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发展衍生的人类体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之体育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也是核心民族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众多我国古人的体育智慧结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以悠久的历史文化脉络、高度凝练的运动表征形态,彰显着五千年生存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并以其自身独特的传承方式、发展环境、表达方式、,分别立足于东西方的主流体育文化意识中。随着近代世界文明的发展,全球各国家民族文化距离的缩短,中华各种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无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系统的分析东西方文化融合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以自省的方式反思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以期能够在西方体育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中经久不衰、绽放光辉。
1文化与体育文化概述
从古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虽然林林总总、众说不一,但其总体上都体现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和对普遍存在的具体性东西的描述性特征。因此,本研究以美国学者露丝・本尼迪克特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社会综合体。”为逻辑起点,对文化入侵展开研究。
文化是一种人类活动,是人类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的结晶,具有非强制性影响力的本质属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有精神现象、意识形态和社会行为与习俗的综合体。文化的外延范围很广,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产物,体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反应在体育活动方面。体育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活动方式,是构成人生存、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体育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也是社会及个体文化生活的需要。在远古社会里,体育就具备了生存、娱乐、信仰等诸多文化特征;现代社会里,体育更是至关重要,不仅对于个人一身体、人格与心理及观念、意识等方具有全面发展的作用,对于社会来讲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体育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体现着人类在改造自然界过程中的文明发展程度,具备了各种文化的特征,因而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体育的这种文化形态是由社会文化形态决定的,社会文化形态的不同,表现出来的体育形态也有所不同。
2西方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2.1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体育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1818年德国学者费特著述的《体育史》一书。它同任何一种其他文化一样,深深地记录着一个民族的特点,反映着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单以文化本质上来说,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分支也带有着民族文化讲求的“天人合一,兼容并包,以和为贵”的特点,是一种综合思维体系;而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则是讲求“更快、更高、更强”,强调竞争、自我超越的分析型思维体系。中华传统体育所蕴含的“德者居之、以体会友”之文化,重视练体者的德才兼备;而西方竞技体育所蕴含的“争强夺标,一决高下”之文化,以获胜者的成功与荣耀为目的。此外,美国学者卡普拉在论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时也说到:“中国人对世界观的认知和方法论的应用不同于早期的欧洲学者,他们对问题的研究以对宇宙和自然的朴素哲学为特点,在对事物的探索中并不限于对问题因果关系的探讨,还在于对问题的对象和发生时间的综合阐述。”因此说,中西方体育文化不仅受中西方地域文化发展的影响,存在着思维性的认知差异;还因为受中西方人民生存目标的不同,而存在着对体育价值与功能认同的不同。
2.2西方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发展
体育文化一词从德国学者费特著述的《体育史》中正式被提出之后,体育活动变被正式称之为一种文化。其实本应如此,因为无论东方西方,他们的体育活动都深深地被刻上不同的民族文化的烙印。西方国家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社会现代化的飞跃发展,积攒了雄厚的经济实力,由此便带动了现代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与传播。西方体育文化便在此时形成,并成为了西方国家进行世界范围内宣传其“普世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其体育文化传播以奥林匹克运动会、足球世界杯、美国职业男子篮球联赛(NBA)、温网公开赛等为重要载体,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并以此奠定了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全球霸主地位。应该说,这些西方国家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传统体育文化,但是他们的传统体育文化并没有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推广到世界上的各个角落,而是被奥林匹克文化所替代或融合。这种文化的替代与融合一方面表明,虽然不同民族、地域间的体育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对体育功能的认知发生了改变,不同民族和地域人群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的共识,让以篮球、足球、网球等为代表的西方体育运动更受欢迎,由此推动了现代体育运动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替代;另一方面,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下,文化生产走向全球化、市场化、技术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传统体育在发展中也必然要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和依托现代科技,才能在全球的舞台上展示自我。但就市场化和技术化的文化本质来讲,就是一种普世化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当这种以西方文化为特征的价值理念和技术方法,对传统体育进行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运作时,其必然造成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2.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链条的危机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国运能够绵绵流传,其关键在于其文化是否能在青年人中传播,只有年青一代能够深刻认可和发展本民族的体育文化,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屹立于全球化浪潮下,本着这样的发展和继承理念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文化才不至于走上清末木兰围场的老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传统体育文化也都各自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56个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编了近千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其中仅起源于汉族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就有近300项。这些内容繁多、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彰显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构成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优势资源与文化宝库。虽然我国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资源,但真正能够得到有效传承发展的却寥寥无几。如,以武术在高等院校的发展为例。在全国16个省(市)的93所普通高校中,有24所高校仅开设1项武术项目――太极拳;有29所高校开设了2项武术项目――太极拳、长拳;有17所高校有开设3项武术项目――太极拳、长拳、养生功,而开设4项以上武术项目的高校不足10所。同时,即使在这些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高等院校,其武术课程的设置也在全部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规划中占有很小的比重。此外,这些教授公共体育武术课程的教师也大多是半路出家,并不是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专任教师,课程内容只是太极拳、长拳、太极扇等基础的健身功法,没有相应的理论课程进行配套。学生只知道模仿动作套路,并不能从文化起源、传承及其功用等方面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深入了解。这样,造成学生在死板无趣的模仿练习中失去了对于传统体育的兴趣与热情,更不用说从中体会文化层、思想层的中华传统体育博大精深的奥秘。加之西方经济体育从社会、网络、产业等各方面对于学生生活、思想及体育爱好等方面的渗透,利用暴力美学、竞争思维对传统体育开展空间的压缩,使学生的传统体育意识渐渐淡化乃是消失。从国外体育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看,体育项目的发展最有为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政策干预和商业运营。如美国各项体育项目的俱乐部运营模式,日本中小学柔道、空手道、剑道、弓道等原本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课程极力推广的政府干预模式;还比如,韩国将跆拳道指定为军队和警察必须学习的运动技能条,大幅度提高了该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而我国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没有一项传统体育运动被政府制定为某一领域内必须学习的运动技能。
3东西方文化融合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表现
3.1西方的奥林匹克项目仍是国内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宠儿”
尽管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理念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理念不相融合,但是西方的竞技体育提倡的自我超越、人文关怀等核心文化内涵也逐渐为广大群众认可。西方竞技体育所推崇的奥林匹克文化因其与时俱进、协调发展的传播模式依然在世界范围内的体育文化领域“独占鳌头”。尤其在2008年我国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后,西方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对我国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体育认知影响更大、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用更强,使得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有限的物质与文化资源更加集中于此。这不仅日益弱化社会不同阶层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同时也制约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承与发展。而且随着我国主流媒体及体育思想对奥运的宣传及奥运精神的传播,使得以西方现代体育为代表的人文精神,一方面高扬人类的理想一和平与发展;一方面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导引下,不断校正本身的错误、完善自身,以此影响和改变我国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西方体育的文化入侵不仅是运动项目的改变与入侵,也是西方古希腊城邦体育文化思维的入侵和西化的体育活动运作模式的入侵。在学校、社区以及单位中所组织和进行着各式各样的以奥运运行方式而举办的市级、省级运动会,包括其比赛项目亦大都以奥运项目为蓝本进行强度与难度的降低。李力研指出:“现代社会一切体育的比赛都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具有典型的希腊特征,其中奥运会更是希腊体育现代化的代表;同时,虽然近年来奥运会不断地吸收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正式一员,但那也仅仅是奥运会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并进一步加深了不同体育文化之间的“误读”与冲突。”因此说,奥运会的全球化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的“文化浸入”,已经造成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伤害。
3.2以西方体育为主宰的一元体育思想在青少年中传播
以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一元化竞技体育思想,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各大高校的主流思想,它不仅严重的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与发展,同时也削弱了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对高等院校师生的教化作用。以篮球运动为例,1895年来会理将篮球运动传入我国后,我国天津社会开始逐步开展篮球活动并开展向中国其他城市扩展,使得北京、上海等地有了这项运动。1908年以后,一批美国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专业人员先后前来中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体育文化传播活动。如盖利博士1898年来华传教,1904年任天津青年会体育干事,并趋各大城市指导,专门介绍各种西方竞技运动。还比如,1908年艾斯纳博士在上海成立青年会体育部,于1909年该青年会首次举行篮球赛,随即推广学校与社会各界。时至今日,篮球运动已经遍布全国各个层次的校园中,它所带来的西化竞技体育思想也根深蒂固的种植在所有热衷于此项目的青少年中,他们可以用篮球的语言与完全不同国家的孩子做有限的交流,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认同,象征着我们走入了别人的文化体系,以此为蓝本无数的奥运项目将通过改变青少年的思维来改变我们的体育文化思维,最终达到文化入侵的最终期,文化同化。
3.3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均衡
为加速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文化的发展、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1995年7月,国家体委根据我国体育的发展实际,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以此通过体育运动的发展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国际地位。自此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就是西方奥林比克运动项目,开始走进主流体育文化之中。数据显示,中央一级1979年到1983年竞技体育经费每年平局增长12.3%。省级以下许多地方的民族传统体育经费没有相应的增长,且呈现减少的态势,多数县开支后所剩无几。到了90年代后期,体育彩票的发行又一次为西化的体育事业发展进行了注资。这一方面,为体育事业的西化发展进一步提供了动力和支持;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不同阶层对西方现代体育运动及其文化的认知。可以说,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大众的现代体育认知,为西化的体育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足了准备。此外,国家对西方现代体育的资助投入要远远高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如,据一些学者推算,获得一块奥运金牌平均要投入2000万左右;而2008年包含内地22个省份、国际17个国家和地区共计1294人的第三届香港国际武术比赛暨国际健身气功展示会,所有项目的奖金共计20万港币(约为15万7千元人民币),这还不及奥运冠军奖金的五分之一。可以说,西方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较为严重的一边倒的态势,西方体育产业对我国主流体育文化的控制已经达到较为深入的程度。
4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开展大众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根植于大众社区活动之中,是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基石。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广大劳动群众经过千百年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集大众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发展与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这样的追根溯源,我们才能实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让广大社会不同阶层认识到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意义所在,才能有效的发展传统体育产业,从而促进传统体育文化向世界的广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竞技体育文化有着本质区别,它们的受众也不尽相同,传统体育的受众是全体大众,竞技体育只是少数竞技运动员的世界。而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体大众全部参与进来,这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优势。此外,传统体育文化还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就是要我们在发展传统体育的同时,还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与发展的根源,保持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底蕴。随着我国实行深化改革、经济调整宏观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国力、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的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度、自豪感及民族意识达到空前高度;在体育事业发展的侧重点上也不能单单只局限于在西方主导的竞技体育项目中争优夺标、赢得奖牌,同时还要优化和发扬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上来。
4.2培养广大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素养
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协成立大会上,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指出:“我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事业和体育强国,不仅要开展西方现代体育运动,还要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而当前体育文化的传播速度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无法比拟的,网络的出现使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闪耀西方体育文化的光辉,但是民族传统体育却却并不能像其他形式的西方体育文化一样走进世界的每个角落。因此,对广大的学生群体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有利于广大的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还有利于正确认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升对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的认知,使他们正确西方现代体育运动及其文化。在增强广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自豪感和认同度的同时,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刻心系国家,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与建设做出贡献。此外,也能正确引导他们对不同体育文化态度,面对不同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文化,懂得相互理解、相互促进、。
4.3优化传统体育产业结构,为其传承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关键词: 差异;价值观;文化
Key words: difference;value;culture
中图分类号:G1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220-02
0引言
历史发展至今,中西方文化就像两条时而胶着、时而分离的不规则线,同样源远流长,同样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相互交融。但,无论任何时候,两者从未有过平行的时候,因此,研究世界文化不可能单一的研究中西方某个文化,而应全面、系统的对中西方文化加以研究。
1关于中西方文化
1.1 文化的定义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已经比较权威。在此,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 、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1.2 中国文化定义中国文化一般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中国文化做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
1.3 西方文化定义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一般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
2中西方文化的特点
中西方文化均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两种文明都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发展演化才成型。迄今,无数学者为更好的研究两种文明,划分了各种各样的时期或时代,以将历史分割成各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研究。在此,笔者参考各权威观点,结合自己的观点,在权威学说的基础上以阶段性为前提,简单描述一下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以便更好的对论题加以研究。
2.1 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在西周时期创造出了中华文明的母形。这一时期建立了“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思想,敬德与重民思想开始萌芽,西周时期我国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开始成型,并且对后世中国文化脉络和思潮的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国时期,平民观点开始兴起,以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等为杰出代表。我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状况。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同时法家、道家思想并立。至此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谦、恭、信、敏、慧”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价值观。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就是细节服务于整体、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2.2 西方文化的特点西方文化经过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长期统治,阿拉伯文化的融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现代西方文化到19世纪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扩张。西方文化在20世纪面临着来自内外多方面的挑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只反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表现出其躁动不安的情绪,远远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3中西方文化差异
3.1 西方文化文化的发展态势不同中国文化中整体上来看,属于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家国文化。由于中国所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给予了人一个可以长期居住生产的环境,所以,这种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条件便使家族发展的很快,安居乐业、居安而不思流动,就容易促使静态的文化模式发展。家族繁衍、代代相传,家族纽带越来越复杂,尊老和祭祖现象就必然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产生,家族观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了。所以说,中国为什么叫家国,因为,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仅仅是规模上的差别,于此,这种静态文化和家国文化直接促成了中国仁、孝、礼、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了流动性较强的文化。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发展传承,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3.2 中西方文化中的伦理观念不同中国文化主张家庭伦理本位,而西方文化主张个人本位。上点已经提到,中国以家国主义文化为核心思想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家庭便有长幼之序,夫妻之分,家庭成员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而西方的地理环境及种种社会关系导致个人主义的兴起,导致家庭、家族纽带功能相对松弛。“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义充分说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骑士精神、英雄主义的盛行源自于此。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思想使即使亲人间的界限也划分得非常明确,AA制、强调子女独立生活,喜欢谈论一己之所得。伯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认为只有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充分发展。存在主义把这个基本观念推向了极端,鼓吹“人是绝对自由的”,“他人就是我的地狱”。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3 中西方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基本观点不同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与基础问题,战国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
中国的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家强调人在社会要有所作为,道家追求长生,佛家强调人的觉悟。同时建立了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而科学研究可发现自然规律的探究行为并未得到重视。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应物”。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从古希腊泰勒斯的自然哲学开始,探索自然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就成为了欧洲思想的主流。西方科学起源与对自然的探索和研究,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名垂千古的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可以征服,控制自然。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4中西方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结构不同
中国文化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和“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和整体综合。中国文化讲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教化民众,中国广大文人苦读孔孟、圣人之学,学而优则仕,为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托物言志”、“诗以言志”成了中国大部分文学作品的特色。同时也是“中国式特色”。现代西方文化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多元的文化观。从康德提出“美只是形式”开始,纯粹的美感不应渗进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动的说法在西方现代美学中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思潮。克罗齐主张直觉即艺术,主张衡量艺术只有一个标准,即艺术标准。西方文化中的多元文化观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形成的多元性;二是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在文化结构方面,中国以整体综合见长,强调整体的作用;而西方以细节分析见长,突出个体的作用。例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顺序上,中国习惯按年、月、日,国家、省、市等由整体到部分开始书写,而西方恰恰相反。在姓氏排列上,中国姓氏先是宗族、辈分然后才是名,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而西方姓氏先是自己名字、然后才是父名、族姓,突出的是个人。
在中西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上,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说并不是说中国文化相对与西方文化来说是不变的文化,是封闭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强调“和平、稳定”;但这不意味着就是不变与封闭。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和一”;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具有“海纳百川”胸怀和“户枢不蠹”的发展性眼光看待天地;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一直强调“兼容”与“动”的观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与变化观点――“仁者乐水,智者乐山”便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谢遐龄.中国政治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价值观念,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3-0000-01
从人类学角度看,人不仅是“社会人”,而且是“文化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始终发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下,文化无所不在。由于人类的生理构成的一致、自然环境的大致相同,不同的文化之间会有某种重叠,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同时,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又可以造成不同文化之间自然而缓慢的融合。然而,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不同,中西方之间存在着大不相同的文化现实。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很微妙,并且容易被人们忽视,因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中的一种潜在危险。那么是什么影响了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是两种文化的核心,这两者在性质上并非截然对立。它们在两个文化系统中的存在形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是指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围绕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起来的,它不刻意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而以海洋文化为主导的思想使古希腊人产生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这就引起他们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畏惧与膜拜,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征服和驾驭自然的雄心,而要驾驭自然(贾玉新,1997,58)。先决条件就是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知识就是力量,因而“ 爱智” 成了希腊人乃至整个西方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在这种条件下,就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主导的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集体主义与与个人主义
在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的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和中华文化的群体主义或集体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个体本位的意识是西方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具有最高的价值。西方文化把“个体主义”比作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个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个性在西方文化中是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念,个人潜能的发展,个人的志趣爱好以及个人权利等常常是至高无上的。例如:All people are equal before the law(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崇尚个人奋斗与竞争,个体主义至上的精神传统深入人心。只要看看英文词典中的合成词中,有多少词是以self为前缀的就可以看出“个人”在英语民族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何等重要(self-confidence,self-reliance,self-respect,self-made等等)。
中华文化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一和群体利益的维护。特别是忠孝一体的泛家族主义决定了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如“:在家者孝于亲”“,在朝者忠于君”。中华文化强调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利益是每个个体所围绕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传统的价值观是根深蒂固的,人们对集体或群体仍有很强的归属感,维护整体利益仍然是主流的价值取向。人们仍然认为追求个人吃喝玩乐是渺小的、卑劣的,个人主义被视为无父无君无友的忤逆,是要严加防范的恶行。一个人真正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最大程度地履行各项社会义务。对于中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而言,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异同之别。
(三)中庸和平与开拓精神
中国文化从集体主义目标出发,必然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论语》 中有 “礼之用,和为贵” 的主张要达到“和”,自然需要每个人都抑制其血气方刚。这便是儒家所说的“修身”。由此衍生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
以个体商业活动为经济基础的西方文化,鼓励人们积极地追求现实功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努力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与幸福。要在竞争中获胜,就得击败对手,这样就形成了敢拼敢斗的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西方人大多奉行利己主义的行为准则。对于他们来说,尽可能地趋利避害,追求自己的最大幸福便成为人生的目标。二是强烈的竞争意识。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大原则的确定,商业社会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及商品价值的动态性,可以永久依赖的亲族关系的缺乏,这些都给西方造成了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三是对力量的崇拜。与中国文化宣扬的以德服人不同,西方文化中有力量崇拜的传统。西方人在个人竞争或民族战争中都奉行以力服人的强权统治战略(许力生,2004,79)。
(四)环式时间观念与线式时间观念
在时间观念上,中华文化是环式的、向后的,而西方文化是线式的、向前的。西方文化着眼于未来,强调向前看,认为时间去而不返。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喜欢朝前看,几乎总是着眼于未来”。未来取向是他们重要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着眼未来才能掌握世界。他们追求变革,反对传统,标新立异似乎成为西方国家的时尚。所以,西方的时间观念是线式的、向前看、重求知,这种价值观念有利于鼓励开拓创新。
在时间概念上,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更注重过去,过去意味着习俗、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国人仿佛是面对着过去看问题,对未来没有像对过去那样感兴趣,过去的经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过去的所作所为往往成为衡量今天人们所作所为的标准,循规蹈矩已成为集体的无意识行为,因而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及“前所未有”、“后继有人”之说。人们相信失去的东西还有时间补救,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对时间的重视程度上,中西方也有着明显的差异,霍尔曾经指出,美国人对待时间就像对待物品。赚得它、花费它、节省它、浪费它。人们的整个生活完全受制于严格、精确的时间安排“,Time is money”几乎成了每个美国人的信条。而在中华文化中,“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却是千百年遗留下来的生活方式,至今仍在许多地区盛行。守时在西方文化中是重要的行为规范之一,不守时常常被看作是傲慢或不负责任。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不难看出,中西方的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这些不同将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产生障碍。一些西方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如法国和英国就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认识中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促使交际顺利进行。在文化的交流中,不同文化的兼容与融合则是人类文化精神发展的总的趋势。
参考文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西方文化如果不借鉴东方文化,那会变成瞎子;而东方文化如果不借鉴西方文化,那会变成瘸子。”不得不佩服爱因斯坦的洞察力,一个深谙宇宙发展规律的科学家,同样看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优点和不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虽然至今仍有许多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要素,但毕竟也有许多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甚至是文化糟粕的东西,有些人盲目的乐观,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不但不能发扬传统文化,反而会让很多人对传统文化产生错误认识,这样的危害很大。
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文化有没有问题,我们的价值信仰是什么?我们的方向是什么?价值信仰与企业经营管理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传统文化为什么难以融入企业管理
世界在渐渐变平,中国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是渐进的但却日益深入,“麦当劳、可口可乐、耐克、NBA”这些典型的美国文化元素离中国的普通百姓越来越近,看一看很多中小城市肯德基的红火,我们在惊叹的同时,也有一丝担心,不能简单的用文化入侵来理解这种现象,如果真的是优秀的文化,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用呢?但关键的是,我们很多人无法区别西方文化哪些是先进的,是适合中国社会的,哪些又是落后和不适合的。同样的,很多人说要捍卫传统文化,现在也的确兴起了一股学《易经》《论语》《庄子》的热潮,积极的因素是有的,但也有很多人看《易经》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占卜吉凶,而且说得神乎其神;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我们的企业家,如果真的能读懂《论语》,那真是一大幸事,但事实并没有这么乐观。
中国的烟草系统目前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企业文化塑造运动,国家烟草局要求所有的地市级烟草公司要在这2年内建立起富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这也是国资委2005年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山东省烟草局来说,有17家地市级公司,整个山东以齐鲁文化、儒家文化闻名,相对来说,这里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最好的地方,从山东的风土人情、待人接物就可以感觉出来。我们在与这些烟草公司的合作中,他们的普遍要求就是个性化、有特色、体现企业的独特内涵,而且要求将儒家文化的一些精髓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这就引出一个令企业管理者都颇为头疼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说传统文化很好,但感觉无法融入企业的管理中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四个方面来看:
首先,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假设不同。
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内和外谐”的人生境界,当然,从表现形式上,这三家又各有偏重,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从实现方法上来看,儒家的方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是“静虚、养生、遁世、穷万物”,佛家是“明心、见性、救世、通万有”。
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进能退,即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文化相比西方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了人的社会价值,强调了人的“道德性”,人是道德的主体,人需要终其一生去达到“至善”的境界;而西方文化受基督教的影响很深,救赎观念根深蒂固,人生而有罪,所以需要不断的努力来赢得上帝的恩惠。中国文化讲社会与群体意识,以道德来维系人与人的关系;西方文化讲权利与义务,以法律来维系人与人的关系,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
现代管理源于西方,当然,西方管理思想也经历了从“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但其价值信仰并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人是个体的,“上帝”之下人人平等,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
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形成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处世哲学,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调整起来非常困难。中国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模式、管理思想几乎都是在学习西方企业,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基于西方价值观的管理方法能否适应甚至是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化受中国近代社会运动的影响,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从最初的“道德人”转向“集体人”,改革开放后成了“经济人”,现在甚至是“自由人”,就是思想不受束缚,缺乏信仰约束,这与西方社会不同,西方社会的基础是宗教,虽然是世俗的宗教,但人之上有“神”,中国是彻底的无“神”社会,但也同时失去了对“神”的景仰、敬畏,让中国社会缺乏道德约束。虽然我们是最谈道德的一个民族,但道德观却最缺乏信仰支持体系,这才是最可怕的。
其次,文化贫瘠——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郑重地告诉世人“我不是大师、国宝、泰斗”,一时传为佳话,叫做“大师三辞”。中国这个社会很有意思,季羡林先生是真的想辞,可媒体越这样越硬要把“大师、国宝”这样的美誉加给老先生。我相信季羡林先生说得并非客套话,而是肺腑之言,季先生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句话更进一步解释了他是如何理解做学问的,那就是保持一个自由的“身”与“心”,一旦身心被物质、权力、名誉所左右,那他的思想就不再自由,而成为一种工具。所以,中国目前的状况难出大师,连季羡林这样的学者都不敢妄称大师,大家就可知外面的众多“大师”基本上都是打着大师的旗号从事商业活动而已了。真正可悲、危险莫过于斯!
真正的大师,必然是保持一颗独立的、自由的心去做学问、搞研究,而且要有争论,要容许不同的思想。目前中国的学术土壤似乎是差了一些。缺少真正的国学大师,也就没有人是真正地去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有人讲管理是实践,但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作为指导,管理也只是瞎子摸象而已。
第三,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与模糊化。
看到这个标题,一定有人不认同,说“多元化”没问题,但“模糊化”对吗?我经常在一些公开培训课上问在座的管理者,请问你们认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结果要么回答不出来,要么回答得千差万别。继而我又问,请问中国社会有信仰吗?回答要么是没有,要么是不知道。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是历史潮流,无法阻挡,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正在慢慢改变着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可我们还在这里迷迷糊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经济化大潮的大力推进下,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却被舍弃。许多地方以继承传统文化为名修庙建佛,但却在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方面毫无作为,甚至是无情践踏。而共同处在儒教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在传承儒教文化方面比中国都要尽心尽力。以日本和韩国为例,日本的文字和韩国的节日都是中国的舶来品,但他们对此万分珍视,历经千年从不轻易简化和更改。与之对照,中国人的做法往往让人疑惑不解。比如说,许多人反日、反美情绪高涨,但却热衷于消费日美的商品。一方面对日本的教科书事件极端愤慨,另一方面却是很多个人大量毁坏日本侵华历史遗迹。这样的心态表现在今天,就是很多中国人喜欢和周边国家争夺传统文化遗产,但又从不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节日。不过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马上要将传统节日列为正式节日,这也算一种实实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举措吧。
从各国价值信仰的不同探求中国文化的问题
撒切尔夫人说过:“21世纪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也有西方学者预言,21世纪是东方的世纪,因为西方文化已经走到头了。所以很多人开始鼓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东方文化,认为这是一剂灵丹妙药,可以解决目前整个西方社会存在的文化冲突和个人价值的膨胀。事实真的如此吗?美国经济虽然经历了911重创,但并未改变其经济发展模式和文化思维,美国总统也坦言,美国最富竞争力的是其先进的价值观和治理机制,而这是不可能动摇的。恐怖袭击的确打击了美国经济,客观上也改变了美国的一些国家行为,但是美国经济的那种创新机制和思维模式并未发生改变,所以美国仍然能够领跑世界,虽然它也存在“校园枪击案”这样的问题,但那时其强调个人自由文化下必然要结的“毒瘤”,无法避免。但如果我们转念想一下,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枪支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似乎美国的治安不象有些人想的那么坏。
中西方文化价值信仰的原点不同。季羡林先生认为,整个世界包括四个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欧美的文化体系。再扩而大之,全人类文化又可以分为两大文化体系: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产生的根源是东西方思维模式和哲学基础的异同。一个是“以物观物”,一个是“以人观物”。“以物观物”就是把人降同于万物中的一种去理解万物,并与万物融为一体,所以才有一些“天人合一”,才有“田园牧歌”,才有文学作品中永远的大团圆结局;而“以人观物”,则夸大人对大自然的挑战能力,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无限扩大,于是才有用“个性”去挑战“共性”,人的个性充分膨胀,艺术上才有浪漫主义、人本主义、人权主义等众多奇观。东西方文化互补,东西方文化各超越自己,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免各处的短处,有一个更理想、更美妙的融合。
东西方各国的价值信仰不同,这也导致了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差异很大:
从以上的分析对比表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判断:
1. 宗教力量不强导致中国人什么都不怕
世界上主流的宗教基本都是教导人要行善,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佛教讲行善积德,基督教讲感恩博爱。法律只能让人不去做什么,能约束一个人的行为,却无法抑制一个人恶的念头。举个例子来讲,一个人捡了别人的东西而没有主动归还,从法律上没有问题,但从道义上来讲就已经犯了罪。这就是宗教的力量,“神”是在自己的心里,时刻都离不开,只有有了对“神”的敬畏,一个人才能真正地管住自己私欲的碰撞。
中国现在有点名的寺院香火都很好,但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寺院越来越象个大的公司,真正潜心向佛的人少,求功名利禄的倒是不少,可悲!
当然,我们强调宗教的力量,但不能夸大宗教的力量,宗教也需要引导和管理,不能恣意发展,缺乏约束,那样反而会出大问题。
2. 儒家文化的影响广泛但在中国只停留在表面
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但却不是保留最好、传承最好的国家。每个国家都要根据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体系,并加以宣传推广。
不可否认儒家文化至今仍然有很多非常具有生命力的思想,但目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没有人去探讨儒家文化如何融入社会生活、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的问题,所以导致我们每年都在“祭孔”,但实际上是形式大于内容。
3. 中国的企业要大力推行价值观教育
中国企业的落后首先是文化的落后,精神的落后和价值观的落后,而非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的落后,因为管理方法易学,而改变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观念是非常难的。如果企业没有一个很好的价值观作为支撑,这个企业基本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132-02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实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政治伦理道德哲学为核心,包括各家哲学思想在内的一个具有整体特色的传统哲学体系。包括中国哲学产生的背景政治和对伦理修养的强调,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求善趋治的政治伦理型文化。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从整体上看主要是:着眼伦理本位;关心现实政治;发挥主体意识;强调整体观念,偏重直觉思维;富于辩证思维;流于经学态度;看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传统中国文化其凝聚之学,强调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是保持一种文化凝聚力的关键。和谐成为一种文化关系,构成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有机融合,讲求互助团结。传统中国文化重视自强自立,自尊自爱,不断创新改革。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了其自身的特点,以人为本的重人理念,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的自然观,刚健有为,与人为善讲求和谐成为了传统文化的几个重要点。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善中、刚健有为、人天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惠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文化观丰富了人类思想和世界文明。
传统文化的特质就是以人为终极关怀的人本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终极关怀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人与万物相比,以人的生命和道德理义为终极关怀: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以民(人)为终极关怀;在对待人本身的道德理想问题上,以人格意志为终极关怀。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思想是最为珍贵的文化财富[1]。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也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观念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实质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机结合表现在,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群体意识与集体主义的结合;“民为邦本”与“为人民服务”的相融。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实质,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过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进一步促进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实质。
二、西方文化思想的实质
西方文化是诉诸的神本文化,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的近代西方文化,崇尚科学和理性,开创了机械化、工业化的道路;追求个人利益、自由契约,开创了竞争的市场经济;宣扬民主、平等,开创了民主政治。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个人主义的西方文明的来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罗马文明、希伯来文明、基督教文明。个人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使得西方文化中的哲学研究、价值体系、人性理论、政治信念、社会体制等都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正如F.A.冯・哈耶克所言:“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上的信仰,其本身就涉及了一种价值体系、一种有关人性的理论,以及对某种、政治信念、社会经济体制等在内的一般态度和倾向。”由此可见,个人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有着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和制度机制[2]2。
西方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从及存在状态的方法论而言,认为“我们惟有通过理解那些指向其他人并受其预期行为所指导的个人行动,方能达至对社会现象的理解”[2]12。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强调政府是建立在公民统一的基础上的,政府只是个人利益的代表,政府的目的在于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使个人利益得到实现,同时明确反对个人的利益和欲望需要受到政府的干预,使个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受到侵犯。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也就是在其经济领域表现为自由经济,就是对经济自由的信任。在道义上,一切人都是平等的。但是这种平等是建立在个人自由竞争的基础上的。但个人主义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和个人自我的独特性的存在,相反还是带有很强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当然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在个人及其心理倾向中寻找社会经济组织的必然依据,这样一种个人制度的建立是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自由贸易的基础上,以及确立的私有财产的制度,保障一切的顺利进行。同时奉行个人主义者坚信:要是一个人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就得让他在这个自由的竞争市场,以最大限度的自由自由的选择其感兴趣的经济目标和想要实现和完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并在其实践过程中,能有效的付诸实施,得到其所想的经济利益。因此在通过个人自由参与的自由贸易自由经济中,让其发现并确定自己通过努力能实现的属于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他所做的这件事能实现其经济利益的事,同时需要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协调和调和因个人利益竞争而导致彼此之间产生的各式各样的冲突。这使得自由个人在实现自身即时性利益的同时,能在更大范围之内实现那些超出他们自身利益的方面做出贡献,同时也能够防止任何个人利益或群体的利益观点凌驾于他人的利益与观点之上。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伦理价值观念,意味着“道德、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的源泉、道德评价标准的创造者是个人:个人成了道德价值的最高仲裁者,在最基本的意义上,个人成了最终的道德权威。”[3]
三、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
传统中国文化的思想实质的高度取决于当时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程度,传统文化通过对政治文明与经济发展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两者的发展。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文明是与世界紧密相互联系的,不是闭关自守独立于世界文明的国度文化。出世入世,知行合一,讲求和谐,兼容并包等都无不体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不同层面的相互交融,共同促进和影响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共同意识的形成。中国文化的精髓为人类的文明的进步和高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中国文化所提倡的自然、人、万物的有机构成,不是单方面存在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有机的整体中,天人之间,物我之间,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之间的坦诚相待,平等交流都极大地充实了文化的思想实质。而同时,一系列现代革命的变革冲击,使得社会现代化实践性的极大提高,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但人类的精神文明却逐渐退化,精神文明领域的建设不断地被物欲所吞噬,如何解决好精神文明与物质领域的不平衡,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巨大挑战,传统中国文化在净化人的心灵和精神、人格的自我修养和内省上,有着很大的优越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有机观念对解决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用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协调。在国际社会中,文化对民族国家的行为和期望具有强烈的影响。中国文化贵和尚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而且从中透露着的折中原则的实践性认知与体验,有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化解人类之间的战争与紧张,缓和人际关系。同样,传统文化中辩证的思维方式对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以求善为主导,强调人与天的合一;在人生态度上,强调入世与出世的互补。在公司文化层面,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以和为贵、以德为本,对于现代企业文化构建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崇集体主义,有利于培育忠诚的企业文化。崇尚和谐,有利于为企业注入和谐的文化基因。以德为本,促使企业管理者追求修己安人。
四、西方文化的经济价值
马克斯・韦伯在观念文化境域下探究了与西方现代性相对应的西方文化资本主义精神,并通过对新教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关系之间的考察,认为新教伦理的理性主义是资本主义精神的渊源也是构建西方文化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新教伦理有以下特点:“新教伦理中所蕴含的讲求信用、勤劳、节俭等美德是促成欧洲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内在文化因素”。“我们现代生活中最具决定命运的力量――资本主义,它的特性是理性主义”[4]11。“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人都节制有度,讲究信用,精明强干,全心全意投身于事业中,并且固守严格的资产阶级观点和原则”[4]50。可以说新教伦理的理性主义铸造了资本主义精神的理性主义,这也是资本主义同古希腊理性主义科学、技术的对接与互动。同时新教伦理的理性主义使近代科学与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得到古希腊形而上的理性的推动力。这种理性主义不仅是观念文化,而且也在经济和社会中作用于科学与技术。新教伦理的理性主义集中表现在一种职业在这种职业中献身于劳动的观念,社会生活中的理性化或合理化则成就了社会制度的现代性,市场经济尤其是发达市场经济之所以在西方发展、发达起来,并不是因为经济参与者如清教徒一样的“禁欲”,而是财富对于人的天生诱惑和吸引,同是人类对其自然地追求。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6]恰恰是利益或利益的追求引领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或市场经济的行为。自由、契约、法制这三个范畴,是从市场伦理的维度去理解市场经济乃至西方文明的核心所在。西方市场经济无论在西方内部的发展还是向全球推进,都是自由前提下人们对各自利益的天然追求,以及在利益追求过程中相应的自由契约及法制框架的支持。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内容的实质各有其特性,深刻解读两种文化的实质性内容及其经济价值,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的生存与生活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转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的极大进步,都要求技术文明带来的挑战与精神文明能协调发展。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人类的精神文明领域的建设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才能适应技术大变革。在两者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出现一个多领域融合多级均衡发展多元共存的全球化社会,一个人类追求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并重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参考文献:
[1]谭培文: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终极关怀的当代价值研究[J].伦理学研究,2007,(1).
[2]英F.A.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3][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74.
[4]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一、英语文化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对于英语这门语言而言,因为中西方在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以及社会习俗上具有明显差异,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环境下生成的文明因子,所以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人们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念。由于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国正受西方文化的多元影响,大学校园属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们一面受到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同时又要承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大学生们的人生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一)英语文化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显性影响
英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是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现阶段西方社会文化意识观念的主导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念。英语文化所展现的主要是提倡个性张扬以及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而中国的传统观念强调的是国家、社会以及家庭等团体观念,从而让中华文化价值观具有明显凝聚力与生命力的特点。由于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在我国飞速传播,特别是在我国大学校园中,对大学生有显著影响。他们不仅是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接受英语文化,在生活上经报刊、书本、影视以及互联网等多方渠道受到英语文化的影响。英语文化的多渠道涌入,不仅冲击我国传统价值观以及历史文化,还有可能降低某些道德标准。英语文化中所宣扬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的主要影响有:张扬个性与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一方面会激起学生的信心,另一方面还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让学生展现个性,并依据自身喜好来选择有针对性的探索领域,有利于社会培养出更多实践型以及创新型人才。
(二)英语文化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隐性影响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西方节日,有些节日甚至要比我国传统节日还受欢迎,西方节日正在默默冲击我国传统文化,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因为大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新鲜感以及好奇心所表现出来的对西方文化的认可。这种认可表现在生活中,如在我国迅速兴起的肯德基、星巴克、麦当劳等西方快餐连锁店,现已成为了年轻人的娱乐约会以及用餐谈话的主要场所。吸引他们的不但是美味食物,更主要的是他们开始对那种高效便捷以及轻松欢快的饮食文化产生赞同和认可。可见,英语文化正通过多种传播形式,对大学生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行为规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有效培养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对策
(一)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这种文化多元、价值观多样以及社会多变的环境下,强化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由于大学生属于受高等教育群体,他们最有条件以及最有机会接触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对于多种社会思潮的涌现,随之而生的是多元化的价值标准,从而影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实施,有效引导大学生接受认可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整合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课堂以及寝室等多样化载体,尽可能实现最佳效益。
(二)充分展现真理理性作用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和主导人生价值观之间的不对称性,让某些人陷在人生价值观与社会现实的差异和矛盾中,特别是对于人生阅历少、价值观还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难以自拔。若社会中多数人员可以准确自主处理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就可以缓解社会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然而要让人们具有该种为人处事的理性,无法脱离科学人生价值观的引导。换言之,只有社会大部分成员具备科学理性的人生价值观时,才能有效构建和谐社会。
(三)懂得扬弃英语文化的利弊
人们对于英语文化的学习有个普遍共识:一定程度上将文化教学视为语言教学,语言属于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可以有效反映文化。只有有效掌握了语言所包含的真正文化内涵,才会真正熟练运用一门语言。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学者必须注重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联系。
要秉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理念去学习英语文化,在有效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辩证性地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辩证的否定本质是扬弃,自己发展自己,吸收文化中的有益部分,与时俱进,实事求是。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英语也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这对全球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来说意义重大。相关专家预测,英语和英语文化在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处于强劲而迅猛的发展态势,伴随英语在世界各地的席卷,随之而来的西方文价值观念也将在全球各地区迅速蔓延,其结果就是导致西方价值观对我国的传统主流价值观带来挑战和冲击,最终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现阶段,我国在处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与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关系上已经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若大力引进和传播英语文化,必定会导致我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若不主动吸取和传播英语文化,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也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具体来说,英语文化的大力传播可能对我国文化软实力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因好奇而出现英语文化中毒的现象。随着西方文化对我国社会影响的进一步增强,在国际上逐渐形成西方文化占上风的不平衡格局,部分高校大学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往往在购物上过度追求外国奢侈品,或者花费大量资金过圣诞节等外国节日,这些与我国中华民族以勤俭为荣的优秀传统美德是相悖的。不仅如此,西方文化中往往涉及诸多黄色、暴力等不良内容,尤其是一些英语电影中,这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到不良西方文化的侵袭,完全将我国的传统主流文化价值观抛之脑后;第二,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无法将西方文化与我国本土文化有机结合。一直以来,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都不够重视本国语言与本土文化的主导作用,完全将英语和英语文化放在首位,形成了英语“一枝独秀”的局面,这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无法处理好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出现盲目崇洋媚外的不良现象;第三,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出现困惑甚至朝着非正确的方向发展。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我国为了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理论成果等,开始大力敞开国门,使得地方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等不断涌入,这些带有浓厚资本主义色彩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极大地震撼了我国的高校学生,一些大学生逐渐抛弃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念,倾向于学习西方文化价值观,并在错误的方向上越陷越深。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看到西方文化的某些好处,开始对本国文化价值观产生怀疑,甚至不知道到底该何去何从,陷入一种迷茫而不知所措的境地。
2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出现两难困境的主要原因分析
2.1过度偏重于词汇教学
现行的英语教学大纲中对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单词量进行了明确规定,这就导致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都比较关注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和记忆,虽然很多学生都对英语单词的写法、读音达到了基本掌握的程度,但是却不知道每个单词的具体意思及其应该用在哪些地方,这种英语学习模式实际上是非常肤浅的,只能说学到了表面,但根本没有领会到精髓与核心,长期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之下,学生不仅无法很快融入英语环境之中,反而会增加其学习压力,导致其陷入英语词汇学习水平无法提升的不良境地。
2.2教学手段十分落后,且灵活性偏低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高校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教育投资上往往存在很大的不足,这就导致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很难得到根本改善,有些甚至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只能利用教科书、粉笔、黑板等基本工具进行教学,缺乏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配套设施,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还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对学生英语自学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2.3不重视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课本知识为主,教学任务大都通过课堂授课完成,教师只重视教科书中有的内容,而且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熟练背诵,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未教给学生基本的应用技巧。此外,还有部分高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程重视度明显偏低,只是为了迎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才开设了公共英语课程,学生之所以学习英语,主要也是为了顺利完成学业,显然,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是很难实现英语教学综合质量的提升的。
2.4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很难顺利推进
虽然截至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开展了较长一段时间,但从整体上来看,成效并不明显,各类学校、各个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点许多教育工作人员也都意识到了,因此,对学科教学模式与内容的调整和创新已经成为教育领域普遍认同的问题,但由于改革体制不完善、方向不明确,导致具体的学科教学改革工作很难顺利推进,尤其是对于大学公共英语这门学科来说,由于缺乏具体目标和方向的指导,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改革成效。
3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两难困境的解决对策
3.1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
大学生要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就必须学好大学公共英语这门课程。教师在进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时候,应当做到紧跟时代步伐,实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向大学英语教育的转变,换句话说,就是在大学生进行文化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其文化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培养其鉴别是非对错的能力,结合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价值观困惑、矛盾等问题,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其确立与社会主义革新价值体系相符的正确价值观。众所周知,不管是哪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价值,同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与不足,因此,在开展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各类不同文化环境之下所出现的价值观倾向,一旦发现学生本体价值观与非本体价值观出现矛盾的情况时,必须学会发挥本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使之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3.2将跨文化交际理念应用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
全球各地的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且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仅仅从本土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文化差异是完全不可行的,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应当积极倡导大学生借助观看原声外语电影、听外语电台等形式来感受纯正的外国语言文化,这样就能使大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切实体会到英语文化的浓厚氛围。闭门造车只能自取灭亡,这是我国几千年发展历史总结出的有效经验,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要实现其教学水平的提升,就必须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树立起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意识理念,不断训练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
3.3提高对东西方文化平衡问题的重视度
中图分类号:I235.1文献标识码:A
From the Movie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Western Cultural Values
DENG Jiaqi[1], YANG Yan[2]
([1]Luzhou Medical College, Luzhou, Sichuan 646000;
[2]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Every country has different cultures, whose values are also various. English movies can help us interpret the unique Western culture, realize its unique value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akes the classic Hollywood movie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for example, analysing the contained Western values, so that English learn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culture.
Key words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western values; western culture
0 引言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中国和西方国家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价值观上有着极大的差异。要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价值观,观看英文电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本文以美国好莱坞经典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解析其中蕴含的西方价值观。
1 西方文明的源头及内涵
西方文明的源头可归纳为两希文化: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马修・阿诺德在一个世纪前就指出:“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我们的世界就在这两极之间运动。”( Ronald N.strombeg《西方现代思想史》)他把希腊文化的精髓界定为“如其实际地观看事物”,把希伯来文化的精髓界定为“品行与服从”。西方文化强调以个人为主体,注重突显自己的个性。崇尚的是以实现个人利益,维护个人尊严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西方价值观的核心所在。其次,追求自由平等也是西方国家价值观的主流思想。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就这样提到:“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另外,提倡勤劳工作,推崇个人奋斗。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实现“美国梦”。这一点是因为清教主义思想对美国价值观的深远影响,也是西方价值观的重要思想。300多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为了摆脱欧洲封建专制的束缚,为了自由的生活,毅然来到一片未知的新大陆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园,开创自己的幸福天地,他们都坚信在这片土地上只要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里,机会均等,人人平等。
2 西方文化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美国好莱坞经典大片《当幸福来敲门》改编自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的同名自传。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励志故事。成功诠释了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影片中主人公的Chris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乐观向上、坚韧不拔,永不放弃,这可以看做是几百年来美国的主流核心价值观―― 个人主义及对美国梦的追求的完美演绎。所谓的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美国是一个极度自由的国家,政府扮演的角色非常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在《当幸福来敲门》这部影片中,不仅从影片的主题思想,并且在很多小细节处都能窥视到具有美国文化特色的价值观。
2.1 追求自由、平等
影片中的Chris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但他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里明确提出:“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整部影片向观众充分诠释了在美国这片充满自由的天地中,一个人不必依靠自己的出身、门第,而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巨大的勇气和卓尔不群的技能就可以获得成功。
2.2 个人主义
影片中Chris事业不顺,生活极度潦倒,妻子因不忍贫困而离开,他和年幼的儿子流离失所,东奔西跑。Chris一边卖骨密度扫描仪,一边做实习生,后来还必须去教堂排队,争取得到教堂救济的住房。但是他一直很乐观,并且教育儿子,不要灰心。功夫不负有心人,Chris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脱颖而出,获得了股票经纪人的工作,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整部影片中,无处不体现着西方典型的个人主义思想。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和自由,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源或基础,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他们推崇个性和独立,个人主义是褒义词。“按照美国学者萨姆瓦的解释,个人主义价值观包括自主动机、自主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层面。其在文化上主要是强调个体独立性与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或宗教势力的限制。”
2.3 鼓励个人奋斗
影片中的Chris一直在社会底层艰难地奋斗着,他始终没有放弃。这正体现了美国人乐观进取,独立自助,不依靠任何人,只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就定会有出头之日这一精神。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 “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美国人积极向上,锐意进取,乐观、独立,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影片中的很多细节处处都能体现Chris不抛弃不放弃,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全力奋斗的精神。比如,在打篮球时他对儿子的教导:“Don't ever let somebody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thing, not even me. 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If you want something, go to get it.”(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儿子克里斯・托夫在听了父亲的教导以后真的懂了,在他们被房东赶出家门的时候,他只拿走了那个生日礼物――篮球。对于克里斯・托夫来说,篮球是他的梦想,他要捍卫这个梦想,为这个梦想奋斗终生。西方国家历来宣扬并倡导自由、民主,任何人不论身份、地位如何卑微,只要通过勤奋努力地工作就一定会取得成功。也说明了西方国家倡导公平竞争、人人平等。
3 结语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文化价值观。他们提倡追求自由平等,推崇个人主义,鼓励个人奋斗。该部好莱坞经典影片《当幸福来敲门》作为典型的美国式励志故事向我们生动展现了现今西方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不仅让我们对西方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且也为我们展现了西方文化中优秀的价值观念,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很好的引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兰・N・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刘北成,赵国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引言
文化一词历史久远,涵义广泛。在我国,“文化”一词可追溯至西汉,意指帝王文治和教化,与“武功”相对。如刘向《说苑·指武》云:“圣人之治天一,先文德而后武务。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旧文译自拉丁文cul-tura,英文写作Culture,原意为耕作土地,后引申为培养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 19世纪中叶,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人文学科在西方兴起,文化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逐步成为概括以上新兴学科现代色彩的重要术语。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使用的是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E·B·Tylo)。他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尽管文化看似包罗万象,但大多学者认为文化大致包含三方面含义:观念形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认知能力等等。
语言作为文化载体,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反映了社会现象,而一切社会现象又都是文化现象,所以语言与文化相互交融。有学者指出,人说话的能力是天生的,但说某种语言如英语的能力则是文化的。原因在于,语言作为某一社会的成员们所共有的交流体系,不仅可以深度描写该语言所在的文化的价值形态,而且可以显示其使用者的独特的思维与世界观。在一定社会环境下,被英语框定并体现出思维特征和精神气质的,就是盎格鲁·萨克逊文化的核心。文化之于语言学习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在以往的语言教学中,语言常常被简单地理解为交际工具,而且,交际过程也被简化并符号化为“编码一发送一接受一解码”。交际这一现实需要被理解为语言唯一的和全部的意义;语言中所包含的和难以回避的其他意义似乎被边缘化乃至全然忽视了。在英语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传授文化,如何从文化的视角来促进教学已经成为了英语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阅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活动,也是英语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本文以实证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英语学习者的西方文化素养并探讨这种素养与英语学习尤其是英语阅读之间的相关性,从而阐明文化对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2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与英语学习关系的看法
调查是在2005年11月太原师范学院第三届大学英语文化知识竞赛后马上进行的,接受本次问卷调查的是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经过筛选,调查者最后选出485份有效的答卷,比较均匀地来自于各个非英语专业院系,因此问卷的结果可以大致反映出学生们整体上对西方文化与英语学习之间关系的看法以及大学英语教师在其阅读教学中对西方文化的重视程度等。(答卷中某些项目上存在选择缺失现象)
学习英语的目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们于西方文化方面的真正重视程度。问卷调查表第一项关于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57. 93 %)学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33.4%的学生是为了胜任将来的工作,只有7. 21%的学生是为了了解相关文化或者为了学术研究。
本结论说明对英语学习真正感兴趣的学生的比例是很小的,如果再考虑到西方文化,尤其是其中的价值观念,在英语教学中较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加广泛复杂和缺乏系统,那么可以肯定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是非常缺乏的。这一推论与第三项即对“跨文化意识”的理解的结果相吻合:84.74%的被调查者不太清楚或者根本不懂“跨文化意识”。
第四项旨在调查学生对“英语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总体认识,而第五项是具体到“西方文化背景对其本人学习英语的重要性”的描述。反馈者对这两项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认为英语与西方文化关系十分或比较密切的比例占到95. 25%,说明被反馈者充分认识到英语与西方文化的紧密联系。认为西方文化背景对自己学习英语十分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88. 86%,有力支持了第四项的结论。然而,在第二项即对西方文化,尤其价值观的态度方面回答十分重视或比较重视的反馈者只占到总人数的45.97 %。这说明在日常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对西方文化学习的实际重视程度并不高。
最后一项的调查可以给出部分的解释。认为其教师经常提示文化语词的反馈者只占到总人数的19. 17%,回答有时提示的占到55. 88%,从这里可以了解到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西方文化内容不足和缺乏系统性。
归纳起来,被调查者尽管在总体上积极认同西方文化对于其英语学习有重要意义,但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却很缺乏。原因一是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不是十分的浓厚,因此学生们缺乏深究文化内涵的动力;再就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在西方文化的输人方面缺乏量和系统,学生们缺乏这方面的引导;还有就是文化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广泛性、复杂性和不系统性也给学生们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造成了困难。
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融入西方文化知识
阅读是一种认知活动,所以首先要对比中国人与西方人的语言思维文化的差异。对于已具有一定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大学生而言,从自己的语言思维习惯上是可以窥视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为主体。这一思维方式与西方思维决然不同,中国人思维特征:重整体,轻个体,重综合,轻分析;西方人思维特征:重个体,轻整体,重分析,轻综合。中华民族的宗教意识淡薄,也是因为古人在“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下,人与神趋向和谐的统一,都是大家庭的一员,上帝派天子统治下民,上帝如同祖先父母般地护佑百姓;而西方神与人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对立的,人对神要绝对服从,从而顶礼膜拜。另外,中国古代辉煌的思想、文化科技成果与西方近现代科技进步均是各自思维方式所产生的结果。所以思维方式不分好坏之说,只能说中西方思维习惯方式存在差异,我们应了解它们的差异,并使它们相融合,就能更加完善各自的思维习惯方式。就阅读教学而言,两种思维方式的融合对我们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内含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全新版的综合教程的第二册第一单元Learning , Chinese一Style就是美国人谈中西文化基础教育的炯然不同,尤其在“creativity"(创新)和“skill"(技能)孰前孰后的问题上进行实例分析,但课文中没有评价,只是谈培养教育的各自不同方式等,在结尾处,作者写道:Can we gather, from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extremes, a superior way to approach education, perhapsstriking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the poles of creativity and basicskills?(我们能否从中美两个极端中寻求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它或许能在创造力与基本技能这两极端之间获得更好的平衡?)这段话就是倡导融合中西方教育模式是最佳教育模式。其实我们也坚信中西方文化必将走向融合,并通过互存互补而共同创造发展的新局面。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提倡中西文化知识是平等重要的。
了解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各自不同,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就首先要考虑到西方人的写作特点肯定与中国人写的文章特色不尽一致,一般来讲,英文的文章语言用词很具体(重个体),例子较多,且分散(重分析),由此文章结构就显得有些凌乱不是很严谨。所以中国人在阅读英文文章时,开始要尽量排除系统思维的干扰,否则就会形成理解上的模糊和笼统性,提倡学生增强西方人的分析性,经过个体分析或文字细节分析,再利用我们系统思维习惯理解文章的主题及文化内涵等。
尤其对于大学新生而言,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几乎都是为了应试,而且对于西方文化及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意义的认识很淡薄。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大学一年级学生阅读英语文章时,要始终贯穿文化教学的理念,尽快让学生养成在阅读文章时,有意识地发现西方文化知识并能对比中西文化的价值等。
如《大学英语》全新版综合教程第一册的第一课:Writ-ing for Myself,其中有一单词“spaghetti"(意大}}J式细面条),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单词作为文化背景知识的切人点,谈谈意大利与中国面食文化的差异,并扩充相应的英语词汇:山西的刀削面(pared noodles )、北京的炸酱面(noodles servedwith fried bean sauce )、兰州的拉面(dial)等。再比如,《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五课:A Valentine Story讲一对恋人的爱情故事,教师可将“Valentine’ s Day"(情人节)与中国的“七夕节”作对比。在本教材中的第四课Tony Trivisonno’s American Dream体现了美国人对生活态度及追求的人生价值,是值得我们中国青年人学习的。而且,“美国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的“美国梦”已成为美国人思想意识中的核心部分,但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有些美国人认为:The Ameri-can Dream is at the end of the rainbow(可望而不可及的)。在德·克雷夫科的名言中:“美国人是一个根据新的原则行事的新人,是一个把旧的偏见和特性抛在身后而采用新的生活方式的新人。就是这个“新’,字就强调了美国和美国人跟欧洲大陆和欧洲人的不同。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教育学生在阅读西方作品时,取其有价值的文化内容为我所用,比如“美国梦”的乐观精神和创新精神就值得强调。当然,教师在讲授西方文化知识时,必须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精神来学习来认识外来的文化而非盲目地加以认同。
小学英语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而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改革起到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差异与语言学习息息相关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核心,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方式,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具。但是由于地区、等各个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人们的语言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产生一些误会,这与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英语技能是当前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小学阶段作为英语学习的黄金时期,英语老师要加强西方文化的渗透,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化意识和西方文化思维,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知识,还要掌握知识背后的文化,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小学英语学习对策
(一)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语言习惯
从古至今,中西方文化之间就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人追求功效,做事的时候通常将功效放在首要位置,但是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讲究感情,为人处世很看重“情”字。在待人接物方面,西方人注重究其根本,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朦胧和含蓄。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这也就决定了中西方的语言习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学生对西方的文化不了解,就很难了解和掌握其语言习惯,也就无法去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去学习句子和词汇,就无法了解和掌握英语的内涵。因为中国小学生拥有的是惯性的汉语思维,对西方人的语言思维习惯不甚了解。比如,中国人受到别人的夸奖,一般会回一些自谦的话,但是西方人则不一样,西方人受到别人的夸奖很少会说一些自谦的话。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一些西方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西方文化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学生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英语思维习惯,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都会有所提高。
(二)对比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想不成熟,性格、品格等各个方面都尚未定型,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成型,在这个阶段如果老师一味地对西方文化进行过分强调,就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英语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西方文化一定要把握好度。既要指导学生认识西方文化的优势,也要引导学生认识西方文化的不足之处,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带领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除此之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还要对我国的传统美德进行弘扬,让学生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学会辩证地吸收,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在潜意识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模板,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小学义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指导学生如何做人。中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强调自由和民主,西方人在孩子童年时期更愿意给予其极大的自由,这些文化可能会诱导我国部分学生形成某些道德价值观。英语老师要加强重视,结合具体情况有效渗透西方文化,防止学生在德育上产生偏差。综上所述,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技能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小学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西方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吸收西方文化,让学生以一种辩证的眼光去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最近,在电影院看了一部国内炒得很火的国产大片《无极》,看完之后颇感失望,跟我同去的朋友们也纷纷说没劲,浪费了电影票钱。类似的失落感在我以前看《英雄》、《十面埋伏》时也有过,同样都是国产动作大片,同样都是以进军世界为目标,同样都是在国内外拥有高票房,为何都在国内惨遭观众的批判,在国际上也都与奥斯卡奖失之交臂?这使我不禁思考隐含在目前我国电影文化国际化背后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我国的电影事业也逐渐走向世界,电影即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颇具野心的电影工作者们就要面临着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两难困境:既要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又要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好奇心;既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维持大量国内观众,又要满足国内观众不断提高的欣赏水平。我想中国的电影工作者要想在国内外双丰收必须要补好文化这门课。
一、从运作方式看:商业化趋势越来越严重
好莱坞是西方电影的代名词,也是我国电影事业效仿的对象。好莱坞一直都十分注重电影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它把电影由一种科技发明转化为商业上的一种重要的投资牟利手段。这正是体现了韦伯思想中西方人所特有的“资本主义精神”,他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适应西方个人主义的政治、法律和经济体制的结果,“资本主义制度迫切需要人们投身于赚钱的事业;这种对待物质财富的态度完全适应这一制度,并且与在经济斗争中求得生存的状况密切相关。”西方诸民族的性格则是注重个体意识,偏重功利,好走极端。黑格尔说西方“各人都保持他自己的地位,专注于个性的发展,要表现他们并且在表现中找着快乐。”马克思也认为,基督教是与绝对的金钱崇拜相适应的。
相比之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更注重秩序,“相信天地间自然的秩序是分尊卑上下大小的,人事也当按照着这秩序来。”中国人的价值观是重义轻利。梁启超先生说:“我国民之中庸妥协性世无两也,无论对个人、对社会、对自然界最能为巧妙的顺应,务使本身与环境相妥协而其妥协且比较的常为合理的,此中国人一种特别天才也。”中国人喜欢循规蹈矩,但是近几年,国内电影业也一改原有的保守的运作模式,大量的资金投入,不断改进技术手段,提高艺术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塑造电影明星:而这一切又能推动电影更好地走向市场,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从而保证了影片的票房收入,达到了赢利和传播其思想文化观念之目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如此多的人满怀希望地走近电影院,却满腹抱怨的走出来。这种运作方式虽然保证了高票房、推动了国内电影事业的发展。但这样的电影文化泡沫又能维持多久呢?总有一天人们会不再相信“狼来了”的谎话。
二、从电影的结构来看:形式上的美大于内容上的美
中国人整体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主客融合的整体审美观,而西方人个体的思维方式则形成了主客分离的对立审美观。因此,中国古典美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境界,其核心是“人”,“物”是有性灵的“人化”之“物”。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的落脚点在于“人”,表现为“物”如何向人转化及如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来确定审美价值。西方美学重在求知以及主体如何获得对客体的真理性认识上,其核心是“物”,以人对“物”的追求的程度来确立审美价值。
我国传统的电影历来都是以情节感人、以人物煽情。而西方观众往往将视听冲击视为欣赏电影的主要目的。为了迎合西方观众的需要,近几年国内许多欲冲击世界的影片常常以概念化了的场景、画面和音乐,频频冲击观众的视听感官。此外,为了突出“东方概念”在画面中夸大描述中国传统的文化象征。也许西方观众会被这些夸张的中国传统符号所震撼,这些我无从考究。但是,从国内观众的评论中,我知道这并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人们觉得这样的电影表达方式太空洞,除了风景如画的祖国大好河山外,别无所获。
三、从电影承载的文化内容来看:被夸大的中国传统文化
好奇心是人类的共性,开放、具有创新意识的西方人好奇心尤为强烈。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西方人极具吸引力,国内的电影人就将此作为走向世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突破点,并走入了一个误区,中国传统文化表现的越夸张越能吸引观众。脱离了现实的影视作品,不但会给国外观众带来错误的印象,也会使国内观众产生不真实感。
古代中国是一个内陆型农耕社会,集体劳作是生存的必需,所以中国人着眼于集体与周边因素包括自然界的关系,形成集体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强调对个体的压制。中国文化是以群体为核心(家庭、家族)并逐步扩大到起核心作用的家,自己是自家,别人是人家,全体是大家,全国是国家。天下一统,中华一体,忠君报国,几乎是朝野上下自觉的政治意识,四海之内皆兄弟,成为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中国人的整体观念和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虽经多次分裂和战乱而不衰的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哺育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但它的大一统观念和对个体价值的轻视,使社会缺乏活力,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则是海洋型渔猎社会,它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与之相适应,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分析式、个人式的,形成了个人主义价值观。西方文化宣扬个人至上,强调个人价值的完善,是以个性解放为立足点的人道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和人类自由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中国传统文化肯定人的整体性。西方的人道主义往往只肯定人的个体性,追求个性的发展。而忽视了整体的社会价值,突出表现为对个人人格、价值和尊严的肯定,对个体独立性的尊重和承认。认为只有人的个体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社会和人类才能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西方哲学的共性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核心,所以,西方人格特质是个性张扬、崇尚自由。
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以电影为载体向国外观众传达中国的传统文化,国外观众在惊讶之际能否理解?然而现代的国内观众对这种夸张了的本土文化又能理解多少呢?
网上有人评论:“《无极》是一部与这时代格格不入的、反普罗的电影:它本来就不是拍给‘人’看的,它是拍给神(或者自以为是神的人)看的。”它不能观众产生带入感,在影片中。我们只看见倾城、无欢、光明、鬼郎一干人等身不由己,随命运的洪流一路颠簸,却看不到他们内心的痛苦,看不到他们如何与命运抗争。除了命运的束缚外,身为奴隶的昆仑就终身要为主人效命,他内心根本就没有反身的意识。这里就夸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本位,民众没有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必须服从于统一的意志,服从所属集体的整体利益要求。同西方的个体本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以社会个体利益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