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古筝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商丘地方文献看似范围狭窄,其实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时而反映的是升平盛世,时而展现的满目疮痍,时而是才子佳人的文人风流.时而是忠臣志士的慷慨悲歌,无论是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无论是嬉笑怒骂,还是呜咽悲鸣,都真切地展现了文人们的心灵图景和时代烙印。要想了解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图景,只有建立在收集整理、研究地方文献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古人,或是生拉硬扯、人云亦云,比如有的学人为了追述商丘久远的历史,把甲骨文中的“商丘”均认为就是现在的商丘;为了追述商丘是商朝、商文化的发源地,把阏伯和契视为一人;把商人的征伐说成是旅游,进而得出商丘是中国旅游的发源地。显然,这与实事求是的学术研究精神是有悖的。另外,明清时期的归德府家族文人群与明清易代的慷慨悲歌。可以说是商丘地域文学(文化)的重要分支,然而长期以来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即便有些关注,也往往是人云亦云。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其原因就是对商丘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不够,造成视野不广、“文献无征”。这与地域文学传统的挖掘和地域文化精神的建立,是不相协调的。甚至是十分有害的。在教学中挖掘地方文献、充实地域文学(文化)知识,能够发挥文学(文化)的熏染和教育作用。商丘地方文献中有着丰富的文学与文化图景。比如,张巡、许远的忠贞之情与睢阳保卫战的激昂慷慨,明末吕坤、沈鲤的忧国忧民与鲠直方正,侯恂、侯恪所代表的东林党人正直慷慨,很好地诠释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用世精神,这些与爱国精神培育、中国梦的诠释是一致的,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整理地方文献、充实古代商丘地域文学
文化知识的探索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相适应的地方文献主要是指其中的古籍,“大而言之,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著作者着眼。即凡乡人著作,不论其内容是否涉及乡土史地,不论其为经史子集,均属于地方文献之列;另一大部分从著作内容着眼,即内容涉及本地方的古籍,如旧志、史载、诗文、疏奏、家谱(以及碑版、题刻等虽不以书籍形式传流者)等等,均为地方文献之类。”Ⅲ位于黄淮海平原的豫东商丘,地域文化资源丰厚,历史上虽然经历多次黄河水患,一些文化遗迹尘封地下,但保留至今的地方文献仍十分丰富。从本校图书馆地方文献部目前收集的情况来看,大致形成了商丘古代文人著述、家谱、金石拓片、古旧地方志等四大系列。其中商丘各地文人作品有记载者共计680人,著作近2000余种。存世者约600余种:家谱已有350余部1800余册;金石拓片共计5大系列、11类、1430余种,近1500幅。包括商丘、豫鲁苏皖交界区(在古代行政沿革上曾隶属于商丘)汉画像石拓片、商丘地区墓志碑刻拓片、河南近年新出隋唐墓志拓片、中国金石集萃拓片(其中含《商周金文》、《商周秦汉金文集萃》《汉画像砖拓片》、《秦汉瓦当》、《历代铜镜》、秦汉砖铭拓片等)。另收先商、古宋国及西汉梁国的各种文献、出土简牍、汉代陵墓、汉画像石研究资料较为丰富,约2000余种、3500余册。这些丰富的地方文献收藏,亟待整理研究。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意蕴。为商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收集、研究商丘地方文献,完成《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宋荦研究》、《沈鲤集辑校》、《商丘古代文人著述总目提要》等书稿多部。同时,指导学生研习商丘地方文化,多次为学生宣讲商丘地方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将商丘地域文学嵌入古代文学课堂
目前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册,主要是按历史顺序的方式排列知识点,朝代之内按文体、作家(群)等结撰。由于篇幅限制,知识点往往很难与地域文化因素结合。近二十年来,地域文化研究的勃兴。相继催生一些地域文化史、文学史、历史著作,这为进一步开拓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在这一大潮影响之下,有关商丘地域文学、历史的著作如《商丘古代文学研究》、《商丘文学通史》、《商丘通史》等相继出版,为人们进行地方文学(文化)教学提供了较系统的参考资料。将商丘地域文学嵌入古代文学课堂,必须注意把握度。中国古代文学是中文专业必修课,目的是让学生较系统地学习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知识,课堂教学时须把握这一主线,保证“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任务的完成,地域文学知识则只能作为其中的点缀和补充。比如,《商颂》是《诗经》教学较少关注的部分,就可以结合宋君祭祀祖先的《玄鸟》、《长发》诸诗,将商丘与商族、商人、商文化的关系穿插于商丘地域文学的形成探讨中。“给予汉初文学发展以巨大推动力的人首推梁孝王刘武”『21。在刘武身边形成的梁园辞赋作家群是汉赋发展史中重要的文人群体,在讲授汉赋时,不妨将梁园的兴废、梁园文学意象的形成与影响以及芒砀山梁王墓群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汉梁文学与文化的感悟和认知。而在学习《桃花扇》时,不妨将介绍侯方域与雪苑社、明清时期商丘的家族文学等结合起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灵活的穿插和补充.使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与身边的地域文学紧密结合.以显示出古代文学的可亲可近。另外,还可以开设古代文学的专题选修课,专门系统地介绍商丘地域文学,如《明清归德府望族与文学研究》课,分为归德府地域文学传统、明清归德府望族文学群体的形成机制与特点、明清归德府家族性书塾书院与文社、园林宅邸与明清归德家族文学、商丘侯氏家族文学研究、商丘宋氏家族文学研究等六讲,以家族文化为切入点,综合政治、文学、文化与地域的多重关系。
(二)将商丘地方文献整理与实践教学结合
厚重的商丘地域文化,丰富的商丘地方文献.虽然已经引起广大学者和地方政府的兴趣和重视.但时至今日,无论是广大学者还是地方政府部门.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仍然没有系统、深入地收集、整理和挖掘,作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我们现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水平是不相称的。改变这一尴尬境地的有效途径就是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商丘地方文献,无论是商丘籍古代作家的著作,还是非商丘籍古代作家描写、记载商丘人情风物的作品.这些丰富的地方文献既是商丘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集中体现商丘地域文化精神的系统资料.是我们挖掘地域文化的基础文献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将地方文学知识嵌入教学中,而且应将商丘地方文献整理引入课堂,优化实践教学。首先,带动学生开展地方文献的实践调查。商丘师范学院生源主要来自河南.尤其以商丘地区为多,这就为开展商丘地方文献调查提供了便利条件。再者,利用寒暑假期、法定假日或者周末,灵活安排,开展地方文献的实践调查,这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查内容可以是与学生关系较为密切的家族家谱编纂、收藏情况,也可以是商丘地区寺庙建筑保存状况及庙会资料,甚至学生身边的碑刻文献资料、家族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及其著述,都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亟待调查、收集的地方文献形式。笔者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就曾发动学生对商丘市区重要历史文化景点如八关斋、商丘古城、火神台、燧皇陵、张巡祠等,开展碑刻文献资料的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和整理,不仅使学生对商丘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还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以碑刻文献为题还获得了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助。其次.组织学生进行校勘古籍和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实践训练。作为地方院校,商丘师范学院的古籍收藏相对较少,学生学习生活中很少能见到或者触摸到古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不仅以图片的形式在课堂上加以讲解,更应当引入实践训练,将整理古籍与教学及学生实践学习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能有效地增强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古籍文献的句读、标点等方面的训练。笔者在地域文学的研究过程中.相继获批“宋荦研究”、“沈鲤集辑校”等多项社科或古籍整理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吸收部分学生参与进来,以课题带动读书,又以读书带动毕业论文的撰写。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处理期中考试、作业与古代文学的日常学习.以整理商丘籍古代文人著述的形式,作为期中考试或者日常作业内容,学生不仅了解了古籍的面貌,还运用了古典文献、古代汉语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一点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学校每年暑假进行的“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创新项目,或者成立兴趣小组,教师选择若干个商丘古代文学课题,指导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知识的过程中.做一些地域文学的研究工作.以此带动和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这不仅是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尝试和有益实践,也将为学生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将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结合
在将商丘地域文学嵌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应该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带领学生作实地考察,在实地再现文学作品的场景,力图实现古代文学作品的“可触性”。比如讲授孔子《论语》,可带领学生参观夏邑孔子还乡祠:讲授庄子散文,可带领学生考察庄子墓;讲授汉赋,可带领学生参观清泠池、平台以及芒砀山梁孝王墓;讲授杜甫的《遣怀》与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可带领学生参观商丘古城,慨想汉唐时睢阳城的繁华与安史之乱惨烈背后睢阳城的破坏;讲授范仲淹诗文,可带领学生参观应天书院;学习《桃花扇》,可以参观壮悔堂、香君墓。等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广阔的社会中,结合所学知识,与文物遗迹、名胜古迹接触,在实地考察中夯实书本知识,这也是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要求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早在2008年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就已被列入评估体系。但由于本次评估主要是对高校整体质量进行评价,具体专业的教学评价并未详细涉及。对行政管理这类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本身多年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多局限于就业前的实习。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不能如理工科一样有完善的实验室,即使有已经签约的实习基地,每个实践基地所能提供岗位的性质,如企业办公室、政府的街道办事处等级导致接纳的学生实习数量极其有限。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各个高校并未对文科实践教学产生足够的重视,所以实践教学评估更未进入领导者的决策议程。在学院层面,一方面,由于目前多数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制度,学校对学院工作也由以前的专项、专业考核向整体考核演变,即学院总体完成学校分配的“清单式”任务即可。当管理的重心向下转移时,管理的目标也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普通高校对科研的重视日益赶超教学工作,由于不合理的学校排名指标导向、教师的晋升待遇都与科研论文项目等硬性指标挂钩,教学任务仅满足于完成即可,质量如何则难以得到衡量与控制。
(二)实践教学评估内容难以确定
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本身的特性,实践教学的评价内容难以确定。行政管理专业特性从专业培养目标可窥:研究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性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掌握现代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管理、经营、策划、调研、交际能力,可以胜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一般行政管理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学方面教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该目标中所欲培养的能力很难通过评价手段予以评价。但这些能力却又是用人单位的重要考虑。这在课题组的调研中得以印证。根据课题组的调研,企业对学生的测评侧重于素质和能力两个方面企业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后依次排列的是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素质重视程度的统计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使用过程中,更加侧重能力的发挥。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人际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则次之。根据企业注重的能力与素质,单纯综合素质与人际协调这两项就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关联无法得到充分论证。换句话说,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学生就业后不能通过工作的形式与行为得以体现,所以实践教学追求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目标本身难以测量。
(三)实践教学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不明确与实践教学评价内容难以确定一样
评价的标准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从时间维度来讲难以衡量。短期内,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实现,但长期效果的测量和追踪需花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成本,难以操作。实践教学产生的影响既有可能是直接的,也有可能是间接的。学生最终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行为亦有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即使确定了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也难以通过量化的方法评估。有的院校在开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时,仅仅是对理论教学评价模式的移植和照搬,使得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与理论教学评价指标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众所周知,理论教学是以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评价往往侧重于课堂的教学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以实践技能的传授为主,评价侧重于实践技能。两者在评价重点与方式上均有不同。
(四)实践教学评价的主体单一
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大多采用学生反馈、专家检查、教师自评与互评等形式。科学合理的评价,应由多主体共同实施,然后把不同主体得出的评价结果汇总,再次进行整理分析,才能得出相对客观公正的结果。根据调研了解,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主体仅仅局限于教师。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很难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客观的评估,并且有夸大自身教学效果的倾向。即使有高校对行政管理专业进行专业评估,普遍采用的是内部评估的方式,即由学校组织校内专家进行检查。但这种检查评估象征性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校内评估专家尽管具有搜集信息的优势却往往是非被评估专业的从事者,工科背景的专家评价文科专业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而且评估存在管理主义倾向,即评价者容易接受管理者的暗示而不能作为单独的主体独立发挥作用。
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的策略
很多学者对当前专业评估已经做出了足够多的批判,现实中评估工作也让管理者、评估者与被评估者都极为抵触,尤其最为极端的质疑在于评估本身存在的合理性。抛开评估过程出现的不合理、不科学甚至造假的扭曲现象,课题组认为专业评估工作依然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只有通过评估,才能有改进,才能提升质量。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本身存在的困难不应成为不作为的理由。一定意义上讲,难,才是彰显深入工作的必要。当然,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应审慎进行,在对方法论、评估内容、操作方法等科学设计基础上再思考如何细化实施。
(一)革新评估的方法论与理念评估的方法论与理念是指导评估工作的指南
早在1897年,美国教育家瑞斯(Rice)就发表了《无效的拼写炼狱》一文,意在评价美国基础课程体系的成效。并由此开创了以“测量”为特征的评价时代,评估者的角色是技术性的,即通过对评价工具的选择完成评估工作。在1933年,美国教育领域的卡内基学分体系受到社会质疑时,拉尔夫•泰勒用八年的时间研究开创了以目标为导向的“描述性”第二代评估。实际运作过程中,目标模糊性提出了新挑战,因此,评估需要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发挥评估者的判断。基于多元价值诉求基础上的“判断”成为评估工作新时代的特征。从评估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评估经历了从“测量”到“描述”到“判断”的转变,表明了评估的理念与方法论的变更。对于专业实践教学评价而言,通过考试(考核)方式的测量在各个高校被作为评价的主要工具。“描述性”评估以学生为评价客体,已经开始逐渐开展。行政管理专业通过教育实践培养具有沟通、协调、组织等能力的学生,但这类目标并不能用明确的标准予以衡量。这就意味着专业实践教学评估也应在遵循现有评价理念上继续突破,整合方法。因为,单纯的基于事实的判断也容易出现偏差“,评估专家往往成为自己‘客观’方法的囚犯,他们把观察局限于学生群体的外在行为,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主观目的和价值观,评价者努力构建对学生行为的解释模型,但未能抓住价值观和行为之间的联系”。
(二)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估内容与指标体系
高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衡量专业评估工作推进状态的标志,对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尤为重要。但如何设置、怎样设置一直成为学术界和管理所面临的难题。本文也不在于构建指标体系,只限于提出建设指标应该考虑的因素。著名社会学家艾尔•巴比认为:“评估研究的一个基本障碍就是要对‘不可测量的’效果进行测量。因此,评估研究作为一种方法,就是试图去发现某物存在或不存在、某现象发生或是不发生。为了进行评估研究,我们必须能够操作化、观察以及确认到底什么存在或是不存在。”基于此,本课题通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工作内容及所需的能力与素质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框架,进而设置实践教学评估的内容与框架。根据调研,企业招聘的行政管理学生以本科生为主占43.8%,专科生占41.7%,硕士研究生占13.5%,博士研究生占1%。从事的职位及所占的比例分别是行政助理45%、行政秘书25%、行政文员20%、人力资源10%。这些职位主要是为其他类工作提供支持。根据归纳与分析,总结了行政助理(文员)类主要职能。这些工作都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人际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人际关系协调和实践操作能力,是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应侧重培养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学评估应该评估的内容。
政教批评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批评观念与批评理论之一。它是指在开展文学批评时,批评主体从儒家教化及其审美原则的角度对作家作品所进行的理论批评。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政教批评有其源远流长的承传发展线索,从一个视角映现出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具有独特的观照意义。本文对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政教审美原则论予以考察。
一、诗歌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
我国古典诗学的政教审美原则论发端于春秋时期。孔子是最早提出中和审美原则的理论家,其《论语·八佾》云:“《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孔子从儒家中庸思想原则出发,认为《关雎》一诗在艺术表现上秉持了适度把握的原则,具有哀乐相谐的中和之美。其《论语·子路》又云;“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对中和的原则从理论上予以阐说,他将士人中偏于两极之人称为“狂者”和“狷者”,认为他们的言行都是不合中和之旨的,是与一般人的行为准则所不合的。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十一年》云:“《春秋》之称,微而显,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劝焉,人惧焉,是以君子贵之。”左丘明推扬《春秋》在表现方式上微婉合度,含蓄而深寓旨意,认为它较好地起到了劝善惩恶的社会功能。孔子、左丘明对微婉合度的中和原则的倡导与论说,成为后世文学政教审美原则论之滥觞。
汉魏六朝时期,是我国古典诗学政教审美原则论进一步凸显的时期。此时,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的论说主要体现在司马迁、扬雄、《毛诗序》作者、刘勰等人的论说中。司马迁《史记·屈原传》云:“《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习舾司马迁承继孔子以来的中和审美原则论,论断《诗经》的主要篇什合乎中和之旨,他一反时人对屈原《离骚》露才扬己的指责,认为《离骚》怨而不露,诽而不乱,是合乎儒家中庸思想原则的。之后,扬雄《法言》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晚年的扬雄对自己早年致力于创作大赋深表后悔,他曾道。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扬雄在经过创作的长时间历练和反思后,他晚年崇尚华丽而合乎典则的。诗人之赋”,对过度渲染、一味追求夸饰的。辞人之赋”不以为然,体现出自觉地以中和审美原则指导文学创作的自律性。南朝时,刘勰《文心雕龙》多方面论说到文学批评的政教审美原则。如:《宗经》篇云:。《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摘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刘勰将温柔敦厚视为诗歌言说人的心志最本质的风格特征与审美要求,他界定具有。温柔”审美特质的作品是最容易感人至深的。《明诗》篇又云:。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刘勰进一步强调诗歌要温柔敦厚、持人情性,他将孔子等人以来所倡导的中和批评准则倡扬了开来。
唐代,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的阐说主要体现在孔颖达、刘蛲、徐衍等人的言论中。孔颖达《礼记·经解》云:。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ZS]船孔颖达进一步提出。诗教”的论题。他认为,《诗》、《书》等作为。六艺”各有所教,其教化也各有特点,其中,诗教乃。六艺”教化之首,在发挥教化功能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和地位。孔颖达将。诗教”的最基本精神与特征概括为。温柔敦厚”,这从内在质性上对诗教的本质予以了界定,从此,汉代以来人们所常言的。温柔敦厚”作为诗教的核心观念之一,一直影响到历代文论家对作家作品的批评。孔颖达对。温柔敦厚”作为《诗》教之义的解说,在古典诗学政教之论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之后,刘蛲《取士先德行而后才艺疏》云:。昔之采诗,以观风俗。咏《卷耳》则忠臣善,诵《蓼莪》而孝子悲。温良敦厚,诗教也。岂主于文哉!
刘蛲和孔颖达一样,也肯定。温良敦厚”是诗教的基本特征他明确反对过度的、违背中和原则的。文”。晚唐,徐衍《要式》云,。美颂不可情奢,情奢则轻浮见矣;讽刺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针对。美颂”容易辞不符实的状况徐衍强调要反对过于感情用事,避免轻浮不实;针对“讽刺”容易直露的情况,他又提出反对一味叫嚣怒张的做法,认为这容易使诗作筋骨尽露,缺少感人的意味。
宋代,邵雍、王安石、魏泰、黄庭坚、韩驹等人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都有所论说,他们将政教审美原则较广泛地推扬了开来。邵雍《答傅钦之》对诗歌的审美表现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恶则哀之,哀而不伤;善则乐之,乐而不,邵雍将孔子以来。乐而不,哀而不伤”的话题具体联系善恶观念阐说发挥了开来。王安石《诗义序》提出了。《诗》上通乎道德,下止于礼义”的论断,对《毛诗序》中的。止乎礼义”之论予以了重倡。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强调。诗主优柔感讽,不在逞豪放而致怒张也。"黄庭坚也对中和审美原则予以过阐发,他反对。强谏争于廷,怨仇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的创作旨向和路径,认为这是“失诗之旨”的做法,此论从一个侧面道出了诗歌创作要持人性情的主张。韩驹《陵阳室中语》则云:。诗言志,当先正其心志,心志正,则道德仁义之语、高雅淳厚之义自具。三百篇中有美有刺,所谓‘思无邪’也。先具此质,却论工拙。”韩驹较早将诗作的社会功用与创作主体心志的邪正联系起来立论。他提出,要想让诗作具有美刺之义,合乎儒家。思无邪”的原则,首先必须要让创作主体。正其心志”,如果主体惰性淳厚,志向纯正,那么,诗作自然便会呈现出中和的审美特征。
元代,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的阐说主要体现在虞集、傅若金两人的论说中。虞集《郑氏毛诗序》认为诗歌可以。变化”人的。气质,涵养”人的。德性”,。所谓‘温柔敦厚’之教,习与性成,庶几学诗之道也”虞集把。温柔敦厚”的艺术原则放置到了诗歌审美表现的首位。傅若金《诗法正论》云:先生日:夫子删诗,列于六经,谓其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推之从政专对而无不可也。其所关亦大哉!若作者能以‘思无邪’而不堕不动声色奇怪之失,则固圣人所不弃也。傅若金在孔子所倡。兴观群怨”说的基础上,继续将心思无邪”定位为诗歌思想旨向和艺术表现的准则,其批评观念体现出过度的保守性。傅若金极力主张诗歌创作要有益于教化,要符合以比兴言说的传统,要吻合中和的审美原则,要得情性之正。他在这段不长篇幅的论说中,将儒家诗学政教批评的原则都端了出来。
明代,在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的阐说方面,杨慎,胡震亨、王祚、陈子龙等人对。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中和审美原则也予以了高标。如:杨慎《选诗外编序》批评魏晋以来不少诗作,。详其旨趣,究其体裁,世代相沿,风流日下。填括音节,渐成律体。盖缘情绮靡之说胜,而温柔敦厚之意荒矣。”胡震亨《唐音癸签》云:。诗家虽刺讥中要带一分含蓄,庶不失忠厚之旨。”“王祚《学诗斋诗记》云:。诗以理情性,是故圣人有优柔敦厚之教焉。求止乎礼义之中而不失其所感之正,情性之道,斯得矣。”陈子龙《皇明诗选序》云:。诗由人心生也,发于哀乐,而止于礼义,故王者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一些诗论家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展开了理论探讨。如:谭浚《说诗序》具体地对中和艺术表现的内涵展开阐说,他认为,诗的最大功用在于养人性情,由养”到“中”,再由“中”到。和”,他批评。躁者肆而不遏,倨者疏而不缩,濡者咩而不谐,杀者竭而不泽,微者匿而不显。此词逐文变,匪所养也”;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够。喜平则无乐,怒平则无恶,思平则无虑,悲平则无怨,恐平则无畏。”谭浚实际上旨在提倡一种不露声色、悲喜深寓的艺术欣赏与感受观,其论显见深受传统儒家思想观念的沾溉与局圃。又:王直《诗辨》认为孔子删诗,。十去其九”,则。其存者必合圣人之度,皆吟咏情性,涵畅道德者也”.其温厚和平之气,皆能感发人之善心者可知矣。王直之论,亦体现出对。温厚和平”创作取向的痴迷。
清代,人们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探讨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对温柔敦厚诗教原则的标树;二是从人的性情、品格论说温柔敦厚诗教原则的根源。在第一个维面,冯班、魏禧、徐乾学、田雯、田同之、吴雷发、翁方纲、方薰、潘德舆、何绍基等人作出了论说。如;冯班以“恩无邪”来概括诗歌的思想旨向,其《钝吟杂录》云:“诗者,讽刺之言也,凭理而发,怨诽者不乱,好色者不,故日思无邪。”魏漕《魏叔子文集》云:“诗之为道,主于温厚和平,此不恶之谓也;此于礼义,此严之谓也。”徐乾学《十种唐诗选序》云:“诗之为教,主于温柔敦厚,……惟恐稍涉凌厉,有乖温柔敦厚之旨田同之《西圃诗说》云:“不微不婉,径情直发,不可为诗。一览而尽,言外无余,不可为诗。吴雷发《说诗菅蒯》云:“诗须得言外意,其中含蕴无穷,乃合风人之旨。”
翁方纲《渔洋诗髓论》云:“诗者忠孝而已矣,温柔敦厚而已矣,性情之事也。”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云:“凡作讥讽诗,尤要蕴藉;发露尖颖,皆非诗人敦厚之教。”何绍基《题冯鲁川I小像册论诗》云:“温柔敦厚,诗教也等等。在第二个维面,赵执信、沈德潜、李重华、纪昀、焦循等人则作出了论说。赵执信《沈东田诗集序》云:“诗之教温柔敦厚,盖必人之天性近之,而后沐浴风雅,扬挖比兴,咀其精英而挹其芳润,庶几有得,非苟然也。赵执信论断“温柔敦厚”的诗教是与人的“天性”有着紧密联系的,是人敦厚性情的体现。沈德潜《施觉庵考功诗序》云:“诗之为道也,以微言通讽谕,大要援此譬彼,优游婉顺,无放情竭论,而人裴徊自得于意言之余。《三百》以来,代有升降,旨归则一。惟夫后之为诗者,哀必欲涕,喜必欲狂,豪则放纵,而戚若有亡,粗厉之气胜,而忠厚之道衰。其与诗教日以慎矣。”沈德潜是诗教的忠实提倡者和维护者,他在清代中期统治者崇盛文道的历史背景下,强调诗歌创作要走微言大义之路,“优游婉顺”,以陶冶人的情性为本。他反对非中和的创作路径,认为在对个性的偏扬中温柔敦厚之道会走向衰落,诗教会日渐式微。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今既藉风雅一道,自附立言,则美刺二端,断不得轻易著手。大致陶冶性灵为先,果得性灵和粹,即间有美刺,定能敦厚温柔,不谬古人宗指,否则于已既导欲增悲,于世必指斥招尤,或谀人求悦,取戾自不小也。”纪昀将人品与诗格紧密联系起来加以阐说,认为人品与诗格是成正比的。他认为,李、杜相较,“忠爱悱恻,温柔敦厚”的性情和气质是杜甫让后人广泛接受和推扬的主要原因。焦循《毛诗郑氏笺》云:“夫诗,温柔敦厚者也。不质直言之,而比兴言之;不言理,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自理道之说起,人各挟其是非,以逞其血气,激浊扬清,本非谬戾,而言不本于性情,则听者厌倦。焦循明确将诗的本质属性界定为“温柔敦厚”,他具体从表现方式和艺术内容两方面立论,在表现方式上,强调要以“比兴”言说,委婉曲致,引人回味;在艺术内容上,则肯定“不言理”而“言情”,不追求超过人而追求感动人。
二、词学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
我国古典词学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相对于古典诗学而言数量是很少的,主要体现在清人的一些词学论评中。清代,对词学政教审美原则论予以过阐说的词论家主要有田同之、尤侗、彭孙通、蒋敦复、刘熙载等人。他们主要围绕诗词同道,词的创作旨向要人乎雅正、合于风雅之义来展开其论说。田同之《西圃词说》云:“王元美论词云:‘宁为大雅罪人’予以为不然。文人之才何所不寓,大抵比物流连。寄托居多。《国风》、《雅》、《颂》,同扶名教,即宋玉赋美人亦犹主文谲谏之义,良以端之不得,故长言咏叹,随指以托兴焉。必欲以柳屯田之兰心蕙性,枕言下等言语,不几风雅扫地乎?田同之针对明人王世贞论词所大胆吐露的欲为风雅罪人的言论展开论说。他认为,风雅谲谏在我国古代是具有悠久传统的,《诗经》中的“风”、“雅”、“颂”有功于名教自不必说,就连宋玉这样的才子,也以“美人”之喻托言谲谏之义,较好地将文人之才性与传统政教的要求结合在了一起。
但像柳永这样的词人则创作旨向相反,从创作主体而言,他具有灵心妙舌,但遗憾的是其出语猥俗,不合风雅之义,他将作词之道领向了脱轨风雅的道路。尤侗《序》亦云:“词在季盂之间,虽不多作,要皆合于国风好色、小雅怨诽之致,故予尝谓先生之诗可谓词,词可为曲。尤侗在论评吴伟业词作时,对词作的旨向明确提出了合于风雅之义的要求。此论在我国古代词论史上是较早从正面阐说政教之求的言论。彭孙通彭孙通《旷庵词序》云:“历观古今诸词,其以景语胜者,必芊绵而温丽者也;其以情语胜者,必艳而佻巧者也。情景合则婉约而不失之,情景离则儇浅而或流于荡,如温、韦、二李、少游、美成诸家,率皆以旅至之景,写哀怨之情,称美一时,流声千载。黄九、柳七,一涉儇薄,犹未免于淳朴变浇风之讥,他尚何论哉!……不知填词之道,以雅正为宗,不能冶为诲,譬犹声之有雅正,色之有尹邢,雅俗顿殊,天人自别,政非徒于闺檐巾帼之余,一味儇俏无赖,遂窃窃光草兰苓之目也。”彭孙通从词的创作对情景运用的角度来详细展开论说,认为词与诗一样,也有“以景语胜”和“以情语胜”两种艺术表现的偏重,相对来说,“以情语胜”更容易流于不合风雅之义的艺术表现情态中。同时,词作艺术表现也有情景交融和情景相离两种审美表现的不同情态,相对而言,情景相离容易使词作流于浅俗浮荡的艺术情味中。为此,他将宋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人词作划分为了两类,对黄庭坚、柳永词作予以了讥斥。彭孙通最后归结“填词之道”应以“雅正为宗”,在创作旨向的人乎雅正中尽辨“雅”与“俗”的内在本质不同。彭孙通此论体现出深受宋人执着辨分雅俗与贯通雅俗的影响,在古典词学政教审美原则论中是甚具典型意义的。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提出:“词原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蒋敦复和彭孙通一样,也从正面提出了词作要有“风人比兴”之义的要求,强调要在对事物凡俗和日常生活的吟咏中,体现出深致的寄托。他称扬南宋词人大都能于物有寄,继承发展了我国古代以来的“风人比兴”传统。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莫要于有关系。
张元干仲宗因胡邦衡谪新州,作《贺新郎》送之,坐是除名,然身虽黜而义不可没也。张孝祥安国于建康留守席上赋《六州歌头》,致感重臣罢席。然则词之兴观群怨,岂下于诗哉!”刘熙载也通过例说张元干、张孝祥二人词作,阐说出诗词同道之理和词作艺术表现亦具有“兴”、“观”、“群、“怨”的效果。他在词的创作旨向上是明确持论有丰厚社会现实内涵的。
三、散文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
我国古典散文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是与诗学理论批评紧密相联的,两者相互纽结。从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人们的文学观念由诗文同体到逐渐异途,形成各异的文体批评观念。因此,在这一长段的历史时期中,我国古典散文政教之论并未开拓出多少独立发展的空间,其政教审美原则论是与诗学政教审美原则论交融在一起的。其论说也主要体现在孔子、左丘明、司马迁、扬雄、《毛诗序》作者、刘勰等人的言论中,我们不作复述。
唐代,对散文政教审美原则的阐说主要体现在王通、李华、柳冕、崔元翰等人的言论中。王通在《中说》中对南朝许多有成就的作家如谢灵运、鲍照、江淹、吴筠、谢庄、王融、徐陵、庾信、谢胱、江总等人都指斥其不足,如云:“谢灵运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则谨;沈休文小人哉,其文冶,君子则典;鲍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吴筠、孔洼,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谢庄、王融,古之纤人也,其文碎;徐陵、庾信,古之夸人也,其文诞。”王通推尚的只有颜延之、王俭、任防少数几人,其云:“子谓颜延之、王俭、任防有君子之心焉,其文约以则。”对颜延之等人简约典则的文风表现出倾赏之意。王通之论表现出平和中正的文学趣味,当然也同时体现出了其较为狭隘的文学审美观。之后,李华《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云:“文章本乎作者而哀乐系乎时。本乎作者,六经之志也。系乎时者,乐文武而哀幽厉也。立身扬言,有国有家,化人成俗,安危存亡,于是乎观之。……夫子之文章,偃商传焉。偃商殁而孔及盂柯作,盖六经之遗也。屈平宋玉哀而伤,靡而不返,六经之道遁矣。”。李华认为,文章的写作因缘来自两个方面:从内在而言,是缘于创作主体的“六经之志”;从外在而言,则是缘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触动。他批评屈原、宋玉违背了儒家传统的中和艺术表现原则,致使六经之义在他们的创作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柳冕《与徐给事论文书》亦云:“盖文有余而质不足则流,才有余而雅不足则荡;流荡不返,使人有丽之心,此文之病也。”
根据课型特点,从诗歌、古文、活动课三种课型出发,从形式上予以突破。
( 1 )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大自然感悟秋天并拍摄剪辑。
在《秋天》一课的设计上,老师带领同学走入大自然,学生拍摄寻访秋天的全过程并进行剪辑,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对课文的鉴赏领略和学生实践活动的互动式行进成为这节课的教学双线,这是课堂教学方式探索上的一次成功。
( 2 )教学形式多样,凸显“感悟体验”。
在学生实践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各自的感悟。“闻一闻秋天的气息”“听一听秋天的声音”“说一说秋天的故事”“摸一摸秋天的果实”各种教学手段交错使用。
( 3 )营造氛围,平等对话。
在《论语》这一课的设计上,注重气氛的营造和学生对话的开展。在古筝声中,在错落有致的自由散读声中,浓浓的古韵在课堂中弥漫开来。在充分把握课文基础上,根据自己经验谈谈感悟,故事、漫画、小品、诗词、格言,学生们娓娓道来,课堂成了人生哲理交流的平台。
( 4 )走向生活,展示个性
《说说我自己》让同学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生会竞选”“模拟学校招聘教师,校长点评招聘会”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在同学们的自我展示和同学评价中认识自我,加强沟通,课堂成了展示个性,认识自我的舞台。
• 从“文本内容的深层剖析探究入手”,深化新课程实施。
在形式探索的基础上,进入一个更为深入的阶段:从挖掘文本内涵入手,深化新课程内涵。
( 1 )追求内容的丰富、视野的拓展。
在设计《女娲造人》一课时,我们设想:一个经过改编的神话故事,内容本身没有挖掘的价值,但以此为本,引领学生走进神话的大门,里面的世界将何等宽广!在老师一步步引领下,学生们对文本和文本外的探索愈来愈深入,学生们脑海中留下了一串串问题:《女娲造人》古今版本多变,每一改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十多个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造人用的都是一种原料“土”,东西方神话中的女性有何不同等等。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研究的舞台。
( 2 )追求思想情感的深度。
在设计《信客》一课时,从三个层面切入:( 1 )信息、信用、信念。( 2 )文本对比( 3 )将人物置身于时代。这样,文本与延展交融、人物与时代纵横,使课堂教学厚实化、文学化。
在课堂设计上,层层推进:( 1 )抓住要点,梳理文本( 2 )于看似平淡处设疑。
( 3 )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 4 )比较阅读,使文本向纵深挺进:比较臧克家《三代人》、史铁生《命若琴弦》,探讨 “ 两代人 ” 职业命运的代代相承图。( 5 )提供时代背景,在时代的坐标上探讨人物命运。一节课的教学容量密集,学生的收获颇丰。
二.支教交流,在碰撞中领悟教学真谛。
( 1 )主动出击,接受专家指教。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展开教学研讨。孔晓玲、李明、劳新华、郑怡、王旭东、李昕霞、饶美 红等 老师分别在各级各类的交流活动中开课,参与人数面广,涉及各个年龄层面,效果好,反响强。其中郑怡的《珍珠鸟》代表上城区参加了杭州市教科所组织的“新课程展示”活动。李明的《安塞腰鼓》王旭东的《信客》参加宁波杭州四校“课堂新韵”活动。王旭东的《信客》参加由杭州市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郑怡的《散步》参加由上城区教研室主办的杭州市“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孔晓玲的《女娲造人》参加区“陶研会”组织的研讨活动。
( 2 )提供机会,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密切关注各种层次的观摩交流活动。在全国、省市区十多次各类各级观摩活动中,分批选派各个层面的教师观摩学习,开拓视野。教师的参与面广、积极性强,有效地推进了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开展。尤其是省里的新课程展示课,对转变我组教师的新课程理念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提供契机,促成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是语文组的生力军。他们专业素质好,工作热情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教研组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尽快促成专业成长,是教研组工作的一个重心。
( 1 )集体备课,在交流中促成专业成长。
坚持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根据工作重心的不同,或专题式研讨,或集体备课,大家在活动中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无论是来自教学师傅的指点,还是来自备课组同仁对教学探讨,都成为他们成长的养料。
( 2 )开展活动,在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
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热情,以“整体推出”的形式展示教学风采。在集体备课磨课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锤炼。《秋天》《安塞腰鼓》《论语》《说说我自己》《珍珠鸟》等一系列的公开课获得广泛的好评。
( 3 )提供舞台,在获得成就感中获取动力。
组织“全国教师基本功大赛”,“浙江省多媒体案例评比”,“上城区作文案例评比”、“区中小幼教学论文评比”“省市中语会青语会论文评比”等等一系列活动,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展示教学个性教学特长的通道,使其在获得成就感中获取动力。
• 辛勤耕耘,成果颇丰。
( 1 )课题论文
暑假期间组织 全组的 老师撰写论文,提升将教学实践转化为论文的能力,加强交流,进一步提升本组的教学教研能力; 王旭东 老师、 孔晓玲 老师、 饶美红 老师承担区《自主学习》的课题;多位老师承担学校的省市级课题,初二备课组实施《皇城根文化研究》课题。
( 2 )教师成果。
王展青 老师的作文案例《互动的课堂心灵的交汇》获得区一等奖, 王旭东 老师《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个性化思维能力的策略思考》、 孔晓玲 老师《新课改下文言文课堂阅读教学探究》、 李昕霞 老师《学生发展为本作文评价模式的探索》、林丽丹《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探究与策略》在区中小幼论文评比中以较好的成绩入围。另外有多位老师编选的新课程资料在各级各类出版社出版,文章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其中《建兰中学语文试卷》一书获得畅销。
( 3 )学生成果。
积极开辟渠道,展示学生文学才华。各年级的学生利用春假秋假的时间尝试学生自己出版作品集、写自传、结合课文出专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有许多学生的作品发表、得奖、出版。
( 4 )课外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实施“大语文”的教学理念。教师们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带领学生们“探寻皇城根文化”,组织学生开展“语文课外知识竞赛”,“话剧表演”等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5 )媒体报道
甘肃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她那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伏羲庙会的举办奠定基础,并且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了伏羲文化精髓,扩大独有文化魅力的传播。伏羲庙会作为伏羲文化的一种具体呈现形式,融合了文学、美学、音乐等各类艺术元素,使之感受文化之美。通过挖掘伏羲文化,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剖析和研究伏羲音乐文化元素,对伏羲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议,使该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本文将从地域、民俗、历史、信仰,以及庙会祭祀的形式等几方面来研究伏羲庙的文化现象。
伏羲祭祀大典如今在音乐、舞蹈和服饰方面都有所变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几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从音乐方面看,在原有乐谱的基础上,引入了西洋乐器,从而使的祭祀仪式更加的磅礴大气、震撼人心。其次是舞蹈新,大典参照《中国历代孔庙雅乐》等有关文献图谱,对乐舞进行了重新的编排,使之更具感染力。再者是服饰新,演出所使用明代的服装和道具经过人们重新的设计和制作,更加古朴、庄严和凝重,更能准确体现出明代祭祀的规模和盛况。
一、庙会祭祀活动中的音乐形式
天水伏羲庙会音乐是天水伏羲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承载形式,不仅能够如人们所祈愿的“接天连地”,“通神达意”,又能够给活动现场带来更多更好的欣赏价值,同时也让世人看到了中华儿女因此而凝聚的高亢热情,传承中华始祖文化,进而更加重视了对伏羲庙会祭祀活动的举办。
(一)公祭仪式中的音乐
在公祭伏羲大典仪式中最具代表性和宏伟壮观的是奏乐以及敬献花篮这两部分,所奏曲目最具代表性的有《祭祀曲》和《伏羲祭祀乐》。《祭祀曲》是由邹所创,该曲由三十二架古筝演奏,从调式上看采用了七声雅乐羽调式,开头节奏比较缓慢平稳,中间部分使用了三十二分音符,速度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使乐曲达到了,更加体现出公祭伏羲大典的宏伟壮观之情。《伏羲祭祀乐》是由作曲家薛文彦先生2000年所创,在作曲技法,演奏技术等方面表现出四平八稳的特征,而这一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雅乐的基本特征。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在整个伏羲祭祀礼仪过程中,所使用乐器的种类也可谓一应俱全,其中包括编钟、编磬、琴、瑟、箫、笛、笙、埙、二胡、阮、琵琶、钢琴、大提琴、唢呐、竖琴、贝司以及各种打击乐器等等。从这些乐器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它结合了中西艺术的特征,在祭祀音乐作品中引进了西洋乐器,在作品技法上也有西方的模式,最后形成了与当代文化特点相结合的并且具有现代化特点的祭祀音乐作品。
(二)民祭仪式中的音乐
民祭的春祭、秋祭虽然没有公祭那么宏伟壮观,但也有独特之处,更能显示出甘肃天水地区质朴、醇厚的民俗风情。两次祭祀议程基本相同,主要的祭祀议程有迎神、安神、出榜文、送神等,在演奏队伍中,包含的鼓吹乐器所用的主要乐器分布合理、规范。演奏乐器主要是高音唢呐,伴奏乐器有锣、鼓、镲、碰铃、木鱼。其中锣包括了立式锣鼓、大锣、中锣、小锣。鼓包括了大堂鼓、小堂鼓。镲包括:大、中、小镲。另外甘谷有名的羊皮鼓舞以及夹板舞在民祭中也占有相当大的地位。在民祭仪式中吹奏乐尤为突出。它包括以唢呐为吹奏乐器的1.“迎神”;2.“出榜文”;3.“送神”。其中迎神以《朝天子》和《织手巾》来作为迎神曲目;“出榜文”奏《小柳摇金》和《登殿曲》,以示庄重严肃。“送神”由唢呐吹奏《将军令》和《小开门》作为送神曲目。(明代送神乐曲由张鹏和胡缵宗分别撰写,曲谱至今已失传。)
二、伏羲庙会的传承发展及建议
文化要长远的流传,除了其自身的魅力和价值之外,更需要人类后续的保护与传承。天水伏羲庙会从最初的承载古老民族的精神寄托逐渐达到繁荣昌盛,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其逐渐走向了边缘化,频临淘汰的危机。当代伏羲祭祀被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迎来了伏羲文化的春天,在多舛的命运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特定的文化,有特定的涵养和风格。天水伏羲庙会文化从一个古老的民族走向了现代的文明,其步履是那样的厚实和沉重。庙会内容承载着一个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体现着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程度和文化特色,标志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和成就。
如何让天水伏羲庙会既有文化内涵,又能产生经济效益,伏羲庙会的发展能否承载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能否在所有祭祀活动中成为典范,进而形成不仅是天水的代表典范、中国的传统文化典范,更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文化亮点;如何让伏羲庙会文化既有文化内涵,又能产生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举办公祭伏羲大典,能够带动天水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品质的更高标准,把旅游与文化结合,把灵魂赋予活动中,带动文化产业跨越式的发展。
天水伏羲庙会发展到了今天已经逐步受到全国人民、港澳台同胞以及各国华侨的关注,但同时受到市场经济化的冲击,电脑、手机、电影(3D电影)、卡拉OK等众多高科技数字化以及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大发展,信息渠道的便捷化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生活交流等各方面的需求,传统的祭祀活动在很多人的心里也有了不同的看法,时代的进步也影响了很多传承人流失外地或从事其他行业,使天水伏羲庙会的祭祀活动面临空前的挑战,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机遇。
就目前来说,天水伏羲文化庙会的宣传还做的远远不够。不能否认其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如天水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地理位置偏僻,远离主要客源地,交通条件落后,基础设施环节薄弱,旅游产品内容、形式单一等因素。伏羲庙会缺少民间懂礼、守义等真正使庙会活动具有文化辐射和带动作用的传承人的加入。
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整合宣传资源、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加强对外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伏羲文化,参与、支持并投身到伏羲文化建设中来,为打造全球华人祭祖圣地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还应邀请一些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作家、文艺家,利用学术文章和文艺作品宣传伏羲文化,提升伏羲文化的影响力,通过文化的影响力、艺术的穿透力,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另外,还应该抢抓甘肃省建立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示范区,规划建设陇东南历史文化基地等机遇,打响“羲皇故里”品牌,规划建设中华始祖文化园,加大对伏羲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研究和产业开发保护,力求主题更加突出、内涵更加深厚,艺术性、感染力更强。力求改变传统庙会只演秦腔剧的模式,迎合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吸纳与时俱进的娱乐形式,邀请各类民间艺人加入,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相结合,打造“全球华人祭祖圣地”。
文化要长远的流传下去,除了其自身的魅力和价值之外,更需要人类后续的保护与传承。如何让伏羲文化更好的传承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度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53-03
南宁市奥园小学没有悠久的历史,也没有华美的外饰,更没有辉煌的成绩。学校启用于2013年9月,三年来,在南宁市经开区管委会、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已步入良性轨道,以纯正的校风、优美的环境、先进的管理、扎实的教学影响和培育莘莘学子。
学校围绕“让儿童的世界充满魅力”的教育理想,践行“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办成品位高雅的书香校园、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家园、学生学习求知的智慧乐园与强身健体的运动奥园。为使学校持续发展,我们始终追寻教育梦想,探寻教育真谛,由此走出了一条“育生命自觉,创魅力校园”的学校文化建设之路。
一、打造锐意创新的魅力团队
(一)首抓师德师风建设
我校结合南宁市教育局工作精神,开展师德师风系列教育活动,倡导“敬业乐教、博学善导”的教风,开展“魅力育人先进团队”评比活动,用以扬正气,立新风,求合作,谋发展,营造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合作竞争的校园文化,人人自觉形成“奥小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共识。
(二)强化学校管理团队的服务意识
全体行政人员团结一心,通力合作,时刻牢记“学校管理,师生为本”的服务宗旨,思师生之所虑,急师生之所需,以真诚的心态对待人,以公正的态度看待人,以宽厚的胸怀理解人,用人格的魅力感染人,用渊博的学识引导人,用充沛的精力带动人,用踏实的作风影响人,努力把我校中层管理队伍建设成一个讲奉献、淡名利、重大局的充满朝气的魅力管理团队。
(三)重抓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教师队伍年轻化,其中33%的教师刚大学毕业不久,31%的教师为高中、初中教师甚至教师以外行业人士公考进校,大部分教师缺乏小学教育教学经验。面对这样的情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从最基本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与辅导等常规教学管理工作开始,采用“先行课”的集备方式备课,组织多种形式的示范课,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将说课、评课、朗诵等教师基本功训练常态化,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比赛、读书活动、沙龙研讨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经验共享、教学方法共享等,建立一支有终身学习理念、善于行动研究、学会教学反思、做到同伴互助、有着专业引领、能做课题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教师队伍。
同时,我们通过专业培训、外出学习、网络平台交流、自我研修等多种形式,定期聘请各学科专家进校进行专业教学理论、教学技能等主题培训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外出观摩,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使得我们的教师队伍更有活力、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学生发展更有潜力。
二、丰富文化内涵,彰显魅力德育
德育是智育的前提,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体现在学业上,更体现在生活中。学校依据实际情况与学生成长的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开展系列体验式德育活动。
(一)让每个主题德育活动都充满灵动感
学校充分利用节假日、少先队活动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我的活动我参与”“我的旗台我做主”“我的农场我播种”等活动,以晨会、课程、传统节日、主题班队课、劳动体验等形式,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起学生对自我的生命自觉,点燃教师教育火花,创新德育模式,让育人更“生态”。
(二)让每个专题教学活动都乐开怀
学校定期开展学科活动月,在语文活动月开展每日诵读一首经典诗词、听写词语比赛、背书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领略到祖国文化的魅力;在英语活动月开展英语歌谣比赛、制作圣诞贺卡比赛、圣诞Party等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感受英语的魅力,了解西方文化;在数学活动月开展数学智慧乐园、计算、实际解决问题等活动,通过说、唱、玩、跳、演、画、书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提高学习质量。
(三)让每项礼仪教育都有效
学校从“走好路、写好字、唱好歌、扫好地、排好队、做好操”等小事做起,以“开笔礼”“小脚丫”“轻声慢行”、师生约定、有序路队、“向阳花开”擂台等体验活动为突破口,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名“德馨学实、阳光智慧”的魅力少年。
(四)让每个家庭资源共享
学校加大家长W校建设力度,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学校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引导家长正确而又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从而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有效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效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五)让每位班主任做到润物细无声
良好的班风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我校班主任队伍非常年轻,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班主任班级管理培训上,常态化地开展与专家面对面的班主任理论学习、校内交流、组内研讨、班内实践、走出去拓宽视野等活动,切实抓好青年班主任班级常规管理工作,要求每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都能做到润物细无声。
(六)让每个演练都入心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孝敬教育等活动常规化、日常化,时时讲安全,处处有平安,周周有教育,月月有演练。如开展“消防安全”“防恐防暴”“防拐防骗”“应急疏散”等安全演练,做到专项活动精练有效,专项技能掌握牢固,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学生、家长的安全、健康意识,共同提高师生应急避险等能力。
三、教研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技能和素质,破解我校面临的师资队伍结构困境,我校主要从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扎实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着手,教研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一)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制定“人本化”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人本化”的学校业务素质规范标准,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为教师创造一个超越昨天的工作环境。教师要成长,离不开目标的引领。学校做好引领示范工作,教师个人做好成长规划,明确奋斗目标及努力方向,引导每一位教师不断前行和自我完善。
2.构建“魅力”课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关键点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我校把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创建“三课制”:新进教师亮相课、青年教师展能课、资深教师示范课。将“三课制”常态化、制度化,结合学科特点,进行魅力课堂范式的研究,通过示范引领课、课堂大比武、先行课等教学活动,构建学生喜欢的高质量魅力课堂。
3.扎实开展教研组研讨活动
一是创新“先行课”的集备方式,精心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扎实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二是研新课程标准,聘请专家进行新课程标准专题讲座,开展教研组集体研读新课程标准活动,然后自我内化,达到“人人会背新课标,人人会用新课标”的目标,按新课程标准要求指导教学。三是要学会学习,做有心人,努力提高教研活动效率。要求教师注意搜集个人在教学中常遇到的典型问题,在学科教研会上组织教师开展研究、探讨活动。通过教研会议这一平台,教师将本人平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明显成效的做法分享,以集体的智慧提高教科研活动的整体水平。
(二)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学校办学品位
1.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着眼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问题即课题,做到研究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为全面提高教师课题研究能力和教学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以研促教。
2.扎实开展已有的课题研究活动。学校认真组织开展已有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把课题研究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在实践活动中开展研究活动。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各教研组长通力协助,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搭建平台。
3.认真组织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教学随笔评比、教育教学经验分享等活动,激发教师写作兴趣,鼓励教师积累素材。
(三)推进魅力课程建设,打造特色品牌
1.魅力体艺
推进魅力体艺特色课程,实施体艺“2+1”项目。为此,我校在认真扎实上好每一节体艺课的基础上,开展好“小主播”、舞蹈、合唱、古筝兴趣小组活动,增设“兰亭序”书法班,开展“大课间”活动,扩大学生选择课程自利,朝着“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特长”的目标努力。开展多姿多彩的体艺活动,创设魅力张扬的平台。每学期创办一次主题体艺实践活动,展示体艺成果,实现“人人享有艺术,人人拥有健康”的体艺培养目标。
2.魅力书法
书法教学课程化。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坚持做到“每天一写”“每月一赛”相结合,引导孩子“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在写字训练中领悟做人真谛。所有老师齐抓共管,所有学科的书面作业都要督促学生写好规范汉字,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落到实处。
3.魅力晨诵
编制校本晨诵内容,制作课件,每天早晨让学生诵读经典美文,以此开启学生新一天的学习生活,以经典文化熏陶学生。
所有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利用教师、社区与家长资源,打造能胜任特色课程教学的教师团队。通过多元的课程与评价,让学生拥有自己的精彩。
四、氛围营造,文化浸润
学校文化是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所具有和共享的信念、价值观,这种信念、价值观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原动力。对学生影响最大、最长远的不是某一门学科、某一种知识,而是学校的文化,一种逐渐形成的思想品质、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对教师影响最大、最长远的不是某一项制度、某一种外在约束力,而是学校的文化,一种逐渐形成的价值理念、心智模式与行为方式。所以,我校以校园环境为载体,营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氛围,滋养学生的心灵。
(一)营造具有“生命自觉”的校园环境氛围
要想凸显“育生命自觉,创魅力校园”的学校核心价值文化主题,让环境来说话、用环境滋养心灵是重要的一步。我校校园文化从班级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两方面进行打造。
1.班级文化建设
创建文明和谐的班级乐园,是我们的目标。每年十月是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主题月,每次班级文化建设都会精彩纷呈,在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建设下,带来一份份惊喜。人文班级、生态班级、文明班级和“会说话的班级”,正投射出“奥小人”的气韵与魅力。
2.校园文化建设
让学校每个角落充满魅力,以环境文化熏陶人,夯实育人物质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以“六个一”(即建设一面墙、一个花圃、一堵围墙、一个通道、一个井盖与一个农庄)为载体,把学校建设为品位高雅的花园。
(二)文化浸润生命,打造魅力人生
校园文化应为学生展现生动活泼、健康和谐的自由灵动天地,而且让他们的能力和人格在这个天地中得以提升。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学生潜能、特长,不仅可以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搭建平台,更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自己的境界,以文化浸润生命,打造魅力人生。学校通过艺术节、英语节、体育节、读书节、语数英活动月、少先队活动、安全活动月等,营造高雅、文明、安全、和谐的校园文化。
(三)营造魅力“悦”读的书香校园
我校全方位做好“悦”读的服务工作,让书香在校园中飘荡,让生命在阅读中精彩,让学生发自内心喜欢阅读。
首先,建设开放性的图书馆、校园“魅力书吧”,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随时到阅览室阅读。其次,每个教室都设有书橱,形成开放的班级图书角,学生课余随时阅读,班与班之间经常交换图书,营造一个随处有书阅读的氛围。再次,每年开展一次读书节,读书节上开展图书交换、阅读卡评比、读写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活动。第四,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引导学生在六年时间内阅读100本书,让经典美文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生命境界。最后,学校指导学生学会读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教学内容主要是阅读指导课、自由阅读课、读书汇报课等。此外,开展“每天三读”活动,每天早读课教师引领学生诵读经典美文,每天下午14:30为全体学生读读写写时间,每晚开展一次15分钟的亲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