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课堂教学能力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9 16:23: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堂教学能力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课堂教学能力

篇(1)

一、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会对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演译、归纳和类比进行推理;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进行表述。

在教学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中,我以实例x+y-1>0和x+y-10(或Ax+By+C

当p(x,y),p(x,y)在直线L:Ax+By+C=0的同一侧时,则(Ax+By+C)(Ax+By+C)>0,两侧时(Ax+By+C)(Ax+By+C)0。

1.当p、p在直线L:Ax+By+C=0的同一侧且pp∥L时,则直线pp的方程可设为Ax+By+m=0(m≠C)。

Ax+By+m=0,Ax+By+m=0。

(Ax+By+c)(Ax+By+c)=(c-m)(c-m)=(c-m)>0(my≠C)。

2.当直线pp与直线L相交时,设直线pp与直线L的交点为p(x,y),设p分pp的比为λ,根据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x=y=,

而Ax+By+C=0,则

A()+B()+C=0。

(Ax+By+C)λ=-(Ax+By+C),

p、p不在直线L上,

Ax+By+C≠0,Ax+By+C≠0,

λ=-。

若p、p在直线L的同侧,那么点p为pp的外分点,于是λ

-

(Ax+By+C)(Ax+By+C)>0。

若p、p在直线L的两侧,那么点p为pp的内分点,于是λ>0,即:

->0。

(Ax+By+C)(Ax+By+C)0。

综合1、2可知:

当p、p在直线L的同侧时,有(Ax+By+C)(Ax+By+C)>0;

当p、p在直线L的两侧时,有(Ax+By+C)(Ax+By+C)0。

再如:已知a、b、m都是正数,且ab,求证:

>。

“在含糖a克的b克糖水中加入m克糖,糖水就变甜了”。依据这一事实你能总结出的不等式是:

>。

我对以上两例进行处理和深加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二、培养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处理数据;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三、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换;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四、培养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说明。

篇(2)

一、要教会学生学习

1.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首先,教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然后,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之后,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学习、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展开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新教材注重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从而真正提高其学习能力。

二、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教材上是什么样的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等种种不良情况的存在,今后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大胆地实施创新教育。

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活跃。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利于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情境,以便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建立起思维意识。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解不等式3(1+x)

“无问题”教学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创设问题”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如何消除这些差异?……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的目的是转化为解集的形式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

篇(3)

(一)过硬的专业素质

艺术生是经过层层培养、考核、选拔才得以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的,其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可塑基础,但也已形成了一些需要改进的不良习惯,这些都对高校舞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舞蹈老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要求。专业知识扎实,课堂教学的语言就会更科学、更准确,学生就会便于理解。专业技术过硬,在课堂展示、动作演示上就会到位,有说服力,易于建威立信。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这些要求高校舞蹈老师要在平时苦练基本功,经常参加表演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验证,不断增加舞台表演能力,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能够收放自如,准确到位,从动作分解到舞蹈感受讲解都要一应俱全,增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舞蹈教师还要在专业知识上着力,一方面要对所学知识不断巩固,学会活学活用,一方面要不断深入研究,紧跟专业发展步伐,掌握国内外舞蹈发展的潮流、趋势和方向,及时进行汲取和知识更新,并融入到自身的教学之中。

(二)丰富的综合能力

舞蹈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舞蹈教育需要交叉学科和综合性知识的滋养。正因为此,舞蹈自诞生之日起就与音乐、戏剧、力学等相关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校舞蹈老师要对所教授舞蹈的相关学科领域进行广泛涉猎,才能在舞蹈教授的过程中收放自如,不会因相关知识的储备不足而造成教学的障碍。多元舞蹈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激荡,也要求教师增加对各种舞蹈作品的品评和鉴赏,对舞蹈相关的创作背景、舞蹈特色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此外,还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主动涉猎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知识,特别是注意吸取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丰富的人文素养积淀融入到教学当中,增加对舞蹈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并把这种感染力和精髓传递给学生。

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要有途径

当前我国舞蹈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参与舞蹈的热情空前高涨。高校作为为社会提供专业舞蹈人才的平台,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拓宽舞蹈教学的有效途径,优化课程设置,进行个性化培养;高校舞蹈教师也应当在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参与其中,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途径。

(一)优化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扩招普遍设立舞蹈及相关专业。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发展不断进步,舞蹈教学的外部环境时刻在发生着变化,因而,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也不能一成不变,以使课堂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时代特色,根据学生年龄和生源地情况等综合要素,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大舞台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时间比重。舞蹈教学不能离开舞台,应该把舞台实践纳入到课程设计体系之内,增加舞台实践的教学课时,加大舞台的时间比重,以增加学生的舞台经验,使学生在舞蹈表演中不断地磨练摔打,体会成功,发现不足,增加学生由学到用、因用再学,以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更加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步入社会后能够快速融入社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进行个性化培养高等教育不仅要努力满足人

民共同的、基本的教育需求,而且要充分尊重和保护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差异化需要。传统教育以施教者为主体,往往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使得教育过程因缺少一环而成效大打折扣。进行个性化教育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差异性特长,注重学生教育接受过程,以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根据学生差异开展专业基础培养、专业方向引导,专业选修侧重等教学模块,使不同特长的学生能在不同方向上不断进步,获得发展,使学生不再像传统教学一样整齐划一没有特长。没有特长就没有竞争优势,个性化教育在解决高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问题。对于舞蹈教学更为如此,由于舞蹈专业的大学生个人先天条件和特长各异,尤其要注意通过个性化培养方式,使每个学生能够形成专长、展现优长;而一些学生的特长发展,在集体中往往又能产生典型示范作用,对于建立良好学风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要讲求方法技巧

高校舞蹈教学最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其成效如何与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技巧紧密相关。尤其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舞蹈教学来说更为典型,因而,高校舞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科学规范,更要注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讲究方法和技巧。

(一)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要系统科学

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方式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规律。舞蹈教学中背景介绍、审美欣赏、技巧讲解、动作演示、指导训练等等,每个环节都不可缺少。而且每个环节中往往要加上对作品的理解、对音乐的感悟等相关内容,以提高韵律与动作的协调和舞蹈的感染力等。只有老师讲授得专业、系统、科学,学生记忆和理解起来才会更方便,才能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形成有效积累。老师对要点难点解释到位、演示准确,学生才能正确掌握,形成良好习惯;要严肃舞蹈教学的纪律,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就讲原则,对作品负责、对社会负责。

篇(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深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越来越明显,据调查分析,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不足成为了课程改革实施和落实的最大障碍,课程教材表面上难度降低了,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课程改革后的课程自由度较大的空间与教师创新实施能力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瓶颈”。因此,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是落实好新课程的关键。

一.传统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传统教学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复制,过多地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学习和书面应试能力。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学习更加关注。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体现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定论为宗旨,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教师要对教材全面掌握,深层次的挖掘。教学内容上重视按照学科逻辑顺序组织教材,实行分科教学,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主要对教材中的现有知识进行直接阐释。在教学监控方面,注重终结性评价,要求教师认真做好试卷以及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工作。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改革的核心目标。然而课堂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阵地,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改革的践行者是这一系统工作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力量。

1.教学认知能力的要求

(1)分析和领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按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并实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与技能得来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教学目标设计时还应注意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有利于进一步学习。也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2)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要求教师首先在其课堂教学的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其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陛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2.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

教学设计能力具体表现在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学目标制定的能力;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本文所指的基础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指课程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和教学方法设计能力。

(1)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和课程标准深层次的掌握。做到眉目清楚,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材实际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准确无误地挖掘教材,把握标准。教师首先要分析这些素材中自身的知识因素、能力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品格因素等;其次考虑如何将这些因素拓宽、扩展,最后确定本节课对学生终身打基础的素质进行重点开发和培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2)教学内容设计能力。传统的教学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缺乏各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设计内容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教学内容形成较大规模的知识体系,在各学科之间建立科学的联系并保持科学的衔接,各学科内容不仅突出知识教学,而且更突出智能教学、学会学习教学、非智力心理品质教学和品格教学。

(3)教学方法设计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探究,通过他们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整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自己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建构的结果,而不是外塑的结果。未来的教育方式正向更加开放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催生出适应信息文明、为信息社会服务的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5.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从教学操作的手段看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非言语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体现规范纯洁、鲜明生动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应注意语言使用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对非语言表达要求是,例如课堂教学中,目光是教师给学生传递信息时的重要手段,教师在使用非言语行为时要恰当、适度,应是教师情感的自然流露。对于教师选择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教师必须形成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能力,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更好地为新课程改革服务。

4.教学监控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要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要具备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评价的目标要综合,方式要多样,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新的历史重任,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理解存在偏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课程标准。由于过程和方法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与技能更不可测量,加上现行的大部分考试很难关注前两者,结果,课堂教学仍然主要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师在写教学目标晡总会将其三者写上,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教师真正实现三维目标了吗?尤其在中学教学中,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可能正因为不可量化,所以在实现方式上也显得难以把握,有些教师为了实现三维目标,在某个教学环节强加进思想教育的内容,或者专门留出一个环节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以上都说明教师对于课程标准还没有掌握理解清楚。

2.教学方式技术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规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中小学公开课的课堂,都会用多媒体。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有时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吏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但有时反而帮了倒忙例如,小学课文《春天来了》无数朵鲜花争芳斗艳,河岸上一排排垂柳,长出嫩芽。如果教师用画面展示其景物,可能就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有时运用课件不当,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如果教师能够亲自在黑板上画出这幅美丽的春天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出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丧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机器操纵教学的现象,久而久之会导致教学方式技术化。

5.注重课堂教学表面,忽视教学的本质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们纷纷投入到学习中,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然而一些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的表面,却忽视教学的本质,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发展。例如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几乎在小学的课堂上都会看见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然而,仔细观察发现多数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给专家或听课教师的感觉场面很热闹,但是实质上当师让学生回答讨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自己的想法,并没有代表小组。这反映合作学习没有落实在教学的本质上。以上隋况表明教师对教学只注重表面而对学生的发展却忽视了。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1.独立思考和学习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要学会独自思考,即认真地反思及总结,独立思考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想。如何将理念转成教学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要深思的事情。教师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深人钻研、不断创新,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例如教师要备一节课,首先应该是自己先独立理解教材,领会课标、教参的精神,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班级学生的基础,独立设计出符合自己教学水平、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来。这样的过程,凭的全都是教师自我的积累,发挥的全都是教师自己的才智,那么得到提高的才可能是教师自己。

2.同行交流与合作

交流与合作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未来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具有竞争意识,而且更需要人际之间的合作。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人才标准和人才观念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2l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素质将提出新的要求。其中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新时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合作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交流与合作能获得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从同事那里获取教学信息和灵感,产生新的想法;教师在合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展示给学生,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学生合作很有益,教师也在身体力行他们所倡导的信念;作为一个集体,教师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成绩;通过分析材料、计划及共同努力,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所以,与同行交流合作,是教师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3.学习书本与理论

教师学习,是自我更新的一个过程,是保持自身素质能够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从教室的认知能力到教师监控能力等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对教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知识就是力量,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的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那么知识来源于书本上的理论,书本理论是教师最直接、最简便地吸收新的理论的来源。当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打开理论书籍,可能使你茅塞顿开。教学的知识是不变的,但是教学的方法是可以多变的,要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只有通过科学观念的输入,才能觉醒,才能去比较、反思,才能不断修正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超级秘书网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040-02

1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课堂教学

1.1抓好课堂教学,从“因材施教”做起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不断的改革,但对于大学新入学的学生,不论从其自身的家庭环境,还是就读高中的计算机教育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游刃有余,而有的学生连鼠标都没有见过。这种情况决不罕见,几乎每年授课时都会遇到,所以授课速度、选择内容以及授课方法的选择方面,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可被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教学大纲、计划,以便使学生在最大程度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尽管有时学生的入学计算机水平大相径庭,我们却无法做到一对一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主要抓中间,兼顾两端。意思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基本相当,依据他们的接受能力,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习题的内容、数量等;对于非常好的学生可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做一些难度较大的额外的习题,鼓励他们能够在这门课上有所创新;对于极少的基础较差甚至是零基础的学生,采取的是单独辅导的方式。即在学生上机练习的时候,手把手教会他们基本的操作,这样不仅不会耽误其他同学的时间,还提高了整体的效率。根据多年的课堂时间和学生反馈,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不失为抓好课堂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1.2抓好课堂教学,从提高教师水平入手

在所有课堂教学环节中,要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引领、启发和向导作用必不可少。因此,教师需要做到对授课课程熟练把握,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具体而言,教师在全面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全面了解相关计算机课程的最新动向,对新老知识进行仔细的研究和衔接;二是全面、透彻的理解教学大纲要求,同时明确和了解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在两者之间找平衡点,通过授课,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更加灵活;三是要加强教师的科研建设,使其在实践中与计算机知识的飞速发展保持同步,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及实验教学,获得书本以外而又实用的一手信息,以便有效改善和提高知识结构以及教学效果。

1.3抓好课堂教学,以教学总结为辅助

总结能力是一种从学习、认知到应用的素质的体现,这一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尤为明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带领学生进行知识总结,以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对知识灵活运用。事实上,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也就是锻炼学生集中思考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相辅相成的。鼓励学生将它们学到的知识概括、总结并最终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为创新式思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我们在下一个标题中会有所涉及。

2实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1实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目前我们传统问题教学的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因此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缺少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的锻炼,不符合目前提倡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听课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同学提出了一些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和理论,比如,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的学生问,“做一个PPT演讲稿,想加一个背景音乐,而要循环播放,如何设置?”。有的学生问,“在Excel 电子表格中,图表生成后,如何一次性将各数据系列设置成五颜六色?”。还有的学生问,“Word中图片如何翻转,一个小动物如何实现面对面的效果?”。他们提出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而被教材忽略的知识点。同时,因为是学生们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他们对解决这些问题充满期望和兴趣,从而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源泉。

2.2鼓励自主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改变教师唱 "独角戏" 的老方法,还要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会以学习(自己决定学什么,怎么学,自己总结,评价学习结果)为目标,而灵活变换、不举一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例如,在C语言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并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针对一些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尝试设计以下教学环节:提出问题,自行设计实验内容,讨论交流。每一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亲自设计每一个模块的作业过程,要求每个学生学完一个模块,自我设计一个作业,作业完成好的同学,在全班内展示,使班内形成互相启发,互相交流的良好学习气氛。

2.3注重问题解决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问题,一般由老师来给出答案,这样不利于锻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然而培养学生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采取“分类”的模式,即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些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的方式解决;而有些共同问题,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统一讲解。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因此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效果也十分理想,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们的相关计算机基础课成绩也蒸蒸日上。

篇(6)

评价

项目

评价指标

分值

得分

课堂教学技能

教学态度:治学严谨,为人师表,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备课充分,讲课精神饱满、热情,授课态度认真。

10

教学内容:1、贯彻立德树人基本要求,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培养。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特点、发展需要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反映联系学科发展新思想、新理论成果。3、内容充实,信息量适中,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难度、难度、深度适宜。4、教学面向全班学生,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0

教学组织:1、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是否主动探究实践适合我院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讲解围绕教学目的,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吐字清晰,语速适当。语言准确,有逻辑性、条理清楚。注意信息反馈,及时调控讲解的内容和方式。3、提问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问题难易适度,有启发性。把握提问时机,停顿适当,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提示恰当,能点拨学生,能对答案及时分析、评价。4、板书文字、符号规范、布局合理,有美感。板书设计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课件简洁清晰,页面布局合理,强化讲解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便于记忆。板书、课件演示与讲解结合恰当。5、教学过程完整,各个环节过渡自然,做好考勤保持课堂秩序良好,纪律良好。

20

作业和辅导:1、作业设计合理,批改及时。批语明确简洁,有针对性和激励作用。2、辅导过程中,尊重学生,耐心细致,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改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10

教学效果:能使学生较好地接受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对学生终身学习及今后工作有积极影响。

10

教 学 研

究 能 力

开展示范课、观摩研讨课、公开课、学科讲座。参与校本教研、课题研究。

20

专 业 发

展 能 力

一学期完成继续教育学时45学时以上,积极参与各种培训活动。

10

合 计

100

评价人: 评价时间: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价表

教师姓名:单位:

评价

项目

评价标准

分值上线

评价分

信息技术教学 设备使用能力

熟悉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触屏教学一体机、电子白板、投影机等常用设备的操作方法;根据教学需要,恰当选择并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制作教学课件。能够使用常用办公软件,了解其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

20

信息化环境下的 学科教学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设计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合理选择与使用信息技术资源,改进教学方式, 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30

在线教学应用能力

掌握常用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策略与方法,有效使用至少一种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熟悉网络教学环境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流程、组织管理方法和学生学习指导策略,掌握适用于移动设备的教学软件操作方法与应用策略,有效利用技术资源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30

检索获取信息 资源的能力

具备检索、筛选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获取学科资源的办法;掌握信息资源下载、存储与管理方法;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

10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在线学习能力等

10

篇(7)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91-01

一、灵活使用教材

教材是实践经验的结晶,虽然来源于实践,但总有一定的固定性和滞后性。教育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教育活动又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教师没有必要把现有教材的概念、原则、方法等作为学生唯一的学习目标,而应把教材作为范本,灵活选用或增删教材内容、灵活调整教材顺序,也可以从网络上、从幼儿园实践中搜集现实材料,形成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给学生学习实践创造足够的发展空间,以适应幼儿园的需求,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多种课型并存

在灵活处理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课形式,大胆设计至少以下四种课型:理论课、案例课、实践课和游戏课。理论课是以教材为基础,向学生传授有关的理论知识;案例课是分析教材中、网络上或幼儿园的典型案例;实践课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游戏课是学生搜集或创编幼儿游戏进行积累。因此开学初教师就给学生布置“三本”(即笔记本、实践作业本、积累本),在教学活动中多种课型并存,有机结合,互相补充,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更主要的是活化了课堂教学氛围,营造了师生共同学习、展示平台,突出了学生能力培养。

三、多种教学方式并用

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活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能力。

1.模拟实践法。结合各章节内容,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设计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在假想的情景中进行试教,让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在诊断中及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这样做,既训练学生的设计组织活动的技能,又解决教材中学与用脱节的弊端,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设计经验,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长此以往,学生很自然地由学生角色的“我在学”转换为教师角色的“我要教”,由“教师教我”转换为“我教幼儿”,实现“学”是为了“教”的观念转变,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

2.实地感受法。幼儿的年龄特征是设计组织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脱离了这一点或停留在书本文字或模拟的情景中是不可能做好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所以要利用各种机会去接触、观察、记录、理解、关爱幼儿。因此对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问题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讲授和模拟教学还不够,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深入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实际,利用见习、实习的机会观摩幼儿园优质课,亲自参与教学实践,实地感受幼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及其效果,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分析真实课堂教学;要指导学生与幼儿园老师之间面对面进行讨论分析、现场交流,巩固学习效果……这些真实情境中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沿着旁观者――参与者――成熟实践者的路径发展,成长最快,能力提高最有效。

3.案例分析法。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原理,对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如:我们在某幼儿园见习时观摩了一节科学活动课《蚂蚁的家》,授课老师从网上收集了许多关于“人类的家“的图片和一些“蚂蚁的家”的图片进行对比后提问幼儿:“为什么我们的家比蚂蚁的家舒服?”“怎样才能使蚂蚁像我们人类一样舒服?”返校后,我把这个课例拿到课堂上让同学们再次分析。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同学们对其他的教学环节给予肯定,但就上述两个问题提出质疑:蚂蚁的生活真的不如人类舒服吗?从科学角度来说,蚂蚁虽然不是高等动物,但它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极为契合,是适合它们的方式。科技的发展确实使人类的的生活越来越舒适,但也隐藏许多问题,因此人类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优越于动物仍是值得商榷的问题,那位老师的问题有明显的倾向性和缺失。通过分析,学生吸收了案例的优点,指出了缺失,相信她们将来在教学活动中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案例教学的突出特征是真实性、生动性、典型性。将真实的事例拿到课堂上进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理论分析与建构,必然能够加强教学的生态化效应,增加课堂的活力特征。

4.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形式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亲疏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拆解全班集体,组成各式各样的小组,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和公平、公正的展示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实现每个学生的表达欲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增加课程实施中的交往密度,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充分的对话与互动的机会。

5.研究性学习法。日新月异的时代告诉我们一个现实: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探索教法与学法,分析、反思、实践,寻求最佳的教育途径,提高有效性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带领学生一齐遨游网海,共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行比照,择优选用。既节省时间又便于引入实例,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教与学共长,师与生共进,何乐而不为?

四、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并行

因为本课程实践性很强,因此以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形式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势必有些片面,我的主张是从四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和能力情况:一是理论考试,二是平时表现,三是积累情况,四是实践教学。重点以一、四为主,知识与能力并重,学与用结合,充分利用考试的杠杆作用引导学生学用并重,学用结合,突出能力提升。

总之,幼儿园教育是一个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看似简单、平凡,但责任重大,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幼师学生不仅要有高尚的敬业精神,非凡的知识素养,更要有较高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能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样才能胜任幼儿园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篇(8)

同志关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即创新就是时代的需要,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的力量。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教育竞争,人才的竞争,而教师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在此就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些体会与同行们共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有了兴趣,思维更活跃,想象更丰富。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180o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动手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叠或剪拼成一个平角,然后自己用量角器量出这个三角形的总和是多少度。学生亲自动手一下就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自己总结出的概念,掌握更扎实,运用更准确。再如,教师要认真钻研材料,充分挖掘材料中展示的美的因素,如对称图形数的美,比例的美,通过演示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激发学习兴趣,潜在的能量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不断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学生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敢于追求真理,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同一问题,鼓励学生对教材或教师的教法大胆地质疑,并且善于说明自己的新观点,新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独辟蹊径去解决问题。例如,讲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通过数据得出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师提问,还能不能找出其它一些关于比例方面的数量相等的关系,教师一质疑,学生纷纷欲试,开动脑筋,把两个比例相等的一组数进行调试成多组数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所以说,从“无疑”到“有疑”,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从“有疑”到“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质疑并不是每次都能引出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法,但它仍不愧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之门的“金钥匙”。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三、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营造创新的环境

篇(9)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117-002

自学能力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幼儿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获得广泛的知识,才能学得更灵活、更扎实。

有人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文盲,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去学习的人。”面向未来文盲特别应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光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幼儿自学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幼儿解决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培养幼儿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目前幼儿的自学能力不容乐观,因此,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问题的提出

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这句话一语道出了自学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幼儿普遍没有自学的能力,往往是老师怎么教,幼儿怎么学,就像赶鸭子上架,幼儿是在老师的逼迫下、催促下,才进行学习的。目前的幼儿是怎么样一种情况呢?一对所学科目缺乏正确理解,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牵绊;二不积极写作;三不看课外书;四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付老师,不得不上课。诚然,在成绩、名次的“大山”之下,老师们不得不牵着幼儿往前行进,同时也忽视了幼儿是否乐意学,是否有自学的能力,学得是否开心,能否学以致用。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人们越来越忽视幼儿的自学能力。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要提高幼儿的知识文化水平,不做未来文盲,必须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培养幼儿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人们常常说: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要给幼儿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一论点可能在过去的知识时代里是成立的,但是,在当今知识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幼儿学习知识,那么幼儿要学习的知识实在太多了,幼儿也无力承受,即使教师有再多的水,也可能满足不了幼儿的需求,更何况,幼儿时代毕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间是在社会上。因此,幼儿要在社会上立足,幼儿就必须掌握生存的方法,也就是自学的能力。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方法观念,也要改变,不能再用过去的老观念进行教学了。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的教育必须围绕幼儿的四种基本的学习技能或未来教育的四大柱来重新设计,即强调幼儿应:1.学会求知;2.学会做事;3.学会合作;4.学会发展。四个学会的核心是强调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而首要的就是强调使幼儿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有人形象地说“拥有了知识,只是拥有了过去,因为知识代表的是历史;只有掌握了方法,才是教幼儿真正地拥抱明天。”我们这一代教师,应该培养幼儿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幼儿学会了学习,他才会对所学的知识技能产生情感。幼儿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情感的培养也是多方面的。学习一门学科,要培养对学科的情感,学习一部分内容,要培养对学习内容的情感,此外,对教师的情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情感,对学校的情感。

学校是伴随绝大多数孩子长大成人的一个重要的空间,多少年来,人们努力想使它成为幼儿的乐园,但是通过抽样调查表明,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幼儿一年比一年更加不喜欢学校环境和学习活动,有近60%的幼儿选择“假如我可以不上学的话,我会不去上学的。”这说明我们的幼儿对学校的生活缺乏情感或失去兴趣,而且学校里也有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在某一学科学习成绩优秀、有发展潜力的幼儿,他们报考大学时,并没有报这一专业,也不想从事这一专业。一位专家在谈到人才流失问题时说,好多幼儿在中学时就是某一学习领域的尖子,考入大学后继续读研,甚至出国深造。但是,若干年后,许多人仍舍弃自己的专业,另谋出路,想必这些人应当是缺乏对专业的情感。

幼儿不会学习,那他就成了容器,被动的接受,对学习厌恶,逃学、不学,好多社会问题也就接踵而来,幼儿与老师的关系,幼儿与学校的关系都会恶化,甚至,幼儿回归社会以后,对社会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危害,因为他无法适应和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科技发达的时代,他们落后了,有些人就会破罐子破摔,即使是品质较好的幼儿,他们没有随波逐流,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也是永远不可能够用的,这时候,是给他们一桶水好,还是教他们如何找到水源好,就已经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知道如何找到水,幼儿才能满足和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永不落后。

培养了幼儿的自学能力,参与了教学过程,幼儿才会有主人翁的精神,才会对学习过程充满感情,不再排斥,不再觉得枯燥乏味,他们才会对学校充满感情,对教师充满感情,师生关系也不会紧张。况且,幼儿在自学的过程中,不但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会如何处理问题,更重要是,一培养了和他人合作的能力;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他们会找到自己更感兴趣的学科,更有发展潜能的方向。这样,也可减少或杜绝人才流失,特别是专业流失的问题,只有会求知、会做事、会合作,才会发展。

三、培养幼儿自学能力的方法

1.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要幼儿对所学学科产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对老师的敬佩和信任程度。教学经验证明,师生之间和谐和融洽的关系是驱动幼儿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和条件。那么,什么是师生之间的和谐融洽关系呢?我的理解是:严肃而不呆板,慈祥而不放纵,让幼儿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具体做法是:做幼儿信赖的朋友,对幼儿严格要求,但又不使幼儿畏惧和胆怯。具体地说,教师对幼儿充满慈爱和公正,对幼儿群体体现真诚的爱意,不偏袒不溺爱,并能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幼儿,使幼儿感受到老师自然的亲切和吸引力,从而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发展成为幼儿自主学习的驱动力。

2.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充分“动”起来

2.1提供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幼儿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成功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幼儿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幼儿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幼儿的解答作出对与错判断,要让幼儿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在碰撞中发现问题,在碰撞中解决问题,在碰撞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多提供幼儿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2.2确立目标,启发自主参与。让幼儿主动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这是自学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可是事实上教学目标基本上都是“老师说了算”,幼儿真正能参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课堂寥寥无几。造成这一普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教师观念上的“定势”造成的,总觉得幼儿不可能知道什么教学目标,让他们参与制定是浪费教学时间。其实只要启发得当,将会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只要幼儿有了学习欲望,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课堂会得到老师想象不到的效果。

2.3让幼儿想说就说。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他们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幼儿,适时等待,鼓励他们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试一次,使幼儿大胆地进行思维。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激发火花,让课堂成为一个民主的课堂。

2.4激感,提高自主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幼儿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等诸方面应获得和谐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是教学方法情感化。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幼儿的学习情感,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3.细心引导,恰当释疑,注重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进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幼儿进行自学。正确处理教师、幼儿、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把老师的“教”落实到幼儿的“学”上,落实到幼儿课堂的自学能力培养上。凡是幼儿能看懂的问题,都尽量不点拨不提示,让幼儿先看、先说、先议。只有当幼儿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再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释疑,并引导幼儿积极思考、突破难点,并让幼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并使之成为终身学习最实用的有效方法,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落实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要求,最终实现教育出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卫勇.点击高中新课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篇(10)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演一演,做一做,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从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我事先准备好等底等高的透明的空心圆锥形杯和圆柱形杯各一个,让学生用圆锥形杯装满有颜色的水倒入圆柱体杯内,三次正好装满,并再让学生将圆柱体杯装满水,分三次将圆柱体内的水倒入圆锥体杯内,让学生观察到正好可以装满3个圆锥体杯,这样反复操作演示,从而得出:圆锥体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形体积的三倍,即为:V锥=1/3SH。这样,让学生手脑并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注重语言表达,让学生动口学

动口说是知识内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际教学中,无论是动手操作,还是归纳分析,无论是计算题,还是应用题,我都做到让学生把演示过程、概念法则、运算顺序,解题思路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把感知上升为理性。如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说出制作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圆柱体的侧面剪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再让学生说出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创造了参与条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注重激趣引思,让学生动脑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我注重在知识的关键、转折等处,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动脑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借助多媒体演示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我去大众商场买了三瓶可口可乐,我喝了一瓶的1/2,孩子喝了一瓶的2/4,侄子喝了一瓶的3/6,请同学猜一猜,我们三人谁喝的多?”

此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认真动脑思考,积极寻求正确答案,这样就能很快地引入“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民主教学,让学生主动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愉快时,感觉、观察都比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较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基础。民主教学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必然为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大胆创新,乐于发表见解。

例如在教学了“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我出示了下面一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

1、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个,结果可以卖多少元?请展示出你的计算。

2、平均每一元卖两个半,每个4角钱,结果可以卖多少元?请展示出你的计算。

3、哪种方法比较科学?请你选择。

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不但知道“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五、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学

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的趋势,教会学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让他们“会学”。

如在分数应用题综合练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村计划25天修一条长2500米的水渠,前4天修了全长的1/5,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大多数学生这样列式:25-2500÷(2500×1/5÷4),我肯定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用工程问题的思路解答这题。学生很快又想出了以下几种解法:

(1)、25-1÷(1/5÷4)

(2)、25-4×(1÷1/5)

篇(1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这一教学要求明确拓宽了化学教学的目标维度,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这一基本维度的基础上,对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即以探究性活动的开展来满足学生的基础化学知识需求,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为了实现新课标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师除了要掌握扎实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还要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来,在活动参与中掌握基础知识,并学会应用基础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深挖学科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众所周知,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托,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都是以教材内容为依据的。但是,通过对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所存在的某些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或者不具备探究性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化学资源来对化学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以极具探究性的学科知识内涵来创设生动的化学课堂。因此,在组织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在课内、课外双重资源的作用下来深挖极具价值的学科知识内涵,这样在拓展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将教材知识讲透、讲活,还可以在生动的教学方式的作用下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将学生潜在的内因的学习动机升华为外显的外在的探究动机。比如,我在进行制取乙烯演示实验的时候,由于教材中只是在讲解实验过程、实验反应等,没有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会在实验的过程中根据实验反应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烧瓶内的残留物为什么变黑,是否有新的黑色物质生成?”然后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顺势提出极具探究性的问题:“那么会生成什么物质呢?为什么有这种物质生成?是否会产生影响乙烯纯度的物质?怎样用实验论证?”这样学生可以在教材基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对该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我会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合作探究,如此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为学生化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教学情境,制造探究契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应付考试,常常采取一讲到底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灌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何种科目,用一种教学方式进行到底的课堂教学都不能成为有效教学。因此,教师在组织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根据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博采众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多样化教学,以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开放心态的作用下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在组织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时候,除了基础知识讲解之外,还会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进行知识探究。比如,在讲“氧”这一知识的时候,我会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创设情境:钢铁在长时间的雨水和阳光暴晒下会生锈等,通过这些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存在”。

三、把握整体,注重知识巩固

任何学科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无论是与其他学科,还是本学科前后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为了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教师需要树立整体观念,探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前一个知识点的总结作为后一个知识点的开始,后一个知识点作为前一个知识点的探究对象,如此,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将已获得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学习中,学生在这个知识不断延伸、扩展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知识系统的完善、思维方式的训练,强化探究精神,最终以知识巩固为基础来形成自我探究能力。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积极为学生营造探究活动,给予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如此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得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