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效沟通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作为父母在沟通中要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太强烈的词汇。不要在生气时沟通,有的家长因为暴怒的情绪无法控制自己,容易语无论次,说很多伤害到孩子心灵的话。当父母陷于不良情绪中的时候,是无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这时候的“沟通”,往往是父母发泄了情绪,却给孩子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2、成人面对幼儿完全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这样表达,就很难保证有效沟通。孩子根本没有听懂,自然没有任何教育效果可言。因此,父母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理解力。尽量把话说得明白准确,少绕弯子。
3、说话的内容固然重要,但相同内容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即使成年人也会有这种感觉,更何况年幼的孩子,他根本没有能力分析父母说话的良苦用心。父母如果对自己的语言方式作些讲究,可能教育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如果你想看到一件事情的结果,你就要把你想要的结果表达给对方。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62-02
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1]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有效调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关系的很好方式,是教育者针对特定的教育内容,利用符号,语言、体态语和媒体等媒介对教育对象进行信息传播、思想交流、情感融合的活动。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沟通双方在认知上达成共识,情感上达成融合,行为上达成一致。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反馈与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沟通双方进行的双向交流活动,是一个闭合形式循环的链条结构,不是一个直线型的简单结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体(教育者)通过沟通媒介与沟通客体(受教育者)进行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受教育者接收信息后,在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做反应,并把这些反应反馈给教育者,教育者做出评价,然后再一次将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接着进行第二次沟通。反馈与评价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反馈即客体对接收信息的反应,评价即客体及其他人对自己思想、行为、个性特点等的判断和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主体为教师。教师通常以正常授课、课堂讨论、课后交流等形式,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主体,主要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等进行评价;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客体,在沟通活动结束后要将个人的思想、心理、行为等动态反馈给教师,同时要听取评价者的不同意见与要求,提高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与评价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评价的方法,从反馈的层面有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从评价的层面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1.即时反馈: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进行的同时,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内容做出及时反馈。这种反馈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语言、表情、态度、肢体动作等非语言形式表现出来。非言语沟通内涵十分丰富,熟为人知的领域有身体语言沟通、副语言沟通、物体的操纵等。[2]例如,点头表示赞同,握紧拳头表示愤怒,微蹙额头表示认真地对待此次沟通或者不理解教师所谈的内容等。
2.延时反馈: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结束后,大学生对沟通内容的反馈。这种反馈可以运用书面陈述、集体讨论的形式展开,主要是将自己的思想动态、心理状态、行为表现等方面反馈给教师。如果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信息,就要在沟通结束后,教师采取主动,采取直接或间接提问的方法,获取反馈的信息。与此同时,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与教师交谈,如实反映个人的情况。
3.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进行的判断与评价。苏格拉底曾说:“认识你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结束后,学生应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容,对自身的优点与缺点、态度、价值观、能力、偏好、个性以及行为动机、方式等方面做一个自我评价。人的发展形态是由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只有公正地做出自我评价,大学生才可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的全面发展。
4.他人评价:他人评价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结束后,教师、同学、父母等其他个体对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评价。对大学生的评价不能以固定的框架来认识他、评价他,应该采取非定型化的模式来评价。在沟通之后,要注意学生自身的变迁因素,对他做出客观的评价。因为大学生的年轻气盛,会使学生有轻狂、孤傲的心理状态,所以他人对大学生的评价是必须的,而且是必要的。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评价效果的途径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配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评价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教师是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和行为引领者。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沟通双方在认知上达成共识、情感上达成融合、行为上达成一致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是关键。美国学者赛克斯认为:“专业化依赖于两大策略:筛选和吸引。”高校在人才的选择上也要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不断优化教师队伍。高校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制度、研究课题带动学科建设、丰富教师文化等措施都可以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建设。
2.课程设置的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具有专门化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并不仅仅局限在书面的理论内容,还要涉及到心理、社交、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大学课程的设置要凸显多元化的特点。课程除了有专业课程之外,还要普遍增设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管理学等课程。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可以提高教师素质,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进而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添反馈与评价的内容,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奠定基础。
3.沟通机制的完善化:机制本来是机械学上的概念,意指机器的内部构造,运转过程中各零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工作原理。目前,机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的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一部分,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一套完整的沟通机制,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研究起到促进与完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包含运行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反馈与评价机制和创新机制等内容,每一部分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4.社会实践的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评价的内容不仅只有理论层面的,还要有实践层面的内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受个人的思想意识的支配,思想是主观的东西,而行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实际效果,还是应该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方面着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评价的内容集中在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情感、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检验它的实际效果,也要从学生的行为上着手,高校应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课程的比重,可以采取课上模拟实践和课后真实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倡导知行统一的理念。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师生进一步地沟通,了解对方,消除沟通障碍,完善反馈评价体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社会实践有着实践育人的特性,具有课堂授课和书本教育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和社会性。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扩宽反馈评价的范围,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反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2.帮助及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阶段不仅是进行知识积累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确立起来,完善起来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是未来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代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安定团结和社会文明进步。面对各种的竞争他们表现着自信满满,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分辨能力欠缺,他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标准判断审视问题。他们不愿受到束缚但又缺乏自立的精神。他们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过分关注个人的感受和利益,而忽略集体利益或其他成员的权益及感受,缺少基本的团队责任感和协作精神。
3.增强和融洽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源于彼此的相互沟通。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能使学生大胆地说出他们心中的想法、意见等,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和情感,提高工作效率。如果辅导员能经常与大学生沟通,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归属感,,建立起相互信任、彼此理解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辅导员的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影响因素
1.情绪因素。情绪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心理因素,可对沟通的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轻松愉悦的情绪,能增强一个人的沟通兴趣和能力;而气愤、焦虑、烦躁等负性的情绪可干扰一个人传递或接受信息的本能。当沟通者处于特定情绪时,常常会对信息的理解“失真”。例如当沟通者处于愤怒、激动状态时,对某些信息的反常常会过分(超过应有的限度),甚至误解;当沟通者处于悲痛、伤感状态时,对某些信息的反常会淡漠、迟钝(达不到应有的限度),也会影响沟通。
2.态度因素。态度通常是指个人对某一客体所持的评价与心理倾向,并以各种不同的行为表现出来,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个人动机和态度是影响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会造成沟通的障碍;生动诚恳的语态有助于沟通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3.沟通技能因素。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教育目标的实现,都要靠有效的沟通,因而沟通技能就成为了辅导员的基本能力之一。辅导员沟通技能一般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等几个方面。辅导员沟通能力指辅导员与沟通对象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辅导员沟通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
4.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沟通过程中,选择不适当的时间、地点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信息传送。沟通时的环境营造,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依靠,更为轻松自然地向辅导员吐露心声。由于辅导员是教育的主导者,学生不自觉的将自己在了较低的地位上,不自主地产生心理戒备或是紧张情绪,没有平等的地位自然不能保障有效地沟通。
三、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方法的技巧
1.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是沟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重要沟通时,必须精心准备,言简通俗。既要多几分幽默诙谐,又要少一些死板僵硬,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真正理解,产生共鸣,实现有效的沟通。比如,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自卑感较强,就不能纯粹式批评,应该是“表扬式的批评”。有的学生脾气大,性格外向,那一定不能“细声细语”地教育,要抑扬顿挫,以感情真挚的语言取信于人,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有时甚至可以附加体态语,如表情、手势、姿势等。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20-01
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认为,沟通(communication)是指意义的传递和理解。要使沟通成功,意义不仅要得到传递,还需要被理解。沟通用最通俗的文字表达即为信息交流,指主体将某一种信息传递给客体,并期望客体能做出相应反应的过程。[1] 因此,沟通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够协调人际关系、满足个人需求,还能维护心理健康。在院校教育中,沟通是维护和巩固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有效的沟通,能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有利的学习氛围,烘托高品质的校园文化。但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在高职院校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师生关系是“较冷淡”的,甚至是“很冷淡”,[2]说明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师生间存在着较严重的沟通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学问,也是艺术,这与沟通的方法、时机、对象等不无关系。下面就以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师生沟通为例介绍几种沟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供同行借鉴。
一、建立平等观念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和管理者,学生是被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而这恰恰是当代90后青年比较反感的,因此在实际沟通中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树立全方位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认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心理活动,以平等、和蔼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真诚和无私,为师生之间实现有效沟通奠定感情基础。
二、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的港湾,对学生来说更是重要。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第一时间和家人联系,把家庭视为自己的坚强后盾,相比于学校的教师,他们更加信任父母和长辈给他们提出的建议。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及时和家长交流,通过家长引导学生在面对矛盾、压力和困难时如何有效化解,如何和老师进行有效交流等,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搭建桥梁。
三、优化沟通渠道
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但依赖于真诚的态度,还有赖于良好沟通渠道的建立。教师应充分利于身边资源进行有效沟通。面谈是是师生近距离交流的方式,对于重要问题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心和体贴,使沟通较为深入。班会、座谈会等也是比较直接的沟通方式,但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手机和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教师可利用手机短信、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交流,这种非正式的交流方式可能会让更多的学生接受,能够把当面难于启齿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做到有效沟通。
四、恰当运用技巧
良好的有效沟通往往包含着一定的技巧在里面。比如,沟通之前先通过其他同学了解需要沟通的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同学的关系、性格特点等,沟通时就可以从该学生熟悉的人或者事件出发,让学生了解到与教师之间还有共同的话题,渐渐敞开心扉,乐于交流。因此教师应该学习一些人际沟通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比较适合高职生的沟通技巧,为师生良好沟通服务。
五、抓住有利时机
师生交流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时机。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语表情等时刻反馈着教师的态度,教师当抓住有利时机,通过简短的语言、丰富的知识与学生沟通,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实践课上教师要身体力行演示操作,甚至要手把手教学生操作,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令学生倍感亲切的;课间休息、课后休息时间教师可以与学生闲谈,时间很短,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有力条件。
六、提高个人素质,增加和学生的亲和力
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是有个性的一代,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他们喜欢博才多学、有气质的的教师。所以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内外兼修,提高个人素质和魅力,在授课的时候充分展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利用专业知识为学生或其家人、朋友解答医学上的问题,增加个人魅力,让学生感到敬仰和崇拜,这样可从心理上缩短师生距离,增加师生间的亲和力,有利于和学生间的沟通。
参考文献:
分类号 G252.0
DOI 10.16603/j.issn1002-1027.2016.04.009
1 问题的提出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了《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从制度层面为残疾考生参加高考提供了平等机会和合理便利,有利于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教育公平。有视力障碍的盲生从此也正式告别仅靠“单考单招”入读有限的数所高校的针灸、按摩和音乐专业的历史,拥有了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全国共有6个省(区、市)的8名盲生参加高考,其中7人被中央音乐学院等普通高校录取(6名本科、1名专科)。教育部还要求更多普通高校积极创造条件,合理安排并有效宣传适合残疾考生就读的普通专业,进一步完善录取办法,并为残疾生入校后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和便利。可以预期,将陆续有更多包括视障学生在内的残疾生进入各普通高校,推动高等融合教育进入新阶段。
作为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当各普通高校面向视障学生开放招生时,高校图书馆也要做好充分准备。一项针对我国35所985高校图书馆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图书馆没有专门针对残疾人的服务。以往针对视障读者服务的研究,大多基于公共图书馆,而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在职能侧重、读者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为视障读者服务方面不可机械复制公共图书馆的做法,应探索符合高校教学科研需要的服务方式。笔者身为在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二级视力残疾(盲)人,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克服了各种障碍,在各普通高校人读或入职的视力障碍学生或教师,于是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方式,了解他们接受图书馆服务的现状,分析他们的需求,提出可行性措施,希望对高校图书馆为视障读者服务具有参考价值。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基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研究实施的可行性,本研究采用目的性和便利性相结合的抽样方法,按下列标准在国内筛选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就职或就读于国内普通高校;视功能障碍达到国家法定视力残疾标准(盲或低视力)者。
排除标准:通过“单考单招”方式进入特定高校特殊教育学院的针灸推拿、音乐专业就读的视障学生。
剔除标准:在校期间未利用过图书馆资源者;在校期间未参与任何科研项目者。
说明:已在高校任职、有视力障碍的教师,因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对图书馆服务需求多、体验深,可为高校图书馆服务视障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故纳入研究对象;对于以“单考单招”方式集中录取的特定专业的视障学生,因人数较多、专业限定,为他们提供的图书馆服务应更有针对性,本研究暂不讨论,故予排除;有的研究对象虽就职或就读于普通高校,却因不同原因不参与科研,也基本不使用图书馆资源,故予以剔除。
最终有7位符合上述要求的师生成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是由访问、观察、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组成,目的在于描述、解释事物、事件、现象、人物并更好地理解所研究问题的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多个领域。访谈法是定性研究收集并分析资料的方法之一,通过直接或间接与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性的交谈,以了解和理解受访者对研究问题的看法。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受视力障碍程度、学科特点、学术研究层次等因素影响,对图书馆服务的体验和需求存在差异,通过定性研究中的半结构化访谈法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对目前高校图书馆为视障读者服务的体验、归纳他们的需求特点、探讨服务的改进方向。
正式访谈前先发送访谈提纲,请受访者预作准备,以提高访谈效果和质量;由于受访者分散于国内各地,故采用间接访谈方式,通过电话完成一对一访谈,每位受访者的访谈时间约45分钟;访谈记录整理好后交予受访者确认,均得到受访者认可。
3 访谈结果
3.1 视障师生的基本情况
7位受访者的视力障碍情况、所在专业类别、科研情况等见表1所示。
从表1可见,7位受访者的视力受损情况有所差异,阅读时大多已需要借助放大镜等助视器具或能朗读屏幕上文字的读屏软件;掌握盲文者仅1人且表示未用以进行阅读;均参与了科研课题研究,且均曾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均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
3.2 视障师生的文献需求
为满足学习、授课、科研需要,视障师生同样有文献需求,但由于视觉障碍,所需文献资料应能以适当方式为他们利用。
从访谈对象情况看,掌握盲文者仅1人且不以之作为阅读手段。会盲文的教师C同时也表示:“触摸是真正的阅读,内容更人心,听读需要经历从入耳再入脑的转换过程,感受不及摸读深刻。但懂盲文者少、盲文书少、盲文点显器少也是现实。”
从现实情况看,电子版的数字文献资源是视障师生普遍接受并较方便利用的文献形式。数字文献可较方便地进行字体放大或转为语音输出,可适合不同视力情况的视障者阅读。
受访的视障学生中,学生A和学生C所学专业是发展时间较长的传统学科,各种参考资料较为丰富,教师还会直接提供电子版的参考资料,自行检索和获取也较为方便。
学生B所学专业属新兴学科,图书馆和网上能获取的专业资料较少。“老师提供的参考书单共18本,图书馆里只找到1本;我们专业只有3个人,能买到的书就轮流看;老师也提供部分复印和扫描的参考书,但有的复印质量太差了,OCR软件根本无法识别。”
受访的4位视障教师均属后天失明,即已在专业领域学习或研究了一段时间后达到法定残疾标准,他们以多年的专业积累作为教学、科研的基础,辅以电子资源、学术会议等其他渠道获取的专业信息,实现知识的更新和补充。
其中教师D的研究内容涉及大量最新出版物,阅读需求高,因此会利用图书馆新书目录、报刊新书介绍等渠道获取最新出版物信息,然后购买或借阅有兴趣的图书。“自己订了大量杂志,请人朗读目录和急需的内容,较不急需的可留待网上数据更新。”
3.3 视障师生使用图书馆情况
3.3.1 到馆阅览情况
为迎接视障师生读者到馆,各高校图书馆首先会考虑到硬件设施上的问题,如是否需要增加盲道等无障碍设施。以下为部分受访者的陈述:
“因为需要关注最新期刊动态,我会请人陪同我到图书馆翻阅期刊。多是读目录给我听,有特别感兴趣的就复印下来。”(教师D)
“大部分的图书馆功能已能在网上满足需要,去图书馆的路上仍有障碍,所以现在较少去了。”(教师C)
“图书馆的检索系统还是比较好用的,但书标等不清晰,找书有困难。”(学生A)
“我去学院的资料室(分馆)比较多,因为图书馆(总馆)那里专业书籍比较少,检索用的电脑也不好用。书库内的标识不够清楚,不容易找到书。没有复印设备,非外借书刊在馆内看不便,以至没法阅读。”(学生B)
“不常去图书馆,因为专业书比较少,而且读研的学校的图书馆(书库内)光线不足,找书比较困难。以前上本科的学校的图书馆比较亮、比较好。”(学生C)
分析以上陈述,可发现视障师生在尽可能地自行设法解决到馆阅览的困难:如以上网访问替代到馆阅览;以请人陪同克服出行不便;以复印后扫描识别、形成数字文本克服无法用眼阅读等。
对于低视力视障者,能自行到馆,基本不需要盲道,给他们造成更多困扰且无法自行克服的问题主要包括馆内光线不足、库内排架标识和书标不够清晰、找书困难、缺少高亮度阅读灯、未配备复印设备等。
3.3.2 数字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馆藏数字资源有数量丰富、检索方便等特点,借助读屏软件等技术手段,视障师生能比较便捷地获取文献信息,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
7位受访者均曾使用过馆藏数字资源,主要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龙源期刊、SpringerLink、EBSCO等国内外数据平台上的电子期刊和文献资料。需要使用读屏软件的受访者还掌握了自己利用软件,把PDF或其他格式的文档转换为用读屏软件朗读、摘录更为方便的文本文档的方法。但他们使用这些数字资源也并非全无障碍:
“我们学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不能在校外访问,所以(有读屏的)家里的电脑不能用,办公室和图书馆的电脑上又没有读屏软件,所以没办法自己检索,都是找别人帮我查的。”(教师A)
“有的数据库的界面用读屏软件访问不方便,有时很难(让读屏软件)找到需要朗读的内容。”(教师B)
“电子资源的检索路径复杂,我都是找学生协助完成检索的。”(教师D)
除利用馆藏电子资源外,受访者们均能利用网络获取相关学科内容、了解学术动态,常用的搜索引擎有百度、谷歌学术、爱问知识人等。
此外,教师C表示:“利用杂志社自身网站所获得的期刊信息的时效性更好,基本能满足研究需要。95%以上的需求利用馆藏资源可得到满足。对于馆内查不到的,就请在香港或国外的学生协助查找。”教师D表示:“有的期刊网上更新的速度还是不够快,所以自己订阅了一些,每天1小时请学生朗读以掌握最新动态。”
3.3.3 参考咨询服务的利用
为师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咨询、学科馆员服务,是各高校图书馆提升服务水平、深化服务内涵的发展方向之一。以下是访谈中收集到的视障师生对参考咨询服务的体验:
“我没有使用过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不太了解具体有什么服务内容。”(学生A)
“比较少使用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负责咨询的老师在门口,不可能入内协助找书;都是自己在宿舍检索,没有请图书馆老师代查代检;使用过文献传递服务;不清楚什么是学科馆员。”(学生B)
“曾请图书馆老师协助找过书;了解图书馆有参考咨询服务,但没有利用过。”(学生C)
“没有使用过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的人好像都挺忙,所以没去找,能自己找朋友解决的都自己找。”(教师A)
“利用过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老师的态度都很热情,所有服务都挺好的,经常找学科馆员协助解决问题,文献传递服务也很有帮助。”(教师B)
“因为很少亲自去图书馆,所以也不太了解参考咨询服务,有需要都是让学生去代办的,应该有用过查新服务,其他的服务不太了解。”(教师C)
“不知道图书馆参考咨询、学科馆员等服务内容,如果有当然非常好,没有向图书馆求助过,有问题自己设法解决。”(教师D)
综合上述访谈结果,可见视障师生在利用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方面有差异,有表示相当满意的,但更多的表示不了解和未曾使用过,遇到困难时,视障师生更多地依靠朋友、学生等协助解决,即使了解可向工作人员求助,却因“咨询台远”、“馆员都很忙”等原因而转向自行克服障碍。
3.4 视障师生对图书馆服务改进的期待
对于图书馆服务的改进,视障师生一致认为图书馆网页,特别是数字资源界面在无障碍方面可进一步改善,网站设计宜简洁直观,数字资源检索界面需要更便于操作,特别是便于读屏软件的操作。
处在低视力级别的视障师生们希望图书馆标识更清晰、明确、馆内照明亮度适当提高或配备专用阅读灯。对于非外借书刊,提供复印、扫描等服务,以便自行作数字化处理。
对于参考咨询服务,视障师生们希望能扩大宣传,通过互动使双方增进了解,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教师D的回答具有代表性:“新书介绍、文献传递、送书上门等服务听起来都相当有帮助,但之前不了解,如果图书馆能扩大相关服务的宣传,让我们了解怎样得到这些服务就更好了。如有专业的学科馆员能按学科分类提供信息服务,如学科的发展方向等,对我们的教学科研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 分析访谈结果,更好为视障师生服务
分析目前已在校视障师生利用图书馆服务情况,不难发现视障师生在尽可能自行解决利用图书馆资源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没有给图书馆增添额外的工作量,甚至部分图书馆常规开展、能为视障师生提供有效帮助的咨询服务项目,也因各种原因未予利用。在开放残疾考生参加普通高考,更多的视障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就读的新形势下,图书馆不应满足于让视障读者自行解决问题的现状,而须更新观念,提高对视障读者服务的关注度,制定逐步改善图书馆无障碍软硬环境的目标并加以落实。
4.1 从细节着手改善视障读者体验
在高校就读或任职的视障师生,已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信息素养,对图书馆的各项服务也有了较强的适应能力。图书馆从视障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细节人手提供人性化服务,即可有效提升其图书馆服务体验。
4.1.1 设置贴心实用的阅览座
公共图书馆开展视障服务,大多以设立独立的视障阅览室(区)为标志,负责盲文书籍的收藏及借阅,并配有助视器、专用电脑等设备,一方面便于管理和指导视障读者使用,另一方面也可作为视障读者的文化活动场所。
从本次访谈对象的情况看,高校视障师生到图书馆的目的与其他师生无异,不受视力、学科、书刊载体形式等限制。同时,不能否认视障师生在全校师生中的占比很小,为他们专设阅览室并无实质必要性,甚至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但可为视障读者设立专用的阅览座,配备较明亮的阅读灯,且在工作人员容易关注到的位置,以便视障师生在有需要时易于求助。这类座位不限制其他读者使用,但在座位上可设置说明,使其他读者明确视障读者有优先使用权。在设有学习共享空间的图书馆,也可安排某些房间供视障读者优先预约使用,以便有需要时,志愿者可在无干扰情况下为视障者提供面对面朗读等服务,美国一些高校图书馆即采用了这一做法。高校图书馆内基本都设有检索用电脑和电子阅览室,可选择1至2台电脑给视障读者优先使用,预装免费的正版读屏软件、OCR文字识别软件等,便于视障师生到馆检索及将数字资源或纸质文献扫描后转换为可供读屏软件朗读的格式。这类阅览座、学习共享空间、电脑的设置,并不需要额外投入大量资源,重在满足视障师生的切实需要,具备可行性和实用性。
4.1.2 从易行处着手配备灯光、标识、盲道等
从访谈结果看,不同的视力状况导致了视障读者访问图书馆的方式及需求上的差异:
对于尚有一定视力、基本能独立行动的低视力视障者,图书馆内的光线、各种标识的清晰程度对他们查找书刊以及在馆内的行动有较大影响,改善馆内各书库、通道的照明、提高亮度,使用大号字、高对比度色彩、简洁明了的书库分布示意图、书库内外及书架类目标识等均能起到实质性辅助作用;此外,在台阶边缘铺设颜色鲜明的边线、给玻璃门帖上明显的提示性标线等对视障者的行动安全都相当有帮助。
对于视力受损严重的重度视障者,在高校的优势之一是较容易获得帮助,如找同学、学生等一起到图书馆,但学校和图书馆均不应由此而忽略了校内、馆内无障碍出行设施,如盲道、电梯内语音提示系统、无障碍卫生间等的配备。
4.1.3 完善网站信息服务的无障碍
“希望图书馆网站在无障碍方面能做得更好。”这是本次访谈中所有视障师生的共同期待。在网页设计上考虑到视障师生的需求,提供良好的无障碍网页访问体验,可以成为高校图书馆为视障师生服务优先着手改进的方面。
为视障师生开发符合“可感知、可操作、可理解以及兼容性”的基本原则、达到网页设计无障碍标准的网页应成为图书馆网页开发的方向和目标,但在网页设计人力不足、网页全面达标有困难或相关使用需求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从若干细节着手完善。不必全盘改头换面,即可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些细节包括:
其一,为图形链接或按钮添加文字提示。以图片作为链接或按钮能美化网页,却会让依赖读屏软件的视障者无从了解这一链接或按钮的意义,在设置图形链接或按钮时,同时添加它的屏幕提示文字即可解决这一问题,且完全不影响界面效果;其二,利用(标题标识)等网页内部标识区分网页的不同区域,方便视障者使用读屏软件的快捷键在各区域内快速移动朗读焦点,迅速定位;其三,网页上尽量避免使用图形验证码,如果必须使用,增加语音朗读验证码插件。
在数字资源方面,由于各数据平台的界面往往由数字资源开发商自行设计,较难做到界面风格的统一和保障网页无障碍,这往往也是最为困扰高校视障师生之处。图书馆可一方面与数字资源开发商沟通,促进其界面的无障碍化,另一方面也可编制具体的使用指引提供给有需要的视障师生,对于确实无法实现视障师生自主使用的数字资源,可在网页上提供求助链接,方便视障师生与参考咨询等部门联系,寻求帮助。
(二)节能优先。一是实施针对煤炭、石油等主要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控制。力争到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达到峰值,不突破30亿吨标煤(约折合45亿吨原煤)。同时将2020年石油消费量控制在5.5亿吨,2030年控制在6.5亿吨左右。二是继续制定节能约束性目标,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到2015年、2020年、2030年分别实现能效追赶、接近、同步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力争实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35%,2030年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再下降30%。三是必须走绿色低碳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实施较激进的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
(三)结构优化。优化能源生产、转化、利用结构,推动能源供应体系变革。一是大幅度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确保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15%的目标。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5%左右。加大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提高天然气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力争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3500亿立方米左右,到2030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6500亿立方米左右,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0%和15%左右。显著降低煤炭消费比例,2020年下降到60%左右,2030年进一步下降到50%以下。到2030年初步形成煤、油、气、核、可再生五足鼎立多元化的能源供应结构。二是优化能源使用结构。统筹考虑能源和化工两个领域,石油应主要用于生产交通燃料,煤炭优先用于发电,促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煤化工主要走多联产的技术路线,适度发展煤制油、煤制气等项目。三是优化能源转化结构。要明确“大电大网”与分布式电力系统并重的发展思路,形成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绿色智能的电力系统。一方面积极建设大型煤电、核电、水电可再生能源基地;明确“输电输煤并举,当前加快发展输电”的方针,优化能源输送方式;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特高压输电,提高输电经济性。建设结构清晰、功能明确、匹配合理的智能电网,以提高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吸纳能力、实现用户侧响应和提高电网利用率。另一方面,提高对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重要性的认识,加快发展分布式风电、太阳能发电,发展天然气电热冷多联产能源系统。
立足课堂,善教激趣,减负增效,构建起一个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追求。语文教师既是高效语文课堂的设计师,也是具体调控员,语文教师通过高效的教,启迪和引领学生高效的学。我认为要构建一堂高效的语文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整合有效的教学知识
教师要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筛选出有效知识进行“定向”,强化目标意识,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实现高效学习。
2 实施有效的教学调控
实现有效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建立能够达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即通过有效的教学调控实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都获得发展的目标。教学调控措施如下:
(1)调控课堂教学速度。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整体接受水平来确定恰当的教学速度。
(2)提高课堂教学密度。课堂教学需要传授的新知识多,教学密度就大。如果一堂课结构松散,思维密度设计不当,就不可能实现高效的学的目标。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主动分析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弱化,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要提高思维密度就要求我们提高学生课堂的有意注意时间,启迪学生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实验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表演、问题研讨、激励表扬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和动笔动口进行学习,使他们各种感官受到刺激,激发大脑的兴奋点,大脑再对各种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研判,形成概念,达到高效课堂必须的思维密度。
(3)把握课堂教学难度。过于难,多数学生不理解,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是浪费;过于易,不但降低教学要求,还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同样是浪费。
(4)筹划课堂教学时间。对教学时间缺乏精打细算的教师,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存在问题。为了减少时间的浪费,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前准备充分,准时上课,课堂教学语言精练得当,板书精简规范,提问精彩而引人入胜,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设计师作用。
3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我们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标准无定论,只要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就是有效的方法。比如孔子的举一反三式、《学记》中所提倡的“道而弗牵”的自行发现式、苏格拉底的问答式、布鲁纳的通过思考而学习的发现式、巴勒士的问题解决式等,都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的启发式教学,就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启发式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能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会产生疑问,主动思考问题。这种情境出现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动脑,动手,动口,勇于探索问题,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则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他们的思路,帮助他们形成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假设、严密的论证等良好的智力品质。不过启发式并非“问答式”,启发式的方法众多,如问题启发、目的启发、比较启发、形象启发等,最终实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借助典型实例,实现举一反三的功效。此外,教学策略的选定与设计是教学过程的中心部分,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采取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便构建有特色的教学方案。
4 进行有效的教学交往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与学相互影响和交织。教学活动的高效与否取决于这一对复合主体中双边的关系,即能否开展有效的教学交往。有效的教学交往策略如下。
4.1 提高注意力
(1)提高无意注意力:①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把教室布置整洁。②教师要穿着得体,语言文雅。③教师视线要环视学生,目光中饱含关切,要善于观察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④教师要通过得体的穿着、饱满的精神、文雅的语言、幽默的谈吐、丰富的表情、必胜的信心、恰当的动作等等来增加课堂的渲染力度,吸引学生主动高效的学习。⑤教师可借助于动作、姿态、表情等非语言因素组成的符号系统达到高效沟通的目的。心理研究表明:信息传递的总效果=7%的言语信息+38%的声音信息+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非语言信息在传播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教师讲解文明行为举止时,形象的动作示范往往超过了口头讲解。教学中非语言沟通的主要手段包括:目光沟通、体态沟通、距离沟通、辅语言的沟通等。
(2)运用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即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教师对讲解重点和难点讲解,目的是强化学生注意。同时关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运用。有意注意一般需要紧张的意志努力,因为消耗能量多,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就会让大脑产生疲劳;而无意注意不需主观努力,所以不易疲劳,不过容易受到新异事物刺激或干扰。因此,课堂教学完全靠有意注意来保持高度紧张的学习对一般人来说是有困难的,应该将有意与无意交替进行,目的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吸引到教学内容上。
4.2 应充分考虑社会心理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用
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效果不再由教师一方决定而应由教与学的双方共同确定。只有师生间良好的交往才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灵活巧妙地设计提问和组织讨论,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让课堂教学效果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在语文教学中立足课堂、善教激趣、减负增效、构建起一个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追求。语文教师既是高效语文课堂的设计师,也是具体调控员,语文教师通过高效的教,启迪和引领学生高效的学。我认为要构建一堂高效的语文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整合有效的教学知识
教师要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筛选出有效知识进行“定向”,强化目标意识,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实现高效学习。
二、实施有效的教学调控
实现有效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建立能够达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即通过有效的教学调控实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都获得发展的目标。教学调控措施如下:
(1)调控课堂教学速度。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整体接受水平来确定恰当的教学速度。
(2)提高课堂教学密度。课堂教学需要传授的新知识多,教学密度就大。如果一堂课结构松散,思维密度设计不当,就不可能实现高效的学的目标。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主动分析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弱化,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要提高思维密度就要求我们提高学生课堂的有意注意时间,启迪学生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实验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表演、问题研讨、激励表扬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和动笔动口进行学习,使他们各种感官受到刺激,激发大脑的兴奋点,大脑再对各种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研判,形成概念,达到高效课堂必须的思维密度。
(3)把握课堂教学难度。过于难,多数学生不理解,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是浪费;过于易,不但降低教学要求,还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同样是浪费。
(4)筹划课堂教学时间。对教学时间缺乏精打细算的教师,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存在问题。为了减少时间的浪费,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前准备充分,准时上课,课堂教学语言精练得当,板书精简规范,提问精彩而引人入胜,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设计师作用。
三、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标准无定论,只要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就是有效的方法。比如孔子的举一反三式、《学记》中所提倡的“道而弗牵”的自行发现式、苏格拉底的问答式、布鲁纳的通过思考而学习的发现式、巴勒士的问题解决式等,都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的启发式教学,就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启发式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能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会产生疑问,主动思考问题。这种情境出现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动脑,动手,动口,勇于探索问题,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则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他们的思路,帮助他们形成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假设、严密的论证等良好的智力品质。不过启发式并非“问答式”,启发式的方法众多,如问题启发、目的启发、比较启发、形象启发等,最终实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借助典型实例,实现举一反三的功效。此外,教学策略的选定与设计是教学过程的中心部分,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采取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便构建有特色的教学方案。
四、进行有效的教学交往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与学相互影响和交织。教学活动的高效与否取决于这一对复合主体中双边的关系,即能否开展有效的教学交往。有效的教学交往策略如下。
1、提高注意力
(1)提高无意注意力:①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把教室布置整洁。②教师要穿着得体,语言文雅。③教师视线要环视学生,目光中饱含关切,要善于观察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④教师要通过得体的穿着、饱满的精神、文雅的语言、幽默的谈吐、丰富的表情、必胜的信心、恰当的动作等等来增加课堂的渲染力度,吸引学生主动高效的学习。⑤教师可借助于动作、姿态、表情等非语言因素组成的符号系统达到高效沟通的目的。心理研究表明:信息传递的总效果=7%的言语信息+38%的声音信息+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非语言信息在传播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教师讲解文明行为举止时,形象的动作示范往往超过了口头讲解。教学中非语言沟通的主要手段包括:目光沟通、体态沟通、距离沟通、辅语言的沟通等。
立足课堂,善教激趣,减负增效,构建起一个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追求。语文教师既是高效语文课堂的设计师,也是具体调控员,语文教师通过高效的教,启迪和引领学生高效的学。我认为要构建一堂高效的语文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整合有效的教学知识
教师要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筛选出有效知识进行“定向”,强化目标意识,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实现高效学习。
2 实施有效的教学调控
实现有效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建立能够达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即通过有效的教学调控实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都获得发展的目标。教学调控措施如下:
(1)调控课堂教学速度。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整体接受水平来确定恰当的教学速度。
(2)提高课堂教学密度。课堂教学需要传授的新知识多,教学密度就大。如果一堂课结构松散,思维密度设计不当,就不可能实现高效的学的目标。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主动分析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弱化,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要提高思维密度就要求我们提高学生课堂的有意注意时间,启迪学生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实验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表演、问题研讨、激励表扬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和动笔动口进行学习,使他们各种感官受到刺激,激发大脑的兴奋点,大脑再对各种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研判,形成概念,达到高效课堂必须的思维密度。
(3)把握课堂教学难度。过于难,多数学生不理解,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是浪费;过于易,不但降低教学要求,还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同样是浪费。
(4)筹划课堂教学时间。对教学时间缺乏精打细算的教师,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存在问题。为了减少时间的浪费,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前准备充分,准时上课,课堂教学语言精练得当,板书精简规范,提问精彩而引人入胜,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设计师作用。
3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我们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标准无定论,只要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就是有效的方法。比如孔子的举一反三式、《学记》中所提倡的“道而弗牵”的自行发现式、苏格拉底的问答式、布鲁纳的通过思考而学习的发现式、巴勒士的问题解决式等,都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的启发式教学,就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启发式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能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会产生疑问,主动思考问题。这种情境出现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动脑,动手,动口,勇于探索问题,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则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他们的思路,帮助他们形成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假设、严密的论证等良好的智力品质。不过启发式并非“问答式”,启发式的方法众多,如问题启发、目的启发、比较启发、形象启发等,最终实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借助典型实例,实现举一反三的功效。此外,教学策略的选定与设计是教学过程的中心部分,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采取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便构建有特色的教学方案。
4 进行有效的教学交往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与学相互影响和交织。教学活动的高效与否取决于这一对复合主体中双边的关系,即能否开展有效的教学交往。有效的教学交往策略如下。
4.1 提高注意力
(1)提高无意注意力:①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把教室布置整洁。②教师要穿着得体,语言文雅。③教师视线要环视学生,目光中饱含关切,要善于观察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④教师要通过得体的穿着、饱满的精神、文雅的语言、幽默的谈吐、丰富的表情、必胜的信心、恰当的动作等等来增加课堂的渲染力度,吸引学生主动高效的学习。⑤教师可借助于动作、姿态、表情等非语言因素组成的符号系统达到高效沟通的目的。心理研究表明:信息传递的总效果=7%的言语信息+38%的声音信息+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非语言信息在传播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教师讲解文明行为举止时,形象的动作示范往往超过了口头讲解。教学中非语言沟通的主要手段包括:目光沟通、体态沟通、距离沟通、辅语言的沟通等。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俗话说:团队打天下,管理定江山。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一个人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团队就是由一定人数的个人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群体,团队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工作目标,相互积极配合协作,共同承担责任。高效团队的形成,与团队中每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如果缺少合理的管理措施,也可能导致团队成员各行其是,从而导致整个团队迷失方向,偏离目标。
1.影响团队绩效的因素
团队创建的目的在于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机组合,提升竞争力,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要建设和管理一支高效团队,首先要了解影响团队绩效的种种因素,解决团队发展中的问题,提升整个团队的战斗力,从而达到提高团队绩效的目的。
1.1团队的规模与结构
团队的建设没有固定的规模,少则数人,多则数十人,甚至更多。一般情况下,高效的工作团队规模一般^少,如果人数太多,成员之间就可能产生工作技能的重合,导致工作界面的模糊,影响工作的效率,同时如果团队成员太多,成员之间会缺乏沟通和了解,进而导致团队成员的个人表现随着团队规模的变大而变差。一般情况下,高效团队的成员人数控制在12人以内,如果一个组织人数过多,可以采用分散组建多个工作团队的做法。
高效团队的特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成员之间在能力、经验等方面形成互补,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团队一般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协调人员、团队领导者构成,团队工作任务的分配要与成员的个人特点相一致,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合理的人员结构配置,达到促进团队健康发展、提升绩效的目的。
1.2团队的成员与氛围
在一个高效的团队中,团队成员首先要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时要能够清楚地知道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做好分内的工作,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并能够在不同的工作任务中,自觉地调整自己扮演的角色,适应新的任务要求[1]。除了自身专业技能和担负的职责外,团队成员还必须能认可其他成员的工作能力,相互信任,为整个团队的凝聚做出自己的贡献。
团队成员之间要能够保持信息交流的畅通及时,良好的沟通可以使成员对团队的目标更加明确,增强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同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消除因沟通不畅而产生的误会,创造和谐的团队氛围,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打造成一支坚定、有凝聚力的团队。
1.3团队的规章与制度
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团队都应该有自己的规章和制度,规章制度对成员起着约束的作用,是团队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一个没有行为准则的团队,会导致团队成员各行其是,从而导致团队的混乱,团队的规章制度就是明确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行为底线,明确什么是不能够做的。团队的制度要有利于整个团队的发展,并要具有操作性,在成员违反制度时,能够适时适量的给予惩戒,减少其对整个团队造成的影响。
此外,高效的团队还需要对其成员采用有效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措施,来激发团队成员的奋起精神和潜力,保持团队的长久发展。
2.高效团队的特征
当今社会,团队在每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行业的不同导致团队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但高效的团队却都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
2.1共同的目标
高效团队的目标十分明确,且能够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团队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队目标就是团队成员的最终目标,为整个团队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并且能够分解为成员的个人目标,团队成员原意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1+1>2的整体效应。
2.2优秀的成员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团队的发展,关键在人,团队成员的能力决定了团队的整体竞争力。高效团队中的成员能够充分了解认知并胜任自己的工作,团队成员都具有专业的技术,善于沟通的能力以及为团队做出部分牺牲的精神。高效团队的成员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不仅对自己负责,还对团队的发展负责。
2.3畅通的沟通
高效团队总能够保持内部之间的沟通及时畅通,畅通的沟通能够减少成员之间因个人性格、工作方法等造成的误解,促进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信任,能够让成员认识到整个团队目标的实现情况,从而使整个团队保持凝聚力,团结一致实现团队的整体目标。
2.4和谐的氛围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团队成员之间出现冲突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高效的团队能够妥善的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利用良性冲突,避免不利矛盾的影响,创造和谐的团队氛围,促进团队的发展。
3.高效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打造一支高效的团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多方面去努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和管理一支高效团队,发挥团队作用。
3.1选取合适的团队成员
如何配置团队的成员,是团队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个高效的团队中,成员之间的技能应该互补,团队的建设并不是要去所有队员都是精英,而是要适合整个团队的发展,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势,能够在自己的专业方面独挡一面。因此,团队在挑选成员时,要根据个人的人格特点和个人偏好为基础,合适的团队成员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具有专业技术的成员,并且成员间的专业技术不重叠,是团队中攻坚克难的主体;二是做决策的管理者,能够全面了解整个团队的发展状况,快速的解决团队面临的问题,指引团队的前进方向;三是协调内外关系的成员,能够协调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同时能够恰当的处理外部环境对团队的影响,给团队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3.2建立规章制度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团队要想达到建设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建立一套与其相适应的团队运行规章,用来管理团队成员,约束团队成员的行为,拒绝团队成员的越线香味,强化团队。在团队管理中,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它能够为团队的发展提供保障,保障团队良好的运行秩序,团队管理者要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而不是生搬硬套,好的规章制度能够促进真团队的良性发展,否则可能对团队产生破坏作用。
3.3明确的奖惩措施
古语云“恩威以洽,若无刑罚,则骄兵惰将”,团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奖励的目的在于通过满足团队成员不同的需求,来促使其为整个团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恰当的惩罚能够进一步促进团队成员积极向上的态度。有效的奖惩能够保持团队的健康发展,要正确判断团队成员的利益需求,给予合理的奖惩方式:一是要讲物质奖惩和精神奖惩集合起来,以物质奖惩为基础,以精神奖惩为补充,体现对团队成员的信任和肯定,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二是要把团队的绩效和个人的绩效相结合,个人的绩效要以团队的绩效为前提,个人绩效要随着团队绩效的增减而增减。
3.4灵活处理冲突
在工作中,团队成员之间可能因为工作分工、性格等方面产生摩擦和碰撞,引发冲突,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增加成员之间的矛盾,导致关系的破裂,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的效益。团队管理者首先要能够直面这些团队冲突,利用有利冲突,消除不利冲突对团队的影响,首先要对冲突有正确的认识,能够明确区分有利冲突和不利冲突,其次要能够选择处理冲突的时机和方法,对不同的冲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达到缓解矛盾,促进团队和谐的目前,从而提升团队的绩效。
3.5打造学习型团队
团队要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就要求团队成员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团队的竞争力。一是F队成员要有主动学习的精神,能够根据岗位的需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技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二是团队管理者要创造外出培训教育的机会,提升团队成员知识技能,同时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知识的共享,加强知识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提高团队的竞争力。
3.6提升团队凝聚力
团队的凝聚力是维持团队存在的重要条件,对发挥团队的潜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团队中的成员立场明确、行动一致、互助互补是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团队的凝聚力即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和团队本身息息相关。团队管理者要通过良好的内部管理方式、有效的管队规范、良好的沟通途径等方式来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在团队中成员具有共同目的、良好的工作氛围,就能够形成内在的动力,而达到提升团队效率的目。
3.7强化团队管理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有效的团队管理者,能够在关键时刻为团队的发展指明方向,和团队成员一起渡过难关。团队管理者要具有影响力、要专注于整个团队分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要能够根据团队成员的特点进行工作分工,让成员在工作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能够根据外界等因素的变化,适时调整决策,激发团场成员的积极性,使成员更具有效率。
总之,建设和管理高效团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但只要从组建团队开始,结合实际,认清影响团队效率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团队成员的个人潜力,探索团队的运作方式,促进团队沟通协调,营造和谐的关系氛围,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促使全体成员朝一个方向努力,达到提高团队效率的目的。
以该院手术室收治的30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资料真实、完整,具有研究价值。其中男156例,女144例;年龄19~72岁,平均(43.2±5.6)岁。手术类型为:阑尾切除术53例、疝修补术46例、骨科内固定手术40例、扁桃体切除术3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5例、胃大部切除术30例、甲状腺切除术29例、其他手术29例。根据围术期护理中沟通技巧,将2011年之前进行常规沟通的患者150例记为常规组,2011年后护理中强化沟通技巧的150例记为沟通组,两组在患者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沟通效果评价
患者出院前采用该院自制问卷,从护理质量、护理态度、沟通有效度、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度、护患关系5个方面衡量患者的总体护理满意度。采用百分制,其中≥85分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
1.3统计方法
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组别间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两组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手术室围术期护理的常规沟通仅将沟通视为进行护理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而并未将之视为护理的一部分,不重视或未意识到沟通技巧对护理质量的重要性,整体沟通手段上具有随意性。该院手术室自2011年开始强调将沟通技巧视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高效沟通对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作用。具体护理中的沟通技巧实施方法如下。
3.1树立良好的形象
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容易获得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护理人员要举止端庄、稳重大方,姿态协调优美,谈吐亲切温和,着装得体美观,这样有助于给患者带来亲切感、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建立护患双方的良好关系打下基础。
3.2强化护士沟通技巧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患者法律意识的提高,手术室护理服务已经不再以单纯的护理操作技巧为重点,而是开始逐渐强调以患者围中心,强调护理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为适应此种变化,该院手术室强调:①护士要向患者全面介绍手术要点、围术期注意事项、护理举措、预期治疗效果等,帮助患者熟悉医院环境,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和紧张感。②护士要全面掌握和分析患者的手术顾虑、心理状况、个性特征、职业、行为习惯、年龄等信息,并进行对症心理护理。③护士要积极主动了解患者的主观愿望、心理需求、困难境遇等,最大限度满足患者需求,护理中充分尊重患者,以使其获得安全感和可依赖感。④加强对护士进行人际沟通学、心理学、高效沟通方法与技巧等系统培训,来提高护士的言语表达和语言沟通能力,从而帮助护士将高效沟通溶入到护患沟通中,避免和减少低效沟通、错误沟通和无效沟通现象的发生,提高沟通质量。
3.3掌握适当的沟通时机
在与患者沟通时,护士要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适当掌控沟通内容、进程等,沟通时机上,选择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心境平和且有沟通意愿时进行。沟通中要积极向患者传递正面信息,若沟通过程中患者情绪低落可暂停交流,待患者情绪稳定后再沟通。
3.4注意沟通方式
一方面,正确运用语言技巧,沟通时注意用尊称,语气要温和,避免生硬;语速适中,不可过快;内容要简练易懂,避免大量使用专业术语。另一方面,要注意加强非语言交流,注意观察患者的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非语言表现,对异常表现及时进行沟通,从细节处体现对患者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