个中学的流动青少年都是十二岁至十四岁的初中生。项目组在前期调查了解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紧张、亲子冲突频发,并由此引发了这些学生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亲子关系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亲子互动的内在运行机制――亲子沟通出现了问题。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在处理亲子沟通问题上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效果,服务对象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可以加深对亲子问题的认识、加强对亲子沟通技巧的学习,从而改善亲子沟通状况、提升亲子关系。针对这种情况,项目组在前期个案服务的基础上设计了“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

一、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的实践背景

(一)小组的理论基础

本次小组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有社会学习理论、亲子沟通理论和萨提亚沟通模式理论等。

1.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就可以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小组工作过程中,每个组员都是一个资源库,他们会在小组中真实地表现出各种适应性和非适应性的行为,也会分享各自的想法、经验和感受,同时也会呈现自身行为的后果。这样,组员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行为及其后果,从而可以结合自己的风格,从小组丰富的表现和互动中寻找榜样或者前车之鉴,充分发挥替代强化的作用,增加个人的适应。

2.亲子沟通理论。亲子沟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际沟通,特指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通过各种言语和非一言语的形式交流信息、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合作的过程。和一般的人际沟通一样,亲子沟通也会出现沟通障碍、沟通不畅等问题。因此亲子双方需要学习一定的沟通技巧如倾听技巧、表达技巧等来改善亲子沟通状况,提升亲子关系。

3.萨提亚的沟通姿态理论。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把个体与他人的互动模式称为沟通姿态。沟通姿态可以反映出人们如何传递信息,如何增进对彼此的了解,以及如何做出内部和外部的反应。萨提亚把沟通姿态分为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和表里一致五种类型。其中前四种是表里不一致的沟通姿态,是非健康的沟通方式,具有沟通间接、暧昧不清、不真实不坦诚的特点。讨好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曲意迎合他人;指责则意味着藐视他人,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他人;超理智表现为过分谨慎和僵化,保持非人性的客观;打岔是超理智的对立面,表现为回避问题,不表示明确的立场,将别人的注意力从正在讨论的话题上引开。与前四种不一致的沟通姿态不同,表里一致型的沟通姿态是健康的沟通方式,人们的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息一致,具有直接、清晰和坦诚的特点。

(二)小组的目标及目的

小组的总目标为促进组员掌握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技巧,提升亲子关系。小组的具体目的包括:第一,认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从而引导组员留意自己的沟通姿态和方式及其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第二,审视自己的亲子沟通状况,找出和克服亲子沟通的种种障碍,学习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第三,通过小组互动,增进亲子双方的了解,进行现场有效沟通的实践,改善亲子的沟通方式,提升亲子关系。

(三)小组的特征

1.小组性质:身心教育小组。

2.时间安排:2014年3月8日起每周六下午2:00至4:00,持续六周共六次活动。

3.地点:某中学音乐教室。

4.小组组员:6对亲子(前三节为家长小组,后三节为亲子互动小组)。

关于小组特殊安排的说明:前3次活动为家长小组,后3次活动为家长和子女共同参加的小组。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项目组已经在前期对6个学生子女进行了充分的个案方式的沟通辅导。根据学生要求、驻校社工建议和家访等调查,把这次沟通小组的设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家长对于自身亲子沟通状况的反思和关于沟通技巧的学习;一部亲子沟通技巧的实践应用和亲子关系的培养。

(四)组员的招募、确定和说明

本次小组组员的招募范围是存在亲子沟通问题的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招募范围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过个案辅导和亲子沟通辅导的学生家庭,但是之前这些学生的家长并没有参与进来。项目组通过问卷调查、家访发现这些家长也需要进行亲子沟通辅导,但他们大多因为工作时间关系、或怕被看作问题家庭等原因不愿意接受个案方式的家庭辅导,而比较能接受的是类似家长会形式一样的小组工作方式。

因此,对本次小组组员的甄选,项目组采取了公开招募、积极动员和自愿报名的方式。驻校社工在小组工作准备期通过家访和电话说明的方式对小组的内容、形式等进行了介绍。在接受报名后,又根据组员实际是否存在亲子沟通需要或对提升相关技能感兴趣的情况进行筛选,最后确定了6个家庭、6对亲子。

二、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的实践过程

(一)小组实践过程之家长小组部分

第一次小组――有缘相逢,规范前行。

活动目标:相互认识;澄清小组目标;制订小组规范;引导组员思考自己在改善亲子沟通方面的责任。

活动内容:介绍小组组建缘起;组员自我介绍;带领者促使大家建立友好关系;明确小组规范;进行《亲子沟通评估量表》的自评活动,并在分享测量结果的过程中分享自己在亲子沟通中的困惑和问题;总结。

活动成效:对小组目标的讨论和对小组规范的制订让组员明晰了参加小组的目的和要求,组员形成了对小组的基本认同感。亲子沟通的评和分享活动让组员开始思考自己在亲子沟通方面的问题和责任。

第二次小组――我的沟通姿态。

活动目标:了解自身亲子沟通中存在的无效沟通;了解四种表里不一致的沟通姿态,并对自身的沟通姿态进行;尝试实践改变不良沟通姿态的方法。

活动内容:回顾上次内容,了解本次活动目标;通过热身游戏让组员了解无效沟通的弊端;组员分享亲子沟通中的困惑和解除困惑的尝试;带领者介绍萨提亚的四种表里不一致的沟通姿态,并对照自身进行思考;引导组员思考和讨论改变这四种表里不一致的沟通姿态的方法;家庭作业:记录接下来一周在某件事情上和子女的沟通障碍、沟通姿态和解决方法。

活动成效:组员对的沟通姿态理论介绍很感兴趣,并能结合自身积极寻找沟通障碍存在的原因。在思考如何解决不良沟通问题时,组员能够相互提建议,促进了小组凝聚力的发展。

第三次小组――表里一致来沟通。

活动目标:了解表里一致型沟通姿态的构成要素;学习和掌握良好亲子沟通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活动内容:回顾上次内容,了解本次活动目标;组员分享家庭作业;小组讨论:表里一致型的沟通姿态及其构成要素;头脑风暴:亲子良好沟通的原则和技巧有哪些?带领者引导大家总结出10条内容。家庭作业:回家后和子女交流参加亲子沟通家长小组的情况,准备和子女一起参加接下来的三次亲子小组活动。

活动成效:组员能够思考和分享提升亲子沟通效果的观点和意见,讨论和互动提升了组员之间的信任感和支持感。

(二)小组实践过程之亲子小组部分

第四次小组――亲子沟通,知己知彼。

活动目标:让6个子女顺利融入亲子小组;促进亲子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活动内容:带领者欢迎子女组员的加入;家长和子女相互介绍;家长简单总结自己参加之前小组的情况和收获,子女分享家长参加之前3次小组后的改变;亲子游戏;总结和分享。

活动成效:加入小组的6个子女以前都做过个案辅导,工作员对她们比较熟悉;并且6个子女彼此之间也相互认识,所以对于融入小组没有太大的困难。亲子互动游戏促进了亲子之间的信任和交流沟通。

第五次小组――顺畅沟通实践之如何听、如何说。

活动目标:在亲子沟通中学会换位思考;练习倾听技巧和语言表达技巧;促进亲子之间沟通技巧的实践应用。

活动内容:回顾上次内容,了解本次活动目标;亲子游戏;角色互换之情境再现游戏(情境一:放学之后……情境二:考试不及格……情境三:周末安排冲突……);分享和总结;提醒下次活动为最后一次活动。

活动成效:亲子之间通过互动游戏不仅增进了感情,而且意识到了要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进行交流。对亲子之间沟通技巧的实践应用也让组员对以后亲子关系的改善充满了信心。

第六次小组――亲子同行,未来很美。

活动目标:引导组员反馈在小组中的收获与心得;鼓励亲子之间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相互信任和支持,能够坚持良好沟通的原则和技巧;处理离别情绪;评估小组效果。

活动内容:回顾整个小组的过程;分享收获与感受;游戏活动:“写给子女/父母的一封信”;留影纪念;小组问卷评估。

活动成效:实现了小组结束期的最后总结和离别情绪的处理,以问卷等形式实现了小组的结果评估。

三、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的效果评估与反思

(一)小组的效果评估

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的效果评估采取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在每次小组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分享环节,会对组员进行满意度的咨询,以及对小组开展的意见和建议,工作员和观察员也会对小组的开展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在小组六次活动全部结束后,进行了一次较正式的问卷评估。

根据评估反馈的结果,92%以上的组员认为小组的活动内容与小组主题完全契合、小组的活动目标已经达成,对带领者和工作员的表现表示满意,觉得自己参加小组收获了很多,并建议以后多开展类似的小组活动。一个家长讲:“自从学了沟通姿态的知识后,现在只要我想指着女儿发脾气的时候,那个指责型沟通姿态的画面就会立马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就会提醒自己要改变这种错误的沟通方式,接下来能够去认真听听女儿讲讲她这么做的原因,然后像朋友一样地和她商量怎么解决问题。”

(二)小组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虽然组员对小组的效果总体评价较好,但是带领者还是总结了小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进行了检讨和反思。

1.小组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准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开展小组的第一次活动时,出现了两个意外情况导致小组开始延迟,一是小组活动场地没有事先清扫,带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到达后才开始清扫整理;二是因为事先联系欠妥的原因,出现了有的家长迟到的现象,致使小组规定的开组时间延后,更使第一次小组活动延时半个多小时才结束。另外,准备过程的不足还表现在带领者和驻校社工事先沟通不够。主要表现为对于组员的情况驻校社工比较了解,但是小组开组前带领者和社工没有详细进行沟通。导致带领者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中花费不少时间来了解组员的亲子关系的详细情况,造成了小组时间的浪费。

其次是小组带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规范要求的问题。在小组过程中存在家长迟到甚至缺勤的状况,但是带领者和工作者除了再次强调规范,也并没有太好的办法。二是带领者的一些语言表达和活动设计超出了个别组员的接受程度。因为家长组员是农民工,有些组员的文化水平较低,并且还有一个不识字的组员,对于有些专业的书面语言表达较难理解。好在带领者和工作员发现这些情况后马上改进了语言表达方式和活动方式,才没有影响整个小组的发展。

2.检讨和反思。第一,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组员的确定,组前面谈非常重要,带领者、工作员要和家长及其子女对小组的主题、目标达成共识,详细了解家长及其参加活动的实际困难。另外,带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小组开组前一定要充分沟通、密切配合,不仅要做好场地、设备、人员的准备工作,而且要事先做好应变各种突况的准备。

第二,在小组规范方面最好让小组组员自己确定,即从组员的角度启发他们自己建立相应的小组制度,并且要明确如违反规范应接受的惩罚措施。带领者和工作员不能为了担心组员丢面子或者担心组员退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影响整个小组的活动安排和效果。

第三,带领者还需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和带领技巧。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主题要求不同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带领者事先充分做好这方面的资料搜集和知识储备。另外,在实际带领小组过程中,要注意带领技巧的运用,特别是要能够在带领过程中做到敏感发现及时回应,对组员有高度的关注,对其认知和情绪要及时察觉和反应,从而促进小组中同理和共鸣的产生,为小组带来积极的动力。

篇(10)

今年的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给孩子适宜的爱。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过度保护、过高期待、过分控制、过于放任以及忽视幼儿自身发展需求等现象。那么家长如何给孩子适宜的爱?我认为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理解“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几乎所有的中国家长都耳熟能详,甚至被各种与儿童有关的商品拿去当成了广告语。羊城晚报记者查证发现,这句话最早的原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在担任教育部副部长时提出的。但如今,这句口号的提出者表示,人们误读了他的本意。时隔多年之后,韦钰不得不站出来解释自己的初衷。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世纪之交,由于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许多国家都紧急调整了儿童早期发展政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强调‘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必须重视早期教育,这是对的。但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绝不是指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更不是把小学的课程提前教给幼儿,这绝对是个误区。”他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意思是,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要把孩子的发展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起点要高。

现在为了让孩子进名牌幼儿园,家长通宵排队、交高额赞助费、找各种关系批条子走后门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人们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名牌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有专家提出,家园共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充分发挥家园共育的功能,就要做到家长和保教人员持有一致的学前教育观念和方法,形成和谐统一的学前教育文化。羊城晚报记者查阅《指南》发现,直到6岁入学前,儿童各项学习与发展指标都不包含对任何书面知识的掌握,比如家长最热衷的认字、背诗、算数、学英语等,在《指南》中只字未提。

家长应充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树立正确的育儿观,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二、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注重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

《指南》是教育部组织国内知名学前教育专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和学前教育保教规律编制的,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对孩子各项发展指标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家长和教师都提出了科学的教育建议。

《指南》强调要重视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所谓“学习品质”,主要指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方法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忽视或轻视学习品质的培养,认为“只有学业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学业学习是唯一有价值的学习”等观点,在今天的家庭教育观念中仍然占较大的比重。家长往往更关注幼儿认了多少字,会算多少题,而对学习品质,由于其看不见、摸不着,家长对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指南》明确提出:“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幼儿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质量。

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爱学、会学、主动、坚持、专注以及负责任的态度、活跃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等品质,培养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对自己的信心、对他人的信赖、对自然和社会的亲近,为孩子今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婴幼儿时期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炼,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0~2岁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关键时期,孩子小的时候最好由父母自己带孩子,特别是两岁之前,如果孩子两岁的时候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都会有积极的影响。

大部分父母认为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或者即使意识到关注儿童心理的重要性,却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其实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是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儿童看作一个独立、发展、有个性且同时需要人照顾的个体。父母要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长大,在孩子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心中有数,这样才不至于在面对孩子的新变化时束手无策。

四、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篇(11)

在一项中美日三国的联合调查中,对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进行了比较,结果是:在美国、日本两国中学生所佩服的人物中,前三位必有一位是父亲或母亲。日本的调查结果是:父亲、母亲、坂本龙马(日本著名历史人物);美国的调查结果是:父亲、迈克尔・乔丹、母亲;而中国的上千名学生都把自己的父母列在自己喜爱的歌星、影星之后,母亲排在第10位,父亲排在第11位。三国调查得出了一个令人心寒的结论――中国的孩子最看不上自己的父母。为什么我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孩子,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呢?

旧时的春风不化雨

当时针指向21世纪,中国已经迈入了信息社会的大门,孩子们汲取知识的渠道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各种新的习俗观念、外域文化的冲击下,知识的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使现在的孩子在观念、知识等方面比他们的父辈要占优势,现在的父母正在丧失着他们过去在孩子面前拥有的天然权威,一贯以老子自居而教训小子的模式正在转变之中。与此相应的,就是“父为子纲”的传统思想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当家长不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其控制权自然会土崩瓦解。当我们的家长还在梦想着“不论自己说什么,孩子都应该听”时,孩子早在一旁撇起嘴“凭什么让我听你的,就因为你是爸爸(妈妈)吗?”综上所述,家长依然存在的控制欲望与自身能力的严重反差,是不受孩子欢迎最根本的原因。想改变这种尴尬的状态,必须从家长自身着手。

家庭教育首先是教育家长

家庭教育是两代人的教育,首先是教育家长,其次才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

做家长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尽管认识自己很难。只有不怕认识自己,才能面对自己,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进而自觉地提高自己。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充实自己,再重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这样你的家庭教育将会面目一新。

大文豪托尔斯泰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指出:“不只是教育别人,而且是自我教育(这很重要)”,“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谓自我教育是指教育者自己提出任务,主动采取措施,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长素质的提升,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多方的努力。由于教育观念是家长素质的核心,提高家长素质,首先要在家长的教育观念上下功夫;其次是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素养;再次是家长要掌握科学教子的知识和具有相应的能力;最后才能具有合格家长应具有的素质,做合格家长。

转变家长的观念

更新观念是家长的第一任务。家长教育观念的形成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约,同时受个人经验、文化素养、认识水平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所以观念的形成或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人们为此做出长期的努力。有人说美国人在家长要尊重孩子这个问题上,前后花了近两百年的时间。

时不我待,今天的家长应该怎么办?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转变教育中的自我中心倾向。所谓自我中心倾向,就是家长在教育中,经常有一种“孩子是我的,怎样教育、培养当然我说了算”的想法,在教育中,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左右孩子的一切,这种“主观”的做法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无疑是不利的,极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转变这种自我中心倾向,要求家长要以平等的方式,同孩子进行互动,采用引导而不是命令的方法教育孩子,要让孩子体会到自己不仅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孩子”,更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家长也要“天天向上”

据对高中一年级的亲子关系调查表明,对父母状况(包括职业、素质)不满意的学生占30%之多。一位学生在问卷中写道:爸爸妈妈总是认为我们还是小孩子,其实我们比他们想像的要懂得多,甚至比他们自己知道的还要多,他们才是真正需要学习的人。

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科学,需要家长不断学习。因为社会变迁的剧烈,必然会产生许多新问题,这就要求父母和老师要改变过去靠自身经历来应付的老方法,努力学习新的知识,以更好地教育孩子。比如现在的很多父母缺乏有关电脑和互联网方面的知识,而互联网正是孩子增添课外知识、扩大视野的主要途径,如果家长在这方面能够给孩子一些有益的指导,势必会使孩子对你刮目相看,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在互联网上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

除了知识的积累之外,家长在个人素质方面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有人说,家庭教育中“不教而教”。这一说法不见得准确,但却有一定道理,即家庭教育主要不是靠言教,而是靠身教。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便是潜移默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知不觉地在影响着孩子。家长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待人处事的态度、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都时刻在影响着孩子。所以,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要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首先应是那样的人。

创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孩子最早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本身具有明显的教育性和巨大的影响力。良好的亲子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相互理解、充满亲情的关系,这也需要家长作出努力。

陈以诚在1999年9月17日《中国妇女报》上所开的亲子关系处方,值得父母们借鉴。其处方是:

①多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地让孩子明白父母始终是关心和接纳他们的。

②除了学业成绩外,每个孩子还可以在许多方面发挥潜能和拓宽发展的领域。

③由于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因此,不要执拗于一种答案而与孩子发生冲突。

④父母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情商、智商,自我开发各种潜能。放下面子,去倾听各方面的教育经验。

⑤多采用游戏、音乐、活动的方式培养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