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实践的知识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5 11:54: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实践的知识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实践的知识点

篇(1)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1-0081-04

0 引言

CDIO工程教学改革是当今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已经在世界上50多所学校进行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工程界培养了大量符合需求的技术人员。我国在吸收国际CDIO先进成果的同时,积极推进CDIO工程教育改革,广州大学作为我国CDIO第一批试点单位,也积极开展CDIO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广州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CDIO教学改革历程

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接触CDIO,虽然接触的时间相对较晚,但在真正领会CDIO理念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注意将CDIO与地方性高校自身特点相结合,与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着重专业知识点的优化,去除知识冗余,强化基础知识与实践,逐渐形成有特色的CDIO教学模式[1]。

在CDIO改革初期,广州大学就承担了“地方高校机电类专业CDIO教育模式再创新”学校重点教学项目的研究,主要进行传统工程教育模式与CDIO教育模式的融合研究,并结合地方性高校特点。CDIO教育模式在教学组织、课程体系安排方面与我国传统工程教育模式有较大区别,如何将CDIO教育模式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融合,便于CDIO教育模式在我国地方高校实施,广州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在成功获得以CDIO为特色的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立项后,广州大学曾经想全套直接照搬国际CDIO模式,但此举不适合广州大学的实际情况,也无法与常规的教学管理系统融合。通过“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学校教育研究项目的研究,广州大学在CDIO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找到切入点——进行专业知识点优化,消除课程间知识冗余,按工业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组织教学,强化基础知识与实践,组织学生研究性学习,目前正在进行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围绕CDIO模式与研究性教学、创新教育的融合,还承担了广州市教学改革项目“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广州市教育科研项目“研究性学习与汽车服务类课程教学整合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TRIZ理论的地方性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在课程整合、研究性教学、TRIZ创新思维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广州大学还积极参与全国CDIO试点工作,是第一批CDIO试点高校,参加了第一、二次试点工作会议和骨干教师培训,主持了CDIO机械类专业华南区的调研工作、CDIO机械类专业大纲的编写工作等,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试点工作组和兄弟院校的肯定。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知识点 优化

2.1 专业知识点优化

CDIO三个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深厚的知识和技术基础[2],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就必须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技术推理。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向学生传授机械专业的基础知识,但传统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很多知识冗余,例如公差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工程制图课程中,而后在公差与互换性课程中详细讲述;材料的拉伸实验在金属工艺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三门课程中都有出现。虽然知识点多次出现能达到知识强化的目的,但浪费教育时间,而且学生没有实际应用,即使出现多次也无法掌握。基于传统教育模式的知识冗余,经过研究讨论,采用如图1所示的思路将专业知识点优化。

从图1中看到,首先制订CDIO机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依据CDIO三大目标,针对培养适应珠江三角洲企业需要的机械工程师目标制订面向不同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如图2所示。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机械专业知识点,当能力目标需要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点数据库时,根据数据库的自身性质及数据冗余消除算法,使得知识点冗余消除或减少。知识点确定后要反馈给利益相关者进行确认,这样建立的知识点库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最后进行知识点的优化组合形成课程,在组织知识点时,知识的难易程度需要进一步参考学生的初期能力,以达到因材施教。

专业知识点要建立更新机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于有时效性的知识点进行淘汰或更新,及时补充当前新技术知识点,这样可以保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的现实价值,保证学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

知识点重新组合形成课程,在参考传统机械专业课程内容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类课程的基础上,形成知识点快速学习、实践强化、课后探究一体化的综合知识与能力的CDIO课程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

2.2 专业课程体系探索

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比较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目前,蓬勃兴起的工程教育改革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极端现象:重视实践,而大幅减少理论。因此,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精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培养“能文能武”的机械创新工程师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主要考虑课程前后顺序、理论和实践的协调、动态化三大方面,具体思路如图3所示。

对课程前后顺序问题,根据工业产品寿命周期顺序安排课程顺序,在课程间处理好内容交叉关系。例如,在机械设计课程前需要学生知道制造方面的知识,以便设计出能够制造的工业产品,而在制造课程前需要学生了解一下设计知识,如果按照产品流程,应该是先设计、再制造,但按知识使用顺序,先学习制造知识,再介绍设计知识比较合理。经过综合平衡,通过“工业产品CDIO分析”课程进行过渡,基础的制造知识在“构思与设计”课程前进行实践,“机械制造”主要课程内容在“构思与设计”的后面开设。通过课程先后顺序的优化,知识点衔接的比较好,知识体系也较完整,也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减少了知识的重复。

对于理论与实践协调的问题,采用边理论边实践的方式组织课程体系,理论课中有实践内容,实践课程中有理论传授,即构成一体化课程。整个课程体系能够做到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自主鉴别需要学习的知识,自主学习、应用、总结一个研究性学习流程。

对于课程体系的动态化。课程体系作为教学组织的核心文件,一般在执行过程中不能随意改变。这里课程体系动态化也不是随意改变课程,而是紧密关注当地经济发展趋势、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适时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态势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适时修正课程体系。

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CDIO教 学改革实践

在知识点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同时,积极进行CDIO教学改革实践,首先在工程制图中进行CDIO元素的实践教学,而后在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2008级、2009级、2010级同时开展了CDIO教学,在实践中,通过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的改革,保持CDIO教学的可持续实施。

3.1 教学模式改革

在专业知识优化形成适合CDIO教学的课程体系后,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以促进CDIO能力目标实现。在实践中,主要采取一体化教学、研究性教学,并针对这些教学方式进行了教学管理改革,主要是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估。

1)一体化教学。设计了一体化教室,教学中有效地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上面所说的一体化教学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边进行理论教学、边进行实践教学,实现了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这样大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觉得单调乏味,提高了教学效果。

2)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工程实践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3]。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时,首先向学生征询专题,如果学生没有专题提出,就从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抽取专题,然后要求学生自主组建团队,围绕这一专题进行相关研究和学习,通过讨论与探究,最后采取答辩方式给出评分。

一体化教学与研究性教学需要解决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有限的矛盾,在课程开始就介绍课程大概内容,将项目实践及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并给出时间节点,进行节点评价。这样督促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和项目实践,解决了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有限的矛盾。

3.2 教学管理改革

正是由于CDIO教学基于一体化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现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了,为此改革了教学管理模式,采取学生自主管理、一体化教室开放管理、师生CDIO能力的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能力成熟度模型,简称CMM)评估与提升[4,5]等方式保证CDIO教学顺利进行。

1)学生自主管理。广州大学城走教模式不利于CDIO教学,考虑到教师远离学校居住的实际情况,广州大学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力量,聘请优秀且愿意负责的高年级同学组成学生管理委员会,负责学生日常监督(业余时间学生学习与实践情况记录与考察)、一体化教室的夜间开放管理等。学生管理员负责学习监督、教室开放管理、设备协助管理,并成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2)一体化教室的长时间开放管理。在CDIO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非常投入地进行项目制作,因而需要一体化教室及workshop长时间开放,便于学生随时进行项目制造,保持学习与实践热情。

3)师生CDIO能力的CMM评估与提升。CMM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推出的评估软件能力与成熟度的一套体系,提供了一个过程能力阶梯式进化的框架,阶梯分为五个不断进化的级别。中南大学的胡志刚、陈启元等人将CMM模型引入到CDIO教学的学生与教师的能力评估与提升中。参考他们的成果,结合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实际情况,建立了适合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师生的CDIO能力评估与提升体系,见参考文献[6]。在师生CDIO能力评估与提升体系中将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由低到高划分为4个等级:新手级、基础级、专业级和创新应用级。各能力成熟度等级反映了学生在CDIO工程教育中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和学习内容需求。将教师的CDIO能力成熟度由低到高划分为4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和成熟级。各能力成熟度等级反映了不同教师的CDIO能力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每个成熟度级别都包含实现该级别目标的若干关键过程。

通过师生CDIO-CMM模型对学生和教师CDIO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PDCA循环进行改进,达到CDIO能力提升的目标,既保证了CDIO培养人才的需要,又保证了师资水平与CDIO教学的匹配与提高。

4 结束语

作为我国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的第一批高校,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引入CDIO教育理念,并有效地结合传统工程教育的优势,在知识点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CDIO工程教育改革正处于实践过程中,难免有些设计不是很成熟,今后将继续深入研究CDIO模式及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江帆,张春良,王一军,等.机械专业CDIO培养模式探索[J]. 装备制造技术,2010,(6):192-194.

[2]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71-89.

[3]江帆,孙骅,梁忠伟,等.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机械原理实践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62-64.

篇(2)

课程间整合项目是相对课内实训项目而言的。课程间整合项目是基于整合教学的理念,根据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相关联性,设计出结合两门及以上课程知识技能的实训项目,训练学生对多项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通常在相关课程教学结束后,以期末作业或实践周的形式开展。比如:摄像基础与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完成后,安排电视短片创作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短片策划、拍摄以及后期编辑的全部工作。这一实训项目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摄像基础所授的摄像技能与非线性编辑课程所授的后期编辑技能,因此,该项目即可视为这两门课程之间的整合项目。而课内实训项目则是分散到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进行的实训项目,实训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比如摄像基础课程讲解到固定画面这一知识点时,配合理论知识设置的固定镜头拍摄实训即为课内实训项目,实训在课堂当中完成。

目前,电视新闻摄制的实践教学主要以课内实训的形式开展。上文提到电视新闻摄制的教学内容由摄像基础、电视新闻、非线性编辑三门课程共同承担,其实践教学也相应地分解到这三门课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分别设置课内实训项目,由各门课程相应的任课教师在课堂里进行实践指导。采用这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有利有弊。

一方面,其长处是善于分解复杂的实践能力。结合课程知识点设计的课内实训项目,其实是将复杂的知识技能化整为零,分解成一项项子技能,有利于人们逐一学习掌握。比如电视新闻摄制的重要技能之一摄像技能,可以分解为摄像机操作、固定镜头拍摄、运动镜头拍摄等子技能。通过课内实训的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对这些子技能分别进行训练,逐个掌握,最终攻克摄像这一复杂技能的全部子技能。

另一方面,其短处在于缺少机会组合各项子技能,不利于人们整体把握复杂技能。而促进组合,恰恰是课程间整合项目的强项。需要注意的是,掌握全部子项目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学生还需要将各项基本的子技能合成起来,整体把握,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项技能。比如:摄制一则电视新闻短片,必须完成电视新闻的采、摄、编等全部工作环节。人们需要操作摄像机拍摄符合人们视觉习惯的电视画面,也需要具备新闻意识捕捉新闻线索、挖掘新闻事实,在新闻现场选择合适的镜头、场景,采集最能表现新闻事实的影像素材,同时还需要运用非线性编辑软件,灵活安排运用电视的各类表现元素呈现新闻事实,剪辑形成成片。只会摄像、只能后期制作,或者只有新闻意识,都是不能完成电视新闻摄制工作的。因此,学生需要将各门系列课程在课内实训中所掌握的所有子技能重新组合,才能顺利运用整个的复杂技能,真正具备电视新闻摄制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摄制的实践教学,除课内实训项目外,还应增设课程间整合项目,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通过摄像基础、电视新闻、非线性编辑三门课程众多课内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可以将电视新闻摄制分解为多项子技能,让学生逐项学习、逐步掌握。另一方面,通过课程间整合项目,创造机会与平台将之前所学的众多子技能重新组合,帮助学生实现对电视新闻摄制能力的整体把握。

二、课程间整合项目的设计

1.设计前提

课程间整合项目是根据系列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相关联性设计而成的实训项目。因此,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整合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首先需要明晰系列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依此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开设时间。对此,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结合实际教学进行了反复论证。

李婧老师在其论文《新闻学专业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课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整合教学的理念》中,详细论述了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首先转换思路,不囿于电视新闻摄制实践的工作环节顺序,而是将摄像机与后期编辑软件视为电视新闻摄制开展的必备工具。同时注意摄像技能与后期编辑技能在实践中相辅相成的关系。摄像是后期编辑的基础,后期编辑则是整合影像素材、提升素材表现力的必要环节,带着编辑意识进行前期采摄工作更能事半功倍。

如此,可以将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之间的关系梳理为摄像基础与非线性编辑,这是电视新闻摄制实践开始的前提,属于工具性的基础技能课程,必须先行掌握。电视新闻课程则是综合应用课程,在摄像、后期制作技能掌握基础上,实现电视新闻摄制从理论到实训的系统性学习。

根据系列课程间的逻辑联系,可以将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集中在连续的两个学期中完成教学,其中摄像基础、非线性编辑课程在同一学期进行教学,电视新闻课程紧接其后,在之后的一个学期开设。

2.内容设计

根据电视新闻摄制三门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关联性及开设时间安排,我们设计了两项课程间整合项目:一是前文提过的电视短片创作项目,是摄像基础与非线性编辑两门课程的课程间整合项目;二是将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综合实践项目安排在系列课程教学全部结束之后,以实践周的形式进行集中实训,属于电视新闻摄制三门系列课程的课程间整合项目。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期完整的电视新闻栏目。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所学知识与技能,完成电视新闻摄制全部环节,包括电视新闻节目策划及新闻报道策划,电视新闻采访、拍摄及解说词撰写,电视新闻后期编辑制作。在设计课程间整合项目之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综合性

课程间整合项目应当能够实现多门课程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而不是课内实训项目的简单重复、机械叠加,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也因为这一特点,课程间整合项目才能够组合多项子技能,为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技能提供机会。比如前文提及的电视短片创作实训项目就是要求学生将摄像基础与非线性编辑课程中掌握的摄像机操作、固定镜头拍摄、运动镜头拍摄、后期剪辑软件运用、声画配合、蒙太奇建构等子技能重新组合,并综合应用。

(2)全程参与

课程间整合项目相较于课内实训项目复杂且庞大,往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这需要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配合完成实训项目。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训项目任务分配到人之后,还应要求每位学生全程参与实训项目的各个环节。上文分析过,课程间整合项目的重要作用之一便是提供组合子技能的机会与平台,实现对电视新闻摄制能力的整体把握。若学生只参与实训项目中的某一环节,课程间整合项目的这一作用便无法发挥,是对实践机会的浪费。因此,课程间整合项目需要学生全程参与,在此过程中完成对各项子技能的组合。

(3)设立优秀实训作品展示平台

篇(3)

近几年来政治高考命题的重点是:教材的重点和当前时政热点的交叉点,教材内部知识之间的交叉点,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觉悟的综合考查。

教材知识之间的结合点是指教材内的概念、关系、观点之间的联系或共同点,即交叉点。如有一年高考第16题是:“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它表明了什么哲学理论观点?”它的答案没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也没有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证明,而是从客观和主观的关系上说明。因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是客观和主观的关系,所以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交叉点,即结合点。此题的命题思路预示了高考命题的方向和注重考查学生素质的指导思想。

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各概念和知识之间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我们主要是把握知识之间直接的必然联系。例如: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讲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其一是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其二是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三是优胜劣汰。三个作用充分体现了市场和产品质量的竞争,技术人材和劳动生产率的竞争,企业综合能力的竞争。这些竞争通过市场来实现,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是通过选择最好的市场,通过科学技术进步走集约化道路,通过产业优化、结构优化、企业优化来实现。市场经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又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的。价值规律的作用结果是把资源配置到经济效益最好的部门之中,把社会资源配置到社会各企业之中,这样才能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益,促使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辩证法的三个特征,即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可以概括为矛盾的联系,无论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还是整体联系、部分联系,都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发展变化的动力和原因是矛盾,没有矛盾着的双方的斗争和转化,就极易发展,就没有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消失了,这一事物就不存在了,更谈不上变化和发展了。全面的观点也就是矛盾的观点,对任何事物和矛盾都要看到它们的斗争性和统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等。这样认识事物既是全面的观点,又是矛盾的观点。所以矛盾的观点是辩证法三个特证的集中点,即交叉点。把握住矛盾的观点也就掌握了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在整个哲学体系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在唯物论中要辩证地认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地位和作用,而在辩证法中所讲的矛盾、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是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的。若否认这一点就唯心主义辩证法,所以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认识论强调实践的第一性,就是坚持唯物论,在实践第一的基础上又强调认识的反作用,就是坚持了辩证法。因此辩证唯物主义三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理论体系。如果单纯孤立地认识某一方面,就不能理解和掌握它的理论实质,必须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去认识把握知识之间的结合点。

高三政治常识教材的知识内容,要集中把握好三个问题: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意识,逐渐淡化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这一思想认识,强化国家利益和意识。

政治常识中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国家这一个中心展开的。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职能、民主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对外政策,都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又都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例如,我国的政府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管理社会主义公共事务的职能,集中到一点都是为了民族振兴、国家繁荣昌盛――国家利益。

当前我国内部经济、科技发展上存在着东西部的差距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工作部门的职能,进行调节,宏观调控经济,合理配置资源,逐步缩小差别,实现平衡、持续健康发展。这样不仅能维护各民族的利益,达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而且能保证国家的整体利益。

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这种关系又表现为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使国际关系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复杂状态。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国家的利益和力量决定的,这又集中地反映了国家利益。在中美关于知识产权谈判的问题中,有许多磨擦,最终达成协议,这不是由两国的性质所决定的,而是由两国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

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集中到一点就是国家利益和。联系到当前国际关系,中日关于问题,中越关于西沙群岛问题,搁置不谈,以后解决,现在共同开发。这一战略措施既体现了不能让步、不能丢失,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又说明了共同开发是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需要。

篇(4)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高职院校开展重点专业群建设,是其结合实际,科学定位,优化结构,彰显特色的主要手段。通过积极探索有效的专业群建设机制,可以促进高职院校逐步形成服务方向明确、社会效益明显、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型人才的需求。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内目前规模较大、在专业结构布局上具有覆盖石油化工上中下游产业链(采、炼、制、检、销)独特优势的工科类高职院校,肩负为扬州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和石油化工等行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该院现有石油化工类专业情况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该院目前石油化工类专业有7个,但各专业发展还不平衡,应用化工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两个专业规模较大,基础扎实,实力较强,而其它专业服务也面向明确,发展潜力巨大。

如何在坚持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按照“发挥优势、强化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重点突破、示范共享”的要求,以实现人、财、物统筹为手段,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依托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优势资源,从专业群建设的视角,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最终达到专业群建设水平整体提升的目的,是值得着力研究的课题。近年来,我们以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为建设目标,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以石化产业链为引领构建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

石油化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经济总量大,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与国民经济命脉,在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石化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石油化工产业进一步明确了以基础石化产业为龙头,向新领域精细化学品、通用和专用高分子合成材料、化学制药等产业延伸的发展方向。

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我院石化相关专业的发展。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化学制药技术等专业主要是针对石油炼制、大宗化工原材料生产及其产品深加工领域培养生产经营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各专业已经形成了以石油化工产业链为服务对向,具有相同的专业基础、相近的专业技能、许多教学资源互为共享的特点。

根据上述专业的特点及其面向的产业链地位与布局,我们将上述五个专业组建成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本专业群将以中央财政支持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专业和江苏省特色专业及江苏省示范建设专业应用化工技术这两个专业为核心专业,吸收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高分子材料技术和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形成专业集合。如此形成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以共同的石化产业链为引领,并且具有基础理论相同、基本技能相近、专项技能有别、专业优势互补的特点。本专业群与石化产业链关系如图1所示:

二、分层设置“平台”与“模块”专业群课程结构体系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以石油炼制、大宗化工原材料生产及其产品深加工领域为服务目标,目标岗位群紧紧围绕生产操作、产品分析、工艺管理、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生产调度、安全管理等。我们依照基础知识相同、专项技能有别的特点,将专业群课程体系按照“平台”+“模块”课程结构进行设置。“平台”课程是针对专业群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专业群中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的,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及共性发展课程组成。“模块”课程是根据不同的专业专项技能要求而设置,由体现专业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组成。

学生在修完“平台”课程后,将具备在行业内从事专业群所包含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然后再分别进行各专业模块课程的学习,实现按不同职业方向进行人才分流培养,较好地解决了专业群内各专业的针对性问题。通过课程群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设置,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发挥专业群的集群优势。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课程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

与“模块”课程结构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周边各类型石化企业,紧紧围绕本专业群目标岗位(群)进行调研,全方位分析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必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并由此归并出各专业职业能力行动领域。进而根据知识点的属性,解构并重构专业知识、技能要素,将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结合职业素质与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形成了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系统完善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新课程体系(表2)。

表2中前面的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为“平台”课程,后面的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则是打造专业专项能力的“模块”课程。整个课程体系体现了石化产业链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

三、针对共享与专用,精心打造“平台化”与“项目化”专业群实践教学平台

在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平台”与“模块”分层课程体系结构及“工作过程导向”新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相配套的课程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平台载体的设立必须同步跟上。近年来,本专业群投入巨资建设并完善了众多校内外实践教学设施,建成了15个校内实训基地、80多个实训室和2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总资产近2000万元。

在此基础上,我们按照专业群共享型“平台化”和各专业专项技能专用型“项目化”的原则,通过充实完善、分类整合和资源共享,最终将这些实践教学平台精心打造成了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平台化”+“项目化”+“综合化”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宽基础,共平台,多方向”的专业群特色,详见图3。

这些实践教学平台功能齐全,许多都是校企合作,自行开发的产物,富有特色。例如:

化工单元技术实训基地内含包括流体输送、传热、过滤、精馏、吸收、萃取、干燥和反应器等8个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生产型、职场化”特色浓郁;

应用化工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有一套完全工业化DCS自动控制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实训装置,可进行低成本全循环化工生产运行综合实训操作。

石化生产技术实体仿真实训基地是一座占地500m2,高10m,投资400多万元的工业化规模的石油加工炼制生产技术实体仿真实训基地,采用仿真与实物互动的方式进行石油炼制加工专项技能的综合训练。

整个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从基础到专业,从单元到系统,从单一到综合,从校内到校外,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工学交替,有效地满足了本专业群的教学实施和技能培养需要。

四、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加强专业群人才培养配套改革

1.校企共建体制机制创新

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立足行业、企业实际,为此,我们充分依托扬州及周边骨干石化企业,建立健全了专业群校企共建委员会,完善委员会工作章程、运行机制、议事规则及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研究地方产业结构特点和石化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时进行本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按照职业岗位要求修改并完善专业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材建设规划、师资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专业文化建设等重大课题。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智力、共同进行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在企业中建立“厂中校”等实习基地,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2.“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专业课程改革

对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各专业课程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理念进行改革。具体做法是依照目标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设立各学习情境,每个情境均依据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采用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作为情境内容,并按照完成该项目或任务的工作过程来编排教学内容,充分融入职业标准,在完成项目或任务的过程中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兴趣性。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3.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围绕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内“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按照教学标准和实践技能培养综合要求,与相关单位合作共同整合并开发数字化媒体教学资源,资源库内容涵盖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实践教学、文献资料、案例共享、网络课程、校企互动、师生交流等方面,形式包括课件、动画、视频、录相、影视、题库、问题解答等。

4.遵循“四互”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走校企合作之路,按照“师资互聘,人员互兼,任务互担,能力互提”等“四互”模式,切实加强专业群“双师”团队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技能训练与理论提高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新老教师结对、企业挂职培养、校企合作科研、教师赴外深造等手段,分别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不同层次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建设,切实提高教学团队素质与水平。

5.强化实践教学,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教学计划制定中,我们特别注重教学环节中实践性课时的比例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安排,将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例提高到51%,分布安排在每个学年各个学期之中实施,形成项目化课程能力训练、校内综合实训、校外生产实习、校外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有机结合、层层递进的实践体系。教、学、做一体,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各课程任课教师广泛采用学生主体法、引导文法、案例法、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工学交替法、网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推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努力促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培养并进提升。

6.实施多元化质量评价

近年来,我们不断推进人才质量的多元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结合职业资格要求,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在考核方法的选择上,采取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口试、技能操作、撰写调研报告、答辩相结合的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着重工作态度、团队合作、与人交流沟通评价;考核主体的变化,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工作任务考核,主要由学生完成相互考核,要求在课堂完成的工作考核由专业教师完成,两者的合成构成整个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以扬州及周边石化产业链为引领,以岗位群需求为先导,“平台”与“模块”分层设置课程结构体系为特点,“平台化”与“项目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为支撑,且具有先进的校企合作共建体制机制,“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专业核心课程,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学方式,多元化考核机制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建设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本专业群毕业生能力强、素质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和欢迎,我院已成为苏中及长三角地区高素质化工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可或缺的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 顾京.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要素研究[J].职教通讯,

2012,(11):1-3.

[2] 李鹰.高职化工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

论坛,2012,(5):241-241.

[3] 赵昕.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实践的思考与认识[J].天津

职业大学学报,2011,(6):3-7.

[4] 顾京.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J].教育与

职业,2012,(17):16-17.

[5] 刘霞.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2012,(3).

[6] 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

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7] 张光跃,张萌.基于产业和行业链的高职专业建设探索

篇(5)

1.确保这一目标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例如,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其角色既是学生又是员工,但他又不是纯粹的学生,也不是真正的企业员工。尽管从事工作岗位与企业员工的岗位一样,但他们工作的目的是不同的,即企业员工工作的目的是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而学生的目的是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2.避免教师只从产品质量上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着重掌握每个岗位的知识点、技能点,不能盲目追求产品的高质量而忽视操作练习。例如,学生在组装电子产品的实习中,目的不是要求组装出的产品,有多高质量,而是要求通过实习掌握电路板焊接技巧及电路的测试技巧,熟悉电路的工作原理。教师不能根据产品的质量来评价学生。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只有处理好学生与企业员工不同身份的关系,实习的目的才能达到。

二、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人;教师为主导是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主导、设计、组织和对场地气氛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控制。实践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在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模式进行设计时,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调动学生实践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把握好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程序;二是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要领;三是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学生为主体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二是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获得均等的培养和锻炼的机会;三是所有实践教学的内容都根据学生的水平及能力来确定。

三、实践教学要贯彻因材施教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目前在职业学校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在同一个班或同一个专业里,对所有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及要求是相同的,这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培养,使其特长得以发挥。从实际出发,使实习教学的深度及难度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要尽量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能力、知识都得到发展。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专业实习场所的设备和实习内容,设计难度逐渐加大的多个实习项目,形成多层次目标,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去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特点、兴趣、爱好选择其中一项或多项来实习,做到有的放矢,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这样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进,学有所创。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再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让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再认识。实践教学就是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训练过程,学生不能脱离专业理论,单一地强调纯操作实习。对于学生在实际操作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答,找出依据,使学生的认知提高到理论上加以理解和深化。

篇(6)

2.教师应适应新型教学改革

在新型的教学改革体制中教师要做到文武皆通的全能型选手。教师除了自身提高文化素养,把自己本专业的各种技艺、技能传授给学生,并且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增进师生融洽的关系。建立建设综合型的教师队伍,是提升一个学校整体面貌的关键所在,也是改革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之中,学校应该提倡并鼓励教职人员,到各个企业和工厂去亲身体验作业,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和安装、调试各种教具。例如:可以组装一个小的电子产品,如手机或者手表,在组装中发现各类问题然后解决各种问题;然后将自己的切身感受带回到课堂上,和学生分享一切体验过程。实现理想化教学,教师应注意每一个细致的教授环节,切实地指导学生掌握好各个知识点。当今的职业院校需要的是全能型的人才,另外教师自身的刻苦精神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会在教师的身上看到一种精神,教师不断进取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进取过程。

3.整合教学资源

篇(7)

在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下,机械设计与制造卓越技师课题组经过广泛的企业调研,按照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整合,融入“职业素养课程化、第二课堂、专业教学”三位一体的人文素质教学体系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等元素,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卓越技师人才培养中提出了基于三级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思想。

三级典型工作任务课程设计依据机修钳工技师职业资格标准,把原来学科体系下专业核心知识碎片化,整合成一个个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学习的Ⅰ级任务,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完全分解、贯穿于Ⅰ级任务中。Ⅰ级任务按照工作任务的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划分成Ⅱ级任务。Ⅱ级任务是三级任务课程体系的核心环节,需要根据生产过程来设计,体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Ⅱ级任务又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融合层次和过程划分出Ⅲ级任务。Ⅲ级任务是若干个具体的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练习操作技能和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序列知识点是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在每一个学习活动中一一列出来,又称为学习内容重构;依据综合职业能力,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及素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目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设计了锤头的制作、椭圆规的制作、小虎钳的制作、机床导轨及轴瓦精度修复、立体画线、传动装置与机构、车床总装配、照明线路的设计与安装、电动机的电气控制、PLC控制技术、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逆向设计、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逆向设计、锥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逆向设计、蜗杆减速器的逆向设计、行星轮减速器的逆向设计、谐波减速器的逆向设计、M1432A磨床液压传动系统和气动机械手的装配与维修、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典型零部件故障诊断与维修等20个Ⅰ级典型工作任务。其中Ⅰ级任务中蜗杆减速器的逆向设计划分为减速器的拆卸、蜗轮蜗杆的逆向设计、箱体的逆向设计、传动轴的逆向设计、传动方案的逆向设计、减速器的装配与精度检验等6个Ⅱ级任务;Ⅱ级任务蜗轮蜗杆的逆向设计可划分为6个Ⅲ级任务,即6个学习活动,同时将传统学科体系中课程的知识点融入到Ⅲ级任务中,具体如下。

1.学习活动一:蜗轮蜗杆的测绘

知识点:蜗轮蜗杆的几何参数和材料、蜗轮蜗杆的草绘及制图规定、蜗轮蜗杆的三维造型。

2.学习活动二:蜗轮蜗杆的逆向设计计算

知识点:蜗杆传动受力分析及计算、蜗杆传动强度计算、蜗杆传动热平衡计算。

3.学习活动三:编制蜗轮的加工工艺

知识点:蜗轮加工的机床、刀具、夹具及工艺参数,工艺卡片的填写规范。

4.学习活动四:编制蜗杆的加工工艺

知识点:蜗干加工的机床、刀具、夹具及工艺参数。

5.学习活动五:蜗轮蜗杆的加工

知识点:蜗轮、蜗杆的加工方法及加工过程。

6.学习活动六:工作总结与评价

三级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完全打破了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该课程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现真正意义的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的一体化课程观。

二、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实施方案

1.教学实施方案

依照学院“校企互通、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框架,结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施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改革的需求,创新实施“知行合一、产教融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习目标与岗位能力对接,实现知行合一;学习载体与生产项目对接,实现产教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现双证融通。“知行合一、产教融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四层次三阶段”培养过程。“四层次”是指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按照进阶规律的四个层次: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专业拓展能力培养。“三阶段”是指校内学习、校企阶段式工学交替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三个阶段。

第一层次为基础能力培养。依托校内一体化教室和实训室,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逐步培养学生为人处世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人格完善和职业能力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第二层次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依托校内“校中厂”和一体化实训室,以基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引入行业、企业标准,融合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采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引导、示范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方法以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团队讨论法为主,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将斯凯孚(济南)轴承与精密技术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典型生产工艺引入课堂,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第三层次为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组织校企合作,采用校企阶段式工学交替学习模式。学生通过参加生产性实训,熟悉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理念,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第四层次:专业拓展能力培养。校内依托第一、第二课堂,校外利用顶岗实习阶段,三年全日制学习期间持续贯穿地进行培养。在“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侧重专业发展前沿、企业技术升级、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利用拓展学习模块、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2.核心课程评价方式

核心课程的学习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分为Ⅲ级任务评价、Ⅱ级任务评价和Ⅰ级任务评价。

(1)Ⅲ级任务评价。Ⅲ级任务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任务书评价、学习活动任务评价及Ⅲ级任务总评。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情况给自己作出评价,以此判断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小组评价:小组长根据各成员的表现情况给予的评价,主要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7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节约)管理执行情况。任务书评价:是检查学生对专业核心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以学生完成任务书的质量为标准,由指导教师评定;学习活动任务评价:主要检查学生操作技能掌握情况,也就是完成操作任务的质量情况的评价,由指导教师评定。Ⅲ级任务总评:教师根据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任务书评价、学习活动任务评价的得分,按照一定比例折算而给出的一个总评价。

(2)Ⅱ级任务评价。Ⅱ级任务评价是根据Ⅲ级任务总评得分,按照一定比例折算而给出的一个评价。

(3)Ⅰ级任务评价。Ⅰ级任务评价是根据Ⅱ级任务评价得分,按照一定比例折算而给出的一个综合评价,即整个学习任务的评价。

三、实施效果

1.人才培养质量整体得到大幅度提高

卓越技师培养构建了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了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了一系列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充实了校内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改革效果突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提高了就业竞争力。2014年卓越技师班学生丁来源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项目第1名,卓越班学生作品“多功能救援担架”获第十一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2016年卓越技师班学生徐雪彦代表山东省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

2.卓越技师培养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篇(8)

当前我国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商务英语函电占有极重的比例,其特点就是实用性专业性较强。在我国加入WTO 后对国际贸易各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职学校该学科的学生必须适应我国当前的新形势,坚持按就业导向,不断提升培养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及学习、实践的能力,包括对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加以了解。

商务英语函电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着国际贸易专业的各课程,因此,该课程严格要求学生扎实的英语基础,和构建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相关知识体系。由此可见,该课程属于较强实践及实用性的务实技能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教学课,不过现阶段该课程的教学却并不完美,还尚存待解决的问题。其根本就在于我国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更重视培养知识型人才,忽略培养务实性复合型人才,其课堂教学方法多是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造成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这种将实践和理论区分开的教学模式,直接与职业教育最初方向背道而驰,再加上,中职学校的学生本身基础底子就不够扎实,几乎没有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读期间很少有学生愿意真正的去学习,更别说这种专业难度高的复合型课程的学习,若是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学生将滋生抵触厌烦该课程的心理,导致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成空谈。

二、有效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一)有效性的课前导入

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导入,古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这句话便可看出课堂导入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如果导入能恰如其分,不仅能确保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促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秘癖,做好有效课堂教学的铺垫。但要注意,导入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兴趣点和课本知识点,才能既帮助学生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又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将学内容与之前所学知识有何种联系,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提出与具体目标内容相关的要求。例:Request for payment by D/P (商务英语函电支付单元)讲解时,可通过以下的几个问题导入课堂,促使学生能大致了解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1.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erms of payment? And can you classify them?(你了解付款方式有多少种吗?你能将它们分类吗?)

2.Is there any advantage for the seller?(卖方有什么利益优势?)

在这种问题导入情境下,学生会对该课的内容充满好奇心,尤其是对其相关的句型术语,以及这些支付方法在买卖中有什么优缺点感到好奇,因此,学生们会自觉开展讨论,通过彼此通力合作得出以下答案:

In foreign trade,there are three modes of payment:Remittance,Collection and Letter of Credit.

As far as the Seller’s benefit is concern,L/C is better than D/P.D/P at sigh is better than D/P after sight,whereas D/P is better than D/A.

国际贸易交易中有三种支付方式:汇款、托收和信用证。要确保卖方利益,信用证支付是最佳途径,再来就是付款交单,也就是说比起远期付款交单即期付款交单更有利,但比起承兑交单远期付款交单有更加有利。

另外,图例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理清相关概念脉络,掌握其中的关键信息,在讲解这种支付方法时采取图例模式,更能形象清晰的将各种支付方式的联系呈现在学生眼前。且这种模式对学生培养自身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能最大限度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活动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74-03

一、概述

顺德是中国“家电之都”,有美的、格兰仕等大、中、小型家电企业3000多家。当前,家电行业正在发生急剧变化,高科技含量的信息家电、环保家电、高效节能家电、健康家电和新材料家电等新项目蓬勃发展。家电行业从产品设计、生产、检测到与之相关的各种配套服务,各个领域都需要大量人才。通过调研每年顺德家电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以上,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工人总数将达到8万人左右,而电控制器行业约1.6万人左右,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将逐年增加。作为服务地方的一所高职院校,家电专业自2002年建立以来,主要培养面向中小家电企业产品生产和服务第一线[1],从事电控制器开发、测试等工作,具有爱岗敬业、诚信守法、踏实进取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具备电路板绘制、单片机使用、产品测试等职业技能,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几年的探索和专业建设实践,构建了鲜明特色的适应本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基于真实产品的课程体系

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的理论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2],同时结合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以顺德典型家电产品为教学项目载体,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按照生产、开发与测试的培养链路,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和强化,产品开发的技能培养必须以产品生产过程做辅垫、打基础;而产品测试是为产品开发服务的,从技能培养上是对产品开发能力的巩固;三种技能中突出产品开发能力的培养。以空调、电磁炉等顺德典型的家电产品为载体进行教学。从顺德家电企业的典型产品开始,延伸至对企业、行业的岗位认识;从对产品的功能认识开始,了解专业知识的范围和概貌;从家电产品控制器开发、生产、测试各环节入手,逐步展开专业教学。三年不断线地强化技术技能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前,完成“生产1批产品、开发2个产品、测试2类产品”的任务。由此构建了“以生产、开发与测试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及核心课程

为了在三年内培养出高技术技能人才,使学生毕业前能完成生产、开发与测试的相关学习成果,专业从硬件和软件的多个要素、方面进行建设。利用地方丰富的企业资源,与典型的家电企业分别共建生产性电子产品制造车间、仿真型家电控制技术实训室和仿真型家电测试技术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提供了牢固的物质保障,分别带动《电子产品制造工艺》、《智能家电控制技术与实施》、《家电控制器开发与制作》和《家电控制器测试及训练》等核心课程的建设。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实习相结合,并围绕这些核心课程开展工学结合[3]。具体见图2所示。

在第二学期,围绕国家级精品课《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学生在第三学期完成5周以上的顺德家电企业订单产品的生产实习,通过生产1批产品,强化专业基本能力;围绕省级精品课程《智能家电控制技术与实施》,学生在第四学期进行5周的产品开发的训练。通过完成1个家电产品控制器开发,培养产品开发方面的专业核心能力,在第五学期通过4周《家电控制器开发与制作》强化项目开发技能,完成另1个家电产品的开发;围绕课程《家电控制器测试及训练》,在第五学期进行6周的产品测试训练,学生完成电热类、电动类及其组合的2类家电产品的测试,掌握测试设备的操作和典型产品的测试方法,培养学生在产品测试方面的专业核心能力;学生与家电企业双向选择,在第六学期,进行16周有薪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巩固专业核心能力,做好就业前的准备[4]。

总之,将顺德家电企业电控制器开发与测试等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围绕三门课程,突出四个阶段,实施“进阶式”工学结合。三年不断线强化能力培养,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逐年依次递进,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与企业的家电产品生产任务相一致,采取假项目真做与真项目真做相结合的方式[5],保证学生在毕业前完成“生产1批产品、开发2个产品、测试2类产品”。如图3所示。同时,进行劳动态度和吃苦精神、精益求精的刻苦钻研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素质的不断养成。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调研,发现家电企业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能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术问题,又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中小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发挥作用。据此从两个途径深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引入企业产品和项目,培养实战技能。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程素养,引入企业项目进课堂,模拟企业真实项目或选取企业项目的一部分进行三年不断线“实战”训练。在“实战”演练中,煅炼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的意识、敬业爱岗及团队合作的精神,由此全面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养、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实践证明,企业项目进课堂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无目标、为考试而学习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毕业设计环节,课题以项目设计与制作为主,并做到双结合:与企业项目相结合,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企业项目;尽可能地与课外兴趣或科技活动相结合,多位一体。为了适应项目教学改革,建立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方法。改革传统的结果性卷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采取多种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实践操作式、顶岗实习过程式和项目答辩式考核。实践操作式考核针对操作技能性强的课程,如《家电控制器测试及训练》;顶岗实习过程式考核针对企业实践的课程及实习,如:《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由企业在岗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考核,采取多角度、多方面综合考核的方式;以具体工作任务展开的课程采用项目答辩式考核,如:《智能家电控制技术与实施》,项目答辩的流程如图4所示。

2.深化“赛学结合”,引导专业持续发展。目前,电子信息行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为了解决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多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考虑不足的问题,我们通过各种科技竞赛,深化“课赛结合”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专业的持续发展。①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引导和推进的作用。技能竞赛因其技术技能性、激励竞争性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加速培养造就了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同时,教师把竞赛项目的理念和形式融入教学活动中,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竞赛项目带动学生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②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基于技能竞赛的先进技术导向性有利于推动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近年来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产业发展升级紧密衔接,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同时,时展与社会需求也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更新教学内容,切实加强实践操作技能,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类的竞赛项目为例,竞赛题目的具体要求一般包括“设计文件、工艺文件、产品说明书以及技术报告”等各个部分,其内容涵盖了“电子电路”、“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EDA”、“嵌入式技术”等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所以,竞赛的形式与要求也为相应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从而引导我们使专业课程的考核,从“单纯的技能考核”转换为“技能测试与项目答辩或报告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综合考核方式既考查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考查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文本撰写能力。

家电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真实产品任务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赛学结合”引导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能为家电制造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廖克玲,李洛.试论高职院校市场导向下的示范性专业建设方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7,(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10)

1、美股开盘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美国东部时间9:30-16:00,国内时间是,美国夏令时是中国21:30-4:00,冬令时是22:30-5:00。

2、美股股市几点开盘?美国股市开盘时间换算成北京时间是晚上9:30开盘,清晨3:30收市,夏令时;冬令则晚上10:30开盘,清晨4:30结束。美股交易时间和开盘时间是相同的,开盘之后就可以进行股票买卖和交易。

3、美股股市交易时间为北京时间晚21:30-次日凌晨4:00。而在11月初到4月初,采用冬令时,则交易时间为北京时间晚22:30-次日凌晨5:00。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1)

近年来,我校对实训室、教室、宿舍等场所实施“7S”管理,实践证明,“7S”管理引进校园后,实验室、教室等教学场所的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整洁、文明,实验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一、“7S”管理的含义

“7S”起源于日本,并在日本企业中广泛推行,“7S”的对象是现场的“环境”,它对生产现场环境全局进行综合考虑,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从而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在实验室管理中,整理(Seiri)是将实习必需品与非必需品区分开,在岗位上只放置必需品,防止误用。整顿(Seiton)是用目视管理方法,将实习必需品处于任何人都能立即取到的状态,尽量减少找寻物品的时间,提高效率。清扫(SeiSo)就是将岗位变得干净整洁,将设备保养得完好,创造一个一尘不染的环境。清洁(Seikeetsu)是将整理、整顿、清扫工作进行到底,并且标准化、制度化。素养(Shitsuke)是按要求去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并逐渐养成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团队精神。安全(Safety)就是要维护人身与财产不受侵害,创造一个零故障、无意外事故发生的工作场所,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节约(Saving)是对时间、空间、能源等方面合理利用,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从而创造一个高效率的、物尽其用的工作场所,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二、职业学校电脑室引入“7S”管理的必要性

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无门槛限制,造成学生文化基础及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是“高中上不了,打工年龄小,脾气倔得不得了”的孩子,部分有厌学、迷恋网吧的坏习惯,只要他们受到学校或老师的一点点批评,往往通过制造恶作剧、破坏公物的方法进行情绪发泄,喜欢将在网吧学到的不良行为带到学校,对学校电脑室的软硬件环境会造成较大的危害。而电脑室所用的电脑及网络设备都是高价值、高精密的设备,对工作环境要求较高、易出现故障、维护工作量大,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会造成设备运行不正常,缩短机器寿命,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有些学校为了加强机房的管理,往往外聘专职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维护,或把设备维护工作承包给电脑公司,但收效甚微。近年来,我校将企业的“7S”管理模式引到电脑室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电脑室实施“7S”管理的实践

1.做好“整理”,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1)整理软件环境:安装好每一台学生机、教师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以及相对应的应用软件和管理软件;因为需要安装的教学软件较多,各种软件有时还会产生冲突,所以要秉持“够用”和“最小化”的原则,坚决清理一些可有可无的软件、游戏软件,尽量使用一些绿色软件;把需要的教学控制软件安装好,在所有教学用到的软件安装好后,还要安装硬件型的还原系统或软件型的还原软件,保证学生机在每次启动后,系统都能还原到最初安装的操作状态,使系统能高效稳定运行。对学生机还要设置计算机名称、分配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以及DNS地址等。

(2)整理硬件环境:给教师机、服务器、学生机分组编号,在显示器显眼位置贴上计算机编号标签;对于不使用插座插口采用玻璃胶封蔽,防止学生在机房内进行手机等电器充电;每次学生上机结束,都要求学生放好凳子、键盘、鼠标,记录好台帐等。

2.做好“整顿”,使软硬件环境更合理

整顿就是把物品分门别类放置,排列整齐;确定各种物品数量,并标上有效标识,尽量减少找寻物品的时间,提高效率。根据整顿的原则,对布局不合理的电脑室进行必要改造,使室内的桌、椅、主机、显示器等物品摆放合理;如主机、显示器要固定好,交换机要摆放在机柜内并固定好,网线采用配线架布线,并用不同颜色号码管进行标记,以利于维护维修。每次课后,要求学生按要求摆放好各种物品,机房管理员及时对摆放的物品进行检查,对不按要求做的同学及时批评指正。

3.定期“清扫”,使软硬件环境更整洁

通过定期清扫,使用室内环境整洁、亮丽。清扫包括室内环境的卫生清洁,主机、键盘、交换机等硬件设备的清洁除尘,软件的整理、升级、垃圾软件清除等。对有故障的设备及时排除故障,保证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

4.做好“清洁”,使软硬件运行处于最佳状态

清洁是整理、整顿和清扫工作的延续,是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以保证软硬件环境永远处于干净、整洁、美观的状态。为了达到“清洁”的目的,一是建立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如《电脑室日常管理规则》、《电脑室安全管理制度》、《电脑室卫生管理制度》等。二是做好保洁工作,如要求学生进入电脑室要穿上鞋套、发现桌面或机器上有污渍和垃圾要马上清理干净,上机结束后带走所用的纸笔等物,不在机房内逗留,更不能在机房内吃零食,发现设备异常要及时报告等。

5.提高学生“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人员的素养,增强团队意识,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和作风,这是“7S”管理的核心。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电脑室各项管理规则,自觉按照有关规定,爱护公物,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做到在机房内不乱扔杂物,不大声喧闹,按照要求摆放各类物品,爱护设备,不私自安装软件等。使学生能自觉利用良好的教学环境,强化技能训练,提高电脑操作水平。

6.加强“安全”管理,保证软硬件环境安全正常运行

在软件环境方面:做到每一台计算机都安全防病毒类软件,定期杀毒,避免计算机病毒对机房系统的侵害。在硬件环境方面:做到安全第一,警钟长鸣,杜绝安全事故发生。要有防火防盗意识,及时清除各类安全隐患,不随意拔插电源插头,室内配置防静电地板,并配有接地、稳压装置;教师机和服务器应配备UPS不间断电源。严禁在室内抽烟,每天上机结束后,及时断开机房总电源开关。同时,要做好防盗工作,机房钥匙由专人保管,每个机箱加装机箱锁,防止主机箱内的配件失窃,课后及时关好门窗等。

7.履行“节约”,减少软硬件使用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计算机属于高成本、高折旧、使用周期短的设备。因此,只有在数年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用,才能节约教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和资产浪费。在教学中,一是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上机时间,为更多学生提供教学服务,这样既能解决人多机少的矛盾,又节约了投资,提高了效益。二是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物尽其用,能用的东西尽可能利用,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潜能,切勿随意丢弃各类设备。如淘汰的机子可用于元件识别、主板拆装、主机组装、显示器维修等教学活动。

总之,电脑室实施“7S”管理后,软硬件环境比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境整洁了,机子使用效率提高了,故障率降低了,学生和教师的素养、节约意识等方面得到了提升了,实验室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了,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吾群伟.“7S”管理模式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实践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5):174-175.

[2]李杰.中职学校机房的7S管理[J].中等职业教育,2012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