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双减课堂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所谓“双主”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简称“双主”)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双主”教学模式将以教师教为主和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有机结合,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满堂灌”或“盲目学”的现象,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以“氯气与水反应及氯水成分的探究”为例,说明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如何构建“双主”教学模式,促进有效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氯气与水的反应,了解氯水的不稳定性及氯水可用来漂白杀菌的原因。
2.通过对“新制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新制氯水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体验由实验探究事实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的能力。
3.关注氯气及含氯化合物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氯气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采用“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等环节组织学习活动。进行多样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
[引入] 观看影像资料: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导入是一堂课关键,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立即投入到良好的学习氛围中。
[交流讨论]“氯气能用于自来水消毒”,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进行沟通和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猜想]猜想①氯气能溶于水,溶于水的氯气能杀灭水中的细菌;猜想②氯气能与水反应,反应后的某种生成物能杀灭水中的细菌;猜想③“猜想①”和“猜想②”兼而有之。
说明: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后,只得出了猜想①和猜想②;猜想③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得出。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证明氯气能与水反应?
(提示:若Cl2能与水反应,则溶液的组成和性质一定会发生变化。)
[演示实验]利用电导率传感器(图1)和pH传感器(图2)进行实验探究,证明氯气能与水反应。
图1 图2
[实验现象]将氯气不断通入水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绿色;溶液的导电能力增强;溶液的pH变小。
[实验结论]氯气通入水中“溶解”和“反应”兼而有之,溶解于水的氯气部分能与水反应。
设计意图:教师将传感技术引入化学演示实验,可以优化实验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分析推理]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
[学生练习]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设计意图: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理论分析推理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全体学生参与写出方程式,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又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阅读课本]小结HClO的化学性质。
[投影] HClO的化学性质
1.极弱酸,比碳酸还弱。
2.强氧化性,能用于杀菌消毒和漂白。
3.不稳定,易分解。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阅读中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小组讨论]新制氯水中含有哪些微粒?
设计意图:主体参与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交流思想,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发挥了引导作用,成为合作者、参与者。
[小组汇报]三种分子:H2O、Cl2、HClO;四种离子:H+、Cl-、ClO-、OH-(少量)。
[分组实验]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探究新制氯中含有H+、Cl-。
学生分组实验药品与仪器:新制氯水、AgNO3溶液、NaHCO3粉末、铁粉、蓝色石蕊试纸、玻璃棒、滴管、表面皿、试管4支。
设计意图:本实验事先不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自己根据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并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本分组实验也能反映学之间动手能力的差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汇报交流,提出问题]蓝色石蕊试纸为什么会褪色?使蓝色石蕊试纸褪色的是Cl2的作用还是HClO的作用?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新制氯水能使有色物质漂白是Cl2的作用还是HClO的作用。(装置见图3)
图3
设计意图:由观察到的异常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高涨。
[知识介绍]美人蕉叶子变白:氯气污染信号。
[生活小窍门] 自来水不适宜直接放入金鱼池中养鱼。因为自来水一般是用氯气来杀菌消毒的,而氯气等物质对金鱼的生长不利,所以自来水最好用盆装着在阳光下晒一二天后,再用来养鱼。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到化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练习与实践]
1.自来水可以用氯气消毒。某学生用这种自来水配制下列物质的溶液,不会产生明显药品变质的是( )
A.NaOH B.FeCl2
C.NaHCO3 D.AlCl3
2.矿泉水目前已成为人们常用的饮料,市场上有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用自来水冒充矿泉水出售,为辨别真假,可用下列的一种化学试剂来鉴别,该试剂是( )
A.酚酞试液 B.氯化钡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
设计意图:当堂训练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也是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
[归纳小结]
1.氯气能与水反应:Cl2 +H2O?葑H++ Cl- +HClO
2.新制的氯水中含的三种分子、四种离子。(注意: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成分的区别)
3.HClO的三个重要性质。
设计意图:归纳小结点明了知识体系,老师和学生共同回顾,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反思】
如何在新课程实验中演绎出更多精彩、互动、有效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本节课以促进有效课堂教学为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双主”教学模式),教师是引导者,设计师,设计时突出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编排上尽可能做到“学习内容问题化,问题情境真实化,解决问题自主化”,将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化于无形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在质疑中学习、讨论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学生从一系列活动中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科学发展的规律、了解化学常识,开拓视野,体会化学的重要贡献。
“活动”主要指内隐的思维活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和外显的物质活动(观察、操作、交流、实验、游戏等),这两种活动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建构主义关于创新的理论认为: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作出某些调整再重组建构成别出心裁的想法,能为创新打下基础。
1.在活动中创设情景。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新奇事物的刺激会唤起求知的欲望的特点,借助活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形象和富有感情性的教学环境氛围,促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所学的新知识,进入学习角色。情景的创设,教师可以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景和矛盾冲突中去。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进行设计和组织,将书本上的内容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创造一个宜于学生进行建构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自觉进入角色,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舞台上全身心地投入,以完成所预想的数学建构活动。
2.在活动中探求新知。
教师要让学生在引导下,主动运用感觉器官,视、听、触、摸,让数学事实、数学现象、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创设和谐、活泼,师生民主、平等的氛围,使学生在活泼的精神态度下使能力充分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师要达到以下几个要求:全员参与操作,加强个、组交流,教师点拨设疑,学生解疑提问,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求。
由于学生各自认知结构上的差异,由于思考问题时角度上的不同,往往会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通过辩论与教师的适当指导,相互合作,可形成一个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解答。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知识,可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主动建构自己新的认知结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避免活动只停留在表面的现象,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探讨一些高层次的结论,如:数学思想、规律、定理、法则、公式等。
3.在活动中完善结构。
教师可采用活动的形式,让各组推荐代表发言,通过追问与板书,强化新知识的清晰度与稳定性,引导学生把理性知识系统化,并归纳总结所发现的规律,完善新的认知结构。到此学生经历了一个“操作、表象、语言”的过程,教师应使外显和内隐两种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得到逐步提高。
4.在活动中迁移应用。
教师应通过活动,进一步内化巩固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运用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操作型、练习型、迁移型、比较型、讨论型和创作型,这些方法的合理有效使用都能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二、“活动”的课堂渗透“双基”教学
在当今评价体制还未定性,仍需要面临升学考试的前提下,“双基”教学仍然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双基”教学必须渗透于“活动”的课堂中。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运用迁移,掌握概念。
对于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教师应尽量在活动的课堂中创设情境,引入概念教学。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外部形象,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在活动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分析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运用概念指导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概念,以达到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师应共同与学生将分散学习的各个概念串成线,组织成知识网络运用迁移,在运用迁移中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一、前言
面对经济全球化,掌握一门外语已经成为国际交往与多元化文化交流的需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双语教学成为了一个新的亮点。双语音乐课是从创设情景、欣赏感知逐步过渡到学生主动参与、丰富经验,最后达到自我表现、巩固迁移,从而强化第二语言的习得。下面就我校双语音乐的课堂教学,谈谈我自身对小学双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的感受。
二、“双语音乐”教学结构探索
双语音乐课一般分为三种课型:欣赏课、歌曲教学和表演课(音乐剧和戏剧表演)。
1.欣赏课
欣赏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中心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双语音乐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这样一种将“看、听、讲、议、练”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既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等形式,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音乐欣赏活动中来,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可贵的创新意识。通过对经典的英语歌曲的欣赏,理解感受音乐的情感之外,同时也对异国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2.歌曲教学
歌曲教学是我们双语音乐课中最为普遍的课型。对于双语音乐课,解决词汇及专业术语,是课堂正常进行的必要环节,如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将会使课堂不连贯,中断教学流程,影响学习效果。
3.表演课
表演课其实也是一种拓展课,主要涉及音乐剧和戏剧等内容。在教学中,双语音乐课演变为英语音乐剧,音乐教室转变为生活舞台,使学生参与到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活动中来,让他们有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与机会,让他们有可能展示独特的才华,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方式,才能鼓舞每个人开发潜能的信心与勇气,同时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双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优化课堂结构,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双语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并无现成的范例可寻,所以我在音乐双语教学的探索实践过程中,一方面积极吸取别人双语教学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不断总结自己在实践中的得与失。本着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努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堂,时时保持对双语音乐课的积极心态并由此产生愉悦体验,使课堂成为学生感悟音乐魅力与拓展英语学习的重要平台。
1.英语教学方法迁移到双语课中,提高课堂实效
我校的双语音乐选材中,很多都是地道的经典儿童英文歌曲,这就涉及到英语歌词的学习与掌握。在教学中,我把英文歌词视为一首首诗歌,让学生用打节奏的方式学习,这是以一种生动鲜活的方式代替单调的朗读歌词,同时也体验了一种音韵美和节奏美,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2.巧妙处理英语歌词中的破词与连词
英语歌曲中的破词(breaking)与连词(joining)的处理是英语歌词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采用视听法、图标法、押韵节拍法来解决这些难点问题。押韵节拍法,主要是根据英语单词的音节,把多音节单词做个分开为独立的单音节,以此降低学习的难度,再配上节拍,学生也乐学。学生在这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可谓是学中玩,玩中学。
3.英汉两种语言演唱的巧妙结合
学习和欣赏优秀的中国儿童歌曲和外国儿童歌曲,避免一味学习英语歌曲,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舍弃的做法。如《找朋友》《老师,您好》《我们新疆好地方》等,都是教育部编教材中生动有趣的儿童歌曲。对这些歌曲的学习以中国文化为背景,进行友爱教育、尊师重道,民族友谊等传统美德教育。在教学中我还对相同的旋律配以英汉两种语言的歌词。
四、结语
总之,双语教学还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阶段,出现一些问题和引起一些争议是不足为怪的。我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信经过各方多年的努力,由实践到理论,进一步提升双语教学的层次和品位。它将成为教学园地中最丰富的一片花丛。当然在音乐课中贯穿双语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它能使我的音乐教学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同时也能推动学生的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James J. Asher.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Through Action.Sky Oaks Production, Inc,1993.
一、“双主”“共生”课堂的模型
1.目标导学。该环节包括课前和课堂开始的两种导学。课前一至两天发放导学案,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教师要提出明确的时间要求和任务要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学案上标注出已会知识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导学的目标要分层。基础目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新单词(读音、意思),单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对于单词预习可以进行分层。A类学生(比较好的学生)要预习本节课的新单词及用法,B类学生(中等生)预习4会单词和带*的单词,C类学生只预习四会单词。课堂上的导学是利用课堂前几分钟呈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并通过图片、视频、故事、游戏等导入新课。
2.自主研学。学生尝试订正批阅过的学案中的错题,写明那样订正的依据。根据课时内容,教师设计出更高水平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答题或填空题或表格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独立思考,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教师巡视检查,了解完成情况。
3.合作解惑。根据对学案的批阅情况,对有思维含量和难度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需要在相互质疑、问难、辩驳解疑的过程中,理清思路,解决问题,形成观点。教师在巡视检查中了解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展示情况,找到他们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对学生不能解决的、新发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要进行重点讲解、点拨、归纳和提升,确保学生形成明确的观点。在本环节中,教师还要善于及时鼓励和评价。
4.反馈提升。反馈时,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案中的自我测评题目,尽可能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作答,实现当堂检测、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当堂达标。在学生完成自我测评题目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检查学生的作答情况,对先答完的学生进行口头面批。完成自我测评题目后,可以让小组成员互换批改,并相互借鉴,完善答案。学生进行问答,互相帮助解决疑问。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讲解方法进行反馈,并对重要的地方进行必要的补充。
提升时,教师要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提升点紧密结合当前时事和学生生活实际设计题目,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把课本上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加以应用,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实效性和有用性。比如可以以本课的内容为话题进行拓展,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对话。
二、“双主”共生课堂教学的实施建议
(一)一个“创建”。
学生在校时间长、作业量大、考试频繁、课外辅导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学生过重的负担,没有得到应有的减轻;学生过大的压力,没有得到应有的缓解;学生厌学的情绪,没有得到应有的改观,教学的随意性依然很大。因此,出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实现减负增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减负增效”?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规范教学行为;教学注重“三有”, 培育精致课堂。 这里所说的“三有”就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有条有理”“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着眼“五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所谓“五要”,即“要有备而来”“要严密组织”“要生动活泼”“要注重基础”“要注重细节”。这样,才能真正创建一个减负提质的英语教学新境界。
(二)两个“打破”。
1.打破精神禁锢,形成课改思想。新课程改革,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
2.打破僵化教学,活跃教学课堂。动态的英语课堂需要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是对教学回归生活的最好体现。英语教学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去,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才能获得真正的应用英语的机会,才能获得成功的快乐。培养出的学生要会应用英语,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去,才是英语教学的真正归宿。
(三)三个“原则”。
1.平等尊重地对待学生。新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对他们充满期待。尊重学生的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分层授课、分层辅导,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提高。总之,教师应既是学生良好的引导者,又是一个热心的、耐心的听众,还应该是谈得来的朋友。
2.“主导”和“主体”。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该是任务式教学模式与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够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内化生成。在主导作用的发挥中,教师可以优化资源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组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语用能力;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个性化发展。当今的英语教学应该重视学生、教师、课堂、要求和评价等方面的个性化,运用各种途径提高个性化的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施个性化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让个性化英语教学代替和改变许多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让新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占据现代英语课堂教学发展的轨迹,需要英语教师的不断努力和探索。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双主”共生的课堂策略的实质是根据“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自主探究,强调个性”的教学思想。在教师强化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发挥“接受学习”的优势因素,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找到停靠点;与此同时,以“多元智能”理论作指导,积极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与情感,为学生的心智解蔽找到释放点;旨在引领学生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内走向课外,让学生在一个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环境提高应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在研究课堂主题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双语”(导语和结束语)的精心设计,为了让语文课堂更具有趣味性、延伸性,真正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想做更深入的探究,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对“双语”进行设计。
一、“双语”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有
(一)、精炼性原则
“双语”的的设计必须做到“精”“准”,只有“精确”地对准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加工,这样才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情境,并且及时把握课堂学习的核心内容。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双语”的设计,除了要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意外,要切合学生的认知实际,用语文的专业理论知识配合相关的语言实际运用,实现“双语”的有效性。
(三)、延伸性原则
“双语”的设计,必须能够使在课堂的第一阶段,学生能够从“导语”中延伸对课文的学习,在课堂的最后阶段,学生能够从“结束语”中找到课外延伸的途径。
(四)、整体性原则
“双语”的设计,应该做到首尾呼应,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整体,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成为一个体系,更能突显语文知识的整体特点,便于对总体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二、“双语”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一)依据文体类型设计“双语”
在教学不同类型的文章时,设计与文章同类型的导语和结束语,更加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从“导语”中得到启发,从“结束语”中获得知识的巩固。比如学习写景散文《春》时,教师可以设计一段有关《春》的景物描写作为导语,让学生由“语中景”进入“文中景”,在“结束语”时,可以设计一段其他季节中的景色,比如《夏》《秋》《冬》等景物,但是结合下一课《济南的冬天》,教师完全可以设计一段《冬》的景色,来引发学生对下一课的探究兴趣。
(二)抓住教学重心设计“双语”
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都提前设计好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这样,我们完全可以依据教学重点设计“双语”,让学生在关注“导语”时明确学习的重心,让学生在回顾“结束语”时,重温教学的重点。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因为本课主要是为了揭示在那个社会环境下的很多愚蠢的虚伪的人,他们为了各自的私欲而说谎。教师可以抓住这一中心设计导语,让学生明确“不同环境早就不同的人,许多大人因为私欲做了荒唐的事”,同时在设计结束语时,教师要进一步抓这一主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升,在结束语时进行升华,让学生像那个纯真的孩子一样,保持童真,正直。
(三)结合思想教育设计“双语”
1、课堂形式的转变对教学效率提高的体现
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多媒体的使用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可见兴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在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多媒体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相结合的特点,以图像并茂、视听结合的优势,使学生欣赏到艳丽的色彩、感受到逼真的音响,并能集中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工具形式的转变对教学效率提高的体现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经过加工处理所形成的教学系统。由于可以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由单一刺激转向多种因素刺激,使学生多种感觉接受信息,所以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今科技技术普遍发展,学生与现代媒体的接触日益频繁,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传统的音乐课堂注入了新鲜元素,改变了过去教师 “一只粉笔、一本书、一架钢琴”的上课模式。使音乐理论从抽象化到形象化、复杂化到简单化,从而让生硬的书本知识变为生动的教材,使枯燥的音乐教学富于趣味性。利用多媒体及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音频功能,可以随意快速的选取音乐作品的任意一个小节的任意一拍,还可以从选取任意一分钟的意一秒开始,每次播放的速度都不会有区别,并且电脑还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快速设置音乐,或者让影像中的某一段落反复播放,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所教授曲目的内容简介、创作背景、实际演唱效果等做成多媒体课件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能够直观、真切地感受到各种演唱形式的魅力,这样学习起来,必然情绪高涨,并且准确度高,接受起来也会比较快,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二泉映月》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二泉映月的图片,请学生边看图片边欣赏音乐,请他们谈一下听完音乐的感受。有学生说:“静静地听着那支曲子,我眼前尽是阿炳那瘦弱孤独的影子,他看不到一丝月光,更是没能捕捉到一滴泉水,但他向世间敞开的是音乐家的情怀,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那种诉说世间苍凉的美妙语言。他眼中似有两滴“泉水”映着初升的明月。”还有学生说:“只一曲《二泉映月》,我已感受到了人间最动人的音乐,那单纯的音色,缓慢悠扬的旋律,在冥冥中曲折流淌,我感觉到这不是在简单描绘月下泉水,而是从一颗该异常孤寂的心灵中流淌出来的声音,这是包含了悲凉辛酸的音乐,我的心无法不随之颤抖,无法使心沉静。 ”
3、思维模式的转变对教学效率提高的体现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观念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起主导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接受,他们只能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这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艺术个性和艺术情感的发展,学生的深层次艺术创造能力的开发不能得到发展。而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使知识传送的范围扩大了。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则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学生寻找信息,使这些信息相互联系起来。教师和学生的主导作用得到了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探究者。学生不再依赖老师进行学习,教学资源也能得到合理使用,师生关系也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二、多媒体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方面出现的问题多媒体及网络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在计算机作为媒体基础上实现的,其核心特征是“辅助”,即辅助教师,而不是取代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人的意识忽略了只有“人”才具有思想这一原则,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就会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人文精神相背离,就可能会产生教学实践的失败,以至于多媒体及网络多媒体的实用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如教师为了图方便省事,任何内容都制作成课件,把教材全部搬到屏幕上。造成了过分的依赖多分的依赖多媒体,减少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上课时,就在电脑前动动鼠标,不用弹琴、范唱。课件完全取代了老师。
2、有些教师过分的追求课件的外观,动感,把课件设计得色彩斑斓,对课件界面作过分的渲染;还有的教师在课件中过多的使用不必要的视频、音频材料。为了追求轻松的画面和音乐,游戏动画性质偏多,学生的兴奋中心易于完全转移到画面上去,致使学生常常只记住了画面有趣的形象!而不能引发对音乐内涵的注意与深层次思考。这样的教学,看起来热热闹闹, 事实上却对学生造成了误导,学生是大开眼界了,但学生的注意力被无用信息牵制,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这样做明显违背了运用多媒体应为音乐教学服务的教学规律,是不可取的。
3、客观环境的不合理产生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设备现状和设备布局不甚合理。很多学校将多媒体控制台布置于教室的一角,而教师为了演示多媒体课件又不得不使用固定在电脑上的鼠标,这就像无形的脚镣将教师禁锢在了多媒体控制台上。一些教师也缺乏主动站到台前来,活跃课堂气氛,与学生交流的意识。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三、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合理使用
(一)深入学习多媒体,正确使用多媒体
1、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方面的探究与建议
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音乐知识为主要载体,将音乐这门抽象艺术通过思维活动与视觉体验、听觉体验联系起来,来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内涵和情感。而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应用多媒体,掌握多媒体技术方面的技能,正确使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成为我们音乐教学中的好帮手。合理运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技术和音乐这门课程有效的整合。
2、对媒体资源的探究与设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也正在飞速发展。而多媒体资源设备的投入,对多媒体教学起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通过提高硬件的质量、改进软件的编制,从而促进现代教学媒体的提高与发展。如在教学过程中,当黑板和投影一起使用时,我们要保证黑板的光线不被投影遮住,如果多媒体的设备可以得到更大的提高,把么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又如移动设备的发展,可以解决惊愕间的存储及携带问题。因此,注重对多媒体设备的发展,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成熟化。
(二)视内容需要,合理使用多媒体
1、深入研究教学内容
在音乐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要紧密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多媒体要始终围绕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始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因此在设计一节音乐课时,首先要认真深入研究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使多媒体适时适度使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各个优势,发挥人机交互功能,是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得到最大的效果。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找准展示多媒体课件的最佳时机,即把多媒体的演示置于恰当的教学环节上,使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准确把握教学方法
在使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把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造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多媒体虽然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但教师不能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比如在放映幻灯时,师生能及时交流感想进行讨论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师可以一边了解学生的反应,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一边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逐步展示素材,组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课堂教学结构时,要特别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要积极灵活地发动学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
结语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7-0067-04
目前,我国双语教师资质认证及资格证书制度还刚起步。在双语教师资质认证中,教师双语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期望重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资质认证提供参考。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构成解析
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结构是建构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的理论基础。
(一)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构成解析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指将设计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结构付诸实施所需要的能力。课堂教学能否按。计划实现,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除与教学设计本身的精确完美程度有关外,关键要看课堂教学设计的执行与临场发挥状况,即申继亮等人认为的“教学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的能力。他们提出在教学实际实施阶段,教学行为是外在的、可观察的,如教师的板书、提问、演示等,这种行为又可定性地区分为三种活动,即呈现知识、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这些活动的完成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这些能力就是课堂教学能力,而非教学设计能力。
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构成,必须抓住课堂教学重要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而这些教学行为特征导致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应该是现代课程教学改革所提倡的。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诉求表现为“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育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由呈现知识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教学评价能力三种基本能力构成。其中,呈现知识能力指向教师将准备好的教学内容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手段呈现,让学生明了、理解所学的知识。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则指向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课堂教学评价能力指向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使教学过程始终处在监控调整的状态中。只有具备上述三种能力,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而非“灌输者”。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构成解析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对“双语教学”的解释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本文认为,双语教学指的是用少数民族母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言,通过学习专业学科知识来达到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增强汉语能力的双重教学目的。所以,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承担着双重教学任务:学科教学和汉语言教学。
在双语课堂上,汉语成为了主要的媒介语言,这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学习难度。如果说用母语“满堂灌”,学生或多或少还能接受一些内容,那么在双语课堂中“满堂灌”则是一种噪音,学生接受的内容很可能为零。所以,双语教学更要强调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格双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既具有一般课堂教学能力的特点,又符合双语课堂教学的特殊要求,这种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完全有机的融合。因此本文认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构成如下:双语呈现知识的能力,包括汉语讲述能力、提问能力、板书能力、演示能力(包括使用多媒体演示)、组织课堂讨论能力;双语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包括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能力、营造双语教学环境的能力、激发调动学生的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的能力;双语课堂教学评价能力,包括沟通交流的能力、获取反馈信息的能力、评价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的能力(掌握双语切换的时机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现实审视
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的缺失会导致对双语教师的评价、考核、认证缺乏客观依据,主观随意性强,从而使得双语教师队伍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而运用偏差的评价标准会对双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误导,从而影响双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下面以乌鲁木齐市使用的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考核评价表(见表1)为例进行剖析,找出其缺陷与不足,为本研究建构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提供参考。
(一)评价思想有偏差
建构评价方案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评价方案的灵魂。建构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其核心指导思想应该体现对双语教师所需课堂教学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诉求。很显然,少数民族双语教师驾驭双语课堂,既需要第二语言(汉语)能力,又需要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和双语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实施能力。该评价方案没有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出现了偏差。
1 以“汉语能力”代替“双语授课能力”
该考核评价表中评价指标共有六项(目标把握、内容表述、汉语表达、汉字板书、教学思路、总体印象),满分100分,评价第二语言(汉语)能力的指标就有三项,分值高达65分(汉语表达40分,汉字板书15分,总体印象10分),如此布局评价指标将导致评价重心偏移,甚至出现以第二语言(汉语)能力代替双语教学能力的倾向。其实双语教学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使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双语教学能力有自己独立的内涵,例如,双语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课堂气氛,创设双语的教学环境,能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分配双语的使用比例及双语切换的时机等,而这些能力都没有纳入评价指标系统当中。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反映不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系统展开,它与“双语教学”同时并行,现在建构双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指标应该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诉求。然而,该考核评价表只有“目标把握”“内容表述”和“教学思路”三项(35分)不是评教师的汉语能力,但也没有反映新课程理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应该成为教育环境的设计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
发展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相距甚远。
(二)评价指标逻辑性不足
评价指标系统的逻辑性要求是指同级指标之间的并列关系(各指标的内涵具有独立性、不重复性)和上下级指标之间的包含关系(上级指标包含下级指标,下级指标的内涵与上级指标的内涵具有一致性)。而该考核评价表的评价指标逻辑性尚缺,影响了该评价表的科学性。
第一,某些评价指标内涵确定不恰当。例如“目标把握”评价的要点是“目标是否明确”,而“目标明确”未必“科学合理”,本文认为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某些评价指标上下级内涵不具有一致性。例如“目标把握”评价的要点还有“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其实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应属于对内容处理是否恰当的评价要点,但它却成为了目标考核的一部分。
第三,某些同级评价指标间不具有并列关系。例如“总体印象”,既重复“汉语表达”和“汉字板书”这两项指标,也名不副实,因为它表达的只是对汉语能力的总体印象,而不是对评价对象双语教学能力的总体印象。
(三)评价实施脱离真实教学场景
该考核评价表的运用是在只有专家的模拟现场,因为“教学思路”的评价标准中有“回答问题能切题”的表述,它意味着这是一个专门的教学评价场景,教师讲完课以后或讲课中间由专家提问,两者合在一起才算完成了面试。这种不真实的课堂教学场景,缺少构成教学过程的核心因素即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使得许多课堂上必然出现的情景都无法出现,如课堂纪律的组织和维持、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引领和启发等,所以这种情况下展示的课堂教学能力是不全面的,由此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作出的评价结论也是不全面、不尽合理的。
三、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重构
(一)指导思想
建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的宗旨是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资格认定服务,它不同于学校管理中的教师评价。评价方案要能体现对双语教师所需课堂教学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诉求;评价主体为具有权威的教育行政部门,评价者要经过培训;评价过程要客观、科学、公平;评价结果要能够量化,便于作出认定结论。
(二)评价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应突出强调教师是教育环境的设计者,是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将双语教学的要求与课改的理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资格认定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不仅汉语能力要达到一定的水准,更重要的是具有汉语“授课能力”,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双语教学。
2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评价方案的生命,是评价方案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保证。没有科学性,评价方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建构的评价方案要具有科学性,就必须以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构成为依据,扣准“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这一主题,并注意同级指标和上下级指标间的逻辑关系表达。
3 真实性原则
提倡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下开展评价,改变过去那种模拟教学情境的教学能力考评方式。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课堂,教师和学生是统一的,对教师的评价离不开对学生反应、表现的观察,而学生的反应、表现离开了真实的课堂是无法考察的。在美国,80%以上的州宣布只有通过普瑞克西斯考试才能被授予教师资格证书。新任教师普瑞克西斯考试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系列Ⅰ学业技能评价、系列Ⅱ学科专业评价、系列Ⅲ课堂行为评价。课堂行为评价是由专业评估人员对新任教师在课堂情境中的教学技能作出评价的考核体系,它强调要通过课堂教学直接观察来测试考察新任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4 过程性原则
建构的评价方案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可将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测试与教学实习有机结合起来,不再单独拿出一节课或半个小时进行测试。实习指导教师要切实负起指导的责任。经常对照评价方案听课,发现教师的不足,着重培养教师欠缺的能力。在实习结束前选择一节课进行正式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将正式的评价和平时的评价结合起来,不一锤定音,这样既注重了教师成长的过程,体现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念,又能够做到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下开展评价。
5 可操作性原则
建构的评价方案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这样评价就能尽量客观公正,减少主观随意性,容易执行,产生最小的偏差。我们将选取教师可观察的外在行为表现作为评价指标,采取最简单的计量方法(每项指标得分相加),提高评价方案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标志设计;教学改革;双堂教学模式;综合设计能力
一、引言
标志设计又称logo设计,是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标志设计不只是一个图案或文字的组合而已,它是依据企业的构成结构、行业类别、经营理念,并充分考虑标志接触的对象和应用环境,为企业设计的标准视觉符号,包含着企业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代表着企业的形象,而且还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标志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本文以笔者从事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十余年的经验,谈一下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
二、当前标志设计课程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理念陈旧,重结果轻过程
笔者了解了多所高校的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方式,一般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作业采用命题设计的方式,老师给出一个虚拟的标志设计题目,学生按要求完成标志设计作业。由于是虚拟的题目,学生们在设计之初无法进行设计的前期市场调查和研究,直接进入设计阶段,导致设计的思路不明确,视野不全面,最终的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再加之很多老师过分的关心设计的结果而忽略设计的过程,导致很多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大量的抄袭别人的标志设计,表面上看作业做的很漂亮,但是这个设计是怎么来的?他的设计过程是怎样的?却没人过问。
(二)教学内容局限,重理论轻实践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大量新技术的应用促使艺术设计行业处于不断的变化革新当中,企业对标志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相比较于市场的变化速度,高校标志设计教学内容的变化却要明显滞后。目前我们使用的各种标志设计教材里面,设计理论还都停留在十多年前的状态,关于新技术的内容少之又少。教材的内容结构上也基本上都是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对于标志设计的实践和实训的内容几乎没有提及,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明显不合时代的需求。
(三)教学形式刻板,重课堂轻课外
受传统课程教学的影响,当下的标志设计教学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每节课45分钟,学生规规矩矩的坐在教室里上课。当然这主要是受高校管理体制的制约,学校的各种检查、考评等体制导致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师没有太多的自由发挥的余地。然而像标志设计这样的课程,课堂内教学显然无法满足需求,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课堂之外的教学才是标志设计学习的重要场所。
三、标志设计课程中的“双堂”教学模式探索
所谓“双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主,课外教学即“第二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学”为主。“双堂”教学模式在标志设计课程教学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课前准备阶段,通过“第二课堂”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应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标志设计课程的学习更应突出平时的点滴积累。大多数学生们在上标志设计课程之前,对标志设计的认识和积累几乎为零。笔者从事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十多年,做过很多次标志设计认识和积累的测试。课程的第一节课导入部分叫三个同学到黑板上来,要求分别画出中国移动、中国邮政和中国铁路的标志。这三个标志都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按理说应该能画出来,然而实际每次测试的结果都让人十分失望,几乎每次都是三个零分。这说明同学们对标志设计的基础很是薄弱,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标志印象模糊,更谈不上有较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因此,想要学好标志设计课程,光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需要多种途径开辟第二课堂来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上课的第一天就给学生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每天下载100个优秀标志图片,并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些标志的内涵和特征。学生们对这个看似工作量很巨大的课后作业很头疼,其实完成起来并不难,因为现在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十分丰富,每天下载100个标志并非难事,难的是理解和掌握这100个标志。通过长时间的不断积累,学生们对标志设计逐步会产生自己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在课堂外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的“第二课堂”学习习惯。
(二)课程教学阶段,“双堂施教”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课程作业设计两个部分,采用“双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理论教学部分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教学来完成,课程作业设计部分则主要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来完成。很多人认为标志设计就是巴掌大的一个图形,很容易就能搞定的。其实不然,标志设计看是简单,却非常考验一个人的ν夹瓮及傅淖酆仙杓颇芰Γ正因为标志小,所以它对造型和创意的难度要求更大。教材上关于标志设计的创意思路、设计方法多有介绍,但是这些创意思路、设计方法等要用到实处却不是难么简单的事。
做设计创意是一件让人十分头疼的事情,没有标准答案,创意灵感的激发不象做数学题一样水到渠成,所以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反复的冥思苦想和画大量的草图。标志设计这个创作的过程仅靠课堂教学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后的“第二课堂”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各种条件,上网查阅参考资料,创意构思和绘制草图,作出一套有自己想法的标志设计作品来。是标志设计课程教学里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主要是教师的“教”的过程,而这个课后的“第二课堂”创作作品则主要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的过程,能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双堂教学”相结合,实现了“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三)课后考核阶段,“双项考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的评价与考核标准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仅仅依靠短短的几十个课时就要求学生掌握标志设计的技能是不现实的,我们考核的目标不能局限于一个课程作业的好坏,而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创作过程进行全面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对标志设计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的掌握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以往的标志设计课程考核只注重设计作业的结果的优劣,不是很全面。“双项考核”采用标志设计作业考核加课外设计过程考核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善就可以了。教学改革要从教学理念入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为目标,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教学管理体制、教学内容和手段等全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取得改革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胡蓉.工作室模式下标志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装饰,2012(10).
关键词:控制工程基础;双语教学;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83-02
《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和系统动态性能分析的能力。它是机电专业的基础课程,如果能够良好地掌握课程中的英文词汇和知识点的英文形式,必将有利于机电专业其他英文资料的学习,实现课程的国际化对接。一些控制工程基础的双语教学改革被开展,例如: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形式三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在理论教学中增加机械工程案例教学,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实物器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1]。探索了双语课程的师资水平、授课材料和教学方法等,分析了不同阶段中英文授课和学生作业的中英文所占比例[2]。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FCM)[3]是近年来在世界各国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中,课堂时间主要由实验和课内讨论等活动所填充,而传统的课堂讲解则通过微课等形式在课外时间完成。把翻转课堂模式引入控制工程基础的双语教学,教师进行知识点概要讲解,学生在课外根据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基于案例进行讨论和交流,开展翻转课堂双语教学实践。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内容抽象,部分知识点难以理解。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包含的内容较多,包括系统动态数学模型、系统时间和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相对误差分析和系统综合与校正等,是一门综合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一般开设于大三上学期,内容包含很多较难理解的概念、数学公式、理论推导和复杂图形等。学生如果对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就会感到该课程学习困难。
2.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学习兴趣低。由于学时短和教学任务紧凑,控制工程基础课堂经常采取讲授教学模式。虽然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课是我国教育界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单向的授课方式无法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导致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较弱;而教师尝试改变教学模式,通常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付出多倍的备课时间,投入较大。
3.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对接能力弱。课程国际化是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重要方式,但我国目前高校课程缺乏国际化。在全中文的专业课教学中,学生很少能够了解专业学术英语,不能及时了解国外先进的工程理念和前沿技术的发展,缺乏与国际的接轨;且某些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指定的控制工程基础专业课教材为英文教材,全中文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深造与个人发展。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1.课程人数设置。上课人数对于翻转课堂具有重要影响,翻转课堂适合采用小班授课。采用层次型班级开课模式,即开设1―2个小班,每个小班人数限制在20―30人左右,进行翻转课堂双语教学。另外,开设1―2个60―90人的班级,以中文教学为主,配合少量双语教学。学生英语水平是英语授课一个关键要素,应选拔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进入小班授课,可以将雅思或大学英语四、六级等作为选拔标准。注意,分层次专业课授课仅是在双语教学准备不太充分的情况下,作为试点和过渡的一种形式。经过几轮授课,待双语课程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之后,应实施全面的翻转课堂双语教学,充分体现教育公平。
2.翻转课堂实施形式。翻转课堂包括课外和课堂两个环节。在课外环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抽取和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依据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和设计课前练习题,学生根据微视频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并完成相应的练习题。课堂环节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师生互动和学生小组合作。针对控制工程基础,可在每章抽取3―5个核心知识点,教师通过实例、理论、应用和启发思考题等,把知识点讲透,为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提供基础。
3.双语教学的教材选用与课件形式。实行双语教学首先要选择一本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英文原版教材信息量大且内容繁多,而中文教材则相对简练,为了充分发挥两种教材各自的优势:(1)选用英文教材作为主讲教材[4],提炼英文教材中的知识点,配合英文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概要性讲解和案例研讨,学生必须在课外借助微视频等资料进行知识点的自主学习;(2)选用中文经典教材作为参考书,且中英文教材的习题可配合使用;(3)多媒体课件采用全英文的制作方式,简练展示关键的专业词汇及相关定义。
4.控制工程基础的实验。控制工程基础的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典型系统时间响应、二阶系统频率响应和控制系统校正。实验是理解控制原理的一种直观形式,而软件实验有助于课堂讲授和学生上机操作仿真。通过Matlab软件可以有效简化实验教学,采用Matlab可以使知识点生动形象地表示出来,有利于学生直观清晰地理解和掌握抽象难懂的知识点。
三、教学实施效果的讨论
1.课程网站平台有助于推动翻转课堂双语教学的实施。课程网站可以划分为用户模块、交流学习模块、资源模块、监督模块等,例如,在资源模块中,学生可以找到教学微视频、教学课件、课程习题、课程优秀文章等资料。课程网站平台是教学资源的存储体,表现在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途径获取微视频资源;课程网站中的留言板、学生问题和教师解答资源形成了一种知识库,可以对后续年级的专业课学习提供良好的借鉴。
2.微视频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直接影响学生课前学习的效率与积极性。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参考教材,抽炼和总结出每章节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点与难点,对知识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简化。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公式、文字PPT,配合动画或者视频播放的形式,丰富微视频的效果以避免视频枯燥。每个微视频包含1个知识点,时间大致在8―15分钟左右。在微视频授课中,对于某一个知识点尽可能从多角度讲解,这样有助于避免知识的单调性。例如,讲解控制系统稳定性时,教师除了讲解通过理论计算来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以外,也可以引入基于Matlab和LABVIEW的实验,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调动学生对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
3.翻转课堂的专业课双语教学要增加课堂研讨和小组项目作业的环节。根据控制工程基础内容,设计典型案例,建立案例库,使用生动、形象的案例调动学生课堂研讨的积极性。要改变学生课堂参与和活跃度低的现状,仅靠知识点提问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一些实际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案例,来体现知识点在实际中被运用的情况。另外,小组项目作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设置4―6人的小组,以章节为单位给每个小组设计不同的协作作业。小组成员在课后时间通过资料查找、讨论分析,完成项目作业并形成PPT资料。各小组在课堂上进行项目作业汇报,形成各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和竞争的效果。教师要注意小组项目作业的合理的难度和工作量,并把个人完成情况反映到学生的平时成绩中。
参考文献:
[1]李泽,杨歆豪.“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09-110.
1 背 景
Linux系统管理与配置是高校针对信息化时代开设的一门工程实践类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Linux系统管理基础,熟悉Linux服务器管理技能。目前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Linux系统实践课程教学,特别是大数据集群服务器应用所需要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相互沟通等能力的培养。如何让学生掌握企业所需的任职能力并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脱颖而出,是我们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最关心的问题。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 inverted classroom)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它兴起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把课堂的时间节省出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1]。随着慕课与微视频的广泛应用,翻转课堂更加适用于现代计算机软件编程的实践教学。迈阿密大学计算机科学和系统分析系的3位教师在他们所教授的软件工程、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中将“教师上课教授,学生课下作业”的教学方式进行反转,通过65段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教学视频、带声过滤的PPT演示文稿、各种软件工程工具的截屏等素材变为引导者,学生也从接收者变为研究者[2]。课堂上学生可以组成团队通过相互协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直接提供指导、回答问题或观察学生的决策过程[3]。翻转课堂的实施,带来了课堂时间的增加,教师与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增强性的课堂活动,如讨论、实验、互动和基于项目的学习[4]。
翻转课堂广泛采用的研讨式、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与软件开发类课程的强实践性要求极为吻合,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软件开发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根据Linux系统管理与配置教学特点,开展深入的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积极性,需要我们针对现有教学模式做进一步改革。
2 基于小组分层双元的翻转课堂模型设计
2.1 小组分层双元学习模式
小组分层是根据班级中学生的认知程度、知识基础、 学习兴趣等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开展教学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立足于课程实践项目案例,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点,让他们承担软件项目案例开发中不同的学习实践任务,使他们依据自己的特长充分挖掘潜力,对应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最终达到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双元模式是翻转课堂教学改进的关键,根据翻转课堂的课上与课下两个阶段,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主导元素,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网络空间+微视频),合理安排双元(学生助教+教师)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如图1所示,学生助教成为整个教学模式的核心与关键节点,课上不再“以教师为主”,而是 “以学生为主”,由“教中学”变为“学中教”,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翻转课堂的小组双元分层模式中,学生成为焦点,整体的教学计划按照学生的项目学习进度灵活进行。教师负责整体的教学目标并在课上安排布置,学生助教协调小组成员在组长约定的时间内完成课下学习任务,并将课下学习与实践产生的问题通过网络与教师交流,教师汇总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并通过课堂统一解答,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与技能。
2.2 小组分层双元学习设计
早在2011年,杰姬?格斯丁构建了一个环形的翻转课堂4阶段模型,包括体验参与(experiential engagement)、概念探索(concept 3xploration)、意义建构(meaning making)和展示应用(demonstration& application)。随后,美国富兰克林学院学者罗伯特?陶伯特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转课堂的系统结构,将教学实践环节概括为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课前,学生学习课程视频,然后完成有导向性的作业练习;课中,学生首先完成少量的测验,然后通过解决问题来完成知识的内化,最后进行总结和反馈[5]。我们在借鉴众多学者构建的学习模型基础上,根据翻转课堂的特点,结合传统课程积累的教学经验,将小组分层的双元学习归结为3个阶段和3个节点,具体如图2所示。
3个阶段如下:
(1)课前阶段。在此阶段中,教师的主要工作为安排教学计划、规划教学任务、准备教学素材并上传到网络学习空间。此外,由于教师不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所以需要联系教务处选出学生助教。学生助教的主要职责是提前与教师沟通、了解开课内容和要求,并及时向学生传达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内容、授课计划、教学形式。学生可以与助教联系,提前了解学习内容,调整学习状态,在网络学习空间查看教学任务、大纲等信息,通过咨询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
(2)课上阶段。这个阶段需要组员、组长与助教、教师共同参与。学生首先进行分组分层,然后按照教学安排案例实践探究方式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部进行具体分工。这样,教师与学生可以按照教学案例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课上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3)课下阶段。在此阶段中,学生的时间是自由的,受自己支配,可以跳跃式学习,也可以反复学习。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与小组成员讨论项目进程,教师和组长通过引导和答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强化知识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个节点为:
(1)课前预习。所谓“温故而知新”,学生结合网络学习空间上的学习视频与复习题进行上节课的复习工作,回顾知识点,同时提前预习下一章节的内容,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把握学习重点。网络学习空间可以充分地体现翻转课堂中课下学习的创新性,提高学生在课下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大学中学习的个性化,还可以通过学习空间上的学习与答题情况来改进和优化之后的教学进程。
(2)课堂学习。课上的分层分组学习主要以探究式研讨为主,每次上课教师都会布置一个新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同时,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教师主导的小组学习参与积极性低、小组内部协作与沟通意识差等问题,引入小组双元分层模式,以学生组长为第二学习主导元素,组长配合教师负责小组成员的学习程度和进度。组长整体进行项目划分,根据小组成员的不同学习情况进行分层并明确分工,如代码、文档、UI界面。每个分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代码组主要负责项目的功能??现,UI组负责美工设计,文档组负责整体项目进度与流程。
(3)课下复习。在课下,组长灵活安排小组的学习时间,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的讨论室,学生可以在宿舍和老师或组长进行问题讨论,以求及时解决问题并提高学习效率。此外,通过教师定期留下的对应阶段测试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掌握所有基础知识后,可以继续通过扩充知识学习视频与练习,进行相关知识的深入学习与实践。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先在小组内或小组间解决,如无法解决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空间上的留言板对疑难问题进行描述,由教师来留言解答或在之后的课上进行统一解答。
通过3个阶段的3个节点,学生在课下学习教师准备的在线视频资源并进行在线测试,合理运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案例和素材源码等资源进行实践练习,最后通过网络答疑室进行互动讨论。教师合理设计实验题目,将总体的任务分配到每节课,根据学生的在线总体学习情况反馈,由助教和小组共同完成每次课上的任务。针对学生在开始阶段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些薄弱的问题,可根据整体教学安排,分阶段、持续地实施教学计划,最终完成课堂上的知识拓展与项目案例的小组协作式深入学习,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
3 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效果
3.1 教学改革的实施重点
1)教学视频与资源制作。
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需突出教学微视频短小精悍的特点,且每一个视频要针对不同的特定问题[6]。首先,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重要性和教学目标;其次,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不同学生和班级的差异,这是个性化教学的要求;最后,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特别是通过网络的视频,应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由学生自由控制,有利于他们的自主学习,同时应配套对应的练习题和拓展训练。
2)助教选择与效果监控。
在翻转课堂的小组双元分层教学中,学生助教的选择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因为随着学生对课程的不断深入了解,助教要进行不同阶段的教学视频和教学安排,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与教师沟通,同时在课下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监控,以便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安排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因此,需要选取有责任心且有组织、沟通能力的同学担任助教,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从实践经验来看,助教可以从班干部中选取,他们的沟通、协商与解决问题能力一般比较好。我们在教学中使用了河南大学的Blackboard网络学习空间,通过其中的在线答疑模块与测试模块进行阶段性测试,及时掌控学生的学习状况,实现效果监控。
3)任务划分与交流讨论。
由于翻转课堂的小组双元分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而学生之前接受的都是被动的讲授式教学,这导致在上课初期有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并融入学习,所以要尽快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在学期开始的第一次课,需要详细地给学生阐述清楚翻转课堂的小组双元分层教学的教学目的与开展方式,然后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选择出助教与组长并进行各自的任务划分,让助教与组长协助学生了解并逐步接受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采用小组间讨论的方式来解决。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思维都不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就不一样。我们会定期组织一次小组交流,小组中的成员在课上相互交流、沟通经验,各小组在课下进行问题交流,以求来解决组内无法解决的操作问题。
4)项目协作与考核。
随着课程教学的进展,特别是课程中期开始开展项目案例实践,依据每个任务组不同的进度与难度,开展小组协作式教学[7]。如编程实践类课程,可以选取小组中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负责具体的代码实现,其他同学进行文档与UI界面辅助工作。到课程后期,随着项目实践知识体系的扩大,学习进度可以变慢,以便开展对项目总结与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交流。在整个项目协作过程中,助教与组长辅助教师进行过程性考核。
5)评价考核机制。
鉴于过去以上机或期末卷面成绩为主的应试教育评价机制不能有效地评测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的弊端,我们采用3级评测方法,具体为期末综合考核(40%)、平时成绩(40%,包括课堂作业、课堂案例、阶段性测试、小组作业)、课堂参与(20%,包括课堂讨论、教学实践活动、考勤)3部分。
3.2 教学改革的评价效果
为了调研此次教学改革的评价效果,我们对实验班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课前预习花费的时间在1小时之内,有超过93%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表示认可,且大多数学生能够快速地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的出勤率基本上达到全勤,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最终考核的综合成绩全部在及格以上,其中94.5%的学生的成绩集中在70~90分之间,成绩段分布具体见表2。
随着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软件工程学科已成为一个日新月异的研究领域。大量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尤其在软件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软件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引领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为软件产业培养软件人才的高等院校使用的教材内容与软件产业最新和最前沿的技术相比,还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对于软件业形成的许多成熟的新技术,现行教材没有及时纳入。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做明天的事情”的问题,以致出现不少软件专业毕业生上岗前还要接受集中培训的现象。
为改变软件人才培养这一被动局面,提升软件人才培养质量,造就更多软件创新人才,缩小我国软件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近年来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积极开展软件专业教学改革。各高校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教材,组织国内教师或聘请外国教师根据中国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在软件工程专业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实践,试图通过双语教学改革,让中国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够学习、实践和研究世界软件业取得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成果。
中国学生使用外国教材进行双语学习,但无论是中国教师用外语执教,还是外国教师执教,双语教学课堂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教学理念共融,双重教学语言互换,不同教学观念、方法、手段互相作用的现象。影响双语课堂教学的因素比较复杂,尤其是中国教师执教双语教学面临着更多的实际问题。中国教师如何针对双本文由收集整理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 “三步教学法”双语课堂教学改革
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和中国教师都面临的“外文教材不好阅读、教学情景不好创设、语言交流不够流畅”等难题,同时为避免学生读不懂、吃不透教材,机械模仿和套用课本提供的技术,放松对软件开发思想的研究等现象出现,我们坚持“以读懂教材为前提、理解技术开发思路为目标、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的改革目标。经过反复探索和研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三步教学法”,即问题驱动、研读教材、强化技能,以积极实施双语课堂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被学生广泛接受,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1问题驱动,激发兴趣
虽然双语课堂使用的外文教材已经过筛选,但是这些教材在教学理念、知识、技能呈现方式上与国内教材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学生在使用这些教材时,对整体教学内容读不清楚,对关键内容理解不准确,对技术如何形成搞不明白。那么教师如何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这些实际问题开展教学呢?我们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在进行课程教学前,专门安排时间向学生介绍教材形成的文化背景,系统地把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通过对所学课程的整体认识,增强学习信心,克服畏难情绪;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按照教学计划学习本门课程。
为确保双语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外文教材特点,教师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按照知识结构把教学分成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研读2部分。其中,教师将学生课堂学习部分再按照难易度分成必会、必知、了解等模块,以此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充分发挥目标驱动、问题驱动和语言驱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教师在上课时首先概括地介绍主要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再按照知识结构把学习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问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和问题进入到学习中去。为营造双语课堂教学氛围,教师一边演示投影,一边以外语为主向学生讲解,或者组织学生按照投影内容进行讲述;通过图文并茂地展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将教学内容模块化、问题条理化,为学生创造轻松有序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后续学习研读教材奠定基础。
2.2研读教材,加深理解
双语课堂使用的是外文版教材,研究学习国外先进的软件开发理念。学生只有研读教材才能充分理解软件技术开发的思维方法,掌握技术要领。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语言基础薄弱、难以接受外文教材中的大量信息、对于专业术语不易理解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以下3个环节开展研读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认真阅读、比较和分析,把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字词、专业术语和常用语法搜集起来,并采用中、外文注释的方法将其制作成教学幻灯片。其中,教师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则用投影呈现,为学生阅读并理解教材内容扫清障碍。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分模块快速阅读教材内容,为教师讲解教学内容和分析问题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和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条件。最后,教师按照教学模块和设计好的问题,采用多媒体及时提示要点,适时提醒学生对照教材理解问题。教师用外语讲解的方式对教学内容的各个模块展开分析,在分析中一边指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一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通过问答和讨论参与教学活动。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读懂教材的前提下,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研读分析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技术开发的基本思路,最终掌握知识和技术要领。
2.3实践训练,强化技能
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引进外国教材,让学生及时学习和研究国外软件行业新思想、新技术、新成果,最终提升学生的创新开发能力。因此,学生在研读教材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坚持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上机练习相结合、平时练习和集中实训相结合、专题实训和综合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平时练习的力度,强化专题实训,合理安排综合实践。
为保证平时练习效果,我们特别重视对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一般在课堂上,教师无法组织学生人人动手练习,但是可以利用多媒体和学生手中的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方式,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延伸讨论。通过人人动脑,人人参与,互相启发,论证比较,归纳梳理,师生在课堂上把教材中的问题拓展成许多新的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技能,又为学生在课后继续研读教材和探索问题提供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