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骨干教师培养策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2-0069-04
一、小学古诗教学现状分析
古诗词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谨,魅力无限,但因为历史久远难以考证,古今的情绪表达存在差异性,而小学生的生活体验较为浅显,加上对教师的基本素养要求较高,所以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现今的古诗教学已经摒弃了过去的“填鸭式”的“一讲到底”的方式,但还存在以下一些现象:
1.“放任自流”式。课改后,以诵读为主的古诗课堂教学成为主流。尤其是低段小学的古诗教学,只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古诗中的生字,正确读出古诗,至于对古诗情意的感悟则不作要求,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完全放弃了教师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引导作用,还冠以“重诵读,淡理解”的理由,其实是“只诵读,无理解”,对课文的插图等辅助资源视而不见,将“由画入诗,诗画结合”浅显易懂的方法白白丢弃。
2.“高谈阔论”式。有的教师对古诗词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习惯性地把学生当成听众,把自己对古诗的解读强加给学生,全然不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没有让学生真正从文字中想象画面、体悟情感,忽略了“诗画结合,情境交融”这一最有效的教学策略。
3.“体会思想”式。古诗教学大多数有“能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一目标。教师在设计时关注意境的体验,但总是把意境绝对化地引向思想感情的体会。即使有情景交融的渗透,也是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不能够让学生深刻领悟“情源于景,景触”的二者统一的体系。渐渐的,学生也就不再去勾画古诗所反映的画面,只是由一种单一的文字思维来理解思想感情,而丧失了利用图画构建的形象思维来理解的能力,这样不仅仅局限了作者的作品原意,更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扼杀。
二、对古诗教学中画面感的培养的认识起源
宋朝张舜民有诗句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诗与画具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1]但是,画是视觉艺术,可见之;诗是语言艺术,可“感”之。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2]因此,读诗、品诗,不应该只停留在文字的猜测与分析解读这样单一化的理解方式上面,应该把诗歌还原到其“诗画一体”的多元化构造与赏析的层面上来。
所谓“画面感”,从作者的角度讲就是用语言文字描述一个画面,通过一定方式的描述营造出一个意境,达到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同身受的效果。从读者的角度讲就是阅读语言文字,眼前能出现与文字意境相符的栩栩如生的画面。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古诗的画面美。画面感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1.画意帮助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教师用课文的插图、媒体的图片、自己的涂鸦,或欣赏,或勾画,或创作,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境之中,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引导他们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2.画意促进诵读。对于古诗所反映的图画的勾画,更能够便于学生记忆古诗内容。单一的文字形式记忆,似乎不足以辅助学生记忆内容,多一种辅助的手段,学生的记忆效果和速度都可获得显著的提升。
3.画意丰富练笔。抓住诗歌中的画面氛围,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形成鲜活灵动的诗歌形象。以此为基础,古诗中巧妙的练笔环节能起到“可视性”的作用,使笔下的语言生动形象、丰富感人。
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中应关注“画面感”的培养,还古诗以“诗画一体”的本来面目,也还古诗教学诗画相融的本真境界。
三、古诗教学中画面感的培养策略
(一)多种创设,营造画面感
情境是富有形象感,充满感彩的场景或氛围。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使静态的阅读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诗歌意境逐渐显现,逐渐展示出诗的动人韵味。在古诗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利用创设的学习情境与古诗内容相配呈现,给学生提供形成画面的诸多因素,营造想象、呈现画面的氛围。
1.图景描摹,创设形象画面。板画简单易操作,师生都能共同参与,且形象直观。如教学《登鹳雀楼》时,利用板画就收到较好的效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教师边叙述诗句的意思边板画“连绵起伏的群山”和“落日”。“黄河入海流”请学生板画,并即时点评波浪要画得远些,因为是“入海流”;波浪要画出“滚滚”之势,因为黄河水势汹涌。此时,教师用媒体出示黄河的图片,用“汹涌澎湃、奔腾不息、滔滔不绝”等词语来形容,学生自然而然地懂了诗意,置身于远眺黄河的雄伟壮阔的意境中,为理解后两行诗作好铺垫,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课堂上,把品赏到的意境情味画出来,充满了审美乐趣,闪耀着创造性的生命火花。
2.媒体介入,联想生动画面。古诗教学时借助计算机,融声、光、色为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缩短了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实际距离,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写景古诗,如《望庐山瀑布》,若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领会瀑布声、形的雄伟壮观。如果把瀑布的水势、声音通过画面或视频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立即就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就不言而喻地在学生心目中扎下了根。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的营造,能克服时空限制,有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反复推敲、理解语言文字的妙处,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内心思想。
3.实物展示,形成立体画面。教学中,有部分古诗可以运用尝试情境进行教学,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动向,调动学生认识的内驱力,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唤起学生的经验积累来同化新知识。如学习《题西林壁》时,为更明了地理解诗中所隐含的道理,教师用纸板做几座小山固定在一起,上课时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然后描述自己看到的小山是什么样的,进而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从不同角度来看事物,得到的答案也是不一样的。《望洞庭》中的“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比喻意境仅靠插图很难找到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带一个水晶圆盘和一个黛青色的海螺,把实物的展示和课文的插图联系起来,形成立体的可感画面,月夜洞庭湖面的意境就能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了。
4.模拟表演,还原生活画面。对于有人物活动,隐含对话情节的古诗,教师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用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理解难点。如学《小儿垂钓》时,教师请学生表演问路人和垂钓小儿的动作。当扮演小儿的学生上台时,请他对自己的外貌、动作根据诗句作一番定位:头发要蓬乱,坐姿要随意,神态要专注。当扮演路人的学生上台时,离小儿的位置要远些。特别是路人“借问”时,小儿“招手”的动作更是值得探究,学生往往会在“挥手”“摆手”“招手”几个动作之间混淆。这样的活动寓教于乐,表演中突破理解难点,领悟小儿意图,表演中创作了有声有色的精彩画面。这些形式多样的表演创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根据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形成画面的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或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或运用事物演示情境,或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或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或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让诗词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耳闻其声、目见其形中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最终获得审美体验,受到思想教育。
(二)多向感悟,丰富画面感
体悟既是学习古诗的过程,又是学习古诗的方法,包括联想、涵咏、揣摩、品论、对话等多种手段。在多向的体悟中,学生将开展个性的多元的解读,而针对古诗呈现的画面也将逐渐走向多元,走向丰富。
1.紧扣诗眼,想象画面。诗眼是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所以,课堂中不妨紧扣诗眼,挖掘古诗内涵,进一步想象画面意境。如《元日》的诗眼是“暖”,抓住“暖”展开想象:“暖”从何处来?从“放鞭炮的快乐”中来,从“长大一岁的快乐”中来,从“徐徐的春风”中送来,从“屠苏酒中微醉的感觉”中来,从“曈曈日”的希望中来,从辞旧迎新的祥和氛围中来……在这样的想象中,《元日》所表达的画面越来越丰富,学生对新年的感受也越来越扩大。
2.品味词句,勾勒画面。古诗中的许多关键词包含丰富的意象,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便能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游子吟》的“密密缝”简简单单三个字转化为这样的画面:昏黄的油灯下,两眼昏花的老母亲,执着一支细细的银针,一针又一针,一线又一线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夜已深,人已静,但母亲没有顾得上为自己捶捶酸麻的脊背,揉揉发涩的双眼,一针一线缝啊缝……试想,此情此景,怎不让人顿悟到一份深深的母爱呢?
3.赏析修辞,描述画面。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如《望湖楼醉书》中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诗中把“黑云”比作“翻墨”,把“白雨”比作“跳珠”,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墨水打翻的气势和急雨跳跃的景象,体会墨水般的乌云瞬间弥漫天空的迅猛和夏天特有的大又急的雨。
4.关注留白,再创画面。古诗语言精炼,总能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品读时就需要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这些“留白”。《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中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儿童奔跑着捕蝶的心情怎么样?发现蝴蝶时的满心欢喜,扑抓蝴蝶时的紧张担心,差点捕得时的兴奋,丢失目标时的懊恼,分辨蝴蝶菜花时的急切……再现情境,你能看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展开想象,用上“现代”的语言,让诗意的语言尽情展现美丽的春色图。画面的再创让学生们再现课文情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三)多维表达,呈现画面感
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更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把文字、画面、音乐、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融入教学中,多种感官感受,多种形式表达,多元呈现画面的美感,可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愉悦学生的心灵。
1.作画题诗,体会画面更清晰。既然诗歌是由诗与画共同构成的,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该充分利用“诗画合体”的美感,这是传统意义上的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好的概述。如《山行》《宿新市徐公店》等都能用画笔描绘意境,使脑海中呈现的画面清晰可见。“情源于景,景触”,学生能构建图画,丰富作品意象,更是一种创造能力的体现。
2.诵读吟唱,表现画面更丰富。诵读吟唱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形式多样的方法能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想象画面意境,领会诗人情感。如配《阳关三叠》学唱《送元二使安西》,用《明月几时有》的旋律手舞足蹈地唱《村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还能插入剧本的形式表现。根据对古诗的领悟选音乐、唱古曲、吟诗句、配手势、辅体态、编舞蹈、创剧本等丰富的表现方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情感的共鸣。精彩纷呈的古诗词诵读表演,把古诗所蕴含的画面表现得声情并茂、淋漓尽致。
3.练笔创作,理解画面更深刻。(1)灵活引用,画面更丰富。如,上描写春景的作文课时,我们就多提出了一个习作目标“适当运用描写春景的古诗句”。学生们果然思绪飞扬,“春色满园关不住”“万紫千红总是春”“千里莺啼绿映红”都运用得极为合适。在生动形象的描写中融入诗句的吟诵来表情达意,不仅为作文增光添彩,且让原诗句所呈现的画面更丰富。(2)挖掘内涵,画面更细致。《清平乐·村居》“醉里吴音相媚好”中的“媚”字把一对远离战乱、安享天伦的老夫妻酒后的亲昵和安逸写得淋漓尽致,可谓全词之“眼”。那么他们正亲切和善地交谈些什么呢?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结合全词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老翁和老媪的对话。形象的文字描述,使这幅“和美村居图”表达的意蕴更加细腻。(3)捕捉形象,画面更传神。教师应捕捉诗歌中的形象,抓住诗歌中的画面和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形成鲜活灵动的诗歌形象,从中品味诗歌意境。此时,若用想象写话代替词语解释、串讲句意,让学生书写脑海中的优美意象,更能让学生融入诗情诗境。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所见》,一首极易理解的诗歌按理应放在低年级教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定要设计“写”的训练。教师可作尝试: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展开想象,具体描写其外貌、“骑牛”“唱歌”“闭口立”的动作、神态、心理以及夏日树林的美景,把作者所见的情形写得动静结合、生动传神。(4)探寻传说,画面更生动。许多古诗在创作背景、内容等方面有着生动的典故、优美的传说。教学中插入与之相联系的典故,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而且往往也会形成练笔的最佳时机。如《寻隐者不遇》,学生对贾岛有所了解,可根据诗中的空白补充想象作者与童子间的对话,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心情,也可以创作一个生动有趣的“文包诗”故事。(5)模仿结构,画面更有趣。积累的古诗,有时可以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供学生去改一改,用一用,写一写。如描写春景的作文,除了引用相关古诗句外,也可以模仿《村居》《江南春》《绝句》改写或仿写。学生积极动脑,一首首小诗酝酿而生:路过公园围墙时写“春色满园关不住,几枝桃花出墙来”。描写校园春景时写“儿童上学早到来,忙趁春光勤读书”。此外,还有“两只山雀鸣枝头,一群天鹅戏水中”等。学生的诗很稚嫩,但何尝不是教学的成功体现呢?古诗原有的画面在学生的笔下显得更有童趣。
潜入古诗,细细推敲诗中的每一个字蕴涵的丰富的写作内涵,挖掘其深层思想,巧妙在“读写风景绝佳处”练笔,更能凸显古诗画面的意蕴。
在学校以情导学的课堂模式引领下,学校从不同层面进行了专题培训:学校整体组织的全员培训;以级部为单位组织的年级组培训;以学科为单位进行的学科专题培训;以不同教龄为单位进行的差项培训。将教学活动以“找问题,寻策略”来研究,大家都有自己的研究问题,然后在学校教学工作会上、级部会上、教研组例会上进行寻策略共享。虽然问题很多,但是方法总是多于问题,策略互享,人人都成为策略专家。
阅读,是每个教师成长最鲜活的血液来源。学校给每位教师订专业资料,定期组织教师读书交流会或沙龙活动来分享学习、交流收获。有的教师分享了心理故事;有的教师教会我们如何做专业的评课教师;有的教师介绍了现代的教育名师、教育理念;有的教师道出了对人生的感悟……大家虽读了一本书,经过交流却变成了三四十本,虽然不能都全盘吸收,但是却学到了书中的精华。阅读,让教师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让教师更亲密无间;让教师激情燃烧;更让教师唤醒心灵,涵养人生。
二、强强联合助新手――新教师培养
学校每年都会有新教师入伍,如何让他们更快进行角色转变?如何让他们更快适应学校教育生活?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效果?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系列培训:
1.双导师制
每位新教师都有两位师傅,一位是学科导师,一位是班主任导师。学科导师主要负责思想培养、课堂、备课等业务方面的工作;班主任导师主要负责班级建设、学生管理等工作。每位青年教师就是一个小跟班,跟在学科导师的后面学备课、学教材梳理、学上课、学分析试卷等。跟在班主任导师的后面进教室看卫生、看课间操管理、学管理方法、学怎样与学生情感交流等。双导师制让新教师在学校里没有培训死角,让他们很快从“学生”转变为“教师”,让他们在导师的经验之上,更快地胜任工作。
2.课例观摩,评析提升
每个教研组推荐一节优秀网络课程,青年教师利用自学时间进行观摩,由骨干教师组成评析团队,带领青年教师进行评课析课活动。每名青年教师都要发言,谈自己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这种活动,青年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观课活动,听课对他们来说就不会盲目。通过这种活动,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针对自己的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实践。
3.主题培训
学期初将青年教师的困惑或培训内容进行汇总,然后让学校骨干教师进行选题,学校进行统筹安排,利用每周集体培训的时间,对青年教师进行主题培训。这些培训包括学生管理、班主任工作、如何备课、如何家访、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课堂常规培养、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等方面。通过主题培训,青年教师能很快掌握这些理论知识,为他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4.课堂实战
光说不练不会培养好兵。每月的课堂实战或汇报,更能检验青年教师的培训效果,也更能说明他们进步的速度。只要我们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每一位青年教师就都会有“花开”的时候。
三、万绿丛中红一片――骨干教师培养
学校的骨干教师是学校的“领头雁”,他们既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又会带动全校开展扎实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骨干开讲
学校的骨干教师都会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或某些做法值得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只是他们缺少一个可以产生共鸣的空间,所以我们就组织了骨干教师的开讲活动。我们举行过教研组长的团队建设开讲;班主任的小组合作开讲;学科能手的教材梳理开讲;教学能手的课堂设计开讲;名师成长的开讲等。这些骨干教师多以教育叙事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收获,让听者在享受的同时,也能从中反思、学习到新知识。
2.课堂引领
骨干教师要承担学校一定的培训任务,完成对相关人员的课堂培训,通过他们自己的课堂进行引领。授课之后要有一个说课的过程,然后是现场互动。通过解答青年教师的疑问,让培训走向最优化。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为指导,围绕“促进全区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尽快形成一支数量足、质量优、影响广的骨干教师队伍,全面提升全区教师队伍整体实力。
二、培养计划
用五年时间培养1—2名国家级骨干教师、5名左右省特级教师、10名左右省级骨干教师、2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50—80名市级骨干教师、200名区级骨干教师、400名区教坛能手、800名校级骨干教师,使我区有一批教师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都有一定影响的教育专家。其中区级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是:*—2009年每年各培养评选区教坛能手100名;*—2010年每年各培养评选区级骨干教师50名。同时,积极选送我区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市级骨干教师培养,选送对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确定。
三、培养目标
通过培养,使各级培养对象在教育理念、教学理论、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教学业绩等方面分别达到更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各层次骨干教师培养目标要求分别按照《四川省特级教师管理暂行办法》、《成都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区骨干教师评选、考核和管理意见》(*教发【*】22号)中规定的骨干教师相应职责确定。
四、组织领导
区教育局成立*区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局领导、有关科室、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和教育专家组成,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协调和评审工作。
领导小组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具体负责本方案的实施、检查和总结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同志兼任。
校级骨干教师培养工作由校长负责,根据本校发展目标制订校级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将培养工作落到实处,以使有更多的教师进入各级骨干教师行列。校级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和名单应在学年初报区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五、选拔与培养
(一)骨干教师的推荐条件与程序
1、骨干教师的基本条件
第一,师德高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第二,业绩突出。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终身学习理念,教学业绩突出,综合考核成绩优秀。
第三,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在教师队伍中能起到骨干示范和专业引领作用。
2、骨干教师的选拔程序
第一,教师本人书面申请。
第二,任职学校按照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对照骨干教师的基本条件对提出申请的教师进行综合评定,在规定的名额内确定候选人进行公示,向区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提交候选人名单。
第三,区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推荐的骨干教师候选人进行认真审核评议,在充分征求学科教研员意见的基础上采用差额推选的办法确定正式候选人进行相关培训。
第四,为激励教师钻研教学业务,优化课堂教学,区级以上课堂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即为区教坛能手正式候选人。
第五,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期满,经考核合格由区教育局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正式授予骨干教师称号并享受相应待遇。
(二)骨干教师的培养办法
为适应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拟按“整体着眼,分层培训,整体提高”的策略对各级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1、校本研修
学校是骨干教师培养的主阵地。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强、实效性高、受训面大等特点。因此,校本研修是骨干教师培养的主要形式。各校要充分利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按照“研培结合,以研促培”的工作思路,通过举办讲座,上研究课、观摩课,开展竞赛活动、专题活动及常规教研活动,采取“实践反思”、“同伴互助”、“让位子、压担子、搭台子、结对子、发票子”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培训工作。
2、区级培训
区级培训主要采取下列方式进行:
第一、业务培训
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按照骨干教师的不同层次分批进行。集中培训由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制订具体的培训计划,负责组织实施;分散培训通过校本研修由学校自行组织。业务培训突出指导性和实效性,注重方法指导和经验共享。
第二、结对带徒,拜师学艺
由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负责区教坛能手、区级骨干教师的拜师带徒工作,建立骨干教师拜师带徒工作档案。根据学科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原则,由教师自行与更高层次的骨干教师结对。结对可以跨校选择,所在学校及各级骨干教师应予以积极支持、配合。
第三、学术交流
由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负责,每学期召开一次同层次培养对象的经验交流会,组织一次区级骨干教师教育论坛或课改沙*,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谈体会、摆问题、找差距、寻路子等形式或方法,不断提高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学术水平。
3、省市级和国家级培训
高层次的骨干教师培训是提高骨干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载体。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必须参加相应级别的骨干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六、考核与管理
1、培养对象的确定。区教育局将已有的市级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分别列为省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培养人选;市级骨干教师、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全部列为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区教坛能手全部列为区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2、实行动态管理。由区教育局人事科和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共同负责,建立定期考核、科学评估和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建立各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业绩档案。在规定的培训周期内,对经考核达不到培养要求的实行淘汰制;对虽未列入培训对象,但又能脱颖而出的予以及时补充。
3、建立骨干教师定期考核制度。骨干教师必须履行规定的义务,充分发挥骨干示范和专业引领作用。为加强骨干教师管理,区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健全骨干教师定期考核制度,对区级骨干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并根据上级授权对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区级骨干教师实行年度考核制。年度考核合格的骨干教师享受骨干教师的称号和待遇。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称号和待遇。骨干教师调离原校后,经年度考核合格可保留骨干教师称号但不再享受骨干教师经济待遇。
4、建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联系制度。学科教研员是各层次骨干教师培养的主要力量,对骨干教师培养负有培养、管理和考核的职责。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科教研员在骨干教师培养中的专业引领作用,建立学科教研员与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联系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级骨干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能集中精力搞好工作。
七、骨干教师的义务
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的义务按上级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1、区级骨干教师的义务是: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敬业勤奋,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2)、加强教育教学研究,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每年综合考核处于本校考核前列。
(3)、积极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和各种学习研讨活动,主动接受学科教研员的培训和管理,学科教学中起带头和示范作用,每学年必须在校内独立开展一次以上的教育教学专题讲座和一节示范课,每年至少承担一节片区或区级以上示范课。
(4)、主持一个区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课题计划可操作性较强,研究过程完整、课题研究成果材料充实,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5)、积极总结教改经验,认真撰写教科研论文,每年有两篇以上专业论文在区级以上杂志发表(或获得市级论文竞赛奖);积极提高业务素质,每年至少研读一本理论专著或两种教育教学期刊,并做好学习笔记。
(6)、发挥帮带指导作用,承担培养3名校内外青年教师任务,主动参加各类支教、讲学活动,积极承担支援薄弱学校任务。
2、区教坛能手的义务是: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敬业勤奋,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2)、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有新意,教学效果显著,受到学生、同行与社会的好评。
(3)、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每学年面向区内外举行一至两次公开教学活动。
(4)、主持或参与校级以上课题研究并发挥重要作用。
(5)、积极总结教改经验,认真撰写教科研论文,每年有两篇以上专业论文在区级以上杂志发表(或在区级以上论文竞赛中获奖)。
(6)、积极提高业务素质,每年至少研读一本理论专著或一种教育教学期刊,并做好学习笔记。
八、骨干教师的待遇
1、建立“*区骨干教师专项资金”,对各级骨干教师进行培养和专项资助。
2、国家级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省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的待遇按上级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3、区级骨干教师的待遇:
(1)、各级评优、晋职、晋级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2)、优先推荐区级骨干教师参加区级及以上的学科带头人评选;
(3)、经常组织参加各种学习研讨活动,原则上每两年安排一次外出考察学习,其考察学习经费在“骨干教师专项资金”中统一安排;
(4)、由区教育局每月发给100元骨干教师津贴,学校每月发给50—100元津贴并每年补助300元书本资料费。
4、区教坛能手的待遇:
(1)、各级评优、晋职、晋级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2)、优先推荐区教坛能手参加区级骨干教师评选;
(3)、经常组织参加各种学习研讨活动,安排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对其进行指导;
学校的每一位骨干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参加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并掌握和理解书中的部分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记好教学笔记。并要保证完成上级规定的学时。
二、组织观摩课,突显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我校教务处教研中心、教研组及骨干教师,经过反复论证探讨,拟订了定期的观摩课和研讨会。由骨干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个人的研究选题方向,组织相关教师共同观摩及研讨。做到每堂观摩课后由任课的骨干教师讲述个人的研究方案和教学构想,每次研讨会上由骨干教师相对完整地表述专题研究心得和教学实验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做到科学理论和教学实例相结合。不仅提升了骨干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而且也提高相关学科相关教师对教改教研的认识和热忱。
三、 学校领导深入教研教改第一线,帮助骨干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对策及采取措施。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参与下我校骨干教师个人的教研教改的研究历程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1、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创新理论及本学科业务知识等方面的有关论著,明确可能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各项因素。2、问卷调查。重点了解当前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及非智力因素情况。3、分析综合。对调查所获数据进行分析,对影响学生创新性学习的因素进行归纳。
四、上一节示范课
每学期骨干教师要上一节示范课,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要有教学的改革意识。
五、在各方面进行锻炼
骨干教师一般都是我们的年轻教师,我们要给他们压担子,给他们以展示的舞台,骨干教师除上好本身要求的示范课以外,在远程教育学习方面要起到带头作用,还要进行课题等业务讲座。
管理与考核
1、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建立学习督察制度,加强对理论学习的督促检查,确保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3、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及奖励措施,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参与。
4、学校对骨干教师所需要的参考资料,学习经费等提供必要的保障。骨干教师优先派出外出学习
5、骨干教师参与的各项活动均与教师年底考核挂钩。
6、教导处组织每学年对骨干教师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考查,并对考查情况进行总结和通报。
总之,通过培训使骨干教师不但要在观念上转变,还要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发挥他们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使他们尽快成为本学科的带头人。
附:嵯峨寺小学骨干教师名单
当前,知识经济向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校外教育如何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培养出面向21世纪的创新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首先要培养出一支校外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培养骨干教师队伍,应该在选准培养对象的前提下,立足教师主体,坚持内涵发展、因需施教的原则,以培养创新素质为核心,以培养素质专长为重点,通过多侧面、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放式的培养途径和灵活多样的培养方法以及激励机制的建设,达到培养校外教育骨干教师队伍的目的。
一、选准培养目标
我们培养的骨干教师应该是校外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优秀成员,应该对校外教育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教师只有建立起了执著的职业信念,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了校外教育的特殊价值,才能保持旺盛的斗志,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为自我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教师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担负起社会赋予的青少年校外教育的神圣使命。但是,只有动力和方向,没有过硬的本领,也依然无法完成教师光荣的职责。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其天职就是传递人类的知识文明,培养社会的接班人。过硬的业务水平是其完成社会使命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选拔和培养骨干教师的工作中,首先一定要选准培养目标,把德、才两个方面都具有发展潜质的青年教师筛选出来。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选拔埋头苦干,听话、老实,但却能力平平,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也不能选拔业务上虽然具有一定的素质特长与优势,但专业思想却不巩固,或师德有严重缺陷的教师。在进行培养时,既要注意加强业务指导,又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职业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只有贯彻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和原则,才能把我们的骨干教师培养成校外教育教师队伍中真正的中坚骨干力量和时代的佼佼者。
二、进一步明确和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积极性是培养教师的第一要素。培养骨干教师必须要坚持激励内因、内涵发展的原则。
1.激发和培养骨干教师的自我主体意识
教师的自我主体意识是指教师作为认识和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力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之与动物的区别首先在于人有意识和自我意识。教师自我主体意识的强弱,对其个性发展和自我教育水平有重要影响。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就越大,参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就越高,从而也越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说,主体意识的强弱,决定着主体对自身发展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进而决定着其个性发展水平和自我教育水平。唤醒教师的自我主体意识,就意味着教师主动地参与自身的发展,从而为进一步培养教师的独立、创造、进取、自由、平等、民主的品质,提高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水平,发挥教师的创造潜能,提供重要的前提。
因此,当前校外教育骨干教师培养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唤醒教师的自我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抱负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要使教师充分意识到,教育活动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为了学生,也是为了自己。教育的过程既是教养学生成人的过程,也是实现教师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教师一方面在育人,另一方面也是在育己。教师不仅是学生的领路人,更是自己生命之舟的掌舵人,教师必须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己、教育自己。教师育人和教师育己是同一件事情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共同体现在教师的教育生命的活动当中。每一个热爱学生和热爱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组成部分的教育活动,而应该积极地投入到这一神圣事业的追求中去,体验它的特殊意义与价值,理解它的内涵与真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教师将注意的焦点引向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当中去,即正确地对待自我、客观地分析自我、成功地发现自我;才能把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朴素认识与情感上升到一种对教师事业的信念与追求,并在这种信念与追求中不断地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不断迈向新的目标。
为了激发骨干教师的自我主体意识,提高其抱负水平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水平,可以鼓励并帮助教师经常性地总结经验,,岗位创新,加强他们的成就意识;可以鼓励他们访名师、拜名师、学名师,提高自身发展的参照系数和目标水平;可以鼓励他们经常性地外出参观、学习、交流,参与各种教师专业学术团体活动,高层次定位研究课题,广泛接触学术精英,增强他们的社会荣誉感和自我效能感;还可以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各种形式的竞赛评比活动,激发他们的进取意识。除此以外,还要让骨干教师学会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对自我(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所做的某种判断。它对一个人的行为起着动力和导向作用。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往往都是以自我评价为起点的,自我评价是建立自我发展。因此,引导教师学习“归因理论”,帮助教师学会自我评价,就能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主体作用,也就能更好地促进其自我教育和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2.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到自我培养的过程中
骨干教师往往都是教师群体中的优秀分子,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教学经历,积累了必要的教学经验,并且在职前职后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了一些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到自我培养的过程之中去。
(1)让他们自主选择目标
可以引导教师从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入手,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与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例如,就自己目前从事的业务工作而言,是善于教学研究,还是善于做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是善于热情洋溢讲授,还是长于系统地分析。通过目标的导向、激励作用,就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不断地发展优势,克服不足,逐步形成多方位的素质特长,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打下良好基础。
(2)让骨干教师自主选择参加培养的方式和模式
可以说,每一种培训的方式和模式都有各自适用的对象和范围。例如,理论型培训有利于打好骨干教师的理论功底,研究型培训有助于提高骨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实践型培训对于骨干教师某一方面专业技能的形成,更加具有针对性。因此,应当允许教师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方式方法参与培训,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尽快成长。
(3)在培养的方法上,把重点放在如何调动教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会学习的本领上
在培养的方法上,应把重点放在如何调动教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会学习的本领上,使培养的过程成为教师主动进取、积极思考、深入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实践者和改革者,他们有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他们自身就是一块宝贵的教育和学习资源,因此,培养者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要重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能量和潜力,并将他们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主体作用。要把教师培养被动地灌输、接受过程,变成教师积极主动地认识探索过程。只有这样的思想和观念指导下,教师有个人志趣、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发散思维、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等品质,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和发挥,才能有助于教师的学术提高和创造个性的形成。
三、坚持因需施教的原则,构建灵活、多样、弹性的培养体系
正是由于教师个性的多样性特点,就必然要求教师培训应尽量避免单一化、模式化。
要造就一大批具有创造性特征的多样化的骨干教师,想靠工厂式的批量生产是不可行的。必须通过适当的、灵活的,甚至个别的方法和途径去培养。由于每个骨干教师个人成长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其成长的快慢和素质结构中的各个要素发展也不平衡。要求骨干教师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不等于让他们所有的素质都要平均发展。为此,我们在骨干教师的培训中,要贯彻分类指导,因需施教的原则。
1.在培训目标上,应进一步了解教师成长的需要,制定多样化的目标体系
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切实了解骨干教师的成长需要,并且将社会的需要和教师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因需施教”的“需”,既包括社会的需求也包括教师自身成长的需求。在实践中,要对教师的“需”做出正确判断。判断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教师的成长规律以及教师自身的师德、业务水平。
为了真正做到“因需施教”,在制定培训方案时,通常应注意做到以下一些工作:了解国家关于青少年校外教育改革的最新指示精神,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愿望及他们对培训所持的态度,了解培训对象对正在实施的培养计划的意见和建议,了解青少年校外教育改革实践的最新发展状况,了解校外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对这五个方面的工作,不能停留在一般的了解上,要形成长期的科学的信息渠道,要借助系统的资料综述、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科学手段,使工作走向正规化、科学化。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最大限度地了解教师的个体需求,并且要将培训和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其切身利益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高层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有效性、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2.在培训的内容上,要进一步拓展培训的视野,注重培训的综合性、时代性以及终身教育的学力需求
由于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种对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得我们的教育必然向综合性和终身性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随着科学门类的重新划分与组合,当前青少年校外教育的课程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各类青少年校外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增加了选修和活动类课程。面对这种变化,单一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教师显然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大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校外教育骨干教师,引导他们从传统的学科知识的视野中走出来,以一种更加开放和综合的眼光对待知识的发展、增长和应用,并且具备与之相关的能力。
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拓展教师的知识层面,不能再简单地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培训模式,而应注重知识的多层复合性,加宽、加厚教师的文化背景与功底,提高其科学与人文两大素养;注重哲学与方法论的学习,学会辩证和系统的思考方式以及高层建瓴的分析能力;加强中外教育史和比较教育理论的学习,拓展教师的教育视野与胸怀。
除了应重视知识的“充电”以外,还应注重在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多项能力上,提高教师的教学适应性;应注重“一专多能”的培养,使教师既能胜任学科类课程,又能胜任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设计与指导;应加强条件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使骨干教师学会反思,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应加强现代教育手段的培训,使骨干教师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网络的运用,学会收集信息,使用信息,提高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
在培训的内容上,培训的着眼点要由课程、教材、课堂进一步深化为教师的认知方式、认知规律和认识效果,要突破以往的学科、专业界限,突出综合化,拓宽、更新课程内容,丰富信息含量,为教师以自己的方式选择和组合自己的知识,形成开阔而独特的学术理论视野,进而形成学术优势和创造个性提供更为广阔的课程背景。
3.在课程结构、培训方式、方法上,要坚持多样化、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统一
在课程结构上,要在不违背科学性、系统性以及拓宽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和跨学科的课程要有灵活的结构方式,允许教师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对培训的内容进行新的组合与排列,为教师的自主选择创造条件。
在过去的教师培训中,基本上采用的是学科课程方式。在培训中,由于培训对象所具有的差异性、层次性和复杂性以及培训要求的多样性,固定的学科课程培训已很难满足培训对象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如果培训还以固定的学科课程的方式来适应新的需要的话,那势必会增加教学内容的总量,造成培训课程超载并导致教师的学习负担过重。因此,应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课程培训模式。
对于培训方式和方法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原则。对于成熟的骨干教师,要鼓励或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归纳概括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明确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并进一步上升至理论认识,进行理论思考,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规律性认识。我国当代的魏书生、李吉林等名师都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成为了一代有影响的教育家。
对于有一定发展潜质的骨干教师,要引导他们刻苦钻研,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并在理论的指导下,自觉地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提高自己教育实践的能力和理论水平。有的课程可以采用讲授为主,有的则可安排个别辅导;试验性强的课程可以采用活动或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来创设新的培训形式,还可以带领教师走出去,参观、学习、借鉴。总之,应该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这样才能使每个教师的优势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四、坚持开放培养,多种渠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不可能由某一个部门独立承担,它需要多种渠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培养效果。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长期过程,既有自己的主观因素,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既需要发挥教师自身的自我教育作用,又要发挥校本培训以及各级各类师资培训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功能。从社会大的环境来说,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使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以吸纳更多的社会精英投身教育的伟大事业中来;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紧紧抓住师德建设不放,为教师成长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应致力于“名师工程”的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建设,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提供动力源泉和发挥机制;从教师培养院校和师资培训系统来说,要加强对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有效的培养方案,提高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教育研究部门的角度,要密切关注青少年校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动向,为教师的教育实践提供切实的具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从校外教育机构来说,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师资培养中的地位和充当的角色,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加强校与校之间培训的横向交流,坚持在教育实践中锤炼和培养校外教育教师队伍,使校外教育机构真正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沃土。总之,各个部门和渠道都应将教师培养,尤其是骨干教师的培养,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来对待,既要发挥各自的培养优势,又要相互配合,统一协调,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校外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进程才能大大加快。
综上所述,培养校外教育骨干教师队伍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只要我们方向正确,坚持笃行,并采取“选准目标,内涵发展,因需施教,灵活多样,开放培养,形成合力”的策略方针,以及多侧面、多层次、多渠道、开放式的培养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就一定能培养出一支百花齐放、高水平的符合时展需要的青少年校外教育骨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吴式颖等.马卡连柯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27
On "Two Changes and Two Uniti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Thinking based on Effective Training in Teacher Training School
LUO Rujing
(Meijiang District Teachers Training College, Meizhou, Guangdong 514031)
Abstract Teacher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trengthen the backbone of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e '' double unity "in terms of key teachers training: turn" passive "to" active ", to raise awareness of the self-development of backbone teachers; turn" used "to" compose "to train teachers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apacity backbone ; focus on teacher training model and concerns experienced unity; unity happened emphasis on training and emphasis on training to achieve. Through research,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 training backbone of the road.
Key words backbone teachers;effective; training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育事业高度专业化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中的核心和精华的骨干教师,更应努力塑造多元角色,得到更高层次的培训和深造的机会,更好地提升骨干教师的整体素质,有效带动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发展。因此,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骨干教师队伍,是近些年来各地师资培训的重中之重工作。笔者通过对骨干教师培养的实践研究,从“两转两统一”方面着力探索骨干教师的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1 转“被动”为“主动”,增强自主发展的意识
骨干教师已经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一定的理论水平,是亟待开发的金矿。
但是骨干教师们平时工作非常紧张忙碌,培训挤占了他们休息的时间;有些骨干教师对培训的认识比较短浅和功利;再有,因为培训的期待与培训的现实存在差距,使骨干教师的培训愿望不够强烈。种种原因,使骨干教师将培训当作是负担,比较“被动”。那么如何使骨干教师自主自愿接受培训,笔者认为增强骨干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是关键。
人的自主意识表现为主体自我,自然自我的主人,主体坚信自己的意志能够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不盲从,也不屈从于任何权威,自己主宰自己,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思考、去认识、去行动。笔者认为要增强骨干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关键是让骨干教师成为培训的主人。在培训中具体表现是:(1)增强自我发展的需求意识。 这就是要让骨干教师对自身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理清自己为什么要发展这个问题。(2)增强系统反思的行动意识。这就是要让骨干教师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反思中不断进行行动研究,整理出系统的专业发展思路。(3)增强自我监管的调控意识。这就是要让骨干教师加强自我监管,加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自觉掌握和控制的意识,特别是对自己的情感、情绪和欲望的把握和控制的能力的培养。
只有增强了骨干教师自主发展意识,骨干教师内在动机被激发,才能成为培训的主人,专业发展才能持续有效。
2 转“拿来”为“创编”,培养课程的开发能力
课程开发能力是基于教师创新意识、职业责任感、求变求新的心理特质,以教师自身所拥有的教学经验、工作经验和对社会的感知,重新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评价与教学方法进行设计的一种能力,是教师一般能力(以课程实施为主)和特殊能力(以课程设计为主)的综合体现。
骨干教师对教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学生有独特的发现,拥有丰富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与技能,他们大多走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前列,他们具备课程开发的潜在能力。他们不仅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更要研究教材和开发教材,对课程要转“拿来”为“创编”,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因此,在培训中应着重加强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针对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首先,提供平台,有效整合资源。在骨干教师培训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开设网上教师课程资源中心,收集课程开发的最新动态和优秀校本课程案例,进行网上课程开发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为骨干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提供平台,培养骨干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能力。
其次,聚焦课堂,进行行动研究。教师行动研究是教师在学校的真实教育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工作方式。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在骨干教师培训中,要引导教师以解决学校和课堂里每天发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更好地思考、阅读和总结积累,把研究与实践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在校际间形成互相促进的反馈机制,从而有效“创编”校本课程。
3 关注培训模式与关注教师经验的统一
随着教师培训实践的深入发展,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在不断创新,如案例剖析式、课程开发式、行动研究式等等。这些培训模式成为促进区域骨干教师发展,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彰显培训特色的重要载体,成为培训机构的关注点。尽管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根据大部分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反馈,特别是网络培训模式的推广,骨干教师培训的实效性还是得不到根本的提高。笔者认为关注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应与关注骨干教师的经验相统一,在教师培训中,所选用的培训模式要以教师经验的展示、共享、交流、改造、提升为关注核心。
杜威说过:“一盎司经验之所以胜过一吨理论,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活力和可以被证实”。心理学的“自我效应”表明,许多东西是教不出来的,只能依靠个体去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在体验中获得。如:现场观摩―问题展示―案例研讨―自主反思―经验提升。这种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让培训更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是建立在教师经验的基础之上,选取了引发教师共鸣的话题,找出教师教学发展的生长点,以课堂教学为基点,引导教师进行主动自主反思,在个体参与实践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发展,骨干教师获得了经验提升。
4 重视培训发生与重视培训达成的统一
培训发生是指培训方案制定后的行动实施阶段,而培训达成是指培训的目标达成情况,效果体现。两者的统一是指,培训机构不仅要精心设置培训方案,而且目标要明确具体,要紧密结合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不能凭空想象,预设的时候很美妙,但却是理想化的,很难实现。
培训者要认真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现象、问题,要对骨干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活动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在培训过程中要进行详细课堂观察,对比培训预设,寻找差距,并进行反思和批判性总结。只有重视培训发生与重视培训达成的统一,才是有效的培训,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持续稳定发展。要做到培训发生与培训达成的统一,主要关注:培训过程的观察与培训效果的反思与培训后续的跟踪。
4.1 培训过程的观察
培训观察内容包括培训师、骨干教师、培训环境、培训内容等要素,其中核心要素是培训师与骨干教师。因此,在培训观察中,我们要围绕培训师和骨干教师之间的关系来进行。
对于骨干教师,我们主要观察他们的参与状态、交往状况、思维状况和情绪状况。即:观察教师是否全员参与培训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具备多向的、形式多样的信息交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是否愿意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建设性和独创性;教师在学习中是否情绪饱满,是否具有愉悦感,是否具有适度的紧张感,等等。
对于培训师,我们主要观察他们的技能传授、启迪智慧和感情关怀能否融为一体。即:观察培训师对教材的组织是否有条理、培训语言是否生动,培训活动的组织与调控能力是否到位;培训师在培训中是否具有敏锐捕捉培训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是否能灵活有效地采取恰当的措施与策略来控制培训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等;培训师在培训中是否对每一位教师负责,是否尊重信任教师,是否鼓励教师大胆探索等;培训师是否具有独特的培训方式,等等。
4.2 培训实践的反思
反思是连接理论与实际的桥梁,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一种强有力的促动因素。根据Wallace的观点,教师的继续教育的过程就是在教师实践与循环反思的过程中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也就是说在骨干教师培训中要重视老师的反思能力的培养。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指导教师用问题引导、合作反思、写反思日记、行动研究等进行教学实践的反思。问题引导,就是在培训中,确定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索与研究,不断反思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合作反思,就是骨干教师在研修过程中,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讨论,共同思考一些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用集体反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写反思日记,就是将研修和实践教学中反思与总结的内容认真记录下来,在记录中再反思。行动研究,就是骨干教师在将研究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切入口,认真思考,通过查找资料、寻找专家等方式,解开迷惑,并把思考与探索研究形成文字,与其他参训老师交流讨论。
培训实践的反思是使培训发生转移到教学实践,促使培训的达成在实践与理论中相统一。
4.3 培训后续的跟踪
培训达成的情况还要看培训的后续效果,要对骨干教师进行后续跟踪。如:了解教师培训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否有提高;教师的工作的激情和活力是否有提升;教师是否能释放自己的生命潜能、创造才智;教师是否具有形成了教育教学风格;教师是否更注重教学研究等。
通过三期的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的积极探索,“两转两统一”从骨干教师需要、专业发展的角度、多元模式等层面,突出针对性,讲求实效,寻找到了一条促进中小学骨干教师发展的最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健云.人的发展前景与自主意识的深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9):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高素质的校长队伍,校长培训、促进校长专业成长是提升校长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校长培训直接影响校长队伍建设及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我们积极争取参加国家、省、市、县组织的多样化的校长培训活动。近几年来,我们的校长先后参加了《中英项目》、《中欧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十多项,20余次的培训活动。提高了校长的理论素质,让校长学习到了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理论和信息。回校后对骨干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工作,其培训模式为:通过分析确立培训目标———确定培训核心课程———校长授课———研讨交流———提交学习体会———实践操作运用———教学实践反思。
二、坚持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加上级培训及二次培训活动
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源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一线,熟悉本校教育教学实践,由他们组成的培训符合学校的实际,符合“校本培训,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原则,既能锻炼提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论,大胆科学地实践,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使广大教师受训得到实惠,同时又为学校节省了经费。这种培训模式,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学员的参与性,着眼于骨干教师及教研人员应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学校日常教学及班级管理中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回校后,组织他们对学校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活动,这种培训活动的主要模式为:围绕培训目标精选培训案例———小组合作现场分析研讨———全体教师选小组代表交流———指导教师总结反馈。
三、抓校本教研,促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总结,理论提升,规律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推进措施和策略。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积极组织专业人员参与并开展实质性的研讨,具体地说就是引导教师研究,为教师服务,对教师的研究进行指导。“研究”就是从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分析研讨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其前提是指导教学、服务于教学。“服务”就是教研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教学改革服务,为教师发展服务,为行政决策服务。“指导”就是对学校教学和教研的指导。
在教研过程中,我们一般都采用问题式教研,主要解决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问题式教研一般以一个阶段内教师比较关注的、来自教学实践中相对集中的问题作为一个活动的主题和研究专题。研究过程主要围绕问题搜集相关的理论资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进行学习研讨。通过研讨,形成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基本程序为: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问题———相关教研人员及教师进行诊断界定———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搜集相关资料———课堂教学实践———反思总结提炼。其次,我们积极鼓动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学校现有省级课题11项,4项已通过鉴定。
四、同行观课、搭建专业人才成长“平台”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果的好坏。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主要表现在:学生愿不愿意学,用什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来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育智慧;有没有教给学生方法;教学目标有没有达成。下面,谈谈教师专业素养对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一、男女教师不同的性格特征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影响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身体素质五大类进行:速度、耐力、灵敏、力量以及协调。在这五大类中通过跑、跳、投掷、技巧、武术、韵律舞蹈、球类等活动形式进行教学、训练。而每一个教材所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也就不同。男教师顽强、坚定、果断、勇敢、潇洒的性格在一些教材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在球类教学中,他会利用自己本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表演个花式运球、三分投篮等,那潇洒干净的动作会立即引起学生的崇拜之情,从而激起学习的欲望。在技巧单双杠的教学中,男教师的沉稳和刚健会让学生有安全感,能够放心大胆地在他的保护下练习,掌握得就相应快些。而女教师特有的柔美气质在一些体育舞蹈、技巧内容中得以发挥,音乐节奏感强、动作优美等等都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改变,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偏科,更应要求自己全面发展,将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弥补不足。
二、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影响
1.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的教学观念对课堂有效性的影响。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起着指导作用,教学方法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切有效的教学方法都是从新的教学理念中引发出来的,教学观念不转变,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有效的课堂就无从谈起。骨干教师之所以能从普通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很大程度上是从教学观念上进行了转变,他们能认识到新课标下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能意识到“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教不同”的传统观念的不足。过往的教学观念用在如今的孩子身上往往起不到作用,从而不断学习,在培训过程中新老观念的冲撞能引起他的反思,进而转变观念,对课堂的把握能力加强,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而一些普通教师有的是因为“嗅觉”不灵敏造成原地踏步,有的是因为消极怠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过日子,他们的教学观念落后,又不学习新的理念,所以导致课堂低效甚至无效。
2.骨干教师和非骨干教师的专业知识对课堂有效性的影响。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长流水。”骨干教师专业知识丰富,可以很好地消化教材,并且能够把握学科知识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巧妙地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木桶效应”告诉我们,普通教师在某方面素质有些缺失,就会影响他全部能力的发挥,所以必须要努力提升,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骨干教师和非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包括教师对教材把握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1)对教材把握的能力。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资源,它不仅决定课堂教学内容,还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准确把握教材是形成有效课堂的前提。骨干教师会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内容、编写意图和编写理念。非骨干教师的能力相对弱一些,对教材的考虑不够全面准确,所以同一教材与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有一些差距。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项目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2010-2012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5.5亿元支持“国培计划”的实施。
“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是由中央本级财政每年划拨50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教育部直接组织实施面向各省(区、市)的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主要包括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团队研修、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班主任教师培训、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等示范性项目。项目将为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培养骨干作出示范,并开发和提供一批优质培训课程教学资源,为“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实施“国培计划”旨在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通过该计划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引导和鼓励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本次培训根据《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总体部署,根据“国培计划(2011)—中小学教师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总体实施工作安排,通过培训,帮助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学习修订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二、项目培训框架与课程
“国培计划(2011)”—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本着“示范、引领、 播种、普及”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学员们的个性化需求及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了培训内容,并从“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小学体育教师基础理论知识”“小学体育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小学体育教学互动与研讨”四个模块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题讲授,累计60学时。
三、项目培训效果与收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88-03
[作者简介] 樊迪 1986― ,女,硕士,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学,教育学。
“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幼师国培”,是在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顺势而出现的,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幼儿教师在教育中面临的相关问题,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培养出一批起到带头领军作用的幼儿骨干教师。
幼儿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主要包括集中培训、跟岗实践和总结反思三项内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良好的班级管理可使得幼儿教师国培计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整个国培项目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为项目的顺利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培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班的调查,分析培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国培幼儿骨干教师班级管理的路径。
一、国培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管理的特征
一 主体性
“幼师国培”是以参训的幼儿骨干教师作为培养对象,在培训过程中,班级相关管理者则会更加以学员为根本,以学员为中心,让参训学员切实深入到培训的情境和氛围中,使得这次培训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此次贵州师范学院幼儿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根据“国培”目标和具体要求,结合学员实际问题,帮助和解决参训学员所面对的问题,主要采取了集中培训、跟岗实践和总结反思三项内容来展开,很好地体现了国培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管理的主体性特征。
二 合作性
在“幼师国培”中,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学习,并且共享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资料,共同处理和解决问题。培训相关管理者间、学习小组间、学员和班委之间等都积极沟通交流,形成良性互动,同时整个培训班级的相互配合与合作有效地提高了参训学员参与学习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带动了整个班集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培训团队的组建,也不断发挥着团队的集体作用和力量,如专家或是授课教师通过集体研课和集体备课等方式促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讲授过程中,和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则更进一步的使得合作性加深;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内容,全体参与其中集体讨论,实现多层次的互动。
三 实践操作性
“幼师国培”通过国培使幼儿教师队伍不断加强,质量得到提升,解决好幼儿教师在教育中面临的相关问题,培养出一批起带头领军作用的幼儿骨干教师。因此,培训最终都要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实际内容,将“幼师国培”的目的和目标落实到实处,真正达到培训的效果。通过深入挖掘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的实际问题,给每位参训学员提供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以便通过培训后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
二、国培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 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管理的现状
通过对贵州师范学院幼儿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参训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访谈,从问卷调查中基本情况的整理中,一方面,可以发现“幼师国培”的参训学员年龄参差不齐,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其心理特征和生活阅历也有很大差别,使得国培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组织形式整体上较为松散、不易协调整合。另一方面,“幼师国培”的参训学员大多是刚毕业的教师或是即将要退休的教师,专科学历比例较高,占60.0%,这对于培训班级管理来说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而且,由于参训学员都是参加工作的教师,很多学员是被动参与其中的,还有一些是抱着旅游放松的心态,所以学习动机普遍不强、目标也不明确,其中21%的参训学员认为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不明确,甚至没有。所以,班级的文体活动经常是人员不齐、参训学员热情不够或是不配合班委的工作等,这也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二 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管理者组织不积极,培训班级学习氛围需调动。从问卷中也可发现很多学员甚至是被动参与其中的,对于那些年纪较大的教师,其中40岁以上的教师占17.5%,他们在受训过程中往往会有心无力,对学习也是听之任之,目标和态度都不明确积极,学习氛围受到影响。第二,管理者态度散漫,部分培训学员集体意识淡薄。在“幼师国培”班级中由于参训学员的个体差异,学员的发展目标和奋斗精神也会产生差异。第三,管理者能力受限,沟通协调工作有待加强。“幼师国培”要求参训学员在规定的时间集中受训,时间相对较短,但需要吸收的内容较多,其中12.3%的参训学员认为班级的学习认为比较繁重,甚至非常繁重。
四、促进国培幼儿骨干教师班级管理之策略探讨
一 创建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
培训班级成立之初,由于各个参训学员接受不同的教育、来自不同的地方,同时也将面对一个陌生的校园环境、人际环境和制度环境,学员互相会感到陌生,此时班委和班级制度等都尚未真正开始运作,培训班级目标不明确,此时的培训班级管理主要体现为相关管理者的经验管理。因此,培训班级管理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破冰”任务,为班集体创建一个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让幼儿骨干教师能够尽快缩短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畅所欲言地交流教学经验,打破学员们之间的不信任,转变为学员们之间主动积极的互相了解与沟通。
二 明确培训班级成员的角色定位
优化组合班级教师群体和学员群体,建立此次培训的服务团队,同时也要健全班级相应管理机构,这就需要明确培训班级成员的角色定位,这可以说是培训班级有效管理的组织保证。一方面,培训班级管理者在培训中应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他们服务于幼儿骨干教师学员,让骨干教师能够及时适应培训的环境进入培训状态。同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班级管理者也应协助相关管理部门共同做好培训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工作,帮助学员明确培训学习任务,做好学员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管理。另一方面,选拔合适的学员作为班级干部,成立班委。各个班委分别负责不同的岗位和职能,这是密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纽带,时刻影响着学员的心理与生活,对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和培训效果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班委的组建直接推动培训班级管理活动的高效运作。
三 加强培训班集体精神文化的建设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内核,班集体的文化建设属于班级管理中的重点部分。作为临时组建的“幼师国培”班级,其参训学员群体都是已经参加工作的教师,而且学习时间相对较,所以更需要良好的文化风气和班级建设。因此,培训班级可适当开展别具特色的文体活动和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加强学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参训学员间的感情,活跃学习气氛,丰富参训学员的业余生活。加强培训班集体的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参训学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班级管理的高效性,同时也会调动参加培训的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对提高此次培训的优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 优化奖励激励措施和制度
随着培训班级管理工作的展开,班级群体学习氛围慢慢形成,人际交往逐渐展开,班级目标也渐渐明确,培训管理工作人员、班委和班级全体学生也开始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更适合这个培训班级的相关措施和制度规范。尤其是涉及班级的奖励和激励的相关制度,急需制定相关班级制度、行为规范,以便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奖励机制。以此提高参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活动参与度,发挥评价激励法和良好的班级管理制度在培训班级中的作用。
五 树立培训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培训班集体能够营造学员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学习风气,引导参训学员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幼师国培”班级相关组织管理者和班委也可以采用“柔性管理”等手段,营造和谐的人文管理环境。如班委可以领导、组织、指挥、协调全班成员的行为,并为一个共同目标奋斗,其他参训学员增强自身的群体意识,参与组织决策、分工、沟通,遵守群体规范,逐渐塑造和培养培训班级成员形成良好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取向。
六 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等管理载体
网络是现代先进技术的产物和表现,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等载体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将网络资源、网络技术运用到班级管理之中可以对“幼师国培”班级管理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通过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为培训班级的管理带来巨大的成效。如建立培训学员档案,方便查阅和了解相关学员的状况;建立培训学员的在校情况登记表,可以将学员的工作、健康、出勤、奖励等详细记载;公示相关规定和制度,以便学员查询;同时也可以建立学员成绩数据库,统计学员成绩等,对班级管理进行系统而详细的数据分析。同时,在培训班级也要建立QQ群,方便信息共享,而且学员和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网络方式联系感情,加强沟通。相关管理人员和班委也要建立飞信、微信等,及时信息,使得信息资源达到共享的状态,提高培训效率。
参考文献:
[1] 蒋成r.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丛书:特级教师教学论文荟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方.教师培训研究与评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徐长江,宋秋前.班级管理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具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特级教师邢益宝曾说:“学生的发展,就是教师的成功,教师的发展,才是学校的成功。”教师本身的素质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命运,学校发展与否,发展快慢,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因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常抓常新的系统工程。
酒泉市东苑学校是2011年肃州区新成立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教职工100人,拥有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的名师阵容,自学校成立之始,就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期望值很高,上级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也多次强调,要把东苑办成在肃州区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学校。那么,如何在今后的发展中成为一所教育质量过硬的品牌学校,如何利用好现有教师资源配备的优势,带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两年多来,我们结合实际,立足校情,在培训策略和方法上做文章,确定了以创品牌学校,办一流教育为目标,以加强队伍建设,引领品牌发展的工作思路,把教师的培训提高作为促进品牌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确立了师德为先、骨干引领、互助合作、研训一体的队伍建设策略,构建起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教科研为依托的教师培训新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以人为本,夯实师德基础
师德是学校的第一品牌。实践证明,让教师在师德教育的各项活动中深化感知,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交流提升感悟,是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师德水准行之有效的方法。校长及学校管理者的工作成效不在于自己做了什么,而在于引领和鼓励教师去做什么,并成功地做了什么。
1.以人为本,让教师快乐地工作
有句话说得好――认真能把事情做对,而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我们坚持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在政治上引导人,思想上教育人,业务上锤炼人,体制上激活人,生活上关心人,构建了相互信任、融洽的人际关系,使学校成为人心凝聚的精神家园。面对我校新调入教师多、教师思想状况不一的情况,以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作为师德教育的核心,利用学习班、全校教师大会、党员活动等时间开展统一思想、鼓足干劲、立足团结,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思想教育活动,逐步形成民主平等的干群关系,团结协作的同事关系,从而涌现出一大批坚持工作、主动多代课、团结进取的优秀典型,初步形成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学校育人文化。
2.重视反思,让教师自警自省
在师德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反思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手段,能使思想和认识产生升华,能使工作实践更为有效。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教育学生的方法、沟通的技巧、教育的艺术、做学生喜爱的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爱岗敬业等多方面进行反思,就能实现不断升华职业道德的目标。学校及时反馈教育教学情况调查,甚至家长、学生的来电、来信和专项检查中反映或发现的问题,让有关教师进行重点反思。通过反思,查找自己的不足,发现自身的问题,明确改进和提升的空间,不断提高教师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
3.记录成长足迹,让教师有成就感和归属感
为了体现教师成长的成就,我们给每位教师建立了专业发展档案。其内容包括个人发展计划、教育教学理念、班级管理经验、课题研究、论文、精彩教案、反思、辅导学生获奖情况及其他个性化内容。每位教师在成长档案中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及时反思自己的日常工作,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实现了教师评价由鉴定性向激励性,终结性向过程性的转变。
二、骨干引领,打造高效课堂
骨干教师通过课堂引领是队伍建设的核心所在,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质量的根本。学校根据教师发展的需要,每年都组织骨干教师,围绕课堂展开培训。
1.优质课以点带面
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师在新的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每学期我们都组织一次校内评优课活动,全校所有教师参加,先在备课组内每人自选内容,或组内同课异构,推出优质课;组内集体备课,名师精心指导,由学校按教研组分科安排,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评课小组,对个别教师的教学标准达成度较低,由骨干教师进行分析帮助其对症下药,边学边改,向常态教学要质量。
2.示范课典型引路
如何才能给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指明方向?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我们常请一些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有自己特点的名师、骨干教师在校内上新课程示范课,开拓教师思路,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课型有利于教师的交流,互相切磋技艺,博采众家之长,充实和提高自己。
3.研究课重在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要有研究意识,我校教师以高效课堂研讨课为载体,开展《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研讨活动,并要求每位教师边听课边做好听课评析。在评课中,促进全体教师思想和业务上的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理论和实践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评优课推出名师
两年来,学校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和“新秀”工程,不断完善教师“以优带新”的辅导制度和学科导师制,从教师的“备、教、批、辅、查”等日常的教学工作入手,高标准严要求,勤指导常督促,切实抓新教师的辅导工作,同时发现和确定教学、教改、科研综合素质高的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通过片、区、市级的公开课、评优课等活动形式,不断创造机会,推出教学新秀,锤炼他们的课堂教学艺术,让更多的教师跻身到名师行列,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到目前为止,我校有3名新分配教师在肃州区新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小学英语课、小学科学实验课等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3名青年教师在肃州区初中数学、初中语文、体育课等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4名教师获酒泉市初中数学、初中语文、小学科学课等优质课评选一、二等奖,2名教师获甘肃省初中英语、小学英语优质课评选一等奖,1名教师获全国“卡西欧杯”数学课赛二等奖,这些成绩见证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
三、互助合作,培育团队精神
学校要鼓励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分享教学技能和专长,培养教师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教师和同事之间应该是伙伴关系,形成合作的团队,共同计划教学,相互观察、讨论,并彼此学习新教学模式或检讨或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
1.明确学习内容
对于每周的学习内容我校都作了比较具体的安排,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培训的重点任务来抓,向教师推荐和购买了大量的学习用书,如《走进新课程》《各科新课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指导》《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师与研究性学习》等,还定期组织校领导开展新课标讲座,年级组、备课组讲课标、说教材,各学科课程标准解读等专题学习。
2.人人参与讲座
依据学校的教育实际和教师的教学疑惑问题进行主题性的讲座,让全体教师集中参加,认真倾听,研讨讲座、报告的信息,从中接受新知,用于实践。骨干教师听教师上课、为教师评课、与年轻教师面对面的谈话,从中接受教育专家的思想传播,获取大量信息,解决教学上的困惑、问题,以便在自己的实践中更好地逐步体会、体现、完善新的理念。同时,学校还定期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调研,拓宽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学科、学术水平。
3.案例分析促教学反思
要使校本培训取得实效,关键在于确定好教学研究的主题。研究的主题来自何处?它应该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为此,我们确立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成功即成果的新型课题观和教研观,让教师在参与校本培训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行为。我们常常看到,一个教师上完课走下讲台,老师们或欣喜地评说,或充分地肯定,或友善地提醒……新的教法在热烈的切磋中逐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