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效课堂练习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6 16:01: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效课堂练习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效课堂练习

篇(1)

1、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维的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推理,去解决问题。在不断进行思维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2、及时反馈调整教学。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数学知识,可能形成正确的数学认知结构,也可能形成错误的认知结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检查和了解学生所学的知识,获得反馈信息后达到对学习知识的全面了解,而教师此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更进一步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

3、积极巩固消化新知。“练习”就是指再次学习以求熟练。它直接目的就在于促使学生及时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技巧与智力。

二、练习的设计

课堂练习,它是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的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别,对教材里的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使之能有层次性、趣味性、开放性等,能从质、量两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学生对课堂练习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练习的内容是否新颖、有趣。

2、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为此,在练习设计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设计上,要努力改变传统练习中“千人一面”的做法,要设计出难易不同、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的练习。

3、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并概括出来的,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进而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因此课堂练习设计中,应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人人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自己的身边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课堂练习不要局限于现成的教材,要拓展思路,扩大视野,将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现实素材改编成有新意的练习。如在教学四年级《认识角》时,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经历圆柱的滚动的远近与斜面的角度有关,这样的练习设计来源于生活,实践性课堂练习强调亲身经历,在观察、操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4、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致使同一道题目具有多种解答方法。教学时,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多解的条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和多式样的尝试,寻求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解法。对同一道题目有多种答案的可能性,这样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避免思维的片面性、单一性,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加强对习题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练习,克服考虑问题的单调性,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良好习惯。设计突破教材的束缚,敢于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开放性的题目,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知识的空间,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2)

新课改理念下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与以往不同,数学课堂更要求“精讲多练”,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可见课堂练习在高效数学课堂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短短的40分钟内如何高效地完成一节课,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对课堂练习的处理。以下是我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出的一点经验。

一、“过马路”式策略

“过马路”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事件,首先看红绿灯,确定是绿灯后,穿过马路到达马路对面,这跟我们平时的课堂练习设计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上课前老师先得把握课本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教学目标,然后设计相应的课堂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该策略主要是对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要求平稳扎实,面向每一个学生。适用于新授课,尤其是概念课的练习。该策略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熟读教材,了解与本节课相关联的内容,在课前要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这是每个老师上课前必须要做的。(2)设计与教学目标平行的练习题。教师在明确了教学重难点后,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相应的练习题。

“过马路”式的教学策略,是理科每一节新授课课堂练习设计的一般模式。如:“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我给我的学生设计的课堂练习仅仅围绕定义和标准方程,让学生能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椭圆?什么样的方程表示椭圆?虽然这部分比较简单,但是越简单越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不要担心你讲得简单,基础打好了才会有上升的空间。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更没必要谈能力了。

二、“盖大楼”式策略

练习的设计应该严格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难点,分层设计。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练习一般都要经过“感知―理解―掌握”这三个阶段,设计练习也应该先基础后变式,由简单到综合,由直观到抽象,层层递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提升的空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其有所提高。因此我们一般上课基本都采用的是“盖大楼”式的练习策略,要求由浅入深,逐步强化。适合新授课的二、三课时及复习课,尤其是高三的专题复习。这类课堂练习策略一般有以下三个步骤:

1.“打地基”引入

这是一般课程设计的前提,课堂练习的设计也是一样,跟上述“过马路”式的策略一样,在这只是通过一两道简单的基础题给学生热身。

2.“变式”巩固

变式训练是数学经久不衰的主题,它是在“打地基”的基础题上,对题目进行变动,让知识迁移,提升学生的变式思维能力,对知识进行巩固。如:在“数列”中利用公式求通项和时只要满足an-an-1=a,(a为常数)我们就可以很快知道它是等差数列,用公式解决。但是若将上式变为an-an-1=A(A为关于n的式子)怎么解?由此完成知识的迁移,累计相加求通项和的方法就诞生了。

3.“精装修”强化

这一步是分层教学的关键,它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引进一些高考题目,让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提升能力,也让学生了解一下高考题型。这一步我们在课堂练习中都在做,高考链接是数学课堂的亮点,尤其对学习好点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

三、“诱导”式策略

以实际生活中的相应实物、事件为素材,将其应用于课堂练习中。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如“独立性检验”中,教师提出问题:性别是否与数学学习的好坏有关系?顿时教室里就会沸腾,借此契机将独立性检验介绍给学生,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然后再选取相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此策略也适用于三角函数、解三角形、概率统计的练习题设计。

四、“动手实践”式策略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存在,数学的奇妙,从而不断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生活中获取知识更是其乐无穷。例如,我在讲解“三角形”这节课时,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学校宿舍楼高的练习。课前让学生准备了测量工具、三脚架、量角器、卷尺。然后在第二天上课时,直接把学生带到宿舍楼前,分成八组,共同合作分别测量,然后各组计算数据。每组测量计算的数据都不一样,完了我给学生提供楼高的真实数据。有些组的学生测量计算的数据误差很小,很接近实际数据,学生都很高兴,顿时充满成就感。

这个练习把学生从课堂带到户外,让学生充分与大自然接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采用很贴近学生的实物为素材,增强真实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这样的练习学生兴趣十足,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愉快地解决了楼高问题。实践练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篇(3)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尤为重要。通过趣味性练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质疑,产生求知欲,从而积极思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学,而我马上判断出是否被3整除,学生用竖式验证后,头脑中便产生了“老师是用什么方法那么快算出来?”的疑问。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找到其中的规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教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寓教学于游戏之中,把单调的学习变得有趣,把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活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孪生兄弟”的游戏环节,把分数卡片发到学生中,当一位同学出示一张分数卡片时,要让学生判断自己手中的分数是不是和同学手中的分数大小一样,如果一样就高举分数卡片大声说出这个孪生兄弟是怎样辨认出来的。学生通过游戏能快速找到8/16=4/8=1/2;21/28=3/4等等。

二、课堂练习设计要有生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这就是说,数学在生活中来,最终又回归于生活,所以,教师要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我设计了“找同学”的练习,1.学号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2.学号是最小的质数3.学号是最小的合数4.学号既是奇数又是合数5.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的设计,点燃了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的强烈求知欲,积极参与,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篇(4)

在数学教学中,不论是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为知识的迁移作准备,或引入新课,使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乃至系统梳理,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等,一般都是结合练习进行的。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技能,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课堂练习安排得当与否,也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课堂上的时间很有限,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个课堂练习,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之目的。我认为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以下几方面。

一、目的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练习的目的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编排练习题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练习。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即通过该题的练习将促进学生深化理解哪些知识,形成掌握哪些技能,侧重发展哪些能力等等。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盲目多练,摒弃臃肿的“题库”,走出题海战术多劳少得的误区,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

二、层次性和整体性相结合

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练习的层次性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化式习题,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向技能、智能方面转化。同时还应该根据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利于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实践活动中,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练习的层次性还要和练习的整体性相结合。从学科教学任务的整体出发,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还要注意练习的整体性。数学知识结构本身逻辑性、连贯性比较强,我们还应该认真分析课题在本单元、本书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它们内部的相互联系、知识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注意知识系统的整体性、连贯性。

那么具体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①设计好学习新课的准备练习;②重视基本题的练习;③逐步提高对练习的要求。

三、趣味性和开放性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活动的倾向,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的练习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正如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完全符合新课程思想:“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习题更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充分体现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课堂要开放,学生思维要开放。合理设计开放题进行开放式教学,能更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问题,把握知识点。

四、类比分化,形成系统

比较是人在大脑中把各种对象和现象的个别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加以对比,区分和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及其关系。通过比较,不仅可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系统。

总之,练习是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安排要有坡度、有层次,训练方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多样又注重实效,努力做到练习内容有序,由易到难;形式多变;情节有趣。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5)

一、练习要抓住重点,明确目标

数学课的每一次练习都必须明确练习目标,按学习过程将练习分为:准备性练习,形成性练习,巩固性练习。

准备性练习要根据所学知识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目的是为了新旧知识间的衔接,促进知识的迁移;形成性练习要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设计,目的在于促进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实质性联系;巩固性练习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以达到有效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在准备练习时,不能为图省事,过于依赖书本,所有的练习均来自于书本且不加选择。书上的练习不是不好,书上的练习是共性的、基本的东西。我们如果能投入精力设计出一些针对本班学生学习情况的练习,会更省时更有效果的。

二、练习要有针对性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短短的45分钟内,既要完成新授知识,又要及时进行练习巩固,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课堂练习更有效呢?在备课时,针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老师设计的练习更应具有针对性。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更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值得提出的是,现在很多老师对练习的精化和优化理解很不够,以为练的越多效果就好,于是题海战术,把学生压得透不过气来,这样,学生又累又苦,整天埋在作业堆里。久而久之,学生麻木了,对学习不要说是兴趣,简直是害怕或厌恶,这难道是有效教学吗?

三、练习设计要讲求层次

《国家课程标准》指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练习设计没有体现出层次性,优生是“吃饱了”,可是差生就会出现“挨饿”的情况。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的技能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的题型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背景和所学知识的特点,练习设计要采用螺旋上升的设计方式,做到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梯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就要注意使之具有层次性:约三分之二的练习较容易,大部分学生会做;三分之一左右的练习难度较大,允许有些学生不会做。这样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质量地完成练习作业,尝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获得成就感。

四、练习设计要形式多样

要注意一题多解。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要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练习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旨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变换呈现事物的形式,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同时也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变式练习的设计可以是变换表达形式,变换叙述方式,变换图形位置等。

五、练习要有开放性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减少指令性成分,增强练习的开放性。开放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性,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练习的开放性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把封闭式练习加以改良,就会变成更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练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以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由模仿走向创新。因此,在练习设计时,我们根据学生的能力范围和教学内容适度安排,有机渗透。

篇(6)

高效课堂的构建已成为现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的一种潮流。哪么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我认为“高效”即一节课的课堂效率高,学生学习效果好。我们在课堂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无效的环节,有效合理的利用时间,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学各个环节的合理设计尤为重要,特别是练习的设计。我们知道,教与学的优化在于不断的调节、校正之中,而练习的设计是减少错误、掌握知识的前提。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练习的有效性呢? 一. 练习的设计要目的明确。 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在设计练习题时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另外还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实际情况。教学数学的概念、公式后,先要安排巩固性练习,如填空题、选择题;当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可以安排发展性的练习,比如判断题;最后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适当设计综合性练习题。 二. 要注意练习的步骤。 每个学生的素质各不相同,接受能力也有强有弱。所以在设计时教师要注意练习的步骤,对练习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习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层次阶梯。我们知道学生接受知识总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在进行完新知识的传授后,先设计和教材模式相同或相近的题,让学生模仿完成,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逐步提高要求,设计一些有变化的练习题,当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拓展或提高。这样设计练习不仅适应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适应少数优生和差生的需要,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 练习设计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以教材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 以教材习题为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先完成课本中习题,当学生对课本中的习题已经掌握,教师可以对教材习题进行适当地改编和组合。最后,教师可以适当提高教材习题的难度,进行综合训练。如果当教材习题处理完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再进行适当的补充练习。 四. 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针对性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容易出现的、经常出现的错误,设计一些知识点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内涵。通过练习让学生避免或减少此类错误提高课堂的效率。除此之外,在课堂练习中,还应经常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解法灵活的练习,通过练习,举一反三。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散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练习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五. 要合理安排练习的份量和练习时间。 课堂练习要讲究技巧,练习的份量多,盲目地练习是低效的,这样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为完成作业,草率完成,降低练习效率。如果练习份量少些,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才能认真完成作业。参考文献

篇(7)

一、我认为“狠抓随堂练习”就是要多练

多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举措,是落实语文工具性的重要保证。多练,就是要练朗读水平、默读速度;多练,就是要扎实地进行识字写字训练;多练,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多练,就是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多练,就是要让学生感悟和运用语法修辞知识;多练,就是要训练学生布局谋篇、选材立意的本领;多练,就是要不断丰富知识,加强对知识的原始积累…… 唯如此,才能使学生做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很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基础性。 “ 练”指巩固应用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练习、复习、实验、实习等等,在课堂上引导性的、半独立性的、独立性的练和课外作业都是练,课堂上的多练可减轻课外作业的负担并提高其效果。

二、要做到讲练结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我认为语文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运用语文的能力,那么,有些必要的训练是回避不了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主要研究“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重点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从而揭示“教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怎么教”(教学策略)以及“教得如何”(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解决课堂教学中各类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我们必须承认,有些能力不指导、不训练是不能形成的。比如朗读和默读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是必须通过训练才可较好形成的。抛开具体教学内容、具体的文章个性,一味地强调如古人式的读书“自悟”,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会降低。因此,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必要的能力训练正是“教学”存在价值的体现。 一节语文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在这40分钟时间内既要讲清知识要点,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落实课堂教学“三讲三不讲”。所谓的“三讲”就是大家熟悉的重点、难点、疑点,这三个点我们必须在课堂上讲,而且教师的语言必须做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抓住要点。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很好地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三不讲”就是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永远也不会的不讲。这样才有可能安排时间进行讲练结合,否则就是一讲到底的课堂。学生练习的时间有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提高了。要确实做到保证课堂上的“三不讲”,空出时间来让学生练习这一点,就需要老师透彻了解学生特点,在课前进行有效的诊断检测,以检测结果为依据确证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会的,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又有哪些知识在现阶段学生讲了也不理解。只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才能落实“三不讲”。 总之,教师上课时要讲练结合,精讲精练,语言要锤炼,不讲废话,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

三、要提高随堂练习的实效性

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决不是它的附庸。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储备知识,理解与巩固知识,从而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训练思维,形成能力;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深化认识,升华素养。科学的、有效的练习,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20世纪语文教学“低效”的“百年难题”。需要明确的是,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应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练习。传统的练习仅是对教学的补充,对知识的机械的强化训练,方式陈旧、呆板以及大量无味的重复练习的因素,更多要求的是规范、统一,结果是学生缺少一种灵性、活泼、有趣的学习,倍感语文学习的枯燥,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与新课程标准一致的课堂练习,不是为难学生,不是为了考学生的薄弱环节,而应重在面向全体学生,追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生成性、发展性训练。形式上,应从传统的“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转向多样化,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层次上,因人而异,体现差异,分层要求,尽量知识性、趣味性并重,力求人人都有信心“动”起来;内容上应从侧重“温故”转向“探究创新”,“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活用知识,培养能力,体现和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在诸因素中,练习内容的选择、确定与框架构建,直接决定了练习的含金量,是提高实效性的重要一环。

四、要积极创新语文课堂练习的预设策略

篇(8)

练习是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训练技能,技巧,同时通过训练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激发兴趣。锤炼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对于学生形成熟练技巧和启迪他们的智慧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果,笔者认为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的目的不仅是巩固知识强化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练习,从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优化课堂练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做到这一点,先应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这样效果自然会更好些。

1、课堂练习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兴趣是激发学生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小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感兴趣于学习活动与内容的生动、形象。所以,在练习课中引导学生像平常上课一样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会更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上“数一数共有几个”这一节练习课时,先让学生用一个正方体摆图形,学生中只有唯一的答案。然后,要求用2个小正方体摆图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这时学生中出现了分离的、连接的、上下、前后、左右等近10种不同的摆法。当让学生用3块4块小正方体,摆图形时,学生摆出的更多,出现了其中有一块看不见的摆法。

当教师提出用5块小正方体摆,要求有1块藏起来,有2块藏起来时。学生对用小正方体摆图形的兴趣理浓了,这时再自然地提出本课的练习任务,要求把躲起来的正方体找出来时,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充满了自信心和兴趣,同时也达到了巩固旧知识的目的,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需的良好心理状态。因此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热爱,使学生的思维具备了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

2、课堂练习与游戏活动相结合。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把游戏引进课堂,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各种感觉器官和大脑积极活动,起到以趣促思,以思增趣的作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在注意力方面 ,往往是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让游戏进入课堂正是充分利用了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例如:学完乘法口决后,在练习课中可以让学生做“一问一答“游戏”。师问:“一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全班生答:“一只青蛙一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师问:“两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全班生齐答:“……”。这样通过一问一答游戏唤起全班学生兴趣、情绪高涨,在欢快的气氛中巩固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小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意注意时间一般在15至20分钟之间,在这近20分种里,学生学习情绪比较饱满,过了这段时间学生的头脑容易从积极的思维转向松驰,精神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分散,这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或把游戏引进课堂可以调节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疲劳,使他们把学习知识看作是一件乐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练习的效果。

二、课堂练习的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优化课堂的必要措施,而课堂练习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练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要使课堂练习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即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就必须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练习。

2、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每堂课的练习设计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如讲解四年级第七册第四章第二第应用题例1后可设计以下练习:

(一)基本练习:

①某农具厂计划做720件农具,已经做了6天,平均每天做45件,剩下的要6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件?

②某印刷厂要赶印18000册教课收,前5天平均每天印出1600册。余下的要8天印完,平均每天要印多少册?

(二)综合练习:

①红光小学15天收集树种180斤,比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收集树种多少斤?

②学校制蜡厂计划四月份制蜡烛4800包,上旬制出1000包,中旬制出1200包,剩下的要在下旬全部完成,四月份下旬平均每天要制多少包?

(三)发散练习:

①一条路长2520米,原计划18天修完,实际提前3天完成任务,平均每天比计划多修多少米?

②两地相距260千米。甲车由A地开往B地,每小时行34千米。甲车开出1.5小时后,乙车从B地开往A地,两车在甲车开出后4.5小时相遇,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通过上述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简单应用,综合应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使他们都有收获。

3、课堂练习的设计要灵活多变,深化发展。

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课堂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

(1)设计变式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变式练习是知识本质特征不变而形式多变的练习,这类练习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例2,在进行基本练习后,设计了这样的变式练习:修一条2400米长的公路,第一周修了全长的2/5,第二周修了全长的1/3.①两周共修了多少米?②第二周比第一周少修多少米?③已修的比剩下的多多少米?通过条件变换,问题变换,进一步拓宽学生思路,掌握数量之间本质的联系。

(2)设计开放式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把所学的知识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关系之中,实现迁移水平的练习,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能,例如:设计多解题:“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把它卷成一个圆柱体,所占空间是多少立方厘米?”让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多种不同的卷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广阔、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课堂练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度”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走过来的老师深受“练习律”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过多地布置作业、练习,使练习成了一堂课的“尾子汤”,学生做作业的时间难以保证。因而出现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完成作业草率,抄袭等问题,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们的教学要确立精讲善练,练习布置要做到少且精。在适量的同时还要保证质量,要根据实际设计难易程度适当的练习。样我们的练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达到培养技能与发展思维的目的。

2、注意“会”与“熟”的问题。

教学中,我们常强调的“因材施教”就是要解决好“会”与“熟”的问题,避免部分学生练得枯燥无味,产生厌练情绪。其实练习应在解决会与熟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形式多样,并富有思考性的问题,给学生练习,继续解决懂、活、巧的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篇(9)

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课堂练习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督促学生学习的良好契机;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收到反馈信息,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指导。有效的课堂练习对促进学生成长,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全县大力提倡学习“生本理论”,实施“生本课堂”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把学生这个课堂资源有效体现,在新理念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我觉得,课堂练习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教育理论的日新月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一方面要研究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学质量,拔高教师的课堂练习设计要求。

因此,我们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课堂练习,研究“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课堂教学。让课堂练习(词句的练习、朗读的练习、小练笔的练习、提问的练习、评价的练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优化课堂练习,实现有效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去巩固、去探索、去发现,展现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有效性。

一、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

教师在进行练习设计时,要以生本理念为指导,学生快乐发展为宗旨,实事求是地调查了解影响我校学生语文程度(字词句段篇的书写、朗读,理解能力)的真正原因(因诸多因素,一个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不能真正衡量其语文程度的好坏)。在尊重学生、尊重文本,深入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钻研文本,研究学生,借鉴已有成果,有目的的实验、分析、总结。

精心设计出每一个教学练习,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练习设计,删繁就简、查漏补缺,设计出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内容。练习时,采用学生最易于接受、理解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加大口头练习缩短书面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组成互助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造性地去进行练习。教师要把握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两者有机结合,做到时时处处学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为了设计高质、高效的练习内容,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资源。练习重在质,而不在量。尤其做十遍八遍的无效功,不如有效的一遍。如果只是让学生被动机械地抄写,不仅费时、费力、费人,没多大实效,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厌学、恐学、恨学的心理状况。故教师设计练习时,内容、方法需灵活多样,注意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2.实效性原则

要讲求实效,重视知识、能力的点滴积累与提高,不能急于求成。课堂质量也要重质轻量。一节课的优劣,不在于练习内容的多少,不在于教师是否口干舌燥、声嘶力竭,而在于学生是否有效地理解、掌握了所学知识点。就如评价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依你是否把每一个空格都填满写实,而看你是否按照要求准确表述。

3.差异性原则

学生是有差异的,发展性教育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对练习量、练习难度、练习形式做精心安排,分层布置,并根据需要适当调整。课堂练习时注重赏识教育,有的放矢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于学困生切忌要求过高,小学教学内容简单而重复,今日不会的知识会在明日异中有同的日子里潜移默化地掌握。教师要给时间让他们认识、反刍,给机会让他们展示,并充分利用评价功能,给予肯定,千万不要吝惜“好话”,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教师不仅要自己不吝惜,也要教学生不吝惜,使学困生重新找回自我,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4.趣味性原则

让学生尝试、实践趣味性练习。把握好练习内容的充实与练习形式完美的关系,在课堂的某个环节,可让学生随想随说、随说随写,大胆地说,快乐、认真地想。练习不仅要讲究内容的趣味性,还要把握方式的有效性。时间、内容、形式依需变换,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形成快乐学习的思想概念。

二、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目的

1.要为教师减负

缩短备课时间,减轻课堂负担,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创设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2.要为学生减负

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在快乐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培育初步的语文素养,成为知识、方法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篇(10)

为了响应新课改理念的号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课堂练习来判断学生对本堂知识是否掌握和理解。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不同,教师要想提高教学实效,要想改革教学,关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和强化课堂练习。

一、明确练习目标

在进行课堂练习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本堂课中要练习的内容是什么,练习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要求又是什么,学生在完成这些练习的过程中要掌握什么等。只有教师明确了练习目标,才能实现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而课堂练习一般可以分为三种:课前练习、课中练习和课后练习。课前练习是为了学生在复习旧知识时引入新知识;课中练习是为了让教师判断学生在本堂课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后练习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前要明确练习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课堂练习做到清晰有序。比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练习:在教授新课时先让学生练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练习,再练习两位数和一位数相乘、整百数乘一位数,最后引入新课“三位数乘一位数”。这样授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提高课堂练习的质量,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新知识接受情况的程度。

二、创新练习形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练习可以利用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取比赛的方法来强化练习、巩固知识;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补缺、画图等练习。因为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所以教师要巧妙设计课堂练习,通过多种不同的练习形式来达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开拓思维的基本技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精选练习内容

数学教师要精心挑选一些比较典型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通过强化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选择合适的练习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巩固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练习:(1)一个长方形长为10厘米,宽为7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2)我们学校的操场长60米,宽40米,王华沿着操场跑了两圈,一共跑了多少米?学生在完成这两个练习过程中,基本理解和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及其求法,这样不仅使全班同学完成了教学目标,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创新的能力。

四、注重练习评价

教师要想有效完成课堂教学,就需要强化和优化课堂练习,

而课堂练习是否成功,练习评价也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注重练习评价,注重练习评价就需要教师认真关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实际表现情况,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要关注接受新知识慢的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练习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更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的错误。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实际表现情况,对教学策略作出及时和灵活的调整,要在学生掌握和理解一些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抽象和复杂的数学知识。

教师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就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设计出更优秀的课堂练习,确保课堂练习的目标明确、形式创新、内容精彩、评价全面,帮助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既可以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1)

高中数学是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练习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训练和提升学生知识运用水平,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是该门学科面临的重要课题。

课堂提问是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内容的一种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进行课堂练习,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之下,对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回顾和复习,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审视和补充,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堂练习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和掌握,对于教师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展开和调整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以说有效的数学课堂练习设置,不仅可以使学生及时复习,进一步熟练和巩固数学知识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自觉高效的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作为高中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从其本身来说,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特点,增大了该门课程的学习难度;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公认的难点,很多学生在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时,往往带有一种排斥和抵触的心理,无法真正融入教师的课程讲授中。在教师进行课堂练习环节时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相关的数学知识,不能够及时理解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和设计的随堂习题;或者由于某些惧怕心理,担心因为自己回答错误而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对于课堂提问环节的参与热情不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较低,使得很多教学环节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影响教学质量。

首先,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的设计时,应该充分认识到高中数学课程的特点,在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时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向学生讲解参与课堂练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真正参与到课堂练习中去,才能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并且为下一阶段的数学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平等的沟通渠道,消除学生在心理上对于课堂提问环节的恐惧和排斥,以一种轻松的心态面对教师的提问,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诚实的给出自己的答案,说出自己的看法,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之下改正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使学生在进行课堂练习时能够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进而提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其次,在进行课堂练习的问题选择设置时,教师应该从班级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实际出发,设置合理的、适合学生们去完成去思考的问题,使学生们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应该充分全面的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整体数学学习情况,在问题设置方面突出层次性与全面性的特点,使数学学习程度较高的同学在课堂练习环节能够得到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同时,也要使数学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有适合自己去做的题目,而不是使他们在课堂练习环节无题可做,没有知识可学。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会使他们产生不良情绪,加深他们对于数学课程以及任课教师的反感和排斥。教师应该理解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感受,使这一部分学生在课堂练习环节同样有所收获,在学有所得的基础上,树立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备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能够以一种整体性的目光审视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内容,数学课程知识点之间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使知识点之间能够环环相扣,便于学生进行理解,辅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数学体系和知识网络。而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环节的设置时,应该将数学课程的这种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融入其中,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切实发挥课堂练习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