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7 15:35:4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篇(1)

从写话入手,逐步向习作过渡,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有效地培养写作自信心。小学阶段的作文是练笔,主要是书写学生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小学低年级的写作主要是写话,教师要在学生刚开始写话时,破除写话的神秘感,确立写话的信心,同时合理引导学生叙写生活真事、抒发生活真感,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三、四年级学生正式接触习作,教师在写作过渡期注重指导,会对学生今后作文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在此阶段,教师要做好“扶”的工作,注重作文素材收集选择、结构、修改等基本方法的指导。到高年级要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习作,评讲中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其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二、合理安排“口头”与“书面”的训练

童年期儿童的口头语言起初快于书面语言,到四年级以后书面语言开始落后于口头语言。根据言语发展的这一特点,作文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第一阶段,低年级以口头语言为基石,促进作文训练。该阶段可适当开展说话训练,其内容可包括:说习作要求,说自己收集的材料。第二阶段,中高年级以后,加强口头语言与书面表达相结合的训练,促进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这阶段的学生语言富有激情,也能直抒胸臆,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说服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特有的情感,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可在学生习作前的指导课堂上要求学生口头作文,以说为先导,先要求学生把话说清楚通顺,再要求把句子写完整,把文章写通顺。

三、从发挥想象优势到实现自主创作

篇(2)

为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性,认真研究了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力求使教学目的任务、内容更加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要求。本文就有关体育教学的生理学、心理学内容作如下浅析。

1.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作用

1.1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理机能,优秀的心理品质,发展学生个性和能力,是学生身心协调,完善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必须密切配合。重视体育教学对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作用。

1.2 把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充分发展个性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1.3 加强对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强调编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教案必须适应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需求符合生理学原则、心理学原则和社会学原则。

2.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2.1 小学阶段儿童注意力较分散,无意注意占优势,对直观事物感兴趣,意识活动自觉性和持久性较差,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具有模仿和再现的特点,兴趣较为广泛,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不注重活动效果。信赖教师,教师表扬比得到同伴赞扬更重要,随年级提高,注意力逐渐加强,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产生分化,男生喜欢竞争运动,女生喜欢轻快优美的运动,开始注意自己与同伴,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己在集体内部的地位。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教学中以游戏为主,有情节,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想象力和模仿能力,内容以多样化,适应其兴趣广泛性。

② 技术要求不能过高过细,以培养基本活动能力为主。

③ 重视规则作用,发展自制能力,感受同伴交往中接受或拒绝的体验。

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处在半幼稚、半成熟阶段,心理活动动荡不稳,充满内心矛盾,学生的观察,注意品质级抽象思维能力有较大发展,意志品质中既有自制一面,又容易将勇敢和鲁莽混淆,对集体活动的兴趣上,男生倾向发展速度力量,女生对舞蹈、韵律操更感兴趣,热爱集体运动,希望得到同伴承认,异性之间产生好感。在体育教学只能够以考虑以下几点。

① 增加集体活动内容。安排男女生共同活动内容,促进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教学内容有竞争性、技术性和量化标准。

篇(3)

近日,有部分中学对异性学生交往增加了限制,如厦门某中学公布了《关于如何界定男女生谈恋爱的征求意见稿》,出台了视作“学生谈恋爱”的标准:除上课之外的课间活动……在校园内只要男女学生在一起或出现男女学生手拉手以及超过手拉手的举动均视为谈恋爱。

歌德说:“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蓬勃发展阶段的中学生,萌发对异性的好奇、欣赏和渴望,这是个体成长中的必然。学校和家长担忧中学生早恋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了杜绝早恋现象而制定类似的校规,其实违背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如果操作不当会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这样的规定压抑了中学生对异性了解和交往的渴望,这不但会对他们的爱情观产生负面影响,还会使他们丧失建立纯真友谊、互相了解的机会;另一方面,这样的规定容易使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的中学生产生不被尊重和认同的感受,促发叛逆情绪,使他们做出反抗的举动,如私下与异往、离家出走等。

既然禁爱不可取,那么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加强对学生交往技巧、规则和原则的学习,寻求积极的应对策略。策略的选择,是对教师教育智慧的考验。在一个学校,有两位班主任。一个班主任对班上学生早恋行为采取严防死守的措施:凡是看见异性学生一起行走或者谈笑风生,他就会马上将学生请到办公室苦口婆心地教导;如果谈话无效,则将情形告知家长。结果,这个班毕业的时候,有十几个孩子都出现了早恋行为。另一个班主任则采取了积极疏导的方式,开展“嗨,男孩!女孩!”“做一个让异性喜欢的人”“尊重是最好的爱”“我能为你做什么?”等班会课以及“花季·雨季”“美丽青春”等心理剧,让中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对异性同学的好感是心理发展的需要,同时,让中学生也意识到爱是责任,需要自己拥有足够的能力后才能去触及。到毕业的时候,这个班一个早恋的学生都没有。由此看来,对异性同学交往,只要处理得当,没必要风声鹤唳。

“爱难禁,情可疏!”对中学生早恋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是必要的,但不遵循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防治是盲目的。对中学生异性之间的爱慕、好奇及渴望的禁止就如同对流水,如果用石头、泥沙去填堵,那么流水积聚最终将漫过堤坝不受控制。培养学生健康的恋爱观、人生观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正如流水,如果有一条河道,那情感的水流自然流得顺畅。

篇(4)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首要目标。笔者认为:

(一)关注人的发展是数学课程发展的时代要求

以前,数学课程过分重视或片面化地理解了数学自身的学科课程而相对忽视了数学学习中人的发展。当前,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已成为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小学数学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为主线,这就更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关注认人的发展已成为《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关注人的发展已成为《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根本思想。基于此,数学课程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它不但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发展规律。在认知上,也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

(三)关注人的发展的几项具体实施措施

1、关于“发展性目标”的设立

2、关于“问题情景——建立模式——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课程模式

篇(5)

基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要求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保留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同时,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整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设生动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立足这个出发点,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本着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探索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规律,同时要联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综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多元化’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具备时代性和科学性的。

‘多元化’这个词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尤其是经济和文化领域,它的广泛定义即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元素的组合。在一个专业环境里保持多元化就意味着更多、更好。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教育、社会、经济等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力量。把多元化学科知识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是必要且有益的,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改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我相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它还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联系的枢纽,如果能将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好的运用,那么必将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上的创新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甚至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重叠和融合,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学习并掌握多元化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能力,多领域、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创新与探索。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1、为什么“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

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种有趣的“杰克现象”:一个叫杰克的学生常常抱怨课文没有味道,不精彩。老师们都以为他缺乏阅读兴趣,但其父母却反映他在家时非常喜欢阅读,以致对一本杂志,甚至一页广告都百看不厌。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同一作品,课外学生可能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但一入选教材,到了课堂上,就兴趣索然了。阅读学家卡罗把这种有趣的现象形象地称为“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

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更精彩呢?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充斥着教师繁琐的讲解和操练,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特点,学生很少有自主阅读的时间,总是吃力地被动阅读;而在课外,学生是自愿主动、自由自在的,以关注文章内容、满足实际需要为核心的阅读,可以沉浸其中,体悟文章的情感内蕴,享受读书的乐趣,获得心理上的成长。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改革课堂教学,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

2、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渠道

(1)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思想集中表现为“三个中心”,即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将前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通过讲解、辅导、演示、释疑、激励、评价等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灌输。教师实际上成为知识的代表和学生效仿的对象,成为真理的化身。

(2)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保证

课堂教学模式决定着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保证。在我国,凯洛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占有统治地位。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只有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形成其兴趣和欲望时才有可能。心理健康只有在主动的行为中才能实现。在那种被居高临下的控制状态下,强求用教材知识作为唯一的标准接受批判,只会挫伤学生心理。燕国材教授指出:“教学改革的真谛就是对传统模式的改革和对新的模式的寻求。”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框架

1、指导思想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整体的教学模式必须由教师教授的模式和学生学习的模式共同构成。在这两个模式中,教师教授的模式又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为学生学习的模式所制约。

学生学习的模式,依据自主学习理论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表现特点进行构建。这种特点表现为:A.学生自主选择而不仅是自主参与;B.没有外力使学生感到强迫;C.学生潜能得到发挥,有成功感甚至高峰体验;D.个性完美,得到尊重。实质上表现出自我实现心理的一种行为。

(1)理解认同目标:是指对目标的理解形成共识,这里绝不是教师的一种说教。它含有教师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内容子目标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二是创造使学生理解目标的环境和氛围,使目标实施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的一种兴趣。

(2)展开自主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质疑、研讨、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格完善、形成良好品格的过程。教师的组织引导,必须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和品格养成的规律;设计学生获取知识的环节,充分发挥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学生认同了目标,就能激发学习的欲望,产生自学的动力,形成学习的兴趣,也就能自主地质疑,主动地参与探索和讨论,当全班学生的思想在重点、难点问题上发生阻塞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再探索的欲望,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环的心理效果。

(3)适当的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在练习运用中学会知识迁移和创造性思维,这一阶段突出反馈、调解的功能,这种功能不仅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更主要体现发展。

2、教学策略

(1)课题教学环境宽松、民主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好问好学的积极性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压抑住了。而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有宽松的气氛,学生可以走下座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可以大声争辩;学生在交流研讨时,允许用带有自己个性色彩的语言和动作表达思想,交流意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呈现出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的新景象。

(2)课堂教学以自主学习为主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太小,只能机械地听讲、记忆、练习,造成学习兴趣低落,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更谈不上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7)

1.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社会在不断发展,而人不进则退。作为教育管理者,只有顺应时代的教育潮流,更新观念,只有走在学生的前面,才能更透彻的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高瞻远瞩,积极主动的实施教育管理计划,获得学生的喜爱与尊重。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传统观念,已经不适用当今的社会。当前,学校的领导层应该改变原有的过时的观念,从中学班级管理的体制上入手,将人为化的管理从制度、措施上逐步体现为人性化的班级管理体制。不以规章制度为中心,而以人为中心,采取非强制性的方式,把学校的意志变为学生个人的自觉行动。其次,在班级管理工作评价机制上,学校也应该多参考各国、各地、各校的管理经验,从而构建独属于自己的符合自身长远发展的科学的工作评价机制。可以将学校部门领导的评价、班主任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科任老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并且从工作态度和管理思想,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管理方法,工作结果和工作过程,评价教师和评价学生等方面,综合考虑班主任的工作成绩。再者,班主任也只有“走出去”,走出原有的、狭隘的教育圈,积极投入社会,才能认清当前教育形势,跟上时代步伐。主动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多向一些优秀班主任学习成功经验,多听当代优秀教育家的讲座,多思考,多实践,才能在面对一些棘手的班级工作问题时,更及时有效的妥善解决。

理智向度。包括班主任工作特需的专业知识与理念,是影响班主任工作的理性因素。班主任比一般科任教师更需要了解“德育原理”、“班主任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需要掌握“班级管理学”和“班主任工作行为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并逐步运用到学生教育和班集体建设与管理之中,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而正确的班级管理目的观、先进的师生关系观、辨证的群体与个体发展关系观等都是班主任应具备的教育管理理念。

能力向度。班主任不同于科任教师的是要对班集体进行建设与管理。要协调各科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导校外课外活动,联系家庭与社区教育等等。因此,其组织管理能力相对要强,并且要求具备教育管理的技巧。如把握正确的班级管理内容,从学生终身发展出发,注重智育与德、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掌握正确的班级管理方法,刚柔并济,批评与赞扬并重。

2.顺应教育的发展规律

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①所谓有意识指人具有自我意识,能对自己的生命活动做出合目的的安排,即人具有主体性。认为,人的生命的基本价值是人的主体价值,“人是人的最高本质”。随着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进一步发掘,坚持学生的主体价值,坚持学生的主体性被教育领域逐步提出。国务院于2012年12月21日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普通中学应该回归“普通教育”的主体功能,尤其要实施让学生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和让学生心灵自由绽放的人性教育。②

《庄子》也提出,人类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也要尊重人的个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庄子认识到,万物有其特性,各有各的长处,因此,统治者应顺应各自的特征和长处,从而引导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班级管理者正应该如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使其能积极地投入学习生活,而教师则以引导者的身份,不着痕迹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3.顺应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中学生的心智虽然日渐成熟,但严格来说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如:他们拥有美好的愿望却心里准备不足;他们的情感经常走在理智前面;他们进取心强而自制力弱等等。班主任在面对一些班级问题时,可以尝试着从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

针对中学生特有的从不成熟到成熟发展的过渡性心理特点与渴望展现自我的心理特点,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做到:管理班级事务时不搞“一言堂”,要抓“大”放“小”, 适时的给予中学生一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在学生能处理的事情上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肯定和赞扬,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让“无为”与“有为”达到最佳统一,从而使班级的管理达到最佳的效果。而这就需要,班主任在“为”与“不为”中把握好分量,适当的将“为”下放。

篇(8)

前 言: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中,以读、写、算为幼儿主要活动内容,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其中,有的侧重于课程内容的小学化,如开设各种各样的技能特色班、兴趣班,要求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学习读写算;有的则侧重于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及幼儿教育形式的小学化,如把小学生的行为规范硬往幼儿身上套等。心理学中指出:尽管幼儿的兴奋和抑制功能都在不断增强,但是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因此对幼儿过高的抑制要求,如要求幼儿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或集中注意于单调乏味的课业,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所以,这种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育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幼儿园已经开始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各种“以幼儿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与模式。幼儿园时期可以说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劳动能否结出丰硕的果实,关键要看他们的教育方法是否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1 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1.1 幼儿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证明,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的年龄阶段。这三个阶段是:2、3岁;6、7岁和11、12岁左右。所谓关键性的年龄阶段,是指无论在儿童的认识水平、个性特征和行为活动等各个方面,都由量的积累而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即发生了质的飞跃。2至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至5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质变期,也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2至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转折点;5至6岁是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研究、重视关键期,就是为了抓住对孩子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时期,进行相应的教育。

1.2 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幼儿心理发展是由孩子所处的环境和教育决定的,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由于每个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或是社会环境与教育在幼儿身上起作用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育者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1.3 幼儿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如果儿童处在适当的环境中,便可以在无意识中自然地掌握某种能力;错过了敏感期,则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不同年龄对学习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性。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说,6岁前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根据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对儿童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学龄前的敏感期主要有动作敏感期、语言敏感期、感官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细微事物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数学敏感期、书写敏感期和阅读敏感期。各种敏感期的出现,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每一个具体儿童,敏感期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不能绝对化。了解了各种敏感期,教育者就可以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需求,解释孩子的行为,适时适当地助孩子一臂之力。

2 学校教育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2.1 能力培养是关键。幼儿园应把孩子的能力培养当作重要的教育目的来抓。幼儿园要把孩子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习惯养成放在首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决定其学习方式更多地依靠实际的活动:游戏、生活、探索、交往,依靠“玩中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指南》中强调“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要求学前教育把生活中的点滴常识融入到课堂中,让学前教育的五大领域相互渗透,经常组织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体育运动;组织节日联欢活动等。这些教育理念和活动对幼儿阶段良好行为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探索启发,打造引导环境。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面对日益严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时,幼儿园应坚持“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打基础。只有充分释放孩子的想象力,才有可能为他们的创造性学习和今后的小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幼儿园在教学中,要根据孩子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世界,开拓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将固化的知识灌输给孩子。幼儿园要坚持科学的幼儿教育应该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努力做到寓教于乐,通过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向孩子渗透日常知识。让孩子以自己的视角去探索自然、了解自然。

2.3 寓教于乐,教学融入游戏。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首先,幼儿园的课程要生活化、游戏化,实现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在教学工作中科学合理安排幼儿园一日活动,将作息时间从点状改为块状,在这种弹性时间中,做到寓教于幼儿园的环境和各项生活之中;关注幼儿的情感、兴趣、态度、个性,以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动力。其次,把学习融入游戏之中,让教育目光穿透围墙。坚持“快乐学习”幼儿教育理念,使孩子们得以在各种游戏中轻松度过快乐童年。幼儿园要致力于幼教课程改革,把孩子由园内带到园外,投向大自然的怀抱,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学习,并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同时,把为孩子创设表达空间、活动区角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如带领孩子去敬老院看望老人,通过社区资源滋润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

3 家庭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3.1 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必须科学地从自己子女的身心发展实际出发,遵循其发展规律,适时地、积极主动地促进其发展。教给幼儿的东西,也应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3.2 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家长要从孩子的个性特征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如有些孩子自负和傲慢,家长不要轻易激怒他,而要锻炼他的自制力;有些孩子感情不易发生和暴露,但一旦发生,就非常强烈深刻,家长要给予更多的体贴关心,避免在公共场合大声指责孩子。总之,孩子的个性不同,教育方法也不同。

3.3 要遵循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特点。一是教育率先性。幼儿从出生到入学前的教育,都是在家庭中实施的,可以这样说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率先性;二是随意性和随机性。在家中对子女教什么、怎样教,受家庭中的某些因素的影响,教育有较大的随意性。家庭教育又与家庭生活相伴随,因此又具有随机性;三是亲情性。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与家长建立了亲子关系,然后向着亲密化发展。这种亲密的关系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起着巨大的感染作用,孩子年龄越小,情感越多变,对父母越依恋,感染作用就越大,效果越显著;四是持久性。幼儿到了入园的年龄,但家庭的教育始终是在进行的,没有一刻停止;五是丰富性。幼儿的家庭教育,领域涉及范围很广,在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交往关系、生活方式中,儿童可随之获得不同的教育信息和生活的经验,学习一些行为规范,生活技能等;六是细致性,幼儿的行为表现,看起来都是些具体小事,但任何一件小事都关系着孩子的发展。家长应给予细致的照料和教育,切不可粗枝大叶;七是个体性,每个幼儿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给予幼儿相适宜的、有针对性教育,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

总之,幼儿教育的任务在于开发心智,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最终目标都是让孩子们爱上学习,而不是让孩子机械地背多少诗或多少单词。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百般地呵护,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就是“教育跑步”,损害的是孩子们的心灵;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意义就在于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收获一个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黄人颂主编.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篇(9)

关键词 现状 培养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的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也有了较高的要求。而初中学生处在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意志力日趋成熟的时期,也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的重要时期。初中学生在现实生活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面对和克服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承受挫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渗入意志力教育。

一、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在学校注重学生升学率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习上和成绩的提高上,而忽略了学校的体育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忽视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而良好的意志品质一方面既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有利于学生克服压力和挫折,取得全面发展。

通过笔者对学生的接触调查以及与他们的交流,了解到有不少学生,其文化课成绩和体育成绩有较大差异,很多学生不注重体育训练,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有所下降,体育成绩也很难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首先,心理素质差的使的体育成绩不高,体育运动比如跑步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力和持久性,而有的学生遇到困难是时,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不行,一遇到失败就会气馁。现在由于社会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生活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学学生在良好的物质条件下,容易产生满足心理,心理承受能力得不到训练,在遇到困难时往往容易产生畏难心理。

其次,不当的家庭教育观念影响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现在有许多独生子女,尤其是在父母优待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容易养成怕苦、怕累的心理,因此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有的家长担心体育运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不支持学生的体育训练,在不当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的意志品质缺少一定的培养与训练,导致学生的意志力偏弱。身体素质下降的同时,也容易引起心理素质的下降。

最后是学校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有的学校仍以提高升学率为主旨设置教学课程,忽略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中考,甚至是高考的激烈竞争下,如果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难免会过度强调文化课教育,而忽视了学生本身的素质教育。由于不够重视体育教学,学生一方面难以全面了解体育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大多数的时间用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往往造成文化课的压力过大,紧张的文化课程的学习,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就非常缺乏,而如果学生长期处在掌中紧张的心理状态和环境中,学生容易感到疲惫和压抑,得不到及时发泄就可能造成学生厌学、性格发展产生偏差,有的学生更容易因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而产生挫败感。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意志力去克服,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体育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渗入意志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训练。

二、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措施

(一)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其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比如,像现在的中学生,他们往往具有较成熟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独立性,因此,教师要合理设置体育教学过程和训练项目,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中让他们参与体育训练,以达到最大的效果。同时不同的学生,其心理发展有不同的水平,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进行训练。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明确的学习目的是意志行动的首要特点,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动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了明确的认知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比如掌握体育常识、体育技能、增强体质、发展自身素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目的和动机,教师要鼓励、尊重他们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因此,体育教学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不断改进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教学方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体育与文化学习之间相互关系,强化学习的动机。

(三)在行动中培养意志力

耐挫力的大小或者克服困难的心理状态也体现了意志力的大小,人的意志力往往是在克服困难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设置一定的困难情境让学生尝试去克服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通过体育运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获得意志力的训练。首先,教师应分类指导,比如根据女生不同的身体发育特点实施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实施分层教学。

同时教师可以合理设置具有竞争性的活动,激励学生在战胜自我的基础上战胜别人,比如长跑比赛、接力赛等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长跑这类耐久性的活动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则可以创设一定的氛围,让学生了解到耐久性练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教室的指导下设定目标和任务。

学生良好意志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总之,体育教学在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应变力、竞争力等心理素质,而意志力是这家短的基础,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

篇(10)

(一)根据不同年级、年龄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

改变已往的教学模式,不生搬硬套教材,让学生对体育课堂始终都有新鲜感。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一位学生平等受益。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个性心理特征等,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尽量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达成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都得到成长。

(二)寻找学生活动的兴趣点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传统的教材为框架,根据课程标准进行选择、取舍、组合,如基本的跑、跳、投,我们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改造,将一些竞技性、成人化的项目内容简化其方法、规则,降低难度要求,使之适合儿童特点。将正规化的动作进行变形,将简单的游戏变复杂,变得更有趣。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拓展,使学练内容生活化。在利用现有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动脑联想,发展扩散性求异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学生自己见过或超越现有能力的动作方法,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掌握学生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低年级学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低年级的儿童无意注意居主要地位,有意注意正在教师的培育下开始发展。有的教师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上课时发现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就一味地批评、训斥。

由于这样做违反了儿童心理特点,所以总是不能收到好的效果,以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运用儿童化、情境化、好玩有趣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可以激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调动积极性,发展能力,培养他们的注意力。

篇(11)

遗忘是由于记忆得不到强化或是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而减弱的结果。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每天忘掉相同数量的内容,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数学知识整体性强,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复习”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带领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牢固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帮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多方面的情况设计出合理的复习计划,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此外,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主体,在课堂中及时了解学情,进行教学设计,针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开展复习。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复习进度,更好地开展复习课教学。

然而,怎样才能上好数学复习课呢?首先我认为复习课要讲出新意,不能简单重复平时的教学内容,而是要给出新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课的教学上要具有新颖性。所谓新颖性是指“旧题新教”,即旧知识以新形势呈现,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探索学习。其次,复习课要教给学生系统化的知识。复习课的教学应当是对知识进行纵向整理、横向沟通,以便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灵活运用,综合运用。对此,可以将类似的知识归纳到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相互联系,进行理解和记忆。最后,在复习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注入式”“满堂灌”。可以采用问题式的复习方法,教师根据复习目标的要求,用一些思考题把复习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思考、研究,然后让一个学生回答,不完全的部分再让其他学生补充,最后由教师将知识归纳成系统。当然,也可以用其他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多做归纳、总结,使学生真正地把知识掌握牢固。

二、紧抓“有意注意”,巧借“无意注意”

从心理学角度看,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数学课上,“有意注意”占很大的比重。“有意注意”就是明确目标的注意。目标越明确,注意越持久。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关注,了解课程的重难点,使学生自觉而主动地思考和探究,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然而,“有意注意”需要付出较大精力,容易疲劳,长时间的“有意注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较难集中。所以,除“有意注意”之外,有效把握使学生印象深刻又不易疲劳的“无意注意”也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在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的基础上用无意注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发变化,刺激无意注意,比如讲课语调的高低交替;解题过程中的易错处粉笔颜色的变化。设计新颖的教学方式,诱发无意注意,比如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让学生点评教师的教学过程,等等。通过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刺激学生,从而诱发学生的兴趣,稳定学生的注意。

三、把握“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和重组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从理论上讲,所解决问题的难度过大或过小,学生注意集中的程度都不理想。解决问题的难度过大,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导致注意集中程度不佳;所解决问题的难度过小,学生会感到单调、枯燥,也会导致注意集中程度不佳。只有所解决问题的难度适中,并逐步递增难度,学生注意集中的程度才最高。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力,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发展区的发展。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把握好“最近发展区”呢?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由“特殊到一般”引入“最近发展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高估学生的认知能力,经常表现在教师认为问题容易而学生却感到困难。在教学中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其中的一个方法是由“特殊到一般”引入“最近发展区”。以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为例,教师在推导P (x ,y )到直线Ax+By+C=0的距离公式时,直接推导,繁琐的运算会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公式的内涵。这时候,可以先解决P (-2,4)到直线l:4x+3y+2=0的距离,然后引出一般性的问题,这符合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符合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第二,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引入“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旧知识与新知识相互作用,而产生新知。那么,旧知识怎样向新知识过渡,进而发展认知结构呢?关键在于引入“最近发展区”,让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知识。比如在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知识点中,直接求数列{a }满足a =2,a =3a ,+2 (n∈N*)的通项公式,显然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教师不妨先让学生思考如下两个例题:

例1:数列{a }满足a =2,a =3a +2(n∈N*),求通项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