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房地产经济中的非理
(1)房地产的价格并不能真实的反映房地产的价值
我们知道,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体现,其价格信息往往是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现阶段房地产的价格远远超出了其商品本身的均衡价格,它价格的形成固然有一部分特定因素推动,但还是存在着一些虚拟因素推动着价格的上涨。比如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导致同一时期不同统计部门得出的统计数据差异很大,进而误导了大众,同时也扰乱了房地产价格的形成;再如一些媒体、网络等通过舆论的力量,干扰消费者的判断力,进而虚抬房价,使房价远超均衡价格。
(2)在土地出让制度方面 ,以供给创造需求。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脱离市场实际需求的政府盲目出让土地,是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不同性质的土地 出让方面,事先规划实施好,然后以优惠条件来吸引投资者和居民来投资或居住,它其实 就类 似于产品经济 当中“以产定销”。 因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出让城镇土地使用权,其地块的选址、规模和时机,应该由市场的需求来决定,需求创造供给,这样才能使房地产市场可持续性发展,使房地产供需维持一种良性状态。
(3)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快速扩张、高资产负债率与房产高空置率并存
近年来,我国房 地产业给人一派“繁荣”景象 ,其繁荣给人以利好的诱惑。由于受此行业丰厚的回报诱惑,加之资本的逐利性以及国内投资渠道的单一性,使得民间资本纷纷涌 向房地产领域。而政府在投机性资本的市场准入方面过于宽松,无形中助长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过快增长,导致房地产企业形成鱼龙混杂的局面。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其资金大部分通过银行间接融资而来,其资产负债率非常高。据海通证券2011年提供的数据,2011年1~12月,全国房地产资金来源达8.32万亿元,较 同期增长 14%,国内贷款占房地产资金来源的 15%,利用外资占 1%,自筹资金占4l%,其他资金占43%。考虑到自筹资金中相当部分并非企业的资本金,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实际超过 6O%。同时,房地产投资增长幅度高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导致部分地区房地产供给与房地产有效需求形成巨大差距,致使房产空置率逐年上升。
(4)房地产泡沫过大与房地产金融风险并存
由于房地产业的高速扩张及投资、投机性虚拟需求的过度膨胀,使得房地产价格水平远脱离均衡水平,继而相对于理论价格水平非平稳性上涨,形成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过大,作为一种非理,它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大而长期的负面影响。
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过度扩张,其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规模较小,而且其绝大部分资金来源,是向银行贷款间接融资而来,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它会产生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现阶段宏观调控政策挤掉了一部分泡沫,但泡沫还比较严重。因此,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影响着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稳定发展,而且还对整个金融业及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房地产非理产生的影响
如果不从根本上或制度上进行改革,防止非理的进一步存在 ,它产生的影响危及最大的还是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还对实体经济及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利于实体经济。影响整个 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它涉及我国60多个相关产业,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房价严重偏离其均衡的水平,势必会对宏观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制约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房价与居民收入比过高,房价扭曲,势必会抑制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交易量下降,导致存量房积压,降低房地产商继续投资的意愿,影响GDP的稳步增长。其次,挤压其他行业的发展。房地产业投资收益率高,使得大量资金及国际资本,纷纷涌入到房地产领域,使得 流向其它产业的资金量出现不足,对其他行业的复苏造成很大的挤出效应,制约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最后,过高的房价,会严重透支居民的消费能力 ,使居民过早的成为“房奴”。如果购房者每个月扣除房贷后,可支配收所剩无几,更何谈其它消费陛需求。
(2)危及国家金融安全
如前面所述,房地产的资产负债率高达60%以上,且资金大部分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获取而来,由于房地产的融资方式没有形成风险分担机制,因此,一旦出现市场风险,势必会对银行系统带来 巨大损失,很有可能发生金融危机,进而拖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加剧贫富分化。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 ,城市化的进一步加深,人们为了安居乐业,寻求归属感,使得这种刚性需求不断增长。如果房地产超出本身的自住性属性,而更多的倾向于资本资产属性的话,那么房价的大涨大落,势必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房价的扭曲上升,并不是增加了社会财富,它只是使财富从老百姓手中,转移到地产开发商等强势集团当中,加剧了贫富分化。贫富差距的过大,定会增加维护社会管理的行政成本,导致很多的社会问题。
三、对策分析
诚然,现阶段随着“国八条”及“国四条”等宏观调控政策 的实施,使得房地产市场冷淡了些,房价及交易量下滑,但如果不加强制度建设,纵容非理的存在,不从根本上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势必越打压,房价越高,治标不治本。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分析市场中的“非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认清本质,对某些方面予以约束,对市场予以规范,继而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
(1)加强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财政问题
中国房价 的这种偏离均衡价格的非理性现象,其实从源头上就存在。土地价格降不下来,房价也一定降不下来。因此,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首先应该对于土地问题采取灵活的政策,进一步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切实把过高的水泥、钢材等原材料价格降下来以及减免税费,给予开发商优惠政策。其次,在土地出让方面,国家应加强制度建设,重新调整个人、集体、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将土地出让资金纳入地方政府预算,进行有效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对土地出让金使用的约束,而且还可以增加支出的透明度,降低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的冲动,同时,还可以提高拍卖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地供给。
(2)设计开发房地产金融衍生品。拓展地产企业融资渠道 ,规避金融风险
设计开发房地产金融产品及衍生 品融资工具,防止因房地产金融风险过度而转嫁到金融系统;设立专业型的房地产运作机构,管理房地产其它类融资工具,如产业私募基金、房地产信托基金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分摊银行金融风险,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而且还能拓展地产企业融资渠道,改变房地产企业自身的资产负债率。同时,在房地产信贷方面,积极推进客户结构调整,拓展优质客户,建立地产信贷客户资信及风险分析体系,为客户建立档案。
(3)继续强化政府宏观调控,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房地产的不合理需求
由前面所述,现行的房地产价格泡沫较大,其价格已失去其真实性。抑制投机性需求 ,除继续落实国家限购政策外,还有其它几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提高二手房转让税收。目前二手房转让的营业税是 5.5% ,国外一些国家远远高于中国,比如新加坡转让当年购买商 品房的税率是16%,两年之后是14%。二是实行差别化信贷管理,比如购买第三套房银行不放贷,或者大幅提高贷款利率。三是征收土地财产税及存量房物业税。对于开发商闲置土地的,要征收不动产税,增加开发商闲置、囤积土地的成本,防止开发商炒土地。对存量房方面,政府可以保护必要的住房面积,比如第一套房不交税。名下拥有的房产越多 ,交的税就越多。这样,对于价格失真的“非理性现象”,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双管齐下,更有效的防止居民的投资、投机性需求,调节房地产供求关系,使房价回归到均衡、理性的水平。
(4)在房地产行业方面,对有限资源进行整合。使房地产市场步入理性发展轨道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项目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许多业内人士都是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追求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实现工程造价最低,但是国内仍然存在工程项目过程造价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力的状况。目前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更侧重于工程的预决算,忽略了工程造价的过程管理和控制,而工程的预决算会因工程造价的特性影响到工程过程中的实际造价。
针对以上对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建筑工程在经济管理上还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并因此造成工程造价成本增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的局面。以下本文将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阐述,以便于更好的采取有效措施来对其进行控制。
1.1 工程相关人员的工程经济管理意识淡薄
对于某些工程经济管理相关人员,无形之中还是不能摆脱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并没有充分理解到经济管理在整个工程中的重要意义,所以造成对工程的经济管理意识淡薄。
1.2 目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在如今的社会中任何有关经济的活动,都是建立在集管理和责任于一体的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而对于建筑工程中的经济管理也不除外。进行经济管理的相关人员都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及职责所在,以便在发生意外或变故时,能够进行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
1.3 忽略了工程施工中的工期成本的经济问题
建筑工程中的工期成本,即在工程施工期间各个阶段、各个项目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工期成本往往会被忽视,通常会盲目的对工期进行修改。无论是提前工期还是延迟工期,或是工期内的任何变故,都会导致工程施工成本的增加。
1.4 对于工程施工质量重视程度较低
长期以来,通过实践证明质量和成本之间是一种统一辩证的关系,所以作为工程管理的相关人员应充分了解这种关系。与此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切实的做到,“质量与成本两者兼顾”,不要因注重工程的质量而忽略了对工程的经济管理,亦或是一味的追求低成本而忽略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如此都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
二、建筑项目阶段性的成本控制
2.1 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设计阶段是房地产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与重点。尽管设计费在建设工程全过程费用中比例不大,一般只占建安成本的1.5%-2%,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达75%以上,由此可见,设计质量的好差直接影响建设费用的多少和建设工期的长短,直接决定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多少。合理科学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10%.但在工程设计中不少设计人员重技术、轻经济,任意提高安全系数或设计标准,而对经济上的合理性考虑得较少,从根本上影响了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
例如:某高层住宅每层电梯井走廊仅十多米的距离,其间又无防火分区,就设了三只消防箱,而按消防规范要求,只要两支水枪同时到达室内任何部位即可。这种设计不合理,造成了一定浪费,显然是对工程的各种经济指标不够重视。因此,设计阶段对项目投资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扩初设计阶段对项目经济的影响达70 -%95%,实际上,当扩初设计批复之后,存在的技术问题、费用问题都很难解决,因此必须重视扩初设计,以避免“先天不足”。
2.2 招标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应按合同内容明确协议条款,对合同中涉及费用的如工期、价款的结算方式、违约争议处理等,都应有明确的约定。在签定的过程中,对招标文件和设计中不明确、不具体的内容,通过谈判,争取得到有利于合理低价的合同条款。同时,正确预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索赔的因素,对索赔要有前瞻性、有效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此外,应争取工程保险、工程担保等风险控制措施,使风险得到适当转移、有效分散和合理规避,提高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是减少工程风险损失和赔偿纠纷的有效措施。
2.3 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是资金投入的最大阶段,是招投标工作的延伸,是合同的具体化。加强施工控制,就是加强履约行为的管理。房地产开发产业是随着国家住房分配供给体系的改革而产生的。虽然与基建项目具有共性,但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三超”现象,但“三超”的超额必须由企业的赢利来弥补,如果控制失衡,会使企业经营亏本。
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对工程变更实行有效控制。针对目前工程量清单报价,施工单位往往采取“低价中标,索赔赢利”的方式承揽工程。作为业主方造价管理人员要做到事前把关,主动监控,严格审核工程变更,计算各项变更对总投资的影响,从使用功能、经济美观等角度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工程变更,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费用支出,避免投资失控;另外,对施工单位及材料供应商不履行约定义务及时提出反索赔,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2.4 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该阶段是成本控制工作的最后阶段。根据合同、预算及费用定额、竣工资料、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法规,认真审核工程款。以政策为依据,对送审的竣工决算进行核实工程量,落实联系单签证费用,使审核后的结算真正体现工程实际造价。
三、成本构成要素的控制方法
3.1 人工成本控制
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进行控制。第一,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定比例(一般为5%—10%)一起包给领工员或班组,进行包干控制;第二,要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班组的组织管理水平,合理进行劳动组织,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精减人员;第三,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单位工程,可分包给分包商,采取包干控制,降低工费。
3.2 材料成本控制
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两方面。材料用量的控制包括: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各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力求用价格低的材料代替价格高的材料;认真计量验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料耗水平;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
3.3 机械成本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使用费用占总价5%左右,由于机械台班市场价格往往比定额台班价格高,而导致实际机械费用支出超出预算成本。因此,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防止事故发生,对节约机械费用,提高施工企业效益有着重大意义。通过我公司对一些施工项目的实践,节约机械费用有以下方面的措施:合理选择施工机械;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合理使用施工机械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利用效率;做好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
随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筑行业的生产方式及组织结构形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机制已经形成。项目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高速发展。为此,施工管理单位必须重视施工项目管理工作,有效提升项曰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实现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指项目成本在发生、形成成本的过程中,指导、监督、调节与限制生产经营产生的人力、物力及财务开支,并对其存在的费用偏差进行及时预防、改正,在计划成本预定日标内对各项费用进行有效控制,进而实现企业经营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中企业消耗的资金总和,可通过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与劳动者取得的报酬充分体现出现,这也就是工程项目的成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内容一般包含: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等。在管理中,必须做好全面管理、系统管理及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经济核算能力,才能推动企业管理体系改革的步伐,才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原则
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加大了建设项目投资者与建设者的风险,促使人们对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加以重视。为此,必须遵循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原则,完善工程项曰成本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科学化管理原则
成本管理科学化,就是将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式运用到成本管理中,特别是系统分析理论的应用,通过日的性、相关性及整体性对成本管理特点进行分析,做到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全项目、全员及全过程管理就是全面成本管理。随着项曰施工进度成本控制要贯穿于施工的各个阶段,不能存在遗漏等问题,这就是建筑工程项目成本全过程控制的要求。作为一次性产品,成本控制必须对项目的中间控制加以强调,,也就是动态控制。
3.目标管理原则
在项目工程开工前,项目应进行一个期望值的设置,并确保木箱设置的有效性,同时向各个部门,班组及个人进行落实,对目标进行适时检查,如小现问题,应及时对其进行改正,确保成本控制始终位于良性循环内。
4.成本最低化原则
利用成本管理的多种方式,促使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不断降低,进而实现最低曰标成本的日的就是建筑工程施于项目成本管理的根本目标。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式的探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整个项目管理与整个企业管理中项目成本管理都占有重要位置。利用项目经济效益可以实现工程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盈利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可以实现项目经济效益。现代项曰的复杂性与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都要求必须对成本管理理念进行更新,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才能增强企业竞争力。
1.完善责任计划管理
在签订合同后,必须做好合同文件管理工作,确保其保存的完整性,并进行技术档案的建立,分析合同执行的实际情况,遵循分析结构,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措施进行有效处理。工程成本降低的最佳方式就是优化施工方案。施工方案是否科学有效对施工质量起决定作用,进而对工程项目目标成本、企业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在具体工作中,必须组织专家及时审查投标文件的相关内容,确保各个阶段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在工期合理制定中,应充分考虑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及环境因素等相关内容,在工期合理安排下,对工期、质量及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展的基础,就是现场管理。也就是说通过优化现场管理,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可以间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进而对成本控制起到关键性作用。依据成本最低化、科学化管理等原则,提升项目管理现场管理水平,并建立与完善现场施工流程,为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施工费用监督与控制
(1)人工费的控制
在]_程建设中,人工费占据的比例为12%左右,但伴随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变动,人工费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波动。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树立成本意识,才能有效控制人工费。在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计划中,应根据施工相关规定,对用工数量进行合理规划,同时与市场人工单价相结合,对本月人工费进行计算,确保人工费控制指标的合理性。
(2)材料费控制
在整个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材料费所占比例最高,达到总成本的65%到75%之间,对工程成本与经济效益起到决定性作用。为此,相关部门在确定价格、数量后,可进行台账管理。材料订购、材料价格与材料用量是材料费控制的主要内容。
首先,材料订购。必须对资金时间价值进行充分考虑,尽可能对资金占用情况进行减少。在进货批量、批次合理确定下,必须对材料储备情况进行降低。根据材料不同,选用相应的采购原则与制度,为材料订购提供便利。在订购施工材料中,还应降低中间环节,降低成本。
其次,材料价格控制。买价控制与运费控制是材料价格控制的主要内容。通过市场调查,可以对多家材料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价格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够对材料价格变化情况及时掌握,还能确保选用材料的优质性,为材料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最后,材料用量控制。遵循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在施工现场,应做好材料存放工作,确保堆放的合理性,对二次搬运成本进行有效降低。在料耗降低环节,应做好余料回收工作,避免材料过度浪费情况的出现。
(3)机械费的控制
在工程建设中,机械使用费用比例为8%以下。遵循工程量清单报价数量参考定额对各种机械使用台数进行计算与确定,就是机械费的控制指标。在机械费合理控制中,必须合理调整机械设备配置情况,实现机械的有效利用。在配置机械设备中,应对设备维修养护人员、设备配件费用尽可能降低。加大设备养护力度,提高设备利用率,为成本控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成本控制与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97-02
一、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等方法,推测分析研究对象的本质,预测其未来的综合性科学,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今世界大数据分析遍布各个领域,统计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而且与多个学科交叉,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分析工具。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在强调培养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提供必须要的统计学理论基础也尤为关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分析需求的提高,以及目前高等院校教学计划对《统计学》课程授课时间的限制,现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需要。为了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探索《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路径是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有的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计理论教学多而统计实践教学少。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以讲授理论为主。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依然是讲授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为主,且对于统计学知识如何应用的实践性教学非常少。以课本知识为主的讲授方式,学生实际应用统计学的能力缺乏足够的锻炼。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拥有一定的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不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缺乏案例教学。在统计学理论知识的教学部分,大多数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讲述完某个统计理论的内涵后,没有采用相关的案例来进一步说明该理论可以应用的背景,或者该理论可以解释的现象。此外,《统计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基础,且很多统计学理论都会涉及到一些数学公式。对于这些数学公式,基本上都缺乏相关的案例来解释这些公式的内涵。然而,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招生时多为文理兼收,因此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公式的内涵,导致对统计学理论认识不够深入。
3.缺乏互动式教学。就目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而言,教学明显缺乏互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很少。一是统计学的理论内容比较枯燥,而教师的授课方式与风格不能改变这种枯燥,甚至使其更加枯燥。二是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这主要是由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所以学生更关心课堂笔记而忽视课堂参与。互动式教学的缺乏可能会造成教学效果的事倍功半。
4.软件应用教学不足。当前应用专门的统计软件,例如R、SPSS、SAS等,进行统计研究,已经成为大数据背景下各个领域进行统计分析的常态。但由于受到《统计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限制,我们分配在软件应用教学上的学时较少。实际上,这些统计软件是比较复杂难学的,学生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很难自己学好软件应用。此外,由于部分高校对《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里不包括对软件应用的考核,也会导致部分学生会忽视软件应用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针对上述提出的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科研的经验和实践,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摸索,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1.理论与实践并重。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授课老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应当坚持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并重,不可过分重视理论而忽视统计实践。而且实践性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反过来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对于实践性教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理论性教学的内容,给学生安排课后的实践任务。例如,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大学生网购等作为调查主题,根据统计学的授课进度,分步完成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推断等任务。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有参与感,体会统计实践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采用统计分析案例教学。通过课堂上引入具体的统计学案例,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使得抽象枯燥的统计理论变得立体生动。通过采用统计分析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在选择案例时,可以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自身与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特点,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具体说明统计方法运用的背景、条件以及分析过程。例如,股票市场的案例、物流公司的案例、房地产市场案例等。此外,统计学案例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
3.采用互动式教学。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是课程难度较大,如何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学生只有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具有学好统计学的动力。互动式教学恰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互动式教学并没有具体的形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的思路,激发学习《统计学》课程的兴趣以及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可以将互动式教学纳入课程的考核范围,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理与软件应用相结合。使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经济管理实际问题时,需要处理大量的统计数据,此时学习R、SPSS、SAS等专业统计软件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统计理论教学与软件应用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解决大量数据烦琐的计算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统计软件的演示,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软件操作,掌握运用软件处理数据的方法。由于受到《统计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限制,大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课程安排时,选择先讲授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才安排软件应用的上机操作课程。这种安排是不尽合理的,从以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角度看,既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将理论与软件应用相结合,教师可以更好地教授理论知识,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熟悉软件的操作,对于软件操作,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有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学习软件应用。
四、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虽然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规范化和系统化,然而目前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时代的要求在变化,教学方法更应该不断地改革和完善。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更加丰富多彩。本文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是经过我们多年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和探索的总结,希望能对广大师生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唐志.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1):17-19.
[2]黄海午.《统计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163-164.
[3]吴启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沿革及存在问题[J].统计与决策,2012,(3):48-50.
[4]纪淑娴.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0):109-111.
[5]史文雷,徐蕾,彭学君,宋存米.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11,(06):41-42.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转变,主要是基于美国“科学管理”思想与经济领域的发展,管理人员开始寻求一种科学的成本控制范式。纵览国外文献,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从孤立控制范式的转变可以归纳为创新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理论探索阶段三个时期(见图1)。
(一)具有集成特征的创新型成本管理萌芽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国防部、能源部等美国政府性项目的主要业主部门,通过开展有关项目工期和项目成本的集成计划与控制方法的研究,开创了项目成本要素集成管理研究的先河。1958年由美国国防部研究推出的项目计划评审技术( Project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 PERT/ Time ),PERT/ Time主要是为了简化大型复杂项目的计划和安排,在安排中以时间为导向而不是成本。在此基础上,1962年6月美国国防部通过了题为PERT/Cost的系统,即在PERT/Time中加入成本,同时考虑了项目工期与成本两个方面, PERT/COST通过实施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协调规划和控制时间、成本、性能等因素来满足既定管理目标,虽然不是很成功单已经是项目工期和成本集成管理的雏形。后来几经改进美国国防部推出“成本/ 工期控制系统规范”(Cost / Schedule Control Systems Criteria ― C/SCSC ),进而开发出了“挣值管理(Earned Value Management―EVM)”的项目成本与工期的集成管理方法。
工期/成本集成模式可以帮助项目管理者对项目进度和费用进行统筹兼顾的管理,但是这种挣值管理方法只是涉及了项目工期和成本两个要素的集成管理,项目集成管理的方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项目工期和成本的集成管理,还应该进一步扩展为包括项目成本、工期、质量、范围、风险等诸要素的项目全要素的集成管理(戚安邦,2002)。
(二)核心要素成本集成管理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面对建筑行业激烈的竞争,决策者压力越来越大,既要实现最佳的资源利用规划,还要尽量减少建设成本和时间,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质量。许多研究学者致力于更加全面的核心要素集成方法技术的研究。并且研究方法更加的多样化,学者们在集成管理中引入数学模型,进行决策分析。如A.J.G.Babu(1996)在传统的时间-成本模型中考虑了质量问题,建立了三个相关的线性规划模型,对费用、时间和质量三者的权衡和集成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关使用方法步骤。之后Do Ba Khang and Yin Mon Myint(1999)将巴布和苏雷提出的时间-成本-质量三个相互关联的线性规划模型,尝试应用到水泥厂建设项目,通过获取管理者的建议来评估该模型应用的实际可行性,并提出应用的关键问题和面临的困难。J. Constr. Engrg and Mgmt(1998)提出了一种多目标优化模型,该模型的目的是改造传统的二维时间成本平衡分析,以先进的三维时间、成本和质量的权衡分析。该模型采用遗传算法为多目标提供量化,并考虑了优化施工质量的能力。最后应用实例分析,说明了该模型的使用方法。
这些研究,都是基于项目铁三角时间-成本-质量三者为核心进行的,构建模型,实现时间-成本-质量三者的均衡。Roger Atkinson对在过去的五十年里以成本-质量-工期(项目铁三角)作为衡量项目成败的标准提出质疑,他认为在这种标准下过去的项目管理仍有很多失败的地方,通过研究发现铁三角至今仍然是首先的成功标准,但是项目管理的缺陷在于,没有包括其他的标准在内。所以在项目成本集成管理中考虑其他相关影响因素变的非常重要。
(三)基于组织管理的全要素成本集成管理探索阶段 在项目进行期间,影响成本的因素除了工期、质量还有很多对,如信息沟通、人力资源、组织机构、组织文化、利益相关者等等。完善的组织机构可以加强各个部门间的合作,信息沟通,使得成本管理信息得以及时传递。项目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也会影响项目的成本控制效果,减少失误,降低成本,如果过管理水平落后,那么成本控制方法得不到实际的贯彻执行。Tatum C.B(2000)提出出日益增长的项目参加者协作和项目管理集成要求,指出目前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管理技能、生产过程存在缺陷,妨碍了集成化。这扩大了集成化的概念和范围,提出了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问题。随后,研究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与环境之间的影响机制、组织结构对项目绩效的影响,以及集成化管理与集成信息系统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
二、关键要素成本集成管理方法评析
工程项目基于要素成本集成管理的方法至今仍然是现代项目管理研究中的一个不足之处,人们至今尚未完全建立起适合项目集成管理应用领域的一整套完整的方法,更多的是体现在项目集成管理的原理和思想上。目前,项目基于要素成本集成管理方法主要有挣值管理、价值工程、结构化方法、数学模型均衡优化方法(见表1),各种方法的考虑的因素和实际应用情况均有很大差异,本文就几种方法的应用与局限分别展开论述。
(一)挣值管理方法挣值管理方法(EVM,Earned Value Man-
agement)是一种分析项目实施与项目期望之间差异的项目管理方法,是在美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美国很多政府部门要求在联邦政府资助的项目使用挣值管理,被实务界和理论界认为是成本集成管理最为有效的方法,但仍有其不足之处。戚安邦(2004)指出,一方面,现有挣值分析中项目完工成本预测方法存在着问题或不足,这主要表现在整套方法都是以将项目工期固定在计划水平上作为前提条件的,这虽然对于美国国防部等机构的项目管理有时是可行的,但是对于一般企业的项目管理有时就不可行了。另一方面,戚安邦(2004)从统计学的角度指出现有项目挣值分析方法在项目成本的绝对与相对误差分析方面都存在着问题或错误,虽然在挣值分析方法中对于解读这种分析方法的结果有相关的一些约定(绝对差异大于零和相对差异大于1为好),但这些约定及其方法不符合统计学原理与人们的一般常识,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改进。
(二)价值工程价值工程,指的是通过集体智慧和有组织的活动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功能分析,使目标以最低的总成本(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必要功能,从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在美国、日本大型建设项目中,价值工程广泛用于项目管理计划编制和综合变更管理决策过程。如今所有联邦政府只要有大型建设或采购计划,一定会采用价值工程方法。价值工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我国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有文献统计在1991年到1995年期间,在我国《价值工程》杂志发表的文章,应用成果以工业为主,建筑业仅占4.0%。在一项我国建筑行业应用价值工程的调查中,设计人员对价值工程完全不了解、了解一些、了解很多分别占25%、75%、0%,施工人员为35%、59%、6%。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对价值工程的应用处于相当低的水平。黄宇建(2001)认为目前价值工程的应用过于注重成本的降低而忽略价值的提高。卜东雁(2008)提出由于我国缺少编码体系,基础资料不足,建筑业企业并没有完全认识到价值工程的作用,价值工程研究费用是由业主支出的,而业主对价值工程工作支持还不够,导致我国目前价值工作开展的不够理想。
(三)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方法是指建立工程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WBS)、组织分解结构(OBS)和费用分解结构(CBS),是工程项目规划的基础。黄如福(2001)指出,目前尚无资料介绍通用的工程项目工作分解方法。因为一个工程项目的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项目管理者的经验、技术水平以及工程项目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分解结果的好坏在理论上还没有判别的依据,只有在实施管理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成虎(2000)指出施工项目的WBS没有定型的模式,它常受到管理者的工作经验、管理水平的影响和制约。郭富才(2002)指出,项目的工作分解没有普遍适用的方法,采用不同的角度对于同一项目可以有多种分解的方法。综上所述,理论界普遍认为管理者主观经验是编制WBS的主要方法,WBS编制没有统一的方式与方法,也就无法实现最优的WBS结构。
(四)数学模型均衡优化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数学模型优化方法来研究集成管理,进行决策分析。胡鹏飞(2005)、刘洪海(2005)、吕宁化(2007)等分别采用多属性效用函数理论、遗传算法模糊评价方法等数学模型对工程项目成本集成管理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方法一方面丰富了要素集成管理的研究内容,为多要素集成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另一方面,这些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仍然有待考证。卡普兰经典著作《相关性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引发一个思考:“理论”热衷于追求比较复杂的决策模型,为了使决策跟符合实际,又对决策模型进行一系列的扩展,实践中往往因为新模型、新方法所需资料信息的取得成本过高,或者复杂性太大,很少有使用价值。所以如何将成本集成管理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思想应用到实际当中,仍然是一个值得继续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Quentin W. Fleming and Joel M. Koppelman,Earned Value Project Management A Powerful Tool for Software Projects[J],The Journal of Defense Software Engineering,July 1998:19-23
[2]戚安邦:《多要素项目集成管理方法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6期。
[3]Do Ba Khang and Yin Mon Myint.Time, cost and quality trade-o. in project management: a cas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Vol. 17, 1999, No. 4:249-256,
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核心地位,具体涵盖了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一系列的因素,其在工程各环节阶段中是否具有较好的管理效果与工程效益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是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了提升项目管理综合效益的具体途径及方法。
一、对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的不断变化,使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涌现出了诸多的问题,以往的项目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应深入市场研究,将项目管理贯彻落实到工程各环节,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以与不断变化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相适应,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进而带动综合效益的提高。
二、提升项目管理综合效益的具体途径及方法
(一)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执行能力
要想提高项目管理执行能力,就必须对几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首先,适应外部环境;这里所说的外部环境指的是项目经理人所面临的客户环境。通常情况下,客户环境是不会发生多大变化的,所以,应结合客户环境实际特征,对项目管理的方式与方法予以必要的整改。其次,创设良好的内部环境;内部环境具体涵盖了企业的项目管理、组织级管理的结构、项目管理文化、激励考核、职责划分。创设良好的内部环境是提高项目管理能力的关键,加强以下两要素的建设:一,方法与体系流程;其对于项目管理能力与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至关重要。二,组织与人员;构建与配备专业的组织及人员,将方法、体系、工具具有的优势充分的发挥。
(二)严格履行合同内容,实现业主需求
项目部门主要将企业和业主双方明确的建设合同作为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依据,严格履行合同是项目部门经营管理活动所要落实的重点任务,同时还是确保合同效益全面实现的根本前提。合同履行初期,企业技经部门要事先做好合同效益评估工作,评估过程中应对工期、资金、费用以及市场变化等各项因素加以考虑,看其是否会对合同造成影响,同时,将评估报告当做企业和项目部门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的参考依据,和项目部门交流沟通后,制定科学的经营考核指标,其间深入调研每一年的执行效果,并进行适当的整改,以推动项目部门经营目标的全面实现。
所明确的建设合同是受法律保护的,要求合同双方实际中必须严格执行;要想确保合同的有效履行,项目负责人就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对合同内容予以充分的研究,唯有如此,才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职责权限以及分工界限,充分掌握与了解项目经营管理,进而顺利开展相关策划与预想工作,树立科学的经营管理思路,在实际执行合同的同时做到得心应手、有的放矢。
合同履行过程中,业主通常会提出较高的要求,有的更是超出了合同中规定的要求。而我们要做的是先满足合同要求,然后,再满足业主们的高要求。加强沟通交流,主动的将工程实际情况告知业主,比如,费用增加、由于雨雪原因导致施工困难、工期延长等,以得到业主们的理解,使其的要求能够降低在合同规定范围内。
(三)强化项目经营,提升效益
企业开展管理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不断提升经济效益,企业委托项目部门履行建设合同,也在企业管理经营活动范畴内,它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效益最大化。另外,项目部门创造效益的能力以及成本控制的成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项目部门效益的实现与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相挂钩。经营额的完成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影响因素,比如政策性因素影响的项目停工、不可抗力等,所以,要求项目部门与项目班子应对这些因素予以高度的重视,为什么活干了拿不到钱,活干了得不到肯定,要找出存在的原因,不然,将会加大企业资金、运营等的难度。所以,项目部门必须立足于项目,严格履行建设合同,经常性的对经营活动予以分析,项目部门应以工程款的回收作为核心经营工作,从企业整体利益角度出发,处理好各项问题。项目部门的经营工作主要以企业下达的经济指标为指导,具体涵盖了:全年完成经营额、应收账款率、成本费用,其中在成本中,全年的工资总额、劳保费、招待费、差旅费等几方面属于控制的核心部分,项目部门应以企业下达的成本费用为前提,做好支出与成本的控制工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工程项目管理在企业管理经营中占有核心地位,它的成败与否,会直接的影响到企业综合效益,所以,提高项目管理执行能力、严格履行合同内容、强化项目经营,这对于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以及综合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华丽.浅析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J].安徽建筑,2007年04期.
[2]雷呈锋,陈伟.谈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管理[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一、欠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对东部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甚微。贵州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最具典型意义的一个区域,一方面,它具有较先进的电子、航空、煤化工冶金等产业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另一方面,它的GDP占全国的比重极其小。2009年贵州省GDP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16%,造成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外开放的滞后。鉴于此,本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贵州为代表,分析欠发达地区对外开放滞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对外贸易现状
贵州的进出口总额在1990年之前一直处于10亿元以下的水平,大大落后于其他省份,直到1990年才突破了11亿元。上世纪90年代,贵州对外贸易总额稳步增长,但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依然很小。“十五”期间贵州推出了一系列加强对外贸易的措施,使得对外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2004年突破了百亿,“十五”末期比“九五”末期增长了110.52%。在“十一五”期间的2008年对外贸易总额达234.08亿元,创了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5.44%(图1)。
图11980-2009年贵州省对外贸易和GDP关系(单位:亿元)
对外贸易贡献率是判断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贡献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贵州对外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左右波动,贡献较小,甚至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出现负贡献。这反映了出口结构较落后的贵州,在正常情况下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在国际市场不景气时负面作用较大(参见图2)。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经济对贸易的依赖程度,是用来判断对外开放程度的另一重要指标。如图2所示,贵州的外贸依存度一直徘徊在6%左右,从来没有突破10%。贵州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依存度不仅远低于东、中部地区,与我国外贸依存度相比差距则更大。我国外贸依存度一直保持两位数,2007年达到最高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09年有下降的趋势,2009年为44.96%。
图2贵州与全国贸易依存度及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单位:%)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以贵州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和GDP增长基本同步。当GDP增长时,对外贸易同步增长,但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呈现出不同步的状况,对经济发展(工业增长)贡献度最大的电力、有色冶金、饮料、烟草和黑色冶金五大优势行业外向度低,显示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自我循环,反映了欠发达地区GDP的内向型特征,缺乏竞争力,显然,欠发达地区对外开放滞后是其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欠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对GDP的影响,这里采用贵州3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利用Eviews软件,将进口、出口、进出口及GDP等作为变量,并对这些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GDP与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进出口贸易都有很显著的相关性(参见表1)。
表1贵州省进出口贸易与GDP的相关性
GDP
EX
IM
TOTAL_TRADE
GDP
1
0.954
0.949
0.957
EX
0.954
1
0.980
0.997
IM
0.949
0.980
1
0.993
TOTAL_TRADE
0.957
1.1学科间交叉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不仅仅只是某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而是多个学科之间进行融合,然后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發展,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互补和融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之间的叠加,而在从全局出发,把经济发展作为基本的着力点,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学科之间的升级和发展。目前学科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同步成为趋势,同时发展方向为多元化。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做好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工作,对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探究和综合分析,最终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和互补融合。
1.2农业结构调整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之一,人口基数大,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人均所占资源比例相对较小,没有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经营方式,这样就导致我国的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和世界化,我国传统的农业管理结构与当前现代化农业管理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意识到当前社会是科技进步的时代,我们要将科技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及时调整农业结构,配置并优化资源,同时要不断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开发,将农业经营导向组织化。与此同时,为了能够促使当前农业产品符合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根据时代和市场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及时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保证在经营过程中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所以在新时期我们应该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把握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1.3提高科技水平,重视团队精神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依靠人的主管贡献,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都不是单独完成的,它需要团队之间进行协作,进而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队伍主要是由国内的科研学者组成,但是在新时期,我们要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队伍建设,积极吸纳国外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不断培养学科中的新骨干,然后不断提高成员之间的科技水平,发挥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方向
2.1农业经济应用研究借助政策研究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主要是由中小规模的农户经营的,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国土辽阔,不同地域之间差异很大,所以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进行研究,然后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和经营中,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一直是把“三农”问题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在农业经济中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样就导致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着隔离,改革开放后如何能够根据国家政策进行农业经济发展改革,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研究方向。
2.2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受到的压力和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环保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发展,都需要考虑环保问题。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是紧密相连的,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人们生活方面的舒适性问题,同时也要将自然保护考虑进去,这样才能够充分考虑环保问题,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全贯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
2.3农业经济管理趋于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个行业和领域中都充斥着这种形式,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农产品差异是很大的,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能够更好地在世界大环境中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和往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要在日常的农业经济管理中提倡走国际化路线,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将我国的农业经济推向世界化,农业经济管理中采用土地报酬递减作为理论基础,在知识经济作为导向的现代社会,农业生产管理中知识作为基本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在农业经济管理和经营中的深化应用,知识得以积累,这样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跟上时展的脚步,农业经济管理中要不断深化知识资本,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倡导国际化观念。
结语
总之,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要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要不断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及时调整原有的农业结构,提高队伍成员的科技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国际化发展,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研究,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喜江.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5.
[2]申纪云.关于全面准确把握高校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
作者简介:
[2]地方新闻.河北经济[EB/OL]. http://hebei.gov,2011-08-21
[3]郑东,贵州农产品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及应对策略[J]农业经济,2011(8)
[4]周叶,保定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
作者简介:
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并根据社会需要确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样式,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其他教育内容、课程及内容的组织及实践中的方式方法的总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一级学科,重点解决农林领域的管理活动,目前已在我国54所本科院校开设。近二十年专业改革仅限于内部框架调整,并未依据市场需求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模式。为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和重要课题。本文从“教学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两方面梳理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对专业建设的建议。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1.1 教学模式
1.1.1 理论教学
王雅鹏(2004)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依据社会需求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专业层次和水平,开拓区域经济学、农林产品比较优势等研究领域。奚祥华等(2007)提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创新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策略,建议增加基础学科课程,删减重复过时的课程,开设生态环境科学、现代农林技术等课程以及热点问题的专业讲座及发展动态课程。柯水发等(2011)对北京林业大学240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进行“课程设置”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农林类课程较少,建议压缩基础专业课程,增设农林经济地理学、专业论文写作等课程。
彭艳等(2008)以29名学生4年所学部分课程成绩为原始数据,①基于因子分析得出农林经济类相关课程对学生专业素质影响较大,建议加强“宽专业”教育,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颜华(2009)具体提出农林院校可采取主修与辅修制度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罗攀柱等(2008)依据我国农林业生产特殊性及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划分为5个模块,②建议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生态和环境意识较强的人才。刘强等(2009)依据市场需求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平衡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比例,增加实务类课程,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务”的教学效果。李红(2008)进一步提出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准确定位,突出学科特色,力争与其他同类院校有所区别。
徐辉等(2010)发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案例选取难,缺乏专业的案例编辑,导致理论教学与讨论教学学时分配困难,学生自主性难以调动。建议教师通过业内交流、校际交流、发动学生调查编写等方式增加案例讨论环节,避免单一的理论教学。
综上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存在以下不足:(1)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核心课程较少,缺乏时代感;(2)重复性课程较多,学生知识面普遍较窄;(3)授课方式单一,讨论教学欠缺。在未来课程设置上,应重点培养新学科,增设农林经济学课程,以专业讲座带动课程教学,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1.1.2 实践教学
赵锦域(2002)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改革为例,提出全面调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实验项目,完善实验室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专业课的实验学时达到总学时的30%。
黎东升等(2002)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提高教学实践现代化程度,建立以多媒体为中心的现代电子教学系统和以农林经济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为中心的教学研究系统。其后研究发现传统办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建议开展专业知识准备性教学、随堂性实践教学、阶段性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通过参观和专业生产劳动等方式深化人才能力培养。颜华等(2011)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实践比例过低,建议形成以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重点,社会实践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郑炎成等(2007)结合教学经验发现,实习经费难以落实阻碍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开展的首要因素,此外,实践对象及接收单位选择也是影响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据此并结合先生社会学理论提出“就近选点,解剖麻雀”的实践方式,建议在院校周边选择行政村,开展具体连续性调查,节省经费和时间同时保证实践效果显著。
综上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以下不足:(1)实验室现代化建设不完善;(2)实践教学比例较低,与理论教学及社会需求结合度不高;(3)实践经费及对象落实困难。在未来实践教学建设上,应重点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外基地建设,选择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实习单位。
1.2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林产业建设快速发展,扭转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社会认同度较低的现状。
转贴于
杨根宝等(2005)结合21世纪我国农林经济背景及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提出开发学生潜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厚基础与宽发展兼顾。郭翔宇等(2009)借鉴部分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经验,提出学校应设计个性化发展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和职业发展需求。
徐辉等(2010)总结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敢于创新的精神、付诸创新行动等素质,提出“创立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创新教学内容体系”、“创议探究式教学”、“创新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和“专业认知—实景模拟—见习顶岗”等五种实践模式。王玉芳等(2011)通过对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原创能力的调查发现,学生知识陈旧、缺乏课题研究能力是制约原创能力培养的内在因素,提出重视学生原创能力培养、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务实基础知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议。
杨香合等(2010)基于河北省农业发展,提出构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高地,从教育管理、办学机制、教育结构、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创新,以学术带头人为引导,培养本科学术创新人才。胡云等(2010)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要立足于应用型高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阶梯状培养模式,构建了“一个中心、③三个层次、④三种形式⑤”的实践教学模型。
刘惠琴(2007)运用访谈研究、模型构建、量表设计、实证研究等方法对86个高校学科团队进行调研,总结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创新氛围浓厚是提高中国高校学科团队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题研究较多的特点,应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先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创新型科研团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进入科研领域铺设平台。
综上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重在机制的构建,农林院校应打破传统的理论教育,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尊重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开发原创思维能力并付诸实践,上述激励措施比教师单方向从事科研更具有效率。
2 结论与建议
学科建设状况从根本上反映高校的办学水平、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目标应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支撑区域农林产业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进度较慢,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未来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应集中于如何塑造创新型人才、如何突出学科特色、如何提升社会认同度等方面。农林院校应结合实际,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突出专业的比较优势。针对该专业未来发展方向,笔者建议如下:
(1)创建以本科生为主,教师队伍为辅的初级科研平台。以基础项目为资源,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科研热情,为培养后续人才奠定基础。
(2)鼓励学生参与学科建设。学生视角能真实反映学科发展中的缺陷,建议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科研讨会,依据学生的意见合理改革,使学科发展更符合学生要求。
(3)建立院校间学科交流平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缓慢反映了学科建设理念的局限,校际间交流平台能够为学科建设提供新思路。建议定期举办农林院校学科研讨会,互通先进理念。例如,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种类较多、细化程度高、相关实习及科研项目丰富,这为其他农林院校提供借鉴。
(4)适当增加与农林类相关的专业课程,减少关联度较低的课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通过课程设置突出学科特色,将经济、管理与技术三者结合,注重实用性,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避免出现“宽而不精”的学习效果。
高校竞争力是指在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下,高校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能力,以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能力。通常我们可以在这一分析框架中,对“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从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反映大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影响因素。如果说研究型大学取向于教学的综合性、科研的前沿性、管理的科学性和环境的学术性的话。那么“教学型”大学应该取向于教学的严谨性、科研的针对性、管理的有效性和环境的包容性。“教学研究型”则应考虑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而定。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新建地方本科校院多数为建在地级城市的专升本院校,并以城市命名为“某某学院”。这些院校基本上本专科教育并存,有的仍以专科教育为主,对照大学竞争力要素中的二级指标,他们在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校园氛围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落后,目标定位不清
由于这些学校长期处在专科层次,其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基本停留在专科学校层次。对于怎样建设本科、建设什么样的本科既缺乏感性认识,更缺乏理性思考,发展方向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保守落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亟待更新,质量标准缺乏针对性,在教学、管理等方面要么是专科教育的简单延伸,要么正在摸着石头过河。
(二)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
不少学校连年扩招,规模急剧扩大,升本后不仅师资数量问题没有解决,而且教育质量和学科结构也成为突出问题,不同学科专业间教师比例不平衡。加之教学任务繁重,经费紧张,教师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因而学术视野窄,学术水平较低。此外,由于学校的品牌弱势、所处区位劣势、条件较差,存在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难以留住的问题。
(三)学科单一,后劲不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体系从专科层次演变而来,学科单一,缺乏规范性、时代性、前瞻性和共生性,很难通过内部整合实现学科的优化,更难以在较长时期内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多数学科的教师缺乏科研意识、没有科研成果,即便有层次也较低。普遍缺乏合格的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不健全,学科发展缺少动力机制。
(四)校园氛围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
由于办学层次低,对外交流和开放不够,即使在校园扩建和迁入新校区后,仍然存在注重小团体利益、眼前利益得失的氛围,缺乏大气磅礴、海纳百川、充满爱心、宽容开放的校园文化;缺乏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学术氛围和竞争意识。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以唐山学院为例
(一)目标定位是特色发展的动力
对于唐山学院来说,目前适逢迎评促建的关键时期,明确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结合实际考虑,其功能定位应以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为基准,思考自己的功能发展目标,即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门人才为主,积极开展科技研究,力争更多成果转化,最终用以服务社会。
(二)特色形成是办学的基础与源泉
大学的特色是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有实力,有实力才有发展。特色是力量之源,是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以下列举唐山学院可着力形成的特色:
办学精神特色。在抗震二十周年纪念时给唐山人民题词:“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把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2006年到唐山视察,殷切希望唐山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并提出了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构想。唐山学院应以抗震精神为指导,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科学发展。
办学目标特色。唐山学院整体目标就是要“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为依托”,学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应是“应用型”,服务对象定位应是“面向地方”。依据此战略目标,最终确定各学科或系部等局部发展目标。
学科专业特色。唐山学院应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除了工科专业的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应提到足够的高度来重视。
人才培养特色。要求学校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中的程序与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有所创新,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