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老年人的护理诊断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5 11:54: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老年人的护理诊断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老年人的护理诊断

篇(1)

1.2恐惧与害怕这是老年人进入病人角色的初始反应。害怕医院陌生环境,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怕连累家庭,怕别人厌烦,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怕发生意外等产生恐惧感。

1.3焦虑与忧虑忧虑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表现。既往身体好,突然患病,正常生活被打乱,无足够的思想准备,涉及未来不知所措,心理矛盾及产生焦虑心理。患慢性病者需长期治疗,若效果不佳,对自己的康复产生忧虑心理。

1.4绝望的心理认为自己老了,病后前途渺茫,已频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疗。

2老年人的心理护理[2]

要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不仅要了解病人的心理,而且要善于对病人心理作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针对病人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遵循心理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2.1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病人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病人交谈,二是通过和病人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2心理诊断分析病人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针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须不断完善。

2.3实施措施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的实施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2.3.1尊重、理解、关心、爱护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病人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罗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

2.3.2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病人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帮他们干一些事情:打开水,打饭,洗碗等。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同时,指导家属也这样做,鼓励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入特点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文艺小说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保持精神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为目的。

2.3.3积极维护老年病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具备“五有”:即:一有情:有情才能亲切感人;二有礼:有礼才能体现尊重;三有心:有心才能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四有信,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五有益:安排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活动。

2.4效果评价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出单独或综合性评价。一般反应在心理情绪变化上。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病人角色,稳定情绪,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纯艳.社区护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2-149.

篇(2)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医院老年人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年在呈增长的趋势,其中又以老年人的呼吸道发病率最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本文就针对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部位及其主要原因作一分析,然后探讨它的措施,以期抛砖引玉。

一、老年人医院感染的易发部位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及在我工作过的医院的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辅检查,诊断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诊断方法进行诊断判断。一般来说,老年人在医院感染的部位通常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经过对在医院住院的老年患者的统计分析后发现,对于老年人来说,主要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感染和泌尿道感染。呼吸内科患者大部分年龄较大、患病时间较长,且容易反复发病,许多患者还长时间大量使用广谱抗菌素,这些都容易造成呼吸感染,加之个别医务人员护理和病房管理不到位,这些都成为医院感染潜在的发病因索。

二、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主要原因

2.1源自肺部真菌的感染:有资料表明,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上呼吸道带真菌率为15%左右。由于老年患者多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有多种疾病存在,长期反复住院治疗,全身和局部的免疫功能都有很大程度的减退,使真菌更易侵入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再加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索,使敏感菌株被抗生索杀死、抑制并且有直接促进典菌不断生长繁殖和毒性增加的作用,从而诱发全身性典菌感染。同时当对患者实施了小适当的医源性治疗,导致气道失去了自我保护能力,也会增加了典菌定植感染的机会。真菌感染的种类,结合临床,对疑有肺部有真菌感染的患者都进行了痰的培养,对疑似其他部位真菌感染的同时也进行了尿液、粪便、血液的培养,培养或分离出63株真菌株真菌,均为醉母菌属,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共40株,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和滑念珠菌。分离出细菌20株,G-菌占75%,G﹢菌占25%,多伴有耐药菌与真菌混合感染。

2.2受老年人不良情绪的影响:在长期的呼吸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呼吸科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常会伴随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咯血、胸痛等症状,长期的这种状态常使老年人产生很多不良的情绪,如恐惧、紧张、失眠、烦恼热虑、情绪低落等。再加上长期反复的住院,老年患者由于疾病折磨,力不从心,生活不能自理,容易造成老年患者抑郁情绪,这样的低落情绪会对临床的治疗和其预防工作产生抗拒心理,使他们不会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从而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加大了呼吸内科感染的概率。据专家统计,老年住院病人得抑郁障碍发生率为百分之四十二,所以老年患抑郁症状给治疗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老年长期的抑郁病,加上老年人年纪大,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也因此会引起的各种疾病。这就更加增加老年抑郁病的发生,使老年人不可治愈的慢性疾病康复延迟。近年来,医学界对心血管、消化系统、青少年、产后等引起的抑郁病研究较多,而对老年人的抑郁研究却相对较少。所以我们要对老年人抑郁病更加重视。

三、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预防措施

3.1提高治疗水平:因为老年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症状与没有真菌感染的并没有明显区别,所以医生在诊断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呼吸道感染症状突然加重、口腔黏膜部位出现异常和痰液粘稠不宜咳出的情况,应及时涂片及送培养,确定有肺部真菌感染相对特异的改变而作出早期诊断。

因此,我们应早期发现和诊断真菌感染,提高真菌测验水平,发现伴有细菌混合感染的应做药敏实验,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控制真菌侵入途径,增强免疫力。

3.2完善呼吸内科质量管理:老年人住院一般来说,陪护多,探视多,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室内飞沫间的传播难以控制而造成反复感染,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可能性。因此要完善呼吸内科质量管理,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探视时间,对病房出入人员要进行严格管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严格执行陪护制度,从而达到预防老年患者发生感染的目的,同时还要做好通风和空气消毒等工作。

3.3严格控制抗菌素的应用:过多使用抗菌素是造成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医院管理中必须严格控制抗菌素的应用范围和用量,防止和减少耐药菌感染,在感染疾病中,要严格按照病人的实际情况展开病原学检查并依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避免滥用抗生素所致菌群失调的现象;尽量缩短用药时间,避免扰乱和破坏患者的正常防御机制,以增强老年患者的免疫力。

3.4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力度: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任何不适都应积极关心,要能做到及时处理,还要注意对患者的态度。在日常治疗中注意细节操作,比如对反应迟钝者不能性急,对言语罗嗦者要有一定耐心,不要任意打断其话题,而应该耐心静听,恰当地结束谈话。对于老年患者应给于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要尊重患者,积极主动与这类患者交谈,耐心解答问题,并经常给于鼓励和支持,使患者重新树立起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与健康状况,这样,对患者的治疗和感染的预防都有一定作用。

3.5善于稳定患者的情绪,保证患者正常的睡眠。老年患者住院考虑的问题较多,如担心自己的病情是否严重,能否治愈,愈后如何,从而影响睡眠。护士就必须做到有问必答,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睡眠质量,并针对病情加以解释和安慰。在治疗期间,对老年患者,切不可讲其“古怪”、“难缠”、“没事找事”而不加理睬,必须耐心解释,护理人员要细心、耐心、尽心,使患者化担心、疑心为舒心、安心。

3.6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要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和预防各种慢性疾病,并提供具体指数。如介绍有关的保健知识、可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应注意帮助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执行各种治疗、护理及康复活动。

3.7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寻求一种既能有效解决老年人就医问题,又能充分考虑患者经济负担能力的、切实可行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是非常必要的。在临床上,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地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宜的诊疗方案,以避兔因经济负担过重而促使患者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影响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

四、结语

如何有效地降低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内容。健全管理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控和护理力度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在临床工作中应首先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提高机体抵抗力;其次,要严格掌握各种侵袭性操作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坚持消毒隔离制度,给于患者适当的心理治疗,提高治疗和预防的效率,可减少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许颖颖,张春红,李文峰等.呼吸内科330份病历抗生素使用的调查分析[J].海峡药学,2004(4).

[2]梁宗安.华酉医院呼吸内科[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7(2).

[3]蒋兀菊,张学伟,杨红芳.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的应用体会[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01(2).

[4]李秀,白如瑾,温和.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1(3).

篇(3)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医院老年人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年在呈增长的趋势,其中又以老年人的呼吸道发病率最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本文就针对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部位及其主要原因作一分析,然后探讨它的措施,以期抛砖引玉。

一、老年人医院感染的易发部位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及在我工作过的医院的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辅检查,诊断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诊断方法进行诊断判断。一般来说,老年人在医院感染的部位通常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经过对在医院住院的老年患者的统计分析后发现,对于老年人来说,主要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感染和泌尿道感染。呼吸内科患者大部分年龄较大、患病时间较长,且容易反复发病,许多患者还长时间大量使用广谱抗菌素,这些都容易造成呼吸感染,加之个别医务人员护理和病房管理不到位,这些都成为医院感染潜在的发病因索。

二、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主要原因

2.1源自肺部真菌的感染:有资料表明,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上呼吸道带真菌率为15%左右①。由于老年患者多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有多种疾病存在,长期反复住院治疗,全身和局部的免疫功能都有很大程度的减退,使真菌更易侵入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再加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索,使敏感菌株被抗生索杀死、抑制并且有直接促进典菌不断生长繁殖和毒性增加的作用,从而诱发全身性典菌感染。②同时当对患者实施了小适当的医源性治疗,导致气道失去了自我保护能力,也会增加了典菌定植感染的机会。真菌感染的种类,结合临床,对疑有肺部有真菌感染的患者都进行了痰的培养,对疑似其他部位真菌感染的同时也进行了尿液、粪便、血液的培养,培养或分离出63株真菌株真菌,均为醉母菌属,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共40株,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和滑念珠菌。分离出细菌20株,G-菌占75%,G﹢菌占25%,多伴有耐药菌与真菌混合感染。

2.2受老年人不良情绪的影响:在长期的呼吸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呼吸科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常会伴随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咯血、胸痛等症状,长期的这种状态常使老年人产生很多不良的情绪,如恐惧、紧张、失眠、烦恼热虑、情绪低落等。再加上长期反复的住院,老年患者由于疾病折磨,力不从心,生活不能自理,容易造成老年患者抑郁情绪,这样的低落情绪会对临床的治疗和其预防工作产生抗拒心理,使他们不会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从而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加大了呼吸内科感染的概率。据专家统计,老年住院病人得抑郁障碍发生率为百分之四十二,所以老年患抑郁症状给治疗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老年长期的抑郁病,加上老年人年纪大,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也因此会引起的各种疾病。这就更加增加老年抑郁病的发生,使老年人不可治愈的慢性疾病康复延迟。近年来,医学界对心血管、消化系统、青少年、产后等引起的抑郁病研究较多,而对老年人的抑郁研究却相对较少。所以我们要对老年人抑郁病更加重视。

三、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预防措施

3.1提高治疗水平:因为老年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症状与没有真菌感染的并没有明显区别,所以医生在诊断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呼吸道感染症状突然加重、口腔黏膜部位出现异常和痰液粘稠不宜咳出的情况,应及时涂片及送培养,确定有肺部真菌感染相对特异的改变而作出早期诊断。

因此,我们应早期发现和诊断真菌感染,提高真菌测验水平,发现伴有细菌混合感染的应做药敏实验,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控制真菌侵入途径,增强免疫力。

3.2完善呼吸内科质量管理:老年人住院一般来说,陪护多,探视多,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室内飞沫间的传播难以控制而造成反复感染,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可能性。因此要完善呼吸内科质量管理,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探视时间,对病房出入人员要进行严格管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严格执行陪护制度,从而达到预防老年患者发生感染的目的,同时还要做好通风和空气消毒等工作。

3.3严格控制抗菌素的应用:过多使用抗菌素是造成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医院管理中必须严格控制抗菌素的应用范围和用量,防止和减少耐药菌感染,在感染疾病中,要严格按照病人的实际情况展开病原学检查并依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避免滥用抗生素所致菌群失调的现象;尽量缩短用药时间,避免扰乱和破坏患者的正常防御机制,以增强老年患者的免疫力。

3.4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力度: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任何不适都应积极关心,要能做到及时处理,还要注意对患者的态度。在日常治疗中注意细节操作,比如对反应迟钝者不能性急,对言语罗嗦者要有一定耐心,不要任意打断其话题,而应该耐心静听,恰当地结束谈话。对于老年患者应给于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要尊重患者,积极主动与这类患者交谈,耐心解答问题,并经常给于鼓励和支持,使患者重新树立起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与健康状况,这样,对患者的治疗和感染的预防都有一定作用。

3.5善于稳定患者的情绪,保证患者正常的睡眠。老年患者住院考虑的问题较多,如担心自己的病情是否严重,能否治愈,愈后如何,从而影响睡眠。护士就必须做到有问必答,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睡眠质量,并针对病情加以解释和安慰。在治疗期间,对老年患者,切不可讲其“古怪”、“难缠”、“没事找事”而不加理睬,必须耐心解释,护理人员要细心、耐心、尽心,使患者化担心、疑心为舒心、安心。

3.6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要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和预防各种慢性疾病,并提供具体指数。如介绍有关的保健知识、可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应注意帮助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执行各种治疗、护理及康复活动。

3.7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寻求一种既能有效解决老年人就医问题,又能充分考虑患者经济负担能力的、切实可行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是非常必要的。在临床上,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地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宜的诊疗方案,以避兔因经济负担过重而促使患者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影响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

四、结语

如何有效地降低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内容。健全管理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控和护理力度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在临床工作中应首先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提高机体抵抗力;其次,要严格掌握各种侵袭性操作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坚持消毒隔离制度,给于患者适当的心理治疗,提高治疗和预防的效率,可减少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许颖颖,张春红,李文峰等.呼吸内科330份病历抗生素使用的调查分析[J].海峡药学,2004(4).

[2]梁宗安.华酉医院呼吸内科[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7(2).

[3]蒋兀菊,张学伟,杨红芳.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的应用体会[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01(2).

[4]李秀,白如瑾,温和.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1(3).

篇(4)

[摘要] 老年人由于年龄增大,身体情况大不如前,细胞活力明显下降,胃粘膜功能退化,更容易患上消化道溃疡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本文通过对112例患有消化道溃疡疾病的老年人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老年人患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症状不明显,并发症多,愈合康复难度大等。并介绍消化道溃疡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养成良好作息,及时治疗基础性疾病等措施降低消化道溃疡出现的概率,保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

关键词 ] 老年人;消化道溃疡;临床表现;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144-02

[作者简介] 刘健(1969-),女,河北唐山人,本科,政治部第四干休所门诊部,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老年疾病及保健医学。

消化道溃疡是一种常见病,人群中老人的发病率特别高,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也加剧了这一疾病的发病概率。一般来说,60岁以上的老人患有消化道溃疡疾病十分普遍,具体来说,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各项功能开始下降,胃肠道功能下降的尤其明显,胃肠道黏膜逐渐衰退,直接导致胃粘膜区域的供血量减少。由于胃粘膜长期接触各种细菌,供血量的减少造成了胃粘膜容易受到病菌感染,进而引发消化道溃疡。除此之外,老年人身体健康情况不佳,长期服用各种药物也容易导致消化道溃疡。为了加深对此种疾病的研究和认识,针对从2009年4月—2013年6月该院治疗的112例老年人消化道溃疡患者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料信息

112例胃溃疡患者中,男患者有84例,女患者有28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67岁。在112例患者之中,有94例患者出现腹部不适症状,腹部胀痛有52例,节奏性的腹痛患者23例,还有一些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症状,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患有消化道溃疡的老人中,胃溃疡患者有68例,占总人数的61%;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32例,占总人数的28%;复合性溃疡患者有12例,占总人数的11%;高胃溃疡患者11例,占总人数的9%;幽门螺杆菌患者有52例,占总人数的46%。

2 消化道溃疡的临床特点

老年人身体功能逐渐衰退,种种原因导致消化道溃疡,经过长期的调查分析,老年人消化道溃疡有以下几方面的临床特点。

①临床症状不明显。这也是导致老年人消化道溃疡致死的原因之一,由于此种疾病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引起误诊,耽误了治疗的最好时间。国内报道的该病致死率大概在10%~29%之间,国外报道的该病致死率为25%~38%[6]。患有消化道溃疡的老年人超过一半缺乏此种疾病最典型的上腹部疼痛症状,甚至有一部分完全没有疼痛,资料中显示,发病老年人中具有典型症状的只有23例,这种结果与目前的研究分析基本一致。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年人身体各项功能退化,神经感觉相对更加迟钝,在痛感上感受不深,而且由于老年人其他疾病症状的掩盖,上腹部疼痛的症状显得更加轻微,有时甚至可能会误诊成心肺问题。老年人患有此病常常由于药物服用过多导致,老年人胃粘膜功能衰退,药物的使用不慎很容易引起消化道溃疡疾病。

②老年人消化道溃疡疾病的并发症多。消化道溃疡最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是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幽门不全梗阻,这一点在老年人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其中的消化道穿孔是十分严重的并发症,由于患者缺乏溃疡病常见的症状,急腹症表现得也不够明显,很容易造成误诊,耽误治疗时机,进而引起更多的疾病。老年人身体各个器官的机能都在逐渐退化,身体适应能力更是急剧下降,消化道溃疡常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脑等重要器官并发症,而且容易出现贫血等症状,种种并发症的存在也加剧了疾病的诊断难度。统计资料显示,患有消化道溃疡的老年人中超过60%心电图诊断异常,2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等疾病。

③老年人消化道溃疡中胃溃疡出现的概率最大,而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增大。患有消化道溃疡的老年人中,巨大溃疡经常出现,超过2 cm的溃疡十分常见。其原因主要在于,老年人胃动脉逐渐硬化,供血量减少,胃粘膜容易萎缩缺血,抵抗溃疡的能力降低。而且老年人的胃部功能下降,胃肠的蠕动力降低,长期的食物淤积无法笑话,也刺激了胃激素的增加,提高了胃溃疡的概率。同时老年人还经常患有不同程度的肺部疾病,肺部功能衰退,缺氧时胃壁的血管收缩明显,胃黏膜抵抗能力不足,呼吸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促进胃酸的分泌,也加剧了胃溃疡的形成。还有一些老年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炎药物,这些药物不同程度上对胃粘膜造成了损伤,也增大了胃溃疡的可能性。老年人由于胃粘膜萎缩,对外界适应能力不强,在进行胃镜诊断时也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动作轻柔,避免由于未经诊断造成病情恶化。

④老年人消化道溃疡愈合难度大。研究结果表明,在进行消化道溃疡治疗时,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老年人的治愈率明显比年轻人的低。这主要由于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胃粘膜功能不足,抵抗力和自身的适应力都明显比年轻人差,胃粘膜的供血量减少,细胞活力下降,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身体各项组织功能恢复功能也下降,再加上种种并发症和其他疾病的影响,老年人的消化道溃疡愈合较为困难。

3 消化道溃疡的影响因素

①年龄:随年龄增长,老年消化性溃疡发病率越发普遍和严重, 持续退化的消化道生理及功能:胃动脉硬化,胃黏膜萎缩变薄,黏膜重碳酸盐分泌减少,胃黏膜上皮更新率降低,血流减少;食物由于胃蠕动功能减退而易于淤积致相对亢进的胃肠激素分泌。

②烟酒嗜好:吸烟能降低幽门括约肌张力引起胆汁反流,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氢盐,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机会增加,还能使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并对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造成一定影响;胃黏膜可由酒精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造成损伤,多方面,多阶段的使胃黏膜的保护机制降低。

③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目前认为消化性溃疡的首要原因为Hp感染,甚至有人提出无Hp无溃疡的观点。资料显示随年龄增长,Hp感染率会随之增高,十二指肠溃90%以上存在幽门螺杆菌,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使胃癌的风险增加。

④广泛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ASIDS):由于老年人合并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病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经常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此类药物多系弱酸脂溶性药物,对胃黏膜屏障能直接穿过,导致H+逆向扩散,造成黏膜损伤;另一方面该类药物使环氧化酶活性得到抑制,从而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与分泌得到抑制,使黏膜的保护机制削弱。

⑤病症多发:各种慢性病随年龄增高而增加或加重,且老年人各脏器功能衰退,伴随着慢性病治疗的多种药物如抗凝药,双磷酸盐类 选择性 羟色氨摄取抑制剂(SS—RIs)等药物进一步促进消化道机能的减退,同时增加了消化性溃疡发生的风险。

⑥身心因素:溃疡的发生与恐惧程度及慢性生活应激事件明显相关,影响溃疡的复发和愈合。老年人群特有的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植物神经功能由于长期的持续心理压力易造成紊乱,导致胃肠平滑肌和血管痉挛局部组织营养障碍,使胃肠黏膜抵抗力下降,是形成溃疡病的基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还可引起胃肠道分泌亢进,长期作用于保护机制下降的胃十二指肠黏膜而形成溃疡。

4 老年人消化道溃疡的预防措施

①改变生活习惯,养成健康作息。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身体健康情况逐渐下降,身体各项功能也趋于退化。针对这种情况,患有消化道的概率明显增加,应该对老年人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加强老年人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对一些生活没有规律的老年人应该及时劝阻,帮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决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形成健康的作息规律。同时也应该进行定期的科普讲座,帮助老年人了解消化道溃疡的基本特点和疾病形成原因,引起老年人对这一疾病的重视,再出现相应的状况和病理特征时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②建立老年人社区,组织身体锻炼。社区中应该针对老年人建立特定的管理组织,定期组织老年人进行身体锻炼。良好的身体情况不仅仅能够减少消化道溃疡出现的概率,也有助于避免其他疾病的出现,同时通过参加老年社区活动,老年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能起到舒畅身心的作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了解老年人的心里所想,定期与老年人进行沟通交流,避免老年人由于心理问题引发身体疾病。

③及时治疗基础疾病。老年人身体健康情况普遍不好,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十分普遍,这些疾病容易引起并发症,导致消化道溃疡的出现。因此应该对老年人的基础疾病进行及时的治疗,防止疾病恶化,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服用一些刺激性药物,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更要避免,一旦出现消化道疾病,应该及时诊断治疗,防止疾病复发。

5 思考与体会

①重视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临床表现上,老年患有消化性溃疡常常不会表现出典型的腹痛症状,因此在进行诊断时,治疗医师应该对老年人多加注意,有些此病患者可出现胸闷、食欲不振、贫血等症状,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在遇到老年人出现类似症状时要及时让其进行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检查,以明确病情。及时的诊断能够确保老年人得到最为准确的治疗,减少误诊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②合理用药治疗老年人消化性溃疡。老年人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故应合理选用药物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上主张使用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使用此疗法时要嘱咐患者坚持按疗程用药。由于老年人的消化性溃疡常常引起其他疾病,而且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好,很多老年人都有长期服用药物的经历,在进行消化道溃疡的治疗时,应该注意其他药物的服用,对于一些刺激胃粘膜的药物,服用时要更加慎重,避免多种药物的相互作用给老年人身体带来更多的危害。

③重视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护理工作。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如年轻人,基本上每个老年人的都会患有多种疾病,在进行消化性溃疡治疗的同时,也要服用其他药物或者接受其他的治疗,长期的疾病缠身会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很不利的影响。因此应该对老年人进行定期的沟通和护理,开导老年人,帮助养成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工作,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性。

6 结语

老年人身体情况逐渐退化,细胞活力明显下降,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消化道溃疡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经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对老年人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通过了解消化道疾病的基本临床特点,能够帮助治疗医师在诊断时留意老年人是否患有此种疾病,并及时提出合适的诊断方法。消化道溃疡的常常会伴随许多并发症,因此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加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服用刺激胃粘膜的药物,定期的锻炼身体,能够降低消化道溃疡出现的概率,减少疾病的折磨。

[

参考文献]

[1]江太发.老年人消化道溃疡可引发贫血[J].山西老年,2013(12):61.

[2]杨丰木.社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特点与预防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8):68.

[3]费宏艳.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27):469-470.

[4]郑敏.幽门螺杆菌所致复发性口腔溃疡与消化道溃疡相关性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3(9):135-136.

篇(5)

【中图分类号】R1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33-1

20世纪60年代后,我国兴建了各种福利机构,对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无保老人、弃婴等进行不同形式的收养活动,体现了我国的文明和进步。我市老年护理院创建于2000年10月,8年来共收治老人1086人,为进一步了解老人的躯体及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现调查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全部是我市2000年10月创办首家老年护理院以来的院民,排除家庭护理的老人及县级敬老院的老人,共调查1086人,最大104岁,最小14岁(先天病儿代养)。其中男性432人,女性574人。

1.2方法采用一般健康问卷、老年人临床评定量表、生活满意度指数(A)、个体心理护理及集体心理护理。

2结果

2.1一般资料

1086人中,自愿进住老年护理院占60%,被动进住占40%;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占40%,部分能自理占50%,能自理占10%;对老年护理院生活完全满意占40%,基本满意占60%,不太满意占10%。

2.2躯体疾病及心理问题

进院前后均有各种躯体疾病占98%,其中高血压脑血管病占60%,冠心病占30%,糖尿病占6%,外伤丧失功能占4%。

老人性格内向占40%,外向占60%,轻重失眠症占30%,兴奋、话多占30%,焦虑紧张占20%,情绪不稳占10%,骂人打人占10%,话少懒散占10%,老年痴呆、植物人占2%。

3心理护理方案

老年人住院后,根据医生不同的临床诊断,除给予医疗护理、生活护理外,重点给予心理护理,方法如下:

3.1集体心理护理

由护士长负责,责任护士组织,每周两次,讲解包括老人躯体疾病知识、康复知识、养生知识等内容,帮助老年人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促进康复进度。

3.2个体心理护理

针对老年人心理特点由专业护士对病人进行个体心理疏导,耐心与病人进行沟通,倾听病人内心感受,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勇气及信心,心情愉快地安度晚年。

3.3对被动住院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及时做好病人家属和亲朋好友的工作,多来探望,支持和关爱老年人,保持家庭关系和谐。

4讨论

4.1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学习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已成为家庭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是老人主动或被动进住护理院的主要原因。从建院8年来,每年进住院民人数可知,老人对护理院养老的认识明显提高。且女性多于男性,这与女性比男性长寿5到10年有关。老人生活满意度取决于家庭状况、生活条件,家居农村的老人进院前家庭生活较差,对目前生活状态很满意;家居城市的老人进院前生活条件富裕,对目前生活状态不太满意。

4.2从调查结果看,患脑血管病占第一,心血管疾病占第二,糖尿病占第三,其他外伤、风湿病次之,这符合我国目前的疾病谱,也是直接导致老人躯体残疾和影响生活功能的大问题。

4.3老人心理问题不容乐观,调查结果分如下几类。

4.3.1老人失眠症

各种躯体疾病均能引起老人出现轻重不同的失眠表现。特点多为入睡困难或早醒,也有白天嗜睡,晚上难眠,一般不响情绪及进食。

4.3.2焦虑状态

多见于躯体疾病和刚进院对环境不熟悉的老人,整日担心害怕、紧张焦虑,情绪难以稳定。

4.3.3抑郁状态

多见于被动进院老人,由于脱离亲人照顾及家庭环境,无朋友交流机会,他们有一种伤心感、无用感和被遗弃感,从而产生孤独、失落、消沉、抑郁,经常话少无笑脸,重则出现悲观、厌世情绪,甚至出现出走、自杀。

4.3.4兴奋状态

老人多有怀旧心理和不服老心理,近记忆力差,远记忆力尚好,对年轻时做过的事情总是念念不忘,对人说起来兴奋不已,嗦、唠叨,也有脾气变得暴躁、易怒、骂人打人。

4.3.5老年痴呆症

由于年龄和躯体疾病,使部分老人过着木僵、植物人、痴呆的生活,给护理、生活照料带来极大困难。

5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系统的心理护理能提高老年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增强医护患沟通,和谐人际关系,提高老年人住院满意度。增强其日常生活的能力、控制力,缓解老年人的紧张焦虑、抑郁恐怖情绪,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老人护理院是个社会大家庭,针对在院老人,除做好医疗护理、生活保障外,心理护理显得特别重要。呼吁全社会都应献出一片爱心,关心老年人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使他们安度晚年。

篇(6)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a)-172-02

老年人抑郁症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和心理疾病。抑郁症大都在60岁以后发病,国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发病率为1.57%[1]。老年人抑郁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由于抑郁是长期情绪低落的结果,因而很容易引发心肌梗死、高血压、冠心病和癌症等身体疾病。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老年性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老年人抑郁症的患病率也相应增高,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对于该病的治疗,大多主张采取有效的整体护理干预措施[2]。我院2006年2月~2009年6月对60例确诊的老年抑郁症患者设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针对病因进行有效的整体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进行临床观察, 所有患者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病情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其结论是,对老年抑郁症患者针对病因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使病情明显好转。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2月~2009年6月对6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治疗,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60~70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干预及患者心理进行个体疏导。

1.2诊断与评价方法

临床诊断依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修订本[3](CCMD3),患者情绪低落和失去兴趣,食欲减退或增加,失眠或嗜睡,常产生无用感或负疚感,思维和注意力下降以及反复出现的自杀念头等症状。治疗前后6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Zung量表评分,按治疗先后Zung评分改变率作为评价指标,分为基本痊愈(>75%),显效(51%~75%),好转(25%~50%),无效(

1.3老年抑郁症的病因

老年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的精神疾病,其发病原因错综复杂,其中75%的病例都是由生理、社会与心理因素引起的。

1.3.1生理因素。老年人的各种身体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及癌症等,都可能继发抑郁症。还有许多患慢性病的老人,由于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易引起抑郁症。此外,抑郁症患者的家庭成员的患病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其子女的发病率也高,说明此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

1.3.2社会与心理因素。老年人退休后对于角色转变在心理上常常出现不适应,如职业生涯的结束、生活节奏放慢、经济收入减少等,巨大的落差会产生失落感,导致情绪低落。另外,交往圈子变窄、人际互动减少、缺乏情感支持,也是导致老年抑郁的常见病因。亲友的离世,特别是配偶的去世往往对老年人形成较大的精神创伤,容易诱发抑郁症。

1.3.3性格因素。老年抑郁症的发生与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性格比较开朗、直爽、热情的人,患病率较低,而性格过于内向或平时过于好强的人易患抑郁症。这些老年人在身体出现不适或慢性病久治不愈时会变得心情沉闷,或恐惧死亡,或担心成为家人累赘,从而形成一种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压力引起抑郁。

1.4针对病因进行整体心理护理干预

1.4.1 帮助老年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克服自己的性格缺陷,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鼓励患者培养兴趣与爱好,扩大人际交往,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其次,因为老年人有很多生理疾病,所以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不可治愈的疾病也要设法减轻其痛苦。尽快让他们走出悲伤的情绪。儿女们对丧偶的老人应多关心、体贴,条件允许的可以考虑再婚,对缓解老年人抑郁心理有很大的帮助。

1.4.2抑郁症患者大多以负性情绪增强为表现,思维、感觉、动作迟缓。照料这样的患者,侧重以下心理护理进行心理干预治疗。①患者在寻求心理治疗前的处境是无人理解、无处诉说的。因此医护人员要关心,富有同情心,安静地倾听,切忌催促患者回答问题。有时也可采取沉默的方式陪伴患者,使其感到更有安全感。②抑郁症患者常常有低自尊、悲哀、愤怒、否定、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障碍,对家人的关心、爱护不理解,对照顾者充满敌意,常表现出厌烦、拒绝、不满等特征。因此,照顾患者时须充分理解和同情患者,以和善、真诚、支持、理解的态度,鼓励并陪伴患者共同度过难关。

1.4.3协助患者料理家务及个人卫生。由于患者生活懒散、被动、缺乏兴趣和低自尊,常对自己的卫生及生活漠不关心。此时,家人应耐心地引导、督促、鼓励和协助患者饮食、洗澡、剪指(趾)甲、理发、刮胡须、更换衣物等。当然,这些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尽可能鼓励患者自己完成,以免助长患者的依赖性和强化患者的无能感。

1.4.4抑郁症患者常因焦虑、烦躁、心境不快而产生睡眠障碍。在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时,尽量不让患者白天卧床休息,要鼓励患者多做户外活动。对入睡困难或早醒者,可按医嘱给予帮助睡眠的口服药物。另外,要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睡眠环境,以促进患者入眠。

1.4.5适当锻炼与参加集体活动。鼓励患者适当锻炼,做一些健身操和瑜伽的动作。陪伴和鼓励患者多参与户外集体活动。可提供简单、易完成、患者感兴趣的活动让其参与,也可先安排患者参加团体活动,逐渐培养其兴趣,最终使患者能积极主动参与并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和满足感。对患者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赞扬和肯定,使其获得自信和自尊。

1.4.6其他方法。心理音乐治疗是现代医学模式转移过程中,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物理学、美学等学科交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美好的音乐能促使人的感情得以宣泄,情感得以抒发,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胃肠蠕动及消化腺体分泌,加强新陈代谢活动及提高免疫抗病能力,从而消除郁闷情绪,心绪安定,胸襟开阔,益于身体健康。让患者自己寻找快乐,看书、养花、画画等,可很好地分散注意力,避免不良情绪的干扰。

2结果

6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6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例)

与对照组比较,*P

从临床观察得出,护理干预组患者抑郁症状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通过对患者病因的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老年人心理功能的整体水平,增强老年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不但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率,对促进老年抑郁症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欣.老年抑郁症的治疗[J].中国处方药,2003,(2):20.

[2]张明园.精神科量表评定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436.

[3]黄垦,周爱花.运用护理程序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护理,2004,10(4):347.

篇(7)

老年人容易患肺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延误诊断,延长治疗。为了进一步认识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治疗和护理水平,我们对近3年收治的老年肺炎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通过对老年肺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由于老年人适应能力低,所以临床症状常不典型,老年患者中85%出现咳嗽,72.5%出现咯痰,60.2%出现痰液粘稠,不易咳出,50.7%出现发热,10.6%出现胸痛,但除发热、胸痛发病率较低外,其他症状较明显。

123例老年肺炎患者均为我科2001年3月―2004年5月收治的住院病人,均符合肺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08例,女15例,年龄65-81岁,除2例死于呼吸衰竭外,其余均好转出院。

老年患者中117例(95%)伴有基础疾病,以冠心病最多(47例),其次为高血压病(4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8例),陈旧性或急性血管疾病(17例),慢性支气管炎(12例),支气管哮喘(7例),糖尿病(7例),恶性肿瘤(3例)。

2 临床护理

2.1 热情接待病人,为病人创造一个整齐、干净、肃静的病室,病室湿度为60%-70%,温度为20-24℃为宜。

2.2 吸氧 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基础肺功能差,多数对缺氧不敏感,慢性缺氧易造成呼吸衰竭,呼吸困难、紫绀,曾患有肺心病病人吸氧,一般主张氧流量为2L/min,氧浓度为29%持续吸入,等症状改善后改为每日吸氧6―8h。

2.3 促进有效排痰 因老年人体弱多病,营养不良,呼吸肌疲劳,使有效排痰能力降低,由于胃肠功能减弱进食进水量少,呼吸频速导致失水增多,使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因此指导患者正确排痰方法尤为重要,促进有效排痰,鼓励病人多饮水(少量多次,每次约60ml,30min饮水1次),并给予静脉补液,同时配合超声雾化吸入化痰消炎药物等。要让患者经常变换、拍背,通过叩击震动病人背部,间接地使附着在肺泡周围及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但切忌用力过猛,否则会造成肋骨骨折,肺泡破裂等意外发生。

2.4 心理护理 经过看望病人,多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鼓励和安慰病人,让病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切忌紧张、焦虑和悲伤。因为一切过激的心理反应,均可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血浆儿茶酚胺含量升高,使自身血管收缩,大量血液转移到肺循环内,肺血容量急剧增加,使肺的顺应性降低,呼吸困难加重,痰液不易排出,使肺炎加重。要求护士在护理操作时要做好到稳、准、冷、轻,增加患者对我们的信赖感,以消除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

2.5 健康指导 预防老年性肺炎很关键,北方的冬季是老年肺炎发病率最高的季节,所以老年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受凉感冒,如患者上呼吸道感染要及时彻底地进行抗感染治疗,以防发展成肺炎,患慢性病尤其是是合并呼吸道疾病的老年人,要积极治疗,还可以定期注射肺炎疫苗,另外老年人应适量合理地锻炼身体,使机体逐渐适应天气冷热变化,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日多吃一些营养高,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以利痰液稀释排出,不吸烟、不酗酒,尽量少去人声嘈杂、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

3 总结

肺炎系肺实质性急性炎症,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由于老年人全身反应能力差,肺炎常无典型症状,发病比较隐蔽,一般没有发热、咳嗽、胸痛、畏寒等肺炎的主要症状,因而使诊断困难,因此,老年性肺炎的发现和诊断非常重要,这需要病人,特别是病人家属多了解老年性肺炎的常识。另一方面,医生的明确诊断要以X线胸片为主要依据,在护理上只要我们护理人员参与家属配合,根据患者不同症状,给予不同的护理,使老年肺炎早期康复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篇(8)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对老年期疾病的影响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老人比例如果超过10%就算老龄化社会。1982年还是壮年型国家的中国,在2000年就已经宣告进入老龄化社会。西方国家从青壮年步入老龄化,大多数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然过程,其中,法国130年,瑞典85年,澳大利亚和美国79年左右。然而我国只用了不到18年,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00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69 亿,占总人口的13%;且正以平均每年3.3%的速度增长,2050年将达到4亿,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5%,即每4个人中有1个老年人,这比英、法、德、意、日五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是全球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其影响甚为广泛而深刻,是对全社会经济、文化、家庭、健康和医疗保健等各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我国老龄化的特点是“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到1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1000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老年人口的病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地高于其他年龄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人口死亡年龄构成近40年来有相当深刻的变化,1955年40%的死亡人口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21%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到了1995年,死亡人口发生在5岁以下降至21%,而65岁以上升至43%;预计到2025年,5岁以下将只占总死亡人口的8%,而65岁以上则将上升至63%,充分说明老年人口同时是脆弱的人群,可见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任务之艰巨。

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目前超过1500万,比五个新西兰的人口还要多;我国的残疾老人目前有4500万,已经相当于一个韩国;我国老年痴呆症患者目前约有600万到700万,远远超出新加坡的人口总和。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体人群的3.2倍,伤残率是3.6倍。由于老年人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多,患病时间长,因而就诊率及住院率均高,住院时间长,占床位的比例增加,医疗费用高。统计显示,占社会人口13%的老年人,消耗了近80%的总医疗费用。据统计,60岁以下病人平均住院费用为7471元,老年人则为12679元,是前者的1.7倍。因此是一个重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2 老年期疾病的特点

老年人群是一个特殊的人群,由于人的老化,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都发生一系列变化,其疾病发生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使老年人患病的表现和处理方法与中青年的情况不尽相同,老年病的诊断、治疗均有其特殊性。尤其是老年人常常可同时合并存在几个系统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老慢支、肺气肿、骨质疏松症可同时发生在一个老人身上。另外老年人肿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老年病在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和预防上与年轻人存在较大差别,其特点主要表现为:①多病共存,一般老年人均患有2~3种慢性病,据我科统计,在住院的老年患者中85%同时患3种主要疾病,50%同时患4种以上主要疾病;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慢性病数为4.3种,75岁以上为5.9种,我科一位84岁的女性高龄患者有14个诊断。②发病缓慢,老年病多属慢性退行性疾病,有时生理变化与病理变化很难区分,一般早期变化缓慢,容易误认为老年生理变化,如有些老年人智力减退,动作不灵、肢体发僵,以为是人老的变化,后来发现是早期帕金森病;有些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初期症状也不明显,常常是经过一段时期后才发现。③临床表现不典型,如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差,发热反应较一般人低,甚至有些严重的感染,如:肺炎、肾盂肾炎,在一般人可发生高热,而老年人体温不升;老年人痛觉不敏感,一般人剧痛的疾患有些在老年人反应很小,如急性心肌梗死在老年人可能只有一些不适感。特别是有些老年人患病常先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有的老年人患心脏病时,首发症状是昏厥,有些严重肺部感染主要表现嗜睡;④发病诱因与年轻人有时不同,如心肌梗死的诱因在老年人不一定是运动过量,在情绪激动或饮食不当时也可诱发;⑤容易发生并发症或出现脏器功能衰竭,在老年病治疗别强调早期活动,尽量减少卧床时间,康复医疗在老年病的治疗上尤为重要;⑥药物治疗易出现不良反应,老年人用药剂量要适当减少,对可用可不用的药物最好不用。有些药如巴比妥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易导致低体温,洋地黄类药物易出现中毒反应,对肝肾功能影响大的药物更要慎用。因老年人多病共存,所以同时服用药物的种类也很多。据统计,老年病人服药5种以下10%~20%会产生不良反应,服药5~9种80%会产生不良反应,服药10~15种100%会产生不良反应。

据统计,老年人主要慢性病构成中,心脏病占13%,脑血管病占7%,高血压占15%,老慢支占13%,骨关节病占14%,消化系病占11%,糖尿病占3%,眼疾患为5%,其他为19%。关于老年人的死因,据全国13省市的统计,前四位是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肿及呼吸系统疾病。

老年医学(Geriatrics)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是关系到老年人的临床、预防、治疗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主要研究导致老年人病残或死亡的多发病、常见病。老年病除了与儿科及产科无关外,与其他临床各专科都有密切联系,主要包括以下三类:①老年特有的疾病:如老年期痴呆、帕金森病、前列腺肥大、老年性骨关节病等;②老年人多发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肺炎、肺心病、骨质疏松等;③老年人和非老年人都可见的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胆石症等。老年医学的目标是防治老年疾病,提高健康预期寿命;对生命的最后阶段提供系统的医疗和社会支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持老年人身心健康。老年医学的首要任务是利用基础医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相应知识和手段,探索病因;指导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干预;通过对老年人进行定期体检和宣传教育,及时有效地提供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来降低老年人群体中常见、多发疾病的患病率。因此,开展老年医学工作,要更新理念,强调以健康为中心的积极健康促进观念,并以此代替既往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被动等待病人上门的思维定式。

3 对老年内科疾病应进行综合治疗

老年病的内科治疗应该从老年患者的特点出发,把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作为治疗目标,要考虑到方便老年人就诊及提供住院的便利,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延长老年人的生命。若在专业上分科过细,则对老年病的治疗不利。对待老年内科疾病,更全面地分析才能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手段,既要治疗“疾病”,更要关注“生命质量”。老年医学更注重“人”,而非只注重“病”,需要多学科合作的整体治疗模式,简单的专科整合不是老年医学科。近年来,针对个别脏器的诊疗手段越来越细化,但用在老年病治疗时采用过多过细的专科医疗未必就好,因为这种治疗手段可能对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缺乏益处。老年人往往是多种慢性疾病缠身,由于衰老而发生的多脏器的功能减退是不可逆的。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具体情况,不可一概而论。老年病人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相同的年龄、同样的诊断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个体化治疗是特别要强调的。例如,一个长期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因高血压可导致的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疾病,患者除了有冠样硬化,往往同时存在脑动脉硬化,如果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时硝酸甘油用量过大或静滴速度过快,导致血压下降过快,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脑梗死,这些都不是理论上的空谈,是血的教训。

前面已叙述,老年患者多种慢性病共存,用药数量、品种比年轻人显著增多。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已经低下,多种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不一定产生医生所希望的疗效。老年人用药副作用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力降低、服药品种多少、用药时间长短有关,肝脏的解毒功能、肾脏的排泄功能都是在用药前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老年患者因用药种类较多,要做好详细的用药记录,医生要熟知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副作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用药,短期用药能达到治疗目的就不要长期用药。

4 老年病科可对老年疾病进行全面整体的治疗

老年人由于年龄关系,常常同时患有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神经精神等多系统的疾病,如果分科看病,就可能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建议老年人初诊最好先到老年科。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4.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增长,机体出现一系列衰退性的变化。故老年人需要安全、饮食、运动、自我保健全方位的健康知识,而老年病专业人员是老年人得到全方位健康知识的基本保障。

4.2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老年人精神活动能力减弱,如记忆力下降、孤独、抑郁、多疑、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等。这时老年病专业人员的耐心、热心和良好的沟通技巧是有效加强情感沟通的桥梁。

4.3 老年人患病的特点:

4.3.1 发病缓慢、临床表现不典型:由于老年人感受性的降低,往往疾病已经较为严重,却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临床表现。老年病专业人员善于观察老年人的病情变化,可以准确评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为及早诊断提供依据,避免延误诊治。

4.3.2 多种疾病同时存在:约有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故治疗老年病要综合考虑影响老年人健康转归的各种因素,制定全面的治疗护理计划。

4.3.3 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老年病人免疫力低,抗病与修复能力差,致病程长、恢复慢,而经验丰富的老年病科专业人员会特别注意观察病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护理目标,协助老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篇(9)

未富先老的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人口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未富”的背景下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2亿以上,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5,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中的高龄化趋势也日益明显,预计到2040年,8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0.56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快,具有突发性,超前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这将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注老年人的健康,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已经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闹中取静的老年病区

走进广外医院的老年病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迎春的杜鹃和午后晒太阳的老人们,一幅悠然怡静图,和宣武门外的车水马龙宛若两个世界。

在这里住院的大都是一些高龄老人和一些慢性病、脑血管病意外后恢复期的病人,其体质与体力日渐衰弱,生活不能自理,加之家庭的空巢化,使他们迫切需要生活及医疗方面的照顾。记者了解到,一些八九十岁长期卧床的老人,来院时得了很严重的褥疮,在病区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很快痊愈,并且在住院病人中无一例褥疮发生。

走进干净、清新的病房,老人们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说在这里住得高兴,生活得好。负责该老年病区的业务副院长张芳介绍说,老年人有着不同的求医特点。首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心理需求决定了老年人求医的频繁性。另外,随着老年人社会活动的减少,不少因孤独而产生精神心理疾病。身心同时患病,造成精神和行为障碍。其次,老年人医疗需求的多样性,如预防性体检、身心疾病的诊治、慢性病和伤残的疗养康复医疗、慢性病的医疗保健防护等。再次,老年人求医的社会因素,如紧张的交通、拥挤的就医环境、身边无子女等,看病难仍是老年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2001年广外医院与原老年病医院合并转建为宣武区老年病医院后,根据老年病人的特点,改善老年人的就医环境,做到配套设施无障碍,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对老年人实行优先就诊、优先出诊、优先建立家庭病床的“三优先”服务,同时初步建立了老年人家庭医疗与急救的呼叫信息服务网络及老年健康与疾病防治的网络组织。经过几年的发展,广外医院的老年病区初步形成了集医疗、康复、护理、颐养的多元化服务,心脑血管、神经、呼吸、消化、泌尿等多学科的小综合大专科的发展模式。

一套有效的治疗体系

我国现有的医院大多数属于综合医院,在功能上不符合老年人就诊的需要,缺乏治疗老年慢性病的护理机构、康复机构、晚期病人的临终关怀机构,布局也欠合理,远远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七年来,广外医院在开展老年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针对老年人的治疗体系。在广外地区,无论在临床方面、科研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受到老百姓的信赖与欢迎。

该病区目前共有床位100张,但病床使用率都在90%以上,病人的来源基本上是三级医院急性期过后和一级医院没有条件治疗的病人,对老年病的治疗也因人而异。

老年病区进一步扩大了老年病种的治疗范围,如完善心脑血管、呼吸、消化、肾科等二级学科的建设,针对老年人发病的特点,病区突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骨性关节病、颈肩腰腿痛、白内障、青光眼、更年期综合征候群等进行综合的诊断治疗,具备了多学科的治疗能力。

根据临床工作的需要,积极开展新的诊断治疗技术。如C14呼气实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的临床应用,经颅超声、腔内和小器官超声诊断技术的应用,骨密度检测诊断,血液透析中心的建设等,使诊断治疗的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建立了一支能够实施急诊、急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响应,多学科、多专业联合作战的医疗救治队伍,并多次对诸如急性心肌梗死、中毒、机械性窒息、创伤性休克等病人实施了成功抢救。

广外医院还在北京市率先启动了三级康复医疗网,即宣武医院――宣武区老年病医院――社区家庭的康复网络体系,脑血管病急性期的治疗与康复在宣武医院实施,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工作在广外医院实施。

利用了教学医院的优势,开展临床教学活动,以教促学,以学带教,教学相长,为老年病专业队伍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采访中,记者还碰到了前来探望病人的家属。他们反映,医护人员不仅替他们照顾好了病人,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还对老年病人实行家庭化、人性化护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广外医院的老年病区从单一的医疗模式逐渐转变成了集医疗、照料看护、保健、康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在北京市的老龄工作会议上,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集体。

人道救助一片爱心

老年卫生服务是一项涉及政府卫生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医疗部门、社区等多部门的系统工程,贯彻落实老年卫生的各方面工作任重而道远。

广外医院以“人道救助,一片爱心”为老年病院的办院宗旨,运用临床医疗、护理、康复、心理和生理护理等手段,实行医疗护理、康复、善终一条龙服务为特色的综合性老年医疗保健服务。老年病区所承担的责任与任务重大而艰巨。

发挥区域老年病防治中心的优势,对区域老年保健和疾病防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环境进行评估,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进行生活指导,对不良生活行为采取干预措施,加强慢病防治和个体管理,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照顾。

建立区域内老年健康服务的规范标准。目前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无论从设备、技术上还是服务、管理上,老年病区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有待提高和规范。

老年人是最不具备支付能力的人群,只有尽快建立健全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制度和补偿方式,特别是对慢性病护理照料的补偿保险,对老年病院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老年人的卫生工作才可以发展得更好。

该病区的郑克平主任认为,为老年服务,无上光荣,他觉得自己肩膀上的担子很重,老年病区在发展中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

首先,不能把老年病院办成看护院。由于老年病人住院时间长,病床周转缓慢,经常出现患者等床的现象,病区医疗用房严重不足,发展空间狭小,急需增加老年病床,以满足病人住院的需求。

篇(10)

老年性焦虑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人到老年,生理和心理状况发生变化,性格逐渐向以自我为中心、顽固、狭隘、多愁以及孤独等方向发展,稍有情绪刺激,就易发生心理失衡而出现焦虑等情绪,还会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人体免疫力下降,疾病也就随之而至。老年性焦虑往往与躯体疾病并存,而且焦虑情绪可加重原有的躯体疾病,甚至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使疾病越来越重。因此,加强老年焦虑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生活质量,在护理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将老年性焦虑患者的心理护理介绍如下:

1老年期主要的心理社会问题

1.1健康状况

老年因机体老化,各种疾病明显增多,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70%以上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而且因患慢性疾病而影响活动能力的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增多。许多老年人有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抑郁、消极情绪等。躯体健康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和心理状态。

1.2退休后的生活方式

职业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人际交往中受尊重的程度密切相关。老年人退休后脱离了工作岗位,他们喜欢回首往事,留恋失去的事业,慨叹交往中受的冷落,痛惜亲友的离别,开始会感到寂寞,无所事事,整天忧心忡忡,出现“退休综合征”。如果老年丧偶,子女又不孝顺,加上疾病缠身,就更容易滋生悲观情绪,须经过一段时间,多数老年人才会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并寻找到新的人生价值。

1.3家庭问题

退休后家庭成为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是否受到尊重,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中,几代人同住的家庭较普遍,大多数老人能得到尊重,并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满意,在组合家庭中,老年人与配偶、子女之间的相互适应及心理协调,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情绪及身心健康。“丧偶、丧子、空巢”等生活事件,也会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带来严重影响。

1.4经济问题

据调查资料表明:经济问题是影响老年人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老年人大部分有独立经济收入:男性95%以上有退休金,女性老人也有40%有退休金,农村老年人多无固定收入,生活水平较低。由经济问题所带来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是影响老年人精神状态的重要因素。

2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

2.1孤独心理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生活变得单调,无所事事,加之患病、住院后环境生疏,人际交往缺乏,家人不能时时陪伴,常会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

2.2焦虑心理

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大多病程长,易反复,他们对治疗和身体康复产生种种疑虑,表现为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焦虑,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反复询问病情和治疗方案,担心医护人员对他们隐瞒病情。

2.3恐惧心理

老年患者,尤其对自己的病情一知半解者,往往自我关注心态严重,在检查和治疗中不合作,担心医生的诊断结果、给予的护理是否合理等。

3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3.1提高心理素质

重视心理护理是预防身心疾病的首要措施。提高老年人的心理素质,切实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通过健康教育使老年人了解有关防病及保健知识,同时加强道德修养,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待人谦和热情、处事心平气和、不易动怒的人,不致产生心理压力。

3.2培养业余爱好

使不良情绪得以尽快好转,当进入角色时,先前的不愉快和烦忧便烟消云散,心理很快恢复到平衡状态。

3.3改善人际关系

保持心情愉快,防止情绪激动引起心理失衡。保持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互助互帮、克服嫉妒心理。

3.4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合理膳食,不吸烟、不酗酒,劳逸结合,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在心理护理中,要注重情志护理和语言护理。因为情志的变化不仅可直接影响心理改变,而且可损伤脏腑。及时调整病人情志,有利于身心疾病痊愈。无论进行躯体护理或心理护理都离不开语言这一表达工具,在心理护理中语言就显得更为重要,但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清晰性和规范性,同时要有针对性、教育性和幽默性,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总之,心理护理适用于任何疾病,贯穿疾病全过程,因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病人,是身心相互作用的整体,易受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科学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生理状况下接受治疗,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郭慧婷,武伟琦.社区老年人生活方式调查与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68-69.

[2]戴淑惠.心身疾病与心理护理[J].现代护理,2003,9(8):53.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43-02

老年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引起内分泌失调,从而导致物质代谢紊乱,出现高血糖、高脂及蛋白质、水与电解质紊乱的代谢病,是最常见的老年内分泌代谢疾病之一,包括60岁以后发生糖尿病的患者以及60岁以前发生糖尿病延续至60岁以后的患者[1]。下一世纪初,发达国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20%左右,我国也将进入老年化社会,老年糖尿病将是21世纪的一个主要健康问题[2]。本文对老年糖尿病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老年糖尿病多是2型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尿,多食,多饮,消瘦)在老年糖尿病中罕见,仅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多数起病隐匿,多数一部分患者因其并发症如视力下降、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冠心病、脑卒中、水肿或蛋白尿、皮肤或外阴瘙痒、肢体麻木、刺痛或其他感觉障碍就诊。少数老年人因高渗性非酮症昏迷而就诊,亦有相当多的患者在常规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而诊断为糖尿病。2型糖尿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在糖尿病前期(葡萄糖调节异常阶段)一般多种异常代谢同时存在(2)病情隐匿,典型症状罕见。(3)餐后血糖升高明显,空腹血糖升高幅度较轻。(4)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多种并发症同时存在,且多数程度严重,致残致死率高。(5)由于合并动脉中样硬化及肾小球硬化,致使肾糖阈增高,尿糖不能反应血糖情况。(6)急性并发症易误诊,病死率高。(7)老年糖尿病可出现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如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多数(约2/3)发病前无糖尿病史或仅有轻度症状。(8)老年人多有脏器功能减退,使用药物明显受限。(9)低血糖症状不典型,且对低血糖耐受性差,有可能出现严重的致死性的低血糖。(10)老年患者对之来哦的顺应性差,认知功能有一定障碍,使用镇静剂的人群比例大,一遇的发生率高,服用多种药物者多见。

2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

2.1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试验当日自0时起禁食,在清晨按1.75/kg口服葡萄糖,最大量不超过75 g,每克加水2。5ml,于3-5分钟服完,在口服前0分和服后60分、120分和180分,分别采血测定血糖和胰岛素浓度。正常人0分钟血糖小于6.2mmol/l,60分钟后血糖小于10.0mmol/l,120分钟后血糖小于7.8mmol/l。有调查表明,老年人DM患病率达12.7%,糖耐量减低患病率高达20.3%。积极开展对DM的筛查及对DM高危人群的普查,有助于检出处于高血糖状态的隐性DM和糖耐量减低患者。目前筛查试验是标准条件下75 g OGTT。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行75 g OGTT时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达52.4%。溶解葡萄糖的水温20~30℃,水量300 ml,加入柠檬酸0.25 g,3~5 min缓慢服下,可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2.2 血糖监测:

DM诊断的确立以血糖为标准。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一直用静脉抽血取血浆(或离心取血清)测血糖,近年来袖珍式快速毛细血管血糖计的应用日趋普遍,这种方法只要操作正确,可以准确反映血糖水平。国外医院内设有专门的DM教员,指导患者正确的使用方法[3]。文献报道:在新诊断的老年DM患者中,若按空腹血糖进行诊断,漏诊率竟超过70.0%。老年人DM多属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体内尚存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空腹血糖可能稍高于正常,甚至正常,但餐后血糖显著增高,因此,诊断老年人DM应注意查餐后血糖。建议对老年常规健康查体时,宜将空腹血糖检测改为餐后血糖检测。

2.3尿糖监测:

尿糖测定是老方法,不十分可靠,但由于测定方法简单、无损伤、价廉,所以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仍一直沿用尿糖测定作为监测DM的一项指标。尿糖定性测定传统的多用班氏还原法,现在有用尿糖试纸法。尿糖定量测定传统法是留取24 h全部尿液,次日混匀送检10 ml,亦有24 h分4次留尿,按比例依次从4段尿标本中采集尿液,混匀送检,其结果与传统法无显著差异,因此,使尿糖定量标本留取法得以简化。

3 老年糖尿病的护理措施:

老年糖尿病的一般治疗于一般糖尿病相同,但应考虑到老年人的特点。在对老年人健康教育时,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听力、视力、认知能力下降的特点,教育对象应扩大到老年患者的家属或陪护人、监护人。具体措施如下:

3.1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治疗DM的基本措施之一,是重要的一环[4]。70%~80%老年人的病情靠限制饮食,增加纤维素饮和适当的轻体力活动即可控制。饮食疗法中最根本是要保证每日必须给予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及矿物质。老年人每日摄取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量于成年人无异;总脂肪的量根据年龄差别稍有差异,无论男女70岁以上老年人为15%-25%。整体饮食护理:1)指导:根据标准体重和活动量估计每日所需总热量,根据年龄、身高、性别查出标准体重,根据老年人标准体重、活动量营养状况计算出1天集体所需总热量。2)合理分配餐次:老年糖尿病病人进餐时间很重要,要定时定量,一般分配为早餐为1/5,午餐和晚餐各为2/5,其中热量一般分配为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60%~70%,蛋白质15%~20%,脂肪30%以下;按照食物成分表可将折为食谱。3)合理安排主食于副食:主食要适当控制、副食要合理搭配,主食提倡用粗粮大米和适量杂粮为主,容易使血糖迅速升高的食物尽量少吃,多食可溶性和非可可溶性纤维。科学食用水果吃水果的时间应在两餐间血糖较低时,不少蔬菜也可替代水果食用。

3.2运动疗法:

通过运动即增加组织热量消耗来达到减少体内热量,减少胰岛素对抗作用,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糖的利用,尤其老年糖尿病患者以肥胖者居多,长期运动对减轻体重、控制血糖、降低血压、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均有好处。通常选择餐后1~1.5小时进行运动,能较好地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此外,有规律地运动有利于恢复心理平衡,消除对疾病的焦虑及精神负担,增加对治疗的信心。具体方法: 1)种类项目选择 选择简单方便,不需特殊设备和投入且有利于长期坚持的项目,如:散步、做操、慢跑、爬楼梯、太极拳等。 2) 运动量及强度 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一般从低强度运动(散步、做操、打太极拳)开始,逐渐进入中强度运动(登山,骑车、跳绳、爬楼等)。3)运动时间 餐后1-2小时开始运动,又起早餐后是运动的最佳时间,因为此时是一天中血糖最高的时间。若晨起吃药后出去运动在回家吃饭容易发生低血糖。患者应尽量长时间大运动量运动,如郊游、爬山后应及时增加进食量,或减少药物剂量。 4)运动频率 应每天坚持运动30-60分钟,每天一次,每周不少于3-4次。

3.3 药物疗法:

按医嘱指导病人用药,告诉病人服药的时间、服药的次数、服药的注意事项。需要注射胰岛素的病人,应教会病人及家属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注射的部位和注射的时间,告诉他们胰岛素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分为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3.3.1口服药物:

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以下五类:磺脲类、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甲基甲胺苯甲酸衍生物。其中磺脲类是治疗老年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但最常见的副作用是低血糖。

3.3.2胰岛素注射:

很多学者建议对配合较好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每天应用一次胰岛素,然而由于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几乎有一半的患者不得不换成每天2-3次的注射。如全日胰岛素总量分2次注射,则总剂量的2/3应在晚餐前皮下注射;如分3次则早餐前剂量应最大(40%)午餐前各30%[5]。1)胰岛素的适应症: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口服药时效(除外不配合、自我关怀差或仅有失效历史)、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应急情况(感染、外伤、手术等)、严重疾病、肝肾功能衰竭、妊娠糖尿病、各种继发性糖尿病(胰腺切除、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增多症等)。2)胰岛素的分类:短效类:普通胰岛素、中性胰岛素、人胰岛素―诺和灵R;中效类:诺和灵N、优必林、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长效类:PZI[6]。3)胰岛素的注射部位:有实验显示,腹部胰岛素吸收最快,其次为上臂、臀部、大腿,因此固定在一个注射部位采用更换注射点的方法可减少胰岛素吸收率的变化。对患者来说腹部较其他部位来说具有可视性,便于操作和护理[7]。

3.4 心理疗法: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因此它的治疗是长期的,应该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需长期用药疾病撑场面的痛苦等应激因素的刺激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8],而现代医学证明,焦虑,易怒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全身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胰高血糖素释放增加,促使病情加重。所以患者要保持乐观情绪,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

指导患者:(1)让患者认识到适当的的运动和饮食的控制是促进和维持健康的需要。(2)指导患者正确测尿糖、血糖及家用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3)保持皮肤清洁,适当护理好腿、足及趾甲,避免感染。(4)以无菌技术正确注射胰岛素,轮换注射部位,准确用药剂量,了解所使用胰岛素的类型、作用时间、强度及高峰期。(5)让患者及家属知道潜在低血糖的表现,如头痛、烦躁不安、多汗、脉细数、语言不清等。患者应随身携带糖果及饼干等食物,以备及时食用。

4 老年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4.1低血糖的护理:

(1)原因:1)由于老年人代谢功能降低,发生低血糖时拮抗调节激素缺陷所致。加之,老年人肾上腺激素β受体兴奋性降低,而微血管病变、植物神经病变等合并症致肾上腺反应缺陷,使胰岛素储备过量,肝糖原储备不足使老年糖尿患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9]。2)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可能同时服用的药物能增强降糖药物的效应。已知磺胺药、H2-受体拮抗药、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可增强降糖药物的作用,可能是诱发低血糖症的原因。3)健康教育不到位:在治疗中出现饮食不当、用药后未按时就餐,应用药物剂量过大或病情减轻后不监测血糖,胰岛素仍未及时调整剂量致低血糖发生。

(2)治疗:1)老年人避免重复使用较强的降糖药物,不强求血糖必须控制在正常范围,可比正常值稍高一点。2) 对出现重症低血糖症的患者,经明确诊断后应给50%葡萄糖液40~60ml静脉注射,酌情重复应用。再给予10%葡萄糖液500~1000ml调节滴速维持血糖水平在6~10mmol/L,直到药物的低血糖效应期消失,同时给予胰高血糖素治疗。发生昏迷者应给予相应的急救处理。

4.2酮症酸中毒的护理:

(1)原因:在胰岛素治疗突然中断或减量时,或者在急性感染、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外伤或手术等情况发生时,体内糖代谢紊乱加重,脂肪分解加快,体内酮体大量增加,超过机体代谢,导致酮体在血液内堆积,使血酮体增加,血酮体的增多使人体血液ph值下降,从而产生酸中毒。

(2)治疗:1)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每千克体重每小时0.1 u持续静脉滴注,首次给予10 u~20 u的负荷量。当血糖低于13.9 mmol/l后改为皮下注射。2)纠正水、电解质及酸中毒 : 补液:开始用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溶液,如心脏正常于开始2 h~4 h快滴1 000 ml~2 000 ml,一般第一天输入3 000 ml~5 000 ml,当血糖下降至13.1 mmol/l时,输入葡萄盐水,治疗一开始即补钾,第一天补钾6 g~10 g;酌量应用碱性药物,如5%碳酸氢钠200 ml~300 ml静脉滴入。

4.3糖尿病足的护理:

(1)原因:糖尿病引起血管神经病变导致下肢异常改变及并发感染引起肢端坏疽,是使糖尿病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和肢端坏疽等症状,严重威胁糖尿病病人的健康并降低其生活质量[10]。

(2)治疗:1)严格控制好糖尿病,包括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单纯的血糖控制并不能完全阻止并发症,只有上述各项指标均达标,才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2)注意足部的卫生,每天进行检查足部,查看是否有擦伤、颜色变化;注意足部的干净与干燥;每天用温水洗脚,注意避免烫伤,洗后用植物油按摩,穿舒适的鞋袜,不穿过紧、不合脚的鞋,注意清除鞋子内的异物;注意修剪趾甲,不要太短过秃;对鸡眼、任何微小的足部损伤或感染都应给予积极的处理;每年到医院进行一次足部全面检查。3)改善下肢的循环,注意足部的保暖和戒烟,保证下肢血液供应充足。吸烟可使血管进一步收缩,是造成下肢坏死的重要原因。4)如果一旦患上此病,就必须立即到专科医院积极治疗

5 小结:

随着对糖尿病知识的深入,要想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不仅需要提高患者对糖尿病有关知识技能的掌握,主动参与疾病的控制,改善生活质量,有效促进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应针对老年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身体条件等的个体差异进行不同层次的健康教育;不仅仅需要传统的卫生宣教或出院指导包括在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自我监测等方面,还应在此基础上加以社区护理干预(群体教育、个别指导和跟踪随访),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进行有计划的教育!(护理干预的宗旨是帮助患者参与自我管理疾病,自我护理;自我护理突出了护理活动中患者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健康主题。它需由护士向患者传授他们所缺乏的护理知识与技能,但每个人的自理需求根据其健康状况和所处阶段的不同而不同,这有说明了护士在进行健康指导时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病而异)。

参考文献:

蒋国彦.老年人糖尿病的防治[J].中级医刊,1997,32(4):20.

刘振平、陆菊明、老年糖尿病、中华老年医学护理杂志、2002.16(8):249

范丽风.糖尿病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0):613.

孙耐芳.老年糖尿病的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03,10(4):375.

马学毅.糖尿病的胰岛素应用、中级医刊、2002,32(4);45

刘静.糖尿病的健康教育[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2):724

刘灿兰.吕英荣.高广云等.腹部多处点皮下注射胰岛素降糖效果观察.中华护理杂志.2001,31(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