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育部科技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6 16:01:2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部科技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育部科技管理

篇(1)

一、生本理念的自我理解

生,一是学生,二是生命。说学生,重在“学”,即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有学习的需求和必要;说生命,重在“命”,即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行动,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本,一是本人,二是本质。说本人,即学习知识的是学生本人;说本质,即学生的本质中具有探寻未知的冲动和需求。可以理解为:学生天生具有学习新知识的心理要求,天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不能剥脱他们作为主人的地位;他们也是社会中活生生的人,不缺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们感情丰富,情绪多变。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做“学习打印机”——输入什么材料打印出什么材料。我们要做的是:想尽办法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积极性,让他们体味获取知识后的那种成功感觉,创设情境或其他教育机会让学生把喜怒哀乐都表现出来,感悟生命的酸甜苦辣,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人生,在感悟中更好地学习。于是,就如郭思乐教授所提倡的:让学习提升生命质量,此质量不但是物质,更是精神。

二、生本理念在班级管理的应用

1.相信学生。

作为班主任,尤其是刚做班主任的新老师,往往忙得焦头烂额,忧愁烦恼;更不妙的是:学生不领情,管理效果不好。这些勤奋的老师,负责任的老师事后就想不通了:我如此付出,为何学生还不能达到我所要求的呢?问题就在于:老师是一个人在想办法,一个人在做事,完全做了学生的“教育保姆”,学生成了“侍候”对象,学生没成为他本应成为的主人,哪能体味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在工作中,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管理的事就交给学生管理,让学生参与的事绝不放过机会。比如,让全体学生一起编写出班规班训,还发动家长参与修改完成;学生自己制定违反班规校纪的处理措施,家长补充完成,从而,学生对于自己在学校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烂熟于胸,极大提高了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就因为班规是他们自己定的。再比如,把班级管理权交给全体学生,每人都可当班长也都要当班长,每人管理一天,那一天,能交给学生的大小事情都由他们处理决定,我只在其中提醒处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管理一天下来,写出感想和体会及还没管好的方面,通过反思,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这样,学生不但能具体参与班级管理,真正做主人,锻炼管理技巧,提高管理水平,还能在反思中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即在学习中感悟人生。

2.当好参谋。

相信学生能做好很多事,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做,这是生本理念的具体运用,但学生毕竟经验不足,处理事情不够稳重,教育者不能当甩手掌柜,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身边,当好学生的参谋。比如,管理中值日班长跟同学发生矛盾了,可以让班长说说当时的处理方法及态度,分析同学为什么不服管理,矛盾的根源在哪里?接下来怎么处理挽回局面,其实,很多时候,班主任不用出什么主意,在值日班长自己的分析中就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所要做的是:教会学生碰到问题了,学会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而这是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相反,如果事无巨细都是老师处理解决,学生就失去这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缺乏作为完整的人应该具备的能力。班主任不但在班级管理中当好值日干部的参谋,而且应当小组长的参谋。小组长怎样团结好小组成员使小组立于不败之地呢?班主任更要当好每一个学生处理师生矛盾、生生矛盾、亲生矛盾的参谋,在当参谋的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思考如何化解这些矛盾,更进一步,思考怎样避免矛盾产生;如此,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处理问题的还是学生本人。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升了一个境界,作为自己的主宰在完善自己。

3.当好欣赏者。

放手学生管理班级,很多老师不敢也不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有:不相信学生,没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的管理成果。学生管理班级肯定不像老师亲自管理那样井井有条,平静如水,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缺陷,出现此起彼伏的小波澜;然而,我们要做的是:放低眼光,抛弃苛求的心态,用欣赏者的眼光欣赏学生的劳动成果,一切将会变得如此自然:学生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管理的,管理的目的一是学习管理,二是在管理中暴露自己的缺点,给老师提供教育的契机。所以学生管理成功了,是成功了;管理出现问题了,也是成功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何愁有之?就让我们当好导演,当好军师,当好看客,让学生在我们的身旁,在眼前,在本属于他们的舞台上尽情表演。让我们做智慧的育人者,学生前程的“规划局长”,运筹帷幄的指路人,把一切锻炼才能的机会、感悟生命的时刻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各项技能的强者,精神生命的强者。

三、生本理念在课堂教学的应用

篇(2)

一、动手操作“围不成”,思维陷盲区

在第一次磨课中,我根据“操作——观察——推测——验证”的模式进行教学,先出示四根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分别是6厘米、7厘米、8厘米、14厘米,然后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围,看哪些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小棒围不成三角形。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后,对于6厘米、7厘米、14厘米的三根小棒,学生一致认为围不成三角形。通过交流反馈,学生聚焦于这样一个问题:6厘米、8厘米、14厘米的三根小棒到底能否围成三角形?认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只有两个学生,这个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1)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方法是否存在着局限性?学生围三角形所使用的小棒是我提供的,这样得到的结果只具有相对性,而不是普遍性。另外,学生对操作材料的选取是无意识的,这样也剥夺了学生思考的自主性。(2)学生建立的三角形表象是以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作标准的,那么在小棒的材料选取上,是否存在客观性?小棒是立体的,在围的过程中很难达到相邻的端点相连,导致大多数学生都说能围成三角形。究其两点,我发现在整个操作活动中,学生没有发挥空间想象力,那么他们的探究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二、动态演示“变平了”,发展想象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如何激活学生的经验,并借此学习新知,是我重新思考的问题。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操作活动显然抑制了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建立有普遍意义的推理模式呢?我从三角形的呈现角度和平面图形在教材中的应用进行考虑,决定动态呈现三角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感悟三角形及三角形三边的变化,从而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抽象理论的得出奠定基础。

(我先从三角形的三条边导入教学)

师: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

生1:两条很短,一条很长。

生2: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

师:现在有三条线段,分别是4厘米、5厘米、6厘米,想象一下,能围成怎样的三角形?(多媒体展示围成的三角形,然后我将围成的三角形动态演示,引发学生的想象后进行验证演示)

1.如果将6厘米换成7厘米,想象一下,三角形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3:变扁了,另外两边斜下去了。

2.如果把6厘米换成8厘米,想象一下,三角形会变成什么样?

生4:更扁、更矮了。

3.如果将6厘米换成9厘米,想象一下,三角形会怎样?

生5:更扁了,快要立不起来、撑不起来了。(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使学生发现两条线段连起来已经和9厘米的那条线段重合在一起了)

4.如果将6厘米变成10厘米呢?

……

以三角形一条边的动态变化为切入口,我抓住三角形三边关系中的一个变数,让学生从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出发,体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生用自己的体会来理解“撑不起来”的三角形、“更扁更矮”的三角形,这样就突破了原来思维的临界点,从而得出结论:两边之和等于或者小于第三边时无法围成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则可以围成三角形。

三、引导交流“三组边”,提升思考力

根据动态演示,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初步明晰,接下来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关注三组边的比较上,即如何认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此过程中,我依旧给学生提供想象的平台,让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理解和体验。

师(出示三条边为4厘米、5厘米、6厘米的三角形):刚才我们让6厘米的边不断延长,发生了很多变化,现在我们将6厘米的边缩短到5厘米,想象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生:变高,变细了。

师:如果我将6厘米继续变小,想象一下,还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只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师:现在我将6厘米变成2厘米,另外一条边为4厘米,现在这两边之和是6厘米,比第三边5厘米长,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能。

师:如果变成1厘米呢?

……

篇(3)

【案例】

“丁零零……”第一堂语文课的铃声与往常一样响起,语文老师与往常一样大步走进教室,师生间与往常一样例行了起立、问好、请坐的“公事”——一切就绪后,老师告知大家:今天要学习新课《鼎湖山听泉》,并板书了课题。

正在“一切如常”之中,秋风却不甘于独自“浪迹”野外的寂寞,居然闯进打开着的窗户到教室来凑热闹,教室里顿时凉爽起来,老师和学生们感到一阵惬意,精神为之一振;随即,各自的目光也不由自主地关注起秋风来:

紧靠教室前门的那扇窗口,窗帘没有拉开,一阵风来,窗帘朝里飘了起来,又落了下来,把临窗而坐的两位学生兜头蒙住;坐在里侧的男生赶紧从头上撩开窗帘,往墙边一撇,刚想把注意力转移到听课上来,却又一阵风吹来,再次将窗帘往上飘起,将他俩兜头蒙住。男生又马上撩掉窗帘,往墙边一撇,用手按在身边的墙上。眼看风静了,男生想把手腾出来关照桌上的东西,不料风儿越发放肆起来,增加了频率和力量来吹窗帘。那男生发现仅用一只手按着窗帘一角已抵挡不住风力,只好猫着腰半站起来,腾出另一只手来帮忙,按住了窗帘两个角。风儿使劲吹着,窗帘中间朝里鼓了起来,饱胀得好像要撑破了一般。这情形,学生都看了个清清楚楚,一个个忍俊不禁,嘻嘻窃笑;而老师也干脆歪脖侧脸似笑非笑地看“笑话”。那男生忽然感觉到自己已成为学生和老师注目的“焦点”,一下子尴尬起来,紧张起来,想抽开帮忙的手坐下来,偏偏秋风不买账,他稍稍一松手,窗帘便立刻飞起一角,险些再次飘扬起来。如此这般,三番两次,老师抑揄地送了一句:“这么点小事,就没办法解决了吗?”正所谓一语点醒梦中人,听老师这么一说,有几个“机灵鬼”一下子动了灵机,叫道:“快拉开!把窗帘拉开呀!”那男生终于也想到了这一招,慌忙把窗帘抓成一把,“嗤啦——”一声,拉往一边的墙背后,仿佛与窗帘一道进了避风港一般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原以为可以静下心来上课了,未曾想“风云再起”!没了窗帘的遮拦,秋风便长驱直入,“冲”进教室来淘气了。首先遭殃的又是窗口男生:一张供老师坐班批阅作业用的课桌,面对面紧挨着他的课桌,上面堆着几大摞练习册、作业本,一叠数学簿堆在最上一层。由于作业本太薄的缘故,风一吹,便“嘶喇喇”地一页一页掀开,甚至成本成本地掀到一边,掀起到桌下。这本来应该怪秋风淘气得过火了,可那窗口的男生也许以为这是由于自己拉开窗帘犯下的过错,也许是觉得自己坐在那个位置责无旁贷的缘故,因此,他几乎是本能地迅速站起来,伸手去捡那将要跌落下去的本子。刚捡起一本,又掀下一本;再捡,再掀;快捡,快掀……男生真个措手不及了!学生们再一次忍俊不住地哄笑起来;而老师这一次则不再言语,只是默默地笑看着,那眼神分明是在告诉他也在告诉大家:就没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终于,又有人领悟过来:“快关上窗户呀!”

……

秋风被关在窗外,一场意外的“插曲”落幕了。老师当即宣布:“今天不学新课了,咱来写写秋风跟我们玩游戏的故事,好吗?”“好!”学生们异常兴奋,一扫以往作文课那种赶鸭子上架般的无奈。于是,老师只提示了一句:“今天秋风与我们玩了两个回合,先是掀窗帘,再是掀本子。”接下来便让学生自由写作。约30分钟后,学生纷纷顺利完稿,其作品大都文通句顺、饶有趣味。

随选一例如下:

调皮的秋风(丁洁佳)

秋风送爽,大地阴凉。调皮的秋风时时要和我们玩耍,把少女刚理好的披肩发吹乱,把工人刚运来的黄沙吹得满天飞……

就在这当口,我们课堂里也有一件事发生了——

上午,一阵悦耳的轻音乐响过,我们正准备上语文课,秋风光顾了我们的教室。它把向着前走廊的窗帘吹得鼓了起来,活像一个超大型“猴子屁股”,只是它不是红的而已。靠在窗口坐着的韩淳同学被窗帘兜住了,忙将窗帘撩开,又把它朝下拉,好让它不再鼓起来。可是秋风的劲儿太大了,怎么拉也拉不下去。老师见了,只好上前去帮忙,“哧啦”一声,把它拉往一边的墙后,“隐蔽”起来,这样,秋风就找不到它了。

可是,秋风好像淘气的小孩子,怕大人却不服小孩,老师“出手”时它只能眼巴巴看着,老师一走,它又来劲了:吹不到窗帘,它干脆把靠在窗口课桌上的簿本吹得满地跌落,越来越有劲,那势头分明是在说:嘿,你不让玩窗帘,我就吹本子,看谁玩得过谁!韩淳就坐在放簿本的课桌跟前,又该他倒霉。

他一手按着叠着的簿本,一手要去捡掉落的簿本,可是伸手去捡本子时,另一只手就够不着簿本堆,风儿又吹飞了本子,他顾此失彼,都忙不过来了……这真个是按下葫芦瓢又起来了!

老师在一旁眯着眼,有点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就没办法了吗?”这时,还是坐韩淳身后的壮志聪明,他灵机一动,伸手把窗户关了上去,这样,窗口的一场“风波”才算平息,我们都舒了一口气。

【认识】

这是数年前由林宣龙老师上的一堂语文课,是我们真真实实听到的一堂课,林老师以这堂课为素材写成的教学故事还在市教学故事征文中得了奖,故事在相关学科网发表后被很多教师转贴借鉴。上文的叙述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这堂课原是阅读教学课,执教者原是准备带领学生阅读理解课文《鼎湖山听泉》的,然而走进课堂后,在秋风的“启发”下,立即“调转马头”改上即兴作文课。

这堂课,学生仅用30分钟左右时间,能一气呵成写出这样的作文,即使是经周密设计、悉心指导,也未必能有这样的效果。因此,我想说:这虽然不是一堂典型的作文课,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作文课。从这次即兴习作课中,我们至少得到了两个启示:

其一:精彩无法预约,机会稍纵即逝;动态生成的教学境界,要在捕捉“亮点”中创造。

在教学的视野中,所谓“亮点”,是那些能够让人猛然间心情为之一喜、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的细节性教学事件,这种教学事件可能来自于学生,可能来自教师,也可能来自教学场景中的其它事物;这种教学事件可能是一个发人深醒的质疑,可能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假设,可能是一种独辟蹊径的策略,可能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表达,也可能是一种让人始料未及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意外”。作为教师,谁不希望自己在讲台前迸发才情、挥洒智慧?谁不希望自己燃起一个个“亮点”,创造一个个精彩?但是,精彩总是难以预约,“火花”往往稍纵即逝,如果没有灵机一动的敏感,是无法企求这样的教学境界的。试想,上面的案例中,如果不是金秋十月,不是凉风送爽,而是烈日当空、酷热难忍,抑或是十冬腊月、寒气逼人,谁能保证我们教室里不紧闭门窗、打开空调,在与窗外世界隔绝的狭小空间中消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人造”冷气或暖气呢?如果不是在教室里,不是在这样一个打开窗却又没拉掉窗帘的窗口,而是在空旷的运动场,抑或在辽阔的郊野,谁又能看到淘气的秋风撩动窗帘、吹走本子这一幕呢?如果不是学生们对窗口的这道风景引起了特别的兴奋和注目,同时老师也对此产生了兴趣,动了“移情别恋”的念头,而是大家都视若无睹、无动于衷,谁又能保证师生之间能如此默契、如此轻松地上完一堂毫无准备却大有收获的作文课呢?

实践证明:教育的“经典”未必是刻意打造的结果,课堂的精彩是老师于迷乱之中捕捉“亮点”、在转瞬之间产生顿悟的一种特有智慧。

其二:计划关注“常数”,现实迭生“变数”,动态生成的教学境界要求放弃“计划”创造。

笔者认为,常数,是教学过程中受必然性支配的可以预期的确定性现象、事件,教学计划即是这种预期的文字表述;变数,是教学过程中超越必然性制约的不确定现象、事件,它无法预期,教学计划通常只能对它进行可能性的预测。传统理念下的教学,“常数”构成其主流,教者习惯于追求计划的顺利实现,而“变数”则被忽略甚至被视为导致教学“失败”的根由而被排斥。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常数”与“变数”是相对而言的,是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有机互动的过程。有些情境,在教者看来是“变数”,但在学生看来却是“常数”;有些情境,对学生而言几乎是完全未知的“变数”,而对教者也许是早有预料的;再有些情境,对师生双方而言都是预期之外的“变数”。课堂教学,事先有个完美的设计和周密的计划,以便教学能在“轨道”上行进,抓住“常数”展开,这对于达成基本预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把计划视为铁律,“不可越雷池半步”,那就无异于自套枷锁,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根本追求在于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达成高效学习,进而实现最佳发展,因而,只要能引发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并得到最好收获,我们不必盲从计划、死搬计划;恰恰相反,为了效果,应该动态实施计划,随时超越计划,必要时甚至应该完全改变计划、放弃计划,充分彰显作为教师所应有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性。

就如上面案例,秋风光临出现的有趣情景,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致——这是“变数”,假如老师唯计划是从,生怕“浪费”了时间、耽搁了进度,那么,他,他的学生,也许此生再也难遇这样“怦然心动”的教学机会和“文思飞扬”的练笔机会了。因此,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敏感,还是一种敢于放弃的教育胆识、教育气度。我想,这种胆识和气度也应该是教师真正达到智慧境界、成熟境界的重要标志。

篇(4)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配方颗粒;传统汤剂;芍药苷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between the dispensing granules and the decoction of Buyanghuanwutang. Methods TLC and HPLC methods were carried out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Results TLC indicated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dispensing granule and the decoction. The HPLC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nd used for taking the contents of paeoniflorin in dispensing granule and the decoction of Buyanghuanwutang. The contents of paeoniflorin in dispensing granule were only one sixth of that in the decoction. Conclusi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two preparations are similar, but the contents of paeoniflorin are different.

Key words:Buyanghuanwutang;dispensing granule;decoction;paeoniflorin

本研究通过对补阳还五汤的传统汤剂与中药配方颗粒剂的不同极性化学成分进行薄层层析(TLC)比较,并以芍药苷为指标成分,建立其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含量测定方法,以探讨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之间的异同。

1 实验材料

LC-6A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SPD-6A紫外检测器;电子天平(BS224S,Sartorius德国);超声清洗器(AS3120A,中国天津)。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芍药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36-200527)。汤剂处方中各药材均购于太极大药房成都春熙店;配方颗粒由深圳三九现代中药有限公司提供。乙腈为色谱纯,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薄层色谱定性比较

补阳还五汤传统汤剂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按日处方量称取补阳还五汤各味药材,加10倍量水,浸泡30 min,煎煮20 min,滤过,药渣再加8倍量水,煎煮20 min,滤过。合并两次滤液,减压浓缩至400 mL,得补阳还五汤传统汤剂浓缩液。量取其浓缩液50 mL,用石油醚(60~90 ℃)萃取2次,每次30 mL,合并石油醚层,减压浓缩至干,残留物加乙酸乙酯1mL溶解,即得供试样品H1。取石油醚萃取后的水层,挥去残留的石油醚后,用乙酸乙酯萃取2次,每次30 mL,分取、合并乙酸乙酯层,水层备用。将乙酸乙酯层减压浓缩至干后,加乙酸乙酯1 mL溶解,作为TLC供试样品H2。取水层,挥去残留的乙酸乙酯,再以水饱和的正丁醇萃取2次,每次30 mL,弃去水液,将正丁醇层减压蒸干,残留物用乙醇2 mL溶解后加至硅胶柱内,先用氯仿30 mL洗脱,弃去氯仿液,再用氯仿-甲醇(8∶2)70 mL洗脱,收集洗脱液,减压蒸干后加甲醇1 mL溶解,作为TLC供试样品H3。

配方颗粒供试品溶液的配制:按日处方量准确称取与传统饮片相当量的配方颗粒,混合,加入沸水400 mL溶解,即得配方颗粒溶液。量取该溶液50 mL,照上述补阳还五汤传统汤剂供试品的制备方法制备配方颗粒供试品P1、P2、P3。

分别吸取供试液H1和P1各10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8∶2)为展开剂,展开约15 cm后,取出,晾干,在紫外光灯(365 nm)下观察,然后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显色,日光下观察斑点的数量及色泽的深浅。

分别吸取供试液H2和P2各2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8∶2∶0.2)为展开剂,展开约15 cm后,取出,晾干,在紫外光灯(365 nm)下观察斑点的数量及荧光的强弱;再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显色,日光下观察斑点的数量及色泽的深浅。

分别吸取供试液H3和P3各3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65∶35∶10)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约15 cm后,取出,晾干,在紫外光灯(365 nm)下观察,然后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显色,日光下观察斑点的数量及色泽的深浅。

结果补阳还五汤传统汤剂供试液和配方颗粒供试液的荧光斑点数量基本一致,但供试液H1、H2和H3的斑点比供试液P1、P2和P3的斑点更明显;喷10%硫酸乙醇液加热显色后,也显示了相同的结果。

2.2 芍药苷的含量测定

2.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Intersil-ODS C18(5 μm,4.6 mm×

150 mm);流动相:乙腈-水(15∶85);检测波长:230 nm;流速:1 mL/min;柱温:室温;进样量:10 μL。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1]

精密量取补阳还五汤传统汤剂浓缩液25 mL,减压浓缩至干,加60%乙醇50 mL,称重,超声振荡10 min,加溶剂补足减失的重量,放至室温,3 000 r/min离心10 min,精密量取上清液10 mL,加60%乙醇定容至100 mL,摇匀,用0.45 μm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传统汤剂供试品溶液。另精密量取配方颗粒溶液25 mL,按传统汤剂供试液制备方法操作,制得配方颗粒供试品溶液,取上清液10 mL,加60%乙醇溶解,定容至50 mL,摇匀,用0.45 μm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作为配方颗粒供试品溶液。

2.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经五氧化二磷减压干燥至恒重的芍药苷对照品7.1 mg,加50%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0 mL,作为对照品溶液1,浓度为0.071 mg/mL;然后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加50%甲醇配制成对照品溶液2,浓度为0.035 5 mg/mL。

2.2.4 标准曲线与线性关系的考察

按上述色谱条件,精密吸取浓度为0.035 5 mg/mL对照品溶液1.0、2.0、4.0、8.0、12.0 μL,分别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以芍药苷进样量(μg)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Y=1 759.1X-6 453.4,r=0.999 9,线性范围为0.035 5~0.426 μg。

2.2.5 阴性对照实验

按日处方量取除赤芍配方颗粒以外的其他颗粒,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得阴性对照溶液。精密吸取阴性对照溶液10 μL,按上述色谱条件进行分析。结果阴性对照溶液在芍药苷色谱峰保留时间附近未见干扰峰,说明所确定的色谱条件可以用于芍药苷的含量测定。结果见图1。

2.2.6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10 μL芍药苷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记录峰面积,计算,RSD=0.67%(n=6),表明仪器的精密度良好。

2.2.7 稳定性考察

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10 μL,分别在0、2、4、8、12 h进样,记录峰面积,计算,RSD=1.85%(n=5),表明供试品溶液在12 h内测定结果稳定。

2.2.8 重复性试验

精密称取同一批样品5份,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进行测定,记录峰面积,计算,芍药苷平均含量为0.054 mg/mL,RSD=1.94%。

2.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量取已知芍药苷含量的样品5份,等量加入对照品,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进行测定,计算加样回收率。结果见表1。表1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略)

2.2.10 样品测定

按照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分别制备配方颗粒和传统汤剂供试品溶液各3份,依次编号为1、2、3。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 μ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计算各样品中芍药苷的含量。结果见表2。表 2 样品中芍药苷含量测定结果(略)

3 讨论

本实验对补阳还五汤的传统汤剂和配方颗粒剂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采用TLC定性比较了不同极性提取部分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两剂型中的化学成分种类无显著性差异,但传统汤剂薄层斑点的色泽较配方颗粒更为明显。其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实验以芍药苷为对照,曾以乙腈-水(17∶83)[2]为流动相,但实验发现乙腈-水(15∶85)可使芍药苷与杂质峰分离情况更佳,且峰的对称性好。方法学研究表明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等结果良好,测定结果可靠。HPLC比较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传统汤剂和配方颗粒中芍药苷的含量约差7倍,提示配方颗粒工艺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改进。但也不能据此就否认配方颗粒,尚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特别是药效实验数据,才能证明两者的优劣。

【参考文献】

篇(5)

关于延长高级专家,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离、退休年龄的几点意见

根据国务院国发〔1983〕141、142号文件及劳动人事部劳人科〔1983〕15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贯彻意见:

一、关于延长高级专家,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离、退休年龄的审批权限和手续。

1.杰出的高级专家的暂缓离、退休,由其所在的主管局提出意见,送人事局审核,经市人民政府审定后,报劳动人事部汇总。待国务院批准后,由劳动人事部通知执行。

2.教授、研究员以及相当这一级职称的高级专家延长离、退休年龄,须经其所在的主管局审定,报市人事局汇总,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人事局下通知执行。

3.副教授、副研究员和相当这一级职称的高级专家,以及对高级职称不分档的和未颁发职称条例的行业的高级专家延长离、退休年龄,须经其所在的主管局审定,报请市人民政府的主管委、办批准后执行,同时抄送市人事局备案。

4.国发〔1983〕142号文件规定范围内的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延长退休年龄,经其所在单位报请主管区、县、局批准后执行,同时抄送市人事局备案。

二、对《暂行规定》第四条(一)项中“有重大贡献的高级专家在其退休后提高退休费比例”,可按以下幅度掌握:

1.国家统一颁发的特等、一等、二等奖(如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等)获得者(集体奖指主要发明人或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劳动英雄、全国先进工作者,可提高退休费比例15%。

2.国家统一颁发的三、四等奖(如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省、市、自治区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统一颁发的科技成果一、二等奖获得者(集体奖指主要发明人或作者)、获得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授予的特等劳动模范、劳动英雄、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的,可提高退休费比例10%。

篇(6)

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历史教学》编辑部

二、征集对象

全国普通高中在职历史教师

三、征集时间

即日起至2013年9月20日(电子稿及纸质稿须在9月20日之前寄到,逾期不再受理)

四、内容要求

1.征集的优秀教学设计,不限教材版本,但必须是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模块(1、2、3)的教学内容,必须是一节完整历史课的教学设计。

2.征集的优秀教学设计应未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过。

3.征集的优秀教学设计须为作者本人原创,严禁抄袭,如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必须标明出处。凡发现有抄袭内容,取消征集资格。凡由作者单方引起的侵权纠纷,责任由作者自负。

4.教学设计格式要求:

(1)所有征集的优秀教学设计须采用统一模板形式(参见附件1),提交电子稿(WORD文档文件)、邮寄纸质稿,页面设置请使用A4纸,上、下、左、右各留边距2.5cm,行距为1.5倍,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五号字体。

(2)作者须提供以下信息: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参见附件1)。

(3)优秀教学设计正文不超过5,000字为宜。

(4)文中的标题层次请依次使用:一、二、三……,(一)、(二)、(三)……,1.2.3.……,(1)(2)(3)……,①②③……

五、作品提交

1.优秀教学设计电子稿,请用附件方式,发送电子邮件至(“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电子信箱),邮件主题和附件名称的格式均为“必修×——××省·××市(县)——设计者姓名及学校。

2.教学设计纸质稿邮寄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西北师范大学260号信箱(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邮编:730070。

3.优秀教学设计提交截止日期

2013年9月20日24时止

篇(7)

首都财经管理学院

北京财经管理大学

北京财经管理学院

北京财商学院

神州大学

北京中加工商学院

北京京文国际学院

北京商贸大学

北方交通工程学院

华北工业大学

北京英迪经贸学院 .cn

北京高级财务管理专修学院

青岛远洋大学

山东文理学院

山东建设学院 .cn

青岛现代经贸学院

山东经济信息学院

山东城市学院

华东财经学院

上海同济医科大学

上海华文外国语学院 &.cn

&.cn

上海城市建设大学

上海工商学院 .cn

长江科技学院

西安信息技术学院

西安工商管理学院

西安工业科技技术学院

西安工业科技学院

西安建设科技学院

&

陕西国防工业技术学院

南京科技管理学院

南京金陵科技管理学院

江苏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都市建设学院

江苏理工职业学院 ―

石家庄工程管理学院

华北建筑工业学院

华北建筑工程学院

中原工业大学

河南科技师范学院

杭州建设管理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学院 .cn

广东科技管理大学

广东经济管理学院

福建海峡经贸技术学院

福建经济贸易大学

常德经贸学院

湖南经济管理大学

山西信息工程学院

山西远东外国语学院

沈阳盛京大学

对外经贸管理学院

武汉建筑职工大学

江西赣南学院 .cn

安徽城建大学

四川华商学院

兰州对外经济贸易学院

上大学网去年就曾连续两批《中国虚假大学排行榜》,先后罗列了150所不具招生资格、没有办学资质、涉嫌非法招生和网络诈骗的虚假大学。短短一年后,该网站又“揪”出了60所虚假大学。上大学网内容总监谌江平说,这些“李鬼”大学的发现,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网友提供的信息和咨询。

目前,《上大学网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三批共公布了210所学校。查询名单发现,绝大部分虚假大学都很“高大上”,起名时往往喜欢用一个“大名头”,多数以“中国”“华北”“华东”或者一些高校集中的大城市名称为开头。谌江平笑称:“这批虚假大学标榜北京的最多,有15所,上海有6所,好似跟大城市捆绑在一起,更让人信服。”

通过百度查询6所号称位于上海的上榜“大学”发现,这6所学校都有“官网”。7月14日下午,除华东财经学院的官网已无法打开,其他5所学校的网站依然运行,首页上几乎都有学校简介、招生信息等内容。官网首页放置着多张学校的相关照片,包括学校机房、宿舍、校园招聘会、学生毕业照等。上海城市建设大学亦设有“图文快讯”滚动播放学校以及学生活动的大量照片。

这些学校网站都自称为“某某大学或学院官网”,但是,我国正规大学的网站都会采用教育机构专用后缀“”,而这几所虚假大学都采用“.com”或者“.cn”或者“.org”为后缀。打开这些学校网站的具体信息,发现有学校的信息只停留在2008年,长江科技大学网站上的新闻图片等信息甚至与学校本身和教育无关,并且已有几年未更新。

“目前还没有接到有上海考生因为这些虚假大学网站上当受骗的投诉或案例。”7月14日,上海市教委热线透露,这些虚假大学网站不可能有教育部门统一分配的学校机构代码,考生在报考时不可能填报这些虚假的大学。

那么,这么多的虚假大学网站为何层出不穷?对此,上大学网分析认为,有200多所虚假大学网站,依靠兜售伪造毕业学历证书获利。“绝大多数的虚假网站网页上,都有快速办理该校学历文凭的小广告,正规大学不可能贴出这种广告。”

每年高招期间,虚假大学网站都会出现,却为何屡禁不止?分析认为,要想彻底消除虚假大学网站,并非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一家之事,需要各级网监主管和监管部门、各大网站域名注册供应商、相关正规高校、各级各类用人单位人事主管部门、公检法等社会各界联手,从各个环节防范和打击,才能让虚假大学网站及其背后的不法分子无处遁形。

篇(8)

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高水平的科技专家,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非常适合进行自由探索式的、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实践证明,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高校的科技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面,它肩负着对全校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管理政策的制订、实施,以及对科研项目、科研组织、科研效应等方面进行管理的重任,对高校的科研乃至整个高校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要求对高校的科技管理进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使高校的科研成为现代经济健康、快速、稳步发展的动力源。

一、科学技术的创新依赖于科技管理的创新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本质,只有创新的科学技术才是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一生产力。一方面,科技创新是实践活动,科技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物质活动,科技管理是对科技生产力起反作用的第二性活动,对科技生产力起解放作用和保证作用。另一方面,管理活动的目标是追求效益,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管理的最大目标应该是追求科学技术的创新。换言之,有效的科技管理应该是符合创新要求,鼓励和有利于科技活动中的创新。因此,科技管理要为科技创新提供适宜的环境,就必须以适应时展变化的需要为目标,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2]。

科技管理创新就是一个根据科技活动的特点,通过对科技活动自身的规律及其外界环境与条件的发展变化的不断认识,通过对科技管理体系的完善和重构,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科技活动发展的过程。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既是时代赋予高校科技管理部门的使命,又是高校科技管理自身的需要。因此,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必须在观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扫除束缚科研、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理顺内部科技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动高校整体科技实力的提高。

二、科技管理的创新依靠科技管理人才的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经济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产生、获取、传播和应用。特别是高技术及其载体-人才,将是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最重要的资源依托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资本。管理的观念也在由重视对物的利用转向重视人的作用,以使管理系统适应环境的变化,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重点放在对人的能力的开发,积极性的调动,创造性的激发上。卓越的管理人才、优秀的科研人员是社会的稀有资源,其作用具有不可交换性。 从我国目前的科技管理现状来看,还没有一支科技管理的专业队伍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全方位管理。大多数的科技管理者都是非管理专业人员,他们科研业务水平较高,口头表达能力较强,但在管理方面主要根据前辈和自身积累的经验按部就班地进行管理,工作局限在重复性劳动的基础之上,很少有人从管理学的角度创造性地进行工作,顺应变化的时代,不断更新管理手段,因而很难对以前的工作有所突破。因此,我们要注重管理人员的培养,注重后续教育和创新激发,走出“以工作促管理,以管理促创新”的新路。

科技管理创新能力来自于管理者,正如科技创新必须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一样,科技管理创新必须调动科技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科技管理人员是科技管理体系创新的主体,科技管理创新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等。

科技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科技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创新意识在科技管理创新行为构成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科技管理人员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性成果质量的高低。外部条件和环境刺激科技管理人员产生出管理上的创新欲望和想法之后,潜在的创新能力就会对此进行判别和筛选,进而发展成为一定的管理创意,引导创新意识向着运用创造性思维、实现创新性行为及产生创新性成果的方面发展,为科技管理创新的具体实施奠定基础。

科技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是产生管理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科技管理人员合理知识能力结构一般涵盖对新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对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对科研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能力,对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能力,等等。具备这些知识能力的科技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和完成管理创新意识成功的可能性必然较大,而成功的创新管理经验又进一步丰富了管理创新主体的知识能力结构,为实现向更高层次、更具价值的科技管理创新做好准备。

三、科技管理人才的创新首先是意识创新

(一)服务意识创新

高校的科技工作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这也是教育部对高校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之一。科学研究的产生也要有适宜的温度,就像母鸡孵蛋一样,温度低了不行,温度高了也不行,只能在某一段最适宜的温度间才能孵出小鸡。同样,科学研究成果只有在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的适宜环境中才能产生,这就需要科技管理人员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上,多为科研人员着想,解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营造一个有利于科学家、科研成果产生和成长的环境。

(二)管理意识创新

强化科技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是科技管理创新的保证。在注重服务意识的同时,科技管理人员还必须以“树立服务意识,强化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效益”为指导思想,即通过提高管理效益来提高服务效益。

科技创新反映的是科技进步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要求对管理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管理创新必须与科技进步同步发展。经验对于管理是很重要的,但仅凭经验和直觉是不能做好科技管理工作的。当前科技管理人员在注重服务意识的同时,必须强化管理意识。科技管理中的管理意识,其含义包括3个方面:一是科技管理本质上是管理,科技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自己所从事的是管理工作,而不仅仅是事务性的服务工作;其次是“政策意识”,在管理实践中,深入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水平,敢于挖掘、触及和研究高校在科技管理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棘手问题;三是“理论意识”,在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中善于总结,及时将直接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同时加强对管理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3]。

四、科技管理创新还需要激励机制创新

动机支配人的行动,动机本身产生于需要。当科技管理工作中某种新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科技管理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激发创新意识 的内在动力。因此,创新动机是激发科技管理人员不断创新的重要内在因素。这些因素直接促使科技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过去、审视当前、思考未来,不断作出新的选择和决策,不断强化管理创新意识。

在科技管理激励机制中应体现实事求是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人都有一种追求公平的付出与所得的报酬,同他人的付出与报酬进行比较,所以在制定和实施激励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到科技管理人员在衡量自己的“投入”和“报酬”的相对值,充分发挥科技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篇(9)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12-0008-02

科技查新是科技管理部门为使科技成果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而产生的一项工作。我的科技查新工作从1985年开始直到今天,已走过了26年的历程。科技查新主要作用是提高科技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减少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和科技成果评审失准,保证科技项目的立项、科技成果的鉴定、评奖等工作的新颖性、科学性、公正性和正确性。而现在由于种种原因,科技查新已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因此,必须下定决心对科技查新工作进行整顿、规范和改革,不然,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科技查新机构将面临被历史淘汰的危险。

一、我科技查新工作现状

(一)科技查新机构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监管

我的科技查新机构主要由4个部分构成:(1)原家科委家一级查新机构;(2)各省、市级科技查新机构;(3)教育部设立的高校科技查新站;(4)其它部委设立的专业科技查新机构。

从这些查新机构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教育部设立的查新工作站管理比较规范。教育部迄今为止共计认证了四个批次67家科技查新工作站,这些工作站均设立在大学内,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统一管理。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于2009年6月发出了《关于规范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报告撰写的通知》(教技发中心函[2009]105号),制定了《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报告撰写规范(试行)》,自2009年9月1日起遵照执行。教育部办公厅二四年四月十三日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部科技查新机构工作的意见》。

除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以外的其它科技查新机构,由于2003年《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中取消了科技部对科技查新机构业务资质认定职能,以及科技部于2008年1月25日实施的科学技术部令第12号《科学技术部关于废止部分规章与规范性文件的决定》中废止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致使这些科技查新机构陷入了无政府状态,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对它们行使管理和监督职能,严重影响了科技查新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服务模式被动、服务内容单一

科技查新工作从诞生开始,25年来一直处于被动应答式服务,查新人员每天坐在办公室中等待客户上门,有客户则查,无客户则闲。而大多数的查新委托人往往在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科技成果鉴定或评奖前一个月,甚至是几天内才来查新,这使得科技查新机构要在比较集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查新工作,查新人员不得不加班加点的高强度工作,从平时每人每天一两个课题,暴增至每人每天十几个课题,因此科技查新报告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而在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科技成果鉴定和评奖结束后,科技查新课题又急剧减少,使得科技查新人员经常无事可做,白白浪费了人力资源。

大多数科技查新机构对课题进行查新,也仅仅对查新内容的新颖性进行判断,并出具查新报告。由于服务内容单一,所以查新委托人也仅把科技查新作为立项、报奖所必须走的过场,并没有从心理上认同查新的作用。如果科技管理部门没有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科技成果鉴定或评奖必须出具科技查新报告的硬性规定,则很少有人自愿、主动地来进行科技查新。

二、科技查新服务新模式探索

(一)建立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

成立科技查新行业管理协会或类似的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章程和标准,对查新机构和查新人员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建立准入制度,设立最低门槛,对查新机构的软、硬件环境等进行评估,达到标准后才能授予开展科技查新工作的资质。设立级别标准,对现有的科技查新机构定期进行级别评估,每个级别限定名额,实行首位升级、末位降级的动态管理,让所有查新机构都具有向上一个级别前进的希望和可能被降级的危险,以督促各级查新机构都能积极、认真地开展工作。

(二)查新员进行资格认证,定期进行知识更新培训

查新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查新课题的质量,因此,应对查新员实行全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认证资格考试,并对合格人员颁发从业资格证书,以保证查新从业人员队伍的质量。定期组织开办查新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请各行业的知名教授讲解技术发展现状、热点、趋势等,使科技查新人员的知识能够跟上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以便查新人员在查新过程中更好的把握课题,对课题内容做出准确的评价。

(三)拓宽业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

科技查新除了为科技项目立项、成果鉴定及评奖服务外,在专利分析、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等领域也可发挥较大作用,因此,应充分利用查新机构的软、硬件设备及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围绕信息收集、分析、加工,扩大科技查新工作的业务范围,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产品,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不断提升科技查新工作的辐射面。例如:帮助企业了解研发趋势、选择研发目标、预测研发前景、规避侵权风险、分析竞争对手、选择合作伙伴等。

(四)引入ISO质量认证和过程评价体系

衡量科技查新工作的好坏仅仅靠查新数量这单一指标很难科学、全面地反映查新工作的真实情况。而ISO质量认证标准是现代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结晶,它要求组织按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在科技查新过程中引入ISO质量认证可以帮助查新机构建立规范的查新业务流程和操作程序,使科技查新工作从用户委托开始直至最终提交报告的各个环节都处于监控之中,在科技查新过程中针对查新人员业务水平、服务态度和查新报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有助于督促查新人员认真负责,不断提高科技查新服务质量,增强客户满意度及提高自身信誉。

(五)建立科技查新互助协作平台,打造科技查新“云服务”模式

篇(10)

面向高校科技管理部门问卷调查的学校为江苏省境内从事科技开发工作较好的21所本科院校。样本点覆盖隶属于江苏省、教育部、国防科工委3个系统的7个城市的高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科技中介存在的必要性和职能的完善性

调查显示,80%的高校认为有必要成立独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75%的高校认为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应该挂靠学校科技或产业管理部门,25%的高校认为应该完全独立,没有一家高校赞同挂靠社会中介机构。

调查显示,90%的高校认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应具备的职能是:遴选学校科技成果;收集、整理企业的需求;策划、撰写项目商业计划书;帮助学校院系和企业申报各类计划项目;科技项目的跟踪和管理;高校科技网的管理;分配机制与激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在调查的高校中,58%的高校通过中介服务取得的技术合同额占全校技术合同额的比例低于10%,71%的高校科技中介业务的总收入低于100万元。目前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开展的科技中介服务主要涉及科技咨询和生产力促进项目,涉及到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服务项目如资产评估、风险投资服务则很少。

调查显示,80%的院校认为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最薄弱的环节是政策环境,65%的高校认为政府的综合服务薄弱,交易市场及条件也较为薄弱。

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情况

调查显示,2005年江苏省高校投入专项科技中介活动的经费,高校之间差异较大,从没有经费投入到最多投入金额为50万元,平均8.82万元。投入金额相对比较集中的是10万元,占25%的比例。从事中介活动的工作人员数(含兼职人员)从最少2人到最多65人差异较大,共有169人,平均8人。有20%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人员超过平均人数8人。其中专职员工127人,兼职42人。专职人员普遍是2~3人,有近一半的高校没有聘用兼职人员。工作人员学历情况:本科以上工作人员占89%,其中硕士及硕 士以上占45%,大专及大专以下仅占不到5%。职称情况: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有124人。其中高级职称占44%,中级职称占30%,初级职称占17%。高校从事科技中介服务的人员一般具有高学历高职称。

调查显示,47%的高校认为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专职人员应有3或4人,与目前多数高校现有的专职科技中介人员数2或3人相比差别不大。75%的高校认为需要雇用兼职人员。而目前仅有55%的高校有兼职人员。因此推断目前高校对聘用兼职人员做科技中介服务的兴趣增加。

65%的高校认为高校科技中介人才存在行业交流不足,中介业务培训不够的现象。表明目前高校科技中介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能力不理想。对高校科技中介人才的评价中,还普遍认为高校科技中介工作人员收入不够理想、待遇偏低,行业社会地位不高、社会认可度差,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

政策环境、经济效益等其他因素的调查

高校科技管理部门认为高校本身对科技中介机构提供的条件按照重要性排列,依次是经费投入、办公场所、政策支持、人员编制。调查发现,50%的高校科技管理部门认为高校中介服务所得的提成方式应该按照合同成交金额提成;30%的高校赞同实现上不封顶下又保底的提成方式;20%的高校选择将上述两种提成方式结合,实现的是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提成方式。

调查显示,90%的高校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对高校科技中介的指导和服务,在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制定适合高校特点的科技中介行业行为规范、服务标准、执业操守、违规惩戒等政策文件。

关于影响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有40%的高校认为主要因素有:收费标准过低,业务量少,产值不高;机构知名度低,业务水平有限,竞争能力较弱。60%的高校认为缺乏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上级管理部门支持不够,行政引导不足,缺乏经费支持,政府委托业务少等因素是主要原因。

面向江苏高校教师的调查分析

为了解和反映一线科研教师和科技管理人员对高校科技中介服务的需求和想法,我们同时对本省24所本科院校的教师作了问卷调查。其中省属高校17所、教育部5所、国防科工委2所。样本点覆盖3个系统、9个城市的高校,涉及文理工科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1200多名教师,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表提出了10个问题,其中有8道单项选择问题,1道多项选择问题,1道主观问题。

科技中介存在的必要性

调查显示,63.5%的教师认为有必要成立独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8.2%的教师认为无所谓,仅有8.1%的认为没有必要。大部分教师认为有必要成立独立的科技中介机构,意见较为集中。这说明广大教师对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有着较为迫切的需求。

52.4%的教师认为该机构应挂靠学校的管理部门,37.1%的认为该机构应完全独立,7.6%的认为需要挂靠社会中介机构。有2.9%的教师没有回答该问题。可以看出教师不希望高校独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挂靠于社会的中介机构,要么由高校管理,要么独立经营。

科技中介职能的完善性

调查显示,58.1%的教师认为,江苏省高校科技中介服务现状一般。对目前江苏省高校中介服务现状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20.8%和18.5%,基本持平;没做回答的占2.2%。总的来看,大多数高校教师认为目前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水平一般化。

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应具有的主要职能是横向科技项目管理,企业科技需求信息收集,高校科技成果、人才和企业需求数据库建设和管理,学校科技成果遴选。选择这4个职能的教师占60%以上。有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学校科技项目的商业评估、法律中介服务这两项也是主要职能。35%的教师认为项目跟踪管理、项目投标材料撰写应是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职能。

关于收取服务费的问题

对于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收取服务费的看法,认为需要、不需要及难以判断的分别是52.2%、27.2%、19.3%。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应该收取服务费。

如果收取服务费,采用何种收费方式及相应的比例?调查显示,赞同按照合同成交金额提成方式的,占39.2%;赞同按照合同成交金额和按照合同成交个数两种方式相结合并且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提成方式的,占30.2%;赞同按照合同成交个数提成的不到10%。10.2%的教师没有回答该题目。原因可能在于,部分教师对该问题了解不多,无法回答。

其他调查

对雇用兼职中介人员的看法是,认为需要、不需要、无所谓所占比例分别是48.8%、28.1%、20.7%。近一半的教师认为需要雇用兼职人员。认为不需要或无所谓的各占一半。

高校教师是否愿意接受高校中介机构洽谈到的企业横向项目?调查显示,高达79.2%的教师愿意接受高校中介机构洽谈到的企业横向项目,表明高校教师还是很愿意通过中介机构与企业合作。认为无所谓和没有必要的分别占4.5%和15.2%,比重相对较小。

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省教育厅应加大对高校科技中介的管理和指导,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五点建议

接受调查的教师共提出160条建议,归纳如下:一是要大力宣传,积极开展科技中介工作。通过宣传使广大科研人员逐步了解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另一方面高校中介服务机构应积极开展工作,加强对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服务。二是要建立网络平台及完整的江苏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省教育厅和各高校应建立网络平台,有关政策和信息;建设和管理高校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数据库,资料能够从网上录入、查询、沟通。由主管部门牵头,联系省内高校,建立一个完整的江苏高校科技中介服务系统。三是要给予相应的配套政策,引起高校领导的关注。政府应对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给予配套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为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四是要明确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定位。成立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要建立与现有政策、市场环境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模式。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职能、业务范围和办事流程。五是要在服务上下功夫,要多办实事,加强科研人员、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人员之间的沟通,真正起到桥梁作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市场化。

江苏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来看,江苏高校科技中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技中介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有关科技中介服务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乏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有效管理和规范,导致科技中介市场运行不规范,存在无序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科技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得到明确,非营利性机构的新型制度尚未真正实施,在政策扶持方面尤其是税收上缺乏有力的措施。

技术市场的发育还未真正成熟。目前,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建设,还没有形成大容量的、流畅的市场。高校科技工作的效益观念、市场观念淡薄,使大量科技成果游离在企业和市场之外。企业的需求也不为高校所知,造成技术供需的严重错位。

高校对科技中介服务工作重视不够。目前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监督管理、验收鉴定和报奖工作比较重视,管理已形成规范化、制度化,而对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和产业化工作重视不够,导致科技中介工作严重缺位。

科技中介工作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网络平台。高校科技信息交流多为区域内流通,系统内循环,而与企业的信息交流还不畅。

篇(11)

首先,进一步明确学校、学院和课题负责人的责、权、利,将管理重心下沉,充分调动院系与课题负责人的积极性;第二,进一步探索并完善科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法和途径,科研工作纳入工作量,并与学校考核、奖惩,职称评聘等挂钩;第三,引入科学的评价监督机制,完善成果实地验收等管理制度,对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和科技成果进行科学评价,加强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利科研成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供需直接见面或通过中介组织实行有偿转让。

构建学科体系框架 完善学科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

我校学科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特色,突出重点,按照“以特色优势学科为主体,重点发展特色学科,协调发展多类学科,以特色学科带动多学科发展,以多类学科促进多学科集群的建立,并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学科体系建设思路。在保持应用研究优势的同时,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目前我校已拥有涉及8个学科门类的22个一级学科,现有森林培育、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木遗传育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4个国家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植物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生态学、木材科学与技术5个部级重点学科。对林业重点学科给予多方面支持与倾斜,进一步增强我校林业学科的功能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紧跟发展前沿的研究方向,使其具备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和研究手段。根据我校的发展目标,建立了一个规模、层次、布局及结构合理,重点学科特色鲜明,符合林业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要求的绿色学科体系。积极探索和建立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有机结合的、有效的学科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专家在学科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学科评价体系。

培养高层次创造性林业人才 构建林业科技创新团队

坚持党管人才,树立“科教兴林、人才强校”的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服务人才。启动实施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计划,进一步完善人才使用和激励竞争机制。实施高层次、创造性林业学科团队培养工程,以重点林业学科建设为基础,吸引、遴选和造就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林业学科带头人。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建设若干个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科研团队,注重培养和引进“长江学者”、“杰出青年”,争取进入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坚决打破论资排辈和院系观念,在全校范围内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公平竞争,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环境。

构筑科技创新平台 提升科技研究水平

加强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建设

在国家“2 1 1工程”经费、学校投入和承担国内外科研课题经费的支持下,依托优势学科建设了一批教学型、研究型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实验室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目前,学校拥有国家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和北京市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开放性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建立了三倍体毛白杨等优良品种为主的林木良种基地、花卉苗木产业基地5个,建立了北京妙峰山研究实习基地、北京大兴沙地综合治理研究基地、北京密云水源保护林研究监测站、山西太岳森林生态定位站、重庆缙云山生态效益监测站。依托重点实验室和中心,培植了一批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

我校本着集中资源,优化管理,充分发挥效率的原则,出台并完善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条例》,规范实验室管理。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的投入,建立实验室运行保障基金,实施主任负责制,实现其相对独立性的运行机制。鼓励实验室与外界的联合与合作,构建学科方向齐全、布局合理、创新力量强大的研究平台系统。

建立工程 (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