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诗歌阅读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6 16:01: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诗歌阅读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诗歌阅读方法

篇(1)

中华民族是诗歌大国,诗词歌赋在滚滚历史进程中闪烁着绚烂的光辉。早在公元前六世纪,《诗经》就已诞生,并以其辉煌著称于世。爱诗、诵诗、作诗,中华民族这一深远的诗教传统,使历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多为唐宋时期的名篇佳作,如《江雪》、《望庐山瀑布》、《山行》等。

一、古诗的特点

意境美。所谓意境,是诗人内在感情与外界的景物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生活画面。而意境美就是故事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哲理美,是指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不仅诗中有情,而且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还诗中有理。音乐美,是指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

二、古诗的阅读方法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古诗词句凝练、语意含蓄,是用古汉语写成的,语言表达上有许多特点,跟现代汉语的距离较大,阅读时,首先得把它读懂。要把诗句读懂,可以通过注意认识古汉语中的通假现象、了解古汉语中词的活用、懂得一些古汉语中的词义变迁现象、理解古汉语中句法的不同特点、抓住“诗眼”等方法,因为这些往往都是理解诗句的障碍或敲门砖。熟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教学离不开对字词语句的理解。有时字词理解了,就理解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了。如王维《鹿柴》中的“柴”同“寨”;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为形容词作动词用;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是“因为”,不是今义的“坐”等等。杜甫的《春雨》中“好雨知时节”的“好”就是此诗的“诗眼”,体现着文章的主题。

2.走进情境,感受意境美

在阅读古诗时,要激发感情,走进古诗的意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了解作者及背景。古诗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我们要去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例如《江雪》这首诗,是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屡遭打击,被贬永州时写的。在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后,就更能体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对当时生活困境的影射,以及“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达的作者面对失败和困境时不甘屈服、理想不泯的精神。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如阅读《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时,可联系生活中所见的春景以及自己放风筝的经历,从而激起共鸣,自然而然走进诗歌的意境。三是利用音像资料。在古诗阅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景物,若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图片和录音等,使自己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望庐山瀑布》一诗,可通过收集一些与庐山瀑布有关的影象资料来增强对这瀑布直观形象感。四是丰富想象,阅读时要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通过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3.领悟诗中的“理趣”,品位哲理美

诗中的一些议论往往表现得十分凝练,充满哲理,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等。这些名句,包含着诗人深刻的生活感受,充满了耐人寻味的哲理,思想容量极大,常常成为全诗的警句。在阅读时,应当注意品悟这些警句妙语,发掘其中的“理趣”,领会诗的哲理美。

4.品位语言美、鉴赏音乐美

在深刻理解了古诗诗意之后,再去品位古诗的语言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如品位前面讲到的通假、活用、词义变迁现象等。音乐美的鉴赏可以通过诵读来实现。“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要使自己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古诗本身就平仄和谐,声韵动人,诵读起来音乐感十足。再加上对于诗中语言文字和诗意的细致品位,可使我们诵读的时候能更好地把握古诗感情基调,处理好节奏停顿和重音等朗读技巧,从而更加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只要我们教给学生阅读诗歌的方法,指导学生走好每一步,学生就不会为诗歌阅读而头痛,从而能够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136

[2]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

篇(2)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按照语言学习

规律,学生必须吸收相当数量 的语言材料和经过一定量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

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不单纯是对 语言知识的积累

和使用,它还包括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因

此,英语教学 必须增加语言实践的量,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不断

加强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掌握为交际 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

教学的质量。阅读是我国学生接触外语信息、参加外语实践的重要途径。因而 提

高阅读能力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方式。

    我校是一所新办学校,93年秋正式开班。由于种种原因,开办之初英语教

学状况堪忧。 95年中考综合指示 W值在全市排名十九(全市共21所中学),学

校在思索,教师在反思。为此,学校提出"向教改要质量,向教改 要效益"的

口号。基于这种认识,学校英语教研组响应市、县两级教研部门倡导,积极加入

了"初中英语阅读 实验"教学研究行列,于96年3月开始了阅读教学第一轮实

验。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假设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

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 法,形成科学的阅读技巧,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

写全面发展,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理论背景

    1、语言学研究成果

    语言学研究结果证明:①人类有学习语言的能力;②人类学习语言有一定规

律可循,并且按照一定阶段发 展成熟;③人类学习语言有以下几条规律性原则:

第一是量变质变原则;第二是内因与外因的原则;第三是个 别差异原则;第四

是认知与情感机制渗透的原则。总之,语言能力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实践,需要多

方面的训练 。

    2、"情感"学说

    情感可以激发热情,而没有热情往往难以产生兴趣和动力。著名外语教学法

专家H.H.Stern说过, 情感对 外语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知技能同等重要,甚至

更重要些。教学中,教师的热情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热 情。学生的学习

热情高,可以产生学习语言的"内驱力";没有情感的投入,学生的良好学习潜

力和积极性就 难以开启。

    3、教育心理学理论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

动。言语运动在阅读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即使在默读时,也往往伴随着言语运

动器官的潜在发音动作。因此,阅读是与言语运动器官的发音 动作相互联系的,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发音动作;

另一方面, 通过分析综合活动来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思。为顺利地进行这

种分析综合活动,要求学生事先具备一定条 件:①有一定词汇与语法技能;②

有相应生活经验与专业知识;③联系课文了解来龙去脉;④了解作品背景、 中

心思想。

    三、实验方法

    (一)实验周期

    第一轮:初二下至初三上止,周期一年。

    第二轮:初二下至初三下止,周期一年半。

    (二)实验对象

    1.第一轮实验:九四级4个平行班,初二(3)、初二(4 )为实验班,另外

两个班为对比班,实验时间从 1996年3月至1997年3月,历时一年。

    2.第二轮实验:九五级7个平行班,初二(6)、初二(1)、 初二(4)为实

验班,其它班为对比班。 时 间:1997年3月——1998年7月,历时一年半。

    (三)实验变量

    自变量:科学的外语阅读教学

    因变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综合提高

    相关变量:教师、学生、教学条件

    班级学生均由招生范围正常入学,正常编班,均为平行班,实验中班级学生

不随意增减,保持人数稳定。 教师配备未作任何挑选,其工作量不变,教材均

采用JEFC教材及配套材料,未做任何增减。

    (四)实验目的

    1.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探索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

    2.正确利用丰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化,扩大知识面。

    3.有机渗透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理想、前途教育。

    4.全面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形成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五)实验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依据,运用功能法教学原理,遵

循教育规律,保证该实验顺利 开展。

篇(3)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正确理解新课标“个性化阅读”的精神,辨证处理学生阅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才能使新课程阅读教学取得预期效果。

一、课程目标与个性化阅读

课程目标是引导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总体规范和大方向,一切教与学都必需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目标要求。因此,个性化阅读的目标,也要受课程目标的制约,从阅读目标出发,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

(1)必须受到总目标的制约。总目标中的个性化阅读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以及初步理解、鉴赏作品。这是个性化阅读的目的。

(2)个性化阅读要受学段目标的制约。要想防止阅读教学中不到位或者越位现象的产生,就必需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自觉接受各个学段的制约。第一学段的阅读,重在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方法的学习上不作具体要求。第二学段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同时,对阅读方法的学习进行具体指导。如:词句的学习要以学习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篇章的学习要求能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中心思想的阅读方法。第三学段,则要求在学习与运用阅读方法中享受阅读,并强调语言形成的学习。第一学段的“个性化阅读”指导,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自己喜欢的内容;第二学段,则要从关键词句中感悟主题思想和中心内容;第三学段,则必须找准言语形式这个切入点,去体验与思考言语内容。

二、文本意义与个性化阅读

(1)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共性特点。如:有的在阅读时侧重整体思维把握内容;有的侧重分析思维、遵循从部分到整体。因此,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指导,既要有从整体上的把握,也要有部分的或针对重点的阅读指导。不能只强调整体感知,而忽略重点部分的学习。只有根据文本特点,综合运用整体思维与分散思维,交叉运用激感和引发知识经验的教学策略,才能做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指导。

(2)根据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指导。同一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对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同,知识背景是有较大差别;由于个性特点、家庭与社会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也有各自不同。因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无不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这就要求老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采取多种方式,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3)根据不同的学生个性指导。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才能积极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

(4)根据学生的自主性进行引导。学生的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在指导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促使学生不断增长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5)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其实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这是对学生的将来负责。

(6)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敢于批判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以及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展开讨论多从不同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有质的提高。

(7)做好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三、言语形式与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学会阅读,即学会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阅读,离不开言语形式。文本的言语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概括的表达,也有细节的描写;有情感的直接抒发,也有曲折的表达;有按顺序写来,也有倒叙插叙的峰回路转;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也有“人死黄花瘦”的清新婉约,即使是同一文题,言语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早期阅读给儿童展现了图文并茂的视觉材料,加快了幼儿大脑神经组织的发育和成熟,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早期阅读中的诗歌学习是一种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幼儿在每次的阅读活动中都非常喜欢看书中的图画,把图画变成朗朗上口的诗歌并将诗歌进行创编时,需要体现新意,才能激发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诗歌教学是老师通过各种方法,让幼儿喜欢大胆开口学习创编是关键。

一、创造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

早期阅读中的任务是具体、明确的,因此,幼儿要理解书本的内容,故事情节的前后关系,主要人物身上发生的变化等,就需要老师不断地组织调动幼儿的注意力。作为幼儿教师,需要在阅读活动中不断进行反思。《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指出: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要做到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 教师、同伴或其他人积极交谈,进而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在这样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中,幼儿的心情自然是舒畅愉悦,活动氛围也会显得轻松自在。幼儿就会形成喜欢说、愿意说的景象,爱上诗歌活动,喜欢创编。

二、教学方法要得当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组织任何一个诗歌活动时,要做到“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也就是说,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 法,以利于达到预期的目标,促进孩子的发展。例如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肢体动作去理解故事表达的内容。当然,一个成功的阅读教学活 动,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认真解读,对活动过程的灵活组织和对教案的精心设计。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教学实践,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阅读、理解、思考和表达,让幼儿在阅读中体验快乐,在阅读中收获成长。

在诗歌创编的活动中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教学步骤进行培养:

(一)讨论

每次创编前以讨论的形式开展、以开放式的问题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想想诗歌本身合格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内在联系,加深对诗歌能容的理解,通过让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老师之间大胆的讨论来激发幼儿的热情,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示范

幼儿园的孩子对于诗歌句式、及情感的处理不是很了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练习,让幼儿掌握句式结构,了解自己想象的事物要像原来诗歌的句式一样,发展概括能力,并将诗歌所体现的情感在朗读时加以处理,是诗歌创编具有完整性。

(三)图示

图示(图加文)方法是幼儿园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在任何的领域及教学中都可以运用,图示记忆法来进行创编儿歌,例如:幼儿创编“蓝色的天空是小鸟的家,美丽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教师就可以用简笔画记录下“天空、小鸟”、“幼儿园、小朋友”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想象画出相应的内容;另一种直接由幼儿自己选出或画出联想内容,直接呈现思维结果,教师在幼儿画的旁边注上相应的简单文字,使幼儿在讲述创编的诗歌是可以依靠具体、直观的线索。形象的图示既为幼儿的创编提供形象化的参考,又使幼儿的美术技能提高很多。

(四)游戏

给予每个幼儿提供创编的积极性和机会,可利用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形式来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全班幼儿可以“接龙”、“开火车”的游戏,就是让幼儿将各自的所创编的诗歌连接起来,形成一首常常的诗歌。所形成的的诗歌要求语言内容不复杂,幼儿能将游戏进行的很顺利。这样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的利用各种方法幼儿文学水平会提高很快。

篇(5)

这本书基本上在高二年级使用,集中的将唐宋元三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展示给学生。从目录中可以看出,(见文后附录一)三个单元的基本教学,都分为基本阅读和拓展阅读两个部分,基本阅读以诗人为线索,拓展阅读则以诗歌题材为分类标准。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觉这样的排版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就阅读能力提高方面显然不能做到专攻一类。以往我们的教学是基本阅读全讲,以介绍作家风格为主结合诗歌意象、抒情等细节进行教学,拓展阅读不全讲。这样的教学安排,在教一方,显然是比较全面,但是在学的一方,就不是很有效。所谓的有效,是指是否真正的体现出本年度的高考《考纲》要求。2011年语文考试大纲说明中古代诗文阅读的鉴赏评价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也就是说,考纲明确的指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考查学生的古典诗歌阅读能力。2011年的广东卷出乎意料的“含糊”,显然,对学生“技巧和积累”的考查最终将会指向综合分析能力的检验。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学生必须要具备独立的“赏析”古典诗歌的能力,这样才会在高考的大旗下游刃有余。

二、教学思路雏形

根据以上的思考,我想在古典诗歌阅读能力的教学和训练上分成三个梯度,第一梯度:基本知识;第二梯度:技法训练;第三梯度:整合分析能力提高.首先按照诗歌题材分类重新编排《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诗部分。

三、教学过程设想(以高二年级诗歌教学为例)

1、第一梯度教学尝试:

首先,培养“诗性”,记忆基本常识。

比如:关于传统诗歌意象的含义的教学,力争在生活中找机会让学生多一些生活和情感体验,“晴朗的夜晚,让学生举头望明月;狂风暴雨的时候,让学生凭栏远眺;繁华盛开的时候,踏足校园闭目品析;微风渐起的时候,扶风静思……”;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尝试新鲜的教学方式,我曾经讲过一堂复习课,主要针对“意象”做总结复习。以仿写句开始教学:“一看到……就想到……”先举例:“一看到月亮就想到亲人;一看到月亮就想到诗人客居他乡”然后给出一系列的意象“风雨、浮云、流水、杨柳、大雁、燕子……”要求学生结合知识和生活体验来接龙。这样的一节复习课,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但是已经达到了意象意义梳理的目的,而且形式简单,完全可以随时放到教学当中,既活跃气氛又加强记忆。同样,这种方法也可以总结各种题材的思想感情。

其次,“意象――意境――思想感情”进行诗歌教学,强化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这一梯度知识的特点是“琐碎”、容量庞大,但是,这样做学生也只能浅尝辄止,而且基本上不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原本就毫无规律可循的基础知识无法有效记忆。统一每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比如,“即景抒怀诗”这一单元的诗歌教学,学生应掌握通过意象推断诗歌题材并了解该类型诗歌所抒发的五种基本情感。以意象――意境――思想感情为主线,穿插一些表现手法进行讲解,基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贪多求快的教学心态是完全不可取的。

2、第二梯度教学尝试:“循环反复”强化技法

如果说上一梯度解决的“米”的问题,那么,这一梯度将试图解决的是“为炊”的问题了。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典诗文的阅读,重点都在于“阅读”二字,说白了其实强调的是一种阅读的思维方式。经常有学生反应,明明知道诗歌中某意象的意义,但是还是看不懂,也不会做题目。这样的情况很常见,问题出在那些能够背诵记忆的知识是“死的”,缺少了“方法论”就如一潭死水。放眼望去,关于古典诗歌鉴赏方法多如牛毛,各有特色,有的甚至可以被总结成公式,而我推崇的方法是“先情感思想后表现手法”。

任何诗歌都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无论他采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修辞,什么手法,都是为了表达这个内容而服务的,也就是说形式服务于内容。先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再结合这种情感来分析手法。个人认为,学生阅读诗歌主要的困难是把握诗人在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旦明确了诗歌的思想感情,又明确的知道所有的语言、写景、抒情、修辞、形象都是为表达这一诗歌主题而服务的那么就解决了“读懂诗歌”的问题,那么,老师通过两个问题考查学生是否理解诗歌内容这样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第三梯度教学设想:“高屋建瓴”化有形于无形

之所以是设想,是因为还未在学生中有效的开展,但是对这种提高阅读鉴赏能力的方法却很有信心。就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将老师解放出来,让学生去独立赏析古典诗歌,具体做法很简单,只给出诗歌及注解,要求学生用200字左右的文字赏析此诗。先不做内容要求,答案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不断引导,不断完善,最后达到横一条线:从题目――作者――诗歌内容――注解背景;纵一条线:从字到词到句的表现手法分析到整首诗歌情感和思想的挖掘,一横一纵,深入分析诗歌,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相信学生能够在古典诗歌阅读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篇(6)

古人把“诗歌教学”放在“六经”之首。足以看出诗歌教学在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诗歌在初步读写教育阶段是很好的教材,更是很好的训练方法。

一是在初步阅读阶段是否要读诗教学,读诗教学的优点是读诗教学在初步读写教学阶段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一是由诗歌的特点决定的,诗歌容易阅读,篇幅较小,适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注意力集中的状况,又因为诗歌都是押韵的,具有容易读,容易背诵的特点,对于刚开始阅读的学生来说,读诗无疑比阅读小说来得更容易,很能迎合孩子的兴趣爱好。二是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感知了语法,对于诗歌中的虚实字的搭配,通过音节来表达情感,娴熟的驾驭文字,无形中学习了语法搭配,由于诗歌短小精悍,每字每句都经过作者深思熟虑,搭配得当,虚实相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掌握语法知识,三是诗歌以其独特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审美。不知不觉的对读者进行审美熏陶。诗歌的审美价值、情感价值、文学价值和人文价值能让学生全面提升文学修养,进入到诗歌的独有境界。读者和作者无形中进行心灵的碰撞,灵魂的对话。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决不会觉到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朱光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493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十分有益。四是无形中提高写作能力,学生能从读诗中学习到很多,在不知不觉中,感受赋、比、兴,感受各种写作手法,比如象征、用典、借代、夸张、排比、比拟、对比等等写作手法,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的写作能力。另外,诗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美,每个字都是经过作者推敲得来的,阅读诗歌对于学生培养语言的敏感,找到语感具有很大的意义,能提高写作水平。所以说,读诗教学在初步读写教学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读诗教学需要读什么,夏丏尊先生曾经发表过《阅读什么》的演讲。所以读诗在进入阅读教学的第一阶段读什么很重要,这就关系到选择诗歌的教材的问题,就诗歌教材的问题,在20世纪末有过一场关于诗歌篇目的讨论,唐诗、宋词、新诗、外国诗歌的比例应当如何分配,张志公先生总结传统语文教材诗歌教学部分时总结了传统语文诗歌教材《千家诗》、《训蒙诗》、《小学弦歌》,是母语教育的最初教材,从内容上看都是,有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但也不乏有语言魅力的诗文,那么当今编写诗歌教材的时候,更应该去伪存真,寻找那些人类文化的高度浓缩,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文章。三是注重读诗的方法,读诗的办法和阅读的方法是吟诵,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就十分注重“读”的作用。心理学表明,从记忆的效果来看,多种感官并用比只用一种感官好得多。读诗教学,经过了千百年的考验,依然具有它独特的实用性。尤其是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更是应该注重“读”,为什么要用诵读的方法呢,因为诵读这种“有声语言”本来就是一种语言艺术,不论是音调的高低,还是语速的缓急,还是语言的轻重,还是声音的抑扬,还是文字的顿挫都可以有效的把学生带入情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就是音乐美,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毛诗序》在琅琅读声中,才能更好的体会到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叶圣陶先生也倡导美读法:“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诗要有读才能体会到诗歌独特的魅力,诵读不仅能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景中,更能与作者对话,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感染读者的心灵。斯米尔诺夫说过:“作品的诵读占着我们工作的大部分,假如我们认为诵读的材料是第一流的作品,那么这种作品的艺术方面:色彩、形象、语言的圣诞,必须用这样的方式来教,既是要保证学生对美的了解。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懂得和受它感染。”列戈维也特教授曾说:“作品一被高声诵读就成为好懂易解了”因为诗歌用字都十分讲究,只有朗诵出来,分辨出字的轻重,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意义,也更有利于孩子体会诗歌的音乐美。音节的轻重缓急和诗歌所要叙述的内容应该息息相关。通过诵读,可以无形中对诗歌有更深切的理解,更有效的对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解作者情绪,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必要时也可以采取教师带读,学生模仿的诵读方法。

作者:徐君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篇(7)

(一)解读程式化现象的存在

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广泛普及,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思维的观念禁锢着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因此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给学生灌输一些固定的、程式化的答题模式,而并未真正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自身对诗歌的主动体验。在苏教版的高中语文现代诗歌中,部分教师钟情于向学生介绍作者生平、诗歌流派等表面知识,对诗歌中诗人的情感也从应试答题的角度指导学生,大大降低了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二)解读随意化现象的存在

虽然对现代诗歌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的独立体验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可有效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所谓个性化阅读并不是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随意解读,而应该立足于文本和诗人的自身经历进行科学的解读,最大程度的尊重诗歌文本的客观性,继而在此基础上根据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进行重新构造。然而,脱离文本进行随意解读的诗歌阅读活动仍然广泛存在,严重束缚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文本细读法和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联系

(一)文本细读的概念

何为文本细读?顾名思义,文本细读就是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充分的阅读,但是并不意味着将每个字词放在显微镜下进行仔细的检查,而是要以语言为基本点,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方法,通过创建特定的语境,从而有助于学生鉴赏能力和欣赏能力的提高。将文本细读法应用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中来,应该更强调其包容性,始终以文本的语言为出发点,在对文本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

(二)文本细读和现代诗歌问题的内在联系

之所以在苏教版的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文本细读法,是因为苏教版教材中所选取的现代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对于这些经典的作品,就应该对其文本进行细致充分的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从中获取文学审美价值,提高文学修养。首先,现代诗歌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如在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中,诗人就透过精炼优美的文字传达出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其次,现代诗歌所具有的高度凝练性也需要对其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如在艾青的《北方》一文中,作者就是将自己的情感凝练为优美的语言,但与此同时,必然会造成情节的跳跃,而这正是现代诗歌的特征。

三、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现代诗歌结构的细读

在进行现代诗歌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诗歌的结构进行基本的了解,如果缺乏对诗歌整体的把握,将会很难深入到诗歌文本中去。要对诗歌的文本结构进行细读,实际上就是要把握好诗歌阅读的节奏和旋律的关系,这两者之间既是约束和奔放的协调,又是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因此在对现代诗歌进行细读的过程中,应该把读放在重要的地位,尽可能的把握好节奏和旋律。首先就是要找准诗歌的感情基调,其次要感受诗歌内在的韵律起伏。如在食指的《相信未来》一文中,整篇文章都是高昂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应该在朗读的过程中,以一种激昂明快的旋律进行阅读。但与此同时,由于该篇诗歌的整体情感比较积极,所以要处理好情感和节奏的关系,在文章最后可进行情感总爆发,使整个阅读过程有一气呵成之感,给自身和别人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

(二)现代诗歌语言的细读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的现代诗歌中,都是以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独特的人文价值选入其中的,诗歌语言自然是极其精炼优美的,同时具有就较强的张力,不仅对所写的事物进行描述,还能创造出新的形象,最终达到人与物的有机融合。因此,我们教师在对现代诗歌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要对其中的语言进行仔细的阅读,反复品味,有时一个简单的词语和句子就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含义。如冯至的《别离》一文,其中透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对人世间美好友情的歌颂,通过“挥手”、“辽阔”等词语表达出了友情的价值,传达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感悟。

(下转第24页)

(上接第23页)

(三)现代诗歌意境的细读

我们在前面提到,在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都是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优秀现代诗歌作品,而优秀的诗歌,总是能够传达出一定的艺术意境,可以说是按照一定的美学规律,将一系列的诗歌意象进行整合,从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的过程。因此,在运用文本细读法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对个别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推敲,还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对诗歌所营造的意象进行探析,从而真正领略到诗歌的魅力。

四、以苏教版中的《北方》为例对文本细读法进行探析

篇(8)

【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146-0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一直和人类生活中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诗歌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本土文明的鲜活存在,它理应成为我们各级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现今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经济现代化、文化快餐化的时代,人心日益浮躁,急功近利,社会的喧嚣已经侵入人心灵的一方净土。面对这样的时代,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1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

纵观初中学生阅读现状,毋庸置疑的是,在各种体裁中最受欢迎的是小说,其次是散文,阅读诗歌的人少之甚少。这说明诗歌在中学生的阅读中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初中的诗歌教学,也并没有引起教育界有关人士的足够重视,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即中考作文将诗歌写作拒于门外,这导致了中学诗歌教学长期处在一个贫弱的状态当中。深究其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观念 方法滞后

在当前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的背景下,多数教师在诗歌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尽管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注重归纳主题思想慢慢地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转变。但是,我们的大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仍然陈旧、老套,和他们的教学初衷相违背。在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串讲方式和串讲加背诵的教学方式,极少采用诵读并进行点拨、引导等灵活、引入的方式。这充分说明,教师对诗歌教学目标的预设虽然注重了情感的渗透,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却直接抹杀了诗歌的诗意,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诗歌的关注度自然下降。

1.2 学生应试 畏难心理严重

现在初中教育仍然围着中考转,考试几乎不考诗歌。例如作文,只要不是命题作文,出题者就会注明,除诗歌外体裁不限。试题中即便涉及一些诗歌方面的内容,也多以联句的形式出现,且考查的都是名句,题目简单,形式单一。考试的指挥棒使学生仅以背诵若干名句为能事,不求甚解。抱着这种应试的心理,学生学习诗歌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于现代诗歌,他们更是懒得过问,因为中考对此不涉及。考生没有了中考的压力,自然不肯在诗歌上花大力气。另外,由于诗歌理解起来偏难,学起来费时费力,导致一些同学产生了严重的畏难情绪,许多同学看到课后的“背诵”二字就顿生反感,对于诗歌的学习自然兴趣不高,消极懈怠。

1.3 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大

当今,“文化快餐”充斥文化市场,传媒多样化、信息化,特别是电视文化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给人以全方位的享受。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青年读者。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变低,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充斥,学生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卡通、漫画、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口袋书。经常阅读这样的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的口头禅:“哇塞!”更有甚者,拿我们的经典诗词开涮: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如此这般,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诗歌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 优化初中诗歌教学的对策

综上所述,诗歌受到冷遇,一方面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心理有关,另一方面又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因此,要解决目前诗歌教学中存在的矛盾,要实现诗歌自身的艺术价值,除了端正思想,关键的就是优化教学策略。

2.1 未雨绸缪 抢占先机

所谓“未雨绸缪 抢占先机”就是要学生在学习诗词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布置的预习是老师有指引性的带有作业性质的预习。例如,我会先利用小黑板把生字词写出来让学生做,要求学生把关于此诗词的作者的生平经历尽可能详细地找出来;我还喜欢让学生课前写一段与诗词内容有关的话,以便与诗词进行一个比较学习,明白诗词语言的精练,使他们在语言上有所收益等等。当然预习作业必须是有针对性和适量的,否则就适得其反了。而要做到有效,就需要老师认真地花精神地去备课,引导学生进入最好的课前准备状态。

2.2 诗读百遍 其义自见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和意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2.3 一读一问 循序渐进

在教学中,我采用读思相结合、一读解决一问题的模式。例如,一读诗词,读准音;二读诗词,读准节奏;三读诗词,弄明诗词意;四读诗词,体会情感……这样,能使教学显得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也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设计的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符合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所以收到了较理想的课堂效果。

篇(9)

当前,随着对学前教育重视度的全面提升,普遍家长、教师甚至整个社会都开始全面重视幼儿早期教育,然而,在重视的背后,极容易陷入另一个误区――“拔苗助长”,很多家长都提前将幼儿送往各类辅导班、兴趣班,力求从小就抓好幼儿的教育,殊不知,拔苗助长的行为很容易挫伤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导致幼儿自身开放性思维的发展受到限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谨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笔者发现幼儿在幼儿园的三年时间里,语言能力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特别是对于朗朗上口的诗歌类,幼儿更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爱和期待,这些诗歌中蕴含的知识是可以不断延伸和拓展的。以下是笔者关于早阅诗歌的几点探索。

一、营造宽松互动的教育氛围

在早阅诗歌的探索和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应当为幼儿营造宽松互动的教育氛围。在早阅诗歌的开始阶段,很多幼儿可能会觉得难度有点大,不容易一时对诗歌进行消化吸收,笔者先为幼儿们营造宽松互动的教育氛围。

1.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

在幼儿教学中,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多媒体、电子白板这类信息技术工具,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为幼儿教学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比如学习《三只老骆驼》时,笔者就用多媒体播放了有关骆驼的照片,再引导学生们进行阅读,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

2.亲子阅读游戏的参与

亲子阅读游戏的参与,是营造宽松互动氛围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说,笔者会用短信或者微信平台的方式,引导孩子和家长一起参与阅读游戏。在活动时,笔者会让孩子们将诗歌背给家长听,与家长一起分享诗歌,通过亲子阅读游戏的参与,让亲子诗歌阅读同步参与。

3.阅读环境的精心布置

阅读环境的精心布置,对于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阅读氛围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对阅读区域环境的创设,调动幼儿阅读的积极性。比如笔者结合《幸福的种子》里面出现的绘本故事,在孩子们的读书区域放置了相关绘本图片,学生们一看到图片就会不自觉想起诗歌。

二、探索高效创新的教学方法

在早阅诗歌的实践中,笔者采用创新高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真正收获“知识的种子”,对诗歌内容充满期待。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高效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高阅读成效,方法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在早阅诗歌的开展中,可以通过教师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话题,吸引幼儿的阅读好奇心。比如《小胖小》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就提出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你们有好朋友吗?”“小朋友可以说说自己好朋友的特点吗?”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对阅读课充满了期待。

2.设计温馨图书活动

通过微学生创设温馨的图书活动,引导幼儿参与阅读活动,在开展温馨图书活动的过程中,笔者积极引导幼儿们参与,让每一个幼儿都能融入到图书活动中。

温馨的图书活动中,笔者引导每个幼儿都上去讲故事,将诗歌和故事内容相结合,看谁讲得流利,通过图书活动的布置,让幼儿们爱上诗歌。

三、实施全面有效的评价手段

评价改革在幼儿早阅中起着能动的作用,幼儿如同一株迎风而长的幼苗,在实施评价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能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有效的评价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淡化幼儿错误

幼儿的自尊心一般都比较强,有的幼儿甚至不能容许别人指出他的错误。笔者结合经验发现,在教学中要注重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采用正面表扬的方式淡化幼儿的错误。

2.关注个体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对于幼儿来说也是一样的,他们身上折射出成长的差异、家庭背景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等,在关注个体差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每个幼儿自身的特点,实施个性化的早阅诗歌方式。

3.适时进行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进行指导和调整,运用一些比较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错误,并且能够愉快接受意见,进行改正。

总而言之,幼儿早阅诗歌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效。在早期的尝试过程中,笔者发现幼儿们的记忆力非常好,知识点的消化吸收能力非常快,通过早阅诗歌,幼儿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都有了全面提高。笔者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探索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要构建更丰富精彩的教学活动,真正实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汪耀,童诗朗诵的教学探析[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4,1.

篇(10)

诗歌是通过精炼、生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独特的形象,构成优美而深远的意境,能够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理想愿望的文学体裁。而现代诗歌在感情抒发上则显得更加奔放,其不受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所套,不讲究语言外在的格律,只注重诗歌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诗歌都比较感兴趣,因为诗歌富有节奏,有些诗歌用韵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音乐的美感。“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对诗歌感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但是,现在的诗歌教学却令人担忧,老师对诗歌单元不够重视,认为在课堂上读一读,了解一下作者的思想就行了,学生也不会花多大气力去学诗歌。上到初三,因为课程紧张,诗歌单元往往成为自读单元,教师不再讲解,学生自然也不会去阅读。诗歌为何成为附属品,可有可无?我看是跟现在的考试制度有很大关系。中考、高考作文是每年的热门话题,前几年写作要求是“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现在虽然写作要求有一条是“文体不限”,但历年来也极少有考生写诗歌,满分作文也从不是诗歌。为了迎合考试和阅卷老师的口味,在教学与考试当中,诗歌被逐渐排除在外。再看看现在的文坛,著名的诗人有哪些?屈指可数。小时候,我读过席慕容的诗,读师范时读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诗中优美的意境深深影响了我,让我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但现代诗歌似乎没有了发展,即使有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其他的如小说、散文却是得到迅猛发展,小说家、散文家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试想一下,学生在学校没有了读诗的兴趣,以后还会有写诗的兴趣吗?所以诗人少也在所难免了。这样看来,现代诗歌的教学在初中就应该重视起来。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进行诗歌教学,让学生对诗歌感兴趣,获得美的享受,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并产生写作的欲望呢?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诗歌语言文字的美。

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中,《语文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当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屏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在语文课上,只听见老师的滔滔不绝、不闻学生的琅琅读书声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诗歌具有独特的形式,富有美感节奏感的诗句更是适合朗读。诵读,相对于文字来说是具体的,是形象化的。朗读得好的,是基于将相对抽象的文字,经过自己的充分想象,激活成具体的、有情感的形象,之后用声音表达出来。艾青说:“诗必须有韵律。”教学中,紧紧围绕诗歌的这一特点反复诵读,就能使学生进入到艺术氛围中,加强对诗歌美的感受。

我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时候,用了最朴素却又最有效的方法:朗读法。朗读时,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分散读,个别朗读,教师范读或听录音,齐读,齐背。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几分钟,初步感受诗的停顿、节奏、重音。这个时候,学生还不是把握得很准。然后由一两个同学来读诗歌,其他同学参与评议。评议也是可以有多种形式,师评生,生评生,生评师。读读议议中,学生逐渐体会文中的感情了。接下来听录音,标节奏和重读的词,一般来讲,能鲜明地表达诗人的感情的词语,包括中心语和修饰语,就应该重读。然后分散朗读。一次次地朗读,学生对语调、语速的快慢、音长音短、节奏、重音也就把握得较好了。每读一次,也是学生对文本推敲一次,理解也就更深了。这个时候,老师也要来一次声情并茂的范读。范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情的先导。一首原本不起眼的诗歌,通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带),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意境。我在范读这篇课文时,“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我读得轻缓抒情,学生评价时说好像看到了太阳冉冉升起,光明就在眼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就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在朗读声中显现出来。

二、品味推敲诗题和字词,揣摩艺术表现手法。

今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查和培养,注重选材的教育功用与人文价值的充分体现。诗歌赏析题目前尚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考查内容较为浅显明了,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能力、对于诵读诗歌的语感表达能力、品读诗歌进行情境体验的能力、对诗中人物形象的认知能力等。基于这样的要求,在教学中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和品析能力。要理解一首诗,就要抓住诗的题目和关键词。有许多诗的题目就点出了诗的主旨。余光中的《乡愁》,题目告诉我们他在诗中抒发了思念家乡思念祖国之情,《雨说》的诗题点出春雨告诉孩子们要笑着生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写出天上的繁华。通过推敲诗题,往往可以初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基调、写作视角等,为进一步揣摩艺术手法打下基础。

推敲诗歌的字句,要注意诗中最传神的字词。从这些字词,往往可以感受诗人写诗的用意。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体会诗歌的感情可以从词语的感彩入手,抓住关键词语(即“诗眼”)所蕴含的丰富感情,比较各种不同词语句式表达感情的不同效果,就可以挖掘出感情之“泉”。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问学生:为什么不用“清脆的喉咙歌唱”?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嘶哑”一词写出鸟儿饱受折磨,痛苦不堪,这样写实际也写出中国人民受尽帝国主义者的蹂躏,更能突出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

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很强,表达技巧相当丰富,如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如何指导学生把握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这就要指导他们体味诗中所运用的物象、由物象所构成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从而看诗词的意境。诗中的意象看似随意,实际都是诗人精心选择的。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这都是客观事物,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则为诗的意象了。这些意象都有特定的内容。“土地”象征遭受战乱、受苦受难的中国和人民,“河流、风”象征愤怒的人民,“黎明”象征光明的未来。作者运用这些意象表达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国主义感情。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语意的跳跃、意象的模糊,要靠读者的想象。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诗歌。“想象”是无中生有,联想是“由此及彼”。指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就应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补充诗里没有的内容,联想诗里的言外之意。如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一阵微风”、“一片阳光”,这里运用比喻,从这些比喻中,可以联想到什么?学生通过对诗的反复朗读和思考,自然会体会到前两个比喻概括了“少男少女”的特点,他们充满青春和活力,代表了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后两个比喻写出诗人的歌声要像“微风”一样吹拂少男少女,像“阳光”一样温暖少男少女。推敲字句,可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凝练;揣摩艺术手法,又让学生了解到诗歌创作的技巧,为写诗打下基础。

三、堂上推荐和课外积累优秀诗作,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

吕叔湘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阅读是人们获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给学生打造的一笔终身财富。由于考试和教育评价体制改革的滞后,应试教育的格局迄今尚无根本改变。因此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简单有效的方法,多数老师不愿实施。我在教学中除了规定学生每学期阅读名著之外,还向学生推荐优秀诗篇。这一年中,推荐了《再别康桥》、《死水》、《中国的土地》,诗歌集《繁星、春水》等等。我每周坚持开设“阅读课”,每次都有一个专题。在诗歌阅读交流课上,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同学之间也相互推荐新诗。一个学年下来,每个学生就读了几十首现代诗。有些诗歌是高中才学的,现在他们才读初一就已读得琅琅上口了。在课外的积累中,学生会发现,没有任何一种文学语言比诗歌的语言更凝练。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诗歌语言构建的意象在我们面前展开,能积极地拓展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的联想与想象获得巨大飞跃。这优美雅致的语言,给我们无限音乐般的享受。诗读得多了,就会产生写诗的兴趣,所以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创作。

四、用教师的写作来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

现在的初中生,向师性和模仿性是很强的。一个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能写一手好字、能写好文章的老师,我相信他一定受到学生的欢迎。他的学生也必定会模仿他的字,模仿他写文章。朱永新的论文《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其中有一个观点说到师生共同写日记,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写是形式,但写带动的是思考,是实践。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对他的这个观点,我也有些自己的看法。教师坚持写日记,大部分人可能做不到的,但如果能坚持写文章,并拿出来和学生分享,这应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我教学诗歌单元,也尝试写一些诗歌。在课堂上我满怀激情地朗诵自己的诗。我的《游贺州姑婆山》、《母亲是一面旗帜》这些诗都得到学生的喜爱。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也产生了写作兴趣,开始尝试诗的创作。七年级的杨振宇同学写的《爱与恨》,“有一种力量/能使干涸的海洋泛起波涛/能使百丈的寒冰融化成水溪/能使秃平的高山长成茂盛的森林/气馁的人遇见它重现希望的阳光/它是那么伟大而神圣/但又那么平凡/那便是爱/是爱给予的力量/还有一种力量/能使和平的世界笼罩厚厚的乌云/能使美好的家园瞬间变为废墟/能使美丽的草原变成干旱炎热的沙漠/她来自每个人的心中/那便是仇恨/我相信/恨会随时间逝去而变得暗淡/爱却会散发熠熠光芒。”这首诗虽稚嫩,也不押韵,但他看到爱的力量,联想丰富,抒发了情感,实在难得。还有其他学生的如《夏夜》以明快的格调描绘儿童的奇思妙想,《蜜蜂颂》以朴素的语言赞颂蜜蜂奉献精神等,这都是学生自己创作的小诗,他们能大胆想象,写出不同风格的诗,这不正是现在教学所提倡的创新吗?想象是创造的先驱,是人类腾飞的翅膀,诗歌的创作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成功。

篇(11)

诗歌的描绘一般都是具有画面感的,教师需要将学生带入到诗歌描绘的情境当中,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当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加透彻地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引导工作,尽量的为学生营造一种诗歌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表述的整体环境,根据这样的意象来深入的体会诗歌的含义。比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这首诗歌表面上看比较唯美,但是却是运用了象征性的意境隐藏着深刻的含义,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到深层次的含义。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创设意境,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视频:一个身穿丁香花衣裙的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在充满江南意境的石路上行走的背影,淅淅沥沥的小雨加上唯美的画面,会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当中,急切地想要阅读诗歌,解决自身的疑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描述加上画面的呈现立刻让学生进入情境,“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时,作者的情感明显的发生了变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进行诗歌鉴赏,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意象表达手法,应该是间接的反映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学生只有真正的走进诗歌描绘的意境,才能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所以说走进诗歌意境是进行鉴赏的前提条件。

2.丰富诗歌鉴赏的方法

在传统教学当中,进行诗歌鉴赏的方法是比较单一的,基本上就是在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之后,通过固定的模式“从诗歌……的描绘中,可以体验出作者……情感”来进行分拆鉴赏,这样的方式单一枯燥,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随着教学理念的改革和创新,教师应该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中运用更多的方法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的魅力。在进行鉴赏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图片以及音乐方面的辅助引导,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来了解诗歌的情感内容。通过画面的呈现能够让学生更加立体的感受诗歌,借助辅助手段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创新诗歌鉴赏的方式,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让学生将其中的意境表现出来,从学生画出的画面上也能够看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比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时候,教师可以找出其中的一段,让学生对该段描述的场景进行理解,并且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开头这样的描述已经构成了画面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然后将自身的想象结合诗歌中描绘的情境,展现在绘画作品当中。这样的诗歌鉴赏方式是比较有创新性的,对于学生来说形式新颖,同时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又有了一定的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候能够展现自身其他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诗歌鉴赏活动中来,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

3.阅读课外读物,提升诗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