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生体育健康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高校体育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高校体育文化积极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方式和满足现代大学生越来越强烈的心理需求及精神向往。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传统思想和生活方式受到较大冲击、各种压力将出现在大学生面前,主要表现在家长期望值过高、心理比较闭锁、自我认同危机、就业压力等,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心理疾病日趋上升。而体育是人类体育运动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类维持、增强和改造自身机能、形态的科学实践;是改造自身人文精神状态的人文实践,是人类文化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的意识形态和人的生活方式,如何进一步加强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研究,是当前应该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
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1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
要对高校体育文化加以界定,首先要确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概念,文化是指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体育文化就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并拥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则是指学校师生员工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1.2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构成了校园文化群。高校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群中较为特殊,它的内涵是高校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为实现高校培养合格人才总目标而实施的传播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文化现象。它包括学校体育目标与任务,师生的体育爱好与志向,学校体育的风气、传统与习惯,学校体育管理队伍及各种业余体育团体的组织机构、群体活动、课余训练、各类竞赛、体育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还包括体育道德风尚、体育精神价值等,但不等同于校园体育现象。
1.3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
高校体育文化从属于校园文化,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
(1)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在增长学生才干、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对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忍不拔的意志、拼搏进取的精神有显著教育意义;
(2)高校体育文化具有娱乐特点,能愉悦身心、调节情感,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教育活动;
(3)由于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较大,在西方新思想涌入国内的同时,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精髓不断与中国传统体育思想相融合;
(4)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逐渐成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体育活动的参与,都有明显的个体倾向,属自由结合的群体性活动。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标准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自卑、怯弱、孤傲、冷漠、问题行为以及躯体化症状等,具体表现为:过度依赖、不能自理自立、任性、自我中心、情感淡薄、心中无他人、骄横、不合群、不善交往、缺乏承受挫折能力和生存能力等。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而导致的问题行为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23.35%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2006年已达到3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特定社会角色的要求,其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个性等。公认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指标有3条原则和7种能力。3条原则是:心理与环境的协同性、心理与行为统一性、个性的稳定性。7种能力是:适应能力、耐受能力、控制能力、知觉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康复能力。
3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和积极作用,主要通过身心健康的交互作用实现。从生理学角度来讲,身体的运动有利于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斗志,而拥有健康的体魄,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来讲,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体现。健康的心理可以维持人的正常情绪,保持人的正常生理状况,使人能适应环境、社会各种变化和刺激。体育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方法和能力,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使其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方面得到提高,全面提高机体各器官功能;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将体育活动方式,作为娱乐消遣的生活方式之一固定下来,让身体的生理改造和心理调适在健康的活动方式中得以实现。
3.1高校体育文化能帮助大学生准确评价与认识自我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体验自己存在的价值,即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做出恰当的客观评价,不会提出苛刻、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能持续健康地发展自己的内在潜力。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任务是大学生能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通过参加各种体育社团的校园体育比赛,参与球类、棋类以及野营等形式的户外活动,来维持和增进大学生的正常情绪状态和生理状况,适应各种环境变化的刺激,形成健康心理,全面提高机体各器官功能,使大学生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体验健康的愉悦和自豪。
3.2高校体育文化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积极主动与他人交往、与他人互相沟通,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运动是一种互动的活动,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又要互相配合协助,共同体会体育的真正内涵;既要征服自我,又要征服对手,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无论成功和失败都是一个新的起点。这种精神可感染在场的参观者、服务者,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友谊,使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可见,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能提供一个自我教育和接受教育的良好氛围,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能客观地对待人生和社会生活。
3.3高校体育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自尊、自重、不畏惧、不贪求,争取在社会行为准则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
大学生在紧张文化课学习之余,参加体育活动和观看体育比赛,有利于心理调适并恢复到最佳心理状态。体育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和心理宣泄的机会,在动作完成过程中能得到心理满足感,产生愉快情绪,体会到修身养性、谦虚忠诚的内涵,实现精神的升华;能使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心理、情绪失衡时能够有效地调节不良情绪,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
3.4高校体育文化能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自信、自强、宽容、大度、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心理品质和行为素质。体育比赛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活动形式,大学生利用公平合理竞争来表现自己,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在竞争中表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无畏困难、敢于拼搏,有利于大学生摆脱猜疑和不信任,促进个体社会化。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改造自我,适应社会的过渡阶段,自身对外界的心理承受压力的可控性显得尤为重要。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对文化层次较高、年龄结构较轻、心理承受力较弱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4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文化面对的是特殊群体,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已成为现代教育所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整个社会能否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就如何利用高校体育文化的优势,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议从下面三个方向做起。
4.1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规划
高校体育文化规划是其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规划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拼搏进取、竞争、敬业精神等;规划应把体育文化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制定出远期目标和近期的具体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师生认识到强身健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的基本条件,培养对体育的爱好、加强与终身体育的衔接,使大家更好的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4.2加快体育设施的建设,增加高校体育文化的心理亲和力
体育设施是高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学生对学校可利用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满意程度上。由于体育具有的实践性特质,体育文化的传递和继承,都与活动和练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内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极大地促进或制约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相对于高校其它文化建设来讲,场馆设施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完善的体育设施是促进和改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4.3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的特色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并能够延续的相对稳定的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形态,表现为自觉的经常的基本特征,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由于各高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和师生结构等不同,以及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高校体育文化的思路不同。因此,在建设高校体育文化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总之,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具备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他们学习体育文化范畴内的各种体育运动或运动技能,正是源于其对体育文化的认同、理解和需要。校园体育文化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为手段、以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为载体,锤炼大学生的意志,促使学生奋发进取,培养集体观念,协调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可使大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各种职业和社会环境。高校只有结合自身实际,加强人文文化建设,才能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其中长期熏陶,形成终身体育观,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于溪海.高校体育文化探析――兼谈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观念的革新[J].山东体育科技,2004(2):84-86.
[2] 周君华,韩晓东,丁永玺.学校体育的生态环境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91-93.
[3] 冯霞,尹博.中国学校体育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对接[J].体育学刊,2004(4):5-7.
[4] 谭红,陈中林.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性及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09-111.
(一)课程设计的不合理
传统的体育课程设计仍是沿用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法,其内容仅仅为不断锻炼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从而忽略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男生与女生在体育爱好方面是有较大差异的,男生通常偏向一些剧烈运动,例如足球、篮球之类;而对于女生而言则更喜欢温和的体育运动,如羽毛球、跳绳等。因此,在体育课程设计方面不能将全班同学等同视之,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而制定合理的体育课程。
(二)体育目标的不合理定位
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来看,时至今日,不乏大型体育盛会的举办,但仍存在不少人对体育活动存在误解。他们总把体育归为一种单纯的竞技项目,而忽略的体育活动的本质,即身体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活动中,我们不仅应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个人成就,而是更加关注它给我们带来的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亦是如此,体育教师不应单纯地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该变传统以分数衡量体育成果的观念,而是应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课地位的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方面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这尤其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中。论文格式,体育竞技。当代的学生为了升学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挤压其课余活动时间,小学生亦难逃与此。更有甚者,一些小学教师为了小学生小升初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占用学生的体育课时间,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对学生的今后发展也将产生不良影响。
二、小学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培养若干建议
(一)重视体育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1.对小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随着世界上各重大体育盛会的连连举办,各小学的体育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这就为小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不难发现,由于我国对体育的认知并不成熟,大多数人在观看这些竞技活动时总是忽略运动给选手带来的快乐而关注各选手的运动成绩。论文格式,体育竞技。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容易影响小学生对体育的看法,造成他们在体育中一位求胜的心态,从而忽略了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进取心的培养。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教导小学生不应一味看中比赛成绩,当然,成绩可以反映竞赛的一方面,但不是竞赛的全部,我们应通过竞赛的成绩激励自身奋发向上。
2.加强对小学生顽强意志的锻炼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锻炼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见的,而是要通过长时期的锻炼才可达到的。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顽强的意志品质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素质,因此,对于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实现。在体育锻炼或是竞技中,小学生必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同时必然也要面对承受失败的压力。论文格式,体育竞技。由此可知,在校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勇敢面对失败后,其意志品质必然会得到巨大的提升。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注意对小学生意志的锻炼,鼓励其在失败中仍能享受体育的乐趣。
(二)在追求身体满足的同时关注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1.帮助小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体育并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就能达成其效果的,而是要求小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小学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应激发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教小学生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2.在体育活动中注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锻炼小学生身体素质之余多加关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小学生正处于生长的萌芽期,其对外界的认知能力仍要依靠外界的正确引导,同时,由于其年龄小的特点,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团队精神。针对这些,体育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体育竞技活动,如拔河、球类比赛等,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团队精神的力量并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3.指导小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以继续营养的补充以及强悍的身体。论文格式,体育竞技。由于上面提到的,体育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多参加课余的体育活动,但仍应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应指引小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参加体育锻炼,以免造成身体损伤等不良后果。论文格式,体育竞技。
(一)关键名词的界定
兴趣(心理学百科全书):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并且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心理。
运动兴趣《体育科学大百科词典》: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体育兴趣(季浏,《体育心理学》,2010):指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
(二)理论简介及分类
1.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物质兴趣是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兴趣,表现在对运动用品的兴趣。
精神兴趣是以人的精神需要为基础的兴趣,表现在运动的偏好和渴望。
2.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由于对体育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能促使人们产生愉,如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等。
间接兴趣是对体育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保持体型、增进健康、强身健体等。
3.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广泛兴趣是对多项体育运动或某一项体育运动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感兴趣。
中心兴趣是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对某一类体育运动或体育运动的某一方面有特别浓厚而稳定的兴趣。
4.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
二、研究综述
通过中国知网高级检索,输入“体育兴趣”,查阅了2000―2014年相关的硕博士论文444篇,再输入“中小学生体育兴趣”,在结果中检索,得出硕博士论文0篇,而检索到相关期刊7篇。总的来看,关于体育兴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体育运动能力的现状与对策、影响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以及如何培养体育兴趣等方面。
徐霞琴在《对新课标理念下苏州市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弱,另外,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满意程度也下降。
余贞凯等在《如何激发和培养中小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一文中认为,影响中小学生上体育课兴趣的因素有很多,包含内容的形式,学生自身的身体状况,人们对体育的理解等方面;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展各种体育比赛等措施激发和培养中小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贾海涛在《中小学体育课学生兴趣培养研究》认为,影响中小学体育课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有学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条件、学校组织管理、体育成绩加分等;主观因素有教师的认知、学校对体育的重视、学生自身状况对体育学习的影响等。
综上所述,我国关于体育兴趣的研究主要是提高学生体育的运动能力,以及影响培养体育兴趣的因素,几乎没有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各个因素对体育兴趣维度的关系研究,本文对两者是否有关系以及关系性程度进行研究,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三、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对象
男女学生的体育兴趣差别较大,现实生活中,女生体育兴趣相对较差,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之间的体育兴趣差别较大。因此,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分别构建体育学习兴趣模型。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多采用描述性的理论研究和综述性的研究居多,干预性和实地调查、实验性的研究较少,没有充分的论据进行验证。
2.对于实验性的论文,对研究所提出的对策没有实际性的、可具体操作的具体办法,也没有进行反复验证,只是空谈。
(三)研究工具
1.关于体育学习兴趣的评价工具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研究者多根据主观判断与研究需要侧重于某些指标,使得无论在体育学习兴趣的测量维度还是测量结果方面有很大的主观判断。
2.依据心理学的学习兴趣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体育学习兴趣类别与本质,虽然众多研究进行了相关体育学习兴趣测量工具的制定及对测量工具的本土化修订,但各种测量工具的指标维度、信度、效度不一,?y量结果差异较大。
四、研究建议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小学心理、生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浏览中国期刊网上关于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论文,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持。(2)专家访谈法。通过邮件、电话、访谈的方式对辽宁省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咨询,就当前影响小学体育教学的因素进行探讨。(3)问卷调查法。对营口市红旗小学、韶山小学、小学、建设小学、东风小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放发问卷25份,回收25份,回收率100%,有效问题24份,有效率96%。(4)数理统计法。就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为论文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小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调查分析
通过对营口市五所小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小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是对体育课却是非常反感的,由于大部分小学的体育课教学内容是基本队列练习、广播体操练习,这些学习内容很难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更喜欢一些跑、跳的内容,这些运动也符合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如何解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如何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体育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激发起学习的学习热情,才能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
3.2小学生体育教学设施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营口市小学体育教学设施非常有限,远远没有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对调查的几所学校来看,学校都没有室内体育场,学生都在室外进行体育课,室外场地仅韶山小学的人工场地相对较好,大部分学校室外的场地还是土地、水泥地,这些场地不适合进行体育课教学,容易造成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一些学校体育教学器材仅有几个足篮球,教师很难开展体育教学,即使有好的教学内容,也很难实现。教学设施是困扰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解决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
3.3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调查分析
从表1对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查结果来看,队列队形、广播体操是体育课的必选教学内容,24名老师都将这两项作为教学内容,有14名教师选择球类作为教学内容,有7名教师选择舞蹈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分析原因,由于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发育不完全,队列队形、广播体操有益于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根据场地情况开展球类教学、舞蹈教学。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调,都是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完善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是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难题。
3.4小学生体育教学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从表2对小学体育教学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来看,影响小学体育教学的因素还是比较复杂的,有29.2%的教师认为教学场地不足是主要影响因素,有25%的教师认为学习兴趣不高是主要影响因素,有20.8%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一直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小学生体育课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可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却遇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1 研究对象
以营口市红旗小学、韶山小学、小学、建设小学、东风小学五所小学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小学心理、生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浏览中国期刊网上关于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论文,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持。(2)专家访谈法。通过邮件、电话、访谈的方式对辽宁省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咨询,就当前影响小学体育教学的因素进行探讨。(3)问卷调查法。对营口市红旗小学、韶山小学、小学、建设小学、东风小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放发问卷25份,回收25份,回收率100%,有效问题24份,有效率96%。(4)数理统计法。就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为论文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调查分析
通过对营口市五所小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小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是对体育课却是非常反感的,由于大部分小学的体育课教学内容是基本队列练习、广播体操练习,这些学习内容很难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更喜欢一些跑、跳的内容,这些运动也符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如何解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如何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体育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更好的进行体育学习。
3.2 小学生体育教学设施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营口市小学体育教学设施非常有限,远远没有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对调查的几所学校来看,学校都没有室内体育场,学生都在室外进行体育课,室外场地仅韶山小学的人工场地相对较好,大部分学校室外的场地还是土地、水泥地,这些场地不适合进行体育课教学,容易造成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一些学校体育教学器材仅有几个足篮球,教师很难开展体育教学,即使有好的教学内容,也很难实现。教学设施是困扰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解决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
3.3 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调查分析
从表1对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查结果来看,队列队形、广播体操是体育课的必选教学内容,24名老师都将这两项作为教学内容,有14名教师选择球类作为教学内容,有7名教师选择舞蹈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分析原因,由于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发育不完全,队列队形、广播体操适合小学生的生长育,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根据场地情况开展球类教学、舞蹈教学。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调,都是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完善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是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难题。
3.4 小学生体育教学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1-0346-01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
习惯是指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也是指与完成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相联系的、并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而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人自动参加体育活动,经过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高度自觉和生活化了的行为取向,是后天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内在需要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行为模式。简言之,体育锻炼习惯是后天形成的自动化行为。
二、影响中小学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
影响中小学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中小学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学校体育因素,主要是从体育教师、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训练、体育器材设施等方面进行研究;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家庭因素,主要是从父母的体育观念、父母对子女的体育锻炼的支持程度等方面进行研究;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社区因素,主要是从社区体育开展现状进行研究;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社会媒体因素,主要是从观看体育赛事、收听体育广播、张贴体育用品类广告牌、以及体育名人的成就、个性、体育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
三、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具体方法
1.学校应注重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体育老师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符合中小学学生年龄和性格特征的且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教材,增加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教学内容应合理搭配并适合于学生的体质发展,如果教师所选用的教材难度太大、太复杂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丧失自信心,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必须遵循能让大部分学生接受并喜爱的原则。体育竞赛应该与教学相结合,尤其是学校运动会,运动会鲜明的优胜劣汰特点,正是适应了中小学学生增强好顺的心理特征,通过运动会,他们不光收获了运动成绩、肯定了自我,也培养了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体育竞赛中体现的个人和团体的拼搏精神,激发中小学学生把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看成一种责任和使命。
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学校将体育课时一再缩短,在邻近期末考或是入学考期间,老师们甚至将体育课直接用于学习文化课,或是让学生自习,这种现象在一些特优班更为明显。填鸭式的被动教学形式使很多中小学学生长期处于巨大的学习紧张和压力之中,从而使他们从心里上缺乏对体育运动的意识和兴趣;同时,重大的学习环境压力之下,很多中小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埋头苦学的状态中,从而导致眼睛近视、弓腰驼背、身体肥胖等身体疾病。面对这样的情形,学校除了保证每节体育课的安质、按量、按时开展外,还应用大课间操以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从而进一步达到学生舒压放松和强身健体的目的。
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上,学校应该增加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完善体育场馆的设施管理,以基本保障学生对体育活动场所的需要,为中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2.家庭应注重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家庭作为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将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家长的参与体育锻炼无疑是培养孩子良好体育习惯最好的榜样,但是遗憾的是,很多家长自己并没有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如果家长能亲自陪同孩子参加锻炼,或是监督、支持孩子参加,例如支持孩子购买体育用品、参加体育辅导班、去收费运动场馆练习、家里有适合孩子锻炼的体育器材、杂志和书籍等,将对孩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社区应为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提供条件。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组织活动项目以拳操类、气功类、舞蹈类占主导地位,这些项目具有明显的非竞技性、保健性、表演性;且活动时间长、对场地(器械)要求不高等特点。从这些活动项目的特性来看,适合于社区老年居民健身、保健的需求。但事实上,现有的这些项目很难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需求,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育需求。要保证更多的中小学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单靠宣传引导还不够,而是要增设活动项目,因此社区体育组织必须改变现有活动项目群体性单一的现象,让更多的中小学学生有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吸引他们自觉地参与进来。
另外,社区邀请专业人士来社区开展体育方面的讲座,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或比赛、中小学学生在体育锻炼时有专人指导等都能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他们的锻炼兴趣和保证锻炼的效果。
4.中小学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媒体影响
当代中小学学生生活中信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媒体事件已深入人心,在社会媒体的背景下提出的新的影响因素,且立足于社会现状提出的建议措施,其后继性和预见性较强,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其普遍意义更高。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观看体育赛事、收听体育广播很容易就会被体育项目本身的特点及运动员成功时那份荣誉感所吸引、被成功背后的故事所感动和激励。体育用品类广告牌、广告词以及体育名人的成就、个性、传递的体育精神等方面的信息都对着中小学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四、结束语
将“健康在于科学的运动”和“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的观念扎根于中小学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所以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应该视为人生必不可少的一课来践行,应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学校应为中小学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提供优异的条件,家庭应为中小学学生良好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应为中小学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提供协助。
参考文献:
附二 主要参考文献
[1]白文飞.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1).
[2]许朝晖.福建省中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的调查研究.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3]郑佩芬.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之研究.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8).
[4]陆志成.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上海体育科研,2003(1).
[5]王海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因素.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1).
[5]林生华.刘新兰上海市部分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成就取向[期刊论文]-体育学刊 2003(01)
[6]杨学军.陈周业中美两国部分青少年学生余暇体育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03)
[7]曲宗湖.尚大光素质教育与农村学校体育 2000
[8]吴向东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解释[期刊论文]-教学与研究 2004(01)
1.引言
小学是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学生体质的健康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健康素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群健康状况的综合反映对个人而言健康是一个人的智力、体力和心理发展的基础,是劳动生产力的基础,对社会而言良好的国民健康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党的工作会议把人的素质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列为我国民族素质的组成部分把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而体质是健康的物质基础,健康是体质的外在表现,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鞍山市城乡小学生6到13岁男女生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抽取2000名小学生(其中城乡男生1000名,女生1000名)。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研读了有关中国、日本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资料、著作利用鞍山师范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期刊书籍等。检索了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收录的相关研究论文为数据分析论文撰写提供了理论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为了深入了解鞍山市小学生在体质健康方面的情况,笔者遵照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咨询有关专家,反复进行修改后,设计了鞍山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向被测试者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60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903份,有效率为94%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对已测量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主要对统计样本身体形态各项指标进行总体均数标准差等数值的计算归类。
2.2.4测试法
按照《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对选取的学生进行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身体机能(肺活量、脉博)、身体素质(纵跳、握力)的测试。
3.结果与分析
3.1鞍山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分析
3.1.1身体形态的统计数据结果分析:
身体形态:指身体的概观性特征,包括器官的外形结构、体格、体型和姿势。
身高是指人体直立时支撑面(身高计底板)至头顶(身高计水平板)之间的垂直距离。身高是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反映人体骨骼发育状况、身体纵向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体重是描述人体横向发育的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内脏器官综合发育状况。人类形态学把体重作为反映人体长、围宽、厚度发育状况的重要整体指标[3]。
表3-1是小学生身高调查表。统计数据显示男、女身高无明显差异,男、女数值相差1.1cm,鞍山小学生身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无几,男生身高与全国相比仅差1.1cm,女生平均相差2.3cm,差异不是很明显。
表3-2是小学生体重调查表。统计数据显示男、女体重无明显差异,男、女数值相差3.1.2 KG,体重平均值与全国水平相比,男生体重高于全国1.7KG,差异不是特别明显,女生体重低于全国0.2KG,差异不是特别明显。
3.1.2影响身体形态的几个因素分析
身高、体重、是表明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的基本指标,高中学生的年龄基本在6-13岁之间,处在青春发育期,是身体的第一个发育高峰期,主要与遗传因素、营养因素、体育锻炼因素及精神情绪因素有关。
3.2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统计数据分析
3.2.1身体机能的统计数据分析:
肺活量:是一次呼吸时的最大通气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肺的通气功能水平。
表3-3是小学生肺活量调查表。肺活量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肺活量明显高于女生,均值与全国水平相比,男生高于全国150ml,女生低于全国93ml。由于个体差异,成年人肺活量受体重影响较大。一般来说,体重越重肺活量越高。增大的肺活量主要是为克服自身的负荷而表现出的生理代偿。为排除体重因素影响,用肺活量/体重指数反映个体的肺活量状况。
3.2.2身体素质的统计数据分析:
身体素质: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柔韧、协调及平衡等机能能力的总称,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1)
立定跳远:是测量向前跳跃时下肢肌肉的力量和爆发力。
表3-4是小学生立定跳远调查表。立定跳远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成绩明显高于女生。男生立定跳远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女生均值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总体水平均达到《大学生锻炼合格标准》中的标准。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鞍山市小学生在身体形态发育方面总体良好,但还需要加强;在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心肺功能一般,有待提高,下肢力量素质水平较高,但上肢力量水平低于辽宁平均水平,有待加强,应注重均衡发展。
4.1.2影响鞍山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有健康商数、体育锻炼习惯、锻炼动机三方面。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健康商数较低,亟待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不能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没有时间锻炼和缺乏场地器材。
4.1.3由于锻炼的方法与侧重点不同,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各指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主要反映在锻炼方法上,这说明不同项目的健身运动可以使学生达到不同的锻炼效果。
4.2建议
4.2.1应该合理膳食结构和科学安排体育锻炼,这样对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已取得成绩的保持至关重要。合理的膳食结构能有效的控制人体能量的摄入,从而控制学生的身体形态,调节体内能量的需求;科学的安排体育锻炼,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机能和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4.2.2加强培养学生健商,更新体育教育理念,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自觉的参加体育运动。同时加大对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的投入,体育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在学生的体育锻炼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只有在运动场地中,合理的运用各种体育设施,才能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并长期保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学校应该为小学生提供必要的锻炼场地和器材,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创造必要的条件,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4.2.3 应该根据学生的体质现状及兴趣特点选取的不同参加体育锻炼的方法,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符合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多重动机和对体育社会多功能的需要,且锻炼的方法多样、手段灵活,健身效果就更有时效性。
4.2.4 目前,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逐渐广泛,但是比较分散,研究也不够具体,应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的管理,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2010年辽宁省各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
[2]孙庆祝. 体育测量与评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P68、P77-78、P84、P142、P154、P167
[3]刘美杰,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下降问题的调研(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9):P91-93
关键词 基层 小学生 体育锻炼 习惯
我国《全民健身纲要》中指出:要努力做好学校里的体育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并使小学生养成平常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本人通过着手调查唐山市基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具体现状及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培养唐山市基层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希望能为唐山市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和体育教育发面提供帮助,让他们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唐山市基层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现状、锻炼习惯及影响因素。随机抽取唐山市 15 所小学的小学生作为总体样本。从15所基层小学中随机抽取300名小学生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互联网等检索的手段查阅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同时还在图书馆查阅和下载了大量与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和影响因素有关的论文50多篇,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2.问卷调查法
本篇论文的研究共调查了唐山市基层的小学15所,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77份,有效率为92.3%。为了确保此次调查学生的认真度,情况的真实度,可在老师的协助下,组织所调查的小学生集中填写。
3.数理统计法
对唐山市基层的15所小学中300名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基层体育设施设备配备情况、家庭影响情况、社会因素等进行列表统计,并利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进一步说明基层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出如何培养唐山市基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提供数据的支撑,并结合 Excel 进行图表的制作。
二、研究内容
(一)唐山市农村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
1.小学生自身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现状
根据调查结果的统计,有 80% 以上的小学生是喜欢体育锻炼,仅有10% 左右的小学生对体育锻炼持一般的态度,不算太喜欢,但也不怎么讨厌。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仅仅只占了 1.4%。平常就有参与体育锻炼,并且还养成了体育锻炼习惯的小学生只有10%左右。当问到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体育锻炼的重要程度时,有 82.3% 的小学生选择觉得体育锻炼很重要这一项,持一般态度的小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11.3%,选择不太重要和不重要的小学生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5.7% 和 0.7%。对于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调查,每周进行体育锻炼在三次以上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2.9%,每周三次以下的占总调查人数的62.1%,每周体育锻炼次数不固定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5%。小学生认为限制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学校场地设施情况,时间、学校氛围,当然还有兴趣爱好等其他因素。由此次的调查问卷说明,大多数唐山市的基层小学生对体育锻炼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一面。小学生对体育运动有兴趣,认为很好玩,并想参加体育锻炼,但就平常有参与体育锻炼并坚持,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却不多。
2.学校对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现状
唐山市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及体育器材配备情况的调查统计显示,调查的所有农村小学中大都有田径场地,但其中是环形田径场地的仅有四所学校,拥有非环形田径场地的学校是占大多数的;配备篮球场地的学校较多,占40%之多,但排球场地、足球场地的配备却寥寥无几。而且唐山市基层小学的体育器材配备情况也严重不足,接受调查的基层小学中,拥有乒乓球台的学校中每个学校平均一般在四个左右,体操器材,仅有单杠、双杠,没有垫子和体操房。其它体育器材数量更是极少。唐山市基层小学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配备根本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需要,不能为基层小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这是影响唐山市农村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家庭对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
在此次调查问卷研究中,家长能够陪孩子天天在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几乎没有,不能够天天陪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但是能常常鼓励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并且每隔一段时间会检查一下孩子锻炼的情况,指出孩子进步和不足的地方,促进孩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也仅占10%不到,还有30%左右的家长只是会偶尔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一半以上的家长没有监督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二)影响基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
通过上面的研究现状的调查,发现影响基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有很多,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锻炼
小学生一般都是在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由于学校、家长们对学习成绩的
过于重视,使小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在学校基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放学回家之后又有繁重的家庭作业,还是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小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是影响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使得小学生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2.基层小学场地、设施设备的缺乏
基层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大多数时间还是在学校里进行的,而基层学校对小学生的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农村的体育锻炼场地设施配备还不齐全,是导致唐山市基层的小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
3.学校教师的重视程度
学校体育教师的人员配备不足,而且有的体育教师是非体育专业的,部分体育教师有的时候还会兼教着其它的科目,使得基层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都不能得到很好地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不高,所以体育学习的兴趣也不高。除了学校了体育教师配备不足,体育教师水平不够,还有如果教师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在学校里就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就不能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
在以上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严重影响了基层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及小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唐山市基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没有养成,首先是因为小学生本身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且没有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而且平常学生的学习压力又非常的大,没有课余的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同时还因为受到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限制,没有一个很好的体育锻炼的场所;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一般,学校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情况等等因素的影响。
2.除了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的原因之外,在家庭方面还因为家长对孩子体育锻炼的不够重视,没有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不知道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性,只知道重视孩子的营养状况,过分溺爱孩子。平时没有指导、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二)建议
小学生的大部分的时间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家里,所以为了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除了学校要加强基层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配备,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学生自主支配体育锻炼的时间外,还要有家长、社会方面的重视,充分发挥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作用。提高小学生自主积极运动的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为了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文根据具体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以下几项具体的措施:
1.在学校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减少课余作业,让孩子有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并给孩子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因为一开始学生还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且自制力比较差,要监督学生每天至少有30分钟的体育锻炼时间。
2.多开展一些体育活动、竞赛等,不能只有每年单调乏味的秋、冬运动会。增加比赛项目,丰富课余生活,调动学生的热情、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集体精神。
3.取消家庭作业,改为让家长督促孩子完成每天的锻炼计划。
4.多开展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体育教师自己的专业水平。体育教师的水平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和兴趣。如果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很高,就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佩服,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1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67-001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选取张家口市(7-16岁)在校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地理位置和国民经济状况选择河北省张家口市辖区坝下的万全县、崇礼县、桥西区,坝上张北、尚义五个县、区的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对各监测点人群按上述分类方法进行了分类。每个县(区)测试对象中分为了坝上地区、坝下地区,按性别和中、小学年龄组分为八类样本,每个年龄组30个样本,共计240个,五个县(区)成年人样本量共计1200人。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体育政策法规方面的资料,及《体育统计》《体育测量与评价》等专业书籍和《体质监测报告》《体质监测工作手册》等相关书籍,收集、整理体质监测相关科研论文100多篇。
2.2数理统计法。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7-16岁少年、儿童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等体质数据平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处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1.张家口坝上与坝下地区中、小学生体质分析
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劳动、学习和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以下从构成体质内涵素质方面,将张家口坝上与坝下地区中、小学生体质水平进行比较分析。
1.1坝上与坝下地区中、小学生体质特征及分析。身体素质是指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等能力在内的机能能力,它是体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身体素质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营养和体育锻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评价体质强弱不可缺少的方面。
调查显示,坝上地区中、小学生身体形态指标中,握力指标均高于坝下地区中、小学生,表现出坝下地区中小学生握力较弱,而腰腹肌力量较强的力量特点,说明肌肉力量的提高,除了肌肉工作练习以外,还受到遗传、营养、体育锻炼等因素的影响。
坐位体前屈是通过直接测试静止状态下人体的躯干、腰、髋等部位关节、肌肉和韧带的综合幅度,来衡量人体的伸展性和柔韧性。坝上地区和坝下地区中小学生的柔韧性素质,柔韧性相差不大。闭眼单脚站立主要用于检查人体的平衡能力,也用于评价位置感觉,视觉和本体感觉之间的协调能力。从以上数据反映出坝上地区中、小学生平衡能力相差无几,但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张家口市开展体操,技巧、跳水等一些对平衡能力要求较高的竞技项目难度会更大一些。
10×4往返跑、俯卧撑等指标反映的是人体的运动能力,从数据上总体分析坝上地区中学生的成绩略好于坝下地区,这与坝上地区中小学生的运动时间较长和经常参加农业劳动有关系。
三、结论
1.自然环境对坝上与坝下地区中、小学生体质体质的影响
张家口市自然气候条件具有典型的北方地理气候特征,夏季凉爽,冬季寒冷漫长,坝上地区纬度比坝下地区高,气候更加干旱、寒冷。因此坝上地区的中学生的体型已经表现出北方人群的高大、粗壮的特征、身体发育水平和机能水平也高于坝下学生。
2.体育锻炼对坝上与坝下地区中、小学生体质的影响
近几年来张家口市县乡教育资源整合,坝上地区中小学生基本都是住校进行学习,学校条件也日益改善,但是由于体育场地、器材、教师等原因,体育教育还处于薄弱地位,但是坝上地区学生学习压力较小,在校室外体育活动时间较长,坝下地区经济较发达,各种娱乐设施较完善,但是学生课业负担重,每天的室外体育活动时间少于坝上地区。
四、建议
1.加强中小学校膳食营养搭配研究,达到基本的热量供应的同时,使每个在校生能每天最少吃一颗鸡蛋,喝半斤牛奶。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2.在坝下中、小学实现阳光体育运动,让学生每天在教师指导下,科学体育锻炼一小时,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来增强学生体质。减少坝下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减少玩计算机游戏和上网的时间,防止肥胖和营养过剩。
该文为张家口市第九届社会科学立项研究课题《张家口市坝上与坝下地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研究》项目编号:B201101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的通知[S].2002,7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S].2006
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体育游戏能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越来越被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重视。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单调乏味,无论是准备活动还是教学内容,都给学生的感觉是老一套。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使体育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学术的兴趣使体育课上得更生动活泼、有实效。发展游戏者的体力和智力,或是为了娱乐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同学们在游戏的运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性的发展游戏的内容,制定游戏新的规则,以及不断创造新的游戏,提高体育游戏的功能,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完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方面有着重大意义体育游戏教学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体育游戏教学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游戏的内容更加多样化、游戏形式更加大众化、游戏方法更加科学化、游戏设施更加现代化,使游戏的参与性和观赏性大大提高。
为了了解本课题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我们借助网络系统搜集了相关资料,查阅了教育科研方面的报刊,翻阅了一些教育理论专著。我们发现,国外很多国家如美国、日本的研究,他们在教学策略、游戏内容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体育游戏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在我国,体育游戏也是源远流长,在人类社会初期就把它作为教育儿童的一种手段体育游戏教学。家长常把自己的生活与劳动经验通过游戏的方式传授给孩子们。同时,孩子们也自发地对周围环境和成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做各种简单的、象征性的游戏。孩子们在结伴游戏中,还可受到友爱、合群等教育。然而游戏是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翻新的,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很大一部分的游戏内容已经不适应如今的体育教学
淘宝精品
要适应新的教学形式,游戏内容和教学策略必须有所创新体育游戏教学论文开题报告模板默认。虽然现在已经有些教育工作者或教育专家也在研究游戏的创新等内容,但是作为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的一线体育教学工作者,对研究体育游戏的教学还有着很大的空间。
三、主要研究内容
1:对体育游戏的概念理解
2:体育游戏的特点和作用
3:体育游戏的教学原则
4:体育游戏的教学特点与形式
5: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6: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7:结束语
四、实验设计
1:查询有关资料和相关的研究课题
2:实地进行访问、调查、实习获取所需和有关的数据资料
3:对所获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获得结论
4:咨询导师老师、有关老师对结论进一步讨论
5:完成所作论文
五、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进入校园进行观察,直接参与体育教学进行实习,运用多媒体查阅有关的资料和相关的文献。这需要所在学校老师及相关领导的全力支持、广大同学的积极配合。
观察法:是通过感官有目的地对学校上课中对体育游戏的运用进行系统考察
文献法:是了解和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研究情况资料等
问卷调查法:通过在校实习直接参与询问在校师生来获得相关的资料。
开题报告范文:
开展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小学生个性社会化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略)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理论基础
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
学习离不开生活,知识要在实践中得以展现。为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意志品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效合理地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理论上讲,是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校推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学校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新型国际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从实践上看,少先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组织与载体,优势是“活动育人”,社会实践是学生能力的“培育场”。少先队活动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经验、有助于学生获得正常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心理品质、价值观、信念、以及文明的行为方式。课题的深入研究为学校教育实现全面育人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途径。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环境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提出“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各项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部也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考评体系;3.重庆市教委特别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工作的意见》。要让学校教育的功能向社会化倾向,学习的场所不仅仅限于课堂,而是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从侧重“外部施教”转向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体验和积极的教育引导,消除少先队员身上的弱点,使之养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从而体现学生自我存在的价值,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对未来职业生涯的不断探索中,通过学校教育的过程,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少先队”:少先队是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它在少年儿童教育事业中起着一种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组织与载体,引导少年儿童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促进广大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二)“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是少先队组织以队员为主体开展的群众性实践活动。它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少先队员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走出教室,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依靠社会力量,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对少先队员人生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三)“个性”: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性的总和。人的个性有共性与个别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等特点。个性是以社会性为主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其实质乃是社会性;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述评(略)
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一)创新程度
1.把少先队活动与社会志愿者活动有机结合,在安全与稳定上得到政策支撑,在活动方式上保证了深入实践,让学生明正言顺地真正走入社会,亲身体验,寻求自身个性与社会共性之间的平衡,达成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实现人性的社会化。是该课题的一个创新点;2.把学生实践能力与学生生涯发展的研究有机结合,通过开展现场体验、岗位体验、社会场景模拟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对生涯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也是该课题的一个创新点。
(二)研究假设
1.对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获得正常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心理品质、价值观、信念、以及文明的行为方式的能力,为学校教育实现全面育人提供了宝贵的素材;2.对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为有机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为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系列化,着力构建切实可行的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成为学校推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学校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新型国际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学校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3.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与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关系的研究,可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对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的影响,为学校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拓展教育的途径。
六、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学生目标:通过开展少先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生存,为学生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教师目标:提高教师组织、指导实践活动的能力。培养出一支德才兼备,勇于实践的教师队伍;3.学校目标:通过实验,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拓展学校教育的途径,推动我校素质教育更上新台阶。
(二)研究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已经好几年了,许多东西在实践中也慢慢的成熟起来,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吸取《课程标准》的精华部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放在首要之位。为了更好的武装自己的头脑,我坚持研读《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等杂志,登陆体育学科的前沿网站,并认真做笔记,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及时反思每一节课的教学,记录经典案例,积极撰写自己的所感所思,在中国体育教师群里与全国的体育教师交流自己的教学感想,吸取他们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努力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结合起来,以科学合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体育教学方面
三年来,在自己的努力下,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课堂上,注重常规教育,我的体育课的口号是:储备体能,发展技能,注重细节,回归课堂。日常教学中,认真备课,严格按照教学计划上每一节课,绝不“放羊”,由于专业的原因,体育老师都是带几个班的课,所以我认真分析各班的学情与不同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让学生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在学生进入中学时,第一节课我就会将体育课的常规、要求对他们说清楚,并且强调体育课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一样,是一门课,不是玩。现在,已经形成了常规,我们的体育课有序而精彩。
三、日常训练方面
我校是一个建成才三年的新校,许多东西都在摸索中前行,但是日常训练工作从未放弃,我带队参加区首届广播操比赛获得一等奖,组队参加市乒乓球比赛取得了团体第三名等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付出了我的很多汗水。为了给九年级耐力素质差的同学提高耐力素质水平,每周
一、
三、五我都6:30到校,指导他们进行训练,坚信: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好的关键。
四、教研组建设方面
我们艺体教研组是2006年7月组建的,作为教研组长的我,在第一次教研组会议上,我就和组内成员一起制定了教研组的奋斗目标,就是将我们组打造成“合肥市优秀教研组”,两年来,积极整理归档每一次活动材料,每一次活动都有方案、计划、实施过程、总结及影相资料,告诫组内成员要在教研组建设上烙下我们每一个坚实的脚印。
为了提高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每位教师都要上校级及以上公开课,并积极参加校外的教研活动,定期进行则内教研活动,使我们组成为一个学习型的教研组。
为了消除课堂的安全隐患及记录课堂中的一些细节,我向学校申请为每一个体育教师配一个储物篮(用于收取学生随身携带的钥匙、公交卡等硬物)和一个便签本(用于记录课堂的细节及发生的一些案例)。
五、个人成绩
2005年9月组队参加区中小学生广播操比赛获一等奖,个人获“优秀教练员”称号;2006年9月被学校任命为艺体教研组长;2006年论文《对体育旧大纲学习任务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领域目标的刍议》获合肥市论文评比三等奖;案例《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案例分析》获区级一等奖;组队参加合肥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获得女团第三名,个人获得“优秀教练员”称号;2007年论文《回归体育本色演绎教学激情——安徽省第二届中小学新课程体育教学观摩展示培训研讨会观后感》获得合肥市论文评比二等奖,被推荐参加省评比获得三等奖;2007年区两位教师参加合肥市“教学能手”评比,我被区教育局聘为辅导组专家,辅导的两位教师一位获得合肥市“教坛新星”称号,一位获得二等奖;2007年9月获得xx区体育教师基本功考核第一名;2007年10月被抽调成为区课外文体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所带08届毕业生在合肥市中考体育加试中均分市第
九、区第一;2007——2008学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两次被区教育局抽调外出观摩(安徽省第二届体育新课改培训研讨展示会(安庆)、全国十城市体育研讨会(哈尔滨));积极参加中国体育教师网论坛和区教育局论坛,所发主题和帖子获得同仁的好评和肯定。
六、今后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