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写作学概论实践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1 08:36:2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写作学概论实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写作学概论实践

篇(1)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2-0123-03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24

一、引言

理论物理是从理论上探索自然界未知的物质结构、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理论物理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宇宙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统计物理等,几乎包括了物理学所有分支的基本理论问题。我院理论物理课程群包括《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和《固体物理》六门主干课程,它们多数是物理学、应用物理、光信息、微电子、新能源和材料学等理工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群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数理基础、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获得相应的科学思维和基础训练,为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电子科学、计算机等科学和技术领域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

虽然我校理论物理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很多成果,但是理论物理教学系统改革研究相对较少,较多为单一学科、某些方面的研究。为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需求,有一些共性和新出现的问题,需要系统的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理论物理课程需要的基础知识多、理论性强,部分学生认为课程枯燥、难学是正常的,没有从学生的认知准备和心理准备出发解决这一问题;

(2)由于是集中教学,课程内容又是理论课,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问题,各课程任课教师之间也没有很多交流;

(3)由于微电子、材料学和新能源是近几年新上的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没有很好体现这些专业的需求,没有有效地联系当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教学方法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如何以专业和就业为导向,针对理工科的不同特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既培养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又培养基础深厚、了解产业特点、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理论物理教学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在多年跟踪问卷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和设计理论物理的每门课程,提出“点面体”三个层面的教学改革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实践和完善了这一改革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跟踪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自2011年起,我们连续三年对学院各专业的同学进行过《理论物理学习问卷调查》,共有1200多人次同学参加,针对各专业和前一年的问卷结果,问卷形式、内容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得到了许多翔实的意见和建议。比较一般性的问题有:

(1)大部分同学们觉得学习理论物理概念抽象,难以理解。2013年针对哪些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的调查,涉及5个专业,数学基础、普通物理、理论物理等,有效问卷486份。可见,相对于其他课程,学生普遍感到理论物理课程较难。

(2)有关“觉得课程难度较大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23.3%认为概念和原理太抽象,28.6%认为公式条件或范围搞不清,22.6%认为数学解题能力不行,15.6%认为,老师上课内容基本听不懂,32.5%认为老师讲解能听懂,但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由此可见学生觉得学习理论物理课程难,原因很多,除了学习兴趣,集中反映的问题还有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法等方面。2013年的调查结果现实,较多同学即使听懂了基本概念和公式,接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也不能独立解题。有的同学虽然理解公式和规律,但仍需老师讲解才能够完成解题过程,这在《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等分项问卷中,也得到了验证。

(3)《数学物理方法》这门课程是理论物理的基础课,但对于所有专业的学生来说基本都是难点,这在表一中就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对于该门课程老师们的教授风格非常认可,但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这门课程的用处,也难于把握学科的主要知识点,2012年调查结果显示:有关“《数理方法》难度较大原因”的调查显示,30.2%认为自己数学基础不扎实,53.1%认为课程知识本身很难,51.7%学生认为数学问题解法多种但不知其目的,41.9%认为不知数学方程对应的物理问题。(问卷涉及5个专业,有效问卷360份),2013年的问卷调查也是类似的结果。

(4)每个专业的同学,均有甚至一半以上的学生,不看理论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只是在考前才看书。在完成作业的方式上,学生多参考同学作业或参考答案,如何能够使学生自觉性学习、更好理解课本知识,并灵活的运用到解题和未来科学研究中,成为值得教学中深思和改变的问题。

(5)学院所设专业中,除了新能源专业,多数同学并非第一志愿报考,这说明很多学生对于大学选择专业上,不了解未来自己专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于相对理论物理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惧怕心理。调剂过来的同学中,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了解和学习,才有可能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进而对理论物理产生兴趣。

(6)基本上每个专业有考研意向的同学都在一半以上,并且绝大多数人希望考取专业相关方向的研究生,希望理论物理改革能与专业学习和考研结合起来。

问卷调查中还有其他很多有意义的结论。如,(1)从学生学习层面分析,有些同学没有充分了解学习理论物理的重要性,不能对自己的学习给以准确的定位;虽然一些学生的学习的动机和态度都很好,但自己制定计划不能很好地完成,说明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加强;学生在学习理论物理的认知准备方面做的不充足或学习方法不恰当时,会给后续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困扰。(2)对于具体课堂教学,学生们希望老师增加课外相关知识的讲解,以丰富课堂内容。如生活中的物理、现在物理动向、物理高新科技成果、物理学史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增加同学们对课程的积极性;老师不要一味讲解,可以采用模型进行教学,或运用动画模拟相关内容;多讲习题,尤其是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增加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加师生互动环节,组织课外研究小组等等。这些都对深化理论物理课程群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点面体”结合的教学改革

理论物理课程群的改革,首先要理顺课程群的层次:《数理方法》以《高等数学》为基础,它又是其他理论物理课的基础:理论物理中的四大力学分别以普通物理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五门课程为基础,也是学习《固体物理》,以及《高等量子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等研究生课程的基础,而且它们在不同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所讲授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而这些课程的层次和内容关联,决定着学生认知结构的层次和关联,需要在教学中认真分析和准备。

更重要的是,要深化理论物理教学改革,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为标准,坚持“全面发展、彰显个性、人人成才、服务社会”的培养思路,进行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为人才主导的培养模式改革。所以,我们将理论物理课程群的改革,按照每一课程从知识点和教学点剖析,进而在课程层面将其教学改革系统化,最终进一步密切各课程衔接,实现理论物理课程群的立体化改革。主要做法如下:

1.点的方面改革,是理论物理课程群改革的着力点和基础,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具体说:(1)不断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人才需要,分析和调整各学科的教学知识点和掌握标准,进而全面修订各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各专业的教学计划;(2)为让教师掌握讲课要点和学生特点,大面积开展微课练习和公开课观摩分析,提高教师教学的基本功;(3)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辅导员和专业班主任,尽量了解学生个体的不同差异,以便因材施教,弥补集中教学的不足。

2.课程层面的改革。包括主要两方面的内容:(1)主要是针对课程和专业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系统完善教学内容,并通过课程作业、网络教学、专题讲座和创新实验等多种形式,将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系统化;(2)理顺课程群中各学科的内在联系,密切各课程之间衔接,各课程教学改革相互借鉴,以适应课程、学生和专业学科的特点,改善和优化教学。

3.体的方面改革。是指“以人为本”完成课程群的改革,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创新”的原则,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出发点,立体改革理论物理课程群,使之不仅适应不同专业特点,更符合学生的成才和发展的需要。它是建立在点面改革基础上的,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课程模块化,以适应光电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需求为目的的课程体系改革,设置专业基础必修模块,以及微电子、光电信息、新能源、材料物理等4个专业选修课程模块。每个专业基础必修和选修模块中理论物理课程不同、教授的内容也不同;

(2)拓展课堂教学改革,在改善课堂教学的同时,采取课程论文为引导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有理论物理课程都上网,以网络课程和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拓展和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

(3)在培养方法上,实行课堂教学与课程论文、创新实验等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动手能力培养相结合,技能训练与企业实训相结合,开阔视野同学术交流相结合,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个性化培养与社会契合度相结合,在更大视野、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培养水平;

(4)评价方式上,卷面考试与课程论文相联系,设计性实验与基础性实验相联系,综合素质评价与创新性学分相联系,制定学生素质评价制度,全面考核学生学业水平;

篇(2)

专业

名称

10月21日(星期六)

10月22日(星期日)

课程

代号

上午 (9:00-11:30)

课程

代号

下午(14:30-17:00)

课程

代号

上午(9:00-11:30)

课程

篇(3)

目前写作教学的效率低下是有目共睹的,对策往往是“加强写作训练”。其实仅停留在“加强”层面上,也是无法根本摆脱写作教学目前窘境的。但是,这一对策却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了我们的写作教学模式上来,聚焦到了写作教学模式的天经地义的两个环节――“写作理论+写作训练”上来。重新审视这两个环节我们会发现,其初衷即乖,它似乎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的模式,它完全是一个错误,完全将写作教学引向了误区。所以写作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从写作教学模式的创新入手。

首先,写作课是一门术课而不是理论课。

对于写作课术课性质的认识,就连写作理论研究者也是认同的。路德庆主编的《写作教程》如是说:“高校开设写作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方面的技巧会写一般常用文体。”朱伯石的《写作概论》也讲:“把训练写作基本功放在首要地位,并以提高写作水平增强写作能力为主要目的”,“通过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表达能力和一定的词章修养;同时也注意增强学生的阅读和分析文章的能力,理解并掌握必要的写作理论和文体知识”。如周姬昌《写作学高级教程》的阐释:“写作学的教学,就是既要帮助他们提高写作理论研究的水平,又要积极调动他们的思维能力、审美意识以及语言生成的全部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写作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毋庸质疑,任何一所高校的写作课程,任何一位写作课教师,也都是要把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技能作为教学目标的。

确认写作课的术课性质,关乎将这门课程建设成一门真正的素质教育课程,关乎能否真正实现课程目标,实现课程价值。

其次,术课就要开成训练课。

术课的目标是提高技能,提高技能包括提高基本素养和技术技巧两个方面。以乒乓球为喻,基本素养就是耐力、反应等体能范畴,技术技巧就是接、发、扣、削、拉、旋转等技术动作;写作的基本素养就是文字基本功和阅读、阅历,技术技巧就是各种表现方法。无论是耐力、反应也好,各种技术动作也罢,没有哪一项不是要通过训练而是依靠系统的理论学习可以巩固和提高的。写作也是如此,文字基本功也好,表现方法也罢,都不是学好理论就可以掌握的,都是需要不断地动脑动笔,不断训练,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的(阅读、阅历更不是理论所能解决的,更需要遍览群书,而且时时有心,事事用心)。所以写作课必须开成训练课才能切实实现它的教学目标。

第三,开成训练课就要坚决摆脱理论。

术是习得的,不是依靠理论教育养成的。此其一也。

其二,是我们切实需要来看一看我们的写作理论究竟都是些什么理论。目前的所谓写作理论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写作哲学、写作美学、写作文化学、写作思维学、写作语言学等真学问,一类如普通写作学、应用写作学、文学写作学等假学问。

如前所言,真学问不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这些真学问都属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适合兴趣阅读,对于写作实践不具工具性意义。普通写作学、应用写作学、文学写作学何以是假学问呢?

其三,普通写作学和文学写作学中有一小部分的理论,比如写作的基本特点与规律等,但是如果敢于正视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就不能回避写作教学中理论、训练“两层皮”的问题,理论对于学生的写作基本无用。

那么表现方法之类难道不值得借鉴吗?表现方法之类并非理论,表达方式属于文字基本功,结构、表现方法、语言风格都属于习得,属于经验,如果一定要说是理论,也只能说是“假性理论”。

第四,摆脱理论就必须摆脱理论模式。

摆脱理论,并非不要教材,而是不要那种理论型的教材,不要那种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其一,重构教材体系。以表达方式、结构、表现方法、语言风格等重构教材的内容体系。结构、表现方法、语言风格等并非一式,且层出不穷,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因此应以习得介绍和实例材料相结合的形式构建教材,突出实例材料。

其二,淡化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变主导为辅助,变纲领性为资料性,给学生充分的个性化发展空间。

其三,重心下移,确立学生的主角地位,以学生写作训练为主,改“讲授”为“讲评”。

第四,教学目标应多样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有一小部分人中学阶段就显露出写作的天赋,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思维敏捷,对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往往有不俗的触发,当他们因此而获得称赞时或许会萌生出成为作家的理想。但是这部分人最后真正成为作家或以写作成名抑或以写作为业者却少而又少。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恐怕就是缺乏对其写作兴趣的一贯培养和呵护。大学的写作课首先要为这一部分人设立一个培养作家、写作人的教学目标,专业化地训练、指导,为他们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创造发表习作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乃至让他们真正树立起成为作家的理想,把写作作为一生的追求。

写作课更要为多数学生确定教学目标。多数的学生是不喜欢写作甚至是惧怕写作的,所以要为多数学生确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经过训练达到不惧怕写作,熟练掌握几种基本表达方法,能够按要求顺畅表达,自如应付常用应用文写作要求。

作为术课,考核方式也应灵活掌握。对于第一种教学目标的学生,可以不进行常规考核,依据发表作品的情况计核学分,或奖励学分。对于第二种教学目标的学生,可参照公务员录取考试的题型进行应用型的考核。

综上,只要切实认识到写作课的术课性质,充分把握术课以练为主的特点,就能够实现写作教学模式的创新,实现其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路德庆主编 《写作教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2]朱伯石主编 《写作概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1983

[3]吴伯威主编 《基础写作教程》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4]周姬昌主编 《写作学高级教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5]路德庆主编 《普通写作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4)

一、汉语文学专业性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从其专业名中即可得到相关的理解。首先是“语言”,然后是“文学”,其中“语言”起修饰“文学”的作用, “文学”是中心词,二者呈偏正关系。在此结合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课,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性质:

1.语言性

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

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文学的运用

1.美学指导

汉语言文学的首要应用性既是美学指导,而不是相关文学的运用性。美学是理解文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万物的基础。只要适合美的标准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果不适合美的标准,其不可存在。美是维持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说,理解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学,美学给文学提供了内在的规律,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保证。所以,汉语言文学的首要运用性就是美学指导。

2.文学理解

文学理解是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运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现的一种运用性。美学可以解构文学作品,在解构的基础上,即可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理解,既是理解文学作品。汉语文学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并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很高层次的文学理解性。在其运用性上,不仅可以对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也可对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甚至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一个高的层次,不是一般没有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学理解不同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理解文学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文本反映的深层次上的含义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学理解既是要解构文本深层次上的含义,这就需要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3.写作运用

篇(5)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培养我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前瞻性,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的应用型专业。在具体学习中,要构建相对完整的学习体系,培养自己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而作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各科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当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刁难”。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则使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成为我们大学生的首要难题。此外,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应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即它的社会效益,即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和社会公德,还要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首先,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既是美学指导,美学是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万物的基础,只要适合美的标准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果不适合美的标准,其不可存在,美是维持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说,理解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学,美学给汉语言文学提供了内在的规律,是汉语言文学存在的根本保证。所以,汉语言文学的首要运用性就是美学指导。其次,文学理解是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运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现的一种运用性。美学可以解构文学作品,在解构的基础上,即可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理解,既是理解文学作品。汉语文学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并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很高层次的文学理解性。在其运用性上,不仅可以对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也可对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甚至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一个高的层次,不是一般没有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学理解不同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理解文学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文本反映的深层次上的含义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学理解既是要解构文本深层次上的含义,这就需要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第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就有写作的训练,也有相关的理论专业课,《写作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以及格式规范,《文学概论》则为其提供了深层次上规律总结,这两门课时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写作运用的以进行的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即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因其文科性质比较强,其写作追求的层面也“以文弄墨”,不过归之于个人,可能也会相应的转弱,写作的运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性质的一种体现。第四,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其对语言文字的修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其对语言文字规律的总结是综合实用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比较实用的部分,语言规律的运用,变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身语言规律的运用,因为我国幅员大,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国家规定现在官方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是实行到个人,不是每个人都很好的掌握了普通话,以区域来看:南方人对f和h以及卷舌音分不清,也用不好,东三省则对卷舌敏感度不高。通过语言规律的运用,可以让所学者知道语言规律的来源以及正确状态,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联,其运用性大多是其学科的基本要求。对语言音韵的要求,对文学理解的要求,对美学的理论的理会等,都对其运用性作出了要求和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的运用性,是其学科自身的延伸,是其理论的实际应用,其运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其自身理论的掌握程度。

三、结语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我国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国人修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修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规范自己的修养,美化自己的修养,使文学和修养有机的联系起来,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但培养我们大学生掌握知识、分析事物和认知世界的能力,还能对我们的听、说能力进行加强,能够使我们掌握发音、变调、儿音等方面的能力,可以使我们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掌握不同形式的应用文的写作,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语言文学基础。

参考文献:

[1]段轩如.写作学教程

[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

篇(6)

学生学习汉语言专业可以让学生懂得怎样去欣赏小说、散文、古诗词,同时也了解了编辑出版的知识,还能让学生正确的使用古今词语、语法,让学生在编辑、写作上具备坚实的文字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我们不能再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要迎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实现学生终身发展作为中心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一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特点

当前我国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文学,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概论,语言概论,影视概论,美学概论,写作学,同时还包括一些共同课和选修课。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记者、作家、语言老师等一些文学知识分子,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那么汉语言教学除了要具备应用性,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教师的重点大多放在了充足知识和精神文学这些方面,而对学生工作能力方面的培养却是明显不足,那么这样的教学观念就必须进行彻底改革,这样才能让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时俱进。

二 汉语言文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应具备以下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下,汉语言文学应该实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这三个教学目标,要区别于从前的听说读写教育目标。对汉语言文学课程进行改革,这不仅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但是想要真正彻底的对课程进行改革,那么首要的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1对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这对教师也就提出了很多要求。在思想上,教师要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走出来,重新的塑造和理解好教师所应具有的职业角色。同时教师们还要在教学理论、专业理论、科研创新、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提高,让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同时学生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关注成就学生这一方面,更要抱着享受工作、享受幸福、充满信心、乐于奉献这样的积极心态来对待教学工作,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同样把这样的心态传递给学生。

2教师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以成就学生,成就自我来作为目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的学习,彻底贯彻好课改的要求和精神,其具体做法就是:(1)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其实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很广泛,比如有美术、地理、体育、政治、历史方面的知识,那么这也就要求了教师在具备本身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各个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教导好学生;(2)改变从前的师德标准及教育观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日后成长发面出发,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重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并加以辅助和指导。

3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除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还要多多创新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这样的教学效果。在很多人眼里,汉语言文学可能是枯燥的、单一的,那么鉴于此,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水平来设计新的教学方法,要保持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多多增加课堂练习环节,从而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三 实现观念转变的措施

随着社会进步,那么对人才的要求也就发生了重大改变,现在的社会更需要的是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单一的专业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课程改革,这不但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供了指导,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1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作为中心来展开的,而学生则是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那么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就要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实际水平,要为学生设计出适合的教学环境,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出轻松、自在的学习气氛,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去主动的学习知识。

2教学和生活相结合

任何一个专业教学只有将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解、记忆,那么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如此。汉语言文学可以说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每天的早晚报、学生爱看的文学小说、电台记者、宣传板报等等。汉语言文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这点,将二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生动、具体的感受到汉语言文学所具有意义和作用。

3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课堂活动最基础的部分之一就是练习,那我们在设计习题的时候,就要多提出一些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思想变化中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才更有优势。

总结: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同时也是学生未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保障。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改革,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化素质,但这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很大挑战。转变教学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那么这就首先需要教师在思想上进行改变,其次是教学方法,这样也就慢慢实现了新课改要求了。教师对学生所起到的不只是传授知识的作用,更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就是转变教学观念中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7)

一、研究现状及背景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内蒙古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经历30多年的发展, 在完善人才培养结构,促进人才能力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新形势下,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因此,对内蒙古少数民族预科教学改革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应用文写作是高职院校少数民族预科主干课程之一,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担负着汉语补充学习和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的双重任务,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社会交际及沟通能力,进而影响高质量的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具备应用文写作技能,它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交际的重要能力,是人们自由生存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工具。

目前高职院校预科生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缺少专门针对预科生的应用写作教材,课程设置及讲授方式和高职学生无异,课堂教学方法单调、没有关注到预科生特有的认知思维方式及其母语负迁移对于汉语写作的影响。结果导致学生对应用文写作不感兴趣,甚至排斥。

更为重要的是,学术领域对高职院校少数民族预科应用写作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国内学者们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领域的讨论大都集中于外国留学生在汉语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教学方法研究,并没有关注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本文借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领域研究成果,根据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学习汉语应用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教学现状,改革教学方式,为高职院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应用文写作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目的及内容

本研究基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写作教学理论、语言心理学等理论,立足于内蒙古高职院校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应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预科生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培养为研究内容,重点解决目前高职院校中,预科生应用写作教学中与高职学生教学模式无区分、无专用教材、教学方法单一、任课教师不关注预科生特有的认知方式、学生学习效果差等问题。在分析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特点及认知方式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预科生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

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一)前期调研

首先,以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2012级少数民族预科生为样本,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全面调查他们的基本情况,包括教育背景、认知基础、课程设置及应用写作学习心理等。调查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预科学生认为应用写作课太难学,语言、格式规范性要求极其严格,往往与现实生活难以联系,从而失去兴趣,缺乏学习主动性,对应用文的写作成绩也不满意。有些学生甚至建议用蒙语授课大家更易接受。对教师而言,因教学内容涉及面广、课时少,只能以理论讲授为主,课堂活动不易组织,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相对于其他课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应用写作课的关注度都比较低。

(二)开展教学实验

针对预科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笔者根据前期研究提出的教改方案和策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并展开行动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教学方式改革,随机抽取四个预科班,两个作为实验班,另两个作为传统教学班。在实验班推行新的、符合预科生认知基础模式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班仍以目前授课方式,即将教学过程分为“介绍写作知识、阅读并讲解范文、提出写作要求、学生模仿写作、作文批阅讲评”这五个环节进行讲授。

1.逆向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采取反传统的逆向思维,将常规教法倒过来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以写促学”“以错促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训练学生使用语言,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请假条、借条、启事等相对简单的文种,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写作,然后模拟生活现场,从中纠错,再告诉学生正确的写法。

2.合作教学法。合作学习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由多名教师同时授课,在课堂内“师师互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师生互动”;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性活动的“生生互动”。合作性学习属于经验语言学习模式,它侧重以群体为主,学习者通过合作从对方获取有用的信息弥补自身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并各自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能力上的提高。

3.生活情境教学法。在传统写作教学中,写作教学的任务被局限,学生相对处于被动状态,降低了写作课的效率。如果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情境,如会议现场、丢失物品现场等,对于会议记录及寻物启事的写作应该大有帮助。除此之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进行“生活中的写作”。

4.角色扮演法。预科学生入校年龄一般在十八九岁,爱玩好动,性格单纯,喜欢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快乐的氛围中。课堂教学中可以满足学生这一心理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表演欲望,通过自身角色的变化,体会写作材料的有效程度。如对求职材料的写作教学可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分两组,一组扮演求职者,一组扮演招聘者,模拟招聘会现场,从中分析自己求职材料的优劣以及在就业竞争中的成功指数。又如对凭证性条据中借条的教学,可以将学生分为债权人和债务人两种角色,借条写得怎么样,能否出借钱物,让学生在实际效果和责任风险中,自己衡量与判断。事后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大屏幕上播放学生的情景表演录像,既激发了兴趣又加深了印象。

5.运用多媒体动画教案。从信息加工心理学原理看,多媒体对写作知识的学习有积极作用。它集视频、图像、声音、文本、动作、色彩等形式为一体,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也便于教师把写作知识转化成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能直接感受并易于理解的语言形式,可以达到帮助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直观地领会文体写作知识的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实验班采用诸如以上种种注重生活实际应用性的教授方式,传统教学班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式讲授,期末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观察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实验班与传统教学班接受的教学内容是一样的,只是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结果差距很大。实验班的接受效果更强,对应用文各个文种掌握牢固,学生明显对应用文写作课很感兴趣,表现为课前已经在期待新鲜的创意。尤其是对于每个文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得很好,相对于传统教学班,期末考试成绩更为理想,不及格率为零。学生并没有因一味热衷课堂活动而影响学习质量。传统教学班因授课过程中只注重单一的讲练,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学生对应用文实际运用能力较差,单纯理论不容易记忆,所以,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教学效果仍不明显。以下表1为两组学生学习效果调查,期末考试成绩对比分析见表2。

调查显示,应用文写作开课一学期后,两组学生对于应用文写作课的兴趣差异很大,实验班有83.67%的学生对应用文写作很感兴趣,他们表示非常期待应用文写作课的创意教学,喜欢参与课堂活动,尤其是模拟生活场景式教学,课堂参与率达到89.19%,总体满意率86.70%。而传统教学班因理论讲授较多,练习时间少,实践活动更少,只有51.74%的学生感兴趣,课堂参与率为54.32%,总体满意率为63.91%,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期末考试情况也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实验班考试成绩明显好于传统教学班。由此得出,对于预科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具体意义:首先,立足、立足民族教育,专门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这一特殊群体,探究符合其心理特点、认知基础的汉语应用写作教学模式,填补了学术界空白。其次,本研究选择应用文写作进行教学研究,一方面是因为应用文具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和惯用表达,与命题作文相比更适合放在预科生写作学习的初始阶段。另一方面,应用文是交际性很强的文体,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几乎在人们正常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应用文写作已成为现代人生存、工作、交往的重要能力,是人们自由生存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工具。而目前学术界针对少数民族预科应用写作教学模式研究还未见报道。

本研究旨在提高内蒙古少数预科学生学习应用写作的兴趣及主动性,并使其社会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实际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高职院校少数预科生职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同时,基于高职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生职业技能教学背景,建立汉语基础写作课程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完成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教学、实际教学效果补充、完善教学理论模式这一科研过程。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3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187-02

1 概论

《语言大典》里对“文体”一词有这样几种解释:①用口语或文字表达思想的方式;如代表一个人、一个时期、一个流派或其他可辨认的集团(如国家)的特点的(古典文体)……②文学作品的一个方向,即有别于它的内容或主题的表现方法和形式。

不同的语言学家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如Robert・R・Rathbone曾在论述科技文体时对文体定义:广义上,“文体”可以为区别一个作者与另一作者在写作中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的描述方式的要素。

而事实上要把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用文体来进行约束定义也是很不科学的。那么,如何让“文体”一词这个很难理解,既抽象又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更加有利于我们的学习与探讨呢?

从语言的功能出发,笔者以为,文体其实就是指的语言的某一社会功用。比如我们将要讨论到的商务文体,事实上就是英语在这个特定社会领域里的具体功用。如商务领域里的合同、信函以及提单等的写作与制定,都是带有语言社会功用一文体一的具体应用。

2 分析探讨

商务英语是基础英语特定领域内功能的展现,在以下商务英语文体探析中,我们将主要从宏观的应用目的、对象、写作类别、写作格调等、以及微观的词汇、语法、直观形式、写作格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2.1 宏观分析

(1)从应用目的与对象上分析。

商务英语文体的应用要考虑到写作对象与写作目的,从而根据写作对象与目的的差异调整写作文体。商务英语的应用目的是说服他人购买商品或接受、提供劳务,而应用对象多是顾客及提供或接受劳务者

(2)从写作类别进行分析。

商务英语大致包括如下类别:

A,信函Letters:如推销信Sales Letters、附函CoverLetters、电子邮件Electronic Mail or E―Mail、资金筹措信Fund―raising Letter、收款信Collection Letter、致谢信Thank―you Letter和推荐信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B,备忘录Memos:如会议记录Meeting Minutes

C,报告Reports:如工作评价报告Performance Ap-praisals、项目进展报告Status Reports和差务报告Trip Re-port

D,宣传文件Promotional Writing:如广告Ads、小册子Brochures、直接邮件Direct Mail、商业新闻稿Press Relea-SeS、电信营销稿Telemarketing和业务通讯Newsletters

E,技术性商务文件Technical Business Documents:如说明书Spec、技术手册Technical Manuals、技术报告Tech-nical Report、用户手册User Manual、ISO9000程序Quality Policy Manual

F,其他商务文件:如商务计划business plan、建议Re―quest for Proposals、履历Resume、呈文Presentation、合同Contract

由此可知,商务英语文体写作类别多样,商务领域里写作手法较为灵活;但同时在使用时有时会要求固定的格式。

(3)写作格调上的特点。

写作主题与写作对象不同,写作格调也不同。比如,商务信件的格调范围就小于普通个人来往信件的格调范围。

商务写作注重创意及鲜明的个性,以求新颖与极大的吸引力;要表现礼貌谦恭的气息,以证实自己的商誉;还应充满幽默与激情,以实现对读者的诱引力;注重肯定语气的运用,突出个性。增强创意;用中性词以表达客观真实的情况。另外。商务写作中往往会碰到非常信息的传递,此时中性词的选用以及谦恭的语气显得非常重要。此外,还要注意一些社会意识因素的影响,如偏见(性别、年龄、种族等)。

2.2 微观分析

(1)词汇特征。

商务英语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在使用过程中,其词汇方面逐步形成了明显的文体色彩。专业术语(如closed收盘)、缩略词(如L/C=letter of credit)、新词语(如e-busi-ness电子商务)、外来语(如bon marche=cheap)、书卷词语(如terminate=end)以及古词汇(如hereby=by this)等的运用使其在用词方面具有思维上的准确严密以及逻辑上的清晰和条理性。

(2)语法特征。

商务英语的句子通常较短,简单句占大多数,含两个从句以上的复合句很少见。短句易读,不会产生歧义和误解,而长句令人费解,不便于交流。因为国际商务活动中责任与义务必不可少,动作主体不清,则责任不明,难以让对方信赖。商务英语句子的动作主体通常比较明确,均慎用被动语态。而且多用现在时态。

(3)语篇机构组织及直观形式。

商务英语根据写作类别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语篇结构,很多情况下采用bottom line的语篇格式。

在直观形式上,采用诸如表格、示图、像形图,流程、剖面插头或照片等一些非文字形式(nonprose format),能使读者对所陈述的内容尽快获得宏观上的概貌。

(4)写作格式。

商务写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是一门学问,它是写作学,信息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一个新的边缘学科。内容上和表达上都有其特殊性和专业性,经济术语一般较多。就文章的体裁而言,不同类型的商务文章采用不同的体裁。如经济消息采用记叙文体裁,经济评论采用议论文体裁,而商品说明书采用说明文体裁,而且大部分商务文章在格式上都有特殊的要求,写作时采用规范的格式。

2.3 在实践中还可以发现商务文体的另外一些方面的特征,归纳如下

(1)注重明晰性,即条理清楚,意义明确。强调给读者最清晰,最有效,最具说服力的信息,如商务英语里最有效的要点陈述,一开始就以主题句概括要点,决定或结果。

(2)准确具体的内容叙述,要使用客观的实情,数据。

(3)要求简洁性,要简洁、明了,篇幅适宜,用词精练,防止矫揉造作。

(4)完整性,要包含读者所需的所有必要信息。

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与传统意义上的理工科类型专业――例如建筑、医学、会计等等相比,汉语言文学的职业定位还很模糊,也难以吻合“应用性人才”的一般定义。当应用性人才已成为各类学校的确定培养目标时,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着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艰巨挑战,因此,我们应明确本专业的发展现状,结合时代要求,改革教育体制,提高专业应用性。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分析与现实意义

(一)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分析

1、文学理解

文学理解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性的应用。顾名思义,文学理解即是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日积月累的专业教授与锻炼,专业生已具备了从高层次维度来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与普通的文学阅读是相区分的,它要求专业生解构文学作品深层次的蕴义。通过特定的专业训练,专业生不仅可以对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理解,也可以对没学过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是在是在深厚的理论专业知识基础上完成的。

2、语言塑造

语言塑造是在掌握语言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提升。要求专业生具备达标的语言文字修养能力,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表现为普通话的规范运用。据此再上升到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这也是其应用性的体现。语言规律的应用,包括语音音韵的应用,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语言塑造是对汉语言文学自身理论的实际应用。

3、写作应用

《写作学》为专业生提供理论指导和格式标准,《文学概论》提供大量的写作规律总结。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应用,不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专业生要求达到“舞文弄墨”的优美意境。总的来说,写作应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性质的一种体现。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现实意义

1、顺应社会应用性人才需求的趋势

实践证明,只有高素质应用性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是所有素养中最基本的。因此要快速提升本专业的应用性以促进人才的更快配备。具体表现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将社会要求的基本能力内化为自己的职业能力,以自身文化底蕴为基础,形成强大的内力。

2、符合本专业的学科发展道路

汉语言文学本身就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教会学生娴熟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学会分析文字内涵,学会在文字中进行研究和实践。提高它的应用性是对其本质性质的回归。

3、拓宽学生的出路,明确专业发展前景

本专业应用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动手与实践能力都得到强化,适应工作的能力增强,出路明显宽阔了。相应的,专业的发展前景也就清晰明朗了,有助于将“终身发展”的精神底蕴贯穿整个的培育过程。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对策

(一)学校、教育部层面

第一:突破学科限制,革新教学内容。贴近社会需求,促进学术型人才向应用性人才的转变。第二:构建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思维。例如开展学术心得转化活动,将优秀的学术心得、灵感运用于当地的文化建设中,一举两得,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又可以促进当地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三:建设学科性与应用性相得益彰的学科教学体制。革新内容,丰富科目,引进多样实践科目,丰富知识结构,创建选修与必修相辅的课程体系。

(二)教师层面

第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新教学方法。避免照本宣科,引进教学新工具,灌输科研新成果。第二:将实践型与研究型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推荐民主化教学,师生互动共进。同时采用实践型教学方式,将课堂讲授与实践锻炼结合,可以进行实际考察的就考察,可以进行实际合作讨论的就分组实践。另外,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支持将科研成果用于教学实践,可创建科研团队,重视实习工作,规范好实践论文。

(三)学生层面

1、学生应重视自主合作、实践研究型学习方式。最基本的,要有强大的自控力,这是第一因素。第二因素是合作能力,多参加活动,多进行小组实验,多沟通交流。第三因素是心理上对研究型学习方式的悦纳,并坚决实践。

2、注重培养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意锻炼,多交谈,多思考,多发言,多演讲。

结束语:对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思考,应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要让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双向促进,共同进步。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既强化自身文化熏陶的功能,培育精神文化,又结合社会时代需求,提高专业应用。

参考文献:

篇(10)

在秘书学的建设中,重复研究的现象较为普遍,且迄今未能引起秘书学界的重视。如果此种现象继续存在与蔓延下去,不仅会影响秘书学的发展和成熟,而且也不利于秘书学的教学及秘书专业的课程建设。

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是指秘书学与文书学、公文写作、档案学和行政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在研究上出现的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其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秘书学与文书学重复。现有的劝书学著作(教材),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文书学的内容,但大多是照搬文书学的研究成果,如文书的一般知识,文书工作的任务和原则,文书处理的程序和要求,乃至文书立卷业务,等等。笔者案头的一部秘书学著作,以全书近六分之一的篇幅,详细论述文书和文书工作,包括文书立卷业务。①

其二,秘书学与公文写作重复。多数秘书学著作(教材),都把公文写作的部分内容作研究对象,而且多从微观操作上进行研究。其中有各种通用公文的写作,也有机关应用文的写作,还有经济文书、涉外文书和交际文书的写作,甚至学术论文的写作。如笔者所藏的一部企业秘书著作,有近一半的篇幅是论述企业公文的写

作。②另有一部秘书学著作,则以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论述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酷似一部应用写作教科书。③

其三,秘书学与档案学重复。

有相当多的秘书学著作(教材),均以独立的章节和较长的篇幅论述档案和档案工作,主要是机关档案工作,其内容与档案学的的某些部分并无二致。如笔者备用的一部秘书学著作,系统地论述了档案工作的性质,档案工作的原则和档案工作的作用,以及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提供利用等业务知识,此外还介绍了档案室的类型、任务和制度。“这些内容,显然与档案学特别是档案管理学的有关部分一模一样。由笔者主编的一部秘书教材,亦将机关档案工作划归秘书学的研究领域。⑤

其四,秘书学与行政管理学重复。

有一部分秘书学著作(教材),或多或少地撷取了属于行政管理学的内容。如笔者手头的一部秘书著作,在“行政与行政管理”的标题下,分六节论述了行政管理与行政原理,行政领导与行政决策,行政组织与行政机关,行政法与行政方法,人事行政与财务行政,行政改革与行政效率等与秘书学关系不大的内容。“另有一部秘书学著作,则以相当的篇幅论述了诸如基建、房产、物资、财务、车辆、食堂、宾馆、招待所和机关环境等后勤工作。⑦

不难看出,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是普遍的,也是严重的。难怪有人怀疑秘书学能否成为一门科学,也难怪有人认为秘书学不过是多学科的拼凑,尽管看法失之偏颇,但问题确实存在,其症结何在呢?以笔者之见,大体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由于秘书学发展迅猛,致使许多研究者忽视了对秘书学自身理论的研究,如秘书学的学科对象、学科分类、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知识体系和相关学科等。从一定意义上讲,秘书学的兴起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背景下开始的,带有某些先天不足的成分。

第二,由于秘书工作与文书工作、文字工作和档案工作密不可分,而且秘书工作迄今包含文书工作和文字工作,因此秘书学与文书学、公文写作和档案学的交叉或重复,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加之秘书学的研究没有处理好借鉴与创造的关系,又助长了重复现象的发生。

第三,由于秘书学评论落后于秘书学研究,学术上的是非缺乏必要的争鸣与批评,象秘书学研究领域如此重大的理论课题,迄今未能开展认真的讨论。因此,使出现了秘书学著作虽然纷纷问世,而重复现象却依然如故的态势。

二、研究领域能否划定

任何一门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因受学科对象的规定,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那么,如何给秘书学的领域划分界限呢?笔者认为,这需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是认识问题。在划分研究界限的认识上,必须坚持两点论:一方面要承认,给秘书学划定研究领域,到头来可能只是一种姿态而已,甚至有失败的危险。这是因为,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研究兴趣、研究重点、研究层次、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再说,任何一种划分,哪怕是最权威的划分,也缺乏约束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要承认,如果不大体上划分其研究领域,那就会出现两种后果:一是漫无边际地研究,致使秘书学无所不包;二是研究领域过窄,致使秘书学的研究难以拓展。不论是哪一种后果,都有碍于秘书学的建设与发展。正确的认识,应象美国社学家亚历克斯·英克尔斯所言:“那些界限应当象一件能勾画出形体的宽大的斗篷,而不应当象一套僵硬的盔甲,盔甲固然能防御别的学科的人对同一领地提出要求,但它毕竟太约束人⑧

其次,是观点问题。秘书学作为一门科学,即使研究内容再庞大,研究领域再广泛,也总是要有个界限的。要给秘书学划分研究领域,首先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即从秘书学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去划分其研究领域。秘书学原来的研究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如清代的幕学著作,就包括刑名、钱谷、挂号、书启、征比等知识。民国时期,由于政治制度的变革,秘书工作开始侧重于文稿撰拟、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等业务,因此研究文书与档案的著作相继问世。在五六十年代,档案工作逐步独立,档案自成体系;文书工作日趋完善,文书学开始兴起。自八十年代以来,写作学另立门户,行政学走向成熟。这就是说,用发展的观点来看,有不少研究内容不断从秘书学中分化出去,不再属于秘书学的研究领域。诚然,也有些研究内容不断进入秘书学的研究领域,如秘书人才学、秘书教育学、秘书心理学和秘书美学等边缘学科。如果将已经分化出去的研究内容继续留在秘书学之中,或者将已经进入秘书学之中的研究内容继续拒之门外,都不利于科学地划分秘书学的研究领域。

再次,是途径问题。要给秘书学划分研究领域,还必须解决途径问题。笔者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有三条途径可供采用:一是历史的途径,即通过对早期秘书学著作的研究,寻找开创者们最为关心和感兴趣的是什么内容。从八十年代初期问世的几部秘书学著作来看,当时秘书学研究者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是秘书史、秘书组织、秘书实务和秘书人员。其中的秘书实务,就包括了公文处理、公文写作和档案工作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受其影响,在其后的秘书学著作中,大多沿袭了上述研究内容,且成一种传统。不难发现,历史的途径可使秘书学的研究领域保持相对的稳定,保证秘书学发展的连续性。但它也有僵化的危险,因为传统具有保守的天性。二是现实的途径,即通过对近期秘书学著作的研究,探讨研究者们最关心的是什

么问题,以确定秘书学的研究领域。从九十年代初期间世的十余部秘书学著作来看,除了继续保留秘书史、秘书组织、秘书实务和秘书人员等传统领域外,又新增加了辅助决策、沟通信息、督促检查、公共关系和办公自动化等内容。⑩这种变化,不是研究者心血来潮,而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依然存在,且有不断扩大之势,除了沿袭公文处理、公文写作和档案管理等内容外,行政管理学的某些知识成为秘书学的研究领域之一。显然,这是某种程度上的倒退。三是比较的途径,即通过对秘书学与相关学科的对比分析,从总体上区分各自的研究范围,将不属于秘书学的内容归还给相关学科。

三、秘书学领地知多少

划分秘书学的研究领域,应本着宜宽不宜窄的原则,从而勾画出一件形体宽大的“斗篷”来。笔者根据现有的秘书学著作(教材),拟将秘书学的研究领域界定为四个区域、25项内容:

(一)秘书史

秘书史主要研究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其任务有三:一是描述秘书活动的演进过程;二是总结秘书活动的历史经验;三是探讨秘书活动的发展规律。秘书史的研究应包括以下内容:(1)中国秘书史,即综合研究中国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2)外国秘书史,即综合研究外国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3)国别秘书史,即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4)断代秘书史,即研究某一朝代或某一历史阶段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5)专题秘书史,即专门研究某项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6)秘书思想史,即研究历史上不同阶级、阶层和人物关于秘书活动的理论和主张。

(二)秘书理论

秘书理论是泛指关于秘书现象、秘书活动和秘书学自身的理性认识成果。其基本职能有三:一是描述;二是预言;三是解释。①秘书理论研究应包括如下内容:(1)基础秘书理论,即研究秘书学自身的理论,如秘书学的学科对象、逻辑起点、知识体系、相关学科、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历史演进等。(2)应用秘书理论,即研究秘书活动及其构成要素的理论,如秘书活动的性质和特点,秘书活动的职能和效率,以及秘书活动的主体、秘书活动的对象、秘书活动的空间和秘书活动的媒介等。此外,还有行业或部门的秘书活动。(3)交叉秘书理论,即研究秘书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的理论。

(三)秘书业务

秘书业务是指秘书人员或秘书部门的专业工作,由于秘书工作的范围较为广泛,且有扩大之势,秘书业务也随之不断增加。其主要内容有:(1)文字工作,即文稿的撰拟和审核工作;(2)文书工作,即文书的制发、传递、办理和保管工作;(3)信息工作,即信息的收集、加工、提供、存贮和检索工作;(4)协调工作,即组织之间、工作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与改善工作;(5)督查工作,即对重大决策、中心工作、重要行

动和领导交办事项的督促检查工作;(6)工作,即人民群众的来信处理和来访接待工作;

(7)提案工作,即对人大、政协、职代会等所提意见、建议、批评、提案和议案的办理工作;(8)会

议工作,即对会议和会谈的准备、组织和善后工作;(9)接待工作,即对客人的迎送、招待和服务工作;(10)值班工作,即在值班室固定或轮流担任工作;(11)保密工作,即保守和保护秘密,使之不泄露的工作;(12)其他工作,即领导临时交办或突发性工作。

(四)秘书技术

秘书技术是指秘书人员用于处理事务的方法、手段和技能。它与秘书业务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动态性,其功能主要是培养秘书的操作能力。秘书技术应包括如下内容:(1)秘书工作方法,即秘书人员或秘书部门处理事务工作所运用的方式、程序、途径和技巧;(2)秘书办公场所,即秘书人员按照一定的制度,并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处理公务的处所5(3)秘书办公手段,即秘书人员为达到某种办公目的而采用的办公设备,操作技术和操作程序等;(4)公关艺术,即秘书人员为达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而采用的一系列的公关措施、方法和技巧。

以上四个区域、25项内容,是就秘书学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而言。可以预言,随着秘书学研究的深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秘书学的研究领域还会不断发生变化。

注释:

①王熙梅、王景清主编:《现代秘书学通论》,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第90至167页。②钱祺喻,刘开文:《企业秘书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至381页。

②张金安、常崇宜编著:《秘书学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9至305页。

④张希林、吴长有主编:《文秘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至203页。

⑤董继超主编:《秘书学教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至202页。

⑥袁维国编著:《秘书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至142页。

⑦搂宇生编著:《通用秘书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至278页。

⑧[美]亚历克斯·英克尔斯著:《社会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981年版,第l页。

⑨八十年代初期问世的秘书学著作有翁世荣等编著的《秘书学概论》(1984年9月)、王千弓等编著的《秘书学与秘书工作》(1984年10月)、张金安和常崇宜编著的《秘书学概论》(1984年10月)、孙云洁和王慎先编著的《实用秘书学》(1985年9月)。

篇(11)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中国高等教育成为吃力的跟跑者。高等教育体系中那些后办的中文系在这次跟跑中颇觉吃力,普遍存在落伍的焦虑;同时,那些老牌中文系也面临着毕业生如何适应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问题。面对新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中文系如何调整自己的办学策略,适应社会需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呢?中国大学中文系的应对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更加强调专业基础,向专门化、高端化发展。一种是走学科交叉与融合之路,提高本科生的应变能力。

二北京大学中文系走的是一条强化专业化的“精英”教学之路。中文系下设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中文信处理)四个专业。他们的教学理念,据北大招生网宣称:在本科层次坚持“精英教育”、“优才优育”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学术型、研究型、文化创新型中文人才打基础。以向上一教育层次输送中文及其他门类研究生为主业,同时兼顾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汉语言文学和文化实用人才。北大的这个表述体现了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坚持精英教育之路的办学理念,着重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北大中文系按照精英教育层次设定本科培养目标是有道理的。

首先北大有丰厚的中文底蕴,教学力量排在全国第一位。到2007年中文系有教师105人,其中教授就有47人,大多是国家中文方面著名学者,因此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强大的优势。

其次,北京大学录取的本科生质量优异,每一个年级都有数名省市级高考的文科“状元”,这个优势,没有第二个学校可以与之争美。再次,北京大学中文系是中国大学中文系的“老大”,百年办学历史形成崇高的声誉,社会认可度极高,这是其他学校难以比肩的。从实际效果看,北大中文系的这个办学理念符合社会对她的期待,北大本科生就业尚未成为“问题”,北大宣称:9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都可获得免试推荐本校(包括本系和外系)以及清华、复旦、南京大学等名校研究生的资格,出国深造也是重要选择之一,众多同学去了哈佛、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康奈尔、芝加哥等世界著名大学,他们的知识功底和刻苦精神在欧美等地的世界名校中享有良好声誉,许多国外大学都乐于接受北大中文系学生。愿意就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良好,近年就业率在100%到98%之间,高于全校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一些应用型热门专业。

但是北大中文系的这一种做法不可复制。尤其是非综合类大学中文系,由于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不雄厚,尚未形成深厚的学术传统,不具备走北大模式的条件。然而我们有理由怀疑北大中文系有意低调处理了他们对中文系办学思路的调整。北大中文系并没有躺在传统优势上吃老本,他们兴办的第四个专业叫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这个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文理科兼收,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联合培养,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专业本科学生应比较系统地掌握汉语言文字学的基础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与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和外语水平,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从事高新科学研究和实践的能力,成为具备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自然科学素养、在文理交叉方面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显然,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前面三个专业的相差很大。

我们可以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的专业选修课中更清楚地看出来: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语言学课程,包括汉语方言学、汉语音韵学、理论语言学、汉语发展史、文字学、现代汉语词汇专题、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音学等39门课程,这一类课程依托的是汉语语言学专业优势,显示出北大中文系在汉语基础研究上的强大实力。第二类有逻辑导论、数理逻辑导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几何与代数引论、微积分等六门课程,强调基础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打基础。第三类有数据结构、数据库概论、计算语言学导论、自然语言处理基础、机器翻译导论、计算机辅助语言研究、汉字数字化研究、VB编程与古籍整理、计算机操作系统等14门课程,属于技术类课程。

从以上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看,该专业方向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突出应用性;第二是强调学科交叉,其课程跨文学、理学和工学三大门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北大中文系设置这个专业,就是为了适应语言文学数字化要求,是应对目前正在爆发的全球信息数字化挑战的一个战略选择。我们由此判断,北大中文系已经走在全国中文系改革的前沿。与前面三个专业的实践相比,北大中文系应用语言学本科专业的做法具有示范意义。社会对于汉字数字化处理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需求层次也不相同,需求行业从数字出版到政府机构分布广泛,将来的多媒体阅读将替代现有的纸质载体阅读。

三其他重点大学中文专业也做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复旦大学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中文系之下开设了秘书学和文化事业管理两个专科专业,但一直没有在本科层次开设这个专业。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只有两个专业:中国文学与汉语语言学,将应用语言学专业开设在研究生硕士和博士教育层次。非综合类大学中文系的改革与创新,中央财经大学的做法值得关注。中央财经大学设有中文系,招收本科生,专业方向为财经文秘,培养目标为: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理论素养,适应经济领域及传播媒介业发展的需要,能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媒体特别是财经类行业、中外企业从事文秘、管理、公共关系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专业课程分公共基础类、专业类和财经类三个类别。专业类主要有语言学概论、应用写作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秘书学、文书档案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大众传媒概论、应用语言学、公关写作;公共基础类主要有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学、公关策划、社交礼仪、社会调查、广告学、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战略与政策;财经类课程主要有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法概论。中央财经大学中文系走的是一条与经济、管理类学科相融合之路,以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程为主,适当插入经济学、管理学的部分课程。类似于中央财经大学做法的还有西南财经大学通识教育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浙江财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等。与经济管理类院校相似,一些以理、工、农科为主的院校中文系也在积极探索汉语言文学与所在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之路。如安徽农业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与园林学结合,华东政法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法学、商学的融合、西安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融合等。这些大学中文系基本上是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创具有特色化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些尝试是值得肯定的,效果也值得期待。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看到,这种专业融合或者专业交叉式做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多学科融合不是相关课程放到一起就能起化学反应。从表面上看,融合也有融合的深浅问题;从最终结果看,通才不通、特色不特依然是普遍现象。主要原因有:一些学校在注重专业融合的同时弱化了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同时,中文系的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于期待融合的学科了解甚少,监管难以到位;而优势学科对于辅助中文系创特色不一定有积极性,因而教学与管理效果自然不好。#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