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6 16:01:3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

篇(1)

目前,对于广大职业高中生而言,数学已经不再是一门陌生的初学者的课程。经过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和了解,相信学生对数学知识都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建构和理论模型的领会。因此,在高中继续学习数学这一学科的时候,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能够将对初中数学的感官性认识转化为自身学习的理性思维,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只是局限于感性认识的阶段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充当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通过不断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数学更高层次的认识,逐步领会更多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实践能力。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数学教学质量和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决定性因素。

一、提高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下从不断变化的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各学科教学的发展实际经验,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学习要求,一方面,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主体、只注重单向灌输式的机械教学模式,拓展了数学教学中综合性探讨式的互动学习模式;另一方面,新课改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实践和理解能力,使其了解到不同知识之间的贯通性和协作性,培养学生之间互动学习的氛围,是一项牵涉面较宽的系统教学工程。因此,在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要求的挑战下,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培养学生是现代数学教学体系创新式改革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是当下所要重视和发展的课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这不仅是体现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步伐和精神,还是加强职业高中数学教育贯彻和落实的关键。

二、提高职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措施

1.转变教与学的地位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的是单向式的传授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教为中心,这一方面严重忽略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流学习;另一方面,从知识消化上来讲,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容易导致知识不能被学生彻底消化,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较好地理解数学世界的科学性和丰富性。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新课改目标的要求下,如何将数学这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深入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其对数学的探索性兴趣,是教师所要重视和改进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新课改的教学思维,积极转变教、学关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发展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中“重教轻学”的模式,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自身学习与实践能力。但是,在现实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学生在得到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以主体者的身份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

2.充分重视数学理论模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教学是一个集合了知识与实践的综合性学习,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理论模型的建立对数学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忽视,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参加数学模型的直观学习方式,避免复杂的理论逻辑,使学生可以通过数学来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将课堂中深奥难懂的数学知识通过实践进行更深入地认识。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紧密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数学能力的扎实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了解,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出一套合理的具有不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将难懂的数学知识直观化,从而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利用质疑创设情境。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在我们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就是以疑问为主线来开展的探究学习活动,利用现实生活创设情境。及时地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的感性情境,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对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同时,教师要善于转化知识的课堂呈现形式,鼓励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实现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活动和需要。用现实生活创设的数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课堂上,利用数学知识、趣味故事创设情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历史故事,让学生进入特定的人文情境,使学生在感觉有意思的同时领会研究数学的方法、思路,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总之,我国职业高中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视和实践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还在于自身的不断钻研和探究,加强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课堂上,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来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同时减少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通过教师循序渐进的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联系,更好地完成学习数学、学习思维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有兴趣地去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明.浅谈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J].数理化学习,2012(1).

[2]张翠英.如何让学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N].学知报,2010-09-13.

篇(2)

发生低血糖的常见原因

1 患者进食量较少;

2 使用胰岛素或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口服药剂量过高;

3 使用胰岛素或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口服药时进行了超常规运动,即运动量过大。

如何进行急救是关键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要通过补充食物来脱离危险,特别要注意补充富含糖分的食物,如口服葡萄糖、巧克力、糖果等。但也有不少患者担心吃糖后,血糖会升高,不敢吃,这是错误的想法。因为低血糖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有可能引起脑损伤,对于老年患者影响很大。

在多数情况下,进食25克甜点或一块巧克力,即可纠正低血糖。之后可以根据检测到的血糖水平,再做进一步的处理。对服用长效降糖药物的低血糖患者,应持续点滴葡萄糖,以达到持续纠正低血糖的目的。否则会反复发生低血糖,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比如严重者会发生心肌梗死,甚至死亡。

正确区分低、高血糖

有些患者出现一些类似于低血糖症状时,以为自己就是低血糖了,没想到竟然是高血糖惹的祸。高血糖有哪些症状呢?①恶心、呕吐、腹部不适;②尿多、皮肤干燥、脱水;③厌食、体重减轻、虚弱无力;④极度口渴;⑤心跳快速,呼吸缓而深;⑥尿糖测试呈阳性反应;⑦血糖测试值升高。这些都是高血糖的一些症状,为了保险起见,患者在出现这些症状时,切忌不要马上确定自己是高血糖还是低血糖,最好的方法应当先自己测量一下血糖。

低血糖预防措施

对于低血糖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采取预防措施是治疗糖尿病低血糖最佳的治疗方法。应做到:

1 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低血糖是由于药物使用过多引起的,因此,患者要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尤其是并发肾病、肝病、心脏病、肾功能不全者。

2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易出现低血糖患者可以适当增添2~3次加餐,即从三次正餐中匀出一部分食品留作加餐食用。

篇(3)

[中图分类号] R25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138-01

老年脑卒中在临床有较高复发率,加重了已有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对复发因素进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复发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未复发的脑卒中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复发因素并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70例,均为经MRI或CT确诊为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其中首次病发中风后,3年内复发多次或再复发的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为60-76岁,平均65.7岁。缺血性脑卒中28例,出血性脑卒中12例。并与同期收治的未复发的3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3例,女7例,年龄60-75岁,平均64.6岁。缺血性脑卒中19例,出血性脑卒中1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复发因素进行分析,包括自身合并疾病、社会参与及个人生活方式等因素。因脑卒中为出血性和缺血性,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为一级推荐用于对复发进行预防的措施,故不选择单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作用研究内容,而将两类卒中的用药依从性和规律用药作为变量分析。其他复发因素包括高血糖、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等。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 结果 脑卒中复发因素比较,观察组40例中,高血压占70%,高血糖占25%,高血脂占30%,心脏病占22.5%。对照组30例中,高血压占40%,高血糖占16.7%,高血脂占13.3%,心脏病占10%。危险因素对照组低于观察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脑卒中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和增加死亡率的常见疾病之一,据相关统计显示,约有15%的患者在病发脑卒中1年内,会再次卒中或发生死亡,第3年可达到40%-50%,预后较差[2]。组患者及家属均造成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脑卒中不断向后推迟了高发年龄,复发比例也不断增高[3-4]。男性复发比例高于女性,同侧复发较为多见,脑梗塞为主要复发类型,其病理机制为病侧脑血管在首次卒中后发生变异,血流缓慢,与健康比较血液供应较差,新的脑梗塞灶易形成。高血脂、高血压为使脑卒中复发增加的危险因素,患者长期患高血脂、高血压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有动脉瘤和多怪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在有诱因的情况下形成脑出血或脑梗塞。若未能对危险因素在卒中首次发生后进行控制,则继续加重血管病变,新的出血或梗塞易形成,造成卒中复发[5]。

脑卒中复发预后效果明显低于首发患者,脑卒中复发有较高致残和致死率,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6]。其原因为脑卒中首次病发后脑细胞部分发生死亡,因不存在再生功能,故需其他脑细胞进行功能方面的代偿,脑卒中再次复发生代偿功能明显下降,死亡脑细胞却不断增加,有较差的预防。同时老年患者全脑功能下降,也对治疗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老年脑卒中患者因长期卧床,易合并严重感染等并发症,同时情绪和社会心理负担过重也会对复发造成向。故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复发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脑卒中复发的情况降至最低,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岩.350例脑卒中病人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71-73.

[2] Collins R,Peto R,MacMahon S,et al.Blood Pressure,strok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part2:short term reductions in blood pressure:overview of randomized drug trials in their epidemiological context[J].Lancet,1990,335(8693):827-838.

[3] Zhang SP,Liu YH,He R,et al.Factors in association with recurr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4,8(16):3160-3161.

篇(4)

1 预防措施

1.1严格控制血糖 糖尿病足是长期高血糖造成的足部血管病变。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足部和(或)下肢血管病变致患处微循环障碍,又因周围神经营养障碍而变性,出现感觉障碍,而使下肢保护功能减退出现溃疡和(或)坏疽。高血糖和反复小损伤,是糖尿病足溃疡形成并截趾(肢)的主要诱因,高血糖影响伤口愈合。因此,要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使患者认识到高血糖的危害,使患者自觉地严格遵医嘱服药或注射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定期检测血糖,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检测血糖的周期。

1.2严格控制饮食。严格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控制好血糖的前提和基础,控制总热量,三餐做到定时定量,营养均衡,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增加含钙食物的摄入,在进行饮食治疗的同时,糖尿病患者还需要 做到严格禁烟、酒,少吃食盐。

1.3选择合适的鞋袜:鞋不合适,容易使趾甲及足部皮肤病变。软皮皮鞋、运动鞋是最理想的鞋子。鞋型宜选择方头,要保证鞋较足略宽、透气且有一定的抗击外力的作用。不要穿高跟、尖头、硬皮及塑料鞋,还要经常检查并取出鞋内可能存在的异物。袜子应选择棉质地和羊毛质地为好,既吸汗又透气。袜子不要太大,不要穿有松紧带的袜子。每日换洗,不要穿有补丁或破口的袜子,以防脚的压力不均,影响血循环。纯棉五趾袜,可以使每个脚趾分开,透气性好,可有效地预防趾蹼间糜烂,对预防糖尿病足有一定的作用。

1.4正确做好洗脚和护脚:为保持足部卫生,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洗脚。但洗脚前,一定要试水温,必要时使用温度计试水温,因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神经病变,所以对温度的感觉能力下降。一般要求用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泡脚的时间也不宜过长。,温性肥皂清洗,

1.5秋冬季节足部易干裂,为保护皮肤柔软,不发生皲裂,可涂抹护肤油,膏,霜,但不要涂抹于趾缝间。

1.6坚持足部检查并及时到医院治疗:可自己利用足镜等或在他人的帮助下定期检查足部,若有皮肤干裂、湿冷、水肿、肤色变暗、感觉缺失、趾甲变形或局部红肿痛热等,都可能提示已经出现了足部病变。必需尽早到医院就诊。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用锐器自己修脚或是用有腐蚀作用的药膏涂抹,以免足部损伤,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对于足癣、甲癣、跖疣、胼胝、鸡眼等足部疾患,应积极治疗,以防感染。

2 护理干预

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长期服用降糖药物及胰岛素,加之长期经济压力,甚至面对截肢的危险,容易使病人产生悲观、恐惧甚至绝望情绪,加强沟通,及时将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预后告知病人和家属,使其了解,糖尿病虽不能根治,但是通知饮食控制、终生治疗、规律生活和适当体育锻炼而避免并发糖尿病足,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长寿,以消除悲观心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解除焦虑紧张心理。可以与病人家属共同制定饮食运动计划,鼓励家属和朋友多给予亲情和温暖,使其获得感情的支持,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建康指导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b)-094-02

很多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hypertension),二者相互影响。高血压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血糖控制水平对脑出血患者预后有一定影响,笔者对本院2006年11月~2009年5月收治的146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6例患者均为初次脑出血患者,48 h内入院,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为糖尿病患者,诊断标准为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全部患者按血糖控制水平分为DM血糖控制良好组(A组)和DM血糖控制不良组(B组),DM组血糖控制良好组90例,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60~72(64.3±7.2)岁,糖尿病发病时间8~14(11.4±3.2)年;DM血糖控制不良组56例,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58~73(62.1±8.6)岁,糖尿病发病时间7~13(10.9±2.9)年。

1.2 治疗学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采取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止血、保护脑细胞、给予胰岛素降低血糖、纠正代谢紊乱、预防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康复治疗等。

1.3 观测指标

全部患者,反复检测其血糖,定期检测其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血生化;观测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消化性溃疡、压疮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与DM血糖控制良好组比较,DM血糖控制不良组其死亡率明显高于DM血糖控制良好组(P

3 讨论

DM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时,部分患者血糖往往控制不好,这主要与胰岛素用量不够,胰岛素抵抗,机体的应激状态、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增多等有关。高血糖可以进一步加重脑出血的一些症状。本研究表明,DM脑出血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其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护理时更应注意患者血糖的控制,根据血糖情况调节胰岛素剂量,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泵,加强血糖的控制。

本研究表明,脑出血本身易出现肺部感染,而高血糖可以增加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概率。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糖环境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使糖尿病患者肺部易发感染。②高血糖引发免疫功能下降。高血糖可引起NK细胞活性和CD4+/CD8+下降,延缓淋巴细胞分裂,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使肺部清除病原微生物能力下降,增加感染机会。③糖尿病可引起肺部微血管病变,导致微循环障碍,也使粒细胞趋化和黏附功能减低,减弱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杀灭作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强翻身、叩背,及时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病房要定时通风,湿式清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控制室内适当温度和相对湿度,定时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限制人员探视,以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注意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加强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措施,医疗器械等定期进行严格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痰液黏稠时行超声雾化吸入,定时做痰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本研究显示高血糖可以增加脑出血患者压疮概率。其原因与高血糖引发免疫功能下降,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有关,也与高糖环境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有关。护理注意点:①详细评估患者皮肤情况及危险因素,经常检查受压部位,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②防止局部长时间受压,定时翻身,重点部位采取减压措施,如挪、垫海绵圈,必要时给予气垫床;重症脑出血伴Ⅱ级以上昏迷患者可考虑在入院12 h后翻身以预防发生压疮,极危重脑出血患者应结合临床表现决定翻身时间[2]。③每天用温水清洗臀部及受压部皮肤,待干后及时外涂滑石粉。④移动患者时防止拖、拉、推等动作,保持床单衣物的平整、干燥,防止损伤局部。⑤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昏迷患者应留置胃管,给予营养支持。⑥压疮一旦形成,可根据压疮分期进行适当的治疗护理。⑦教会家属压疮的识别及预防措施[3-4]。

4小结

高血压合并脑出血和糖尿病往往相互影响,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如血糖控制不良会增加死亡率及肺部感染和压疮的发生率,因此,更应该注重血糖的控制,同时要加强护理,防止其并发症的出现,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97.

[2]徐国英,郭新节.重症脑出血患者首次翻身时间的研讨[J].护理学杂志,1999,14(3):131-133.

篇(6)

中年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近年来关于中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报道屡见不鲜。调查分析这一群体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的发病情况,对提高中年知识分子身体素质,预防治疗心脑血管及代谢疾病有重要的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年人的年龄界定,选取我校体检人群中年龄在45~59岁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609例进行研究。其中男335例,女274例,平均年龄52岁。

1.2 检查项目和诊断标准 血压、血糖、血脂、脂肪肝各项检查均按常规操作。高血压诊断标准:按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1]。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高血脂判定参照中华心血管杂志1997年刊载的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所公布的标准[2]:即TC≥5.72mmol/L,TG≥1.7mmol/L。其中任何一项增高者为高血脂;按照美国糖尿病学会标准[3]将空腹血糖≥6.1mmol/L定义为高血糖。

2 结果

2.1 检出率 四项均在正常范围者247例,有一项及一项以上不正常者362例,检出率为59.4%。男性检出率为55.0%,女性检出率为45.0%。

2.2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检出率 见表1。高血脂检出率为39.4%,脂肪肝检出率为23.6%,高血压检出率为22.4%,高血糖检出率为9.2%,高血脂检出率排序第一。表1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患病情况

2.3 不同性别各检出率比较 见表2。从表2中可见,四种疾病检出率均是男性高于女性。其中脂肪肝、高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高血脂则无统计学意义。 表2 不同性别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 检出率比较

3 讨论

本年龄组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中年教师的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四项指标异常的总检出率为55.4%,其中高血脂检出率与张韶文等[4]的调查结果相似,而高血压和高血糖检出率明显高于张韶文等的调查结果,高血糖可能与判定标准不一样有关。脂肪肝与查涛等[5]报道的基本一致。男性四项指标的异常率均高于女性,脂肪肝、高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提示男女性在生活方式上有较大的差别,比如男性应酬多,吸烟,饮酒等。本年龄段男女性血脂检测指标差异不大,与受检女性基本处于绝经期,雌激素水平降低所致血脂代谢异常有关。本次调查的中年教师大部分是学校的业务骨干,承担着负荷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由于这一代人的特殊经历,他们工作上格外努力,生活上过于随意。平时长期伏案工作,体育锻炼少,饮食结构不合理,为了熬夜工作,男性吸烟的较多。这些都是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的重要因素。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与许多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本年龄段正处于事业的高峰期,也是各种疾病高发期,本次调查也证实如此。所以,提高中年知识分子的身体素质,减少各种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刻不容缓。为此, (1)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酗酒,合理的膳食结构(低盐、低脂、高蛋白、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素)。(2)多参加体育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量,对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有显著效果,是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一级预防的重要措施。(3)合理用药,一旦非药物干预不能奏效就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医生应对患者在药物的选择、药物的剂量以及服法、服药时间等方面给予合理的指导。(4)定期健康体检,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及易患因素的早期防治。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4,12(60):483-486.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169-175.

篇(7)

糖尿瘸对孕妇的影响

患糖尿病的妇女受孕率低,据调查,糖尿病患者不孕率为2%。糖尿病妇女约2/3的人月经不调,重症病人由于生殖系统受影响,排卵不规则,影响受孕。即便受孕,各种妊娠并发症也远远大于非糖尿病妊娠者。

流产率高 糖尿病病人怀孕后自然流产率达15%左右,主要是由于生殖内分泌失调所致。妊高征多 糖尿病妊娠者患妊高征的机率是正常妊娠者3~4倍。主要是由于高血糖使小血管内皮细胞增多,管腔变窄,血管阻力增加等所致。

心肺负担加重 糖尿病妊娠者羊水过多,加重孕妇心肺负担,使孕妇心肺功能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泌尿系统感染率高 糖尿病妊娠者抵抗力下降,由于增大的子宫尿路压迫,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同时患者白细胞吞噬作用下降,易产生泌尿系感染性败血症。

滞产多 临产时,由于患者对葡萄糖利用障碍,子宫肌及其辅助组织器官能量供应不足,收缩无力而导致滞产。

产后出血多 因为子宫收缩力较差,子宫肌纤维间血管开口不能正常闭合,异致产后出血多,甚至大出血。

糖尿瘸对胎儿的影响

畸胎率寓 糖尿病妊娠者畸形胎儿发生率为正常妊娠的2―3倍。畸形多见于骨骼、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孕期的高血糖成低血糖均可引起胎儿畸形。

巨大胎儿多 巨大胎儿是指出生时胎儿体重大于4千克以上者。糖尿病患者形成巨大胎儿机率比正常妊娠者高得多,造成分娩困难,难产率高,胎儿与孕妇死亡率相应增加。

围产儿死亡率增加 由于糖尿病导致胎盘功能障碍,供氧量减少,容易引起胎儿宫内窒息、死亡。

早产儿多 糖尿病患者对妊娠耐受力差,加之胎儿巨大,需要营养物质与氧分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导致早产增多。

对新生儿及婴幼儿的影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糖尿病患者生育后新生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较少,肺脏发育不健全,可致新生儿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新生儿及婴幼儿低血糖 糖尿病孕妇自身血糖水平越高,其新生儿、婴幼儿出现低血糖的发生率越高。

新生儿及婴幼儿相关疾病 糖尿病妊娠者的新生儿及婴幼儿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红细胞增多症、低血钙、低血磷等异常情况,对新生儿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预防措施

妊娠合并糖尿病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其预防措施要区别对待。

篇(8)

【关键词】老年人 低血糖 原因分析 护理

老年糖尿病是指60岁以上的糖尿病病人,95%属于2型糖尿病。随着老年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在老年糖尿病病人中的广泛使用,老年低血糖反应也有所增加。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治疗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低血糖甚至昏迷,若不及时发现救治,脑细胞可发生不可逆的形态学改变,甚至死亡,因此在老年糖尿病病人中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加强健康宣教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旨在分析老年糖尿病病人引发低血糖的相关原因,并制订相应护理对策。

一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选择2008-04~2010-04在钟山干部疗养院所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3例,男性19例,女性4例,其中9例都发生了夜间低血糖,年龄在69~85,平均年龄78岁,诊断都符合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糖尿病诊断的标准[1]。病史从一年到25年,平均18.4年。

(2)临床特点:4例表现为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心悸、震颤、烦躁等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6例表现为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四肢无力、语言模糊、以及神经功能异常等症状,查血糖2.9~3.8mmol/L;2例无症状,于4:00在监测血糖时发现。

以上患者都发现的很及时,立刻给患者进食点心、糖果,以及50%程度的葡萄糖液口服等处理后,血糖恢复了正常。

1.2 用药情况:注射胰岛素34例,单用二甲双胍4例,单用糖适平3例,降糖灵与消渴丸合用5例。

1.3 诱发因素:未按时进食者3例,进食量过少7例,注射过量胰岛素9例,误服过量降糖药4例,大量饮酒1例,剧烈运动2例。

二 原因分析

2.1 生理方面因素。本组病例中70岁以上26例,由于老年患者普遍存在着器官功能老化和退行性变,又因老年人调节激素功能低下,低血糖时不能分泌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皮质醇和生长素

2.2 胰岛素或降糖药的使用剂量过大。睡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用量过大,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过早、晚餐前注射短效预混胰岛素后进食减少或未按时进食,致使进入体内的胰岛素剂量相对过大。

2.3 饮食因素。由于患者之于糖尿病的认识不够全面,刻意要求血糖的正常而擅自减少进食量或未进食,而继续常规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以致于引起低血糖。乙醇抑制肝糖原异生,如果过量的饮酒等,都会导致低血糖。

2.4 运动的因素。本组病例中剧烈运动的有4例,运动可增加组织利用糖,使血糖降低。患者对胰岛素及降糖药的作用认识不够,在胰岛素及降糖药作用高峰时间运动或快速追求血糖下降而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引起低血糖反应。

三 护理对策

3.1 密切的去观察病情变化,提高识别能力,观察患者神志和活动情况,有无浑身无力、脸色苍白、心慌、出汗等。老年人因为反应能力低,可能体会不到低血糖的发生,特别是在夜间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症状,而直接进入昏迷状态。

3. 2 加强健康知识普及方面的教育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于低血糖的认识以及监测血糖的重要性。告诉患者低血糖发生的症状、原因和预防措施。指导患者合理掌控饮食,掌握运动的强度和方法、出现低血糖的应急处理等。

3.3 及时发现治疗大部分轻中度或无症状病人,通过摄入葡萄糖、饼干、糖果、果汁等可有效纠正低血糖反应。对于严重的低血糖病人,应迅速静脉注射49%葡萄糖,初始给予葡萄糖26g,病人清醒后嘱其进食,如不能清醒或者清醒后又出现昏迷者,可重复注射并持续输注葡萄糖,直至药物的低血糖效应期消失。

3.4 重点交接班护士在交接班时,一定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如运动、饮食、降糖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患者的心理情况,如果患者有热量摄入不足、食欲不佳,急性胃肠炎、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都有可能发生低血糖,应重点观测,观察睡前血糖,防止夜间低血糖发生。

3.5 定期观测血糖。注意患者血糖的波动情况同时作好记录,根据血糖情况找出血糖变化规律,为医生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提供可靠资料。而血糖监测的频率要根据病情变化而定,在刚刚被诊断为糖尿病、更换药物、精神波动剧烈、病情不稳定等情况下,要密切观察,甚至于一天要测4~5次,直至血糖稳定后再逐渐放宽。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控制指标,如表1。表1糖尿病控制指标

四 讨论

老年糖尿病病人低血糖发生率较高,症状相对较重,治疗难度也相应增大,更加体现出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在低血糖发生后,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护理对策,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低血糖的危害,改善糖尿病病人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高妍,钱合荣,施曼珠主编 . 现代内分泌治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42.

篇(9)

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脑梗死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高。如不及时处理,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009~2012年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脑梗死患者21例,对资料并进行统计,研究分析对其防治的医疗措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2012年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78例,并发脑出血有21例,发生率11.7%;男18例,女3例;年龄59~81岁,平均55±13岁。慢性肾炎11例,糖尿病肾病2例,多囊肾3例,梗阻性肾病8例。所有患者均每周透析3次,每次4小时;透析时间36~134个月,平均58±14个月。

预防措施: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在为患者透析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生命指征(呼吸、血压、脉搏、瞳孔、脉氧),注意神志改变,肢体、语言功能的缺失,有无头晕、呕吐症状。若患者头痛加重,临床上要排除脑出血。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静脉压力,若静脉压力升高,静脉滤网有纤维素析出或颜色变深,考虑静脉系统或透析器有凝血,此时须加快冲洗液量或速度。2每次透析前、透析中每小时、透析后分别测量血压,对于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均给予长期的药物治疗,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积极控制、治疗原发病。3透析过程中应定时用生理盐水200ml快速冲洗1次,每隔15~30分钟用生理盐水100~200ml冲洗透析器1次,并随着冲洗生理盐水的增加,调整脱水量,以维持血容量平衡。4设定合适的干体重,严格控制饮水量。根据患者的干体重设定超滤量。禁止大剂量超滤脱水(指每次血液透析脱水量>5%干体重)。对于不能严格控制饮水量应增加血液透析频率或改腹膜透析。5饮食指导:对于高血糖、高血脂症患者应与饮食指导,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降低血糖血脂。⑥加强健康教育,戒烟禁酒。⑦保证血液透析质量,提高尿毒性物质的清除率。选择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膜。透析液现用现配防治污染,严格无菌操作,防治医源性污染,积极抗炎治疗,从而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改善患者微炎症状态。

治疗措施:1患者一旦发生脑梗死,马上停普通透析,改用血液滤过透析或腹膜透析。减少超滤量。以达到补充体内必要的物质、清除毒素,超滤体内过多的水分,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目的。必须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给予静滴血管活性药物,有颅内高压,用20%甘露醇或速尿。2保持呼吸道通畅,中流量吸氧。3常规抗感染治疗。4肝素用量个体化。

结果

并发脑梗死患者21例,死亡5例,死亡率23.8%,偏瘫11例,失语5例,致残率76.1%。

讨论

篇(10)

本文通过对近10年来,临床上遇到的死亡患者中符合心源性猝死标准的3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门诊和住院患者中遇到的死亡患者符合心源性猝死标准的[1],39份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

1.2 方法 将39份心源性猝死病例分别按病因、诱发因素、猝死规律、心电图显示、现场心肺脑复苏抢救经过及生存与死亡的转归,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

2 结果

2.1 病因 在39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冠心病30例,占76.9%;心肌病5例,占12.8%;心律失常4例,占10.3%。

2.2 诱发因素 受不良情绪刺激者22例,占56.4%,劳累者17例,占43.6%。

2.3 猝死规律 春季4例,占10.3%,夏季6例,占15.4%;秋季10例,占25.6%;冬季19例,占48.7%。

2.4 心电图显示 心室颤动30例,占76.9%;短阵室速,RonT现象继发室颤6例,占15.4%;心室停顿3例,占7.7%。

2.5 心肺脑复苏抢救转归 复苏抢救成功19例,占48.7%,死亡20例占51.3%。

3 讨论

3.1 猝死病因

3.1.1 在心源性猝死中冠心病是主要病因,冠心病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引发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颤动)所致[2]。

3.1.2 不良情绪刺激与劳累易发生心血管功能紊乱,血压升高、心电图异常、焦虑、恐惧、愤怒、激动、噩梦等,可使冠状动脉痉挛。在心脏结构异常情况下,加之某些功能改变,可影响心肌的稳定性,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应急时心肌面临暂时缺血和再灌注的双重危害,导致心室颤动而发生猝死。

3.1.3 猝死型冠心病以隆冬为好发季节,因气温下降,冷空气易使人体小动脉收缩、痉挛、冬季运动量小,饮水量少,血液粘稠度增高微小血栓易形成,易引起微循环障碍或栓塞等因素。

3.2 心肺脑复苏抢救 本组心源性猝死39例中有19例在猝死发生5~10 min内即刻现场按CPR程序,ABC的顺序迅速进行心肺脑复苏抢救成功,其余20例均在10~20 min后进行CPR抢救无一例成功,符合文献报道[3]。

3.3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 心脏骤停的预防迄今仍是一个现代医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近年在预防心脏骤停中的主要进展是识别心脏骤停的高危对象[4]。

3.3.1 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康复期及其后的慢性过程中,心脏骤停的潜在危险性较高。应及时选用抗心肌缺血药、抗血小板聚集药、调脂药。做好冠心病的一、二级的预防治疗。

3.3.2 心律失常,尤其是频发、多源性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心肌梗死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对有可能演变为心脏骤停的心律失常,应及时发现,如用心电图临测或24 h全息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心室晚电位、心脏电生理检查,发现心室的异位兴奋灶。及时选用抗室性心律失常药,应用β阻断剂或用消蚀术等方法处理,抑制或消除这些异位兴奋灶,对预防心源性卒死的发生很有帮助。

3.3.3 对三高患者(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应及时治疗,通过预防性服药,能有效挽救心脏骤停高危险因素患者的生命。如血胆固醇偏高者每天服用调脂药舒降之(辛伐他汀)40 mg,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可明显降低心脏病危险事件的发生。如高血压患者出现左心室肥大并发症时,每天服用氯沙坦(科素亚)除治疗高血压外,还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对高血糖患者应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减轻对心血管的损害,对预防心源性猝死有益。

3.3.4 对因受不良情绪刺激和劳累诱发的心律失常患者,应及时心理治疗。脱离引起精神紧张的社会、工作、生活环境,应用镇静或抗焦虑药及β阻断剂。

3.3.5 由于心源性猝死可以在家中、工作地点或于其场所随时随地发生,心脏骤停而迅速死亡;半数患者生前无症状。因此普及心脏复苏抢救的知识教育,使基层医务人员和群众都能掌握这一措施,则一旦发现立即就地抢救,同时教育人民做好日常生活中的防病和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性治疗;对尽可能的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68.

篇(11)

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率高,但症状常不典型,容易漏诊。如不及时纠正,对智力损害较大。为探讨早产儿低血糖预防措施,现对我院出生的335例早产儿低血糖发生情况作临床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我院2005年元月至2008年底共出生早产儿335例,其中男217例,女118例;胎龄<31周35例,31~33周84例,34~37周216例;体重≤1500g 37例,l500~2000g100例,2000~2500g93例,≥2500g105例;单胎272例,双胎53例,三胎10例;顺产237例,剖宫产83例,臀助产15例;合并窒息123例。

1.2 方法 采用美国强生有限公司One Touch血糖仪及配套的采血针和试纸检测新生儿血糖值。我院出生的早产儿生后30min内送入我科,入科时测血糖1次,每天上午8:00空腹未输液时测血糖,之后常规输液,间隔6h测血糖1次,有低血糖症状者随时测血糖。数天(至少4天)后待血糖稳定,改为每日测血糖1次(空腹时)。

1.3 早产儿低血糖标准 血糖值低于2.2mmo1/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行×列及四格表资料χ2检验。

2 结果

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率为13.43%。根据胎龄、体重、性别、产式、单胎、多胎及并发症情况作以下对比分析。

2.1 胎龄 <31周35例,低血糖10例;31~33周84例,低血糖15例;34~37周216例,低血糖20例。3组比较,P<0.01,有统计学差异。胎龄

2.2 体重 ≤l500g 37例,低血糖8例;l500~2000g100例,低血糖17例;2000~2500g93例,低血糖15例;≥2500g 105例,低血糖5例。4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前3组之间两两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前3组分别与最后一组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

2.3 窒息 窒息儿123例,低血糖28例,发生率为22.76%;非窒息儿212例,低血糖17例,发生率8.02%。窒息儿低血糖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2.4 性别 男217例,低血糖26例,发生率11.98%;女118例,低血糖19例,发生率16.10%。无统计学差异。

2.5 单胎272例,低血糖33侧,发生率12.13%;双胎53例,低血糖10例,发生率18.87%;三胎10例,低血糖2例,发生率20.00%。3组同时比较及两两间比较,P均>0.05,无统计学差异。

2.6 产式 顺产237例,低血糖32例,发生率13.50%;剖宫产83例,低血糖10例,发生率12.05%;臀助产15例,低血糖3例,发生率20.00%。3组同时比较及两两间比较,P均>0.05,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由本组结果可以看出,胎龄小于34周者,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大于34周早产儿;体重小于2500g的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率高于体重大于2500g的早产儿;窒息儿低血糖发生率较非窒息儿高;而在性别、产式、单胎、多胎因素上无统计学差异。究其原因,早产儿胎龄越小,体重越轻,糖原储备就越少,加上喂养困难,导致热量供应不足。在出现并发症,如窒息、肺透明膜病、硬肿症等的情况下,无氧酵解增加,糖原消耗量更大,使血糖进一步降低。

综观以上早产儿低血糖发病特点,提出以下预防措施:要做好孕期保健,防早产发生;产科医护人员与新生儿科医生共同协作,做好窒息儿抢救工作;产儿出生后及早开展血糖监测,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加强肠道内外营养措施。一旦发现低血糖,无论有无症状均需立即治疗。输糖的目的是防止和治疗低血糖,在输糖的过程中注意警惕医源性高血糖的发生。在高血糖治疗过程中,用药要适当,不能过分限制糖的摄入,防止医源性低血糖。另对早产儿低血糖出现时间进行统计,发现26.64%发生在生后半小时内,55.43%发生在生后6h至2天内,说明早产儿出生后2天内是低血糖高发时期,故早产儿生后应及早开奶。但产妇产后2天内往往乳汁分泌不足,如无母乳可喂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困难者给予鼻饲。部分早产儿出院后因家长护理或喂养不当也易发生低血糖,故出院时应做好指导工作,出院后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并开通48小时咨询热线,以保证早产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