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学教育与实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 R1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16-01
1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1.1 转变以考分论成败的单一人才观 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学校、用人单位仍然按“能背会考”来衡量人才质量;考试成绩好,一好百好;评“三好学生”要选考分排列前几名者;升学、就业也要以考试分数为依据。以考分论成败,一考定终生,这无形之中给学生形成了巨大的考试压力,为了自己的“荣誉”和“前程”,部分学生不得不挖空心思应付考,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考试舞弊。我们认为应该辩证地对待学生学业成绩,不能单纯以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唯一标准来判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考试成绩能够反映学生在某一时期的某些知识获得情况,但由于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以及考试本身的局限性,考试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尤其是态度水平很难从现行考试中得到反映。这一点对医学生培养尤其重要,缺德医生对病人的危害更大。
1.2 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目前对待考试还有一种错误的观点:成人院校和普通院校的考试要求应该有差别,普通院校应该严要求,成人院校则可放宽,让学生“过关”。有此观点者一是过分强调成人学生的特殊性,二是担心严要求会影响学校生源,影响学校效益。这种观点不仅在学生中相当普遍,在部分教职工中也表示了高度的认同。
2 健全考试制度,重视考试过程的规范化
我院领导高度重视考试管理工作,多年来不断修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考试制度,逐步规范了考试管理。
2.1 实行教考分离,严格考试保密制度 我院建立了聘请专家教授指导命题,并结合教研室命题 (每次二到三套),教务处随机抽题的制度。逐步试行教务办与教研室共同从题库抽题的办法,迈出了教考分离实质性一步。同时教务办指派专人负责试题保管、印制和密封工作,并配备专用于管理试题的微机和一体化印刷机,尽量减少制卷周转的时间和接触人员。对于考试过程的管理也进一步规范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要当场清点并密封试卷,交由教务办保管。主干学科由教务办组织多人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进行流水阅卷和登分上册工作,对于违反考试保密制度的教职员工要进行严肃查处。
2.2 考试、考查科目区别对待,严格控制及格率 为了减少学生的考试压力,集中精力学好主干学科,一学校规定考查科目主要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平时考勤、作业、小测验及实习应占学科总成绩的40%。期末测评可以采用闭卷,也可以采用开卷或其它形式进行。对于考试科目一方面要求严格考试过程管理,另一方面要求大部分学生达到合格水平,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控制及格率及平均成绩的办法。每门学科阅卷结束后,要求各教研室进行试卷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便改进。通过这些调控策略,一方面可以督促教师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命题科学化,提高及格率,减轻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
2.3 严格考风考纪,建立校级领导巡考制度 每次大规模考试前,学校主管领导都要反复强调考风考纪问题,教务办还专门组织对监考老师进行必要的培训,要求监考老师熟悉考场管理规定,严格维护考场纪律,如果巡考人员发现考场有严重舞弊行为,要追究监考老师责任。对于舞弊学生均要给予及时处理,并进行通报批评。
面对21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挑战,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转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思想以及过分专业化、单一模式化的观念,在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及综合提高的,开放式、多样化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模式。
一、加强基础教育。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技人才,强调实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则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日益发展的21世纪,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在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中普遍认识不足。在国内的中等医学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数、理、化、语文等基础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基础文化教育环节十分薄弱。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减再减。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在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科学文化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产生影响,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另外,由于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每个医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当不断发展的社会卫生事业的要求,而这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等医学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不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还需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文化教育。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从课程体系和结构上看,现有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缺乏专业结构层次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追求专业化、基础化,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其动手能力、创造性较差。面对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围绕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为:加强综合教育并与劳动结合,对个体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是重视名次发展,还重视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发展;课程内容日趋合理,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也应朝着综合、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医学教育应造就医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疗保健、预防医学人才和具有全面思维能力的医生。因此,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以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围绕面对21世纪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首先,应抛弃那种过分基础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取消那些知识已老化的课程,不断增添具有新知识的课程。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打破学科间界限,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和融洽性。再次,应遵循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科间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基础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改革基础学科如不断加强优化组合,势必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优化基础学科应从系统、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加强学科间的广泛联系,删去那些重复、繁杂的内容,增强实用性内容,改革前后课程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的课程结构,应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会。最后,应增设人文学科和文献检索等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卫生宣传教育等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1世纪的人才规格,要求必须确立新形势的培养目标,而要达到新的培养目标则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乏味,只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教师只起知识传导的作用,没能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人去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和书籍,自学能力也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等医学教育进行系统改革、整体优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今后中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此,应提倡创造性教学,即应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教学,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加深面向过程,即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教师引导学生以面向过程作为学习重心,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精神,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上,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以唤醒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诱导,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再次,形象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选择带有情绪色彩的教材,避免公式化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等。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素质和水平,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训练。
四、加强毕业后的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教育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以致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毕业后教育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多渠道地建立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可脱产进修,也可在职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在培训内容上应强调学以致用,讲求实效,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培训目的以及学习基础,设计各种各样的“搭桥”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可根据内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求教与实习等多种形式。另外,培训者在培训中应针对地区实际,提出切合本地需求的操作,按照人才需求来进行设计、安排课程并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并与工作实践相衔接,使被培训者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对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转化为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再教育、技术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养,是加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等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医学教育理论,以创新提升实践,以实践取得突破,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等关键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便使中等医学职业教育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面对21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挑战,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转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思想以及过分专业化、单一模式化的观念,在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及综合提高的,开放式、多样化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模式。
一、加强基础教育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技人才,强调实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则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日益发展的21世纪,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在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中普遍认识不足。在国内的中等医学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数、理、化、语文等基础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基础文化教育环节十分薄弱。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减再减。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在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科学文化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产生影响,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另外,由于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每个医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当不断发展的社会卫生事业的要求,而这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等医学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不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还需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文化教育。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从课程体系和结构上看,现有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缺乏专业结构层次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追求专业化、基础化,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其动手能力、创造性较差。面对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围绕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为:加强综合教育并与劳动结合,对个体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是重视名次发展,还重视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发展;课程内容日趋合理,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也应朝着综合、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医学教育应造就医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疗保健、预防医学人才和具有全面思维能力的医生。因此,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以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围绕面对21世纪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首先,应抛弃那种过分基础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取消那些知识已老化的课程,不断增添具有新知识的课程。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打破学科间界限,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和融洽性。再次,应遵循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科间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基础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改革基础学科如不断加强优化组合,势必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优化基础学科应从系统、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加强学科间的广泛联系,删去那些重复、繁杂的内容,增强实用性内容,改革前后课程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的课程结构,应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会。最后,应增设人文学科和文献检索等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卫生宣传教育等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1世纪的人才规格,要求必须确立新形势的培养目标,而要达到新的培养目标则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乏味,只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教师只起知识传导的作用,没能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人去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和书籍,自学能力也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等医学教育进行系统改革、整体优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今后中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此,应提倡创造性教学,即应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教学,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加深面向过程,即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教师引导学生以面向过程作为学习重心,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精神,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上,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以唤醒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诱导,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再次,形象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选择带有情绪色彩的教材,避免公式化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等。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素质和水平,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训练。
四、加强毕业后的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教育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以致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毕业后教育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多渠道地建立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可脱产进修,也可在职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在培训内容上应强调学以致用,讲求实效,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培训目的以及学习基础,设计各种各样的“搭桥”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可根据内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求教与实习等多种形式。另外,培训者在培训中应针对地区实际,提出切合本地需求的操作,按照人才需求来进行设计、安排课程并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并与工作实践相衔接,使被培训者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对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转化为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再教育、技术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养,是加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等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医学教育理论,以创新提升实践,以实践取得突破,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等关键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便使中等医学职业教育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2做好驻点教学的主要探索
校院领导高度重视。双方主要领导定期互访、交流工作,我院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从高校聘请教授担任医院科教院长,持续加强校院合作,努力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持续改进、实现共赢等,有效达到院校间的优势互补,为做好医院驻点教学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完善教学机构与教学设施。重视投入,启用建筑面积3,600m2的科教大楼,有效扩大教学场所,完善标准化的多媒体教室、模拟技能培训室、数字化图书馆及体育活动场所等,努力提供一流的教学硬件设施,满足教学需求。成立分管院长、科教处、教育科、教研室、教学干事的完整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教学评估和考核体系,建立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激励导向机制,总结分析、持续改进工作常态化开展,不断完善、规范教学管理。严格教师遴选、培养。从科室推荐、教研室选拔、科教处审核三个层面把关遴选教师,严格试听课制度,保证授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专业知识接近直属附属医院教师的水平;加大师资培养力度,认真做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普通话培训等基础工作;引进具有教学经验的学科带头人,做好示范;定期请高校教师来院培训、指导,选送教师至高校考察、观摩。有效保证临床教师队伍素质,增强临床教师教学意识,提高讲课水平,持续提高临床教师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配备专职班主任。挑选细心、负责的资深人员担任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思想、学习及日常生活管理工作,重点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和上课态度与纪律,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精心设计、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增进他们的团结、友爱。严格课堂及自习的考勤,对违反规定者,进行批评教育。采用网络QQ群、手机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安排学生早接触临床。鼓励、引导驻点班学生在课余时间,分批到门急诊、病区、医技科室、实验中心等部门观摩、导诊、协助医疗、护理活动,并安排专门的教师指导,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从医的使命感,提高临床技能,切实发挥出驻点教学的优势。
3主要成效开展驻点教学工作
7年以来,先后有136名全科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在我院完成了临床理论和见习课程阶段的学习,有2人(1人病假,1人事假)中途返校。驻点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我院驻点班历年的成绩高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得到江苏大学等高校领导的肯定和多次表扬。部分早期毕业的学生,很快成为医院科室的青年骨干。驻点教学有效地促进了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教学体系的完善、教学工作的规范,临床教师队伍得以壮大,66名教师通过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72名教师普通话考试达到了二乙以上,7名骨干取得了教师资格,院内教学氛围浓厚,临床骨干在教学相长中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医院的科教内涵显著升级,附属医院的功能得到强化,2012年我院以较高的分数顺利晋升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
近年来,国内有关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呼声甚高,对此国家主管医学教育的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都十分重视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问题,曾多次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研究对策。我们认为,加强预防战略教育应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既体现在理论教育上,又充实于现场实践中,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应体现其专业特点。对学校医学专业,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医药专科基本规范》中明确规定了该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主要分配去向。根据《规范》要求,我们认为该专业预防医学的理论教育应突出以下内容:①加强方法学教学,主要是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使其熟练掌握群体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和技能,为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②加强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教育。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关键,学校卫生室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直接担负学校这一特殊人群的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工作,通过教育使其加深对初级卫生保健的认识,熟练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实施步骤与要求,并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③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包括熟练掌握学校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如何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行为习惯、青春期教育及心理卫生教育等)、一般技能、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等,其中部分知识和技能可与其它专业课(如学校卫生学、教育学)结合起来培养。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学校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理论教学中有的放矢地突出重点内容,为下一步实践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坚持“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正如基础医学的教育需有相应的专业实验室,临床医学教育应有相应水平的教学医院一样,预防医学的教育也必需有其实践场所。因此在城市或农村建立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需要,也是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对学校医学专业如何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探讨的不多。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了“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正确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取得了较好效果。①在“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问题上,坚持教学和科研应眼务于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来源于社会调査,为此我们深入到市区多所中学,了解学校卫生工作现状及需求情况,初步拟定出有待研究的课题。其中有些问题出乎我们预料,如调査发现,不仅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常见病防治(如龋齿、视力低下、脊柱弯曲等)是学校卫生工作需要常规研究的课题,而且校方还提出了诸如青春期健康教育、青少年不良行为干预(如吸烟、饮酒)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初步调査使我们在教学内容和科研选题方面开阔了视野,并在几年的实际工作中对本市青少年健康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系列研究的专题包括:青少年血压及影响因素分析;初中学生视力低下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龋齿及口腔卫生习惯调査;中学生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性生理及性心理状况调査等。对调査中发现的患者(如龋齿、视力低下)及时给予矫治或建议治疗,并把研究成果及建议反馈给学校,用于指导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及不良行为干预。如在调査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就如何预防青少年高血压、龋齿、近视及如何控制青少年吸烟等问题向校方提出过建议,这些建议深受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有的学校主动提出与我们建立固定联系,协助他们做好学校卫生工作。②周密安排实践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根据现行教学计划,学校医学专业的实践仅2周半,这期间除完成一项专题调査外,还需讲授一堂卫生保健课。要使短暂的实践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带教老师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组织协调好专题调査的每一环节,使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机会。经过周密安排,多数学生在专题调査结束后都能独立地撰写出具有相当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调査报告或研究论文,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目前的医学教育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以追求医学新技术为目标,忽视了患者在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弱化了医学生人格操守的培养。强调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基础医学教育中去,使人文精神在医学生的临床实践中得以实现,把患者的需求列入自己的责任范围,即“以患者为中心”。所以,加强人文精神建设是医学院校责无旁贷的使命,应该得到医学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充分关注。
1 积极创造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环境
从管理层面而言,医学院校应设立一定的人文医学教育组织机构,统筹规划人文教育。这里就包括将基金设立、机构设置、教师配备、学时分布纳入整个基础医学教育的规划之中。在教师层面,应加强专业教师人文方面的修养,人文教学时可以根据专业教学上内容的不同加以实施,以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临床实习时,带教老师与实习生应该加强联系和合作,在与病人交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中,使人文素养、职业品德在他们身上加以渗透。所以,专业课教师在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此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共同创造现代医学和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良好局面。
2 构建合理的人文教育知识结构
课程结构上,医学人文学科的界定应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所有高等教育层面都要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这里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医学生可以根据培养方向来选择相应的课程,这可以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建立提供保证。二是应该与现代医学相关、并能够直接服务于医疗实践之中,其中包括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医学心理学等学科,而其核心课程是医学伦理学、医学沟通学、医学法学,下面对其分别加以简单介绍。
1)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方面的问题已经涉及现代医学的诸多前沿学科,这些技术应用于临床,如何能达成最符合人类利益的共识,为社会所包容和接受,是备受关注的内容。医学伦理学可以引导医学生借助哲学知识和哲学思维去思考和认知上述问题,并需要作出适当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医学伦理学在培养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博大宽容的人文关怀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方面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医学沟通学。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在现代医学实践中,80%的医疗纠纷是由非医学技术因素引起,医患沟通不良是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状况,建议基础医学开设医学沟通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沟通技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为将来步入临床获得完整的病史资料、做出正确的诊疗措施、获得患者的信任、规避医疗纠纷奠定基础。
3)医学法学。医学法学在专业课程的渗透使学生在校期间对医疗活动的权限上要具有明确的理解,以便在出现各种各样的医疗纠纷时能够从容而科学地应对,借以维护自身权益,也是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3 丰富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切身感受
采取“课堂实践、社会实践、临床实践”等多种实践的教学方式,让广大医学生在了解社会、临床和生命的基础之上,去感悟社会对医生的重视度、感悟临床对患者的重要性、感悟患者生命之宝贵,去领会医学人文的核心精神之所在。
课堂实践方面,可以介绍名家著作,由学生主讲,学生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丰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体会到只有精诚双修、德才双馨才能够成为济世大医的“大医精诚”的医学人文精神之内涵。由于教学内容达到了有的放矢,既有学生的参与,又有教师的指导,既培养了医学生的人文沟通方面的能力,又提高了其他医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以达到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的目的。
社会实践方面,可适当组织医学生旁听有关医疗纠纷方面的案件,达到事后讨论和分析、深化认识的目的,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分析案件,着重指出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素质在具体医疗活动中的重要性,及时指出医学生在人文情怀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时代性和紧迫性。
临床实践方面,医学人文的载体是医疗实践,医学人文精神只有在具体的病人身上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培养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人性、理解病人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医疗实践,而医疗实践也能够提高医学生对病人权益的认知。如当前有的医院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新药的治疗。只有在临床实践中,医学生才能够深刻理解相关原则,明确身体缺陷、健康状况、社会交往及性生活史等情况都应该是患者的个人隐私,应该得到一定的保护。带教医师的言传身教也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带教医师本身的人文素质要首先过硬。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296-02
一、医事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医事法学专业是中国法学专业教育的新门类,自1996年东南大学创建医事法学专业伊始,迄今中国已经有4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医事法学专业。相较传统法学教育,医事法学专业教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品格。这与医事法学的教育目标相关。该专业主要以培养适应中国医疗卫生法制化进程需要的,能够解决实践中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各类法律问题的医、法兼修的复合型专门法律人才为目标。然而,与此定位存有一定差距的是,医事法学的实践教学状况仍需改善。中国医事法学实践教学现状中存有如下问题:
1.教育计划存有偏差。医事法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一般以医法并重作为学科特色。这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但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便自然存在医学和法学如何分配比例的问题。在目前医法并重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医事法学专业只能设置于有医学教育背景的医学院校或综合性大学。长于实践性教学的医学教育的习惯性优势较大,一般有专门的实践性课程或环节,相对而言,法学教育的实践性色彩并没有在教学计划中得以充分体现。大部分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医事法学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仅以实习的方式予以简单覆盖。但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校园建设等方面,医事法学专业都应当强调以法为主的特点[1],而“法律的生命是经验”(霍姆斯语),因此,增加法学教育的实践性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2.实践教学资源短缺。作为医事法学专业设置主要教学机构的医学类院校在法学实践教学资源上较为短缺。从物质资源层面,一般缺乏一般政法类院校或法学院所必备的模拟法庭、法学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在后期的教学资源投入上,囿于教学资源的重点分布,院校也一般不会轻易在医事法学实践教学设施上投入过多的成本。从人力资源层面,医事法学专业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除法学院校毕业的法学专业教师外,不乏从其他教学岗位转来从事医事法学专业教育的非法律专业教师,也有从事医疗法律实践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和能力的实务型人才,这些状况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手段流于形式。在目前的医事法学教学中其实并不是没有实践性环节,如实习、案例教学、观摩审判、模拟法庭等,但效果未尽如人意。作为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实习本来是学生掌握实践工作技能、提高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的较好手段,但基于就业压力,大多数学生选择敷衍实习,积极准备考研或就业单位的一些考试,甚至奔波于求职之途;在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一般注重法律逻辑的推演和法条内容的阐释,缺乏现实鲜活性,尤其是匮乏对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非法条解释的实践问题的解释;基于教学资源问题,观摩审判、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方式缺乏延续性。因此,上述实践教学手段往往流于形式。
二、法律诊所教育模式在医事法学实践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诊所式法律教育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对当时的美国法学教育制度中缺陷的一种反思。它借鉴了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倡导在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和律师的执业经验及基本技能。最为理想的就是通过在真实案件中真实的客户进行学习。“这种法学教学模式之所以被称作‘诊所’,是因为它汲取了医学教育模式的经验,即医学院的学生通过有经验的医生的指导而获得有关治疗病人的医学知识。”[2]
诊所式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开发了法学教育的实践功能。法律诊所式教育模式在医事法学实践教育中的可行性在于:
1.定位恰当——医事法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目标契合。正如前文所述,应用型人才是医事法学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而法律应用的实践教育与提前进入职业化思维、职业化状态紧密联系。从诊所式教育的基本要求来看,对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具有极强功能。通过诊所式教育课程的开设,学生可以在各类型法律诊所中切实操作案件,这样既可以克服案例教学易被理论化的课堂教学缺陷,也比模拟法庭等虚拟实践更生动具体,还可克服实习走马观花、形式化等弊端。
2.经验成熟——法学教育累积的诊所式教育的经验已经较为成熟。在中国的法学实践教育环节中,诊所式教育环节被大量综合性大学的法学院和专门政法院校所采用。“中国各院校一般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3~6个学分,在大学三年级开设。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包括如何会见当事人,如何进行调查、调解和谈判,咨询、诉讼的技巧等,教学的方式有角色扮演、模拟训练等。课外教学部分则是由学生在法律诊所亲自接受当事人的咨询,会见当事人,法律文书和当事人参加诉讼。而学生这些活动都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3]这些比较成熟且在实践中卓有成效的经验和举措完全可以直接为医事法学的实践教育所吸纳。
3.特色鲜明——与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实践教育的方式易形成共鸣和呼应。医事法学是具备鲜明特色的新兴法学专业教育,大多设置于更易获取卫生资源以便学习的医学类院校。学校对实践教育的政策支撑和理解是开展医事法学实践教育的基本前提。一个现实性问题是医学院校对法学实践教育的支持力度有所欠缺,而诊所式教育其实借鉴了医学实践教育的模式,更易为医学院校的教育政策所理解,形成共鸣和呼应。这也形成医事法学教育独特的实践模式,从而发挥其优势特色。
0引言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年来医学研究中出现的新概念,指快速有效地将基础理论成果转向临床应用,同时把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再反馈给医学院校,以此完善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过程[1]。在此基础上,我们予以创新将转化医学教育应用于实习医生的培养当中。其核心是打破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屏障,使校园理论成果能及时为临床应用,而临床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能及时反馈给基础教育者,最终使患者受益[2]。转化医学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加速了外科临床的进程,在普外科领域,诸如无菌操作、简单的病例分析及医学影像技术等的应用,都极大地推动了普外科临床教学的发展。在转化医学教育时代,如何更好地对实习医生进行培养,使其更加适应未来的医学模式,需要对校园教育和教学医院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对如何在普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教育对临床实习医生培养进行了探讨,现介绍如下。
1转化医学的认识
早在1996年《Lancet》杂志就有论文提出转化医学的概念[3],又称为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research),是指从校园文化教育到临床和从临床到校园的双向研究体系,将理论学习的结果转化为临床实践,实践反馈与理论。而在随后进一步明确了概念,美国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积极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模式[4-6]。我们根据这个转化医学模式制定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我院与徐州医科大学联合教学,建立实习医生教学基地。加快了人才培养,努力打造符合新时代的临床医生,以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
2转化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的关系
转化医学教育从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实施,只是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教育为转化医学教育,把这种行为单纯的叫做实习带教,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太多的成果可言。临床实习医生很多情况下存在不知所以然,举个简单的例子,急性阑尾炎是很常见的普外科急诊病种,带教老师可能会根据课本知识,提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如临床表现,术后并发症等。但在我们的转化医学教育中,不仅要问这些常规问题,更重要的是参加术前的病史采集,参加手术,参与术后管理。然后回顾整个病例的发病、治疗、预后以及随访过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案例,然后将思维发散,把病理学、诊断学、影像学都参与进来,融会贯通。这样的临床教学具有深刻的印象,转化医学教育促进了临床实践的提高,同时临床实践践行了医学教育的成果。
3转化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转化医学教育是向临床实践过度的唯一路径,是达到临床、体现临床的唯一运作方式。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发展的曲折性,让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理解转化教育的必然性,可能要走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因为转化医学教育的实施,任务繁重,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没有转化医学教育的兴起,很难有临床实践快速的发展。为了这个过程的加速发展,实行转化医学教育势在必行。3.1实习医生是未来教育的主要承担着我们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教育的主体能够快速成长,也就是我们的实习医生能够快速融入临床实践。实习医生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所有教育成果的载体。他们的成功与否不能简单的评价为教育失败与否,因为他们将是保障全体国民生命安全的守护神。如果培养不好,直接影响全体国民身心健康,到那时在回过头来数落教育的失败,势必亡羊补牢,已经晚也。这个历史进程是单向发展的,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对他们负责就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他们不单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整个转化医学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3.2整合医疗平台,建立可持续性教育资源所有的医疗教育都有一个教育的平台,搭建这样的平台,需要多方的协商合作。医院-临床医生-实习医生-医学院校,是多方互动的。现在的电子信息化系统比较健全[7],投入适当的教育费用,将这个电子系统循环利用,在转化教育中起到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可以随时调阅每个实习医生的学习进展,并将全部信息录入。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四方是可以相互两两沟通(见图1),实行的是动态可持续发展。在我们的临床实践当中,目前还是一个初级阶段,需要以后进一步完善电子系统、总结经验,加以推广。3.3提高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其实提高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仅是医疗设备,以及可触及的医疗资源。这里所说的资源是广义的,包括现有的临床医生、病患的基本资料以及实习医生本身。在临床教学中要发挥每一处教学点的资源放大作用,一个病患的基本病情,可联系到很多的临床案例,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充分调动实习医生的临床积极性,将他们的理论转化到临床实践当中,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人生价值。在很多情况下,大型医院教学中,往往流于教学形式,走过场,只重视住院医生规范化培养,认为他们才是进入临床中培训的第一步,其实是错误的,在一个医学生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培养的第一步。
4具体实施过程
“有法可依”,才能运行顺畅。我们所有的教育模式,必须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流程。4.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临床医生在流程中起到引导和授课的任务,实现转化医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临床思维方法,要指导实习医生融入到临床管理中。首先带教医生应及时掌握发展迅速的新技术、新理论,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能力[8]。再次要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要能讲课、会讲课[9]。我们这么多的医生中不是每一个都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带教医生的培训,也很重要,你的知识上限,往往决定了你所教出学生的知识水平上限[10]。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面对的不单是患者,还有一批批带着浓厚校园气息的实习医生,转换自己的角色很重要。带教医生是教育中的中坚力量,而上层领导更要有把握运行方向的能力,上下共同调节,才能建设好一支教育强军。4.2双向互动教学教与学是相互的过程[11],如何能更好的教,以及又能充分的学,是我们的目标。第一,将书本中生硬的理论简化成临床常见的个案病例。例如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有很多点,有时候实习医生根本记不住,或者记不全。带教医生可以现场教学查房,病房中阑尾炎的患者随时可见,让实习生亲自上台手术。手术中的每一个操作都有其目的性:结扎血管,是防止出血;残端0.5厘米结扎,防止残株炎;做荷包包埋,防止肠瘘;纱布沾尽渗液,防止残余脓肿;网膜覆盖,防止肠粘连。最后切口冲洗,防止切口感染。这样一个过程下来,教的工作展现的淋漓尽致。下面就是学的问题了,带着术中的图像,在看课本,术后一直观察这个患者,直至出院,完成该患者的出院记录。这样就能完整的了解该患者的发病、治疗、出院等情况,然后我们在进行简短的认识总结,这样的教学结果,会更加记忆深刻。
5结语
转化医学教育是医学研究领域一个新的关注点、研究点,作为一种新理念,转化医学教育在校园教育与临床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12]。在新形式发展下对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这些未来的医学人才在工作中能更好地理解并积极践行转化医学教育,从而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WehlingM.Translationalmedicine:scienceorwishfulthinking?[J].JTranslMed,2008,6:31.
[2]洪琪.转化医学:新世纪医学发展新动力[J].医学教育探索,2009,03(8).
[3]GeraghtyJ.Adenomatouspolyposiscoliandtranslationalmedicine[J].Lancet,1996,348(9025):422.
[4]ZerhouniE.Medicine.TheNIHRoadmap[J].Science,2003,302(5642):63-72.
[5]WadmanM.Harvardturnstomatchmakingtospeedtranslationalresearch[J].NatMed,2008,14(7):697.
[6]AblinRJ,MarincolaFM,NataliPG.The“ExcellenceinTranslationalMedicine”and“Bedside-to-Bench”Awards2007-08[J].JTranslMed,2009,7:57.
[7]孟立锋.基于翻转课堂的”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在本科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医教育,2017,01(36).
[8]祁祯楠.全科医学研究生轮转儿科期间胜任力导向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刊,2017,01(52).
[9]McParlandM,NobleLM,LivingstonG.Theeffectivenessofproblem-basedlearningcomparedtotraditionalteachinginundergraduatepsychiatry[J].MedEduc,2004,38(8):859-867.
[10]裴静.PBL与传统教学结合在留学生普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4,12.
随着世界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医学模式已发展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阶段,这对传统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临床医学人才只有具备较强的临床、科研及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卫生人才的需求。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指出“医学毕业生的质量是衡量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2]但目前国内不少高等医学院校(包括我校在内)基本上仍在“基础--临床--实习”三阶段教学模式下运行,此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解决临床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发展对未来的医生需求和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从临床医学实践自身特点出发,试从医学生接触临床、科研、社会实践的角度,对国内外高等医学实践教学开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和可能采取的措施。
一、接触临床教育模式的对比分析
欧美、日本等国和地区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具有基础与临床教育相互渗透、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特点。比如美国采取基础阶段渗透临床阶段教学内容,临床阶段联系基础阶段理论知识,甚至基础与临床教师共讲一门课程[3]。英国和澳大利亚则多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以医学问题为主线,根据病例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导作用 [4-5]。日本提出“楔形教育”的模式(即前两学年提前插入专业基础课,后期采取复修基础课)和整合医学教育模式(即实行基础与临床综合教学,如某一课题(如肝脏)从细胞、组织、器官生理、病理等横向水平进行讲授),通过实施基础与临床综合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对与临床相关联的基础知识更易理解[6]。
然而,国内不少高等院校医学教育的基本框架仍是“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这虽然有利于学生比较集中地对基础医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和培训,但和国外医学教育模式相比,这种三段式教育模式下的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教学形式,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不紧密,易造成忽略医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致使医学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较差,专业面过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创造性思维,综合素质不高[5]。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端也是目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早期接触临床”教育模式遵循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转变为以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心,可革除医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能够真正实现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直接联系。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临床整体思维概念,增强职业认同感及责任感,而且还可以训练其与医患间的沟通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获取临床知识的终身学习能力。故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外高等医学院校的好的经验,遵循临床实践五年不断线和实践教学为整个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重心的临床人才培养规律,创新早接触临床的教学模式,构建早期进入临床的教育教学平台,为学生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二、接触科研教育模式的对比分析
科研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是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科学方法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6]。医学本科生早期科研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创造,是培养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关键所在,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7]。国外对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视,课堂教学重视传授取得结论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像国内“填鸭式”灌输结论。将教学、科研有机结合,给本科生提供早期融入科研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熏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锻炼优秀品质,是许多国外研究型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早在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其经验为世界诸多高校普遍效仿[8]。如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进行科研,用于医学生的科研训练上的时间和精力多达3个学期。许多国外大学及其附属的医院或研究机构,开设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招募医学及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本科生,鼓励其参与科研实践[9]。
然而,国内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科研能力培养,主要集中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而本科阶段科研能力的培养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张勇等[10]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结果表明参加过循证医学科研项目的培训以及经常参加医学科研论文讲座的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8.92%和10.81 %,参与发表科研论文的学生也仅有13.51 %,对自己的科研素质满意的学生只有6.22%,35.14%和45.95%的学生了解过PBL教学和TBL教学,显示出临床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整体较低。目前普遍存在对本科医学生科研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本科毕业生的科研水平不高、科研意识不强等问题,以至于绝大多数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创新意识欠缺,科研能力不强,综合分析能力较差。
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研究型教育模式将是大学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高层次人才的基本途径。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明确提出:通过五年的在校学习,应获得临床医学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以适应今后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需要[11]。这就要求我们摒弃以往只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观点,引导医学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培养医学生未来参与医学科研的兴趣,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利于培养出能够挑战医学难题、解决医疗实际问题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三、接触社会教育模式的对比分析
社会实践是医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欧美国家的高等医学教育十分重视医学生社会实践的早期接触,能够利用社会(社区)资源从事实践教学。如美国[11-14]医学院采取社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通过社区医疗门诊训练,激发医学生对后期临床专业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理解精神和躯体疾病过程,培养其人道主义精神,使学生体会作为医生必须具备的品德。
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接触社会实践的教学活动的开展,相对国外来说相对滞后。虽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卫生志愿服务、开展健康宣教及各类课题的调研等活动,使医学生拓展了视野,能够关注社会基层医疗卫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整体来说,还存在形式单一、缺乏专业指导和客观评价指标等诸多不足。
从医学人才成长的历程和国内外接触社会实践的情况来看,早接触社会实践是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针对目前我国医学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更应借鉴国外社会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制定一套完整的社会实践实施大纲,将社会实践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建立稳定的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的社会实践考核制度。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为依托,建立稳定、对口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活动外部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效果评价体系,使学生早接触社会的实践教学活动评价指标客观化。通过早接触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培养具有献身精神、协作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富有爱心、耐心,高度的责任感的医学人才。早接触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减轻就业结构性矛盾,提升毕业生的自身综合素养,适应社会需求。
总之,通过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可以看出,加强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早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和必须的。“三早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明确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使其在实践中学会正确处理医护关系、医患关系及各种工作原则,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获得和扩充知识的同时,掌握未来的工作方法,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将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融合、统一起来,对于推动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转变,促进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旗涛,曹德品,王玲,等.访问美国医学院校侧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59-60
[2]付有龙,王丽.中英高等医学教育比较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 28(10):68-70
[3]王庭槐.英国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医学教育,2005,(1):84-89
[4]刘玉妹,山下昭.日本医学教育改革现状[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0,21(2):22-25
[5]曲艺,赵晓东,丁会峰,等.德、英、美医学精英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2(28):943-945
[6]虞立红,王静爱.地理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探讨--以北京师范大学资环系地理学本科生培养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4,(3):24-28
[7]张作鹏,梁子敬.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调研及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10,4(17):139-140
[8]杨慧,俞安平,恢光平,等.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65-68
[9]张蔚,张秀军,孙业桓,等.某医学院校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6):531-534
[10]张勇,周慧银,苟亚妮,等.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0):96-97
[11]李小波,顾鸣敏.临床医学冬业培养目标的分析与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1):20-2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38-02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全球经济和医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发生了转移。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应用型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应用创新能力为要求的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工作要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对新形势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反思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预防医学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我国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卫生)专业的人才培养基本沿袭前苏联模式,课程体系以传统五大卫生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主,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重理论轻实践[1],综合国内外预防医学教育现状以及我校预防医学教育实际,预防医学人才实践环节面临的挑战:实践教学环节亟待加强,在实践教学中重实验、轻实践,验证性实验课时居多,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创新性实践教学课程少[2],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专业技能脱节[3],公共卫生现场工作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学生生产实习时间短,专业实习基地类型单一。
预防医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健康促进、卫生保健、环境与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和卫生管理等公共卫生领域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知识结构、能力训练、综合素质等必须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相适应。对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因此,为成功培养创新性和实用型相结合的人才,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4]。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全面实施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二、改革主要内容
(一)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们在保证满足各门专业课程理论课讲授的条件下,一方面适当减少部分课程理论课的学时数,将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安排学生自学(如儿少卫生学);另一方面,减少专业课程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内容、方法的学时数,将节约出来的学时数集中安排,整合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课程,形成《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Ⅰ》、《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Ⅱ》,增加《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案例》、《公共卫生常用技能》等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见下图。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和模式。
(1)按照“三个五统一”做好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实验教学中做到“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登记表、实验报告、实验成绩的”五个统一;在实习教学上做到“实纲、实习计划或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教师总结、学生实结、实习成绩”五个统一,在毕业论文上做到“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成绩、毕业论文答辩记录”五个统一。
(2)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除了社会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外,我们新增加了“专业前实习”[5],安排在学生未上专业课之前的第八学期结束的暑期在疾控中心等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实习,为期4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公共卫生工作,让其有感性的认识,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和专业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们已对2009级和2010级学生实施了“专业前实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立院―实验中心―实验教师/实验员的实验课程实习管理线、院行政―系/教研室―导师组成的实习管理线以及院总支―辅导员―班主任负责的社会实践管理线的“三线”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2.强化实践教学的措施。
(1)加强实验室建设。一是加强功能实验室建设;二是重视实验室管理;三是加强实验室规划工作。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学生以校、区、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为平台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并可以利用实验室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2)完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理顺学院与基地的联系,继续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已挂牌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做好基地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和培训提高工作;探讨与基地联合开展科研工作;明确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设定目标及质量参数严格考核专业实习的效果。与实践基地合作,以公卫执业医师实践考试大纲为指导,每届大五的学生,举办一次公卫实践技能大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和掌握实践技能。
(3)进一步完善实践考核体系。《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Ⅰ》、《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Ⅱ》、《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案例》、《公共卫生常用技能》等实践课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把学生出勤、课堂表现、技能操作、实验报告等结合起来考核,提高期末成绩总评中所占的比例,减少“死记硬背式”和“突击式”均能在期末总评过关的不合理现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积极探索导师“一贯制”教育,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大一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由导师带领学生科研入门,结合学生的毕业生产实习,在后续的四年中,每位学生跟随自己的导师完成最后的毕业论文,旨在逐渐缩短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专门的时间安排,延长专业实习时间。借鉴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本科生设立开题、中期汇报、毕业答辩环节,使学生对于科研的每一个环节都亲自参与并进行实践,逐步建立学生的科研思维。
随着现代化专业型、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作为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传统预防医学实践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应随着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与能力、富有发展潜力与创新精神、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全才学生,为社会所用,这是预防医学未来努力的方向。只有结合具体实践,不断创新观念,才能促进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赵莉,马骁,李晓松,等.反思与重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9):3678-3679.
[2]张晓峰,郭淑英,任锐,等.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30(1):102-104.
关键词: 医学实践教育;德育功能;实现
Key words: medical practice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function;realize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241-02
0 引言
临床实践阶段是临床医学生向医生过渡的关键性实践阶段,是临床医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医学教育成败的关键阶段。医学临床实践教育的地点是在医院,医学临床实践教育中的老师有着双重身份:既是老师又是医生。医学生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学习医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在这一阶段接触社会、接触医护人员及患者,耳濡目染,逐渐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一个学生完成从医学生到实际为病人服务的医生的过程中,离不开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其中带教老师良好的职业素质,无疑将会对学生的临床实践学习及毕业后的工作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临床实践带教老师的育人作用极为重要,在医学临床实践德育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预备成为医生的人,首先要有一颗仁心,然后才去训练他的仁术,心术不正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能否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医学临床实践教育之中,完成育人任务,是实现医学实践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关键。医学临床实践带教老师如何在医学临床实践教育中实现育人作用?
1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是医学实践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基础与前提
1.1 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2011年12月30日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以教人〔2011〕11号文件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6个部分,认真学习《规范》,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师德水平、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提高及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只有教师本身的底蕴深厚、视域宽广、心灵纯净、情趣高雅才能给予学生最深层的滋养和最有力的引导;也只有教师志存高远、知识丰富、悟彻人生,才能真正做到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成才。临床实践带教阶段是一个医学生走向合格医生的重要阶段,注重临床实践带教老师的个人道德情操,才能让“仁爱”、“仁心”、“仁术”在医学生中得到应有的发扬和保护。
1.2 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 老师要有好学的品性、乐学的志趣,会学的方式。临床代教老师是医学生临床工作的启蒙者和指导者,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代教老师的热爱本职工作,极强的责任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会成为临床医学生实习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治学,善于工作,善于用实际行动为人师表。
近年来,国家提出“人人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医学又是一门探索性的科学,诊疗手段和诊疗技术在不断更新,一些观念也是在不断更新,现代医学发展越来越快,就更需要我们临床带教老师做到好学好问、善思善行,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紧随专业发展的步伐,时刻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才能不至于落后,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除了学习医学知识外,还要多阅读,多读经典名著,多看人文、科技、历史及思政等方面的书籍,吸收其营养,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多向身边人学习,多向他人学习,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身边的人和谐共处,共同促进医院乃至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合格人才。
1.3 教师要保持高度的敬业精神 “敬业”是对待工作的个人态度,是教师的事业追求。爱岗敬业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已经成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首要规范。临床代教教师要成为爱校爱院如家,爱生如子,尊重事业、全心投入医学教育,具有较高专业化程度的现代教师。
1.4 教师要拥有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精益求精”体现为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教师要严谨治学,掌握更加熟练和完美的个人技能,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和技巧,不断进取,在成长中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创新与自我超越,才能为培育好新一代医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操作示范指导是临床教学中基本诊疗技术辅导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医学生通过临床观察和实践获得操作经验的最原本、最直接的途径。因此带教老师应以身作则做到精益求精,并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带教学生按照技术标准规范,执行各项技术性工作,将标准的操作和高尚的行为贯穿与整个医疗活动动之中。以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树立医院美好形象。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进行沟通是医学实践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有效途径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科学定位,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人格的平等。首先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上具有同等地位。其次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再次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
2.1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给他们做出榜样。用自身的品格、自身的行动,时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一方面,通过讲课、辅导、实验、实习、考试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毛病,改正错误,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和做人做事来影响学生,临床带教老师要仪表端正,语言文明;按时上下班、不迟到早退,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现实中的医疗、医患及医护关系;注重医生的个人道德情操,正确对待“药品回扣”这一医疗全面市场化的衍生物;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总之,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帮助医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医疗作风,培养出具有道德高尚、勤奋进取、强健自信、善于合作、身心健康的新一代医学生。
2.2 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 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汲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也是在给老师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办公室、带教室里不能有高声喧哗、闲谈杂论、吞云吐雾,只能有医学讨论、病案讨论的声音;电脑上不能有股票游戏,只能有特殊病案、前沿信息、文章课题;一张简单的学习桌,一个宽松、安静的学习环境。
临床带教应结合医学生的自习和接受能力,把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作为教学重点。副主任医师的教学小讲课和教学查房除了巩固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外,要重点从临床实际工作的角度对理论性只是进行归纳,以求融会贯通,突出知识的横向联系;教学查房是培养医学生如何观察诊疗病人、学习处理医患关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使医学生逐步掌握临床工作基本规则;教学病案讨论是医学生临床诊断、治疗、预后估计等决策思维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医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医学前辈、上级医师和同学间的知识经验构建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培养医学生自学和口头表达能力。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学习是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模式,从而培养医学生临床实际能力、训练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能力和临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做好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心理指导老师 教育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现在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持与理解,他们更需要彰显自己的个性。耐心倾听学生的故事,不管是否有关学习和工作,对待学生适当宽容和理解,多倾听、多理解。对学生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信任,才能让学生信任你,从而了解学生,科学评价、教育好学生。教师要随时溶入学生的生活,全面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学业、人格成长,成为学生的朋友,得到学生的信任。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动态,活动情况,才能了然于胸,才能使自己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从而辅助医学实践教育的顺利实施。例如: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教育的不同阶段均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和变化,如实践教育前的好奇心理、实践教育初期的胆怯心理、实践教育后期的自满心理、实践教育结束前的自由散漫心理等等,带教老师应经常分析学生在实践教育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对策,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及心理压力,管教管导,做好带教工作[1]。因此,一个优秀的带教老师,也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心理指导老师。
2.4 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纠正学生的缺点 恰到好处的赞美和鼓励是老师与学生沟通的兴奋剂、剂。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对学生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尽量地包容缺点,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医学实践教育的环境是医院,医院里除了带教老师和医学生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群体,那就是病人,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纠正医学生的缺点,才能达到合理又高效的教学。
医学实践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个人魅力,言传身教,采取有效途径,帮助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在科技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更进一步提高教师在医学实践教育中的育人作用,更进一步推进医学实践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培养出一代代具有“仁爱”、“仁心”、“仁术”的优秀的后备医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