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效课堂笔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1301
低年级课堂小练笔既是作文教学的启蒙,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小练笔的时间,设计好小练笔的内容,把握好评价学生的尺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丰富小练笔的形式,从而提高课堂小练笔的质量。
一、以生为本,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课堂小练笔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紧紧围绕教材和生活,让学生写感兴趣的人与事。由于低年级学生大多数喜欢画画,且想象力丰富,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从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入手,让学生先画后写,以画促写。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爱上写作。
例如,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秋天的模样;其次,让学生以口头创作的方式介绍自己所画的秋天,并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语言;再次,将完善后的语言转成文字写下来。学生因为有了说“画”的基础,写起来自然倍感轻松。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练笔时机
学生一般是遵循“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超越文本”这一认知路径进行阅读体验的。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写话任务生硬地插入教学中,抑制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学生处于“亲近文本”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写感悟;学生处于“走进文本”阶段,教师要求学生仿写片段,这都让学生无所适从。学生只有真正走入“超越文本”这一环节,他们的感悟由衷而发时,才是练笔的最好时机。
例如,教学《北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完成描写家乡的小练笔,我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课文通过描写北京天安门、名胜古迹、公园等地,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热爱之情。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既有很多美丽的景物,又有很多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让我们带着对家乡的热爱,用笔写下来……”学生听后若有所悟,唰唰动笔写起来。
三、研究儿童心理学,合理安排练笔时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承受域比,稳定性也更弱。因此,小练笔的布置要考虑儿童的心理承受域。如果教师不能合理安排小练笔的时间,很容易使学生对小练笔产生厌恶心理,导致小练笔的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教学《日记两则》时,我利用下课前的5分钟时间让学生写今天最有趣的事情,要求语句通顺,字数为50~60字左右。这时,学生都想着今天最让自己高兴的事,在愉快的心情中去完成写作。
四、用赞赏的态度评价学生的练笔
对于学生小练笔的评价,我认为要立足一个“赏”字。因为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行动满足的反馈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使兴趣转化为动机,所以教师应用赞赏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练笔。每次小练笔完成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因此,在讨论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练笔进行指导,并且精心选出写得好的文章、段落、句子在课堂上读出来,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同时,教师要常给予学生鼓励与赞扬,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一旦有了写作的欲望,思维就如同泉水般涌出,小练笔的效果就会慢慢地得到提高了。
五、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开阔视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包括阅读与写作两个方面,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阅读既能够启迪学生的心智,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才思敏捷。要想提高小练笔的质量,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趣味盎然、浅显易懂、色彩丰富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乐趣,爱上阅读。这样一来,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写作提供养料。
六、尝试各种练笔形式,增加趣味性
明白、明确、明了,这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要想实现课堂的高效,在备课时对于以下三个问题必须明确。
1.教学体系明确。所谓教学体系要明确,即是指作为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明确一册书的重点难点,一个章节的重点难点,一个课时的重点难点。只有明确了这个体系才会把握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知识的广泛迁移。所以,分析教学内容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具体做法可以从纵和横两方面对教材体系进行分析和整合。所谓纵的方面,就是知识的纵向联系。在这条线上,基本的概念、法则、原理是线上的中心环节,抓住中心环节,整条线就可以带动起来。所谓横的方面,就是把教材中具有横向联系或互逆关系的知识,调整编排在一起,形成互相关联的知识块。教师只有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才会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网,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自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教学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具体、全面,要求是否适度。因此,要为每课时、每单元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什么知识。有目标的教学就好比百米赛跑,目标明确,参赛者可对准目标往前冲,而无目标的课堂教学就好像饭后散步,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一堂课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教给学生什么、达到什么要求,这一切教师必须了然于胸。
3.教学结果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方面的特征,也有学生方面的特征,但就有效性教学的核心内涵而言,在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高的目标达成度可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有所得,学有所获,就是有效;教有大得,学有大获,就是高效。当然这里的目标达成,既有知识和技能,又有过程和方法,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作为教师必须能够预见教学的结果,对自己本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环节的设计等等,究竟能够达成怎样的效果?只有这样才会把握习题的重点、学生的认知与问题的方向。
二是要在“对”字上做文章
在明确了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前提下,那接下去的任务便是正确地做事。要想保证课堂的高效,必须要在教学内容、程序、方法上正确。
1.上课内容正确。要想课堂教学高效,首先应该做到教学内容正确,即教学内容取舍要正确、教学内容定位要准确、教学内容教学要精确。要明确上课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要明确哪些属于知识、技能、情感?哪些需要理解、掌握、运用?如习题讲评课,所选的习题缺乏典型性、代表性,不具有让学生举一反三的作用,那就谈不上高效;再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所举的例子缺乏科学性,曾有教师让学生做一道排序题或填空题,选的内容是:中国神华主力,我想我扒你的皮,抽你的筋,挖你的肝,掏你的肺,抠你的心,吃你的肉,喝你的血,啃你的骨头。这个例题虽然典型,但实在太恐怖了!这显然是教学内容取舍不正确!
2.上课程序正确。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使课堂教学流程正确,即不但设计教学流程要正确,而且调控教学流程也要正确。教学流程由许多环节组成,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可以预设,但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按照固定环节进行,不考虑动态的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教学流程进度必须纳入鲜活的学情,灵活的因素,随机进行调控。遇到一些特殊问题,老师就要及时采取巧妙的应急措施,调控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但同时也特别应防止有些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的现象发生。
3.上课方法正确。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实际,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以使所采用的方法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要正确地运用教学方法,就要明确教学方法具有两重性与受制约性,任何教学方法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方法中的长处,并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当然,也不是采用的方法越多越好,教学方法的使用要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时间和设备条件的制约。随着课改的深入,新理念要求我们课程在教学中生成。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大量贴近生活的课程资源都应成为教学内容,因此,实践法、观察法、对话法、学生体验表白法、游戏法都是大家关注的。其次,学生地位的变化对教学方法的改变起着重大影响。现在要求我们以学定教,应考虑怎么教更容易学。
三是要在“多”字上做文章
在很多问题上,“高”字往往与“多”字密切相关,如要达到课堂的高效,也必须在与教学相关的“多”字上下工夫!
1.参与人数众多。我们每次上过课或听过课总会有这样的感慨或困惑,课堂气氛尚好,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太低了!主动参与课堂的总是那重复的几个学生,其他的只不过起了个配角作用而被课堂边缘化了……这样的课堂又有什么高效可谈?高效课堂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就必须想办法让这些边缘化的孩子参与到课堂上来。那么,怎样让他们积极参与呢?首先了解内容是前提。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就要让学生和文本充分对话。其次小组合作是基础。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要想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就要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和作用。再次展示交流是关键。要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还要注意即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如让学生到黑板板演,既然板演了,一个人是一次板演,十个人也是一次板演,为什么就不能让十个人同时板演呢?
2.教学手段多样。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学生听课才不会感到劳累,学生的思维才会积极运转。许多教师上课喜欢一讲到底,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只是讲授,特别是习题讲评课和试卷课,更是成了学生学习最轻松最自由教学最轻松最低效的课。有些老师一节课上完了,却没有在黑板上写过一个字,更不要说出示PPT,也不善于像上新课一样,提问、讨论、朗读等多种手段进行,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高效?殊不知讲评课其实比新授课更难上,同样需要讲究所谓的花哨。如课堂提问,根据对问题回答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判别类问题、描述类问题、探索类问题、发散类问题,但我们教师大都是习惯于封闭式的提问。再如课堂教学举例可以采用叙述故事、列出数据、旁征博引、幽默想象、虚构假设。又如课堂小结可以灵活运用首尾呼应、画龙点睛、相对完整、回味无穷等四法。
3.教学环节丰富。在教学中丰富教学环节更有助于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使课堂达到高效。有些教师上课除了导入新课与课后小结,中间便只有一个环节或一问一答,整个课堂流程是直线的,而不是项链状的、串珠式的。其实,从教学环节类型来看,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设置个性化环节;为增强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可设置实践型环节;为促进学生多向交流可设置合作型环节;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可设置探究性环节;为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可设置创编型环节。如有些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八环节”教学模式,即组织活动收集、整理数据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尝试解决问题交流方法尝试应用扩大应用范围拓展提高。这“八环节”,一方面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理解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由于一定的模式来规范教学行为,因此也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是要在“透”字上做文章
有些老师的课堂教学,根本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如果说到目标,他们的目标就是把完成课时作为唯一的目标。讲到底我们的教师只有任务的意识而没有效率的观念。
1.讲解要透彻。许多教师的上课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轻描淡写,而不善于抓住一点,挖出一片;拔出萝卜,带起泥土;将道理讲透,让技能学会。如有位教师开设一堂社会学科的习题讲评课,当讲到某道题的答案时,只是无足轻重地向学生提示一句:题目的重点落在自尊还是自信上,要看材料的侧重点。那么如何判定材料的侧重点呢?这是最为关键的,但那个教师却只字不提,片语不发,学生虽然明确了该题的答案,也或许记住了解题的原则,但终究没有掌握答题的技能。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宁深勿广、宁精勿滥、宁缺勿全的原则,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切勿走马观花、面面俱到。
2.示范要到位。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通过举例来进行示范,希望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能够掌握相关的方法与技能。既然是示范,那么就应该示范得正确、示范得到位。如有位教师开设一堂社会学科的讲评课,当讲到解答问答题的要领时,教师提示学生回答问题一般要理论加实际,然后简简单单、匆匆忙忙地列举了一个例子作为示范。教师在示范时既没有把相关内容通过板书或者幻灯演示出来,也没有按照解题步骤依次逐步清晰地讲解下去,只是凭着一张嘴轻巧而又快速地讲解了一下,学生根本没法领会也来不及消化,与其讲还不如不讲。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从欣赏的角度、从人文的角度、从信息的角度去设计问题、进行教学,而这些问题大多数属于理解性知识而不是掌握性与运用性的知识。
3.操练要彻底。凡上课的每一次提问每一次练习,我们不搞则已,一搞到底。切不可浅尝辄止、模棱两可。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背影》时,在新课导入后便问学生: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父亲送我去北平读书。但老师觉得不够满意,后来在教师七启发八诱导下学生仍没能拿出完整的答案,老师最后只好自己出示答案: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帮我买橘子的事。其实对照答案学生的回答也并没错,只是不够完整具体而已。因为该问题的答案可以分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父亲送我去北平读书,第二层级是父亲送我去北平读书时给我买橘子,第三层级才是父亲送我去北平读书时爬月台帮我买橘子。作为教师应该抓住这个问题来指导学生如何做到答题完整具体,而不能因为这个问题不是这个课时的重点问题而轻易滑过。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的教学计划由不同课程组成,而每门课程都要围绕课堂教学展开。教材的选定,教案的编写,以及授课笔记的撰写都是为课堂教学做精心准备;课后的学生作业批改、定期的考查和期末的考试都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验收。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的高低。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展,国际化的教育理念逐渐对国内的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很多高校针对专业课程开展了“双语”教学模式或者“全英文”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上都试图接近国际化标准。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获得普遍成功,课堂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机械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以机械专业课程为例,通过对美国密歇根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和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对比研究,分析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课堂氛围的差异性,以探索国内高校机械专业课堂教学需要改善的地方,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理念的差异
中美高校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以讲授方式授课,但存在明显的教学理念上的差异。中国教师的课堂教学推崇的是知识的灌输,往往形成了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如同宗教的信徒,教师就像传教士,学生被动吸收知识;美国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的是问题探讨,鼓励学生开展独立思考和批判,学生对教师的授课不是简单的囫囵吞枣,而是一种正确引导下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
中国高校这种灌输知识的教学理念,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则是被动记录笔记,摘抄要点,这样会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思维固化、僵化,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相反的是,美国高校探讨问题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与教师放在一个平等的空间,没有主客之分,教师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和考虑问题的大体思路或者方向,学生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自由空间,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模式的差异
2.1课程设计的差异
机械专业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紧密联系的专业。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绝对不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不同的课程知识要能融会贯通。但是,国内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大一学习工程制图,大二学习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大三学习工程材料、刀具和机械制造工艺。学生学习的情况是一个学期考完一门,就丢掉一门,各门专业课相对独立,缺乏必要联系。密歇根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将将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机械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进行了有机融合,课堂教学结合实验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够有的放矢,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机械工程的核心知识。
2.2课堂环境的差异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考的扩招,学生人数激增。课堂教学往往是大班化教学,阶梯教室中一般有百人以上的学生,面对这样的课堂环境,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讲台高高地立于教室的中央,教师上课往往站在讲台后方,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压迫感。美国的高校课堂更多的是小班化教学,一个教室一般30个学生座位,教师使用的讲台和学生的课桌一样高,座椅的摆放很随机,可以任意移动,方便排列成半圆式或者圆圈式,无形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表见解。
学习机械专业课程知识时,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出发,必须有各式各样的学具和仪器设备。国内高校把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分开,在课堂教学讲授的是理论知识;时间开设的实验教学是实践技能的培训,这就存在明显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美国除了一般的课堂教室以外,还有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开辟的专门的教学工作室。针对机械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会有不同机械模型及其灯光照射形成不同视图的教具;针对机械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的传动教学,会有齿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的机械实物装置,供学生现场装拆;针对机械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夹具设计,会有各种不同的通用夹具、常见的专用夹具等实物,供学生亲自动手装夹零件。这些课堂环境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学专门设计,针对性强,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2.3考核方式的差异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国内普遍采用一张考卷的形式,考题大部分是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这一类的客观题,学生只要在考前对着重点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就能轻松过关。美国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平时作业往往是小组协作完成,都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进行自主设计,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模仿或者抄袭。最后的考题都是主观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答,没有客观的唯一标准。谁的解题思路能够独辟蹊径,有明显的新颖性就能够得到高分。这种考核方式的差异也体现了中美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的差异。
3.课堂氛围的差异
活跃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一大保障。国内高校的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属于典型的“一言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仅限于教师的课堂提问,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提问,对老师授课内容能够提出质疑的更是寥寥无几。美国高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始终是平等的,围绕一个主题,相互探讨,激烈的辩论很常见,甚至老师更多时候是一个倾听者,再听取不同小组同学各自的陈述,然后进行点评和分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十分欢迎学生提问,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当堂释疑解惑。这样互动式的学习和活跃的课堂氛围,保证每个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程参与教学活动,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本文以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南通大学为例,对中美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课堂教学进行了对比,重点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课堂氛围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内工科课堂教学需要改进之处,主要包括:(1)将知识灌输的理念转化为问题的探讨,通过融入知识的针对性问题的探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2)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无论从课程体系的设计,课堂环境的布置到课后的考核方式都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考核;(3)课堂氛围通过师生的角色转换调动,要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化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
[1]张华,周一丹,倪,黄明宇.中美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科教文汇,2014,11.
[2]郭杉,胡金蝉.中美课堂教学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3]陈志蕾.中美课堂教学之差异――基于公开课的教学比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6).
一、研读课程标准,把握备课方向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和目标对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课程标准就是我们的教学指南,也是我们有效备课的方向。
二、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的趣味性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因此,备课时,首先要感知教材,恰当把握内容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研读,充分了解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意图,吃透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内化教材的精神。只有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对教材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教学过程。第三,要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有趣,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利用多媒体等各种资源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教学“实”起来,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变“苦学”为“乐学”。第四,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大胆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实际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本学科知识的更新及发展动向,融入生活中鲜活的素材,这样才能使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释放最大的能量。
三、备好学生,准确把握学情
新课程理念强调“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了解学生,是备课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解决教与学矛盾的关键。全面了解学生,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由于个体实际情况不同,他们对每一节课的需求也不同。为了满足每位学生的需求,教师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中,应该考虑以下几点: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②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新课的大致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多少?③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兴奋点?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该知识点的需求程度有何不同?这些内容在教学前或开始时进行了解,教师再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真正做到“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使课堂效率达到最佳。
论文摘要: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进行讲解,将较为抽象的有机化学理论通俗化、形象具体化。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有机化学的内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机化学是进入大学后,化学、化工、材料、药学、医学和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主干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奠基石。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应用性,与许多专业课程(如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等)关系密切而又相对成独立体系。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系统专业知识构架和培养人才质量。有机化学其内容相对庞杂,理论抽象,如果按部就班讲述教材,同学们会觉得枯燥无味。教师应注意适当活跃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使教学变得生动、多样、直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使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形象具体化,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阴。下面笔者简羊介绍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以比喻方法使学生深人理解有机化学知识的实例。
1以形象比喻讲解氯和澳与烷烃取代的选择性
有机化学的教学通常是从烷烃开始讲解。烷烃与卤素发生自由基取代生成卤代烃的反应是十分重要的反应。与烷烃进行取代反应的卤素通常是氯和澳,从反应活性来说,氯更容易与烷烃发生反应,反应总产率高可是主要产物比例比澳低;而从选择性来说,澳的选择性更高,产物中主要产物所占比例更高,副反应少。活性高的氯代主要产物比例反而比活性低的澳代少,这个问题有些同学一时难以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CAI课件设计了动画,将其比喻成果农摘树上的果实的过程。把一个含有3个伯氢和2个仲氢的某烷烃分子画为一棵果树,氢原子画为树上的果实,不易反应的伯氢处在较高位置,容易反应的仲氢处在较低位置,向学生讲明我们需要以取代仲氢的卤代烃为主要产物。而进行反应的卤素自由基则画成果农,氯自由基活性高,则身高较高,澳自由基活性低,身高较矮,氯或澳取代氢的过程转变为一个果农摘果实的动作过程。接下来播放动画,当高个果农(氯自由基)经过树下时,他的高度可以将5个果实(伯氢和仲氢)都摘下来;而矮个果农(澳自由基)经过树下时,高度不够,只能摘到较低位置的两个果实(仲氢)。通过动画过程使学生看到,氯的活性高,5个氢原子都可以反应,但取代伸氢的主要产物只占到所有产物的40%;而澳代虽然活性低,只反应了2个氢原子,但取代的都是仲氢,主要产物比例为100%。这样一个形象比喻使该过程一目了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清楚的理解了反应性和选择性为何会不一致的问题。在理解了该问题的基础上,接下来再结合实际,从原料的反应活性、选择性和原料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介绍工业合成上如何更好的选择反应物的内容,使学生对于有机反应在实际中的使用同样有了更加深人的理解。 转贴于
2以形象比喻讲解手性分子的R,S构型判断
手性分子在制药工业、催化工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手性分子的R,S构型判断同样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正确判断分子的R,S构型需要掌握两方面的知识,一是正确判断不同原子或取代基的优先顺序,这是判断R,S构型的基础;二是将手性分子摆在正确的观察位置上,再按照判定规则进行判断其构型。一般判断R,S构型按照如下步骤进行:首先排出手性碳原子上所连四个基团或原子的优先顺序,选出优先次序最低的基团/原子;沿着手性碳与该基团/原子所形成的共价键方向看去,使得该基团/原子被挡在手性碳原子后面,该摆放方式即为判断构型时正确的观察位置;最后按照优先次序由高到低观察其他三个基团/原子的排列方向,顺时针则构型为R,逆时针则构型为S。
在实际授课时,为了学生能将上述判断方法形象的加以记忆,笔者将判断手性分子构型的规则以司机开车这件事进行形象比喻。将手性分子比喻成中心向下凹陷的方向盘,那么手性碳和它所连的四个基团都处在方向盘及其转动轴上。手性碳原子处在方向盘与转动轴所连接处,也就是方向盘的凹陷中心,次序最低的基团/原子所处位置是转动轴的最下端,而另外三个基团/原子则均匀分布在方向盘上。这样做比喻后,作为观察者的学生就成了司机,司机坐在驾驶位上,俯视方向盘的方向恰好就是判断构型时正确的观察方向。这样一来,由高到低方向盘顺时针转就是R构型,逆时针转就是S构型。这样一个容易理解且形象的比喻很好的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判断构型的过程变得简单明了。
笔者在课堂做比喻讲解判断构型时,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即意会到笔者比喻的含义,而先于笔者说出该比喻是如何进行判断的。而大多数学生也在笔者做比喻后后很快理解和掌握了如何判断构型的规则。
3以形象比喻讲解小环烷烃易开环加成的性质
小环烷烃,尤其是三元环和四元环烷烃,具有类似于烯烃的性质,容易发生开玮的加成反应。这主要是由于三、四元环由于形状的原因,碳碳键键角与正常键角相差较大,使得环内部潜在有较大的角张力,因此容易开环。笔者在介绍三、四元环的开环的性质时,将其形象比作是用刚性很大的弹簧弯折而形成的环,弯折的边数越少,其内角角度越小,则弹簧内部产生的弹力越大,越容易弹开,三元环像绷的最紧的弹簧,也最容易弹开,发生开环反应的条件也越容易,而四元环相对的内部张力比三元环要小,开环趋势没有三元环那么大,所以开环条件相应要比三元环高一些。而到了五元环、六元环,其碳碳键角已经接近或等于正常键角,随着环的边数逐渐增多,弹簧张力逐渐变小了,因此五、六元环以及更大的环烷烃不容易发生开环反应。学生通过将小环烷烃想象成弹簧,很好的了解了其容易开环的性质。
有机化学是进入大学后,化学、化工、材料、药学、医学和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主干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奠基石。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应用性,与许多专业课程(如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等)关系密切而又相对成独立体系。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系统专业知识构架和培养人才质量。有机化学其内容相对庞杂,理论抽象,如果按部就班讲述教材,同学们会觉得枯燥无味。教师应注意适当活跃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使教学变得生动、多样、直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使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形象具体化,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阴。下面笔者简羊介绍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以比喻方法使学生深人理解有机化学知识的实例。
1以形象比喻讲解氯和澳与烷烃取代的选择性
有机化学的教学通常是从烷烃开始讲解。烷烃与卤素发生自由基取代生成卤代烃的反应是十分重要的反应。与烷烃进行取代反应的卤素通常是氯和澳,从反应活性来说,氯更容易与烷烃发生反应,反应总产率高可是主要产物比例比澳低;而从选择性来说,澳的选择性更高,产物中主要产物所占比例更高,副反应少。活性高的氯代主要产物比例反而比活性低的澳代少,这个问题有些同学一时难以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CAI课件设计了动画,将其比喻成果农摘树上的果实的过程。把一个含有3个伯氢和2个仲氢的某烷烃分子画为一棵果树,氢原子画为树上的果实,不易反应的伯氢处在较高位置,容易反应的仲氢处在较低位置,向学生讲明我们需要以取代仲氢的卤代烃为主要产物。而进行反应的卤素自由基则画成果农,氯自由基活性高,则身高较高,澳自由基活性低,身高较矮,氯或澳取代氢的过程转变为一个果农摘果实的动作过程。接下来播放动画,当高个果农(氯自由基)经过树下时,他的高度可以将5个果实(伯氢和仲氢)都摘下来;而矮个果农(澳自由基)经过树下时,高度不够,只能摘到较低位置的两个果实(仲氢)。通过动画过程使学生看到,氯的活性高,5个氢原子都可以反应,但取代伸氢的主要产物只占到所有产物的40%;而澳代虽然活性低,只反应了2个氢原子,但取代的都是仲氢,主要产物比例为100%。这样一个形象比喻使该过程一目了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清楚的理解了反应性和选择性为何会不一致的问题。在理解了该问题的基础上,接下来再结合实际,从原料的反应活性、选择性和原料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介绍工业合成上如何更好的选择反应物的内容,使学生对于有机反应在实际中的使用同样有了更加深人的理解。
2以形象比喻讲解手性分子的R,S构型判断
手性分子在制药工业、催化工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手性分子的R,S构型判断同样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正确判断分子的R,S构型需要掌握两方面的知识,一是正确判断不同原子或取代基的优先顺序,这是判断R,S构型的基础;二是将手性分子摆在正确的观察位置上,再按照判定规则进行判断其构型。一般判断R,S构型按照如下步骤进行:首先排出手性碳原子上所连四个基团或原子的优先顺序,选出优先次序最低的基团/原子;沿着手性碳与该基团/原子所形成的共价键方向看去,使得该基团/原子被挡在手性碳原子后面,该摆放方式即为判断构型时正确的观察位置;最后按照优先次序由高到低观察其他三个基团/原子的排列方向,顺时针则构型为R,逆时针则构型为S。
在实际授课时,为了学生能将上述判断方法形象的加以记忆,笔者将判断手性分子构型的规则以司机开车这件事进行形象比喻。将手性分子比喻成中心向下凹陷的方向盘,那么手性碳和它所连的四个基团都处在方向盘及其转动轴上。手性碳原子处在方向盘与转动轴所连接处,也就是方向盘的凹陷中心,次序最低的基团/原子所处位置是转动轴的最下端,而另外三个基团/原子则均匀分布在方向盘上。这样做比喻后,作为观察者的学生就成了司机,司机坐在驾驶位上,俯视方向盘的方向恰好就是判断构型时正确的观察方向。这样一来,由高到低方向盘顺时针转就是R构型,逆时针转就是S构型。这样一个容易理解且形象的比喻很好的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判断构型的过程变得简单明了。
笔者在课堂做比喻讲解判断构型时,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即意会到笔者比喻的含义,而先于笔者说出该比喻是如何进行判断的。而大多数学生也在笔者做比喻后后很快理解和掌握了如何判断构型的规则。
3以形象比喻讲解小环烷烃易开环加成的性质
小环烷烃,尤其是三元环和四元环烷烃,具有类似于烯烃的性质,容易发生开玮的加成反应。这主要是由于三、四元环由于形状的原因,碳碳键键角与正常键角相差较大,使得环内部潜在有较大的角张力,因此容易开环。笔者在介绍三、四元环的开环的性质时,将其形象比作是用刚性很大的弹簧弯折而形成的环,弯折的边数越少,其内角角度越小,则弹簧内部产生的弹力越大,越容易弹开,三元环像绷的最紧的弹簧,也最容易弹开,发生开环反应的条件也越容易,而四元环相对的内部张力比三元环要小,开环趋势没有三元环那么大,所以开环条件相应要比三元环高一些。而到了五元环、六元环,其碳碳键角已经接近或等于正常键角,随着环的边数逐渐增多,弹簧张力逐渐变小了,因此五、六元环以及更大的环烷烃不容易发生开环反应。学生通过将小环烷烃想象成弹簧,很好的了解了其容易开环的性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时代。在信息化环境中,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媒介手段都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场变革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创新。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连接大学基础和专业知识的专业核心课程,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众多专业基础课教师所面临的难题。而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已经成为各方较为关注的课题。
二、翻转课堂教学内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近几年兴起的教学模式之一。其特点是学生在课下学习知识,而在真正的课堂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深化理解课前所学的内容。从2007年开始,美国大学课堂中逐步尝试翻转课堂改革。如在迈阿密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包括经济学、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科学。[1]在波多黎哥大学马亚圭斯校区及中西纳西州立大学,C. Papadopoulos和J. F. Strayer则分别在工程静力学和统计学导论课程中实施了翻转课堂模式。翻转课堂教学至少解决了三个问题――覆盖范围、积极学习和团队协作,[2]翻转课堂教学的效果越来越突显,因此国内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对翻转课堂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如何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国内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专家和教师日益关注的焦点。
三、理论电化学课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实现课前与课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目前应用化学(工)电化学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电化学授课采用国内高等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大多利用多媒体集中授课。这种教学模式拥有众多优点,但也带来一些弊端:第一,在面对面的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就像“填鸭”一样,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往往是一边观看多媒体课件,一边听讲,懒于记笔记,最终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不够。第二,播放多媒体课件时速度过快,知识点不够突出,容易造成学生对所学科目失去兴趣,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翻转课堂的实质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活动学习,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地在课下或课前在线观看视频学习。在课堂上,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课前与课后、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2.拓宽课程内容,增强学生自主性
理论电化学是应用化学(工)电化学方向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各类电极反应的性质、特点及其动力学影响因素及规律等,其特点是其中的基本概念多,应用领域广。这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上既要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在内容上又要进行适当的扩展和细化;在教学模式上应将教师启发、引导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既要强调知识的记忆,同时又要求学生学会应用于实践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做到实现以上要求,就必须结合天津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加深对理论电化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拓展专业知识面,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的。其目标符合专业基础课――理论电化学课程特点和要求,是对传统课堂授课的探索和创新。
四、翻转课堂模式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课前优化课程资源建设
在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课前应依据理论电化学课程资源以及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设计出理论电化学的课程建设方案,完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学习资源、习题检测,其中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学科前沿介绍、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3]在学习资源中,可以设定一系列子模块,例如系统公告、课程信息、学科前沿、课程资源、研究案例、微课视频等。
系统公告主要是用来一般的或紧急的教学通知,如下一节课需要重点讨论的课程内容,方便学生准备。课程信息部分将由“课程大纲”“教学计划”“参考教材”“主讲教师”四部分组成,[4]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学时分配、授课教师的职业背景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学科前沿,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前沿的教学视频链接以及文献资料,例如,麻省理工有关电化学能源的教学视频、网易公开课中“湖南大学公开课:化学与能源”等,供学生课前或课后观看,不仅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随时巩固复习。
课程资源可以由“学习指导”“教学课件”“相关资源”三部分组成,其目的是有助于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以及课后的复习,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内容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课件”和“相关资源”中,则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兄弟院校如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的教学课件以及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课件链接等,网络上有关“微电极”的图片资料,进行电化学实验的微视频等,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章节内容学习和课后复习。
研究案例将提供相关的前沿研究案例或应用案例分析、选题参考以及相关的方法指导。微课教学则指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创建教学微视频,并按照章节或知识点将视频进行编辑,供学生课前学习及课后复习。教学视频最好控制在10~15分钟,并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设计其内容。习题检测部分既可以提供与章节内容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获得学习反馈效果;同时又可以展示学生的课程论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2.课中应用多种教学方式解决学生问题
课中应充分利用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时间,采取答疑、研讨、讲授并用的方式教学。答疑是为了解决学生在课前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层理解。研讨是增强学生的协作学习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组织小组学习和讨论,不但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包容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提高。在进行10~20分钟的答疑或研讨之后,教师应该对课前的课程难点或重点进行总结,并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课堂上的多层次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根据王世盛等人的教学经验,[5]可以将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按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础知识和理论;第二层次基础知识的应用;第三层次新的电化学体系的研发、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知识。然后依据三个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
针对基础知识和理论采用趣味性案例,案例资料以发展史实例、社会热点事件等为主。[6]针对基础知识的应用采用问题型案例。在讲课时首先根据授课内容,提出相关的工程或研究前沿的实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并进行思考,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针对新的电化学体系的研发,采用引导案例式教学,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通过课堂上对前沿研究资料中相关案例的介绍,引导学生发现或探讨其中蕴含了哪些电化学原理和方法,有哪些创新性,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化理解,增强学生对创新研究的兴趣和认识。可以采用课堂报告、小论文、小组讨论等方式。在进行上述教学活动时,应先进行教学准备活动,即融洽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条件、学习能力及学习环境,并对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进行介绍,让学生从传统教学方式中的渐进式方式进入到翻转课堂。在课中,将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式教学为主,辅助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等方式用于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节内容的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
3.课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双向互动
课后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教学互动方式。可以用博客、在线讨论等形式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并引导学生进行研讨式的合作交流学习。课后互动研讨,能保持学习的持续性,不至于学生课后就放弃了继续学习。在该部分中,教师可以在讨论区内将重难点、学习反馈结果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同时又可根据学生的反馈评价,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授课视频和教学资源。
五、结束语
经过上述实践活动可以看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有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其学习时间更为自由,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全面提高了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第三,锻炼了学生的交流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构建丰富的网络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应用化学(工)电化学方向的学生是天津大学通过统一招生的渠道录取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普遍较强,同时也符合信息时代年轻人的特点:他们能独立学习,自学能力强;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大三学生基本上每人配有一台个人电脑,这也为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他们可以轻松观看教学视频,学习教学视频。因此在应用化学(工)电化学方向的专业基础课上应用翻转课堂具有可行性和推广性。
参考文献:
在各大高校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形势下,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更好地弥补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足,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其优势、摒弃其劣势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本文所研究的重点。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建立一种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 [1 ]。多媒体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讲授课程,不仅可以扩展联系到国内外的一些热点新闻或耳熟能详的事例,还可以有图片、动画、表格、语音等不同的形式,内容新颖。例如我院教师在讲授《美学概论》这门课程时,讲授各个时期人们对美的认识是有差别的,要举事例讲授须要查阅很多资料,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国内外各类著名的美学作品用图片或者动画一一展现出来,不仅能够很直观地讲解知识点,还可以形成一种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2.教学内容饱满充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节省写板书的时间,只须按几个按钮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与课程相关的内容,据统计,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传授的知识内容较传统教学增加1.5~2倍 [2 ]。例如讲授法律专业的课程时,相关的法律条文非常抽象难理解且枯燥无味,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现实的法学案例制作成视频演示给学生,让教学的内容具体化,令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并且记忆深刻,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3.教学内容直观真实,减轻教师课堂负担
课程使用的教材内容并不都适合讲授给学生,有时一门课程须要参照几本教材才能更好地讲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一堂课的内容,就须要带着多本教材;还有讲授机械类课程的教师,讲解各种设备器件的工作原理时,须要把器件实物带到教室,沉重并且繁琐,而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上课就可以轻装上阵,把各个教材里有用的文字、实例部分的图片或照片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课件一并讲授给学生,真实并且直观。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缺点
事物是一种矛盾体,有利必有弊,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1.课堂上师生无互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两者共同完成的,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非常重要,有经验的教师能从学生的表情中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反应,然后作出适当的调整,而学生也可从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得到启示 [3 ]。但有些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保持“三不离”(眼不离电脑、手不离鼠标、人不离板凳),整个教学过程只是一场教师的“独角戏”,多媒体教学反而成了师生之间交流的障碍。
2.教师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辅助关系主次不明
目前,从各种评估保障体系、教师岗前培训、职称评审条件要求来看,都要求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完成教学环节,导致教师把使用多媒体教学当成是一种潮流,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形式,它只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手段,并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有些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又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不高,课件质量良莠不齐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计算机知识水平,还须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4 ]。但目前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大多数还是使用最初级的Word电子文稿或是PPT幻灯片,有的内容是照搬书本上的大段大段的文字,重点难点不突出;有的内容是图片动画居多,样式花哨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有的内容结构不合理,文字背景不清晰等,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原因。
三、针对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提出的一些研究对策
1.根据不同课程需要,精心制作并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
要对多媒体有个准确的定位,由于不同类型的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均不同,决定着不是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不要盲目的使用。教师讲授一门课程之前首先要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设计,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适应能力、结合不同章节的课程内容,合理的使用教学媒体,不能局限于教材本身,要扩展联系增加课程本身的知识信息量,以适用不同的需求 [5 ]。
多媒体课件设计必须符合以下几个要求:首先,课件内容必须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安排课件的内容,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再次,课件构图简洁大方,色彩搭配合理,文字精练,层次分明;最后,注意整个课件模板的整体性,各个页面互相之间的衔接顺畅,保证每个页面所呈现的信息量都能满足课程的需要。
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提高多媒体教学能力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弊端是教学节奏越来越快,课件里每页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教师讲解的时候动动鼠标课件一闪而过,学生如果忙着记笔记,就肯定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而黑板板书正好能弥补这一缺点,教师可以将重点内容利用板书讲解,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理解和消化,有时间完成笔记,才能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一定要控制好课堂的教学节奏,不要一味求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适时地调整。同时还要提高自身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力,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制作技术,不要一味追求课件的华丽效果,却削弱了教学内容的质量,得不偿失。。
3.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相长
教学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理解科学知识的过程,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努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6 ]。所以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而要把它作为教学活动中的辅助工具,上课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对知识点的反应来适当调整讲课的速度,做好“引导员”。
4.建立科学的多媒体教学监管机制
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技术手段现代化的一个标志,监管机制要考虑多媒体的设计是否符合课程内容的要求,是否适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重点难点是否突出,要把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评价作为衡量标准,对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效果作出一个检验,宁缺毋滥。为此我院也多次组织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重视,但还要出台更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谷宗运,杜春敏,殷云霞.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2]李海林,李泽林.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J].大众科技,2005.
[3]林文萍.对多媒体教学热的冷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2.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广泛普及,使得留学生课堂一度呈现“文字与图画齐飞、视频共音响一色”的活泼局面。毋庸置疑,多媒体技术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意义重大;然而无可否认,多媒体技术同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后果。事实上,二者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相反相成。
一、多媒体技术的利与弊
第一,包括声、光、画在内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形成了对学生视听感官的迅猛冲击和强烈震撼,有利于激发起学习兴趣;然而,悠扬婉转的旋律也好,火辣劲爆的画面也罢,所造成的新鲜感仅能维持一段时间,长久以往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厌烦心理,反而丧失了学习热情。
第二,通过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方式,一些特定教学目标更易实现,如词汇讲解;但华而不实的内容往往生动有余、深刻不足,学生收获并不可观。另外,学生也会将聚焦目光由语言知识本身投射到五光十色的各种媒介,导致其注意力的转移与分散。
第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无需借助媒介语大量说明便可直观地将授课内容展示给学生,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教师负担得以减轻。但与此同时,教师地位边缘化现象凸显:教师不再扮演教学活动组织者、课堂秩序主导者的角色,逐步沦为全念课件的传声筒或只按鼠标的播放员。
二、合宜原则
合宜原则是指应以合适的方式在适宜的场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原则。具体说来包括时、量、度三要素。
时即时机。过度青睐多媒体、自始至终将PPT课件摆在大屏幕上会促使学生有意无意就往前瞟一眼,难以聚精会神。教师需做到“当用则用,该停就停”。例如,讲动词“升”时可插入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简短动画;讲专有名词“太极拳”时可播放相关视频剪辑;讲形容词“愤怒”时可展示“火冒三丈”的gif动态图片,如此能增添趣味、加深印象。但回答提问或完成练习时,学生专心致志于教师或教材,这种情况下教师需“忍痛割爱”,果断关闭界面。
量即数量。将想说的、要说的话不假思索全部陈列在课件上极易导致索然无味的照本宣科。教师口干舌燥、学生头昏脑胀,成效大受影响。课件贵精不贵多,应抓大放小,只写要点,例如讲解存现句型“NP地点+V+NP”时,直截了当指出其所具有的“静态存在”“新出现”“已消失”三种含义即可。至于语言实例的旁征博引,可由教师口头列举。实际上,让留学生学会套用句型现场造句比令其清楚记忆、熟练背诵课本上的例句更为重要。
度即深度。课件不宜艰深晦涩。对词法、句法等语言学问题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和理论探索固然值得肯定,但在教学实践中一切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掌握语法知识、提升语言能力、扫清交际障碍为出发点和归宿。利用语言学界最新成果时要注意层次合理、难度适中。如认知语言学中“有定”与“无定”、“有界”与“无界”等概念,“意象图式”“范畴化”“完形理论”等观点均可引入教学中,但要取其思维方法之内核,弃其高深术语之外壳。
三、主控原则
主控原则是指教师应以主导者、控制者的立场和姿态使用多媒体技术,做其主人而非奴隶。这就要求处理好三方面关系:讲解与展示、课件与板书、形式与内容。
讲解与展示。教师通过讲解引领学生进入课堂情境,讲重点、难点时注意点拨、提示;讲练习、试题时注意评价、修正;在课程即将结束之时要做好归纳总结;同时还要营造课堂气氛、保持师生互动。这些过程均为不可缺失的关键环节,不是片面进行课件展示的技术性操作就能弥补的。
课件与板书。粉笔和黑板有着课件所不具备的特点,即灵活度高、机动性强。根据实际需要,教师可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决定多讲一些或少讲一些后在黑板上随写随改,简便快捷。有时,恰到好处的板书能提纲挈领地抓住问题本质,深入浅出地解释语言现象、一针见血阐明内在原理,使学生一目了然。
形式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重点内容可采用多种标记方式如放大、变形、闪烁、跃动等,起到突出、强调作用;非重点内容则不必太多地借助多媒体手段,简洁、凝练即可。设计、制作课件时以务实、实用为重,一些花枝招展、徒有其表,即使再夺人眼球,也应坚决予以舍弃。
四、结语
多媒体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从事留学生汉语教学的教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汉语教师既要夯实基础、精通专业;又要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将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一方面要勤于调查和整理,搜集材料、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要保持开放的头脑,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兴技术,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双管齐下,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杰.对外汉语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利用[J].船海教育研究,2006,(1).
[2]胡礼和,齐年.现代教育技术学(第4版)[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黄娟.试论多媒体与对外汉语教学[J].技术与市场,2010,(8).
[4]刘金金.多媒体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2,(3).
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涵养,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还可以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历史观。而课堂教学是我们目前开展历史教学工作最为主要的形式,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一定要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备课环节不仅要整理搜集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教学资料,同时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其中既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又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做好准备工作。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这样才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除了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学生同样也要在课前进行认真地预习工作。而为了保证预习的效果,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例如,教师可以在上新课之前给学生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在下节课上课之前,通过提问或者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检查。
二、重视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是一节完整的课程所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有效的导入,不但可以引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兴趣,同时,围绕着新授内容所设计的导入内容还可以起到引入新知识,做好铺垫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高效的课堂,就一定要重视导入技巧的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技巧包括图片导入法、歌曲导入法、诗词导入法、设疑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等等,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注意导入内容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够使得导入环节发挥应有的功能。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开元盛世》这部分的内容,就先给学生介绍了杜甫的《忆昔》一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透过诗句的描写,学生可以看到当时繁荣富庶的盛世情景,从而对当时的社会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再引出今天的新课“开元盛世”,学生会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三、重视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双向地沟通与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学质量有所保障。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往往就是缺乏这种互动,很多时候,课堂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由于缺乏沟通与交流,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教师都无法获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凭借主观的经验加上统一的教参来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来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这样才能够迅速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从而使得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努力营造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使得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地投入到思考活动中。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努力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围绕着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我在给学生上到《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昭君出塞”的影视剧片段,在看完这个片段以后,学生自然会在头脑中形成很多的问题:王昭君是谁?为什么她要出塞远嫁到匈奴?当时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到底怎样?由此可以看出,在一定情境的感染之下,可以自发引起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占据主动。
五、指导学生科学的记笔记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记笔记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对待的工作。然而,看起来很简单的记笔记,其中也蕴含着大学问。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一提起笔来记笔记就顾不上听教师讲课,而一认真听讲就顾不上记笔记,这就是典型的缺乏技巧的表现。课堂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整理知识脉络,以供自己将来复习巩固知识所用。因此,学生在记笔记时,无需把所有的内容都动笔记下来,而是简单地把一些知识重点、知识脉络给记下来,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除此以外,学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脑袋也不能闲着,而是要对教师所讲地知识进行思考,要学会“一心二用”。当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在遇到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慢讲课的速度,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这样,在边思考、边记笔记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听懂课、听好课。
高效的历史课堂是实现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综合历史素养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才能真正提升整个历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谭红艳.试论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08期
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那么如何打造英语高效课堂呢?
1. 备好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1.1备教材
掌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切实可行;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课堂练习的多样性;要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和学生“学”的方向。
1.2备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1.3备问题
设计问题要考虑问题的情景和内容。问题的针对性要强,难易要适当,即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 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2.1充分利用多媒体组织英语教学
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中,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使得枯燥的英文在精彩的视频和悦耳的音乐的伴随下,让人更加容易接受。
2.2灵活运用激趣式开场白导入课堂
教师通过设计各种激趣式开场白导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动机,把学生引进课堂情境中来。
3. 科学有效的学法指导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3.1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或相关资料,把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以便课堂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教师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
3.2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遗忘。在高效课堂上,许多学生上课热热闹闹地参与了一番,一节课下来什么笔记也没有,这无疑给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要经常提醒学生对课堂笔记进行复习,以此达到让课堂笔记真正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3.3指导学生养成课后复习巩固的好习惯
课后及时复习可加深和巩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巩固。
4. 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体现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4.1教师首先要明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角
教师只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当小组成员集体合作不足以完成目标时,给予点拨辅导。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的课堂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4.2采用适时的评价与激励,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
如果一个教师只成功地划分了合作小组,并让学生进行了合作学习,而没有及时地做出评价,那很可能使学生对合作学习丧失兴趣,不再有积极性。教师适时的评价与激励对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全面。我们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注重了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