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金融科技治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5 16:42: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金融科技治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金融科技治理

篇(1)

山东省积极加大金融科技支持力度,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鲁政发[2010]92号)、《关于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济银发[2011]65号)等文件,加强信贷、财政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通过贷款风险补偿、考核激励等方式,积极引导银行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新兴产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从2011年起,山东省建立了金融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今年以来省财政就拨付了8000万元补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科技贷款投放90亿元。以国家级高新区为依托进行试点,探索建立全省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绿色信息库,并与交通银行山东分行、齐鲁银行等开展合作,对信息库企业开辟绿色审批通道,承诺审批时间不超过5个工作日,贷款利率不高于同期基准利率的20%,有效降低了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期限和成本。

着力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问题。鼓励和引导银行机构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等特点,创新融资服务模式,不断扩大知识产权、股权、动产、应收账款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推广应用范围。进一步完善科技企业担保体系,支持设立了山东省科技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1.2亿元,努力为山东省科技企业提供专业化的融资担保服务。支持和推动威海市加大科技银行试点工作力度,当地威海商行、荣成农商行、文登农信社等纳入试点,知识产权质押、合同能源管理等科技信贷产品得到推广应用。截至今年12月末,受益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达到近5亿元,平均加权利率仅为6.4%.

全面拓宽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一是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规划指导,推动科技含量较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上市。近两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上市家数和融资额均占全省70%以上。二是大力拓展适合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渠道,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发行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省共有81家中小企业累计发行集合票据64.1亿元,发行额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居全国首位。全省中小企业私募债备案企业累计达42家;今年新完成发行18家,募集金额27.59亿元。三是积极发展服务于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各类基金,其中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累计到位资金5亿元,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20多亿元,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近100家。四是加快发展齐鲁股权交易中心。2010年,山东省建立了自己的股权交易市场-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目前该中心已完成公司制改造,形成了股权托管、挂牌交易、上市孵化、融资服务、综合展示和企业规范等六大平台功能,在股权交易之外,创新推出了信托、股权质押、私募债等多种融资方式,在全国同类市场处于领先地位。截至12月末,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累计挂牌企业达291家,实现直接融资近20亿元,带动间接融资近100亿元;托管企业405家,在全省设立了43家分支机构。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将在促进山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来源:山东省科技厅)

篇(2)

一、聚合多方资源,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合作模式

为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我行大力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民间社团的合作,汇聚多方资源,积极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合作机制。

一是今年4月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承诺在未来三年向园区内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不少于人民币500亿元的意向性授信支持,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是积极参与由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等牵头举办的“中关村TOP100”、“中关村创业之星”评选活动。我行已连续两年为参选企业提供金融顾问服务,得到了企业的广泛好评。

三是2011年会同中关村担保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北京信托、国信证券等机构联合发起设立开放式的“科技金融创新平台”。立足合作创新,凝聚各方力量,沟通探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债务融资、股权融资、财务顾问、PE主理银行、并购顾问等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四是与北京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其今年创新推出的中关村小微企业集合信贷计划,目前已与10余家企业开展合作,批量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五是与海淀区上地工商联合作,于今年5月联合举办“科技通”信用贷款签约仪式,走访其会员企业70余家,目前已为10户企业发放信用贷款2300万元。

六是与全球网开展业务接洽,积极探讨基于网络平台形式开展融资服务支持中关村示范区、海淀区、西城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模式。

二、集中专业力量,做大做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为更有效支持中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发展,我行自2008年起便开始深入市场调研,并结合企业需求特点及银行业务模式在北京同业中创新性提出专业化经营的理念,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的中关村“一区十园”中,陆续成立10家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并提供“专职人员、专属产品、专业服务”的金融支持。通过模式创新、集中专业力量,使得我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做大规模、做出亮点、做响品牌”的思路指引下,10家中心进行了各具特色的业务探索。如中关村中心紧密依托各类商协会创新产品批量服务客户,2011年末贷款余额突破20亿元;开发区中心通过与网商平台对接拓展了新市场、并提高了业务受理效率;截至2012年9月末,10家中心的小企业贷款余额、客户数量分别占全行的51%和42%,其中科技型小企业的贷款余额和客户数量更是分别占到全行的69%和60%,高于其他行业小企业贷款水平。

三、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科技金融产品竞争力

为了满足更多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我行不断创新,开发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和业务,切实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多元化选择。

一是推出“科技通”信用贷款产品。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轻资产”及有效担保不足的特点,我行于今年二季度创新推出信用贷款产品“科技通”,该产品适用于北京地区高科技企业,贷款额度最高可达500万元,期限最长1年,主要关注企业实质风险及第一还款来源、看重企业核心技术实力及未来成长性,产品无需提供抵押担保,同时对于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还可以申请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经信委及部分区县政府的贷款贴息,因此一经推出便得到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广泛赞扬及政府相关部门高度认可。在6月底推向市场后,短短4个月全行“科技通”已审批通过近40户企业、金额超过1.1亿元,其中27户企业已实现放款超过7000万元,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二是推出组合担保业务,满足企业资金需求。针对区域内优质存量抵押贷款科技型企业,我行推出“抵押+保证”、“抵押+信用”的“组合担保”业务,通过引入专业担保公司为第二抵押权人增加保证方式融资及根据企业合作历史、发展潜力提供信用贷款,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放大了抵押物融资额度,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三是大力开展集合信托业务,降低科技企业融资成本。2010年底我行与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等合作创新推出中小企业信托贷款,有效支持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该融资模式获得了北京市经信委的大力支持和鼓励,科技企业在获得上述信托贷款后,可向政府申请贴息,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丰富了融资渠道。今年前9个月我行已为近30户企业办理超过2.8亿元集合信托贷款,帮助企业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四是推出“置业通”产品,满足科技型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针对科技型企业购置固定资产的中长期贷款需求,我行于2011年推出“置业通”业务,用于科技型企业购置标准厂房,金额最高可达2000万元,期限最长可达5年,该产品可有效解决企业一次性付款购房对于生产经营现金流影响,得到了企业高度的认可。目前已在联东U谷工业区、通州枢密院工业区、中关村昌平园“企业墅”园区开展该项业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强化内外合作,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

针对包括科技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业务需求“短、频、急”的特点,我行不断完善内部机制,缩短业务流程,提高处理效率、加大考核力度。在审批机制方面实行“差别授权、垂直审批”模式,根据风险管理水平给予支行差别的信贷额度审批权限,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同时在分行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职审批岗,并向支行选派审批人,通过审批流程前移,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缩短审批时效。在信贷流程方面设立小企业信贷业务绿色通道,实行“双人调查、一人审查、双人签批”的5人审批流程,大幅缩短业务环节。在业务考核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相关指标考核权重并设置专项奖励鼓励业务投放,同时切分专项规模保障中小企业信贷额度。

除上述措施外,我行广泛聚集行内外各专业、机构条线力量,整合各方优势,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私募债、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广泛开展与创投机构、券商的业务合作,全力提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水平。目前已与北京市经信委、首创担保等就私募债、融资租开展初期业务调研,与启迪、达晨等创投机构进行业务对接,探讨投贷联合、股权质押等创新产品,我行将在大力推动融资业务的同时全力提升科技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满足企业全面金融业务需求。

五、未来发展愿景

篇(3)

一、可供出售债务工具投资减值的确认与账务处理

当可供出售债务工具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即表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例1:2008年1月1日,皇明公司按面值从债券二级市场购入星海公司公开发行的债券10000张,每张面值100元,票面利率3%,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08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市场价格为每张100元。2009年,星海公司因投资决策失误,发生严重财务困难,但仍可支付该债券当年的票面利息。2009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下降为每张80元。皇明公司预计,如星海公司不采取措施,该债券的公允价值预计会持续下跌。2010年,星海公司调整产品结构并整合其他资源,致使上年发生的财务困难大为好转。2010年12月31日,该债券(即星海公司发行的上述债券)的公允价值已上升至每张95元。假定皇明公司初始确认该债券时债券实际利率为3%,且不考虑其他因素,则账务处理如下:

2008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00万

贷:银行存款100万

2008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公允价值变动

借:应收利息3万

贷:投资收益3万

借:银行存款3万

贷:应收利息3万

债券的公允价值变动为零,故不作账务处理。

2009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收入及减值损失

借:应收利息3万

贷:投资收益3万

借:银行存款3万

贷:应收利息3万

借:资产减值损失20万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0万

由于该债券的公允价值预计会持续下跌,皇明公司应确认减值损失。

2010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收入及减值损失转回

应确认的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100万-发生的减值损失20万)×3%=2.4(万元)

借:应收利息3万

贷:投资收益2.4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0.6万

借:银行存款3万

贷:应收利息3万

减值损失回转前,该债券的摊余成本=100-20-0.6=79.4(万元)

2010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95(万元)

应回转的金额=95-79.4=15.6(万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5.6万

贷:资产减值损失15.6万

二、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减值的确认与账务处理

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减值时,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原直接计入所用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记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在资产负债表日,减值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例2:2008年1月1日,红日公司从股票二级市场以每股15元的价格购入东方公司发行的股票2000000股,占东方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5%,对东方公司无重大影响,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08年5月10日,红日公司收到东方公司发放的上年现金股利400000元。2008年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为每股13元。红日公司预计该股票的价格下跌是暂时的。2009年,东方公司因违犯相关证券法规,受到证券监管部门查处。受此影响,红日公司股票的价格发生下跌。截至2009年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下跌到每股6元。2010年,东方公司整改完成,加之市场宏观面好转,股票价格有所回升,截至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上升到每股10元。假定2009年和2010年均未分派现金股利,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其账务处理如下:

2008年1月1日购入股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3000万

贷:银行存款 3000万

2008年5月确认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40万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40万

借:银行存款40万

贷:应收股利40万

2008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公允价值变动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60万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60万

2009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投资的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1760万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60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400万

2010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价格上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800万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800万

参考文献:

1、陈霞.金融资产减值分析与会计处理[J].中国商界,2009(1).

篇(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和技能型实用人才为目标。近年来,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的教育、经济建设、社会和谐作出了巨大贡献。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在金融实务岗位第一线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高专金融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金融职业能力,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打破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共享型的高技能高素养人才培养通道。

一、高职高专金融专业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金融专业面对的是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部门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要面向“大金融”,也就是要面向银行、保险、证券三个金融部门,同时,由于金融行业混业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银行职员卖保险、基金、证券业务或相反的已经越来越普遍,理财业务越来越多地成为金融行业各部门共同的主业,因而面向大金融也是行业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金融专业的学生具备“大金融”行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经过广泛的调研,高职金融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柜员、证券公司客户经理、保险人等领域。这些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职业能力分析见表一:

表一:金融专业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一)专业通用能力课程体系的设置

金融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通用能力为: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良好的语言(普通话)表达能力,文献资料检索能力,撰写市场调研报告、营销策划方案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善于沟通,在组织活动中善于协调,知晓现代商务礼仪并能熟练应用。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通用能力,主要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文化、财经应用文写作、职业素质与就业训练等课程。此类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素养,为专业基本能力与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体系的设置

第二层为专业基本能力实践课程系列,包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保险理论与实务、个人理财、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期货交易实务、金融服务营销、证券投资分析、国际结算操作、国际金融实务等课程。此类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金融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即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必须具备的临柜交易、服务营销和业务管理三种能力。这些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如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能力、点钞技能、证券投资技能、金融产品营销技能等

(三)专业综合技能课程体系的设置

第三层为专业综合技能课程系列,主要包括基于金融业务流程而开设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和专业认知实习及顶岗实习。课程有银行从业模拟实训、保险业务综合技能实训、金融市场模拟实训等。通过银行从业模拟实训,学生应知掌握商业银行柜员的基本技能和柜台服务的基本技巧;应会:现金收付业务、现金长短款差错处理和没收假钞业务处理规程;各种储蓄业务的开户、续存、支取和销户的规程;银行卡发卡和银行卡柜台业务核算的基本规程。通过金融市场模拟实训,学生应知金融交易的发展过程,金融市场管理的内容,金融交易的实际操作;应会:开设个人股票、外汇、期货账户,掌握股票、外汇、期货买卖技巧,交易的基本流程。通过毕业顶岗实习,学生应知:所参与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及其它金融机构的岗位职责和基本理论知识。应会:应用在校学习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力,在企业导师的指导帮助下,结合柜员、信贷、结算、会计、保险、保险经纪等岗位的相关工作,掌握各岗位的操作技能,履行所从事岗位的职责使命。专业综合技能课程主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通过以上递进式的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金融企业所需要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能够较好的完成从学生向准职业人的转变。

三、不断完善高职金融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高职金融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定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金融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不断完善,标明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质量,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项目课程以及顶岗实习都是全新的课程模式,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教学资源,一切都要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重新开发并不断完善。

(一)金融专业所需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首先通过岗位能力的分析,制定出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内容;根据所确定的实践教学目标,按能力层次划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大模块。然后,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并制定每一门实训课程的课程标准,再根据课程或专业的(下转第17页)

(上接第154页)要求将每一门课程的实洲内容划分成若干个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模块,每个训练模块就对应为—个实训项目。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和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应强调规范,注重动手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的培养;技术应用或综合训练项目要求有综合的实训报告作为考核的标准。金融专业的实践课程不能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的模式,应突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明确实践性教学要求。

通过制订相应的实施项目教学文件来明确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学文件应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教材等等。实践性教学必须在接近或达到职业活动环境氛围中进行,并要突出体现“高标准、严要求、重实训”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团队协作、高效严密、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完善实践性教学考核标准和方法。

金融专业的实践课程应严格按照实践课程的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考核标准进行,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评。以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通用能力实践课程和专业基本技能实践课程系列,通过设计专门的考核标准系统进行客观评价,如针对中文输入、小键盘输入、电脑传票输入等课程设计的软件操作系统,可以依据学生上机操作时的输入速度、正确率等指标进行客观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直接由计算机作出结果等级判定。对于点钞和假币识别技能可以参照银行的岗位要求,制订相关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标准化的评判机制下,达到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目的。

对于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系列,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如银行从业模拟实训、金融市场模拟实训、保险综合技能实训等课程,主要采用基于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的项目化教学,其教学评价的标准应体现项目驱动、实践导向课程的特征,体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根据能否完成项目实践活动任务及完成情况给予评定。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方面,分为应知和应会两部分。评价方法由试卷定成绩改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性多视角的评价,侧重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如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以及考试情况,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特别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对于顶岗实习的考核,主要以实习企业评价为主,依据实习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知识、技能和学习能力、工作态度等实习情况的综合评定给出专业实习成绩。对于校外顶岗实习等关键实践环节,以顶岗实习单位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由学生顶岗实习的企安排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学校专任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定期走访企业单位,检查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具有“学生”和“准员工”双重身份,校企双方根据企业提供的学生顶岗实习情况鉴定、学生顶岗实习报告和指导教师评价,共同实施考核,综合评定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实现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全面质量监控。

通过递进式的实践课程学习和严格的考核,高职金融专业的学生在校阶段就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为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渡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瑞丽,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J),职业技术教育,2009,(3)

[2]杨则文,高职金融专业“七个三”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2009,(4)

[3]李晓健,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经济管理

篇(5)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农田水利建设、维护投入不足、工程老化、管理主体不明确、产权不明等问题严重阻碍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开展和良性作用的发挥,探索扩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势在必行。

一、农田水利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难以满足需要

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灌溉、防洪防涝、水土保持、效益农业等方面都需投资兴建农田水利设施;另一方面,现有农田水利设施需要加以维护,部分设施经过多年运行已经超过了设计年限,需要更新换代。而锦州市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为财政投入,且多为省级以上财政资金拨付,不能满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需要。每年各县(市)虽按照实际需求向上级财政报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需要计划,但财政资金经过层层分配之后到达基层水利部门的额度已经很低,远不能满足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

(二)分散经营和集体受益的矛盾阻碍了信贷资金介入

除农村信用社在春耕、备耕期间为农户打小井等家庭水利建设提供了额度为数千元的小额贷款以外,其他金融机构均未进入农田水利建设领域。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具有公益性,受益主体广泛,金融机构无从追索信贷资产权益。

(三)农田水利工程老化、管理主体不明确

我市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多兴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部分已达到或超过正常使用年限,运行效益衰减。同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长期以来是按照“国家投入、集体管理、农户用水”的模式进行建设和管理。实行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退出管理地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主体缺位。

二、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金融支持来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可行性要具体考虑农田水利工程的性质和受益主体,只有特定的金融机构针对特定类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提供信贷支持才是可能的切入点。总的来说,公益性质不强、受益主体明确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适合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的领域。而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是比较适合对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信贷支持的金融主体。

(一)支持受益主体明确的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水源工程和干支斗等各级输水配套渠系工程属于公共工程,而直接向农户供水的毛渠、农渠中的一小部分属于农户自用工程。对于公共工程,由于其公益性质较强,受益主体广泛,不适合商业化运作模式,应主要依靠财政投入来建设和维护。对于农户自用工程,如受益主体清晰可界定,则可以考虑金融机构通过信贷资金投入加以解决。在明确主体,政策措施和配套制度完备的情况下,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可发放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支持农村水网、电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改造。

(二)支持带有明显经营性质或以农民互助合作组织为承贷主体的工程

一些以向乡村企业、果园、蔬菜基地、种植场等供水为主的灌站、方塘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兴建,具有明显商业性,金融机构可以考虑给予信贷资金支持。在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如农民用水协会、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可作为承贷主体。

(三)支持农户单独进行的家庭水利工程

农户家庭进行的打小井、建小型方塘等工程,所需资金额度较小,可由地区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机构通过小额贷款满足其资金需求。

(四)通过政策性银行财政支农

可以把财政支农资金变成对农发行贷款的贴息和损失弥补,使地方财政较少的投入得到数倍于财政投入的信贷支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配套政策建议

无论财政投入、农民自建还是金融支持,最终的目的是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真正发挥农田水利设施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仅仅研究如何保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多种渠道解决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才能有效的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保障工程的后期运行和维护。

一是制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法》,以国家法律形式确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广大农民再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的利益关系、投资主体、投资规模,从而解决管理缺位、部门之间工作不协调的问题。

篇(6)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否需要考虑减值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十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而在随后的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和第四十八条分别规定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也就是说虽然都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不必考虑减值的,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却必须在一定情况下考虑减值,其原因仅仅是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了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被计入了所有者权益。这种对于以同种计量模式计量而公允价值变动处理结果却不同的做法本身就有待探讨,却又由此引发了考虑减值与不考虑减值的巨大差异。

本人认为,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各资产项目的会计计量与核算方法在原则上应当是统一的,即不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而且它也应当和其他各项能够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一样,在资产负债表日不需要考虑减值,完全可以根据公允价值变动的结果在调整资产账面价值的同时调整当期损益。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合理性

1.为什么不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十条明确规定了“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而在后面几条的相关具体描述中却刻意回避了“减值准备”这个词汇,即使像《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这样的权威解读资料在相关案例中也没有使用“××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规定是“资产负债表日,……,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本科目(公允价值变动)”。

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外,其他所有应考虑减值问题的资产,在确认减值损失并计提减值准备时的会计分录都是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只有该资产例外,在确认减值损失时借方计入当期损益而贷方却转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并冲减原资产账面价值。笔者实在想不出这么做的理由,难道是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留下的隐患?

2.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减值处理的合理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十六条和前述《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的相关规定告诉我们,应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十八条得规定又告诉我们“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又在191页具体规定了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公允价值恢复的会计处理为“借记本科目(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也就是说企业持有的符合条件的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减值后,在一定条件下其价值是可以恢复的,但是确认减值损失时应计入损益,而价值恢复时却要通过所有者权益。如此处理的合理性,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无论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一贯性要求出发,还是借鉴其它资产减值恢复的会计处理,确认减值和价值恢复的会计处理都应当是同步的。即如果确认减值损失时计入了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那么资产价值回复时的正确会计处理也应当是冲减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

3.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减值处理的合理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十六条,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金额确定的规定是“该转出的累计损失,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和已摊销金额、当前公允价值和已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而对于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减值金额的计算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法,反倒是《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通过案例给了我们一点提示:

本案例实际上是比较简单的,由于债券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都为3%,所以2006年12月31日可以按照当日公允价值和期初摊余成本直接计算减值损失金额为200 000元(800 000―1 000 000),而如果债券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不同,再计算减值损失金额恐怕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也就是说该案例无论计算资产减值损失金额还是计算资产价值恢复金额,都是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减去当日债券的摊余成本,并不是真正反映公允价值的差额,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计量原则。笔者认为,绝不能将“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截然不同的计量模式对同一资产项目同时使用,不但增加了会计处理的难度,也未必就能切实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由于“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本身就不能保证客观公允。实际上,如果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无论资产减值损失金额还是资产价值恢复金额都应当是期初、期末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当然要扣除到期利息对公允价值的影响。

三、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取消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认定,采用与其他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一样的会计处理方式,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变动情况调整资产账面价值和当期损益,不考虑资产减值。而如果必须接受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这一特殊规定,也必须采用与其他资产计提减值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即将确认的减值损失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并同时计提减值准备,而不是直接冲减资产账面价值。同时,既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那么也应当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确定减值损失金额和后续的价值恢复金额。

参考文献:

篇(7)

2011年8月31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指出了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出特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在培养模式上,推行“双证书”制度和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金融与证券专业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围绕“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目标,逐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按照工作过程要求,以能力为本位,逐步建立完善“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面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投资咨询公司等金融部门一线岗位,具有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

一、“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概述

“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由“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两大模块组成,分职业群基础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四个层次(如图)。

二、“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设置

金融与证券专业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围绕“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专业课程,从 “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两大模块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1.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

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为全校各专业共同开设的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基本素质,具体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经济应用数学、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用英语、应用写作、社交口才、计算机文化基础、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体育等课程。

2.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模块

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模块是根据不同专业对应岗位的要求,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按照职业群基础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四个层次设置课程。下面以我院金融与证券专业为例探讨这一问题。

(1)职业群基础与技能课,主要包括金融专业英语、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应用统计、货币金融学、会计电算化、证券基础知识、ERP沙盘演练等。职业(岗位)群基础与技能课以应用为目的,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强调“应知、应会”部分的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同时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课为本专业必修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证券交易、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银行经营管理与实务、银行会计、个人理财、保险原理与实务、证券业务综合模拟实训、银行业务综合模拟实训、专业核心能力(银行、证券、会计)考证培训。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课内实训、独立实训和综合实训课时占该部分总课时的50%以上。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锻炼其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3)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课,通过生产性实习或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毕业答辩以及专题讲座来实现。

(4)职业拓展能力课的设置是为了拓展和延伸专业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学生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经济法、外汇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理财、房地产金融与保险、期货市场、金融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等专业选修课,还包括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及未来发展等因素,公共选修的相关课程,该类课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实践教学是锻炼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工作适应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专业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建立了由入学及毕业教育、军事训练、基本技能训练(课内实验、独立或综合实训)、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内容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实施

在“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将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实践教学的课程化,全面推进“1231”课程建设,即建立“1”个课程标准(每门课程都要按照高职改革要求建立课程标准)、深化“2”个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与考试模式改革)、做好“3”个教学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和实训项目设计)、建立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合格课程评价体系)。

1.2009年以来,本专业逐步完善“合格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所有课程参照相关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及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作为指导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文件;要求所有教师按照“能力本位、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求,以工作过程为线索重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和实训项目设计等“3个设计”;要求全面推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理论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模式改革。按照1:1比例加大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课时的比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的技能。

2.课程建设三步走

首先,制定了合格课程建设标准和评比,100%课程被评为合格课程。其次,有意识进行了优质课程建设。在合格课程基础上,选取了《经济学基础》、《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个人理财》等作为优质课程培养对象。第三,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在优质课程基础上,选取2~3门课程重点建设,争取成为院级、省级精品课程。

3.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采用行动引导型教学法,进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

4.依据证券从业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专家、专业教师、企业一线高管,制定用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并把该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

5.充分利用我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产学合作实习基地,走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道路,实施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

6.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内容的整合,使之更加精炼、实用、具有针对性。

7.对各门课程提出具体建设要求。适时修订课程标准,选用获奖或推荐教材,及时编写、整理与修订讲义、教案和课件;完善试卷(题)库建设等项工作。

8.突出实务性操作性课程,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和课程网络平台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步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9.建立课程小组制度。建立了《经济学基础》、《应用统计》、《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个人理财》等课程小组,设课程总负责人和学期负责人,加强课程建设。

四、“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问题

“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的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扩大就业机会,力争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过渡”,为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基础。金融类专业在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下两个问题。

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财富不断增长,对投资与理财的要求更加广泛和深入,个性化意识增强,投资与理财产品不断创新,各类金融机构、商务企业、投资公司、专业理财顾问公司迫切需要熟悉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知识和金融服务实务操作专业人才,这就需要在课程内容上要紧跟金融产品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防止内容一成不变。

2.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采取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如目前很多金融类专业实行的基本上还是2.5+0.5的组织形式,即两年半的课堂学习加半年的毕业实习,这种培养模式虽然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但学生的实践明显不够。如果条件允许,就采用1+0.5+1+0.5的组织形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先学一年的专业知识,然后有半年的实践时间,由老师带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然后将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记住,再回到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学习一年,最后进行毕业顶岗实习。这种模式可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是理想的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唐文波.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讨[J].商业经济,2009(2)

篇(8)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9-0086-02

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枢纽。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深化,在金融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分工不断细化的背景下,金融教学出现了微观化的趋势。高校金融学专业如何逐步打造专业特色和优势,立足本科教育,争取创办高学历教育,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根据金融改革和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密切关注金融学本科教育的最新动向,布局适应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1一个趋势: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应用型转变

1.1金融学本身的转变带动该专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在我国,金融学科的研究对象一直有“宏观”和“微观”之争。宏观金融主要关注理论问题或宏观问题,其中货币金融理论正在成为其理论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货币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经济学等作为新的重要课程来开设,金融学正在与经济学融为一体;微观金融主要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或微观问题,尤其是关注金融市场上的各类金融活动。将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资本市场、投资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期权期货等课程成为金融学中的重要课程。正确认识“宏观”和“微观”之争,深刻理解争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是正确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经之路。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入,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市场的种类增多,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业内部分工的深化,金融产业规模不断扩展,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同时,大量的已上市公司和未上市公司的存在,迫切需要解决投融资决策和管理问题,金融学呈现出了微观化、实用化的发展趋势。微观金融活动在快速发展,金融本科教育在金融学本身的转变后也走向了新的方向,向应用型转变是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大势所趋。

1.2社会需求与就业压力促使金融学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大学的宗旨是培养紧密适应社会需求的操作型人才,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共同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从社会时代的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具体的培养目标应注重适应向应用型的转变,在传统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学生。这样经过本科阶段培养的学生才不至于被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所淘汰。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缓解就业率对本科教育产生的压力。

综上所述,金融学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因此,顺应这一趋势重新审视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教育不可或缺的利器

从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趋势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用型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满足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的中低级岗位需要。当前的传统本科教育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核教学效果方面基本能够做到全面、系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但是从本科教育应用型的角度看,大多数学生均是要从事实际工作的。随着金融业的复杂性提高,企业的规模扩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技术,才能胜任金融业的工作。而在传统的金融教学模式中,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足,缺乏系统性;同时,强调技术能力培养并不是否定掌握基本的经济和宏观金融理论,而是要根据本科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并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理论的应用能力。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职业能力的定位应结合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定位于培养和训练满足金融行业中低级岗位要求的技术和能力。

3职业能力培养与传统本科教育:拓展与融合

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职业能力培养与传统本科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

首先,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对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金融学和经济学理论授课中,由于缺乏技术工具和实践环节,课程往往成为概念的堆积,理论的海洋。大多数学生无法从感性上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是盲目地记忆和背诵,最终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使读书成为考试游戏。表面看来学生的学业并不重,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理论授课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在考试前集中突击就能够通过考试。实际的后果呢?即便是考试通过的学生也只是当时对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记忆,考试过后很容易就忘记,而且由于没有“动手做”的认知过程,学生对所学过的课程还是一片茫然。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既增强了学科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也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受到扎实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加强技术能力培养也有助于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加强学生的压力和动力,以适应金融行业的特殊要求,增强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其次,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忽视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不是降低对理论知识掌握的考核要求,而是要进一步提高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效率,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以职业能力训练加强对理论性课程的理解,并为具有理论研究兴趣的同学提供技术支持。依此目标而设立的教学模式对从事理论性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课程的理论框架,而且要掌握实践工作中用到的技术工具和相关的分析手段。这样就形成了对教师工作的压力和动力,从而促进教师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在本科阶段,在掌握基本的专业基础理论外,将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兼顾沟通能力的培养,其培养目标就是能适应社会需要,具有金融行业工作基本技术能力的人才。当前,需重点研究的问题有:加强本科生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如何在理论教育基础上融合职业能力培养;制定新增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4现阶段教学模式选择

由于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很多教学模式只能是纸上谈兵,在实践中无法应用。依照以上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传统的讲授、练习、反馈模式无法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现阶段已经具备的条件,在以下方面需要适当改进和创新。

4.1案例教学应渗透到各门专业课

教学环节中使用案例分析,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构筑起畅通的桥梁,能够使学生直观、快速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些教师认为某些课程理论性很强,无法使用案例教学。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理论终究要走向实践,尤其是本科教育,应该有很强的实践性。当然要注意选定的案例要随金融形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而且要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并且是当时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4.2增加实验学时和实习环节

〖JP+1实验是学生“动手做”的教学环节,比起理论授课,学生更希望能亲自体会,亲自感受。增加实验不仅是增加实验课时,而是要从更广的、更高的角度设计实验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上体会更多的理论知识的应用。实习是实验的拓展,相当于在更开放的实验室里“动手做”。本科生的实习更重要的是在专业实践的同时进行社会实践,为将来走入社会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4.3多种教学方式交叉运用

传统的集中理论授课方式在本科教学中仍然是主流,但是这种单一的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热情,以被动的心态来学习。所以其他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打破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比如独立学习,在校经验学习,同学互教,专题讨论等。

参考文献:

[1]唐瑜冲,罗孝玲,张黄.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市场,2008(13).

[2]牛正,吕少杰.经济学方法论和金融学方法论[J].中国市场,2010(28).

[3]卢颖,赵冰梅.对行为金融学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6(48).

[4]杨雪.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礼仪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市场,2011(52).

[5]杨雪莱.在金融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市场,2008(35).

[6]伍孟林.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时代金融,201129.

篇(9)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0-0146-02

一、引言

通过结合各种智能化设备以及技术,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这种发展并不是商业银行自身决定的,而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而推出的一种顺应时展的业务。目前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业务涉及环节众多,主要涉及信息系统的运营以及维护、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等诸多环节。因为这种智能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风险不同,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格外重视,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以此来推动商业银行稳定发展。

二、风险管理面临挑战

1.信息安全方面

信息安全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同时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也是商业银行金融科技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就目前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情况而言,其安全方面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完善化的风险监管规则。人工智能也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相关的法律约束还没有完全跟上,部分领域内的规章制度仍然呈现空白状态,数据信息的安全并不能完全得以保障。除了缺乏硬性的法律规定之外,在金融系统整个行业内部,尚没有形成完善的行业准则和具体规定,金融科技的安全标准仍然没有统一,这也就意味着整个行业的数据信息安全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一旦发生问题,不仅是商业银行,还包括金融科技的消费者,其合法权益都会受到侵害。

(2)缺乏防范数据安全风险的措施。风险管理并不意味着出现风险之后才能管理,而是要提前对风险进行预防,结合应对措施,达成对风险的防范。目前商业银行在应用金融科技建立数据库时,缺乏对数据安全风险的识别,不能有效识别各种病毒,对数据库的维护以及运营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能有效防范数据安全风险,是商业银行数据库发展过程中比较严重的问题。

(3)评价及预警机制。金融科技信息风险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假如不能及时避免滞后性带来的影响,使用金融科技业务时必定会伴随着大量的风险。通过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对风险的技术以及危害性进行评估,并及时准备好相应的预警应急预案,以有效应对风险,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4)端口信息传输缺乏有力的风险监控。商业银行其内部缺乏完善的风险监管规则,这也就意味着相应的监管工作无章可依,监管工作有效性并不高。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要在金融科技平台上进行实现,信息从传入到传输,存在缺乏监管的情况,其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一旦出现信息泄露的问题,那么极有可能会对商业银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甚至会导致互联网金融犯罪的发生。

2.信用风险方面

伴随着金融科技业务发展的另一大关键问题,就是信用风险问题。目前,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信用风险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信用数据规范文件。关于性能约束这一方面,我国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标准,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没有完全建立,所以无法准确收集信用数据,更无法做到深度处理与分析,这种环境下,信用数据的监管有效性并不高。关于个人信息在信息端口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护,其并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可以进行保障,即便是有,也只是大方向上的一些宏观保障,并没有细化到具体细节。

(2)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低。当前商业银行关于信用风险的管理活动,一是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二是缺乏相应的管理意识,导致目前的信用风险管理质量并不高。以区块链金融领域为例,其主要内容是增信,如何在保证信用评价具备极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同时,对增信的手段进行完善,是其领域发展的关键问题。

(3)完善化信用风险甄别机制。关于信用风险的甄别机制,仍然存在有待完善的空间。当前的信用风险甄别,并没有做到将所有风险如数发现的地步,在定位目标方面,当前的甄别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中国金融科技平台进行信贷时,对其风险评估质量不过关,容易给商业银行带来额外的损失,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风险。即便是发现问题,对数据信息进行风险提示,因为信贷风险的组合不同,所以导致在监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无法进行准确的风险预警。

3.内控风险管理方面

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另一大重要措施就是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也是其经营管理的重点。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数据信息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同時,获取数据信息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风险管理对数据信息的获取以及处理的要求更高。不管是商业银行本身,还是金融科技平台,双方在面对客户时,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带来一定的风险,不管是商业银行还是金融科技平台,都无法最大化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但如果因为人为因素或者平台本身的原因出现问题,那么很有可能给商业银行以及客户带来相应的损失。金融科技操作需要依靠计算机为载体,而对计算机进行操作的则是专业的技术人员,对金融科技业务并不是很了解,导致业务与技术之间无法做到有效连接,使得内部控制风险岌岌可危。除此之外还缺乏完善的动态监控体系,使得风险并没有处在一个动态的监控范围之下,对风险信息的接收具有滞后性,不能及时地应对风险,导致风险极有可能恶化,造成更恶劣的后果。在信息网络背景下,传统的审计标准以及方法并不足以应对商业银行的新风险。

三、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综合体系

1.确立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综合体系

为了更好地保障商业银行的信息安全,加强内部的风险管理,必须建立一套针对信息信息安全到风险管理综合体系,并将这套体系融入商业银行管理当中,真正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到作用。确立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综合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确立管理规则。基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不同,在确立管理规则时,需要以银行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结合信息安全的行业准则,提高管理规则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当然针对金融科技的风险管理规则绝不能像传统风险管理规则一样,网络具备开放性,在设置管理规则时,必须结合网络信息安全法律等相关规定,制定合理合法的管理规则。在明确管理规则之后,将管理规则融入到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当中,成为内部体系当中的一部分,真正为商业银行的运转提供保障。除此之外,对员工进行专业的规则宣讲,提高其专业能力,以便在风险来临时,提高员工的应对能力。

(2)确立数据安全的风险防范专项机制。通过确立数据安全的风险防范专项机制,提高金融科技平台的安全防范水平。这个机制必须以科技平台为载体,主要防范内容放在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中,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以及防范,真正提高金融科技平台的安全性。为了加强防范专项机制的有效性,可以根据商业银行主体单位数据安全水平进行划分,紧急的事情紧急处理,日常的事情日常处理,保证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可以做到符合各个阶段的发展以及应用。

(3)制定预测反馈机制。通过制定与评估专项机制,对银行推出的相关科技产品、服务进行相关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估与反馈。通过此举,可以及时发现商业银行推出的相关产品以及服务是否存在问题,假如存在问题,那么便可以及时进行解决,防止出现额外的风险,带来额外的损失。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商业银行后续的产品以及服务提供标准参考,提高商业银行的产品、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水平。

(4)制定数据传输的预警机制。提前对数据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概率,在遵守保密规则的基础上,明确金融科技平台在维护运营过程中的责任分属,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金融科技平台运营维护水平,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预警机制的有效性,使信息在各个端口之间传输的安全有所保障。

2.逐步完善化信用风险的评审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围绕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通过完善信用风险的评审,可以有效提高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此项专项机制中包括加强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分析,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帮助银行更好地定位客户群体,减少信贷风险。另外,通过完善信用风险的评审,可以更好地简化贷款主体的无用信息,提高其信息搜集的准确性,提高搜集效率以及搜集质量,并对最终的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提高商业银行决策的科学性。这项机制的设立,不仅是为了加强银行内控,预防风险,其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帮助信贷部门,加强对客户的审查,以便可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3.注重对风险的各项监测

要想加强风险预测以及防范,就必须让风险处于一个动态监测过程中,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能够带来风险的因素太多了,通过对风险进行各项监测,比如后台数据、硬件质量等,预防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必要时还可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做出紧急预案,防止风险来临时缺乏措施应对,造成更恶劣的影响。而且当前的金融科技环境比起传统的金融环境具有更多的未知性,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内容,除了原先金融领域当中的交易主体的信用风险之外,又增加了科技平台风险、安全信息管理风险等。不过通过加强对各项风险的监测,强化其内部财务管理,完善相应的审计标准,准确动态监测风险的任何变化,可以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数据和其他支持。

篇(10)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发展的相关概述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基本特征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经济金融行业的飞速发展,市场对于金融科技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技术创新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积极拓宽科技服务范围以此占据市场,实现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业务主要包括信息系统服务、物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数字金融与云计算金融以及智能风险管控等内容。通过对人工智能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发展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将其基本特征进行如下阐述。

第一,技术连带性。众所周知,金融科技所面临的一系列风险不同于普通的经营业务基本风险,其大多是立足于当代性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的快速发展,通过对先进的资源平台的有效运用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因此其面临的风险应当是系统安全性风险。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整个经营业务活动过程中,通过移动终端实现风险的扩散传播,因此这样的业务风险凸显出其一定的技术连带性;第二,传导连续性。根据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所开展的金融科技服务并没有完全立足于市场发展需求,也没有建立起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部分不法分子仍然设置了一系列恶意程序,在系统中植入了木马,这些违法犯罪行为在信息网络中极其常见,这类业务风险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信息平台及多元化的系统,通过横向或纵向的方式进行传播;第三,前置性。这主要是由于金融科技风险的识别分析大多体现在运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市场只有发现风险因素才会做出一系列正确的判断和防范。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对于先进科技产品的开发创新必须实现风险的前置,在经营管理活动开展之前分析预测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提高管控效率。

(二)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所面临的一系列风险

首先,信息安全风险。所谓信息安全风险,主要是指在开展金融科技业务过程中,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情况有效识别并警示的安全流程,发生这一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金融机构及市场并没有立足于金融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安全信息管理实现事中、事前、事后的有效监测。而这样的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产品服务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也会根据业务类型的不同而发生转变;其次,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涉及的是相关的数据交易平台,立足于大数据基础,很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类似于信息错位、數据遗失、泄露篡改等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如果对客户的整体信用程度进行评估可能会存在偏差。这样的信用风险大多存在于金融诈骗行为中,客户为了非法取得信用贷款或是其他金融科技服务,伪造或变造信用风险等级;最后,内部控制风险。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风险主要立足于云计算的基本环境,通过互联网服务实现分布式计算,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将其与金融服务行业及市场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此开展集成化业务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业务机制,其所面临的风险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安全性风险以及真实性、合法性。

二、人工智能时代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风险管理效率及质量的主要策略措施

(一)搭建健全完善的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机制

第一,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市场风险及市场发展趋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金融科技风险管理机制,明确信息安全的重要现实意义,并以此作为有效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在监督管理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融入算法监测、数据加密等策略措施,实现网络安全法律的贯彻落实。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当将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与消费者权益进行融合,共同制定出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规避金融科技风险,并实现科技业务管理的有法可依、有理有据;第二,商业银行必须基于数据安全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体系。具体而言,立足于科技发展的主要平台,建立起相应的金融数据库,并通过平台认证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搭建起高效的数据风险识别机制,以此实现数据安全管理;第三,众所周知,准入制度及操作准则是减少风险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在金融科技业务发展投入的前期阶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评估机制,对可能需要使用的服务产品进行压力测验,以此有效识别并预估风险;第四,立足于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建立起相应的预警机制,采用数据加密等方式方法杜绝互联网犯罪,检测并明确在整个安全事故中当事主体的具体责任及义务。

(二)刨设科学合理的业务信用风险评估审查机制

所谓信用风险评估审查机制,从本质上来讲主要是指立足于人工智能时代,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基本特征及管理功能,设计相应的环节及步骤,对商业银行可能存在的科技业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判断。通过自动化系统深入分析金融科技业务的信用风险,并针对个人或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切实提高综合能力。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中的信用服务部门可以通过对现存企业或个人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提高其整体传输效率及质量。具体而言,立足于大数据技术及海量数据,通过相应的评估方式方法对贷款主体的整体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计,科学实现分类管理。但这样的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数据的质量、深度、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必须运用相应的数理模型分析信用主体的具体情况。与此同时,信用风险评估审查机制必须注重考核评价的综合性、全面性、系统性,客观公正地对信用风险进行细化分类,并且运用共享机制实现信息数据在商业银行平台的联通互动,以此缩减商业银行的重复业务步骤,实现信息管理的便捷化、科学化、有效化,同时节省了评估成本,提高整体效率质量。

(三)加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内部控制力度,制定高效管理制度

篇(11)

当前,金融企业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高度依赖,使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安全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随着我国银行业科技进步的步伐逐渐加快,特别是近两年来银行业信息和数据逻辑集中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科技风险已经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又一重要隐患。近年来银行业爆发的一系列与信息科技有关的风险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2006年4月,银联全国跨行交易系统瘫痪6小时,国内大部分商户的POS机无法刷卡,所有银行的ATM终端无法进行跨行操作,以日均量估算,“停刷”阻断交易量246.6万笔,金额1287.7亿元,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实际损失和由此造成的声誉损失令人痛心。再例如,2007年1月1日,北京工行所有网点系统瘫痪90分钟,2007年5月23日,工行网站出现故障120分钟后恢复,8月15日,工行网银及客服电话大面积故障及拥塞约8个小时。这几起银行业的信息科技事故表明,如果银行系统中断1小时,将直接影响该行的基本支付业务;中断1天,将对其声誉造成极大伤害;中断2-3天以上不能恢复,将直接危及其他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IT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设备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相对显得十分薄弱。重建设、轻管理,重上档次、轻视风险,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是十分普遍。农村信用社迫切需要加快对信息科技风险的清晰认识,抓紧建立统一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手段。因此,树立和培养信息科技风险意识,规划落实好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与农村信用社IT治理成效密切相关的重要大事。农村信用社必须充分认识信息科技风险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的影响,全面理解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农村信用社迅速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防止创新产品轻而易举地被竞争对手抄袭,必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只有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创新产品才能避免被直接和简单地复制。在产品的创新过程中,每开发一个新产品就有自身的风险管理的重点,都需要迅速敏捷的信息系统予以支持。一个能够充分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和创新需要的信息科技运营体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力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是维护农村信用社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需要。现在,IT系统是整个业务的操作平台和运转中枢,一旦出现事故,已经基本上很难恢复到传统的靠手工运转的模式上去。同时信息科技的应用和普及也加快了农村信用社与同业机构和外部市场的风险传导,极大地放大了科技风险的影响范围,一旦农村信用社出现信息科技问题,很可能会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二、农村信用社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对策

1.逐步建立完善的IT治理结构,合理的IT架构及各项规划。

IT治理是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它是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领域的概念,可以指导农村信用社合理利用IT技术,平衡IT技术与流程的风险、增加价值来确保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目标。因此,逐步引入IT治理的各项内容,是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大势所趋。农村信用社必须解放思想去学习、借鉴国内一线、二线大型银行在IT治理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专门研究、部署、规划对IT风险的分析、定位、评估和治理。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更深远的思路和更大的投入来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管理控制。

2.将信息科技风险、业务风险有效整合,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 。

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采取省级联社-市级联社-县级联社的“三级管理”模式,管理层次多,作为一级法人的县级联社具有一定的资产业务决策权,省级联社对县级联社控制力不足,从而导致银行战略意图从上向下的传导不够通畅。同时目前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大多实施的是风险的分散管理,即不同类型的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信用卡风险由信用卡中心负责,网上银行风险由电子银行部门负责等。面对新形式下的挑战,农村信用社需要建立统一全面的风险管理战略。这种管理要求将业务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风险管理部门要通过风险管理规划、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等方式,实现全社集中的风险管理架构。

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或工具,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金融案件呈现出由传统作案向高科技作案转变的特征。传统作案手法技术含量低,而高科技作案则通过诸如信用卡、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工具达到作案目的。因此,农村信用社需要不断追踪技术及管理的最新发展,使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不断符合技术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商业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抽取、集成、转换和综合分析,实现对各类风险的监控和有效管理,这也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信息分析和风险管理决策采用的主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