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血压优化治疗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7 15:36: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血压优化治疗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血压优化治疗

篇(1)

原文作者:刘清泉

我今年66岁,患有多年的高血压。为了保持血压的稳定,我一直在服用卡托普利、尼群地平及倍他乐克等降压药进行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听人讲,长期服用卡托普利会使毒素积蓄在血管中,严重时需要做血液透析。这样的话,既要花很多的钱,还要忍受很多的痛苦。因此,我想停用上述药物,而改用毒副作用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前不久,我在杂志上看到一则治疗高血压的偏方--醋泡花生米。此方的制用法是:取花生米20~30粒,将其浸入陈醋中腌制一昼夜即成,可在每日三餐后吃5~10粒,待血压有所下降后,可隔日吃一剂。我按照此方服用了两个月的醋泡花生米后,血压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专家点评:刘清泉读者推荐的此则降血压偏方是我国古代的民间经验方。既是经验方,说明它是确有实效的。此方中的陈醋性温味酸苦,可入肝经,具有消痈肿、软坚散结、下气消食、杀鱼肉之邪毒的功效。而花生性平味甘,可入脾经、肺经,具有健脾和胃、利肾去水、理气通乳、治诸血症的功效。因此,经陈醋腌制过的花生有很好的降血压、降血脂、软化血管、祛色斑、消除疲劳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花生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人体内胆固醇的代谢和转化,具有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的作用,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花生的红衣能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促进血小板新生,加强毛细血管的收缩功能,可防治出血性疾病。花生还具有降血压、调血脂的功效,可用于防治高血压。而陈醋能使食物中所含的钙、锌、铁、磷等无机物溶解出来,从而提高食物的吸收利用率及营养价值。此外,陈醋还能保留食物中的维生素等有效成分,并减轻脂肪类物质被人体吸收后所产生的副作用,从而可有效地降低血脂、血压,预防血管硬化。

篇(2)

中图分类号 R44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5-0144-03

doi:10.14033/ki.cfmr.2015.15.078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眩就是眼花,晕就是头晕,两者常同时成在,患者有周围景物或自身旋转感,血压高是引起眩晕的病因之一,而眩晕又反过来引起高血压,而在临床实践中有时在短时间内要明确两者的互为因果关系时则非常困难,而缓解眩晕症状对患者来说又是极为迫切,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门诊急诊中用倍他司汀治疗伴有1级高血压的眩晕症患者58例,其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在门诊就诊的眩晕患者100例,其中男41例,女59例,年龄40~70岁,分为两组,观察组58例,其中男28例,年龄40~50岁10例,大于50岁18例,其中女31例,年龄40~50岁12例,大于50岁19例;对照组42例,其中男17例,年龄40~50岁7例,大于50岁10例,其中女25例,年龄40~50岁9例,大于50岁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有以下临床表现:(1)眩晕且部分伴有头胀、恶心、心悸;(2)病程在24 h内;(3)血压在141~159/91~99 mm Hg;(4)无证据支持以下因素引起眩晕:脑血管意外、心源性、中毒、外伤、贫血、低血压、低血糖、感染。

1.2 方法

观察组: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含盐酸倍他司汀20 mg,氯化钠2.25 g,黑龙江中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3023509)静滴,对照组:胞二磷胆碱(济南利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7021222)500 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眩晕症状基本缓解,未再配用其他抗眩晕的治疗措施,收缩压或舒张压下降>10 mm Hg;好转:眩晕较就诊时程度有所减轻,尚需加用其他抗眩晕措施,收缩压或舒张压下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52.4%,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眩晕是临床中多种疾病都可引起的一种临床症状,是患者对空间关系的走向感觉障碍,患者常有周围景物或自身旋转而不能活动,不敢睁眼,如坐舟船,变动时加剧伴有恶心、呕吐及胸闷、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病因有美尼尔氏病、椎基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高血压等[1]。本组病例均有高血压,从病因角度思考则不能排除眩晕由高血压引起的可能,但眩晕本身可反射性引起高血压,也无法排除这些患者血压增高是眩晕反射引起,但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眩晕,其病理基础多为头颅器官或组织的供血障碍,血管痉挛、水肿及迷神经兴奋性增高,故治疗眩晕的用药基础就是改善器官或组织的血液循环[2]。而观察组所用倍他司汀为组胺类药,其具有扩张毛细血管的作用,能善循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同时又能抑制组胺的释放,还有轻微利尿和轻微降低血压作用,另外倍他司汀能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度,增强红细胞变形力,改善血液活动性和微循环,能显著增加脑血流量和内耳前庭、耳蜗血流量,减轻迷路积水,从而消除眩晕症状,为此临床上有众多医生用倍他司汀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症,且其临床效果均得到肯定[3]。如丁晓云等[4]用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80例,对照组用654-2治疗眩晕80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5%,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冯均明等[5]用倍他司汀序治疗反复性眩晕症88例,其结果总有效率为94.31%,治愈率达34.0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未发现有明显副作用。常嵘等[6]用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的眩晕后经颅多普勒观察到血管搏动指数、血管阻力显著低于治疗前,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这也说明倍他司汀具有改善器官供血功能。周小蓬等[7-8]亦用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均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但在眩晕伴有1级高血压时是先降血压而达到缓解眩晕的目的还是先缓解眩晕进而降低血压或同时达到两者的共同效果,至今在这方面的探讨不多,本组眩晕症患者均伴有高血压1级,而倍他司汀的降压效果起到病因治疗作用进而从病因角度减轻眩晕症状,眩晕消除从而也消除反射性引起高血压的因素,血压也随之而降低,随血压降低又可促进眩晕进一步好转,本组用倍他司汀治疗伴有1级高血压的眩晕症,其具有同时缓解眩晕和降低血压这种治因又治表的双重效果,其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吴秀萍.国人眩晕症的病因及治疗综合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28):755-756.

[2]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37-2038.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8.

[4]丁晓云,古辉,罗建平.倍他司汀治疗眩晕80例[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5):33-34.

[5]冯均明,陈景堂.盐酸倍他司汀序贯治疗反复性眩晕症88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8):1236-1238.

[6]常嵘,杜芳.盐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J].临床军医杂志,2008,36(4):537-539.

篇(3)

急性左心衰诊断标准:血压明显升高,继而出现端坐呼吸、气急、胸闷、咳嗽,两肺明显湿性音。根据既往病史及多次心电图检查,排除冠心病心绞痛。发病诱因:劳累9例,情绪激动8例,寒冷刺激7例。

治疗方法: 急性发病距治疗时间平均为0.8小时(5分钟~1.5小时),发病30分钟以内接受治疗者14例(58.3%)。用药方法:硝酸甘油片(0.5mg/片)舌下含化,1mg/次,5分钟1次,每次含化前测血压。最多连续含化5次。如血压下降>30mmHg,肺部音明显减少,呼吸困难改善均具备者为有效;否则作为无效而应用其他疗方法(静脉应用硝普钠、硝酸甘油、速尿、西地兰等)。另外,我们把症状发作后30分钟以内接受治疗者与30分钟以后接受治疗者进行了疗效对比。

结 果

24例患者中有效18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75.0%。发病后30分钟以内接受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治疗者14例,有效13例(92.9%);发病后30分钟以上接受治疗者10例,有效5例(50.0%)。有效的患者中有2例血压下降较明显(其中1例血压由180/126mmHg下降至96/70mmHg),且出现头晕症状,经小剂量静脉给予多巴胺4μg/kg后恢复至130/80mmHg。轻度头痛3例。

讨 论

高血压合并急性左心衰属舒张功能障碍型心力衰竭,舒张功能障碍的病因包括左室肥厚及左室心肌相对缺血[2]。老年人随着代谢生理的改变,心脏本身就存在着生理减退。如果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控制不满意,使心脏长期后负荷加重,就会使心脏生理减退转变为病理减退。因此,在某种原因引起血压突然增高的情况下,心脏阻力负荷加重,短时间内大血管和左室血液瘀滞,从而使左心室容量负荷急剧增加,极易出现心脏失代偿引起左心衰竭,致肺瘀血、肺水肿[3]。

静滴硝酸甘油治疗高血压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已得到肯定[4],但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治疗老年人高血压急性左心衰竭的报道少见。本组治疗结果表明,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治疗老年高血压急性左心衰竭是有效的(总有效率为75.0%),尤其对急性左心衰竭发作30分钟以内接受该治疗的患者疗效更好(92.9%)。

我们认为其治疗机制为:小量含化硝酸甘油(用量≤1.5mg),主要扩张冠状动脉和容量血管,并具有增加心肌供血,降低左室前负荷作用;大量含化(用量≥3mg)时,除上述作用外,还扩张动脉,具有降低心脏后负荷作用。二者都有降低血压、恢复心脏功能作用。本组结果还明显提示,应用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治疗老年高血压急性左心衰竭,越早越好。发作30分钟以后再进行治疗则效果明显降低。该方法极为简单、方便,不会因各种因素(如输液和静滴药物的准备,输液条件等)而延误治疗时间。

值得提出的是,本组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出现低血压且伴有头晕症状,因此,治疗中应注意监测血压。

参考文献

1 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57.

篇(4)

知晓率低:由于认识不够,缺乏有效检测,农村许多高血压患者在没有出现临床症状和靶器官损坏之前极少发现和就诊治疗。

存在治疗误区:青少年高血压患者由于靶器官损害轻、并发症少,缺乏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不能长期服药达到理想血压。对于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重视传统的“冲血管”治疗,而不重视平时血压控制。所谓“冲血管”治疗,就是在春天或秋末冬初输扩张血管药物治疗。在农村药物多选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曲克芦丁注射液、脉络宁注射夜、胞二磷注射液等药物治疗,一般输液治疗7~10天。虽然高血压治疗获益并非只有降压一条路可走,但药物非降压作用应建立在有效降压基础之上,“冲血管”治疗药物并没有直接降压作用,而且是短期治疗,与高血压病有效平稳降压原则不符,这种治疗方法既缺乏理论依据,又缺乏循证医学客观依据,这种广泛存在、延续持久的治疗模式,不但浪费卫生资源,也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农村高血压病治疗不规范: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血压监测不及时和患者不能坚持长期服药普遍存在,不少高血压患者仅凭症状消失而主观停药治疗,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大多数患者服用短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不能24小时平稳降压,也不能有效减少心血管、脑卒中等事件的发生。

农村医生技术水平落后:有些农村医生(包括部分乡镇卫生院内科医生)对目前的循证医学临床实验结果不了解,对根据临床实验不断更新的高血压病治疗指南不能掌握,对一些新的抗高血压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缺乏了解。许多农村医生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常形成公式化,而不能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治疗建议

笔者认为必须重视对乡村医生培训,使他们及时了解循证医学临床实验报告,掌握新的高血压病治疗指南,更新观念,在高血压病治疗中优化治疗方案,既要降压达标,又要注意对心、脑、肾等脏器的保护,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最终目标。

降压目标:2003年美国高血压指南(JNC7)将正常高血压定义为120/80mmHg,120~139/80~89mmHg定义高血压前期,140~159/90~99mmHg 定义为高血压1级,160/100mmHg以上定义为高血压2级。并非所有患者都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120/80mmHg,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目前认为达到第一个目标是140/90mmHg,如果合并危险因素,应进一步降到130/80mmHg或120/80mmHg以下。

重视高血压病的预防:心血管病的预防是新世纪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无论从治疗还是经济学角度,心血管病防治都是非常重要,通过限制钠盐、减轻体重、戒烟限酒、补钙、钾、镁,加强运动及科学的生活方式达到降低危险因素的目的。

篇(5)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68-01

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在血管收缩性差和脆弱性的特点,在临床治疗阶段会存在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基于该病的特殊性,在后续治疗过程中必须及时对患者进行检查,对血压进行在控制,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乡镇卫生院在治疗高血压过程中必须对治疗方式进行优化分析,明确质量控制标准和应用形式。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一、乡镇卫生院高血压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老龄化发展趋势逐渐明显,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在整体治疗和控制过程中必须逐渐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进而强化治疗形式,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将对乡镇卫生院高血压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治疗不及时

治疗不及时主要和患者自身有一定的联系,部分老年患者患病后,对自身身体指标变化重视度比较差,没有及时就诊,进而出现治疗不及时的情况。其次由于老年患者自身意识比较差,对该病认知度比较差,错过了最佳就诊时间[1]。

2.医院管理机制不协调

基于管理机制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后续阶段必须对管理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使其适应现有干预形式的种种要求。但是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医院管理机制存在不协调的情况,直接对卫生院后期高血压的治疗产生影响。医院管理形式和治疗形式有一定的联系,如果长期存在控制形式不合理的情况,会不断增加管理难度,甚至会出现机制不协调的情况[2]。

3.技术不合理

在后续控制阶段,技术形式利用不当直接对治疗产生影响。当前多数乡( 镇) 卫生院及社区服务机构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及时建立社区患者管理卡,并建立高血压健康档案。但是在后续管理阶段,存在管理失误的情况,没有及时档案进行更新,人工管理的形式直接对后续治疗形式产生影响。部分患者没有定期对患者进行记录,在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方面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干预性管理计划的合理性[3]。

二、乡镇卫生院高血压治疗措施分析

针对乡镇卫生院高血压的特点和临床不良反应,在后续控制阶段必须对治疗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使其满足治疗措施的具体应用标准。以下将对乡镇卫生院高血压治疗措施分析进行分析。

1.优化档案管理形式

当前多数乡镇卫生院已经普及档案建设程序,针对整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要求工作人员及时对档案进行更新。针对当前档案管理不当的现象,在后续控制过程中必须以技术形式为目标,实现系统的合理化控制和应用。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将居民的一般情况和症状、体检结果、建议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录入,并根据每次的随访结果实行动态化管理,防止使健康档案变“死档”。基于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落实动态管理形式,掌握高血压治疗的相关要求[4]。

2.健康教育

在综合治疗阶段,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能适应当前治疗形式的要求。在高血压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借助多种有效的教育活动,让患者对自身病情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系统有效的教育形式,选择良好的生活方式。在预防和控制治疗过程中,要不断扩展人群,根据患者自身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形式。部分患者自主能力比较强,教育结束后,能不断提升患者自身依从性。健康教育疗法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值得推广和应用[5]。

3.进行药物管理

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必须及时服药,逐渐减少并发症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结合合并症的发生情况,明确不同药物特点。多数高血压患者采用的是钙离子拮抗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为一线药物,依据降压效果再联合利尿剂进行治疗。联合用药对缓解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在联合用药过程中要求患者及时对自身身体指标进行检查,基于干预因素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整体控制阶段必须合理调整药量,保证自身身体指标的合理性。如果在药物治疗期间出现异常情况,则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对治疗方式进行调整。

4.增加家属重视度

由于高血压患者多为老年人,自身身体素比较差,在治疗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因此乡镇医院对于年龄比较大的患者家属要进行适当的教育,让家属起到辅助治疗的目的。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血压测量方式,不断提升自身依从性。其次要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主要以饮食和康复性锻炼为主,保证患者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并进行适当的锻炼,不断提升患者自身素质。

结束语

由于乡镇医院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受到的干扰因素比较多,在整体治疗阶段必须明确治疗方式,按照固定的治疗形式对其进行分析。乡镇医院工作者必须对高血压防治引起重视,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不断提升其服药的依从性,增强患者对医院工作的满意度。患者要定期就诊,对自身病情有一定的了解,并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进而不断提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学军,高俊岭,傅华. 社区高血压群组干预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904):1181-1182.

[2] 高雷 .上海徐汇区华汪镇社区老年高血压的疾病特点与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 14 (4): 1375-1376.

篇(6)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6X(2017)02-0138-04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7.19

高血压作为一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可导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我院与乡镇社区医院联合设立分院,采取“县级医院一社区医院”联合模式进一步规范高血压管理和治疗,有效提高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患者健康指标改善,因高血压相关疾病住院的患者人数减少,医疗费用降低,为社区高血压的治疗和管理探讨新模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3月武义县中医院王宅分院(由武义县中医院与王宅镇中心卫生院联合成立)所在辖区内的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从802例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中根据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0例,数字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由社区医院继续社区慢病常规管理治疗;观察组由我院心血管专科医生与社区医生及卫生服务人员联合组成的高血压管理团队管理治疗,两组患者均由社区医生上门复核血压并给患者配带动态血压仪,24小时后取回交由本院特检科医生解读,由心血管内科医生诊断评估高血压状况。高血压患者纳入标准:(1)选取高血压分级为1~3级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年龄≥45岁;(3)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1)精神病、痴呆、精神障碍或语言沟通障碍者;(2)患有恶性心律失常、恶性肿瘤、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患者;(3)正在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诊疗,每年定期社区体检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而观察组接受“县级医院―社区医院”联合模式管理诊治。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规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并根据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分级及健康档案记载的靶器官损伤、危险因素等进行危险分层。所有入选对象的随访时间为2年。观察干预2年并在社区统一体检时评估患者指标及情况。其中无法随访患者8例。观察组共纳入97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3例,女44例,年龄44~88岁,平均(55.36±10.74)岁,合并高血糖17例,高血脂66例,腹型肥胖29例,伴心脑肾疾患26例;对照组纳入95例,其中男50例,女45例,年龄45~86岁,平均(54.68±12.29)岁,合并高血糖15例,高血脂62例,腹型肥胖30例,伴心脑肾疾患25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资料收集:(1)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统一设计的问卷调查表,社区医生经过统一培训,且测试合格。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学历)、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吸烟及饮酒情况、食盐摄人情况、规律运动情况)、规律服药情况以及高血压相关知识(高血压标准、高血压危害、患者自身血压水平、影响高血压的因素、高血压防治相关知识)。(2耻区居民健康档案: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为依据建立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主要评价指标。(3)采用Welch Alyn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检测仪评估血压。

1.4主要评价指标:(1)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评价参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①高血压知晓率=知晓高血压患病人数/已管理的高血压人数×100%。②高血压规范治疗率:规范用药治疗高血压患者人数/管理高血压患者人数×100%。遵医用药:遵医嘱按时按量规律服药为规范服药;服药频次或数量不足、未服药均为不规范服药。③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随访血压达标人数/已管理的高血压人数×100%。(2)患者健康状况评价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心血管危险因素标准:①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②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LDL)>3.3mmol/L。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同型半胱氨酸>10umol/L。(3准院治疗率=2年内因高血压相关疾病住院人数/已管理的高血压人数×100%。

1.5建立联合管理模式:县级医院由县政府牵头与社区医院联合,利用新型社区医院人力资源和设施在社区医院整合设立县级医院分院,建立本院心血管专科指导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高血压防治体系和普查、管理、预防、治疗、研究等防治网络,并据此建立医院一社区信息平台,所有研究对象均建立健康电子档案。首先由县级医院专科医生参与诊断评估,调整不合理用药;对血压控制未达标者按高血压指南个体化用药。由社区医院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连续性的管理,每季度由心血管病专家参与的管理团队评估血压控制情况,对控制不良者及时调整用药。当患者出现突发性血压异常或急性并发症等情况时,直接联系并通过该网络反馈到县级医院,可以通过有效的在线咨询,由县级医院医师指导社区医师对患者进行诊治,如社区医院无法处理,可将患者转送至县级医院接受专科医师的治疗;也可以开展社区网上预约挂号、医技检查共享等服务。同时采用双向转诊模式,县级医院可延伸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实现对于高血压患者的个体连续化和精细化管理,有效保证医疗质量。由县级医院心血管专科组织对社区医院医生开展以高血压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对于高血压防治的新进展、最新研究成果等进行宣传,提高社区医师对高血压的诊治水平。社区医师定期上门进行随访,进行宣传教育活动,为所有入选患者建立随访卡,将患者的饮食、病情、并发症、吸烟饮酒等监测情况记录在随访卡上,重点监控用药情况,观察病情l展状况。当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或者并发症较为严重时,及时让患者到本院心血管专科进行诊治。建立由本院心血管专科医师、社区医院全科医师、社区健康管理师等共同组成的高血压管理服务团队,定期举办健康教育咨询活动,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及运动方式,引导高血压患者了解吸烟、饮酒的危害,提高患者戒烟限酒的自觉性,督促患者合理控制体重,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促进合理用药,特别对服药依从性差患者加强用药督促。发放高血压防治知识宣传手册。开设高血压咨询窗口及热线咨询电话,解答患者疑问。从以上各个方面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性、持续性的服务工作。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Y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规范管理情况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在高血压知晓、高血压规范治疗、管理人群血压控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2年后,观察组高血压知晓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规范治疗率、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行为及健康指标改变情况比较:见表2。实施前,两组患者在遵医用药、血糖、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2年后,观察组在遵医用药方面高于对照组,而高血糖、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方面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2.3两组患者住院治疗率比较:观察组住院治疗率6.19%,对照组为16.8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篇(7)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高血压系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抗高血压治疗的主要获益源自降压本身,当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时,脑卒中和冠心病风险可分别降低40%-50%和15%-30%。新指南指出,尽可能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有24小时持续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以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可更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在多项研究及临床实践中,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均表现出持久和高质量的降压效果[1]。故现将我科从2010年7月――2012年12月使用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7月――2012年12月,我科诊治的老年2级高血压患者(SBP≥160mmHg或DBP≥100mmHg)16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84例,其中住院44例,门诊40例;男性48例,女性36例。对照组76例,其中住院46例,门诊30例;男性38例,女性28例。排除对此药过敏,有严重肝脏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和并发症者。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均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嘱少盐低脂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运动等。

1.2给药方法观察组:给予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50mg/12.5mg)一日一次,一次一片晨起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一日二次,口服治疗。共服用8周。

1.3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血压,每周测血压2次,测血压时间,均为上午,取平卧位、右臂,每次重复测2遍,取平均值,共观察8周。②治疗前后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血尿酸、血糖、电解质。③每次测血压也同时测心率。④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血压下降≤140/9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30mmHg,但未达到≤140/90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总有效率用χ2检验,组间组内用t检验,P

2结果

2.1降压效果两组治疗前后降压疗效及情况比较,见表1、表2。

3讨论

老年高血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收缩压增高为主,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常见,脉压增大,血压波动大,常伴有昼夜节律异常等。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学会,老年高血压诊治专家共识建议,对2级高血压患者(SBP≥160mmHg或DBP≥100mmHg)如血压超过目标值≥20mmHg,初始治疗应考虑联合治疗,优选不同类型降压药小剂量联合,其中应包括利尿剂[2]。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ARB)与噻嗪类联合是众多指南推荐的优化降压联合一线治疗方案之一。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小剂量利尿剂能显著提高ARB降压效果,二者联合可干预RAS激活和容量负荷增加两大主要升压机制,产生协同降压效果,两类药物均可改善血管顺应性和降低总外周阻力,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降压效果良好,同时此种联合模式有利于减轻甚至抵消相关不良反应。噻嗪类利尿剂的降压机制主要是血管平滑肌钠负荷降低带来的动脉顺应性改善和外周阻力下降。这一作用机制契合老年高血压动脉顺应性减退和外周阻力升高的特点。氯沙坦可减少动脉血管平滑肌张力、减少纤维化从而改善动脉结构特性,抑制血管重构改善动脉弹性,因此,氯沙坦作用机制亦契合老年高血压病例生理特点。并且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减少心血管终点事件的作用明确[2]。噻嗪类利尿剂相关的糖脂代谢异常与用药后导致的低血钾相关,而氯沙坦通过阻断RAS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尿钾排出,可部分抵消噻嗪类利尿剂引起的血钾下降。观察组血尿酸无升高可能是氯沙坦降尿酸作用抵消了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引起血尿酸升高。因此噻嗪类利尿剂与氯沙坦联合对老年高血压可起到良好的降压作用和减少糖脂代谢不良反应的双重功效。作者采用单片复方制剂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治疗高血压,8周后,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治疗(观察组)降压总有效率90.4%,单用氨氯地平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84.2%。可见,观察组降压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安全耐受性好,服药次数少、种类单一,“一口水,一片药”就解决问题,依从性好。故应推广此类单片复方制剂的临床应用,建立优化血压管理模式,提高血压达标率,有助于减少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负担,有效控制慢性病。

篇(8)

ARB与HCTZ组合固定复方制剂的优势

首先,该固定复方制剂问世最早,临床试验证据较充足。虽两药都能作为单独的降压药物使用,但联合后其降压效果则大大改善,血压的达标率则明显提高。此类证据众多,不需赘述。第二,两药组合后,可达到减少各自不良反应的目的。ARB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引起血钾升高,而HCTZ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使血钾降低,二者合用使血清钾达到平衡。HCTZ的另一个主要副作用是反射性的兴奋交感神经和肾素系统,而ARB则刚好能抑制交感神经和肾素系统。因此,可大大减轻乃至消除各自的不良反应。第三,由于患者服用固定复方制剂较为方便,更主要的是可以消除患者服多种药物的恐惧心理,因此服药的依从性显著提高。第四,若该固定复方制剂尚不能使某些重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则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加用其他种类的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CCB)或β-阻滞剂。此时,ARB亦有利于控制CCB兴奋交感神经和引起外周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的不良反应。最后,依伦平为国内生产的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固定复方制剂,其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而此价格优势又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密切相关。

尽管目前尚无依伦平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证据,但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而且近几年广泛的抗高血压临床实践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其疗效显著、很少有不良反应和具良好性价比等特点。

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消除对利尿剂的恐惧利尿剂用于高血压病的防治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预防心血管事件和改善高血压病人预后终点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近20~30年间,全球利尿剂的使用有缩减的趋势,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利尿剂低血钾不良反应的恐惧。毫无疑问,大剂量利尿剂会发生低钾血症,也会由此对糖、脂代谢产生不利影响。实际上,固定复方制剂的HCTZ仅为12.5 mg,该剂量很少引起低钾血症,更何况与其配伍的ARB又有升高血钾的作用。2009年,美国有学者对利尿剂50年抗高血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系统的评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利尿剂有效、安全,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应继续为治疗高血压的主要药物,既可以单药服用,又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组成复方制剂。

篇(9)

高血压长期持续发展会导致肾小管、肾小球等肾脏器管的损伤,使患者出现血尿、重度水肿、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蛋白尿等症状[1]。容易导致冠心病、脑卒中、慢性肾衰、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心脏病等并发症,所以控制高血压对肾病的治疗有辅助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肾病症状。降压药的种类多,药性、药效、不良反应、禁忌症各不相同,高血压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多。合理用药是高血压的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保证[2],对肾病透析后患者进行社区用药指导不仅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还可以提升护理水平,减少用药缺陷,对肾病患者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120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肾病伴高血压患者进行实验观察,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55.45±3.75)岁,病程2~24年,平均病程(15.3±3.2)年,患者透析2~3次/w;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6.37±3.85)岁,病程3~21年,平均病程(16.6±2.4)年,患者透析2~3次/w。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告知患者用量和用法,定期对患者进行血压、血糖监测,检测记录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

观察组采用社区用药指导,具体方法为以下方面。

1.2.1建立病历档案 根据患者信息为患者建立完善的病历档案,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病程、临床症状、社区用药情况、透析次数、治疗过程的主要信息等。3个月后,对患者的社区用药情况和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1.2.2用药调整 降压药的种类较多,轻度高血压患者一般选择单独使用一种降压药,在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可以跟换药物种类或者加大用量,如果治疗效果任然不佳时选用联合用药。对中、重度高血压患者主要采取联合用药治疗,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注意选择对肾脏损伤小的药物,避免加重不良反应。肾病高血压患者宜选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既有降血压的作用,又可以降低患者的蛋白尿水平,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1.2.3规范用药流程 在使用降血压药物治疗时,护理人员要核对患者姓名,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出现错误用药或者遗漏药物等用药问题。观察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并对症采取护理措施。叮嘱患者不能随意更改或者停止服用降压药物,避免引起耐药性,降低治疗效果。护理人员交接班时,护理人员要将患者的病历本、治疗用药交给接班人,特殊情况进行口头交接或者在交接本上注明。确保没有护理过程中的遗漏,避免因护理失误引起用药缺陷。定时监测患者的血压、血糖水平。

1.3统计学方式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3个月随访后发现,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都有所控制,但是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水平、血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P

3 讨论

肾病高血压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透析治疗和降压药物治疗,血液透析后患者的降压药物的合理使用关系着患者的预后,而且降压药物的使用根据患者病情的改善也需要适时调整,所以对肾病高血压患者采取社区用药指导很有必要。社区用药指导通过对患者采取建立病历档案、用药调整和规范用药流程,保证了降压药的合理使用,可以更好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且对症采取护理措施,有效平稳的达到降压目的[3]。建立病历档案详细的记录患者发病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有利于从病历中直观、快速的了解患者的治疗情况,并根据用药情况和血压水平的改变情况对患者进行适时的调整,优化治疗结果。用药调整随着患者病情的改变情况而改变,治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效果不明显时,需要更换降压药物,避免延误和加重肾病高血压的治疗。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比单独降压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多,所以在联合用药时要注意患者的不良反应,尽量选择对肾脏损伤小的药物,避免加重肾脏负担[4]。同时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达到降压和改善肾功能的双重作用,优化治疗结果。规范用药流程加大了对患者按时按量的用药监督,保证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没有遗漏和差错。督促患者按时服用降压药物,不随意用药,有利于持续性、安全性用药。定时对患者进行血压、血糖等指标进行检测,便于观察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治疗依据。对肾病高血压患者进行用药指导,特别是对老年肾病高血压患者的作用更为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5]。对肾病伴高血压透析后的患者采取社区用药指导,可以提高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对肾脏的损伤。

本文通过对120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肾病伴高血压患者进行实验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水平、血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和血脂水平更趋于正常水平。说明对肾病高血压患者采取社区用药指导,增强了治疗效果,明显降低了患者的血压水平,扩张血管,有利于保护心血管和肾功能。

综上所述,对肾病伴高血压患者采取社区用药指导可以提高降血压的治疗效果,对肾病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尤为重要,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夏平凤.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指导和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54-155.

[2]彭欣.肾病伴高血压患者透析后社区用药指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521-522.

篇(10)

高血压病是社区医疗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分析了天津市塘沽区新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468例职工的高血压发病情况和药物治疗效果,以探讨高血压治疗用药的合理性和存在问题.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接受检查的1734例职工,年龄20~90岁,平均43.3岁;男875例,女859例。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68例,男244例(52.1%),女224例(47.9%)。

1.2方法 结合每年1次的职工体检,详细的门诊登记,对每1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血压的测量采用目前统一的标准方法[1]。高血压的诊断

标准为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或/和舒张压≥90 mmHg,以及确定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服抗高血压药物者。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高血压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目前血压、确诊高血压的时间、服用药物的名称及剂量、服药时间、血压是否得到控制等。

1.3指标定义 ①知晓率的定义为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在调查前就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的比例。②治疗率的定义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近2w内服降压药者的比例。③控制率的定义是指控制人数占治疗人数的比例。④血压控制标准:血压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 10.0软件处理,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发病及药物治疗情况 1734例职工中,高血压发患者数达468例,高血压患病率为26.9%,知晓率为76.3%。其中服用降压药物治疗者有403例,治疗率为86.1%。对高血压患者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及跟踪治疗等系统管理6个月后,血压达到控制标准者389例,控制率83.1%,见表1。

2.2用药种数与血压控制情况 单药241例(59.8%)中,控制203例(84.2%);联合用药162例:两药联合148例(36.7%)中,控制129例(87.2%);三药联合10例(2.5%)中,控制9例(90%);四药联合4例(1%)中,控制4例(100%)。单药与联合用药(包括二、三、四联)控制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

2.3常用降压药物应用比率 利尿剂128例,使用率31.76%;β受体阻滞剂172例,使用率42.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84例,使用率20.8%;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ARB)62例,使用率15.4%;钙拮抗剂(CCB)212例,使用率52.6%;固定复方制剂58例,使用率14.4%[2]。

3讨论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高,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血压治疗方案尤其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正规治疗服药者中,服一种药物的占59.8%,但仍有40.2%的患者需要联合用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控制率还相当低,除了有降压治疗方案不尽合理的因素外,对治疗的依从性不够也是问题所在。固定剂量复方制剂具有合理的最佳配伍,能达到相对较大的降压效果,优化了治疗方案,改善长期治疗依从性和持续性,有利于血压控制达标[3,4]。而服药依从性的提高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远期预后[5]。许多高血压病的临床试验提示,单药控制血压能力有限,合理的降压药物联用是当今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途径。降压药物联合应用是提高高血压控制达标率最主要的途径,HOT研究表明,约70%的高血压患者需要2种或2种以上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方能使血压控制达标。

参考文献:

[1]成云芳,彭海燕.中国部分城市医院25336例门诊高血压患者基础情况和危险分层及降压达标率的调查[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24(8):603-605.

[2]肖惠敏,姜小鹰.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1):30-31.

篇(11)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3-196-03

高血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特别在老年人群中,不仅发病率高,而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还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为社区高血压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是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时病情进行动态掌握,为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意见的重要途径。了解影响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建立的现状、相关因素、参与需求等对于优化改进社区建档工作,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有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妇幼保健院所辖社区内已建立健康档案的高血压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广东省和平县人民医院所辖社区内已建立健康档案的高血压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患者在本地有固定住所,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求》中关于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标准,且接受本次调查前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已建立健康档案,且均为自愿接受。

排除标准:合并精神发育迟滞或其他精神异常,认知功能障碍,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生活无法自理的患者;合并生理或心理相关疾患,无法与医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患者。

98例高血压患者中,男52例,女46例,患者的年龄在42-85岁,平均(61.5±3.2)岁;患者病程5-31年,平均(13.8±3.1)年。按照高血压分级标准进行分类,I级高血压(收缩压在140-159mm Hg之间,舒张压在90~99mm Hg之间)、Ⅱ级高血压(收缩压在160~179mm Hg之间,舒张压在100~109mm Hg之间)和Ⅲ级高血压(收缩压在180mm Hg及以上,舒张压在110mm Hg及以上)分别有21例、47例和30例。

参与调查的98例高血压患者的学历分布情况为:大专及以上13例,占13.3%;高中及中专20例,占20.4%;初中25例,占25.5%;小学及以下40例,占40.8%。

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疾病与健康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包括了医护人员、社区宣传、书籍报刊、电视广播、亲友、网络等,分别占66.3%、5.1%、11.2%、15.3%、8.2%、2.0%。

1.2方法

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建档相关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其中,基本资料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了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文化程度等。

建档的参与性调查的内容包括了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建档现状(建档方式参与建档时机)、高血压患者参与建档的相关因素调查(对健康档案的重要性认识、对高血压治疗的态度、对社区服务的态度)、参与建档的需求(患者对建档方式、负责人的态度,对社区的期望)。

在进行调查前,可以先抽取10~20名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预实验,并根据预实验结果对问卷进行有益调整。在正式发放问卷的时候,要先向患者解释清楚问卷调查的目的、内容、填写方法,调查问卷有本人独立完成并做好当面核查,保证问卷填写的有效性。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98份,回收98份,全部有效,有效回收率为100.0%。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l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建立现状

通过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建立现状调查,可见建档方式以上门随访为主(63.3%),而建档时机则以就诊为主(60.2%)。见表1。

2.2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建立参与性相关因素调查

通过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建立参与性相关因素调查可知,患者对健康档案重要性了解率、对高血压治疗重视度、对社区服务满意度分别为70.4%、81.6%、79.6%,均比较低。见表2。

2.3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建立参与要求

调查患者对建档方式、负责人的态度、对社区的期望可见,50.0%的患者希望建档方式以门诊为主,其次是上门随访(30.6%),69.4%的患者希望有固定的负责人,患者希望社区服务的专业水平(58.2%)、服务态度(43.9%)有较高的要求。

3.讨论

通过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建档现状、相关因素和参与要求调查,发现,患者的疾病的重视程度、对建档重要性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均比较低,且目前的建档方式、时机与患者的诉求有一定的差异。优化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建立,要从多方面人手,共同改善和提高。

制定统一的完善的健康档案采集与建立制度,积极落实高血压居民的随访工作。同时,促使政府增大对建立健康档案工作的支持力度,增加相关资金的投入量,扩大定期的免费血压检查的范围,针对建档方式较为单一,建档时机以就诊为主的情况,要求完善随访制度,从社区医护人员的管理、与患者的联系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社区监测网络,及时了解掌握患者的病情,增加通过电话随访、预约或者其他方式建立档案的比例。同时健康档案的记录要力求详实,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史、病程、主要症状、用药情况、生活习惯、运动情况、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均要尽量做到有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