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地理学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因此,课堂教学作为普及环境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应当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思维。
根据我国目前的地理教材的实际情况,紧抓教材、立足课堂,以现有的课本内容为基础,尽量挖掘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自觉地、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是充分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以身作则的一个显著标志。
教师合理计划,认真备课,利用教材创建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利用教材情景教学,引出相关环境问题,依据地理学规律出发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最终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提出解决方案时,激发学生开拓思维,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利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渗透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要求学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增强环境保护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普及环境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环境权益意识,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养成良好的守法习惯,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保障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树立环境责任意识,要认清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性,明确人类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环境保护是每个人责无旁贷的责任,每个人必须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环境教育中最经常、最有效、最现实的一种形式,但是相对于课堂教学,地理课外的实践更具有直观性和参与性,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形式多样,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愿,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意识。
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其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充分创造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快乐中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中的优势更是明显,地理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相对抽象的内容。比如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球的运动》一节,很难运用语言来描述地球自转、公转的性质以及产生的现象。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就一目了然了。地球的公转轨道是美丽的椭圆,公转时地轴与轨道面成66.5°夹角,公转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上,与此同时,南北半球出现不同的昼夜长短变化。看了演示,学生不仅牢牢地记住了这些特征,而且被地球环绕太阳运动的优美所折服,不断地发出惊叹的声音。他们大概也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因为其它行星都没有地球这样独特的适合生命生存的条件。多媒体教学的直观、生动、动感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二、多媒体教学在复习课中的优势
1.可以节约时间
复习课中,经常地进行地理事物间的比较,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比如,中国的工业分布与日本、俄罗斯、欧洲西部的比较。如果运用课本,学生得在一节课上翻好几册书,或许等找到正确的页码,学生的耐心也没了。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类问题,运用课件把各个国家、地区的工业分布展示出来,其中的异同点一看就清楚了,规律也就总结出来了。
2.可以增加课堂容量
如果想串讲《世界地理》第二册,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用课本一页一页地指导学生读图、看书、做笔记,至少要两节课。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只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把需要学生看的图、需要重点记忆的文字以课件的形式出现,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听讲、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
3.可以提高练习的速度
地理复习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由基础知识过渡到正确应对中考,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练习以后的讲评、过关、拓展,都是需要时间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教师的讲义在课件中出现,不必花时间去图示,不必重复板书相同的内容,把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详细地展示出来,提高了练习的速度。
三、复习课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几项原则
1.多媒体应该用到该用的地方
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地理复习课中的作用是明显的,但不能滥用。要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的内容,比如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分布图等。选取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范围,解释地形雨、锋面雨的成因。
2.应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学生的管理
应用多媒体本是为了突出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但是,如果教师专注于对课件的使用,可能忽略了对学生的管理,这是需要注意的。如果多媒体使用不当,也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分散注意力。
二、组织开展课外实践
提高学生生命意识老师在教学时,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和识记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地理知识进行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这就需要老师较高的教学水平,合理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实现生命教育。举个例子,老师在教《中国的自然资源》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可以让与学生讲述一些由于水资源匮乏导致很多人干渴而死的新闻,让学生针对水资源与生命这个主题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完之后,老师便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个小组对自己所在小区的用水量进行调查,看看哪户家庭的用水量最多,哪户家庭的用水量是最少的,并且对这些用户进行平时生活用水习惯的访问和调查,从中找出节约用水的生活小妙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意识到生命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明白水资源的宝贵以及生命的重要,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生命的教育,深化了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生态意识,懂得了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了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现如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很多老师在教学时都会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然而,老师使用多媒体技术更多的是用来展示课件,这就使得多媒体技术没有充分地发挥其效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地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再只是播放课件,而是适当地播放一些小短片或者是展示一些图片来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保证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举个例子,地理老师在教《自然环境》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展示一些自然环境的图片,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播放一些野外求生的小短片,让学生充分利用地理知识来求生。例如,学生在森林里迷路了,那么学生可以根据树木的繁密来确定东西方向,而树木的东西方向是因为地球的运转所决定的等等。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享受视觉和听觉盛宴的同时,也能强化自身的求生意识,明白如何在野外获得求生的可能,从而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地实施了生命教育,有利于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理论+实践”方式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乡土地理教学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如校本课程、选修课程、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无论哪种教学形式,都要在结合理论授课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地理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给学生传授乡土地理知识,使学生获取乡土地理信息,并了解、认识和研究“家乡”[2]。乡土地理的突出特色之一就是走出课堂、走进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实现通过乡土地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理论+实践”教学方式符合乡土地理教学的总体要求。乡土地理教学的总体要求:一是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乡土地理理论知识;二是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实地考察等,使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三是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基本技能,如收集统计数据、分析图表、绘制地图、合作探究等方面技能;四是在乡土地理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爱乡情感和地理观点的培养。“理论+实践”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多倾向于实践式的学习方式,如专题探究、小组活动、实地考察、野外调查和参观访问等多种实践活动。有效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4],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理论+实践”教学方式的实施策略
1.理论教学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地理教育国际》以法律形式制定了国际地理教育的标准与指导路线,它为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见。《地理教育国际》在其所列出的地理技能方面的目标中提到:要学会利用以文字、数据和符号等形式表达的资料,包括图表和地图等[5];要练习实地考察、绘制地图、运用统计数据等,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绘图技能是地理基本技能之一,通过绘图,学生熟悉地图、认识地图、运用地图。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选取乡土素材逐步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以地图教学为例,面对地图时,常常有学生无法辨别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为此首先进行理论教学。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边播放PPT,边讲解地图三要素。教师可以利用多幅地图对比分析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等,加深对地图三要素的理解。在理论教学之后还要增加基本技能的训练,即进行实践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游览校园,在草纸上标记校园各处的相对位置,再指导学生绘制校园平面图,加深学生对比例尺大小和地理空间位置等的理解;可指导学生绘制省市地图乃至中国地图,增强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认识。
2.理论教学与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
地理科学方法教育有利于学生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形成“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科学方法包括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比较、地理分析与综合、地理归纳与演绎等方法[6]。乡土地理正是一门能够运用地理科学方法去验证理论教学内容的课程。以区位因素教学为例,学生在分析区位条件时,常常找不到切入点。对此首先进行理论教学。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的区位因素,如工业、农业、城市、航空港、港口等,归纳出分析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着手,分别就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文化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为了有目的地开展实践活动,教师还要讲解商品房的区位分析要领及当地小区空间分布范围的简单地图。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市区考察某些小区的区位优势条件。学生从购房者角度分析各个小区的优劣条件,阐述选房理由,并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出房地产的区位因素,最终掌握分析“区位因素”这一大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84-01
多元文化是指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交流愈来愈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在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地理教学是学科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多元文化在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生活领域的影响越发显现,同时多元文化也影响着如臭氧层空洞、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要想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间的了解与合作,就离不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地理教学中融人多元文化教育是时代的迫切要求。本文谈到的多元文化是仅限于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表达的是对不同文化的的理解和尊重,对其他的不作探讨。
一、中学地理课程中有着丰富的多元文化教育素材
多元文化知识是地理教学中融人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是地理教学中多元文化教育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多元文化知识涉及的范畴较广,它涉及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这些文化无不因为区域的差异而呈现出多样性,中学地理课程中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教学中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多元文化素材,主要有多元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多元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多元的人文景观等三个方面。
二、地理教学中可发展的多元文化技能
文化间能力是指解释有意识的交往(如语言、符号和姿势)、无意识的暗示(如体态语言)以及不同于自己文化方式的习惯的能力,主要是移情和交往。文化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在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移情及和不同地域文化的交往。
所谓移情是指从别人认为陌生或有悖情理之中认识到价值的所在,具有直觉洞察力。因此,地理教学中的多元文化教育所培养的文化间能力主要有运用和洞察能力、交往和自我认识能力。
1、运用和洞察能力
从理解力的角度出发,运用能力是指能够将自己的知识运用于不同的情景之中,洞察能力是指能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能够透过表层看到事物的本质。因此运用能力和洞察能力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可以这样理解: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到“人乡随俗”,快速适应不同的文化。
2、交往和自我认识能力
文化背景相异的人,跨越文化条件以及知识的阻隔,互相融洽地交谈,以更好了解对方,从对方学习优点和长处,更好地审视自己,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对相异文化不可一味地排斥、否定,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行为观念等,直面自己文化中的优劣,吸收相异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从而形成自我认识。
三、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
1、在地理课程基础上,适当充实多元文化知识
地理课程中的多元文化内容是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补充课堂多元文化内容。地理教学可以生活化,把身边的地理资源以实例的形式引入课堂。将生活中出现的多元文化实例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知识的理解,探索多元文化内容的内涵,使地理教学中的多元文化教育更具实效性。
2、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体验多元文化
(1)用形象而理性的语言描述多元文化知识。
(2)创设利于学生发表观点的情境。主要是学生运用自己知道的一些多元文化知识。
(3)利用网络加强文化交流。
四、地理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l、突破多元文化意识的局限性
教师要加强对多元文化内涵的理解,在自身的教学中体现多元文化理念,摆脱狭隘的多元文化意识,要把多元文化意识扩展到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等方面。
2、引导学生辨证看待多元文化
过于强调多元性,反而可能会干扰学生对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理解,甚至错误地认为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是合理的。此时,教师就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可通过具体的实例或阐述一些理论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理念。
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是文化自尊和文化尊重。在地理教学中融人多元文化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文化自尊意识,地理教学中涉及对我国文化的一些介绍,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文化和世界其它文化的差异性,知道自我文化的特征,感受祖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热爱自己的文化,具有民族文化尊严。
(二)教育存在的问题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于防灾减灾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教师而言,防灾减灾教育中,仅注重讲解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缺乏实际的面对灾害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资源方面,资源短缺,教学手段单一,在灾害原因、影响、自救的讲述中,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内容抽象,学生体会不足,无法生动地阐述灾害的危害性,对学生的预警作用不足。在逃生技能教育中,仅通过警报发出、逃跑的方式进行,虽向学生传授了一些逃生技巧及应注意事项,但缺乏真实演练,学生无法得到较好的理解、掌握,教学效果较低。
二、提高中学地理防灾减灾教学的措施
(一)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灾害发生原因、过程、影响进行讲解,对震源、烈度、中国地震带等专业术语进行讲解,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灾害发生的规律性及不可避免性,了解灾害发生条件,在了解灾害条件的基础上,进行防灾教育,并借此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地球、节约资源的意识。教师可通过案例运用,通过分析、研究、总结灾害案例,与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案例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二)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教学开展的方式,有效的教学手段、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得以提升。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多样性。在防灾减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要求,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等,通过立体演示,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直观感受灾害的影响力、破坏性,以及准确理解灾害发生原理,增强学生对防灾减灾学习的重视度,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通过视频,播放一些逃生演练的视频,使学生了解灾害自救、逃生的方式,教师结合视频,讲解灾害逃生的注意事项,并纠正一些错误的自救行为,确保学生逃生的正确性,提高学生的自救、他救能力。
(三)丰富课外活动,开展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是教学的第二课堂,在中学地理防灾减灾教育中,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可通过校园广播、互联网等方式,进行知识宣传,并组织逃生、救援演习,锻炼学生的逃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紧急应变能力。此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进行灾害体验。在防灾减灾教育中,体验是关键环节,可具体根据乡土地理内容进行。例如,可组织学生到一些山体滑坡现场、沙尘暴破坏现场观察、调查,在体验组织之前,应先让学生掌握有关山体滑坡、沙尘暴的相关知识,并观察后撰写调查报告、体验感受,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合理的灾害防范及环境保护措施。同时,组织学生到社区、社会进行灾害防范知识宣传,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灾害防范、自救、互救意识、能力。
(四)加强灾害伦理道德教育灾害伦理是思想道德的重要内容,灾害伦理道德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中学地理防灾减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融入灾害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灾害意识,培养学生的灾害道德。灾害伦理道德教育包括生命第一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关注、关心灾民原则等,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做到言传身教,通过自身行为引导学生关心灾民、保护环境。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要想创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前提是要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我始终认为,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它是一个师生间心理交流、思想碰撞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导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若能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就可激发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当然,这需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学生才能精神放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更多的地理知识。
三、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技能,以情感带动学生
地理知识中有很多都是特别抽象的,不能被学生直接理解。虽然现在我们的教学条件提高了,有了多媒体、地理挂图等很多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但效果仍然十分有限,更多的时候还需要我们教师通过自己丰富的肢体动作、饱含深情的语言来向学生生动形象地进行描述,把拗口难记的地理名词变成通俗易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我们在描述一个人博学多才的时候总是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见地理知识是多么的重要,这些广博的知识对于求知欲强烈的初中学生来说,是特别刺激和具有挑战性的。比如在讲到陆地地形的时候,我把地球家园当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以热情洋溢的词语描述了出来,再结合多媒体,从而让学生获得了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了解到了地球自然环境的美妙和神奇,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更激起了他们保护地球和探索地理知识的欲望。
在讲解中国的旅游风景名胜时,我在课上扮演了一个导游的角色,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描述了著名的三山五岳、雄伟的万里长城、秀丽的桂林山水以及具有“雪域高原”之称的青藏高原等。通过这些描述,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了,内心的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更产生了对多彩地理的向往之情和对祖国地理环境的热爱之情。又如我在介绍发达国家一课时,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科学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让他们感受到了国家科技需要进步,祖国发展需要人才,从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树立立志为祖国发展而奋斗的决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运用也是一门艺术,它能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心理状态下学会地理知识。
四、运用歌曲、诗词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加入更多的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地理课上,适当加入一些音乐元素,辅助地理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有关长江的知识时,让学生听一首《长江之歌》,通过精练的歌词,让学生认识到长江“从雪山走来”——发源于青藏高原,“向东海奔去”——向东流入东海。通过歌曲的渲染,学生会对长江蜿蜒的流向、奔腾的气势有一个更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在讲蒙古高原时,我又以一首“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作为开场白,通过音乐和古诗词的结合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了文化的融合之美,激发起他们探究地理奥秘的热情。
一、在备课时,结合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学习,研究,使其纳入地理知识的体系之中,建立地理 、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例如:讲述世界主要航线时,可联系新航路的开辟等历史知识。如:“四个人两条路 线绕地球一圈”、以及“好望角”、“西印度群岛”、“麦哲伦海峡”、“火地岛”名称的由来;伊朗(波斯 )、阿拉伯(大食)、印度(天竺)、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叶卡特琳堡(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伏尔加格 勒(察里津、斯大林格勒)、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等古今地名的演变。我国六大古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北京始于西周蓟城、春秋时代即成为燕国的国都,以后成为金、元、明、清各朝代的首都;西安(今长安) 始于西周的镐京,以后成为秦、汉、隋、唐各朝首都。洛阳始建于西周初期,自东周以来,先后有东汉、曹魏 、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后)以及五代的后梁、后唐、后周等九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开封在战国时 代是魏国的国都,以后又成为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朝代的首都。南京始于战国金陵邑 ,以后成为六朝(三国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首都,此外,明朝初年、和中华民国也定 都于此。杭州始于秦钱唐县,到五代成为吴越国的国都,以后又成为南宋的首都。六大古都至少都已经有了二 千年以上的历史。古代水利工程讲述中的历史知识有: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 灌溉工程都江堰;秦朝史禄负责开凿了灵渠,勾通湘江和漓水,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隋朝大运河 的开凿等。
另外,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发掘人头骨化石,测定为二百多万年以前的遗物,因此推断人类在二、三百万 年以前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了。与教材第四纪出现人类相吻合。
我国从夏朝开始制定了“夏历”;商朝人们认识许多星座,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记录;春秋时 代鲁国天文学家经观测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通过实测得出了子午线的 长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测得子午线长度。……备课面广,讲课内容就丰富,就会造成良好的地理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二、地理课教学过程中,要精选与地理课堂内容相关联的历史内容。巧妙地与地理新知识加以联系。这样 联系历史,反映现实的地理知识,突出了地理教学的特点。如讲述东欧政治地图的变化时,可简介俄国在17世 纪中期,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18世纪,俄国夺取了芬兰湾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地区, 然后向东扩张一直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19世纪沙俄又从伊朗手中夺取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 把外高加索完全并吞了。以后,沙俄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和新疆大片领土,共侵 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我国太平洋沿岸的海参崴,沙俄侵占后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从19世 纪20年代起到80年代,沙俄逐步侵占了包括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塔吉克人居住的 中亚、西亚广大地区。从1922年至1940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等15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先后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为一个统一国家,首都莫斯科。从1990年3月到1 991年12月,苏联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原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前苏联外,其余均先后 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从而改变了东欧的版图。1990年10月3日,战后分裂长达41年有德国统一,南斯拉夫199 2年“一分为五”,因领土、民族等原因,爆发了“波黑战争”,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末也恢复战前的两个国家 。在教学中较好地联系上述知识,能起到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本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增添学科趣味性 等方面的作用。
三、地理教材的许多内容,从历史角度举例联系,更能确切地表述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地理的现象。运 用“洋流”知识,可进一步讲解国际人口迁移;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的“三角贸易”,欧洲的奴隶贩子利用 洋流运输贩卖黑人到美洲,归程利用加那利寒流到非洲,中程利用大西洋南赤道暖流、圭亚那暖流等到美洲, 归程利用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回欧洲。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航海七次,最 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除当时具有的先进航海技术和帆船外,还借助于季风(东北季风、西南季风) 和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2.学会如何分析地图
学生拿到地图后,想要得到需要的信息必须学会如何分析地图,因此,对于地图的分析就是地图教学中的第二个任务。对于地图的分析,主要是看图表的四个方面:标题、图例、注释、内容。标题会指明图表所属,明确了一个研究方向。图例与注释可以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帮助学生分析地图的补充与说明。最后是内容,在内容分析中学生首先要了解地图构成的三大基本要素是比例尺、图例和方向。因为这三者对于学生遇到的比例尺的大小比较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实际面积判断问题来说都是重要的分析工具。之后,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判断地形的方法,其中主要是等高线与分层设色这两类地形图的判断。由于地形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所以这些判断分析的方法更具有实际意义。
3.在实际中正确应用地图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高中地理学科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它与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保护教育的挂钩。高中地理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均有详细的讲述,依托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环境教育拥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良好适用性与可靠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基本可以把环境教育当作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不可分,环境教育可以渗透到每一个地理教学过程的细节当中。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具体教学措施
1.以高中地理教材为基础,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知识涉及面宽广,知识点散乱复杂,但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地理教师需要根据课堂讲述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来进行环境知识的教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多数章节知识点都可与环境教育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讲述大气环境这一章节内容时,可进行温室效应与雾霾的补充教学,具体分析每种大气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措施;在讲到我国各地气候类型时可以将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温带荒漠性气候进行协同讲述,具体介绍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分析成因与解决对策,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图片或视频展示,加深学生对土地荒漠化的了解,进一步激发环境保护意识。
2.实现环境教育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不应把环境教育与常规地理教学区别对待,而应将两者看作一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实现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与有效促进。地理教师积极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建立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引进现代化教学设施,通过电脑软件与多媒体设备进行自然环境状况的展示,在课堂上成立环境保护研究小组,保证所有学生可以参与合作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尊重学生生命情感
教学中,我关注学生差异,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并给每名学生展示的机会,使每一名同学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及自身的长处,从而悦纳自己,自信、阳光。我多采用情境法、探讨法、趣味法教学,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研究发现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在体验感悟中升华情感,彰显生命情怀。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