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合同规范化管理的意义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7 15:35:5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合同规范化管理的意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合同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篇(1)

目前,经济市场劳动力管理趋于完善化,这使得劳动力的流动与市场供求关系相符。对企业发展来说,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其用工管理进行整合,才是确保其发展的关键文章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如下。

一、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的内涵

实践证明,劳动用工规范化对于企业的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对于企业来说,首要问题是明确用工管理规范化的相关概念和流程。劳动用工规范化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作为基础,将用工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内容,并对其制度进行了完善。根据不同企业用工性质和群体素质的需求,建立不同级别的审批制度和用工规范,并采用合理的绩效考核方式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管理者应注意企业规模的控制,根据企业规模需求将企业用工人员进行不同的岗位分类,实施动态化的、先进的管理模式。总之,企业在用工管理上应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员工绩效与其工作岗位相结合。劳动用工管理还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企业应注重其系统性的管理,建立具体的管理的制度。如何将企业的发展需求与劳动人员结构调整相结合成为现代企业应考虑的问题。目前,企业在岗位管理中多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但这一方式的应用在一些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中并不明显。因此,在了解企业用工管理概念和意义的同时,有必要对其实施方式进行分析。

二、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难点和问题

1.落后的管理方式

就目前企业用工情况而言,劳务用工管理多以身份管理为主,岗位管理的作用发挥并不明显。这一管理方式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用工方式开始增加,这就要求企业在合同管理中对其岗位、薪资以及编制等问题进行区分,繁杂的工作程序给管理人员带来困难。而管理方式落后进一步造成了劳务用工管理效率低下,一些员工在定性上存在问题,其所带来的后果包括提高企业用工成本,造成用工管理的不规范。

2.管理基础薄弱,临时用工管理难度大

一些企业在理念上存在滞后性。这使得企业发展中很少强调企业劳务管理,管理制度缺失,管理效率低下。薄弱的管理基础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优化和作用发挥来说具有消极的作用。各行各业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同时,合同管理、用工管理却依然显得混乱,如何实现用工管理的信息化成为企业的大难题。尤其是在临时用工方面,不能及时出台临时用工规范,企业阶段性临时用工大,这对企业的规范性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在对临时用工的薪资制定上无法满足国家法律标准,造成法律维权现象较多,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部分规定与劳动法不符

企业在实施规范化用工管理时,虽要尊重法律,但也应具有自身的决策权。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管理者的规定与劳动法存在不符。这与企业过分重视利益获得有直接关系。管理者综合能力的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其对形势下劳动用工规范进行正确的了解并且出台必要的解决策略。

三、新形势下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实践

1.重视劳动合同的规范化管理

法律是企业劳务用工规范化的前提。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合同建立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在合同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均应得到明确,并且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员工需求为其提供保险制度。另外,企业还应在合同中规定福利制度和用工奖惩制度,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其高效性。

2.关注员工维权

我国劳动法对员工在既定时间内的既得利益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企业在发展中往往不能完全实施这一制度。事实上,这种做法增加了劳动纠纷,对企业的发展实际上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多元化经济发展下,企业劳动关系逐渐复杂,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为处理这一问题,企业应综合考虑其自身发展状况和员工需求,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以免使企业发展停滞不前。当然,企业还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形势对劳务工资进行制定,并确保其合理性。

3.劳动定员管理科学化

劳动定员管理在企业劳务用工全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是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基础,其具体工作内容为员工日常工作编制、管理以及企业法执行。其中,员工管理要求企业从生产实际出发,实施定员管理,对岗位员工需求数量进行正确评估,并且根据岗位性质选择不同的员工。使员工管理合理化,降低劳务风险,提高生产效率。

4.巧妙规避劳动用工风险

在企业用工管理中,劳务风险大量存在。为规避劳务风险。应避免主动接触合同,对于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员工一定要收集其无法胜任的原因。当然,在劳动合同的制定上,要综合考虑其再培训等问题。对合同到期的员工及时终止合同,以便于降低企业由于违约等原因带来的经济支出。需要继续签订合同的员工,企业要按照法律规定来对其做出处理。总之,企业应重视用工管理,采用合理的手段减少用工风险,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机制,帮助企业随时化解用工矛盾。

四、总结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劳动用工规范化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管理不善很容易带来劳务纠纷,为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制度,依靠法律手段来进行员工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陈圆 单位:唐山三友集团兴达化纤有限公司

篇(2)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R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b)-0124-02

随着越来越多大型电器设备、新型医疗设备的出现与引进,不仅大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水平。所以如何做好医院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则俨然已经成为现如今各个医院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正因如此,以下笔者结合个人从事医院设备维护的实践经验,对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展开粗浅的探讨,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以供广大同行在今后的工作中参考借鉴。

1 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作为医院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对其的规范化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有助于提高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使用率与完好率,还有助于延长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实际使用寿命,进一步提高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经济效益。所以,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对医疗设备、电器设备进行规范化管理主要包括:对医疗与电器设备的选购以及购入后的验收,对医疗与电器设备的档案建立,对医疗与电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对医疗与电器设备的检修。

2 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严格控制医疗与电器设备的选购与安装工作

在医疗与电器设备的选购上,我们必须要综合考虑社会、医院、科室、器械管理这4个方面的因素。即选购的医疗与电器设备是否真正能够为老百姓带来实惠;选购的医疗与电器设备是否真正适合医疗的自身发展需求;选购的医疗与电器设备是否能够促进科室的长期发展;选购的医疗与电器设备是否“证件齐备、物美价廉”。也只有满足上述4个方面,才能够确保医疗与电器设备满足医院发展的切实需求。

同时,为了保证医疗设备的质量与安全,购买医疗设备时,从签订合同到安装设备,都要严格遵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去执行合同内容,验收医疗设备时,只有供方代表、使用科室负责人、设备科人员、医院审计部门全部在场时才能开箱验货,且一定要查验《医疗设备产品注册证》和与其相关的全部中文标识,查验仪器设备的规格型号是否和合同描述一致,查验仪器设备及其附件是否有破损,查验主机、零部件数量是否与合同清单描述一致,查验仪器生产日期,安装调试后查验仪器性能、各项技术指标能否达标,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将其投入使用。

2.2 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与保养

要想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就必须做好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与保养工作,为其构建相应的完善制度,也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各项管理工作都能够落到实处,各项监督工作都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所以,医院设备的相关负责人员、管理人员、维修人员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医疗设备、电器设备各项管理制度的构建之中,促进各项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

首先,应该为医疗与电器设备成立专门的使用、维护、保养机构,并构建可行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各项工作能够科学、有序地开展。如,制定设备维护保养制度、设备安全检查制度、设备质量控制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备件资料保管制度、值班制度、各级岗位责任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使每一名设备管理人员、维修人员都能够切实履行工作职责,防止因设备质量与安全问题而引发各种医疗事故发生;其次,医院设备科要做好计划,根据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点,每年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检查使用环境。如,温度、湿度、防尘等是否符合要求;最后,做好医疗与电器设备日常维修记录,并要积极组织设备维修人员进行维护保养的学习培训,提高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基础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2.3 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巡检检查工作

一般来讲,对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巡检检查工作往往都是与维护、保养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行的。这是因为,对医疗与电器设备的巡检检查与维护、保养工作往往有交叉之处且同样重要。所以,要想切实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除了拥有丰富的维修、保养经验以外,还必须要做好巡检检查工作,也只有如此,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产生故障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使用寿命。

对医院的医疗设备、电器设备所开展的巡检检查工作,主要就是对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工作精度、磨损情况等诸多内容进行的检查与校验工作。而因为从事医院后勤设备维修的技术人员相较于医院的医疗与电器设备,往往处于人员过少、工作负荷量过大的问题。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后勤设备维修人员在检修与管理工作上的工作效率,做好规范化管理工作,在开展巡检检查工作时,应采取抽检与电话巡检,二者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做好医疗与电器设备的巡检检查工作。主要可从两个方面抓起:第一,做好每日的检查工作。也就是说设备维修人员应该在下班前或者是交班前将设备的保养进行记录,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做好定期检查工作。由设备的保管人员、操作人员以及维修人员,共同参加定期对医疗设备、电气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并且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维护措施与维修计划。

2.4 为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构建健全的档案

想要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离不开健全的设备档案。这是因为健全的设备档案,能够使医院在选型决策过程中更有依据,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医疗与电器设备的最佳性能。所以,应该为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构建健全的档案室,并且要经过普查,构建医疗设备、电器设备总账与科室分户账,并对其执行计算机管理,做好相应的登记、质量考核,确保账、卡与实际设备能够对号入座。同时,每一台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侧面都应该贴有标示牌,且标注好设备的编号以及实际使用科室的相应管理人员。针对一些价格较为昂贵的医疗与电器设备还应该建立专门的维修档案,对其的实际维修与保养情况进行记录,从而为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设备的维修与管理过程中提供有益的支持,也为今后设备的更新提高相应的依据。

3 结语

总之,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更能够为病人们提供更加可靠的治疗环境。所以,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广大设备维修人员深入研究与探讨,从而通过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让医院的医疗与电器设备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宋飞.探讨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26):855.

[2] 蒋元林,周耀崇,潘晓东,等.军队医院医疗设备的规范化管理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1(10):127-128.

篇(3)

0.引言

档案管理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的重要工作,人事档案材料涉及每个事业单位员工的基本信息,通过人事档案的调取,事业单位能够判断是否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考核、培训、升迁、加薪。另外,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水平也能够有效反映单位的人力资源状况,其管理是否规范、高效也决定着档案资料是否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尤为重要。

1.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1.1规范化的管理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企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用人也采取合同制的方式吸纳优秀人才,在事业单位的长期运行过程中,会有大量人员的流动,人员档案材料成为事业单位了解人才状况、实施人才调动的主要依据,因此建立规范化、高效化的人才档案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对人事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人事材料的使用率,第一时间掌握所需要的人事材料;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也能够确保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一旦工作中需要查阅就能够按照流程快速地找出相关资料,减少查阅时间,提高查阅效率,节省大量人力,确保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实施。

1.2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能够反映事业单位发展状况

人事档案记录了事业单位人员的整个流动过程,能够见证事业单位每个时期的人员情况,反映事业单位当时的发展状况。事业单位的发展是由小到大,由薄弱到雄厚的,而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壮大,其人员流动以及规模也会不断扩张,从侧面也就反映了事业单位的发展状况,这是事业单位的潜在资本,对于事业单位进行人才培训,筛选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能够为事业单位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1.3规范人事档案有利于优化人才选择机制,吸纳人才

首先,人事档案记录了每个人员的入职、发展、升迁、离职等基本情况,对于事业单位筛选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人事档案记录,事业单位能够判断自己需要哪种类型的人才,这样在招聘新人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就会按照这些要求进行招聘,有利于人才的吸纳;其次,通过人事档案,事业单位能够发现现有人才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这样就能够根据这些问题开展集中化的培训,提高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整体素质;最后,事业单位还能够根据人事档案记录对人员进行岗位调动,对表现良好,能力突出的人员进行表彰和升迁,对表现不好,能力一般的进行再次培训,对不思进取,影响恶劣的人员进行开除,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整体工作效率和综合素质。

2.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规范化管理意识薄弱,缺乏高效的档案管理意识

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尽管事业单位的规模以及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人事档案的管理方面却没有提高,主要是因为管理人员没有重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疏忽漏洞现象,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不能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的培训,没有顺应科技发展的要求更新档案管理设备,这些都是档案管理意识薄弱所引起的。

2.2受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影响,档案管理存在不规范性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而持续性的工作,因此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会形成惯性,一旦养成固定的管理习惯再想改变就比较困难。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影响较深,管理方法比较陈旧,档案管理基本依靠人工完成,办事效率低,难以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另外,在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许多漏洞,从档案的安全保密、档案借阅、原始档案的备份等环节都没有形成统一有序的规章制度,因此档案管理也十分不规范。

2.3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规范化有待提高

在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多档案管理人员都不是档案管理专业的管理人员,大多都是从单位内部选择的,没有一定的档案管理经验和基础,根据事业单位需求而进行的档案管理,管理意识薄弱,管理规范性不高,尤其是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人员流动的加大,对档案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要求更高,但是很多事业单位为了降低管理成本,没有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补充,这也加剧了管理的混乱。另外,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比较简单,没有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操作依据,档案人员编制较为随意,这些都是影响档案管理规范化不能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

3.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措施

3.1重视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宣传教育,强化管理人员管理意识

实现规范化的档案管理模式,首先就要做好档案规范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提高管理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意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档案的宣传教育讲解,提高内部人员的重视度,让档案管理人员意识到档案管理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档案工作的收集和利用工作。首先,可以丰富档案信息的收集渠道,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收集体系,以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为主,做好每个部门人事档案的信息整理和完善,建立高效的人事档案收集渠道;其次,建立档案材料的联动机制,将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信息纳入到档案信息的收集中,如工资、工作时间、家庭情况、学历、职称、奖罚状况等,只有如此才能完善档案管理机制;最后,要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当中,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意识,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3.2优化档案管理机制,为实现规范化管理奠定理论基础

健全档案管理机制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要对档案管理机制进行优化,通过岗位责任划分、工作内容要求、部门协作、组织保障等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对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公布,确保档案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到位,确定档案管理的主要人员,并由负责人对档案管理进行监督管理;其次,召开档案管理规范化会议,通过管理制度的制定、管理人员的升级等确定一个较为规范化的档案管理机制,保障档案实施的规范化运行;再次,做好档案管理的宣传工作,要求各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做好协调,确保档案材料收集的准确性、档案资料使用的便捷性、档案借阅的安全性等;最后,责任落实到位,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人事档案管理的安全性、规范性、科学性、高效性。

3.3提高档案材料收集、整理的规范化操作水平

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只有确保这个过程规范化才能确保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工作是长期的,贯穿于事业单位发展的整个时期,因此提高资料收集、整理的规范性尤为重要,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对信息收集内容进行严格审核,拓展信息收集渠道,根据人事特点及时有效地收集一手资料,对于资料不全或者信息不足的档案做好备注,后期进行完善和补充;其次,对材料的收集过程以及材料的整理过程进行严格监督,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再次,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便于档案的查找和使用;最后,根据事业单位要求以及国家档案管理要求对档案管理标准和信息收集范围进行确定,不断完善和补充档案信息,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做好档案统计分析,提高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3.4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

篇(4)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building project of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he settlement management four asp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do a detailed effectiv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Key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discuss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房地产业以及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但有些建筑企业由于只重视工程承揽,轻视管理,重视工程进度,忽视工程质量。随着承揽的工程项目的增多,在施工中只追求工程进度,而对工程建设中各个环节的施工方法和工艺重视不够导致出现了管理混乱、工程质量下降、成本增加、企业效益滑坡的现象。施工企业要高度认识这种现象给社会和企业带来的危害,真正从思想上敲起警钟。

1.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

编制一份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既能符合合同又能指导施工的网络进度计划,是履约合同的保证,指导工程的依据是控制进度、管理工期的凭证。在总工期的约束下,综合平衡的基础上,保证网络计划落到实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组织好连续施工和均衡施工,保证工程项目能够按期地交付生产和使用。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⑴合理控制工期、质量和费用,使项目管理达到综合优化。⑵通过施工网络进度计划及控制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差异情况,从而完善施工进度计划的管理。⑶除充分考虑时间控制外,同时还应考虑劳动力、材料施工机具设备等所必须的施工资源问题,使其最有效、合理经济地配置与利用。⑷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检查与调整等手段,调动施工活动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实现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进度目标,以确保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总工期目标的实现。⑸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很多,如工程技术、组织与协调,气候条件、政治原因、人为因素、物资供应、地基情况等。如发生以上原因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应及时对进度计划加以调整,并作好记录,以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目标的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 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 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 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庞杂的施工现场, 众多的工种和岗位, 越来越短的工期, 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 使得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各种规范组织各项工作的实施。规范化管理则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 制定相应的现场管理制度, 如ISO9000 系列等规范化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执行。目前由于各方面的重视, 在管理制度方面已经是比较完善的了, 这里仅作为现场管理的重要一环加以介绍, 不再作详细论述。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 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 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 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庞杂的施工现场, 众多的工种和岗位, 越来越短的工期, 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 使得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各种规范组织各项工作的实施。规范化管理则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 制定相应的现场管理制度, 如ISO9000 系列等规范化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执行。目前由于各方面的重视, 在管理制度方面已经是比较完善的了, 这里仅作为现场管理的重要一环加以介绍, 不再作详细论述。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 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 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 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庞杂的施工现场, 众多的工种和岗位, 越来越短的工期, 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 使得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各种规范组织各项工作的实施。规范化管理则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 制定相应的现场管理制度, 如ISO9000 系列等规范化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执行。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在工程建设中,质量是工程建设的关键,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工程的使用效益,甚至返工重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工程质量是建设的生命。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是争取用户、占领市场和发展企业的根本保证。各专业技术人员应按以下几项要求进行工作:⑴熟悉并掌握工程项目施工承包合同⑵认真熟悉施工图纸及有关图集,掌握《施工技术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积极组织和参与图纸会审,并对图纸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并作好图纸会审记录。⑶根据审定批准的工程项目总控制计划和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审查施工方案中所确定的施工方法,施工顺序是否科学合理,施工措施是否得当,有无工程质量方面的潜在隐患,并根据实际施工变化速度情况,及时对计划作调整。⑷做好进场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的规格、性能、技术参数质量的检查验收工作,并做好记录,对未经检查验收的或经检查不合要求的材料、设备一律不准在工程中使用。⑸做好隐蔽工程的记录和预验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进行处理,并积极通知,组织业主、设计院、总监理工程师等参加隐蔽工程验收,并作好隐蔽工程签证。⑹在施工过程各环节中,必须注意加强经过巡视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特别是主要的结构部位,关键设备、关键部位的施工,施工现场一定要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并根据施工图纸、《施工技术规范》、《施工操作规程》提出自己的意见及要求。⑺协助设计单位作好设计变更的签证,作好技术资料的收集和保管。⑻竣工前,项目经理部一定要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及施工队对已完工程进行预验,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处理,经各方同意后,再组织验收,并办理好验收手续。⑼加强质量信息管理,对异常信息的反馈和处理进行动态控制,从而使各项质量活动和工程实体质量保持受控状态,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3. 建筑工程施工计划管理

施工计划管理是通过计划把承包人项目施工管理的各项工作组织起来,以施工生产活动为主体,制定各项专业性计划,并对其进行平衡、协调、监督与控制。施工计划管理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编制一个完整的项目施工管理计划,使承包人的各项施工管理都纳入计划,并进行综合平衡与协调;其次在施工计划执行过程中,加强检查、监督与控制,尽量保证计划实施过程中按原计划进行;最后调整计划,计划实施过程中因具体情况的改变,必须对原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施工计划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完成工程任务招揽计划;确保项目施工按合同工期要求交工及竣工验收;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施工中的潜力;施工计划安排要结合工程任务的多少和工程规模的大小及工地现场分布情况进行统筹计划,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施工计划安排应适当,既不能太紧,又不能太松,计划太紧造成无法完成,计划太松则不能发挥施工效率。施工计划管理的作用具体表现在:⑴通过计划向各级施工组织机构下达任务,明确各自的奋斗目标,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⑵为材料、劳资、设备等专业部门编制材料供应计划、劳动力需要量计划、施工机具设备用量计划等提供可靠性数剧。⑶项目施工准备工作根据施工计划进行,保证项目正常开工。⑷项目施工实施过程中各专业部门按施工计划运作,确保项目工期按时完成。⑸可以促使各职能部门开展劳动竞赛,挖掘施工潜力,提高项目施工管理水平。

4. 建筑工程施工预算、结算管理

施工预算是保证企业收入及控制支出的依据,是搞好项目核算的基础,是项目管理的命脉。搞好工程项目预、结算,对加强和促进施工单位的各项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具体做法表现在以下几点:⑴熟悉(定额)及取费方面的政策法令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⑵熟悉工程项目施工承包合同,掌握具体的结算方式。⑶及时、准确地根据各种变更资料对预算作调整,为调整结算打下基础。⑷单位工程完工后,及时向业主提供结算资料并办理结算手续,为工程项目结算作好前期准备工作。⑸整理好索赔资料,积极主动地向业主出并办理好索赔手续。

篇(5)

测量缺陷也有各种方式。有的通过目标完成情况来确定缺陷数量。西屋公司的无缺陷测量公式为:绩效=100-有缺陷项目数/无缺陷项目数×100。如果有缺陷项目数等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为零;如果有缺陷项目数多于或小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就为负或为正。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著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CarHeyel.TheEncyclopediaOfManagement[M].VanNostrandErinholdCompany,New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

篇(6)

测量缺陷也有各种方式。有的通过目标完成情况来确定缺陷数量。西屋公司的无缺陷测量公式为:绩效=100-有缺陷项目数/无缺陷项目数×100。如果有缺陷项目数等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为零;如果有缺陷项目数多于或小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就为负或为正。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著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CarHeyel.TheEncyclopediaOfManagement[M].VanNostrandErinholdCompany,New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

篇(7)

测量缺陷也有各种方式。有的通过目标完成情况来确定缺陷数量。西屋公司的无缺陷测量公式为:绩效=100-有缺陷项目数/无缺陷项目数×100。如果有缺陷项目数等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为零;如果有缺陷项目数多于或小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就为负或为正。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著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

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CarHeyel.TheEncyclopediaOfManagement[M].VanNostrandErinholdCompany,New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

篇(8)

二、认真开展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

各乡镇农经站要切实加强对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农村财会人员经过培训,必须掌握农村集体经济财务会计、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法规及计算机维护使用、农村财务电算化软件、农村财务审计等业务知识,并经考核、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新任的农村财会人员必须具备初中以上文化,参加农经部门组织的培训,经考核、考试合格后,方可取得农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于无故不参加培训的农村财会人员和新办证人员,分别给予取消从业资格、吊销会计证处理和不予办证处理。

三、做好《农村会计上岗证》管理工作

一要抓好新任农村财会人员办证工作。对新任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由县农经局统一组织,使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编写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工作实务》教材。在搞好培训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考试,统一到市农业局办理农村会计上岗证。

篇(9)

工程档案是建设项目在立项、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基建资料、监理资料、施工资料和竣工图的统称,是工程项目的真实记录。它和地质档案一样,也是地勘单位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利保障。建设项目从立项到项目竣工,交付使用涉及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竣工等阶段,并同时综合了质量、进度、造价、合同、组织协调等多方面内容,因此会形成大量的工程资料。施工项目工期较长,工艺复杂,所用建筑材料种类繁多,因而会导致工程档案比较分散和复杂。工程档案只有全面反映工程施工的各类信息,包括发生的事故和存在的隐患,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档案完整、真实,它才具有实用价值,才可以被继承和积累,新的项目才可以吸取以前的经验,避免重犯以往的错误。

2.现阶段影响工程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因素

2.1各施工单位对工程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够

建设项目工程备受社会重视与关注,有的重点建设项目属于“形象工程”,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民生工程”。往往会在建设设计、施工、监督等环节上列入重点,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施工单位对工程进度和质量有较高的要求,而对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工程建设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认识,觉得工程档案资料没有地质档案资料重要。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工程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的重要依据,缺乏历史责任感。

2.2工程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

很多建设项目都点多线长,一个大项目一般要分成几个标段,标段内又发包,参加施工的队伍多、杂,素质参差不齐。建设单位与施工总承包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与各分包单位之间职责不清,缺少沟通与配合,造成工程资料流通渠道不畅通,各阶段工程文件资料的齐全、完整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建设项目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2.3档案人员素质偏低,业务水平不高

在项目工程建设中,大部份施工单位都存在不配备专职档案员的现象,工地上资料员流动性大,文化层次不高,一般是以新同志为主,工期紧时,有时甚至临时抽调,身兼数职。有的没有经过专业档案培训;有的对地质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熟悉对建筑施工业务不熟。缺乏应有的工程技术知识和档案专业知识,造成工程资料收集不齐全、归档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很难适应建设项目工程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需要。

2.4工程档案档案质量不高

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个别施工单位存在重建设轻档案管理现象,没有严格按照《建设工程文件档案整理规范》进行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所以编制的工程档案资料成套性差,有的缺少工程勘察资料,有的缺少监理资料,完整性不够。普遍存在着工程资料书写不规范,字迹模糊,用圆珠笔填写;资料归档不齐,施工日记等内容缺项、漏项、签章手续不完整;缺少工程材料合格证原件;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不齐全;工程资料内复印件多等现象。

3.加强建设项目工程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

建设项目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建设与投入使用,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做好建设项目工程档案规范化管理是我们每一个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因此,施工单位的每一个档案工作人员都要有强烈的档案意识,要充分认识做好档案工作,不仅是为当前工作服务,而且是为历史负责任的表现。

3.1对建设工程档案工作的思想认识

施工单位领导在重视工程进度、质量的基础上,要向对待地质档案一样对待工程档案工作,要把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落实到实处。档案管理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不断提高施工单位领导及施工人员对建设工程档案工作的思想认识。

3.2完善工程档案管理机制

建设项目由于规模大,工期长,形成资料多,涉及众多环节。要想建设项目工程档案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对管理程序,促进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按照档案工作集中管理的原则,逐步完善涉及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的档案网络管理机制,实行分级管理办法,明确一位项目主管领导主抓档案工作,配备一名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全程跟踪在建项目的工程资料,促进工程档案完整、准确、规范、及时归档,确保项目工程档案的完整与齐全。

3.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建立一支文化程度高,专业知识较全面,事业心较强的专业化队伍,是保证工程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因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应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跟踪指导服务,针对工程一线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加强工作指导,必要时组织施工单位专(兼)职资料员进行短期业务培训。

篇(10)

编外用工打破了计划体制下的僵化用工模式,对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产生着积极影响。但是,在一个单位中“双轨制”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只限于“暂时”,一旦固化,就必然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在实施全员聘用制以来,在事业单位编制限制和成本控制下,在管理者陈旧观念的局限下,如何打破编制内外的差别,尤其是在更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高学历人员加入了编外人员的队伍对事业单位有着很大的贡献的情况下,管理好这部分人力资源,不仅仅对于单位本身发展有积极影响,对社会就业稳定和人才合理配置也产生助推作用。然而目前的现状却是编外人员承担着编内人员相同甚至更多的任务,却由于身份等级的存在,得不到相同的报酬,心理不平衡,缺乏归属感,从而造成编外人员流动性大、工作积极性受挫、整体单位服务品质下降。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手段加强编外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成为了目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完善编外人员的用工形式及流程

目前事业单位的编外用工体制,大多以朋友介绍、同事推荐等为主,虽可以降低用工短缺现象的出现频率,但却增加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隐患。如何参照编内员工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招工原则,规范编外人员的招聘程序,提高编外人员的整体素质,成为编外人员规范化管理的基础。编外人员这个群体在知识结构、爱好习惯、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多变化的特点,并且有着较强的权益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成才意识。针对这样的群体,应规范管理体制,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他们的发展,帮助他们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组织上关怀他们的感受,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体现更人性化的管理。

二、完善“同工同酬”制度的概念

在目前体制中,所谓的“同工同酬”的前提是在同一体制下,换言之“编外”人员所属的体制为企业单位体制,而“编内”人员所属的体制为事业单位性质。也就是说如何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中有效地结合两种体制人员情况,在控制用工成本的大前提下,合理地分配各类人员的劳动报酬,成为当前阶段解决“同工同酬”制度的关键问题。首先,人力资源部门需要结合岗位分析,根据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业绩的一致性,对编外人员所在岗位的工作绩效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估。对于符合标准的编外人员尽可能视同工制度。其次,待遇到位。同酬是制度的落脚点和关键点的关键。对于视同工的人员,视情况兑现等同于同岗位人员的待遇,同时引入公平竞争机制,能者居上、能者争优的概念。尤其是对于通过考核,符合编制要求的高学历、硬技术的优秀人才给予享受入编优先考虑的资格,充分利用人才,鼓励编外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另外在给予编外人员合理的基本工资待遇外,奖金、各项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要跟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缩小两类人群的差距,最大可能地调动编外人员的工作热情。最后,加强培养。随着编外人员主人翁意识的增强,为了加强单位人员的向心力,增加编外人员的归属感,对于编外人员需进行更多的专业业务培训,以满足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实现,给予编外人员同等的政策辅助与单位的发展机会,例如支持编外员工继续深造或进行评优、推荐入党等。

三、完善编外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编外人员缺乏归属感的另一项原因是自身的社会保障问题。编外人员的合同是否规范化签订、是否适用养老保险政策、单位是否为编外员工缴纳、编外人员个人养老金的缴纳依据和计算,成为编外人员的“心头隐患”。能否实现在养老保险政策上一视同仁,将是编外人员规范化管理的提升。随着社会的进步,编外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懂得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法律权益。如何规范与编外人员签定、续签、变更、解决劳动合同,也是对编外人员的一种社会的保障制度。同样的,单位需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为编外员工办理养老、医疗、生育、事业、工伤等各种保险手续,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认同,也是规范编外人员管理的一种。

篇(11)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c)-157-02

Evaluation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external equipment in operating room

XUE Baiyun, MAO Kezhe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ingtan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 Yingtan 33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cee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external equip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ash and sterilization quality of external surgical equipment, and reduce the infection risk of operating room. Methods: All the external surgical instruments unities were sent to the sterilization center of the hospital, and were professionally cleaned, packed and sterilized, which were examined by nurses and doctors when they used. Result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290 cases before and after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implement showed that the qualification rate of external surgical equipment packages was 76.9% before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implement, which was 100% after the implement. The surgeon delay rate resulting from unqualified external surgical equipment was 5.2% before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implement, after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implement there was no surgeon delay case. Conclusion: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sanity and quality of external surgical equipment, ensures the operation to be on time and reduces surgical infection.

[Key words] External surgical equipment; Management; Clean; Sterilization; Infection

手术室外来器械的使用是医院节省器械成本的一种常用手段,对一些不常用、更新换代快、价格比较昂贵的器械医院常采用租用的形式,由经销商提供[1],这些医疗器械就是手术室外来器械,如人工关节及安装工具系列,脊柱固定器械及安装工具等。这类器械在各医院间流动,其卫生及质量均由供应商自行管理,由于供应商业务员的不规范操作及运输中手术包破损等原因,外来手术器械的卫生及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增加了手术感染的风险[2-3],因此,对这类器械进行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共有10个洁净尘流手术间,2006~2010年平均每年有2 860台手术,其中,使用供应厂家固定材料及其配套器械的手术年均600台左右。在2009年以前,我院未对外来器械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时常发现器械有未洗净的污渍等问题,甚至发生了由于该类器械消毒不彻底而引起手术感染的事故。为了提高外来器械卫生质量,消除安全隐患,我院自2009年5月开始对外来手术器械实施规范化统一管理。本文对我院外来器械统一管理的方法及效果进行了调查,以期为其他医院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2009年5月由供应商将清洗、灭菌后的按合同协议时间送至手术室使用的外来器械包290个,作为非规范化管理组。将2009年6~12月由供应商按协议时间将器械送至我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规范管理的手术器械包290个,作为规范化管理组。两个时间段两组外来器械包基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外来器械的传统管理方法 ①将在另一个医院术后经过自行清洁处理后的手术器械包装送到本院供应室由供应商业务员消毒灭菌;②将在另一医院灭菌后的手术器械包送入本院手术室使用;③器械商业务员将各医院使用过的手术包收回、清洗、消毒后送到本院使用。

1.2.2 外来器械的规范化管理方法 由术者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手术日期后,通知器械供应商业务员到手术科室与术者、患者沟通评估术中所需器械,签订协议。在协定的条件下,供应商将相关医疗器械送至我院,由消毒供应中心供应室设专业护师接收、登记、跟踪、管理,并进行标准化的清洗、检验[4-6]。供应室专科护师对清洗合格的手术器械进行分装打包,包装体积为30 cm×30 cm×50 cm,重量不超过7 kg。在打包好的手术器械包外粘贴有患者姓名、术者姓名、手术器械包名称、消毒日期、有效期、清洗及监测者签名的标签,外贴化学指示胶带,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再对包装好的手术器械进行灭菌处理[5-6]。经灭菌处理后,通过清洁运输车将手术器械包送入手术室储存备用。手术前1天下午,由手术室专职器械护师对无菌器械包做常规检查,并送入指定无菌手术间备用。

1.3 清洗及灭菌质量检测

1.3.1 清洗质量检查 ①目测清洗是否合格。从器械外观的洁净程度、光亮程度,是否有血迹残留以及关节处和齿槽处是否有锈迹及腐蚀斑点等评价清洗效果。发现任何问题都作为不合格处理。②使用杰力试纸检测。用杰力试纸上的显色试剂块蘸取清洗后器械表面或内腔表面、轴关节、齿槽处表面水珠,1 min后观察结果。显色试剂块不变色为阴性,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绿色为阳性,全部变为绿色为强阳性。阳性表示器械上有残留蛋白质,需要重新清洗再测试。

1.3.2 灭菌效果的监测 手术器械灭菌效果可通过多种手段综合评价:①观察灭菌包外指示胶带的性状及颜色是否与指标卡相符合,若不一致即认为灭菌不合格;②在灭菌锅内放置5类阳性对照,任何一种对照检出阳性结果都认为灭菌不合格;③记录灭菌合格的手术器械包的阳性对照结果[5-6],并把相关信息传递给手术室当班护士。

1.3.3 术前检查 手术当日巡回护士接到手术通知单后再次进行手术物品检查,包括手术包名称、消毒日期、有效期、包外化学指示胶带是否变色、包布有无潮湿、有无破损等。手术开始前,器械护士对包内的化学指示卡片及手术包内器械的清洗、灭菌效果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包括:①清洗合格的器械应该表面光亮、干燥、无异物、无污渍,齿槽处无斑点,关节处无线头、无锈迹,器械内部及管腔内无碎片残留;②检查包内放置的化学指示卡是否合格。当器械护士认为清洗及灭菌都达到手术的标准时,医生才使用该手术包进行手术[5]。

1.4 统计学方法

根据术前检测结果,统计规范化管理前后不合格的手术器械数量,每50个器械包为一组(最后一组为40个器械包),计算器械包的合格率、手术延误及感染例数,用Excel软件计算平均值并通过DPS软件用邓肯新复极差法分析两组不合格率、手术延误率和手术感染率差异的统计学意义。以P

2 结果

规范管理后,外来器械包的合格率显著提高,手术延误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进行规范化管理后,杜绝了外来器械的不合格情况,未出现手术延误的事件,未出现由器械引起的手术感染。规范管理后,外来器械包的合格率显著提高,手术延误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医院推行外来器械的规范化统一管理,将外来器械送入消毒供应中心,由专业人员进行检查、清洗、包装、灭菌,避免了以往器械清洗不彻底的现象,保证了外来器械的清洗及无菌质量,杜绝了因外来器械质量不合格引起的手术延误及手术感染。此外,对外来器械进行有效监测保证了器械的质量,对每台、每包器械进行有效监测,确保了每个手术包都处在标准质量范围内。而且在规范化管理过程中所建立的器械清洗、灭菌的检测记录可为医疗纠纷及相关医疗事故责任的评判提供依据。基于这些优点,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应对外来器械进行统一管理。

总之,通过对外来器械规范化管理前后的外来手术包的卫生及手术过程纪录进行调查发现,对外来器械包进行规范化管理,外来器械的合格率显著升高,杜绝了因外来器械质量引起的手术延误和感染,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卫红,周万丹.手术室外来器械的使用与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4):264-265,271.

[2] 王晓娟,王丽华.外来器械使用中的风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6):6387-6388.

[3] 邓红连.外来器械及外来器械护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1,10(1):41-42.

[4] 蔡小干.手术室外来器械的零风险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 21(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