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金融知识进课堂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6 16:01: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金融知识进课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金融知识进课堂

篇(1)

    二、企业课堂教学管理

    在“企业课堂、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课堂不在学校,而是在企业里。学生在校外的安全及学习的管理应建立规范的程序,保障学生在企业里能更好的学习,遵守企业的制度。同时,学校和企业要做好教师的管理,加强教师教学管理。

    1.学校负责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要求学生尊敬合作单位的领导和员工,遵守合作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合作单位的合理指派和正常管理。如学生上课期间出现违法行为,学校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2.学校指派带队或巡视教师和证券公司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公司负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协同学校负责学生学习工作期间的安全教育以及保护工作,提供学生在学习期间必要的操作工具。

    3.证券公司根据学习需要,推荐有经验的培训人员或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并书面通报学校;证券公司在学生学习期间,协同学校加强学生的管理教育,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发现问题,应及时通报学校,并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处理。

    4.企业课堂学习结束前,学生应向证券公司书面递交学习报告。学习期满后,证券公司须根据学生学习期间的表现,给出成绩评定。

    5.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倡和鼓励教师开发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企业教师应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明确每次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教研室要组织企业教师和校内专职教师定期进行集体备课,集体讨论教学内容,研究教学进程,安排练习和作业,总结、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

    三、教学方法

    证券公司提供证券分析师和实训场地,与学校专业教师相结合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实施企业课堂教学。例如,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与国泰君安证券九江分公司合作建立的企业课堂,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证券公司的理财产品有机融合,以理财产品为载体,制定学习任务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一个真实完整的证券投资产品设计分析,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工学交替,促进了学生证券投资实际技能的提高。

    四、企业课堂的考核评价

篇(2)

1.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在金融专业英语课上,教师大多以母语进行授课,多采用翻译法进行讲授,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着整个或者大部分课堂,很少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哑巴英语的现象严重,根本达不到用英语从事金融活动的目的。

2.教学手段落后。对金融专业英语的授课,要么是几个班级并在一起进行大班授课。限于人数众多,多会采用多媒体教室来进行,这使得学生亲自练习的机会很少。虽然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但多数教师只把它用作为课件展示,只是替代了传统黑板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教室应有的作用。学生除了看老师的课件,并没有获得更多的人——人、人——机操作和练习机会。再有些学校会对金融英语进行小班授课,但迫于学校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小班授课多只能安排在“粉笔+黑板”的普通教室授课,学生接受信息的丰富和生动程度大打折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金融英语的教学效果。

3.课时不足,安排不合理。目前,很多学校的金融英语课程都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只安排两个课时。这样,一个学期总共也就大约32-36个课时不等,学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包涵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领域的金融英语基本知识,实在是“狼吞虎咽”最终往往导致“消化不良”。

4.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很多学校的金融英语课程,往往只安排了阅读类课程,侧重教学生分析金融英语句型特征以及重视对长句的理解,忽视专业英语听说等技能的培养。

二、金融英语教学策略探析

现行的金融英语教学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使用英语处理实际金融业务的能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传统的金融英语教学策略进行必要的改革。

1.引入外语语言先进教学理念,逐步脱离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授课模式。金融英语课程重点不在于传授专业知识,而在于用英语去理解、表达、运用专业知识,故英语专业的教学方法也适用于金融英语课程,这就要求金融英语的教师除了掌握金融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外,还需要比较熟悉英语教学法。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金融学案例,对学生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把课堂的主体让给学生,给学生分配具体的课堂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的金融学知识,用英语呈现出来。学生一旦有了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学习热情和兴趣也会大大增强。

2.紧扣市场需求,建立先进的实训基地或金融英语实验室。高校是培养金融英语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培养出高素质的金融英语人才,就必须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授课模式应该进行改革,并试着走出课堂、走进金融企业去实地考察对金融英语人才的素质需求,进而确立金融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然后把职场带进课堂,将英语学习置于真实的金融行业的场景中。学校应与金融企业进行多方位、多渠道的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和专业环境,让学生进行英语语言的运用和国际金融知识的运用来进行实际业务训练和操作。另外,为了保证金融英语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金融教学实验室是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和课件进行交互式教学。课件的设计应灵活多样,可以插入视频、图片、声音等辅助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交流讨论成果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金融实验室,组织学生将金融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模拟训练,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灵活设置课时,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由于金融行业涉及多个领域,要比较透彻地学习内涵如此丰富的金融行业英语,一个学期的30多个课时是远远不够的。一般来说,金融英语以开设两个学期,每周2~3个学时为宜。除了增加课时量之外,教师还应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改善一贯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持续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摆脱教材的束缚,找一些最新的真实的案例来作为教学内容,避免教材的抽象和空洞;同时,教学形式也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可以适当地请学生来进行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并充实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金融英语师资队伍。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金融英语更需要具备一定实践经验和语言基础的教师,而具有理论结合实际的又有英语语言基础能力的教师,却通常又不愿意留在学校,这就造成高素质教师的流失。因此,一方面,就是和金融行业的企业进行合作,聘请他们的相关有资质的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此为契机,努力培养自己的金融英语师资队伍。

篇(3)

当下教育界中颇具争议的两种教学模式分别是生本教育和传统教育。生本教育的优点是学生主观学习意识增强,缺点则是部分教师由此对课堂授课内容的设计不上心,从而影响了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传统教育的优点是教师会将授课内容完整地呈现给学生,缺点就是学生在学习中有惰性,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会计审计课程的特点是专业性非常强,专业知识内容严谨而繁多,应该将生本教育和传统教育两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如果审计课程一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会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带来困难,但是一味强调传统教育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发挥作用会影响学生长久学习的质量。

以上审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表明针对审计课程教学内容容量大和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的现状,要提升教师责任感以保证授课质量,从而发挥生本教育的优势;同时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发挥传统教学法的优势以便于将大量教学内容系统有序地传授给学生。

2.教学计划的告知

高校课程安排上的特点是非连续性上课,对大学生的授课方式也异于高中生。首先是教材的使用,大学中的教材一般作为参考教材使用,经验丰富的教师有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整个课堂内容的展开,学生仅凭教材是无法做到全面预习和全面复习的;另外,大学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呈现通常有自己的独特安排,因此与教材也不完全一致。其次大学课堂讲课的深入深度低于高中,学生如果想在本专业有所建树,大量的课后学习是不可少的,但是学生由高中的学习习惯过渡到大学的学习模式很少有人对其进行指导。因此,审计课程教师在授课之初要对审计课程的整个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告知,与教学联系紧密的高质量的参考书目要呈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面对大容量的审计教学课堂有充分且有效的预习和准备,进而提升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的理解能力。

例如,对于审计流程这项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将这个流程中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绘制成流程图表,从图表中学生就可以了解到与之相关的内容还涉及到风险导向涉及模式、金融风险的三级评审计划的制定与调整以及审计工作阶段性的计划。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自主学习时,就会有针对性地阅读学习相关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时的效率和相关性。

以上的审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教学计划的公开有利于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高效率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这需要审计课程执教教师在学生选课之前,或者开课之后,尽快把自己的教学体系清晰地告知学生以便于师生课堂的更有效交流。

3.教学内容的补充

审计课程是会计学领域中的重要课程,审计工作是对会计工作进行检查核查的具体工作。经济体系的变化给金融领域的工作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全世界金融界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在不断探索中,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随之更新。

审计课程教师除了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还要将金融界审计工作的时事与学生分享,分析审计工作的现有状况,对审计工作的开展进行前瞻性的探讨。通过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工作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对学生学习联系工作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时向当前的职业环境靠拢。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补充,是对教材编撰发行流程过长影响学生学习时效性的一种弥补。

以上审计课程改革实践表明金融时事参与课堂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益,对当下审计案例的分析对教材更新周期相对较长现象能够很好地进行补充,对学生围绕审计课程相关领域知识的扩充更加明确。

二、会计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明确审计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为了当下审计课程的教学开展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学龄学生的学习规律,必须要对审计课程执教教师进行生本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的培训,组织教师进集体教学研讨,结合审计专业的特点融合生本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从而提高审计课程教学的质量。

2.教学计划明确师生共同研究和学习

对大学入学学生进行中学到大学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育,明确大学自主性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普及大学课堂授课的方法和特点。授课教师将教学计划清晰而明确地告知学生,使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计划自己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学计划的制定还需要审计教师将相关领域的知识联系到课程主体上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不断地学习,克服工作惰性,迎接审计课程与战略分析、绩效分析、风险评估、欺诈识别以及持续经营评估等在内的各项拓展技能相关联的教学现实。

3.结合金融时事补充教学内容

结合当下金融时事,对有代表性的审计案例进行专业的分析和点评,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审计工作的职业能力要求,同时也了解最新的审计工作法律法规,进而让学生们明确审计工作者应该有的职业道德且了解违背职业道德的严重后果。教学内容的补充需要审计教师对时事热点和审计案例进行涉猎和深入剖析,将专业课程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审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等教学内容融进案例中,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从会计审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成果可以看出该专业的改革是审计工作服务基于现代社会金融管理趋势的需要,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符合现代会计审计领域工作的需求同时也符合当下学生的学龄性格特征。因此,会计审计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要进行且要持续根据世界金融和我国经济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修正,从而使得会计审计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切实发挥出实效性的审计功能。该课程教学改革带来的思考是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要以敏锐的视角和快速的行动力以及科学的预见性,对审计课程的改革进行与时俱进的修改以适应学生工作与社会需要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刘利.基于国际经验下的中国高校本科审计学教学改革探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01).

[2]刘克涛.财经类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4(24).

篇(4)

许多学生课下聊天时提起奥巴马、卡扎菲津津乐道,可是一旦上课就无精打采哈欠连天。究其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拘泥于现有的知识体系,忽视以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时事事例往往与现有的知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只要教师对课本知识体系十分熟悉,以知识体系为躯干,时事材料为血肉,一节有血有肉的政治课就必然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如美国火星探测器成功飞行后,我开展了一次课堂讨论,事先并没有说明运用哪块知识点论证。整个讨论过程气氛热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能从经济上说明,这一事件对人类开发太空资源具有深远意义;有的则从政治上看到,美国继续维持其世界霸权的地位;还有的从哲学的角度认为,这再次证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类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观点,但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我在这时恰如其分地补充和引导,不仅不着痕迹地教授了课本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妙设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成效高低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为此,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当事人,为解决情境中的棘手问题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学生的兴趣浓厚了,参与意识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如在教学《公司的经营》这一单元时,我创设了三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分组解决:公司组建的前期准备,组建后的运营,以及公司出现问题后应该如何采取应急措施。学生感觉到课堂学习的新颖,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出谋划策。而且由于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还迸发出意外的火花:当时正值金融危机,许多同学根据所学的经济常识,分析国家经济形式及财政政策,围绕银行利率下调、拉动内需、中国经济前景等问题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现在国家实行货币宽松政策,下调银行利率,就是为了刺激信贷和人民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这样可以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可以刺激企业进一步发展。另一些同学则认为,现在国家制定了多项大型投资项目,包括铁路、地铁、地方基础设施,等等,这样可以拉动国内需求,进一步保障企业经营。针对中国经济前景对企业的影响这一非常有争议的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找出相关的材料,指出欧美等许多国家预计明年的经济增长是2%—3%,但中国预计明年经济增长是8%—9%,这充分说明在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能够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战胜经济危机,中国企业走出压力环境指日可待。而有的同学则持相反观点,认为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贸易下滑,中国企业还将处于困难时期。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些课本上条框式的概念有了形象的理解,而且思考和“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活用现代教学手段,发挥学生参与性,锻炼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

篇(5)

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正在发挥着巨大作用。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金融专业学生需求非常旺盛,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计应该做到课程分布全面化,课程实践主导化和教学手段多样化。应将现代教育技术更加合理的应用于教育教学当中,使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发展走向可持续性道路。

1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金融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在金融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问与答、分步骤演示、灵活查询与仿真教学、场景模拟等功能,通过多种教学课件都可以实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理想的交互效果。在教师指导下,广泛应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模拟测试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等得到有效的激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便于实现创造性的学习目标。在金融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灵活性、逼真性、便于控制等特点,使得全方位的立体信息空间得到有效的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 现代教育技术为该校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带来的变革

2.1 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转变

随着高校网络的快速建设,以及计算机软件的不断更新,在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从教学的辅助地位逐渐上升到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的职位逐渐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在教学思想方面,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的金融建模、金融实训等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等。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自成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以来,就一直倡导特色专业建设模式。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成立了“金手指模拟银行”,并且购置北京东方迪格软件有限公司全套银行模拟系统,让学生完全身临其境的学习商业银行相关金融业务,打破了传统的“口传”加“想象”的教学模式。

2.2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对于当前的学生来说,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其学习创造了一个平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探求金融知识的欲望,同时为学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保障。在学生日常学习中,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学习模式,逐渐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金融学课程都是通过网络环境来实现模拟教学的。比如《证券投资与实务》这门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中通过网络来让学生看到股票的行情等,更加直观性的帮助教师完成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3 课堂教学的新概念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在抽象思维,逻辑推证等方面,充分发挥媒体的独特作用,与现代媒体对图形文字处理的特殊功能相融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如该校省级精品课程《商业银行综合柜员业务》,开设该门课程初期,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只能通过课本来告知学生商业银行柜员柜面的相关业务理论,如开户、存取款、冻结及解冻、挂失及解挂业务等。这样的授课方式无法使学生切实感受商业银行业务实际操作过程,教学效果甚差。随后,该校金融实训室的建成及购置相关银行模拟软件后,学生可以亲手操作这些业务的基本流程,身临其境感受银行柜员的工作内容。教师的授课方式也由起初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进为分角色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业务竞赛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通过在这样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使教与学更好的结合起来。

3 现代教育技术在金融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课件制作方面的问题

大多数新进教师未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的应用,有的甚至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多媒体制作的相关知识,所以在金融专业授课课件的制作上就普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就直接在网上下载其他院校金融专业精品课程的课件,并且不加修改就直接用于教学,无视教材与教学侧重点的差异化,致使教学质量降低,同时也难以体现其个人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课件形式过于花哨。部分青年教师以为没有音频和视频的课件就不是好课件,因此,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加了过多的音频和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反而分散了学生对应学内容的注意力。

3.2 “教”与“学”过程发生脱节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包含的知识量都是巨大的,教师一味的照着幻灯片读,尤其是金融专业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左耳进,右耳出”,没有对教师讲的内容进行思考及消化,同时学生也没有时间记笔记,使得一些反映较慢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4 现代教育技术下高职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中的改进途径

4.1 注重金融能力培养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时间、学习特点决定了知识掌握的差异性。所以,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时,首先,要尽可能的压缩理论学习时间,除了讲授金融行业相关岗位基础知识外,需要预留大量的时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学习能力普遍较弱。但是,在动手能力、社交沟通等方面,高职高专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的这种能力优势如果能够通过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出来,这样的课程体系才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在利用相关现代教育技术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4.2 增加实训教学比重

能力的培养光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而应在实践中获得。良好地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已为金融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地教学环境,金融专业实训室的设计、配套操作系统软件的落实,都是金融专业学生能否得到良好实训的重要保证。从实训室建设方面看,应尽可能把银行、保险、证券的软件应用和工作技能的内容涵盖进去,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得到充分的训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通过新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接受教学内容,而是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现代教育中,需要充分开发利用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掌握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在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中充分发挥优势,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1推进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金融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对金融专业的学生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同时,伴随着各大高校的持续扩招,金融专业成为很多高校的热门专业,在这两种形势并行的情况下,却出现了高校金融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多金融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本行业得不到认可,不得不投入到其他行业中,间接浪费了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时间。当然,社会本身的结构调整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深层次的原因应该从学校教育和工作岗位的要求错位上来分析。从教育部的学科属性上分,金融学专业隶属于经济学,属于二级学科,主要学习一些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从实际的教学看偏理论,偏宏观,比如相关课程的开设: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国际投资学等,这些课程本身理论性比较强,跟实际生活的联系相对比较弱,学生的学习和接收积极性比较低。但实际的工作岗位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量的对口单位比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需要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这些行业的信息更新速度比较快,学生毕业往往只了解一些专业的理论名词,对金融背后的实际运作很茫然,找到相关的工作也需要尽快了解行业的实际运作程序和特征,继续学习才能够适应工作的要求,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所以实践教学的合理运用变的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介于平台的局限性,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实践教学也成为高校教育应当思考的问题。

2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实践课程安排滞后

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金融专业为例,金融专业的学生入学有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时间,大二开始进入专业选择模式,大二、大三正式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大四时毕业论文准备和实习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大二主修的课程是金融学、商业银行学、财政学、国际投资学等理论上比较强的专业课程,相对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证券投资学、期权、期货等学科被安排在大三或大四阶段。一接触金融就是一些理论的金融术语,很多经济理论和专有名词对学生来讲都是新概念,接受起来难度大,并且相对枯燥,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容易出现困顿、迷茫的状态,离其实际生活比较近的金融概念涉及面有限,很多学生会质疑学习这些理论的实用性,在真正需要实习的阶段,又因为要准备论文,而导致不能专心进行实习。其实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下,学生在父母和身边朋友的影响下多少都会有一点对金融的感知,如何在课程安排上适当把一些实践性强的实验课程适当提前,从学生本身的兴趣引导学生去对金融知识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穿插相关课程的理论,引导学生发现理论学习的必要性,然后再去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使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理论的综合知识,同时,在这个阶段对于交叉学科的实验实践课程继续进行跟踪,适当的提高实践实训课程的课时,让学生把理论的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理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学生校外实习阻力大

当前高校的金融专业的学生要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必须具备综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校外实习是学生参加工作前很重要的一段过渡期,但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张和用工成本的增加,很多企业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或者不能够接收足够的实习生,但在提供工作岗位的时候却抱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差。这当然不能否认企业本身的社会责任感不够强,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出,学校本身应该做更多的努力,学校和企业应该是一个输出和输入的互动协调关系,学校的资源应该综合利用,除了校园内的设施、师资构建,也应该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同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学校的主管部门应主动联系实习基地,必要的时候给予支持,既为企业输送人才,也减轻企业的招聘压力,达到双赢的效果,在师资力量的引进上除了关注其学术上的成就,也应该注重专业实践领域的经验,只有真正具有实际的实践经验,才能很好的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所以对一些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家也适当的引进,推进课堂实践教学的现实性,真正实现学校与社会人才的对接。

2.3教师推进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低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的政策导向是“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高校的职称评定也更注重老师的科研成果,同时实验和实践教学需要更大的精力和热情去组织实施,实验室的申请,相关经费的报批手续,相关金融软件的测试更新,学生实际操作的实时跟踪等等都需要耗时耗力,然而实际效果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呈现,这就造成教师心理上的倾斜。

3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金融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思考

3.1逐步推进学分制

学分制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在一定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实行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智力开发和个性发展。促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大学生由于智力、能力等情况的不同,接受知识的速度进程也不同,若按学年制“统一步调”的管理方法,学生的理论和实验实践进展程度被隔离,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验实践知识,“吃不饱”的一部分人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影响,而“吃不了”的一部分人会感到负担过重,还可能会被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所淘汰。如果采用学分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条件,按教学要求自由选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前期积累和应用情况选择不同阶段适合自己的课程,自主穿插于理论与实践实验课程中间。同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多修学分,允许他们跨年级跨专业选修课程,提前修满学分者可以提前毕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放慢学习速度,在较长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所要求的课程,从而通过选修课程,使各类学生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学生来源参差不齐,学生个性差异大,学分制的推进能充分跟进学生的自主选择,同时更合理的安排自己在不同的阶段的学习进程。

3.2推广教学技能改进与专业技能比赛

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前线,教学方式应该不断适应学生对课堂的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方式,结合现实的新闻案例,推进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升级,结合“反转课堂”、“慕课”、“微课堂”等新概念,不断开展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教学改革,稳步实施“3+1”应用人才培养基本模式,认真贯彻专业实训与综合实训的教学计划,全面推进“精专业、通外语、强技能、考双证”的教改措施。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形成活泼积极的学习气氛,并为毕业实习打好基础。学校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参与专业技能比赛,高校之间通过“投资理财大赛”、“模拟炒股大赛”、“模拟期货大赛”等活动,充分利用校内的实验室资源,并紧跟金融的发展状况,不断更新金融软件,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给与必要的奖励支持,必要的时候可以作为学分考核的一部分。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在过去的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参与专业技能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对积极引导的老师给了必要的肯定。

3.3增加行业精英与课堂教学的互动

行业精英进课堂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行业精英精彩的课堂教学和献身说法,有机地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历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行业精英的面对面沟通,发现理论的盲区,加深对行业相关概念和运作模式的理解,学生会非常的喜欢,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大都是理论知识,很多老师也是缺乏实战经验,课堂有照本宣科的意味,企业精英都是从一线走出来的,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讲起来更生动,能够理论结合实践,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本身也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企业也可以在此阶段为企业发展需要物色和挑选必要的储备人才,节约招聘成本。金融学院应加大与其他实践基地的联系,切实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提升实践教学。

3.4完善考核方式

在实施传统考核方式的时,逐步贯彻学生的实践考核比重,多样化学生和老师的考核形式,学生的成绩评定应该加入实践成果、实践报告,老师的评审标准应该肯定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努力和付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韦胜东.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实践田[J].佳木斯教育教学学报,2013(6).

篇(7)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09年启动了学科目录修订工作,对学科目录的设置进行改革。2011年3月22日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即是将统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统计学成为“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1]。新的专业目录分类将分散在各个学科下面的统计学集中起来,将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而数理统计、社会经济统计、生物卫生统计、金融统计、应用统计等作为二级学科进行建设。因此目前阶段,构建适应一级学科的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

纵观我国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指导下,主要为经济计划的编制和执行、监督培养统计专业人才;(2)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各级政府部门统计机构的专业人才匮乏,“峨嵋会议”确定当时统计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统计学教育和统计科研培养新生力量;(3)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统计专门人才;(4)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经过十多年统计教育的探索,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了一定的新发展[3]。目前现行的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新的专业学科设置的不适应性日渐明显,如何适应专业设置的新要求,结合教育部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总体要求,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统计学人才成为统计学学科专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专业相关教学实践,就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FWSC”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统计学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1. 国际统计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目前,统计学专业在全球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把统计学专业作为热门专业重点发展。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和梅肯研究院的数据,Smart-Money杂志研究发现,富有成长性的5个研究领域——工程学、生命科学、统计学、环境科学、金融属于五大热门领域。梅肯研究院高级管理经济师Perry Wong也说,统计专业的毕业生往往非常抢手,很多学生一毕业就被录用在有前途的职位上。康奈尔大学的调查人员发现,统计专业的毕业生利用统计技术迅速捕捉并引用媒体新的信息,能够帮助公司获取广泛的关注度。总体上看国外统计专业职业需求以医药公司、财务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需求量最大,其工作岗位具有比较好的吸引力和挑战性,工资水平也比较高,其他公司的市场调研部以及政府部门对统计学专业毕业生也有一定的需求。

2. 我国统计学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国内统计专业人才需求除了传统的政府统计部门外,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一是传统领域,如财务与办公统计、生产及质量控制、营销统计和仓储物流统计等对统计人才保持相当大的需求,这些统计岗位分布于企业运行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二是市场调查与咨询公司,在京、沪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近年出现了许多咨询公司,专门为企业从事市场调查、数据分析等业务,需要具有良好的理性思维、数据分析能力和受过系统的统计专业训练的人才;三是金融保险业,随着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特别是保险精算、金融数据库建设与风险管理等应用统计领域的崛起,对具有良好数学基础和统计基础的统计人才的需求较大。

二、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过窄

专业目录调整之前,传统的统计学专业往往立足于为政府统计部门、企事业单位统计岗位及学校、科研部门培养人才,专业设置上有经济统计、企业统计、金融统计等。大多数高等院校均将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学所用均过于专业化,导致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过于狭窄,直接影响了统计专业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对统计实务工作的适应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2. 单一知识结构下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目录调整之后,统计学作为横向性学科,要注重学科交叉,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发展出发,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以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运用[4]。现有统计学专业的学生,熟悉统计指标体系和基本的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但经济基础理论底子薄,现代化的统计调查、分析、预测方法也较为薄弱;而数理统计专业的学生虽熟悉各种统计方法,但与社会经济实际的结合较差。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课程设置步入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案层次不分明,导致课程设置及内容在不同层次的统计教育之间无明显区别,降低了教学质量;二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大量重复,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的内容较少,学生能力培养不足,限制了学生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三是教材内容陈旧,尤其是应用现代经济理论方法进行社会经济实证研究的内容过少。

3.“重理论、轻实践”思想下教学与实践脱节

高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然存在。目前许多高校统计教师仍然固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碰到实际问题只对学生纸上谈兵。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学生培养质量受到影响,学生的学年实习及毕业实习较难结合社会经济实际,对基层单位的真实情况也很少了解。这种培养模式偏离了统计学专业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性质,培养的专业人才往往到了用人单位,无法真正把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和手段,不能迅速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

三、统计学人才培养“FWSC”模式的构建

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本科专业于1978年开始招生,迄今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拥有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统计学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在专业目录调整的背景下,学院积极探索专业方向的设置与相关技能的需求之间的关系,结合专业培养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应用技术型的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的特色,在此基础上构建统计专业人才培养 “FWSC”模式,即“Foundation(厚基础)、Wide areas(宽口径)、Stage(分阶段)、Classification(双分流)”模式。

1.“FWSC”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厚基础、宽口径、分阶段、双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统计专业人才培养规律,按照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确定了“一个理念、两个面向、三个结合、四个重视、五种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个理念”——指坚持统计学是通用性、方法性和工具性的学科理念,统计专业人才除了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具备更广阔的专业外的知识,因而强调“厚基础、宽口径”。

“两个面向”——指面向政府统计部门及其基层单位,面向企业行业生产第一线。

“三个结合”——理论上强调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结合;素质上强调方法论与工具论的结合;教学上强调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

“四个重视”——重视计算机软件应用的教学;重视统计应用方法的教学;重视数理基础理论的教学;重视经管应用知识的教学。

“五种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分析和写作的能力,具备设计调查问卷、数据采集、处理分析调查数据、撰写分析报告的能力;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具备数据库系统处理、应用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沟通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统计实践的能力,具有应用统计理论与方法去分析、解决某一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FWSC”人才培养标准

专业目录的调整提升了统计学专业学科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一特征决定我们培养的统计专业毕业生不但要拥有扎实的专业能力,还需具备跨学科领域支援整合的能力。并且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统计专业职位需求信息中,无论何种层次职位需求,对统计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中都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特点[5]。因此“FWSC”人才培养模式对统计专业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建立以下培养标准:

一是知识体系标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专业知识;相关领域科学知识。

二是能力体系标准,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应用知识能力;数据分析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三是素质体系标准,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

3. 统计学人才培养“FWSC”模式的实施策略

基于“FWSC”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标准,在人才培养上将采用“分阶段、双分流”的运作新模式。

整个培养过程依托课堂、校园、社会三个平动,分5个阶段递进式推进。第一阶段为第1,2学期,围绕课堂进行理论学习,奠定基础,实行大类培养;第二阶段为第3,4,5学期,基于课堂专业知识学习同时,实行课堂—校园联动,进行校内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第三阶段为第6,7学期,实行校园—课堂联动,通过互动收集学生在校内专业实践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聘请校内专业名师和企业教师到课堂进行“任务驱动+协同”式教学,促使学生进一步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考方法,从而探索创新、主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升创新能力;第四阶段为第8学期,将基于前面三个阶段学习,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迭代,实行课堂—校园—社会联动,进行企业社会实践实习体验,在企业环境中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五阶段学,生毕业前两个月返回学校,针对实习体验中遇到的问题,在校内老师的指导下,以毕业论文、实习调查报告等方式来总结相关成果,进一步完成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在5阶段递进式培养过程同时,实施“双分流”培养。一是专业方向分流: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年只基于“大统计”背景进行大类培养,一年后根据学生学习兴趣、自身能力和学院学科发展特色,进行专业方向分流,不同专业方向体现在培养方案的特色课程设置,从而完成第一次分流。二是职业导向分流:在专业方向分流基础上,通过一至两年的专业学习,每个专业方向学生再结合个人发展与职业生涯设计,进行第二次分流(“学习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继续深造成为学术精英、“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业务技术骨干、“社会活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不同类型人才培养其教学方式与内容侧重不同。

统计学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分阶段、双分流”模式的成功实施,还需要在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和改革。

课程资源建设方法,基于新的专业目录结构,“FWSC”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进行了重构,适当缩减部分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同时围绕“分阶段、双分流”人才培养模式,以数据分析为导向,按照“3+7+x+4”模块来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其中3代表大类培养课程(数学、英语、计算机三类课程),7代表统计专业7门基础课程,x代表统计专业核心课程(一般5门课程),4代表每个专业分流方向的4门特色课程。特色课程设计的知识构成见下表。

不同专业方向专业知识领域与知识单元表

知识领域 核心知识单元 选修知识单元

1 会统

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财务管理、企业经营统计、经济预测与决策 宏观经济分析、环境核算理论与实践、统计学史

2 金融

统计 风险理论、期权期货定价分析、金融统计分析、保险精算学 货币银行学、金融数学、统计学史

3 统计

精英 非参数统计、贝叶斯统计、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 数学分析研究、高等代数研究、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学建模、数学史统计学史

在主干课程基础上,增加实验与实践课程模块(如统计软件、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理论与实践、概率统计建模、基于数据驱动的统计建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突出实践应用能力。课程设置服务于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实现,在彰显专业特色的同时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统计专业技能,对应用行业背景知识能有所了解,步入工作岗位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教学方法方面,为保障“分阶段、双分流”模式运行,各阶段教学任务与教学方式架构如下图所示。

基础师资主要由我校承担基础学科教学学院的教师组成,承担高等数学等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任务;核心师资由我校统计学院师资组成,主要承担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外延师资来自于国内外重点大学、研究所、统计局以及省内外知名企业和金融保险行业,承担与学科前沿紧密结合的专业主干课程以及实习实训的教学任务。

针对统计学专业基础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多、难掌握等特点,学科基础课以教师讲课为主,要求学生专业基础类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专业主干课采取“任务驱动+协同”式的课堂教学,“任务驱动+协同”式教学方法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教学角色协同互动、关联课程协同教学的特色,专业主干课要求学生至少修满20学分。无论是学科基础课还是专业主干课,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电视录像、VCD光盘等多种电化手段配合教学,制备CAI课件辅助教学外,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Bibo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堂内外的互动,优化授课效果。

模式运行的教学任务与教学方式架构示意图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方面,针对“FWSC”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长期的教学探索,对于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基于“分阶段、双分流”的“三联三进三支撑”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堂、校园、社会联动;学会方法、运用方法、创新方法递进;基础理论教育平台、实践演练平台、创新研究平台支撑。

“三联三进三支撑”实践教学体系以完全学分制为教学管理基本制度,第一课堂注重课堂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注重校园课外活动,第三课堂注重社会实践,三个课堂都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的运行制度,进而形成“三个课堂”联动的循环型提高,即:一方面学生利用课堂实践教学所学知识运用到第二、三课堂,另一方面通过互动收集学生在第二、三课堂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聘请校内专业名师和企业教师进课堂进行能力提高式教学。基于三课堂联动教学,按照专业目录调整后的知识体系以及渐进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原则,建立分层次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新专业目录的调整,促使高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这种变化。“FWSC”(厚基础、宽口径、分阶段、双分流)模式坚持社会经济市场对人才的客观需要与学校条件相结合的原则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深入分析不同岗位对统计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新的专业学科要求和就业岗位需求确定统计学人才培养标准;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和强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从源头上把好教育质量关。在“FWSC”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一方面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提高统计学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重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教育模式、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三个层次搭建“大统计”背景下以精通数据分析为导向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多层次、多样化的统计专业人才,进而形成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以期推动同类高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设与改革。

参考文献:

[1] 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平. 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 统计研究,2010(2):4-6.

[2] 张勇. 统计学一级学科建设与中国统计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统计研究,1999(1):11-14.

[3] 李宝瑜. 统计学一级学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 统计研究,2004(8):3-5.

篇(8)

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在我国所有的独立学院中,经济管理方面的学生人数是最多的,而在经济管理专业里,金融学又是独立学院学生最感兴趣的专业之一。然而,从这几年独立学院金融人才的就业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并不成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尝试对独立学院金融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的定位

因为一本和二本院校是培养研究型金融人才,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金融人才,所以独立学院应该定位为培养应用形金融人才。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含义是:

1、知识方面:应用型金融人才理论知识够用,比一本和二本学生知识方面要精,就是掌握金融核心理论,掌握以后工作中用的上的知识就可以,放弃过于深奥的金融理论知识。比高职院校学生要深,这样独立学院学生比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发展上就更有后劲;应用型金融人才应该具备如下知识结构:(1)工具类知识,指英语、C语言、文献检索方面的知识;(2)人文类知识:指政治理论知识、文史哲知识、艺术体育知识、素质拓展等;(3)自然科学知识:指高等数学方面的知识;(4)专业基础知识:指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证券投资,资本市场,保险学方面的知识;(5)专业知识,指一些专业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

2、能力方面:应用型金融人才需要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体现在四个方面:(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获取金融专业知识的能力;(2)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4)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金融产品开发的能力。和一本及二本学生相比,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突出特点是动手能力强,上手快。

3、素质方面:应用型金融人才应该是综合素质高,文理渗透,具有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好,有创业意识,掌握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外语表达能力好,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爱心和责任心等素质。

二、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及策略选择

(一)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必须分专业方向进行培养,比如可以分为银行类,证券类,保险类和理财类方向,实行“2+1+1”的培养模式,实施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一前两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第三年根据社会对金融人才需要的变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和独立学院本身的师资条件分专业发方向进行培养,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程,最后一年是继续学习几门专业选修课程和做毕业设计。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照搬一本、二本重点院校的培养模式,强调学习完整的金融理论体系,授课教材使用重点院校的,理论学时过多,实践环节太少,导致独立学院学生感觉消化不了,难度大,枯燥无味,学习金融的兴趣大大下降。

2、没有针对三本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照搬重点院校的授课方法,导致教与学脱节,一头热一头冷,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3、教学内容与金融实践脱节,学生毕业后难于上手。

(三)策略选择

针对目前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上面问题,独立学院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应该选择如下策略:

1、有选择地开设课程。对每一门课程的开设是否有必要进行讨论,如果要开设,讨论怎么开设,不同课程的关系怎样,以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如何搭配。

2、坚持大类培养,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思想,开设专业特色课程。在专业选修课程里可以加入企业需要的考证课程,比如可以开设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的培训选修课程。

3、重点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软件模拟上机参观实践的学时数。

4、轻理论和数理,重实践和应用,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金融理论进行反复训练,选择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进行重点学习。比如可以选择保险营销和理财进行重点学习,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毕业后不至于找工作都困难,至少使得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存在下去。

三、独立学院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具体建议

1、调整学习内容

金融学里深奥的理论很多,有些金融理论需要用到复杂的数学知识,对于这些深奥的金融理论,如果在金融实务中应用不多,可以直接删掉,跳过不讲,有些金融理论虽然从整个学科理论体系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在金融实务部门中的应用却并不多。如果该理论在金融实务部门应用较广泛,我们可以使用最容易使学生理解的方式把该理论介绍给学生,很复杂的理论也可以使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介绍。金融学科里实务性的知识也很多,这些知识在老师眼里可能觉得很简单,甚至有教师感觉太简单了不值得在课堂上花时间讲解,其实三本学生恰恰是对这些看似简单的实务知识最感兴趣,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反复讲解。

2、因材施教

三本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他们一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差点,在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和重点院校学生相比也要差点。因此,对他们授课时教师要主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千万不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破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推行老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基本原理与学科前沿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同时还应该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中教师组织的教学内容,制作的教学课件,使用的教学案例,学生讨论的材料都要有针对性,即要适合三本学生的特点。

3、重视案例的应用

金融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几乎每一个金融理论都可以找到大量的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金融理论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尽量选择我们国家自己的案例,或者和我们国家有关系的案例,甚至可以选择学校所在地的案例,总之,要使学生感觉到案例就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和他们自己密切相关,这样的案例才更有吸引力。讲解案侧不要就案例讲案例,我们使用案例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那些深奥的金融理论,可能一个案例可以引出好几个金融理论问题,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金融学科实务性非常强,因此培养应用性金融人才就要重视社会实践这个环节。实践教学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渠道进行:模拟操作、参观学习和社会调查。

(1)、模拟操作

金融里面的银行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外汇交易等业务都可以在试验室里进行模拟操作,三本学生对金融业务的模拟操作非常感兴趣,这些业务的模拟操作不需要什么高深的金融理论做基础,有的金融业务可以在没有进行理论学习的情况下直接操作。因为金融行业的特殊性,金融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不太有很可能到金融实务部门去真枪实弹地进行实习操作,所以使用一些金融软件进行金融业务的模拟操作就尤其显得重要。学生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组进行模拟操作,学生的每一个金融业务的模拟操作都要有历史记录,并且要有成绩,模拟操作的每一步教师都要进行指导。

(2)、参观学习

篇(9)

二、金融风险管理创新课程建设措施

我们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三年的建设,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建设成同类课程中优秀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上传丰富的学习资源,在网站上开设学习沙龙板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力争建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团队,力争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都达到优秀。

2.1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要有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并取得优秀实际效果。团队之间要定期交流教学心得与经验,汇总发表教研论文,联合申报教研项目。另外团队之间也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定期发表科研论文,围绕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展开科学研究。同时,我们考虑聘请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邀请他们定期做报告,与学生分享金融、证券、保险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及发展趋势,另外也邀请他们定期在网上与学生交流。

2.2课程内容及载体

课程内容及载体中包括大纲、自编讲义、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案例库和第二课堂。制定符合培养计划、内容完整的教学大纲,并邀请国内其他高校老师以及金融企业专业人员进行论证。根据教学大纲自编讲义,要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念、方法,规避现有教材中出现的过难或者是不专业的现象,一轮讲授完毕后,要根据讲授结果进行反复修改,最后达到出版水平。为学生推荐丰富的参考书目,以及国内外与风险管理相关的网站以及其他院校的精品课网站。根据教学大纲和讲义,充分吸收国内外高水平的成果,建立多媒体课件,课件要来源于讲义,但不囿于讲义,一切以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搜集国内外关于金融风险的各种案例,附加该案例的分析及经验教训,分银行、证券、保险三个专题建立案例库。我们每月开展一次第二课堂,邀请金融企业的专家来做讲座,每次讲座中拿出半个小时,让专家与学生交流,也为学生答疑解惑。

2.3教学条件

建立金融风险管理网站。上传教学讲义和课件,设置文献库和案例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料,让学生及时掌握本课程最前沿的理论发展。在网站上开设学习沙龙板块,随时更新相关的金融新闻和评论,为师生提供学习交流、讨论答疑的互动平台,实现师生的即时互动;建立金融风险管理实验室,通过引进金融风险管理软件,使学生在实验室更直观地学习接触各类金融风险,并自己动手设计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学以致用。建立1-2个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机会走进各大金融企业,亲身感受学习金融企业的经营运作、存在的金融风险,以及风险管理措施。

2.4学生管理

通过网络创新课程的建设,使学生能够切实把握各类金融风险,能够形象掌握各类具体金融业务中的风险点,拓宽学生金融理论的相关知识面。并且我们考虑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与老师进行网络互动,使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设置科学合理的激励学生学习的奖惩机制,使学生通过适当的课内理论和课外实务作业的训练,充分理解并牢固掌握课程知识点。建立风险沙龙,在网站上建立一个“风险沙龙”版块,给出具体的情景模拟,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学生的排名,并且这一排名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考核因素。建立风险学苑,在网站上设置“风险学苑”的版块,将关于金融风险的热点问题和相关的作业训练题目,分专题列示,并实现师生学习答疑的互动讨论。

2.5课程管理

确保有高质量、规范齐全的大纲、讲义、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课程建设资料;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特别是在学习资源、答疑讨论、课程问卷、在线测试、课程作业及研究性教学等方面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在网站上实现在线考试,并且发放课程问卷,在问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

篇(10)

高职学校的财会金融技能教学内容涵盖面较广,教学内容相对复杂,主要包括财政、金融等专业性的基础课程,并且各个学科之间联系紧密。财会金融基本技能教学课程是财会金融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专业基础性课程,除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理论性以外,还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也就是说,财会金融基本技能教学必须要与实际的社会经济活动相互联系,借助于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完成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的实际用人需求来说,市场对于具有专业性财会金融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需求量,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增加。[1]

一般来说,高职学校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性理论知识行对欠缺,学生自身也没有较强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结构改变的背景下,学生从主观上希望能够在高职学校内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能够真正帮助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高职财会金融基本技能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点钞与假钞识别、小键盘与收银机的使用、常用office组件的使用(如word\PowerPoint\excel)。

二、高职财会金融基本技能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以及教育教学体系中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缺陷,导致实际的高职财会金融基本技能教学课程改革进展缓慢。下面就目前高职财会金融基本技能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一)教育教学观念传统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教学理念相对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推进。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强调教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最终目的,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培养。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重点过分集中在理论知识方面,特别是对于财会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严重缺乏社会实践活动,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际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

(二)财会金融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课程的设置不仅要符合课程标准下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也要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相联系,与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换句话说,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会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相悖,教学效果自然会大大降低。高职院校对与财会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标准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标准,已经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不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教学体系落后、教学内容陈旧等方面。不合理的教学课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严重影响学生的社会竞争力。[2]

(三)缺乏社会实践活动

财会金融基本技能教学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单纯的理论知识并不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必须要通过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消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由于传统教育理念以及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的财会金融基本技能教学严重缺乏实践活动。过分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三、高职财会金融基本技能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策略

(一)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导者。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学校要加强对财会金融教学课程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熟练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制定除了参照教学标准的要求之外,也要兼顾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

(二)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理论知识与学生实践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与社会上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带领学生走进企业见习,帮助学生了解实际财会金融基本技能。另外,还要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根本性变革,打破传统模式下由学生考试分数决定学生等级的制度。除了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之外,也要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检查,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具体来说,点钞与假钞识别以及小键盘与收银机的使用教学必须要借助于大量的实践练习来完成,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并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常用office组件的教学过程,则需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让学生在教学课堂上能够有充足的实践和练习的实践,保证教学质量。 [3]

现阶段,我国高职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在实际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存在有一些制约教学改革前进的因素需要消除。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对财会金融基本技能教学的重视,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才能更进一步的推动高职财会金融基本技能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玲.浅析对高职财会专业的教学改进[J].金融经济:2009(5).

篇(11)

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发现学生已分好几组,而且每一组前都挂一牌子:沙学股票有限公司、田生债券有限公司、中诚银行、学信保险公司。还在讲台立有一牌“专家咨询”(老师是专家)。我宣布上课后,一扮演老伯的学生随着音乐走进教室,唱着“最近我好烦,心很烦,过去没钱,好烦,现在手中有了钱,我也烦——”“唉”一声后,他说到:“现在我吃穿住不用担心了,手中还有20万元钱,我不知道该怎样用?怎样才能钱生钱?谁能告诉我?”话声刚落,只见“中诚银行”的“经理”马上说:“大伯,不用担心,把钱存进我们银行吧,既简单安全又有利息。”随后电脑放演课件,他向老伯讲解了储蓄存款的含义、储蓄的种类。另一“经理”又介绍了储蓄的特点;又一“经理”详细的跟老伯讲解怎样计算利息。老伯听后,点点头。

你刚唱罢我登台,“沙学股票有限公司”一“经理”喊道:“大伯,你过来,你应该炒股票,炒股赚钱多而且见效快。”(屏幕显示股票的涨落信息)然后,该经理就介绍了股票的含义及性质。另一“经理”接着讲解股票的收入来源(屏幕显示03年4月6日中石化的价格和07年10月5日的价格),该“经理”马上说投资股票收入多高,赚钱多快啊。另一“经理”又向老伯介绍了投资的技巧及投资的特点。

“田生债券有限公司”也不甘示弱,一“经理”大声说:“大伯,你别信他们,炒股风险非常大,弄不好会倾家荡产。你最好买债券。你看。”(屏幕显示:“国债热烘烘,买债起三更”及排队购买国债的热闹场面)该“经理”随后介绍了国债的功能、性质、偿还方式。另一“经理”介绍了金融债券的有关知识,又一“经理”讲解了公司债券的知识。接着他们为老伯计算了一笔帐。

老伯又点点头。

“学信保险公司”不甘落后,马上说:“大伯,他们所说的都有极大的风险。让我们真心帮你吧!我们认为你应该投资保险。”(屏幕显示:规避风险的投资——保险。显示了保险事故理陪的案例)“经理”向老伯讲解了保险的含义、种类。另一“经理”接着介绍了投保签约的程序,理陪的过程。又一“经理”就一些案例特别讲解了保险的作用。

老伯听完后,一脸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办?想了想,他走向“专家咨询”台。专家我(教师)就总结了该节课的内容,指出无论投资什么都存在风险,从而建议“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就理财之事,提出建议,应该分开投资,用一部分钱买债券,一部分炒股,一些钱存银行,一部分买保险,并说明了原因。

课后,学生还就这节课谈了自己的体会,认为这样的课,生动有趣,自己很喜欢,认为这样能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反思

该节课展示了不同于以往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创设教学情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就教师而言

这类活动课给以往那种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无精打采,或者做其他的事,甚至干脆睡大觉的死气沉沉的课带来了很多的生机,而更多的是给教师带来思考,促使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1. 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转变”

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照本宣科”,学生“照猫画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多的是注入式、满堂灌。在课堂中,教师把学生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学生没有自己的主动权,只需被动地听,机械地记就可以了。而现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使我们认识到:课堂上必须注意摆正教师的位置。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他应该去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己获得知识,应把侧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上,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参与了教学,才有利于我们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的“三转变”。即从“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转变,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从管、灌、压向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转变。

2. 有利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平时,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埋怨:“这一题我曾经讲过了,但学生不会做,做不对,学生真笨。”是学生笨吗?还是我们的教法有问题?任何教学都具有“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觉悟的同步提高,它要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这样的活动课,通过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搜寻材料,自主感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体会,感悟知识,提高觉悟。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记忆会很深刻,知识得以巩固,而且他们的观察、分析、评价、表达等综合能力也得以提高。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远比教师讲十遍更有效啊。

3. 创造了一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

这样的活动课给学生创造支持性、宽容性的课堂氛围,教师把鼓励带入课堂,把尊重带入课堂,把信任带入课堂,把理解和宽容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尊重和信任中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在理解和宽容中得到成长的快乐。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建立一种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为将来走向社会积累经验。

二、对学生而言

1. 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好奇心、新鲜感和实践性刺激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使得他们自始至终都专心投入,积极活动,热情参与,同时由于走出了课堂,接触了社会,又使他们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胆识,从而进一步丰富了知识的内涵,延伸了知识的外延。学生通过这样类似的探究、操作、体验活动,了解知识的获得过程,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机械接受和背记知识结构的被动学习方法。

2. 满足了学生“表现自我,体现价值”的心理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