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信银行的新年理财套餐中包括三款产品,分别为中信理财2号、银河银信添利基金与中信红利精选基金,分别对应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债券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具有不同的风险与收益特征。
其中,“中信理财2号”为中信银行与中信证券共同设计并推出的混合型集合理财产品。该产品股票投资比率为0%至75%,债券类产品的投资比率为25%至100%。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的认购和赎回均不需任何成本,投资者申购负担为零。此外,一起推出的还有银河银信添利债券型基金,该债券基金可以用不高于20%的资金全额参与一级市场的新股申购。这种设计既保证了基金的安全性,又提高了其收益性,适用于渴望获得稳定收益的投资者。三驾马车中还有中信红利精选基金,截至2006年底,其最近半年的业绩排名在同类89只基金当中名列第三位。日前,中信红利精选基金实施了大比例分红,基金单位净值已接近1元。
建行“龙鼎金”金猪贺岁
建行的“龙鼎金”产品系列中又推出了金猪贺岁产品,有哪些规格型号?(上海卢湾区 黄先生)
建行近日发行的两款“龙鼎金”黄金新品,分别为2007年“龙鼎金”金猪贺岁金条和2007年“龙鼎金”金猪宝宝金章。其中,2007年“龙鼎金”金猪贺岁金条成色为99.99,包括68克、88克和288克三种规格。2007年“龙鼎金”“金猪宝宝金章”是建行为寻求“猪年”好兆头的广大百姓,特别是“猪年”新生宝宝和少年儿童市场而独家设计的一款新产品,金章成色为99.99,包括8克、18克和28克三种规格,以卡通猪宝宝为主图案,配以中国传统剪纸花纹为背景。
民生“非凡理财”新品上市
听说民生银行新的一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超过了10%,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上海杨浦区 曹女士)
据民生银行理财专家介绍,新一期民生“非凡理财”贺岁系列中包含有四款人民币产品,分别是挂钩黄金价格、挂钩一篮子指数的结构性产品,投资新股申购的T33计划和投资优质企业项目的稳健理财W18计划。
其中,结构性产品中与黄金价格挂钩型,本金保证,期限12个月,预期最高年收益率达10.5%;结构性产品中与一篮子指数挂钩型,挂钩指数包括金属镍、黄金、玉米、恒生中国企业等,产品本金保证,预期最高年收益率10%,期限24个月。产品T33计划投资于新股申购,预期最高年收益率6.5%,期限12个月。稳健理财w18计划投资于济南晨鸣纸业项目,预期最高年收益3.6%,期限12个月。不难看到,本系列产品投资方向多样,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
1、“蓝筹计划1号”
推出银行:中信银行
理财特点:一边是银证信三方联手;一边是信托破产隔离保护机制
对个人投资者来说,虽然投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最低门槛一下子从5万元跨到了100万元,有点可望而不可及,但是仍然有新的理财产品,能够让你用5万元享受到“准信托”的理财服务。
比如中信银行的首款“蓝筹+新股”理财产品“蓝筹计划1号”。由中信银行,中信证券和中信信托组成的投资管理团队推出,中信银行委托中信信托设立“蓝筹+新股”信托计划,投资公开发行的蓝筹股票(沪深300指数成分股),证券投资基金,首发新股、增发新股,首发可转债(含分离交易可转债)等金融产品。该产品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为36%,投资期限为2年,投资起点为5万元人民币。
不过它的赎回不像开放式基金那么方便,只能在成立后每半年的第一个工作日赎回。
2、“奥运主题”股票证券
投资集合资金计划
推出银行:中国银行
理财特点:满足高端客户的高收益需求
对于实力雄厚的投资者,门槛比信托投资还高的私人银行仿佛更对味。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最近推出“奥运主题”股票证券投资集合资金计划,200万元起售,而且限定了投资人数为50人,预期年收益率为-7.3%至132.48%,投资期限为1年。这款产品采用了基金、信托、银行、投资人的四方监管模式,以追求绝对正收益为目标,采取有效方式激励投资顾问,使其更加关注产品的投资收益。股票仓位根据市场情况控制在0-100%之间。规模适中,投资也灵活,市场好时可集中持股,满仓操作,反之则空仓申购新股等。
3、“基金股票双重精选”
推出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理财特点:流动性好,门槛也比较低
相比起来,工商银行的“基金股票双重精选”的流动性比中信银行“蓝筹计划1号”强许多,它有3个月封闭期,在封闭期后每周一可申购赎回,对持有2年以上的投资者实行免赎回费的优惠。
它的投资方包括中融国际信托,广发基金等,基金投资比例为O~100%,股票投资比例为0~50%,新股申购、债券以及货币市场工具投资比例为O~100%。起始认购金额为5万元,追加认购单笔最低限额为1000元,认购费率有1.2%、0.6%、每笔1000元三种收取标准。
4、“基抵利”
推出银行:深圳发展银行
理财特点:一方面定期存款“变身”货币基金:另一方面保障本金并加强流动性和收益
把钱存定期也许是最“鸵鸟”的投资方法。如果实在没有时间研究或者缺乏投资意识,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每年的收益被CPI吞噬。深圳发展银行推出的“基抵利”新品,只需在深发展营业网点申请开通“个人基金理财账户”,存入一定金额的保证金,即可获得与预期收益相对应的货币基金,由专业基金经理为你“利上生利”。而客户的本金也将在账户到期时全额返还。客户如有资金需求,可以随时选择赎回货币基金,银行同样保证了客户资金的流动性。
5、“招商精选FOF”
推出银行:招商银行
理财特点:一方面双层“气垫”增加完全性;另一方面创新的双业绩基准费率
在股市大幅震荡的行情下,如何把损失降到最小?一般来说,基金由于实现了组合投资,在大盘硬着陆时就好像加上了一层“气垫”,风险要小于个股。而FOF(Fund of Fund),是专门投资其他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相当于在原来的“气垫”上又加上一层,就显得更为保险。
招商银行向金葵花客户推出的“招商精选”理财计划就是一种FOF产品。它不仅投资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QDⅡ基金以及债券现金类资产,还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新股申购和配售。预计产品年收益率达到8%~40%。在产品费率方面,该计划设置了相对业绩基准(晨星开放式基金混合指数)和绝对收益基准(5%)。只有同时超越双业绩基准,才提取超越晨星开放式基金混合指数以上的20%作为业绩报酬,算是银行理财产品费率收取标准上的一个创新。
6、“华夏理财――慧盈7号股指商品双挂钩型理财产品”
推出银行:华夏银行
理财特点:正所谓两个篮子,两手准备――指数基金与大宗商品,择优录取
投资有时像走钢丝,左手牵的是收益,右手牵的是风险。华夏银行的慧盈7号产品也是这样,它提着两个篮子:每个篮子都由恒生国企指数基金、恒生综合指数基金、原油,铜构成,但两个篮子中指数基金的权重和商品的权重不同。一个篮子中指数基金权重大,35%恒生国企指数基金,35%恒生综合指数基金,15%原油价格、15%铜价;另一个篮子中商品权重大,15%恒生国企指数基金,15%恒生综合指数基金,35%原油价格,35%铜价。投资者可“择优”选择最终的收益。期限一年,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2%(100%保本型)和33.5%(95%保本型)。
7、“动态商品指数”
推出银行:德意志银行
理财特点:为中国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加更多选择,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自己的资产
德意志银行新近推出的挂钩“动态商品指数”结构性投资产品,挂钩四类大宗交易商品,包括能源,农产品、贵重金属和工业金属。这些商品较少受到全球股市波动的影响,即使在波动的市场之下,也能保持较好的市场预期。
8、“美林四年期精选投资最佳配置澳元票据”
推出银行:花旗银行
理财特点:成本最低地分享巴菲特的投资成果
段永平花了62万美元与巴菲进午餐,而你只要8万元,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分享巴菲特的投资收益。花旗银行的这款QDⅡ产品,投资的澳元票据除了有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夏哈萨韦公司股票外,还包括美林折价H股指数、美林可持续能源指数和永续睿智能源基金等。
它的四年期潜在最高收益率按条件不同分为:累计52.5%的自动提前终止票息,60%的到期票息,或者上不封顶的最佳配置投资组合票息。本次产品以人民币计价,境外投资标的澳元票据,起购金额为人民币8万元,每次递增人民币1万元或其整数倍。
9、QDⅡ产品
可是,十年忽如一梦,股指一下回落到了十年前。想起了一直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并凭着对这一理念的独到把握而成为“股神”的巴菲特,不禁想问一个问题:价值投资的理念适用于中国吗?
巴菲特如何回答,我们不知道,因为我们无法近距离的采访到他。而同样对价值投资颇有研究的珍妮特·洛尔的回答则是:“基本原则同样适用。”这应该算是一个偏肯定性的答案。
珍妮特·洛尔是谁?她是格雷厄姆证券分析和价值投资领域的研究专家,被誉为价值投资的当代权威。她近期的新书《格雷厄姆经典投资策略:让价值投资更容易》给了我们“一个近距离接触格雷厄姆的机会”(沃伦·巴菲特语),她也在书中告诉了大家价值投资的精神内涵:永远不可能有完美有效的证券市场,总在无数缝隙中,留下了许多真实价值被低估的企业。而练就识别并把握住这样的企业的能力,就像找到了开启阿里巴巴财富大门的咒语。
以下为本刊通过E—mail采访珍妮特·洛尔的对话整理,希望能给投资者以启迪。
《卓越理财》:您眼中的金融市场是什么样的?
珍妮特·洛尔:由于各种原因,全球金融市场现处于动荡之中。我们迅速地步入了互联网以及全球经济时代,在最初的兴奇之后,我们开始了实际的调整。市场现在正在清理那些没用和多余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个农夫,他在生长期后修剪他的果树使它们在将来可能会产出更多果实。此外,全球化需要国际金融市场更智能更有效地监管。除非投资者信任市场的流程,否则市场不会有效地运转。
《卓越理财》:您的新书《格雷厄姆经典投资策略》重在阐述“让价值投资变得更容易”,那您能否概括谈一下您心中的价值投资?
珍妮特·洛尔:价值投资显示了适用于任何市场形势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基于一个概念,即股票代表企业,并且衡量一个企业价值的方式有多种。此类估值随后被转移到股价的估值。
《卓越理财》:为什么坚持“价值投资”很难?以至于导致价值投资者一直只是少数派?
珍妮特·洛尔:价值投资能够有效准确地运作是因为只有少数的投资者使用这些原则。就如同沃伦巴菲特经常解释到的,当其他投资者还在担心的时候,价值投资者已经在为自己发现了廉价品而感到兴奋。当其他投资者正支付高昂的价钱时,价值投资者则持谨慎态度。价值投资依靠调查研究和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但是许多投资者喜欢跟风,去响应那些谣传和推测。
《卓越理财》:价值投资是否真能适应中国股市?您觉得是否有需要修订的地方?
珍妮特·洛尔:这样的实践可能需要依据中国股市规则和习惯做法进行调整,但是基本原则同样适用。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地市场的上市要求和其他规则将会变得更统一。与此同时,读者可能会发现我书中的第九章——特殊情况会很有用。
《卓越理财》:价值投资在不同的市场行情下应该如何操作?
珍妮特·洛尔:本杰叫·格雷厄姆发展了能在每种市场条件下有效运用的价值投资原则。事实上,价值投资暂往往倾向于在弱势的市场凝聚力量,在复苏的市场发挥最大的力量。当市场估价过高,价值投资者又会缩小投资,因为没有低价股供他们选择。在书中,我用了整整一章来阐释这个问题。
《卓越理财》:采取价值投资有哪些风险是需要面对的?如何规避?
问:您如何识别被低估的公司?从发现有价值的公司,到真正进行投资大概要多长时间?
答:针对上市公司,我用自己的方法估算其商业价值,并寻找价格相对于价值有大的折扣的公司股票。当我为股票估值时,我首先假设公司为无杠杆的,估算出价值后,再根据公司实际的债务或现金余量调整每股价值。
我最喜欢的估值度量方法,是根据一家类似的公司被现金收购时的价格来估算当前公司的价值。在缺乏公司收购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时,我会考虑采用其他行业与目标公司具有类似特征的企业被收购时的价格进行分析。我的目标是确定所有现金买家为拥有目标公司全部业务所支付的最高价格,并且他们在收购公司后仍然能获得足够的投资回报。
从发现股票到真正投资,所花费的时间不一而同。有时候,一个投资想法会非常清楚,发现股票一个星期内,我可能就得出应该购买的结论,并开始真正买入。有时候,股票可以留在我的“正在研究行列”多年,没有结论。我发现,我最好的投资通常在论证阶段的时间不是很长。正如巴菲特所说,如果对一只股票犹豫不决,则最好将它归于继续观察行列。
问:公司哪些方面对您决定是否投资具有重要作用,最终吸引您购买股票的一些公司主要素质是什么?此外,当您分析一家公司时,您所重视的领域有哪些?
答:我所选择出的投资机会,大部分都是用很长的时间跨度视角来分析公司。当我分析一个公司时,我的分析师会做出该公司未来至少两年完整的财务分析报表,然后对随后的五年假设一个每年每股的净值增长率,这至少会给我7年的预测视野。大多数分析师采用的分析时限一般最多为两年,大多数股票买卖者的视野可能更短,可能注重的未来半年甚至一个季度公司的盈利状况。
公司的负面新闻造成的短期股价下跌,往往会为我带来一个典型的投资机会,我认为,市场总是会把周期性的事件当成永久性事件来对待,采用长期视角,能将此类市场错误转变为自己的投资机会。
例如,现在大多数欧洲国家的经济很脆弱,目前欧洲汽车的销量水平,很难使得欧洲现有汽车拥有率水平维持不断,只能不断下降。许多分析师依据现有静态的欧洲汽车销售,计算车企的商业价值,并得出结论现有汽车行业的估值是合适的。但我不认为欧洲的汽车人口将进入持续下降通道。因此,我认为未来汽车销售量会比今天高得多,并以此来对车企进行估值。因此,我得出结论,许多全球汽车公司的股票价格都很便宜。
问:当您选择公司股票时,哪些特点是您主要看中的?
答:我和其他很多著名的长期投资者关注的点是相同的,比如公司的竞争格局、品牌实力、衰落的风险等等。但是这里有两个方面是我着重看重的,我认为,我比大多数投资者更注重分析公司未来的增长是否需要新的资本投入,或是否会产生多余的现金?公司管理层如何筹集所需的资金,或如何投资过剩资金?我所投资的公司,需要管理层更加注重衡量自己公司股票的每股指标好坏,而不仅仅是考虑他们所管理的企业规模大小。
我看过的大部分的研究中,都指明很多管理层不能很好的使用现金,不能将现金转换成商业价值。特别是当前的利率接近于零,当一个公司产生大量的现金时,分析师往往通过简单的现金余额增长模型,设置一个市盈率估值水平对公司进行估值,但是他们忽略了该公司所产生的现金是否能再投资获得高收益的问题,因为如果不能产生相同的再投资收益率,公司的现金流就无法增长。
问:是什么让您的投资管理与别人不同?
答:我认为我的公司有两个主要的特点。首先,我的奥克马克基金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价值投资的理念。我认为许多公司都提供价值型和成长型基金,这样的诱惑的确较大,这可能会帮助增加公司的收入,但我认为,两个相反的方法一起运作会使得公司的风格随着时间而摇摆,但投资中最重要的是遵守纪律。
此外,虽然我遵循一个非常有纪律的方式,我在对每家公司进行估值的时候都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一个适当的估值标准。对于一些公司来说,我更看重账面价值作为一个很好的价值尺度,对一些公司我看重它的销售额;对另一些我看重它的现金流。有时候,你需要看看在广告或研发费用支出前的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以发现隐藏的价值。我在为每家公司估值时,不使用统一的简单估值工具,比如市盈率等,我相信这样可以使得我的投资选择更加可信。
最后,我与大多数基金经理不同的另一点是我思考风险的方式。对大多数基金管理者来说,风险主要是指回报的波动率,或自身回报与标准普尔回报偏离的波动率。我将风险定义为赔钱。虽然在任何一年里,奥克马克基金的回报可能会比其他基金更为波动,或可能会明显偏离标准普尔的回报,但我认为奥克马克基金的风险是低于平均水平的。例如,你看一下当标准普尔回报为负的时候,奥克马克基金总是会比标准普尔的回报高。
问:您的投资组合中对金融服务领域的投资份额占到了28.6%,请问为什么对金融服务业重仓投资?
答:我认为金融公司是非常便宜的。我最近看到一个有趣的统计显示,金融股的市净率比公共事业部门的市净率低20%,尽管两者有着相同的净资产收益率。另外,我认为目前的金融行业的盈利是受到不利因素影响的,因为传统的住房抵押贷款的损失和法律费用增加,金融行业的盈利受到压制。投资者担心的一件事情是,监管新规定将使得金融行业更像电力公用事业。在我看来,市场已经对此风险估计过高。很多投资者的另一个恐惧是,由于经济增长缓慢,贷款需求将很少,金融行业将很难出现增长。我认为该行业强劲增长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另外,如果经济仅温和增长,金融股会将其手中的现金用于支付红利或回购股票,这有利于其股价上涨。
问:当市场整体被高估的时候,您如何调整自己的投资方法以防范风险,从而保护您的投资组合?
答:当所有资产被高估时,我有两种方式来保护自身资产。首先,我会对可比公司被完全收购时的交易价格持怀疑态度。十多年前,当我们看到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收购价格时,会得出结论,当时许多互联网上市公司的股价非常便宜。实际上,如果一个公司知道自己的股票被严重高估,会发行股票购买另一个不太被高估的公司。如果公司不是使用现金直接进行收购,交易数据就是有水分的。
我做的第二件事是要始终使用多个模型,来支持我的估值结果。例如,这其中一个模型是股息折现模型,如果去私人收购交易的价格相对于股利贴现模型显得太贵,我不会使用这些交易价格来对可比上市公司进行估值。此外,为了防止我的股息贴现模型估值过高,我对无风险利率有一个最低要求。最近,我认为债券市场被高估,那我不会使用现在的债券市场基本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
1 中小股民法律意识现状及分析
对股票投资中可以行使的权利的了解程度,反映了中小股民行使权利与维权的意识程度。调查结果显示,82%的中小股民明确表明了解知情权,知情权比较浅显易懂,被熟知的可能性较大;72%的中小股民了解分红配股权,该权利都与收益紧密挂钩,因此较多的股民对此的了解比较深;48%的中小股民了解投票权; 39%的中小股民了解诉权;而了解回购请求权和剩余资产分配权的只有30%,这两种权利得以行使的前提比较严格,相对于前几种权利,在股票投资中行使这两种权利的可能性较小。目前,我国中小股民对股票投资中可以行使的权利的了解仅局限在与自身经济利益关系更紧密的几种权利,对于其他行使几率较小或行使难度较大的权利了解较浅,甚至不清楚有这种权利。中小股民绝不能因权利真正落实于实际的机会较少,就放弃该权利,如果连有什么权利都不知道,就更不可能实现权利的行使。
对于股票交易中的知情权,中小股民认为“没有必要行使”的占11%,“不知道自己可以行使”的占14%,认为有必要行使但“不知道怎么行使”的占63%,觉得“自己很好地行使了知情权”的占12%。可以看出,大约七成的中小股民有行使知情权的意识,能够认识到知情权在股票投资中的重要性,只是不知道如何付诸到实践上,而少数中小股民对权利的无知或轻视令人忧心。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广泛存在于上市公司、投资者、证券中介机构、政府部门证券监管部门之间。在这些不对称的信息中,中小股东均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因此极易受到“掠夺”和侵害。维护知情权意识的匮乏,无疑是放纵了控股股东凭借信息优势谋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掩盖了中小股民无法了解公司真实经营状况的现象。
对于在股票投资中受到侵害后可以行使的诉权,65%的中小股民从未有过行使诉权的想法,31%的中小股民有过该想法但认为不会成功便放弃,只有4%的中小股民行使过该权利。事实上,中小股民权益受到侵害是普遍现象,无论是上市公司、大股东还是证券公司,都能以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式压制中小股民,甚至恶意侵害中小股民的权益。然而能够认识到自身权益受到过侵害的中小股民占39%,这些中小股民能够意识到作为弱势群体的自己与处于优势地位的上市公司、大股东之间的真实关系,41%的中小股民对自己的权益是否受到侵害表示不清楚,还有20%的中小股民觉得在投资中没有受过侵害,这类中小股民必然会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利用品。在调查中我们还对中小股民提出了假设“如果您投资的股票因存在违法行为退市,会怎样做”,表示“向法院提起诉讼或与证券维权业内律师联系”的中小股民占27%,“想要求索赔但不知道怎么做”的占54%,“自认倒霉,不再追究”占19%。能够认识到可以诉讼维权是股民实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第一步,但是已经迈出这第一步的中小股民只是少数,大部分中小股民放弃维权或不知道可以维权。
2 不同职业中小股民法律意识差异及原因
不同职业主体自身的利益、思想观点、知识素养和社会心理等因素都会影响他的法律意识。各中小股民所处的不同职业环境会影响其对各类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在股票方面就会体现在他们对股票投资中权利的认识和对法律在股市中作用的评价等。
我们选取了八种职业,并根据职业和中小股民对自己在股票投资中拥有何种权利的认识程度以及他们对法律在股市中的评价的交互统计,得知法律意识最健全的是学生和从事法律、政府部门、医疗卫生工作的中小股民,其次是在私企、金融企事业单位、科研教育单位、建筑制造企业工作的中小股民。
首先,我们谈一谈从事政府部门和法律工作的中小股民的法律意识。这部分股民律意识普遍较好。他们绝大部分都能够认识到自己在股票投资中拥有的权利,也对法律在股市中的评价持肯定的态度。一方面因为这一群体作为社会精英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较高的学识和素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开展的“依法治国”思想最先普及到这一群体。他们接触了太多因法律意识淡薄而酿成惨剧的情况,而其较高的法律素养折射到其作为股民这一身份时,亦是如此。他们是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中国法制道路的探索者,无论是从学识素养还是职业要求,这一职业股民的法律意识都非常的高。
其次,我们分析下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中小股民的法律意识问题。这部分股民整体法律意识也很高。虽然他们工作任务重,自主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时间、精力较少,但是近年来关于医疗方面的法律相继出台并取得良好的成效,促使他们对法律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法律意识,继而这一类中小股民会赞同法律在股市中的重要地位。
再次,我们谈一谈在私营企业工作的中小股民的法律意识。现如今许多企业为了建设企业法治文化,注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企业会要求员工自主学习法律制度,甚至会组织培训活动集体学习。企业对学法用法工作的重视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领导班子、中层干部,甚至包括普通职工。企业员工会在企业学法用法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当这些员工参与到股票市场中,就会成为法律意识较强的中小股民。
从次,从事金融工作的中小股民的法律意识虽然与上一群体比起来略显逊色,但整体也呈良好状态。金融类职业的工作内容或多或少与股票有关联之处,大部分工作人员比较熟悉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就能更为理性,然而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会让他们更在意经济利益,很容易忽视除了赚钱以外的事情。这类中小股民虽然是最可能了解经济方面法律内容的,但是法律意识的缺失会让他们丧失这方面的优势。毕竟,如果没有经过自主学习和了解,从事金融工作的中小股民接触这方面法律规定的几率就很小,这也正是为什么过半的金融工作者不了解自己的权利的原因。
另外,从事科研教育的中小股民,虽然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他们的法律意识有些模糊。各中小学响应国家法治精神,在校内宣传法治精神,增强全校师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常识水平,但是在校园内的法律知识宣传都比较简单,在校职工对法律的认识只停留在能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但更深层次的认识就比较模糊,而且教育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工作性质比较单一,职工对问题的认识不会过于复杂化、社会化,对于与自身职业联系较远的事情常会缺乏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因此对于将法律与实践的联系认知较淡薄。
除此之外,从事建筑制造工作的中小股民的法律意识与其他人相比是最淡薄的。建筑制造类的企业中,上至公司领导、中层骨干下至一线工人,只对施工技术、工程生产、财务管理予以重视,对法律法规所知甚少,他们之中很少能有人认识到法律事务在企业经营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企业的许多重大决策也不会向相关法律认识咨询,更不会注重引进法律人才,有些施工企业甚至连外部法律顾问也不聘请,只在打官司时才想到要请律师来受理。企业法律意识的淡薄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员工,在缺乏法律意识的环境下,员工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低,对自身权益的认识只会少之又少。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股民,即炒股的大学生。现如今,大学生炒股日益盛行,不过投入股市的大学生大多是金融、经济、财政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他们系统地学习了经济学、金融学、投资银行学、证券法等专业课程,有些学生还参加过模拟炒股比?,在掌握股票交易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证券市场法律法规,所以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对自己拥有哪些权利也比较清楚。大学作为股票市场中最年轻的力量,未来社会上的新鲜血液,他们的认知和行为都会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健全显得尤为重要。
3 提高中小股民法律意识的政策和建议
(一)增强法律宣传
1、增加证券公司的职能
证券公司就像上市公司与普通股民之间的通道,作为帮助投资者赚取利益的平台,在为买卖双方提供服务业务的同时应站在一个中立的位置上。各上市公司都拥有自己的法律顾问,而中小股民往往缺乏法律方面的素质,那么证券公司应该对中小股民提供帮助,特别是在新股民开户的时候,证券公司应向新股民说明,如若遇到侵权事件,应怎样寻求法律救济。使中小股民初入股市时就接受法律意识的培养。
2、运用H5页面宣传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H5几乎成为了移动端宣传的主要方式,许多商业活动和品牌广告都会选择H5页面来进行宣传工作。所以,我们可以将H5的功用拓展到法律宣传上,借助它新颖的形式和具有互动性的特点,吸引用户主动关注法律方面的事情。特别是微信,微信本身就拥有大量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社会阶层的用户,他们的每一次转发和分享,就是对法律知识的宣传,将宣传股票投资方面法律知识的链接,放进股票类的公众号菜单中,这样用户只要在公众号相应的菜单栏目,就可以快速的浏览到法律知识宣传页面,而且借助H5平台普及法律知识是一个低成本高传播的选择。
(二)提高中小股民自身素质
虽然基金并不保证绝对收益,并且存在一定风险,但只要了解自己的投资属性与风险收益容忍度,根据各基金管理公司的背景、投资理念、内部管理制度、市场形象、旗下基金的历史业绩以及公司的员工素质、客户服务等情况选择一家经营稳健的基金管理公司,再选择一种好的投资方法,我们就能获得期望中的稳健且长期的高收益,将基金投资变成未来的储蓄罐。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比较:
炒外汇,合法的外汇来源问题不好解决,黑市换汇又难免上当受骗;
买黄金,虽然个人买卖黄金有望放开,但毕竟交易对手难找,黄金品种也不太多,要变现不容易。
买股票吧,一是市道不好,单枪匹马要想在千多只股票中找一个赚钱的实在太难,不是打击各位读者,在这种信息的海洋中要去伪存真没有一双火眼金睛几乎就是妄想。
买国债,利息高点,但是碰上加息便错失升息机会,如要有急用,高息待遇即刻取消。当然存银行最省心,可是银行的利息实在太低。又能省精神、又能应付急用且又能发点小财的,思来想去非基金莫属。
据统计,去年153只基金全年创造的净收益为84.27亿元。其中,117只基金的净收益为正值,净收益总和为106.49亿元。而货币型基金,年化收益几乎都达到了3%,超过国债让人眼热,方便过国债更是让人欢喜。
当然2005年再做基民,还是要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学精明一点。投资基金与任何投资一样,都要见好就收,另外对自己的投资一定要投入必要的关注度。不少基民买了基金就不理了,很长时间才看一下,要是涨了就想再涨,不等钱用就不赎回,要是跌了,就想亏损卖掉不值得,等涨回来再说。
预计股市会涨就买股票型基金,预计股市会跌就卖出股票型基金,买点债券型基金试试,要是加息最好就买货币型基金投机。对有心者,鸡年的机会应该还有不少。
都市富人该选哪类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仍是避风港
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双双陷入低迷之时,货币市场基金作为投资者熊市中的防守武器而成为2004年基金市场发展的最大亮点。货币市场基金是一个就当前市场利率收益水平来看可以替代所有银行存款的投资品种,是开放式基金当中可以长期关注的投资品种,也被一些基金管理公司当作“蓄水池”。它最明显的优点是流动性强、风险低、收益稳健。它可以像活期存款一样随时赎回或申购,不设赎回费或申购费,管理费加托管费一共是0.33%,收益无需交税,目前年收益达3%左右。
对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策略应该是:当其他基础市场存在较多投资风险的时候,暂时将资金放在货币市场基金上;当其他基础市场有较好的投资机会时,到其他市场去捞一把,然后立刻回到货币市场基金中来。假如有一笔资金在一年内可能要用,建议可先购买货币市场基金。
市场人士分析,货币市场基金在2005年可能有较多的发行量。目前已有不少基金管理公司申请货币市场基金的发行,一些公司还推出了定期定额服务。比如,工资卡使用的是某银行卡,在签订协议后,当工资下发后,它将定期定额转入货币市场基金账户,获取远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而不必本人亲自去购买。
由于市场普遍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加息通道,那么老基金原来持有的资产会有一定价差损失,新发行的货币市场基金将比老基金更有收益优势。因为在加息后,新发行的货币市场基金建仓时,可将全部资金投入收益更高的品种,不存在调仓或被动等待过程,加息所带来的收益提升将更为直接。但在加息180天后,新老基金将站在收益的同一起跑线上。
股票基金要看长远
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中,投资股票型基金可规避货币贬值的风险。但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股票型基金的投资不是一个短线投资,快进快出将带来资金成本的大幅增加,对流动性要求高的资金不应进入。基金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评价一个基金好坏的标准是3到5年。2005年的股票型基金、偏股型基金均存在一定的投资机会,股票投资能力较强的基金可以在这样的市道中发挥出一定的专业理财水平。因此,对于投资股票型基金,投资者要有一定承担风险的能力和基本投资能力,一般不建议老年人投资,因其资金对变现要求较高。
在具体投资品种的选择方面,建议投资者要注重选择具有较好历史业绩表现的基金,最重要的是选择基金管理公司的品牌。因为品牌往往反映了该公司过去一段时间的业绩。此外,品牌也说明它们在道德风险方面的控制也较严;其次,要注意该基金公司人员流动性情况。因为品牌只代表过去,一个人员高度流动的基金管理公司,其投资理念无法贯彻,投资者将承担变动带来的成本;三是要仔细观察该基金在市场急速下跌时的表现。一只好的股票型基金,净值波动不应太大,即使在市场下跌中,也有一定抗跌能力,大起大落不是投资,而是投机。
另有基金专家建议,2005年投资者可以积极关注偏股票基金。这是因为当前股市处于历史底部区域,下跌风险相对较小,凸显出一定的投资价值,有利于基金获得较好收益。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及2004年,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平均年收益率分别超过上证指数8.39%和15.45%,基金公司专业理财优势得以显现。从成立时间较长的基金经验来看,中长期持有股票型基金的投资收益要明显好于直接投资股市或债券的收益。
指数基金机会不大
指数型基金的投资标的很明确,只投资于标的指数所包含的成分股票,以及少量基金经理认为即将被选入成分股的股票。投资了指数基金之后,就可以知道基金经理在干什么,知道了基金经理在干什么,做的是什么股票,就可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投资风险。但是,指数投资的种种优越性都取决于一个前提条件,即要以牛市为前提,这也是指数投资的局限性。此外,指数投资的成功还有赖于股市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一个完善的指数体系。如果市场和指数都集中在少数蓝筹股上,那么当蓝筹股因价位过高而下跌时,整个市场就会随之塌缩,指数投资就会失效。因此,指数型基金表现出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在市场上涨时净值增长幅度较高,而市场下跌时跌幅也相对较大。
指数型基金的投资风险来自指数风险,因此对于投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时点,在股指较低的时候买入指数基金,指数基金净值下跌的风险较小而上升的风险较大,而在股指较高的时候,指数基金净值上升的几率小而下跌几率大。因此,逢低买入是指数型基金最重要的法则。
尽管目前市场指数已经很低,下跌风险已经不大,但很多专家一致认为,今年仍不是投资指数型基金的好时机。原因之一是市场扩容的压力很大,再加上宏观调控带来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下降,2005年证券市场股指不会有大幅提升;原因之二是今年反周期行业将成为市场投资热点,大盘蓝筹股的投资机会将逐渐降低,而指数型基金所涵盖的基金,主要是大盘蓝筹股;原因之三是现有的情况已显示,当一些大盘蓝筹股出现问题时,指数基金受限于其性质,难以规避市场风险。
客观来看,国内现有指数基金在产品设计、基础市场条件和有关市场制度环境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限制和不足之处,在中国证券市场还不太成熟的情况下,短期内投资指数基金还须谨慎。
债券基金成弱势
债券型基金是风险和收益相对较低的投资品种,主要投资于债券。债券型基金曾一度是基金产品中抗风险能力较好的产品,然而,在市场普遍预期升息周期才刚刚开始的情况下,弱势将会是债券市场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主要趋势,债券型基金反成了2005年需要特别小心的品种。2004年下半年以来货币市场的蓬勃发展分流了部分原投资债券市场的资金,更增加了债券基金的操作难度。因此预计债券型基金在今后仍将面临较大困难,一些规模不断缩小的债券基金有可能成为最先退场的基金。
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加息和加息幅度使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虽然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推行下,投资和物价出现缓和,并推动债券市场走出了较强的上升行情,但在大背景影响下,债券市场的操作思路仍将以回避风险、谨慎操作为主。一些基金公司估计,2005年将加息75个基点,一年期固定利率将达到3%,另外一些基金公司的估计还要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债券型基金显然并不是理想的投资品种,持有债券型基金的投资者建议可适当减仓,或者通过基金转换业务,将债券型基金转换为其他类型的基金。
谨慎投资混合型基金
混合型基金的特点就是基金掌握有高度的资产灵活配置权力,期望通过发挥基金的专业理财能力,游刃有余地转战在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之间。但是,当前的市场实际情况证明,很多这种类型的基金盈利效果并没有实现产品设计时的初衷。其中的原因在于混合型基金还有两个天生的"软肋"会严重影响到它的投资绩效。因此,对投资方向不是很清晰的基金,如混合型基金、平衡型基金,投资人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转换基金品种获取高收益
目前,不少投资者通过不同基金品种之间的转换,回避因市场波动带来的投资风险,获取不同市场的收益。例如,当股票市场经过长期下跌后开始中长期回升时,投资者就可以适时将货币市场基金转换为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以充分享受股票市场上涨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通了基金转换业务,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不同基金公司收取的基金转换费用有一定差异。如富国基金公司规定,转换份额持有时间不足1年的,转换费率为0.3%;拟转换份额持有时间达到或超过1年的,免收转换费。申万巴黎基金公司规定的转换费率为0.2%。
在具体转换时,投资者还要准确把握和选择基金转换的时机。如目标基金的投资能力突出,基金净值增长潜力大;目标基金具有较好的分红条件,即将进行分红;中长期的市场环境最有利于目标基金的主要资产运作;手中持有的基金的单位净值已处于历史相对高位,而目标基金的单位净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等时机,都是选择基金转换的好时机。
另外,专家提醒,投资者买基金时不应有“越新越好”和“越大越好”的误解。统计数据显示,机构投资者偏爱老基金,很多老基金同样值得投资。在面临新、老基金如何抉择时,建议投资者多关注一些绩效较好的老基金,因为部分绩效回报较好的老基金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理财能力,而我们投资于基金的目的,就是要享受他们良好的专业理财能力,并因此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并且,纵观近年来基金的表现,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份额基本是中等规模的,2004年更是如此。比如去年业绩名列前茅的合丰成长基金,其基金份额至去年年底不过4亿出头。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应当充分关注基金的规模,规模过大很容易影响基金未来的收益,同时应密切留意基金是否由于规模过大而回报落后于同类可比基金。在比较两个相似的基金之后,投资者不妨选择规模较小的,特别是小盘股基金,因为基金规模过大对其回报的负面影响更大一些。
基金定投也疯狂
对投资者做过一个调查:影响他们作出某个投资选择的因素有哪些?“操作方便”成为首选。
目前,由工商银行推出的基金定投业务,就使投资者购买基金变得方便快捷。它除了购买方式的改变,在控制风险等方面有哪些改变?它与之前推出的定期定额买基金有哪些区别?
工商银行业务部基金处田耕介绍,投资者可以通过基金定投业务,以固定时间、固定金额申购工行代销的某只基金产品。
与传统的基金购买方式相比,首先它的投资起始金额降低。原来以1000元为起点,现在每月最低申购额仅为200元;其次,它摊薄了投资成本。由于每月分散投资,购买价格有低有高,风险也就相对较低;同时由于是自动扣款,在手续上方便很多。
与中国银行的定期定额买基金相比,基金定投的品种有所增加。目前首批推出了6家基金公司的6只品种,从性质上看不是股票型就是混合型的基金。田耕分析说,由于债券型、保本基金等波动较小,在平摊风险等方面意义不大,所以没有涉及这些品种。
同时,基金定投在扣款时间上灵活性增强,不再是固定每月的某个日期,而是通过控制资金账户内的余额选择投资时间,当账上金额达到固定投资额度时,钱就会被自动划走。
工行的“基金定投”虽然目前只有定期定额这一种形式,但它涵盖不定期定额、定期不定额、定期赎回等内容。
以定期赎回为例,如果你计划3年之后贷款买一辆汽车,月供2000。那么你就可以从现在起,每月购买2000元的基金,等3年后,从基金中每月赎回。这样既能实现自己的财富理想,还进行了投资。
同时扣款的方式也可以有所创新。比如根据市场指数的变化,设定一个均线系统,当指数在某一均线之上时,就自动扣款。
当然,这些业务创新离真正的实施还需要一定时间,但它也说明基金定投,作为国外成熟金融市场的主要基金投资形式,它不仅仅是手续上的方便。
田耕表示,近期内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定投的基金品种。
虽说基金定投是一种“懒人投资方法”,既省去了购买的手续,对投资时机也有所弱化。但是在现有的基金品种中,如何选择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定期定额对市价波幅大小的注重,会大于实际价格涨幅。这是因为你定期购买某一只基金,当它市价较高的时候,你所能购买到的单位便会较少;反之便能购买到较多单位。
所以,一段时间内,两只基金如果涨幅一致,一只的波幅较大,也就意味着在低价位时购买的单位较多,显然它的收益会更高。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2004年在具有可比性的97只股票型基金中,只有39%的基金全年回报率为正值,但是完全不必谈基金色变,长期持有还是有较大投资价值的。波幅尤其是低价期的向下波动反而会提高投资者的收益率。
波幅的大小可以通过“标准差”这个数据来衡量,投资者登录晨星等基金评级网站。如果两个基金产品其他各方面都差不多,标准差较大的那个会更加适合定期定额。
当然,对于一个长期持有的投资产品,波幅所伴随的则是风险。当我们通过定期定额方法累积了相当数量的高波幅基金之后,需要进行一些组合上的调整,将这些累积的高波幅基金转换为盈利水平也差不多,但波幅较低的同类型基金。这样在保持盈利几乎不变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同时,不论购买基金的方式如何,中长期投资的理念都是需要的。工行的基金定投有3年或5年的投资期限,对投资的流动性并没有任何影响。田耕说,这只是对投资者正确投资的一种引导。因为中国股市一般18个月为1个周期,像3年期限正好是两个周期,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小投资的风险。
长期持有也可以减少投资的各种手续费,像广发、融通等基金的定投品种,就采用后端收费的方式,持有超过一定期限,赎回费可以减免。
告诉你真实的基金投资经验
春节前后,随着基金扎堆发行,基金的群众基础也越来越广。在各个基金公司增添的不少基民中,有精明的白领,有刚毕业的学生,也有退休老人。他们各自的生活虽不同,却都选择了基金理财。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了一些基民的理财故事,这些案例显示出基金作为最佳大众理财工具受到了越来越多普通投资者的青睐。
案例一:
何先生是一个忙碌的上班族,在理财方面偏于保守。除了往银行活期账户里存钱、积累到一个整数转成定期之外,最大的一笔投资就是购买了2万元在银行柜台交易的国债。
去年年底,何先生一年的收入剩下了10万元,对于这笔奖金,除了部分用于春节期间的消费外,怎样打理才能获得高于人民币储蓄或普通理财产品的收益呢?他有一位证券行业的朋友建议,将这10万元购买3至4只基金,构建个人的基金组合将是一个不错的投资选择。
最后,何先生把股票型基金作为了投资组合中的主体,按照股票型基金占2/3,货币型基金占1/3的比例来进行的搭配。基金的数量也不算多,总共选了3只。他向业内人士咨询后了解到,沪深大盘现正处于低位区域,存在较大反弹空间,将2/3的资金配置于股票型基金,是为了分享股市从低位区域向上反弹的收益。在股票型基金中,他在指数基金与股票基金中各选了1只,分别投入1/3的资金。
对于指数基金,经朋友推荐,何先生选择了博时裕富。这只指数基金所跟踪的目标指数覆盖沪深两市,股票投资比例比较高,可有效避免基金净值增长率与标的指数增长率间相偏离的风险。在股票基金的配置方面,他则选择了易方达策略成长基金。管理这只基金的基金公司成立历史较长,旗下基金有历史业绩可供参考。
由于货市市场基金流动性较好,收益相对稳定,是一种良好的现金管理工具,何先生将剩余1/3的资金用来购买了货币市场基金。他了解到,在收益率方面,最近大多数货币市场基金的7天年化收益率已升至3%以上,各家之间相差不是很大。而在海外市场各货币市场基金间的收益率相差也都非常小,因此选择货币市场基金的主要依据是考虑其安全性。从最新资料上他看到,华安现金富利基金截至2005年1月18日的规模达到239.84亿,今年以来的7天年化收益率一直保持在3.1%以上。货币市场基金的申购与赎回均不收费,2004年4季度,华安现金富利基金的总申购份额为203.59亿,总赎回份额为165.36亿,体现了货币市场基金良好的流动性,因此他最后选择了华安现金富利。
通过这次投资基金,何先生感到,目前基金数量和种类的急剧膨胀,在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投资渠道的同时,也使他们不知所措。而构建个人基金组合,汇集最优秀基金公司中的最优质基金,不仅可以应对基金数量急速增长、投资者选择无所适从的问题,还可利用精英基金经理的专业投资能力帮助投资者分享股市成长收益。
案例二:
杜先生曾经热衷于炒股,但在1999年把购买过的所有股票都抛出了,原因是觉得所有的股票走势都起伏不定,消息又非常不透明,无论好消息还是坏消息自己都是整个证券市场最后一个知道的,几年下来仍旧不亏不赚。看到基金的走势稳稳当当,波动不那么大,杜先生就专门跑到银行收集了各类的基金宣传单,再上网查寻相关资料,专心地研究起基金来了。后来,杜先生购买了华夏成长基金和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8个月的回报率就超过了18%。尝到了基金的甜头后,他除了外币资产外,把所有的储蓄全部转成各种类型的基金。
有了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之后,杜先生觉得当时抛出所有股票是正确选择,并认为只要细心规划分类,基金完全可以满足他的理财需求。到目前,杜先生的基金理财规划主要分为3大块。
第一是准备长期持有的基金,作为今后养老的储备金。杜先生选择了积极成长型股票基金和纯债券基金,各买了5万元。他认为,中国的股市从长远角度来看肯定是上扬势头,而且股票型基金有抗通货膨胀能力,既然如此,就不如博一次,选积极成长型的。当然,考虑到高回报就有高风险,他就用纯债券基金与之搭配。债券基金虽回报率低,但无风险,安全可靠,这样即便遇到风险,至少有债券基金撑半边天。所以,养老应不会成为问题。
第二是准备中期持有的基金,以备将来的用钱之需。杜先生分别买了股债平衡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各4万元。平衡型基金和波动较小的指数基金的投资范围包括股票和债券两种,因此风险和回报也介于两者之间。收益虽不大,但风险也不高,走的是中庸稳健的投资之路,值得中期拥有。
第三是短期投资,这些钱可以随时赎回来应对日常所需。杜先生把平常存的活期全取出来购买华夏现金增利基金。因为该基金属于准货币市场基金,跟活期存折一样好用,而且收益比活期高得多,且免认购、申购、赎回费;利息不缴税;基金分红不缴所得税;每日分配收益,每月累计收益自动转换为基金份额。因此他一有闲钱就购入该基金,让它们自动滚雪球。
最近杜先生粗略估算了一下,他在各类基金上共投资了21万元,仅投资第一年就上涨了近25%左右,足足赚了5万元。
案例三:
王小姐从2002年开始投资基金,当时多支开放式基金先后问市,由于其宣传力度及定位,使收入不高的她也能对基金有所了解。
王小姐从银行取回了有关基金的宣传材料后,首先了解到的是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和华夏债券基金。这些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不同,封闭式基金多是机构或大户,起购点额度大,而开放式基金对机构或个人小户均可,起购点一般1000元即可,同时进出两便,这正是适合她的基金。
经反复比较选择,王小姐首次认购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和华夏债券基金各5000元,一星期后又追加认购博时基金3000元,两支基金分别选择了现金分红和分红再投资的不同方式。春节过后,博时价值增长基金随春暖花开一路攀升,最高时几度超过25%的年收益,一举夺得开放式基金净值增长之冠。一年后,除了现金分红外,基金市值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尤其博时基金除分红外,还增值6%左右,这让王小姐真正体验到了专家为她理财的乐趣。
后来,王小姐不断地用收入购买基金,甚至不选择购买的时机。她购买基金的方法很简单,先列出那些净值最高走势稳定的5个基金,然后比较其中的折价程度,最后购买其中折价程度最高的两只基金。买进以后就无论大盘风吹浪打,不再卖出。每年基金分红的时候,她几乎在分红后的一周内就又再次将分红投入基金中,这时候她的原则是用分红投资去年的净值增长最多的冠军基金。到目前为止,王小姐通过不断买进,再加之两次高分红,已拥有相当数量的基金份额。
海外投资杂谈
非常欣喜地看到现在的中国不仅作为一块飞速增长的市场出现,也从吸收外国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变成潜在的资本输出国。近日,联合国贸发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150多个国家的投资促进机构认为,中国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这些发达国家一起,将成为它们最主要的外资潜在来源国。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中国今年的对外投资潜力第一次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五大潜在资金供应国。国人正在走出家门,去分享其他市场的成长果实。
但是作为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更多看中的是海外资源以及出于市场的考虑,而作为中小投资者,有意愿做海外投资的原因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我有一个刚从美国回来的朋友,向我介绍了美国人的投资方式:
―很少有人把钱存银行,因为高昂的利息税。
―保障永远是第一位,没有人寿保险甚至不可能从银行获得房贷。
―其次的投资方式好象和国人也相似,国债、基金,风险性更高一点的就是房地产投资等等。
但是,最大的不同在于林林种种的基金,草草算来就有6000多支基金,投资的范围更涉及方方面面,有投资股市债市的高增长基金,也有专门投资货币市场的货币基金。也有投资某一市场的新兴市场基金,也有直接投资实业的,像最近很热门的房地产基金,据专业人士介绍,目前国际地产基金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投资开发型的,即从前期就开始介入项目的开发,如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摩根斯坦利、德意志银行、荷兰ING、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第二种是收租型的,即购买有稳定租户成熟物业,长期持有物业收租盈利,并不介入前期开发的,如美国国际集团(AIG)、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新加坡腾飞基金;第三种是不良资产处置型,通过收购不良资产,将其证券化,打包处置,变现盈利,如高盛、莱曼兄弟、摩根斯坦利。
而每个大型的资产管理公司也都形成了各自的投资风格,能更好的控制风险并得到比较合理的回报。
还是我这位朋友,在2004年11月份买进了20000美元的两支基金,投资市场是欧洲,除去认购费3%,投资不到20000美元,到现在,只是经过了5个月的时间已经上涨至23000美元,收益差不多是18.6%。并不是我这位朋友运气特别好,而是这些基金的实力水平值得认可。
就资产管理业务而言,国外已积有几十年的经验,而国内基金真正问世才只有几年,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管理、财务控制方面,国外有一套非常严谨的制度。比如德国的安联集团,共管理着1.2千万亿美元的资产,养老金、保险金机构客户占了其中的50%以上,他们第一位考虑的就是稳健。这种稳健的风格就体现在严谨的选股流程等因素上。很明显,美国的居民不出国门就可以通过这些全球投资基金获得高效市场的回报。相形之下,我们盘踞在自己的一角,被A股的涨跌牵动神经,在相当于美国股票市值百分之一的一万亿人民币的市场,从资产分配的角度,很难作到真正的分散投资风险。
以下是笔者摘选出的个人居民进行海外投资的几个关键词:
外汇―只能是外汇投资
由于我国资本项下还很难自由兑换,经过审批,居民也只能兑换到一个很小的额度,仅作消费用途。所以,海外投资,仍然只是外汇存款的投资。对于个人的投资,只是存在帐户里的少量外汇的增值。就算是QDII(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来源也并不是“可自由兑换成外币”的人民币存款,而是国内现有的大量外汇存款。
香港―是个很好的跳板
二、在理解理财目标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根据2007年教材的变化,考生对理财目标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有关企业价值表述上的变化,即企业价值就是企业的市场价值,是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反映了企业潜在的或预期的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
第二,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的基本思想:在权衡企业相关者利益的约束下实现所有者或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这里强调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冲突的协调――力求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分配均衡,也就是减少因各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企业总体收益和价值的下降,使利益分配在数量上和时间上达到动态的协调平衡。
第三,要了解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具体内容,即:(1)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2)强调股东的首要地位,创造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3)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控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4)加强与债权人的关系。(5)关心职工利益,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福利待遇。
(6)关心客户的长期的利益。(7)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8)保持与政府部门的良好关系。
三、如何理解公司治理与财务监控的关系
公司治理是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套法律制度以及文化的安排,涉及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等之间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有效实现是离不开财务监控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每一个层次都有监控的职能。从监控的实务来看,最终要归为包括财务评价在内的财务控制。
四、如何衡量单项资产的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又被称为市场风险或不可分散风险,是影响所有资产的不能通过资产组合来消除的风险,这部分风险是由那些影响整个市场的风险因素所引起的。
Cov(RJ,RM)是协方差,Cov(RJ,RM)=rJMσJσM,协方差表示的各资产收益率之间相互作用、共同运动所产生的风险。
例如:已知甲项目的预期收益率为10%,短期国债利率为4%,市场风险溢酬8%,市场组合的标准差为6%,甲项目的标准差为12%,要求分析甲项目与市场组合的相关性分析。
首先,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式:因为:甲项目的预期收益率=10%=4%+β×8%,所以β=0.75;其次,由β= rJMσJσM,得知,0.75=相关系数×12%÷6%,所以相关系数=0.375
上述例题是对单项资产系统风险β计算公式的应用。
五、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套利定价理论之间有何关系
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下,资产组合的必要收益率为:Ki=Rf+β×(Km-Rf)
其中:(Km-Rf)是投资者为补偿承担超过无风险收益的平均风险而要求的额外收益,即风险价格;β值越大,要求的收益率越高。
套利定价理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一样同是讨论资产的收益率如何受风险因素影响的理论,所不同的是套利定价理论认为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并不是只受单一风险的影响而是受若干个相互独立的风险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多因素的模型。
套利定价理论认为:同一个风险因素所要求的风险收益率对于所有不同的资产来说都是相同的,而不同资产之所以有不同的预期收益,只是因为不同资产对同一风险因素的响应程度不同。投资者可以通过调整手中资产组合中的资产种类和比例及通过所谓的套利活动,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获得额外的收益。
六、如何把握时间价值的计算技巧
第一,熟悉现值系数和终值系数在计算资金时间价值中的运用――求什么值用什么系数。
第一步,明确所求问题是复利问题还是年金问题、现值问题还是终值问题;
第二步,通过查表找到相应的系数;
第三步,用已知条件与系数相乘,便可求出结果。
[例题]有一项分期付款的购买计划,卖方要求买方从第四年末开始每年付10万元,共付50万元,贴现率为10%,买方如果现在一次付应该付多少?
该问题是递延年金的现值,所以要利用年金现值系数(P/A,10%,5)和复利现值系数(P/F,10%,3)
结果为:10万元×(P/A,10%,5)×(P/F,10%,3)=10万元
×3.791×0.7513=284817.83元
第二,掌握各系数之间的关系。
复利终值系数与复利现值系数互为倒数;普通年金终值系数与偿债基金系数互为倒数;普通年金现值系数与资本回收系数互为倒数;普通年金终值系数的期数加1,系数减1为即付年金终值系数;普通年金现值系数的期数减1 ,系数加1为即付年金现值系数。
七、如何正确把握股票评价模型中三阶段模型的计算
三阶段模型即:股利高速增长阶段现值+股利固定增长阶段现值+股利固定不变阶段现值
对三阶段模型的计算首先要画草图,以明确各时间点的股利;其次要根据不同阶段的股利特征确定采用何现值系数;然后采用分段计算的方法计算股票价值;最后将各阶段的股票现值求和,以确定该股票价值。
八、在估算现金流量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注意区分不同阶段的现金流量的内容。
在初始阶段,现金流出主要是建设投资、流动资金垫付等,注意资本化利息作为固定资产的成本,计入固定资产的原值,这部分利息最终以折旧方式作为非付现成本,并能够抵减所得税。所以资本化利息不作为该阶段的现金流出。
在经营阶段,现金流入为营业收入;现金流出为经营成本、所得税等。某年经营成本=该年外购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费+该年工资及福利费+该年修理费+该年其他费用;(该式中其他费用是指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中扣除了折旧费、摊销费、修理费工资及福利费以后的剩余部分。)
经营期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属于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不属于经营活动阶段的现金流量,即属于无关现金流量。
对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投资项目,固定资产提前报废损失递减的所得税额是流入。
为了简化计算,调整所得税等于息税前利润与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的乘积。
在结束阶段,除了和经营阶段相同的流量外所增加的项目是:现金流入为增加固定资产余值、回收流动资金垫付等,现金流出为清理费用。
第二,必须考虑相关现金流量。
计算投资方案的现金流量时,应正确判断哪些支出会引起企业总现金流量的变动。在决策时已经发生的现金流出(沉没成本),不应包括在现金流动之内。充分关注机会成本;不要将融资的实际成本作为现金流出处理,主要是由于估计经营现金流量时将筹资活动的利息费用作为非相关现金流量。
九、股票技术分析法和基本分析法有何区别
技术分析法直接从股票市场入手根据股票的供求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等市场因素进行分析。只关心市场上股票价格的波动和如何获得股票投资的短期收益很少涉及股票市场以外的因素分析。通过对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形式股票的成交量和投资心理等因素的分析帮助投资者选择适当的投资机会和投资方法,着重于分析股票市价的运动规律。
基本分析法从股票市场的外部决定因素入手并从这些外部因素与股票市场相互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不仅研究整个证券市场的情况而且研究单个证券的投资价值;不仅关心证券的收益而且关心证券的升值。通过对宏观形势的分析帮助投资者了解股票市场的发展状况和股票的投资价值,主要目的在于分析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
十、债券组合有何意义
债券组合是规避利率风险和再投资风险甚至违约风险和变现力风险的强有力的手段,常见的债券组合主要有:模式浮动利率债券与固定利率债券的组合、短期债券与长期债券的组合、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的组合、信用债券与担保债券的组合。
另外在单纯的企业债券投资中还可以进行可转换债券与不可转换债券的组合、附认股权债券与不附认股权债券的组合。
十一、优先认股权的价值如何计量
优先认股权的价值有附权优先认股权的价值和除权优先认股权的价值。
附权优先认股权的价值通常在某一股权登记日前颁发。在此之前购买的股东享有优先认股权或说此时股票的市场价格含有分享新发行股票的优先权,因此称为附权优先认股权。其价值可由下式求得:
附权优先认股权的价值=附权股票的市价-(为购买股股票所需的优先认股权数+为新股票的认购价)
除权优先认股权的价值是指在股权登记日以后,股票的市场价格中将不再含有新发行股票的认购权,其优先认股权的价值也按比例下降,此时就被称为除权优先认股权。其价值可由下式得到:
除权股票的市价-(附权优先认股权的价值为购买股股票所需的优先认股权数+新股票的认购价)=0
十二、如何确定再订货点、订货提前期和安全储备
研究安全储备的目的:找出最佳的安全储备量,使缺货或供应中断损失和储存成本之和最小。
最佳安全储备量的确定方法(需求量变化引起的缺货):计算出各不同安全储备量下的总成本,以总成本最低的安全储备量作为最佳保险储备量。某保险储备量下的总成本=年缺货成本+储存成本,有关指标的计算公式:
(1)再订货点=原材料使用率×原材料的在途时间
(2)订货提前期=预计交货期内原材料的用量×原材料使用率
(3)保险储备量=1/2×(预计每天的最大耗用量×预计最长订货提前期-平均每天的正常耗用量×订货提前期)
(4)储存成本=(经济订货量/2+保险储备)单位储存成本
十三、短期融资券筹资、应收账款转让筹资有哪些优缺点
短期融资券,又称商业票据或短期债券,是由企业发行的无担保短期本票。
优点:主要有短期融资券的筹资成本较低、短期融资券筹资数额比较大、发行短期融资券可以提高企业信誉和知名度
缺点:主要有发行短期融资券的风险比较大,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弹性比较小,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条件比较严格。
应收账款转让是指企业将应收账款出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获取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应收账款转让筹资数额一般为应收账款扣减以下内容后的余额:(1)允许客户在付款时扣除的现金折扣;(2)贷款机构扣除的准备金利息费用和手续费,其中准备金是指因在应收账款收回过程中可能发生销货退回和折让等而保留的扣存款。
优点:主要有及时回笼资金,避免企业因赊销造成的现金流量不足,节省收账成本、降低坏账损失风险,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缺点:主要有筹资成本较高、限制条件较多。
十四、杠杆系数的计量及与风险的关系
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指因经营上的原因而导致利润变动的风险。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产品需求、产品售价、产品成本、调整价格的能力和固定成本的比重。
经营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
降低经营杠杆系数的几个途径:销售量、价格、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
财务风险是指全部资本中债务资本比率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对于只存在银行借款的企业来说,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财务杠杆系数:
财务杠杆系数= 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息]
复合杠杆作用程度等于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的乘积。它反映了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间的关系,即为了达到某一总杠杆系数,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可有多种不同组合。在维持总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选择不同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组合,从而为企业创造性地实施各种财务管理策略提供条件。
十五、股票回购及其法律规定和动机
股票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出资将其发行的流通在外的股票以一定价格购买回来予以注销或作为库存股的一种资本运作方式。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份,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减少公司注册资本、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
在证券市场上股票回购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现金股利的替代、提高每股收益、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传递公司的信息以稳定或提高公司的股价、巩固既定控制权或转移公司控制权、防止敌意收购、满足认股权的行使、满足企业兼并与收购的需要。
十六、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与方法是什么
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检查。
内部控制的一般方法通常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和信息技术控制等。
十七、如何进行标准成本差异分析
以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按产品成本项目进行成本差异分析,变动成本差异分析原则一致,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有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变动成本各项目差异分析的规律:
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价格差异+数量差异
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实际产量×实际单耗×(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数量)
=标准价格×(实际产量×实际单耗-实际产量
×标准单耗)
注意:①计算价格差异时,使用实际数量;计算数量差异时,使用标准价格。②计算成本差异时,产品产量都必须使用实际产量。
第二,由于固定制造费用不因业务量而变,所以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具有特殊性。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二因素分析法
A.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B.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三因素分析法
A.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B.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实际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C.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第三,二因素分析法与三因素分析法的区别。
三因素分析法将二因素分析法中的“能量差异”进一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工时未达到标准能量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另一部分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
十八、如何运用因素分析法进行每股收益分析
每股收益=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每股净资产
该体系作为一个综合财务分析体系,它包括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分析,在分析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每一指标,都要从含义、计算、分析过程、影响因素、注意问题等全面把握。
第二,在计算指标时,要注意分子分母的可比性:分子为时期指标时,分母也应为时期指标;分子为时点指标时,分母也应为时点指标。如果分子分母不匹配,应将时点指标加以平均,用平均数计算。
第三,在分析指标时,要注意由大到小,层层深入,直到找到问题的最终症结。
第四,要在固定顺序下依次顺序替代,进行因素分析,这是由于各项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的。
让钱深呼吸也是这个道理。
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运用吸气――加深吸气――屏气――呼气――完全呼出的深呼吸法则。适时把握投资的动静之态,甚至要以退为进,才能吸入更新鲜的“氧分”,获得更高收益。
让你的钱呼吸起来!
钱会呼吸?是的。钱在不同时间段所表现出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如果考虑到钱的不同存在形式――现金或各类资产,这种差异会更大。中国老百姓都能明显地感觉到,近十年里,房产是钱最好的存放形式,股市就差一些,最悲惨的是把钱存成现金,但如果把时间段拉长或缩短,比如一年、两年、三十年,那么结果又不一样了。所以必须控制好钱的“呼吸”节奏,而当前,则是让钱来一次“深呼吸”的最好时期。
会休息才能更好工作
何谓“深呼吸”,用个学术点的定义就是胸腹式的联合呼吸,消耗体能不多,但这个简单的动作可以牵动上百块肌肉工作。把这个概念引申到钱上,则意味着消费保守、投资静态,减轻资产负债表压力,让钱休养生息,希望在未来大趋势来临时将钱的更大威力发挥出来。
为了更好的明晰这个概念。首先要澄清两个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养钱”就是把钱存在银行账户里,这显然是错误的,“养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正如人在行走过程中也会自然呼吸一样,你也必须要保持钱的流动性和增值能力。用一小部分资金定投基金或精挑个股,都属于“养钱”的内容。这区别于把大笔的钱投入到固定资产上或进行投机炒作。
二是把钱的“深呼吸”等同于非常保守的理财策略,这也是一种误导。在投资理财中,保守的含义是赚取稳定的低收益,尽可能的规避风险。而让钱“深呼吸”则是以退为进,静候大趋势然后放手一搏。
会游泳的人都知道,如果一直在游泳池里游泳的话,均匀的呼吸换气就能游到对岸,可在惊涛骇浪的大海里,你就需要更好的水性,包括长时间的屏气以绕过暗流险礁。不幸的是,我们投资理财所面对的资本市场,绝不会是平静的游泳池,简单的长期持有、资产配置是不可能达到财务自由彼岸的。即使是最稳健的定期定投也不够,让钱做好深呼吸并控制投资的节奏是必要的。
举一个更贴近现实的例子,假如你在2001年开始工作,到现在一直实行一种僵化的资产配置策略:收入除去消费后的钱,有三分之一储蓄,三分之一做稳健投资(比如定投基金),再用三分之一做高风险投资,那么正常的工薪收入会让你到现在仍无力购房,即使购房也要承担大量负债。但假如你早一点儿利用高负债杠杆买房。那现在的资产负债表一定好看得多,看似标准的理财法则却不如有些冒险的举动有更好效果,这是因为你的投资节奏与货币价值波动周期不合拍。没有把握住经济高速增长,货币隐性贬值而又没出现通胀的大趋势。当然,未来十年就会是截然相反的局面了。
理财是为了让钱生钱,会休息的人才能更好的工作,钱也一样,不能让钱太疲惫,也不能让钱日复一日机械的工作,这样会降低效率。让钱学会“深呼吸”是对理财更高层次的要求,但却是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养钱”是为了抓住趋势
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很难用技术分析手段通过短线操作赚钱,也无法通过实地调研找到真正有价值的成长股,把握趋势、尽早布局资产是最简单最安全的策略。当然,这种策略的难度在于对趋势的准确判断。以及在趋势到来时你是否有充足的“弹药”和勇气抓住它。
准确判断趋势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因为要寻找出某一阶段市场运行的内在逻辑,看它是支持市场向上还是向下?比如在6000点的时候,外部危机、内部紧缩和高估值都不支持市场继续向上,而在2000点以下的时候,宽松政策、低估值、经济复苏显示股指处于安全区域。当然,把握趋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比起精准的择股和择时还是容易得多。
相比于专业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没有月度、年度业绩考核,所以只需要静候趋势来临时再操作也来得及,这个时间甚至可以长达三五年。那么,在市场趋势不明或趋势向下时干什么呢?让钱做一次“深呼吸”,在2005年股市和房市发力上涨之前,有长达五年耐心“养钱”的好时光。你可以静态的、观察性的保持投资的意识,却不行动。你也可以调整自己的资产组合,卖出不适宜的资产,再精挑出更优质的金融品种。这个过程中,不要指望市场给你很高的回报,即使有也可能是陷阱,你只要保持资产良好的流动性,认真地研究市场和个股去发掘价值,然后等待真正趋势到来的信号就可以了。
投资要顺势而为,有效把握趋势才能让钱更快的生钱,前提是需要让钱休养生息。有道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很简单的逻辑,却非常实用。
现在,让钱做一次“深呼吸”吧
金秋十月,A般市场给投资者带来了丰硕的果实,专业机构都在畅谈如何做好牛市第二波,最新经济数据也显示,中国和世界经济都在强劲的复苏中。这时。我们却倡导让钱做一次“深呼吸”,希望大家谨慎消费多攒钱、不做大规模的投资而只是“打游击”,让资产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等待大趋势来临,这样的策略是否不合时宜?
其实不然,前文中已经说过。在明显趋势没有到来前是“养钱”的最佳时期,现在即是这个阶段。这里还可以补充几条:当资产价格泡沫严重膨胀、政策方向不明朗、经济结构面临较剧烈转型时,都应该让钱休养生息,控制风险,静观趋势的走向。下面,我们就用具体的问答形式,来阐述一下为什么当前是让钱做“深呼吸”的好时机。
这些财富趋势将延续:
数据表明经济已经全面复苏,怎么能说现在市场没有明丑的趋呢?
如今的经济复苏更多的是靠政策推动的。在未来,不仅是激进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回归理性,而且其后遗症,诸如通货膨胀、银行坏账和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将逐渐显现出来。政策退出过程中会有很大不确定性,所以还不能说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趋势已经确立。此外,“调结构”成为未来经济工作的重点,这是个不能再回避的问题,过程中必然经历阵痛,这也会折射到金融市场上。投资就是要承担风险,但是当未来风险远远超过潜在收益时。为什么不好好的让钱休养生息一下,等待经济结构转型取得有效进展呢?
在资产价格存在严重泡沫时确实应该好好“养钱”,但如今是处在这个阶段吗?当前股市的泡沫不大,但旁地产泡沫很大,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又会影响到股市。
中国的房价走势已经形成了“双头”形态,目前正处在第二个“头”的顶峰,第一个“头”出现在2007下半年。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很可能比2008年更惨烈,时间也会持续得更长。
这样的判断是基于在政策导向上不会像金融危机爆发后那段时间过分支持房地产业,至少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再出现了,而真实购买力的虚弱和市场的技术形态也支持这一判断,当然还有一点不能不提的是,年初的政府“救市”,已经在老百姓心中形成了“房价永远不会跌,有政府挺着呢”的思维定式,所以有点钱的人都参与到炒房中来,只要散户疯狂,市场必然调整,股市如此楼市也一样,这也应该算是救市行动的后遗症之一吧。
中国人资产布局的最大一部分在房产上,当这个市场面临巨幅调整或者长期横盘时,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养钱”。
很多人预言,明年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果真如此的话,现在谨慎消费,积攒钱财还有什么意义?
关于这个问题,还记得我们7月刊的那篇文章《你赌不起通胀》吗?当货币出现超常规发行时,就应该积极地布局资产,只要在可承受范围内,即使较高负债也要接受。而一旦通胀真的来临,反倒对高杠杆负债者产生巨大威胁,因为随之而来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所以,通胀越严重,资产价格往往会跌得越狠。既然认为通胀已经临近,那就尽快减轻资产负债表压力,让消费保守一些吧。
如今人民币升值预期这么强烈,中国的资产价格将再次面重估,这样的大趋势都已经迫在眉睫。哪还有心思让钱。深呼吸。
人民币升值预期是近期支撑资产泡沫的最主要炒作概念,既然是概念,就只能是昙花一现,不意味着真正的趋势来临。当美元开始升值,美元套利交易逆转,如果那时中国仍存在巨大的资产泡沫,将会面临巨大风险。当然对于做短线的人来说,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概念,但普通投资者最好还是要把握趋势,远离概念炒作。
连巴菲特都对美国经济的复苏景表示乐观,在全球市场都明显好转时,不赶紧积极主动地“抢”钱会不会就错失机会了?不能总生活在金融危机的阴星吧?
我们在去年底就建议在危机爆发时要勇敢入市,而如今危机过去,却提倡让钱休养生息。看似荒谬的逻辑却非常合理。未来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将对全球市场带来很大的压力,我们不得不防。巴菲特一方面说经济复苏,另一方面把公司更多的资产配置在固定收益产品上,这老头,大大的狡猾。
一个理财师的利率投资法
他1998年进入银行工作,2003年才开始个人的投资。今日,即使是经历了金融危机、大幅市场波动,张申仍可笑言“近三个月收益率超过20%”。
市场周期在循环中变化,面对当前希望与危机相伴的“焦灼”市场点位和氛围,张申显得更加镇静。他对于“损失”和“得到”的理解很有意思:
“很多人面对损失第一反应是‘恐惧’――没有理由、不择手段的逃避风险。”他坦言,“投资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探索中不断去寻找真正有价值的标的。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投资,真正适合投资的人不会超过现在参与市场人数的20%。”
投资结构,保持流动性
2003年,开始个人投资之初,张申选择基金和债券。但是,由于利率降低,张申现在并不持有债券。而基金只是围绕子女未来教育而进行的基金定投,并搭配一套完整的个人商业保险计划。
“我现在主要关注的是股权投资。”在张申看来,现在虽然以股权投资为主。但是自己不会无时无刻满仓投资,会留出固定的仓位,比如1/3来保持自己足够的流动性。“最多做到3/4”,毕竟现在的宏观面有不确定的因素存在。“在创业板上市前后这段时间,我可能会去作比较确定的行业,如农业(受利于通胀预期),基础医药行业(医改和行业自身业绩增长),金融和房地产。创业板对于我们来说是全新的。它是否能够取代当前的‘壳’资源?如果可以取代,对主板的影响也尚不确定,会不会拉低主板的估值?”
在房地产火热的2009年,张申并未投身房地产市场。在他看来,个人房地产投资的综合收益率未必比股票更高,同时对流动性的需求也不满足自己对投资的需求。“随着个人资产和市场环境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有计划地配置一些房产资产。”在2006-2007年期间,张申曾经参与商品期货。“但是,由于工作原因,我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盯盘。在投资上,我不做纯技术的东西。”
利率宏观投资法
“我是一个巴迷”,张申说。他不频繁交易,不是买卖快出的“快”。选择的股票是会持有一定时间的。
他说巴菲特对他的影响最大,“判断、了解、买入、持有、比较,我的操作都是有理由的。我有完整的投资日记,把所有的投资过程写下来。”
由于在银行工作,张申对利率变化更为敏感。何时加息、降息加息的空间和频率都是张申判断的基准。虽然国内投资者可以掌握的信息不如欧美开放,但更多的是很多人放弃了判断的工具和思考。现在是低利率,债券需要在高利率购买。“如果又可以找到一个年回报在7.5左右的时期,我就会亳不犹豫去买。”
张申的策略是不抄底,不逃顶――因为这些是自己不可能准确做到的。“我会依照个人的判断标准衡量价值。虽然这个标准未必是完全正确,但是已经经过多年的积累并形成的价值中枢,并不断修正。”张申会根据利率、货币供应量、宏观经济指标还有“美林时钟”来进行资产配置。
“最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面对市场,张申很平静。在不断的买卖中,一个人依靠一己之力战胜市场是难度较大。现阶段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宏观的研究上。作为投资者应该有自己投资的逻辑和判断。“自上而下”的投资策略就是从宏观到微观。判断宏观基础,再去决定自己是否要做,怎么做。现在张申看指标。发电量、CPI、PPI、经理人指数、出口和Mt、M2以及信贷投放等货币指标。张申通过指标判断经济是否进入相对良性状态,从而选择行业。普通投资者很难判断公司的价值。所以,判断宏观更重要。
投资首先要量力而行,做自己能够把握的。投资对外是和交易对手、市场做博弈,对内是对自己人性的一个挑战。所以从“行为金融”看,股价波动是正常的,影响你投资回报更主要的是来自你内心的波动。很多人赔了很多还是不懂,只是等着股票自己涨回来。虽然,根据价值原则,肯定会有一天涨回来,但是你要考虑时间成本。面对市场很多人是“被动”的,因为人们没有一套完整的逻辑。所以不清楚市场的真实面貌。要知道,投资是动态的,不同时期要根据不同市场环境做必要的调整,被动的死守从长期来看获得基准回报的概率都很低,更不要说超额回报。
今年7月。张申提出指数基金在3100后就可以抛,每涨100点就抛1/3。直到只剩1/3仓位。不清仓的原因是虽然3300点处有压力、风险,但是不足以完全离开市场,我只需要降低仓位控制风险就可以了。在张申看来,十几年中。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是22-25
倍之间。而3400点的时候平均市盈率已经超过安全线了。虽然股票市场炒的就是预期。但是人们不能在2009年8月就炒到2010年的8月份。做出这种判断的基础还是宏观。7、8月份的投资减缓,贷款投放下降了。9月市场价格已经合理了,特别是宏观经济所反映的状态,符合甚至超过了预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消化价值和价格的落差不大。美元指数由86跌倒70多,很多资金回流到中国。虽然贷款没有之前的投放速度,但是可以直接参与投资股票的资金回来了――除了贷款。还有热钱。
对于未来,张申仍是看好“从现在这个时点上看。未来1―2个季度我还是看好的。当然也要进一步观察政策面。”随着发电量上涨,开工率还会持续上涨。“这是否就意味着工业恢复,接到订单?”在他看来,从现在的基点复苏,市场再差也会比去年好。所以,现在再去买有真正业绩支持的好公司就没有太多风险了。
通胀不可怕
在张申眼中今年一直火热的通胀预期并不会十分可怕。“理论上通胀是正常的。2007年的通胀是输入型通胀,而2010年则不会复制2007年的模式。”张申表示,当经济危机来的时候。美元先贬值,随即升值,随后爆发次贷危机。
在2008年的绝大部分时间中。除了极少数的农产品外,其他大宗商品都在跌。其原因是,经济趋缓,需求下降,供大于求。现阶段大宗商品不跌是因为大家预期经济应该复苏了,铜、铁都在涨,大量信贷投放必然会派生通胀压力。G20都在讨论“退出”的问题,澳大利亚也开始加息了――这些给大家一个概念,要通胀了,甚至有人说恶性通胀蠢蠢欲动。但是不会很快会来,明年不会国内出现大幅的通货膨胀。首先国内有很强的价格调控机制。
世界上总是不缺钱的。美元贬值的时候,就会推动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场的上涨。随着经济的复苏,市场需求的增加,大宗商品的价格将会逐渐恢复需求的支撑。在~段时间之内,大宗商品的价格会在一个高位徘徊。如果可以在一个合理的价位震荡,需求上升。投机资金退出,这就可以成为可以合理接受的。
投资是艺术不是科学
投资是科学还是艺术?在张申眼中。投资是一门艺术。人们很难找到一个定律,然后大家按照这个定律去做就都可以通过投资获利。投资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不一定快乐,更多是刺激。我希望投资不是压力,而是一种责任,并使自己可以学会享受其中的品质。“我们没有权利指责别人的短线投资,关键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短线会带来更大的快乐,一天之内可能会赚10%,但是它带给我的痛苦会更多。
在投资中可以充分的认识自己。面对价格波动。自己不可能不害怕,那毕竟是钱。很多人拒绝调整,是因为他放弃了改变自己的机会。投资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控制力的磨练。很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好。这时候。弱点就会非常明显的展现,追涨杀跌,赔钱就埋怨,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判断。投资需要不断地修正和控制自己。让自己忍受煎熬和寂寞。当你看到市场有风险的时候,你会不会让自己果断地出来,“这很难”。
面对取舍,张申认为“坚持”是指对市场不离不弃,而不是买入后“死扛”――那不叫长期投资而是长期赌博。在他看来通过2008年的调整和积累,中国市场会越来越开放,健全,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全流通、创业板将会让市场在以后几年中回归到一个合理的平台,逐步规范的市场更接近于欧美。如果你不掌握必要的技巧和足够的专业你一定不会胜利。如果说投资是艺术。张申则是希望自己的艺术形态会更多。自己越敏感,这样投资时候确定性越强。“投资者应该学会找确定的东西。如果你还在赌,在20年后你获胜的概率很低,被淘汰的概率很高。”
N个会呼吸的办法
你现在是否需要“养钱”?
茅台酒厂股票是一个好的购买对象吗?
A,是,一只优质的蓝筹股,不是么
B,哦,价格太高,同样的钱可以多买几手别的股票,分散风险
c,我想,我需要看看它最近的财报再做决定
D,也许是,但我还没有介入酒类投资的计划
你有投资房子吗?
A,我有一套小户型的,计划过几年换一套大点的
B,是的,有几套,这是我最主要的投资品
c,还没有,这种商品不利于交易
D,很好的投资品,就是太耗费精力了
E,是的,有,但这和买股票有什么关系?
你的未来需要钱吗?是多少?
A,我不清楚具体的数额,但应该需要一大笔
B,是的,直到退休,我知道每年必须要累积多少
c,需要,数额巨大到令人沮丧
D,我想,需要先从赚一笔钱开始
下列素质哪些是投资的必要条件?
A,耐心
B,坚强
c,独立
D,灵活
E,自省
F,智慧
c,常识
H,冷静
I,富足
I,胆识
K,毅力
L乐观
你是否有下列投资习惯?
A,询问别人对自己持有股票的意见
B,赚钱时反复宣讲当初为何看上这只股票
c,买入前有严格的“止盈”“止损”策略
D,做类似的决定“一旦股指涨/跌到3000就清仓/买入股票”
充分的流动性会带来哪些结果?
A,宽松的货币政策
B,通胀的预期
c,投资市场的上涨
D,企业业绩的增长
E,经济复苏与繁荣
股市通常反映的是下列哪项?
A,经济的增长与下滑
B,市场供求关系的表现
c,人们对上市公司未来的预期
D,市场资金的充分与匮乏
下列描述会否引起你转向防守型策略?
A,多数投资者上半年有超过30%的收益
B,“十一”后行情为创业扳的推出带来可观的开户量
c,部分机构在加大可转债、封基的资产配置
D,超过1/3的机构预测未来市场走势不好
钱呼吸要点
不要过高估计专业投资者的技巧和智慧
充分利用你已知的信息和知识,而不是听别人的
寻找“价值洼地”的可能性永远存在
在投资股票前先买一套房子
你投资的是公司,而不是股市
尽量忽视股市的短期波动,如果你的目标在未来
投资股票能够赚钱,也有同样的赔钱可能
预测经济是没有用的,预测股市短期走势也没用
持续关注你所持股票的基本面,这个游戏永远不会结束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股票投资。
也并不是每个人、每个阶段都适合股票投资
一般投资者的优势在于对“家门口”状况的了解程度甚于专业投资者
拥有并保持与众不同的优势,能帮助你在股票上赚钱
在股票市场上,一鸟在手胜于十鸟在林。
跟随趋势,给投资点儿耐心
他现在是上海好买信投资管理公司的市场经理。曾供职《福布斯》中文版,还在大学做过助教。凭借不断的学习钻研,以及些许“运气”,Richard在投资的路上走得顺风顺水。
注重积蓄很重要
Richard平生第一笔大额支出是在2000
年。当时上海房价在不断上涨,考虑到将来总有一天要独立生活,于是他咬咬牙向父母借了些钱。花了8万元买了套一室一厅。两年后这套房子涨到大约17万时,他卖出了。
第一笔买房基金中有5万是他学生时打工赚的钱。“当时读大三,也是碰到比较好的老师,对我们学生挺照顾,所以机遇很重要。”Richard感慨道,“学校老师经常给我们项目做,这些收入我也不怎么花。所以就攒起来了。”
在2000年8万块钱不是个小数目,正是因为他平日的积累,才能够果断地出手。平日努力工作积攒财富。当多头市场到来时,方能把握机会好好投资。相比之下,“月光族”们即使工作体面生活洒脱,面对财务自由的目标往往因为手中没有“弹药”而裹足不前。
2004年为了结婚需要。Richard凭借手头积蓄。又贷款买了一套房子。2007年股市4000点左右时,因为多次加息导致还款压力增加。他选择卖出手中的部分股票,提前还上了商业贷款,保留了公积金贷款的部分。问及原因,Richard解释道,“主要是商业贷款利息高,股市风险也越来越大了,提前还款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个比较理性的选择。余下的钱我选择拿在手中作为机动资金。”
投资就像滚看球
从同事那借来的《滚雪球》是对他投资影响最深的一本书。Richard说自己最欣赏将获利不断积累起来的投资风格,或许每次收益不是很高,但能保证收益有好的连续性,最终定能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Richard正式投资股票,开始于2003年。“父亲也投资股票,他的一些朋友到我家里互相交流,有时我也旁听一下。对投资有了兴趣,就开始利用各种渠道找资料自学,那时特别关注杨百万。”
毕业后Richard进入《福布斯》中文版工作,并开始了自己的股票投资。他始终认为。利用自己的知识,赚些能赚的钱是不错的选择。
在财经媒体工作的好处在于,时常有机会接触到宏观经济以及股票市场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工作生活中遇到值得我学习的人很多,当然我不会完全按照某个人的做法办,结合自己的情况和投资实践,总结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很重要。”
2008年的大熊市里,Richard最初将房产外约40%的资产配置在债券基金上。在2700点上半仓加码股票,“当时觉得2700差不多了,没想到后来跌得更惨。”2700点到1600点的过程令Richard印象深刻,由于主要投资在概念股上,等到股市见底时这笔资金已经损失过半。这次的经历对他触动很大,“控制风险很重要。巴菲特的投资收益回报设定到20%,我将自己的设定到20--30%之间,争取比他高那么一点,如果投资能到这一区间,我就会降低仓位以控制风险。”
股指跌破1700点时,Richard已经从《福布斯》跳槽到了好买。Richard认为当时的点位已经差不多了。而好买基金研究总监乐嘉庆。以及部分工作中接触到的基金经理和业内人士也持类似的看法,于是他再度开始加仓股票。由于债市逐渐降温,他同时逐步卖出债券基金,开始转投股票和股票型基金。最多的时候,股票和股票型基金合并计算,约占其所有资产的70%。
生活才是终点
3000点后包括好买基金在内的一些机构开始提示风险,Richard将股票仓位降到了40%左右,并在7月份携妻去了一次日本,国庆则在上海周边旅游。他的理念是挣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年轻不花老了就花不动,更犯不上孤注一掷。“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有个朋友,在2006年时将房子卖了50万,又借了50万,全部投资股票,最后还是让他博对了。这种人值得钦佩,但不是我的风格。”
Richard当前的仓位是50%股票和30%的现金,剩下的用于消费。他认为今年债券收益不大。接下来打算继续关注A股和香港市场。做中期投资计划,积累后为改善住房打算。对于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品种他兴致缺乏,好在Richard在花旗和汇丰银行工作过的妻子喜欢投资银行理财产品。
“她觉得比存款收益好就行。我们家的理财都是互不影响,既能各展所长。也不至于为了投资决策发生争执。知足常乐。”无意间,Richard的家庭也达成了不同资产的合理配置。
选择“防守”还是“进攻”?
投资者不能改变宏观经济和股票市场的起起落落,但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选股策略,顺应不同的经济和市场状况。事实上,股票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股票选择,了解这些股票的“性格”和打法可以让投资者应对自如,知道在什么时候该把钱投到什么地方。
有一种分类方法认为,经济周期原则可以给所有股票分为三大类:股价与经济周期相关性高/基本一致/无关三类。
第一种周期性的公司和第三种非周期性的公司可以形成替代效应,强周期和高成长是股票投资获利的两大法宝;而经济繁荣并不能带动其股价有靓丽表现。而经济减速或衰退也不会对其股价带来威胁的公司则是资产配置里的稳定基因。
呼吸法则VS周期性
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包括:
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基础大宗原材料,水泥等建筑材料,工程机械、机床、重型卡车、装备制造等资本性商品;一些非必需的消费品行业也具有鲜明的周期特征。如轿车、高档白酒、高档服装、奢侈品、以及航空、酒店等旅游业。金融服务业(保险除外)由于与工商业和居民消费密切相关,也有显著的周期特征。
当经济高增长时,市场对这些行业的产品需求也高涨,业绩改善会非常明显。这些行业的公司股票就会受到投资者的追捧,而当景气低迷时,各行各业都不再扩大生产,对其产品的需求及业绩和股价就会迅速回落――这就是专业投资者存在的意义,判断经济周期运行到哪一阶段并具体分析上述行业的受影响程度如何。
不幸的是,绝大多数行业和公司都难以摆脱宏观经济冷暖的影响;幸运的是。我们可以根据周期运行选择进行哪一类的投资。
虽然作为新兴市场,中国经济预计还要经历20年的工业化进程,在此期间经济高增长是主要特征,出现严重经济衰退或萧条的可能性很低,但周期性特征还是存在。中国的经济周期更多表现为GDP增速的加快和放缓,如GDP增速达到12%以上可以视为景气高涨期,GDP增速跌落到8%以下则为景气低迷,期间多数行业都会感到经营压力。上述这些周期型行业占据股票市场的主体。其业绩和股价因经济周期更迭而起落。虽然预测经济什么时候达到顶峰和谷底如同预测下一场恋爱会在什么时间地点发生和结束一样困难,但大致的方向把握有利于开展投资的节奏。
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当货币政策(通常是利率变化)刚开始发生变化时,通常市场上并不能看见效果一周期型股票还会维持一段之前的态势。“屏气”――可以在此时开始考虑转变投资策略。
还有市盈率,这是个极具误导作用的指标:低市盈率不代表其有投资价值。相反,
高市盈率也不一定是高估,因为要配合行业周期的长短;由于对利润波动不敏感,相对于市盈率,市净率可以更好地反映业绩波动明显的周期型股票的投资价值,尤其对于那些资本密集型的重工行业。
屏气只是静态,不是“不投”
强周期、经济复苏时用进攻策略,周期轮换时选择“屏气”以待,弱周期、缺乏机会时购入成长型公司――这就是最基本的“金钱深呼吸法则”运用。
因为经济周期和市场周期的交互作用。不同行业的股票表现各异――在经济由低谷刚刚开始复苏时,石化、建筑施工、水泥、造纸等基础行业会最先受益。股价表现也会提前启动;随后的复苏增长阶段,机械设备、周期性电子产品等资本性商品和零部件行业表现最好;在经济景气的最高峰,商业一片繁荣。这时的主角就是非必需的消费品。如轿车、高级服装、百货、消费电子产品和旅游等行业――每一轮经济周期里,配置不同阶段受益最多的行业股票才可能让投资回报最大化。
然后。在周期性波动和行业表现之余,才能精细到具体的上市公司。哪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更强健?谁的现金流更充裕?谁的主营业务贡献更平稳?这一切都将决定股票的走势。
多家证券研究机构意见相左:有人建议布局、有人直言谨慎;有人看好美元走强、有人称复苏尚早……十字路口,确定性机会难寻。尽管“结构性机会”仍在,但追寻结构仍需大量专业知识支持。
此时,配置一定的商品、债券和其他结构性产品。保有确定的收益就更显重要。
防守时专注成长
经济周期陷于低谷,股票市场持续下跌或因前景不明、大幅震荡时投资者用来规避风险的品种,或是为投资寻找避风港、或是伺机布局等待机会。
典型的防守型行业是公用事业,如供水、供电、供热等行业,但中国电力80%需求以上来自于工商企业,因此电力行业的表现也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另一类防守型行业是食品、日用消费品等居民生活必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比如不论经济冷暖,生活必需品都要消费。此外,医药行业也具有防守特征,生病就要吃药,人们不会因为GDP增速下降了2%而不感冒。
由于防守型股票数量相对较少,在经济和股市低迷阶段,它们成为投资者扎堆避险的地方,估值上升,买价并不便宜,市场复苏后涨幅也有限――因没有大跌。自然没有补涨。简单来说,防守型是那种不会偏离价值很远的投资品。
偶尔令人激动的是。一些防守型行业的公司股票也可以提供成长型股票的回报,这类公司通过持续不断的兼并收购或扩大产能实现长时间的业绩增长;或者是被冠以另一个名号一成长型股票,他们即便在熊市中也能年复一年创造业绩和股价的成长,当市场环境转好时,又会追随大势而表现突出。这也就是“结构性机会”常在的原因。
所谓“成长”,是因为公司找到了需求不断扩大的新产品或业务,竞争对手相对较少,而需求随着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成熟而逐渐爆发,因此成长型企业多出现在新的经济模式中,容易被冠上时下最流行的概念,如:环保、低碳、高科……此外,传统行业的新业务模式、新市场份额也可能带来成长的机会。
只是看上去很美?
股票投资原理说起来很简单,但只是看上去很美。
拿强烈的周期性投资来说,有一个现象叫板块轮动,步步踩准基本只是神话。更多人留在了“步步接棒”的阵营里:屏气等待时,有可能因时间过短或是过长而被“诱空”和“诱多”性机会吸引,提前释放能量;保守性布局,更可能因为看不懂新模式、新业务而难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或是承受过多的不确定性风险。
我们总是强调,买入并一直持有不是有效的投资策略,更不是“长期投资”的方法。股票投资理性回报总是与系统风险相对,我们提倡的、能做的,只是寻找到避免自身的干扰产生过多人为的“非系统性风险”的方法。
什么时候重新开始进攻?
人们要实现财务自由的目标,通常需要迈过三道关。第一道关是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能过度的消费;第二道关是学会合理的资产配置;第三道关是把握好投资的节奏。只有领悟了钱的“深呼吸”法则,学会“养钱”。并及时捕捉到大趋势,才能冲破这第三道关。
钱的“深呼吸”的过程可以比喻为游击战,其特点是:保持资产的机动灵活。寻找个别的机会小范围出击,然后逐渐地积蓄力量。再展开大规模的全面进攻。那么,该什么时候开始全面进攻呢?也就是说,怎样判断真正的趋势来临呢?我相信很多人关心这个问题,因为目前市场就处在一种混沌的状态,那我们就看看真正趋势来临有哪些信号吧。
对当前市场造成压力的因素有房地产泡沫何时破裂、通胀来临以及随之而来的紧缩货币政策、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大、银行坏账的增加、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萎缩、美联储通过加息退出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等等。这些因素当然不会同时发生作用,而且对市场的压力有大有小,可如果资产价格继续膨胀的话,每一条因素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真正趋势来临的信号就是这些困扰中国经济的因素得到解除。至少有转好的迹象。比如:
房产价格出现大幅的调整。挤出了泡沫并且成交量开始放大;
政府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住了通胀或通胀预期又没对经济造成很大伤害。
地方政府找到了新的税源,并且没有对民间投资产生很大的抑制(像物业税);
银行坏账没有大量增加并严守住了资本充足率红线;
所以.我们从典型案例出发,为老中青i代人各自归纳了一些常见的退休迷思,看看大家主要的困惑具体都有哪些,正确的观念又该是怎样的。
青年篇:
青年人关于退休的困惑和误区,一种是收入不高的年轻人,忙于应付眼前的结婚和购房等压力,觉得自身离退休时间尚远,思想上尚未引起重视。而一些收入较高的年轻人,则觉得自己现在挣得多,将来不怕退休没钱。
迷思1 现在刚踏入社会,每个月存不了多少钱,晚一点再做退休规划。
孙颖今年26岁,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有银行工作。朝九晚五的生活一晃就是3年。对于退休。她可是从来没有想过。 “退休?这可是30多年后的事情,现在想太早了吧?”她直言,自己当前要考虑的事情很多.比如存点积蓄和男友结婚、买房、买车.以后还要生孩子,并准备教育金等等,无论怎么安排,都没把养老规划提上日程。
“我才工作3年,退休的打算以后再想不迟吧。”孙颖说,现在开始准备退休,为时尚早。
本刊点评 社会新鲜人也要及早准备退休规划。
与孙颖相似,大部分的上班族在青壮年时只想到了“家庭组建计划”、“购房购车计划”、“子女教育储备”等等,却忘了提早为自己规划一份退休金,等到退休日子一天天逼近,才惊觉已经来不及准备了。
要知道,愈早规划退休,愈能享受时间与复利累积财富的效果。千万不要以为距离退休还有很长的时间,而忽略提早规划的重要性。 有个例子或许你似曾相识。美国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Steve从20岁工作开始,每年将2000美元存入他的退休账户中,存了10年后不再追加资金。弟弟Bill等到30岁时才开始作退休规划,但是之后每年也存入2000美元,坚持到65岁退休为止。假设两人的投资每年均增长10%,65岁的时候,Steve的账户超过100万美元,可Bill的账户却只勉强超过60万美元。
1O年的投资竟然胜过35年,这就是复利的神奇之处。
由于每一分钱都有时间价值,因此时问是你富足退休最好的帮手。换句话说,你越早投资的每一元钱,增长的效率越高,时间永远不算太迟,重点是要赶快开始。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对自己未来的经济收入、家庭状况都无法估计,又如何知道该准备多少退休金呢? 不错,早早地开始进行退休规划的确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通胀的高低、收入的涨幅,甚至家人健康状况都会影响退休规划。但即便如此,我们依旧鼓励年轻人早早树立“退休需要尽早准备”的思想。应该说,养老规划不仅是对退休生活有所准备,更是对人生的一种长期规划,能够帮助年轻人从踏上社会开始,确立人生的目标。并分阶段逐一实现。
比如,当你想清楚了退休生活要靠丰富的资金结余来支撑时。你就会思考,lT作的30年中,每年投入多少、收益多少可以完成这样的累积呢?买房、买车、教育储备去除后,还能否保证养老储备的投入呢?
当你的心上有了这样一根“弦”,或许就能早些预算出人生不同阶段的开销,电更了解未来如何“开源节流”了。
而且,就同时间一样,钱也是可以“挤”出来的、“收入低”、“压力大”无非足不肯强制储蓄的借口,哪怕只从每月从生活开支中省下一两百元,只要坚持投资几十年,相信结果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迷思2 社保退休金加上企业年金,应该够退休用了吧?
“我每月的收入有2万多元,还要为养老早准备?在家居公司上班的沈思敏似乎一点都不为退休担心,虽然研究生毕业后正式工作不过3年时间,可他的收入已超过同龄人许多,拿出工资单,上面清楚地标注着养老金、企业年金的数额,“听我们公司的人事主管说,我的收入已经达到养老金缴纳的上限了,加上企业年金的投入,我退休后的收入应该很高吧?怎么会不够用呢?”对于社会上热议的养老金危机问题,思敏好像完全不放在心上。
不仅如此,思敏的想法还受到了父母的影响。他认为,父母年轻的时候并没有想过养老金的问题,更不会想着理财,现在眼看就要退休,生活依旧稳定、自己何苦早早地“杞人忧天”呢?
本刊点评 光靠社保和企业年金.大多数人都无法实现退休目标。
一些年轻人对于未来的退休生活过度自信.认为现在收入比较高,不仅仅自己和单位都在缴纳养老金,而且还有企业年金的辅助运作.退休后当然可以无忧无虑地养老。
不过很可惜,这样的想法在当前的环境下有些偏差。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实际发放中,在职职工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远远无法支撑当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支付,因此造成了在职职工个人账户上所积累的资金被大量挪用,给退休职工发放工资,个人账户“空账”运转脱象严重。
其次,急剧增加的老年人口推动养老危机加速逼近。我国无疑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在职劳动者的逐渐减少。根据有关统计。现在每4名劳动者支撑着一位退休人士的养老金。那么试问,当老龄潮来袭时,养老金“空账”运转的齿轮会否有一天难以转动了呢?
再来看看思敏所说的企业年金。有企业年金的单位的确给职员多了一份希望.但很可惜,我国目前提供如此福利的企业并不多。而且企业年金究竟能带来多少保障也是未知数,美国401K计划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常说的养老金替代率目标仅为60%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在职职工退休后的收入目标是工作时工资收入的60%。在这个概念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目标”,也就只是一种希望;二是“工资性收入”,也就是排除了各类奖金、补贴等隐性收入的部分,而对很多人来说.这只占到劳动收入的很小比例。如果以所有收入为比较,想必养老金替代率可能不足40%。因此,即使真正实现养老金替代率目标,收入还是面临大幅缩水,
在了解了以上情况后,你是否仍然觉得依靠社会养老金、企业年金非常可靠呢?
如果说当前面临退休者和已经退休者中,大多数人只是把退休生活的日标定位于温饱、安逸,那么以现代年轻人比如思敏目前的收入水平分析,对于老年生活的追求应该不止于此吧。更何况在养老金、企业年金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要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目标,当然只有依靠自己的长期储备和积极投资了。
中年篇:
中年人关于退休的困惑和误区特点,往
往呈现两种极端,一类人觉得自身生活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无暇关心自己的退休安排;还有一类人觉得有点闲钱要抓紧投资.等股市、楼市赚了钱就不怕退休了。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这两类人都失去了进行退休金筹备的黄金时期,无形中加大了未来安排退休生活的难度。
迷思3 双方父母尚在,每月、每年都要尽孝心;孩子尚小。各项开支很大,因此只能委屈自己。将退休规划搁置一旁?
算起来,齐先生和太太的收入都挺不错。刚过不惑之年的他们月收入相加有近3万元,可两人却没有为养老做过准备。 “还贷6000元、基本开销4000元、购物3000元、孝敬父母2000元、孩子补习1500元,要花钱的地方可多呢。”齐太太粗略数算着每月的花费。虽然夫妻俩日积月累有了几十万元的结余。可在他们看来,这些钱可不是为自己准备的。齐太太坦言:“现在这些积蓄,一是要备着给父母将来看病用的,二是给孩子预备留学学费的。我们养老的事情还没顾得上多想呢。”中年“夹心族”的退休金准备不能无限期压后。
齐先生和太太可算是典型的“夹心族”,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不得不为父母、子女考虑在前。工作多年攒下的存款,除了要为父母建立“医疗储备账户”,还要给孩子搭建“教育储备基金”,压力可真是不小。而就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他们自己的养老金就这么不见了踪影。
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很糟糕。当齐先生夫妇两人退休时,由于他们的积蓄不断被父母、子女所用,以致没有充足的养老积蓄,生活品质很可能无法保障。而且,正是因为养老金的累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这笔钱的需求与这个累积的时间都是“刚性”的,所以当然是早准备比晚准备好,晚准备比不准备好了。
考虑到夹心族各项开支较大,我们建议可以从小钱开始,一点点强制储蓄,再配合适当的投资工具,靠长期投资把小钱变大钱。
夹心族家庭首先可以考虑“节流法”,以减少家庭每月的开支。比如通过记账的方式,先掌握每月的同定开销有多少,再慢慢从中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自然就把钱存下来了。
又比如当前物价上涨的时候,购物还要学着挑时间、挑商场。同样一个品牌的冬季新品,在这个商场可能只打8折,换一个商场没准能打6折。下馆子吃饭也要算计一下,可以在网上下载优惠券的千万别错过,或者你还可以试试时下超级火热的团购,只要提前预约一下,同样一餐饭的价格可能是平时的一半,甚至3折、2折呢!
当每月固定支出都能够控制住以后。便可以进一步采用“账户管理法”,也就是依照不同的花费类别分别由不同的银行账户支付。每月薪水拿到后,可以先依照规划的预定金额分别转到各账户,如生活基本开支账户、教育账户、娱乐性消费账户等,再由这些账户直接扣款支付各类生活所需。量入为出、先进后出的办法,每月余钱将不再是难以预估的,随后也较能进行计划性投资。
另外,在较大金额的花费预计方面,也要学会“按比重分配”。我们发现,很多家庭都将孩子的教育费、父母的赡养费特别是医疗费用混在一起随便使用,没有区分账户对待,更没有统一的筹划,家庭账务状况比较混乱。我们建议这样的家庭先预估一下资金的使用时间、使用金额,再寻找相应的积蓄方法。
孝养父母、清偿房贷、子女高等教育金以及自己的退休金准备,这4大花费最好能同时进行,因为这些都是非常“刚性”的需求,不要因为计较准备顺序,结果就耽误了其中某一项费用的准备。唯一能调整的就是资金分配的比重,以确保专款专用。
迷思4 有儿女做靠山,将来退休没什么好担心的。
“宝宝.爸爸妈妈以后就靠你啦!要快快长大哦!”小豆豆刚出生13个月。陈礼羽和先生就迫不及待地想到了将来。“我们宝宝在周岁抓阉儿的时候,可是拿了算盘的.将来一定善于理财。财运亨通啊。”礼羽高兴地说,在一周岁生日时,她和先生给宝宝准备了算盘、笔、书、羽毛球和钱。因为宝宝平时贪玩,他们觉得宝宝一定会选羽毛球。没想到,宝宝对算盘最感兴趣,拿在手里就不想放,“以后我们就等着享他的福啦,等我们退休了,没准真能周游世界呢。”虽然抓阄儿只是民间流传的一种风俗,但倒是给了礼羽夫妇很多的遐想与期盼,就连退休后的生活。他们也把一份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和礼羽夫妇有些相似,年近半百的范烨和太太也对女儿的未来十分看好,“她现在在市重点高中读书,每次考试都在前十名。将来上名牌大学一定不成问题,等毕业找个好的工作,我们两个的下半辈子就不愁了。”范烨说,他和太太从采没有为养老的事情担心过,虽然他们知道养老金空账、老龄化等很多社会的问题.但想到自己有女儿这个“靠山”,他们依旧觉得很有盼头。随着社会老龄化压力增大。“养儿防老”观念落伍。
自古以来,养儿防老的思想在中国人心中可谓根深蒂固,在长辈们眼中,儿孙满堂就等同于老来无忧,不过,时过境迁、风俗可以沿袭,养儿防老的思想却不得不变一变了。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独生子女政策下.越来越多家庭的结构变成了“倒金字塔”形.“4-2-l”家庭模式非常普遍,这与过去的家庭模式反差巨大。过去的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养老生活可以依赖于多个子女的共同照料,阿来看看现在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只生一胎。这样一来.朱来家庭的格局只会是“2-1、“4-2-l”甚至“8-4-2-1”了,依靠多个子女来赡养老人的情况不复存在。
家庭结构的变动,对下一代的压力是巨大的,当前我国老龄人口正在快速增长.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见附表)、60岁以上人口数量在近几年中逐年攀升,尽管15~59岁的人口比重基本持平,但数量也在增长。0~14岁的婴幼儿数量虽然同样出现增长.但这与“80后”人口大潮中出生者正值结婚、生育高峰有关。当这轮高峰过去后.婴幼儿的数最可能出现明显的下滑。待到那个时候.中同整体的人口格局,很可能“头重脚轻”。
另一方面,“啃老”现象也在加剧。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在家待业、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想结婚了,就向父母讨要积蓄用来买房、买车,就连最简单的信用卡还款都要依赖于父母的供给等等。在父母都还没有退休时选择“啃老”的子女,等到父母年迈时,应该没有能力扛起为父母养老的重任吧。
即便是参加工作.生活完全可以自己负责的中青年,要在“倒金字塔”模式下为父母、祖父母养老,也并不容易。毕竟当他们建立小家庭后,也需要顾及子女教育、买房、自身养老等诸多问题。即便有心孝敬父母.也可能无力承担。因此.养儿防老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实现,中年人必须为自己的退休生活早作打算。
迷思5 趁股市、楼市好,抓紧“捞一票”,为追求高收益率而
盲目投资。
买股、买房、买商铺、海外投资……张国强涉足过的投资领域还真是不少。今年58岁的他虽然已临近退休,可丝毫没有闲下来的心。
“我们家可是一点存款都没有的,银行的利息那么低,连抵御通胀的能力都没有。当然要积极投资了!”张国强说,他把商铺出售后,几乎全部的流动资金都放在了股市中,现在,家里除了自住房和少量的现金储备外,只有股票资产了。他希望两年内出现一个大牛市,好让资产翻几番。富足养老。 “哪个市场有希望,就要进入哪个市场,要不是当初我和朋友联手买卖商铺赚了钱,现在可没那么多本金”张先生还时海外买房有兴趣,“说不定我股票里赚好了,还能到国外炒房呢!”看得出,张先生是个十足的激进派投资者。
本刊点评 退休是长期理财,要赚的是稳定的“时间财”。
当牛市来临时,股票投资越积极,收益可能越高。不过对于自己的养老金,在积极投资之余,还应做好“软着陆”的打算,特别是像张先生这样,还有现年光景即将退休的中年人.更应该为退休前3年的生活准备好稳定的资金。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机让很多人看到了投资的风险,当时有不少参与澳币投资的中年人损失惨重。张先生如此有勇气拿养老金冒险,可万一股票的走势与张先十的判断相反,万一在即将退休的时候摔了这样一个跟头,他能否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又能否爬起来,再在投资的路上走下去呢?
我们比较鼓励中年人对养老储备做适当的投资.毕竟通胀的背景下、简单地存银行、买债券只会让资产贬值。但对于你所不了解的投资项目.应当尽量回避、如果实在想要尝试,也应当使用其他闲散资金,做好面对亏损的最坏准备。 另外,要对退休储备心中有底,不妨根据当前年龄、退休后计划的每年支出反推合适的投资方式。举例来说,假如张先生和太太都是58岁,两人计划在60岁至70岁时,每年旅行l一2次.花费在2万~3万元左右。那么距离60岁还有2年时间,考虑到证券、基金等投资的风险系数较大,为保障61岁至63岁的3年中足够的旅行花销,可以选择存款、债券等稳健型投资方式。如果年收益率按照3%来计算,3年中每年2万一3万元的花费,需要在60岁时留5.7万~8.5万元,这笔费用可以通过58岁时一次性投入5 4万~8万元实现(年收益率依然为3%的前提下)。
而70岁前另外7年的旅行基金则可以通过较为积极的投资方式取得。因为从长期来看,股市、基金的风险并不大。中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平均每3年一个轮回,其中最长的一次熊市也只有4年而已。如果张先生夫妇坚持投资,相信可以取得不错的收益。假设预期平均年收益率达到1O%.那他们58岁时只需要投入6万~9万元的资金就能解决63岁至70岁前共7年的旅游费用。
这样有针对性的投资方式、资金分配比张先生目前的方法更让人放心,效果也未必会差。
迷思6 退休规划,就是多买点保险。
“退休?我当然不愁啦。”谈起退休的话题,曾雨显得胸有成竹,“你看,重疾险、寿险、养老险、意外险,各种保险我几乎都买了。”曾雨说,这些保险每年的保费就要2万多元,不过想想以后可以靠它们养老,也就咬咬牙全买了。
不过.细看曾雨的保险组合倒是让人有些不解了。在他的保障中,除了养老险、重疾险的保险金给付对象是自己,其他险种似乎都是为后人准备的。比如他授保的定期寿险和意外险,就丝毫不能起到补充养老金的作用。
再看重疾险和养老险的保障能力,前者的保额是12万元,后者提供60周岁后每月1000元的养老金,直到88周岁。以目前的医疗费用来说,曾雨的重疾险还算合适,但多年之后可能就显得少了,而每月1000元的养老金补助亦是如此。以当前的物价水平来说,这笔资金作为社会养老金的补充还算不错,可今年40岁的曾雨距离退休还有20年时间,在通胀的影响下,1OOO元的消费能力在20年后肯定大大降低,到时候可能只相当于现在四五百元的购买力。届时这样的补充似乎难以满足需求。退休金准备不能依赖于保险,需多种方式进行配置。
说到对退休生活的保障,首推的当然是养老保险。它的优点在于,能够做到本金安全、适度收益、抵御通胀、有一定的强制性,有助于帮助那些消费倾向明显、储蓄率低、投资习惯差的人群获得稳当的养老保障。在低利率背景下,分红型产品比较适宜。被保险人除了享受这类产品本身内含的同定收益率部分的利益外,一旦将来利率上升,投保人还能通过分红获取收益,抵御一部分的通胀影响。
除养老保险外,还有一些产品也能对退休生活予以支持,比如重疾险。一些家庭会把重疾险作为退休后的“健康基金”,在发生疾病时,希望借此弥补经济损失。还有的投保人会将投连险作为养老储备的工具,希望借助其投资能力,获取高收益。
不过,在借助保险养老的问题上,应当注意适度,而不能完全依赖。
例如,养老保险内含的收益率较低,往往无法产生较高的收益以满足人们庞大的养老需求。曾雨的这款产品需要他从35岁开始每年缴费12445元,缴费20年。从60周岁起,他每月可领取保险金额1000元,直到88周岁。计算后我们发现,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5%,而这也是养老险市场的整体水平。
又比如重疾险,虽然对发病率最高的几十种重大疾病给予保障,但并不等于完全保障。当你所患上的疾病不在保障范围之内时,就需要依靠养老储备中的流动资金了。另外,考虑到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问题,投保重疾险时还要注意保额的问题,过低的保额其实不能给投保人多少经济上的支援。
又比如投连险,它的投资账户就与股票账户、基金账户一样,也会出现亏损,对于这一点,中年投保者还要有个心理准备。如果你只是希望借这一险种在短期内凑足养老储备,风险性还是很大的。
可以说,保险只能作为退休准备的一种方式,养老保险也只能作为退休后收入来源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差不多占到退休金来源地20%~30%,要想过高品质的退休生活,更应依靠多样化的投资理财储备。
老年篇
老年人关于退休的困惑和误区特点,主要集中在捂住钱袋子,不敢投资或乱投资。还有就是对退休生活毫无规划,或者随遇而安无聊度日,又或者是盲目羡慕别人的精彩退休生活而自己又力不从心。建议老年人要在财务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合理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并进行适当投资,做到多方面的平衡。
迷思7 每月拿着四五千元的退休金,生活无聊,不知如何打发时间。
“人家嘛,退休后,要不就是舍饴弄孙,要不就是打打麻将,可我既没有子女更没有孙子、孙女,也不好麻将这玩艺儿,退休后的日子真的有些无聊,不知道如何打发时
间。只能偶尔去去老父亲、老母亲家里,跟他们闲聊几句家长里短。”
家住上海普陀区的董阿姨,是当地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今年54岁。本来,董阿姨的退休生活还算充实,主要是照料工作比较繁忙的先生。去年,董阿姨的先生因为突发重病过世,董阿姨一下子觉得没了主心骨。而且董阿姨夫妇当年是新派的“丁克族”,一直没要孩子,如今,家里一下子冷清了。
“从物质条件来说,我先生原来的工作单位条件很好,他的职务也比较高,所以我们家经济条件还是不错的。从我个人说,我现在退休工资也有4000多元,听学校里的人讲,最近又要加退休工资了,以后每个月肯定超过5000元了。我现在一个人生活,根本花不了几个钱。虽然不用担l心钱不够花,但心里总归不太开心,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日子重新充实起来。”面对未来漫长的岁月,面对那些清冷的家具,董阿姨神色中难免有些怅然若失。
本刊点评 老年人可通过合理安排.发挥余热,从各个角度提升退休生活品质。
董阿姨这样的情况,在城市“空巢”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中,还是颇有代表性的。他们的经济条件差别比较大,但大体上至少都能自食其力,有些经济条件还很不错。但退休以后,与退休前忙碌的工作状态相比,他们的心理一下子有了落差。尤其是一部分老人本身性格比较内向,在社区各类活动中也不是活跃分子,于是退休后的他们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待在“被社会遗忘的角落里”,空虚寂寞的无聊感随之涌上心头,甚至觉得自己“很没用”。
其实,他们大可不必对着自家的墙角顾影自怜。相比年轻人和中年人,虽然已退休人士的年龄较大,但是他们本身也有一些天然的优势。比如经验足、阅历深、人脉广、性格稳当、办事牢靠等。所以,有些技术型的老人退休后可以重回相似的工作岗位,继续发挥“带头作用”;有些具奋斗精神的老人可以下海经商开创自己的事业;更多的老人则可以依托本人的特长,或者在自己的兴趣爱好基础上,在社区参与公益性的活动。
在国外,大部分老年人更是会将慈善和公益活动作为自己退休人生的主要目标,而且还搞得有模有样,甚至成为一个大项目、大组织。更多的退休专业人士则创办各种针对中小企业、社区慈善机构的创业孵化器或成立顾问机构,而这些资深人士开设的顾问机构则往往对社区免费开放。
当然,身体还比较健康的老人,也可以走出自己的小屋,走出社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或寄情山水,或游历世界。总之,退休后的人士,应该将眼光放得远一些.让心胸宽广一些,在为自己创造出一定收益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样才能让自己重拾对生活的兴趣,重新发掘出自己的价值,体会到一定的成就感。
迷思8 退休了,赚不赚钱,理财还是保守点比较好。
生活在上海的苏先生今年58岁,即将退休的他是一名工程师,每月收入刚8000元。同岁的太太已经退休,每月退休金3600元。
早在10年前,因为预估到退休后收入水平可能下降。主管家庭财务大权的苏太太就已经开始了自备退休金的储蓄计划,夫妻俩的一些季度奖金和过节费,都被她存到了一个银行储蓄账户中,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动用
“我们的考虑是,我们俩对股票什么的根本没研究,也不像年轻人那样能玩转基金,闭钱还是放在银行比较安稳、安心”
如今,夫妻俩的银行定期存款已经“小有成就”,已经达到了30万元。但最近,物价不断上涨,电视和报纸上天天提“CPI创新高”、“通货膨胀”等字眼,让苏太太有些疑惑:“物价都涨了4.4%,怎么银行利息还只有2.5%,那我们放在银行的钱真的越来越不值钱了么?”
考虑到苏先生两年后即将退休,夫妻俩想为今后重新打算一番。但除了储蓄和国债,苏太太不知道自己还能投资点什么
本刊点评 如果不想被通胀侵蚀财富,退休理财也要追求一定的效率。
储蓄是达成理想退休生活的基本方法,很多人也倾向以定期存款的方式来累积未来退休所需的财富。但只采用这种退休金积累方式的人群,往往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通货膨胀对于储蓄金的侵蚀力。
对于储蓄这一投资理财方式过度保守,虽然安全性极佳,但收益率却很低.很容易导致资产增长率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长期处于负利率时代之中,举例来说,假设你2007年有10万元存放在银行储蓄账户中,储蓄年利率在4%左右,但通货膨胀率却上了6%,本金在储蓄一年后,非但没有增值,还实际贬值了2%。
在中老年人群中,为退休计划进行的投资过于保守非常常见。毕竟,投资总会有风险,人们往往不愿意拿自己的退休生活做赌注,因而更加倾向于谨慎、稳健的投资方式。然而,谨慎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过于保守就会以牺牲回报率为代价。 理财专业人士则认为,虽然我们一再强调退休金需求的“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退休储备金的理财应完全排斥风险。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投资可以获得合理的回报而又不必承担过大的风险,那么这样的投资在退休计划中是可以考虑的。为此,我们建议最好能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来准备退休金,而不是进行单一的存款储备。再者,我们建议保留一定比例的股票,而不是全盘卖出。另一方面,不同的股票本身也有不同的风险等级。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和构建不同的股票池组合,通过不同的仓位增减,在不同的阶段改变和改善其风险特性。为此,股票并不一定同高风险挂钩或等同。事实上,长期(如十年甚至数十年)坚持投资股票的风险并不一定有多么高,反而可以作为一种获取稳健收益的手段和工具之一。
诚然,股票投资可能面临着股价下跌令退休资金缩水的风险,但退休人员往往还要面临其他风险。比如,在20年至30年的退休生活过程中,通货膨胀可能给你的生活成本带来灾难性的打击。为了防范这种风险,你的投资综合回报就要超出通货膨胀率――这也就是你的退休资金储备中需要持有一定比例的股票等积极投资工具的原因。 所以,退休理财不等于保守理财。为了战胜漫长退休生涯中的“头号敌人”――通货膨胀的威胁,退休理财也该积极主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迷思9 去银行存款结果误买了保险,老年人理财为何总会上当?
上个月。市民贺大妈想把自己积攒的2万元现金存到银行,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贺大妈来到旁边的一个“理财柜台”。工作人员告诉她,只要每年存2万元,连续存5年,5年后就可获得高利息的回报。贺大妈觉得挺划算。就在工作人员给的一张回执单上签了字。办理完毕,银行工作人员递给她一个装着保险公司材料的大信封,她以为是银行给客户发的宣传资料。也没当回事。直到一周后,她忽然接到一位自称是保险公司的来电,对方告知她。她购买的分红保险即
将生效。以后就得承担一定风险,作为回访,她这次与保险公司的通话将被录音,意味着今后她要承担法律责任。
自己的存款为何变成了保险?而且还得承担风险?贺大妈打开装资料的信封一看,都是在介绍保险产品,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的条款.她和老伴看了半天也没看懂。第二天.贺大妈到这家银行去了解,原来储蓄本上的钱是购买了一种理财保险产品,好在贺大妈的保险刚好还在10天的犹豫期内,可以全额退款、
本刊点评 注重学习。了解理财产品,不能听信误导随意投资。
类似贺大妈这样,在银行听信“忽悠”导致“存款变保险”的故事,在全国各地早已屡见不鲜。
不少老年人承认,他们根本分不清储蓄和买保险有何不同.只知道银行是提供储蓄服务的.至于银行工作人员所称的高回报、高利息,老人们或者以为是什么临时优惠政策,或者因为“贪小利”的心理作用,继而草草签约。而对于保险材料中的投保内容、如何理赔、相关费率、退保的限制,很少有老人看得懂,他们大都以为是储蓄时银行赠送的保险。
的确,在推销银保产品时,销售人员(不论是隶属银行还是隶属保险公司的)喜欢说“这就跟存钱差不多”。虽然储蓄型银保产品广义上也可归于“存钱”的概念,但储蓄与保险是有很大区别的,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作为保险产品的一种,银保产品在提前支取本金的时候,会发生现金损失,是不保本的。如果投保后,要从中取钱出来,实际上就是申请退保,那么在保险合同生效的头几年,无法拿回100%的本金,只能按照“现金价值表”来退钱。而储蓄是完全保本的金融工具,即便是定期储蓄,提前支取也是可以拿回100%本金的,损失的只是利息多寡。
与存款变保险相类似,不少老年人还听信别人推荐,或者被误导后,把自己的养老钱盲目投资于自己完全不熟悉,或者一知半解的金融工具上,比如投资代客炒股、权证、期货、黄金,甚至被拉去投资于一些杠杆金融工具、非法的地下金融交易等。
究其背后的原因,大多还是因为不顾自身实际情况与风险承受力盲目跟风市场上的投资热点,或是贪图高回报的允诺而进入“圈套”。所以,对老年朋友们而言,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要谨记一条原则,天上不会掉馅饼,小心馅饼变陷阱。
迷思10 退休后有时间,想干啥就干啥,怎么也不行?
张先生和太太今年58岁,一个原是一家国企的会计人员,一个是普通的技术人员,夫妻俩几年前均已退休。两人育有一子。已经上大学一年级。平常,这个三口之家的生活还是比较精打细算的,也没有什么大宗消费。
随着夫妻俩年龄逐渐增大.儿子上了大学。让这对夫妻对退休生活有了不小的盼头。最近,他们看到一则报道,讲述的是国外的老年人如何周游世界,异常潇洒.令他们非常羡慕。于是,身体部颇为健康的这对夫妻也规划起了“未来二三十年”的美妙生活。只是,算来算去,觉得目前的储蓄和今后的退休收入,似乎无法承担起这些旅行计划的费用,觉得有些沮丧。
本刊点评 退休后要维持高品质的生活,也需量力而行。
其实,张先生和太太根本不用沮丧。每个人在退休后都有自己的活法,只要自己开心,不一定要盲目崇拜别人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觉得,自己活了一辈子.前面50年、60年,不得不为家人、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很多时候都牺牲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在职期间从事的工作并非自己的理想所在.人生前几十年的生活状态不是那么如已所愿,所以退休后就更多从自己的爱好出发.趁“最后的机会”好好为自己“活一把”,比如,即便平常生活比较节俭的夫妻,也会想象“每年至少一次出国旅游、两三次国内游、15年内走遍五大洲”、“没事就做做SPA打高尔夫听听高级音乐会”、“生病要住最高等级的病房,请最好的阿姨”……于是算下来.使得必需准备的退休金一路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