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匠精神的价值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Huperzine A on Decline in Cognitive Function of Psychosis/ZHANG Shao-xi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28):006-008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s of huperzine A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psychosis.Method:Seventy cases of psychosi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and treated with anticholinergic drugs or anticholinergic drugs with huperzine A for 8 weeks.All patients were assessed in pretreatment and post-treatment by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WMS-RC and WCSF after 8 weeks treatment.Result:All indices of cognitive function improved of the control group,while only persistent responses (PR) and digit span test in WCST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experimental group,the rest indices could not show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7 weeks treatment, except index of PR in WCST and digit span in WMS-CR,the other indices in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experiment group (P
【Key words】 Huperzine A; Psychosis; Cognitive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Xinyong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Dongguan 52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03
认知功能下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的核心症状[1],其症可能与颞叶、额叶皮层及皮层下结构功能低下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出现幻觉、幻想、情感不协调、情感平淡、动机缺乏等一些阳性或阴性症状,而认知功能下降是指除了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之外的第3个症状成分[2]。石杉碱甲是一种可逆性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对真性胆碱酯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能显著地改善患者的学习、记忆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而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下降患者[3-5]。本院对石杉碱甲治疗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下降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试验,以多种量表评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DOI]10.13939/ki.zgsc.2016.32.212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以就业为导向,为一线生产、管理和服务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职业素质包括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而职业精神涵盖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等方面。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大都重视对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常常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当前我国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开展供给侧改革,尤其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1 工匠精神的内核
工匠精神不是指具体的技能或方法,而是指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其核心是对产品精益求精的信仰和良好的敬业精神。互动百科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会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追求极致和完美,在专业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专注、敬业、专业、坚持等都是工匠精神的特质。因此,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的统一。而这是当前我国所缺乏的东西。
2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对人的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只有树立立德树人的标准,才能真正将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也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灵魂,而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工匠精神为本,就是将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途径,也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技能人才,并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思想内容。
我们提工匠精神,就会自然地想到瑞士的手表、德国的机械,正是由于这些国家对工匠精神的坚守,才创造了众多名牌和名企。在德国,除了众所周知的宝马、奔驰、奥迪和西门子等品牌外,尚有众多“术业有专攻”的中小企业,他们立足本职,在细分市场的产品上通过不断积累和创新,从而成为市场上的领头羊。
尽管我国古代有鲁班等类似的工匠,并创造出一些历史奇迹。但在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为了追求速度和规模,重视产品生产的数量和成本,而对质量重视不足,工匠精神的衰落就在所难免。工匠精神的衰落,也影响到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甚至对学生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明确在当前产能过剩的经济形势下,不能再依靠过去产能不足时的生产方式,单纯依靠速度和规模取胜,应该像德国、日本等企业一样,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环境,主动担负起育人的责任。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提出了“有才有德提拔重用,有才无德慎重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的原则,这也充分说明了德在企业招聘和使用员工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企业和员工都只有短期目标的前提下,企业短命的现象就成为了必然。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大型企业平均寿命只有7到8年,而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而日本企业寿命超过200年以上的企业有3000多家,德国有800多家,而我国有150年历史的企业仅有6家。职业院校要正确把握传技和育人的关系,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教育培育,尤其要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学生的技术和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当成为职业院校教学的指导思想,也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
3 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科技部部长万钢认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从职业教育抓起。
国际上德国和日本能在高端制造业中长期领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职业教育中十分重视学生的工匠精神。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可以说,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既顺应了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适应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保障学生未来职业长远发展的要求。
首先,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目前,“中国制造”成为国外粗制滥造的标签,其根本原因就是制造企业缺乏工匠精神,进而导致不少消费者到日本抢购马桶盖、水壶,到香港等地争抢奶粉。事实上,120多年前的德国产品进入英国,同样被贴上了德国制造的标签,作为假冒伪劣产品区别于英国产品。日本数十年前的制造业同样是假冒伪劣成风,导致消费者维权组织在报纸上进行曝光相关企业。尔后,德国和日本企业开始重视产品质量,重视工匠精神,打造企业品牌,从而确立了在国际制造业的地位。我国制造业占GDP的三分之一,占据出口总额的90%,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必须弘扬工匠精神,这也是世界工业4.0的必然要求。
其次,工匠精神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德国和日本企业重视工匠精神,对产品精益求精,重视品牌质量,因而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工匠精神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潮头的利器,也是企业获得基业长青的法宝。需要说明的是,工匠精神作为企业的价值观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国企业过度追求99.99%的质量会导致成本上升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那么工匠精神就会被放弃。因此,要把工匠精神与企业经营战略协调运作,才能使企业质量、品牌和效益得到较好的协调发展。
最后,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目前一些职业院校领导把学校看作技术工人的流水生产线,重视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忽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目前职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但工匠精神的缺乏至关重要。因此,重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新导向,以工匠精神培育学生,也成为学生成才的市场需要。
4 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和途径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燃起一把火。高职院校领导应在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从多方面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学生点燃敬业精神的火种。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培育:
(1)从职业教育培育目标看,将工匠精神纳入职业道德教育之中。职业院校要着眼于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完善职业精神的职业道德教育,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职业道德的内涵,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改革职业教育的内容,为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指导,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提高职业技能。国务院从2015年起设立了“职业教育活动周”,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战略的实施,更需要大批工匠人才。职业院校应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培养体制,建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体系,以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为目标,培养既具有较强职业技能又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学生,提升培养质量,让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身。事实上,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全新教学理念的挑战。
(2)将工匠精神纳入专业教育教学中。专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阵地,职业院校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具体的专业教育中,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工匠精神在专业教育中,可以结合具体的行业和专业特点,分析本专业所需要的职业精神,并纳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中,从而使学生在专业教育中逐渐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
(3)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心传身授”教学涵养工匠精神。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讲授职业精神的重要性,难以让学生形成亲身体会。而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具体实践能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并逐渐作为自身的职业追求。在实践教学中“心传”是内在精神的熏陶,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需要不断学习领悟和体会。而“身授”则是师生共同参与实践,躬身力行有利于营造工匠精神的体悟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西方的学徒制度就是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技术能力和水平,逐渐形成严谨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通过打造校园文化熏陶工匠精神。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展览等活动营造校园文化,从而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拓展其知识面,有助于职业精神的养成。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传播工匠精神,学生通过参观和实习等走出去和请企业专家进校园上课的方式,发挥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榜样力量,通过优秀毕业生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爱岗敬业,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工匠精神的职业素质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工匠精神得以更好的弘扬和传播。
5 结 论
美国作家亚力克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有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优秀职业技能的工匠。要重塑工匠精神,职业院校要走出忽视职业素质教育的误区,从职业教育目标、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入手,营造校园文化,通过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动,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本,积极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的土地上开花结果,才能真正使我国的制造业在工业4.0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寒.做产品需要工匠精神[J].创业家,2015(5):108-111.
[2]杨佩昌.德国的竞争力来自何处[J].领导文萃,2013(8):95-97.
2016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与科技进步、企业发展、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重振“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职业教育,它应该成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当然,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种培养必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应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育人主体的作用,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
一、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对工匠精神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应该从三个层次去把握
第一个层次,首先了解什么是工匠。工匠,是指有手艺特长的人,是在整个专门、专业活动中掌握技能、技艺和技术的一种专门人才,当然,需达到一定地高度才能被称之为工匠,一般的小手作的简单熟练工,不能称之为工匠。
第二个层次,要了解工匠的精神境界。一般来说,跟工匠匹配的精神,首先,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及强烈的专业追求;其次,还应该具备很坚定的专业操守。
第三个层次,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职业态度、R稻神、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
(二)要正确的认识“工匠精神”,还需进一步认清“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
“工匠精神”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精神成果。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故职业教育在本质上,就应该以这种精神成果作为自己的价值根本和导向。要尽快转变以前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把对“工匠精神”的正确理解,以及对它的适应与培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指导思想;并把它树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
二、基于职业教育的属性,培育“工匠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职院校有必要将工匠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列入德育课教学计划
为更好地在职业教育中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让学生获得工具性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同样也急需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德育教师可以作为完成课程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课程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际教学中可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特点,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能正确认识工匠精神,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并认识其价值和意义。
(二)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尤其是专业教学中
我们要将职业素质、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尤其要融入到整个专业的素质培养中去,要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实训教学相
结合;要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在专业教育中,应结合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使学生能真正地感受、获得这种精神,最终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职业素养,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与追求。
(三)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加强“工匠精神”的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和实践教育
“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锻造,还要靠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所以要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强化知识运用和技术技能训练,加强“工匠精神”的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和实践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与活动、技能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内化于心,外化与行;达到躬行践履,知行合一。
目前很多学校实行了引企入校、订单培养、生产实习、定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都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总之,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它实现了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使“工匠精神“的培育得以真正落实。
(四)努力营造卓有成效的校园工匠文化,使“工匠精神”得以进一步传播和弘扬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隐性教育资源,以它为引领,进一步传播、弘扬工匠精神。比如可通过相关的展览、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精神氛围,可对其职业精神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活动课要凭借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工匠精神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弘扬,努力使“工匠精神”成为每一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所向往的境界。
(五)培育“工匠精神”还需“走出去,请进来”
除了前面提到的各种方式方法外,高职院校还应采用进企业、进社区进行采访、参观等方式“走出去”,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到工匠文化的熏陶;同时,学校还可用从校外聘请专家这样的方式“请进来”,通过专家讲座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工匠精神的价值及意义。另外,学校还可充分发挥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榜样作用,当他们以校友的身份以生动鲜活的事例及亲身体会来感染学弟学妹们时,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具有说服力,它对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往往是不容低估的。
(六)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不可忽视了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职业院校的所有教师,都是一次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改革创新的挑战。教师们要随时掌握业界创新的新动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随时充电,不断地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身体力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职业教育领域内的优秀“工匠”,以更好地指导和培育学生。
最后,愿所有的职业院校都能带着一颗“工匠”之心,以培养“工匠”为目标,切实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落到实处,大力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盛景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叶桉、刘琳在《职教论坛》2015年34期撰文,肯定当代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呼唤,创新性地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职业院校德育和素质教育中以培育当代工匠精神,从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逻辑关系和模式机制入手,着力阐发红色文化的精神动力、普遍价值和特殊意义在培育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为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开拓了新思路,创造了新途径。
当代工匠精神的塑造一方面要从传统时代的工匠技艺与民间文化吸取营养,另一方面要汲取西方工匠精神的内涵精华。然而传统的工匠文化和西方的工匠精神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中产生的,不可避免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在对传统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的继承和扬弃的同时,培育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工匠精神刻不容缓。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作用,既与传统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同条共贯,又呈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哲学品质,红色文化一方面丰富了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时代精神、红色烙印、民族特点和社会责任,继而成为普世的观念;另一方面,为职业院校的育人模式、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拓展了新空间、新理念、新方法。以此为桥梁纽带和平台管道,可以为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支撑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工匠”精神塑造的新途径。
从理念层面上作者指出:1.应在“文化时代”以红色文化凸显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中心地位,用红色文化弘扬创建职业院校文化氛围;2.应通过红色文化内涵与当代工匠精神的科学对应分析,找准和构建红色文化传承与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对接点和融合面;3.应把握红色文化促进当代工匠精神培育协同创新的正确路径,将红色文化纳入职业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等顶层设计和各个环节之中。
在操作层面作者建议:1.首先要在红色文化引导下建构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理论模型。2.要加强红色文化推动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证研究。3.要坚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当代文化思想发展规律和把握文化理论研究的前沿,基于当前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建立健全存在的问题和当代工匠精神缺乏的状况,凸显红色文化在革新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和形成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等方面对培育当代工匠精神的巨大影响。4.要遵守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并善于适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传统与方法,将红色文化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顶层设计内容之中,有机地与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党政工作共同部署、协同进行,在制度层面、在载体层面和表现形式上发挥红色文化作用,为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当代工匠精神提供良好文化氛围。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3
当前,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要成为制造强国,就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实现由“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制造”“中国智造”,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培育工匠精神,造就“大国工匠”,中职学校责无旁贷。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充满敬畏、对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益求精、对服务崇尚极致完美、对人生追求止于至善的价值取向。工匠精神之于工匠个体,主要表现为专注、耐心、执著、创新与奉献等优良素质;工匠精神之于产品和服务,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追求完善、止于至善等独特品质。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的精品。[1]
我们可以从专业水平、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等四个层面来认知工匠精神。
一是“尚于巧”,即追求技艺之巧,是工匠努力追求的精神品质,是工匠最基本的职业要求,是工匠精神的魂。“工必尚巧”,“巧”是工匠的代名词,能被称为工匠的人一定是心灵手巧的人。“巧”在本质上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质,即在熟练、娴熟基础上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不拘泥于传统,蕴涵在工匠身上的那种求新的精神品质。历史上,鲁班之所以被后人尊奉为祖师爷,就是因为他发明创造了曲尺、墨斗、刨子等器物。
二是“精于工”,即追求技艺的精湛与产品的精致细腻,是传统工匠精神的“钙”。古人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指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象牙、骨器时仔细认真、反复琢磨。这种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品质造就了中华文明。中国的丝绸、陶瓷等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艺远销欧亚,因此被誉称“丝绸之国”“陶瓷之都”;战国编钟极其精致,可以做到“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悬,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马王堆出土的汉代素纱禅衣丝缕极细,用料2. 6平方米,而重仅49克,可谓“薄如蝉冀”“轻若烟雾”,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蝉衣;著名的苏州园林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而著称于世,被称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这些背后都凝聚着中国工匠追求精细的精神品质。
三是“匠于心”,即耐心、专注、执著的工匠心境,敬业、精业、乐业,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崇尚极致的职业操守。这样的工匠会对每个产品的每个细节尽可能地做到极致,矢志不渝地追求一种完美至善的理想状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们拥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崇尚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并贯穿职业生涯始终。
四是“品于行”,即工匠有止于至善的高尚品行。对技艺和作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并不是高明工匠的唯一目的。《庄子・养生主》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踌老然响然,奏刀蟾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梁惠王赞叹他精湛的技艺,而庖丁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这一典型例子说明,工匠虽然谋于物,精于工,但其深知使用者非自身。为了让使用者获得“快快”的“到位感”,“爽爽”的“舒适感”,“满满”的“成就感”,工匠会竭尽所能,穷尽其术,这就把利他的情怀发挥到极致,即希望通过手中的技艺领悟到“道”的真谛,从而实现人生意义的超越。这种利他情怀,在人情世故趋冷的当下,弥足珍贵。
二、“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研究专家斯潘塞(Spencer)提出的人的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的素质分为特质、动机、自我概念、知识与技能等五种基本素质。[2]其中,动机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持续渴望并付诸行动的内驱力;特质是指身体的特性以及拥有对情境或信息的持续反应;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及自我印象;知识是指个人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是指个人所拥有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上述五个方面的素质特征组成了一个人整体的素质结构。斯潘塞进一步将此素质结构以冰山模式(The iceberg model)加以分析(见下图):
知识和技能是可以看得见的,表层的、外显的个人特征,漂浮在水上;动机和特质更隐藏,位于人格结构的更深层,自我概念位于二者之间。表面的知识和技能相对容易改变,可以通过培训促使其发展;自我概念,如态度、价值观和自信也可通过培训而得以改变,但这相对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困难;核心的动机和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最深处,难以对其进行培训和发展。内隐特征是决定人们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的关键因素。麦克利兰认为,水上冰山部分知识和技能是基准性素质,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准确区别开来;水下冰山部分可以统称为鉴别性素质,是区分优异者和平平者的关键因素。
基于素质冰川模型理论,工匠精神之于工匠个体,显然属于内隐特征的范畴,处于人格结构的最深处,难以对其进行培训和发展。作为当前中国社会一种“稀缺”的优秀品质与精神资源,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应何以为之?
第一,观念转变。中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专业会随人才市场供求变化而变化,专业的知识、技能含金量会随之起落,而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则是恒定的。这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更加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涵盖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属于内隐性特征的范畴,是决定人们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制造粗制滥造产品还是制造精品的关键因素,因此,它是职业教育精神之“钙”,是职业教育“DNA”。仅仅关注专业知识、技能将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最大障碍。
第二,教学融入。强化职业素养的课程实施,要求由以工作过程导向向以职业素养导向转型。要将职业素养整合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当中,并作为重点考核内容;要把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教学上确保从注重技能本位向注重素养本位的转型。教师在教学中应带头践行工匠精神,通过榜样示范、言传身教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才能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三,实践强化。职业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锻造,只有将工匠精神和实际工作环境和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感受到它的价值。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双向育人平台,一方面构建“参与+体验+感悟”的工匠精神教育载体和平台,促进工匠精神与岗位工作、技术活动等有机融合,并内化于学生心中;另一方面,利用这一平台邀请行业大师和优秀工匠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选聘行业大师担任学校的顾问,遴选一批优秀工匠作为学生的职业导师,使学生在师父的言传身教和率先垂范中感受工匠精神,最终让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还可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让学生去企业实习,感受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第四,文化培育。要建立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和制高点的校园文化[3],一方面,要将传统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融合发展,系统设计能很好体现工匠精神内涵的特色校园文化;另一方面,要利用这种文化软实力,向社会宣传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以营造适宜“大国工匠”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五,方法创新。现代学徒制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现代学徒制是工学结合,产教整合的重要载体,既有传统学徒制经验上的优势,又有现代教育的效率优势,可以说,复兴“学徒制”这一古老制度的现代学徒制,是重塑工匠精神和培育“大国工匠”的一剂良药,从根本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较快培养工匠、技师的有效途径。
依据素质冰山模型理论,只有给中职学生以适宜的土壤、舒适的生存环境和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激发他们努力成为“大国工匠”,才能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根本转变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劳动者是推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在此背景下,国家积极倡导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消费者宁愿花更多的钱买质量好的产品,也不愿花更少的钱买便宜、质量一般的产品。
一、工匠精神的当代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敬业精神
工匠树立责任感和进取心,培养勤奋、执着的工作态度,努力成为本行业的顶尖人才;时刻保持对专业领域的高度热情,并积极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刻苦钻研,不断进步。
2.职业态度
工匠重视细节,对产品的品质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细节处精益求精,为了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不惜一遍又一遍加工,不计较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真正体现了于细微处见精神。
3.创新精神
工匠追求极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创新的体现。挑战自我、敢于创新才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在当今社会,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立足之道。工匠们在产品上不断创新,可以让企业的产品不断抢占和扩大市场,从而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
二、工匠精神回归的必然性
在打造精美工艺品时,古人无不将其工匠精神注入其中,使一个个作品栩栩如生、富有灵魂。我们无不惊叹于那些作品的巧夺天工,而这正是得益于工匠精神的孜孜追求。但在当前,部分企业家不注重产品的品质,一味地追求快速赚钱,导致产品质量低劣,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所以在新常态下,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工艺,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回归。
1.消费需求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以前简单、批量化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人们对产品个性化和艺术化的多元化消费要求。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的细节和质量,他们宁愿花费更多的钱买有个性、质量好的产品,而不愿意买材质简单、价格低廉的产品。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学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工匠精神的回归已经迫在眉睫。
2.制造阶段的变化
制造业是工业的支柱。虽然目前我国制造业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但是制造业依然处于生产链中附加值最低的环节,利润微薄,用极大的资源投入来换取不多的利润,既浪费资源,又影响环境。所以,低端粗加工与当前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格格不入的。目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空前严峻,所以,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出科技含量高、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因此,自主创新的实现需要工匠精神。
三、宣传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国内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大致离不开“精益求精”“始终如一”这几个词。我们从中可以发现,社会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实质上源于人们对当前生活信任的缺失。
1.工匠精神是经济质量提升的需要
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是先进制造业国家精神层面的重要标志。纵观发达国家,其产品质量受到国际市场的一致认可的原因是其产品做工精细,细节之处体现完美。而深层原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的理念深入人心,从业人员具有严谨专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工人们力求制作出精细、完美的产品,严禁产出粗制滥造的低劣产品。对于他们而言,即便是十分不起眼的工作也要力求做得完美。这在本质上是职业精神教育的价值体现。所以我国若要实现制造I的提升和转型,对工匠精神的价值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2.工匠精神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需要
当今大部分企业对就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是除了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外,还必须学会为人处世,要有工作责任心、良好的职业态度等精神品质。职业技能、知识等可以在步入职场后慢慢学习掌握,但是职业精神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四、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1.通过思政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观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和创新创业课是直接改造学生的思想课。在讲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时,学校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成功人士讲座等多种方式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境界教育,增强学生的思想意识,要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的基本知识点,还要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的价值与作用,要使其理解发扬工匠精神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快速成才。在工匠精神专业人才短缺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把职业道德观念融入思政教学课程的全过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加强工匠精神教育,把专注、创新、严谨、责任等思想观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匠意识。
2.通过专业教育融入工匠精神
学生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技能,也包括专业精神。因此,专业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利用专业课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其工匠精神。专业精神的养成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就业、择业时给用人单位留下的第一印象。所以专业课在考核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专业精神的考核,将专业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考核考评之中,用量化、细化的考核细则对其进行评价。教师要充分利用实训课的机会,对学生的专业精神进行全方位的引导教育,通过实训作品的评比,结合工匠精神有关知识点,介绍优秀的实训作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工匠精神;通过工匠精神的培养,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形成以专业教育为切入点、以工匠精神教育为辅助的专业教学体系。工匠精神是高级技工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成为培养工匠大师的摇篮。就未来的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应将培育工匠精神的教育问题纳入专业课当中,为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工匠精神
学校应加强人文宣传教育,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明白和理解缺乏工匠精神的必要性,通过不断强化,使其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开展技能比武、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精益求精的理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借此推动工匠精神理念的进一步传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工匠精神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亮点。培养大国工匠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所以,学校必须坚持创新,让工匠精神成为高职学生的共识,使其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在今后的就业岗位上践行这一理念。
4.抓住校企合作的机遇,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
高职院校应当以深化校企合作为出发点,在实训工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督促学生自觉学习企业能工巧匠身上执着、敬业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工匠精神的塑造。
5.借助现代学徒制铸就工匠精神
优秀的技术工人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技能知识,也会向其讲解学习技能的规矩。在未来的发展中,高职院校应该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计划当中,不论是在通识课还是专业课中,都要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努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工匠。高职院校要以工匠精神的宣传和培养为契机,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现代学徒制制度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工匠精神不管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会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和影响。
五、结语
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培育和塑造新一代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挥积极作用。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必须认真完成这一重要任务,通过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2]路远.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戏剧之家,2016(8):168.
[3]姬颖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徐吉贵.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B[J].西部素质教育,2016(23).
[5]范迪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软能力”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6]纪顺源.论高职院校“静”文化的缺失与回归[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
工匠精神最初作为政治用语被写在政府报告之中,成为全国人民讨论的重点。工匠在我国发展中虽然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的存在,但是无法被复制,是我国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养人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的主要育人途径,以技术和能力培养为核心。而工匠精神正是人们在技能实践过程中培养的。因此,高职教育是锻造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而工匠精神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而且还涉及人文层面,与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人文教育也成为锻造工匠精神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就运用人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研究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不仅能够加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而且能够有效拓宽工匠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1.工匠精神的内涵。我国古代便已经有了工匠精神,但是,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与现代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且,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内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具体来说,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主要以道德精神为核心,强调德艺兼备,主要通过身心传授的方式,让受教育者亲自实践才能够获得。并且,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十分强调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求在工作中强力而行。另外,古代工匠精神还强调爱国为民精神和精益求精精神。而西方的工匠精神与西方人追求完美的文化理念有着密切联系,追求完美在西方已经成为共同的精神。这是因为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还是基督教都提倡追求完美与极致。虽然古今中外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外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仍存在着很多共通之处,都强调爱国、敬业、求精、创新。而我国现在所强调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延伸层面这三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的主要内容包括技能和技术,工匠在产品锻造的过程中想要打造好的产品必须具备熟练的技术和高超的技能。因此,物质层面的技术和技能是工匠精神的基本条件。精神层面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主要包括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创造卓越等在内的隐性内容。延伸层面主要指工匠精神所倡导的创新精神,要求人们运用工匠精神在做好基本工作的同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2.工匠精神的内涵。首先,工匠精神能够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工匠精神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了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敬业和奉献,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能够精益求精,以追求卓越和创新为主要目标;其次,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解决社会上的浮躁和应付工作的现象,使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精益求精地对待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最后,工匠精神作为我国精神文明的重要补充,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促进意义。工匠精神深化了职业道德和社会主流思想,不仅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了规范,而且能够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二、人文教育内涵及意义
1.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是主要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而进行的个人教育或社会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塑造理想人格,提升受教育者的内心境界,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而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强调通过传播文化知识的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人生实践来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并且,人文教育既重视文化由外而内的养成,也十分强调个体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强调人对社会的人文关怀。而且,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人文主义教育、人文学科教育和成人教育这三个方面。其中,人文主义教育主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人文学科教育主要向受教育者传授相关的人文知识。而成人教育主要面向广大社会群众,旨在提升社会群众的人文素养。2.人文教育的意义。首先,开展人文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受教育者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丰富受教育者的人文知识,拓宽受教育者视野,加强受教育者对我国传统人文知识的了解,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其次,开展人文教育能够丰富补充学科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在学科之外的知识,提高教育质量;最后,人文教育能够在提高人们人文素养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文明建设的发展。
三、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
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之间有很多内容是相通的,两者密不可分。首先,工匠精神追求真实和完美,要求在制造或创造产品的过程中求真求实、尽善尽美,以塑造最佳品质的物品,进而使制作者产生美感和愉悦感。而人文教育即包括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审美能力和高尚审美情趣的培养,要求受教育者能够以正确的审美态度对待文化产品。并且,人文教育十分注重情感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对文化产品或文化现象的情感体验,要求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掌握文化的内涵;其次,很多文物古迹、手工艺术以及文化瑰宝等都是工匠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工匠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同时,这些文物古迹、手工艺术和文化瑰宝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工匠在打造优质产品的时候需要与文化相结合,赋予手工艺术品较高的文化价值;最后,我国古代工匠在打造产品的过程中讲求琢磨和切磋,而这一方法和态度已经被古人运用在修身、政治和文学创作之中,广泛渗透到人文领域,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不仅要采用技能锻炼的方式,而且还要积极开展人文教育,实现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结合。
四、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首先,工匠精神是我国现阶段所强调的重要精神指南,政府十分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面向全体社会群众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全社会的工匠精神;其次,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工匠精神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再次,高职教育能够鲜明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而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因此,高职教育开展工匠精神培养十分必要。并且,高职人文教育能够将技能操作相关文化内容与工匠精神相联系,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实现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最后,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是全社会的要求。在当今市场环境下,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熟练地操作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敬业奉献、精益求精、乐业创新的工匠精神,能够在工作中追求卓越,积极创造。而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人文精神能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满足社会的要求。由此可见,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十分必要。
五、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存在的不足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人文教育,不了解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具体来说,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技能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专业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这些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甚至误以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不需要接受人文教育学习人文知识,只需要学会技能知识,拥有操作技能即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难以运用人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人文工匠精神只是政府提出来的相关要求,采取应付的态度对待工匠精神的培养,只是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放在口头上,并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导致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并没有真正实施;再次,部分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没有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也没有对人文精神中所包含的工匠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只是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事例,缺乏深入分析,教育效果不明显;最后,部分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的教育方法不正确,只重视理论的灌输,一味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而一些历史性的人文知识距离学生较远,存在着较大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完全理解人文知识所体现的工匠精神。由此可见,教育方法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作用。
六、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途径
1.开展人文教育。高职院校应积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人文教育,为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学习提供充足的人文养分和肥沃的人文土壤,在让学生掌握技术和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人文教育的相关选修课,并通过开展人文教育讲座、人文知识竞赛、人文精神评比等活动来加强学生的人文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高职院校应将人文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作为一个整体,在人文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工匠精神培养作用。2.注重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责任心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只有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才能够激励制作者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具体来说,人们只有具备责任心才能够主动关心自己周边的事物,关心社会,也才有动力思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寻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加强对生命和环境的人文关怀。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强调学生的责任心意识,通过理论和实践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情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做到精益求精,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3.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等学科知识。工匠精神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并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哲学、自然学科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学艺术知识、自然学科知识、哲学知识等方面的知识。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自然学科等相关的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让学生在了解各学科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工匠精神,进而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4.开展德育教育。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而正确价值观念、崇高理想和健全人格是锻造工匠精神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够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追求卓越。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且,高职院校应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将德育教育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锻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习自觉性。5.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优秀的工匠在产品制作的过程中会融入自身的想象和审美情趣,将自己的创作灵感与创作技能完美结合,进而制作出高品质产品。因此,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高职院校应将想象力培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尤其要在抽象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其次,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审美教育,通过音乐艺术课程、美术课程、艺术欣赏课程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品质;最后,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进行产品创作,并开展创造竞赛,通过学生实践来培养工匠精神。
作者:傅向东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探究———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论纲》[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
[2]庄群华.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的应为与可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工匠精神与产品质量紧密相连,培育工匠精神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培育工匠精神是打造企业品牌的需要,培育工匠精神是困境突围制胜市场的需要。提及工匠精神,古今中外,故事数据不胜枚举。 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极致的做事态度,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养成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习惯,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从这个意义上讲,各行各业都需要培育工匠精神。从个体来说,工匠精神体现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善始善终、坚韧不拔、一丝不苟和对卓越与完美的崇高追求。从集体、企业或者行业来说,工匠精神是品牌的塑造和核心价值的建立。从国家层面来说,工匠精神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体系性构建。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让员工尊崇工匠、热爱工匠、甘当工匠、当好工匠,需要企业在解决思想观念下功夫,抓好转变思想观念这个总开关,破除打工心理和雇佣观念,树立“老板”心态和主人翁意识,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建立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命运共同体。二是破除好高骛远见异思迁的浮躁情绪,树立干一行、钻一行、干好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在全体员工中大力倡导不分岗位,只要尽心尽责干好工作,都是好员工;不论学历,只要肯钻研、有技术、能解决发展难题的都是人才,并在待遇和使用上得以体现,使广大员工感到不论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只要有专长、有技能,干出成绩,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三是破粗放粗心不负责任的敷衍态度,树立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要求员工按照一流标准,细心细致地做好本职工作,确保各个环节无漏洞、无瑕疵、无可挑剔。四是努力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大力表彰爱岗敬业先进模范人物,让工匠精神成为员工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追求。着重从爱岗敬业的一线工人中选拔代表进行表彰,让默默无闻、敬业奉献、创优创佳的员工有荣誉、有地位、有回报。转变思想观念,培育工匠精神,把质量做优、把品牌做精,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培育工匠精神和品牌建设,制度建设至关重要
在整个社会被功利主义风气所侵染的环境下,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建设,工匠精神就只能停留在个人的绝技和修为上,而不能成为一种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加强制度建设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培育制度土壤和文化环境。浮躁,是工匠精神的天敌,也是“工匠精神”缺失的深层原因。如果急功近利、追求速度成为企业员工的普遍心理,而精耕细作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回报,多数人就没有耐心去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件事或一件东西。“工匠精神”的孕育和传承,先决条件是改变人们的观念,确立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它需要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慢慢形成。二是要将培育工匠制度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德国和日本的产品质量为全世界所称道,与其说他们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他们有保证工匠精神的一整套制度。工匠精神、工匠制度的确立,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市场体系的管理和规范。一方面,国家要建立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使技能人才经济上有保障,社会上有地位,人格上受尊重;另一方面,政府必须严格监管市场竞争者,对违规者给予严厉惩罚。如果市场秩序混乱,就没有人会愿意去精益求精。有研究表明,消费者的需求都是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精的转型升级,消费者的“挑剔”行为,恰恰是企业改进产品质量的重要外在力量。供给的极大丰富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会促使企业追求品牌和品质。
三、用工匠制度养成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
工匠制度建设的实质,是通过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使技能型职业重新成为劳动者的普遍选择,让工匠成为人人羡慕的楷模。第一,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制度,使企业员工无须为基本生存烦忧,充分享受自己的?诙?成果。只有当制度设计能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需求时,才能促使其专注执着、爱岗敬业,不懈地追求产品的极致和完美,才有可能激发工匠不竭的潜能和无尽的创造力。因此,民营企业应该为企业员工创造一个体面的生存环境,使企业员工潜心工作,心无他物。第二,用严格的制度培养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也就是说,培养人才要先培养其基本心性、品德,再进行技艺传承;还要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中,打造现代学徒。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源头培育。要加强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培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让企业员工在锤炼技能的同时,将“创新基因”深植于心。第三,强化对技能人才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高技能人才真正感受到“才有所值,能有所得”的社会公平。在企业中营造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制定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具体措施,使工匠精神在企业开花结果,把企业基础做实、把形象做优,在品牌上做功课、创精品,提升品牌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工匠精神是来源于制造业,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中,工匠精神对教育者提供了新的启示。由于工匠精神的产生,工业的制造明确了其精神,以及工业需求,要做到精益求精,同时,也启发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们,不仅创新了工作的思路,也整改了工作的作风,对各方面的工作都有着指导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从狭义的定义来讲,是指工匠对自身的产品进行精雕细琢,追求精益求精。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指的是所有人在工作中,精神理念是精益求精的,具备这样的工作态度和品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工匠精神赋予的新的含义,在新时期下,工匠精神不在局限于手工业者,而是包含全体的工作人员,是所有人的职业价值追求,体现了新时代的意义。
敬业精神是基础。如果工匠精神能够对所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基本行为的规范,必须得到人们的心理和情感方面的认可,将其自觉作为职业理念,而敬业精神就是基础。对从业者来说,敬业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种职业的态度,敬业精神也体现了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理念可以让从业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业务能力,以及专业水平,并且踏实的工作,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双向的就业模式,大学生的就业比较困难,对数大学中注重岗位的收入,常常缺少职业的责任感,以及社会使命感,特别缺少敬业的精神,因此,要加强教育,让大学生把职业规划能够充分的和社会发展进行结合。
创新精神是核心。工匠精神除了要继承传统,还要注重创新。在历史上,之所以被称之为能工巧匠,除了具备娴熟的技g,更重要的是创新性,他们敢于打破传统,与众不同。由于这些创新匠人的存在,才能获得发明创造,从而推进历史进程。因此,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在某种层面来看,工匠精神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创新精神,能够获得生命力,这里的创新精神除了包含打破传统、对产品进行创新,还包含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呼唤,如今,大众创业,并且,万众创新,在这场浪潮中,创新精神是迫切需要被弘扬的,还应该注重细节,工作严谨。尤其是大学生,更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进创新精神,这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基础。
二、工匠精神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理念。在日常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弘扬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传达的理念不能只停留在告诉的层面,也不能是差不多的态度,一定要将这种工匠理念充分的传递给听者们,并得到学生的认同。想要做好此项工作,教育者自身要对工匠理念进行正确的认知,并在表达方式上进行研究。例如:打破传统的讲解方式,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大家集思广益。当然,学生在发挥主体作用时,教育者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不利的思想进行教育,让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
(二)专注的工作状态
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十分繁琐,特别是辅导员,他们直接面对学生,,不仅要教育学生,还要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经常会缺少耐心,导致情绪不问挺,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学生的沟通也不顺利。针对这类问题,可以发现,耐心的不足是因为缺少工作的专注。如果对工作的专注度较高,我们会找到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也能找到避免无用功的技巧,以及工作方式,在一定层面上,不仅避免了负面的情绪,也提升了工作的效率。
(三)成为专业的辅导员
从各大高校来看,很多辅导员不能对自身工作的价值进行正确的评价,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由于日常工作中很难取得成就感,降低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造成了只要有机会,就会转岗的局面,辅导员的流动性极大。从深层次挖掘原因,我们会发现,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就像保姆一样,工作内容就是打杂,不能体现专业特色,由于职业缺少归属感,多数人员很难长久坚持下去,更别说职业目标了。由此可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刻不容缓。只有辅导员变成了学生工作的专业,才能有成就,并根据自己的专长,进行钻研,从而具有自身的工作特色,用自身的专业能力,进一步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四)打破传统,提倡创新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除了精工制作,还应该进行创新。一味的墨守陈规只会落后与社会的进步,和学生之间的代沟也会越来越多,工作与会更具有难度。作为思想工作的教育者,在任何情况,都不能疏于工作要求,要具有创新精神。首先,对理念进行创新,观察工作,遇到问题时,及时思考,取得成绩时,要进行总结。其次,创新工作的方式,无论是同行,还是非思想政治工作者,甚至是学生,都要进行良好的交流和学习,吸纳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进行创新。
(五)传承工匠精神
在当代社会,人们比较浮躁,追逐名利,这种现象深深地影响了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仅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杂症,更是在教书育人,所有,在做好本职的工作基础上,要把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们,尤其是要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在大学中,除了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对于非职业的教育,也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生应该专注职业,具有耐心,不能浮躁。通过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学生才会对工作具有责任心,不断的创新,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结语
虽然,工匠精神是来自于生产制造也,但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启示作用,它的专注、耐心,以及精益求精都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它的创新精神更是时代大展的需求,对学生思想建设十分关键,同时,也是教育者们应该学习的精神,还应该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这是古老文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学术出版工作对编辑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一般希望编辑人员是学者型、专家型的编辑,更好地服务于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究其原因,主要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学术出版工作是出版行业中最重要的出版工作之一,肩负着传播人类先进思想和创新科研成果的重要历史使命,只有保证学术著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能够维护学术研究事业的稳定发展。因此,需要保证学术编辑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能够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参与到工作实践中,实现对学术发展状态的跟踪,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把关,并与时俱进的对自身工作进行调整,才能够切实保证学术出版工作的知识量;其二,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相关工作会议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对推动社会变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对理论工作者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术出版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了把握这一机遇,需要对学术编辑培养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培养有工匠精神的学术期刊青年编辑人才,打造学术出版工作精品,促进学术出版行业进入到新的发展状态。由此能够看出,在当前我国学术出版学者型和专家型编辑不足的情况下,引入工匠精神促进编辑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真正将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编辑,能够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认真打磨、精益求精,确保学术出版工作不断发展,在学术出版行业中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学术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基于此,新时期在发展学术出版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编辑培养的重点工作,在这方面做出一定的尝试和探索,加快学术出版现代化建设进程。
基于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新时期为了保证学术出版工作能够与新社会形势相适应,就需要青年编辑工作者教育和培训工作中大力倡导工匠精神,让精益求精的思想渗透于每一位编辑的思想认识中,强化编辑人员敬业奉献、严谨求精的思想品质,并确保优秀的精神品质可以内化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促进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的全面优化。培育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工匠精神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术期刊青年编辑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价值观
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责任,并且在采用差异化方式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也在为社会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而对于学术期刊青年编辑而言,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价值,促进学术期刊工作的优化开展,就应该在工匠精神的指引和要求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对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明确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在推动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性,进而有勇气、有责任,秉承敬业奉献的精神投入到编辑工作实践中,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促进个人价值理想的实现。唯有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价值观念,青年编辑才能够在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前沿阵地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对编辑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术期刊工作做出正确的引领,为我国学术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二)青年编辑要在工作中坚持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青年学术编辑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青年学术期刊编辑人员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作实践中,始终以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约束自己和要求自己,在编辑工作中精雕细琢,追求学术期刊编辑的完美和极致,努力将编辑工作的品质从传统的99%提升到99.99%,为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全面优化夯实基础。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年轻的学术期刊编辑在处理学术稿件时要坚持精益求精。在取舍稿件的过程中要秉持对稿件负责的态度,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以及学术动态需求等对稿件进行认真细致的鉴别,并从稿件的学术水平、文字规范、逻辑结构、科学价值等角度对稿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作者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另外,工匠精神不仅仅在于对工作品质的保障,还要求青年编辑能够与时俱进地对工作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即创造性的开展学术编辑工作,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对稿件进行适当的润色和加工,并保证可以从业务的精准性、学术的严谨性以及政治的敏锐性角度把握和推敲稿件,锤炼语言,让稿件在逐步完善中成为精品。这样就能够逐步将青年编辑培养成为有工匠精神的学术期刊编辑,为全面推进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优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锤炼青年编辑“耐心、专注、坚持”的工作品质
要想将青年编辑人员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学术编辑工作者,编辑人员的工作品质锤炼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只有在全面把握工匠精神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关注对青年学术编辑人员的“耐心、专注、坚持”工作品质的培养和锤炼,才能够为青年学术编辑工匠精神的践行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在对青年学术编辑人员实施有效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应该让青年学术编辑工作者认识到学术出版编辑的重要性,以及要想保障学术出版编辑质量所应该付出的努力和所必须具备的工作品质和精神品质。“十年冷板凳,文章不写半句空”,要想成为优秀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人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求青年工作者在坚守学术出版工作的道路上能够耐得住寂寞,能够静下心来从事学术期刊研究工作,为学术期刊出版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具有特殊性,其是一种“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青年编辑人员要想更高的服务学术期刊行业,就要认识到默默奉献的重要性,甘为人梯,为他人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辅助。唯有如此,在工作中对青年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耐心、专注、坚持”的工作品质加以锤炼,才能使青年编辑人员在工作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完善自己的人格、塑造自己的品质、丰富自己的涵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复杂的学术期刊环境中能始终坚守本心,在服务工作的同时也实现人生的梦想。
(四)教育青年编辑工作者坚守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学术出版工作对编辑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一般希望编辑人员是学者型、专家型的编辑,更好地服务于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究其原因,主要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学术出版工作是出版行业中最重要的出版工作之一,肩负着传播人类先进思想和创新科研成果的重要历史使命,只有保证学术著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能够维护学术研究事业的稳定发展。因此,需要保证学术编辑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能够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参与到工作实践中,实现对学术发展状态的跟踪,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把关,并与时俱进的对自身工作进行调整,才能够切实保证学术出版工作的知识量;其二,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相关工作会议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对推动社会变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对理论工作者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术出版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了把握这一机遇,需要对学术编辑培养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培养有工匠精神的学术期刊青年编辑人才,打造学术出版工作精品,促进学术出版行业进入到新的发展状态。由此能够看出,在当前我国学术出版学者型和专家型编辑不足的情况下,引入工匠精神促进编辑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真正将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编辑,能够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认真打磨、精益求精,确保学术出版工作不断发展,在学术出版行业中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学术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基于此,新时期在发展学术出版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编辑培养的重点工作,在这方面做出一定的尝试和探索,加快学术出版现代化建设进程。
基于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新时期为了保证学术出版工作能够与新社会形势相适应,就需要青年编辑工作者教育和培训工作中大力倡导工匠精神,让精益求精的思想渗透于每一位编辑的思想认识中,强化编辑人员敬业奉献、严谨求精的思想品质,并确保优秀的精神品质可以内化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促进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的全面优化。培育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工匠精神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术期刊青年编辑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价值观。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责任,并且在采用差异化方式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也在为社会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而对于学术期刊青年编辑而言,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价值,促进学术期刊工作的优化开展,就应该在工匠精神的指引和要求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对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明确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在推动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性,进而有勇气、有责任,秉承敬业奉献的精神投入到编辑工作实践中,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促进个人价值理想的实现。唯有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价值观念,青年编辑才能够在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前沿阵地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对编辑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术期刊工作做出正确的引领,为我国学术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二)青年编辑要在工作中坚持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青年学术编辑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青年学术期刊编辑人员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作实践中,始终以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约束自己和要求自己,在编辑工作中精雕细琢,追求学术期刊编辑的完美和极致,努力将编辑工作的品质从传统的99%提升到99.99%,为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全面优化夯实基础。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年轻的学术期刊编辑在处理学术稿件时要坚持精益求精。在取舍稿件的过程中要秉持对稿件负责的态度,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以及学术动态需求等对稿件进行认真细致的鉴别,并从稿件的学术水平、文字规范、逻辑结构、科学价值等角度对稿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作者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另外,工匠精神不仅仅在于对工作品质的保障,还要求青年编辑能够与时俱进地对工作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即创造性的开展学术编辑工作,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对稿件进行适当的润色和加工,并保证可以从业务的精准性、学术的严谨性以及政治的敏锐性角度把握和推敲稿件,锤炼语言,让稿件在逐步完善中成为精品。这样就能够逐步将青年编辑培养成为有工匠精神的学术期刊编辑,为全面推进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优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锤炼青年编辑“耐心、专注、坚持”的工作品质。要想将青年编辑人员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学术编辑工作者,编辑人员的工作品质锤炼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只有在全面把握工匠精神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关注对青年学术编辑人员的“耐心、专注、坚持”工作品质的培养和锤炼,才能够为青年学术编辑工匠精神的践行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在对青年学术编辑人员实施有效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应该让青年学术编辑工作者认识到学术出版编辑的重要性,以及要想保障学术出版编辑质量所应该付出的努力和所必须具备的工作品质和精神品质。“十年冷板凳,文章不写半句空”,要想成为优秀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人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求青年工作者在坚守学术出版工作的道路上能够耐得住寂寞,能够静下心来从事学术期刊研究工作,为学术期刊出版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具有特殊性,其是一种“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青年编辑人员要想更高的服务学术期刊行业,就要认识到默默奉献的重要性,甘为人梯,为他人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辅助。唯有如此,在工作中对青年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耐心、专注、坚持”的工作品质加以锤炼,才能使青年编辑人员在工作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完善自己的人格、塑造自己的品质、丰富自己的涵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复杂的学术期刊环境中能始终坚守本心,在服务工作的同时也实现人生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