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外文学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多年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经验积累,我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做法如下: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儿童最喜欢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特别是童话,寓言或关于英雄人物的注音读物。他们不仅喜欢读,还喜欢讲给别人听。教师必须是此类课外书的积极读者,可选讲一个故事,有意识的在最有趣的地方停下来,让学生自己看书,把故事补充完整,以此激发兴趣,诱导自能读书。中、高年级则应将学生兴趣引至名人传记及科普读物上,结合语文课的学习,相机推荐适合“口味”的书目,鼓励他们课后去自由阅读
2.指导表演。
一年级的注音读物上有《滚南瓜》的故事,我先叙述开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帮小白兔出主意:“怎样才能将南瓜送回家?”接下去阅读原文后明白了:小白兔是看到了熊猫骑的三轮车后,想到把南瓜滚回家。“怎样才能将南瓜滚起来呢?”我又出示一个大南瓜,放在讲台上,让两个学生把南瓜竖起来演示滚来滚去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谁愿意表演这个童话故事?”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我请三个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这个童话故事。故事中“小白兔”滚着南瓜回家去的情节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滚南瓜》的故事也人人会讲了。
在低年级课外阅读中,这种“读、议、演”结合的做法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又能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示方法。
学生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还需加强指导。每节阅读指导课上精读一、两篇读物,教会学生从整体入手三步读书:初读,归纳主要内容;速读,质疑解疑;细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释词。告诉学生自由阅读时,不仅可以连读,略读,还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跳读。二年级学生能把一本200多页的书在放学以后几小时就看完,有的学生就是挑最有趣的情节跳读的。如:有一次一学生在电视上看一部连续剧《红楼梦》,急于想了解黛玉和宝玉的命运结局,就找来一本《红楼梦》小说,不到半小时就找到了答案。家里人感到非常奇怪,他却笑着说:“我是跳着读的。”
4.明确要求。
让学生明确不同体裁的读物有不同的要求。童话、寓言重在明理;历史故事重在懂得故事梗概;诗歌重在通过朗读体会其意;科普读物应明白书中的科学道理。还要求学生对各类文章中精彩的重点段,要会理解、会背诵、会仿写。这样既为写作打下基础,又能提高理解能力。
5.培养习惯。
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每人备一本摘录本,教会分类摘词摘句。如佳句分类:按句型可分为比喻句,拟人句等;按内容可分为写人物外貌或写动物外形的。学生的摘录本,每周必查一次,每学期互阅两次,相互促进。
6.作业钩连。
把语文课的内容通过阅读挂钩,做到“根在课内,梢在课外”,如学了《吃虫的植物》后设计了这样一道填空题:“世界上吃虫的植物约有()种,在我国已发现有()种,除了猪笼草,茅膏菜外还有()。”这样的作业,学生是有趣完成的,于是乐于阅读有关书籍。课本中安排的重点项目,光凭基础训练中安排的练习还不够,围绕每组训练重点,读讲课文时,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课外结合与小学生相关的书类杂志读物上的文章进行练习,培养学生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不过练习的短文要注意有明确的典型性及反馈性,以利掌握规律、熟练技巧,发展智力,又促进了读书读报活动的正常开展。
应用文是处理现代事务的重要文书,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各类事务的增多,各种应用文书种类越来越繁多,应用场合越来越广泛,社会对从业人员掌握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然而,遗憾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状况却十分糟糕。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厌学的现象。即使有些学生已经意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可是在课堂上依然提不起兴趣进行学习。
由于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加上目前中职教材对应用文的处理,基本就是按照各种文章体裁、概念、格式、要求、写作特点、写作例文几大块进行编写,概念过于抽象,理论色彩太强,缺少形象感人的材料,一般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语言简洁、平实,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明显缺乏吸引力,学生往往感到很枯燥,不喜欢应用文写作课,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甚少放在应用文的学习与写作上,这种情形使得应用文教学收效甚微。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增强教学趣味,强化写作实践,教出应用文的特色,教出应用文的效率,实现中职应用文课的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中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唱主角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顾一厢情愿地照着自己的思路一味灌输,而不管学生想不想听、爱不爱听;然而学生并非都是“忠实的听众”,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接受知识,造成实际上教与学的分离。学生缺乏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常常是教师在台上讲得兴致勃勃,学生在台下酣然大睡或窃窃私语,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古希腊普鲁塔戈有一句名言:“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应用文写作课要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改枯燥性单向灌输式为趣味性多向活动式,化静为动,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模式,发展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新模式。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分析应用文写作活动式的动态教学模式。
活动式的教学模式,最好就是把授课地点从教室转换到户外活动场所,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拓展活动或游戏活动中。由于学生长期处于室内约束和压抑,一旦到了户外活动,就如无绳的疆马,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通过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在参与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教学效果将远胜于教师的单方灌输。例如《计划》和《总结》这节内容的实践教学中,我采用了拓展活动中《挑战极速》的游戏项目组织学生活动。每一次游戏之前,要求每个小组填写计划工作页;每完成一次游戏也要求小组填写总结工作页。游戏内容规则如下:
游戏目的:团队协作、创新思维,通过活动学会写计划和总结。
场地:学校运动场
器材:用绳子围成一个直径2米的绳圈;圈内错乱位置摆放1-25的数字信息卡片。
规则要求:
1.10人为一个小组;
2.项目任务是裁判哨声响后,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圈内按数字顺序拍打完25张卡片。
3.每组进场后,绳圈内只能进入一名队员,只有绳圈内的队员才能拍打圈内的卡片;圈外队员的头、手和脚不能伸入圈内范围,否则视为犯规。
4.每组三次机会,取时间最短的一次作为成绩,成绩中用时最短的一组为胜利者。
应用文写作活动教学能否取得实效,最终还取决于学生是否主动开展各项活动。如果教师单方面行动,而学生不积极配合,应用文写作活动教学还是不能取得实效。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为保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一般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做好以下方面:
第一、明确在具体的活动中个人的职责。就某一具体活动,明确进行分工,施加压力,督促其必须完成任务。
第二、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配合。学生差异较大,可以安排能力较强的学生支持、配合相对能力较弱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愉悦。
第三、将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纳入评价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教学证明,学生只有对应用文写作产生兴趣,才能端正学习态度,自觉、积极地接受写作知识和训练,主动地提高应用文写作水平。
常言说的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如果要激发学生对应用文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爱上应用文写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室外活动式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引导和启发,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只要我们肯从学生的角度深入思考,多进行教改研究,探索出更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应用文写作就会成为一门人人爱学,充满乐趣的学科。
参考文献:
[1]刘春霞.如何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J].职业教育研究,2007,(07).
在我国新发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多种阅读能力,有较为丰富语言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所以说在现代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文底蕴。
一、营造阅读气氛
家庭教育是营造阅读气氛最为重要的一环,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应该着重强调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好处,改变家长陈旧的思想观念,保证孩子的阅读量。建议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多陪陪孩子去图书馆看看书,还可以给孩子多买书,陪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让孩子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和阅读的乐趣。
除此以外,还可以在教室张贴美言美句或是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可以在班级里开展图书阅读角,让每个学生都提供一本书,然后供大家阅读,这样既可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还可以让拥有这本书的孩子给其他的学生讲解这本书,不但自身印象深刻,而且还使自己的阅读自信大大地增强,一举两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样的古训也诠释了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道理。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带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择优选择阅读
每个人的生长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喜欢的书的类型也是各种各样的,我们在教育教学方面不应该只局限于 “大家”所谓的“名著”,应该多听听学生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愿意读书,渴望读书,还可以极大地促进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我们在尊重学生的选择时应该给学生一些建议的,读书的范围不限,但是内容必须是健康的。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理念中,让学生深切地明白择优选择一本健康的书,选择适合自己比较有意义的健康书籍是非常重要的。
三、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当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准备一本专门的采蜜本,摘录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好的词汇、句子、片段,大量的积累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的积淀,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再次创作,对于已经阅读完的好作品,应该多读,读到朗朗上口的程度把文章变成自己的,然后再进行加工和修改,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写出好文章了,既锻炼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又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定的语言基础。
集中性的阅读教学,提高课外阅读能力。一个班至少有几十个学生,教师不可能一个一个单独辅导,因此可以选评出学生喜欢的作品集中性地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孩子们各显其能,也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认知这本名著中的精华。
四、拓宽阅读空间
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 让小学生在课本阅读的基础上,拓宽阅读的空间和分量,提升阅读的效果和质量。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现代文的教学也应很好地进行拓展阅读,课外阅读学生不仅仅可以掌握好课内的文章,还扩展了自己的视野。
五、激发阅读兴趣
曾经有伟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喜欢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时候,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比如说可以在教室里办一个板报,每周让一个学生布置,上面可以是名言警句,可以是美文美句,也可以是精美的古诗词,还可以是朗朗上口的小段,更可以是学生写的优秀的文章,让学生无限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丰富自己的阅读常识和阅读技巧。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布置,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增加自己的成就感,而且还可以增加自己的见识,让学生真正地爱读书,想读书,渴望读书。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长河中,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为学生丰富的语文素养而作不懈地努力,让学生在语文美感的蓝图中自由地飞翔,享受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的无可替代之处。
参考文献:
[1]张志伟.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实践与研究[J].浙江教育科学.2001(0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教书先生的学堂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学堂外也即今天的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这是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过对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与中国古人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然而我们既丢掉了优秀的传统,也没有借鉴外国学者的先进理念,却走进了讲课文讲作文 “ 唯讲是上” 的死胡同,在“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具体看来,对课外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在许多地方和学校,语文课成为学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欢迎的课。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无疑为语文早早地判了死刑。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二、指导课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还要有方法指导,包括读物选择、阅读积累、阅读速度等等。
1. 精心选择读物,确保健康阅读。爱迪生的母亲给他推荐读物的方法我认为很值得我们借鉴。她针对爱迪生爱思考的特点,春天树木吐绿时,就给儿子讲大自然的奥秘;夏天乘凉,就讲罗马帝国的兴衰;落叶之秋,给儿子读小说;冬天在炉火旁就用物理、化学现象丰富儿子的知识。
2.指导速读、精读的方法。学生阅读时,特别是在课外阅读中,要能分清主次,属于扩大眼界、丰富知识的读物,要学会浏览;属于与当前课内学习有关的内容,就要学会精心研读。
3.指导质疑方法,提高解疑能力。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我特别强调要求学生不要迷信书本,要积极思考,敢于质疑。我在班级设立“征答角”,让学生把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公布在上面,又引导其他同学共同查找资料,帮助解答。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仅靠教师的愿望是不行的,也不仅仅是靠教师的串讲分析或简单的展示重点、目的之类的既定目标所能奏效,它涉及到教师、学生、客观环境等诸因素之间的综合作用。
建立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良好的老师。”目前,中学生的阅读正受到现代视听媒体的挑战,主要是电影、电视和流行音乐,“快餐型”读物也占据了不少学生的空间,读了就扔,读了就忘,休闲的目的是达到了,促进思维,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质这些中学生本无法回避的阅读任务与目的,都在快节奏中失落了,语文课文选有不少经典名著的片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能否让学生在“窥一斑”的基础上,激起“知全豹”的欲望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引导,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查找资料,探究因果,进行交流,那么,学生怎会没有阅读的兴趣呢?
语文课教学本应承担着激起学生阅读欲望的主要责任,而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指导活动,的确存在许多不足:
传统语文阅读活动,一味讲究“读书百遍”,这种以大量时间投入为基础的读书方法,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社会,显然是难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现代学校语文阅读活动,则往往以“割裂为美”,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泥于“背景、段意、主题、特点”的肢解模式中,将多样化统一的文章的内容拆散并抽象成许多简单的概念。这种阅读活动的僵化模式,不仅破坏了文章血脉灌注的有机生命体,而且使用阅读活动陷入肤浅,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在的生命,实现阅读者与阅读对象的心灵对话。当今学校语文课堂无法激活学生阅读需要,这是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事实,这也是社会所广泛诟病的语文教育的症结所在。如果忽视今天所处的时代特征,忽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经验与阅读需求,如果我们不能从激发兴趣、主动拓展这一角度来改革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活动,则我们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前景,的确不容乐观。
所谓“尽情阅读、个性摘记”式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就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目的,充分利用所拥有的读书资源,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自我鉴赏的基础上自主摘记,以阅读的冲动带动新思维、以个性的摘记带来自我的积累,由此使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性、整体性全面提高,这是以课外带动课内、以课内促进课外的阅读指导方法。
“尽情阅读、个性摘记”的目标明确,操作简单。对小学高段(5~6年级)学生而言,我定下了明确可行的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阅读材料,能大量默读、速读资料和文章,能大量背诵古诗词及一些优秀篇章,有初步的赏析能力并能做规范的摘记。在具体操作上,对教师而言,便于布置和检查,随堂要求对所学课文有预习性和复习性的阅读,布置与课堂相关、内容相似的文章查找和阅读,完成“天天采蜜”表格的填写,完成好词、好句的摘记;周末则围绕单元教学内容来查找和阅读,完成对好段落、好篇章的摘记。因为偏重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书写整洁工整,对摘记的内容知其好在何处,即对其进行鼓励,学生乐意做,并努力做到最好。对学生而言,形式不多,力求简单,同时兼有阅读训练,容易形成能力。主要通过下面几项内容实现:1.熟练默读,并大量练习课外内容速读。2.借助字典进行独立课外阅读。3.根据教师指导,进行有选择的课外阅读,并进行自我鉴赏基础上的摘记。4.展开讨论,交流摘记内容,同学、师生、父母之间互赏、相互探讨。
一、尽情阅读,徜徉书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其中推荐篇目有70篇,其余部分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因此,平时学生必须进行大量阅读。
1.坚持两个“注重”,指导全面阅读
(1)注重阅读主体的自主性。“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因此,我们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我们冲破教科书的局限,带领学生走进书海,使学生对大量的图书感到新奇、兴奋,随之产生阅读的欲望;另一方面,我们体会苏珊·罗森韦格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因此在尽情阅读中,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充分强调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了预期的阅读效果。
(2)注重阅读主体的习惯性。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阅读的全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使用工具书、“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如旁批阅读、附注阅读等。
2.做到两个“保证”,指导材料内容
(1)保证具有健康丰富的阅读内容。我们建立了校图书室、班图书角、个人小书柜等,采用学校购买、个人捐献等形式积累图书。书的种类繁多,文学、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科普等,每一本书都经过精心挑选,不拘样式内容,同时逐渐淘汰一批内容陈旧、不合时宜的书,做到“保证营养新鲜,健康丰富”。在家庭中,我们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向家长介绍积极健康且适合小学生的阅读网站(“小学生阅读网”“学乐中国网”)等;同时推荐订阅优秀的儿童报纸、刊物,如《儿童文学》《中国少年文摘》《课堂内外》《小学生创新作文》等。大量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面广量大。
(2)保证学生有合理充足的阅读时间。我们将阅读列入语文教学计划时间,保证每周有两节相连的阅读课,同时不局限上课地点,可以是教室、阅览室,也可以是绿荫下、操场上、走廊里等,另外也不强求独立阅读,可以是两三人甚至是小组阅读。此外,将阅读带进家庭作业时间,保证每个学生每天至少有三十分钟的“亲子阅读”时间。
3.立足实效检验,引入创新理念
(1)跟进读书,逐步指导。学生喜欢读什么样的书,读书的进度怎样,教师通过查阅摘记,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学生的阅读实际和语文单元教学实际提出显性或隐性的目标要求,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为此,我们设计“天天采蜜”的作业表(见下图),这样的要求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说简单明了。学生利用“家庭阅读”30分钟的时间阅读材料并填写此表,自然而然就积累了知识和素材。积累的作业表每月装订成册,一方面代表着自己读书的脚印;另一方面供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同时也成了自己的小小读书手册,学生们都表示“比做课后习题有味多了”。
通过个别、小群体、班集体之间关于阅读的谈话交流,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阅读方法,逐步掌握怎样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培养好的读书习惯、怎样提高读书速度等阅读技能。如,要求他们认真看准字词句段,做到边读边想,细心体会字句的意思,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他们先通篇粗读,后重点细读,不能理解的部分要反复读反复想;辅导他们先了解文章的大意,后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适时适文采用朗读、默读、速读、略读、浏览、查找搜索等阅读方法;读前的浏览、查找,读中的圈点勾画、附注旁批,读后的欣赏、摘抄,甚至之后的交流、运用。精心指导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语文课中尽量配合体现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而使课内促进课外。如以《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为例,我对“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了如下指导:首先请学生对“我们急忙把通风口打开,只见松鼠像粒子弹似的从里头窜出来,跳到大柜顶上”中的“窜”做重点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来得快而猛”;有谈心理的“小心谨慎”,有评用词的“简练、生动、形象”,还有议反衬人物的“真是太想找到它了”。学生在具体的“批注”中学习了阅读方法。
(2)积极鼓励,交流多样。在总结方面,我们做到以表扬、倡导为主,进行不定期的、多形式的交流,如故事会、我谈《ΧΧ》书、谈天说地大比武、佳句佳段朗诵会、阅读新书大擂台等。这些由阅读而带来的小小的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渴望了。
(3)倡导质疑,各抒己见。我们赞同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好的提问远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在阅读的全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质疑、交流、提问。由此引入创新的理念,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扩展性阅读方法,进行直接的再造想象,进行延伸对比,进行开放式立体型甚至是甄别对与错的思考,体现个人风格的自由想象和联想等。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运用研究性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引用、搜集、探索、批评、质疑,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创见。
二、个性摘记,书海拾贝
不断阅读是基础,个性摘记则是读书的另一种延伸,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将外部语言进行内化,从而“有所得”的一种手段。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如:“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因此,摘记是具有“养成习惯性”的更深一步的阅读。所以,我们提倡摘记,要求摘记。在摘记中,我们强调指导以下几点:
1.让“习惯”成自然。我们要求学生凡是读书,必做摘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摘”,一定要摘最好、最美、最有意义的。“记”,一定要写得工整美观、要用心体会。
2.明“方向”,给“自由”。所谓“指向性”,就是教师给学生指定的一个阅读方向、一个阅读目标。如:学习寓言故事之前或之后,要求学生找大量的寓言故事来阅读,这是“指向”。同时要求学生可以摘记好的词语、句段或篇章,也可以是故事的寓意,还可以是故事所带给作者的感想,甚至是自己所悟到的新的寓意等,这是“自由”。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完全自主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摘记的材料遵循学生自主原则,选择符合其个性、兴趣、特长和鉴赏水平的内容。
3.分层训练,循序渐进。每读一本书、一段话,对于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我们要求做到“应该在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下圈点、勾画,并多读几遍,如果能够背诵,那就更好”。对于一般学生,要求做到“依据教师指导,在熟练地大量、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阅读对象精读,再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段落摘下来,并想一想说一说好在哪里,然后把它们记在心里”。对于具有较高阅读水平的学生,要求做到“学习浏览,进行预习性或复习性的大量阅读,收集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材料、词句、文段,摘记下来,并记录自己的‘读后感’,其中体现对文章进行自我初步的赏评式分析。在讨论会、欣赏会上,朗读自己的摘记,提出自己的观点,达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另外,还可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摘记配上一些小小的插图或为摘记本设计统一的版式。一是培养阅读兴趣,二是学生在配图期间也在思考摘记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回忆和积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天天采蜜本”,所以两年下来,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阅读资料。由于是自己的杰作,很多学生表示每次在做新的摘记或每天闲暇时,都会一页页地翻看。其实,这就是一个“阅读—摘记—(片刻)记忆—提取—(持久)记忆”的完整反复过程。通过做摘记,学生们获益良多,如可以享受大量美文、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日后作文时会有话可写等;还可以促使学生读书更认真、想得更深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还可以留下一些重要资料,以备日后使用。
在“尽情阅读、个性摘记”中,我们还格外注重阅读实践的探究和熏陶,以期通过学习方式的创造,达到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例如,读物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以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学生必须对此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从中演绎和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式。在此期间,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学生的阅读面广、摘记量大,随之带来思维的活跃、思想的开放、观点的创新,同时又促使写作面的扩大、写作量的增加、写作内容的增多。点面结合,扩大视野,开拓思想。“尽情阅读、个性摘记”立足于在“读”的过程中开发思维,抓住目标;着眼于在“摘”的过程中扩散思维,形成能力;强调在“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再次发现,重组知识,独立思考,养成创造性思维。如此,在教学实践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以“尽情阅读、个性摘记”为方式的小学高段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具有操作性、实用性和不可估量的教学应用价值。
参考资料:
1.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
(2)外科学分论中与中医学有关的内容包括乳腺囊性增生病可以口服逍遥散和小金丹等中药治疗;肠梗阻病人可以使用大、小承气汤,针刺双侧足三里等方法通便;痔疮治疗使用马应龙痔疮膏,苦参汤坐浴;胆石症治疗使用消炎利胆片、消石片、消石散等药物;胆道蛔虫病使用乌梅汤驱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使用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尿石症使用金钱草颗粒利尿驱石;骨科病人护理涉及中医骨伤学知识;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采用中医推拿、按摩、理疗等方法。
(3)皮肤病和性病病人护理也涉及许多中医学知识: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就提出治疗湿疹采用“浸疮,黄连粉主之”的治疗之法;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可以使用中药雷公藤;系统性红斑狼疮采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的方法,用雷公藤、青高素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治疗,还可口服火把花根治疗;色素性皮肤病(如白癜风)使用中药丹桃冲剂配合黄芪口服液治疗;银屑病可以使用一些凉血解毒、活血化瘀的止痒方剂(黄连解毒汤和五味消毒饮)治疗。
2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的优势
2.1培养护生人文素养
中医作为国粹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脉相承。中医的诸多理念就是从我国古代哲学中衍生而来的,譬如阴阳五行理论、相生相克学说、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等。故《素问》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也。”指出学习中医者须通晓天文、地理和医道等。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渗透中医学知识,进而温习中医历史,讲叙如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中医名家的故事,无疑对提高护生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弥补医学院校人文气息薄弱的缺陷。
2.2促进护生身心健康,为护生人生导航
我校护生绝大多数是女生,在教学中讲授一些中医学知识,可以教会护生预防和治疗感冒、腹痛、痛经等常见病,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抵抗力。在讲授西医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古代中医名家的经历和治病救人的事迹,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吸引力。
2.3培养护生严谨的医学态度,树立整体护理理念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这与现代外科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在外科护理学课堂上讲授古代中医名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于培养护生认真的医学态度具有积极作用。现代护理注重整体护理,以实施护理程序为方法,恢复健康为目标,为病人提供计划性、连续性、系统性、全面的涉及身心、社会、文化综合因素的优质护理。中西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整体护理要求,对于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中医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历来讲究医护不分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这也符合整体护理观念。
3外科护理学教学中中医学知识的渗透方法
3.1邀请中医护理学教师参与集体备课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体研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的一系列活动。邀请中医护理学教师参与外科护理学教研室的集体备课,让其从中医角度阐述外科疾病治疗方法,而外科护理学教师也提出建议,希望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注入外科疾病中医治疗方法的讲解。这样的备课别出心裁,使教师受益匪浅。
3.2鼓励学生参加继续教育学院的中医职业技能培训
我校继续教育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开展了诸如中医按摩、中医针灸和中医推拿等项目的职业培训,并且可以授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和级别认定证书。应动员和支持护生参加这些培训,使护生医学技能多样化,成为拥有一本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多本职业技能证书的人才,而这些技能也可以在外科护理中得到应用,如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等。
3.3改革外科护理学教材,适当增加中医治疗和护理内容
目前,我校高职护理专业使用的外科护理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外科护理学》(2版),该教材实用性强,内容翔实,但缺点是对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方法介绍较少。可在“骨科病人的护理”章节适当增加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让护生了解中医治疗骨伤的方法;对肿瘤病人的中医护理方法只用一句话带过,没有详细讲解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和药物,护生普遍希望能适当增加这部分内容。因此,可在适当的时候编写校本教材,增加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内容,从而适应新形势下复合型护理人才需求。
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在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家庭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为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就要关注个体差异,设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是打基础阶段,因此,我做到留有必要的作业外,更把一 定时间留给学生,留给他们选择的余地。这样的作业学生喜欢,即省时增效,又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作业;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异,又体现了兼顾基本要求。另外,还可以请同学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名言名句,格言古诗;提倡写日记、编童话故事;办小报;办展览;交流课外阅读书籍等。
二、善于读阅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选入教材的文章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只有加强阅读,厚集薄发,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语文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要完成这一 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课外阅读内容可以是课堂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以指导读和开放自由读相结合。指导读是学完一 篇课文利用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读另外几篇文章。因此,指导学生有选择、多方式、高质量地阅读和使用书籍,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学生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样开放自由阅读内容,提倡读课堂教学内容以外的报刊、书籍。在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就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词、句、段)或主要的问题发表见解,也可以对课文内容、写法作出评价或对课文作出补充、修正……还可以充分利用汇报、演讲、朗诵、研讨开故事会等活动介绍好书、交流心得。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把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读中积累知识,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陶冶情操,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精神。 这样课内外结合起来,即丰富了学生知识领域,扩展了知识视野,又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善于观察
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入社区,走入社会。观察活动作业就是小学儿童智慧启蒙的真正学校,是打开儿童智慧之门的金钥匙。通过观察积累材料,培养能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兴趣,激发求知欲。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课余时间,结合课内学习内容,布置观察作业。
为了配合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我们指导学生在家里养花、养小动物。当夏天下雷阵雨了,我让学生观察天的变化;当秋天下小雨了,我马上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领略秋雨的多彩;当初冬起大雾时,我马上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雾中、雾散的景色。当冬天下大霜了,又让学生到户外体会霜中的景色。这样学生在观中学,学中观,文景结合,师生会触景生情。因此也就有了:我观察夜晚的天空,找到了北斗七星;我发现金鱼睡觉时是睁着眼睛的;我看过蜜蜂在蜂巢上方跳过“圆舞”和“摆尾舞”;我真的欣赏到了月光花在晚上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当学生兴致盎然的介绍自己观察的事物、景色时,即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也提高表达能力。
四、善于画画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忠实原文,动手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原文或部分段落。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加之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色彩鲜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布置一 些涂涂画画的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无疑会有好效果。譬如:教学《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这两篇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我喜欢这金色的秋天,我要用我的画笔描绘我心中的金秋,而且给自己的画取个诗意的名字,再描述画面的内容,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描述画面内容可以加进自己的想象,不局限于画面本身,让画面有动感。画好后,我们举行一次画展,看谁用手中的笔,画出自己心中最美最美的秋天。 这样的作业本身就具有了美与艺术的意味,用色彩鲜艳的画,使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并展开了联想的翅膀。 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在画展中,有的同学画了十几幅画。这样创造性的作业,不单是学生复习了课内所学的内容,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当学完课文《爬天都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望天门山》、《给予树》和《花钟》等课时,我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 幅图画。《富饶的西沙群岛》远处落日的余晖,结满果子的椰子树,艳丽的海水,千奇百怪的贝壳,庞大、有趣的海龟,翱翔的海鸥。作业画展中展示出了学生那一 幅幅美丽的图画。通过学生亲手绘画,即培养了他们爱美的情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与同学交流学习成果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及获得成功的快乐。
五、善于表演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课后作业形式多样化。表演是思想的外化,是才气的展示,是能力的发挥,表演是一 门融语言、动作、神情于一 体的综合性艺术。让学生把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能淋漓尽致地表演出来,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也能使欣赏的同学从中受到情感体验,获得提高和发展。
1.学生大多缺乏阅读的兴趣
他们只对打游戏机,看电视电影,上网聊天兴致勃勃.他们获取信息大多从影视和网络图像中来,而从文本阅读中获取信息较少。甚至连语文课本的课文,有的也没做到精读。
2.学生阅读范围窄
除了语文教材和几本学习资料及作文选,几乎没其他阅读文本。这还是所谓“优生”的情况!
3.学生阅读能力低下
首先,阅读时间不能持久。大多数学生不能坚持不懈地看完三千字的文章或做一小时的连续阅读。
其次,阅读效率低,阅读速度慢。读完一些材料后,他们会感觉很累,也回答不出一些针对阅读材料的提问。很多学生存在“读后茫然,不知所读”的现象。
再次,对阅读对象有选择性.偏爱一些幼稚低级甚至不适宜学生阅读的读物,比如渲染暴力和“黄赌毒”的读物,阅读趣味低下。老师常在课堂上“缴获”一些诸如《老夫子》之类的动漫卡通书和流行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
二、造成这状况的原因分析
1.受社会不良阅读风气影响。
2.出版商为获利特意开发中学生读物这块“大蛋糕”,赚“黑心”钱,误导学生阅读取向。
3.知识掌握易,能力提高难。阅读能力提高是一个长时间的艰苦的深层次的问题。
4.和某些教师旧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无关联。他们在阅读教学中的做法“窒息”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5.和当前学校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有关系,学生没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读物。
6.有的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不够,不能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甚至“课内阅读”。有的老师自身对阅读没兴趣,如何能让学生有兴趣?有的只不过是“麻将师傅”而已!
三、中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
1.语文老师要明白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且把这个重要性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家长.与他们达成共识.教师,家长,社会,齐抓共管,才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只有教师家长都明白阅读的重要,才能协力去抓。否则,校内校外脱节,造成“冰火两重天”,则收效甚微。
2.语文教师应是个爱好读书,知识渊博的人。这样才能和学生有共同语言,如果教师涉猎广泛,哪类书都粗晓一二,这类老师肯定对学生有吸引力,师生之间就有共同话题,老师指导学生阅读也会手到擒来,同时也会拉近师生距离。
3.“课外阅读”要与“课内阅读”紧密联系.先要抓好课内阅读,做好对课文的讲解与评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扩大学生阅读范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就是说,由内而外,循序渐进,内外互补,内外互促.对于同一文本,师生可以互相探讨与争论,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做不同阅读点评,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可以根据不同阅读材料,进行精读或略读.还有个时机问题,比如今天讲了“杨修之死”,可以让学生课外再去读读《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前后篇章,或读“孔融之死”,以期深化知识、扩展思维。
4.课外阅读的材料一般由老师做指导性规定,要紧扣新课标或阅读大纲,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至难,一定要切合学生能力实际,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最好做一对一的师生阅读指导,把学生按阅读能力与水生平分为高中低三组,不同组的学生的阅读材料与达成阅读目标是不同的。
5.对于阅读的对象应多关注名著名篇.现阶段电视上搞“百家讲坛”,掀起了大范围的国学研读热,我常让学生去看一看。并不是我觉得讲者有多高明,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一下国学的气息.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文化氛围,还是有益的。我也在看后与学生品题名著,学生反响热烈,真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一、幼师生儿童文学课外阅读现状
为了了解幼师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现状,我们设计了《幼师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情况调查问卷》,发放了调查问卷493份,收回有效问卷484份。经过整理统计,分析归纳如下:
在阅读心理方面,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三分之二的同学仅仅满足于课本的内容,忽视了课外阅读;觉得儿童文学作品有意思的同学也就喜欢阅读,反之就不喜欢。
在阅读习惯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同学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网络阅读最受同学们青睐。老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上的指导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但也有不少同学在阅读时不加选择,显得十分盲目。更多的同学习惯于在学习场所利用课后时间阅读,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喜欢利用假期阅读。绝大部分同学在读过作品之后没有思考,没有养成写读后感或者做摘记的习惯。
在阅读方法上,同学们在阅读时更多采取默读,阅读过程中大都走马观花,很少认真思考、圈点批注。阅读后往往不再翻阅,也很少讨论。这说明同学们阅读方式比较单一,阅读方法比较简单。
二、影响幼师生儿童文学课外阅读的因素
通过问卷分析及个别访谈,结合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影响幼师生儿童文学课外阅读的因素如下:
(一)个人因素
首先,相对于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技能课,幼师生缺乏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兴趣,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儿童文学的重要性,更多的时候还是把它当成了语文课。尽管有不少幼师生也知道儿童文学与他们将来的工作之间有很大关系,但是极少数能做到坚持阅读。其次,大部分幼师生的阅读习惯不好。很多幼师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及阅读习惯,进入幼师以后,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他们更容易放松要求。另外,从调查结果看,幼师生没有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相当大比例的学生看书时就是走马观花,看过就了。读时懒得思考,不知道粗读、精读、朗读、默读的结合,不懂得“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读后不做摘抄,不写读后感,没有交流讨论。
(二)教师因素
1.阅读状况不佳,影响阅读指导。
从事儿童文学教育的幼师教师工作量普遍偏大,有的除了儿童文学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带口语训练或语文课。繁重的工作量使得留给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时间、精力实在不多。即使有空闲读书,他们首选的读物也不一定是儿童文学作品。教师自己阅读的少,自然影响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2.忽视激发阅读兴趣,缺乏阅读指导。
在幼师课堂,部分教师视野很窄,局限于教科书,儿童文学教学的外延很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又怎么能有兴趣在课外倾注时间进行阅读呢?即使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往往单纯追求效果,以命令代替兴趣培养。学生是“要我读”而非“我要读”,读书习惯自然也无法养成,读书的效果可想而知了。也有部分教师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时机,推荐了好的作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对于阅读方法却没有相应的指导。即使有些指导,也仅限于极少数对儿童文学感兴趣的学生。
3.阅读引导不够,评价方式单一。
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阅读需要,对于学生如何选择书籍的指导力度不够。学生想阅读时却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怎么去读书。另外,很多教师只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但对于阅读效果却缺乏必要的评价,或者只会使用较为单一的评价方式。学生往往把课外阅读停留在随意性、消遣性的状态,而不能提升到有计划的积累性阅读和赏析性阅读层面。
(三)环境因素
从社会环境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对于当代的幼师生而言,他们更愿意上网冲浪,而不愿意捧读经典。尽管有不少同学在接受调查时选择的是上网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但当点开网页时,又有几个能经得住其它的诱惑呢?
从校园环境看,学校在关于课外阅读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方面宣传力度不够,幼师生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与职业发展的重要关系;幼师学校留给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不能保证。幼师生尽管没有繁重的作业,但是各种专业技能课的训练时间占去了学生课外的大部分时间,使得他们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幼师图书馆里的儿童文学读物借阅不便不说,数量不多且内容陈旧,学生不感兴趣。
三、幼师生儿童文学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要想改变幼师生当前这种儿童文学课外阅读状况,只有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做好文章,建立适当的幼师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一)学校搭台
1.重视儿童文学,导向课外阅读。
幼儿师范学校一定要看到儿童文学的知识性及工具性,把儿童文学重视起来,提高到专业课的位置,而不能把它简单地看成是文化课。除此之外,还要看到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师生的重要作用。学校要通过宣传及合理安排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时间,将学生导向儿童文学作品课外阅读上来。
2.更新补充图书,方便学生阅读。
学校图书馆要及时更新及添置图书,补充各种形式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学生前往阅读。在图书借阅管理上要与时俱进,方便学生借阅,为他们竭诚服务。
3.开展读书活动,鼓励表彰先进。
通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积极性,鼓励表彰一批课外阅读的先进学生,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教师导演
尽管课外阅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外阅读是一种放羊式的阅读,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一定要发挥总导演的作用,指导学生唱好儿童文学课外阅读这场戏。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其学莫如激其趣。教师在儿童文学课堂教学中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渗透一些儿童文学经典名著的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在学校的指导和配合下,展开一系列的儿童文学阅读推广活动。
2.选好作品。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因此,帮助学生选择有益的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在选择推荐作品时,要把握以下原则:教育与趣味并存,细致与全面兼顾;传统与现代并举,名家与新人并重;略读与精读共有,整体性与阶段性兼顾。
3.指导方法。
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摘抄评价法、写心得体会法,等等。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指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欣赏:题材既要广泛多样,又要适应幼儿的理解水平,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和能理解的事物为主;主题要力求单纯、浅显、鲜明、健康;情节要符合幼儿的理解水平,完整、单纯、生动有趣;结构要条理清楚,应尽量用顺叙的方法,最好一条线索贯穿到底,切忌平铺直叙;形象要鲜明生动;语言要具有可接受性、超前性,应做到浅显、丰富、形象。
4.多元评价。
阅读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着眼于评价的激励作用;要注重采用合适的评价形式,如书面检查形式、课堂提问形式、考试形式、交流活动形式等;要注重阅读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定期开展。这样,既可以提高评价的频度,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活动的长期开展,也可把握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各种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指导策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三)学生唱戏
学校搭好了台,教师做好了幕后工作,接下来,就轮到主角――学生上台唱戏了。
1.积极参与。
积极参与各种竞赛,如“儿童文学表情朗诵比赛”、“儿童文学知识竞赛”等,还可以经常性地组织读书经验交流活动,如“儿童文学读书笔记交流”、“儿童文学读书座谈会”等。交流活动同时评选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展出。
2.发挥特长。
大多数的幼师生表现能力较好,表现欲望较强,艺术综合素质要好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所以,可以在幼师学校经常性地开展文艺展演活动,包括如名著改编的舞台剧、诗词吟唱、课本剧,等等,将语文课外阅读与幼师生的专业技能展示结合在一起,利用幼师生较为看重专业技能素质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好胜心、表现欲,带动课外阅读的深入开展。
一、教师应该理清课外阅读与考试的关系
阅读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阅读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增进学生的情感;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只要书读得多了,写起文章来有如神助。“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同样是说阅读对于语言表达以及写作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阅读对作品本身思想的理解作用。因此,合理的课外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必然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况且,现代考试已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考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阅读本来就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再加上写作,更是占据了语文考试的较大比重,而写作本身与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语文的课外阅读对于考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要认清阅读与考试之间的这种关系,不要因小失大。
二、强化学生的主题阅读意识
在高中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主体意识,更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以上都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
三、教师要正确选择课外阅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语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阅读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一些地区的学生来说,教材甚至是学生的唯一阅读来源。因此,语文课外阅读教材建设就显得极为关键。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材的建设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展现时代的气息。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师既保留传统的经典又能增添时代的色彩,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然而,当前的语文教材却远远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这也是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满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高中语文教材建设是改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之一。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的选择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基本要求,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加大更新频率,缩短更新周期,并尝试开发使用多种教材,使教材多样化,尤其在阅读材料的选择和编排方面要紧随时代的潮流,尊重当前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阅读特点,适当安排学生喜爱的作品。教材的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自主性阅读的开展。
四、结语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与一般阅读所不同的是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实践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能力。它不仅应该包括上述阅读的内涵,而且还必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作为现代人所需要的阅读技能为重要任务,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理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109-01
当前语文教育越来越侧重于课堂以外的学习,在生活中人们能不断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知识,于是课堂之外的学习成了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只有在课堂之外不断开阔视野,加大课外阅读量,广泛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 课外阅读的内容
针对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首先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阅读的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读物是教育者肩负的重要责任,选择时一定要从学生自身出发,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兴趣为中心拓展课外阅读面。要求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求,要分阶段、分特点制订不同的课外阅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动力,开发心智的同时增强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和了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持久性和耐力。尤其是初次尝试性地接触阅读的学生,教育者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将阅读与自身的兴趣相结合。要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简介课外读物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充满阅读期待,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采用设置悬念法等,将故事情节描绘得生动有趣。课外阅读要能适应学生自身的需求,对于国内外经典名著的阅读是课外阅读较高的层次,也是一个阅读者从浅显到深刻的必经阅读历程。教育者可以用经典名著的阅读来激发学生对文化素养提升的向往,当他们沉浸在国内外名著之中,就会感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食粮的作用是巨大的,使学生进一步地学习语文知识,加强语文素养,促成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世界有一定的认知度。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选择与自身年龄相符合的,更要注重选择积极向上的,内容要健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哲理。形式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包含诗歌集、散文集、小说、大众评论等。课外阅读在内容上较为丰富,只有加大课外阅读量才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 课外阅读的质与量
通过阅读,对世界的认知、信息的搜集、思维的发散和审美体验的获得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是如此,语文课本虽然也是读本,但有着更为浓重的“教本”意味。因此,课外阅读更应使学生发挥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学生懂得自我阅读,体验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独特的阅读思考。新教育模式下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分阶段来计划和要求的,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及反馈得出:在阅读时要通读整本书,增加阅读量,这样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能尽力做到这些,那么提升语文素养和阅读的水平和效果将非常显著。
三 课外阅读的笔记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阅读笔记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日后资料的查找和对内容的记忆与写好心得体会都有着重要作用。阅读笔记的记录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可以是摘取文章中某个精彩的段落,也可以是触动心绪的某个语句,只要它生动而又富有哲理,让人回味无穷,就值得摘抄记录;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做注释,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采取写读后感的方式记录当时阅读的感受及心得体会,表达对文章独特的理解与感受。
四 课外阅读的体验与交流
可以定期组织阅读交流会,在每个不同的阶段针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和文章进行交流讨论,也是对阅读经验的总结。让学生在交流阅读体会与收获知识的同时学会并掌握更多的阅读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收获。在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改进和探索,争取做到让每位学生都受益颇多。然而教师也要注意正确面对学生们的阅读结果,学生的阅读结果必然会出现差异,要允许解读的偏差,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和独特的阅读思想。
课外阅读是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之间的高度互动和精神契合,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它受到学生自身阅读知识、个性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将产生一定的心理与行为变化,通过阅读内容来感悟并体验其中的乐趣。阅读不仅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享受,阅读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要选择适合自己的。
五 结论
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更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且及时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使他们重视课外阅读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以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