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学生智慧课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5-0060-02
[作者简介]朱海燕(1982―),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城南实验中学教师,中学二级。
数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同时也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数学课程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一、借助数学思想,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决定着数学学习质量,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数学中的思想方法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可以让学生从雾里看花到柳暗花明。
(一)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学习中运用非常广泛,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把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可以将问题简单化,降低问题的难度。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有这样一个练习题:
A、B两名学生进行射击练习,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20次,请将A、B的射击练习情况在表1中补充完整。
这是一个数形结合的题目,给出图表让学生解答问题。学生在解答后面的问题时,要看清楚图表中的文字、数据信息,要将给出的图表转换为具体的数量关系,要补充A、B射击练习的相关数据,学生可以借助已知的图形、图表信息,再结合已学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这道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函数与方程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也是初中数学学习中常见的方法之一,它运用函数概念、性质、图像等来解决数学问题,巧妙地将问题转换为方程的形式,通过解答方程式得出结论。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中,笔者通过一个冰箱销售的数学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探究其函数关系。在这个案例中,笔者给出了以下几个条件:已知进价每台40(元),年销售额120(万元),需要求取的是年销量Z(万件)与销售单价A(元)之间的关系。这是关于函数与方程的应用问题,通过题目给出的条件,得到函数关系式为120=Z(A-40)。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我们会经常需要用到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它给我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题思路,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向多向发展。
二、注重因材施教,推动学生参与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特别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教师必须做到尊重学生、因材施教,要调动全体学生思考的热情,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率。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是全等三角形的求法,本章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判定方法。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学习、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笔者在上课之初先拿出提前做好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给学生看,然后提问:“大家看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发现?”一些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很快就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一模一样的,立马举起了手,考虑到其他学生还在思考,笔者没有马上请人回答。过了一分钟左右,笔者猜大家思考得差不多了才请人回答,接着引出本节课的新概念――全等三角形。然后笔者又提出疑问:“看这两个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吗?”并在黑板上板书“角”“边”两个字提示学生。通过黑板上的提示,学生很快发现全等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对应相等的特点。然后笔者带领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求三角形》的内容,并通过实际演练得出全等三角形“SSS(边边边)”的判定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地思考问题,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全等三角形其余三个判定方法。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成功的数学课堂应该做到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并且都能获得进步,这就需要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因材施教,充分考虑所有学生的不同之处,让全体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调动学生兴趣,引导自主思考
数学教学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探索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解疑。
在教学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几何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笔者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中举出几何图形的例子。生活中关于几何图形的物体到处都是,学生反应很热烈。为了规范课堂纪律,笔者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长方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所有的学生都不会感到陌生。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笔者采取小组接龙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长方体的物体。学生的回答很丰富,有冰箱、笔记本电脑、纸箱……轮到这组最后一位学生回答时,学生慢吞吞站起来,很尴尬地望了笔者一眼,然后低下头。笔者知道他可能一时想不起来了,于是提示他:“其实生活中的长方体很多,比如……”笔者没有说完,只是拿着数学课本摇了摇,这位学生很快反应过来,说道:“还有课本也是长方体。”“嗯,很好,我们在学校接触最多的就是书本了,书本其实也是长方体。”听到这样的评价后,学生终于舒了口气。在课堂上不乏注意力不集中、思考缓慢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关注这些学生,想方设法地让他们跟随大众的步伐一起前进。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形式各样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唤起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四、注重自主阅读,开发学生智力
书本知识的获取既需要教师讲解,也需要学生自身通过阅读思考获得。在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掌握良好的阅读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思想,掌握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中《用列举法求概率》的学习其实难度系数不大,考虑到九年级的学生理解、认知水平都比较成熟了,在教学这节课时,笔者没有急于向学生介绍新知识,而是先让学生阅读本节课的内容,自主学习新知识。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笔者提醒学生将自己不懂的知识点或者是新概念标记出来。为了检查学生阅读的效果,笔者让学生解释概率的含义,而概率是前面学习的内容,学生不至于那么快遗忘。尽管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不是非常流畅,但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个新知识点还是有了一定的了解。
阅读不仅适用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也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将本课中的重点、难点知识一点点解决,通过一步步引导,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思考。
数学是一门高实效的学科,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它。初中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场所。数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在课堂上重视学生思维的开发,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断收获人生财富。
参考文献:
那么怎样在政治课堂中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做出价值判断与选择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在课堂中首先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的知识线索,这样便于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和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做好必要的铺垫。
本课教学知识线索较乱,我帮助学生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理解和践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三个方面梳理了教材内容,教材的落脚点显而易见,学生一分析便知,学生首先能从思想上明确价值判断与选择的重要地位和自己应做的内容。
二、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分析价值判断与选择的成因。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会遇到的问题,青年学生在求学与生活中会时时处处面临着选择,那么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前提是必须了解和分析其成因是什么。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此作为教学重点,以此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掌握其形成的特点。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性特点,而同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点,基于客观性、社会历史性这两个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人们所做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导致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所做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同时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所以不同的人们面对同一问题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会不同。所以这体现了其主体性。阶级性和主体性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在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正确地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情境,由学生思考讨论并学会正确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哲学与生活》的课程必须要用哲学的理论来指导人们的行动,用哲学正确的方法论去引导学生正确的实践,仅凭纸上谈兵学生只是掌握哲学的知识点,而要让学生融会贯通,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见解和能力,则教师必须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实际能力。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情境、由学生思考讨论的教学方法。
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我常常回忆起自己上学时的情景:那时,我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我也曾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那门课的学习。我想,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所以,自己真正当上教师后,我就立志要尊重学生,做学生喜欢的老师。用微笑面对学生,同时也会收获学生的微笑;尊重学生,同时也会被学生尊重。这样,教育就会在这种双向认同的过程中得以延伸,人生也因此变得厚重起来。
尊重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在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就要了解学生
由于我教的是语文,所以上的课相对较多,因此了解了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与学生见面之前,我尽量多记住学生的姓名,争取一见面就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关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注意走近学生,和他们做朋友,主动跟学生打招呼,如果学生先跟我打招呼,我都会微笑着答应他们。学生在被尊重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获得了自信,学会了感激。
二、尊重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
据有关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在学生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聪明可爱的孩子人见人爱,而那些成绩不好、调皮捣蛋、总惹祸的学生,却常常被人讨厌。为了转化这些学生,我总是给予他们更多关注的目光。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只是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少有甚至没有成功的体验,很少受人关注,所以在上课的时候,他们总是喜欢用特有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我们教师应该善于发现这种学生,并去更多地关心他们,让他们在适当的场合表现自己,得到大家的关注,满足他们的自尊心。
作为一名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非常重要。这种尊重,要求教师必须保持公正的态度,不因美丑、贫富、学习成绩的好坏、进步与落后、个性的差异而有所折扣。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这种尊重较之朋友间的尊重更有其深刻而久远、博大而无私的内涵,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
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理应成为我们需要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让教学内容“生活化”,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是社会人,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能激活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将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数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适当调整,开展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有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的权力,使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如:在教学比例尺时,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大小不同的照片。在课堂上,我拿着照片说:你们的照片都很漂亮,它们都比你们小得多,为什么还和你们一模一样呢?这个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我抓住时机,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往往需要把某一物体缩小(或扩大)而又不改变其形象,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比例尺的概念。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了对数学的亲切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从生活中发掘数学教学内容,使生活数学化。
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挖掘出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使生活数学化。例如:今年全校学生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涌现出许多感人的好人好事。我让学生统计各年级的捐款数据,然后制成统计表,不仅对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一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的用途很广泛。
二、让数学过程“生活化”,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传统教学观把课堂看作是一个师生从事特殊认识活动的场所,而生活意义的课堂教学观却把课堂视为一个由活动与情感交织共生的生活世界”。教学过程如果以知识授受为本位,必然抹杀课堂活动的丰富性,使课堂活动简单化、狭隘化,抑制学生的认知需要,无法满足学生希望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功的需要。而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中真正体现生命价值,满足孩子发展与成功的需要,这是让数学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和引导学生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为学生主动探索创造条件,满足他们求知的需要。
1.释放个性,满足不同需要。
人是教育的主体,个人发展水平和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现代教学,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条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选择合作伙伴……数学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人人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例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逐步出示条件,让学生提问题说解答方法:(1)服装厂计划做服装,已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几天后做620套?(2)服装厂计划做服装660套,已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还要做几天呢?(3)服装厂计划做服装660套,已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以后每天多做5套,还需要几天完成?对于以上三个题目,我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第(1)(2)题,中等生解决第(3)题,最后让优等生为大家分析、小结这类题的结构和解题关键。这样有层次的安排,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要,使他们自始至终对学习充满了热情。
2.自主实践,满足探索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教材中知识的呈现方式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结合当前内容设置如“问题”“回忆”“试一试”“探索”“做一做”“读一读”“概括”“想一想”,以及“信息收集,调查研究”等活动栏目,这些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有效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促进思想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智慧火花在学生头脑中闪现,满足学生发现、探索的需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的活动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机会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而应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可经常问“你想到了什么?是怎么做的?如果……行吗?你发现了什么错误?该怎么呢?”来帮助学生探索知识,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满足学生的探索需要。
三、让延伸练习“生活化”,开发学生的需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出数学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发其新的需要,使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持久不衰。
1.让习题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课本上的习题是对生活问题的模拟练习,教师可将其纳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到这些习题不是凭空编造的,而是经过提炼的生活问题,从而满足学生“解决问题显才干”的心理需要。
2.让生活成为学生的练兵之地。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同中求异,异中求优。生活是个大舞台,学生在生活中能碰到各种问题,他们若能将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这些问题,就能体会出数学是“人人必需”的,从而产生要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强烈需求。
3.设计切合实际的开放题。
数学开放题,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的成功,使我对数学生活化有了新的认识。新课标要求“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但不是等同。真正的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是很复杂的,其中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隐蔽,存在形式也比较灵活。让学生仅仅使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来研究数学问题,对学生的要求是全方位的,确有难度。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数学角度来创设信息集中、问题突出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上的“生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以“生活”为桥梁和纽带,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进而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引着学生,扶着学生,使学生走出教材,回归生活,让学生“为需要而学习”;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可亲可感可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智慧与创造是一对孪生兄弟,智慧是创造的内在动因和条件,创造是有智慧的表现和结果. 所以,从知识走向智慧的课堂教学,是对教师和学生规范性生存的―种超越,即从规范性存在走向创造性生存,用智慧、能力和创造来充实、支撑、引领师生们的生存.
……
综上,智慧是一种整体品质,它在情境中诞生和表现,以美德和创造为方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敏感和顿悟为特征,以机智为主要表现形式,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赋予它底蕴和张力.
我们要让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像沐浴阳光一样沐浴智慧.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背诵了多少条文、解答了多少数学题,也不仅在于让学生懂得了多少规则,拾起了地上一张废纸、爱护了一棵小树,更重要的是在于知识和规范行为背后的东西,那就是他的好奇心、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是他的心智的觉醒、智慧的生长. 试想,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心智之门突然间开启了,智慧之芽萌发了,人类精神中高贵的禀赋也―起闪亮了,这是多么神圣的时刻啊!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课堂教学,是在灌输知识,说到底,是在转让知识,而智慧因其不能转让,而被排挤和丢弃. 因而,今天的教育实质是知识教育,是“塑造知识人”的教育. (鲁洁:《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课程给的是知识,教师讲的是知识,作业练的是知识,考试考的是知识,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当然还是知识. 智慧到哪里去了?不是智慧逃遁了,而是智慧被淹没在知识的大海里,智慧被知识挤压了、吞噬了、赶走了. 学生为知识而奋斗、生存,而实质是为考试和分数奋斗、生存,分数攀升了,结果,知识堆砌,而智慧贫乏,教育成了考试的附庸,学生成了分数的奴仆;教师和学生如此的生存何其痛苦,又何其不合理!循着知识教育直走下去,课堂教学改革有何出路?创新人才的培养又何以实现? 我们应大声疾呼――为智慧的生成而教.
1 智慧在和谐的课堂中生成
智慧有其鲜明的外部特征:愉快、欢悦、幸福,这是智慧的表情. 这种表情实质是人的心态和情绪的反映:充满智慧的人总是愉快的,总是充溢着幸福感,智慧地生活着肯定是幸福的. 要让学生智慧起来,首先就要让他们愉快起来、自由起来,只有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才可能有智慧火花的闪现. 里弗•菲尼克斯等研究者还特别指出了智慧与情境的关系:智慧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智慧的生长与开发,需要通过生动的情境和宽松的氛围.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对学生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多一些赏识与鼓励、多一些尊重与期待,激发兴趣,激活思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辩,让他们在实践探索中、在亲历亲为中、在与人对活中,在分析思考中,慢慢充实、丰满、成熟,只有心智的丰满才可能有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和燃烧. 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心中总是点亮着那盏智慧之灯,总是明亮着智慧的双眼,学生就会处于开智的兴奋状态,使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树立自信、丰富情感、抒发灵性、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
案例1 “从问题到方程”的教学引入
师:同学们能不能猜到老师多大年龄?
生1:老师挺帅气的,有二十七八岁吧!
生2:老师已经成家立业了,应该过了而立之年吧?
……
(在愉快的交流氛围中,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教师的年龄.)
师:同学们把老师说得这么年轻,老师真开心,今天老师准备通过一个问题把我的年龄告诉大家.
案例2 一位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出现了如下的争论:
生甲:我觉得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只要把这个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拼在右边的这个三角形上面……
师:挺有道理.
生乙:我觉得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因为把它对折后,两边的图形没有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走过去)我想跟你握一下手. 握手不是意味着我赞同你的观点,而是因为你,为我们的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同学们想一想,要是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那多单调啊!
由于教师不是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而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激励,用智慧性语言,真诚地呼唤课堂上更多的声音. 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生丙:我认为平行四边形(对折后)的两边只是面积相等,而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认为剪下来以后,只是面积相等,但图形的性质可能会发生变化. 是这个意思吗?
生丙:是.
生丁:因为那个(对折后剪下来的)三角形移过去以后,不再是平行四边形了,而是一个长方形,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在讨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不是讨论“改装”以后的其它图形的特征. 是这个意思吗?
生丙:是.
师:(回头问生甲)你怎么看?
生甲:如果说,就这个平行四边形不裁剪的话,它就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认同,让我们进一步接近了真理. 谢谢!
生甲:不用谢.
由于教师以亲切、富有智慧的语言引导学生,让学生保持一种轻松的、没有压力的、愉快的心情学习,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讲错了教师也不批评、指责,而是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不仅实现了各学习者个体对知识意义的即时构建,而且学生在自由地变化着、生长着.
2 智慧在问题的探索中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60-01
课堂讨论,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是深化自主学习, 提升学习品位和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措施,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彼此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相互启发,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从而在讨论中意识和感受到自己的思维品质和思维的独特性。有效的讨论将不断地把学习引向深入,使思维更加深刻。在学生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讨论学习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准备、讨论、归纳。讨论时,老师也要把握好尺度,发扬民主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做一个倾听者,必要时又要做适当的点拨,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处。要有益于教学目标的实施,避开非本质话题和小问题的纠缠;避免钻牛角尖;要有次序,不要一窝蜂地抢着说,要心平气和,不要冷嘲热讽。
总之,课堂讨论的形式多样,教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恰当地去组织讨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下面,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首先,准备是基础。课堂讨论不能泛泛而谈,大家应围绕着问题展开讨论。这个准备就是教师必须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要拿出来让学生讨论;并告诉学生讨论的方向和需要关注的细节,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先自主学习。这样,在课堂上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来组织学生进行自学探索活动。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我让学生进行讨论: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体现在什么地方?并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讨论,依次研究文章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哪些语句用了修辞手法?这些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对表达作者情感起什么作用?通过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堂讨论的着重点不在于讨论的结果如何,而在于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推进的讨论,学生不仅理解和领会了文章形象,还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在这个清晰的思路下,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景物,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秋天的美景的感情。
其次,讨论是关键。讨论的时候老师要把握好火候,尽量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对同一问题可转换角度去讨论,可重新组织语言,提出问题。但是提出的问题要集中,要提纲挈领,防止把问题搞得太细太琐碎,变成连珠炮似的追问。并随时联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导他们去进行新的认知。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体味情感等方面去推敲、咀嚼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区别、比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
例如,在学习《赵州桥》一文的时候, 文章里说到:“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我就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称它是“创举”?从文章中什么句子可以体现“壮举”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章中的句子,讨论得出结论,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让学生倾听他人意见、评论他人观点。
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好课堂讨论,以切实起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效果。
再次,通过讨论结果的反馈,老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评价。
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做好讨论记录,及时摘取学生发言的要点、核心,讨论中,往往有一部分学生的意见是正确的,有一部分学生的意见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讨论的最后阶段,就要组织学生就讨论的问题进行评讲。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把各种意见综合整理,得出结论,使大家达成共识。
老师的评讲是一门学问,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种种行为都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打量,用装满智慧与爱心的语言去点化,让小学生每一次的讨论都获得赞赏与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反思、归纳和总结,提高自我评判能力。评价的语言应精练,要切中要害,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应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会越发有兴趣,把讨论融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成为一种习惯。
课堂教学改革是社会时展的需要,因为我们今天不只是关注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是否能自主性学习;而更多是关注学生是否会去感悟,是否会通过学习生成智慧。因此,要使语文课堂充满智慧,我们首先要锤炼出一个智慧的语文教师。
1.深研教材融会贯通。
一个智慧的语文教师主要体现在他本身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理念以及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功以及自己对生活的领悟等诸方面,他必须熟练地掌握教学设计、板书、提问、常用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的使用等多种技能。要达到这一层次和水平,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文本,把教材文本吃深吃透融会贯通从而超越教材,教法上做到教学有法而法无定法这样才能把课本死的知识变成鲜活的灵动的思想和智慧。
2.热恋语文融入情感。
语文教师的智慧情感不仅源于对学生的热爱,更源于他们对语文本身、对语文教育的热爱。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博览群书注重研究,还要做读书笔记和写下水习作;不仅要自己读书、笔记、习作还要要求自己与学生一起做读书笔记、习作文章和做心得交流,这样就能唤起每一位语文教师和学生浓浓的语文情结,为课堂教学智慧的生成提供源源不断的情感动力,为师生智慧共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感悟生活彰显个性社会需要智慧共生
今天我们关注的不只是学生是否会自主性学习,是否会把书本与作业读得很好完成得很好,而更多的是学生是否会用头脑去感悟所知道和接触到的一切,是否会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学习智慧和生活智慧。
1.现实社会需要个性发展。
我从教近50年,纵观我所教过的学生,来到社会上后续发展强劲的,事业做得出色的,最懂得尊师重教和人情事故的也就是情商较高的大多是班上成绩中等左右的调皮学生,因为这类学生敢作敢为,敢想敢干,不太受教师的思维、要求和所学知识的禁锢,他的行为和思想往往有超越意识,来到社会上就喜欢什么事情都去尝试一下,去感悟一下,思想活跃,行动不羁,大大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
而成绩好的学生大多是乖乖娃,老师怎么要求就怎么去做,行为和思想容易受到教师的行为和思想的影响,不敢超越老师,不敢反叛,到了社会上就缺乏创新精神,缺乏改革精神,缺乏个性,这样也大大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应更多地去关注和引导我们的学生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智慧地面对生活而不仅是把课本学好就了事。
2.智慧生要学会感悟语文文本的内涵和美。
语文教材呈现的是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这些场景、形象、意境、情节等都需要通过体验去感受,通过感悟去获取,从而消化变成为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智慧,自己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应该以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引导我们的学生去解读文本,去感悟文本,用教师的智慧激发出学生的智慧之花,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乐意主动地走进文本、体验文本、演译文本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智慧和生活智慧。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往往是充满着沉寂的、严肃的。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样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课中,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学生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学生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学生能很好地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知识。通过交流与讨论,学生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做主人翁的乐趣。
2.通过小组协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三、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有些教师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 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看懂看透了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应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知道当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哪些,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地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广大政治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动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同仁探讨。
1 正确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
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实际上,也只有观念正确了,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关键之处。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
2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动性
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动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沉寂的的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动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 努力把目标转化为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传统的目标教学是向学生展示“理解……掌握……”等,学生虽然能掌握结论,但往往靠死记硬背,不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其创造能力也受到遏制。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目标思考题,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最终掌握知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问题还要具有一定梯度,能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本有关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4 努力促使结论教学向过程教学转化,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其结果是学生里掌握了知识,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发现、思路探求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因而必须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要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重视教师的“导”,教师的“导”应体现在 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
5 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训练,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智慧是人类大脑思维的独特产物。用智慧统率体育知识、技能已经成为21世纪一项伟大的体育教育宣言。这个宣言的核心理念就是召唤人们做“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人。初中体育教育工作者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人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仅关系到学生是否拥有体育知识、技能的根基,更关系到学生智慧能否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生成。
一、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怎样才能生成智慧
既然通过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新见解、新知识与新方法并最终潜移默化地生成智慧,那么在体育课堂教育实践中体育教师应如何做呢?
(一)生成创新能力
体育教师知道创新的重要性,但很少真正具有创新的思维或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思维或创新能力首先是对自己的否定,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这种勇气就是要改变过去的教学规则、上课程序与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的方式,即要打破原有思维模式,创新思维和积极创新。
(二)增强执行能力
如果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实施体育策略教学的源泉的话,那么,体育教师的执行能力就是将甘泉洒在教学实处的工匠,这个工匠要具有执行和落实策略的能力。
二、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何以生成智慧
学者吴甘霖分析了智慧统率体育知识、技能的九种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改变体育课堂学习方式。改变体育课堂学习方式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用智慧统率体育知识、技能的阿基米德支点。
要实现体育课堂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关键在于更新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最重要的问题是让体育教师意识到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比原有的教学方式更好、更强、更有效。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方式,比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好,在于它更多地强调体育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同时获得;在于它更多地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在于它更多地突出了学习策略获得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内在关系的形成。
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沉寂的的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
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努力把目标转化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传统的目标教学是向学生展示“理解……掌握……”等,学生虽然能掌握结论,但往往靠死记硬背,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其创造能力也受到遏制。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目标思考题,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最终掌握知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具体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提纲式”阅读训练题,按识记、理解、分析的顺序排列,课前发给大家。二是从实际生活事例,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从课本中典型内容出发,提出若干思考题。政治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目标要求、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对较高要求的目标,其思考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例如:我在讲初二政治《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利用媒体展示 10道选择题,2道实例分析题(后附:多媒体教学软件问题设计脚本)。这些题目既不同于传统的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也不同于一般的目标展示,它既表明了识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又具有启发性。通过自读思考,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既达了识记目标,又培养了分析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努力促使结论教学向过程教学转化,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其结果是学生里掌握了知识,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发现、思路探求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因而必须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要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重视教师的“导”,教师的“导”应体现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
例如:我在讲“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时,播放了一段 1998年抗洪录像,展示了一幅“可持续发展”的漫画(见图),让学生讨论,许多学生认为,漫画提到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野蛮的“持续开发”,它使人类失去的绝不仅仅是一片广沃的森林资源,而是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潜能,它所带来的必然是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枯竭和人类发展的终止。从而对我国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了正确的认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掌握结构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