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职计算机课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受生源质量制约,中职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能力,而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依葫芦画瓢”,独立思维能力被逐渐弱化,教学质量也每况愈下,明显与新课改要求不符。本文分析了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引导师生共同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效果。
1优化“教案”与“学案”
传统的教案是以教师和知识点为中心的,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只注重教师个人的经验和认识,很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充分调动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激情。在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教案为教师机械性地讲授示范性操作,学生再模拟完成这些行为,这对于本身就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中职学生来说基本是无用功。学案是教师为了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而准备的道具,它以学生和知识点为中心,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能充分理解有兴趣的参加,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学习活动中,在学案的指引下掌握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计算机技术人员。这正好适应了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培养高技术蓝领的需要,为企业输送有用的人才。当然,如何优化学案,实施的关键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花大力气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巧妙问答,让学生掌握知识起到“点拨”作用。计算机行业对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同时其工作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模拟,所以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企业用人单位,对实践教学的期望值都相当高,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教案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各方需求,只有合理优化学案才能培育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2 设计合理的学案方法
帮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是学案教学模式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学案一定要紧扣计算机课程标准,与学科自身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学案交流切忌长篇大论,语言短小精悍,点拨关键,直击结论,三言两语话问题。
一是要有强烈“刺激“的设计。在教学中,对某类知识进行简单的理论介绍之后,需要通过实践训练来刺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案中应尽可能涵盖对各个知识点的应用,但不要直接给出结论,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结果,并启发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结果。
二是要强化共研的设计。学生在对某知识点只有感性认识时,很难对其有深刻的理解,而这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强化。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学案中要以不同的形式多次出现,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提高熟练程度,彻底明白问题所在。另外,多年教学经验总结,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缺乏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困难面前比较畏缩,不善于动脑筋 ,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要切合实际,要循序渐进,让学生“微思考“就能达到目标,同时给“微聪明“的学生提高练习的机会,力争在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分层教学“。
3 计算机网络课程学案设计
学案设计必须是具体的、确切的、周全的、严谨的、妥当的且规范的。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设计了卡片填空式的学案,学生根据学案的引导进行上机实践,逐步完成学案空缺内容的填写,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教师抛砖引入,结合练习,教师再给予分析总结,可以说学案是学生平时练习和今后工作的有力助手。本文以“优化计算机”为内容进行学案设计说明。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前预习,由学生在学案引导下自行练习,出现问题互相讨论,引发思考。教师巡视过程中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再阶段性针对共性问题分析其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解决方案,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难题后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最后由教师总结,提升了学生理解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的灵活程度。这样一堂课下来,感觉很充实,有无限的动力,加深了理解,巩固了相关知识。经过多个教学周期的不断修改完善,形成基本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整套学案,在实践教学中检测学生基本应用能力。
4结束语
总之,优秀的学案既是锻炼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助手,又是今后练习和工作中的有用资料,但一份好的学案往往需要花大力气进行设计,教师不但要注重自己的教法,更应研究学生的学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尽管学案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于分层教学的效果似乎仍然不太理想,还需要在今后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袁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2(10).
中职计算机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其也是一项较为枯燥的学科,而中职院校的学生通常年龄较小,无法有效的集中精力,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保障教学可以顺利的开展并且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就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该方法通过建立教学情境的方式,使得学生提升了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从而使得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由此可以说明,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有其必要性。
1 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打破了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分析研究为主,老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积累经验,开拓思路,这样对知识点的理解就更加容易,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准备活动、指导行为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分析和研究。案例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素质教育,因为它是一种非常开放、动态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变成了教学过程的中心,成为了中心位置,学生以各种方式去解决案例中的问题,而且整个过程教师会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分享自己的想法,这对以后学生的职业生涯是有一个很好的锻炼。
2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分析
2.1 对于案例教学法来说,在计算机的教学中应用相对比较广泛。但是,有些课堂上虽然也应用了这种方式,但是并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和效果。因此,提升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高效性是教育工作中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采用具体的案例能够形象地体现出案例教学的相关内容,然后将其进行展现,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二,如果教师所选案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生动性,那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的高效性以及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第三,如果教学案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就可以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放置到案例教学中。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内容来设置案例。
2.2 案例教学的实施
第一,通常情况下,在课程进行之前,教师就要将相关的案例进行展现,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案例展示方式,一般来说,通过发送文字材料、选择多媒体的投影仪以及对案例进行播放或者是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演绎等等。这些方式主要是为了表现出出一定切合课程内容的情景。
第二,在案例提出之后,教师需要根据案例中的情景提出相应的问题,同时还应该根据已有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将学生引入到实际的问题中,通过对案例内容进行回放,对学生进行引导。将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进行探讨。在课堂上,教师所引用的探讨方式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最好是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经过讨论之后,学生们需要通过自身的思考给出方案。如果涉及到分歧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具体的答案。这样,学生们会提升对问题的记忆程度。达到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标。
第三,在案例教学模式结束之后,教师应该根据讨论的情况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这也是加强学生记忆的一个重要环节。另外,教师也可以在实验课堂上将问题的重点找到,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和探讨,可以将所学内容为基础,不断对其进行有效地延伸。另外,还可以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实际中。
3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在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并且在现今的社会中得到了普及,目前的各个行业中都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和工作,而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也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而在目前的社会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提升,这就对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中职院校开始对其计算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并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也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从而有效的推动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原有的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社会发展需求,而且原有的教学方法也严重阻碍了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中职教师在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时,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教学当中,从而对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开展形成了积极的积极影响。学生们在教学中树立了教学的主体地位,通过建立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自动的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从而可以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潜力,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的发挥,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计算机课程是中职院校的主要课程项目之一,计算机课程教学注重实践,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质量,使得计算机课程能够更好的开展。由于计算机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如果只是采用生硬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展开教学,就会使得学生无法有效的理解教学中的重点,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兴趣降低,从而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计算机课程中,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案例进行合理的设计,所选用的案例也需要与时代以及课程教学的内容相符合,这样能够有效的活跃教学的氛围,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教学可以正常的开展。
结束语
总之,案例教学法由于自身的特点,同时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更确切的说,它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索、合作、创新能力,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合理有效运用可以很好的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2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它有别于普通教育,而是将突出专业技能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一方面要具备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是要熟练掌握自己所从事专业领域的专业技能。计算机实训课不同于文化课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咨询者,而学生是主动获取知识者。计算机实训课是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在特殊的教学方式中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的一门课程。
1 案例教学法的本质
案例教学法即实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真实案例情境向学生展现问题,让学生处身于其中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真正做到了“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兴趣―学生主动搜索知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分享知识”。案例教学法有多种类型,要根据不同课程进行选择。在计算机实训课教学中一般选择案例练习法。
2 计算机实训课案例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实训课教学的现状如下。第一是中等职业学校具有素质较差的学生生源;第二是计算机实训课中使用的教材,普遍存在案例太简单,案例个数太少的情况;第三是计算机实训课教学仍旧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但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的目的了。计算机实训课教学面临着改革的需求。计算机实训课的教学模式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软件的构成形式、教学管理方式等。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就要做到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扩展到“以学生为中心”。
3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训课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课堂设计思路的具体做法如下。
3.1 案例前准备
具有一定的课程理论知识储备是必不可少的,在先期对理论知识进行一定的讲解,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再者就是要根据不同教学章节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比较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融合达到最好的讲授效果。
3.2 准备及筛选案例
在计算机实训课中,授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很好地进行案例编写或选择,因此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要选题准。案例教学的案例不能够是凭空捏造、脱离现实的,必须是现实问题的缩影,能够让学生进入到案例情境中,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做出对问题的反应。这些问题及处理方法在现实中是可能遇到的,在这种虚拟练习中学生够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案例教学的基础是要具有一个案例库,因此要结合计算机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编写。
3.3 案例讨论的前期准备
案例练习的前期准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案例练习中不提示具体实施规则,只是以题目附有简要解读提示的形式给予学生,同时要给学生阅读案例并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案例教学中给学生的前期准备是让其了解案例大纲,并让其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工作,例如要熟读案例,要明确案例的关键点;同时收集类似案例并能够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扩充对案例的了解信息,从中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有力证据。
3.4 分小组讨论
案例教学能够成功实现的关键环节是课堂讨论的进行。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进行模拟实际和合理分工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其中,从而经历了锻炼、获得收益。可以按照以下的要求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
3.4.1 实行组长负责制
随机或指定分组,然后确定角色。小组长要轮流当,讨论时实行组长负责制,注意小组的工作效率,有讨论记录,尽量每人都发言,最后形成汇报提纲。这样可以培养组长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4.2 突出团队精神
教师指导小组长把案例分析的工作细化,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具体任务。学生只有相互配合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4.3 形成书面讨论报告
书面报告一般情况下能够反映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学习态度。
4 结语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教学效率,减少教学时间,开拓人的思维,并且能够增强人的自信以及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具有融洽的关系并且形成良性循环的学习空间。教师和学生在此过程中要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地进行互动才能到达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1 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讲授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不高。采用项目教学或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很有作用。但单纯地采用项目教学或任务驱动法,容易使学生忽略计算机理论知识,而且对一些计算机专业术语掌握也不准确,有时会造成重实践轻理论的后果。如何更好地提高计算机课堂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经过笔者的探究,学案导学一种是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教学方法之一。
2 学案导学对中职计算机课堂的价值
学案导学是一种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边操作边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时,有更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让学生更加注重课前的预习,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有着重要作用。
实践课上,学生经常会在做的过程中迷失方向,为做而做,如不及时进行有效引导,容易产生迷茫,很多时候结果做出来了,却不清楚为什么这样做。学案导学可以指导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在课上对学法进行点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晰的思路,不会偏离教学要求和目标,并且通过要点的形式边操作边强化理论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案导学通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能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案导学通过学案的指导作用,
3 学案导学在中职计算机课堂中的应用
3.1 学案的准备
学案的设计,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所授课程,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要心中有数,学生课前应该预习什么,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去解决,这都是教师在编制学案时应该预先考虑的。比如在flash综合实例的制作中,由于操作的步骤较为复杂,很多学生做完上步就忘记下步,学案的设计要很好地帮助学生记忆相关步骤,但学案关于步骤的说明也不能过于详细,要留有学生思考的空间,不然不仅达不到学案导学应有的效果,还会养成学生的惰性。学案导学最忌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按照同一种思路去完成学习,这样的学案是限制,不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无从体现,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学案导学的关键是学法的指导,要重视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3.2 学案导学的实施
(1)课前预习,先学后教
预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学生顺利地消化课堂上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职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有预习习惯的同学更加少之又少。上课时,他们喜欢老师将答案或步骤直接告诉他,不喜欢进行思考,久而久之,教学更加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2)重点点拨,学法指导
职中的计算机课操作部分占很大比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教师演示,然后学生跟着做,学生很多时候学会了结果,却没学会方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有限。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演示不超过15分钟,在剩余的时间里,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学案对操作中的要点作出说明,并横向、纵向拓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3)小组合作,教师引导
课堂上,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分组时要注意优差生结合,如果小组分配的不合理,容易出现优者更优,差者更差。因此,学案中对于分组要做好明确的指导,让组内每个成员都有事干,共同提高,评价标准是组内每个成员都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如果优生在合作过程中不指导差生,自己的成绩最后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跟踪指导,实时答疑,同时要注意激励引导。通过小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4)检测学习,课后拓展
作品完成后,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展示,让学生相互发现问题,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教师注重总结,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评价学习成果。学案包含相应的评价表格,让学生对学习进行评价,包括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同学的评价、对老师的评价、对作品的评价。同时,要求学生学习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对学习成果进行归纳;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深化;并布置实用性强的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下次课进行展示。
3.3 要注意的问题
(1)学案不是教案,更不是实验报告
学案是给学生看的,学案要能把学习的重点清晰明了地展示给学生,能够准确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还能够对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学案的关键在于“导”,教学生方法,注重学法的点拨。
(2)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牢记自己引导者的角色,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进度,不断地巡堂辅导,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答、善于总结,注重引导学生的有效合作,及时激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在课堂里面充满兴趣和激情。
(3)注意分层教学,
中职学生每个同学的基础不同,所以在学案的设置时不能只考虑一个层次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注重对各种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探究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多关注后进生,对后进生要多引导、督促。
(4)学案设计的开放性
学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课堂上出现的突况往往是课堂的魅力所在。如果不注重课堂的实际情况,一味的按照学案按部就班,容易迷失教学方向,这反而限制了老师的发挥空间。对于突况处理,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素质能力的锻炼,注重业务水平的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案导学在计算机课堂中取得了较好成效,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广阔的前进空间,笔者会继续认真研究,使学案导学更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180-02
一、引言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之一,有着广泛的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基本概念、思想、原理和方法,并且具有一定的软件系统设计能力,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和日常事务性问题[1-2]。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该课程的综合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针对目前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目前面临的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认识不到课程内容的重要性;缺乏学习动力、主动性和自觉性;(2)学生的程序设计、调试能力薄弱,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对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体会不深;(3)教学学时较少,一般为32或者48学时。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集中在基本概念、原理的讲授上,而程序设计、调试等实践性较强部分通常只能点到为止,无法进行深入讲解和布置练习。
对于第一个问题,普遍采用的对策是引导学生重视课程;后面的两个问题,目前的解决方式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上,不同的授课者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会因情况而各异。本文作者承担着内蒙古大学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授课任务,面对目前该课程教学中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除了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层面的适当引导外,尝试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工作。
目前,一门课程大多采用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任务驱动教学[4]、案例教学[5]、问题教学[6]、引导教学[7]、认知教学[8]等。前四种方法侧重于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变新与改革,认知教学从讲授内容的本质出发,研究教学内容的认知过程。“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以高级程序设计(C或C++)为基础,内容涵盖“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工程”等,各内容之间既互相联系又比较独立,每一部分内容都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对于这样具有繁杂的内容并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仅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肯定满足不了授课的要求,同时学生也不容易掌握其内容。基于Zadeh认知原理的认知教学能够从牢牢抓住教学本质出发,深化知识的组织、粒化与因果关系,将所有知识融为一体。案例教学能够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本文将基于Zadeh认知原理的认知教学与案例教学两种教学方法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下称认知案例教学法)并应用到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借此加强学生的程序设计、调试能力,缓解因教学学时较少与加强实践能力间的矛盾。
三、认知案例教学法及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中的应用
基于Zadeh认知原理的认知教学是按照人类认知事物的规律进行教授知识,将教学知识组织、粒化、因果化,使学生抓住知识的本质,全面地掌握知识。其中,组织是对知识宏观的掌控,粒化是对知识微观的演化,因果则是知识之间的关联。因此,认知教学能够条理地、逻辑地、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是一种符合学生学习逻辑认知过程的科学方法[8]。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教学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在课堂内外对案例的分析、思辨为重点,目的是提升学生应用理论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形式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5,9,10]。对于认知案例教学法,首先综合考虑认知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内涵,认真分析课程的特点和内容,提取宏观知识点(教学内容)并把它们合理地组织在一起;然后对每个宏观知识点进行细化,得到微观知识点;接下来搭建宏观知识点之间、微观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得到一个课程的认知系统;最后在这个认知系统的基础上,对微观知识点或宏观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案例开展课程教学。
根据“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把“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工程”四部分作为宏观知识点,并用系统工程作为基点把它们关联起来;依靠采用的教材和使用的参考资料对这四个宏观知识点进行细化,并建立微观知识点的彼此关联,这样就得到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认知系统,如图1所示。图1中的宏观知识点和微观知识点形成了一个多层次、逐层深入的组织结构。每一层是其上层的粒化,每层的微观知识点之间、上层和下层之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依据图1所示的认知系统,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对底层一个或多个关联紧密的微观知识点精选有真实场景的应用案例展开课堂授课。为了能够成功地进行认知案例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层面的引导,较好地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课堂之外能够主动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完成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同时自主地学习和发现问题。对于教师,需要在图1的认知系统框架下,根据微观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仔细研究案例的内容,做好案例分析。明确给出本次案例教学重点讨论的问题、有关的背景知识、参考资料和预习要求,把这些内容文档化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找出具体问题,同时准备分组讨论提纲。注重程序设计和调试,布置相应的练习,要求学生提前熟悉程序,并准备调试结果。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相应的点评和讲解;并引导学生从一个问题的讨论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的讨论;最后进行小结和归纳。
认知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和调试能力,教学中布置的练习都有相应的应用背景,学生通过调试和设计程序对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一般一个案例包含多个知识点,学生的预习和准备工作缩短了授课教师讲授基本概念、原理所需的时间,这让授课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集中更多的精力去讲解实践性较强部分。经过三年的认知案例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效果良好。
四、结束语
本文把认知案例教学法应用到“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独到性之处。较好地处理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士良,葛兵.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M].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帝伊,马孝义,辛全才.“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计算机教育,2009,(22):11,68-69.
[3]王海燕.“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86-87.
[4]臧建莲.任务驱动法在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10:13-14.
[5]朱涛,马恒,刘强.专业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1):91-93.
[6]罗祖兵.教育学问题教学:涵义、价值与操作[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3):71-75.
[7]陈晶,刘益新.引导教学法的应用研究――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5):130-131.
一、项目教学法
(一)基本含义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二)核心
项目教学法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具有90%的积极性。
(三)步骤
项目式教学法的教学步骤为:
1.确定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2.计划:由学生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
3.实施:学生确定各自的分工以及合作的形式并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
4.检查评估:先由学员自己,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习行为特征等。
(四)作用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五)特点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1.对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项目教学法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由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练习技能。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试和安全防范技术实施的技能,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的弱点和漏洞的测试方法,能够分析信息系统安全需求,选择和运用安全防范技术的基本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职业素质。
(一)设计思路
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邀请行业专家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合广泛的市场调研,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的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
(二)项目的选取
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所有的内容都要以项目来贯彻,项目确定后,整个教学过程也就确定下来,所以项目的选取是关键。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要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首先,项目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项知识点;其次,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在网络安全中“攻与防”一直是矛盾的焦点,学生对此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因此,确立以贴近学校生活的校园网为学习情境,根据不同的能力需求,设立三个大的项目情境:校园网受到的各种攻击分析、校园网采用的主要防护技术分析、校园网主要操作系统平台配置,在每个大的项目情境下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案例和相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三)项目的实施
第一阶段,教师首先对项目涉及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模块化教学;第二阶段,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项目进行讨论并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第三阶段,各个小组成员确定各自的分工以及合作的形式并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工作。
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在教师指导过程中压迫注意把握好尺度,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
(四)项目的评价
项目完成之后,每个小组必须提交相应的实验报告,然后对项目实施及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包括三个方面: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最后就是对项目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吸取经验。
三、网络安全项目教学的几点设想:
(一)理想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项目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我们要把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观念,转变成为学生工作能力是否具备;要把看似漫长的、浪费时间的探索实践过程,看成培养学生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的过程;要从手把手教的过程,逐步过度到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项目来源与企业,应该是现实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一项工作,这就需要专业教师了解网络安全产业的市场需求,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如果让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专业教师的岗位实践能力会更强。
(二)设备的完善
一个项目的制作需要每个人都能上机操作,为了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知识很好地衔接上,尽快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次,设备的配置和完善,也将对项目教学的成功开展起到相当大的帮助作用。
(三)校企合作
1.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学校的学历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根据企业的市场需求设置课程。
2.有效地借助企业资源。学校的硬件设备有限,比较基础,一些高尖端的网络安全设备学校是没有的,通过校企办学,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些硬件资源,有利于课程的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是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际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项目教学法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我们都知道中职教育是与普通教育不同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其特殊性就在于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我国市场经济中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的专业性人才。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基础文化课之外,要重点学习本专业的专业技能。而计算机实训课是一种需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思维,全面发挥中职学生主观性的个性化教学方法,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的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
一、中职计算机实训课的现状
中职学校的学生相对普通教育的学生而言来说可能整体素质稍弱些,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学生家长忽视孩子教育
我们都知道在农村很多家长对孩子上学方面的意识不够,有些学生出身农村家庭,由于家长认为学生上学可有可无,导致了很多农村出身的学生对上学没有产生应有的意识,因此疏于学习,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于学习。
(二)计算机实训课教材与学生状况不符
一些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实训课教材大多是大专或者本科的专用教材,而这些教辅资料中的知识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对中职生而言都有些难度,不适合这些学生的学习。这样下来很多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心理,不愿意接受计算机实训课程。
(三)学校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单程性的授课方式,学生只是单纯的听课,难以融入课堂真正的学习中去,并且很多中职生毕业后发现自己所学知识并无用处,
其实,这种过于守旧的教学方法早已不适应如今的市场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必须要对学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让中职学校的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
二、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训课中的应用
19世纪70年代,案例教学法在美国哈佛大学诞生,它是指一种将案例作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围绕着一个特定的培训目的,把生活中真实存在过的情境加以处理变成典型化事件,变成一种供学生分析参考和解决问题的案例。让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讨论和独立思考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式。这种案例教学法是根据学生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疑点而精心设计而成的案例习题,可分为案例讨论、案例练习、案例导入以及案例结尾等多种方式,此法在应用后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很快就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广泛应用在了诸多教育领域。
在中职计算机实训课中,有很多的计算机软件需要学生去学习并掌握,比如切线画法、公差原理及标注、AutoCAD中画圆等课程,那么,在诸多的计算机实训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应该怎样融入进课堂中呢?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案例的选择与设计”、“案例实施”、“案例的总结与优化”等几方面进行: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案例
中职学校可以与企业选择进行合作,通过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还可以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条件,然后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通过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与优化教学项目,确定教学目标。此外,在设计项目过程中,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的文化基础外,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技术能力,比如我们现在要给一家企业做宣传海报和展板,就要在设计中将这家广告设计需要的photoshop等软件知识融入到这个项目当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知识。
(二)案例实施过程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下思路和需要的应用工具,让学生以一个应用者的角度来了解此项目的方案和过程以及想要达到的效果,直接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去,然后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开始实施,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们需要进行对信息的搜集、分类、设计项目方案、分组讨论和分工合作,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有目的的进行引导,最后由教师进行检查和评比。
(三)案例的总结与优化
案例在计算机实训课程中实施后,就要进行总结,学生可以跟来反馈自己学到的知识和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和同学互相交流心得。教师要对这个项目进行知识的梳理,有困难的地方可以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专业能力和形成自己的职业技能。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在中职计算机实训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一项非常有利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第一,通过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训课程中的应用,把该课程中的重点难题化繁为简,寓道理于情境中,不仅解决了教师们比较头疼的问题,也让学生深刻清晰的掌握了所学知识。
第二,可以激发起中职学校的学生们的上课兴趣,通过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知识讲解的生动有趣,学生们就会积极的融入进课堂气氛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还能够帮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而无害。
第三,运用案例教学法,老师们授课时候不再是平时刻板,教条的方式,会让学生们产生亲切感,进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空间,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四、总结
在中职学校中,提高学生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根本任务,这种把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对学校的课程改革有所益处,对学生更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对此,中职学校应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尝试将案例教学法融入进来,只有敢于进行改革和创新,学校的教育才能更有效,学生才能更受益。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7-0166-02
微课的出现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最终产物,也是因为在线教育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当前存在较多的在线学习方式都与微课出现紧密相关,包括新浪公开课、可汗学院、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翻转课堂、网易公开课等[1]。教师是当前微课开发以及应用的主体,因此教师为了保证微课的质量,必须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微课制作中充分融入计算机技术。
1微课概述
微课最早出现在美国的在线学习平台翻转课堂以及可汗学院,具体内涵为依据新课标以及实践的教学要求,将视频作为教学的载体,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疑点、重点、难点等重要知识点内容进行高质量讲解的过程录制下来[2]。有学者认为微课的教学目标应该足够明确,内容必须短小简练,视频时间要控制不超过10分钟,确保视频能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集中详细说明。针对具体的教学环节以及某一个知识点制作教学需要用到的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视频具有鲜明的主题,明确的目标,且内容排除繁冗[3]。学生能够通过移动设备参与学习微课内容,有助于最大限度利用时间,保证学习效率最大化。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微课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内容简练、时间短,学习者不至于会出现厌倦心理,而且由于微课集中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所以学习者能够更好集中注意力,迅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计算机技术存在于微课中的价值
微课与教学反思、课件素材、学生反馈、教学设计等密切相关,微课与教学课件、课例、反思、设计等单一教学资源有较大不同,其实微课是基于单一教学资源通过不断的发展形成的新的教学方法,计算机技术是创建微课的前提,且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关系到微课制作质量,也会对教学过程中微课的应用效益造成影响[4]。微课中需要制作微视频,因此需要利用到课堂拍摄式、不同途径的混合制式、软件制作合成、录屏式微课等多种计算机技术。为了保证微课的实用性,必须对微视频的实践容量进行充分考虑,确保实用性最大程度得以发挥,这样才能够使微课学习者的需求得以满足。要想保证微课与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必须重视计算机技术作用的有效发挥,另外完成一堂微课,还需要用到笔记本、手机、视频播放器等多种设备[5]。借助计算机技术中的格式转换功能度微课内容进行多种媒体格式的转换,可以使微视频的清晰度以及质量得到最大程度提高,保证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各类微课视频,教师能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计算机技术在微课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微课件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倡导微学习是微课开展的重要目的,另外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化学习,微学习必须要求具备科学的微内容,微内容的实现必须依赖微课件这一重要工具。微内容具体指的是非常小的信息单元,通过动画、视频以及文字进行表示,新闻、题目以及游戏是其具体内容。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微课件的制作能够有效拓宽应用空间,收到良好的成效,所以必须正确选择微课件制作的工具,只有保证微课件足够生动形象,学习者才能够更加高效的学习。微课件领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具体表现为微课件内容的制作工具以及编辑模式上。当前信息技术得到更大发展,微课件制作不仅仅使用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等工具,多种综合性技术开始被应用,逐渐搭建了一个综合性计算机辅助制作平台[6]。
3.2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微课开发中
高水平的录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是制作高质量微课的前提,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开发微课内容。微课内容开发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学习微课的学生的满意情况,同时还会影响微课开展的效益。随着信息技术更快的发展,微课录制出现了更多样的设备以及方法,使得微课有了非常坚实的技术基础,除此之外,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也加快了微课的开发。开发微课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非常复杂,如果对象是教师个人,征集评审式是微课开发建设的主要模式,如果对象是机构或者学校,项目开发式是微课开发建设的主要模式。开发微课具体包括几个阶段:发动宣传、后期加工、审核、设计选题,所以只有确保各个环节都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才能够使微课开发质量得到最大程度保证。
3.3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于微课制作流程中
微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微视频视作的过程,为了提升微课质量,必须尽可能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不断完善制作微课的流程,不断丰富微课制作的方式方法。微课制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步骤区分,步骤一为微课课题的选择,也就是说微课可以选择课堂中具体哪个教学点实施微课的录制;步骤二是完成微课教案的编写,微课的时间通常必须保证在10分钟之内,这一限制的存在不是简化内容的理由,所以仍然需要在微课中纳入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及方法、布置作业等内容;步骤三是课件制作与微课的正式录制,同时还有必要通过ppt进行微课内容展示,所以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对ppt内容进行合理设计;第四个步骤是录制微视频,也就是将准备好的微课内容让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进行展示,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环节中必须学会选择合适的录制方式,一般使用较多的有采用录屏软件或者摄像机加黑板等。总而言之,计算机技术是制作微课中每一个步骤的支撑和基础,也是微课制作不断改进的必要工具。使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不断完善微课制作流程,不断更新微课制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微课的灵活性以及简便性,使得微课制作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最大程度保证。
4微课制作中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要求
微课制作具体包括制作混合方式、录制桌面屏幕、拍摄数码设备、多媒体软件制作类型等不同方式。然而因为我国微课出现的时间不够长,计算机技术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该不够规范,也就是说微课制作还没有出现统一标准的技术规范,这样容易造成微课质量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在下文将具体分析当前认可度较高的几类计算机技术规范。
4.1计算机屏幕录制技术要求
如果需要借助录屏软件内录,教师在电脑上操作、演示以及讲解的内容可以选择屏幕录像专家、会声会影、Camtasia Stu-dio等录屏软件进行,也可以选择交互白板自带摄录软件进行录制,另外声音同步录制可以选择麦克风或另外类型的语音输入设备,具体有以下技术要求:
(1)通常录屏的分辨率选择1280*720或者选择1024*768。
(2)视频录制后的输出格式应该为 WMV 或MP4。
(3)输入声音保证为双声道,要足够清晰,音量保持适中,保证微课解说的声音协调于背景音乐比例。
(4)如果利用视频混合制作微课,选择相近于视频分辨率的分辨率。
(5)视频质量必须保证平稳的图像过渡、具备较强的稳定性、确保播放足够流畅。
4.2多媒体软件制作类要求
如果软件制作选择会声会影、FLASH、3DMAX等动画软件、多媒体PPT讲解等,其制作也可以选择课件制作工具Cap-tivate 、Story Line等完成。具体有以下技术要求:
(1)若具有交互性学习内容,一定要符合SCORM。
(2)若不存在交互性内容,输出格式必须为 WMV或 MP4,必须保证可以在网上进行在线学习。
(3)主体部分选择1024*768、800*600等通用分辨率。
(4)质量要求为动画流畅、清晰,声音必须保证清晰,确保与画面完全同步。
4.3摄像部分技术要求
这个部分的完成,可以借助具备视频摄录功能的所有设备,包括智能手机、电脑摄像头、DV、摄像机等,将可能要用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拍摄记录,视作微课制作素材,通过计算机技术对这些素材实施处理。具体有以下技术要求:
(1)视频格式为WMV 或MP4 格式。
(2)视频帧率应该是每秒25帧,扫描方式应该为逐行扫描。
(3)通常分辨率设定为1280*720或720*576 。
(4)输入声音应该保证为双声道,清晰度要足够,音量要确保合适,保持微课解说声与背景音乐相协调。
(5)视频质量必须保证稳定的图像、清晰的对焦以及合理的构图。
4.4混合类微课要求
借助拍摄、内录、制作、合成等手段,对上述几种方式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制作成微课素材,借助计算机技术对这些素材进行编辑和相应处理,使其成为最终的微课教学视频。具体有以下技术要求:
(1)制作过程中应该选择相同的分辨率,统一高与宽的比值为9:16.
(2)制作后最后输出的格式为wmv格式或 mp4 格式。
(3)组成混合视频中的各个视频制作要求要符合上述介绍的三种标准。
(4)保证画面流畅、清晰,声音足够清晰,前后音量大小保持一致,整体保持适中音量。
5结束语
微课出现后,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应用,微课中视频是最重要的内容,而视频的制作主要需要依赖计算机技术,而且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制作的水平关系着制作完成的视频质量。所以必须更深入研究微课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保证计算机技术最大程度为微课服务,不断提升微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帆,沈来信.基于 SS2H 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设计[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6(1):195-199.
[2] 王磊,任成刚.计算机技术在微课领域的应用浅析[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1):6-6.
[3] 顾玲芙.中高职校电工电子课程中微课制作教学设计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5(8):30-31.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往往付出甚多,但收效甚微。很多情况下,德育工作并没有真正从实质上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德育内容理论化,远离生活实践,忽视学生年龄特征;德育方法简单化,强调灌输说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德育形式单一化,注重教师权威,忽视学生主动型”等德育弊端,极大地阻碍了健全思想道德的形成。
新时代的教育观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赋予学校德育以新的、符合时代的内容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应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贴近学生思想道德需要,引导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成为具有主体道德素质的人。
中等职业学校特色德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德育。特色德育必须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必须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得到社会公认。学校德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政治说教,更应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育人内涵,开展特色德育,努力做到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
1 教书育人――德育与学科教学相渗透
通过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要求任课教师要摆脱德育工作枯燥而空洞的说教,要结合本学科特点,开动脑筋,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如德育课教师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创业观。通过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文明礼仪》知识讲座,使学生树立法律意识,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在计算机课上,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荣与辱”、“生命安全和谐”等案例,要求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制作动漫作品。语文教学则强化写作的实效性,将应用文、演讲稿、新闻焦点的分析等作为写作课的重点,建立了“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在专业课教学上,学校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室即车间、实训即生产”的理念,突出“学中做”、“做中学”。依据学生实际状况,实施项目驱动和案例教学,教师提出任务,学生自主创意,小组交流,师生共同点评,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培养为主线,打造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这些活动和形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切身感受,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养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升了就业创业的综合能力,同时也确保了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当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我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在授课教案中增设了德育专栏,利用每节课的三五分钟的时间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德育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2 活动育人――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特色德育
“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新形式在学校活动的各个层面百花齐放,形成了中职学校的特色德育,即文明德育、快乐德育、和谐德育、阳光德育。
2.1 以雷锋活动为载体,发展文明德育。
开展校园志愿者活动,由青年教师带领学生志愿者到文登天福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倡导“关爱老人,弘扬雷锋精神”,将学雷锋活动落到实处,将德育工作融入公益。既是学生倡导社会新风、奉献自我、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我、自学成才的一种途径。
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文明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倡导校园新风正气,活动方式符合学生心理成长过程需要,完全摆脱说教式教育模式,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开展文明修身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宣传、实施、总结展示三个阶段,结合各班级自身情况,依靠班主任、学生会干部、班干部三支队伍,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大意识,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对于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成果进行了深入总结,使同学们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全校上下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文明,人人进步的良好氛围,达到预期目标。
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抓手培养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塑造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全校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文明习惯,学生在活动中能够相互学习,通过各种活动体验,用实际行动来证明雷锋精神跨时代的永恒价值,达到了弘扬雷锋精神的教育目标。
2.2 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形成快乐德育。
在形成快乐德育的过程中,相继开展的“我是校园大明星” 、情景剧 、卡拉ok比赛、迎国庆文艺会演、迎元旦会演、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学生学艺术、爱艺术、展才华的意识,真正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培养高雅情趣的功能。学生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快乐的抒发着对国家、对集体、对幸福生活的祝福,展示青春的责任与理想以及积极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2.3 以法制活动为载体,形成和谐德育。
学校充分发挥了法制副校长作用,定期请法制副校长来我校进行安全教育讲座,举办专题法制讲座(报告)等主题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安全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增强了安全法律意识,掌握了基本安全法律常识。
学校还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懂得并掌握公民应知必会的基本安全法制常识。通过开展《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礼仪常规》的行为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安全法律常识;通过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以及安全自护教育,培养了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意识、交通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自我防范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2.4 以心理活动为载体,塑造阳光德育。
学校开展的“塑造阳光心灵、放飞青想”的主题活动,心理特色突出,内容丰富,活动多样,采取了宣传板、心理健康讲座、电影赏析等多种方式,在广大师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又添了精彩一笔。
①“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德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这阶段的活动中,健康心理主题班会活动不仅是系列活动的铺垫和基础,更是该阶段活动的总结和深化。通过班会不仅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提高了学生的心理认识,引起广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人际关系对于个人成长意义的思考,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使大家享受到一个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
②以特殊群体为重点,为孤残弱势学生奉献爱心。学校注重孤残弱势学生的心理健康,树立了“身残志坚,追求美好”的理念,通过对他们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困惑的调查,想出各种解决办法,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心理疾病,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模式,思维模式,从而改善自己的性格,使他们有能力自主处理生活中的种种困惑,达成自我人格内部的基本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