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护理美学的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9 16:23: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护理美学的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护理美学的概念

篇(1)

当今,维护健康已成为现代人强调的理念和追求的目标,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不仅满足于恢复健康,而且对护理工作的美学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人类对健康的重新认识,引导了社会对护理美学的追求。目前,美学概念已经逐步渗透到护理领域的方方面面,基于此理念我院护理专家把护理中的美学应用于临床护理中,在为人类健康服务中体现了重要的社会价值,现总结如下。

1 护理美学的内涵

护理美学是研究护理领域中美的现象和审美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从人、环境、健康、护理的角度出发,探究护理审美的发生、发展及其一般规律[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美学知识,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美,欣赏到美。

2 护理美学的应用

2.1 创造美的环境,营造和谐的诊疗氛围 现代医院的管理, 要求提高门诊服务质量,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有序、整洁的环境。护理环境不仅是护士和护理对象活动的空间,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良好的环境可使患者心情舒畅。门诊环境保持整洁、适宜的温湿度,装修整体色彩以淡雅为主,光线充分利用自然光,保持空气流通,保持环境安静。在本院门诊各专科报到台均设有电子显示屏, 使患者了解医生的诊断进程,避免大量患者排队等候; 在走廊宣传栏介绍科室的建设和专家简介,各个诊室及功能检查室标示清楚,为患者就诊提供了方便;在诊室外长廊墙壁上的科普宣传栏,介绍各专科的一些常见病例、注意事项和诊疗方法,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健知识。诊室内的物品摆放整齐合理,井然有序,地面干净,保持清洁明亮, 通风良好。在儿科门诊及诊台装饰卡通化,并提供玩具,可以减轻儿童患者对就诊的恐惧心理,从而更好地配合医生检查。

2.2 塑造美好形象,构建和谐医疗环境 形象美是护士职业应具备的一种仪表,而不是一般概念上的美丽漂亮[2]。护理专业形象的塑造是每位护士的责任和义务,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加强素质修养,自觉加强品德修养、知识修养和行为修养, 提高美学素质, 并自觉地正确运用美学原理指导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要树立人文关怀理念,营造和谐的医院社会环境。作者医院和科室对护士的形象有严格的要求,如:护士在接触、护理患者时应身着整洁、庄重、大方、适体的工作服,淡妆上岗,仪容端正,佩戴胸卡,热情主动迎接患者,站立姿势规范正确;在接听电话时要求护士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在进入房间或进行与其他人际交往时, 要求护士必须使用尊称, 注意语言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掌握适当语气, 做到严肃与亲切的结合;与患者交流时, 根据年龄、性别、职业给予适宜的称谓, 以增进亲切感和信赖感;对患者的询问要耐心倾听,详细解答,严禁冷、硬、顶、推、拖现象。总之,护士形象优雅、举止稳重大方,不但提升了专业形象,还可以赢得患者的信赖。

2.3 规范护士行为准则,突出护理工作的语言美 为规范护士行为,门诊部制定了“护士行为规范指引”,在语言、表情和动作中都应注意表达出同情和关怀,使患者感到温暖和体贴[3]。例如:门诊护士接诊时,用温和,亲切的态度:“您好,请问您哪里不舒服,请把挂号单给我,您先到候诊椅就座,等候叫号,候诊时间大概是××时间”; 患者的病历未填写:“对不起,请您把病历封面的内容详细填写,填写后请您到候诊椅就座,等候叫号”;个别患者病情紧急,需要提前就诊:“先生/女士,您的病情较急,必须做紧急处理,我马上请医生给您诊治,请稍等。”患者对护士有误会或不讲理,发脾气,护士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静默或离开患者,不与患者发生冲突,以文明化解矛盾。恰当的语言再配上大方的举止,就会给患者一种美的形象[4]。

2.4 熟练掌握护理技能,体现护理工作的行为举止美 护理技术操作是护理艺术美的展示与凝结,不规范的护理操作会给患者带来不信任感[5]。因此,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技术上精益求精,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娴熟的的操作技能为患者服务。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护士动作轻柔优雅,细腻灵巧,能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同时也更能赢得患者的配合,使患者以良好的情绪接受治疗和护理。护士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准确、及时、能动地执行医嘱,细致观察病情,根据护理对象的个体需要实施护理措施,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3 小结

护理人员美学在工作中的实施, 体现了护理实践中的人文关怀, 使护士成为既有精湛的护理技能, 又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的新型护理人才, 顺应了时展的要求, 有利于推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在护理事业发展的今天,护理人员将护理美学应用到临床与护理工作,就能使护患关系融洽、和谐,让患者在治病过程中感受到美,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体现出护理的美、护士天使的美。

参 考 文 献

[1] 姜小鹰.护理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03.

[2] 张珍平,颜莲.护理美学在临床的应用.中国疗养医学,2007, 16 (7):409.

篇(2)

摘要:通过对现代护理美学相关内容与南丁格尔精神的实质内涵的分析归纳,讨论了非功利思想对护士审美修养的作用,指出非功利思想是南丁格尔奉献精神与现代护理美学的基本内涵,也是护士的审美修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护理美学;非功利思想;南丁格尔精神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学已经成为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在医疗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护理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对护理美有了更高的追求,要求护士把崇高的道德情操融入平凡的护理工作中,这也是护理美学教育的目的所在。护理美学是美学基本理念在护理学领域的具体应用,美学的一般原理同样适用于护理美学。美学研究表明,审美能力是人们对世界的直接感知能力,属于感性认识范畴,拥有审美能力才能感知美、创造美、表达美。而非功利的审美心态是审美能力提升的基础与关键。因此,拥有自然而健康的非功利心状态,是护理美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现代护理美学认为:审美能力是审美主体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现代文明人的重要素养之一。审美能力的提升是护理美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审美能力包含: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等方面。审美感受力是一种感觉思维,是人能获得审美享受的能力;审美想象力是由目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与之相关的另一件事物的能力,旨在为主体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审美世界;审美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力,是对事物感性的情感性的理解能力。可以看出现代护理美学所界定的“审美能力”范畴具有一般意义。有关美学研究中审美能力提升的原则与方法同样适用于现代护理美学。

二、南丁格尔精神的实质内涵

现代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曾经这样论述:“护理不只是一种技术,而是对患者生命一种呵护。同时,没有树立为患者服务的坚定信仰,护理会成为一种机械式的工作,每天为固定的工作事项忙碌、焦虑,逐渐失去那起初的目的。护理是一种艺术,是帮助人生命健康的法则。”南丁格尔主张将护理工作看做维护生命健康的艺术,要求护士“必须是一位虔诚的,乐于奉献的人。她尊敬她自己的职业,因为上帝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生命就掌握在她的手里”。南丁格尔以她最高贵的奉献精神把一生献给了护理事业,为护理事业奋斗了终生。被列入世界伟人之一。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尊敬。英军中流传着赞扬她的诗句:“她毫不谋私,有着一颗纯正的心,为了受难的战士,她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她为临终者祈祷,她给勇敢的人以平静。她知道战士们有着一个,需要拯救的灵魂,伤员们热爱她,正如我们所见所闻。她是我们的保卫者,她是我们的守护神。祈求上帝赐给她力量,让她的心永跳不停。南丁格尔小姐――上帝赐给我们的最大福恩。”

在南丁格尔创立并践行的护理理念中,“乐于奉献”应该是护士所具有一切美德的基础,如果注意到南丁格尔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的话,我们就不难理解,南丁格尔其实是将护理看做是一种基于奉献的“修行与行善”,这正是非功利心态的具体表现。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现代护理学是以南丁格尔精神为基础理念的,而这一理念的核心内涵是基于非功利心态的奉献精神。

三、非功利心态的培养是护士的审美修养的起点与旨归

正如南丁格尔所指出的“没有树立为患者服务的坚定信仰,护理会成为一种机械式的工作,每天为固定的工作事项忙碌、焦虑,逐渐失去那起初的目的”。笔者认为南丁格尔能够成为一代伟人,受到全世界的爱戴与敬仰,固然与其精湛的护理技术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她为患者所无私奉献出的爱心与善心。这便是南丁格尔“起初的目的”,具有明确的非功利的心态,是甘于奉献的基础。除了为患者服务的坚定信仰,南丁格尔在她平凡而忙碌的护理工作中别无所求,以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与实践,示现了至美的护理审美内涵,诠释了超凡入圣的至善境界,因此非功利心态的培养是护士的审美修养的起点与旨归。美学研究表明,只有在非功利心的背景上,人的审美能力才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审美感受力才会因此增强,才会从最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进而从自己的爱心与善心中找精神的皈依、体会到大美的境界,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对真善美的追求。

非功利心态对于护士的审美修养的作用还在于为“奉献”与“回报”找到了内在统一的逻辑依据。由于功利思想的影响,人们因为得不到“回报”而不去“奉献”,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事原则,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道德底线一再下滑等问题在包括医患关系在内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越来越凸显。原因固然很多,但对于“奉献”与“回报”的纠结,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笔者认为因为“付出”而要“回报”本身并不错,只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自身审美感受能力的不足或者说是漠然,即使得到了甚至是巨大的“回报”,自己也毫无知觉。因而认为没有“回报”。由于非功利心态的培养,使自身审美感知能力提高,因此而能真切感受到帮助他人所带给自己的快乐,从而发现人生的价值与真谛,这是非功利心态给以我们最有意义的启示,也是平凡的我们可以“超凡入圣”的逻辑。

四、非功利心态内容与美学教学改革

通过美学非功利心态思想对学生人格形成与思维训练的作用及影响研究,我们认为非功利心态内容包括:虚静、平淡、平等、平和、感恩、奉献等内容。虚静是没有妄念的空明与宁静的心理状态,为美的感知创造出自然、宁静、纯净、专注与开放的心理环境;平淡是虚静心态在生活中的延伸,是对于得失所保持得超然而潇洒的态度;平等是对待人与事的心态;平和是各种心理精神因素的矛盾运动达到平衡的内心和谐状态,是人格完善的象征。感恩及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非功利心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奉献是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心理状态,是审美心态发展的最高阶段与大美境界。奉献精神的可贵在于付出而不求回报的非功利性。奉献心态的培育,将使是人格具有超凡入圣的气质。

虚静、平淡、平等、平和、感恩、奉献等内容。形成了非功利心态由低级向高级运动的心路历程。护理美学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通过非功利心态的养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非功利奉献心态带给自身的巨大愉悦,由此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区别“修”与“学”的概念,改变口号式的理论灌输教学方式,增加以训练、引导、启发学生自身感知力(悟性)为目的“修学”环节。(作者单位:1.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兰州交通大学)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一般规划课题:美学非功利心态思想对学生人格形成与思维训练的作用及影响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1]GHBG035

参考文献:

[1]王永生.非功利心态思想对现代美学教育的启示[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02:148-150.

[2]王永生.老子与黑格尔哲学及美学思想比较[J].新一代,2010,05:52-53.

[3]刘月树.南丁格尔护理伦理思想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3,08:39-41+44.

篇(3)

1 护理美学概念

美学理论认为:“凡是人类本体进行的,显现人的肯定价值和创造价值的一切活动,都可以进行审美。”所以,护理美学是站在护理学的角度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护理领域中美的现象和审美规律的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应用学科。它是护理学和美学相互渗透的产物,又是美学理论在护理领域的应用和落实。广义的护理美学,泛指护理领域中一切理性、感性美的总和;狭义的护理美学,是指护理理论体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化、规范化、层次化等理性美,以及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感性美。因而,就护理人员而言,其所从事的护理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美的劳动。

2 护理美学的要求与应用

2.1 护理人员素质美。主要有职业素质美和业务素质美。

2.1.1 职业素质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除了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吃苦耐劳外,还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对病人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要用一颗善良、宽厚、仁慈的心去对待每一位病人,使病人感受到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美。

2.1.2 业务素质美。业务素质是构成护理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技术除了先进高效外,还要及时、准确、安全、可靠,协调性和连续性好。护理人员广博的文化道德修养、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术会使病人在心理上感到满意,产生信赖和满足感,同时也是病人产生美感的牢固基础。

2.2 护理环境美。护理环境分两个部分:即护理自然环境和护理人际环境。护理环境美指对人的健康恢复与提高有益的护理自然环境美和护理人际环境美的和谐统一。

2.2.1 护理自然环境美。护理自然环境美是护理审美主体与护理审美客体共同进行合作完成护理过程的活动空间,是护理环境中硬件美的集中表现。具体要求是布局合理,光线充足,空气新鲜,色调和谐,温湿度适宜,物品放置有序,比例均衡,床铺整洁,安全静谧。

2.2.2 护理人际环境和谐美。护患关系是护理活动中核心性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护患环境美是以护理工作者的良好职业道德为前提的,尊重病人、举止大方、百问不烦、微笑热情――是护患关系美的主要表现,以此建立起来的护患关系环境美会给护士、病人带来同样的愉悦。护士应积极主动倡导和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使护患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信任。

2.3 护理技术操作行为美。行为是内在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病人要有发自内心的关怀和体贴入微的照顾,处处体现出诚实可信之美德,有良好的慎独修养。具体实践要求做到精细美、和谐美和娴熟美,如在输液前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严格的无菌技术;抢救病人时镇定自若,忙而不乱。和谐美是指配合得当,体现在为病人护理时的轻柔美;操作中动作规范、敏捷、准确、熟练,能给人以娴熟美。护士精湛的技术可以表现于一次护理活动中,也可以表现于整个护理活动中。

2.4 护理文件书写美。根据《护理文件书写规范》,护理文件包括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等。它的作用是真实记载病人主客观资料和护理措施,为医生提供诊疗依据,在医疗诉讼上具有法律效力。《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指出: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是病人可复印的资料,是医疗事故“举证倒置”技术鉴定的重要证据。因此,护理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严格要求其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

2.4.1 真实、准确性。真实可靠是护理文件具有客观性和法律性的重要原则。在书写时注意专业用语表述病情和治疗情况,以便医生参考。不得使用俗语和地方口语,使护理文件科学化、规范化。

2.4.2 客观及时性。护理文件是记录病人生命体征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护理人员对其执行医嘱治疗、抢救护理等措施的依据及见证。护理文件不允许在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后补记,而应遵医嘱适时有效地记录。如遇抢救病人,应在抢救完后及时补记,避免护理文件记录与病人病情的客观实事出现偏差。

2.4.3 简明、连续、完整性。简明扼要是一切文件所必备的条件,对护理文件则更为重要。文件的书写要突出重点,语言精炼,避免出现废话、套话和空话,书写中不允许漏记、缺项、刮、涂、改等。

篇(4)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生活质量和人的价值。社会对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服务模式等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护理专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护理专业学科越来越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分支在发展,护理专业的教育的重要性也在日渐凸显出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规划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为“到2015年,建设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护士队伍”护理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护士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如何进一步加强高等护理人文素质也就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护理教育中人文科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1护理模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护理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以疾病为中心的疾病护理模式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1]。在整体护理模式下,要求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促进患者健康为目标,为患者解决护理问题为目的,把患者视为全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环境多层次、多方位需要的整体[2]。以往的护理教育延用医学教育模式,缺乏护理专业特色,多课程间缺乏逻辑性知识结构的构建,不能构成整体化的基础、专业课程群组,无法通过多课程之间的知识结构与技能,形成护理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3]。

1.2护理培养目标的需要 2010年护理教育升级为一级学科,进而着眼于落实各层次的护理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毕业生的岗位适应度,解决护理市场提出的人才供需矛盾,一系列的市场需求让护士角色重新被审视。角色的多元化、为护理提供者、计划者、管理者、协调者及健康教育者、促进健康和降低危害因素等,让护士从单纯的医师助手成为健康保健队伍的合作伙伴,在疾病诊断、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

1.3发展护理教育,追赶世界普遍水平的需要 在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中,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学科的设置明显不足,只占到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的医学课程主要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与医学3部分组成。其中,人文医学类课程所占学时比例最高的为美国和德国,分别达20%和25%[5]。

2 护理教育中人文科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当今,西方医学人文教育已有明确的目标,即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植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依靠人文知识和方法,发展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协作精神和社区管理能力。由于我国护理教育起步较晚,护理人文教育的目标仍不明确,其教育模式基本上都是以医学院校的教育模式为支撑,人文社科课程门类单一,主要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这与国际护理教育模式严重脱节[6]。各护理院校的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清楚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同时学生也不清楚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性,严重影响了护理人文教育的发展。

2.2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护理教育总体上仍偏重人的生物学层面,对心理、精神、社会、行为等因素重视不够。笔者认为有以下问题:人文课程科目设置不足,在课程结构中所见的比例偏小。尽管我国本科护理教育标准提出应设置人文课程,但对科目和课时数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医学院校对人文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缺乏人际沟通与交流、文学艺术类、人类学等方面的课程。根据相关统计显示,在众多的课程设置中,医学类人文课程很少,最多为8门,占总课目数的7.5%。在学时数上,医学人文课程最高也仅占总学时数的2.69%,最低则为零[7]。反现发达国家课程设置中基础课、临床课、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多占到1/3[8]。

2.3教学形式单一 由于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所占比例较小,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所以导致人文课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传统护理教育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以课堂授课为主,老师为完成大量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给学生留出提问题的时间,通常是填鸭式教学。而在人文领域,情感体验永比理论说教对人的影响大,虽然重视了课堂上知识的灌输,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缺乏师生之间互动,仅是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潜力的挖掘,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对上课不感兴趣,认为人文学科不太重要,从思想上放松了对人文素质的要求。

2.4师资力量贫乏 目前,我国护理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全日制本科及其以上教育的比例仍然低,离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有较大差距,仍然存在中专教中专,中专教大专,大专教本科的现象[9]。这样的问题在高等护理人文素质教育中更是突出,在我国多数医学院校的护理人文教育通常是由人文社科系(部)和护理专业教师承担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均不能很好满足护理人文教育的需要,专业教师往往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人文科学教师又常常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此外,在人文素质教育的交流方面也存在不足,如国内各护理学院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没有长期的交流计划;不注重国际学术交流,缺乏同国外优秀护理院校间的联系。这样就导致我国护理人文教育方面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发展缓慢,从而使得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更加缓慢。

3 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探讨

3.1明确护理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护理人文教育的重点是教学生做人,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面,为学生健康的人格形成服务,完善个人作为一切活动的起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我国护理人文教育可以树立以下培养目标:①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②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注重爱心的培养,培植高尚的道德情操,规范道德行为。③注重文学与美学知识的学习,达到扩展眼界、净化心灵、启发智慧、培养气质、美化形象的目的。④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塑造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并能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为患者进行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⑤注重社会学科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⑥通过护理人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摄取新知识,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医学的变化和发展。

护理人文教育最终使学生从“多元知识体系”中培养兼收并蓄的胸怀,注重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护理专业学生要尊重生命,热爱护理工作,成为一个健康而全面发展的人,这正是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

3.2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文课程 在我国护理人文教育改革中,怎样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文课程是一个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应该在新护理模式需要的基础上,架构一个比较科学的、完善的护理人文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构建护理人文课程3大课程群,即公共基础性人文课程群,基础护理性人文课程群,综合性、实践性护理人文课程群。具体实施如下:①明确护理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即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社会学、医学法学以及医学哲学。其中,护理心理学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掌握交往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了解不同年龄、性别和患不同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有助于制订适当的护理计划;护理美学的学习有利于为患者创造舒适的环境,护士美的仪表常给人以亲切、端庄、文明的印象,使患者有信任感,并能很好地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②在护理人文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按不同阶段开设人际沟通、人文素质修养、护理礼仪与辅助课程,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培养良好的气质。③定期举办护理人文相关内容新知识、新观念、新进展的讲座,并收集临床实践中一些典型的护理案例,进行心理、社会、伦理、文化的综合讨论分析。此外,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护理人文课程体系时,还应同时增加人文课程学时比例,人文课程的课时占到总课时的15%~20%,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主,以充分的授课时间保证人文教育的效果。

3.3改进教学方法 在护理人文课程的教学中,探索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①需要明确一个科学的理念,即教学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要积极实行主体性教育,运用教学相长,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②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开展多种多样的情境教学,举行人文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在人文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如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人文知识讲座及演讲比赛等,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使他们心胸开阔,思维敏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③教师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把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起来,使相关的人文社科内容融合到护理专业课程中去。如生理学与心理学、临床护理与伦理学、护理操作与护理美学等课程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有关人文社科的教育。

3.4 进一步增强人文教育师资力量 目前,面对我国护理人文教师师资薄弱的现状,要想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注意培养和引进高学历的护理人文教育师资力量。通过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教育,着重培养和引进从事护理人文教育研究的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为护理人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储备力量。②加强对现有护理人文教育师资教学能力的培训。如鼓励护理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人员接受研究生教育,从事护理人文教育科研,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有计划地选送到高等院校深造,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技能;加强国际间交流,选派有能力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出国培训进修,不断接收新的护理人文信息;举办培训班,进修班等形式,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素质。③利用周边综合院校和社会上人文科学界的文化素质教育资源,聘请教师和社会知名人士前来教学,进一步壮大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沈宁.对整体护理几个基本概念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9):553.

[2]翁新毅.整体护理与护理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4(2):162.

[3]李继平,刘素珍,李卉青.对21世纪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护理2004,10(1):1-2.

[4]郝燕萍,张广清,伦朝霞,等.我国护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护理研究,2009,23(3A):570-572.

[5]李扬,护理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护理研究,2004,18(3A):378-379.

[6]达建.深化医学课程体系全面体现高等教育价值观[J].医学与哲学,1999,20(4):41-42.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190-01

2009年3月-2010年12月,我们通过对在职护士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开展人性化护理实践,取得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对象资料随机抽取我院妇产科、内科两个病区护士18人为观察对象。职称:主管护师4人,护师5人,护士9人;学历:本科1人,大专17人;年龄:21-47岁。选择两病区2009年0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17例患者为观察对象。

1.2 方法 (1)对在职护士进行人文素质培训内容包括:护理美学、礼仪与着装、人际交往礼仪、法律知识、人际沟通与护患健康交流、护理人文素养和基础理论、情绪疏导、护理哲学思维观、临床路径与个案护理、整体护理知识的临床应用等。通过专家讲座、多媒体授课及与发达地区的专家现场交流指导等形式对护士进行培训。(2)两病区患者均给予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对症护理、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应用人文关怀对患者进行护理。方法如下:①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保持病房清洁整齐,生活上尽量提供方便。以仁爱之心关心患者,以精湛的技术服务患者,与患者换位思考,提供全方位护理。②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让她们多关心、陪伴患者,增强交流。③实施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知识水平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④心理干预。采用倾听法让患者倾诉,缓解心理压力;采取疏导法针对患者的负性情绪给予合理的建议和指导;采用意识转移法引导谈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以改善心理状况,必要时求助于心理医生。(3)采用自行设计的治疗遵医行为调查表比较两组的遵医行为,包括按医嘱服药、不滥用药、不擅自停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保持心理平衡、定期复查。能执行8项以上者为完全遵医;不能完成两项者为完全不遵医;不完全遵医介于两者之间。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比较两组护理的满意度,包括住院环境、护士态度等20个条目,采用1-5分评分,I>85分为满意,60-85分为一般,

2 结果 (1)护士人文素质培养前、后,人文素质和临床综合能力评价。(2)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

3 讨论 (1)树立整体的健康概念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的社会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愈来愈受到医学界的关注。现代的“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突出了患者是一个整体的、社会的人的概念,强调健康和疾病是自然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人文素质培养是提高护士综合能力的需要由于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缺乏对医学的人文素质教育,造成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缺失,以致不能更好的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3)对护士人文素养相关课程强化,使护士对患者的主动关怀意识明显增强,沟通能力、处事协调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护士临床护理综合能力。可见,通过对患者应用人文关怀护理,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遵医行为显著改善,护士满意度显著提高(P

把人文素养融入护理社会化教育实践中,使护理服务体现人性化。在职护士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提高护士的临床综合能力,使患者得到人性化的关怀,同时提升临床预期效果。在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同时,她们同样需要社会的关心、理解、支持与认可,共同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达到身与心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刘素芳.医学人文精神与整体护理的人文关怀[J].护理学杂志,2007,22(6):71-73.

篇(6)

锐器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急诊室作为抢救的重要场所,疾病种类多,接触面广,急诊护士常在患者未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这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在急诊过程中护士可能因许多不可预知的意外而发生锐器伤。通过一年来强化护理管理干预,引导和督促防护措施的落实,有效的减少了锐器伤的发生。现将强化护理管理干预对减少急诊护士锐器伤的数据对比陈述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以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急诊工作的79名护士为研究对象,按所在急诊科室为观察组41名和对照组38名。2组护士工作年限、年龄、职称、学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护士按操作常规完成各项急诊有创操作。观察组护士除按常规外,予以强化护理管理干预以督促防护措施的落实。具体干预措施如下:(1)建立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护理管理者运用心理学“心向一致”的原则[1],以护士为本,了解工作中易发生锐器伤的原因,与护士共同制定有效的安全操作流程,发挥护士的积极性,使其在操作中主动采取防护措施,预防和减少锐器伤的发生。(2)认知干预:对观察组护士进行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和职业防护培训,使护士认识到锐器伤的危害性,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有研究表明[2],加强对医护人员教育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3)行为干预:细化护士操作行为,规范安全操作流程,纠正护士导致锐器伤的高危行为,提高护士个人操作的自律性和慎独精神。护理管理者定期对急诊护士进行安全操作技能培训,使其能够系统、充分的掌握各种防护措施。(4)制度干预:建立完善的锐器伤管理制度。对不慎被锐器刺伤的护士进行登记、报告管理。记录锐器伤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处理方法等。必要时实施预防性用药,定期进行血液检查。(5)管理干预:护理管理者可采用科学的弹性排班,减少护理人员职业和心理上的压力,尽可能为护士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护理用具。如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安瓿开启器、利器收集箱,真空采血技术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X 2检验,认为P

2 结果

两组进行护理管理干预前后损伤性感染比较,见表2。观察组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

3 讨论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职业安全问题越来越被医护人员所重视。锐器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因此要求护理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锐器伤的防护,形成一套护理管理干预体系,强化全员认识,在科室树立护理安全文化意识,使护理安全操作形成一种科室文化。通过强化护理管理,规范了安全防范操作流程[3],不断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使护士从认知到服从,从而主动采取防护措施,减少急诊护士在工作中锐器伤的发生,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减少职业感染。

总之,护理管理干预需要管理者与护士紧密配合。本研究结果表明,强化护理管理干预可以规范护士的职业行为,使护士正确认识锐器伤的危害性,主动做到最大限度的规避锐器伤的发生,控制锐器伤所引起的血源性疾病感染,使急诊护士的职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生数量越来越多,学历层次越来越高,加之临床设施与技术更新的速度较快,临床护理带教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护理临床教学是护理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实践活动,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成为一名合格护士的必要途径和重要环节[1]。现阶段我国护理专业专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在政治思想和身体素质方面要达到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基本要求之外,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大学专科的毕业生应成为临床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而本科毕业生除了要具备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之外,还要具备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进行社区护理的能力[2]。我院每年都要接收大量的大专、本科护理实习生,如何正确引导、提高实习生的各种能力,做好临床护理带教工作,提高护理临床实习质量,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

1媒介融合的概念

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了媒介融合这一概念。媒介融合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会随着不同体制下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态[3]。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4]。

2模块式教学法的引入

临床护理带教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临床教学经验的概括化,直接面向和指导临床教学实践。作为结构框架,它突出了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模块式教学法”的主要优势在于根据培养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等,按需施教,目标明确,在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培养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等[5]。

3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建议

3.1媒介融合的方式将印刷形式的讲义、杂志、书籍、电脑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互联网等媒介有效结合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中。

3.2教学模块的分类及考核建议

3.2.1基础理论和技能强调《护理学基础》中涵盖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在护理实习生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强化学习和应用。带教老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分发讲义、示范操作等途径向护理实习生有效传达教学内容[6]。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予以理论考核、技术把关。

3.2.2专科理论和技能根据各科室的自身特点,在临床护理带教中渗透本科室典型病例,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或标准化病人模拟等多种途径,以求护理实习生能够有效掌握相关专科知识与技能。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整合基础理论和技能给以系统化考核。

3.2.3沟通能力整体护理的理念已被现代护理界广泛认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有效实施整体护理的必备条件。在沟通过程中护理美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交叉其中,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护理实习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临床护理带教工作要重视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入院宣教、操作前评估宣教、操作中合理解释沟通、操作后健康宣教、出院前指导等多种途径为实习生创造沟通条件,给予合理化建议,达到最佳沟通效果。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可征求患者同意进行实用性考核。

3.2.4专业英语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护理人才与护理对象日趋国际化,护理教育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高级护理人才成为临床护理带教的一个重点。临床带教老师可根据实习学生知识需求,制定适宜的专业英语学习目标,为之创造积极的语言学习氛围。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进行情境模拟法给予考核。

3.2.5科研能力借鉴研究生教学中的导师制教学形式予以带教,鼓励实习生参与科室内的课题研究,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生的临床科研能力。综上所述,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是一种倡导融多媒介于教学工作,将教学内容细化、目标化,优化教学资源,力图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目前,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工作的系统性研究尚少,研究者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邱瑞娟,梁桂兴.临床护理带教模式的研究进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186-189.

2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黄建友.论媒介融合的内涵及其演进路径.当代传播,2009,(5):50-52.

篇(8)

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1941年迁居英国的德国教师科翰(kurt Hahn)在威尔士成立了一所"户外学校",用来训练军人、工商业人员、学生等群体的生存、管理能力以及心理、人格品质,由此创立了体验培训机构的先河[1]。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的基础教学中也开始了体验式学习的探索。这种教学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中小学理化教学、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职场培训等课程中,如案例式教学、角色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情感体验式教学等形式都属于体验式教学的范畴。

《儿科护理学》是高等护理教育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分为理论与技能操作两部分。在传统的《儿科护理学》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所有的实践课程均使用婴儿模型模拟护理过程。为了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所在学院的护理班学生进行了社区体验式教学实验。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入学的护理专业大专班学生,均为女生,年龄18~20岁。随机选取40名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各为20名学生。

1.2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接受相同的课堂理论授课和婴儿模型示范护理操作。学习结束后实验组进行以下干预试验:将实验组20名学生随机分为10个学习小组,在社区服务站里,设置免费示范3~12个月龄的健康婴儿的护理点,并与10名婴儿家属达成口头共识,在每周二下午,带婴儿到社区服务站里,让学生与婴儿接触,练习与婴儿沟通技巧,并向家属传播护理知识,10组学生每周轮换,分别与不同的婴儿接触。试验期为1个月。对照组在实验室采用婴儿模型进行练习。

1.3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试验结束后,分别从体重测量、身长(高)测量、更换尿布、婴儿盆浴、约束、配乳、乳瓶喂乳共7个方面进行评价。学习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访谈,内容包括:①是否乐于接受体验式教学?②在体验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哪些?③体验式教学对你的学习效果产生了哪些影响?④你认为体验式教学对以后从事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2 结果

2.1干预前后各项操作成绩比较 为期1个月的试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护理操作成绩评定,见表1。两组学生在体重测量、身长(高)测量、更换尿布、婴儿盆浴、约束5个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学生成绩无统计学意义。

2.2实验组学生访谈结果 在试验结束后,接受访谈的实验组学生全部愿意或十分愿意接受体验式教学,见表2。在遇到困难和问题中,主要集中为:在课堂或婴儿模拟护理中,从未考虑过真正的婴儿是活泼好动的,以至于面对的时候无从下手;缺乏对护理婴儿力度的掌握;婴儿的哭闹使得普通的护理变得异常困难;与婴儿交流存在困难。有90%的学生认为体验式教学对学习有积极的影响。对以后从事工作的影响,有20%的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不适合从事婴儿护理相关工作,30%的学生认为自己特别喜欢这样的工作。其余50%的学生认为这是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以后工作性质的选择。

3 讨论

3.1社区体验式教学的循环模式 卡瑞特体验式教学模式一共有六部分组成(图1中椭圆形框)。感知作为新学习的开始,然后进入体验,然后进入分享交流,进而整合,最后把所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行应用。这是一个循环模式[2]。儿科护理的体验式教学与卡瑞特体验式教学模式如出一辙。从课堂教学形成抽象概念(感知),到教师实验室现场示范模型护理(体验),然后由学生在实验室学习模型的护理技巧(分享与交流),进而多次练习深化操作(整合),最后在社区里进行婴儿护理(应用)(图1中长方形)。体验式教学在学习知识以外,更重视的是实践。试验的结果也表明,单纯在实验室里用模型练习操作的效果,低于在社区里进行健康婴儿护理的效果。

3.2社区体验式教学对学生操作技能成绩的影响 在七项护理操作技能中,实验组有五项操作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体验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社区服务点使学生进入到真实护理工作情景中,有助于培养爱心和工作耐心,进一步促进学生进入到专业护理人员的角色、处境和掌握工作要领。因此,在试验期结束后,参加社区体验式教学的学生操作技能成绩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3.3社区体验式教学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社区体验式教学与学生的理论学习是同步的,与毕业前一年的医院临床实习是完全不同的。在进行职业素养训练的时候,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儿科护理,增加学生对专业认知力的理解,从而在心里层面上接受和热爱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对于专业认知不清,左右摇摆的学生,这样的体验式教学能进一步强化他们对专业的认识。但对于学习主体来讲,由于兴趣爱好各异,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体验也会有所不同[3]。一少部分学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体验式学习,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否将来真的能接受这样的工作形象,从而更好进行人生规划。

4 小结

总之,社区体验式教学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能充分发挥护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专业学习的情感水平和技术水平,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在专业认知程度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该方法的应用在国内的仍在探索阶段,本文证明了该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希望能为专科护士的培养提供一条优化的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篇(9)

1、临床资料

根据我科2009.6月—2012.6月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生的护理纠纷及投诉显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94.7%纠纷发生均与护患沟通不当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真正属于护理差错或护理事故的纠纷却只占5.3%。

2、分析护患纠纷发生原因

2.1护患沟通无技巧

住院患儿﹙家属﹚一进病房首先接触的是护士,这时他们的情绪非常焦虑,迫切的想知道有关用药、治疗、预后、护理安排以及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的姓名、业务水平等。那么护士在接待患者时就应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将这些问题交代清楚,并且还应注意患儿及家属的感受和接受能力,如忽视这些交流细节,容易产生交流障碍,造成误解或不满,导致医患、护患关系不谐调,从而影响治疗、护理。

2.2说话语言、语气不当、专业术语过多。

住院患儿﹙家属﹚由于在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上存在着差别,在护患沟通中常发生由于专业术语过多而产生概念上的误解或不被理解,影响互相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被调查的住院患儿﹙家属﹚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患儿﹙家属﹚都要求在与其交流时使用他们熟悉的日常用语,否则会给他们带来困扰,产生误解。

2.3专业技术不精湛而导致的不信任。

在住院期间,患儿﹙家属﹚都希望得到最佳服务,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尽管我们态度和蔼,但对患儿﹙家属﹚的疑问、解释含糊其辞,或因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不过硬而导致正常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不能及时实施,甚至延误病情,是患儿和家属不能容忍,造成纠纷发生。如我科曾收治一名重度脱水的2岁女性患儿,因末梢循环差,血管充盈度差,护士穿刺没有一次成功,患儿家属便产生不满、投诉,甚至对护士进行人身攻击和侮辱。因此可以认为无痛而娴熟的穿刺技术其实就是一种良好的非语言交流工具。

2.4语言失度、解释工作不到位。

这种现象可表现在护患之间,也可表现在与家属的交谈中,特别更容易发生在非正式场合的交流。如医护人员在查房或做晨间护理时若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不考虑患儿及其家属的感受,很容易造成他们的误解,甚至会对有些谈话断章取义。如曾经一名患儿因护士抢救重述口头医嘱两次,但没有向家属解说,家属认为没有及时用药,便误解为医护人员不负责任,延误病情而产生不满。

3、分析护患沟通的特殊性

3.1护士与患儿﹙家属﹚之间应相互信任,相互了解。

及时与患者沟通与交流信息,这种交流不同于一般社交场合的交流,它是以患者为中心,属于情感关怀和治疗康复以及提高生活质量上的交流,交流的目的在于帮助患者提高对自身疾病的了解、认识。有助于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交流的特点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温柔,用词准确,赋予同情心。善于观察患者心理状态,了解患者一般情况,掌握语言技巧与沟通方式。根据患者不同年龄、不同要求、不同精神状态及文化层次的差异,主动热情与患者沟通,只有切实为患者着想,才会使患者感到可亲、可敬、可以信赖。

3.2护患交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言语形式的交流,即利用语言来传递信息;另一种是非语言交流,即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与手势等。这两种形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缺一不可,甚至有时非语言交流更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如果交流时不注意上述特点和形式,将产生交流障碍或不足。

4、护患纠纷的防范措施

4.1转变护理观念,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由于长期以来,护理工作是在以疾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看病不看人。护士应转变观念,增强主动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护士一定要有爱心,耐心和同情心,能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以宽容,理解的态度对待患者的挑剔、抱怨、恼怒,安抚家属的不满情绪。对某些无理要求,要冷静对待,讲究语言艺术,避免与其正面的冲突,尽量避免和减少其过激行为,防止事态扩大,尽力使纠纷降到最低限度。

4.2加强护士自身素质建设,增进患者的信任感。

为了更好地塑造护士形象,亲和护患关系,我们一方面要注重仪表、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来美化护士的言行、举止。如: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学习,满足多元化知识结构的需要。开展美在我心中活动。另一方面注意护士业务水平的提高。

4.3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入院后患儿﹙家属﹚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同情和体贴满足感情需要,为此我们要求护士跳出临床护理的模式,特别地将心理护理提升到重要位置。要稳定情绪、耐心倾听、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站在患者的角度想一想;检查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或过失;扪心自问,理解、分担患儿﹙家属﹚的痛苦,改变或引导患儿﹙家属﹚的思绪,从心理学的角度针对每个患儿﹙家属﹚的心理特点做到有效沟通。

4.4积极学习法律知识,保护护患双方权益。

篇(10)

目前,我国临床护士短缺,而护理专业毕业生却对护理专业无足够的认同感,有一部分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即放弃临床护理工作,选择从事护理相关行业或其他行业,如医药代表、化妆品销售代表等,造成护理专业后备人才的隐性流失,浪费了高等护理教育资源;另外,在职的一部分护士也纷纷离开了护理岗位。本文旨在分析与探讨此种现象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护理管理者及医院领导参考。

1 原因分析

1.1 护生流失原因分析

1.1.1 专业思想不牢固 护生报考护理专业的动机、目的是复杂的,有的是羡慕护士工作,有的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有的是屈从父母的意见等,总之,对护士工作的认识带有盲目的成分,护士毕业后不愿从事护士工作。

1.1.2 护理特色不突出 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基本采用压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后加挂护理专业课的模式[1]。这种模式实质仍是传统的医学模式,注重基础医学知识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护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培养的毕业生既不像医生又不像护士,影响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思想不稳定,最终造成护理人才的流失。

1.1.3 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分较少 如适合护理人才培养的人际关系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等课程开设较少,忽视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不能体现“人”这一护理基本概念的含义,造成了学生对护理服务对象的认识偏重于生物学的层面。护理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已渗透到人文与科技、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中,表达着人情与理性的深刻关系[2]。护理本科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成份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护理学生的质量,护生工作后难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发展而改从其他行业。

1.1.4 学科独立发展意识不强 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医生的助手层面,工作以打针、发药、量血压为主。忽视护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即使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护理科研的涉及也很少,全国50%以上的院校没有涉及护理科研教学。另外,选修课开设较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最大比例达33.3∶1,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趋势,使护生的知识结构单一不全,创新意识、科研意识不足,不利于护理学科的整体发展及护生本身的多元发展。

1.2 护士离职原因分析

1.2.1 护士配置不足 按1∶0.4的标准计算,医院的标准配置是每40张床位一个病区,应当需要16名护士,而大多数医院都没能达到这个标准。忙碌中的护士们,都像是踩着风火轮在“作战”, 医院里不少的“燕尾帽”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还没取得资格证的实习生、进修生。按照规定,在获得护士资格证以前,这些护士只能做一些护理的辅助工作,而不能单独实施侵入性的医疗操作如打针。但实际上,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面对大量的患者,没有经过注册的普通护士、甚至是实习生都参与了一线操作。很多住院治疗的患者都感觉护士比医生还忙,除了打针、发药,护士基本上不会在病房多停留。护士配置不达标,直接影响了护理质量,护理质量难达国家标准,导致病人对医疗服务不满。护士配备不足,一方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则导致病人缺少优质的护理。由于护士工作量大,很多必要的护理程序不得不被省略。护士的紧缺,还使得各大小医院病房中家属的数量总是远远大过患者,病房中还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护工的身影。护士除了打针、发药外,和患者的接触少之又少,护理作用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临床护理水平正在滑坡。诸如此类临床护理现象,导致一部分护理人员身心疲乏,难以坚持临床一线护理工作,自动离职。

1.2.2 医院重医轻护 原来的“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原则被大多医院忽视了。医生握有诊疗、开药的权利,他们是为医院产生经济效益的主体,这几年医院特别讲求经济效益,护士所做的工作再辛苦,在经济效益方面也体现不出来,就使得护士在医生面前一直都扮演着从属者的角色。

1.2.3 待遇偏低 随着用人制度的改革,有编制的护士开始减少,合同制护士逐渐增多,直接导致了护士待遇低下。待遇低下,护士就没有归属感,不论是收入还是地位,都和医生差了很多,她们安不下心来,护理人才也就流失得很厉害。很多女孩子即使来了,做了一段时间,到后来都觉得去机关、去企业比待在医院熬夜好,还能得到起码的尊重,而在马斯洛关于人的五种需要中最重要的是自尊和受人尊敬的需要,护士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极易导致护士心理失衡,最后表现出对病人和工作失去原有的热情,越来越多的护士最后选择了离职[3]。

2 对策

2.1 改革护理职业教育内容

2.1.1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课堂教育上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穿插医德医风及“南丁格尔”精神教育,用崇高的信念陶冶学生情操,使其感受自己职业的意义,热爱护理专业,自身无专业歧视。

2.1.2 调整学制 护理专业教育虽需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论,但不是临床医学的辅助学科。为此,天津医科大学、石河子医学院、大理医学院等先后尝试四年制护理本科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临床学院护理系,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提出“以人为中心,前后整合”的四年制护理教育,采用交叉式教学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深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为加强我国护理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多元化护理,对处理自然与人文科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护理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2.1.3 整合课程 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是近年医学教育改革中的新趋势。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放弃了传统的课程构建形式,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将专业护理课程分为:护理学Ⅰ(人与社会)、护理学Ⅱ(生殖)、护理学Ⅲ(营养与排泄)、护理学Ⅳ(呼吸与循环)、护理学Ⅴ(活动与休息)、护理学Ⅵ(意识与感觉)[4],使课程间的衔接更紧密,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符合国际护理教育改革的趋势。

2.1.4 强化实践 护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护生一毕业就要接触和从事相关工作,因此护生在校期间,必须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各院校都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实践性很强的护理新课程,如《急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另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实验及操作课的比重。

2.1.5 增开选修课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各医学院校都列出了合理的选修课程。如《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药理学》、《护理科研》、《护理美学》、《护理英语》、《症状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营养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病案操作》、《口腔护理学》、《护理科研讲座》、《医学法学》等。

2.2 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待遇

2.2.1 增加编制 应该增加护士人员的编制,减轻工作负担,让她们的心理、生理机制得到调整和恢复。卫生行政部门还应对医疗机构执行医院护士与病床比进行严格监督,对不达标者进行处罚。

2.2.2 改变收费 应适当合理提高护理费用,使护理不再成为造成医院亏本的工作。医院应调整收费项目的比例,如提高诊疗、护理等核心医疗的费用,降低药费、仪器检查等费用。在不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的情况下,使其得到高质量的医治和护理,并把患者亲属从病床前“解放”出来。另外,社会应给予护士与医生同样的尊重,明确界定其工作范畴,尽可能减少护士所从事的非护理工作,使护士能够把全部的精力都有效地投入到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中去。

2.2.3 提高待遇 增加护士的待遇,使护理工作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护士的心理得以平衡,对病人和工作恢复原有的热情,使越来越多的护士热爱护理工作,把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发挥出来,促进护理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凤霞,王志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52~53.

篇(11)

1.1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呼唤加强对临床实习生的审美教育

目前医患关系的紧张状态,除了医疗法规和相关制度的不够健全,医疗改革及医疗体制不够完善,部分患者对病情不懂和相关医学知识的欠缺及专业“医闹”的无理取闹等因素之外,临床医师的人文关怀程度与患者的期望之间存在错位,患者抱怨最多的是在医生面前没有什么隐私权,对于病情的进展、治疗也没有什么话语权。我们在学校阶段的医学教育尽管也强调学生对患者的生命权、健康权的尊重,但是缺乏对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沟通意识、尊重患者的独立人格和平等精神的培养。一般情况下,医学生进入到实习医院后就很少开设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临床实习这个特殊时期和阶段,在对医学生的医德和审美教育等方面,容易造成学校与实习医院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造成对临床实习生人文教育、医德教育、审美教育的中断和缺失。“融善于美、美善并举”的思想渊源和学理依据自古以来就有机地联为一体。美的观念是借助于健康概念的,维护健康本身就是美的事业,而且是最卓越的艺术[1]。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以〔2015〕71号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加强美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强对临床实习生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改变医患关系紧张状况、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2加强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临床实习生的人文美学素养

目前的医学生由于受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学习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更强,表现在学习上更多注重的是对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对学校开设的相关人文课程不感兴趣。因此人文素养相对匮乏和缺失。缺乏人文教育,就会出现价值评价颠倒、价值观念混乱、精神空虚、信仰缺失等现象。“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2]。从王国维这段对“全之人物”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审美教育是人走向全面、自由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临床实习这个阶段加强对实习生的审美教育,可以实现医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综合人文审美素养。

1.3有利于临床实习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塑造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称“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意见”开宗明义地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3]。现代社会医患关系冲突的内在需求是呼唤具有高超医术和崇高人格修养兼备的医者。美育的特点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精神的平衡与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通过加强在实习阶段对医学生的审美实践教育,一方面可以陶冶医学生的性情,培育医学生良好医德社会心态,养成对患者的生命权、健康权的尊重。另一方面临床实习生通过在外科、骨科等科室的审美实践教育中,加深对生命美、语言美、人体健康美、心灵美等美学范畴的理性认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人格修养,在审美实践中养成对患者的仁爱、平等、尊重意识。

2对临床实习生审美教育的路径思考

2.1进行美育课程体系改革,构建适合医学生特点的美育课程体系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于2002年初出台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展示了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医学教育必须向人性化、人本化、人文化回归,医学教育本身应该是涵盖伦理学、哲学、美学、法学、心理学的教育”(健康报,2008.10.31)。目前的高等医学院校在美育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将其纳入到人文教育或通识教育的范畴,主要是开设美学选修课,而且受师资和学时等因素影响比较严重。在课程设置的完善程度上表现也是参差不齐。医学院校要将美育类课程纳入到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构建适合医学生特点的、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医学院校美育课程体系。要开设如美学概论、美学原理等美育基础课程,培养医学生系统的美学理论知识,也要开设艺术和文学鉴赏等美育鉴赏等方面的课程,提升医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要开设医学美学、护理美学、康复美学、口腔美学等医学与美学交叉类课程,引导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加深对专业课的审美理解。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和各类课程的美育功能,积极引导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各门课程要充分挖掘课程内所蕴含的的美学元素,有效运用各学科美育资源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只有如此,才能整合全校美育优质教育资源,形成美育教学合力。要在实习计划中安排相关美育培训计划,真正把美育落实到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去。要根据医学审美教育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医学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

2.2在临床教学中加强对临床实习生的审美实践教育

美育教育实践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生曾经说过:“美育,需要注重美学教育和美感教育的结合,使美学教育与美感教育融为一体”。医学院校的美育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美育知识的学习上,而是要付诸于实践。要把审美教育实践纳入临床教学计划。可以在医学生见习和实习阶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医学审美实践。“医学生可以在有关部门组织指导下,参加医疗技术审美实践活动,如见习或配合优秀外科大夫进行整形手术,从医生的手术方案设计、手术操作过程以及手术完成中,体会医学审美实践所带来的巨大喜悦,激发医学生审美创作欲,提升医学审美素养”[4]。针对目前的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形势,临床实习阶段要加强临床实习生对生命美、健康美的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尊重每一个患者个体的生命。生命美学认为,美学的根本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人有三重生命:物质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而医学本身就是为人的健康、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而存在和发展的,其本质上也是人学”[5]。通过引导临床实习生在感受患者疾痛的基础上学会敬畏生命,让他们懂得作为医者,只有敬畏生命,才会尽一切可能去诊治患者。语言是医生与患者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媒介,要加强对临床实习生的语言美教育。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恰当的语言交流至关重要。“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医疗纠纷的发生,并不是因为医疗差错或医疗技术问题,而是由于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沟通不够或不适当所致[6]。实习医院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通过带教教师加强对临床实习生的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要加强临床实习生对语言美的认知,让他们懂得所谓“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要让临床实习生明白语言美在医患沟通中的重要性。

2.3构建多位一体美育协同机制

医学院校的美学教育,应该加强学校教育与医院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之间的统筹配合。学校教育首先要树立大美育的观念,将美育融入学校各学科教育的全过程。同时,整个社会要形成美育合力,既要加强临床实习生在医院期间的审美实践教育,也要加强对家庭美育的引导,在家庭中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整个社会要营造、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要引导广大民众崇德向善。只有构建学校、医院、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才会给医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美育环境。加强对临床实习生的审美教育,探索医学院校对临床实习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路径,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我们作出的努力和尝试。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治病救人是每一位医者的基本职责,而培养会看病的、具有审美情怀的合格医生,是我们每一位医学教育者的终极目标。

作者:李显朋 张秋生 单位:济宁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民轩,张京平.德育美学观视域下的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3):405-407.

[2]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3]高平叔.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