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工程造价市场需求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8 17:00: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程造价市场需求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工程造价市场需求分析

篇(1)

成本的概念广泛地出现在各种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文献中。经济学理论中认为成本是企业投入生产的各种要素的租金,管理学中认为成本是企业运营的投入,美国会计学会对成本概念的定义是“成本是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成本管理是指:对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与考核等一系列科学管理。项目成本管理是指: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项目的具体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等管理活动,以达到强化经营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水平,降低工程成本,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过程。

一、项目成本管理的主要观念

(一)成本效益观念

成本管理观念是人们对成本管理有关问题的认识。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是否节约为依据,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人手,强调节约和节省。传统成本管理的目的可简单的归纳为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利润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目标,成本管理工作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的转化。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企业也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完善的产品和服务。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也就应该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以一种新的人事观――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

(二)多动因的成本管理观念

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竞争主体,应该树立怎样的成本管理观念来支配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是一个既有一定理论意义,又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

库珀和卡普兰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的歪曲了产品成本》的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动因”理论,认为成本在本质上是一种函数。使各种独立或交互作用着的因素(自变量)合理驱动的结果,那么驱动成本的动因主要有哪些呢?

传统上把业务量(产量)看作是唯一的成本动因(自变量),至少认为它对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而把其他因素(动因)撇开不论。按照这一成本动因思想,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基于这个认识,形成了诸如量本利分析以及依存于产量的弹性预算等在成本费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这些观点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业务量并不是驱动成本的唯一因素。

按照库珀和卡普兰的“成本动因”理论。成本动因可归纳为五类,数量动因、批次动因、产品动因、加工过程动因、工厂动因。从这个观点出发,应在分析有关成本动因的基础上,开辟和寻找成本控制的新途径。比如,按照作业成本法(ABC法)对成本动因的分析,企业成本可划分为有业务量动因驱动的短期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和由作业量动因驱动的长期变动成本(主要是各种间接费用)。基于此种认识,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可考虑通过实现适度经营规模来有效的控制成本,因为通常较大规模比较小规模更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三)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

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忽视其他方面的成本分析与研究,这种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应能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道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一方面,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就会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范畴。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环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最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心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由重生产管理转向重经营决策管理,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也就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如相关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编辑成本、付现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可递延成本、未来成本等等。

二、项目成本管理理论的简要回顾

(一)成本意识

成本意识,也有译为“成本警觉”的。在西方国家主要指:(1)注意控制成本,使成本不超出限额;(2)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保持成本的最低水平;(3)努力使成本降低到最低数。成本意识是现代成本管理中一个最为基本的立足点。

现代成本意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不受“成本无法再降低”的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的。以“JIT”(Just-In-Time Production,适时生产控制)和“成本企划”(Target costing/Costdesign,TC/TD)为代表的日本成本管理实践不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其设定合理的目标,不如设定理想的目标。必须指出,这种无穷尽降低成本的思想必须依靠战略构筑、组织措施的配合才能形成现代完整意义上的成本意识。表现为,一是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管理部门扩展到供应、生产和设计等各个部门。形成全厂全员式的降低成本格局,形成纵横贯穿企业各部门的“组织化成本意识”;二是将降低成本从战略布局的高度加以定位,即从选择开发项目种类、规模起就注入成本思考,确立具有长期发展观的“战略性成本意识”。

(二)成本效益

成本效益是价值工程思想的一种体现。当代社会,作为企业来说,应当着眼于市场需求,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往往要增加一部分成本,企业成本管理的目的应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这里,“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与“降低成本”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不一定有着“降低成本”的结果。这就是成本效益理论。

(三)成本抑减与成本避免

又称“成本节省”,即以一种改造的眼光对现存的企业环境从整体上和微观中都进行细致、深入的考察,力求在工作现场不徒耗无谓的成本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成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成本抑减的结果是树立更新的标准。常用的抑减手段有工作方法的改进、产品设计及品质的改良、价值分析法的运用、配件来源向外采购或自行制造的选择、全面质量控制、最经济采购、现型规划技巧、及时存货管理方法的使用等。系统的说,成本抑减表现为“成本维持”和“成本改善”两种执行形式:节约能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采购原材料或设备,属于成本维持的初级形式;现代“适时生产系统”则将成本维持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它以“零库存”形式节约了几乎全额的库存成本;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则不同于成本维持。它有着更为积极的改善态势,当然也只是一种基于传统规模经济学的质朴且粗劣的改善方式:现代的“作业成本分析”及其相配合的业绩计量与评价方式则是一种更为精密、更为深入的成本改善方法,其成效在欧美实务界有目共睹。

(四)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

在传统成本控制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各种控制手段“如标准成本控制法、预算控制法等”固然服务于降低成本的目标。但充其量只是较早期的“成本维持”,它以达成及维持目前标准为目标。随着成本管理实践的发展,“成本改善”与“成本避免”两种形态的成本降低方式应被纳入更广泛的成本控制范畴。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目标成本为起点的成本控制极具现代特色。

通常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从某种产品与市场的关系来说的,从产品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一般经历导人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这样一个循环。然而就每件产品形成乃至消亡的历程而言,经历的则是从企划、开发、制造到顾客使用、废弃这样一种循环。所谓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生命周期这一术语的。

LCC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认识。狭义的LCC是指在企业内部及其相关联方发生的由生产者负担的成本,具体指产品企划、开发、设计、制造、营销与物流等过程中的成本。广义LCC,又称“全生命周期成本”(Total life cycle COSt),则不仅包括上述生产方发生的成本,而且要把消费者购入产品后发生的使用成本、废弃成本等也包括在内。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其独自的成本特性,不但各阶段成本发生额不尽相同,而且各阶段“能确定的成本额”更是有极大的差距,指出了过程阶段与成本特性的关系。

三、项目成本管理在房地产项目中的运用

(一)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项目设计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着建设费用的多少和建设工期的长短,而且也影响建设项目的使用价值和投资收益,因而设计阶段对项目投资的影响最大。据统计,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75%~95%,在扩初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只占工程总造价的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5%~35%。很显然,项目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施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根据以往所开发的项目统计,设计费一般只占建安工程总造价的1%左右,但正是这1%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占75%以上。按价值工程的理论来说,加入设计费的投入可以降低建设项目的成本,即增加10%的设计费可节约5%的总工程造价。

(二)工程承发包阶段的造价控制

通过建设项目招投标,发包中位可以在众多的投标中位之间选定报价合理、工期较短、信誉良好的承包商。就招投标性质可以分为闭口和不闭口,就形式上来说有施工图招标、工程量招标、费率招标等,不同的情况适合不同的招标方式,不同的招标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因此无论用哪种形式招投标都必须考虑到对今后的工程实施和结算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开发商来说知道工程的大概造价越早越好,以使能早点确定预期价格,做到心里有数。要做到这点方法有一种:是用闭口价格,但这一般只有在施工图纸出齐情况下,才可能实行闭口价,这种方式常以多层住宅居多:一是在采用非闭口价包干的情况下。待施工图出齐之后,可以进行预算审价,既对施工中位的预算进行审核,又实行包干,这样也能较早确定中位造价。因为设计修改和工程变更、签证所涉及的金额般占总造价的比例较小,只须大概估个金额即可。但闭口价同样存在风险,转别是工期较长的项目,各种政策的出台,材料价格的升降都是双方应充分考虑到的,另外对于装修部分因市场价格千变万化,材料型号、式样、生产厂家都往往在施工过程中边落实边施工,难以采用闭口价的形式来确定其总价。

(三)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篇(2)

1.前言

我国自1964年开始修建北京地铁一期工程以来的37年,已在天津、上海、广州和香港等特大城市建成运营线路136.4km,以上各城市和新开工的深圳、南京和重庆,在建城轨线路里程超过100km。作为大容量的城市快速交通工具,城轨系统的出现为缓解日益紧张的城市地面交通、引导城市布局合理发展、拉动地方经济、改善城市环境和环保各方面都显示出巨大作用。与已建城轨系统的城市相比,拟建城轨系统的城市多在西部,各城市在城市总体规划、资金筹措、人才储备和工程准备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不少城市迫切需要缓解城市交通状况,具有建设城市轨道系统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各城市在基本建设条件尚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的申报,项目立项较困难。此外,拟建城市城轨交通系统的城市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项目报批和应做的准备工作,一旦时机成熟,随即启动城轨项目的建设。本文将重点讨论建设城轨交通系统应具备的条件和西部城市如何开展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与各位同仁共商如何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健康发展。

2.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西部城市经济和环保的推动作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提高城市化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国现代化的新进程。但由于在观念、人力资源、地理条件、工业基础、通讯、能源和交通方面的差异,西部各大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城市交通和环保的矛盾较沿海发达城市更加突出。西部大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金融、通讯和交通的的中心,其核心的凝聚作用和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作用更加明显。由于需求和供给的严重失衡,造成了西部城市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后续无力的局面。一方面,西部大城市人口和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发展相对迟缓的城市交通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和机动车出行困难给地方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总量较大,交通事故不断增加,日益增多的机动车废气、噪声和粉尘等环境污染,严重地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市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加强,市民更加关注城市布局的合理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另一方面,由于西部各城市的经济实力明显不及沿海城市,财政收入和可供用于基础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作为大型公益性基础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启动困难重重。

目前我国正处在持续高速发展阶段,西部城市发展空间巨大,亟待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平衡、交通需求旺盛与道路严重不足、城市形象提升要求与城市布局不尽合理之间的矛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城市客运交通工具具有安全、舒适、快捷、准点、容量大、乘客面宽等多种优点,是提升城市形象、缓解城市交通状况和改善生存环境的有效手段。大量研究成果表明[2],轨道交通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显著作用。与其他地面机动车辆比较,城市轨道交通的能源消耗仅为17.4%,人均CO2排放量仅为21.7%,人均噪声污染仅为53.3%,人均每千米资金投入也低于其他交通系统。此外,已建城轨系统城市的实践表明,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兴建对促进城市布局合理发展和拉动地方经济有着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

3.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近年来,除城轨已建和在建的城市之外,不少西部城市表示了建设轨道交通系统的意愿。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属于大型公益性建设项目,项目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直接回报低,不可能大规模在各城市建设。所以,有必要研究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基本条件,以便各拟建城轨交通系统的城市在进行项目决策时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启动,这对于拟建城轨交通系统的西部城市尤为重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应遵循市场规律,也就是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平衡。这里的需求就是当地的城市规模和交通量是否达到一定的尺度,而供给则是指该城市是否具备修建城轨系统的能力。具体地说,一个城市是否应当建设城轨交通项目,应从城市发展的需求、经济技术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三方面来综合考虑。鉴于此类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已十分明显,在项目评价中难以做到客观、合理的量化评价,在此不作深入分析。在收集我国主要城市国民经济和交通状况数据的基础上,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相结合的方法,从市场需求和建设能力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提出关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决策的建议。

3.1市场需求分析

一个城市是否应该建立轨道交通系统,首先取决于城市的需求状况,而城市对轨道交通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讲,市区总人口、市区人口密度、建成区面积、道路长度、道路用地面积、人均道路面积、路网密度、道路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率、机动车总量、非机动车总量、居民日出行总量、人均日出行次数、单向高峰小时客流量、总交通负荷及城市交通发展规划等都是衡量需求的指标,但是,用全部指标进行评价,不能很好地突出主要需求,也不具备可操作性。

研究表明,一般来讲,市区人口超过100万人,人口密度达到1000人/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不足10平方米/人,预测单向高峰小时客流量超过1万人次,城市的交通矛盾就十分突出,对轨道交通系统的需求较为迫切,具备建设的必要性。上述指标作为评价城市轨道交通需求的主要因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2经济技术能力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行业的技术水平。其中,城市经济实力是最重要的约束条件,对轨道交通这类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实施起着决定作用。我们认为,城轨交通待建城市的GDP、人均GDP、财政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能较好地综合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在的经济能力。

3.3综合评定方法探索

为了给各城市在对城轨项目的进行决策时提供参考,充分体现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我们以国家统计口径提供的数据源为依据,以科学性、客观性为主,突出重要性,兼顾可操作性,选择十个主要指标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条件的评价体系,提出两种综合评定方法。

极限评定法是给出每个指标的最低或最大限值,作为评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备条件。项目只有同时满足十个指标的极限值,城市才具备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条件。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和明确,便于操作,缺点是难于完全真实地反映城市综合情况。

综合评定法是从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和经济技术能力出发,以城市现状和国家年度统计数据和政策性文件为依据,对10个主要评价指标进行加权评价。这种方法原则上能较好地反映城市的交通需求与经济实力,但权重系数的选择往往难以做到公正和客观。

为了给城轨交通系统待建城市提供科学和操作性较好的评价指标,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特点,经研究,我们推荐极限评定法(见表1),并给出了量化指标的推荐值。通过对我国主要城市1999年统计数据的调查、分析和测算,在建城轨系统城市的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部分待建城市的各项指标也满足要求。我们认为,这一指标体系既有一定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希望该评价体系对城轨系统待建城市在项目决策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表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基本条件

评价项目内容

极限值

备注

1

市场

需求

城市人口现状

市区总人口(万人)

>100

建设部91年文件规定

2

市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1000

3

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人)

<10

4

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8

5

预测客流

单向高峰小时客流量(人/小时)

>10000

依据我国〖轨道交通建设标准〗

6

经济技

能力

财政经济现状

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

>1000

依据国家计委已有规定

7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

>10000

8

财政收入(亿元)

>100

依据国家计委已有规定

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5000

10

采用国产设备情况

综合设备国产化率(%)

>70

依据国家计委99(458)号文件

4.西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策略探索

与沿海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处于长江和黄河上游生态区的西部大中城市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交通需求矛盾和环境保护的压力相当大,而建设能力则相对不足。根据中央开发西部的政策导向,在西部大、中城市中有序地进行城市轨道项目的实施,对于促进西部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西部城轨系统待建城市应在争取政策支持和降低工程造价两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

(1)争取地方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

l积极稳妥地落实资金筹措和融资渠道,探索适合本地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

l审慎地开展城轨项目的筹建工作,客观地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估;

l协同城市规划部门搞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有效控制沿线线路及车站用地;

l进行必要的人才和技术储备。

(2)探索有效降低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方法和途径

l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进行合理技术定位,使人员和设备效率的发挥达到最佳;

篇(3)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项目规划设计既决定项目产品品质,又决定项目产品成本,也会影响项目产品品牌,因而规划设计与成本控制工作的充分平衡、协调,才有可能在实现产品设计任务的基础上做好项目成本控制工作。因此有必要从成本管理、设计规划协同的角度去审视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建立起此阶段成本控制的正确工作理念和思路,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和途径。

一、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思路

规划设计阶段决定项目建造的主要成本,建造成本的70%—80%在规划设计阶段确定。因而项目规划设计管理的成效与项目成本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在设计管理中忽略成本控制要求去追求产品效果,或者因成本控制要求不合理导致产品品质下降甚至不能实现产品功能要求。在前期项目成本目标条件下,遵循设计管理的基本规律,优化设计管理,强化设计阶段成果审核,把成本效益观念具体落实在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工作中,用价值研究等主动控制的方法,平衡产品设计和产品成本的协调关系,以期取得高效的“投入产出”。

1 首先应树立设计阶段的科学成本观

项目开发运作经营以产品的最终实现为目标,因而需要树立设计阶段的科学成本观,清楚认识项目成本、质量与进度为核心的运营目标及控制是一个高度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其目标的实现必须在项目实施前及过程中明确规划、统筹兼顾,规划并保持项目设计运营的成本、质量与进度的总体平衡,也只有三者相互平衡协调,才能实现在各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高效。

设计阶段的成本观如图1所示。

2 应从投资决策阶段开始抓规划设计,执行全程设计以实现成本控制

项目投资决策明确了项目运营的各项管理指标。通过产品各阶段规划设计的不断深入、初步明细,其约束指导后期规划设计及成本管理等各项目标的逐步落实。从而在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中都强调规划设计的重要地位,将规划设计控制项目成本的理念全部导入到项目设计管理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使成本控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量化到具体细节中。加强规划设计的成本预控及各开发环节的主动控制,全面体现全程设计成本控制的效能和其核心价值,使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产品的建造过程,而是将成本控制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建筑技术的发展态势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产品建造完成的后评价、产品的使用维修以及产品处置阶段。

3 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应加强产品开发建设全过程成本管理能动的意识

成本管理贯穿房地产项目开发全过程,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应具有产品开发建设全过程成本管理的意识,使规划设计与企业发展战略、项目开发目标,产品市场营销深度统筹结合。充分发挥规划设计的市场策划的作用功能,使产品市场策划与建筑设计理念共同融合。

在产品成本目标管理要求下,完成从项目策划定位及市场目标到设计任务书再到设计成果以及最终实现的建筑产品,在各阶段规划设计过程中,能动性地加强成本管控的工作,落实管控责任,事项管控目标。

4 清楚认识规划设计与成本管理的关系

目标成本管理是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其管控任务的落实依据项目论证阶段完成的目标成本的估算、项目策划阶段目标成本测算及成本项目拆分,作为设计规划的成本基础及约束条件,设计管理部门应在各阶段设计工作中全面贯彻项目目标成本管理。成本管理部门应在项目论证、项目立项、项目策划、项目设计及工程实施等各阶段中指导、控制、协调配合好项目各项设计工作的成本管理,使项目目标成本的管理随项目规划设计及实施逐步连续深入、统一平衡整体推进。

二、在项目设计阶段其成本控制的方法途径主要包括:

1 设计单位的选择与设计费控制

设计单位技术水平的高低、设计主创人员的能力、设计工作责任心、图纸完成质量的好坏以及设计配合程度等都将会影响工程造价,因而应依据项目产品品质及定位的要求,选择同类经验丰富、具相关或相似经历,且其能满足设计进度计划的要求、配合度较高的设计单位及团队完成项目设计。如在方案设计阶段,可采用方案竞赛或招标的形式,选择方案及其优秀设计主创人员,从人的主观能动因素保证其设计质量。

对于自身的设计管理,应针对具体项目编制详细的规划设计任务书,对项目设计各项工作提出具体的明确要求。如工作进度安排、各阶段图纸表达范围内容和深度、各阶段设计成果指标等,以保证设计成果质量。

设计费用成本是控制设计单位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因而在目标成中,应按类进行拆分,费用标准与产品档次标准相一致,费用支付与设计进度、成果质量、配合程度相连接,在实际工作中,从一开始就明确设计成本控制的条件,要求设计公司加强其成本控制意识及工作。

2 设计管理流程创新

充分发挥设计工作“纸上谈兵”的优势,采取传统工序前置,以局部设计的成本换时间。加大前期设计工作投入,在充分合理设计周期前提下,完成方案、扩初、施工图设计,尽可能将各专业、各阶段、各分项设计交叉进行,提前进行部品工作,在施工图纸完成前完成主要部品定样、选型工作,减少的部品种类、数量,与设备、材料供应商形成战略伙伴关系,达到合作双赢,成本降低目的。

设计创新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3 价值工程及寿命周期成本在设计阶段的应用分析

价值工程(即VE,其V = F / C,V—研究对象的价值,F—研究对象的功能,C—研究对象的成本,即寿命周期成本)是以提高产品或作业价值为目的,通过有组织的创造性工作,寻求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功能的中管理技术。

价值工程的目标,是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使产品具备它所必须具备的功能。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对产品进行工程分析,其将产品价值、功能和成本作为一个整体同时考虑,其强调不断改革和创新,开拓新构思和新途径,获得新方案,并在研究过程中将功能定量化,将功能转化为能够与成本直接相比的量化值,以集体的智慧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以提高产品价值的方法,降低成本。价值工程以定量化的方法解决设计中各方案比较优选的问题,尤其是在方案初期阶段,开展价值工程,通过以集体智慧,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聪明才智,以科学有效的方式,解决设计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效果准确、明显。

4 限额设计的应用

限额设计就是按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各分项工程在保证达到目标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分项工程设计及其变更,以保证成本目标不被突破。在目标成本管理体系中,落实各设计阶段的限额控制成本,提高落实设计人员的成本管理要求责任,促使其将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加强工程成本设计环节的分析比较,用科学合理的目标成本限额和用料限额指标,检查设计成果,用制度化的长效管理机制,监督限额设计的落实,保证限额设计的实施。

实例大量表明,限额设计是控制工程成本,提高投资效益的有效手段,应大力推行,并不断深化。

5 设计管理的标准化

设计及其管理人员应重视设计工作的长期性积累,紧密跟踪分析市场市场,准确把握市场变化要求,建立不同的市场产品类型的需求标准模板,以保证各类型设计项目内容、专业的配套完整性。根据产品建设及市场反馈意见,建立项目产品各阶段设计成果的标准及设计内容交叉配合的流程标准,使项目按管理计划标准要求,分阶段逐步、按期、全面完善实现,保证设计成果符合项目建造工作要求,避免涉及内容不完整,专业不配套,深度不够而造成的工期延误、质量偏差及成本增加。通过标准化制度建立,使产品设计方法、经验不断积累并完善,专业精度、深度和成本管理效率不断提高。

6 重视模型及图纸审核的功能作用

在项目前期概念规划方案阶段就进行模型推敲工作,是各规划方案的意图能直观体现,有利于项目参与各方及工作人员全方位了解产品规划设计思想,从而进行方案的比选、优化,从而节约时间成本。在项目方案阶段进行进一步的模型推敲,有效指导产品方案的造型、立面、体量、材料、色彩以及部品的深化研究设计,为扩初设计和部品材料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促使产品扩初及施工图设计的专业配合度,内容完善度加速实现。

在方案设计完成阶段,开展设计成果评审优化,组织产品项目团队进行设计方案初步的评选、复核设计各专业内容的完整性,进行设计内容深度的检查。在扩初阶段,重点评审结构、设备等项目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现的可靠性、经济性,检查各专业相互的配套协调程度,全面解决产品实现的所有技术要求。在施工图阶段,全面检验各专业内容设计的深度和配套性,以及其与工程项目施工的协调性,减少设计变更,避免设计失误,以全面符合建造施工的要求,通过设计的良性协调及成果的高质量标准,从而达到成本目标管理要求。

设计对工程建设项目开发及其建造成本的影响巨大,何更有效实现设计阶段对成本控制,仍是要每一个工程项目参与者继续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在工程建设实践中结合产品开发实际情况及成本控制目标,充分发挥设计工作创造性、能动性,通过有步骤的设计管理计划协调,使产品设计成果符合设计阶段任务要求,为项目开发进展及成本控制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目前,国内大部分煤炭企业管理水平较高,但一部分煤炭企业投资决策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对于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投资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仍比较突出,项目管理不科学,致使项目竣工投产后经济效益与设计指标存在较大差距,项目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有的甚至长期亏损,造成较大损失,甚至威胁到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文通过浅析煤炭企业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并探讨改进项目管理的措施和手段,为煤炭企业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1]。

1主要问题

1.1项目可研阶段谋划不周,考察论证不充分

可行性研究是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所进行的研究分析,目的是为项目决策提供主要依据。但有些煤炭企业对项目可行性研究及该阶段相关工作重视不够,对拟上项目谋划不周,立项工作不规范;有的可研报告科学性较差,不能充分切合企业实际。在可研报告编制论证过程中,对市场需求、建设规模、产品方案、设备选型、建设条件、投资估算、融资方案等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分析、比较和论证,项目预见性不足,不能客观全面评价项目内外部环境,对风险因素考虑不足,论证工作存在走形式和走过场现象,工作团队、外部专家达不到规定要求,致使可研论证难以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这些问题的存在为项目建成后的有效运营埋下了隐患[2]。

1.2投资不能量力而行,上项目存在盲目性

在煤炭市场进入下行期后,有些煤炭企业特别是部分国有煤炭企业,不能从市场趋势和自身经济实力出发,仍然通过加大金融杠杆方式、甚至在资产负债率达到或超过警戒线的情况下仍然抢占资源、上项目盲目扩张,造成投资规模与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严重不适应,使企业经营雪上加霜。有的在融资规划和方案没有落实好、资本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就盲目开工建设,造成后续资金难以按照合同支付给合作方,造成停工停料,不但项目工期加长,形成“烂尾工程”,财务费用也进一步增加,甚至因出现施工单位依法索赔,企业陷入官司之中,也使企业诚信和对外形象大打折扣[3]。

1.3违背项目建设程序,留下政策隐患

一些煤炭企业法制观念淡薄,侥幸心理作祟,违背基本建设程序,违背项目建设“三同时”制度,冒着法律及政策风险上马项目,甚至个别企业仍然存在“三边”(边勘查、边设计、边施工)工程问题,这些行为给项目建设埋了重大隐患。随着国家去产能政策落实,政府监管的不断加强,这些手续不全、违规建设的项目成了被取缔关停对象,花巨资建成的项目不得不停工停产。这些问题反映了企业管理的薄弱特别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混乱,也给企业发展留下了巨大隐患,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4招评标过程不规范,影响项目投资和工期

有些煤炭企业在管理组织和项目招标过程中,存在规避招标、应招未招、虚假招标、围标串标等情形,本应通过招标方式实现提高建设项目工程质量、保证建设工期、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受到严重影响。有些企业在建设项目招标管理中,计划工作不严密,准备工作不充分,不但评委组成不科学,而且由于计划不周造成评委没有充分时间审阅招标文件和了解投标单位能力、资信,失去了招标的意义。有些企业由于过于偏重节省项目投资,未给中标施工队伍和设备供应商预留合理利润空间,为工程承包商、施工企业或设备供应商偷工减料提供了可能。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企业工程质量和工程安全留下严重隐患。

1.5建设过程监管不力,“四大”控制跟不上

有些煤炭企业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不能按照法规、规程、标准和计划进行项目监管,现场监督不到位、现场签证把关不严、重大设计变更未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等,对工程质量、材料质量、设备质量把关不严,导致项目投资、工期、质量、安全等方面控制不力,使质量、安全、环保事故时有发生,不但延误工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给项目建成后提高质效、安全生产、节能环保等工作留下了诸多隐患。

1.6内部审批程序繁琐,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有的煤炭企业特别是产业多元化的大型企业集团,一般情况下同周期实施的项目数量多、布局广、种类多。大部分煤炭企业管理水平比较高,但有的煤炭企业由于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低,管理层级多,管理链条长,统筹协调能力不足,导致管理效率低,这些问题在建设项目管理中表现尤为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项目前期工作在企业内部流转时间过长,不但影响工作效率,更影响项目周期,影响项目时效,更有可能影响企业内部产业链配套和专业分工协作体系的建立。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项目核准和监管效率的背景下,企业内部存在的这些问题急需改革和改进。

1.7项目总结有待加强,后评价制度尚未全面建立

项目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有必要对项目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价或全周期后评价,以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改进工作,为其他项目或后续项目建设提供参考或经验教训,促进企业建设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有的煤炭企业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项目后评价制度,项目竣工交付建设单位、项目生产运营结束后没有对项目建设运营情况进行系统总结和对比分析;有的企业虽然开展了总结评价工作,但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不够,指标体系不完整,评价制度不健全,执行制度不严密,尚未形成持续改进的建设项目良性循环运作机制。

2对策措施探讨

2.1做好项目可研论证工作

确实树立“战略引领规划,规划指导计划,计划控制项目”的理念和工作体系,在项目管理中突出主业地位和战略管控,避免重复投资,将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作为评定标准,建立项目管理长效机制,对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和风险因素分析,科学规划审慎筛选新建项目,确保新建项目合法合规,符合产业政策和企业战略规划。项目前期工作应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谨慎扎实地开展投资决策前的风险调查和论证工作,把风险分析预测贯穿于可行性研究全过程,分别从行业趋势、政策要求、资源状况、基础设施、项目本身等多个层面进行研究。项目论证应充分借助外脑,内外结合,力求科学、全面、客观,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加强分析市场需求分析。认真评估项目建设对环保容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强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战略合作,争取把建设项目纳入当地政府规划,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政策和建设环境。引进上下游企业、金融企业等战略合作伙伴开展项目建设,筹集建设资金,分散投资风险。制定应对安全、环保等重大因素应急预案,防止突发事件发生,保护职工生命健康安全、环境安全和投资者利益,把投资风险管理好、控制好。

2.2建立完善项目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一套科学、规范、严密的从项目考察、审批立项、开工建设、施工管理、工程验收到竣工移交、项目结算的项目管理机制是对实施项目管理的保障,包括项目决策机制、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等。加强项目决策管理,完善科学民主的项目决策机制,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加强项目立项、可研、设计等制度建设,强化投资决策智力支撑能力建设,为项目有效决策奠定坚实基础。大力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一个项目从立项、开工、建设、竣工、结算、生产等过程统一由项目法人负责,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可追溯的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实行项目风险抵押金制度,对项目决策、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依据责任大小,实行风险抵押,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通过机制建设,为项目成功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2.3依法合规推进项目建设

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推进项目前期准备和建设进程,杜绝侥幸心理,杜绝违规建设,杜绝“三边”工程。加大工作力度,抓住“以先进换落后、以大换小、等量置换”等政策窗口机遇,加快项目合规办理,彻底解决有关问题。规划新建项目,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履行项目备案、核准或审批手续,使项目建设管理全面步入正轨。加强项目招标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完善招标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建设,提高管理人员法治意识、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建立一支职业操守高、专业结构合理、工作认真负责的专家评标队伍,并加强动态管理和激励约束。通过依法依规管理,为项目建设提质增效提供有力保障。

2.4建立项目优先级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一般都实行产业多元化战略,同一时期的建设项目按照不同特征可划分为许多项目类别。包括规划项目、拟建项目、在建项目;包括煤炭项目、煤电项目、化工项目等上下游产业项目;包括新建项目、改扩建项目;包括小型和大中型项目等。对这些项目应根据企业战略和市场情况,建立实施项目优先级管理制度,根据优先级标准,对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和分类梳理,科学有序推进。对带动企业转型升级、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应优先安排、尽早启动,重点保障;对效益前景好、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基础性项目,严密组织,科学调度,加强监管,加快建设,用建设时间置换市场空间;对有助于解决经营亏损、处置僵尸企业和人员分流的具有效益前景的劳动密集型或短平快项目,要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等措施,予以支持;对集团内部资产负债率接近警戒线二级企业,原则上停止安排新项目建设。对当地地方政府要求上的项目,要站在全集团角度加以综合平衡,避免重复建设,处理好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产业项目指导目录,严把项目立项关,防范政策风险,项目技术水准应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2.5加强项目风险管控工作

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看,煤炭企业面临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环境风险、融资风险仍比较突出,并自始至终伴随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防范主要风险,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应通过顶层设计,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风险防范和管控体系。从体制层面看,应大力推进股权结构多元化改革,除核心项目外,支持其它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混合经济。大型企业集团应充分发挥大集团综合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共同建设项目。加强市场预测,调整产品方案,生产满足市场需求有竞争力的产品。通过上下游股权、技术等合作等,建立利益共同体,防范市场风险。加强政策研究,利用政策机遇,规避政策风险。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防范环境风险和安全风险。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推进产融结合,在疏通融资渠道的同时,加强资金风险管控,保证项目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2.6开展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

在项目建设过程及项目竣工投运后,企业项目管理部门应组织开展阶段性、全程性、全周期的项目后评估工作。项目决策后,应该及时对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及时进行评价;在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应根据项目阶段性特征分阶段对已完成的工程进行评价;项目最终竣工后,应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系统性整体性评价;在建设项目建成试生产结束、投入正式运营后,应开展建设运营评价。通过建立后评价制度,开展后评价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制定相应措施加以改进,为其它项目建设或建设此类项目积累经验,培养管理人才,不断完善企业建设项目管理体系,促进企业不断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确保项目始终处于良好运行和管控状态。

3成功实践案例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是一家集煤炭、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物流贸易、建筑矿建、现代服务业于一体的特大型工业企业集团,是河南省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所属企业分布于河南、贵州、新疆、内蒙古、青海、安徽、四川、山西、陕西等省区和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集团公司把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和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和支撑集团转型升级的重点来抓,大力推进建设项目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效果明显。“十二五”期间,共完成基本建设项目投资470亿元,建成了一大批骨干优质项目,赵固二矿、嵩山煤矿、永龙选煤厂等一批大型现代化煤矿项目的建成,为淘汰落后产能并继续保持规模优势奠定了基础;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性能碳纤维技术、煤制乙二醇技术等,建设了一批具有重点煤化工项目,为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发挥了核心支撑作用;通过建设高端项目,延长装备制造和有色金属产业链,开工建设了“三门峡戴卡年产1000万只铝合金轮毂项目”和“同人铝业年产60万t高端铝加工项目”等,为装备制造业和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一大批优质项目的启动建设或竣工投产,就管理角度而言,主要依赖于集团公司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方法在实践过程中的不断完善和创新,而项目建设体制机制和管理方法的成功实践,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项目管理人才,为集团公司进一步发展以及基本建设不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人才和管理基础。

4结语

煤炭企业的项目建设及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煤炭企业只有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结合企业集团具体情况,贯彻企业战略规划,持之以恒改进和加强项目全过程全体系管理,改革创新企业内部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和方法,才能有效规避和防范投资风险,打造优质高效的建设项目,支撑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苑茹 单位: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确立正确的研发阶段的成本观

成本的合理控制是一个项目研发的重要环节,其产生于项目定位,控制于产品研发,执行于设计管理。合理的控制研发产品的成本是从多方面考虑的,例如:新的规划形态、新造型、新户型、新空间形式与成本的关系都要在研发的过程中仔细考虑与研究;对设计方案的材料成本及建造成本均及时与成本部沟通,保证项目的成本的可控性。

成本控制在设计阶段(包括选材用料)占有70%~80%的份量,工程阶段(包括合约和实施阶段)占30%~20%。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实际上是一个价值工程问题,其研究确切地说是一项价值研究而不是控制研究。

项目运作讲求的是成本、质量与进度的平衡,而非某一个极端,因为其中任何一项都意味着代价,只有三者平衡才能获得最小的代价付出。

成本控制对设计人员而言是任务,对成本人员而言应前置而持续,对公司所有员工而言是意识。

成本管理活动应把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而不是从简单狭隘的节约和减少成本的观念出发,要从“投入产出比”的分析来看待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

成本管理不能局限于产品的建造过程,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

二、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目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前提

“ 目标成本”是如何提出的呢?营销部制定产品定位及相应的价格定位;成本部制定项目目标成本;设计部控制目标成本偏差率。

谈“成本控制”不如说“成本优化”,主要是防止成本的本位主义,牺牲了品质和进度。

三、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实现成本优化的“重点专业地带”

主要指:流程与计划、论证拿地阶段概念规划草案、规划方案、建筑方案、结构方案、部品策划方案、景观方案、示范区策划、施工图。

计划管理是时间成本的保障,流程优化可降低时间成本和因失误引发的成本增加。

四、项目规划阶段的成本优化

规划的标准既作为设计输入条件,也作为规划方案的评审依据,其中包含对成本控制的评审依据。

五、建筑设计阶段的成本优化即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

(一)设计管理

1、加强对设计公司的管理与协调

设计成本对于一个项目整体而言,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相对而言,由于设计单位技术水平的高低、出图质量的好坏及设计配合的积极程度而给项目整体工程造价带来的影响则要大的多。因此设计单位的选择应主要依据其设计水平而非收费的高低。

在设计单位的选择过程中,对于项目主要设计人员的选择尤为重要。主要设计人员的水平将直接影响设计成果的质量,因此对设计单位的选择首先应为对该设计单位中主要设计人员的选择,以确保最终设计成果的质量。

在设计合同中,可以增加要求设计公司提供有关合理设计、控制造价、方便施工及管理的各类建议的条款,尽可能从项目初期的设计阶段开始,就对成本有所控制。在设计过程中,做好与设计人员的沟通,建立奖惩措施,激励、推动设计院。还应开展设计公司间的交流与竞争。

2、建立管理程序与制度

包括完善公司设计标准、坚持设计全过程评审制度、建立专家会议评审制度、内部审核制度化。

(二)技术管理

1、建筑方案的选择:设计前期方案一旦确定,成本大势也基本确定。结构设计方案入手可以对项目总成本进行较大优化。

2、结构方案的选择:体系选型与结构布置要合理,合理的结构方案决定主体工程成本造价。

3、结构计算数据的审核:结构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对技术指标的审核

(1)输入信息的审核:

核对电算的基本信息如抗震分类、抗震的重要性类别、场地类别、设防烈度、基本地震加速度、特征周期、基本风压、地面粗糙程度、各类荷载数值、荷载折算、梁端弯矩调幅系数、放大系数等等是否有误,有无刻意放大。

(2)输出信息的审核:

检查输出信息中各项技术指标是否均衡,尽可能接近规法限值。

4、细部做法的控制与审查:对细部做法的要求及做法控制对造价的影响也非常大。

(1)新Ⅲ级钢(HRB400)的应用:由于新Ⅲ级钢(HRB400)强度高、延性好可以明显地降低含钢量,因此大量的在一些成本控制较好的项目中广泛采用。

(2)合理归并结构构件:结构平面及构件分类太少含钢量会上升,但分类太多不利于施工控制。

(3)细部大样做法构造措施要周密、规范。

(三)其它关注事项

1、成本优化与设计合理周期的确定

结构成本监控过程的分阶段控制要求设计周期尤其是扩初、施工图设计周期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多方案的比较,才能保证设计成果准确、安全、经济。

2、结构含钢量限额

由于建筑产品的非标准型、物业类型的多样性,结构的经济性指标很难同工业标准化产品一样采用绝对指标。

含钢量指标不是唯一的经济指标,如果过分单一强调含钢量,存在降低结构质量的风险,并对体型规则要求过高,易影响其内部功能布局及外立面的美观,难以保证产品的较高品质。

3、其它的(建筑学及总图专业)成本限额指标:开窗率、外墙系数、地下室配比等。

4、建筑形式选择的成本风险:复杂的造型必然带来较高的成本。

5、模型研究规避修改的成本风险规划、户型模型研究作为研究的重要手段,与公司各部门和设计师能够进行更直观、清晰、有效的沟通,意义重大。

六、材料部品选用的成本优化

(一) 首先设立内外装修和安装的成本目标;

材料与成本密切结合,在不同的设计阶段确定相应的材料成本标准:

1、预测成本:在设计前期阶段完成,依据是“产品策划方案”

2、预估成本:在施工图开始之前完成,依据是“产品扩初设计”,在本阶段应完成主材的材料研究、定型及初步定样。

3、目标成本:施工图完成之后完成,是招投标的基础及依据。

(二) 倡导在设计管理阶段,部品工作并行前置;

(三) 倡导在施工图结束前,完成主要部品定样定板;

(四)倡导标准化设计,减少部品种类,将降低设计工作量,降低错误率的发生,减少施工管理难度,单一部品采数量较多,可集中采购降低成本。

七、景观方案的成本优化

景观方案的成本最难控制,景观方案需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

1、 满足建造成本的要求。

2、 满足营销的要求。

3、满足项目部的要求。即材质选择的本地化和施工工艺的可行性。

4、满足物业公司的要求,要安全、便于管理,后期使用、养护成本低。

八、施工图阶段的成本优化

在施工图阶段应减少由图纸和材料的失误和不完善而带来的额外费用的发生,同时减少因设计成果不完善造成的施工管理费用。

主体施工图设计周期短,工作量大,发生变更的几率大、变更的费用额较大,应重点把控,据统计国内地产公司由设计失误所带来各项目设计变更占总建造成本的3-10%,其中重复性错误占相当比例。根据万科集团财务部2003年对9个城市,14个项目的统计,变更签证造价为38.04元/平米,总额约7472万元。若建安成本按950元/平米计,则失误率为4%。

为降低设计变更签证率,可以采取的策略为:建立施工图阶段的长期合作伙伴;给予合理的设计周期;完善标准化构造设计;重视阶段成果标准。

九、成本优化实现的一些其它途径

1、 严格执行成果标准;

2、 减少人为增加的工作复杂度;当户型差异不大,但品种数量较多时,会给客户带来选择的困惑,而且给设计和销售带来成倍的工作量和复杂度。

3、 流程上将先后串行工作变为并行前置;

方案阶段将结构、设备、电气、部品工作前置与功能平面同步开展,使方案的实施性更强。

4、 提高决策效率;

5、 加强合作伙伴管理;

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制作方面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在合同中明确含钢量、目标成本的额度。

6、 输入条件多一些约束和意识,少一些随意;

篇(6)

【关键词】

应用型;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工作岗位要求。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有不尽合理之处,大多数高校课程并没有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需求进行设置。

1 根据工作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关于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有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从市场需求角度进行论述,如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认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取决于人才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第二种观点从就业领域和工作类别的角度进行阐述,如崔莉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投资、评估、企业理财、金融投资、财产保险、建筑工程造价、财务分析方面、财务会计等方面的工作;吕立伟、张周等认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是能在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专门人才。第三种观点则从能力角度进行阐述,如朱开悉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目标是具备“宽、厚、强、高、熟”,专业能力素质要求高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执业人才。第四种观点从工作性质等角度进行论述,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提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财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我国学者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各自的不足。如第一种观点提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本质要求,但缺乏市场具体形态的描述,不便操作;第二种观点提出了具体工作类别,但提出的国际化等要求过高,难以实现;第三种观点抓住了能力这一要点,但“宽、厚、强、高”很难做到;第四种观点综合了市场要求,素质、知识和能力及工作性质等,较为全面,但提出的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目标超越了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能力,不切实际。

我们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其实质就是来源于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这些可能的就业及发展岗位有出纳、核算会计、总账会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部经理、投资部助理、理财部经理、理财部助理、融资部经理、融资助理等工作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满足这些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

2 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确定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

2.1能力结构

关于财务管理工作岗位所需要具备的工作能力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杨克泉认为财务管理人才应具有娴熟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业务操作技能, 并且精通企业理财之道, 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7]。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认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掌握语言表达能力、财经写作能力、经济分析能力、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筹划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等专业技能。朱传华认为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应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谋划能力、业务能力、决策能力等[8]。李文静则认为财务管理岗位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计算机操作、信息获取及分析、财务处理、金融管理等能力。刘其冰认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会计核算、税务筹划以及实践应用等业务技能。以上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财务管理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要求。但是都是比较宽泛、抽象的概述,没有进行概括和总结,缺乏层次感,不便指导课程体系的设置。

综合以上各个学者的观点以及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要求。可以将财务管理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划分为三种能力: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技术技能是指使用信息化等技术按照企业财务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标准等完成财务工作的能力。人际技能是指与财务工作相关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与上下级及税务部门、银行、客户、证券等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能洞察企业内外环境及经营状况,从而合理调整财务资源、制订财务管理制度,并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或作出决策的能力。

不同的工作岗位要求具备不同的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除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部经理、理财部经理、融资部经理等领导岗位外,其他工作岗位都是毕业生可能的选择,而从事领导工作也必须掌握其他岗位的技术技能。因此技术技能是所有工作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也就成为应用型本科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人际技能对于所有的工作岗位都非常需要,也是做好每一个岗位具体工作的技能之一。概念技能是财务工作领导岗位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生毕业后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也成为本专业所需要掌握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三种能力都需要培养,但重点应注重技能的培养。

2.2 知识结构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所要求的技术技能、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

技术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的知识机构包括账务处理方面的知识、财务分析方面的知识、融资方面的知识、投资方面的知识、全面预算等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成本计算等成本会计方面的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方面的知识、税收筹划等税务方面的知识、财务软件等方面的知识等。

概念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概念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是在掌握技术技能所需要的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熟悉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分析、企业管理理论、经济法、财经写作知识、风险管理等知识及其收集与分析方法。

人际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人际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至少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行为科学、激励等方面的知识。

3 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1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很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是会计专业的简单复制。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目的只是为了招生人数,其开设的课程基本是会计专业的课程,再增加几门会计专业没有的课程。比如是针对财务管理课程用双语教学等等。有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大多数珠三角地区独立院校的实践课程设置始终在会计学专业框架下;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只有一些会计专业的实验室,如专业会计综合实训室,会计信息化实务实验室等,并没有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投资、融资等建设实验室及实训课程。

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理论色彩太浓。现有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虽然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但是开设的课程体系中没有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如融资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就业岗位之一,但是经过网上对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150多所高校进行调研,发现还没有一所高校开设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课程;又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不需要掌握每一个理论的推导过程,而几乎所有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理论性色彩太浓;再如,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管理学课程,传授管理历史、理论和规律,而对财务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的企业管理内容很少涉猎。

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有课程体系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不够,课程之间存在交叉重复。如《财务管理》课程中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投资的基本理论、项目投资、证券投资、现金管理、存货管理、利润分配、财务分析、财务预算、杠杆原理、资金需要量的预测等内容与《管理会计》、《证券投资学》、《财务会计》、《财务分析学》等课程重复。

课程设置操作性不强。首先没有针对“应用型”设置专门的实训课程,如没有针对基础会计学开设基础会计实训。其次每一门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侧重于对概念、作用、原理以及决策工具和分析工具等知识的介绍,对于实际工作的流程、方式方法则一笔带过,没有对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重点、要点、难点及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介绍,更没有完整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流程,也不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领,学生学完一门课程以后也就很难动手操作。

区域性、行业性没有妥善解决。现有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没有体现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没有针对该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特色设置有特色的课程。

3.2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满足工作岗位需要。满足工作需要即将满足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根据工作岗位需要确定学生的能力结构和知识,并据以确定课程体系。融资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岗位之一,要求学生掌握融资的基本理论、方法、程序等,相应地需要开设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投资学等课程。

课程内容有效衔接,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如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之前,首先要开设基础会计学,让学生掌握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程序后,然后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如何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日常的财务问题,从而使课程之间有效的衔接。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必须避免课程之间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如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放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所得税会计可以放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

课程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开设操作性的课程。对于一些课程而言,在课堂上无法有效的实现实践内容,就可以在该课程结束后,设置实践周,由实训指导老师提供真实的财务等资料按企业实际运行要求进行演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结束后开设基础会计实训实践周,让学生模拟企业做一套简单的账。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专业课程内容要兼具理论性和操作性,在课程内容、结构安排上可以理论作为先导,将实际操作流程为主线,并以实际案例及评析为支撑,以能力拓展训练作为巩固与扩展。

兼顾地区特点和行业特点。由于应用型本科一般是为地区或行业经济服务,所以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可以结合高校所在地区或行业经济的特点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比如在以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开设一些旅游会计和酒店会计之类的选修课以及所在地区的经济历史、人文等课程,供学生根据可能的就业岗位进行选修。

3.3课程体系具体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除公共课程外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及集中实践性教学课四个部分。

专业基础课就是指本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具体开设的课程有:EXCEL在财会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财经应用文写作、企业管理学和基础会计学。

专业课程是根据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开设的核心课程,具体开设的课程有:中级财务会计Ⅰ、中级财务会计II、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实务、投资银行学、管理会计、投资理论与实务、融资理论与实务、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网上银行与网上报税、资产评估学、审计学、财务报表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税法、行业会计、财政学、专业会计综合实训。

专业选修课程是为了扩展专业的知识面,满足服务地区或行业需要,开设的一些课程,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专题、货币金融学、海南经济概览、企业设立与运行管理等。

集中实践性教学。具体开设的课程有:基础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训、企业财务会计岗位实训、企业投资和融资实训;在第二学期以及第四学期开设暑假社会实践课程。

【参考文献】

[1]汤炎非、谢达理.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材建设探索.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17期;

[2]Xie da li,Tang yan fei. 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verse and Dynamic Curriculum Take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ization,the excellent course in Hainan Province for example,载2013年6月Esuc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cience;

[3]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财务管理人才建设的市场需求分析与培养设想.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4 期;

[4]崔莉,加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思考.网络财富,2010年第10期;

[5]吕立伟、张周.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财会通讯,2011年第21期;

[6]朱开悉.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04期;

[7]杨克泉.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及改革构想[ J ] . 财会通讯, 2006( 8) ;

[8]朱传华.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