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课程网络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1 网络教学设备不足。实现网络平台下的现代化教学,多媒体网络硬件设施和学习平台软件系统必不可少。但随着现代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原本的网络教学设备滞后于实际教学需要。实践中,学生排队等候上机学习机会的现象时有发生,网速偏慢,链接掉线率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一些学习平台软件系统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对学生的积极性有所削弱。
1.2 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脱钩。实践中,初中英?Z课堂教学以教材为蓝本,教学内容较为固定,教师也是严格按照授课计划安排教学。随着网络教学的日益普遍,如若将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将极大丰富和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实现教学的优化。但受制于网络教学课时安排,学习平台软件等因素,网络教学内容很难与课堂教学同步,网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网络与课堂的脱钩。
2.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2.1 合理地进行资源开发
2.1.1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基础。21世纪的初中生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已有认知进行全面地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选择相应的教学资源。而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必须要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引发他们在认知上的冲突,最终将头脑中的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关联。
2.1.2 开发学生的潜质是关键。当今的教育界,对于综合性学习比较推崇,这种学习方式在初中英语学习之中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使得学生掌握英语学习中的自我探究方法。每个学生都是有潜质的,作为英语学科的教师,更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质,挖掘其在英语学习中的突出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学习技巧,领略英语学习的主旨。
2.2 丰富和拓展网络教学模式
2.2.1 情景创设策略。这一策略指的是教师通过使用学习平台多媒体来对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进行再现或者模拟,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兴趣。例如可以采用初中生感兴趣的画面对教材中那些枯燥的英语对话或英语文章进行感性地描绘,为学生创设一种趣味性较强的感知情境,从而使得他们的学习兴趣浓厚。
2.2.2 主体参与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干预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探究热情,从而使得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自我,张扬个性。
2.3 不断完善评价机制
2.3.1 评价内容应该多元化。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评价的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应用技能,还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笔者在进行评价内容设计的过程中,专门为学生设计了发言积极、乐于帮助同伴完成任务、小组合作积极主动、主动进行学习探究活动等相应的评价栏目。这些评价内容的设计与使用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在英语课堂上不仅要掌握知识,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0 引言
21世纪是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随着IT产业的迅速崛起,计算机网络的触角已经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并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我国的计算机网络也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Internet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对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中职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素质。因此,探索课程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具备分析比较和选择网络技术元素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局域网组建的技术,具备一定的网络管理与维护知识,掌握一定的网络配置管理等综合应用能力。
在近几年的教学与实践中,笔者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进行研究,认为《计算机网络基础》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用脑、用心、用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中职学生基础较差,素质不高,他们没办法掌握难度较大的知识,只能理解和掌握一些比较基础的内容。但中职学生具有“二强一高”的优点,即动手能力强、可塑性强,对新鲜事物兴趣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利用这个优点。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产生兴趣,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其次要向学生指明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只有清楚了这些,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学习。最后采用容易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和中心,是学习的主角,老师起着启发、帮助和引导的作用。
2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各部分内容教学探析
通过分析与比较,笔者觉得《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应该从六个方面进行教学,分别是:计算机网络概述、数据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计算机局域网技术、Internet及其应用、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讲理论性内容,多讲实践性内容,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1 计算机网络概述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讲授三个方面的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及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其中,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是教学的重点。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计算机网络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可分为不同的网络,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实例分析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的不同;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区别;再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讲述星型网络、总线型网络、树型网络、环型网络和网状型网络的特点与差异。在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教学中,可通过案例列举出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如: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电子银行、在线娱乐等等,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讲授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内容时,可通过查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资料,结合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2.2 数据通信基础
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数据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主要讲授三个方面的内容: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介质和数据传输交换技术。首先让学生掌握信息、数据和信号的概念;其次明确通信介质中有线介质和无线介质之分,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实物介绍双胶线、同轴电缆和光纤三种有线传输介质的物理特性和传输特性;再通过实例介绍红外线、蓝牙、激光等无线介质的特性。然后讲授数据传输技术,让学生明确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单工、半双工和双全工这三种传输技术的区别。最后了解三种数据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2.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内容,但要求中职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确是相当困难,因此教学中也只能讲授最基础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特性、OSI参考模型的七个层次结构、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协议、IP地址的分类等。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功能特性,只有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特性才能够掌握各种网络的特点,才能了解网络运行的原理。其次要让学生明确网络为什么要实行分层,并且能够知道OSI参考模型到底是哪七个层。但是具体七个层是怎样工作的就不要求学生掌握。然后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的网络通信协议,如TCP/IP、UDP、FTP、HTTP、SMTP等。最后讲授IP地址的分类。
2.4 计算机局域网技术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组网技术。讲授的内容有:局域网概述、局域网组成、网络设备、网络互连技术、局域网的组网技术、网络操作系统、局域网规划与设计等。学生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初步能够具备网络管理员的基本素质。本部分的教学最好都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我们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1)引导学生认识网络设备:网络适配器、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还要动手制作网线。(2)要求学生理解网络互连的本质,能区分硬件互连与软件互连。虽然这部分内容较难,但这部分是核心内容,学生一定要掌握。(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简单的组网技术,包括怎样布线、选择网络设备、进行简单的配置等,重点训练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4)最后要求学生能够掌握Windows 2003 server的基本操作,如配置用户、共享、服务等。
2.5 Internet及其应用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同样是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基本可以掌握Internet及相关知识。本部分的内容包括Internet的概念、Internet的主要服务和应用、Internet的接入方式、域名的认识等相关内容。本部分可教学的内容很多,学生也能够很好掌握。Internet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结合当前的一些新技术和新元素,使学生对Internet有更深的了解。在讲授Internet应用的过程中,除了讲授Web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等传统的Internet服务以外,还可以结合当前的发展介绍其它流行的Internet服务,如:即时通信、博客(或微博)、搜索引擎、网络电视、网络娱乐、电子商务、网上银行、远程教育等等,多举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例子,这样不仅让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也增长了许多网络知识。在Internet的接入方式的教学中,可结合当前“三网融合”的政策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国家的一些政策。另外还可以介绍世界和我国目前的互联网发展情况,介绍先进的“云计算”和“物联网”知识,让学生对未来网络有一个美好的憧憬。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只要教师备课充分,一定能够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2.6 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
网络安全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网络安全概述、网络安全的威胁、网络安全目标和网络安全技术。重点讲述四个网络安全技术:加密技术、数字认证、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技术。另外对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的不安全因素来源也要求学生有一些了解。
网络管理部分的内容较难,因此只能讲授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网络管理的概念、网络管理的功能和简单网络协议(SNMP)。重点分析网络管理的五项功能(网络故障管理、网络配置管理、网络性能管理、网络计费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和介绍SNMP的内容。最后再介绍一些常用的网络管理软件。
3 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已经成为我校中职教学的特色专业课。计算机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同时计算机网络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概念原理多、学生较难理解的抽象的课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赖于教、学双方的不懈努力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欢,徐师.计算机网络基础(第2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4.
二、网络环境有利于教师正确的评价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评价的实施理念:“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网络课堂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学校或班级建立学习交流的平台,学生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交流平台中提出来由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回答,或者将自己不同的见解说出来,大家展开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提问与不同见解对学生的学习及思想动态有一个及时正确的了解,从而给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例如,在初二下册中关于《惯性》的一课,在课堂上老师面对的是三四十个学生,只能采用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对个别学生则不可能照顾的十分周到。在解释惯性定义,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不依外界(作用力)条件而改变,它始终伴随物体而存在的时候老师所采用的解释方法可能有的同学并不能及时接受,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无法通过有效地途径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接受状况,无法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评价。在现今的网络教学时代只需要建立一个互动交流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学校的BBS论坛也可以是老师与同学建立的自己的网站,教师要鼓励同学们在这个平台上积极交流沟通,将自己模糊的、不懂的、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大胆的说出来,由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同时,教师将课堂中讲授的内容上传到论坛或网站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享受享受资源库中资源,资源库对访问者及其访问内容进行记录,有老师统一管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及到访资源库的情况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通过点拨指导学生使之得到提高。整个教学过程中,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小组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也不再是仅仅面对一个学生的评价,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诊断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优化、优化教学管理、评价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等。
三、网络教学的资源共享,有助于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一、存储过程的概念
存储过程(Stored Procedure)是一组为了完成特定功能的T-SQL语句集,经编译后存储在SQL Server服务器端数据库中[1]。
二、存储过程的优点
存储过程具有许多突出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存储过程允许用户进行模块化程序设计,大大提高了用户设计程序的效率。
(2)存储过程可以提高应用程序的安全性,可以防止SQL嵌入式攻击。如果仅仅使用T-SQL语句,将不能有效地防止SQL嵌入式攻击。
(3)存储过程可以大大减少网络通信流量。例如,如果将由一千条T-SQL语句组成的命令写成一条执行存储过程的命令,这时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进行传输就会大大节省时间和降低网络负担[2]。
三、存储过程在《网络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数据库》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概念、模型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T-SQL语言并进行程序设计,掌握保证数据库完整性技术、安全性技术和管理技术,并能够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研究和应用维护工作。本文使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图书管理系统为例介绍如何开展存储过程的教学。
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提供了3种基本类型的存储过程:系统存储过程、用户自定义存储过程和扩展存储过程。鉴于用途最多的是用户自定义存储过程,因此,本文只介绍用户自定义存储过程的创建和使用方法。
存储过程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不带参数的存储过程、带输入参数的存储过程和带输出参数的存储过程。
(一)不带参数的存储过程
(三)带输出参数的存储过程
以根据图书ISBN查询图书名称为例,创建一个名称为“Proc_SearchByISBN”的存储过程。其中,图书ISBN为输入参数,图书名称为输出参数。T-SQL语句定义如下:
(四)关于存储过程的返回值
任何存储过程都带回int类型的返回值,如果存储过程能被正确执行,则返回值为0,否则为非零值。当然,我们也可以自己定义返回值,只要不和存储过程默认的返回值冲突就可以。
三、结束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案例,将存储过程的定义和应用合理的融汇到案例中,通过案例的实施吸引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掌握存储过程的使用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2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情感、积极向上的态度、合理的价值观,能促进学生的有效认知,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环节。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多年的工作者应该把以往注重按学科体系传授知识转变为更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促使职业中专的学生职业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本文结合个人的一些学习思考和教学实践,就《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教程》课在教学过程中关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谈些体会。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围绕学科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乎包含了人们在情义领域的全部,内涵很广。考虑到每个学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培养时应当有不同的侧重。对于职业学校的课改在“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应达到的目标,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学习课程的兴趣。主要指教师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环节,有效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表现为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学习活动,显示出对课程学习的喜爱。
(二)自信心与意志力。主要是表现为通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体验到成功,逐渐树立起学好课程的自信心,逐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三)学习课程的态度与习惯。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逐步培养出中职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以上的这些目标是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牢牢把握。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结合学科特点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需要学生学习掌握:数据通信原理与实现技术、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及广域网原理、网络互联原理与技术等内容。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今后学习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网络开发的基础。学好了这门课程,将会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系统性、应用性、抽象性、严谨性。课程自身的特点有别于其他课,需要教师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环节时,要以实训为主,让学生通过实训活动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技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遵循情感养成的规律
情感养成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很难通过具体的量化目标来进行衡量,学生只有在实训活动中才容易获得情感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多的是体验和感悟。通常在教学环节的组织过程中,由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为学生设定好学习任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后,学生通过完成预设的任务,体验到所学的知识,从而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如果想只通过一两次课就让学生对讲述的知识有所感悟,形成学生自己的经验,这是很不现实的。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中职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自控能力非常薄弱,学习基础较差,对理论知识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们,对“有用”、“实用”的内容很有兴趣,而且很乐于动手。例如:将五台电脑互相联通,形成一个小的网络,可以互相访问。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所学知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用网络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爱学习的情感和主动学知识的意识。
四、如何在教学环节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要求教师要首先树立与学生人格平等的观念,不仅在课外与学生有着良好的情感交流,课堂上更需要与学生有心灵的碰撞。上课时,如果学生能较好的回答问题,我会微笑着与学生握握手;当学生成功完成了制定的实训任务时,我会故意说:“你真厉害,比我当学生时掌握的快多了!”用此种方式对学生的成绩加以肯定;当学生之间为某一问题讨论得面红耳赤时,我会对胜方说:“感谢你们为全班同学带来的精彩!”,然后又对败方说:“是你们让大家从错误中加深了对知识的正确理解,你们虽败犹荣!”学生在课堂上,如果有不同意见,都会主动提出,享受一种互相学习、共同思考的乐趣。增强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效果。
(二)创设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1.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创设情境、布置任务、设置悬念等方法,从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入手揭示课题,进行讲解。例如:讲解TCP/IP协议的时候,教师在机房里先用相关的DOS命令发几条信息,让信息内容在每个学生的电脑上都显示出来,然后提出问题:(1)为什么每台学生机上面都能看到教师刚才发的信息?(2)学生机发的信息能在其它每台学生机上看到吗?(3)学生机之间能实现指定的某两台机互相通信吗?(4)如何让几台机子之间能够互相连接?(5)每台连通的机子之间是怎样进行通信的?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要想发信息让指定的学生机看到,必须要保证这两台机子之间是通信畅通的。而保持通信畅通,除了装好网卡、插好网线,还要设置相应的IP地址。学生在思考中,获得了一种潜在的兴趣。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
2.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从成功中提高自信
作为一名教师,不管学生的学习基础多么差,多么讨厌这门课程,教师都应多肯定他的每点成绩,多鼓励、多表扬,多引导他们获取成功。课堂讲解的例题、课后作业、实训任务、考试题,一定要面向全体同学,不要过深、过难,避免因难度过大而挫伤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教师善于去挖掘,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潜能,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学生尝到了学习进步的甜头,就能逐步克服学习上的自卑感,树立信心,激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3.多元的评价机制,起搏学生的内动力
在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算法初步第三节算法案例的学习的时候,课本介绍了3个案例,这3个案例都很经典,也很实用,在学习的时候,学生也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鉴于这种情况,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搜索,寻找新的案例——排序算法,作为校本课程一个课题。排序算法有很多种,那下面的教学课例主要介绍的是其中的一种排序算法——冒泡法。
二、网络环境下数学校本课程的教学课例
(一)媒体思路的设计。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实物投影仪,用课时间前收集好的信息材料制成网页课件(如图1)所示以便课上师生及时查看、阅读、捕捉、筛选、交流、评估和应用信息。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通过演示Excel表格中的排序引出排序算法案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点开数学成绩Excel表格这个网页,要求他们将这份数学成绩按降序排列。教师根据他们的操作提出问题:这些操作的背后计算机是如何执行我们的指令的呢?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直接在界面操作,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迅速地进入了探究问题的状态。
(2)通过排序游戏引出排序算法。
学生点开教师制作flash小游戏,通过玩游戏,共同讨论游戏方法,写出算法分析。
游戏内容:桌面上有五个盒子,每个盒子装有大小不同的一个数字,在看不到盒子里的数的情况下,如何移动盒子才能将盒子内的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游戏规则:每次只能比较且交换两个盒子。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游戏,把他们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激发他们学习和解决。
数学问题的兴趣,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从而诱发“研究”的意识,激活“研究”的思维。
2.合作讨论,探索新知。
让学生自己体验游戏过程,通过合作讨论给出排序算法分析。
Step1:用第1个数与第2个数比较,若前者小,则两数不变,否则,交换两数的位置。
Step2:按照这样的原则,比较第2个数和第3个数,前者大则两数不变,否则交换两数的位置……直到比完最后两个数(称为第一轮)。
Step3:若前一轮的比较中交换次数为零,说明排序已经完成。否则回到第二步。
由于已有知识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发现解题过程,积极探索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
3.理性概括,整体把握。
根据所给的算法分析给出相应的程序框图。(让学生自己写,找出他们常见的错误及找出最优的框图设计)
校本课程的学习,不是学生完全式的自主学习,它也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授,对学生获得的信息进行真假的分析,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4.拓展探究,指导应用。
探究:还有其他的排序算法吗?
若学生找不到第二种排序算法,让同学们通过网络自己查找及学习另一种排序算法,通过网络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让学生通过实践,由观察、思考、对比、相互交流、归纳得出的结论和方法要比教师直接注入理解的更为深刻牢固。因此,要留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再创造数学知识,符合当前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三、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教学反思
(一)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数学校本课程的意义。
实施排序算法这个课题的校本课程教学能力目标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在网络的环境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与教师引导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了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课程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敢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二)网络环境下,数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中学生蕴藏着极为丰富和巨大的创造潜能,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更适合他们发展,为他们创设发展的空间,提供更多发挥其创造潜能的机会;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正是以改变学生单纯性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可能;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从形式上对数学课程的内容、数学教学目标、数学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概括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努力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最后形成科研成果,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辅助教学,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知识素养。
(三)网络环境下,数学校本课程课题的选择。
数学校本课程的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拓展,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教材中,只要最终目的———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就不难找课题。当然数学校本课程的课题的选择形式是多样化的,只要能够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都可以作为数学校本课程的课题。
(四)网络环境下,数学校本课程课题的实施形式。
网络环境下,数学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形式是多样化的。下面提供一些供参考:
(1)网络环境下数学竞赛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放的竞赛环境。
(2)网络环境下阅读的形式,如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数学史,对数学史进行了解,得出体会,进行发现和探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平台。
(3)网络环境下对数学软件的学习形式,如对数学软件几何画板的学习,其中完成函数图像作图,通过变化参数,发现函数图像的变化,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函数的性质,从直观上,加深对函数性质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完成立体几何的作图,能更形象的展现立体图形,拉近学生与立体图形的距离,克服学生对空间立体几何的心理恐惧,培养他们空间立体感;通过画圆锥曲线,追踪轨迹,更能形象地理解圆锥曲线的几何定义,为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的探究提供了技术手段和研究平台;总之,为加深理解教材内容提供了信息技术手段。
(4)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实验,通过数学实验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经验和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解际问题的实际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问题的数学应用意识。
总之,数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形式是多样的,不管采用何种模式,不能使得校本课程学习成为了形式化,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完成教学目标。
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供研究的课题是无数的,实施的形式是多样的,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这都要靠我们去挖掘、探索。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探索为中心,避免以教师为核心。结合教材,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一定能把数学校本课程做好。
参考文献:
网络教学平台(Network Education Platform)是以课程为中心,通过网络优化和集成教学资源并实施教学活动的综合性管理系统,丰富的教学资源、无限的教学时空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发展趋势[1]。网络教学平台是在校园网甚至Internet上建立一个虚拟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以实现教师备课、讲课,学生自主学习,包括师生课后交流、答疑、批改作业和考试等。
2.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高校基础课程(如:计算机信息基础、操作系统、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教学中,大都采用“授课+辅导”的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以下弊端:(1)极易受到授课内容、教学时间等诸多方面的空间、时间、人员和学时的限制,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教师交流。(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大多采用大班上课,填鸭式讲授的教学手段,大多采用“黑板”+“课件”的教学手段,手段单一,统一授课,进度和内容没有根据学生层次区分,分层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理念未能全面体现和实施。(3)传统的考试模式和评价体系,已不能真正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片面的。
3.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平台具有如下特点[2]:一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二是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三是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四是教学发生的先进性;五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网络教学平台既可以使学生温习以前学习的知识,又可以超前学习以后的内容,在网络上获取相关资料和信息,或者在网上与他人合作学习,在网上写作业和提交作业等。
(1)教学内容信息化、动态化和实时化
我校自2012年引进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以后,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案、教学大纲、教学日志、教学材料放在平台中,集文本、图像、视频等资源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便利高效的资源支持,实现教学资料的网上收集和共享,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化和实时化。学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该平台获取课程信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协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极易受学时限制而有所侧重和删减的情况,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整体课程内容,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被动听、记和背,把学生当成装知识“容器”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容量,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根据对课程掌握的情况和认知情况,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这样使学有潜力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得到应有的发挥。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这样既解决了学习起点不一的问题,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课堂结构由“串行”变为“并行”,既照顾了优秀学生,又兼顾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将传统的探究问题学习变成任务驱动学习。
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网络教学是以《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为基本框架,结合国外教材进行整理和编写的教程,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含教案库、图片、案例库、知识拓展和习题库等。其网络教学课程内容有课堂课程简介、教学内容总纲和介绍、在线学习和多媒体课件下载、素材资源系统和名词词典解释系统等多个板块,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类课件的下载,方便学生通过下载进行自主学习和观看。在素材库系统中有各种各样的素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为教师提供参考,帮助学生自学。免疫学学科有很多抽象难懂的概念和名词解释,难以理解的内容较多,病原微生物学知识比较繁杂、琐碎,有很多的抽象的病原体形态需要去了解和掌握,因此,通过现代多媒体以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学习。病原微生物学内容复杂烦琐,免疫学内容抽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即使有些内容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动画,教师依然很难讲解清楚,学生仍然不能理解。在网络教学中有很多的录像资源,通过录像把具体过程展示出来,能够避免教学中的抽象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现阶段,网络教学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需要通过网络平台制作和提供更多的多媒体课件,将更多的课程以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丰富网络资源。学生在参阅资源的同时巩固了课程知识,开阔视野。大量的信息资源方便学生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问题式教学方式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教师可以将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而来的关于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典型案例,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和课程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系列的讨论问题,促进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方式。针对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典型案例中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导致该疾病的免疫学方面的原理、疾病所呈现的症状或者疾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疾病发生过程中如何采取保护措施和疾病防治重点等,通过整理设计成问题式教学资料编入网络教学资源中。教师针对案例中所涉及的案例问题,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指定的网络等方式进行资料查阅和相关文献的阅读,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和合作得到案例问题的答案和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并且拟订出相应的方案及实践中重要环节的注意事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进行讲解,让学生针对自己小组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以PPT的形式进行讲述。最后老师做出相应的教学总结,将小组的讨论课件整理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资料。
三、课堂教学评价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网络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浏览网络平台的访问率、浏览的版块内容和浏览的日期时间,了解学生网络教学的自主学习情况。网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很好的监督和督促,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由学习成绩的终点式评价转变为学习过程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方面能力在评价中都能够得到体现,在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后,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一来,教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水平。例如,《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由原来的90个课时缩短到72个课时,教师可以将减少的课时中必须要学习的课程内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络教学,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在网络教学内容完成后,再配以相应的自测题,最后将学生学习访问情况和自测题成绩相结合作为评价学生的一部分。学生可以把课堂实验的结果图片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提高学习乐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截图的方式把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公布在教学平台,让学生认识到课堂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四、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教师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对课堂教学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行分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内容形式的约束。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平台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去搜集相关知识热荩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解决问题。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与免疫学、微生物学以及护理学等学科相关的知识网站,让学生自由选择,扩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
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疑问或者疑惑。教师单单靠课堂教学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的回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设置“课前版块”引导学生的网络学习,同时对学生的网络学习有一个好的约束和指导;设置“疑问讨论”版块,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及时给予相应的解答;设置“常见问题”版块,教师总结归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或者难点问题,对问题进行统一解答,培养学生通过问题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设置“留言”版块,便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分享教学心得和一些学习小策略等。网络平台的空间广阔,资源丰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促进教学发展。
五、结语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对于空间、时间等条件的限制。网络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网络教学的运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医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 萍,韩晓伟,侯殿东,等. 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THEOL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初探[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24):127-128,130.
一、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不断高速发展的交叉性应用型课程,该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觉得课程枯燥乏味,无法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所以,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材选择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中,理论知识点较多,需要实践操作的内容较少,课堂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忽略了课程本身的实践应用性特点。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和教学如果使学生没有学到具体的实践操作知识,这样的教学就是失败的,使得学生空有一身理论知识,但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却是完全的丧失。
2、考试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考试仍沿袭折闭卷考试的模式,所测内容仍以理论知识为主,强调学生专业理论的熟练程度,实践能力的评价与考核项目根本没有,这样导致了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就会出现偏差,导致应试学习模式。另外,很多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由于理论知识掌握的一般而不能充分的表现出其的特点优势,缺乏全面性考虑。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1、理论与实践性结合
利用学校机房,实现一体化教学,理论讲解与硬件实验、软件仿真实训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网络组建、配置和维护技能。在教学中有些网络理论即使有生动形象的课件有时候也难以让学生理解,如IP协议、子网掩码划分、IP地址划分、路由原理和技术等。这时就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讲授中我一般采用边讲理论边带着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比如讲授传输介质时,让学生传阅双绞线,详细查看水晶头与双绞线在接合时,铜线外侧绝缘层的颜色组合。同时,在后续的实验课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双绞线制作网线的实验,并用测线仪测试其联通性。这样,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掌握了双绞线的的特点同时还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
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使理论和协议架构分析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同时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课堂画图既费时效率又低的问题。
(2)网络辅助教学。这种方法可以调动课堂学习的氛围,利用及时通信技术,如使用QQ,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使用IE浏览器、百度搜索引擎等工具,完成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更深刻的了解Internet技术。
3、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目前,有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比如任务驱动法,行为导向法,案例教学法等等,这些都可以很好的运用到教学中来。
(1)采用任务驱动法。例如在讲到路由器交换机时,我校安装了神州数码的器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是,过多的代码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这时我采用任务驱动法,将一个个操作分成小任务让学生逐个完成。
(2)采用类比法。例如,讲协议分层结构时,可以将邮政管理体系和协议分层结构做一个比较。
邮政系统是最古老的一种通信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分为三层:最高层是得到邮政服务的用户,包括发信者和收信者。发信者发出一封信,邮寄到收信者手里,实现了信的邮递;第二层是完成邮件传递的两个邮局。邮局一般把发往同一地区的信集中起来放在邮袋中,一同传递到对方局,完成邮件在两局之间的传递。最底层是实现邮件传递的火车,邮件最终是由火车在两个车站之间进行实体传递的。在邮件传递过程中,发信者与收信者、两个邮局之间和两个火车站之间进行的通信都是虚通信,只有火车才实现了实通信,信从发信者传递到收信者手里是由多层虚通信和有关的实通信完成的,邮局为用户服务,火车站为邮局服务,服务是一层层完成的,网络中进行通信的过程类似于邮件传递的过程。
4、考试评价方式多元化
考试作为对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一个评价方面,应该更加的科学、合理、公平、客观,只用闭卷笔试的方法,很难全面、客观的评价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应采取理论与实践、开卷与闭卷相结合,辅以课堂表现及实习操作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部分可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和概念进行全面复习,这样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记忆能力。而对于Windows Server2003的安装、配置等内容可以采取机试进行,再加上学生平时的实验操作,从几个方面给学生一个全面合理的评判成绩。
三、结束语
教学实践表明,要想切实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理论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不断地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基本理论内容+实训”的方法。同时,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仍有赖于教、学双方的不懈努力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用的高度普及,全球已步入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那么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尤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网络将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提高其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就更显得十分有必要。但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新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选择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计算机网络基础课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案例教学更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此一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教学内容的枯燥无趣,很难引发学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脱离了实践,纵然学到的理论再多,一旦真正的在实际中操作,仍然会变得不知所措。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难以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是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案例教学却弥补了这些。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分组进行研究的方式,更加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并且强化了个体实践的能力。所以研究分组式案例教学是提升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质量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1 实施分组式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在以往,对大多学生而言,高等教育阶段才是计算机教育的起点.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全面开展以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就必须跨越“零起点”平台,从较高的层次上起步。然而,由于地区和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并不平衡,比如,很多城市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比农村学生的要高一些。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学习有所收获,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学习的快乐,运用“分组式”方法可以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得到大大的强化,从而得以平衡这种层次差异,为这种多层次、多起点的教学提供了可能。
前文已经讲过,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不动手实践是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只有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切实领会计算机理论,掌握计算机操作要领。实践不仅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简单的操作价值,而且通过作品的创作可以表现自我。因此,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特别可以通过作品的创作,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创作欲,以及探索精神,还可以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计算机知识与技能逐步应用于解决学生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或产生将其应用于本专业的意识,这将有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分组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2.1 “分组式案例教学”的主要步骤
(1)学生分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学生人数灵活变化),每组选一名组长。
(2)案例介绍和任务安排:给各小组分发案例资料,教师利用多媒体介绍案例的基本信息、对案例实践的要求以及案例实践需要完成的任务等,并规定案例实践结束的时间。
(3)案例实践:各小组长对任务进行分工,开始案例实践。教师需安排固定时间进行各组辅导答疑,提醒学生把握时间,及时进行工作总结。
(4)各小组汇报成果并答辩:实践结束时,每小组选一至两名代表,根据任务要求汇报该组的案例实践成果,其他学生可对其进行提问。
(5)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案例实践的结果进行逐一点评,指出其优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各小组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2.2 “分组式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案例一]在讲到一个网络上的功能时,如讲到路由器的使用时,如果仅限于课堂理论的教学,可能会使学生的理解遭遇瓶颈,此时可以给学生一个生活化的实例,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去完成案例中所要求要完成的工作。这样更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可以通过下面这样一个案例来进行说明。
(1)案例描述:你是某高校的一名学生,你的宿舍要安网线,需要将其配置成无线网,要求你利用路由器来进行设置,并给宿舍成员分配出相应的IP地址。
(2)案例分析:A.连接好路由器,并且启动路由器。B.对无线路由器进行参数的设置。使用IE浏览器访问,并登录。选择向导,根据向导来进行一步步的设置。选择上网方式等等。在此阶段也可以进行其他方面的设置,如绑定mac地址,分配IP,防火墙设置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自己的网络更安全而设置的。G.设置完成重启路由器。为了防止蹭网,需要在网络安全设置项设置密码。D.搜索无线信号,连接上网。
这个阶段是一个实际操作的阶段,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个阶段,最好是在讲路由器这部分内容前给个小组布置下去一方面可以考验小组之间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考验小组之间,在遇到没有学过的知识上的团结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小组的操作能力。
[案例二]在课程后期,学生的知识量将会达到一定的程度,对HTML和Dreamweaver等大量实例的接触也使得学生有了初级的理论基础,此时如果不进行实际案例的强化训练,可能会错过学生对于网站设计拔高的一个很好的时机,所以在此阶段可以进行网站设计的分组式案例教学。
(1)案例描述:设计一个小型网站,用来推销某电子产品,整个小组成员需有明确的分工,例如:产品推销方案设计,美工设计,程序员(可以不同同学分工完成不同模块)。
(2)案例分析:A.进行产品推销方案的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如何把产品的优点最大化挖掘,二如何使得你的规划的网站方案赢得客户的青睐B.在推销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美工设计,可以充分利用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等所学习过的软件来完成设计工作,期间可以参考大量的网络资源C.根据网站划分的模块,需要几个同学进行分工设计,最后进行整合。
教师可以在HTML进行了2―4个课时后就把任务分配下去,并根据最后各个分组执行的情况进行评分。该方案使得同学在分组的过程中更加了解网站的制作流程,并且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加强自己的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每个成员都能参与进来,避免了单个同学进行设计时抄袭的现象。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开展项目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对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他们要表现出好奇心和思想开放,并随时准备自己的假定将由事实来检验,甚至承认错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师的责任”。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教师的积极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了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即使有较高的参与性也会成为“无源之水”。只有当教师饱含热情、积极思考和努力付出的前提下,前文所提到的各种策略和方法才能有效的实施。所以,教师也能够在分组式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该教学法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能够让学习者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实施,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项目教学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对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普凌云,王移芝.“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过程优化设计的一个实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92-93.
一、前言
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更具多元性的方式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了当前历史教师的共识。初中历史教师对于多媒体资源的运用,特别是在教学上方法的改进等,都有进行非常积极的尝试,并且也通过实际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互联网上也有非常多的历史知识资源,这些资源都可以辅助到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
二、初中历史教学与网络数据之间的联系
第一,网络数据能够拓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知识外延,尤其是初中历史课程知识能够借助多元化的网络资源,让自身的教学更具备多元性。因为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主要还是以课程的教学为主,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结合历史课本当中的内容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以及教材本身的设计状况均有重要的联系。很多初中学校的历史课程教学由于课时相对较少,很多历史教师都没有办法加入更多的知识外延,导致学生没有接触到更为丰富的历史知识资源。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当中运用多元化的网络资源,能够拓展他们的知识空间,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积极性。第二,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也需要通过网络数据的多元性连接,提升课堂的气氛,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历史事件,以及从历史当中学习到更多智慧。对于学生而言,历史事件是相对陌生的,因为并不是在他们日常的生活当中能够接触到的,不过学习历史却能够让学生提升个人的智慧和拓展他们的阅历。所以,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更好地把握多元化的网络数据,特别是从网络上撷取有关的资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能够发挥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这对于学生而言,多元化的网络数据拉近学生和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避免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过程中产生生疏的感觉,能够让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作用,发挥到更加有影响力的教学效果。所以,综合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接触到具体的历史事件,而且多元化的网络数据也能够切实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真正的为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获得更多积极效果。
三、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已经对历史课程的教学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尤其是很多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能够更真切地理解历史事件,帮助他们记住并且理解一些具体的历史事实。但是,很多初中历史教师由于课时相对较短,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仍然没有更好的把握住调动学生气氛和积极性的关键要素。此外,当前的初中历史课程知识量相对较大,而课时较少,许多的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仍然依赖传统的教学手段,这样是不利于初中生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有一些初中学生对于历史事件有自己了解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由于课程所提供的知识量相对较少,也大大的降低了他们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热情。因此,当前初中历史课程在教学方面主要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教师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掌握到基础的历史知识,这对教学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压力。第二,初中历史课程对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应用较少,很多教师仍然是针对教材中所提出的内容进行传输和教学,而并没有真正满足学生拓展自身知识面的需求,特别是没有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三,当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应用较少,一般仅局限于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而且信息化程度较低,也反过来降低了初中历史课程的综合教学效率,没有发挥出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从当前的状况上分析,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地运用多元化的数据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性的气氛,让初中学生真正能够配合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需求,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更进一步地学习到历史知识当中的精华。
四、运用多元化的网络数据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合路径
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行为而言,积极地运用多元化的网络数据进行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进而真正地推动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结合当前实际,运用多元化的网络数据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二者结合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采用多种媒体数据支持初中课程的教学。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应该运用当前网络资源数据获取的便捷性,从多种载体的媒体出发,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历史课程的认知,尤其是帮助初中学生更进一步地接触到当前与初中历史课本相结合的一些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帮助他们更深入地学习特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事实,培养他们热爱历史课程学习的信心。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应该采用一些更加简短,但是却能全面介绍到具体历史事件的资料,利用网络数据传输的便捷性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到利用网络数据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到这一特定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第二,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也应该采用不同网络数据之间的差异,应该让学生能够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感受到多样化。比如,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情景模拟的方式,利用网络数据当中的配乐以及一些图片等资源的结合,然后学生在更加生动的历史氛围当中进行历史场景还原,从而帮助他们更深入地进行历史课程知识的学习。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而言,只要抓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当中,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到历史事件对于民族国家、个人的影响,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让他们更用心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当中。第三,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也需要从网络的平台上面创造一些互动性的机会,利用网络数据传播的及时性,让学生能够以便捷的方式进行交流。比如,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可以通过课题探讨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探讨不同的历史事件的演变和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数据传输等多种渠道,如利用移动的智能手机进行信息互动等,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探讨历史课题,从而让历史知识和历史探讨的行为都能够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上。
五、结束语
对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而言,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对于当前的日常教学而言,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利用多元化的网络数据从多媒体数据资源以及多元化的数据传输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历史的习惯,从而真正意义上推动初中历史课程的发展。对于未来的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而言,只有善于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多管齐下,调动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当中,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具体的历史课程学习思维,最终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为他们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晓峰.浅谈教师教学反思与后记的内涵要点[J].亚太教育,2015,(30):21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