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传记文学的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7 15:36:0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传记文学的特点

篇(1)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篇(2)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三、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篇(3)

一、明确传记教学的基本目标

结合传记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根据新课标对传记文学的要求,我们可以明确高中传记文学作品的基本目标是:(1)了解传记文学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以及这一文体不同体式的特征。(2)结合写作背景,理清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经历,把握典型事件细节,走进传主内心感情世界。(3)揣摩重要词语与句子的含义,理解作者对传主的评价,把握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倾向。(4)学习传记选材与组材的艺术、结构文章的方法,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寄寓褒贬、富有文采的语言;学习传记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积累写作素材,并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5)在了解传主生命轨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认识传主对社会的价值与影响,客观辩证地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并以优秀人物为榜样,砥砺志向、健全人格、规划人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中,前三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第四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写作教学目标;第五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针对某一传记文本进行目标设计时,教师要要紧扣传记的文体特征,同时,目标设计也要有整体性:既要观照语文课程目标,又要观照传记单元目标;教师需要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将阅读目标与写作目标进行整合,在传记文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要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就要给予写作应有的位置,给学生练与写的机会,实现传记阅读教学与传记写作教学的结合,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写作教学的现状,避免写作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在传记文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写作目标设计不仅要体现在写作技巧的学习上,还要体现在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写作实践的学习上。例如,《苏武传》的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文章的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3)学习传记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力;(4)尝试把本文改编成一则苏武小传。教学重难点:领悟苏武的精神品质。

二、选择合适的传记教学内容

1.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重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要想选择合适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语文教师首先要熟悉传记教材内容。在对传记教材内容熟悉的基础上去进行选择,才更具科学性。如在进行传记文学作品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教材深入研读,在此基础上对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传记文本有所选择。

2.教学内容的问题其实就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教什么”,合理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还要依据学情去确定和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学生“学生学情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不同的学生,可能存在着学习动机、认知结构、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明确传记文学教学内容时需要关注的。如对基础较差、综合能力较低的学生,可引导其梳理人物的主要事迹,在其人生历程中把握做人风范;对基础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引导其在学习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探讨。总之,要依据学情,对传记文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重构。

3.合适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必须是符合传记文体特征的内容。王荣生教授指出,要“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文本的体式是这一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质所在,因此,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取,这就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要依据文体特征。冯为民老师在执教《项羽本纪》时,就选取了紧扣文本特征的内容,下面是冯为民老师执教《项羽本纪》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将课文所写一千多字的“垓下之围”压缩到三百字左右,接着引导学生品读“垓下之围”,重点评析被学生删改部分司马迁是如何“摹形传神”,让其笔下人物“千载如生”的,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被删掉部分体现了刻画人物的哪些艺术,最后,学生探讨“巨鹿之战”和“少年言志”两部分是否也体现了这些特点。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观赏教学法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传记类影视作品,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霸王别姬》《英雄》《鲁迅》《少年》《建党伟业》《恰同学少年》等。这些根据传记文本改编的影视作品,为进行传记文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时,教师可选取一些与传记文本联系较为紧密的、艺术性与欣赏性较强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2.戏剧表演法

一些传记文学作品中,往往有着较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在中国古代传记作品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类的作品,很适合用戏剧表演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课本剧为载体,开辟传记文学教学的新天地,使传记文本从内容到形式都生动、鲜活、立体起来。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把传记文本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

3.专家讲座法

传记文学作品教学时,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对传记文学有独到认识的老师开设讲座,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对传记学习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4.围绕问题,多元探究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针对教师提出的或课堂生成的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如在学习《太史公自序》时,就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结合你自己的认识,谈谈司马迁著成《史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可以从“时代”“家族”“作者自身”“前人”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探讨《史记》的成书原因。

四、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时,教师要明确传记教学的基本目标,选择合适的传记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适合传记的教学方法,优化传记文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4)

1.真实性。传记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当然,传记文学不排斥适当的艺术加工,如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借助于想象、联想等进行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及事物发展的逻辑,以达到更高的真实――艺术真实。

2.艺术性。传记文学会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在人物塑造上力求个性化、形象化。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传记文学常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

3.概括性。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为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但一些小传或试题中的传记节选文段,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出人物完整一生的经历,而往往只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因而高考传记阅读的选文一般要求选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对人物的选择,多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性格特点的人物;二是对人物事迹的选择,多选择能够概括人物一生特点的事迹,而不是面面俱到。

4.通俗性。传记文学一般要求作者在形式表达方面写得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语言风格多样化,如介绍传主的成就时,语言可以简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的多种才能与生活情趣时,语言可以生动活泼、文雅诙谐,富有文学色彩。

二、传记文学的阅读技巧

1.速读文本:理清脉络,整体把握。具体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看清作品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传主的生活经历是如何贯串起来的,把握文本的结构思路。第二步,整体领会文本内容,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弄清文段写了主人公哪些事,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品质特点。第三步,区分出作者评论的成分,弄清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是什么。

2.精读文本:带着问题,有意识地细读全文,注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与细节,勾画出问题的相关信息区域,尤其注意叙述以外的其他描写性、阐发性的内容。在对试题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时,要坚持“整体原则”“语境原则”和“知世论人、知人论事、事中见人原则”。对传记人物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以及作者所持的态度等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张贤亮,在天堂那边玩儿好

舒晋瑜

6年前,我初次到宁夏。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只为着拜见一位陌生而又熟悉的知名作家。他的名字和一座影城、一座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说影城因他而存在,或者城市因他而夺目,并不过分。

他就是张贤亮。19岁因诗歌《大风歌》被打成,43岁因《绿化树》等作品闻名遐迩。他的一生有着众多职务:宁夏作协主席、文联主席……连任25年的政协委员,但他最爱的是“作家”的称谓。

在以《绿化树》女主人公马樱花命名的茶楼,我见到了张贤亮。因为劳累,他的声音有些沙哑,但表述清晰、敏锐,出口成章。在他的书房,挂着他一帧照片:年轻美丽的母亲抱着周岁的张贤亮。他自豪地说:“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生出我这样的儿子!”

张贤亮常常有惊人之语。多年前谈到自己的作品,他就曾经自信地表示:“我提出来的理念都是有前瞻性的。我和中国大多数文人的思路不一样。”如今,那自信而略有些得意的声音恍若响在耳边,却是斯人已逝。

他将成为这片土地永久的书写者。

他的书写并不枯燥,而是有趣味的书写,是有魄力的书写。

宁夏的影视城中,马樱花茶楼就是张贤亮自己设计的,花纹是他趴在地上去画的,竹子是他亲自安排移栽的。我由衷地赞叹其环境优美,赏心悦目,他仰头哈哈一笑:“玩嘛!”

他的确是个很“贪玩”,很“会玩”,也“玩”出了名堂的人。

当了25年的政协委员,张贤亮有25年的参政议政经验;作为作家,他还亲自操办企业,因而比一般文人在身份上更多元化,思路也和别人不一样。张贤亮说,他书中的诸如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得与失、民营企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等的论述都很精辟。

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作家,张贤亮提倡首先应该是一个社会主义改革者。只有作家自身具有变革现实的参与意识,作品才有力量。张贤亮曾把自己的创作分两方面,一是文字创作,一是立体创作。“创作也是玩,文学也是玩。文学是我一生的副产品。我在创造性地追求快乐。我现在还在写作,但要突破过去的作品有很大难度,这是个既艰难又有乐趣且具有挑战性的玩意儿。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回首往事,不胜感慨,总想给后人留下一点人生经验和‘亲历’的历史。中国人是一个健忘的民族,或说是患有选择性记忆毛病的民族,而历史最珍贵的部分恰恰是那惨痛的、人们不愿意回忆的部分。历史和物质一样,越是沉重的部分质量越高,密度越大。我认为在文学中再现那个部分是我的一种责任。”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评论称,张贤亮是“当代中国十来位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并认为张贤亮“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屈辱、才华和弱点于一身”。他表示:“在文学史上,上世纪50年代的作家群,当以王蒙和张贤亮为代表。张贤亮的代表作,应是《绿化树》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张贤亮的小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个人经历、个人情感及个人影子在内的,如《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青春期》《初吻》等;一类是根据传说或现实发生的事件铺陈出来的,如《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前者,无须多说,如将它们组织起来重新编排改写,几乎可以成为自传了。《一亿六》里的国学家小老头和《习惯死亡》中的作家章永磷在精神气质上一脉相承。对此,张贤亮说,作家的笔下,所有人物都有自己的影子,不论正反两面,只是他所有小说里没有反面人物。他说:“我大概比较宽容。”

对于只有6万平方公里、600万人口的宁夏,张贤亮觉得这是个好地方:干扰少,物欲刺激比较少,还是比较方便埋头写作的地方。他说:“我在玩,把写作当作玩。我要把作品写完,就没玩的了;没玩的,不就玩完了吗?”他笑着说:“我不想把它玩儿完。”

可是,还有些“贪玩”的张贤亮,不得不去这世界的另一边,继续他好玩的事业。

(选自《工人日报》2014年10月20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张贤亮19岁时因诗歌《大风歌》被打成,43岁因《绿化树》等作品闻名遐迩。他的一生有着众多职务,获得许多的称号,但他钟情的是“社会改革者”这一称号。

B.张贤亮的书房里,挂着一帧照片,是年轻美丽的母亲抱着周岁的张贤亮。张贤亮曾自豪地说:“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生出我这样的儿子!”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张贤亮的自傲和孤芳自赏。

C.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张贤亮曾自信地表示:“我提出来的理念都是有前瞻性的。我和中国大多数文人的思路不一样。”这说明张贤亮比一般文人在身份上更加多元化,思路也比别人更开阔。

D.本文通过对张贤亮的文学创作、文学主张的介绍,说明张贤亮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开拓性的作家,也揭示了他玩世不恭的个性。

2.“他的书写并不枯燥,而是有趣味的书写,是有魄力的书写”,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篇(5)

正所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譬如基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就是记录全世界奇奇怪怪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有的挑战人类运动的极限,有的超乎人类的想象,有的惊世骇俗,有的荒诞不经……

程维来的宝塔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做出来了,在全社会公开展出,吸引了众多的眼球。人们好奇的不是这座宝塔做得如何的雄伟和壮观,而是啧啧赞叹这座宝塔镶嵌着他从医50年来积累下来的近百斤的离体病牙,啧啧赞叹的是他用半个世纪的心血和成就铸造出这么一座美轮美奂号称的“中华人牙第一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座宝塔已经超越了美学范畴。

在这本书里,程维来向读者披露了他圆“宝塔梦”的初衷: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他在安徽省潜山县悬壶济世,为数以千计的牙痛患者解除了病魔的折磨。当他把患者口腔里的病牙一颗颗拔下来时,半个世纪以来竟然积少成多,积累了40多公斤。

一般的口腔医生对于这些血淋淋的牙齿的处理方式,大多是视为秽物丢弃在垃圾筒里,哪个都没有想到这些离体病牙能派上啥用场。而程医师却不,他视这些离体病牙为“宝物”。他经常去察看,担心这些“宝物”被老鼠搬走。90年代,他得知某医科大学口腔系教学时缺少离体病牙,还曾经多次无偿赠送一些给医科大学做教学使用。那么他保留这么多的离体病牙用来做啥呢?他在书中这样袒露出他的心路历程“……我想了很久,这些‘离体牙’现在在我本人手中,我认为还是一个宝贝。在世人眼里它们这种怪样子,没有什么用处,也不值钱,也不是金银财宝。我要把它变成金银财宝,这是我多年来的梦想。我想把这些‘离体牙’加工制作成一座美术工艺品牙齿宝塔,这样不仅是变成金银财宝,而且还是一个珍贵的美术工艺品,可成为永久收藏品,也可能是中国没有的,世界没有的奇迹!万人牙齿做成美术工艺品宝塔,将填补中国口腔牙科事业一项牙齿美术工艺品收藏品的空白。”

当我为作者那种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精神而为之深深折服的同时,我认为这本书在文学创作上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宝塔梦》一书有以下三点艺术特色,值得称道。

一是真实。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过:“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在书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以传记文学这种文学体裁,集结着自己所有的情感和人生体验,去驾驭着文字的千军万马,作一次酣畅淋漓的情感宣泄。细心的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体味到作者并没有“为赋新诗强说愁”,也没有矫揉作做,更没有沉湎于小花小草的闲情逸致。他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使得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率真与质朴,同时达到了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效应”,经读者跟随作者的感触,去承接他的所有喜怒哀乐,这种情感的链接,也就产生一种文学的共鸣。众所周知,真实是传记文学这种体裁的生命,既然是“生命”,那么我们就不可以等闲视之,视作儿戏。当我们在驾驭这种文学体裁时,就要注意,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个情节、一个细节,甚至一段对话,都不能人为地去杜撰,否则“生命”都没有了,何谈什么作品质量?在这一点上,程维来很好地遵循着传记文学的写作规则。

二是具有科普性。在书中,作者还煞费苦心地运用大量的实物图片来说明他的“宝塔梦”,从一颗颗离体病牙,经过能工巧匠,怎样变成一座美轮美奂的工艺艺术品。我们通过图片展示,不仅了解到离体病牙的名称、形状,而且还知道这座宝塔的结构等制作过程。为此我要说《宝塔梦》一书,不仅是一本抒发真情实感的自传,而且也是一部不乏教化作用的科普读物。

三是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程维来的“中华人牙第一塔”,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塔中的底座平台,用离体牙镶嵌着飞天(也称为八仙音乐),表达了古代人们飞天的梦想,生动地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奇思妙想。在第一层中,外墙运用“离体牙”镶嵌“八仙过海”的人物局部,我们不难看出设计者和作者的匠心独具地运用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表达了人们向往自由的神仙生活。塔中“八仙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此外还选自《西游记》中唐王饯行、取经归来等片断。

篇(6)

二、体育文学的主题意蕴及其叙事特征

(一)书写奥林匹克精神

国际奥委会出版的《奥林匹克》(2007)指出,奥林匹克主义将身、心和精神等各方结合起来使得人们得以升华的人生哲学,从而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而奥林匹克精神在《奥林匹克》中被强调追求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参与精神、竞争精神、公正精神、友谊精神和奋斗精神。体育文学正是借助文学形式展现体育文化的各种精神品质和哲学内涵,在我国兴起的各类体育文学中也十分强调奥林匹克的精神品质。出生于60年代的诗人商泽军历时三年创作的长诗《奥运中国》(2008),运用诗歌的形式对中国人对奥运会的期盼、申办的离奇历程,以及2008年主办奥运会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弘扬起到的重要作用等方面,3000多行的诗歌充满着对中华民族奥林匹克精神的讴歌。同时为迎接奥运会的到来,《诗刊》杂志社组织数十名诗人撰写了一部以奥运会为题材的《奥运诗典》(2008),全诗洋溢着诗人们对奥运会的期待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赞誉,充分表达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在本质。而前文所述的《八月狂想曲》是我国第一部以奥运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多万字,字里行间充分弘扬了我国人民群众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神往和实践。体育文学中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表达既包括以奥运会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包括体现着奥林匹克精神本质的其他体育赛事。

(二)赞扬大众的集体智慧

体育文学对于体育运动背后集体智慧的赞扬是体育文学书写的重要主题。作为体育运动,每一个项目本身或项目背后都是一个团体在作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赛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于世界上的各项体育赛事,我国运动员都积极参与,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取得金牌世界第一的好成绩,体现出我国体育运动员的集体智慧和团体力量。面对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文学在颂扬我国广大运动员的集体力量方面同样产生了不凡的影响。早在1966年,《乒乓运动的春天》一书的出版为我们展现了我国乒乓球运动队员团结协作和顽强拼搏的精髓,而作为国球的乒乓球的发展也体现了我国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由2009年出版的《中国姑娘》则记录着中国女排的发展历程,该书以励志为创作核心,歌颂了我国女排队员们的团体力量,展现了中国女排这个团体所取得的巨大贡献。同样,为展现我国体育运动背后的集体智慧和团体力量,由赵瑜所著的中国体育三部曲:《强国梦》、《兵败汉城》和《马家军调查》,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也引起诸多争议,影响十分广泛。赵瑜的三部曲一方面力图展现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作者刚毅的文字背后是对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集体智慧结晶的赞誉,同时作者也是站在一个客观而冷静立场反思我国体育事业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体育事业的瓶颈提出了发人深省的拷问。

篇(7)

1、《名人传》,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年)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或译作米开朗基罗)(1906)、《托尔斯泰传》(1911)三部传记,传记共计字数268000。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被称为“巨人三传”。现已被选中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阅读。这本书也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2、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镇克拉姆西。是人道主义家、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他从小爱好音乐,醉心于托尔斯泰和雨果的作品,形成了非暴力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罗曼与黑暗进行不屈的斗争。他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其小说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罗曼·罗兰早期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并于1915年 因《约翰·克里斯朵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传记属于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纪实性和文学性的特征。

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虚构。可以说,纪实性是传记的生命。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有真名实姓、生活经历、历史背景等,反映了人物在品行修养、志趣追求与才能业绩诸方面的真实面貌。写作时,这些事实是不能随意虚构的。

但传记又属于文学的范畴,具有文学性。它并非对历史原封不动地再现。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作者在材料剪裁、结构安排、表现手法运用上可以有自己的特点,在对传主生活经历的叙述与评论中可以表达自己的爱憎。

由此可见,对“文体基本特征”的考查主要是从文本的文体特点出发,结合艺术手法进行设题。

【典型题例】2015年新课标卷Ⅰ第11题(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答题方法】首先要读懂题干,审清题目,明确考查方向(该题题干用“自传”二字暗示从文体特征的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特色)。其次要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传记类别有不同的特点。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亲切自然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评传亦采用第三人称,记叙与议论各半,须注意整合评价议论的文字。再次要紧扣住传记的真实性(主要指传主的人生经历、品行修养、才能业绩等)和文学性(主要指介绍人物时运用的一系列的艺术手法,如在介绍传主人生经历时使用的人称、叙述的顺序、语言风格等),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辨析作答。

二、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

传记常见的表现手法可从叙述顺序、描法,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

1.叙述顺序

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在阅读时,考生要能根据时间的顺序准确地判断出是运用了何种叙述顺序,从而理清人物的生平经历,明白作者这样处理的缘由。

【典型题例】《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这篇文章中,开头写谢希德先生的辞世及遗嘱,这是什么记叙手法?这样写的作用及效果是什么?

【答题方法】辨别记叙的顺序,要注意插叙与倒叙之间的区别:插叙写的是相关的两件事,而倒叙都是同一件事。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对照相应的顺序常见的作用进行逐条分析。

2.描写方法

传记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和小说刻画人物有相似之处,往往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传主形象,展示其内心世界。

(1)正面描写。正面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接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鲜活丰满。在阅读时,考生要特别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传记文学的血肉,它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活,富有感染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即间接地通过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以使其形象鲜明突出。主要有景物烘托、他人的衬托或对比等。另外,还须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对刻画传主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如2013-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对传记的考查,均在文本结束之后有“相关链接”,对人物形象作一补充说明。

【典型题例】《一代怪杰辜鸿铭》这篇传记中,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

【答题方法】首先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其次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考虑(熟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中常见的手法),分析出其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妙处。

3.修辞手法

在鉴赏语句或是刻画人物形象时,常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引用、排比等。其中引用尤为重要,是传记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它可以帮助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典型题例】《南开之父张伯苓》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题方法】首先分析引用内容的性质(故事、诗词、还是与传主有关的资料),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处引用在结构上(如照应前文,引起下文或是和文中某个人的行为或某物构成对比)和内容上(可从“传主、读者、文本、作者”四个方面分析)分别有什么作用。

篇(9)

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罗曼。罗兰以极其丰厚而卓越的创作,发展了传记文学的体裁,成为了20世纪的一道风景线。

篇(10)

一、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化繁为简的真文体

为突出其培养“议论体式”写作的“共能”观,潘文将记叙文、说明文排除在“共能”之外,并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作了“伪文体”定性:“学生按部就班学的这些‘文体’还不是‘真文体’,非但不是‘共能’,而且还是‘伪能’。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相沿成习专用于教学、考试的虚拟文体,是一些‘四不像’文体——‘伪文体’。……在真实写作中,没有哪一种文章体式称为记叙文,只有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散文、小说等特点不一的叙事体式,记叙文与其中的哪一种都不靠谱。……说明文、议论文也是如此,与真实写作的哪一种体式都不同:说明文不是说明书、介绍信、解说词、科普小品中的某一种,议论文也不是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社会评论、论文(按:“论文”与“思想评论”等是属种关系,似不能并列)中的某一种。这就使学生学了12年的语文、写作,绕了一大圈,到头来什么实际的写作体式也没学会。……显然,‘伪能’是严重违背教学规律的。”潘文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定性为“伪文体”的理由分别是:没有哪一种文章体式称为记叙文,只有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散文等叙事体式;没有哪一种文章体式称为说明文,只有说明书、介绍信、解说词、科普小品等说明体式;没有哪一种文章体式称为议论文,只有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社会评论等议论体式。我觉得,这些理由不成立,因为:相对于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散文等,记叙文是上位概念;相对于说明书、介绍信、解说词、科普小品等,说明文是上位概念;相对于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社会评论等,议论文是上位概念。上位概念各包含若干下位概念,这正如“马”包含“白马”“黑马”等,我们不能据此认定“白马非马”抑或“黑马非马”。

“叙事体式”及“议论体式”是潘文使用的术语,“说明体式”是笔者依据潘文用法仿拟的术语;既然“叙事体式”、“议论体式”的说法成立,那么,“说明体式”的说法也成立。这三种说法成立,毫无疑问,它们使用的依据是表达方式:叙事体式文章主要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说明体式的文章主要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议论体式的文章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既然可按表达方式将文体分为叙事体式、说明体式、议论体式,那么,将文体按表达方式分为表达简洁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有何不可?想必,表达方式的说法还成立吧。而如果成立,按表达方式划分出来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也就成立;而如果不成立,按表达方式划分出来的叙事体式、说明体式、议论体式也不成立。在笔者看来,所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与记叙体式、说明体式、议论体式以及记叙类文章、说明类文章、议论类文章的内涵外延差不多,而使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比另外的叫法更简洁方便。何况,这样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再则,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等也都使用这些术语来指称和区分文体。记叙文是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散文等叙事体式的概括指称,是其上位概念;说明文是说明书、介绍信、解说词、科普小品等说明体式的概括指称,是其上位概念;议论文是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社会评论等议论体式的概括指称,是其上位概念。总之,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是“伪文体”,而是化繁为简的真文体。

潘文关于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伪文体”不能培养写作能力的说法也不符合客观事实。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些术语长期使用,大纲及教科书非但未将其看作“伪文体”,而且还长时间将这些文体安排为写作训练的内容。试想:我们国家现在还算有一批一般意义上的人才或者写作人才吧,而他们不正是用这些“伪文体”、按这样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吗?因为,据笔者所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并未抛弃这些文体训练而另搞一套。虽然不排除这些人才出学校后会自己进修提高,但恐怕不能认定他们全都将学校所学抛弃不用而另起炉灶,相反可以肯定,正是学校所学为他们进修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构成“共能”的基本要素

既然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是伪文体而是化繁为简的真文体,既然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最为基本的、比较全面的写作能力有作用且舍此别无它途,那么,这些文体必然是构成“共能”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进行这些文体的写作训练必然是培养“共能”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因为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打基础是需要打下这些写作基础的。潘新和教授认为,“一个人可以拙于叙事,但不能不精于议论”“(《写作教学应以议论文为重点——试论写作教学的文体次序》,《语文学习》2010年第10期。注意:潘教授在这里使用的术语是“议论文”),因而主张中学生作文最应该进行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潘教授加强议论文写作训练的理论与主张自有其合理性,因为学生能写好议论文的确是件大好事。但笔者认为,“精于议论”还不够,“拙于叙事”更不行,中学生作文最好是“各体都会”,实用类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能比较熟练地写作,文艺类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指剧本)等也能略会一二,因为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打基础的阶段是需要打下各种基础的。如果中小学只将议论文写作作为“共能”训练,他们也就没有练习记叙文、说明文的机会,也就缺少写作记叙文、说明文的能力,也就缺少构成“共能”的基本要素。况且,三种能力互相促进,如记叙中要议论、说明,议论中要记叙、说明,说明中要记叙、议论,而只练一种,效果未必会好。再说,“共能”是“异能”的基础,“异能”以“共能”为前提,不具备记叙、说明、议论的基本能力,就不能培养和发展更高档次的展现特长的“异能”。

三、作文教学要由易到难、由简而繁有序进行

作文训练是否有序?如果有序,是怎样的序?对这些问题,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在笔者的印象中,长时间以来,大纲及教材的要求及安排是:小学高年级进行简单的看图写话(说明性质)及记人记事(记叙性质)练习,初一着重进行记叙文的写作练习,初二着重进行说明文的写作练习,初三着重进行议论文的写作练习,高一着重进行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如人物通讯、报告文学)写作练习,高二着重进新比较复杂的说明文写作练习(如科普小品、试验报告),高三着重进行比较复杂的议论文(如思想评论、社会评论)写作练习。从这些安排可以看出,大纲及教材是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作为“共能”要求的,也大致体现了由叙到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序”。大纲及教材经专家编写而成,其要求及安排想必不是轻率之举,肯定有其充分依据。现在的课程标准及各种教材与先前的要求和做法有所不同,但大体上还是有序的——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易到繁难、由记叙到议论,要求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都要求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等能力,有的还要求写简单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并非只将议论文体作“共能”写作训练。当然,大纲拟定及教材编写是科学,而科学没有穷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或许都做得不够科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写作教学同其他教学一样,必须由简到繁,先易后难。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都不能写,肯定不能写这些文体类别下的复杂的东西。比如:简单的记人记事都不会,肯定不能写调查报告、人物通讯、人物传记;简单的看图写话都不会,肯定不能写说明书、实验报考、科普小品;简单的一事一议都不会,肯定不能写思想评论、社会评论、文艺评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说记叙文不是真文体,而要求学生写“真文体”人物通讯,学生肯定不知道人物通讯为何物;同理,如果你说议论文不是真文体,而要求学生写“真文体”思想评论,学生肯定不知道思想评论为何物。能写人物通讯、科普小品、思想评论等那是“异能”,而“异能”的写作及培养要以“共能”为基础为前提。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文教学不仅要由简到繁,而且要化繁为简,而使用化繁为简的术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十分必要。

四、在疯狂应试的氛围中不应只重议论文体

篇(11)

一、从传记的相关背景知识入手,开启阅读的窗口。

作为一门选修课,应当使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语文素养有所提高。选修课侧重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读为主,教师主要起导读作用。从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收的传主来看,共收录了中外杰出人物的传记,包括杜甫、鲁迅、、贝多芬、达尔文、马克思、沈从文、杨振宁、蒙哥马利、比尔·盖茨,其中前6篇为精读,第7、8两篇为略读,第9、10篇为课外阅读,选收的传主有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音乐家、革命家等,选文的标准是注重传主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注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境界能够激励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囿于学生阅读经验,他们可能有所接触,但传记是对传主一生的事迹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浓缩,且大多为节选或片断式的叙述;同时,产生了“空白”,给学生带来阅读障碍,如贝多芬、达尔文、马克思、沈从文,教师可通过“注释性背景知识”素材的引入,讲解传主的生平事迹的轮廓,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快速地了解作者的原意,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文章的技艺和意蕴,从而突破盲点,实现教学目标。而对相对熟悉的传主,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作品,如学习《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鲁迅作品,谈谈对鲁迅的印象(包括思想、人格等),在传记阅读中“印证”和进一步丰富自己原来的阅读感受。

二、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入手,构建阅读的桥梁。

人物传记通过翔实的历史资料,再现传主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精神,呈现的是基本的事实。因此,让学生从信息的筛选和处理中获取基本的事实,并从事实中感受传主的真性情。如《“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中的“长安十年”的困顿,“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青少年的生活;《扼住命运的咽喉》中贝多芬一生最重要的一些事情,几个创作阶段和代表作。这些基本事件支撑起了传记的框架,起到了“立人”的效果。

细节描写是传记作品生动性的主要表现,从典型细节入手,可以丰富人物的形象,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如《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一文中,作者的想象和细腻传神的细节,使得达尔文的形象更加饱满。在《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中,作者以细腻感觉捕捉传主的日常生活化细节,随意点染,就把鲁迅写活了,展现了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

阅读传记文学,价值取向应是根本。无论是作者对传主的感受和评价或传主自身所流露出思想感情,都应是教学中的应有之义。唯如此,才能体会传记主人公的精神,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如《扼住命运的咽喉》中罗曼·罗兰对贝多芬的崇拜和理解;《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文中,作者对马克思人格力量的赞美;《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所流露出自强不息的生活信念与水一样的生命态度。这些价值取向有的由作者直接作出判断,有的蕴藏在叙述话语的字里行间,可通过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加以体会。

三、从引用资料和旁批仿写入手,实现阅读的期待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