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务工作量化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反应性,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使得会计数据的记录、处理和对于财务信息的汇报、保存和查找变得更加及时和方便,同时也更加的精准,避免了人工计算可能出现的数据计算差误。传统的财务管理主要是依靠人工的操作,需要人对复杂的数据、资料进行计算、汇总及分析,这样就会占用大量的人力共同合作完成,而计算机技术可以将会计数据自动生成相关数据及表格,从而实现人力的精简,进而降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运行费用。
2.有助于实现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职能转变,提高会计信息利用价值和决策实现
首先,计算机技术部分地减少了财会从业人员的工作量,可以使财务人员从低级的录入、计算、查询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使得财务工作重心转向为更高级的财务工作(例如财务管理、纳税筹划等各方面)的可能性加大,进而实现财会工作职能由财务核算向管理会计的转变。其次,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软件,使得一些复杂的数据计算和分析变得简便快捷,EXL电子表格也可以辅助财务管理软件进行相关投资决策、筹资决策、项目运营效益的财务管理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同时结合相关统计理论建立的决策模型,可以将之前一些不能量化的指标,比如风险相关指标、管理者的决策偏好等纳入可量化指标体系,使得管理内容更加清晰,财务管理在企业内外的职能发挥更加充分和有效。
3.能够帮助会计工作适应“互联网+”(物联网等)时代要求
众所周知,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全球各国已将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作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也在各行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方面做了各种尝试。财务工作记录和反映了行业流程的全过程,在每一个行业中都处于核心地位,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要求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必须同步推进,甚至因为信息安全的需要要高于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否则,如果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实时、在线、安全、准确反馈业务流程各个节点的运营情况,将影响到整个流程的顺利实施,轻则错失商机,重则误判风险,将致企业于不堪设想的境地。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技术,能够帮助财务管理工作适应起业务流程的需要,适应起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需要。
4.有助于内控的直观高效掌控
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很多指标是模糊的,不可量化的。有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实现越来越多的内控指标的量化控制和实时监控,内部控制将变得不再是“大家都会口头上说说,但到底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的情况。业务流程中各个岗位,不论能否以计件工资衡量,其业绩、差误等工作效率指标全部以数据形式上报。各部门都按照系统模块统一操作,各部门间的协调效率也将在数据的提示下有所提高。整个企业内控薄弱环节的序列也更加明晰,内部控制的效果变得直观易掌控。
二、计算机技术在地勘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小
满足于代替手工记账,很多查询功能不能通过软件自动实现,这个问题似乎是各行业财务工作的共性问题。计算机技术在地勘行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同样主要集中在代替手工记账、信息录入等层面,而数据记录以外的大量其他查询工作需要额外借助电子表格统计并分析,耗费人力。财务工作在低水平的录入、核算上重复,不能发挥财务从业者对企业经营的分析研判功能,造成了人才浪费。
2.集成软件模块应用率不高,模块闲置
财务与业务的集成主要依靠管理软件来实现。有些单位虽然购置了基于“企业资源计划”,即ERP管理系统的综合管理软件,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除了财务会计模块,其他的诸如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行政管理、业务流程管理等模块闲置不用,模块应用率不高的同时,内控管理跟不上。
3.相关财务管理信息滞后、失真,不能提供即时、准确的数据
当前的财务工作大多只是实现了本地在办公室内的管理,很少实现网上远程管理,这样异地办公是不可能实现的。而由于地勘行业的特殊性,野外工作量较大,费用支出较多,外业工作财务数据传输的不及时,实际资金状况的失真较大地影响了财务决策。
4.未充分发挥局域网的协同办公优势,各职能部门工作重复冗余大,管理内耗高
一方面,内控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各部门各岗位责任划分不清,有些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工作还是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单位内部信息共享率不高,组织架构扁平化不足,资产管理、劳资人力和财务管理等工作时有交叉重复劳动,造成人才浪费;另一方面,因为信息孤岛的存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业务部门内部甚至存在同一项目合同的竞争压价,白白造成整个单位效益的降低。
三、计算机技术在地勘行业财务管理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现有财务软件针对性不强,模块功能不完善
目前国内现阶段计算机应用于财务管理的范围较小,可选的财务软件有限,技术和安全程度较高的只有金蝶和用友,其管理软件普适性稍强但是针对地勘单位的靶向性不足,财务管理模块侧重于基础会计核算,对于一些高级的财务数据的分析、统计和查询,还没有相关模块呈现。
2.地勘单位信息化管理理念薄弱
我国的地勘单位大都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一直是“戴着事业的帽子,走着企业的路子”,虽然近些年来一直在探讨事业单位改革以及企业化的路子到底应该怎么走,但由于种种原因,地勘单位管理理念真正转变,真正实现企业化管理的并不多。再加上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末的严冬时期,又突然迎来世纪初的黄金十年,地勘行业忙于抢抓市场机遇,难免存在重专业轻管理的急功近利的现象,实现管理信息化的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因为无信息化牵头部门,企业管理软件自然就形同虚设了。
3.客观网络条件不具备引起财务信息传递失真
财务信息的传递效率低,信息失真,排除掉个别岗位人员工作不够认真,内部控制不够到位的原因以外,主要是财务工作未实现网络信息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现今网络安全性不能极大地保障,稳定的网络数据库未能建立。网络环境下,电子符合代替了财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传统的财务数据流动中的签章形式却很难改变,财务信息存在被截取、篡改和泄露的风险。而且地勘单位很多外业工作都是在基础设施薄弱的远郊农村完成,很多地方连储蓄所甚至自动取款机都没有,网络信号差,联网能力不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4.地勘单位内部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材欠缺,单位整体信息化建设不受重视
社会上很多企业都实现了办公网络化,比如利用办公OA软件等,实现相对安全的局域网内办公。而有些地勘单位虽然有成熟的局域网条件而不用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单位领导重视不够,或者是没有意识到单位内部办公网络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是缺乏相关方面的人才。目前地勘单位的部门主要是分为管理部门和专业业务部门两大类。内部办公网络的建立只能依赖于后勤管理人员来展开。而目前地勘单位有专业的信息化部门的很少,偶尔一些软件和网络问题的解决通常是由某些部门略通一二的人员客串解决。对于整个单位的内部办公网络的构架却没有真正牵头的部门,把它当成一个真正的“项目”来做。只重视专业业务项目而忽略了能够提升软实力的管理方面的项目的建设实施。此外,真正实施网络化办公,从管理层到一线工作人员,也将会有一定的适应过程。
四、加强计算机技术在地勘行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建议
1.对现有软件进行“重开发”
解决财务管理软件适用性问题,要在财会工作职能向管理会计转变的理念下对现有软件进行“重开发”。 重开发并不是抛弃原有的软件,而是现有软件的升级与创新,具体地说就是,在原有软件的基础上,将地勘单位的内部管理需要充分向软件开发设计单位阐明,一方面基于目前事业单位改革现状,修改或者新增适合不同改革类型的地勘单位的模块,这一方面主要是财务制度上的衔接;另一方面是在重塑财务管理理念转变财会工作智能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项目决策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纳税筹划能力的财务模块,实现在项目上马前就预测好项目未来盈利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能力,实现系统自动搜集并计算复杂财务分析数据的功能,响应财政部2014年10月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让财务工作适应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变革的需要。
2.成立信息中心,提高内部信息传输使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国库集中支付、收支分类改革等,对学校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农村小规模学校财务队伍整体参差不齐,财务基础较为薄弱,较难适应新形势下财务工作改革的需要。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财务队伍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财务人员身兼多职任务繁重,处于顾此失彼的应付状态。教育经费集中统管后,县教育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业务,学校财务人员身份就是报账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食堂、营养餐、工会等账都由一个报账员做。虽然全县所有学校财务决算报表的编制、教育经费的统计等工作由核算中心来完成,但是需要报账员的配合。因此报账员除了报账外,还要完成预决算统计、国有资产管理等大量的会计统计工作。许多学校地处偏远乡村,到县城核算中心报账或是到机关单位办事,光是赶路就花去了很多时间。加上学校人员配备不足,常常一个人承担几个人的任务。报账员更是身兼数职,既是会计出纳,又是采购员、总务人员等。
农村小规模学校财务人员同时又是教师,还有不少学科的教学工作。白天上班时间要备课、上课,干一些工作职责范围内的杂事,等到下班后,还得加班做财务工作。常常是干了后勤管理、财务工作,教学工作又落下了;干了教学工作,后勤管理、财务工作又落下了。常常处于顾此失彼的应付状态,根本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专”财务工作,学习钻研业务。
(二)缺少专职财务人员编制,财务人员缺乏专业化知识。农村小规模学校没有专职财务人员编制,报账员多半是半路出家,全部由教师兼职,没有专业化、系统化地学习财务管理及会计业务知识的经历。其财务管理知识及会计业务知识绝大多数来源于前任财务人员的言传或同行间的交流。还有很多财务人员,会计业务知识只是从前任财务人员的会计账簿及会计凭证中获取的。因此他们会计基础薄弱,对财务制度不够熟悉,对会计科目的运用难以作出正确的抉择。
(三)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当前学校绩效考核,以主要学科的教育、教学成绩作为个人成绩的量化指标。财务人员往往从事非主要学科的教学,成绩不好量化。于是,就通过教代会决议或者根据平时表现,适当给予评价。财务工作是“隐性”的工作,不像任课教师,周课时有几节被他人一清二楚看到。在教师心目中,财务人员一天到晚没干什么正事,见不到什么成绩,所以考核分值通常比非主要学科任课教师还低。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方面也得不到认可,导致财务人员情绪低落,缺乏进取心,常常是得过且过。
(四)财务人员变动快,财会队伍不稳定。许多农村小规模学校地处偏远乡村,工作、生活条件较差,付出与所得失衡,教师“孔雀东南飞”现象屡屡发生,也导致财务人员流动改行多。再是县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调走了基层学校一批财务骨干进入核算中心。接替的新手,由于没有工作经验,业务工作能力较弱。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农村小规模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及会计业务水平一直处于较低层次,无法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财务队伍建设的策略
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财务队伍建设,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的策略,作以下探讨:
(一)保障财务人员工作的单纯,让其全身心的投入到财务工作中去。农村小规模学校领导要理解、支持财务人员的工作,要从制度上保障财务人员工作的单纯,让其从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财务工作中去。强化制度管理,从源头上解决财务人员工作的单纯性,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思考,静下心来做好账、理好财、管好物。
(二)建立健全财务人员考核激励机制,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财务人员工作量大、压力大,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财务人员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让他们与从事教育教学的广大教师享有同等的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的权利,提高财务人员的满意度,激励他们做好本职工作。
(三)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业务水平。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农村小规模学校财务人员的实际情况,从会计基础、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方面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考核,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做好会计电算化及资产管理软件化的推广培训工作,实现管理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
财政部门要从会计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方面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财务人员心中有“法”、有“规”,操作规范化。
(四)注重财务梯队的培养,充实稳定财务队伍。财务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人员梯队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教育主管部门要将财务队伍梯队培养纳入专业队伍建设范畴整体考虑,每年适当引进优秀专业财务人员充实基层财务队伍。各学校要培养思想道德好、业务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的同志充实到财务队伍中,注重选拔和培养财会骨干,关心他们的成长。
(五)建立横向“财务人员联邦互助组”,增进财务人员之间的交流。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建立全县农村小规模学校“财会人员联邦互助组”,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交流活动,成立学习研究小组,探讨共性问题和“疑难杂症”;探讨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最优方案。培养出一批业务骨干,提高财务队伍整体素质。
总之,农村小规模学校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必须以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财政部门为指导,各农村学校领导积极配合,切合实际地稳步推进。提高的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业务水平,同时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起来,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关键词:
ERP系统;财务会计工作;变化;措施
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大部分企业在内部财务会计工作中,已经广泛应用ERP系统,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做到对ERP系统的升级改进,使得财务会计工作更加顺畅。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之中,ERP系统作为财务会计管理的核心,集成了收集企业财务数据和共享功能,为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支持,实现企业内部的经营与掌控。
1ERP系统概述
ERP系统是一种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是基于MRP基础之上的升级改进。能够将实用管理软件和网络工具与计算机完美地结合起来,整合供应商制造资源,综合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与客户需求,以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对企业价值链资源计划全面打磨优化,实现高效综合的效果。近些年的ERP系统、MIS、MRPⅡ,从根本原理上来说,全都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相关的内容,这些系统与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来对比,前者的设计角度,是以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为基础的,以消灭孤岛信息为目的。后者的设计角度,则是以会计和会计部门的视角出发[1]。在ERP系统中,它以原始凭证为坐标原点,实现记账凭证的自动化生成。而传统的信息系统,望尘莫及,其只是事后会计,也就是在业务发生后,才进行跟踪记录。ERP的功能这表现在全程的计划处理和分析一条龙。
2财务会计工作在ERP系统环境下发生的变化
2.1财务管理方面的变化
2.1.1内容变化
有形资产在传统工业经济增长模式中的占比,可以说是独占鳌头,在当前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无形资产的占比有所反超。ERP系统是对传统核算型软件的弥补,既可以核算传统的有形资产,也可以对无形资产,例如供应链、人力资源等系统展开分析,预测结果。在财务管理方面,核算的内容有所扩大。
2.1.2信息变化
传统的财务信息管理,只局限在一般的财务报表之上。在ERP系统环境中,触手逐渐向查询功能和多种管理性报表方面延伸,财务模型和分析模块,使用更加的便利,相比于传统方法,在时效性和范围上都有质的飞跃。在ERP系统的初始化进程中,可以设置大量规范业务计量,同时自动生成凭证,自动完成记录工作,在系统设置中,可以设置自动计算,这一操作可以解决大部分报告中的工作,信息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
2.1.3资金管理模式变化
ERP系统在资金管理模式中,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利用内部银行结构,来量化考核企业的资金使用状况,二是自动的实时的生成现金流量表。这两个功能有两个作用,它的第一个作用是能够使得集团总部投资功能,得到完全的发挥。第二个作用是让资金的分配和运用,更加的合理化。同时,该模块之中,还有资金的预测功能。对于中短期现金流量预测能力有所加强,做到及时预警。
2.1.4业绩评价方法发生改变
传统的评价模式,往往不够重视时效性、质量和成本相关的考核。而是孤立的简单的评价某一个环节。这样的评价模式,无法真正发挥业绩评价的诊断功能,导致业务人员将评价的某一环节利益,作为追求的重点,财务成果的责任,不能明显的分清。ERP系统很好的扫清了传统评价方法的弊端,它将项目视为成本和利润的中心,具体进行考核、测控和分析,将预算和预测以公司级和部门级别来进行,做到了及时的纠正,将管理效率晋升到了更高的档次上。
2.2财务工作要求方面的变化
运用ERP系统的主要工作是数据的集成,而非过去的核算和核对工作。这一变化能够及时地在系统中,将录入的原始凭证自动核算,以此得到各种财务报表。为财务人员腾出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财务监控和管理工作。
2.3管理会计要求的变化
做好成本管理和预算工作,是管理会计的只要职责。运用ERP系统之后,在管理会计工作中全面实现了即时、准确、广泛以及细致,实现了跨部门的流程组织,在计划资源的使用方面做到了更好地利用[2]。ERP系统具有信息集成和无缝化的信息传递功能,这一功能有利于会计人员进行准确的价值链分析,对存货进行动态的管理,展开全面的预算跟踪,使得成本的考核工作更加广泛细致。
2.4对财务工作人员要求的变化
2.4.1角色变化
从表面上看,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较之前大幅减少后,此消彼长,他们也增加了另外的一些工作任务,例如系统的维护,保证它能够正常的操作,确保系统内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时效性。同时财务工作人员还要善于分析系统提供的信息,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2.4.2岗位的变化
由于ERP系统自身的功能特性,会计工作量有所下降,使得当前的会计工作,即使是门外汉,只要按部就班的规范化操作,也能够很好地完成的工作任务,就这一趋势来看,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将会有逐渐缩减的趋势。
2.4.3工作方式的变化
在应用ERP系统之前,月初和月末的财务会计工作量巨大,为了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工作人员加班成为家常便饭。
2.4.4财务主管要求的变化
企业做出战略决策需要财务主管提供会计信息支持,财务主管更是财务部门的核心人物,对于他的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运用ERP系统之后,财务主管便可以直接在财务系统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不需要再向下级财务人员获取,工作程序得到简化。
3ERP系统环境下的财务会计工作变化的应对措施
3.1完善会计基本职能
尽管ERP系统功能强大,操作便利,但就目前的发展水平来讲,它还不能完全取代会计工作。部分工作仍然需要依靠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会计基本职能。例如信息的收集,务必要认真审核,确保数据真实可靠,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他们真正所需要的信息。
3.2转变会计人员的角色
ERP系统的特性使然,更加重视会计人员,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对决策提供意见支持。因此会计人员应该自觉的向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渗透,不断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在数据的分析核算、预测管理方面,有所提高。在生产经营部门,也可以安插会计人员,让他们以顾问、组织者等专家形象指导工作,完成业务整合。
3.3提高ERP系统的使用率
结合企业的经济业务和管理活动,以成本效益为目标,对会计信息系统做好优化工作,使得会计信息系统,达到更好的通用性和专用效果。要做好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确保安全性和稳定性,高效的发挥ERP系统能效,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变革。
4总结
ERP系统是先进而高效的信息管理工具,ERP系统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的应用,在诸多方面,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变化,这些变化既是高效的通道,也是变革中的挑战,财务会计管理人员也应随之变化,不断提高,在ERP的运转中,实现企业效益无限扩大。
作者:罗妙华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一、引言
2010年12月,广东电网公司制定下发了《广东电网公司财务工作综合评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制度的出台,打破了原来以财务报表编报质量为单一衡量标准的年度考评机制,为衡量、评价各分子公司、中心机构及直属单位财务工作的管理水平提供了制度规范。本文立足于供电企业的现状,探讨在“一体化”财务管理背景下如何实现对下属企业真实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评价,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二、供电企业财务工作综合评价的现状分析
(一)现行的综合评价管理办法
目前,广东电网公司对下属单位财务工作综合评价的内容及权重如下:财务基础工作评价(55%)、财务风险管理评价(5%)、财务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评价(30%)、创新类(10%)和扣减类。其中,财务基础工作评价直属各单位落实财务一体化管理的情况,包括一体化财务组织架构的设置和运作情况,一体化财务管理制度、流程、作业标准和工作表单的执行情况,一体化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财务人员的培训情况等。该评价体系为广东电网公司量身定做,与南网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息息相关,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权重合理,为考核、评价直属各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成效提供了一个蓝本。
(二)现行财务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广东电网公司财务工作综合评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是省公司职能部门对直属单位职能部门工作进行考评的大胆尝试和有益实践,为夯实财务工作基础,提高基层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该评价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优化完善的空间大。
第一,评价体系偏重于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不足。纵观目前的综合评价体系,不论是财务基础工作评价还是重点工作评价,非财务指标内容占据了较大的幅度,而针对资产经营考核、经济技术指标的内容寥寥无几。财务指标作为评价一个单位资产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的重要依据,在综合评价体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体现。
第二,评价体系偏重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不足。综合评价体系模板在完成情况一栏多数是以“是否完成”作为“得分”判断依据,而在实际工作中,直属各单位均开展了相关工作,但是对各项工作开展的广度、深度不一,导致完成的进度、质量、效果参差不一。定性分析内容过多容易造成主观随意性,不利于对直属单位进行横向比较。
第三,评价体系内容丰富广泛,但重点不突出。综合评价体系对直属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考评,内容详细丰富,有利于引导各单位扎实开展各项工作,避免顾此失彼。但是也带来了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加大了考核的工作量。
第四,评价结果的星级标准定义不够细化。综合评价体系以“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和无星级”作为评分结果,对激励直属单位争先创优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然而,现有评价体系对星级标准的定义较为粗简,没有十分明确的可量化、可衡量的尺度和标准。
三、优化供电企业财务工作综合评价的建议
(一)借鉴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引入关键财务指标
平衡计分卡理论将企业的愿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联系在一起,它把企业的战略转变为具体的目标和测评指标,以实现战略和绩效的有机结合。平衡计分卡以企业的战略为基础,并将各种衡量方法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包含财务指标,也包含顾客角度、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的业务指标,使企业能够一方面追踪利润结果;另一方面可以关注能使企业提高能力并获得未来增长潜力的无形资产的状况。目前,广东电网公司对地市供电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广东电网公司目标考核责任书》及《广东电网公司直属企业绩效合约》,其设计基本符合平衡计分卡的思路,即包含财务指标、安全生产、营销服务、行风、廉政建设、企业稳定等多方面因素,对推动供电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财务部作为资产经营指标考核的责任部门,在省公司对地市供电分公司的考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综合评价体系中加入资产经营指标、绩效考核指标,既符合财务部作为领导的参谋者和重要助手的角色定位,也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财务部的资产管理水平和工作成效,发挥财务综合评价工作的导向,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
财务指标的引入,一方面要坚守战略相关性原则;另一方面要结合可控性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各单位“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努力”,既要表彰先进,又要鼓励落后单位迎难而上。根据《广东电网公司经营业绩指标评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省公司通过建立《经营业绩评价管理综合指标库》对各单位(部门)的年度经营目标完成情况、经营管理情况及专项任务完成情况提供管理指标进行量化评价,为纳入绩效合约管理及进行其他经营管理综合评价提供数据支撑。通过指标库的建立、指标的选取和动态维护,达到确立导向、鼓励先进、合理评价的目的。地市供电局纳入绩效合约的经营业绩评价的可选指标为:总资产内部报酬率、万元固定资产购电量、利润总额、售电量、主要经营指标预算准确率、供电单位成本、可控单位供电成本下降率、收入支出户余额、应收电费余额、线损率、全面预算管理和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创先工作任务,以及财经纪律方面的扣减项等评价事项。作为供电企业财务工作综合评价的指标,一方面该指标的设置要以支撑公司战略目标为重点,以衡量公司战略实施及运营状况的一级战略指标为导向,结合当前的管理基础和管理水平,综合考虑指标设置的必要性、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和指标管理的经济性;另一方面所选指标应精简、易测,定义明确清晰,并应在地市供电局财务部职责可控范围之内。
建议在财务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中增加指标类的考核,具体包括:总资产内部报酬率、主要经营指标预算准确率、可控供电成本节约率、收入支出户余额、竣工决算完成率、资金计划完成准确率和审计整改完成率。
(二)精简审核要点、突出重点,整合基础工作评价模板
1.精选审核要点,删除旁枝末节、保留主干,设置分数权重,理清评价的主次和轻重。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体现在是否找准了被评价对象最重要的因素进行评价。过于面面俱到、繁琐的评价内容既增加了工作量,又会使评价目标模糊不清,反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表1为例,该表共有21个要点,其中“是否按时按质编制财务快报、月报、季报和年度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完整?”与其他要点诸如“是否按规定开展财务信息化的应用管理?”等比较,显然,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体现了会计基础工作管理的核心,但其重要性在评价得分上却与其他要点一致。另外,“是否建立会计监督管理制度并有效运行?”、“是否建立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并有效运行?”属于制度建设范畴,而根据财务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供电局属于制度执行层,将制度建设列入考评内容显然不合理。建议对审核要点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处理,提炼管理精华,设置分数权重,使《基础工作评价表》主次分明、简约务实。
建议整合基础工作评价模板,重新梳理24张《财务基础工作评价表》,精简各评价表中的审核要点,去掉内容重叠、繁琐的审核要点,将审核要点控制在10个项目以内,设置要点分数权重,以便突出考核重点。如表1,控制点5“是否按公司会计核算实施细则进行核算,是否按权限维护会计科目?”与控制点8“是否按时按质编制财务快报、月报、季报和年度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完整?”是财务基础工作评价的核心,可在考核过程中提高分数权重来凸显其重要性;控制点10“是否按规定开展财务信息化的应用管理?”与控制点11“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是否超过95分、业务的同步率是否为100%,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否通过省公司验收?”的表述则不够清晰,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指新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项目,那么该任务可在财务重点工作评价中体现,如否,远光财务核算系统经过多年的磨合运用,十分成熟,与控制点的表述存在出入;另外,控制点13“是否建立会计监督管理制度并有效运行?”和控制点14“是否建立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并有效运行?”属于制度建设范畴,超出地市供电局财务部的管理职能,可删掉。此外,部分关键控制点与表单使用之间的内容是重合的,如控制点9“是否按规定办理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移交和销毁?”与表单使用19“是否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之间的内容是重合的,那么对表单19的要点考核是否必要?值得深入思索。
2.增加定量指标,减少定性指标,在《基础工作评价表》中增加“评分依据”一栏,为评分提供更客观、可衡量的依据。“评分依据”一栏应明确该审核要点的分值和计算方式,包括最高分和最低分,满足加分和扣分的事项。
以《成本管理》表中要点“直属各单位是否制定成本均衡开支目标,各类成本在年度预算内是否保持均衡支出,是否杜绝人为的成本集中发生?”为例,该要点属于定性指标,对“均衡性”并没有提供一个量化的标准,不利于考评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采用供电成本预算完成率指标来评价各单位成本支出的均衡性,在评分依据一栏中明确供电成本预算完成率一季度的标准值为18%、二季度为40%、三季度为65%、四季度为97%,假设每季度均达到标准值得5分,低于标准值5%以内扣1分,低于5%~10%扣2分,低于10%以上或者年度供电成本超预算则该指标不得分。
以表1中控制要点“是否按时按质编制财务快报、月报、季报和年度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完整”为例,可在评分依据一栏明确该要点的分值计算方式,对于没有及时上报、漏报、重报、错报财务报表的次数进行扣分,上报报表数据出现重大错误(偏差率3%)、疏漏的(运算关系、表内与表间稽核关系、逻辑平衡关系错误、数据漏填)按照次数进行扣分。
另外,以《工程财务管理》表中要点“竣工决算是否按时完成?”为例,该要点可采用竣工决算完成率指标进行考核,以完成率100%作为满分的标准,对延迟上报的次数和延迟的时间进行相应的扣分。
(三)完善财务风险管理评价,增加内控体系完善性和有效性指标
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规定:财务风险管理评价参考《广东电网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办法》中《风险动态跟踪表》的评分结果,对财务管理风险库的各风险点,按照规定的监控办法、监控指标和监控周期进行动态跟踪分析,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国有产权管理、电价管理、收入管理、工程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管理、税务管理、经济活动分析、内部控制共11个领域的环节风险。《风险动态跟踪表》提供了一个有效监控财务风险点的量化考核表,针对性强且实用高效。美中不足的是,该表缺乏对直属各单位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的总体评价,即单位内控体系的完善性和有效性。建议在财务风险管理评价中增加内控体系完善性和有效性指标,其分数可直接引用各单位年度《内控体系审计评价报告》的考评结果。
《内控体系审计评价报告》是依据《广东电网公司内控体系考核评价管理办法》的规定,由内控体系考评组负责对直属各单位内控体系的完善性和内控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内控体系完善性评价按照内控体系整体架构,包含内控目标、内控基础环境、内控运作机制、绩效考评以及内控管理信息系统5个维度。内控管理有效性情况评价包含14个评分指标,关注内控管理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效果。该评价报告引用会计师事务所等独立第三方的审计结论,具有客观、公正和准确等优点。
(四)树立标杆单位、标杆指标,为星级标准设置典范
标杆管理的理论核心就是向业界或其他行业的最佳企业学习,以他们作为标杆和基准,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与这些基准进行定量化的比较与评价,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创造性地学习借鉴,从而改进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选择合适的标杆对象是标杆管理的重要环节,很多标杆管理的实施者都把标杆对象锁定在行业甚至世界最佳上,然而,过犹不及的标杆对象只会浪费组织的资源和精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标杆对象才是最好的。国家电网公司较早引入了对标管理机制,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对标指标体系和工作制度保障体系,通过对标评价、分享学习,将先进单位在经营管理中的优良措施和方法进行推广。
广东电网公司在对直属各单位进行财务工作的综合评价中,可综合运用标杆管理的思想。鉴于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各供电分公司资产规模、质量、盈利能力千差万别,在综合评价中,可以根据供售电量的情况对各供电分公司进行一个区间分类,在各个区间选择一至二个财务基础工作扎实、口碑较好的供电分公司进行试点,确定试点单位的星级标准。通过树立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标杆企业的方式,为综合评价体系在广东电网公司系统全面铺开提供一个可衡量、可比较的标准。
(五)建立PDCA循环,加强对工作计划的修订和后评价工作
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Plan),即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D(DO),即执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即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A(Act),即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在综合评价管理中,建立PDCA循环机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分析、总结、处理、改进至关重要,尤其是财务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评价。
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规定:年初省公司财务部下达年度财务工作计划,直属各单位据此制订本单位财务工作计划并上报省公司审批。每季度结束后5日内,各单位对相关指标类、任务类完成情况进行自评,填写《年度重点任务考评表》上报省公司。省公司财务部对各单位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季度财务工作简报》,对完成情况予以通报。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政策环境、经济形势和上级工作安排的变化、调整,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往往存在许多变数,部分工作计划目标、内容、进度、责任人、完成时间均有变化,需进行滚动修编。建议在省公司《季度财务工作简报》,总结各单位开展情况、分享优秀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对各单位的财务工作计划进行修订,使《年度重点任务考评表》更贴切、合理,发挥前瞻性和指导作用。
四、结束语
财务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是基于财务管理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为考核、评价直属各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引入关键财务考核指标、精简审核要点、整合评价模板、增加内控体系整体评价指标、树立标杆企业、加强工作计划修订等方法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丽萍,刘静.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绩效管理述评[J].会计之友,2009(6):15-16.
二、“互联网+”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的应用
将“互联网+”理念引入到高校财务工作当中,对于提高高校财务工资效果和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首先,财务工作在任何组织中都至关重要,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互联网+高校财务”为突破口,将财务部门设置为联通高校各部门的大数据中心,可以加速推进高校信息一体化进程。其次,“互联网+”所带来的新技术,有利于充分发挥财务工作的核算与监督作用,更好地发挥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自身效益。最后,随着互联网思维的延伸,各种网络服务平台由于打破了传统的财务工作在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越来越受到师生欢迎,给高校财务工作提供了更广泛的服务平台。
1.日常业务
高校财务信息化就是“互联网+高校财务”的产物,是将高效快捷的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财务实际工作中的必然选择,它不仅促进了现有工作模式改良,还使得各项业务的办理更加规范。但目前,一些财务人员依然通过QQ、电子政务、邮箱等手工传输预算编报、人事师资变动、奖助学金信息等财务及相关数据,不但不能保证财务及相关信息的安全,而且降低了工作效率。
2.报账流程
传统报销方式使得师生报销排长队、报账难的问题日益凸显,进一步造成报账人员对财务人员产生不满情绪。利用网上预约报账系统这个平台,基本能够实现“无等候报账”“无现金交易”等功能。报账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登录财务预约系统,录入报账信息,提交报账申请,预约报销时间,打印“报账预约单”经项目负责人签批后,连同全部相关的原始票??按照预约时间送到财务部门指定窗口或投递箱,等待审核制单。会计人员可从网上报账系统中调出相应的“报账预约单”,并对原始票据进行审核,随后报账系统就可自助生成完整的记账凭证,并通过无现金支付系统进行转账汇款。
3.管理与服务
可以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往返报销问题,是降低财务工作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而借助“互联网”手段加强对财务政策和办事流程的宣传和讲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方便师生掌握更多的财务报销知识。比如利用财务部门网站可以各种财务信息和规章制度;利用财务工作QQ群可以及时解决师生关注的财务问题;利用财务微信公众号可以推送一些最新报销规定和政策解读。由此可见,财务部门在提供服务和实施管理工作中,形势愈渐多样,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财务部门与外界的交流沟通需要更加及时主动,才能满足广大师生对于财务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
4.其他功能
(1)“互联网+票据物流”。无等候预约报账虽然解决了报账人员排队办理业务这一问题,但票据报账人员将票据送到财务部门后无法了解业务处理过程,不利于核算业务进行。“互联网+票据物流”功能的实现使得票据交到财务部门之后的接单、分单、制单、复核、支付等环节清晰可查,满足了报账人员及财务人员对业务处理过程的监控需求。
(2)“互联网+信息查询”。传统高校财务工作过程中,教职人员和学生很难获得与会计人员对称的财务信息,网上查询平台的建立可以让使用者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查询经费使用情况、工资酬金收入、项目到款、个人借款及其他财务信息,有效降低了财务信息使用者和财务人员的沟通成本。
(3)“互联网+自助缴费”。“互联网+自助缴费”功能的实现,使得需缴费人员通过网上缴费系统查询和选择自己需要缴费的信息,确认缴费即可,缴费完成后还可在网上查询自己的缴费情况。既方便了广大师生,又有效地防范了收费系统的风险,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收费水平。
三、高校财务工作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满意度测评是对服务对象满意水平的量化分析,高校的财务工作要得到学生、老师和社会的认可,就是要努力提高其管理服务水平,这是“以人为本”的高校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高校教职工以及大部分学生的角度来看,解决好业务能力、办事流程、服务管理等问题,丰富财务信息化功能能够有效地节约各方与财务部门沟通的时间成本和体力成本,提高财务工作的满意度,进而提升对高校的满意度。
1.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哈尔滨某高校财务部门办理业务的师生员工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以获取数据。问卷共设置12个小题,其中8个问题是为了了解服务对象基本情况、偏好及建议,另外4个问题从业务水平、流程设计、技术水平、服务管理水平四个方面,每方面设计三个具体事项进行简单的满意度测评。问卷采取网络填写的方式,最终收到288份有效问卷,借助网上问卷工具,有效率达到100%。因为在办理过程中教职工和财务部门的联系更为紧密,也是财务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有效问卷中包括在职教职工171份,学生72份,财务人员45份。
2.调查问卷分析
从收到的问卷反馈情况来看,首先,在与财务部门沟通交流方面,被调查者更多倾向于电话沟通和现场咨询,可以反映出其他沟通方式在反馈及时性和解释有效性方面较差,导致在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如此普遍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乐于选择传统方式;其次,在报账过程中,被调查者认为对报账程序的提前了解最为费时,甚至超过发票的收集与整理,说明财务部门在工作中的政策宣导作用还比较弱,广大教职员工对于日常报销规定还是比较迷糊;再次,从被调查者在财务部门办理业务最关心的问题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关注的重点都是业务是否能够顺利处理,而对于支付时间和财务人员工作态度的关注相对较弱;最后,从财务网络信息平台使用功能来看,预约报账是人们最常用的信息化功能,在财务平台功能日益丰富的同时,保证预约报账功能的不断完善和运行稳定是满足广大师生员工财务信息化需求的最基本保证。
四、让“互联网+”成为高校财务工作满意度提升的新引擎
财务管理部门作为高校的窗口单位,在学校日常运转和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加快融合到“互联网+”大环境中,更好地做到加强管理、服务师生、促进和谐校园建设,高校财务部门要突破传统思维、传统模式的禁锢,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深入了解互联网技术对会计工作本身及其所处环境产生的影响,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在业务流程、服务方式、信息共享和更多功能开发等方面进一步变革调整。
1.业务流程规范化
利用计算机技术规范地处理各项业务是“互联网+高校财务”的基石。在调查过程中,很多被?{查者反映财务部门不同人员处理业务口径不一致问题对财务工作满意度影响较大,一方面造成师生报销规定更加模糊;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报账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信任关系。这就要求财务部门考虑未来更多的用“电脑”代替“人脑”,尽量减少业务处理环节,通过计算机技术规范业务操作,尽可能提高财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为师生员工提供自助式服务,减少财务工作量。同时还应该加强财务工作透明度,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及时向师生员工宣传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财务信息,让其获取对称的财务信息,以期得到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更多的支持,提升财务部门的诚信度和公信力,维护学校财务的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2.服务方式主动化
借助互联网平台为师生提供主动服务是“互联网+高校财务”的明灯。第一,提高财务人员服务意识能够提高高校财务工作满意度;第二,通过创新服务方式有助于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第三,财务部门随时关注服务对象的反馈信息能够明确服务重点,有针对性提高服务质量。比如针对现有的财务服务类型及其特点,高校可基于微信等普及率高的互联网平台,开发适合高校财务体系的在线财务服务系统,在为教职工和学生提供消息推送的基础上,增加财务信息查询、业务办理以及服务帮助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作为直接提供业务办理和获取反馈的途径,减少不必要的服务环节。
3.数据共享自动化
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共享是“互联网+高校财务”的利剑。过去的财务工作,财务人员往往只是对基础核算加以应付,并没有关注财务数据利用和分析等工作。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对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可以使得财务数据的效用进一步发挥,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得以实现。例如将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OA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紧密的衔接在一起,实现财务信息化系统和其他系统能够通过数据库后台自动交换财务信息,自动获取其他系统的财务相关信息,一方面可以减轻财会人员工作量,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让财务规章制度规范和严肃性得以提升。
4.功能实现智能化
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理论模式的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理论模式的原则
1.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应坚持民主预算的原则,划清公共财政与市场的界限。预算资金的安排应符合经济社会对社会管理及公益性事业发展的需要,国有资产的配置规模也需与事业发展规模和公共服务(管理)的工作量相适应。坚持民主预算原则,有助于划清市场与公共财政的界限,形成公众直接参与预算编审、执行、监督的有效机制,让公众在决定公共财政资源投向范围、力度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2.公共财政资源配置须坚持效率原则。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具有效率,公共服务(产品)能通过市场购买的尽量通过市场进行竞争购买,不能通过市场竞争购买的公共服务,也须坚持效率原则。对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机构)进行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源的效率,努力做到一定质、量的服务成本最低。一般来说,同质、量的公共服务成本越低,则资源利用效率越高。通过预算管理降低公共服务中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通过资产管理来降低资产使用成本,通过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做到公共服务综合成本最低。
3.公共服务成本要量化和标准化。单位公共服务量需要有确定的资产使用和资金预算标准,也就是单位公共服务的工作成本(预算资金成本和资产使用成本)要量化和标准化。同一类型的公共服务的成本要统一,不同类型公共服务的成本可以有所不同。
(二)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理论模式的总体思路
在目前财政管理制度下,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高财政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思路主要有:完善和建立有关制度,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设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流程,以及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和设立机构等。
1.需要完善和建立的制度基础。第一,预算管理标准(与单位性质及工作量相关的人员经费标准、公用经费标准)。第二,资产管理标准(与公共服务工作量相关的实物资产配置标准、实物费用定额标准或资产运行维护费用标准、资产折旧标准、资产使用效率标准)。第三,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制度。与收付实现制会计相比,权责发生制会计的主要特点有:资产计提折旧纳入公共服务成本,人力成本分摊纳入公共服务成本,管理成本分摊纳入公共服务成本,以及服务(产品)与成本配比等。第四,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激励约束制度。主要内容应包括:资产超标配置的单位,不安排新的资产购置预算;超标配置的资产不安排运行维护费用、资产折旧费用预算;超标配置的资产,单位又不愿意上缴和调剂的,按标准扣减基本支出经费预算;资产折旧上缴国家预算;资产不达标配置的单位,优先安排新的资产配置预算;单位资产配制不达标,又不想购置和调剂的,优先安排资产租赁费用预算,未使用租赁费用但完成工作任务的,将租赁费用一定比例作为人员奖励费用;单位节约的资产维护费用、资产消耗费用,一定比例作为人员奖励费用;按资产效率标准对国有资产用于经营的部分计算收益纳入单位收入管理预算。
2.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论模式。理想化模式应是标准化、无差别模式,具有能根据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的类别不同、各个具体单位之间的工作内容不同进行调整的特点。例如,行政单位特点是行使国家公权利,基本属于公共财政领域;事业单位的特点是类型众多,有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有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中,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类型众多,财政补助比例不同,公益的内容和比重不同。该理论模式能应用于行政单位也能应用于事业单位。
3.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工作流程。 设计工作流程时,重点考虑以下三方面的问题:预算管理机构,在现有的条件下怎样做,怎样与资产管理机构相配合;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机构怎样设置,怎样与预算管理机构相配合;审计监督机构,审计机构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过程中怎样发挥作用等。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论模式构建分析
本文主要以事业单位为标准设计资产及预算管理理论模式,行政单位可作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理论模式包含设计标准化的事业单位、计算标准事业单位基本工作总量(基本支出总额度)、测算财政补助基本支出经费比例、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财政补助金额、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年度资产预算等五个环节。
(一)设计标准化的事业单位
标准化的事业单位应满足如下两个条件:一是职能纯粹,仅提供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二是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服务工作可以数量化,可以用类似于反映商品价值属性的一般人类劳动那样的计量单位衡量,消除不同单位在行业、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实现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服务工作量的可比性。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特点决定其基本支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经费全部来源于财政拨款,其所需资产的购置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其运行费用也纳入预算由财政拨付,其资产处置收益也纳入预算,作为财政收入。
(二)计算标准事业单位工作量(基本支出)经费支持额度(Q×S1×QF×SF)
标准化工作量(基本支出)经费定额(S1,Standard1)。即标准化事业单位的基本工作量(标准化工作量)需要的基本支出经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由于标准化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质量是无差别的(不考虑业务的不同,不考虑内容的不同),因而可根据标准化的工作量,测算完成某单位工作所需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数额。如100单位的标准化工作需要基本支出经费15万元。基本工作量的经费定额标准S1,理论上可用完成该工作量的人力物力消耗来测算,现实选择可以采用人均经费定额标准来代替,并根据物价变化等情况及时调整。单位职能所包含的标准化工作量的数量Q(Quantity)。某一事业单位的工作量折算成的标准化工作量。理论上应根据该单位工作的内容和规模进行测算,现实选择可以用单位的人员编制数来代替,假定人员编制是与工作量基本相匹配的,人员编制多,则工作量大,人员编制少,则基本工作量小。在现实工作中,可根据编制部门确定的工作职能、机构编制人员数额和人均经费定额来测算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数额。
未来预算年度标准化工作量调整系数(QF,Quantity Factor),主要用来处理人员编制数量与现实工作量的差异。如现有的编制是50人,但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量需要的工作量需80人才能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完成,那么该系数就是1.6;也可以用单位机构编制确定时的工作量与当前预算年度的工作量来计算;表示财政经费的增减比例、综合人员变化来确定。
未来预算年度标准化工作量(基本支出)经费定额调整系数(SF,Standard Factor)。主要考虑单位编制比较稳定,标准化工作量增加容易,减少难,通过系数来反映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公共事业发展的需求变化。根据实际设定一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变动系数SF(系数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公共服务职能需要逐步弱化的小于1,需要加强和强化的大于1,如基础教育需加强,则系数大于1)。
(三)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事业经费基本比例(P)
财政补助事业经费基本比例(P,Percent)。即现有公共服务业务占该单位全部业务的比例=公共服务或公共管理工作量/该单位现有全部工作量×100%。这是该模型下,新型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确定了该比例就可以准确定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现实工作中,可以用财政补助收入/全部事业收入的比重来测算P,并根据职能的变化、工作量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该比例可以准确定位准公共事业单位的性质,做到量化,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四)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财政补助金额
明确现有人员编制数Q;明确人员编制基本支出定额S1;确定具体事业单位综合调整系数P×QF×SF;基本支出财政补助金额BG(Basic Grant)=人员和日常公用经费补助=Q×S1×P×QF×SF。
(五)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年度资产预算额
包含如下项目:
人员编制数Q;人均资产配置定额S2;具体事业单位综合调整系数P×QF×SF;标准的资产配置额1AL(Asset Limit)= Q×S2×P×QF×SF;资产运行维护费用定额S3;标准资产运行维护费用补助AOE(Asset Operation Expenditure)=S3×AL,如果单位的资产实际配置情况高于限额内的资产配置值,鼓励单位上交超配资产,统一调剂使用,实现资源使用的最佳效率;对于不上缴超配资产或者无法分割上交的。从预算资金上给予扣减处罚;新增资产购置费用(A),资产配置不达标,需要配置资产增加基本支出预算的;新增资产购置费用(B),资产配置不到标,需要配置资产从项目支出购置的;新增资产租赁费用(C),资产配置不到标,不采取购置和调配的,需增加基本支出市场租赁费用的单位经费补助;资产配置超标费用(D),对超标配置资产按效率标准计算的抵减预算部分;资产对外投资费用(E),对单位对外投资配置资产按效率标准计算的抵减预算经费部分;资产的折旧费用净额(F),资产配置标准所应计提折旧金额与单位实际资产配置所应计提折旧金额的差值。单位实际资产配置与标准一致,F为零;超标,F为负数,需要上缴折旧资金;低于配置标准,F为正数,作为对单位少配资产的行为鼓励。对于超年限使用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年度资产预算,资产配置预算(AG,Asset Grant)=标准资产运行维护费用补助(AOE)+新增资产购置费用(A)+新增资产租赁费用(C)-资产配置超标费用(D)-资产对外投资费用(E)+ 资产的折旧费用净额(F)。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流程分析
具体事业单位的全部财政补助预算。单位项目支出经费=行政事业类项目+基建项目+其他财政项目;单位财政补助金额=基本支出经费+项目支出经费+资产配置预算。
部门预算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基本支出主要包括人员、公用经费支出和资产配置支出、资产运维支出。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流程。本文中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流程是一个较理想化流程,涉及的方面非常复杂,现实中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选准突破口,分步实施。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流程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吴红卫.国内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及借鉴.青海社会科学,2008(1)
国家《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及《新医院财务制度》的出台,为我国公立医院深化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励体系,实行岗位绩效考核提供了参考和依据。由此,公立医院构建合理完善的医务绩效管理模式尤为重要。
一、构建医务绩效管理模式的意义
绩效是考核医务工作者付出劳动及获取劳动报酬的重要依据,是医务工作者获得薪酬的主要考核标准。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前提下,薪酬分配应打破原来的僵化模式。在原来薪酬考核的固定模式下,医务工作人员是否认真工作,是否履行职责并没有影响其实际的薪酬,自然不利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新医改背景下的绩效考核模式的构建应包含员工的基础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及各种补助。绩效管理模式的构建有效地促进了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提高了我国医疗工作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促进我国相关公益事业的发展。
二、构建医务绩效管理模式的主要原则
(一)以按劳分配为根本原则
以按劳分配为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市场经济与现代医院提出的必然要求。现代医院薪酬分配制度要充分体现效率化分配的公平性原则,对医务人员的实际工作量进行合理考核,以此为薪酬考量依据,合理拉开收入距离,适度奖励积极工作的医务人员,对于顽固职守,不履行职责义务的医疗工作者进行适度惩罚。
(二)合理实行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于关键岗位,重要环节及高科技技术人才可以适度打破我国原来的绩效范畴,积极引进高技术人员,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二是针对个别特殊情况医院医务工作者,例如家庭环境极其困难,中途患有严重病情等等。医院针对此种情况适度申请特殊补助,积极开展各部门的思想政治沟通以进行集体帮助。总之以人为本,从医院实际情况出发,个别问题个别处理,牢抓医疗关键环节是市场竞争的要求。
(三)体现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原则
我国新医改背景下医务绩效管理模式要有效体现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原则,使医院优秀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脱颖而出,同时淘汰责任心差,技术差、水平低和态度差的医院工作人员,从而整体提高我国医务工作人员的水平,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新医改背景下医务绩效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路及流程
我国绩效考核大致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固定薪酬,第二部分是绩效考核薪酬。关于固定薪酬的考核和规定汲取原有固定薪酬制度的有益部分,积极引进考核新元素,在原有制度上做适当调整。对于高技术骨干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其固定薪酬金额,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并且改变原有以年制为基础的固定薪酬考核方法,实行实际工作水平与测试水平及年制相互结合的考核方式。绩效考核薪酬部分大致包含月奖金和年终奖金两个方面。绩效考核应结合科室收支结余情况,以工作岗位、岗位要求、工作量、技术要求、工作岗位的难度、工作岗位的风险、工作强度及工作时间分配情况为基本依据。
四、新医改背景下医务绩效管理模式的构建
考核实行常规考核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考核推行量化管理,工资发放必须通过考核兑现。
(一)常规考核(工资60%+津贴50%)
主要考核:职工聘任上岗后,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情况、执行单位纪律情况、参加会议及学习情况、出勤情况、工作岗位坚守情况、个人病事假手续履行情况、个人仪容仪表规范情况、科室卫生保洁情况等。
(二)绩效考核(工资40%+津贴50%)
主要考核:职工岗位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医德医风及患者和本院职工满意度等指标。
服务数量实行累计加分,个人服务数量的考核参考以该岗位前三年各项统计数据的平均值为下达工作量(实行月工作量累计得分制,按分核算)及个人专业技术职称、工资水平为依据确定。
服务质量实行倒扣分值,服务质量的考核由医院制定切合实际的质量考核细则,(按照不同的科室岗位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实行计分考核)对医疗事故、患者投诉等按责任、程度大小,区分主次予以考核处罚。
(三)考核方法
一次直接核算主要对应一人一岗或一人多岗,由医院直接核算到个人;二次直接核算主要对应一岗多人,科室根据院方下达的任务,将任务量化分解到个人,再由医院核算到个人;可分配绩效工资由部分财政补助和业务收入结余两部分组成;绩效工资的发放。所有岗位均按绩效考核得分取得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提取额度。按绩效工资总额发放,实行定额控制,结余留用。绩效工资发放坚持各科室间、科室个人之间平衡的原则。
(四)医院绩效管理模式的关键部分
突出考核重点将医院重要考核指标(医疗水平,服务态度及病人的满意程度)和薪酬分配进行挂钩管理,按照综合考评得分进行绩效奖金的发放,从而在关键环节上提高医院水平。
将医疗费用指标、药品收入指标、科室结余指标及成本控制指标综合融入绩效考核模式下,从而强调了公立医院的社会公益性原则,从而保证了医院发展趋势与国家定位政策相一致,从实际上保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提高了我国医院水平。
参考文献:
“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的指导思想及内涵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财务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的指导思想和内涵,具体为:
1.“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的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发展目标,适应国内外理财环境新变化,借鉴国际先进财务管理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推进国际化、集约化、精细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强化财务风险管控,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建设世界一流财务,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加快实现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撑。
2.“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的内涵
创造世界一流的财务绩效,建成世界一流的财务管控体系,打造世界一流的财务管理水平。根据国资委公布的“世界一流企业”具体量化为主营业务突出、公司治理良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知名品牌和国际经营能力等五大类、二十五个具体指标。中国石化借鉴国资委的分类,把“一流财务”大致划分为财务绩效好、财务管理模式先进、财务管控水平高等几个要素。其中,财务绩效好可量化为收入、资产、净利润、ROCE、销售净利润率、ROE、资产负债率和市值等八个数据指标;财务管理模式先进定性表述为清晰的财务战略、完善的财务治理结构、坚实的财务基础管理;财务管控能力定性表述为形成集团化财务管控体系、高效的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有效的财务激励机制、全面的财务风险管控、公司财务健康等五个定性指标。因此,“一流财务”总共有三个大类、十六个具体指标。
二、与世界一流财务相比存在的差距
对于油田企业来说,虽然经过多年发展,油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但与国内先进企业、国际一流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纵观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的发展目标,我们可以从“建标、对标、追标、创标”工作开始,分析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从石化行业看,中国石化自1983年成立截至2011年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炼油公司,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石化公司,也是国内最大的成品油、石化产品营销商、进口原有贸易商和国内第二大原有生产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财富》2011年度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上升至第5位。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建设和强化管理有了明显提升,许多方面已经达到或正在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但与世界“三超”、“三大”石油公司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突出表现在财务绩效不显著、财务管理技术创新手段不足、财会人员和财会组织参与企业决策和价值创造的力度不够、高端财会人员紧缺;各分(子)公司财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国际化、市场化理念不强。
从油田本身看,油田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财务管理水平处于中国石化行业领先水平,但与世界一流财务要求相比,财务管控能力有待提高,财务融入生产经营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增强,财务精细化程度还有空间,财会队伍素质能力需要提高。
三、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的几点思考
集团公司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财务”,财务系统既是管理系统,又是价值创造系统,更是对企业的导向系统。油田企业财务要更加重视在“打造世界一流,实现率先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管理内涵、风险防控、精细程度、保障水平的软实力,以一流的业绩、一流的收益、一流的管理支撑油田发展。
1.创新管理模式,提高预算执行水平
一是开展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围绕油田打造上游长板和实现率先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做长预算周期,做宽预算领域,细分业务类型,细化预算层级,以产量、工作量结构优化为突破口,以经济效益评价为核心,以单井效益评价为手段,形成依据效益配产量、配资金投入的技术体系。二是完善一体化运行机制。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重效益的发展要求,加强投资成本一体化预算安排,统籌考虑油田的稳产基础和长效发展,有效整合资源,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配套的体制机制,规范运作,努力提高关联交易的经济总量,增强各板块的造血功能,实现共同发展。三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多挣钱才能多花钱、才能增加工资”的思路,引导各单位自我加压、自树目标,加强奖励的及时性、激励性和公正性,鼓励先进、鞭策后进。预算安排时对重点工作量和费用分别确定成本指标和奋斗目标,充分调动单位精细管理、挖潜增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强成本精细管理,增强成本管控能力
一是持续推进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根据油田各行业的标准成本消耗定额,建立全系统、全过程、全要素对标管理机制,以系统节点精细管理为抓手,以经济活动分析为平台,对各生产系统、全生产过程和全成本要素的主要成本目标、管理指标进行对标,在业务部门、二级单位和单元(区块)三个纬度,对比指标差距,查找存在问题,不断改善成本管理指标。深化重点成本项目组管理,加强参与重点成本项目的预算核定、分解落实、过程管理、分析考核的全过程,及时反映业务预算与财务预算的差异、生产与经营矛盾,寻找化解预算风险的途径和措施。二是深入开展单元(区块)目标管理。将成本管理的决策主体落实到油藏区块、开发单元和成本管理单元,重点费用的成本控制延伸到单井。分层级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单元目标体系、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分别设立基本目标和提升目标,充分发挥单元的管理潜力,将成本控制责任真正落实到单元。三是建立成本预警管控体系。根据年度生产经营任务,建立起经营风险与成本风险同步运行的预警机制,关注产量结构变化、市场变化、工作量变化,在油田、二级单位不同层面构建一体化、分层级、全方位的成本管理网络。围绕全年的预算目标,油田上下要正视压力,按照总部提出的“厉行节约,弘扬艰苦朴素作风”、“经营一元钱,节约一分钱”的要求,采取优化运行、一体化结合、精细管理和信息化提升等降本减费,深入挖掘潜力,强化责任落实,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3.加快资金周转和运营效率,保障生产经营需要
一是优化资金配置。坚持统一籌划、统一安排、统一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资金集中管理的优势,重点做好集团内部企业间结算、油田关联交易结算和资金清算,保障重点资金需求。二是加强资金的安全监管。树立安全防范意识,从经济业务、核算、稽核、支付各环节分解落实资金安全责任,加强银行账户和资金的安全监管,及时优化资金的存量、流量和流向,做到物流、资金流的信息对称,确保资金安全。三是加大应收款项、存货清理力度。全面推行责任落实、预警控制、兑现考核的应收款项管理机制,从明确责任领导、直接责任人、责任部门、回收时间、回收金额等入手,严格落实清收责任,按结算期限建立应收款项清理四级预警机制。采取定期盘点,重点监控的方式加强存货管理,将长期待摊资产纳入流动资产管理范围,实现购置、使用、摊销、退出各环节全过程管理,并逐步实现网络化管理。
4.实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资产运营质量
理顺计划、投资和资产管理职能,构建横向上由财务部门管理资产价值、职能部门管理资产实物,纵向上逐级落实管理责任到班组、岗位的资产管理组织网络体系。在资产转资、使用、清查、调剂、处置等方面建立资产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在资产处置方面,严格执行报废固定资产集中处置的管理模式,加大审批力度,从制度上和管理流程上保证资产处置环节的廉洁自律,防范资产业务风险。根据生产经营需求和投资购置计划,在全油田范围内优先平衡使用闲置资产,规范租赁业务管理,完善投入与管理机制,减少重复投资,盘活闲置资产,更好的发挥资产创造价值的能力。
5.理顺经济关系,强化内部控制,做好财务风险防范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需要有一流的治理规范,在稳定的经济秩序下和良性发展轨道上实现一流的管理。一是理顺各种经济关系。在一体化的目标下,统籌协调好油田之间各种经济关系;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规划好油田与地方利益、规划好改制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改制企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强规范化治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用制度规范和指导油田生产经营活动,始终把风险防范放在首位,将内控制度作为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利器,将内控管理向基层延伸,增强员工合规管理意识,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制度保障。三是从战略高度重视风险管理。不断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和体系建设,持续改进风险管理方法,积极开展经营风险评估、识别、预警、监测工作,建立投资、税务、资金、汇率等风险量化分析和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切实有效化解财务风险。
6.打造—流财务管理团队,推动财务健康发展
一流财务就要有一流财会团队做基础。财会人员要增强责任意识,立足提升自身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坚守规范经营的防线,坚持“每一笔账都是承诺”,不断完善财务制度,规范经营行为,防止效益流失。立足油田发展战略,增强主动意识,注重价值管理,熟悉生产知识,了解生产运行,把财务工作融入企业管理全过程。要变事后算账为超前预算和过程控制,积极参与经济运行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帮助指导服务对象加强财务管理、经济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为生产经营提供财务技术支持,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参考,勇当经营管理的排头兵。财会人员要树立市场经营理念,熟悉市场规则,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以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标准来审视和改进财务管理工作,从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人员培养机制等方面入手,尽快与国际接轨,支持油田健康快速发展。强化财会人员培训,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油田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的复合型财会人才队伍。
7.全面防范控制企业风险,提高驾驭风险能力
1.1认识上的偏差
会计集中核算后,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会计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一方面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打打杂、跑跑腿的,有无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单位会计机构撤消后,有些单位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1.2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现行的经费开支标准远远落后于实际,执行起来较困难。各预算单位执行不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或者没有按经费开支标准规定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自立名目发放福利奖金的现象时而发生。实行集中核算后,经常会产生对某一支出项目预算单位请求支付与核算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这也是摆在核算中心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3分账管理上的单一性
会计中心监管的重点是单位的财务收支,对各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收入游离于会计中心统管账的体外。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会计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会计中心不作账务处理。这样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资产及明细账在单位的“板块”结构,单位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结果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如实登记,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
1.4核算中心人员少,工作量大
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后,取消了单位银行账户,由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统一核算账户,集中办理资金收付,进行统一会计核算;预算单位不再设会计人员,实行报账员报账制度。所以,各单位的财务工作主要都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从各地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情况来看,都普遍存在着核算中心人员少、工作量过大,报账员在中心报账等候时间较长,核算中心的明细科目分类过粗,以至单位无法了解单位的财务活动的真实情况,从而使核算单位与中心之间造成一些矛盾,特别是核算业务量较大的核算中心,这些矛盾更加突出。
2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设想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几年来推行的会计制度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循,如何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现提几点设想:
2.1转变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目前会计核算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然而,如果将会计核算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必须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在决定资金支付之前应确定是否应该支付、如何支付,而不能到支付完了事后才来明确。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即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如何支付(即占用何指标、列支何科目),然后才可以通知银行付款。会计核算中心的发展,必须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
2.2兼顾需求与可能,制订统
一、可行的经费开支标准
由于现行的经费开支标准缺乏可行性,执行起来较困难,所以各单位都制订了本单位的经费开支标准,缺乏统一性,造成单位之间的苦乐不均。由于单位费用开支需求是无限的,而财政资金供给可能是有限的。所以,制订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必须考虑相应的财力保障,出台的经费开支标准特别是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支出数额大的项目,在事前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兼顾需求与可能,制订的经费开支标准应具有可行性、合理性、合法性。
2.3各统管单位切实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统管单位应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财政部门及单位应切实抓紧报账会计的培训和教育,开展时间短、收效高、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加强《会计法》等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报账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知识,通过一系列制度,制约报账会计的工作行为,保证报账会计诚信为本,爱岗敬业,坚持准则,使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2.4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
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由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管理后,财政资金管理的风险也大为集中,必须加强内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每一笔支出都应实行事前审核,核对金额,在保证凭证真实、准确、合理、合法后,才能通知银行付款。要建立大额费用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以及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明确责任。同时,会计核算中心还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向预算单位反馈资金支付的信息,与单位形成相互牵制的机制,接受财政内部监督部门、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
2.5开通远程报账系统和远程查帐系统
会计核算中心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运转机制,必须立足于电算化和网络化,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日常工作。经过分析得出,中心工作人员主要的工作量化在凭证的整理和摘要的输入,实现远程报账后工作人员只需化审核和修改的时间,从而大大地减少工作量,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单位的财务和预算管理工作。对单位而言,报销和凭证的输入工作可以在几天的时间里分散进行,到中心报账时可以减少报账等候时间,另外还可以根据自己单位工作的特点和需求设置一些明细科目,有利于对单位进行财务管理。整个管理流程完全自动化,单位、前台、后台之间数据资源完全共享,避免了重复劳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开通远程查帐系统,可以使单位及时了解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情况等,增进核算中心与单位之间的会计信息交流。
针对队伍现状,结合各股室工作职能,制定出台了《财政工作综合量化考核办法》。把各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一个人,分别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和任务。通过定期对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年终实行综合评价,有效调动了干职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了落实力和执行力。
(一)实行按月工作例会制。定期召开各层次会议,从局领导到每名普通职工互相沟通思想,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形成了工作、思想的良性互动。一是局党组每月初召开办公会议。对关系到全局发展的重要事项实行集体协商,对讨论通过形成共识的事项形成局党组纪要下发执行。二是机关股室和直属单位在每月底召开工作例会。每位职工按月填写《工作月报手册》,认真总结当月工作,提出下月工作计划和建议。三是对需要多个股室协调、参与的事项召开专题办公会议。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合理安排工作任务,达到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共同完成工作的目的。
(二)实行定期督查督办制。成立了专门的督查小组,加强工作进展情况的督查督办,防止工作有布置无落实,有要求无结果,有目标无成效。一是对局党组办公会议纪要布置的工作进行了督办;二是对市委、市政府各类纪要中涉及财政部门落实的事项进行督办;三是对财政收入进度、资金拨付差错率、财政票据保管、资金的盘点等业务工作不定期地进行督查;四是对上级财政部门、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交办的工作进行督办;五是定期对工作纪律、安全卫生、信息调研等工作进行督办。通过上述多层次、有重点、全方位的督查督办,加快了工作节奏,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实行工作限时办结制。对服务单位和个人提出的属于财政部门职责范围的事项,承诺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复或办理。一是部门经费请示报告实行限时办结。一般经费请示报告在2天内处理完毕,需要专题调查的经费请示报告在7天内处理完毕。二是公文实行限时办结。对需要与部门联合行文的公文,从收到之日起当天办理完毕。三是行政批事项实行限时办结。比如会计证的审验、银行账户的设立、收费项目的审核等事项按程序及时办理。四是对各级领导交办的事项实行限时办结。比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上级财政部门交办的工作在规定的第一时间办理。通过实行限时办结制,不仅促进了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且还转变了工作作风,树立了财政部门服务的新形象。
(四)实行工作考核综合评价制。围绕“主要工作是什么,具体工作由谁干,工作目标谁保证”的要求建立起财政工作量化考核机制。考核内容涵盖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基础工作、业务工作和督办工作。基础工作是每个人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遵守的纪律,具体有服务态度、工作纪律、安全卫生、计算机管理等方面。业务工作是完成财政改革与管理的各项事务,具体有收入征管、资金拨付、债权回收、财务管理等方面。督办工作是按时完成各级、各部门交办的工作。整个工作量化考核实行百分制考核,由考核小组每季度对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发现不合格的按考核标准扣分,并在全局范围内进行公布。在对各项工作进行考核的基础上,对股室和个人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经济奖励和评先表模挂钩。财政工作量化考核体系的建立,推动了岗位职责真正落实到位,促进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二、突出“四改”,强化服务,转变工作作风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突出一个“改”字,在“改”字上下功夫,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一)改“一事一议”为集中审批。过去教育部门各学校维修项目资金管理采取的是“分批审批、分批执行”的办法,许多项目到学校暑期结束还不能开工,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学校工作带来了不便。今年实行了“统筹规划、集中审批、分步实施”的办法,通过与教育部门提前策划,将需要实施的项目整理汇总,然后报请市政府集中审批。今年市政府一次就将当年校舍维修项目、设备购置项目审批完毕,此次集中审批共涉及28所中小学41个项目,集中审批资金869万余元。此项改革不仅简化了工作流程,而且确保了学校各项工程都能在暑期及时动工,开学前结束。
(二)改“等候指令”为及早谋划。由于上级调度资金的原因,有些资金分配到县(市)己经接近下半年,县(市)再分配到镇、到农户又要一段时间,这样就不能保证享受人员当年及时拿到资金,影响了国家政策的及时落实。比如贫困住宿生生活补助等资金,若等上级资金到账再发放,有的学生已经升入初中或高中,造成资金发放十分困难。今年上半年对全市六、九年级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进行统计审核,采取本级财政资金先行垫付的办法,在6月份对全市1801名六年级和九年级即将毕业学生的生活补助予以了落实,共发放资金63万元,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三)改“唱独角戏”为部门联动。过去在专项资金的争取工作中,存在“坐、等、靠”的思想,认为专项资金的争取工作主要靠各主管部门自己去跑。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转变思想观念,掌握上级资金分配信息。通过当面拜访、电话沟通、个人联系等多种方式,及时准确地了解了省财政厅专项资金的有关信息。同时与各单位部门联动,形成合力,主动配合有关部门论证筛选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四)改“被动整改”为主动服务。惠农补贴资金大多采取了“一折通”形式直接发放到户,但由于农村金融网点布局的原因,造成了部分农民取款不方便,每年有人大代表提出完善惠农补贴资金发放方式的建议,我们都及时进行了整改。但基本上是哪个地方提出来我们就对哪个地方完善,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况。今年,我们对全市农村金融网点的布局情况进行了调查,按照方便就近的原则,让农民分别选择农行分理处、信用社、邮政储蓄所为惠农资金的发放银行,为农民提供了方便。
三、推行“四化”,规范管理,确保资金的绝对安全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从抓制度建设入手,规范资金拨付流程,完善监管方式,保证资金的安全。
(一)资金管理制度化。相继出台了《市市级财政管理资金拨付控制制度》、《财政专户资金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审批程序》、《国库集中收付印鉴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规范财政资金管理起到了制度上的保障。一是对单位银行账户的申报、审核、开户流程作出了具体规定。二是将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财政专项资金和其他须经财政拨付资金全部纳入国库收付系统统一管理,实行集中审批拨付。三是对印鉴管理作出了严格要求,实行专人保管,各负其责。
(二)资金拨付程序化。树立按程序拨款的管理理念,规范财政资金拨付流程。分别对预算股、国库股、国库集中收付中心、支出股室的拨款时限、拨款权限作出界定,对不同性质的资金实行不同要求的拨付控制。在基本支出拨付控制方面,按年度时间进度拨付,确保单位和个人的基本支出得到保障。在项目资金拨付控制方面,实行先有指标后有支出的办法,按照核定的支出预算、项目进度拨付。在专项资金拨付控制方面,按照项目进度拨付,确保专款专用。
(三)资金传递网络化。通过加强网络建设,实现了机关股室之间、市财政与镇财政所之间、财政局与预算单位之间的联网,各项财务收支数据实现了网上传递。同时分对口单位、分部门创建财务人员QQ群,方便与服务单位及各股室内部的交流联系,通过群公告、群共享等途径,对资金拨付程序和制度的新变化,及时通知各单位,做好财政政策宣传与解答,实现与服务单位信息共享。
(四)资金监管常态化。在内部监督上,推行了资金拨付差错率考核,对机关股室、直属单位和财政所各项资金的盘点、印鉴的管理、票据的传递和保管不定期的进行考核、检查、督办。在外部监督上,制定年度监督检查计划,不定期对乡镇财政财务收支、单位部门预算执行、专项资金使用进行检查。同时与审计、监察等部门做好联动,及时查处挤占、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达到规范财政财务管理的目的。
四、立足“四简”,优化程序,真正做到服务便民
(一)简化家电下乡补贴审核兑付程序。针对商家和农户反映的申报、审核程序复杂、费时较多等问题。将原来财政所审核、市财政局兑付”调整为“销售网点补贴审核,财政所直接兑付”,取消了镇财政所审核、市财政局兑付环节。对购买家电的农户实行购买申报一体化服务,农民在销售网点即可办理补贴申领手续,提出补贴申请后的10个工作日内即可领到补贴资金,并且本着让农民“少跑路”的原则,就近选择发放“一折通”的金融网点,真正方便人民。
1.医院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医院会计核算项目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医院会计核算管理是一项既需要相关的会计专业技术知识的积累,还有相关的实际操作经验,同时又对会计核算管理领域、相关医学领域均有所要求的业务工作,故其所需要的是符合医学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医院会计核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所要求,医院会计核算管理人员组成种类复杂,不仅有医学研究单位、会计金融学院所以及普通的专职专科,还有会计核算管理方面的在职人员,甚至还有从事这方面专业的实习生,在这样人员构成复杂的医学会计核算行业里,大多数的人员没有足够的有关会计核算管理方面的实际操作经验,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缺乏应有的会计核算管理理论知识、医学知识,很难真正有效地承担起医学事业相关安全项目工程的管理工作。
1.2会计核算管理理论普及力度不大
在现在的医学行业的发展中,会计核算管理知识的普及很欠缺,这是对于医院会计核算管理的一个限制,进而导致会计核算管理的发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甚至有些卫生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管理阶层也没有意识到会计核算管理的重要性,这种现象是非常可怕的,这不仅不利于医学行业自身的发展,也是在限制医院会计核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个医学行业如果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下来,运用会计核算管理理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先进出色的医学业必须运用的理念,这样,才会更加符合医学业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跟上社会的发展节奏与步伐,更好地发展医疗事业,所以,加强医院会计核算管理理念的普及至关重要,也是势在必行的。
1.3医院会计核算管理的相关辅助管理不完善
医院会计核算管理这一理念才在我国起步,但是却发展迅猛,而且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快,又涉及多个学科和多个管理部门,因此相对于医学事业的发展,相应的传统管理的辅助管理方法已远远落后了。另外,由于医院会计核算管理上的漏洞造成的问题也是非常多的。医院会计核算管理的其他辅助管理的盲目性、不合理陛,同时,医学业队伍的无秩序竞争,由于每个医学队伍设计其自身的会计核算管理而造成功能不完善或存在缺陷,以及医学会计核算管理的辅助经济管理不完善而导致的医疗服务质量粗劣和性能不达标,所以,医院会计核算管理相关辅助管理的合理完善性也是制约医学行业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完善医学会计核算管理的相关辅助管理,这样的医学管理才是合理的,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学事业的良性发展。医院成本核算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手段,它不但关系到医院的收入、支出的核算,也关系到医院效益的核算,我们必须把以往成本核算就是“算成本分奖金”的观念彻底改变,要把成本核算提高到一个理论的高度,不仅仅把它局限于只是医院财务会计核算的一种具体方法,而必须把它认为是结合医院自身特点及需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医院成本核算是全员参与的一项十分复杂的经济管理工程。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涉及医院的方方面面,又由于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复杂,科室之间联系密切,综合性较强,因此,需要全院各部门包括人事、医疗、护理、药剂、总务、设备、财务等全院所有部门的分工协作,互相协调,共同配合。
2.医院会计核算的对策建议
2.1组建成本核算领导小组
在医院成本核算工作中,需要建立统一的成本核算领导小组,比如河南漯河市某人民医院,它成立了由副院长任组长,财务科、总务科、药剂科、设备科、医护部、信息科等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成本核算领导小组,从医院实际出发,依据《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并针对医院自身的特点,制定成本核算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成本核算管理实施细则》《成本费用归集与分摊标准》《成本测评考核办法》等。由以财务科为主的几名成本核算员负责实施具体的成本核算工作,各职能部门、科室及管理部门要配合、协调,为成本核算工作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资料,各科室也要设立1名兼职核算员,协助科主任对本科室的收入、支出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等及时进行统计、收集整理,使成本核算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各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立适合于本院实际的成本核算领导小组,以实现成本管理工作的规范、高效、统一。同时,也使医院的管理提升到更高的档次。
2.2做好基础工作,确保成本核算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在提高职工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一支思想品德好、专业技术高的成本核算专职队伍,也是搞好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比如,首都医大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在实行成本核算前也是多次召开以“医院成本核算项目”为主题的大小会议十几次。同时也对成本核算小组及职能部门、管理部门人员进行了多次的培训。二是在实行成本核算前要摸清医院的家底。通过资产清查,核实各科室资产数额,包括仪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数额,低值易耗品价值、水、电、气的用量等,进行制表、建账,并统一核算口径,避免数出多门。三是对医院内部服务进行量化,如消毒、洗涤、维修等后勤服务和保障部门,能推向社会的,就推向社会,不能推向社会的,或者计工时,或者计内部服务价格,或者计工作量等,做到量化管理。四是核定各科室人员编制和工资,即定岗定编。合理制定科室收入与成本指标。在此基础上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规定水电气等计量设备的配备必须符合成本核算的要求;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原始凭证传递流程;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和定额管理制度等。
2.3正确划分医院成本核算级次
医院成本核算可以划分为多个级次,如院级核算、科级核算、医疗项目核算、单病种核算等,毫无疑问,成本核算级次划分的越细,核算出来的成本越准确,越有利于成本控制,越有利于成本和利润的考核。但划分的越细付出的核算成本也越大,难以取得管理与成本的最佳效益。因此,应分清主次,核算级次在初级阶段不宜划分的过细,应在划分级次的过程中,从长计议,制定切实可行的级次核算方法。各医院可根据自身情况,先实行院、科两级的全成本核算,在取得了成功经验,条件成熟后再实行医疗项目核算、单病种核算等。因为病种和医疗项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此类核算必须有良好的基础数据及财务、医学专业知识,它的核算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成本管理手段的发展和成熟,它将成为医院今后成本核算的发展趋势。
2.4建立科室成本核算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