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医养生课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摘要 中学阶段是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中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战场,主阵地,科学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课堂教育 科学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提出了“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努力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科学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科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并从这个过程中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战场、主阵地。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呢?本人结合自己在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氛围
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抽象思维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着重要作用。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增进对所提问题意义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案例1: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和下沉呢?出示鱼的模型,或者直接解剖一条鲫鱼,告诉学生在鱼体内有一个充满气体的鳔,鱼在水中的沉浮与鳔的大小有关,其原理与装有不同气体的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相似。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鱼在水中的沉浮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并通过引导,将思维链接到潜水艇的发明。
二、 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新的火花,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问。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案例2:对“测定物质的密度”的探究中,按实验册中的做法,会有少量食盐水沾在烧杯壁,使食盐水的体积偏小,食盐水的密度偏大。有个学生提出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检验方法呢?最后在我的不断鼓励点拨下,他们小组设计出一套不同于实验册中的方案,在测定食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盐水的总质量,再把烧杯中的食盐水部分倒入量筒中,测其体积,最后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下食盐水的质量。实验完成后,我叫学生做后面的“问题和讨论”,那位同意竟发现他设计的方案就在上面。他第一次体验到了创新的喜悦,这种喜悦要比学生照方抓药做完实验后的感受更加深刻和持久,更加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在科学教材中,大多数物质的性质、制法,是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后得出结论。如果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去做、去想、去查、去发现、去探索,或许能收成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3:H2的实验室制法一节内容,教材是直接告诉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然后用演示实验验证。如果改成让学生自己同时用Zn、Fe、Mg分别与稀H2SO4反应,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总结出“实验室制H2用Zn和稀H2SO4反应为最佳”的结论,潜移默化地让学生领悟到金属与酸反应能产生H2的规律,发展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注重思维能力,展现思维创新
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方法就没有原子世界微观结构的发现,没有类比和模拟法,就没有维纳的控制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还必须依赖于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我制订了如下策略:⑴、不断扩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消除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通过纵向思维(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多向发散思维)的训练,扩大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纵向思维好比在挖深同一个洞,而横向思维则是在试着到别处挖洞(爱德华、德波诺,引自《学习的革命》)。当定势思维把学生禁锢在一个思维通道时,引导学生“试着到别处去挖洞”往往不失为创新的好方法。如爱迪生寻找电灯泡所需用的最佳材料,就采用了此法。⑵、训练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策略。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但在创造性活动中,仅依靠直觉猜测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论证和检验,而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在学习初二物理摩擦时,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若没有摩擦存在,下例哪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A、我们不能坐在教室里学习,也无法写字。B、房屋会倒塌,砖瓦会四处飞溅。C、微风可以沿铁轨将火车吹动。D、人可以在地面上自由行走。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生存离不开摩擦。通过猜测失去摩擦,物体是什么状态,从而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⑶、发展学生联想力和想象力的策略。因为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想入非非,它必须要沿着一定方向、目的而展开,必须接受抽象思维的指导和调节,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就有创造性想象的成分。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后,我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当一切外力作用突然消失的时候,物体将A、马上停下来。B、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C、运动一段路程后慢慢停下来。D、运动状态不能确定。我们常见的物体是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在物体不受外力时,可依靠创造性想象,思考物体存在的状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需要教师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作为一名专业化的科学教师在课堂教育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提出问题注重宽广性。宽广性是指问题涉及的知识不局限于教材,应与日常生活、最新科技动态及其它学科内容相联系,将学生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接触过的与科学有关的内容加以提炼,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2、设计问题赋予动态性。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3、解决问题提倡探索性。提倡通过合作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丰富的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和谐的教育环境,由于合作学习小组内提供的学习任务有一定的难度,问题也有一定的挑战性,小组成员之间往往有不同的思路和独特见解,彼此可以通过争论、辩驳,吸纳与众不同的观点,培养创造性思维。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他们主动探究、大胆思维、不断实践,必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有效地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也就应运而生。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学习需要的开始;以思引疑,以疑促思,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这一教学新观念早已被同行们认可,但教学观念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教学实践也随之改变,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学生不会思考,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缺乏质疑能力。那么教师再审视一下我们的教学:每节课中给学生留了多少思考的空间?又为学生创设了多少质疑的机会?因此,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间,创设充分的质疑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解疑,是我教学中始终追寻的目标。
一、创设求知情境,以思引疑
如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新课导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准备情境:根据以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顺序,在学习了“正方体的面数、正方体的顶点数”后我们还要研究正方体什么问题?学生经过回忆梳理,大部分都能确立本课的目标,引发了学生探究的盎然兴趣。教师继续引疑:以前学习正方体、长方体时,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根据这些已有的学习经验,你准备将圆柱、棱柱转化成什么图形来研究它的性质呢?这样,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动手剪拼,探究立体图形的性质。试想,如果每一节课我们都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思考空间,不断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也许到学习圆锥知识时,学生会主导质疑:为什么不研究圆锥的性质呢?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二、提供质疑机会,以疑促思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因此,在新知的探求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质疑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启发他们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逐步学会质疑。如教学“有理数”一课时,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是本节课的重点。当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有理数的分类――“有理数分为整数和分数,还可以按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分类”,学生会提出疑问:这两种分类方法,用词有别,表达的意思一样吗?囊括的范围一样吗?哪种方法更准确?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最后学生认识到两种分类方法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特别注意分类结果应不重不漏,即无论按哪一种方法分类,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分类。通过这样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有理数的分类的理解,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大胆尝试解疑,疑中创思
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追赶问题中,当学生已能够初步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一列客车长190米,另有一列货车长290米,客车的速度与货车的速度的比是5∶3。已知它们同向行驶时两车交叉时间为1分钟,问它们相向行驶时,两车交叉的时间是多少?由于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在寻找两车交叉的时间。这时教师巧设点拔:求不出时间,能找到客车的速度和货车的速度吗?学生通过讨论,各抒己见,竞相解疑:得出等量关系:路程=速度之和×时间。 解:设客车的速度是x米/分,则货车的速度是0.6x米/分。根据题意得(x-0.6x)×1=190+290,解得x=1200,所以0.6x=720,所以相向行驶时,两车交叉时间为(190+290)÷(1200+720)=1/4(分钟)=15(秒)。巧妙地设疑解思,不断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外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品尝了解疑成功的喜悦,敢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重结果轻过程的练习倾向。学生往往只要解答出结果就万事大吉,而教师也只追求结果正确,极少考虑学生是怎样想的,忽视了解题的思考过程,导致学生只能简单模仿,不会灵活应用。因此,当学生解题时应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依据是什么,是否还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答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会越来越习惯于质疑并善于解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求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把握要求、难度适中。有些质疑虽然没有什么价值,却说明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碰撞产生火花,这是非常可贵的。教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要善于引导和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求知欲。让思考成为一种意识,让质疑成为一种习惯,这是教学策略,也是教学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尽快达到这个目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班级学生;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分层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活动必须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那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呢?本人结合多元教学思路,遵循教学的多角度、全方位、递进式原则,提出了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几点做法与同行们进行商榷。
一、班级学生分层——共进步
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依据学生对知识的不同掌握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或组,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兴趣。当然,学生的这种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要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调整。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或者分组,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分层教学。
如在开学期初,我通过调查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三个层次,既A、B、C三个组。A组学生是对计算机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能达到熟练操作的水平。B组学生是对计算机只有简单操作水平,不能熟练操作,一般情况下这组人最多。C组学生是对计算机很不了解。因为信息技术课是在计算机机房进行上课的,排位置时首先让C组学生坐在中间位置,方便老师经常对这些同学进行指导。B组同学挨着C组同学,坐在靠中间的位置。A组同学坐在两边的位置。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分层——做导向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用一句俗话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目标的分层就在于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在课前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下面笔者就以《用Word记日记》这节课为例来看看分层目标的确定:
这一节课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学会在Word中插入日记的日期/时间;第二个目标是学会删除、插入、修改文字等编辑操作;第三个目标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渗透信息技术素养,通过合作学习、主动参与,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热心帮助同学。
低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重点在于学会在Word中插入日记的日期/时间,在应用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中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在此前提下,学会删除、插入、修改文字等编辑操作,对软件的功能能够进行进一步的自学和探究,还能举一反三;高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渗透信息技术素养,通过合作学习、主动参与,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热心帮助同学。
三、课堂教学分层——促提升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教师的教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讲授分层又是教学中的关键部分。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程度,授课内容按难易程度分成相应的几个层次,分别对待,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对高层次的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层次的学生和低层次的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前进,低层次的学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高层次的学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评价分层——扬自信
及时、合理、激励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功,让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课堂上常常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内容,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从而用不同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激励。如在画图软件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学生用直线和曲线画出各种各样可爱的事物。我由衷地对优等生说“你很善于观察!”“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很有创意!”对中等生的评价却是:“你主动尝试了,说明你思考了,即使操作错了,也是一种胜利。”对后进生的评价是“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或让他们握紧拳头说“努力吧,我能行!”这样由衷的赞美就能真正激励学生,激活学生心中的智慧,使他们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从从容容地学习、脚踏实地地探究、认认真真地交流,自然而然地就对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也就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快乐的源泉。这种评价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天赋潜质也各不相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因材施教,是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在着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应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应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学生发展个性、彰显本色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应永平.分层教学探讨,人民教育出版社
要上好每一节课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备好课,还要备好学生,即了解你的授课对象,才能在授课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运用“注意”规律,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那么,一节课40分钟,如果我们过分地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听课学习是很紧张的,这种靠意志努力维持的注意容易引起疲劳而导致学生注意涣散,便注意难以持久,学生听课状态出现游离。如果只凭无意注意来学习,更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我想如能应用各种方法让他们对我的教学方式、方法感兴趣就可以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引导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之间互相转换,使二者之间有节奏的交替转换,这样使学生的注意持久地指向教学活动,我就能主动的把握好课堂教学。
二、提高教师的技巧和技能才能让学生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如声音、景物、意外事情等因素,足以引起学生产生与学习无关的无意注意,造成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效果。这个时候,教师需要镇定学生的情绪,比如有的同学上一节课遇到了不愉快的问题,下一节课也不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也有的同学听到老师讲有趣的问题,就一直想下去,不再注意老师接下来的讲解。这个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暗示、自我放松、镇定、加强主义的目的性。所以教师课堂的创造性与趣味性学生保持课堂上的有意注意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同时也要“见好就收”,注意引导学生回归重点。教师创设的或所提供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恰好合适的,这种情境既能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又不过分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
三、领悟上课集中注意力的六大技巧
1.重视听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上课时表现得最充分,时而指引方向,时而启发诱导,时而鼓劲加油,时而扶持帮助,教者始终处在学生的前列,为学生引路导航、指点迷津。老师的分析讲解,启发点拨,不管从内容的连续性、生动性,还是从方法的系统性、灵活性,都比课后辅导详细得多,更是同学们自己看书远远不能比拟的。
2.专心听讲。课上应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眼睛要盯着老师的嘴,看老师的表情,耳朵听老师讲课的声音,头脑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思路应与老师保持一致。
3.会听门道。一般老师上课分成几大步骤:开始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接着引入新课,进行分析、论证、推理。启发引导同学们理解掌握新课的内容,最后还要概括小结一下。
4.当堂弄清。课堂上要基本理解掌握所学的新内容,一堂新课,总要介绍一些新概念、新关系、新技巧、新方法。那么,课堂上就要搞清楚每一个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5.理清思路。怎样理清教师的引导思路呢?第一认清这节课主要内容是什么,老师开头怎样引入的,中间怎样分析引导的,最后怎么解决的,都应瞻前顾后地认识清楚。第二“过关斩将”,一条大路不是直的,看有几道弯,有几个关卡,老师带领学生怎么过去的。第三看是否步步有据,环环相扣,每转一个弯,每过一道关,是否顺利通达,还有没有“含糊”的地方。第四要评价老师思路。一般来说老师思路是高明的,要搞清高明在什么地方,用哪些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怎样,虚心向老师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6.抓住关键。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关系式是关键,当老师讲到这些关键地方,你一定要特别注意,紧抓不放。这些关键的地方抓住了,十分有利于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科特点,不少同学往往容易忽视,不管上什么学科的课,总是“听、记、想”,不懂抓住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例如有的学生,外语课上不愿意跟着老师大声朗读,做分组实验时,自己不动手,光看别人做,自己抄个结果;老师做演示实验时,不注意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观察和思考,只是看热闹,这些都是未抓住学科特点学习的具体表现。长此下去,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实际上,各门学科的内容体系、发展思路、训练要求及教的方法各有特点,学习中非抓住这些特点不可。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所以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和主体.教师作为新课改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参与者,对新课改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素质,更新教育观念,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六种意识.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意识
新课改理念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努力改变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的学习,以学定教,从课堂的主宰者转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其次,教师凡事不能替学生做主,而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完成,只有学生真正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学习效果也更好.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最核心的是要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切忌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采用注入式,搞满堂灌或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一招一式的解题技巧的训练,这样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得呆.长此以往,要么培养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要么迫使成绩差的学生放弃学习,从而变相地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唤醒、激励学生,以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
二、唤醒学生的个性差异意识
传统的教学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更加主动地针对每一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建立起平等、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在学生对知识的大胆质疑中,在学生动手实验中,在学生的有理有据地向教师提问和发表观点中,欣赏到学生的进步和素质教育的成就.反之,如不尊重学生的个性,生硬地以一个模子塑造学生,就会扼杀个性和创造性.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课堂被教师占得满满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可以这样做:(1)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生动、新颖、有意义的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如,小组合作学习、找朋友游戏、开火车游戏、夺红旗赛、动手操作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等等.(2)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举例子,讲应用,学生感到知识就在身边,与自身密切相连,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去探求.
四、鼓励学生的创新质疑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改理念尤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放飞思维,大胆想象,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教材,敢于挑战教师、同学和自我.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甲、乙两船从相距34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5小时后相距20千米,甲船每小时行30千米,乙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大部分学生列式为(340-20)÷5-30,而有一名学生列式为(340+20)÷5-30,理由是相距20千米,也可以是两船相遇后又继续行驶而相距20千米,这名学生的想法既联系了实际,又很有创意.教师只有善于抓住学生身上的创新因子,加强引导,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合作互助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因为它体现了教育民主的思想,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机会.课堂上,学生不懂的内容通过相互讨论来解决,不知道的事情通过相互交流来了解,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规则,如,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归纳、学会反思等.
二、重视质疑,培养探索意识问题是推动探索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小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首先,新课程呼唤新型的教师,意味着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地理教师不仅需要吸取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精华,更需要培养体现时代精神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研究和掌握本学科知识体系中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新思想、新手段,使自己专业知识不断深化,知识面更加广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档次。
其次,充分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的理念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学设施、环境和师生双方共同组成的有机联系。教学设计是在对这个系统进行全面细致地研究上构建出的教学实施规划,以及部署规划实现的步骤,以追求最好的教学效益。新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我们还要高度重视对“学法”的研究和设计。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呢?一是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明确哪些是结果性目标,哪些是体验性目标。二是要认真进行“学情”分析,这是教学设计重要的前期工作,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扬长避短,制定出合理的基于课程标准且有所拓展的教学目标,选择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三是努力编写出较为优秀的教案。地理教案是地理教学实施方案,是文稿形式的教学设计,是在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是教师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行动纲领”。那么,优秀的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⑴精心设计教学导入,每一课的导入,是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直接影响这一堂课的成败。导入最好是选择学生有所了解而又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⑵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据班级学生“学情”,制定适合我们班学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教具,如:挂图、地球仪、多媒体等。对于地理教学来说,采用多媒体教学比较直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有效的掌握地图,因此,精心进行课件制作,使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并合理利用;⑶加强集体备课,教师间互相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教师备好课、编写好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条件。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科学而严谨、生动又活泼,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利用身边的地理事物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生动而有效的学习情境如增力剂一样,使学生身心愉悦且较快地进入学习情景,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进行活动和探究学习时,教师先要给学生有一个知识的铺垫,由学生自己设计活动、组织安排活动,自己充当活动的各种角色。促使学生在地理活动中运用五官四肢、运用大脑,从而使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充满乐趣游戏的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在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时,通过拼板游戏,能很快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知识;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全国、全世界;担任“环保局长”答“记者”问;地理扑克、地理棋的使用等等游戏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堂中一方面表现出对活动具有浓厚的活动兴趣和高昂的活动热情,自始至终体现出了参与的积极性,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主动地掌握知识。
另一方面,从参与活动的范围上,是人人都卷入其中,全员参与。变以往的“师问生答”为“畅所欲言”,学生的“纹丝不动”为 “自由活动”。“师说生听”为“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有效参与是涉及内在思维和复杂活动方式的一种深层次参与。有效参与是学生认知发展、有效学习的保证,离开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结果。有效的活动是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学生通过活动,对学习地理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问题意识增强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1.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可以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对每个要素进行积极的探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通过在相关的生物类书籍和资料中收集信息,最后可以自主地解决问题。学生还可以在生物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就可以得出简单的生物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问题意识的增强可以使学生提出论据并加以证实,并且熟练地运用这些结论,使自己的知识面变得更宽广。这些都要通过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实现。
2.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生在问题意识增强之后,就会表现出对生物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对教师讲授的问题好问、多问、善问,这种思维模式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科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会进行积极的假设和探究,并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生物教学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堂质量提高。
问题意识增强后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学的质量也会相应地有所提高。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后,学生就能够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敢于和善于在生物课堂上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质疑和争辩中主动地获取知识。问题意识的增强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物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二、中学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创造高质量的学习环境。
初中学生一般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提问的冲动,这样就能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增强。第一,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模拟出科学家探究问题的有趣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科学家的探索历程进行图片和文字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探究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第二,教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将之前学过的内容与将要讲授的内容结合,帮助学生模拟出分析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并且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第三,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一些有趣的生物实验进行演示,并且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通过有趣的实验传授书本上枯燥的知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提出相应问题。
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和生物学科的优势,教师可以组织有趣的课外活动开展生物教学。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相对简单,教师可以在周末和课下让学生到公园或者操场观察不同生物的生长形态、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进行有趣的探索的同时,发现生物生长需要不同的环境,并且引导学生将生长环境类似的生物类型归类,然后加以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同,并从中总结出规律,自主地进行学习,这样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教师主动提出问题。
课堂上敢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很少,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尽量在课上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是没有压力。教师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并且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尽量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对学生的回答要进行鼓励,回答错误时要及时纠正,保护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对书本上实验进行适当改变,诱导学生提出问题。
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时,可以对实验进行适当改变,让学生发现课堂演示与书本上的不同,这就让实验的结果产生了不确定性。学生会更加认真地观察实验步骤,并注意听教师的讲解及提出的问题,跟随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这样就能使学生自主地提出疑问,并跟随老师节奏认真地听讲,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学生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就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并且自主地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
三、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注意事项
1.教师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对学生学习起到引导作用。只有教师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创设有趣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发现问题,并且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
2.问题不能表面化、形式化。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课堂上要防止为了表现问题意识而进行的形式主义的提问。
首先,要防止问题的提出单向化。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提出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但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完全围绕教师的教学意图展开,要灵活。学生可以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让老师回答,不能只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作答。
其次,对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应该积极地给予回答,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进行有意的筛选,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一味地为了问题教育的形式而进行发问。
最后,教学中不能机械地开展问题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采用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形式,忽略了问题教育的意义。教学中不能出现不注意对学生思维进行启发的行为,也不能让学生单独进行思考,要让学生与周围的同学合作探讨。教师在对学生解决问题时得出的结论要全面地看待,不能只是为了得出与书本一致的答案,而忽略学生的思维模式。
四、结语
中学生往往对教学中的疑问不敢直接提出,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对自己所不了解的问题进行探究,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邬瑞阳.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8).
[2]张伟明. 新教育视野下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其培养[J]. 地理教育,2003(02).
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之所以说,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比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等初中学科,初中生物的内容更具有探究性,需要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到一定的生物知识,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就需要学生具有问题意识。第二,初中生物是学生今后学习生物知识和相关专业的根基,在此阶段做好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工作,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三,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关键,所以,不论是初中生物还是其他学科都需要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第四,当今社会工作岗位需要更多有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人才,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需要,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工作中就需要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力度。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现状
就目前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初中生物教师意识到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也试图将其落实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但是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
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并没有问题意识,或者说比较薄弱,经过一个相关的问卷调查发现,经常在课堂提问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5%,偶尔会进行课堂提问的人占到总人数的18%,而从来不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77%,由此可见,现阶段更多初中学校的生物课程教学中缺乏课堂提问的主体,所以说,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强。
2、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缺陷
不得而知,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学习的积极性越高,相应的,也就容易产生疑问,容易向老师提出问题并和老师一起探究。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所以,并不愿意提问,也不愿意自主的去探究一些问题。
3、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更多的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都不够强,在学习相关的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并不指导什么是对是错,所以,可以说,没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学生很难提出相关的问题,也就更不用说和老师一起探究相关的生物问题了。
三、解决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缺陷、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等问题的存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关于生物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也不利于当今生物课程的开展和实现,基于此,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能够积极的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更深一步的了解学生,并且能够掌握学生的喜好和特点,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并和学生一起动手探究;其次,教师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生物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有效的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此外,要鼓励学生,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一是需要教师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能够运用目标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能够运用相关的奖励与惩罚的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四是能够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拓展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课本之外的生物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多阅读一些课外读物等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物知识和技能。四、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做好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缺乏,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比较落后等宏观和微观的因素,致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问题意识并不强,而本文提出的努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改变既有的学习方法,教师转变既有的教学观念等措施仅是笔者的探索分析,愿意抛砖引玉,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一线教师和学者关心和重视初中生物的教育教学工作。
作者:马步涛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华育高新区学校
学习素养是指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修习到的涵养因素,这种涵养因素是关于学习诸因素的函数,也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后天培养形成、有助于持续学习的内在稳定的基本品质。学习素养可划分为四大要素,即学习意识、学习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学习意识:一般是指学生头脑对学习的一种心理活动,表现为学习的兴趣、求知欲、习惯和心态等;学习技能:是学生伴随学习而产生的技巧、能力等,表现为操作技能、实验技能、信息技能和创造技能等;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累的具体策略和方法,表现为思维方法、认知方法和应用方法等;学习品质:一般指学习的理想、德行等,表现为学习态度、情感、意志和精神等。
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力求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因此,高中生学习化学应具备的学习素养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兴趣、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信息的获取与加工能力、反思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
二、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
第一,以学为根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最根本的动因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三个关注: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情感;三是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教师要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学习。
第二,以学为目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验、去获得。
第三,以学为起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起点设计课堂教学。
三、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素养的探索与体会
1.以兴趣为先导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提升学生学习素养的前提,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正面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的社会价值。如对于2010年以来备受关注的“地沟油”问题,可以向学生介绍地沟油也不是没有什么用途,比较正规的用途是经过提炼后加入添加剂制成肥皂或加工成普通的油、生物柴油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第二,从社会走进化学,从生活走进化学。如“氨的喷泉实验”,在做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后可以补充这样一个实验: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的瓶盖上打个小孔,然后用力挤压形成喷泉,或者观看城市广场喷泉。让学生对比两种形成喷泉的方式在原理上共性与差别,可以让学生对喷泉实验的原理有较深刻的认识。
第三,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化学的学科魅力。如学习“铝的氢氧化物”,苏教版化学1安排实验“将2-3mL 2mol・L-1氯化铝溶液分别加入两支洁净的试管中,逐滴加入6mol・L-1氨水,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认识到氢氧化物不溶于过量的氨水。在这里可以补充:往氯化锌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的实验,现象是先产生白色沉淀,随着氨水的加入沉淀又逐渐地溶解消失。通过现象的对比,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两性氢氧化物都不溶于氨水,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今后在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中学习化合物的形成奠定基础。
第四,经常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如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我们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制作化学小报,评选优秀小报并在学校宣传栏展出。
2.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尤其是问题意识
狭义的学习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经思维活动而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人类历史的社会知识经验以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而人的意识在学习中起着支配和调节作用,学习的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都是人的意识特征的表现。因此,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自主质疑,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关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
(1)教师要努力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问或者不敢提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回答错误会被同学嘲笑甚至会被教师批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教师如果能经常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加以鼓励、引导,可以消除学生在提问时的紧张感,而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不同见解,教师一定要珍惜和尊重,如果是正确的要及时地表扬,如果提的问题不对也要先对学生的积极性给予肯定,然后加以分析。
(2)要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爱问。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教师应把备课的重点着眼于如何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自主解决问题上。
3.强化探究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呢?以苏教版化学1“常见物质的检验”为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如下的探究活动:教师事先给出没有贴标签的浓硫酸、浓氨水、氯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氯化铜溶液、氯化铁溶液等六瓶溶液,让学生进行鉴别。通过这样一个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认识到物质检验的一般方法:一看,看状态、看颜色等。如呈蓝色的是氯化铜溶液,呈棕黄色的是氯化铁溶液,呈无色粘稠状的是浓硫酸;二闻,闻气味。如打开瓶盖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溶液是浓氨水。对于无法通过看、闻加以区别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则应通过化学反应加以鉴别。
再如,学习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一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时,可以对教材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示意图”作如下探究:通过右室加入的是稀NaOH溶液,而电解后得到的是浓NaOH溶液判断中间使用的是阳离子交换膜而不是阴离子交换膜。通过探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Na+进入阴极区有两个原因:一是离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扩散;二是受到阴极负电荷的吸引。因为在右室能获得浓NaOH溶液,显然阴离子OH-不能进入左室阳极区,所以使用的是阳离子交换膜。这样的探究活动能让学生对离子在溶液中的移动问题有深入的认识。
少成苦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了。在现代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例如:在课前准备时,教师说:“同学们,今天有许多老师愿意和同学们成为学习上的伙伴,同学可以去和老师交朋友,待会儿上课时,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问班上的同学,也可以用问你们的新朋友―听课的老师。”
二、创设疑惑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在引入新课时,课件出示:新“龟兔赛跑”。(如图所示)森林中在开运动会,乌龟和兔子正在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40米的正方形跑道, 兔子跑的是直径4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A点经B点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A点,这下可难住了老虎裁判。学生听到这里疑问顿生:“谁是冠军?怎样评判?乌龟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圆形,怎样求圆形的周长?”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三、留下充足的思考时空,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有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例如:在测量圆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币、象棋子、在纸片上画出的圆、细绳和直尺等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给学生留了三分钟的时间思考)学生想了一会,学生自言自语地说:“用什么方法测周长?用什么工具呢?”当学生用细绳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疑问顿生:“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怎么测呢?”有的几个学生自成小组共同讨论,有的学生还起来问他们认识的新朋友―听课的老师。
四、因人而异,培养学生独立质疑能力
“问”,因人而异。由于学生认识结果、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差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对待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因人而异地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多思善问的习惯,以此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意在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此培养学生互相提问的主动性、流畅性、有序性,促进学生独立质疑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小组合作求c与d的比值时,教师说明:以百分为基础,提出和回答一个问题奖10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问:“你会测XX的周长吗?怎样测?你会测它的直径吗?怎样测?”,“你求得的c与d的比值是多少?”,学生试着问、想着问、争着问,经过问与答,自由矫正。这样,既巩固了求c与d比值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质疑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竞争意识。
五、创设互动情景,培养学生共同质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