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疾病,患儿常伴有发热症状,若发热症状严重时,可使患儿出现抽搐、惊厥等情况,患儿家长极易对治疗效果产生怀疑。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运用科学、可信、有价值的研究结果作为证据,根据患儿具体的情况、愿望与需求,并结合临床护理的经验,给予患儿最佳、有效的护理[1]。本文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呼吸道感染患儿76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循证护理干预,两组患儿治疗结束后,将其治疗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组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呼吸道感染患儿76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在2-12岁,平均年龄为4.6±1.7岁。患儿就诊的体温在38-39.8℃,平均温度为38.5±0.2℃。排除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儿。两组患儿是在家长知情同意情况下将其按双盲随机法分组,所以年龄、性别、体温等方面相比较,没有显著差别(P>0.05),数据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
1.2.2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循证护理干预:①提出问题:第一,给予患儿退热药物30分钟后,仍没有较好的退热效果,家长心里会很焦灼,易引发护患矛盾。第二,当患儿熟睡时,仍采用肛温测量方法,易引发家长不满,也不利于患儿恢复。②需要解决问题:第一,肛温与腋温的差异。第二,对于病情不同的发热患儿,应采取的降温措施。第三,降温措施实施后起效时间应为多少。③循证支持:采用退热、体温、发热、小儿等关键词,从知网查询文献47篇,根据文献的科学性,同时结合临床经验与患儿具体情况,确定结论。④护理干预:第一,体温测量方法。有资料报道[2],对997例患儿进行不同的体温测量方法,其体温差异结果显示,当外界温度达25℃时,肛温比腋温高0.3℃,若外界温度低于25℃时,腋下温度与肛温相差较多且不固定。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将室温调整为25℃,并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其了解肛温测量的准确性与重要性,取得家长的配合,另外在患儿熟睡时,采取腋温测量方法,结果酌情加上0.3-0.5℃做为患儿的体温测量值;在患儿清醒时,采用肛温的测量方法。第二,退热方法:首先,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向其讲解小儿发热相关知识以及体温骤降危害等,缓解其恐惧、焦虑的不良心理状态,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另外,对体温≤38.5℃的患儿,暂不给予退热药物,指导其多饮水及对症处理,严密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对患儿体温≥38.5℃的患儿,遵医嘱给予口服药物,同时给予全身温水擦浴与局部的酒精擦浴。对超高热且伴全身的中度症状患儿,给予温水擦浴降温,暂不给予退热药物。对四肢冰凉症状的患儿,采取药物降温治疗,给予保暖。对始终不能够退热的患儿,重复给予药物进行降温,并补充水分。第三,体温测量的时间:物理降温后30分钟给予患儿测量体温;药物降温1小时给予患儿测量体温[3]。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与数据进行分析,将χ±s为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行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的判定标准为P
3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炎症,常感染的部位为鼻腔、喉、咽等,其病发率较高且不受条件的约束[4]。若患儿高热处理不当,会造成脑部、肾脏等器官损害[5]。我们在采用循证护理过程中,对患儿发热因素给予综合性考虑,同时采取了较多预防性措施,提高了治疗的效果与家长的满意度。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肛温测量方法,因其忽视了患儿与家长的感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融洽了护患间的关系,也提高了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我们采用全身温水擦浴与局部酒精擦浴降温方法,提高了降温效果,同时也减轻了患儿身体大面积接触到酒精,而引起刺激性的反应,这样更有利于热散发。从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儿体征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说明了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呼吸道感染的发热患儿治疗中,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减轻了患儿家长的精神与经济负担,提高了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融洽了护患间的关系,有效降低了医疗纠纷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白雁荣,范国义.发热患儿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8(03):23-24.
[2]刘桂苹.浅谈儿科传染病发热时降温措施选择[J].中国实用医药,2011,11(02):157-158.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多数患儿由于病情严重,发展为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危重,危及生命健康[1]。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身体机能较弱,在给予及时有效治疗的同时,还需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为了提高护理的有效性,促进患儿良好预后,本文对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根据相关因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5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儿27例,女患儿23例,年龄8个月~8岁之间,平均年龄(5.1±1.1)岁,病程2~6d,平均病程(3.1±1.0)d。50例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对50例患儿的疾病情况及临床治疗与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通过分析得出,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因素包括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间越短,患儿预后越好;而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间越长,患儿预后就越差。这是由于患儿在感染病毒后,自身免疫系统会与病毒进行对抗,导致内环境稳定性被破坏,患儿的神经系统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出现发热、惊厥、意识障碍等。时间越长,说明患儿的神经系统影响越严重,直接影响患儿治疗及预后。
1.2.2护理对策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发现,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间的长短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对此,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进行干预。对于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家属,护理人员要加强健康教育。比如当患儿出现长时间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必须提高重视,立即带孩子就医。发热护理。如患儿出现发热症状,护理人员首先需要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温度25℃左右,湿度55%左右。保持室内通风,利于患儿降温。为了更好地帮助患儿降温,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物理降温,如盐水冰袋降温、温水擦拭降温等。如患儿高热不退,需要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避免患儿发热时间过长。惊厥护理。为缩短患儿惊厥时间,护理人员需根据患儿惊厥诱因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如患儿惊厥诱因为脑水肿,需及时进行脱水治疗;如惊厥诱因为呼吸道痰梗阻,则需要立即进行吸氧排痰处理。意识障碍护理。当患儿发生意识障碍时,护理人员需要立即给予患儿吸氧护理,并保持患儿口腔、皮肤、眼睛的清洁和湿润。为促进患儿意识恢复,护理人员可以加强对患儿的按摩护理,以此来改善患儿血液循环。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帮助患儿被动活动,以此来促进患儿恢复。
1.3观察指标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观察患儿护理前后运动能力:采用运动能力评定量表(FAM)对患儿肢体运动能力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能力越好,肢体神经损伤越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x±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
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有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见表1。
2.2观察患儿护理前后运动能力评分
护理后运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情危重,患儿年龄较小,治疗较为复杂,且预后较差。对此,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患儿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2]。本次研究发现,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都是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据此,护理人员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对策,护理效果良好。护理对策包括家属健康教育、发热护理、惊厥护理、意识障碍护理。其中家属健康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家属对病毒性脑炎的认知度,在患儿发病后能够正确处理,并第一时间带患儿就医;发热护理在于通过各种护理措施缓解发热症状,缩短患儿发热时间;惊厥护理在于通过各种护理措施来缓解患儿惊厥症状,缩短患儿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护理在于通过护理尽快促进患儿恢复意识。当患儿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缩短后,患儿的预后效果自然能够得到提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预后相与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有关。苗蕊[3]在既往研究中也指出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间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其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患儿护理后运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这是因为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注重分析影响患儿预后相关因素,采取了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对策,以此提高患儿护理效果[4]。护理对策主要为护理人员针对患儿发热、惊厥、意识障碍等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目的在于缩短发病时间,减轻疾病对患儿的影响,进而更有利于患儿预后。综上所述,在分析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预后因素后,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可以有效提高患儿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志晓,陈国洪,王媛.影响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4):61-63.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20-02
发热是儿科的常见症状,是儿童就诊的常见原因〔1〕,占儿科和急诊就诊率的30%〔2〕。儿童发热多由自限性感染引起,主要为呼吸道、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和泌尿道的病毒和细菌感染。一般不需过度的处理和治疗。发热同时也是严重感染疾病的初期症状,发热儿童有患危重疾病的危险,家属如果对发热不了解,缺乏发热患儿护理知识,可造成不必要的担忧和不正确的处理。为了解小儿家属对发热护理认知现状,2013.4.1-4.10对在本院门诊输液的患儿家属进行调查,现将调查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本院门诊输液的患儿家属60人为调查对象,患儿年龄0-6岁之间。
1.2 调查
1.2.1 调查内容 自行编制调查问卷,内容:一般资料,家属与患儿的关系,家属的文化程度,家属对发热护理的认知,以打钩的形式请患儿家属回答8个跟发热护理有关的问题。
1.2.2 调查方法 由调查员向家属详细说明调查目的与方法,所有的调查对象均自愿参与本调查。调查员现场发放问卷,由被调查家属填写,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所获数据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患儿家属资料 共60人,其中男2人(3.3%),女58人(96.7%);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2.82岁;与患儿关系,母亲32人(53.3%),奶奶∠外婆26人(43.3%),父亲2人(3.3%);患儿家属文化,文盲19人(31.7%),小学10人(16.7%),中学19人(31.7%),大专及以上12人(20%)
2.2 患儿家属对发热护理的认知情况,见表1
表1 患儿家属对发热护理的认知(人,%)
3 讨论
3.1.1 本次调查由于地处县级医院,以农村人为主,总体文化水平偏低,平均年龄偏大,家属对小儿发热护理的知识欠缺明显, 整体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本次调查显示,96.7%的家属认为发热要居家休息,不可大量运动;但也有3.3%的家属认为没关系,认为运动后出汗有利于退热,居家休息不利于呼吸新鲜空气。86.7%的家属知道小儿发热要多喝白开水,清淡饮食;13.3%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原本就没胃口,不想吃东西,多喝白开水,清淡饮食会导致小儿更加不想吃东西,小儿想吃什么就吃,会增加食欲。
3.1.2 由于大部分小儿由老人照顾,文化程度低,对小儿发热都依照传统习俗来护理,获得科学护理知识途径少,不知道怎样科学的护理小儿发热,96.7%的家属认为体温38.5摄氏度或以上应给予退热剂;只有63.3%的家属知道小儿测体温以肛温为主,36.7%的家属则认为不正确,应该听医生的,医生说怎样就怎样; 15%的家属知道小儿体温低于38.5摄氏度以物理降温为主,有85%的家属认为是不正确的,认为不用退热剂体温不马上降下来,会导致小儿发生抽搐、惊厥,会烧坏脑子,会烧傻的。物理降温太慢,没什么用。还有一部分则不知道什么是物理降温,会起什么作用。年轻家属虽然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可以从书籍、电视、网络上获取小儿发热护理知识,但因为没有实际护理经验,碰上小儿发热时常常束手无策,她们只能用从年长的朋友、长辈那里获得的知识来护理患儿。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她们认为从老人那里获得的护理知识是正确的,有76.7%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要捂热,要多穿衣服,不能脱衣服否则会加重发热。
3.1.3 家属对药品应用知识普遍欠缺,对抗生素的作用及引发的危害认识不足。她们过于依赖药物,特别是抗生素,42%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一定要用抗生素。她们不知道小儿发热的机制,不知道抗生素有较复杂的作用机理及副作用。认为发热就是有炎症,就要用抗生素,要消炎,她们不知道使用抗生素有严格的要求,不明白在使用抗生素前应做病理学检查、细菌培养或其他辅助检查,应根据检查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家属对给药途径存在很大误区,56.7%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一定要输液治疗,小儿在口服用药时很难配合,不肯服用,很难全喝完,会因药量不足而延长康复时间。还有一部分家属认为输液方便,一天用一次就行了,不用一天几次的喂小儿服药。一旦小儿发热,家属往往就主动要求医生给小儿静脉输液,使用抗生素,以为这样小儿才能好的快。只有43.3%的家属认为是不正确,在选择给药方式时应根据药效并结合患儿病情而定,对于严重感染,病情重,病程长及口服困难的患儿才应考虑选择静脉给药〔3〕。
3.2 对策
3.2.1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应首先加强自身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小儿发热护理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宣传。门诊输液室具有患儿人数多,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等特点。临床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完成某些具体的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等工作,无暇对患儿的家属进行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宣传指导和专业教育〔4〕。针对家属获得科学的护理知识少,护士应提高责任心、爱心,给予家属更多帮助,抓住输液过程的时机,根据家属的年龄,接受能力的情况,主动耐心的向患儿家属用通熟易懂的语言简要的介绍小儿发热护理知识,从患儿就诊叙述中迅速判断其所需求的和所欠缺的知识,结合实际的具体情况,有重点的给予宣传教育、指导护理。对与乱用药,不合理的自主用药,护士应根据患儿不同情况,包括病情、年龄、治疗方法等有选择性的向患儿家属进行宣教〔5〕。使其逐渐认识到滥用药物的危害。为了使家属更方便的获取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健康宣教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介绍宣传。在输液大厅,等候区制作健康教育宣传窗,通过图画,文字介绍的方式制作简单、明了、易懂的小儿发热护理知识内容的板报。通过大厅电视滚动播放关于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PPT,以动画方式吸引家属观看。投放健康处方,以方便家属取看。增加护士一对一的宣传,利用患儿输液的时间与其家属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 合理的宣传,对家属的护理误区,耐心讲解有关知识,纠正误区,增强家属对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学习意识,让他们逐渐掌握如何科学、正确的护理小儿发热,避免过度用药,不和理用药及滥用药物,避免过及心态,能正确的按医嘱护理,使小儿能够得到更科学、正确的护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小儿安全的度过发热期,更好的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WalshA,EdwardsH,courtneyM,WilsonJ,Monaghan S.Paediatric nurses’ Knowledge,attitude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fever management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5,49:453-464
[2]Wong A,Sibbald A,Ferrero F,etal.Antipyretic effect of dipyrone versus ibuprofen versus asetaminophen in children:results of a multinational,randomized,modified double-blind study.clinical pediatrics,2001,40(6):313-324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26-02
便秘在儿童临床治疗中是最常见、多发的一种疾病,肠胃功能受损、肠道菌群的失衡、儿童脾胃的虚弱等都可导致儿童出现便秘症状[1]。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阶段,器官的各项功能、神经系统均未发育完成,调节能力较差,更容易导致儿童出现便秘。在儿童出现发热时,肠胃的蠕动减弱,肠胃内的食物不能被及时的消化和排出,消化液的分泌减少,导致儿童出现便秘。现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因儿童发热导致便秘的患儿54例,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后患儿的便秘症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组选取我院收治因儿童发热导致便秘的患儿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7例。观察组患儿中男性患儿为16例,年龄为0.6-13岁,平均年龄为(5.2±2.8)岁;女性患儿为11例,年龄为0.8-12岁,平均年龄为(5.4±1.7)岁,排便间隔时间为3天-6天,平均时间为(2.2±1.6)天。对照组患儿中男性患儿为19例,年龄为0.7-11岁,平均年龄为(4.7±2.3)岁;女性患儿为8例,年龄为1.1-13岁,平均年龄为(6.2±1.4)岁,排便间隔时间为3天-7天,平均时间为(3.1±1.3)天。所有患儿性别、排便间隔的时间、年龄等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儿进行退热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治疗期间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干预如下。
1.2.1 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患儿基本的身体体征,向患儿家属告知患儿便秘的原因及危害,了解整个治疗、护理的过程,便于患儿积极的进行治疗。与患儿真诚的交流、玩耍,消除距离感获得患儿的信任。尽量使患儿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患儿因便秘产生的烦躁心理,以便于更好的接受治疗。
1.2.2 饮食护理 调节患儿的日常饮食,发热的患儿食欲较差,水分流失较多,这时不要强制性的喂食。应及时的补充水分,多以流食为主,如稀粥、牛奶、豆浆、绿豆汤等。禁止对发热的患儿食用以前没吃过的食物,以免给肠胃造成负担,加剧便秘的症状。要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豆制品、海带、杏鲍菇等含有大量纤维素的食物,保证患儿每天营养均衡,促进患儿的排便。患儿每日饮食量较少属于常见现象,应选取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在副餐中多食用一些木耳、蜂蜜等具有润肠软便作用的食物。由于发热的患儿新陈代谢加快,大量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流失,应保证患儿水分的摄入量,按照患儿体重差异,每天摄入1000ml-2000ml的水分,这样才会确保正常的肠蠕动,排便正常。
1.2.3 按摩护理 患儿仰卧于床上,搓热手掌后顺时针按摩患儿的腹部肚脐部位,大约按摩5分钟,每天按摩3次。按摩过程中,不仅能促进肠内内容物的向下移动,更有助于患儿的消化。还可以利用捏脊的方法进行按摩,让患儿俯卧于床上,从患儿的第一胸椎到尾椎,从下往上捏30次。可调理气血、疏经通络、清肠通便、改善面赤身热等症状。
1.2.4 反射训练 对患儿的排便反射进行训练,在每天早晨患儿进行饮水后让患儿坐于便盆上3-10分钟,双脚着力于地面,同时用力。或在出院后在家中训练患儿收缩、放松,每次保持5秒钟,每次练习20-30分钟,每天3次,持续训练半年以上。
1.3 疗效标准 痊愈:患儿发热症状和便秘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患儿发热症状消失,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患儿发热症状消失,便秘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儿发热症状消失,便秘症状未能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两组患儿的发热症状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儿缓解便秘的时间为2.4±1.6天,经过护理干预后治愈有效为26例,无效为1例,总有效率为96.29%;对照组患儿缓解便秘的时间为3.7±1.8天,进行常规护理后治疗有效为24例,无效为3例,总有效率为88.88%,见表1。
3 讨 论
儿童便秘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先天性的肠道畸形,一般通过手术治疗才可痊愈;一种为功能性,一般通过食物的调理、生活方式的改善可达到痊愈[2]。发热的患儿因身体不适导致食欲下降,出现脱水的状况,极其容易出现便秘,一旦出现便秘症状阻滞了儿童体内病毒的排出,不利于患儿的退热,易引起其它并发症的产生影响着患儿的身体发育[3]。所以,要对患儿采取排便的相应措施,让患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户外的体育锻炼。在对发热患儿进行退热治疗时给予相应的心理、饮食、按摩、反射训练等护理干预,能快速的改善患儿便秘症状。在本次研究中,对患儿进行良好的反射训练,能让患儿在治疗结束后养成固定的排便习惯,但由于患儿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同时还需要家长的监督,只要持之以恒才能长期的保证患儿排便的顺畅。观察组患儿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后总有效率为96.29%,对照组患儿经过常规的护理后总有效率为88.88%;观察组患儿便秘缓解的时间为2.4±1.6天,与对照组比较缩短了患儿治疗的时间,减小的患儿的病痛。
综上所述,在儿童发热导致便秘的治疗中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极大的改善患儿便秘症状,具有较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61-01
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学龄儿童多发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很急,临床以发热、咽峡炎、病后24小时内出现全身弥漫性鲜红色充血性皮疹和后期明显的脱屑为特征性表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两季发病较多。
猩红热发热的特点多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往往达39℃-40℃之间。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猩红热发热的原因是由于病原菌所产生的红疹毒素及其它产物经咽部丰富的血管侵入血流,从而引起了全身中毒症状。红疹毒素在引起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的同时,又可引起皮肤血管充血并发疹。因此,猩红热病程中发热的高低和发热的持续时间,与猩红热皮疹的多寡及其消长情况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体温越高,发热时间越长,皮疹出现的越多。护士加强对患儿发热的护理,可以有效帮助患儿缩短病程,恢复健康。
我科从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21例猩红热患儿,经临床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患儿11例,女患儿10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3.5岁。均起病较急,有头痛、咽痛,体温多在38℃-40℃之间。发病24小时内出现典型的皮疹,即在全身皮肤潮红的基础上,散布粟粒大小点状丘疹,压之褪色,数秒钟恢复,俗称“鸡皮疹”,分布颈部、颌下、上胸,很快蔓延至腹部及四肢,严重的患儿手掌和足底亦可出现。2-4天消失,其中16例出现草莓舌,13例出现环口苍白圈及帕氏线,无并发症的发生。
2 发热的护理
为患儿营造一个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病室注意通风换气,每天地面喷洒消毒液,指导其卧床休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减轻心肾负担,防止合并心肌炎、肾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给予适当物理降温,可头部冷敷、温水擦浴或遵医嘱服用解热止痛剂。忌用冷水或酒精擦浴。
3 皮肤护理
患儿出诊期皮肤瘙痒,不用肥皂等刺激皮肤,可用温水轻轻擦洗,不可抓挠。可用消毒剪刀剪短患儿指甲,避免抓破皮肤;注意皮肤清洁,勤换衣裤,忌穿绒布类衣裤,以免加重痒感。疹退后,皮肤脱屑,可涂抹凡士林或液体石蜡,大片脱皮时用消毒剪刀剪去,不可强行撕剥,以免引起感染。
4 口腔护理
注意口腔的清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年龄稍大的宝宝,每次饭后或睡觉醒来时,最好用温盐水漱漱口。年龄小的宝宝,家长可以用镊子夹纱布或药棉蘸温盐水为其擦拭口腔。以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
5 饮食护理
给予营养丰富的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并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有针对性的给以相应的饮食指导,如咽痛时给予流质和半流质食物;发热时给予清淡饮食,并鼓励患儿多饮水,以加速毒素的排出,减少中毒性并发症的发生。
6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尿量,观察咽部有无肿痛,耳道有无流脓,患儿有无浮肿,血尿,关节肿痛等。在病程中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淋巴结炎、咽后壁脓肿、中耳炎、支气管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医生给以相应的诊治。
7 心理护理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care of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
WANG You-fang
(Hanchuan Cit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Hanchuan 43160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care of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 MethodsIn 2011 January to 2013 December, 30 cases of pediatric emergency were febrile convulsion, 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 and nursing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 analysis. ResultsAll the 30 cases of febrile convulsions in children patients had effective health care effect, eventually recovered, no complication occurred. ConclusionThe medical staff must seize every minute and second to emergency treatment,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only panic, try to shorten the time of anoxia, avoid permanent brain damage.
Key words:Children;Febrile convulsion; Treatment;Nursing
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来势凶猛,发病率高。其典型临床表现是意识突然丧失,同时发生全身性或局限性、强直性或阵发性抽搐,多伴有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数分钟,2/3患儿易复发。该病病情十分危重,且起病非常急,如果没有能够及时、有效的采取医护措施,就会使患儿的脑部出现缺氧性损伤,更有甚者会使小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所以应当不断对小儿发热惊厥的救治与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改进、完善,确保患儿生命健康。我院自2010年以来,共收治高热惊厥患儿30例,因处理及时,护理得当,全部患儿均顺利康复。现将我们的急诊救护与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发热惊厥患儿30例,其中男性患儿有16例,女性患儿14例,其年龄1岁以内11人,1~3岁12人,3岁以上8人;有6例患儿在24小时内惊厥发生2次,有3例患儿在24h内惊厥发生3次甚至4 次,其余24例患儿在24h内惊厥1次。
1.2 临床症状30例患儿均在一段时间的发热后,突然丧失意识,眼球固定上翻或是斜视,头往后方仰、四肢或是面部的肌肉群出现阵挛性和强直性抽搐,由120送来我院,或者由儿科输液室转至抢救室。惊厥发作时,有20例患儿的体温高于39.0℃,1例患儿的体温在37.9~38.4℃,9例患儿的体温在38.5~39.0℃。
1.3 方法
1.3.1 保持患儿的呼吸道畅通。如果小儿出现惊厥,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抢救,置入包有纱布的压舌板,防止患儿咬伤自己的舌头,并打开患儿气道,必要时可使用开口器打开紧闭的牙关,若患儿出现舌后坠,可使用舌钳将舌拉出,置入口咽通气道或气管插管,以防止患儿出现窒息。
1.3.2 保持患儿头部偏于一边清除患儿口中的唾液、痰液等异物清除,以避免引起误吸,造成肺部感染。
1.3.3 止痉镇静是终止患儿惊厥症状最快的方法。使用地西泮来对患儿的惊厥症状进行控制,因其可静脉用药,起效快,单次的应用剂量应根据小儿体质量控制在每千克0.05~0.1mg,同时加入5%的葡萄糖进行滴注。当患儿的症状得到了缓解、控制,应根据患儿体质量使其口服每千克3~5mg的苯巴比妥,口服2~3次/d。用药一直到患儿体温恢复正常,避免复发。
1.3.4 采取降温尽快采取降温措施,使患儿的体温降低,高热惊厥的患儿发热是导致疾病发作的根本原因,所以在保证患儿生命安全之后我们要在第一时间给予降温药物,以防止惊厥症状的再次发作,反复发作的惊厥将给患儿带来许多的远期并发症。
1.3.5 纠正电解质紊乱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高热惊厥患儿与血清钠关系密切,原因是高热惊厥身体处于应激状念,交感神经兴奋而副交感神经受到抑制,而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是受副交感神经抑制的,结果ADH分泌增加导致低钠血症。因此,在常规治疗小儿高热惊厥时,必须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1-2]。
1.4 护理措施
1.4.1一般护理保持救治环境的安静,光线适宜,避免不良刺激;小儿发热时给予减少包被衣物,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给予温水擦洗,保持小儿皮肤的清洁。注意口腔护理,可使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合并肺炎的患儿定时给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口腔分泌物较多时给予清洁或者负压吸痰;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若再次出现惊厥症状立即给予处理,监测患儿体温,心率,血压,尿量变化,是否出现新的并发症。
1.4.2 健康指导向小儿家长做好健康教育,讲解小儿惊厥时的家庭及院外急救的简单方法,以及医院的治疗方法,以取得家长的配合,避免惊厥再次发生,或发生时家长的惊慌失措,以便更好地配合抢救,告之患儿家属患儿发热期间需给予清淡饮食,多饮水,进食蔬菜水果。
2 结果
所有30例小儿发热惊厥患者均得到了有效的医护效果,最终痊愈,无1例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小儿发热惊厥最多数原因为病毒感染,疱疹病毒最为常见[3] ,通过对高热惊厥患儿的大量随访发现,发热惊厥长时间发作或多次复发会造成脑缺血缺氧,对脑细胞造成不同程度损害,导致癫痫、智力低下和行为障碍等[4]因此对高热惊厥患儿合理的急诊救治与护理,避免惊厥症状复发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长期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希望能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同时对于患儿高热进行早期干预,避免出现惊厥状态,则有待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蒋鸿鑫,阮净.血清钠浓度和发热惊厥的关系[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6,23(3):163.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106-01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常见的一种能通过空气、唾液或粪便传播的疾病。发病年龄多在3~7岁,可发生于一年四季,以夏秋季多见。多数患儿突然起病,可引起发热、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出现散在疱疹、溃疡;少数患儿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4]。2008年5~9月期间我院共收治159例手足口病患儿,经过精心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91例,女68例,年龄7个月~18岁之间,以4~5岁小儿居多。
1.2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手足、口腔、肛周出现丘疱疹。手部皮疹多在足底,少数蔓延到膝部;口腔黏膜疱疹主要见于舌及两颊部;臀部皮疹多在肛周、骶尾部皮肤。多数无疼痛及痒感。皮损在同一患儿不一定出现。体温在37~40 ℃之间。合并心肌炎者,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心率快而不规则,有心肌酶学特异性变化,体温在38 ℃以上;合并胃肠道症状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合并无菌性脑炎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等。
1.3治疗方法以抗病毒治疗为主。轻症者口服维生素B2和维生素C,重症者静脉滴注水溶性维生素、喜炎平。继发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2护理对策
2.1严格消毒隔离,避免院内感染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地面每日用消毒液喷洒2次,病房门把手、床头桌、马桶等患儿可接触到的物品表面每日用每升500 mg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2次。病房每日用紫外线灯空气消毒2次,每次1 h。加强床边隔离,护理每一位患儿前后要消毒双手。对患儿的呕吐物和粪便应及时消毒处理,对患儿出院时的床单位、病房物品,患儿的各种用具、玩具等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2.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并发心肌炎、脑膜脑炎等,如呼吸急促、胸闷、头痛、昏睡、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应定时测量体温、心率、脉搏、呼吸、血压,特别是体温和心率的变化,以防发生病毒性心肌炎。若出现与体温增高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则预示可能发生病毒性心肌炎。
2.3发热护理低热或中等热度时,可多饮水,无需特殊处理。若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并加强巡视观察降温效果,同时注意营养和液体的补充。
2.4口腔护理鼓励患儿多饮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每次进食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可给予西瓜霜喷剂局部喷雾;亦可局部涂金霉素、鱼肝油,并辅以超声雾化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
2.5皮肤护理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疱疹行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2.6休息与饮食患儿因发热精神和体力都很差,应卧床休息1周以减少体力消耗。因发热、口腔疱疹或胃口较差不愿易进食者应配以清淡、易消化、温性可口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对因拒水、拒食而造成的脱水、酸中毒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7心理护理因突起发病,家长对本病认识不足,过度紧张,但为了避免传播必须实行隔离治疗。一般从患儿发病起隔离7~10 d。因此患儿和家长很难接受,医护人员应向家长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以取得合作,并给予理解和关怀。对待患儿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消除患儿的陌生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哭闹,以利于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2.8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医护人员诊疗、护理每一位患儿前后应认真地洗手或进行手消毒。处理患儿的粪便或直接接触患儿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要戴手套。诊疗、护理患儿过程中所用的一次性仪器、物品要擦拭消毒。
3护理体会
在护理手足口病患儿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初了临床用药治疗及护理外,加强对本病的宣教与预防亦十分重要。首先,要提高认识。因此病初期临床表现似感冒症状,如发热、咽痛,而口腔溃疡易被误认为单纯性口腔炎,所以家长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若发现孩子出现发热而引起皮疹或口腔溃疡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其次,由于本病尚无特殊预防方法,应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流行期间勿带孩子出入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有发热、皮疹的儿童;注意孩子营养和休息,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等,这些均可降低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高热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都符合全国小儿神经学术会议关于高热惊厥诊断和治疗的建议【4】。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患儿23例,女患儿20例,年龄5个月~8岁,平均年龄(4.4±0.9)岁,体温38.5~40.0℃,平均体温(39.2±0.3)℃,病种:上感28例,腹泻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4例,肺炎3例。干预组中男患儿21例,女患儿22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4.7±0.7)岁,体温38.6~39.9℃,平均体温(39.3±0.2)℃,病种:上感26例,腹泻9例,化脓性扁桃体炎5例,肺炎3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温、病种等一般情况,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儿常规高热护理措施,主要内容为治疗原发疾病、降温处理、饮食指导等。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儿高热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2.2.1 病情观察 高热惊厥多见于6~36个月的小儿,此年龄段患儿的言语表达能力不佳,因此,对于病情变化需要护理人与和家属双方密切观察。尽早发现患儿发热先兆,及时处理,避免造成高热。部分患儿在发热前表现为精神萎靡、畏寒怕冷、四肢末端冰凉及食欲不振等;多数患儿则表现为面色潮红、莫名哭闹、呼吸急促、头颅发热等。此时,护理人员需要为患儿及时测量体温和脉搏,查看体温情况,并汇报医生做好相应退热措施。同时,告知患儿家属不能单凭触摸患儿额头温度来判断患儿是否发热,应教会患儿家属通过正确使用体温计以及脉搏的测量来判断疾病。患儿夜晚休息时,避免影响患儿休息,应减少体温测量次数,可告知家属通过测量患儿脉搏来初步判断。告知家属不同年龄段,患儿正常的脉搏范围,同时告知体温每上升1℃,脉搏就会增加15次/分以上。
1.2.2.2 发热处理 患儿发热时,做好发热护理是护理的重点。当体温未超过38.5℃,应采用物理降温,如多饮温开水、温水擦浴、酒精擦拭、化学冰袋冷敷等;体温超过38.5℃时,应遵医嘱给予药物退热,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等;对超高热患儿发生惊厥时,应立即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患儿衣领,从患儿上下臼齿处放入开口器,及时清理患儿的分泌物,以呼吸道保持通畅。必要时还需给予约束带适当约束患儿肢体。遵医嘱使用镇静解痉、脱水药、退热剂等并使用冰帽等器械降低脑组织耗氧量。必要时,在患儿高热惊厥阶段可以预防性使用退热、抗惊厥药物,但必须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1.2.2.3 健康指导:小儿高热惊厥的防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5】:1、加强患儿的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能力。2、当体温超过38.5℃时,积极采取各种治疗手段控制体温,是预防高热惊厥反复发作的重要措施。因此,护理人员需指导患儿家属储备几种常用退热药物,并能正确掌握各种药物使用途径和计量。同时,患儿家属还需掌握惊厥的紧急处理方法,避免患儿发生高热惊厥时,家属慌张抱起患儿往医院求救等错误方法。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患儿大程度上的损伤,甚至还会给患儿带来生命危险。
1.4 观察内容
①观察两组患儿的高热持续时间、复发频率及复发间隔时间。
②满意度调查【6】 通过对两组患儿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评价包括十分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类,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儿运用不同护理措施后,高热持续时间、复发频率及复发时间间隔比较
干预组患儿运用预见性干预措施后,高热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复发频率少于对照组,复发时间间隔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高热持续时间、复发频率及复发间隔时间比较(X±s)
2.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95.3%vs7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热性惊厥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是指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伴随有发热的惊厥发作,并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既往有无热惊厥史的患儿[1]。该病如不及时救治,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整体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2例热性惊厥患儿,包括男21例,女性11例;年龄0.5~4.5岁,平均(2.3±0.6)岁;体温≤38.5℃6例,38.5~40℃19例,≥40℃7例;根据高热惊厥分型标准[2]:单纯型24例,复杂性8例。
1.2热性惊厥整体护理方法
1.2.1热性惊厥发作时的护理方法
患儿热性惊厥发作时的护理方法如下:①控制体温:可以给予患儿物理降温,如将冰袋置于患儿的腹股沟、腋下、颈旁、肘窝等处;将冰帽戴在患儿头部;用冷生理盐水灌肠。通过上述措施可以让患儿脑部处于低温环境,这样可以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减少脑细胞耗氧量。
②控制惊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患儿止惊药如安定等;同时用手指按压患儿的合谷穴、人中穴,但切忌不要过于用力,避免损伤患儿皮肤。③给氧:应给予热性惊厥患儿中等流量或高流量的氧气,同时在给氧过程中密切注意患儿的缺氧情况是否改善,通过有效的给氧可以减少患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④保持患儿呼吸通畅:待患儿入院后,立即将患儿的衣扣解开,让患儿平卧,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但不需要在头部垫枕头,避免衣服对患儿胸部、颈部的束缚从而影响患儿的呼吸;及时清理患儿呼吸道的分泌物,避免患儿的呼吸道被分泌物阻塞;将患儿舌头轻轻地向外牵拉少许,避免患儿舌部后坠从而导致其呼吸道的阻塞。⑤防止患儿意外受伤:对已出牙的患儿应该在上齿、下齿之间放置棉垫,防止患儿的舌部咬伤;将患儿床上的硬物移走,确实不能移走的硬物如金属栏杆应放置棉垫,避免患儿撞到硬物上;患儿应该有专人守护,避免患儿意外受伤。⑥控制感染:上感是小儿热性惊厥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对年龄小以及体质差的热性惊厥患儿应避免接触传染源,在患儿住院期间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2.2热性惊厥控制后的护理方法
热性惊厥控制后的护理方法如下:①纠正患儿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出汗可以导致患儿水分、盐类大量丢失,因此应及时补充患儿的水、电解质。②加强患儿的口腔护理:发热可使患儿口腔唾液分泌减少,导致细菌在口腔中大量繁殖易合并口腔炎,所以应加强热性惊厥患儿的口腔护理。③注意发热对患儿机能的影响:发热时,患儿消化液分泌减少且消化功能紊乱,此时患儿的食欲往往不佳,应给予患儿少油腻、多维生素、易消化、半流质、清淡饮食,同时鼓励患儿多饮水或饮用患儿自己喜欢的饮料。④监测患儿的体温变化,患儿在退热时往往会流出很多汗液,此时应及时擦干患儿身体,并更换干燥、清洁衣物,以避免患儿皮肤受汗液浸泡后诱发皮肤破损。⑤预防用药:对反复发作的患儿在发热期应使用安定等高效抗惊厥药,此外,对有高热惊厥复发高危因素的患儿也可以使用安定。
1.2.3热性惊厥的家庭护理
热性惊厥的家庭护理方法如下:①家中常备温度计,及时掌握患儿的体温变化。②教育家长注意给予患儿保暖,室内应通风、清洁,避免患儿接触传染源,防止患儿感染。③教育家长给予患儿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患儿应不偏食。④教育家长给予患儿规律的生活,保证患儿睡眠充足。⑤教育家长给予患儿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患儿的抵抗力。⑥教育家长注意患儿发热时的表现,指导家长识别患儿体温升高的早期症状和体征。
2.结果
32例热性惊厥患儿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所有患儿均未发生并发症。
3.讨论
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诊之一,多见于3岁以下的患儿,发病率约为3%~5%[2]。该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儿的体温异常升高,有时甚至高达40℃以上,同时伴随有局部甚至全身肌群的强直性抽搐,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严重者可以长达10~30min,多数患儿还伴随有意识障碍。热性惊厥不如及时处理,可导致患儿颅内压持续升高,因此易合并脑缺氧性损害、脑水肿,甚至脑疝的形成,造成脑实质受累的后遗症。在本研究中,我们对32例热性惊厥患儿从热性惊厥发作时的护理、控制后发护理、家庭护理三个方面对患儿实施了整体护理,结果显示32例热性惊厥患儿均痊愈出院,所有患儿均未发生并发症。由此可见,我科使用的整体护理方法能有效地配合医生对热性惊厥患儿治疗,上述护理措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小儿肺炎是由各种不同病原体及其他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其发病率较高、起病较急,且同时可伴发其他系统疾病而使病情加重、病死率较高。小儿肺炎是儿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四季均易发作,季节交替的时候发生较多。小儿肺炎若治疗不彻底,容易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患儿的发育,小儿肺炎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发热。本文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住的130例小儿肺炎患儿,经过对症治疗和护理,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住的130例小儿肺炎患儿。其中男76例,女54例;年龄1~14岁,平均(7.5±3.5)岁。所有患儿均因咳嗽、气促发热就诊。肺部?音患儿86例。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4~10)×109/L 19例,>10×109/L 111例。经X线胸片检查,123例患儿显示双肺可见肺纹理增粗或有不同程度的斑片状阴影。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130例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小儿肺炎诊断标准[1]。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采用常规临床护理对65例小儿肺炎患儿进行护理干预。常规护理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2.1.1 保持小儿肺炎患儿呼吸道畅 通常规护理过程中应对小儿肺炎患儿进行呼吸护理干预,呼吸道的护理是小儿肺炎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护理人员必须保证患儿呼吸道处于畅通的状态。护理人员对患儿应该勤拍背、勤吸痰、勤定时或不定时进行雾化吸入。小儿肺炎患儿出现呼吸衰竭时可以使用人工呼吸机进行持续吸氧,指导患儿以半卧位姿势或抬高床头进行氧气吸入,尽量避免患儿哭闹,尽量减少患儿氧的消耗。
1.2.1.2 建立小儿肺炎患儿静脉通道 护理人员应当迅速建立患儿静脉通道,以确保抗炎、急救药品及时输入患儿体内。护理人员应当按照静脉输液的选择原则,选择患儿充盈度较好、直、易于固定的部位作为穿刺部位,尽量减少扎针次数,以避免患儿哭闹,造成病情加重。对于呼吸衰竭严重的小儿肺炎患儿,在输液过程中要控制输入液体的量和速度[2]。护理人员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儿是否有不适和不良反应,若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值班临床医生汇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1.2.1.3 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通畅 护理人员应当保持小儿肺炎患儿病房内空气清新,保证室内的通风。保证病房内温度维持在20 ℃左右,湿度6%左右,防止温度过低造成小儿肺炎患儿感冒,导致病情加重,防止空气过于干燥影响患儿痰液的咳出。护理人员应当根据天气和气温变化指导患儿家属对患儿进行增减衣被,防止患儿过热出汗或者过冷着凉。
1.2.2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综合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儿给予全面综合的护理干预如下。
1.2.2.1 规范化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 强调对患儿的营养护理,加强患儿的营养有助于增强小儿肺炎患儿的免疫力和恢复能力,对于防止病情恶化有着重要的作用[3]。小儿肺炎患儿的发病原因很多是因为患儿的饮食习惯不当造成的,喜好吃甜食和油炸食物的患儿容易导致宿食积滞而产生内热,造成痰热壅盛,遇到风寒容易导致肺气不宣,诱发肺炎。因此患儿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儿家属给予患儿清淡的饮食,防止患儿过多食用甜食或者油腻食品,每天适当食用蔬菜、水果,保证患儿足够的营养供给,以帮助其更好地恢复。
1.2.2.2 心理护理干预 小儿肺炎患者入院后往往会出现恐惧心理,通常会抗拒吃药和打针,患儿家属也易出现紧张及焦虑的心理。对此,护理人员应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安慰,鼓励患儿勇敢面对疾病,利用亲切、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消除患儿心理上的恐惧。
1.2.2.3 用药护理干预 在小儿肺炎用药的静脉滴注过程中,应把握好合适的输液速度,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对血管造成一定的刺激或产生静脉炎[4]。在患儿用药前,护理人员应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药品知识讲解,告知用药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缓解患儿及其家属的紧张、焦虑[5-6]。
1.2.2.4 发热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应叮嘱发热患儿多喝水,若患儿体温高于39 ℃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值班医生汇报,并遵循医嘱,选择合适的退热药。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3~5 d后,患儿体温降至正常,主要症状以及体征明显减轻,7 d内主要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有效:治疗3~5 d后,患儿体温明显下降或正常,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7 d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无效:治疗3~5 d后,患儿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好转,或者症状和体征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8%,对照组为70.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n=65) 41(63.08) 21(32.30) 3(4.62) 62(95.38)
对照组(n=65) 27(41.54) 19(29.23) 19(29.23) 46(70.77)
1.1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的15例皮肤黏膜综合征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龄8个月~5岁,平均年龄2.17岁,持续发热时间5~12d,平均7.5d。
1.2临床表现 本组患儿表现为发热、躯干四肢散在分布多形性红斑、口腔黏膜充血、杨梅样舌、唇红皲裂、双眼球结膜充血、非化脓性颈淋巴结肿大、手指足趾硬性肿胀、手掌红斑、指甲和皮肤交界处出现脱皮、肛周皮肤潮红脱屑等症状。其中,发热15例,体温在39℃~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发热2~5d出现以躯干为主的多形性红斑和手足指趾硬性肿胀、脱屑及口腔黏膜充血14例;出现颈淋巴结肿大12例;初期伴有流涕、咳嗽、腹痛等4例;急性期出现肛周皮肤潮红脱屑2例;心脏彩超显示冠状动脉增宽但无临床症状1例。
1.3实验室检查 15例病例均有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高达22.58×109~45.26×109/L;血沉增快达50mm/h~138mm/h;C反应蛋白升高达80mg/L~346.3mg/L。其中3例血小板在发热后第10d增多,其余12例血小板在发热后2~3w增多。其中14例心脏彩超示左、右冠状动脉起始段内径正常。1例左冠状动脉起始段内径0.34cm,右冠状动脉起始段内径正常。15例心电图均显示非特异性ST~T变化。
1.4方法 在明确诊断后,给予药物治疗及对症护理,15例病例均用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发热时,但热程未达5d,予以保护性措施,如药物降温、物理降温。热程达5d后,给予输入静脉丙种球蛋白1g/(kg·d),连用2d。阿司匹林30~50mg/(kg·d),分3次口服,待热退后减少为3~5mg/(kg·d),至血沉和血小板恢复正常。
2 结果
15例患者均在用药后24~48h内体温恢复正常。用药后5~10d口腔黏膜及皮肤恢复正常。无继发感染病例和心肌炎病例。其中1例在用药后第1d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1例在用药热退后第2d出现膝关节疼痛;1例在发热第4d出现冠状动脉扩张,在恢复期复查心脏彩超时无加重,未发现冠状动脉瘤。
3 护理体会
3.1发热护理 发热时患儿应卧床休息,限制活动,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温度在20℃~26℃,湿度在55%~65%。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体温在37.5℃以上给予温水擦浴或冰袋物理降温,体温达38.5℃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同时观察有无寒颤、抽搐及肢端循环。本组15例患儿均有发热,体温达39℃~40℃持续高热。经过物理、药物降温等方法,发热得到一定控制,未发生因发热引起的并发症。
3.2口腔黏膜、皮肤的护理 本组14例患儿在发热2~5d后出现以躯干为主的多形性红斑和手足指趾硬性肿胀、脱屑及口腔黏膜充血。经过观察患儿口腔黏膜充血、口唇皲裂及脱屑的情况,并予以及时处理。口腔黏膜充血者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使用生理盐水漱口或软毛牙刷刷牙。口唇皲裂时给予涂擦石蜡油,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哭闹过多引起口唇干裂处出血。
3.3颈淋巴结肿大的护理 遵医嘱给予中药外敷或3.3%硫酸镁湿热敷。清淡饮食。在查体时动作轻柔,减少患儿疼痛。本组12例患儿颈淋巴结肿大,经过静脉使用药物及外敷中药等,颈淋巴结肿大得到控制,无颈淋巴结化脓。
3.4使用药物的护理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在儿科用药较为特殊,故用药时密切观察病情尤为重要。 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的护理:静脉丙种球蛋白是正常人血浆提取物,它既是一种免疫球蛋白,又是一种血液制品,系同种异体球蛋白,对过敏体质的患者可能引起超敏反应。用药前在常温下放置10~20min,以减少应激反应。同时检查药品包装、有效期、药瓶是否有裂缝等。输注时应使用留置针,由于静脉丙种球蛋白价格昂贵,应保证静脉通道通畅的情况下,先用0.9%氯化钠注射液20ml冲洗管道,目的是减少输液器内的微粒物质和避免浪费药物。输注过程中先速度宜慢每分钟0.5~1.0ml,观察15min后若无不良反应,速度调至1.0~2.0ml/min,持续观察有无皮疹、寒颤、胸闷、气促、头晕头痛、烦躁不安等,监测体温和观察静脉穿刺点皮肤有无红肿及渗漏。持续观察1h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输注完毕后再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0ml冲洗管道,使残留于输液管内的药物完全输入。 使用阿司匹林的护理:阿司匹林在皮肤黏膜综合征的应用中能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和预防血管内血栓的形成,但其不良反应也较多。用药后,连续观察患儿有无不良反应。本组观察中,有5例用药后1d出现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予以加服氢氧化铝,呕吐较严重者给予了静脉补液,防止脱水。用药后5例病例呕吐得到缓解。患儿在住院期间定期复查红细胞压积、肝功能及大便常规查找隐血等。本组14例患儿经过使用静脉输入静脉丙种球蛋白及口服阿司匹林,发热得到控制,无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发生。1例冠状动脉扩张患儿无临床表现,无冠状动脉瘤和心肌损害及心肌梗死发生。
3.5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由于本病病因未明[1],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全身多系统均可受累,尤以冠状动脉为甚,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疾病,并可能为成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部分可发展成为冠状动脉狭窄,有引起冠状动脉栓塞、冠状动脉瘤、心肌梗死等危险。患儿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密切观察患儿 精神状态、呼吸、心率等。家长尽量陪伴在患儿身边,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加重心脏负荷。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做好心脏彩超、心电图和心肌酶谱[2]等相关检查。本组1例患儿心脏彩超显示冠状动脉增宽,经过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尽早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和营养心肌细胞的药物,该例患儿 冠状动脉增宽得到控制,无冠状动脉瘤及心肌梗死发生。
3.6心理护理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发热时间长,家长对该疾病缺乏了解,应耐心讲解有关本病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及预后情况。
4 总结
通过对该组病例进行发热的护理-口腔黏膜护理-皮肤护理-颈淋巴结肿大的护理,以及对心率、呼吸的监测和对精神状态等的观察,使广大临床护理人员对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判断、用药和对症护理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