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红酒贸易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引言
加入WTO后,我国葡萄酒消费市场快速增长,不仅给国内葡萄酒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也让众多国外企业看到了巨大的商机,纷纷抢滩中国这一具有较大潜力的市场。
然而和世界老牌、新兴葡萄酒生产国相比,中国的葡萄酒业实力如何呢?又该如何应对外国红酒抢滩中国国内市场呢?本文将运用纵、横向比较研究的方法,利用国际竞争力比较中常用的指标,来说明中国葡萄酒业产品的强、弱点,并就如何提升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几点建议。
二、文献综述
从笔者所掌握的有关资料来看,以葡萄酒行业的竞争力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相对较少。陈代、战吉宬(2011)研究了近10年来亚洲国家葡萄酒产业格局的变化及主要国家葡萄酒竞争力的演变,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日本是亚洲葡萄酒主要生产、消费、进口国,但竞争力较弱。以色列、土耳其是亚洲葡萄酒的主要输出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是亚洲葡萄酒的贸易活跃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王其中(2001)认为我国葡萄酒市场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品质、价格和口感认同三方面,一些知名企业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引进世界优质品种和先进的生产设备,从而保证了国产葡萄酒的质量。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也降低了酿酒成本,较之进口红酒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同时,国产葡萄酒品牌已经培养了偏好其口感的消费群体,口味更得到国内消费者的认同。而竞争劣势主要来源于生产标准、标签标准、法律法规未与国际接轨。
学者对葡萄酒产业的研究集中在分析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具体到某个地区、国家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不多。本文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COMTRADE)的葡萄酒产品数据,用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指标对我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会有一定的意义。
三、国际竞争力指标分析
1.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为了便于进行国际比较以及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的是海关合作理事会制定的《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HS2002)商品分类标准。根据HS2002标准,葡萄酒属于第22类“饮料、烈酒和醋”。作者从2204、2205、2208等4位编码的分类中,选取其中6种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 分析中国葡萄酒业国际竞争力所选择的产品
序号 编码1 编码2 产品名称
1
2204 220410 葡萄汽酒
2 220421 小包装的鲜葡萄酿造的酒(2L以下)
3 220429 其他包装的鲜葡萄酿造的酒(2L以上)
4 2205 220510 小包装的味美思酒及类似酒
5 220590 其他包装的味美思酒及类似酒
6 2208 220820 蒸馏葡萄酒酿制的烈性酒
2.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是指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把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相关数据代入贸易竞争指数公式,得到如表2的结果。
表2 中国葡萄酒业产品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编码2 贸易竞争指数 差值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2002 2007 2011 2002~2011 2002年 2007年 2011年
220410 -0.55 -0.87 -0.95 -0.39 0.0014 0.0019 0.0012
220421 -0.5 -0.75 -0.97 -0.47 0.0052 0.0147 0.0105
220429 -0.96 -0.98 -0.99 -0.03 0.0040 0.0021 0.0007
220510 0.77 0.59 0.025 -0.74 0.0634 0.0189 0.0166
220590 0.99 0.95 —— —— 0.1607 0.0487 0.0050
220820 -0.9 -0.83 -0.88 0.022 0.0195 0.0808 0.1216
资料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整理而得。
2002年和2007年,只有220510和220590两种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接近1,其他4种葡萄酒的贸易竞争指数均小于0。2011年,仅有220510一种产品的指数略大于0。这说明在国际竞争中,我国葡萄酒产品明显在出口方面处于劣势。
将2011年中国与旧世界、新世界葡萄酒生产王国的9个国家贸易竞争指数的横向比较。从单项产品贸易竞争指数排名情况来看,西班牙的6种产品指数均靠前接近于1,智利、南非有5项产品指数靠前,其后依次为法国、意大利、阿根廷、新西兰、中国、美国。从纵向、横向比较结果可知,中国的葡萄酒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还比较弱。
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反映了一国的某种商品或服务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如果RCAij大于1,说明i国家第j种商品具有“显性”比较优势。
2002年到2011年,表2中前三种产品的RCA指数变化不大,后三种产品的指数有明显下降趋势。从横向比较的角度分析得出,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均有4种以上的葡萄酒产品的RCA指数大于2.5,说明这3个老牌葡萄酒生产国的葡萄酒依然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新世界葡萄酒王国中,智利、阿根廷、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均有2种葡萄酒的RCA指数大于2.5。中国的6种葡萄酒产品RCA指数均小于1,且趋于0。由此可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葡萄酒在世界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新兴的葡萄酒国家也在奋起敢追,竞争优势渐显,而中国的葡萄酒国际竞争力极弱。
4.市场占有率指数
市场占有率指数,即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市场出口总额的比率,可以表明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中国的6种葡萄酒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非常小,其变化幅度也微乎其微,仅有220820的占有率由0.11%上涨为1.34%,涨幅稍明显。2011年,中国葡萄酒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与其他国家差距非常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智利、澳大利亚、美国的葡萄酒出口占据了大部分国际市场,尤其是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为代表的旧葡萄酒王国,其产品依然在国际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表3 2011年世界主要国家葡萄酒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单位:%
编码2 中国 法国 意大利 西班牙 美国 澳 大
利 亚 南非 阿根廷 智利 新西兰
220410 0.02 2.77 10.98 9.03 0.56 1.28 0.58 0.33 0.24 0.09
220421 0.12 26.8 21.04 8.14 4.33 7.83 2.8 3.42 6.55 3.5
220429 0.01 13.64 18.38 16.45 9.45 12.9 8.52 2.09 10.33 3.54
220510 0.18 5.19 0.27 17.36 0.73 0.07 0.14 0.6 2.56 0.02
220590 0.06 32.78 14.17 24.17 11.98 —— 0.37 —— 0.003 ——
220820 1.34 59.36 2 4.5 1.79 0.39 0.17 0.08 0.22 0.01
资料来源:由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COMTRADE)(http:///)算得。
5.进出口价格比
进出口价格比反映的是一国的进出口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这里是用某种产品的t年出口总额除以出口总量,得到出口产品平均单位价,进口产品单位价格同理。
从2002到2011年,葡萄酒进出口价格比来看,在6种葡萄酒产品中,只有两种产品(220429和220510)的进出口价格之比是略微下降的,其他4种的进出口价格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到2011年,有5种产品的进出口价格之比大于50%,表明这部分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相比,质量和附加值较高。可见在国际市场中,中国葡萄酒产品整体的质量与附加值有所提高。
表4 中国葡萄酒业产品进出口价格比
编码2 进 出 口 价 格 比 差 值
2002 2007 2011 2002-2007 2007-2011
22041000 0.27 0.61 0.66 -0.34 -0.06
22042100 0.72 0.72 4.50 0.00 -3.78
22042900 1.79 1.53 1.27 0.25 0.26
22051000 0.84 0.40 0.67 0.44 -0.27
22059000 0.19 0.22 0.24 -0.03 -0.02
22082000 0.45 0.91 1.05 -0.46 -0.15
资料来源:由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COMTRADE)(http:///)算得
四、结论及建议
1.研究结论
通过对中国葡萄酒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葡萄酒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缺乏竞(下转第16页)(上接第12页)争力。具体结论如下:(1)国际葡萄酒消费市场中,新旧世界葡萄酒王国9个代表国所出口的葡萄酒产品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中国葡萄酒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总体比较弱。各种葡萄酒的出口水平低,国际市场占有率低,进出口贸易逆差大,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国产品牌的葡萄酒在国内葡萄酒消费市场占主导地位,但正面临与外国进口葡萄酒争夺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在国际葡萄酒消费市场中,中国葡萄酒主要出口到中国香港、日本等地。(3)与新旧葡萄酒王国的出口量相比,中国葡萄酒出口量并不高,但是大部分葡萄酒的质量与附加值在不断提升,且部分产品提升较大。
2.建议
目前,国内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贸易摩擦、国际上新老对手的疯狂抢滩等等,对中国葡萄酒产品提出了巨大挑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国产葡萄酒的内涵式竞争力。
第一,在面临种植条件无法大规模改造的情况下,只有从葡萄品种和酿酒技术入手,选择适合中国特殊种植环境的葡萄品种,或是通过科技改良品种,加强国内葡萄酒种植基地建设,提高葡萄酒原料质量,增强供给能力;引导国内葡萄酒生产企业加强葡萄酒酿制工艺的改良。第二,国产葡萄酒分级混乱,缺少统一标准和规范,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葡萄酒处于中低端。而国际市场上的葡萄酒有明确的分级标准,可以根据产地、年份、颜色等对葡萄酒进行严格的分类。中国也应根据国际葡萄酒分级标准,制定我国的葡萄酒分级质量标准,并针对不同等级的葡萄酒建立相应的标准定价体系。第三,鼓励众多葡萄酒生产的企业联合发展,形成产业聚集,加大科研投入,延伸产业链,丰富产品层次,提高产品附加值,采用品牌营销策略。通过更严格的生产流程,安全的质量保证,继续发挥原本低端产品的优势。还可以有选择的与酿酒工业科研机构和学校合作,共享信息资源。第四,考虑到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发展潜力,应对国际葡萄酒消费市场进行细分,抓住利基市场,比如,与中国具有传统类似文化的日本、韩国,以及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就要生产出口不同的葡萄酒产品。第五,中国政府应充分发挥关税的调节作用,在宏观上予以导向性扶持,如对葡萄酒企业采取出口退税政策,提高中国葡萄酒的出口竞争力,针对潜在市场双边提出相对的优惠政策。面对发达国家对中国提出的贸易诉讼,应积极面对,采取各种正面手段维护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叶迎.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09(4).
[2]胡玉娟.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3]唐文龙.2007年度中国葡萄酒行业分析[J].市场研究,2008(2).
[4]糖酒快讯市场研究中心.2010-2011年葡萄酒行业市场研究报告[J].糖酒快讯,2012.
[5]金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996(11).
15世纪至18世纪,是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传统农耕世界向近代工业世界转变的时期。西方史学界把这一时期称为“前工业化时期”或“原始工业化时期”。英国率先实现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由农耕世界向工业世界的过渡。这一过渡始于农村圈地运动带来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动摇了封建社会的根基,影响了城市经济结构和经济职能的转型。反过来又促进了乡村变革的深化。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大为增强,成为各地经济的中心,城乡之间的互相作用日益明显,城乡经济一体化初显端倪,到前工业化晚期,乡村非农业化和城市化略具规模。研究这一时期城市转型特点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城市经济结构和职能转变
我们可根据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是否新生把他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城市,另一类是新兴的城市,即自由工商业城市。传统城市指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城市。这类城市中,有些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衰落下去。如林肯城是中世纪英国的名城,但巧世纪初却走向衰落,它的毛纺织业一级不振,港口也不断淤塞。另一部分传统城市由于调整了自己的产业结构,适应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便从衰落中复苏,并有长足的发展。如诺里奇和其他中世纪城市一样,尽管有过危机,但它仍然维持其主要呢绒制造中心的地位。其工业首先是因为荷兰与瓦隆的移民们引进了新呢绒生产技术而复兴,至1580一1620年间趋向繁荣昌盛,1660年以后又有更大规模的发展,以满足国内正在兴起的对新呢绒的需要。诺里奇作为纺织工业的地位能持续下来,原因有三:一是俄兰与瓦隆移民带来了毛呢纺织新技术;二是城市贸易结构在17世纪相当开放;三是它处于主要商业和集散中心地位,有开发国内所需的特殊经济部门的职能。〔’〕
新兴工商城镇的异军突起是英国在前工业化时期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自由工商业城镇兴起是乡村工业发展和集中的结果,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因此.一般都会出现在重要的乡村工业地区。它们的经济以某项或某几项手工业长足的,专门的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周围的乡村工业初级产品进行最后的加工。所以、新兴工业城镇是沟通乡村经济和如市经济生活的最主要的渠道。在乡村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不少新兴小工业城镇逐渐成为主要的工商业中心,它们有两种发展过程:一是从农村村落到工业村庄,再发展到工业城市;另一种是从乡镇发展到工业城市。在近代英国工业地理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些著名城市,许多是由乡镇成长起来的。如托特内斯、蒂弗顿、陶顿、利兹、设菲尔德、哈利法斯、威克菲尔德、布雷德福、曼彻斯特、普雷斯顿、波尔顿和伯明翰等。新型工商城镇的兴起,既然是乡村工业发展的产物,那么必然是与其周围的乡村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经济圈,中小城镇作为乡村经济的核心,使得它能够率领这个经济圈尽快脱去农业社会的性质,成为早期英国商品经济社会大系统中的基本成员,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新兴工业中心。总之,乡村工业的发展,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大大改变了英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从而影响到城市的区位分布。
在英格兰,有一座城市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并且越来越使其他城市相形见细,这就是伦敦。伦敦既是传统城市,又具有我们所说的新兴工业城市的某些特点。因此,我们在谈英国城市经济结构和职能的转变时把它单独列出来考察。它的规模在亨利八氏时期是诺里奇的5倍,到1600年时,其规模已经是诺里奇的12-14倍了。16世纪20年代初期,伦敦的人口是7万左右。但是到1600年时,它的人口超过了20万。在1600至1650年间,全国人口没有什么增长,而伦敦的人口却增加了一倍,总数达ao万人。在17世纪初的时候,每20个英国人当中就有i个人住在伦敦,而到该世纪末,每9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住在那里。伦敦,除1665年和1666年发生“大瘟疫”和“大火灾”时出现过极为短暂的停滞外,其发展几乎是一帆风顺的。据统计,1334年,伦敦世俗财富占全国世俗财富的2%.1515年则上升为8.9%,}Zl在1543-1544年的补助税征收中.伦敦所交税额30倍于诺里奇,40倍于布里斯托尔,[3]等于所有城镇所交补助税的总和。[4]伦敦的发辰是与其经济结构和职能的调整相联系的。巧世纪以前,伦敦的经济和职能与地方城市一样,也是工商并举。14世纪伦敦的档案上,曾记载有180个不同的行业。【”]但州巧世纪中后期开始,这种工商并举的局面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伦敦由工商并重的城市向贸易占优势的商业如市转化。伦敦的贸易活动和伦敦人所从事的商业贸易活动在全国占绝对统治地位。有人估计,1700年伦敦的再出口商品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达86%0[6]当然,伦敦的手工业在前工业化时期也大有发展,只不过没有其商业发展那么在全国举足轻重罢了。伦敦随着周边乡村工业的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主要生产面向全国市场,甚至海外市场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其丝织、刀剑、造船、家具、钟表、金银首饰、兵器、丝线、火药、炼铜等手工业部门大都在英国居于重要地位。f]由此可见,在前工业化时期,伦敦作为英国民族经济的核心,由于及时调整了经济结构,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但没有被广泛分布的乡村工业所削弱,而且得到了加强和巩固。
总之,前工业化时期,无论是传统城市的盛衰,还是自由工商城市的兴起,都与此时的乡村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业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职能以适应乡村工业发展需要的城市就迅速发展、繁荣昌盛,否则就衰落下去。
二、城市区位的变化
乡村工业的发展不仅促使城市经济结构和职能发生重大调整,而且由于乡村工业自身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引起了城市区位重心的转移。城市区位转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沿海城市发展超过内地城市;二是城市中心带逐渐由东南部向西北部转移;三是工业中心逐渐集中在新兴工业城市及其周围的乡村。
沿海城市的发展是与海道大通后世界航路重心转向大西洋相适应的.也与英国大力发展海上殖民、海上贸易的政策有关,当然与其周围的乡村工业的发展更有直接的联系。这时较大的港口城市有:布里斯托尔、埃克塞特、大雅茅斯、赫尔、达拉姆、奇切斯特、伊普斯威治、利物浦等。这些港口城市的发展,适应了乡村工业区的外向交往的需要。到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一些地方港口城市在国内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700年至1715年间,埃克塞特哗叽呢对海外和沿海贸易额每年总值约为50万至55万英镑,对内贸易额约为15。万英镑。因此,每年在埃克塞特市场上成交的呢绒.总值当在200万英镑以上。埃克塞特的进口贸易也很发达,从这里入境的有红酒、亚麻、烟草和糖料等商品。fsl如此巨额的毛呢出口量,证明了埃克塞特及其周围毛纺业的发达。在经过一段较长的沉寂之后,布理斯托尔在17世纪后期复兴起来,称雄于大西洋贸易和爱尔兰贸易.分发这些进口贸易货物的布里斯托尔城的圣詹姆斯和圣保罗集市,吸引着整个西南地区和南威尔士的消费者。[9]这说明布里斯托尔不仅成为周围地区乡村工业品出口基地,而且周围地区也成为布里斯托尔城进口商品的主要消费地区。布里斯托尔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可见一斑。它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
正当港口城市日益兴旺发达之时,许多地处内陆的中世纪名城却急剧衰落下去。1500年索尔兹伯里和考文垂已是相当大和相当富裕的了,但二者在16世纪其工业日渐衰落,人口日渐下降。【’“〕这是由两个城市地处内陆,手工业行会控制较严,城市工匠纷纷离开城市所致。沿海城市迅速发展,内陆城市日渐衰落,两者发展的趋势当然是沿海城市的发展超过内地城市。
英国城市区位变化第二方面是城市中心带逐渐由东南部向西北部转移。以毛纺织工业区位转移为例,东部的东盎格里亚及其附近的剑桥、埃塞克斯郡的部分地区,在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期是英国毛织业最重要的地区,但到18世纪时,后期的西北部地区的约克郡西区的毛纺业却取而代之,约克郡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毛纺工业区。【川曼彻斯特城由中世纪的一个小城镇逐渐发展为前工业化时期的棉纺中心,并形成为一条5至10英里宽的棉麻混纺地带。当然,我们所指城市区位重心由东南转向西北部,只是指工业区位分布的变化,并不是指英国经济中心也转移到西北部,因为作为英国经济中心的伦敦在东南部,其经济核心地位在前工业化时期不但没有被消弱,而且得到了加强。
城市区位变化的第三个方面是工业重心逐渐偏离老城市,而集中在新兴工业城市及其周围的乡村。16,17世纪,在乡村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新兴工业城市新兴工业城镇的起源一般与三种地区类型有关:一是城市或港口所在地,利兹、利物浦等就是因此而兴起的。二是水源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水利漂洗坊往往设立与此,形成许多纺织中心,如肯达尔、利兹华尔德、比斯利等等一三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采矿、冶金等行业在这里发展也促使一批工业城市的产生,伯明翰、设菲尔德均属此类当然划分以上三种类型只是为了突出各自特点.实际上每个工业城市都可能兼有以上两种或三种情况。总之,这些新兴的工业城市的兴起都与其周围乡村工业的发达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大都是本地区的工业中心。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是英国17世纪经济运动的主要特点之一。
三、近代城市网络体系的初步形成
随着乡村工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结构和经济职能的日益商品化、专门化、外向化.城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强化.便初步形成了以伦敦为核心,以地方大都市为骨干以中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网络体系。无论是伦敦,还是大中城市.或中小城市,都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5至18世纪,伦敦与地方城镇之间的关系中,一直是伦敦占主导地位。在巧世纪以前,城市的经济结构和职能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与周围乡村构成略呈封闭性的经济活动圈,因此,城市之间的交往就不那么频繁,也不那么重要。伦敦虽然是全国的首都、全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和经济中心,但它的经济辐射能力尚不足以影响全国,更谈不上全面控制地方城市和地方经济。15,16世纪海道大通、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之时,伦敦得天时地利,急剧膨胀,伦敦商人无孔不人,不仪在国外商贸中大显身手,而且在国内经济中也找到了用武之地。伦敦商人牢牢控制着各地方城市的工商业和市场二不过从17世纪后期起.随着地方城市的复兴和新兴工商业城市的崛起,伦敦商人对地方城市的支配能力逐渐下降.它们之间的平等联系与交往增多。地方城市对伦敦经济的依赖性逐渐减弱,独立性日益加强。但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一方面体现在地方城市不像以前那样受伦敦的控制,另一方面体现在地方城市仍属于以伦敦为核心的近代城市网络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地方城市“独立性’加强,说明前工业化时期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上升。新晨
伦敦对地方城市的控制首先表现在伦敦商人资本对地方城市工业活动的制约,以及各地手工业产品对伦敦市场的依附。如伦敦商人直接支配着约克城和约克郡的毛纺织品的生产和销售。Liz]西南部毛纺区的呢绒产品也多运往伦敦。17世纪早期,单格罗斯特郡就有两百来个’‘呢绒制造商”专门将本地所产呢绒送到伦敦。[13]兰开夏纺织业的原料棉花,17世纪基本上依赖伦敦商人进口,其产品也主要运往伦敦。
伦敦商人对地方城市商业贸易活动的控制是与伦敦在国内贸易中作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的地位分不开的。如17世纪30年代,切尔姆斯福德城申诉:“伦敦的杂货零售商出没于靠近伦敦的各个市场,扫光了运到市场上的各种谷物。”[’引伦敦商人常年穿梭于地方市场上。不仅在国内贸易中如此,在海外贸易中,伦敦商人最先是极力排斥地方商人,后来则力图控制地方出口商。16世纪中期时,伦敦商人就取得了对外贸易的垄断权,17世纪以后,地方城市虽然重获出口权,但仍难以摆脱伦敦商人和伦敦商人集团在地方人的控制和影响。以至许多地方商人为了自己的前程,纷纷移居伦敦,与伦敦商人合流。1480至1660年间,伦敦的172任市长中,只有14人生于伦敦;403个“大商人”中,出生伦敦的不到10%;813个号服公会商人中,只有75人((9%),389个店主和零售商中还不到4%是伦敦原籍人。Us1因此,地方城市工商业资本和优秀人才进人伦敦工商界的现象,可视为伦敦对各地控制的另一个方而的反映。伦敦对地方工商业的控制正值英国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一体化经济的形成时期,因此,有利于英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英国经济的振兴。
15世纪至18世纪,是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 会过渡,从传统农耕世界向近代工业世界转变的时期。西 方史学界把这一时期称为“前工业化时期”或“原始工业化 时期”。英国率先实现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由农 耕世界向工业世界的过渡。这一过渡始于农村圈地运动 带来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动摇了封建社会的根基,影 响了城市经济结构和经济职能的转型。反过来又促进了 乡村变革的深化。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大为增强,成为各地经济的中心,城乡之间的互相作用日益明显,城乡经济一体化初显端倪,到前工业化晚期,乡村非农业化和城市化略具规模。研究这一时期城市转型特点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城市经济结构和职能转变
我们可根据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是否新生把他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城市,另一类是新兴的城市,即自由工商业城市。传统城市指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城市。这类城市中,有些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衰落下去。如林肯城是中世纪英国的名城,但巧世纪初却走向衰落,它的毛纺织业一级不振,港口也不断淤塞。另一部分传统城市由于调整了自己的产业结构,适应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便从衰落中复苏,并有长足的发展。如诺里奇和其他中世纪城市一样,尽管有过危机,但它仍然维持其主要呢绒制造中心的地位。其工业首先是因为荷兰与瓦隆的移民们引进了新呢绒生产技术而复兴,至1580一1620年间趋向繁荣昌盛,1660年以后又有更大规模的发展,以满足国内正在兴起的对新呢绒的需要。诺里奇作为纺织工业的地位能持续下来,原因有三:一是俄兰与瓦隆移民带来了毛呢纺织新技术;二是城市贸易结构在17世纪相当开放;三是它处于主要商业和集散中心地位,有开发国内所需的特殊经济部门的职能。〔’〕
新兴工商城镇的异军突起是英国在前工业化时期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自由工商业城镇兴起是乡村工业发展和集中的结果,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因此.一般都会出现在重要的乡 村工业地区。它们的经济以某项或某几项手工业长足的, 专门的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周围的乡村工业初级产品进 行最后的加工。所以、新兴工业城镇是沟通乡村经济和如 市经济生活的最主要的渠道。在乡村工业发展的基础上, 不少新兴小工业城镇逐渐成为主要的工商业中心,它们有 两种发展过程:一是从农村村落到工业村庄,再发展到工业城市;另一种是从乡镇发展到工业城市。在近代英国工业地理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些着名城市,许多是由乡镇成长起来的。如托特内斯、蒂弗顿、陶顿、利兹、设菲尔德、哈利法斯、威克菲尔德、布雷德福、曼彻斯特、普雷斯顿、波尔顿和伯明翰等。新型工商城镇的兴起,既然是乡村工业发展的产物,那么必然是与其周围的乡村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经济圈,中小城镇作为乡村经济的核心,使得它能够率领这个经济圈尽快脱去农业社会的性质,成为早期英国商品经济社会大系统中的基本成员,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新兴工业中心。总之,乡村工业的发展,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大大改变了英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从而影响到城市的区位分布。
在英格兰,有一座城市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并且越来越使其他城市相形见细,这就是伦敦。伦敦既是传统城市,又具有我们所说的新兴工业城市的某些特点。因此,我们在谈英国城市经济结构和职能的转变时把它单独列出来考察。它的规模在亨利八氏时期是诺里奇的5倍,到1600年时,其规模已经是诺里奇的12-14倍了。16世纪20年代初期,伦敦的人口是7万左右。但是到1600年时,它的人口超过了20万。在1600至1650年间,全国人口没有什么增长,而伦敦的人口却增加了一倍,总数达ao万人。在17世纪初的时候,每20个英国人当中就有i个人住在伦敦,而到该世纪末,每9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住在那里。伦敦,除1665年和1666年发生“大瘟疫”和“大火灾”时出现过极为短暂的停滞外,其发展几乎是一帆风顺的。据统计,1334年,伦敦世俗财富占全国世俗财富的2 % .1515年则上升为8. 9%, }Zl在1543-1544年的补助税征收中.伦敦所交税额30倍于诺里奇,40倍于布里斯 托尔,等于所有城镇所交补助税的总和。伦敦的发辰 是与其经济结构和职能的调整相联系的。巧世纪以前, 伦敦的经济和职能与地方城市一样,也是工商并举。14 世纪伦敦的档案上,曾记载有180个不同的行业。【”]但州 巧世纪中后期开始,这种工商并举的局面便发生了根本 的变化。伦敦由工商并重的城市向贸易占优势的商业如 市转化。伦敦的贸易活动和伦敦人所从事的商业贸易活 动在全国占绝对统治地位。有人估计,1700年伦敦的再 出口商品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达86%0[6]当然,伦敦的手工 业在前工业化时期也大有发展,只不过没有其商业发展那 么在全国举足轻重罢了。伦敦随着周边乡村工业的发展, 及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主要生产面向全国市场,甚至 海外市场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其 丝织、刀剑、造船、家具、钟表、金银首饰、兵器、丝线、火药、 炼铜等手工业部门大都在英国居于重要地位。f]由此可 见,在前工业化时期,伦敦作为英国民族经济的核心,由于 及时调整了经济结构,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但没有被广 泛分布的乡村工业所削弱,而且得到了加强和巩固。
总之,前工业化时期,无论是传统城市的盛衰,还是自 由工商城市的兴起,都与此时的乡村工业的发展息息相 关。业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职能以适应乡村 工业发展需要的城市就迅速发展、繁荣昌盛,否则就衰落 下去。
二、城市区位的变化
乡村工业的发展不仅促使城市经济结构和职能发生 重大调整,而且由于乡村工业自身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引起 了城市区位重心的转移。城市区位转移包括三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沿海城市发展超过内地城市;二是城市中心带逐渐由东南部向西北部转移;三是工业中心逐渐集中在新兴工业城市及其周围的乡村。
沿海城市的发展是与海道大通后世界航路重心转向大西洋相适应的.也与英国大力发展海上殖民、海上贸易的政策有关,当然与其周围的乡村工业的发展更有直接的联系。这时较大的港口城市有:布里斯托尔、埃克塞特、大雅茅斯、赫尔、达拉姆、奇切斯特、伊普斯威治、利物浦等。这些港口城市的发展,适应了乡村工业区的外向交往的需要。到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一些地方港口城市在国内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700年至1715年间,埃克塞特哗叽呢对海外和沿海贸易额每年总值约为50万至55万英镑,对内贸易额约为15。万英镑。因此,每年在埃克塞特市场上成交的呢绒.总值当在200万英镑以上。埃克塞特的进口贸易也很发达,从这里入境的有红酒、亚麻、烟草和糖料等商品。fsl如此巨额的毛呢出口量,证明了埃克塞特及其周围毛纺业的发达。在经过一段较长的沉寂之后,布理斯托尔在17世纪后期复兴起来,称雄于大西洋贸易和爱尔兰贸易.分发这些进口贸易货物的布里斯托尔城的圣詹姆斯和圣保罗集市,吸引着整个西南地区和南威尔士的消费者。[9]这说明布里斯托尔不仅成为周围地区乡村工业品出口基地,而且周围地区也成为布里斯托尔城进口商品的主要消费地区。布里斯托尔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可见一斑。它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
正当港口城市日益兴旺发达之时,许多地处内陆的中世纪名城却急剧衰落下去。1500年索尔兹伯里和考文垂已是相当大和相当富裕的了,但二者在16世纪其工业日渐衰落,人口日渐下降。【’“〕这是由两个城市地处内陆,手工业行会控制较严,城市工匠纷纷离开城市所致。沿海城市迅速发展,内陆城市日渐衰落,两者发展的趋势当然是沿海城市的发展超过内地城市。
英国城市区位变化第二方面是城市中心带逐渐由东 南部向西北部转移。以毛纺织工业区位转移为例,东部的 东盎格里亚及其附近的剑桥、埃塞克斯郡的部分地区,在 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期是英国毛织业最重要的地区, 但到18世纪时,后期的西北部地区的约克郡西区的毛纺 业却取而代之,约克郡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毛纺工业 区。【川曼彻斯特城由中世纪的一个小城镇逐渐发展为前 工业化时期的棉纺中心,并形成为一条5至10英里宽的 棉麻混纺地带。当然,我们所指城市区位重心由东南转向 西北部,只是指工业区位分布的变化,并不是指英国经济 中心也转移到西北部,因为作为英国经济中心的伦敦在东 南部,其经济核心地位在前工业化时期不但没有被消弱, 而且得到了加强。
城市区位变化的第三个方面是工业重心逐渐偏离老 城市,而集中在新兴工业城市及其周围的乡村。16,17世 纪,在乡村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新兴工业城市新兴工 业城镇的起源一般与三种地区类型有关:一是城市或港口 所在地,利兹、利物浦等就是因此而兴起的。二是水源充 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水利漂洗坊往往设立与此,形成 许多纺织中心,如肯达尔、利兹华尔德、比斯利等等一三是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采矿、冶金等行业在这里发展也促 使一批工业城市的产生,伯明翰、设菲尔德均属此类当 然划分以上三种类型只是为了突出各自特点.实际上每个工业城市都可能兼有以上两种或三种情况。总之,这些新兴的工业城市的兴起都与其周围乡村工业的发达有很大 的关系。他们大都是本地区的工业中心。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是英国17世纪经济运动的主要特点之一。
三、近代城市网络体系的初步形成
随着乡村工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结构和经济职能的日益商品化、专门化、外向化.城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强化.便初步形成了以伦敦为核心,以地方大都市为骨干以中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网络体系。无论是伦敦,还是大中城市.或中小城市,都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5至18世纪,伦敦与地方城镇之间的关系中,一直是伦敦占主导地位。在巧世纪以前,城市的经济结构和职能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与周围乡村构成略呈封闭性的经济活动圈,因此,城市之间的交往就不那么频繁,也不那么重要。伦敦虽然是全国的首都、全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和经济中心,但它的经济辐射能力尚不足以影响全国,更谈不上全面控制地方城市和地方经济。15,16世纪海道大通、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之时,伦敦得天时地利,急剧膨胀,伦敦商人无孔不人,不仪在国外商贸中大显身手,而且在国内经济中也找到了用武之地。伦敦商人牢牢控制着各地方城市的工商业和市场二不过从17世纪后期起.随着地方城市的复兴和新兴工商业城市的崛起,伦敦商人对地方城市的支配能力逐渐下降.它们之间的平等联系与交往增多。地方城市对伦敦经济的依赖性逐渐减弱,独立性日益加强。但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一方面体现在地方城市不像以前那样受伦敦的控制,另一方面体现在地方城市仍属于以伦敦为核心的近代城市网络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地方城市“独立性’加强,说明前工业化时期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上升。
转贴于
伦敦对地方城市的控制首先表现在伦敦商人资本对地方城市工业活动的制约,以及各地手工业产品对伦敦市场的依附。如伦敦商人直接支配着约克城和约克郡的毛纺织品的生产和销售。Liz]西南部毛纺区的呢绒产品也多运往伦敦。17世纪早期,单格罗斯特郡就有两百来个’‘呢绒制造商”专门将本地所产呢绒送到伦敦。[13]兰开夏纺织业的原料棉花,17世纪基本上依赖伦敦商人进口,其产品也主要运往伦敦。
伦敦商人对地方城市商业贸易活动的控制是与伦敦在国内贸易中作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的地位分不开的。如17世纪30年代,切尔姆斯福德城申诉:“伦敦的杂货零售商出没于靠近伦敦的各个市场,扫光了运到市场上的各种谷物。”[’引伦敦商人常年穿梭于地方市场上。不仅在国内贸易中如此,在海外贸易中,伦敦商人最先是极力排斥地方商人,后来则力图控制地方出口商。16世纪中期时,伦敦商人就取得了对外贸易的垄断权,17世纪以后,地方城市虽然重获出口权,但仍难以摆脱伦敦商人和伦敦商人集团在地方人的控制和影响。以至许多地方商人为了自己的前程,纷纷移居伦敦,与伦敦商人合流。1480至1660年间,伦敦的172任市长中,只有14人生于伦敦;403个“大商人”中,出生伦敦的不到10 % ; 813个号服公会商人中,只有75人((9% ), 389个店主和零售商中还不到4%是伦敦原籍人。U s1因此,地方城市工商业资本和优秀人才进人伦敦工商界的现象,可视为伦敦对各地控制的另一个方而的反映。伦敦对地方工商业的控制正值英国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一体化经济的形成时期,因此,有利于英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英国经济的振兴。
2011年1月21日,微信横空出世,微信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消息的即时通讯工具,集语音对讲、短信通信、即时通信等多种沟通功能于一身,并具备强大的LBS定位和扫描二维码等功能,其强大功能和社交关系链受到社会热捧。微信成为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手机应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用户达到3.5亿,创造了国内外互联网领域的全新发展纪录。目前微信已经登陆东南亚、美国、港台、澳洲等市场,海外用户已超千万。随着微信的普及和功能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信订立合同,广告,进行商业宣传,从事各种民事行为。
一、微信合同的概述
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对微信合同进行定义的论述,而是笼统的把微信合同纳于电子合同之中。参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务示范法》、世界各国颁布的电子交易法及我国《合同法》对电子合同可以界定,同时结合微信的特殊性,可以把微信合同界定为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通过手机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以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形式达成的设立、变更、终止财产性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通过上述界定可以看出微信合同是以微信的方式订立的合同,其主要是指在移动手机网络条件下当事人利用智能手机签订的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电子协议。
传统的书面合同(即“纸面合同”)是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成立的,而且手书签字和盖章还是合同真实性的证明。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1条规定,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等数据电文形式都属于电子合同的书面形式,因此微信属于电子合同中的一种。但微信合同具有其特殊性,既不同于传统合同,又不完全于同一般的电子合同形式,既可以通过短信、语音对话、图片等形式,也可以直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形式成立合同,大多数微信合同具有即时性、随意性、无契约性等特点。
二、微信合同的订立主要途径
随着微信的迅速普及,通过微信进行的交易行为日益频繁,由于微信平台的便捷性和特殊性,微信合同具有即时性、随意性、无契约性等特点,订立微信合同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途径。
1.通过微信“小商圈”订立无契约关系的买卖合同。微信作为一款新社交应用程序,微信庞大的用户群都是潜在的客户,一些商家从中嗅到了商机,纷纷抢滩“微平台”,构筑起一个日渐繁华的“小商圈”。经营微信“小商圈”的模式大概是,每天在微信上商品信息,付款方式可到实体店内购买,也可在网上交易。例如在微信查找公众号一栏输入“代购”两字,便出现一连串公共营销账号,从零食、红酒到眼镜、服装、皮包,涉及面广,种类相当丰富。但是微信“小商圈”的买卖,没有评价机制、没有信用担保、没有第三方交易平台,微信店的交易模式完全基于买家对店主的信任,这种模式下的合同大都是无契约的买卖合同。
2.通过“朋友圈”形成的代购合同。微信平台的好会形成一个“朋友圈”,商业广告也随之带了进来,在微信越来越普及的当下,微信营销俨然成为一种销售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借机做起了全职或兼职买卖——即以“朋友圈”为平台,通过分享商品图片,达到推销产品进行代购的目的。不少人点开微信“朋友圈”时,看到的是满屏的商品推销广告,每天都有许多类似广告刷屏,“朋友圈”变成大卖场,圈里的朋友许多都不是专职做生意,而是帮卖家做兼职。主要就是把图片发到自己微信的朋友圈,有人私密你,想买就可以成交,利润可观。而这类的代购往往都是朋友、熟人之间进行的,因此不会有正式的代购合同,多数是无形的契约。
3.微信二维码扫描形成的合同。二维码是一种信息的表现形式,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微信二维码,则是含有特定数据内容、只能被微信软件扫描和解读的二维码。用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来扫描微信二维码,从而获得红人(例如电视专题采访幕后等)的名片、商户信息、折扣信息等。通过平面、户外、网络、印刷品等媒体可以很方便的让二维码露出。微信二维码其实就是利用微信的消息触达能力为商家提供了一种更好的运营方式,而这种方式正体现了智能手机信息化技术与传统运营方式的本质上的不同。微信用户在交易过程中扫了二维码之后,都将成为可能达成微信合同。
三、微信合同面临的法律问题
微信支持快速发送文件、语音聊天等诸多功能,这些其本身所具备的优势使得它在个人及商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它本身的安全缺陷给用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这导致通过微信订立的合同面临许多的法律问题。
1.微信用户易被不法侵害。微信是基于移动网络客户服务器平台的,用户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安装微信程序,通过腾讯提供的服务器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在这种模式下,用户发送没有加密的信息到服务器,服务器再转发到接收者,就给用户带来了安全隐患。目前,微信面临的安全威胁有恶意软件、穿透安全防御、信息垃圾等。其中,微信的联系人列表功能为各种恶意软件的大量传播提供了很好的目标获取基础。同时由于用户安全意识不足的特性,微信用户很容易相信来自好友发送的内容,有时从好友处发送的信息并不是安全的,这为病毒的传播带来了便利的条件,在智能手机感染病毒后这些信息很容易泄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微信合同的纠纷难处理。微信不再仅仅是聊天的工具,通过微信订立的合同也受法律保护,但是随着通过微信订立合同的行为越来越频繁,有关合同纠纷成为了一大难题。微信合同纠纷,由于微信平台的殊性,虽然仍受到法律的约束,实际处理起来仍有不少的困难。微信合同纠纷与一般的合同纠纷在诉讼上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的地方,微信合同纠纷由于其特殊性,在诉讼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目前我国法律尚未明确规定,例如有关微信合同纠纷中的证据问题,按照传统证据理论证据在案件中的采用应该是客观的合法的和真实的,但在移动网络环境中的证据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3.微信中的虚假广告宣传。随着微信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商家通过微信各种广告,但不少都带有虚假、欺诈的性质,许导致许多微信用户上当受骗。在微信圈里,不少商家打出转发广告集齐赞就可以换奖品,因此不少微信用户在朋友圈里刷广告,点“赞”,微信上做积累“赞”换的奖品大到港澳游四天三夜礼券,小到几十元的润唇膏,虽然看似不错,可参与的人多,得奖的人少,结果是空欢喜一场。这种“举手之劳”的事,激起不少“微友”们的热情,在微信朋友圈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宣传,甚至有的人为了奖品刷朋友圈,隔几分钟就刷。当符合条件的微信用户前往兑换时,有的商家称只能在固定时间段领取赠品,有的称活动提前结束,由于标的数额普遍较小,许多受骗者最后选择了沉默,这样的微信广告欺诈行为不在少数。
4.微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难。许多消费者在微信“朋友圈”、“小商圈”上购物都栽过跟头,售后消费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证。例如在微信上买了一件商品,到货后发现根本和图片上是两个样子,而卖家货物却不退换。微信上都是先付款再发货,钱已经付给卖家,如果不给退货,买家一点办法都没有,也无法寻求维权的渠道。现在的微信朋友圈,不但有友情,还有商情,圈里的人都是朋友、熟人,经常更新有什么新货了,真的买到物美价廉的还好,如果买到的东西和介绍差别很大,碍于朋友之间的面子,碍于情面又不好维权,只能吃哑巴亏。这种交易虽然便捷,但也隐藏着很多法律问题,微信朋友圈是一个熟人圈,但采取网上交易方式,买卖双方没有构成契约关系的买卖合同,若出现纠纷,很难处理。
四、微信合同的法律规制
随着微信广泛使用,在智能手机移动网络交易过程中,微信合同纠纷中的许多问题凸显出来,因此必须通过相关法律措施对微信合同进行规制。
中图分类号:F274;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264-01
随着国内旅游的迅速发展,价格过分昂贵的星级酒店和环境偏差、服务参差不齐的招待所已无法满足旅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型酒店应运而生,为众口难调的住宿业市场带来多样化的选择。
1.经济型酒店及其发展现状
经济型酒店又称为有限服务酒店,是以连锁形式吸引更多顾客,尽量节省成本,只满足旅客的最低入住要求,以大众旅行者和中小商务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客房为唯一或核心产品,价格低廉(一般在300元人民币以下),提供标准化的服务,环境舒适,硬件上乘,性价比高的现代酒店业态。
近年来经济型酒店发展非常迅速,但发展模式上过分注重于数量上面的扩张,自身产品定位却不够明晰,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水平改善滞后。这种发展模式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井喷式发展后,随着近年来物业、人力成本的上涨,市场竞争的加剧,经济型酒店急需要认清自己的市场地位,找寻合适自己的竞争战略。
2.济型连锁酒店的SWOT 分析
2.1优势
2.1.1有针对性:经济型酒店紧扣酒店的核心价值――住宿,去除了其他非必需的服务。主要针对人们的住宿需求提供服务,忽略娱乐休闲等功能,大大促进了成本节约。
2.1.2成本低,价格适中:相对于高档饭店动辄上千元的房价,经济型酒店的价格一般在人民币300元以下,这对于大多数由于普通家庭,都可以承受。
2.1.3市场定位明确: 不同于高档酒店以高端商务客人、高收入阶层、高消费旅客为主要目标市场,经济型酒店的目标市场是一般商务人士、工薪阶层、普通自费旅游者和学生群体等。
2.1.4服务和环境性价比高:由于星级宾馆价格较昂贵,多数人会选择经济型酒店。相比于环境较差不正规的社会旅馆,经济型酒店预订方便快捷、价格透明、不需要前台议价、干净卫生、服务和安全有保障,性价比较高能满足多数普通客人的要求。
2.1.5连锁经营方式:经济型酒店一般采取连锁经营方式。通过连锁经营达到规模经济,提高品牌价值。这也是经济型酒店区别于其他星级酒店和社会旅馆的一个明显特征。目前全国共计超过20000家经济型酒店,超过200万间房间,这带给旅客极大的便利,也带给经济型酒店极大的利润。
2.2劣势
2.2.1缺乏行业标准:星级酒店明确由旅游部门来管理,而且也有《星级酒店评定标准》这样的业内规范进行约束。而经济型酒店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行业标准缺失,甚至时常会有消费者与酒店发生矛盾,而旅游部在发生处理投诉时无据可依,很难拿出有效解决手段。只有当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和游客吵架时,工商部门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解,但顶多也就是要求其向客人赔礼道歉,没办法进行处罚。
2.2.2服务标准化程度差:同一品牌的不同店铺差异很大,例如有的酒店干净卫生,服务热情,而有的酒店卫生不达标、服务太马虎、安全漏洞多,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住宿体验。对同一品牌的不同店铺,往往会给出差异很大的评价。当人们对一个店铺印象差的时候,往往就不再光顾这一品牌。导致顾客流失。
2.2.3专业人才短缺:为了符合酒店发展的要求,必须要有专业化的酒店管理人才。国内酒店学校的培养体系,几乎都是围绕单体酒店的运营和管理来展开的,具有连锁酒店管理知识与技能的人才极为缺乏。另外,酒店数目的扩张导致对人才的极度渴望,人才缺口巨大。无论是管理型人才还是服务型人才的匮缺,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型酒店的长久发展。
2.3机会
2.3.1旅游观念兴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我国进入大众化旅游时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节假日外出旅游。并且由于各地之间的商务活动频繁,而各企业也更加注重成本控制,所以商务活动也存在着相对固定的、数量巨大的客源背景优势,经济型酒店的潜在客户占有很大的比例。
2.3.2《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支持发展经济型住宿业。建立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住宿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绿色饭店和经济型连锁酒店,在大中城市开展绿色饭店创建活动。鼓励住宿企业连锁化、品牌化经营,推进住宿、旅游、出行一体化服务。推广实施住宿业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提高住宿业服务水平。这无疑极大地鼓励了经济型酒店的发展。
2.3.3“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坚持开放发展,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同时强调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建设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跨国企业。将推动对外投资与国内产业发展彼此促进,“走出去”和“引进来”相辅相成,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的优势共同发展。这对我们的住宿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就是进一步提升国内服务质量,满足国内外国客户的需求;其次则是努力走出国门,把带有中国特色的酒店服务带到外国去,一方面满足出国旅行的中国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让外国友人可以体验到中国特色,享受性价比高的住宿体验。
2.4 威胁
2.4.1国际经济型酒店的竞争: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巨大的市场吸引了众多国际经济型酒店品牌进入中国,现在全球就已经有超过10%的经济型品牌酒店进入中国,把未来发展目标锁定在了中国这块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上。外资酒店在经营管理及酒店连锁规模等一定程度上都优于本土酒店,使中国经济型酒店行业客源分散,规模受到冲击,行业竞争加剧。
2.4.2主题酒店和精品酒店的竞争。许多主题酒店:桔子水晶酒店、维络纳爱情酒店、厦门me2旅馆等一些瞄准家庭、情侣的酒店被市场看好。福建武夷山、江西景德镇、广东潮州等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三四线城市,还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推出以陶瓷、茶艺等为特色的客栈、民宿,效果也不错。比起相同地段的快捷酒店,桔子水晶酒店的价格一般只高50元左右。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变化,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标准化的经济型酒店,而追求个性、风格与文化的精品酒店。精品酒店除了住宿,还提供图书馆、影音娱乐室、红酒吧、茶室、瑜伽馆,以及SPA会所等服务。这些带有特色而价格仅仅比经济型酒店略高的酒店对经济型酒店造成了一定冲击。
2.4.3仿冒连锁酒店品牌的酒店屡见不鲜;一般而言,仿冒酒店用容易混淆的名字仿冒连锁酒店,例如,“7天连锁酒店”,往往有仿冒酒店将自己的名称改为“7天快捷酒店”或者“7天连锁”。这些仿冒酒店,不仅设备一般,而且服务还达不到一般水平,在市场上混淆着消费者的试听。这些仿冒酒店抢走客源事小,破坏品牌形象事大,这又需要我们的经济型连锁酒店提高警惕,增强法律意识。
3.经济型连锁酒店的竞争战略
3.1成本领先战略:
3.1.1在硬件支出方面,经济型连锁酒店应精打细算。例如,客房使用分体式空调,在冬天只用暖气;客房不用地毯,而是被特殊耐磨材料所替代;拉开客房的床,下面没有涂料,只露出水泥,或者房间用复合式地板;卫生间用简洁的淋浴取代大型浴缸。但是所有的成本节约,都应该建立在不损害顾客的需求和舒适感上,不能本末倒置。
3.1.2在软件配套方面,应加强网络营销。经济型酒店的客户多为白领阶层、商务客人及普通游客,而这些客人的网络使用频率是很高的:所以,经济型饭店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一方面利用网络介绍、宣传酒店产品和特色;另一方面建立网上预订系统,实现资源共享。随时更新相关信息,在第一时间把最新的数据提供给网络客户。这样可以大大减轻接待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可以节约部分人力。
3.2 差异化战略
3.2.1随着消费升级,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功能型住宿需求,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有品位、格调高,更符合自身价值和认同感的酒店住宿。要提升用户体验,就必须研究消费者喜好,瞄准消费需求,做出特色,做出风格。在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用特色作为卖点,吸引相关群体。
综上所述,我们经济型连锁酒店既有优势,又有不足,既面临机会,又面对挑战,如何在形式变化的市场上进一步拓展品牌,提高管理水平,是经济型连锁酒店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冯冬明:“经济型酒店发展、问题、策略”,《旅游学刊》2006年7月刊.
[2] 姜煜:“浅析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以7天连锁为例”,《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4(1).
一、项目背景
小语种通常是指除英语以外的其他外语语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21世纪显示出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小语种的重要作用更加显著,小语种不仅体现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发挥了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渗透力,更体现了一种无穷的外在力量,推动着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全面进步。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国家间交流和合作的深入发展,要求当下各个专业的国际服务能力必须和时代接轨,紧跟快速变化的国际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全球化,促使世界正在创建和形成一种新的经济秩序。小语种正发挥着其独特作用,并成为国家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人类中外文化交往和技术更迭的研究,不断在广度和深度层面强化、延伸。
根据欧洲委员会的调查显示,有11%的中小企业因缺乏语言多样性和国际交流能力而损失经济利益,平均每家企业损失约32.5万欧元,其中还不包括隐性损失。因此,培养专业加小语种复合型人才有利于顺应全球化这一客观趋势,使大学生具有更好的国际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胜任各种相关工作,赢得更大的发展潜力。
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复合型外语人才紧缺是人才需求市场上值得重视的一个新趋势。相对于各高校英语专业的大规模扩招,会小语种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短缺,使得其优势地位十分明显。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的国际化趋势,使得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处于一种相对饥渴状态。如中国方兴未艾的非洲投资务工潮及中国大陆成为法国奢侈品牌第一大市场等经济动向都对法语人才有大量需求。中日两国的合作,日方投资向中国大陆内陆的转移,对日语人才也有相应需求。其他如俄语、阿拉伯语、韩语等语言背后都意味着机会,对此类专门语言人才有一定需求。总体而言,此类复合型人才出现的供不应求趋势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另一方面,企业选拔人才越来越注重其实际能力而非一纸证书,这也是残酷的商业竞争激荡后的产物。在经济全球化大势下,做商务的人懂得一门小语种,学小语种的人掌握一门技术,换言之,就业人才只有在掌握法律、经济、贸易、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下,还具备有优秀的小语种能力,才能和专业最顶尖的技术国家交流,成为职场上最受欢迎的人才。
二、学习小语种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般来说,小语种就业形势的差异,主要受以下方面影响。
首先是该种语言与自身专业匹配度。对于学习小语种的非小语种专业学生来说,专业匹配度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在选择小语种上,首先需要明确自身专业最顶尖的技术国的通用语言和官方语言是什么,如果从事机械制造业,那么日语、德语是首选;如果从事红酒行业,法语、西班牙语会是不错的选择。总之,小语种与你的专业匹配度越高,意味着你的竞争力越强。
其次是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包括地缘上的和政治经济方面的。选择一门小语种,首先要了解该语言国家与我国的交往情况。如果我国与该国的交往与合作范围广泛,就需要大量懂得该国语言的人才,毫无疑问,该语言就业前景就好。其次要了解学习的语言所涉及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人口等情况,规划出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一般来说,西北地区需求阿拉伯语多,西南地区需求越南语、泰国语多,东北地区需求俄语、朝鲜语多,沿海大城市如上海等对日语、法语、德语等热门小语种需求多,而北京需要的语种很全,基本上吸纳各个语种。最后要了解选择所学语言的使用范围。例如,目前很多非洲国家官方依然使用法语等。要知道自己所学的语言国家的官方语是本国语言,还是其他语言,如果该国官方使用的既有本国语言又有英语,则就意味着你至少需要同时学好该国语言和英语两门外语。
三、数据统计与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调查了144名在校大学生及27名学习了小语种的非小语种专业毕业生。
(一)在校生调查结果分析报告
通过2015年笔者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在校生做的问卷调查发现:
(1)在收回的144份有效问卷中,有102名在校生学过小语种,其中有75名学生学习了日语,18名学生学习过德语,以及9位学生学习过其他语言。从中可以看出,在参加问卷调查的144位同学中,70.83%的同学对于学习一门小语种持肯定的态度并且已经付出了实际行动。在学习小语种的人数中,日语又占了总学习人数的73.53%,可见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中,学习日语的兴趣和资源是最充足的。
(2)在接受调查的144位同学中,60.42%的同学是出于个人兴趣,仅16.67%的同学是出于就业方面考虑。此外,在受访的同学中,仅2.08%的同学能较为熟练运用小语种,79.16%的同学对自身的小语种水平并不满意。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小语种与就业竞争力之间的关联性显得尤为紧要,当大学生意识到小语种学习与自己日后工作息息相关时,其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会更加明确,从而提高小语种水平,增强其自身就业竞争力。因此,本课题研究显得十分紧要。
(3)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72.94%的同学认为学习一门小语种并考取相关证书对就业有帮助,并且58.33%的同学希望以后从事的工作与小语种相关。可见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小语种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深刻,小语种不单单局限于小语种专业的学生了,越来越多的非小语种专业大学生认为在自身专业基础上掌握一门小语种,有利于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希望从事与小语种专业相关的工作。
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教学型高校主要培养专业型外语人才或者专业型技术人才,一般只注重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专业知识理论与外语实践技能的融合,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校大学生虽然意识到小语种对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帮助,但是自身对小语种的重视度不够,不能充分了解小语种对就业的影响。理工科学校学生学习多半出于兴趣,小语种水平普遍较低,不能满足当下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当今社会迫切需要既具备扎实的本专业技术,又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多语种表达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毕业生调查结果分析报告
27名非小语种专业毕业生中,有18人学习日语,3人学习韩语,6人学习德语。其外语水平为:有6人处于入门阶段,9人处于初级阶段,6人处于能看懂国剧目和文学作品阶段(输入型),6人能和该国有人轻松交谈。其中,有6人从事行政办公,13人从事商务外贸,6人从事教育行业,1人从事计算机行业,1人创业。在这27名非小语种毕业生中,有15人认为小语种对就业非常有帮助,9人认为有帮助,2人认为效果一般,1人认为没有帮助。
27名非小语种毕业生从事各行各业,大多数人表示在求职面试时由于具备二外技能而展现出了更多自信。由此可见,学习第二外语对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作用和能力上的提高。大多数人认为学习小语种作为第二外语对就业有帮助,且超过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对就业非常有帮助。唯一一名认为没有帮助的受访者从事专业性非常强的计算机行业。在受访毕业生中,有人表示由于掌握二外技能,在工作时受到了更多关注,得到了更多工作机会,与上级和同事沟通交流得更多,因此,就业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
案例分析:
(1)毕业于宁波大学的陈吉江已在外贸行业4年。由于学习理工科专业,他并没有从事外贸工作的想法,由于偶然的机会,他前往一家私营的外贸公司面试。在面试之中,由于他与许多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相比,懂得更多的知识且具备较好的第二外语能力受到了面试官的青睐,因此一举打败多名英语专业八级水平的毕业生,成为该公司的职员。在从事外贸工作时,通过不断地学外和英语,他与客户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多,成功地与多名客户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他认为学习日语在方方面面给了他极大帮助。大学期间他因为喜爱动漫而接触日语,通过看电影、漫画自学日语,后来在校外的辅导班系统学习之后,他能够掌握较好的日语知识技能,也因此获得了更多机会。
(2)与许多人一样,李想在大学期间热衷于志愿服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一个国际志愿者项目。由于他掌握了德语知识,通过层层选拔前往奥地利参加国际志愿者项目。他说德语作为第二外语非常难学,但是通过这次志愿者活动他的德语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在与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和视野,他很感激自己能够一直坚持学习德语。现在他一直在运用自己的德语和专业知识,联系志愿者活动中交到的外国朋友,寻找创业机会。
通过毕业生的调查访问,不难发现学习第二外语在就业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学习第二外语不仅能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同时开阔了其视野与思维方式。正如查理曼所说:“掌握一门新语言就等于拥有另一个灵魂。”学习一门新语言可以实实在在地改变世界观。如学习浅蓝和深蓝在日语中的基本说法,有助于其以不同方式感知颜色。在求职面试时,他们由于掌握第二外语而胜人一筹;在工作中,他们由于掌握第二外语而更受关注;在多任务处理时,他们由于掌握多种语言使他们能够从一项任务快速转换到另一项,表现出更强的认知灵活性并易于适应意外环境。
四、小语种复合型人才就业岗位分布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报告》,小语种复合型人才的就业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企,如中建、中航、中水电、中电子、中石化等工程类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需要驻外,如非洲、阿拉伯国家、南美等,驻外工作报酬丰厚,小语种复合型人才进入公司之初主要是进行翻译工作,之后有转行的可能,比如做销售或管理。
2.公务员,如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各省市外办、安全局等。主修某一非小语种专业并辅修一门小语种的同学在报考公务员上的优势在于一些如外交部、文化部、科技部等不要求两年工作经验,本科应届生即可报考,这是对选修小语种人才的鼓励,促进就业。
3.事业单位,如央视、国际广播电台、国家部委下属事业单位等。目前央视有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四个小语种频道,但并不是每年招聘。国际广播电台招聘稳定,每年都会有主修其他专业并选修小语种人才的需求。
4.银行,如招行、农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的总行或地方分行等。一些银行设有小语种组,每年定期招聘,入职后有培训,之前不需要太多银行专业知识,只需要专业对口并掌握小语种即可。
5.私企、四大会计事务所、留学或培训机构、旅行社等。根据历年就业网站统计分析,有很多应届毕业生学生大四签约,除个别专业以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利用理工科专业并辅修小语种的优势签约,但不是所学理工科专业。
6.小语种培训机构常年招聘,但并不是学生职业首选,更多学生选择前面的就业方向。
五、结语
从现在外语类人才持续走俏的形式看,英语不再一统天下,而是备受小语种的“威胁”。特别是那些带有外贸性质的企业、公司、工厂等。小语种人才的就业前景普遍看好,甚至出现小语种人才比那些英语水平高的学生更容易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据相关统计,近几年小语种专业就业率几乎是100%。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为外语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许多年来,在很多学生甚至老师的印象中,英语就是外语,学好英语就是学好了外语。但不难看到英语的不断普及,让许多只掌握了英语的学生不再是职场宠儿。近几年,日、韩等邻国公司进驻中国市场,这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特别是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为了提升求职就业的竞争力,以便在众多懂英语的竞争对手中能脱颖而出,许多人已将学习外语的目光渐渐从英语上移开,更多地投向了这些小语种。一时间,这些小语种成为大家学习第二外语的新宠。在校大学生有专业知识,再学上至少一门小语种,在就业竞争中是很有力的。当然,也提醒各位大学生,掌握一门语言、做好一份工作都需要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不要奢求一蹴而就。对于学习和工作上遇到的挫折要有较强的抗打击能力,保持乐观,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积累知识,成就优势,最终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成,成为一个领域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雪梅,徐璐.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内涵与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