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堂教育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法;法学本科教学;情境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法基本概述
探究式教学法是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而得以演化的,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教育教学理论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探究式教学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社会整体文化的影响中进行的,是学生在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主观能动的对知识或者信息的重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呈现的是主动的、积极的层面。新知识是在对原有知识的批判、实践、论证中产生的,知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社会现象的抽象概括,是多元的网络结构知识,可能在某种条件下是正确的,在随着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可能亦存在向不可能或者错误方向演变。学生是信息的承载着、检验者,教师是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引领者,教学不能背离或者忽视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教师也不是知识网络结构的权威解读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不同的学科知识条件下创设有利于学生知识释放的情景,让社会组织中的学习素材与教材、问题相融合,让学生在自我探寻中学习知识、检验知识、求得真知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属性,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潜在力量决定的,学习者的学习是个体自由意志的自我投入,人的行为、个性等因素在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教育教学的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个性及其潜能,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的学习,使其本人能够主动的、愉悦的、有想法的学习,成为心理健康的完整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以自由,让学生在自我意识的调控下自我学习,在学习中感知学习的成功、乐趣,教师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进行引导、关注,尊重学生的学习,相信学生通过自身潜能的开发,达到自我学习目标的实现。探究式教学法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其中JohnDewey、Richard•Suchman两位学者对探究式教学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JohnDewey教授认为脱离学生实际情况或者忽略学生特点的教学行为是不科学的,虽然实现了灌输知识的目的,但得到的效果确实不明显的甚至是相反的。科学的教学活动应当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考虑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实际,通过课堂情境创设、设定科学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制定等方式或者方法,实现教与学的融合。Richard•Suchman教授对实践性教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将教育教学的环节分为过程性的探究与实践结果评价两个部分,课堂学习应当采用一定的科学的活动方式进行。探究学习方式能够很好的改革传统的课堂,在传统课堂向高效课堂的转变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能够使使学生真正的得以解放,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探究中学会学习、获得知识、获得学习兴趣。[1]探究教学法既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围绕教师的发问,以合作探究的模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之上归纳总结的教学活动。法学教育教学的本身也就是使学生围绕问题的提出、过程的检验,通过自身主动的参与来分析、发现、探究科学结论的过程。
二法学本科课堂需要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
法学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包含了法学理论知识、法学实践性知识以及逻辑思维推导知识。法学理论知识层面,全面系统的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基本要求,只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了法学理论知识,才能涉及法学应用的层面;法学实践性知识层面,在全面理解把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法律实践,即全面的、客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法学发展过程中对于法学专业学生的应然性要求,与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娴熟的法律应用能力等一同构筑法学学科素养的必备元素。正如王泽鉴教授说的“法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法律人能够认识法律,具有法律思维、解决争议的能力”。[2]国家或者社会对于法科学生的期望最终是服务于全体人民,如何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服务,受益于人民大众,法律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法科学生作为法律职业的代表者,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着“法律职业者具备高超的社会经验和判断力,是法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最大不同”;[3]逻辑思维推导知识层面。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促使法律更新变化,特别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我国的法治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这就为新时期法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学教学必须立足于本科学生的法律思维方法培养,以及对于法律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而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了多少本理论书籍,也不在于使学生背诵了多少部具体法律法规。只有充分的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课堂于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最终使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得以锻炼,更好的服务社会主义社会。“法律教育之所以成为可能,只是因为法是变动不居的条文以外的其他东西所构成。对于法学家的培养,主要的事情不是详尽地背诵今天有效的条文,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安排条文的框架和范围,条文所用词句的意义以及确定条文意义与使条文之间协调所用的方法。”[4]传统的法学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不是学生,课堂以老师为中心,老师以教材为中心,学生以教材为中心。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课程讲完了,学生的任务就完成了,缺少甚至是没有与学生的互动,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漠视了学生的自我存在感,于是上课打瞌睡、玩手机、逃课等现象与课堂教学并行为课堂现象。此种被动教学模式之下,纵然灌输给了学生部分知识,但是,大部分知识不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有知识,对于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对于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无丝毫影响,创新性法律人才的培养显得更为遥远。传统法学本科教学以法学纯理论为主,人为割裂了法学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的联系,讲法律就是讲教材,讲法律就是讲法条,纯粹的机械灌输,使得法学的应用性学科身份成为空中楼阁。纵然培养出了记忆大量法学理论知识的学生,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显得不知何为,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法学专业学生至关重要的必备能力。有些老师注重法条,讲法律就是讲法条,关于法条为什么这样制定,法条如何理解,法条如何运用,法条背后蕴涵的法律精神什么,法条制定的背景是什么,法条的具体适用与事实如何关联等则很少涉及。这与社会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是不对称的。[5]
三探究式教学法在法学本科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法在法学本科教学中主要采取四个程序步骤:问题情境建构,学生自我探究,有序协作、得出结论,教师点评,自我反思。通过四个程序的有机组合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问题情境建构。教师围绕法学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具体课程教学的性质等元素构建“问题情境”,结合法学教育教学规律以及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运用其本人包括其他同学的智慧、教材、辅助材料、信息技术等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运用什么样的法律思维,采取什么样的法律方法,如何解决解决现有的问题。让其主动知悉课堂缺少他们则不存在,他们就是课堂的主体。诸多问题的衍生,其中包含矛盾的问题等等,让其产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自我探究。在第一个阶段,使学生有了学的欲望,在这个阶段,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即不在于教学,而在于引导教学,学生通过知识的储备、团队间的协作等,产生诸多的问题及其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这种经过学生主动思索、积极分析、深入探究、精心加工的探索学习过程,深化了学生对于法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具体法律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和运用能力,通过自我探究不断提升学生的法律逻辑能力。有序协作、得出结论。通过教师有目的、有秩序的引导和组织,让学生彼此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探讨,即加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拓展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协作学习学生将搜集到的大量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并对其进行分析、推理验证,如果在此过程中,出现问题矛盾等情况,则由学生进行自我修正,并最终形成确定的结论。确定结论的形成过程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充分展现学生自我价值的过程。法学教育本身就是教会学生获得自我探究法律的过程。教师点评,自我反思。教师在结论的形成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参与进行充分的肯定,引导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梳理,归纳总结在整个探究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思路及方法、结论得出的启示等等。
四探究式教学法在法学本科教学中应当把握的要点
探究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教师对于问题的设计。问题设置的过于简单,不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设置的过难,则使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不能有效的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适当的问题设置是课堂教学的开始,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前提,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大纲、社会组织、信息技术等综合材料精心设计法律案例。学生在问题中进入学习,在学习中探究问题,围绕问题激发潜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有知识体系及逻辑思维习惯,通过对自有知识的分析,搜寻材料,产生观点,在观点的碰撞中质疑知识,引发新一轮的知识学习。探究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教师的引导。在法学本科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替代,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分析、探究学习、获取新知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从论证、实践知识到再论证、再实践知识的过程,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法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不间断的,教师引导的越成功,学生自我探究的积极性就越大,对知识的求知欲就越强,课堂获得的效果就越佳。
作者:刘小甫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新联学院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
[2]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1.
(二)教育教学流程评估。作为素质教育,它与应试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注重过程而轻视结果,它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价值的;后者则是忽视过程,重视结果,是在追求达标中实现求知效果的。从总体来看,教学流程评估是纵向权衡的,但这是客观的指向,实则除此之外,还须作横向的考察,还须作复合式的考查。这是因为,活动过程本身趋于流线型,但在流线型过程中,还表现出阶段性的仿似经纬网的状态。明确地说,获知育人就是课堂活动进程中的经纬网。对这一流程状态的评估,须从有效度上作出全面的衡量。具体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1.评估课堂流程的线。这是对教学过程的总体评价,是以教学内容的进行和对学生素质的训练过程为着眼点而展开的复合式综合评价。这是为了避免教学活动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而进行的限制性或导向性评估。2.评估课堂流程的点。如呈现学生内因心理的情意活动、情感活动、思维等活动的有效程度,表现学生外因行为的口头活动(包括说、讲、议、辩等),动作活动(包括听、读、写、画、计算、实验等)的有效程度。3.评估课堂流程的面。这里的面包括教材内容进行的多寡,也就是课堂教育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内外因训练项进行的多寡以及这些训练项涉及的有效范围和延伸的程度等。
(三)教育教学价值评估。评估一堂课的优劣,须全景式地把握,既要对教师作出评价,又要对师生的课堂作出评价,更要对从事教育、参与教育、接受培养的学生作出评价。对教育教学的价值评估,这里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具体可依教材内容而定,对教育教学价值的评估大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1.灵魂的塑造评估。素质教育,其宗旨和主要任务就是对人的塑造,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格,具有健康的思想、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会思考会学习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人。具体到一堂有限的活动课堂之中,就要看学生对教师所利用的教材内容是否达到了人格思想的教育以及教育的程度如何;看学生对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是否达到了思维的开发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效果如何;看教师作用于学生的长效性的教育指向、意图、方法和采取的手段在学生中的放映如何。但还须注意,由于学科特点不同,评估的侧重点也应随之变化。2.思维开发评估。人类所从事的一切劳动活动,都是思维意识的支配。一个人的创造、发明更是思维意识的作用。基于此,课堂教学活动,就应以思维开发训练为主要目的,这是教师的责任。对学生而言,需要的是至高境界的创新能力。这就得在课堂上从基础的思维训练开始,借助教材内容进行,根据课堂整体活动而展开。评估时,必须考虑到它的这种依附性,不可形而上学地孤立进行。评估时具体可看,经思维习惯的养成训练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后的运作情况,特别要对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运作进行考查,但重点应看思维状态是否积极主动。3.知识获得评估。针对素质教育的课堂来说,对学生身心的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是评估的主要方面,对学生获知的评价也应是主要方面。这是因为正待塑造的学生,不仅需要思想的武器,而且需要知识的武装。对此项内容进行评估时,就须从基础知识的掌握着眼,并参照课堂教学的目的、内容、难点和重点进行考查,还应以众多学生为考查对象,看经过课堂训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内容是否掌握,难点是否突破,重点是否落实。4.技能掌握评估。就单纯的一堂课而言,获取知识自然是主要的,不管采用何种方式。但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注重的则是获得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注重获得知识这一结果。因为素质教育的本质不只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而是让学生掌握方法,会学知识会用知识。它是为学生终身着想的。故而对此项内容的评估就显得十分必要。评估时,就要看学生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时,是否用到了教师授予的或师生共同总结出来的科学方法,并将这种科学地方法是否用到了实践的训练之中。这种训练如:学生的阅读、书写、笔记、口语表达、听闻、计算、实验、积累资料等。5.创新能力评估。创新能力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用新的思维、观点、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在时展的进程中,在未来社会的生活中,创新能力必将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必备能力。在对学生能力评估中,应将创新能力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从素质教育课堂的目的来看,应将创新能力培养视为教育的核心;应将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联想想象等能力置于基础地位,加强训练。因为这些能力最终目的就是为创新能力奠基的,都是服务于创新能力的。对创新能力的考查评估,就课堂来看,应主要审视思维方式的表现,特别要注重评估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表现。如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即运用知识时闪显出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火花和放射的光芒。
在社会、时代呼唤素质教育,学校、教师初步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战线的先行者站在关注民族兴衰、生存、发展的高度,有的心倾理论园地,有的脚踏实践沃土,已经探索、总结出了实施素质教育较为系统全面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在我国中小学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但就目前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看,迫切需要的则是素质教育评估的手段、方法、模式的建立健全,尤其是课堂素质教育更为重要。这是由于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而课堂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这一客观事实所决定的。故而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课堂评估体系,才能使施教者“胸有成竹”,管理者“手有规矩”;才能使素质教育健康、有效、快速地推行和发展。
作为开发人类灵魂、心智,铸造精神、品质的常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素质教育,其要求就更高了。要对这一教育从课堂进行评估,就得以科学为基础,以理论为杠杆,以效能为目的,从横向的、纵向的、交互的、动态的、全方位、多视野的观点出发,对教师、学生和课堂流程等进行全面评估。
二、评估要求
作为课堂教育教学,构成其客观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维因素便是构成课堂活动的最基本条件。除基本条件之外,还有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大纲,借以提高活动质量的教具(包括普通教具和现代媒体)等辅助客观因素。这些因素就是赖以评估教育教学活动的参照。要使课堂活动有效地开展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首先得以教师这一客体为对象,审视其体现出的思想,包括意识、态度、情感、行为等主观因素。评估其能力表现,如原则、方法、技巧、艺术的把握。其次,就是审视评价教师利用教材服务于学生促成的教育教学流程状态(属课堂的主观因素)已经通过课堂活动作用于学生的效能价值,包括人格塑造、思维开发、知识获得、掌握技巧、创新能力培养等主观因素。
三、评估内容
(一)教师评估。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从职能上讲,他既是塑造人格的园丁,又是架接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同时又是转化、加工教材的车间和开启、调整学生意绪、情感、智能的钥匙。因此,对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评估的对象首先是教师。对教师的评估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思想评估。我国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以教师个体面对学生群体展开的。从一堂课来看,虽只是一种活动,但它是有别于其他任何形式的活动。凡称得上一堂好课,就得要求教师对大纲把握得准,对教材吃得透,对学生了解得深。既要授知,又要育人;既要讲究一时,又要讲究益效;既要把握原则,即面向全体学生、训练全面能力、调动主动精神、培养兴趣特长,又要采取有效方法,如问题研究法、探索学习法、讨论辨析法、互教互学法等。课堂的一切活动,都不是单纯的心理、行为活动,而是培养人的最为复杂的活动。正因为这样,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无不渗透、贯穿、表现着他的教育教学思想,如民主精神的体现、对学生未来的关注等。这种思想虽不直接外显,但它却主宰、支配着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对教师思想的评估,应借助活动的质量和价值来进行。
2.态度评估。教学态度简而言之,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执着。如认真务实、事实求是、严谨审慎、不敷衍、不轻率等。它是显露于课堂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形态。它表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对学生的了解上,表现在教学环节的过渡衔接上,表现在师生相互沟通的起点和过程中。它大到一堂课的目标落实到位程度,一“纲”一“本”的熟悉程度;小到对一个学生一言一行的对待、一则板书的设计、一个汉字、一个数字的书写。
3.情感评估。如课说,一堂课是以教师的思想为指导、以及态度佐助的话,情感则是贯穿课堂、融于课堂的内驱力。其中爱心就是统率情感的灵魂。这种爱应渗透在课堂的操作程序和教师的行为之中,它包括一种严格,一种期待,一种激励和一种支持;它又表现在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之中。如对正确见解的肯定,对错误观点的谅解,对反对意见的宽容,对落伍者的关怀鼓励等等。
4.能力评估。能力是一个人做好一切事情的决定条件。教师的能力源于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积淀,它反映着一个人思维和智慧的敏捷度,也反映着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推理的正确程度。一堂课的优劣取决于教师能力的大小。要对教师的能力作出科学评估须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如把握、渗透大纲的能力,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处理教材、使用教材、活用教材的能力,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能力,对学生激发、诱导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等。
5.方法评估。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教育思想的具体反映形式,也是教师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一种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能起到高效低耗、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作为素质教育方法的评估,我们摈弃的无疑是满堂灌和填鸭式,提倡的是低消耗高产出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其方法有:导读、导练、启发、诱导、探究研讨、讨论辨析等等。评估自然是视教师对各自采用的方法选用是否熟练自如,是否成功有效,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的掌握运用的熟悉和有效程度。
6.艺术评估。艺术焕发美感效应。美的艺术能激活思想,引发激情、思维、兴趣并陶冶情操。课堂需要艺术,课堂呼唤艺术。在一堂课中,“纲”和“本”,文字和符号本是死的东西,教师若能将这死的东西活化为汲取知识的源泉,活化为启迪学生心智的动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发展,这就是高明的艺术。如唤起积极思维的一句妙引,打通理解思路的一个巧导,一个题例的自然衔接,一个简单问题的成功延伸,一个学习氛围的有效刨设以及教学环节与流程中的无缝过渡、衔接、照应等等。这些都是课堂艺术评估的内容。
(二)教育教学流程评估。作为素质教育,它与应试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注重过程而轻视结果,它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价值的;后者则是忽视过程,重视结果,是在追求达标中实现求知效果的。从总体来看,教学流程评估是纵向权衡的,但这是客观的指向,实则除此之外,还须作横向的考察,还须作复合式的考查。这是因为,活动过程本身趋于流线型,但在流线型过程中,还表现出阶段性的仿似经纬网的状态。明确地说,获知育人就是课堂活动进程中的经纬网。对这一流程状态的评估,须从有效度上作出全面的衡量。具体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1.评估课堂流程的线。这是对教学过程的总体评价,是以教学内容的进行和对学生素质的训练过程为着眼点而展开的复合式综合评价。这是为了避免教学活动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而进行的限制性或导向性评估。2.评估课堂流程的点。如呈现学生内因心理的情意活动、情感活动、思维等活动的有效程度,表现学生外因行为的口头活动(包括说、讲、议、辩等),动作活动(包括听、读、写、画、计算、实验等)的有效程度。3.评估课堂流程的面。这里的面包括教材内容进行的多寡,也就是课堂教育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内外因训练项进行的多寡以及这些训练项涉及的有效范围和延伸的程度等。
(三)教育教学价值评估。评估一堂课的优劣,须全景式地把握,既要对教师作出评价,又要对师生的课堂作出评价,更要对从事教育、参与教育、接受培养的学生作出评价。对教育教学的价值评估,这里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具体可依教材内容而定,对教育教学价值的评估大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灵魂的塑造评估。素质教育,其宗旨和主要任务就是对人的塑造,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格,具有健康的思想、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会思考会学习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人。具体到一堂有限的活动课堂之中,就要看学生对教师所利用的教材内容是否达到了人格思想的教育以及教育的程度如何;看学生对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是否达到了思维的开发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效果如何;看教师作用于学生的长效性的教育指向、意图、方法和采取的手段在学生中的放映如何。但还须注意,由于学科特点不同,评估的侧重点也应随之变化。
2.思维开发评估。人类所从事的一切劳动活动,都是思维意识的支配。一个人的创造、发明更是思维意识的作用。基于此,课堂教学活动,就应以思维开发训练为主要目的,这是教师的责任。对学生而言,需要的是至高境界的创新能力。这就得在课堂上从基础的思维训练开始,借助教材内容进行,根据课堂整体活动而展开。评估时,必须考虑到它的这种依附性,不可形而上学地孤立进行。评估时具体可看,经思维习惯的养成训练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后的运作情况,特别要对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运作进行考查,但重点应看思维状态是否积极主动。
3.知识获得评估。针对素质教育的课堂来说,对学生身心的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是评估的主要方面,对学生获知的评价也应是主要方面。这是因为正待塑造的学生,不仅需要思想的武器,而且需要知识的武装。对此项内容进行评估时,就须从基础知识的掌握着眼,并参照课堂教学的目的、内容、难点和重点进行考查,还应以众多学生为考查对象,看经过课堂训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内容是否掌握,难点是否突破,重点是否落实。
4.技能掌握评估。就单纯的一堂课而言,获取知识自然是主要的,不管采用何种方式。但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注重的则是获得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注重获得知识这一结果。因为素质教育的本质不只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而是让学生掌握方法,会学知识会用知识。它是为学生终身着想的。故而对此项内容的评估就显得十分必要。评估时,就要看学生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时,是否用到了教师授予的或师生共同总结出来的科学方法,并将这种科学地方法是否用到了实践的训练之中。这种训练如:学生的阅读、书写、笔记、口语表达、听闻、计算、实验、积累资料等。
5.创新能力评估。创新能力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用新的思维、观点、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在时展的进程中,在未来社会的生活中,创新能力必将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必备能力。在对学生能力评估中,应将创新能力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从素质教育课堂的目的来看,应将创新能力培养视为教育的核心;应将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联想想象等能力置于基础地位,加强训练。因为这些能力最终目的就是为创新能力奠基的,都是服务于创新能力的。对创新能力的考查评估,就课堂来看,应主要审视思维方式的表现,特别要注重评估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表现。如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即运用知识时闪显出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火花和放射的光芒。
2、上课铃响后,伴随老师进入课堂,学生起立(班长喊口令),待老师还礼后方可坐下。若老师迟到,须向学生说明原因。
3、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一律使用普通话,声音清晰、语速适中。板书设计合理,字体美观大方。教师在课堂中要采用启发式教学,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正面鼓励为主,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
4、教师上课应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自觉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教师要准时下课,下课前应对学生课后的作业、复习与训练作具体布置。教师上课时不能无故离开课堂,更不得接听电话,上课时,若有教师、学生手机鸣叫,一律视为教学事故。
5、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化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中要体现师生互动,留给学生反思空间,避免“满堂灌”,课后作业要形式多样,避免机械化、重复性作业。
6、课堂上,教师、学生均须衣着整洁、朴素大方(不得穿背心、短裤、拖鞋),教师要站着上课。
7、课堂上,教师要有强烈的组织教学意识。凡是要求学生举手发言的,教师要举手示意,要求学生集体回答的,用话语告明,在辩论课或学生演课本剧等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控制音量,以不影响其它班级授课为原则。组织教学用语要简明。
管理不仅仅是机械化地按照某些制度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教其做人做事的道理。那么,对小学要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呢?下面笔者根据在教育教学上的实践,提出几点建议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转变、提升教师的管理意识
每当一提及教学的质量,有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校长、教导主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等的任务,与其他人没有关系,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小学教育教学在管理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根据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来讲,小学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桥梁,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直接管理者。主要体现在:(1)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承担着对学生的管理、教学设备的管理等,同时还直接参与了对相关教学的管理。(2)教师在讲课、批改作业、测试的过程中,要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者。这是提升小学教育教学有效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教学管理中要积极地动员各方面的力量
根据国外现代的教学管理相关的成功经验,要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要有效地联合校内的所有成员、家长、社会,积极的参与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我国在对学校的管理上做得还不够,这不仅对教学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偏差,还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影响。因而,要想真正的发挥教学管理的有效作用,必须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去。要想做好管理工作,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积极调动校内的各个力量,力争与家长、社会取得及时的联系、沟通、交流,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2)在校内要建立健全的教学监督组织、制度等,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可靠的、适用的改进意见。
三、构建和谐、优美、民主的教学环境
和谐、优美、民主的教学环境是提升小学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要想促使教学环境一直处于一种良好、平稳的发展状态,需要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构建。作为一个小学的教学管理人员,(1)集中精神,不断地吸收多方面的力量,为教学人员构建舒适的、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教育工作人员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从而影响其教学水平的提高;(2)学校应根据每个学科适时地增添教学器材,逐渐地改善教学器材的设备,促使器材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3)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维持、班级优良作风的形成等,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性格特点等,为学生创设优美、安静、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还能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有效管理。
四、加强对教学整个过程质量的有效管理
从传统的经验上讲,对质量的管理只是注意对质量的检查,也就是通过考试来完成管理,严重地忽略了对教学全过程的创造管理。由于教学的质量并非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出来的,因此,在管理上,我们要将其工作的重心放在由以往对教学质量的检查转变为对教学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加强管理。也就是说,要加强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作业的布置、批改等进行管理。在目前看来,我们国家对小学的教学管理中,学生课内外的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的管理还远远不够。究其后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家庭作业的时间没有得到严格的统一规定;(2)各科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只顾忌自身,没有实现各科作业的和谐统一;(3)学生家庭作业的负担相对来讲较重;(4)部分学校因为客观条件受到限制而不能很好地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或者活动仅仅流于形式等。因而,要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的宏观调控,还要加强各科之间的有效协调,同时还要提升教师布置作业的质量,以及加强学校对于课外活动的有效组织、安排、检查等,促使其课外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实现管理的实效性。
把接收下来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分门别类,首先进行学科整理,将其分为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科学等各个学科,然后将课堂实录、课件、科学纪录片再逐层分类,使教师利用起来更加方便。学校花大力气,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投入一部分资金购买了大量空白光盘、DVD机、电视机、电脑等,有了这些设备我们缺少的就是教育教学的资源,所以学校成立了远程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的校长兼书记主抓,教学副校长亲自抓,远程教育教师任管理员,把优秀的教育教学内容刻录成光盘,现在我们的VCD、DVD教学光盘已经达到几百盘,初步满足了各学科教育教学的需求,这就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使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内容深入到基层的每位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与生活之中。
二、利用资源,事半功倍
为了使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真正地落实到位,学校制定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教学制度与管理制度,要求每个班级除了每周一节的远程教育资源课以外,可以随时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上课,观看和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内容与设备,这样就提高了我校的资源利用率。如:“形势教育大课堂”的接收、收看等,使广大教师学生坐在教室中,就了解到了国家的日新月异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使师生受到了教育,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的同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做到了有计划、有目的、有落实、见成效,如:远程教育教研教改制度、农远资源教师培训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学校的远程教育有章可寻,步入了正轨。
三、评价资源,共同进步
每位教师在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之前必须亲自观看一遍,将其写入电子教案当中,然后再有选择地、适时地、有效地利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与班级学生共同分享优秀教育资源的独特艺术魅力。授课结束以后,还要利用课余的时间或是班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进行调查反馈,找出优缺点,使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为广大师生服好务,成为教师、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反馈资源,初见成效
每周五的下午三、四节课为教师讨论和反馈的时间,教师把一周以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心得、体会及时地说出来,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内容。如教师提出的:“部分内容不太适合农村小学实际的教育教学,不能做到因地置疑、因材施教。”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展开了讨论,多数教师认为:有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教育还很薄弱,城乡的教育发展也很不平衡,但是我们不能说人家的资源不好,也不能说教育教学方法不切合实际,这让我们知道了差距,从而鼓足干劲,只有这样才能迎头赶上,才能逐步缩小差距,进而使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能接受全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之所以我们有了充分的认识,才使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成为教师提高和发展的推进剂,通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学习,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学成绩有了提高,自身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都源于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功劳,现在我们的教师已经离不开她了,因为她已成为教师和学生的真正朋友了。
(一)构建学生动态学情资料库,加强对学生综合学习诉求的统计与分析
为了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应该构建起学生的动态学情资料库。不仅需要掌握学生的最基本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着的思维困点以及方法短板;同时还应该结合每一节课程来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具体到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的了解与掌握情况,实现对学生动态化学生能力以及学习实际效率的熟悉,进而为教师安排具体的教学辅导计划以及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教学依据。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与引导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组织管理是影响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升教师的教学综合素质将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对此不仅需要提高教师对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内容进行细节化与片段化的分析与拓展,还应该强化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的综合性掌握与灵活性实践,促使教师不仅掌握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还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来合理选择教育教学形式。
(三)加强对小学学科教学内容研讨,收集并整理多样化的小学学科教学辅助资源
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构建学生基本的学科意识以及基础性学科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其基础性认知方式以及思维技巧具有一定教学要求。因此教师一方面应该充分分析小学学科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地解构以及教学研讨,保障教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全局性认知与管控;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收集与整理相关的教学辅助资源,促使小学教学资源丰富化与多样化,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深度与知识厚度。
二、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与小学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转变小学教育思想,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思维方式作为现代教育出发点
为了构建好小学高效教学课堂,首先就应该转变小学教育教学思想,尤其是应该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以及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将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科思维能力,进而保证学生可以在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学科基础能力与学科自学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将小学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学科思想作为教学拓展的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运用学科思想解决学科问题的意识,进而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二)采用多样化的小学教育方法,全面丰富小学课堂教学形式,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在组织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还应该采用多样化的小学课堂教学方法,尤其是需要采用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而激发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可以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小组研讨式教学法、学科游戏教学法、生活情境教学法等,利用其中的教学逻辑以及教学思想来进行小学教学活动设计与创新,进而拓展小学学科教学形式,提高小学教学的综合教学效率。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积极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学习能力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小学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教育内容,尤其是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实际以及学生的心理素质来构建新型教师与学生互动关系模式,促使教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基本学习诉求,同时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学习主动性。同时针对部分学生出现的学习心理障碍,教师还应该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并制作针对性的教学辅导方案,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一、翻转课堂
所谓翻转课堂也称为反转课堂。翻转和反转,都是相对传统课堂而言的,是对传统课堂教和学的革新。具体而言,翻转课堂是将课堂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并将老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第一,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前和课后时间。课前,学生利用在线课程,对于即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初步学习,并进行独立思考,认真记录自己的问题和思考结果。课后,利用线上课程回顾,对于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全方位梳理和复习。第二,老师在课堂内更多的是对知识进行框架性的梳理,并对知识重点和难点进行系统讲解,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探讨时间,耐心听他们的观点并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惑。第三,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学生在课堂上不再处于被动地位,而是处于主动状态,乐于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敢于主动提出问题,老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的对知识进行讲解,更多的是起引导的作用,带着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具备的优势
1.教学过程更加灵活,不受时空限制
翻转课堂的出现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得到了拓展,不再只停留于课堂时间,而是更好利用了课外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整个学习过程更加方便和灵活,促进学习效率提高。
2.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多元
通过翻转课堂,更好地发挥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势,整个过程有序有效。线上学习的出现使得学生接触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和多元,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全方位的理解,同时通过平台上的资源共享,使得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3.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翻转课堂的实行,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能够进行主动思考,在课堂内又转换了学生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使其能够探讨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参与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学习
(1)教学视频准备。为保障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效率,需要对课前的微课视频进行针对性地选择,要考虑视频的质量和准确性,高度结合教材,提前将单元要求必须掌握的单词和语法在视频中得以体现和应用,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不同所产生的理解能力差异,也要考虑学生高中阶段时间的紧迫感,所以,教师应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或测验,并督促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2)学生观看视频并进行针对性练习。学生是进行翻转课堂的主体,学生可以自主掌控学习进度,随时暂停甚至回放。学习期间,学生应主动去探究、解决问题,这期间,将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留到课堂上与老师或同学探讨。(3)和学生交流探讨,做好课堂设计。翻转课堂的实行,对于老师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考验,不仅考验老师的专业水平,更加考验老师的应对能力。要求教师通过交流平台(如QQ群)交流学习心得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在课前做好课堂设计,对相关重点关键词汇和语法句子进行梳理。另外要提前准备好教材所涉及内容的相关资料,其资料不局限于文字资料,要做到形式多样。同时,注意设计好相关课堂互动环节、游戏环节,保证其可实行性。(4)课前组织学生运用微视频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需要上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内容。而微视频,则是学生课前学习的重要载体,制作科学合理的微视频,是构建高效高中英语阅读翻转课堂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取基本英语阅读知识的平台。在课前,高中英语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制作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视频,通过微视频向学生讲解阅读文章中涉及到的重点句型与疑难句子、让学生了解阅读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提供配套的阅读理解练习。在课前,学生利用个人时间以观看视频的形式去学习阅读文章,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大意,并细致学习其中的语言点。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更让学生的英语知识面大大提高。学生在自学完英语阅读文章之后,可以通过配套练习检查个人英语阅读学习情况,有益于自主评价。除此之外,在利用微视频自主学习时,学生可以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这些疑问,将成为英语课堂中的学习重点内容。比如在讲解《Themeparks》时,教师要在课前对阅读文章中的重点词汇读音、短语的用法以及难句进行分析,在视频上细讲文章中涉及到的被动语态等语法点,给学生提供文章相关的主题公园的资料。内容全面的微视频,才能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自主阅读学习指导,使学生高质完成课前的阅读学习任务,为课堂学习积累丰富的探究问题。
2.课堂活动
(1)布置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以丰富教学内容。英语讲究听说、读、写,在进行听力练习时,不局限于教材听力资料,可以对英语电影原声进行听力练习,还可在进行英语口语教学时,提前为学生布置话题,让学生有着充分的时间准备,并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整体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延伸,从多个方面去进行教学,满足学生多方面需求,进行全方位训练。(2)加强学生互动环节。英语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体现在英语的运用上,在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相关语法和句子进行造句及讨论,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延伸出多个讨论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帮助学生锻炼口语交流能力,同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3)及时解决疑惑,引导性学习。课堂上,教师要对其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并且仔细听学生的英语表达,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问题和语法问题,让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3.课后巩固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然而应试教育的误区就在于,一方面,施教者未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只强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方法,是满堂灌、一家言,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接收器、盲从者,谈不上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施教者缺乏“全体”意识,注意的只是几个学习尖子。围绕尖子施教,针对好生发问,冷落了其它学生。这种做法,大大挫伤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一改应试教育的弊端,做到如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同志所讲的那样: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创设和谐的氛围,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学生在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其具体施行办法如下:
1.形式灵活,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表现是,面对全体学生,选择灵活的教学形式,动员全体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就要认真设计和安排活动形式。教师应按照听说读写的要求,安排好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灵感,促使人人思考,个个踊跃发言。集体活动、个体发言交替进行,要切实避免老师和几个尖子学生反复“表演”的现象。对能力差的学生先让他们回答浅而易懂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为了促使学生人人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老师也可采取小集体活动的方式,安排同桌及前后桌讨论,选一代表发言。如复述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章节、默写词语、讨论疑点等教学内容。
2.依据教材、设置活动。要让学生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就必须多设置课堂活动内容,老师可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制作安排。如讲授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时,第三部分可改编成课本剧片断让学生表演,因为这部分集中了小说的全部人物和矛盾冲突,且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展示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改编、演好这场戏,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表演、交际的能力。又如讲授《崇高的理想》一文时,就可由“金榜题名”这个成语生发开去,设置成语接龙的活动。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3.分层设置活动,保证活动质量。安排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如同对教材的处理一样,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这就要求老师在安排活动时应考虑教材难易和学生程度,以保证活动质量。首先,学生活动的起点要适当,因为活动目标定的低了,就会影响优生水平的发挥,使他们觉得有劲无处使;高了就会影响中下水平学生的情绪,使他们望而生畏。活动要定在全体学生都敢于、乐于参与的形式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各个活动层面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说到教学的终极目的时,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非常中肯的话:“教是为了不教。”特级教师陶伯英先生说:“语文课应以实践为主,认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以为他们谈的应都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值得我们深思。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却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唯考而教,单纯进行知识的传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高分低能,或只能起到留声机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重因材施教,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就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能力,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的能力。听、说、读、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会说、会写是学生最起码的素质,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不说深层次的说、写,单就浅层次的口头表达及写字来说,问题已够大的了。拿农村中学的学生为例,能讲普通话的不足一半,能讲比较纯正普通话的更是凤毛鳞角。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交往,影响了信息的摄取。再说写的方面,不少学生写字潦草,模糊难辨,有人戏之为“芳草萎萎”,这种恶习甚至带入了高考试卷。在江苏省历年的语文高考试卷中,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随处可见。由此表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能力并非小题大作,而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严格要求他们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并辅之以方法技巧的传授。如练习用普通话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好语调及节奏,读出情感韵味等。要指导学生熟悉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字形意义。课堂上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并长期坚持下去。说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交际的需要。
对当前生物所处形式,大家都有目共睹,生物科学作为穿插文科与理科间的一门学科,如何使学生快速学习,找到学习技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培养新时代的生物学家,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有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高效化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课堂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提升。因此,初中教学过程,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如何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出现问题后,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与探索精神寻找解决途径。初中阶段,学生还是对知识充满无比好奇的时候,教师适时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利用生物知识的奇妙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自主对问题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为生物学习做好一定的基础工作。由于在生物课程中,附带着许多基础实验,实验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机会,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每个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将所要教授的知识同实验加以联系,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感,使学生产生学习生物的热情。由于生物课程的广泛应用性,书中所列举内容大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在课上对知识详细讲解,同时在教学允许的条件下,引领学生在课外进行生物研究考察活动,真正贴近生活,将知识灵活应用。考虑到以往教学的死板性,现在生物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应提前做好课程安排计划,在课堂上发挥教师的创新力,为学生带来一节生动有趣的课程,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创设良好情景,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掌握学习方法,让其学习态度实现由漠视到关注的转化,让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通过创造一个活泼形象的课堂情景,使学生劳逸结合。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加以指导,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安心地学习生物。于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生物课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我,激发他们的探究欲。从当下初中生物学的教育角度来说,要想提高生物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融合生物学方面的学问,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因为学生对初中生物课程较为陌生,所以在进行该课程的学习时会产生巨大的兴趣。在这样看似自由实际责任重大的课外学习中,学生的心情得到放松,课堂知识又能熟练掌握,课程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这样对学生的实验知识技能没有任何帮助。所以,适当地对实验过程进行整改,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产生的疑问去探究,增添实验的多样性,让学生对生物学习更加热爱。
三、重视实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我们不得不承认,生物学十分依赖实验。形态各异的生物实验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模式以及各种技能。所以我们必须提高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而提升效率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大生物学实验的力度。第一,应注重生物课程实验的研究。研究实验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队伍,每五人一队。根据教材里出现的定理或内容,先由学生拟出问题并制订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在实验进行的同时,学生选择合适的设备以及素材自行操作,在队友的互相帮助下找出答案。该种实验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水平、动脑思考水平以及处理问题的水平等,此外还能使学生学会脚踏实地、严密思考的学习态度。第二,应该积极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各式各样的竞赛活动也属于实验的一部分,能够评估学生处理事物的能力。初中生物教科书中安排的课外实验较为丰富,教师应合理利用,组织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以课外知识补充课堂涉及不到的内容能增强生物教学的效率。某些较难的实验,我们应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使这些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此外还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实效性。
2015年8月21日教育部公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德育放在首位,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建设学生真正喜爱的、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1]。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拓宽了职业教育未来的改革空间。当下高等职业教育被赋予了十分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产业转型升级步入加速发展时期,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是我省高职教育发展的亮点和特色,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但新形势下广东高职教育仍面临诸多困境,如何推动广东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技术对高职教育的“双刃剑”效应日益凸显,伴随而来的时间碎片化、知识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愈演愈烈。互联网时代的连接特征、大数据的预测与反馈功能都将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带来极大影响。如何适应当前教学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把握当前高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和教学的力量去改革思想政治课程,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推进高职教育“立德树人”工作,培养适合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有效接班人,已然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那些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与传播,基于信息化环境传递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软件(主要是多媒体课件)、网络化教学资源(包括泛在网上教学资源、专题学习网站或者是学科网站、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库等三大类型[2]。当前主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过往各级各类精品课、时下在建的资源共享课、视频开放课和当下流行的微课、慕课等。其中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资源库项目为代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例,其目的是为了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目前互联网教育发展如火如荼,国外有美国的Coursera、Udacity、edX三大平台,英国的FutureLearn,德国的iversity,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国内有官方的中国大学MOOC、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开放课,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大的好大学在线,国内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都建设起来了各自的在线教育平台和资源。可见,目前已经建设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鉴于思想政治课程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唯有爱课程网上有若干完整、开放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翻转课堂,也称反转课堂,于2012年兴起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经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学院而闻名全球。它是一种对传统课堂教学流程再造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提供教学微视频等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课前在线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互动答疑讨论探究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文献研究发现,从教师教学角度实施翻转课堂,其翻转教学特点为: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重新建构学习流程(信息传递、吸收内化)、复习检测方便快捷;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参与翻转课堂,其翻转学习支持要素为:灵活的教学环境、学习文化、精心编辑的课程内容、专业的教师。综上对数字化教学资源之于翻转课堂教学交互双主体中的定位,我们得出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教学内容传递、教学方法展示、教学流程改造的重要载体存在。其数量的多少、涉及知识点内容的大小,直接关联于翻转课堂的程度。因此,如微课类,基于个别知识点的微型教学资源,则可以实现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的翻转,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由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也可以是整门课程的翻转,如MOOC化的涵盖整门课程知识点的微型教学内容,可完全交由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交流或教师指导的形式开展教学;其内容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成效。因此,结合教学交互双主体的需求特征,遵循“应用为主的原则”,我们在开展基于翻转课堂教学需要的思想政治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采用了“自建为主,引入为辅”、“辅教辅学”的建设和使用思路。在数字化教学内容建设上,从理论、实践两个内容维度入手,课上课下两个时间维度布局,教师教授和学生自学两个主体维度分类的路径进行内容建设。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实践案例
(一)建设内容
相比于传统课程,思政课承担的教学使命高于一般课程,它担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同时,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的科学性、政治性、时事性上要求更高。因此,如何开发适合当前教学需要的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资源便成为课程资源建设之前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和对比研究,在结合爱课程网上本科、高职类院校的相关课程(如表1)的基础上,课程组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教学服务、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重于实践的知行合一、活泼立体的教学改革”的课程设计理念,并明确了三门核心建设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同时,结合资源的运用实际,确定了相关资源应用的六大教学方法:专题讲授法、案例讨论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按照当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要素,建立了课程资源类型,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授课计划表、实训指导书、单元设计、电子课件、资料库、习题库、教学录像、在线答疑等。为此,通过立足于应用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建设,我校以校园网络平台为依托,对三门高职开设的思政课程进行了资源建设,网站定期维护、信息资料实时更新。
(二)实践路径
如何让思政课堂活跃,摆脱理论性强、枯燥、洗脑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积极主动融入课堂学习,这是所有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因此我校在充分了解和把握翻转课堂的基础上,找到翻转课堂与思政课程相通的契合点,制定思政课堂翻转方案和管理制度,精益求精地完善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吸引学生在“宜居”的学习生态中持续投入、取得进步。
1.课前在线学习实践设计
课下在线学习设计包括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按知识点制作优质的微视频、布置作业和项目、学生学习情况监测五个环节。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学习内容,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表,组织思政教师集体备课,分工合作,搜集资料,明确教学信息,重构学习流程,制作短小精悍清晰的教学微视频,上传学习资料、布置作业、制定任务项目,复习检测等。要考虑思政教师的执教能力和不同专业班级的差异,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微视频,浏览学习资源。学校提供数字化教学平台并做好维护工作。教研室组织教师共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和课程学习网站,及时监测学生学习动态和学习效果,在线答疑等。建议可先制作一门课程做试点,通过效果验证后再推广到其他课程。
2.课上合作交流设计
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主要是帮助学生知识内化,这是翻转课堂的突出价值和关键所在。课上合作交流模块包括互动交流和评价反思两个环节。把翻转课堂与任务学习结合起来。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行动引导、探究学习,课堂上更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新闻播报、问题评论、小型辩论、时事课堂主题演讲,模拟法庭、讲座会议、角色扮演、个别辅导等,学生根据在线教学中老师布置的任务主题,课下完成除了参观学习、社会调研、暑期实践等传统的实践教学项目外,还给学生提供参与网络调研、网络交流评价等虚拟的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反腐倡廉、十八届五中全会等社会热点话题制作海报、网页、微视频等在课堂展示点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真正地实现课堂翻转。学生也可以建立学习团队,自己设计交流内容和互动话题,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把控能力,提高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翻转学习能力、行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提高学生政治敏锐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构建有成效的课堂交流,实现合作共赢。
三、高职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充分考虑翻转课堂的学科适应性和学生发展规律
思政课翻转课堂应慎重对待,要抓住翻转课堂的关键点,不能为了翻转而翻转,不可能任何学科都可以实现翻转。要在充分理解、研究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是否适应思政课堂后再进行实践操作,翻转课堂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考虑到学科的适应性和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政课改革真正难啃的硬骨头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和能力,当然也涉及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的教学能力、良好的道德水平和较强的责任意识提升,更关系到国家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当然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或方法,都要先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
2.转变观念,做好师生角色转换
除了课堂结构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要树立思政教育变革的坚定信念。做好师生角色转换。翻转课堂的模式是否真正解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问题还有待观察,不能搞一刀切。翻转课堂虽然给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但应针对我国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有效调整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翻转课堂对教师的执教能力带来巨大的挑战,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会制作微课程、开发精品课程,还要站得稳讲台、hold得住学生。为更好地进行课堂翻转,教师要重新安排学习空间,创造灵活的环境,让学生可以选择性学习,教师还要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行为。上课的时间致力于更深层次地探究问题和创造丰富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对知识积极建构。教师要决定翻转学习的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问题,利用设定的内容,将课堂时间最大化。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要精心设计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交流、主动思考、主动寻求答案,不断提升课堂把控能力,增强教育信息化素养。
3.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评价体系带动翻转课堂建设
翻转课堂的建设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是在线课堂采用微课教学视频制作,仅靠个别教师难以完成,效率不高,其次是教师要提高对课堂的把控能力。翻转课堂建设要充分发挥团队力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共建精品课网站,开发网络课程、微课资源、试题库资源,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等。其次要加强对思政教师的集体培训和指导,做好考核评价,鼓励教师参加各项比赛以提高制作微课程的水平和课堂掌控能力,建立教师长效激励机制。
4.适合自己的才是做好,注重中国特色,不照搬照抄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网络信息化形势下的教学改革还面临很多挑战,目前尚存在局限性,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与实践。我们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民办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知识的重构也需要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改善。我们要以新思维应对网络信息化时代。翻转课堂源于国外,在国外被广泛推广和发展,自然有适合它的土壤。翻转课堂能否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相契合,实现翻转课堂中国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但思政课翻转课堂的建立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最重要的是学习国外的改革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在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基础上,不断思考深化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为全面提升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为国家培养可靠人才,成就学生出彩人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中文网,2015年8月26日.
[2]马贵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以网络课程《发动机原理》的开发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