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在职教师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5-05 08:55:45

在职教师论文

篇(1)

1.学生的素质反差巨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中专、中师类学校录取的学生成绩较高,生源素质较好,就业率极高,招生也自然不成问题。但是升格后,高职类学校的招生和就业便纳入了市场运作之中,竞争非常激烈,学校为了争夺生源,往往降低录取分数线。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职类学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

2.语文的学科地位落差明显。在中专中师等中等学校里,语文课是挑大梁的主科,语文教师往往多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在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上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但在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学校职能发生了变化,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行业性,使语文学科的地位受到了冲击并发生明显的变化。语文这一学科已从重要的基础学科变为了边缘学科,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根本不再开设语文课,或者虽然认识到开设语文课的重要性,但一具体到落实课程安排时,又必须为专业必修课让路。语文课时越来越,不少语文课教师迫于形势不得不放弃一直以来所从事的语文教学工作。这种学科地位的下降,直接引发了教师地位的被动改变,巨大的落差使很多语文教师在多年工作中形成的自我定位被大大动摇,进而对自身的价值也产生了迷茫。

3. 学校的性质变化使压力变大。在中等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学校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中专中师学校的办学很少涉及到市场运作,无论是在办学经费还是招生和就业的问题上都不必操心,久而久之使学校的教师形成了特有的不为外物所扰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和“安贫乐道”的工作状态。但在学校升格后,高职院校从学生的招生到就业,从学校的经费到发展,无不处于激烈的竞争中。以往是“静若处子”现在却必须要“动若脱兔”,这种转变使学校和教师的压力迅速增加。由于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师接触的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秉持重义轻利、中庸平和的心态,向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境界。因此全新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常常让长期处于稳定环境的他们不知所措。特别是为了争取生源,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全校动员参与宣传和招生,这种全新的工作环境更是让语文教师感到分外紧张、难以适应。

4.教师的利益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通常将资金投入到引进专业职业技术人才和实习实训等基础建设上,所以高职语文教师普遍工资低待遇差,不但比不上一般高校的教师,有的甚至还不如中学教师。教师的付出与收入在经济上不能成正比,经济利益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职称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上总体水平的标志,不但可以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而且还关系到教师的课时津贴、福利待遇等许多切身利益,所以教师对能否晋升职称都极其重视。而高职院校的职称晋升是参照普通高校的评定标准,未考虑到高职的教学科研特点,学术的要求太高,困难较大,这方面的利益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5.教师的科研之路举步维艰。中专中师类学校始终以教学为主,教学不只是教师的工作任务,也是考核教师的重要标准。在转型为高职院校后,学校的层次提高了,教学科研也成为了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对语文教师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往那样仅仅侧重于工作量和教学效果的考核。这一变化使很多处在转型期的高职语文教师感到焦虑。首先,高职语文教师要不断的适应和摸索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有大量课题研究工作要做,这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其次,职业院校里语文专业的资料大多是继承自升级之前中专中师院校,质与量上都不尽如人意,在进行中文专业的研究时,往往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发挥特色,渗透人格教育。人格就是个人独特而稳定的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地方法,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个体实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各类高职院校都相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却往往心有余力不足。而语文课程本身包含的人文性,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语文课不但使学生为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储备足够的职业语文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比较丰富的人文底蕴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品质。当然这也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精通语文专业知识,还要熟悉诸如历史、法律、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并对学生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将所有这些学科知识贯穿于教学之中。

篇(2)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具有时代的必然性,也是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分为两部分。一是教研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地从学生学习方面、自身教学方面、专业发展方面、课程设置方面及学生就业导向方面发现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实践教学当中不断他求证和探索,从而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将这些成果表达出来形成论文或课题,进而推广得到广泛运用。二是科研能力,是指除了不断地探索教学规律之外,教师在自己研究领域能够不断地接触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研究动向,结合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形成论文和课题的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具有宽深理论基础和较高操作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应该定位在高职英语教学理论、教学规律、高职英语类具有行业背景的教材开发,以及“双师型”素质的研究,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研究能力。

1.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情况的现状分析

1.1高职院校英语师资队伍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兴起得较晚,办学经验有限,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院校转型或合并成高等职业院校,所以高职院校原有教师多数是从中专高级讲师、讲师转型而来,之前的中专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压力较小,教学任务较重,学术带头人较少,有的几乎是零,所以转型过来的师资的教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另一部分年轻教师多数是刚从学校本科或研究生毕业,从校门进入校门,毫无实践工作经验,虽然在求学之时做过科研,但与目前从事的另一类型的教育有很多不同之处,而且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课时量大,此外还有大量的行政任务。

1.2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情况分析

通过上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拥有高级或副高级职称的中年教师,还是刚毕业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都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多数身兼数职。笔者通过对我院英语教师的教科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学和教科研不成比例。多数英语教师忙于英语教学、行政工作,很少能够潜心研究教学理论,探索教学规律,将研究出的方法和思路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第二,英语教师教科研氛围较差。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多数任教公共英语基础课,而目前高职院校主要加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很多专业课都有自己的课题、项目、精品课程、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室等有利条件。公共英语基础课程的英语教师很难出教科研成果,公共课英语教师对教科研兴趣就相对下降,再加上缺少必要的教科研指导和对外学术交流,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很难提高。第三,教研和科研成果比例失调。对我院英语教师每年所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98%的论文为教研论文,它们大多是关于高职英语教学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内容大致相近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产学研结合的重复研究;只有2%的论文是关于翻译、修辞、英美文化方面的科研论文。第四,公共英语教师校外实践进方面修和教学业务进修较薄弱。高职院校强调每年暑假教师应该下企业进行实践进修,专业课教师可以进企业进行理论指导,吸取企业一线先进的实践经验,并将实践问题带入课堂形成产学研的有利结合,但是公共英语课教师多数是进外贸公司、翻译公司和星级酒店进行英语培训等,动手机会较少,同时还面临着暑期与教学业务和专业理论上进修的冲突,所以在这两方面他们缺乏系统的进修。

1.3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的反思

通过以上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少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只重视教而忽略研,只顾重复而忽略创新,只想简单教学而忽视终身学习。所以想提高英语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必须用教科研为教学服务,从英语教师自身、教研室活动的开展和政策引导上下功夫。

2.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能力提高的对策分析

2.1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思想的引导及自身观念的转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道路上来。”所以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从而更加有意义地投入教学一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英语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勇于尝试和关注国内外外语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研究高职英语教学大纲,不断采用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具有行业背景的新型教材,研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程度,对学生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探索分层次教学方法;掌握现代英语教育教学和研究手段;不断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如英语教学法、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等,从而在提高教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在横度和广度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范围和研究水平。

2.2高职院校英语教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高职院校每周的教科研活动多数流于形式,变成教学管理方面的专题会议。高职院校应将公共英语教师根据所教专业或相近专业分成若干备课小组或教科研小组进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切实进行教研;让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青年教师形成有益链条,将老教师的学术经验和青年教师的新的时代气息密切结合打造精品教学团队;定期在教科研活动时聘请外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企业一线的外贸员、译员等到校进行交流,形成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为学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和最前沿的动态知识;建立外语教学教研阅览室,丰富外语类理论研究刊物,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领域研究水平。

2.3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奖励制度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长期稳定的教科研奖励机制。除了与评定职称、期末奖金挂钩及对在国内CN或核心期刊上有固定的奖励外,高职院校应当有相关部门按专业组成教科研课题论文等项目评定小组对每年做的课题、论著、精品课程及发表的论文进行评比。对胜出的优秀课题、论著、精品课程及优秀论文应该另有奖励,从而在提高高职院校教科研数量的同时提高质量。

3.结语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教学,要意识到教科研为英语教学服务的功能,主动参与科研,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把自己打造成新型的既能教又能研的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与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篇(3)

与普通高等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是目前中国整个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适合中国职业教育教学的理论很少。当欧洲一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如火如茶进行着的时候,我们的职业教育却在艰难起步状态下摸爬滚打。在西方的职业学校,母语文化教学非常受重视,因为它是传承民族灵魂的途经。而我国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它长期幽闭冷宫,学生不重视,学校不重视,社会也不重视,几乎查不到相关的理论书籍,这让从事职校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十分苦恼。好在无论哪种教育都有共同的规律可以遵循,好在还有许多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语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书籍可以参考借鉴。另外,职校语文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理论,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备课,这种备课能促使教师树立教育抖研的意识。

1、心理学研究成果是职校语文教育思想的先导

职校学生的特殊性表现在自卑感强,一部分职校学生来自离异的家庭,几乎没有得到父母的悉心照顾,疑心重,感情脆弱,行为偏激。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是班里差生,有受到老师、同学歧视的经历,自我效能感差。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看,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心理科学理论与职校语文教学实践的关系更密切些。如何正确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开展有效教学是教师备课时应特别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葫芦岛市第一职业中专的做法相对要好一些,汶川地震之后,一职专拟成立心理咨询室,许多教师也意识到在职校教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师队伍中掀起了一股考心理咨询师的热潮,他们积极参加心理学辅导,佟小晶等老师通过考试成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这些老师在做班主任或组织课堂教学方面显得更游刃有余一些,这是很值得其他职校老师借鉴的地方。

2、教育学研究成果是职校语文教育理念的本源

职校语文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教育相比,有自身特点,它必须为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尽管如此,教育学、语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教育科学理论依然是职校语文教育理念形成的源泉。在本地,教师进修学院几年前曾经邀请国家级教育名家到各职校学校做演讲,那次活动对许多老师触动很大,老师们普遍觉得参加工作以后疏忽了教育理论的学习,固步自封,几乎不了解其他国家、地区先进的职教理念,这或多或少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其实,以讲座的方式定期对语文老师进行教育理论的辅导或邀请当地著名企业家到各职业院校现身说法,讲授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企业得失的案例,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对语文教师的备课、上课产生有益影响。

3、社会学研究成果是职校语文教育教学的参照

职校语文课有特殊的服务功能,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把视野拓展到整个社会,社会与企业的需要间接地影响着语文教师备课的方向。笔者亲历过一次企业招聘会,学生(计算机专业)要经过五关初试,才有资格到企业去接受面试和实习锻炼。在即兴问答环节,许多学生败下阵来,他们的社会经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都受到严峻考验。

活生生的事例再次告诉我们,职校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还要关注有关社会学知识,并把它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面对新世纪、新的教育使命,职校语文教师更需要以前瞻的眼光,涵容历史与现实的博怀,去重新审视的教育观念,开拓新的理论研究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对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经验进行梳理整合,进而促进教学活动科学有效完成。

那么如何汲取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顶岗实习,把备课的地点转移到企业当中去,通过实践加深理论认识。以葫芦岛一职专为例,它的校办幼儿园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也给语文老师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幼教专业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平台。

二、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

职校语文教师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不论在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上的需求或实际表现,均呈现阶段性变化和发展,而这个发展过程是教师备课的过程。其中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之一。加强职校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有助于语文教学的优化进行。

传统意义上的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四项。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基本功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目前,本地各职业学校对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要求主要是以下这几项:

1、说课说课可以改变教师抄教案、照本宣科的状况,强化教师备课意识,促进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学生、教法,提高备课质量。

2、教研教师能随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并从中梳理、整合出教研课题,这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3、辩论与演讲辩论和演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教师的一种教育机智,时常还能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4、即兴作文教师的语言美有时能影响几代学生,即兴作文不仅体现了教师的语言修养,同时也展现了教师的思想魅力。

5、课件制作能够制作教学课件是当前职校语文教师应掌握的一种现代教育技术。

6、写作能够教写作的老师未必自己写的出好文章,所以教师有必要平时加强写作强化训练。

7、三笔字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离传统越来越远,但写一手流利的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依然是教师的独门功夫。

8、教学反思真正会备课的老师都会把撰写教学反思作为一项基本功勤加训练,不断写教学随笔的过程,就是教师备课能力提升的过程。

篇(4)

广度、有深度的职教建构性研究,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在研究主体上,应强化研究群体间沟通度,构建相对稳定的研究共同体;在研

究影响上,应提高研究成果的信效度,提升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教师专业化

[作者简介]吴卉(1987-),女,贵州凯里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重庆400715)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17-02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起步较晚,直至进入新世纪才有

所涉猎。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探析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

化研究的现状,并试图勾勒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远景。

一、研究成果和现状分析

为把握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概况,本文以“教师

专业化”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职

业教育类中,对

1979年

1月

1日至

2011年

12月

31日的所有文献

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到

163篇文献样本。采用定量和归类分

析的方法,从发表年份、研究范畴、研究功能取向和研究影响等

维度进行现状归结,以明晰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现

实基础和发展趋向。

1.文献量逐年变化情况。通过相关文献检索可以归纳出我

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基本态势(如图

1所示)。2000年

以前,学者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鲜有关注。直至进入新

世纪,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教师专业化”焦点化的背景

下,职业教育师资才迎来了学者们对其专业化发展的聚焦。早

20世纪中下叶我国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文件中就强调了职业

教育师资的特殊性,提及要建立专门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解决

师资专业化问题。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探索的萌芽状

态。然而统计显示,这一时期所产出的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

化的学术文献数量几乎为零。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当时职业教

育的发展程度还不够成熟,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发展

的支持度不够、社会对职教师资队伍的认识度和认可度不高等

因素导致。随着

21世纪的到来,伴随着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支

持,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与此同时,职教师资问题也被

推到了焦点位置。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步入

了一个全新阶段。由图

1中相关文献数量便可以清晰得看到,

2001年以来,学者们对这一研究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关于职业

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尤其是

2005年以后文献

量迅速增加,呈现出一个良好的研究态势。但是由图

1也可以

看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增长并不是直线式增长,而是

呈聚升聚骤式的脉动式增长。这表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

研究的稳定度和持续度还有待培育。

1文献数量年度变化趋势

2.研究范畴。对

163篇文献进行仔细分析,发现职业教育

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范畴主要指向“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和“宏观意义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

化”等研究领域。其中,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文

献达

7.97%。研究者认为中职教师的专业化是加强中职教师队

伍建设的基础工作,是提高中职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①目前我

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专业属性不高、专业能力

不强、专业培训体系不健全、专业道德危机②等问题。基于此,研

究者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③开展校本研究、健全培训体系,④

创立适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体系⑤等途径加快中职教师专

业化进程。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教师专业化研究非常重视

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有高达

56%的文献在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教

师专业化问题。这些研究梳理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与管理的历史进程,⑥剖析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问

题,⑦

探索了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的路径选择,⑧

还有研究者尝试

性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这表明研究者已

经逐步具有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理论体系的意识,并

能多维度、多层次地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宏观意义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一直备受学者关注,

19%的文献进行了相关探讨。这些研究关注职业教育自身学

科的发展,注重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建构。其中职业

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研究一直是研究者探讨的焦点。研究者

认为职教师资的专业化有着特定的内涵,具体体现为学科专业

性具有多维性和发展性。⑨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内涵解读有:教师

是专业人员,应提供专业化服务;⑩

教师是自身终生学习,不断发

展的职业;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职业伦理规范..等。但遗憾的

是,该研究虽然涉及了多个重要研究领域,但研究的力度和深度

却远远不够。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泛泛而谈专业

化所存问题和实现途径,其研究成果大多流于表层;高等职业教

育教师专业化研究也呈现出片面化、零散化和粗浅化的特点;对

宏观意义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则尚未形成职业教育教师

专业化的论述。这些都表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

究,尤其是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

3.研究功能取向。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主要有

“普教——移植、借鉴性研究”和“职教——建构性研究”两类功

能取向。通过文献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

化的研究文献倾向从介绍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理念和发展历程切

入,关注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发展动态,惯于把普通教育

教师专业化理论移植到职业教育师资研究上来。这显露出既有

研究在探讨职教教师专业化时,更多的是对普通教育教师专业

化理论的解读或移植,较少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性

思考和深度剖析,较少考虑创新性或移植适应性问题。文献分

析发现,只有不足

1/3的文献能真正根植于职业教育土壤,立足

职教师资特点,尝试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所存问题提出

解决与重新建构的思路。如徐涵通过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师资来

源和构成,阐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制度保障方面

上的缺失,进而从制度视角研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对

策。..这说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虽还处于“普教——

移植、借鉴性研究”的初级阶段,但已逐步具有“职教本土建构”

的意识,这也成为我们后续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4.文献被引频次。统计显示,被引频次在

30次以上的文献

为零,有

2篇文献被引频次在

20~29次之间,被引频次在

20次

以上的文献占总量的

1.2%,说明仅有极少数文献在学术领域具

有很强的影响力。而被引频次在

5~19次之间的文献是

25篇,

占文献总量的

15.3%,这部分文献对后续研究有较强的影响

力。值得注意的是,被引频次仅为

1次的文献占总量的

11.7%,

甚至有

42.3%的文献从未被引用过(如图

2所示)。当然,文献发

表时间越早,被引用的可能性相对越大。但有高达

54%的文献

仅被引用过

1次或从未被引用过,说明该研究有超过

1/2的研究

成果学术影响力很低,学术质量亟待提升,此问题值得研究者

深思。

二、研究远景展望

1.在研究范畴上,应切实挖掘研究范畴深度,提高研究的理

性化程度。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探寻范围涉及“中等职

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和“宏观意义的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等关键领域。虽然该研究范畴内所探讨

的重难点问题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

的现状和趋向,但仔细分析后还会发现该研究范畴内诸多不适

之处。如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方面,研究文献大多停

留在实践感悟、操作指导一类的文章,而对中职教师专业化理论

的思辨性研究与生发性研究则较少涉猎;在“高等职业教育教

师专业化”方面,研究者注重对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意义、内涵等

宏观层面的探讨,而对专业化标准、实现途径等中、微观层面的

研究则明显不足;在“宏观意义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方面,对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学科理论建构更是才刚刚起步。诸如此

类问题反映出该研究范畴内大多集中探索职业教育教师专业

化“是什么”等操作问题,“如何是”等机理

“如何做”而少去研究

问题,以致研究的深度和理性化程度发展缓慢。随着职业教师

专业化重要性的提升,笔者相信,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

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强,研究的深度将会进一步充实,研究将会向

理性化迈进。关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注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

化理论研究,将会是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

走向。

2.在研究功能取向上,应加强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的职

教建构性研究,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教师

专业化研究呈现出过分注重“借鉴性、移植性研究”的特点。总

体来看,教师专业化不论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看,还是从不同学科

类别的横向看,都有内在的联系和共同的特征。因此,普通教育

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一般理论及其分析问题的方法都对我们当前

的研究具有借鉴价值。正因为如此,既有研究十分注重对普通

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学习。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历经半个世

纪的发展已逐步趋于深化和严密,其研究成果一般是有实证分

析和实践研究支撑的,对当前师资建设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和影

响力,能为教师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研究思路。这

无疑对构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

此,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应该吸收和借鉴普通教育教师专

业化研究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但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的、学生学情、师资特点等都有别于普通教育,并且职业

教育当前的发展程度和发展阶段也与普通教育不一样。这就决

定了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成果要真正为我所用,就必须结

合职业教育实际进行吸收消化。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

才刚刚起步,还处于低水平阶段,研究者们主要采用移植借鉴性

研究,其研究成果大都是从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理论移植而

来。在未来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中,应注重普通教育和

职业教育思想、理论的调适,要扎根于职业教育的土壤当中分析

问题,要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当前,研究者已经开始具有职

教建构性研究的意识,但系统性强、有深度、有广度的职教建构

性研究还相当缺乏,这是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将长期努力

的方向。

3.在研究主体上,应强化研究群体间沟通度,构建相对稳定

的研究共同体。目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主力军主要

集结在两大人群:一是普通大学教师、高职院校教师和各类研究

生;二是各类行政机关的行政人员、其他非学校类研究机构成

员。这表明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贡献量较大的多为受过

系统专业训练的研究人员和掌握丰富实践经验的高职一线教

师,但从研究成果反馈情况来看,研究主体间的合作度较低,尚

未形成稳定的研究群体。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要向理性

化、科学化的研究靠拢,要形成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共

识,越来越需要经过系统学习的学术人才。同时,提高研究群体

间的合作度和沟通度,尤其是加强理论研究者和实践研究者,不

同学科背景研究者之间的深度合作,建立一个稳定、有效沟通的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共同体,是后续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

关键问题。

4.在研究影响上,应提高研究成果的信效度,提升学术影响

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学术水平与其研究成果的数量

和质量息息相关,尤其是研究成果的质量更是衡量学术水平的

重要标杆。而研究成果质量高低的评判则主要依据成果所在期

刊的影响因子和成果的被引频次。被引频次越高,说明该研究

成果对后续研究起到积极作用,其学术价值相对越大。前文数

据显示,大量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学术共同体的普遍认可和接

受,虽然不能完全否定这些未被引用或引用频次较低的文献是

不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但是至少说明这些文献对职业教育教师

专业化研究的自身发展以及其他学科借鉴性学习的价值不高。

在既有研究中,由于部分研究的学术质量不高,学术影响力偏

低,从而导致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发展缓慢。因此,避

免同一水平的重复研究和泡沫研究,精心培育研究成果的质量,

提高研究成果的信效度,提升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也将成为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需要突破的一个难题。

[注释]

①谢良才,杨金梅.关于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化标准结构的调查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1(21):20.

②④潘新添,张筠.关于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广东农

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6-17,17-18.

③⑤佟达勇.浅谈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途径[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2):

13,13.

⑥肖争鸣.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管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9):56.

⑦唐晓鸣,陈松洲.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教育探

索,2009(6):89.

⑧李静.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及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1(5):54.

⑨陈永芳,郑建萍.职教师资专业化的培训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7):46.

⑩王玉苗,孙志河,柳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5

(9):52.

....崔艳萍.试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

..李毓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20):40.

.....教育探索,:李娟化.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探析[J]

篇(5)

职业教育,又叫职业技术教育,是一定历史前提出发,为受教育者传授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现代教育模式和类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研究词语、句法,鉴赏的文学作品的基础性学科,而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则是为受教育者传授从事相关工作所需文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的教育类型。

作为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韩愈对于中国教育思想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提倡“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而其在《师说》中对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择师的标准及师生关系的论述堪称是对我国古代教育的经典论述。下面笔者就针对教师的任务和择师的标准等相关理论在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展开分析。

《师说》在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中的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

《师说》对教师作用的阐述所具有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

《师说》开篇就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受业与解惑;而到了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的任务依旧可以用“传道、受业、解惑”这六个字来概括,只是由于历史条件和教育类型的差别,教师教育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别罢了。而在现代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依旧紧紧围绕着韩愈所提出来的这六个字,只是侧重点有所变化。现代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更多强调“受业”这一任务,强调对受教育者专业技能的专门培训;同时由于汉语言文学自身的性质,也比较重视传授中国人文思想培养受教育者人文素养和精神的过程。如此,汉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中教师的任务可以归纳为对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训练,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传播,对受教育者在接受训练与熏陶过程中疑问的解答。

《师说》择师标准对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

韩愈在《师说》第一段写到:“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这段论述中,作者将“道”作为选择老师的基本标准。时至今日,这里所说的“道”的意义已不仅仅限于儒家之道,以扩展为更为宽泛的道理与知识积累。在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对教师的选择一般经过相关考试及其他更为规范的鉴定程序,选拔出了道德与理论知识一流的人才作为教师;如此,韩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对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具有评价作用。

《师说》师生关系对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

对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教师结构优化的引导意义。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我们的择师成功的。然而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职业教育的教师理论十分充足而实操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此,韩愈又阐述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只要闻道在先,学有专长,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特别是学有专长而为师的师生关系的论述,对于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教师的结构的合理编制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矫正作用;通过合理编排理论性教师和实践性教师的搭配结构,使得我国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系统焕发生机。

《师说》的师生关系对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过程优化的指导意义。汉语言文学职业教学像当今的普通大学教学一样,对教师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当重视,而忽视了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与相互影响,而这一特点导致了此种类型的教育缺乏生机,且无法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强化学员实操能力的作用。韩愈在《师说》中所提出的术业有专攻而为师的师生关系对于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员间的互相影响与传授,从而使职业教育更具生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师说》的师生关系对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纠正意义

在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普遍认为教育机构为其设置的课程机构不合理,专业性强的课程较少;在这样的课程安排下,考出好成绩的学员可能并不是优秀的学员。对于这种存在欠缺的课程安排体系,韩愈所提出的“术业有专攻”的理念具有很好地纠正意义。为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开设更切合专业目标、更具专业性和实操性的课程,对于有效增强职业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韩愈《师说》教育理念的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的改进策略

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从教人员素质和结构提升策略

根据韩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师生关系的论述,结合当前从教人员理论水平高而专业实践能力稍欠的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特点。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培养从教人员的专业实践能力,以有效提高从教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吸纳某些专业实践能力一流的基层工作者进入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从教人员的队伍,进一步优化从教人员结构;从而有效实现汉语言文学从教人员素质的提升和队伍的优化,使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保持活力和充足的生命力。

篇(6)

重视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是发达国家的一大特色,在这方面国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至今还在因循其他教育经验而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审视我国中职教师继续教育走过的历程,借鉴国外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教训,加强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探索,对促进新时期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终身思想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根据

1965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科教文组织成人教育局的负责人法国人郎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的永恒要求。

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其标志是郎格郎1970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它从现代人面临的各种挑战入手,分析了促使教育变革的种种因素,特别分析总结了成人教育的经验,批判了传统教育的影响,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对终身教育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等问题作了理论分析,可谓是系统地阐述终身教育理论的第一本著作。

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该报告特别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的概念与关系,指出终身教育的思想是学习社会的基石,无论终身学习论还是学习社会论,都是着力于更明确地、更本质地表达终身教育的理念,把终身教

育从理论到实践具体化了。

进入21世纪,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再次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建议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并把它看作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大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力和行动的过程,对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直接影响了教师教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统一起来的趋势。

197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5届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教育作用的变化及其对于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的影响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教师培养与进修相统一的必要性。终身教育的思想确立了教师教育的一系列新原则,它也是国内已付诸实施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原则。

譬如,连续性原则,把教师教育的视野扩展到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要打破职前、在职教育各自为政,互相割裂的局面,通盘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教师一生都能连贯的一致的教育;一体化原则,终身教育要求把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的各种教育机构相互联系起来,对教师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进行全程规划,教师各个阶段相互衔接及各有侧重的一体化体系;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师继续教育具有自觉、综合的更新能力,教师教育要把教师态度、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专业发展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知识、技能、情感一体化教育,并使教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社会期望原则,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教师提出各种期望,继续教育要根据对教师的期望确定相应的继续教育内容,使教师通过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达到或接近社会期望值。这些原则的提出,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中职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

职业生涯发展,是指为达到职业生涯计划所列出的各种职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活动。其中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内容包括自我洞察、判断机会、认识限制因素、做出选择、思虑后果、确定职业生涯。

代表性的是费斯勒 ( Fessl er , R. )提出的教师职业周期动态模式。该研究把教师职业周期放在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之中来考察,将教师职业周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职前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特定角色的准备期,是在师范学院或大学初始培养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与发现自己的才干、知识与能力,接受教育和培训,并开发与学习教师职业所需要的习惯与技能。第二阶段是入职阶段,是教师工作的最初几年。在这期间,教师要实现教师角色的社会化, 要适应学校的运作系统,并学会做教学日常工作。第三阶段是能力建立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和教育综合能力,并积极寻找新材料、新方法和策略,渴望参加各种交流和培训活动,学习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调整态度和价值观。第四阶段是热心和成长阶段,处于热心和成长阶段的教师,对所任教的科目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料,不仅能愉快地胜任教学,而且能准确地认识与分析学生,班级管理也比较自如。第五阶段是职业退缩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教师教学的高期望遭受挫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热情明显下降。第六阶段是更新阶段,此阶段教师发现自己已有退缩阶段的征兆,于是设法采取积极的反应方式。虽然他们不追求特别的优秀,但也不只是满足做到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某些方法可能进行新的尝试,许多专家型教师就是在此阶段实现的。第七个阶段是生涯低落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离开教学岗位前的状态,一部分教师对自己有过辉煌的成就而自豪,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离开教学岗位有失落感。第八个阶段是退休阶段,这是教师退出教学岗位之后的时期。

诸如此类的研究还很多,如休伯曼 ( Huber m an , M. )等人提出的教师职业周期主题模式、利思伍德 ( Le ith w ood , K. )提出的职业周期、心理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多维模式等等。从以上这些研究可明显地看到了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每一个教师成长所经历的时间, 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任务,阶段之间的关联性,各阶段对下一个阶段的影响。

从继续教育培训理论来说,职业生涯发展是人才成长理论中的一种新的观念,在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期,职业生涯发展对人的成长举足轻重。职业生涯的普遍规律,对于教师的成长同样具有指导作用。对理性地分析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阶段性,尤其是对中职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结语

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建构和探索,是教师教育中一项研究专题,并成为一个发展蓬勃的研究领域。在教师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变的事实,这就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是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教育思想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根据,教师终身学习比其他人群更为重要。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积累的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中职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 是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视角。

篇(7)

指导青年教师工作是中、高级教师的任职条件之一,需要呈报相关支撑材料。实事求是地说,有相当比例的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教师因方方面面的原因,指导青年教师的材料很是单薄,能力也不敢恭维。为此,学校不妨将培养重点转向本年度参加中、高级职评的摸底教师,重点提高他们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怎样操作?要明确牵头部门,与相关部门联动,印制《指导教师手册》(包含职责、聘书、计划、活动记载、检查评估、指导成效、工作总结等册页),举办师徒结对仪式,期中检查,期末评估,注重实效,让《指导教师手册》成为评委权衡参评教师的鲜活材料。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凸显过程管理,将此作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抓手。 

在实施绩效工资的背景下,启动经济杠杆给予指导教师适当的津贴未尝不可,充分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即便单凭行政手段推进也不会有难度,因为提升参加职评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利己、利他,也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二、问卷调查课堂教学满意度,恰当发挥其“指挥棒”作用 

有人说,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可见,教师的功力应该彰显在课堂上,教师的价值应当体现在课堂里。江苏省、市、区(县)各级职评文件对学生评教(课堂教学满意度测评)的要求,几乎是一年一个新台阶,满意度要求从无到有,从80%提档到85%。顶层制度设计已体现刚性要求。职评《申报表》还新增了任现职以来“课堂教学满意度”栏目,并要求将近三学年度的满意度对应地填写到过去不被看重的教师《业务考核表》相关栏目,将职评文件具体化为评委评判的工作环节和要点,可谓用心良苦。 

课堂教学满意度从何而来?通常的做法是学校,成立满意度测评工作小组,在学期期中、期末各组织一次,问卷调查项目删繁就简,测评后迅速统计、汇总、分析。这不仅仅是为职评工作积累第一手数据情报,也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受岗位设计的限制,人事、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有限的高一级职称指标与学校教师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旺盛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在职评工作中怎样发挥课堂教学满意度的指挥棒作用?譬如学校可根据校情对课堂教学满意度设定符合文件规定的下线门槛,对不达标者实行“一票否决”;将教师本年度课堂教学满意度作为基本信息列入《民意测评表》;公开述职须向教职工面对面告知任现职以来的课堂教学满意度等。其实,学生对任课教师知根知底,更有发言权,他们会在综合考量教师的职业态度、课堂效率、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等方面的基础上,对教师的工作做出公允的判断。好教师,之所以课堂教学满意度高,因为他们工作认真,备课充分,课堂效率高,作业批改、反馈及时。没有评价诊断,缺少药方,必将害人害己,遗患无穷。 

三、组织专业论文评选,择优向认可的教育期刊推荐 

职称评审的论文要求遭社会诟病已久,“取消”“铲除”论文条件一说常见诸报端。毋庸讳言,论文是教师工作的重要教科研成果。一位教师有了5—10年工作的历练,应该对教育教学工作某几方面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虽不一定是原创性、前瞻性的),整理成文,以期发表,对自己是“凤凰涅槃”,对同行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教育职业本质的回归和论文要求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相得益彰。教育论文是教育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不能因为存在只會“教书育人”不会写篇文章的极端个案,而全盘抹杀教育论文的普遍价值。所以,在职称评审的论文要求方面,2016年江苏新出台的职评文件除对乡村教师“不作硬性要求”外,对其他教师在论文数量和质量要求方面,仍是不折不扣的。 

遗憾的是,个别教师的学历、资历已经符合申报高一级教师职称条件,手头除几篇市、区(县)级三等奖论文外,居然还拥有冠之以“中国×××”机构的多篇高规格等次的论文获奖证书。外行对这样的“高规格”论文肃然起敬,内行人则嗤之以鼻,因为用这样的论文申报高一级职称,无异于买彩票、撞运气。 

为满足教师在省级以上有关部门主办的公开出版专业刊物(标注ISSN和CN号)上发表论文的迫切要求,学校不妨每年精心组织一次校级专业论文评选,择优向被认可的教育期刊推荐,联系发表。此举不仅能为教师职评添加砝码,也能为今后各级各类骨干教师评选积累丰富的素材,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四、对于女教师群体,需创设条件体现公平竞争 

近几年,一些学校符合中、高级职称申报条件的教师呈“井喷”的态势。但受职评指标数的影响,半数以上的教师要经历2—3次的登台述职“机会”,尽管述职内容不断刷新,但“屡战屡败”。其中女教师占比接近60%。可能的原因有二:其一,资历相同的教师中,男教师担任班主任等工作的概率大,工作业绩体现得更全面,导致每年落选的部分女教师积压过多,这是主要的;其二,多数教师在入职的1—3年内,工作还处于适应期,在之后成长的5—8年内,女教师因孕期、产期等特殊原因,教学一般要耽误1—2年,与其他教师相比,教学工作终端显示不那么硬朗。在职评指标偏紧的情况下,部分女教师的民意测评票数略逊一筹。 

篇(8)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88-02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开始举办高职教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培养祖国经济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平台。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随着高职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职教师队伍也不断扩大,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对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提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进行探讨。

一、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提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出一批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高实践生产技能的人才队伍,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充分体现理论知识满足“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实践技能做到与生产企业相对接,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尽量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或“双师”素质教师,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更好地为高职教育服务。

结合高职的现代教育理念,笔者认为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职业意识。即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静心教学、潜心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具有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的精神。

二是专业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即具有扎实和较宽的专业理论知识,持有相关行业的专业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具有在企业生产第一线工作实践的经历,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技术方面疑难问题的能力。

三是综合的教学基本功。系统学习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等基本理论,既要掌握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能够恰当充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软件等)、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教学资源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会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同时能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课堂教学、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具有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程开发能力。

四是科研能力。包括撰写教研教改论文、专业学术论文,申报教研教改和专业课题的能力,以及为社会、企业技术服务的能力。

二、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出现教师结构不尽合理,教师专业能力减弱的现象,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渐渐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模式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教育理念存在不足

虽然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已普遍得到了提高,但教师的社会地位、收入待遇还比较低,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看到自己与同年龄段的其他人收入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职业专业能力要求却越来越高时,内心渐渐出现失衡以及迷茫,甚至渐渐丧失信仰,不能坚守职业道德,不能刻苦钻研,不能坚持自我学习,工作的认真程度大打折扣。

(二)专业实践能力不足

随着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在数量、结构上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情况,青年教师比例增大,高职称教师偏少,“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总体比例偏低。由于大量新教师的加入,他们其中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在专业知识理论方面较为扎实,但缺乏在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很难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三)教学基本功不扎实

由于新引进的教师大部分是非师范毕业生,教学基本功较弱,虽然他们也学习了职业教育理论的相关课程,但是由于没有系统学习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缺乏现代职业教学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认识不够到位,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能力明显不足,例如语言表达能力、版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师生互动能力等都有待提高。

(四)科研能力总体不高

教师专业能力与其科研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关联,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高职教师在科研能力方面与本科教师存在较大的差距,他们往往在论文撰写、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偏弱,虽然部分院校将教师业绩包括立项课题、的数量等的考核与其职称评定、工资定级挂钩,但结果是课题和论文数量不少,却质量较低,且为社会、行业的服务能力不足。

三、提高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措施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为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笔者主要从政策、学校及教师自身三方面探讨提高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措施。

(一)政策方面

首先,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鼓励高职教师提高专业能力。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都指出要加大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提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

其次,建立和完善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各类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编制《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平台。

(二)学校方面

首先,应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各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在校内提供场地,吸引合作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实训,也有利于教师在校内的实践培养;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定期安排教师深入企业一线顶岗实习锻炼,使其增强专业实践能力,成为理论水平高、实践专业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

其次,应建立完善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院校领导应主动了解教师的需求,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提高专业能力,对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一段时间给予补贴,对利用业余时间获得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给予奖励。同时,绩效考核与职称、评优、晋升挂钩,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术考核方面,注重教师的论文、课题的质量,比如论文以四大索引、中文核心为参考,课题以区级以上为参考,等等。

(三)教师方面

首先,应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全民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教育,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高职教师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热爱职业教育,不畏困难和挑战,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同时,应不断更新职业教育理念,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增强自觉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与实践。

其次,应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和培训。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补充新知识、新技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符合时展要求。教师应通过网络、面授等学习方式主动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学习及专业知识培训。新进的青年教师应自觉地参加职业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还可以通过“老、中、青”教师之间的“传、帮、带”,传递各自所学或掌握的知识,共同提高专业能力。兼职教师应多参加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掌握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掌握学生心理,提高教学能力。

再次,应加强顶岗实践。目前高职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实践能力不足,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是提高专业能力的重中之重。教师应深入生产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在企业生产现场观摩、讨论、实践,向工厂技术人员学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了解了企业现状,掌握最新技术信息并将之引入课堂教学,进而增强教学能力。

最后,应提高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评价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要利用工作之余,找准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开展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承担科研课题,由传统教书匠变为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统一起来,将实践理论化,将理论实践化,促进教师自身以及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已从规模发展转为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对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广大高职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加努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晓鸣,朱玲,陈松洲.关于构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调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1)

[2]张君华,左显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发展途径探讨[J].职教论坛,2008(21)

[3]唐晓鸣,陈松洲.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教育探索,2009(6)

[4]陆永健.校本教研与五年制高职专业能力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

篇(9)

总体而言,学者对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的研究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尤其是从2009年开始。其中2005年、2014年为两大高峰,分别受益于2005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发行以及2014年职业教育系列政策以及职教会议的召开。我们通过综合分析样本文献的内容,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托学科视角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

1.依托不同学科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依托人力资本理论对教师管理的研究,主要运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职教师资聘用、管理与激励等机制。刘五百(2009)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提出高职“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并运用需要层次理论等提出管理建议。杨敏恒(2008)依据人力资本理论提出队伍建设的投资、引进、培训和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等四大基本策略。

文化学对职教教师管理的研究,主要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塑造“以人为本”工作环境的文化管理模式。段慧子(2010)重点研讨职业院校教师柔性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杨富(2012)明确指出人性化管理文化的理念。

心理学理论对教师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依据相关理论研究管理问题。王有富(2011)主张运用四大效应,即“皮格马利翁效应”“天使效应”“鱼占鱼效应”“马太效应”。贺雯(2014)强调“需要理论”与“公平理论”两大理论。

2.基于不同视角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唐金花(2012)主张从五个方面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架构下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王洪珍(2014)认为工学结合人刁‘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应具有基本的教师素养、扎实的模具专业知识和很强的工私i实践能力。邵艾群等在《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思考》(2008)中提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职教师资专业标准。

类似文献还有黄敏(2011),谭璐(2014)等。

(二)职业教育教师管理具体实践问题的研究

根据对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主题内容,将研究分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兼职教师管理研究。

1.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陆霞等(2010)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培训与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贺文瑾(2014)提出专业化建设的三大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专业化理念、一体化三大理念。田伟等(2009)指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资在师资比例、认识、认定标准、管理平台、考核体系等问题。

2.关于兼职教师的管理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资格证、教学秩序问题、学校管理工作等方面。曾朝霞(2008)对兼职教师的管理提出五点建议:分层级管理、统一信息管理平台、营造良好的聘任环境、科学规划兼职教师队伍的结构、严格聘用和过程管理等。

类似文献还有卞华《高职院校外聘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9}、张忠海(2008等。

二、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特点及展望

(一)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特点

1.研究主题呈现多兀化的特点。研究领域不局限于职业教育,能借鉴不同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管理探究,也有通过个案调查研究。研究主题的多兀化体现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多样化,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研究成果,不同成果间的“对话”有助于不断拓展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的研究宽度和深度。

2.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带有人性化色彩,研究者开始重视将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运用到教师管理的研究中。这一特点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大背景是相符合的,体现了研究的与时俱进。

3.综合职业教育教师管理各研究文献,能发现研究落脚于行政化管理,通过制度的制定规范教师的教学、科研等行为,过于强调硬化的制度约束,虽然学者们一再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实行人文关怀,但是强调人本理念只是为进一步规范管理秩序,这是研究中的不足。而且各研究基本是对实践问题的分析研究,缺乏对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的原理性研究。文献的研究框架中,归因分析所占比例很少甚至没有,易出现问题解决趋向于表面化、简单化、笼统化的现象,不利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推动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展望

篇(10)

高等学校实施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即职称评审)是对教师教学、科研等综合素质能力进行评价的方式之一。评审需要以高校教师已获得的各方面成果为依据,充分考虑教师的德、能、勤、绩等因素,对教师能否晋升高一级职务任职资格做出判定。而学术论文无疑是评价教师已获成果优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一个公平、合理、人性化的学术论文的评定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资格评审中论文要求的现状

目前,在我省高校职称评审工作中对学术论文一般划分为以下3个级别:(1)权威期刊。在国家部委、全国学会(不含下属研究院、所和分会)、科学院所属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或相当上述级别的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学论文;(2)学报级期刊。在部委及所属研究院(所)、全国专业学会及分会(不含省级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大学学报上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的科学论文普通期刊。学术刊物(须有国家或省有关部门批准的刊号或准印证)或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的科学论文。期刊级别由高到低依次为:权威期刊、学报级期刊、普通期刊。

我省在高校各个系列职称评审中对论文的级别、数量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在晋升高一级职务任职资格时论文的级别和数量是否达到要求是教师能否晋升的必要条件,教师为了能够晋升高一级职务也必定会为此努力发表相应级别的学术论文这在很大范围内对教师起到激励的作用,激发了教师投身研究的热情,提高了教师发表学术论文的积极性。因此,以学术论文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量化条件之一是教师资格评审中十分必要的一环。

二、评审中论文规定存在的问题

学术论文虽然能够较好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但以学术论文作为衡量教师能否晋升职称的一项标准却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术论文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以刊物级别衡量论文学术水平高低的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1)刊物级别划分过于笼统。如不管是国际上公认的影响力极高的刊物或是国内影响力不高但主办单位级别较高的期刊都算权威刊物,在职称评审的论文规定中几乎没有加以区分。

仅以主办单位来认定期刊级别的方法不够科学。尽管一般认为期刊的主办单位等级越高其主办的刊物中论文的学术水平也越高,但是随着办刊方式越来越市场化,往往存在期刊挂靠主办单位、一个主办单位办多种期刊等现象。目前,我省一般认定全国性学会主办的权威期刊只能有一种,而现在这种挂靠和一单位多刊的现象就造成了刊物级别认定的困难,究竟认定哪一种期刊为权威期刊往往是由省教育主管部门指定,其公开性、科学性有待商榷。(3)对期刊单位主办的增刊、专刊、专辑等与其正刊在论文级别认定中没有完全区分。(4)刊物级别高低与论文学术水平不能完全划等号:级别高的刊物所收录的文章不一定就好,级别低的刊物所收录的文章不一定就差,仅以期刊级别认定论文学术水平高低的方法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

论文规定中仅以第一作者或独立完成的文章作为职称晋升条件,对第二作者以后属名发表的文章缺乏评价机制。在当前的科学研究中,有许多的研究工作是在2个甚至多个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如果将论文排名第二及以后作者的贡献排除,则有失公平。另外,通讯作者署名的文章在职称评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与国际上衡量作者对论文贡献的原则不相符。在当前高校中,教师在攻读高一级学位时完成的科学研究论文通常在文章发表时会将指导老师作为通讯作者加以署名指导老师也往往对文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通讯作者对文章的贡献就不应被忽视;相对的,作为被指导者的教师虽然其文章发表署名为第一作者,但是其对文章的实际贡献力则应相应有所减弱。只有考虑每一位作者对文章的贡献情况,才能将论文的学术水平充分反映为教师的实际能力。

(二)高校教师各系列职称学术论文规定单一化

目前,我省高校教师、科研、实验3个系列在职称评审中均依据闽教职改[1997]010号文件执行对科研和实验系列教师的论文要求也是参照教师系列同级别的论文要求,没有考虑这3个系列在职责要求、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区别,混淆了高校教师不同系列职务之间的要求,不利于高校按需设岗和激发不同系列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积极性。

论文规定没有考虑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门类学科间的区别。对于高校的体育、艺术、美术等学科教师在职称评审中与其他学科教师采取无差别的论文评审规定不符合这些学科通常的评价标准。体育、艺术、美术类教师更应以其实践能力、技术水平、成果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条件,采取“一刀切”的职称评审方式抹杀了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区别,不利于高校各个学科的发展。

(三)时间要求的规定不够合理

在每年度的职称评审中均对论文的发表时间有所要求,即时间需在任现职后至申报当年的12月31号之间。但时间与拿到期刊的时间往往并不相同,这样尽管论文确定发表时间是申报的当年,申报教师取得期刊原件却有可能在次年职称评审会议开始之后。而在目前的规定中,若评审会议开始时无法提供期刊原件的论文不得作为当年的评审条件。这看似符合程序,却缺少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最终造成部分符合申报条件的教师因为期刊无法及时取得而错过了当年的职称评审。

当前的资格评审一般耗时较长,从资格申报到评审结束往往要花费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而若申报者在这一段时间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则该论文既不能用于本次申报,也不能在申报者本次晋升职称后用于下一次职称晋升申报。这种对时间上的规定不利于激励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发表学术论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改革论文评审要求的思考与对策

任职资格评审条件的量化是当前职称评审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教师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评审的硬件之一普遍被认为是最为容易量化的标准之一。但从目前资格评审中论文规定所存在的问题来看,任职资格量化评审在建立合理的论文量化前提下还须进一步加强资格评审的相关体制建设。

(一)建立科学的学术论文评价体系

彻底改变仅以期刊级别判定论文质量的现行标准,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学术论文质量认定评价体系。学术论文评价体系必须能够真实、准确反映论文的学术水平。对期刊级别的认定必须将期刊的主办单位、刊物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刊物是否被较权威的检索、索引所收录一并加以考虑。判断文章作者对论文的贡献力还必须充分考虑论文作者人数以及是否有通讯作者等情况。对论文学术水平的判断还可以参照论文的被引用率、论文是否被权威检索数据库收录、论文获奖情况等方面。

当然,我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还可以引入论文的量化赋分方法,即将论文划分若干个级别后分别赋以论文基准分,论文实际得分=(论文基准分+论文影响因子得分)×作者排名系数。这种论文量化赋分的方法可以作为资格评审中论文评价的一个模式,不过量化赋分应以科学的期刊级别划分方法为基础,分值计算还必须考虑论文引用率及通讯作者的贡献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有利于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的论文量化赋分评价体系。

(二)细分不同学科、不同系列教师评审条件

对教师(包括教学型教师与科研型教师)、科研、实验等不同系列资格评审的论文规定应有所区别。评审教学型教师职称应相对弱化对科学研究型论文的数量要求,转而可以对教学、教改方面的论文提出一定数量和级别的要求,同时在资格评审中对教学效果及其他教学实践环节侧重评价,如可以对获得教学贡献奖励的教师在评审教学型教师时给予适当加分。对评审研究型和自然科研系列教师职称的论文要求可以适当提高,以突出显示研究人员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平,同时应对其承担各级别的科研项目立项及完成情况加以综合考虑,对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条件突出者相应降低学术论文要求。对实验系列也应相对弱化论文要求,转而侧重对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创新水平的评价。

另外,对于不同学科的教师应区分各自学科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论文规定细则。对于体育、美术、艺术等专业技术要求很强的学科应弱化职称评审的论文要求,转而侧重考察申报者专业技术掌握情况。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术论文激励机制

职称晋升是当前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激励的重要手段,而作为职称评审重要内容的学术论文评价也同样要以鼓励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投身本学科研究、多发高质量论文为目的。

在晋升高一级职称的评审中,若申报者当前职称为确定而非评审晋升获得,则将时间要求定义为任现职以来是合理的。但若申报者当前职称为评审晋升获得,那么则会造成申报者在半年评审过程中发表的论文不能用于当前及更高一级职称评审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应将任现职当年的1月1日作为符合评审条件论文的起算时间。

只有将二者加以区别才能够较好衔接“申材料截止月31日”这一规定,才有利于全面评价申报者晋升高一级职称的论文条件,有利于调动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发表高质量论文的积极性。

建立论文评价的事后补救机制。针对符合评审条件的申报者因部分期刊的印刷或出版问题致使刊物不能及时取得的情况,应同意该申报者参加当年的职称评审,并在评审会议中由学校人事部门对该申报者的论文情况向评委会做出说明。在评审会议结束之后,由学校人事部门负责审核该申报者期刊原件取得的情况。对于在日后确能提供期刊原件的申报者应对当年的评审结果给予确认,对无法提供期刊原件的申报者应取消其本次职称晋升资格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职称论文评价机制的改革归根到底仅仅是职称制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岗位设置的完成必定要求改变当前评聘结合的职称评审模式。

职称的评聘作为高校一种自身的社会行为,不应受政府行为过多的干预。因此,改革我省职称评审制度必须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对具备自主评审条件的高校完全下放职称评审权。(2)对不具备自主评审条件的新办本科和大专层次院校加强评审指导。(3)对研究型、研究专业型、专业技能型种类型职称,采用不同的评审模式:以评为主、以考代评、以辩代评、辩评结合等。(4)高校要尽快出台自主评审以及岗位聘任的相关规定。(5)完善岗位管理与考核程序,制定职称评审晋升及岗位竞聘的约束机制。

无论是高校自主评审或是政府、社会组织评审,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论文规定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是关系职称评审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职称评审中的论文要求一定要以激励高校教师投身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为导向,按照分类管理、细化评价要素、量化评价指标的原则,最终建立一个公平、合理、人性化的学术论文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委员会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福建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一九九六学年高等学校教师

篇(11)

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时期,“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考核与鉴定等问题已引起职教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人们认识不同,表述不一,难免在工作实践中影响其功能的发挥。笔者从“双师型”一词形成的起源谈起,还“双师型”教师的本来面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以及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一词产生的背景及“双师型”教师的本质

在国家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一词是在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闻名世界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它在我国职教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因此,“双师型”教师其实是“双元”式的教师,它是指既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又有一定的相关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并能把这两种能力有效付诸教学实践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可用如下四个方面来概括。

1.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应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素质。此外,还能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具有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2.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中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了解本学科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3.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特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熟悉生产实践,能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开发和专业技术服务工作,具有与学生获取的多种岗位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相关的证书(级别要高于或等于学生所获取证书的级别),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本专业群的最新操作技能。

4.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指导能力。双师型教师在其理论教学的相关专业要有较强的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能倾注相当的精力抓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工作。

三、“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结构。“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应具有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与从事普通基础教育的教师不同的是,双师的知识面应更宽。因此,中职教师需要掌握多门知识,除了要精通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技术外,还要通晓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能、技术,并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2.能力素质。“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指导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指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将自己的知识、技能、技术卓有成效地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是指履行职业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是任职顶岗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技术应用能力,包括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掌握职业技术规范、熟练运用职业岗位主要工具的能力等,同时还包括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专业指导能力是指在本专业的实践过程中,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

3.职业素质。“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品德和关键能力,职业品德是指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着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

四、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

1.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指引下,在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展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时期,师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前不久,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推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此计划之实施。该计划强调:支持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切实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显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1月4日,周济部长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当前,我国教育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最基本的阶段性特征,就是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阶段,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从职业教育来看,规模快速扩展的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但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日益迫切”。可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当然,包括提高职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已经历史性地摆在我们面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职业教育需要一定数量具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重职责的“双师型”教师。

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适用的各种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职业教育教师不仅需要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不仅能在专业理论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而且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其结果是有效地优化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办学成效的目标。办学成效包括教育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效果的体现是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改进;效益的体现是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效率的体现是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双师型”教师所追求的正是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也是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校长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的目标。

3.“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这里每个“——”的后者都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即欲达前者之目的,后者缺其不可。可见,要使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必然要有相当数量的“双师型”教师。

总之,正确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特征,清醒认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意义,才能使我国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