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电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引言
目前,从对中国互联网认识和使用的群体来看,绝大部分都集中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虽然其中会有分布于农业行业的部分,但从总体看来,所占比率很低。而且,就真正农业用户而言,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用户的真实需求被大大地打了一个折扣。正是这种外部环境的局限,使得众多的IT精英们面对农业这个中国最大的产业只能望而却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不论是从建立商业模式的角度,还是考虑操作规程的实施而言,似乎都要比其它的产业的推广应用难得多。
二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2.1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基本概述
2.1.1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站点有了显著的发展。
1994年以来,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相继开通运行,标志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一些成果,建起了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1/3。农业部利用网络协议信息与查询等技术,建成的专业面涵盖较宽,信息存储、处理及能力较强,信息资源丰富和更新量较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联网用户已发展到了3000多家。据农业部信息中心检索,到2002年初,中国大陆农业网站数量已达3000多家,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如果加上台湾和香港的农业网站,中国农业网站数量可排在世界前10名以内
2.1.2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已经开始起步。
目前,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有了良好开端,32个省(区、市)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多数省份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有1/3的省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据统计,广东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当迅速,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2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2.2.1全国上网用户比例很低,农民上网更少。
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全国将近7800多万网民中,从事与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不足1%,而且绝大部分是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且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和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真正上网的农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中网络成本较高,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是中国农民上网的主要阻碍。现在平均每台计算机的价格约为3000元至4000元;农村电话上网费用3.6元/小时,在加上各种培训费用,普遍农民难以支付如此高的费用。
2.2.2农业网站不多,网站分布不均衡,且利用程度低。
根据CNNIC的调查结果表明:互联网的用户分布与农业网站的地区分布相似,集中在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用户很少,而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技术水平更低,对信息和技术的需求更加重要。同时,以农业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在全国所占的比例也不高,并且利用程度低。在所有的网站中,基本上可以分成下列类型:①由中央部委建立的网站和各级政府建立的网站;②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网站;③各行业建立的专业性网站;④少部分个人的网站;⑤非农业信息网站中的农业信息专栏。
2.2.3基础工作水平低,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所涉及的信息关系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原有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大型数据库的建立也是近几年的比较正规进行。尽管各个单位都有数据库,但真正可以投入运行的并不多。即使为数不多的数据库,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要使用它们,也是困难重重。制作单位利益和数据保密问题,使得这些数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很大的浪费。2.2.4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网站较多,但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网站风起云涌,形式和内容雷同,缺少特色,专业性和实用性不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发挥。目前,除了几个有影响的国家级网站外,一些地方性的网站建设水平还不够高,一家有的内容多家都有,甚至导航栏的设置也都大同小异。在内容上以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于农民的信息较少,直观反映的信息较多,有分析、协助决策层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较少,缺乏宏观的指导性的农业信息,信息服务尚未形成。同时,我国大部分的农村电子商务网站,设有农产品行情和供需信息,但很少各个网站对市场需求的评价或预测,更没有各地种植情况的信息,市场信息分析专家的作用没有形成,而农业生产真正需要的这种具有指导意义信息。
2.2.5网上信息不够开放,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一些网站设有内外网两个部分,外网公开的信息,一般性的信息多,有价值的信息少。内网上有用的信息相对比较多,又实行会员制,相对封闭起来。这样网络间的互相封闭,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的发展,也失去了设网建站的目的。
三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分析
3.1发展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可以解决农业信息畅通问题。
综合我国农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信息问题、技术问题和产品管理、配送问题上,而信息问题是最重要的,后两个都可能从信息问题中得解决。大力发展中国农村电子商务,为工农业等物质能源产业的信息化改革服务,更好地促进它沿时代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信息商务化、数字化。可以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帮助领导科学决策,指导生产者进行合理的安排生产,可以有效避免盲目发展带来的对农业农村的不良影响。目前,农业经济增长对物质投入的依赖趋于减少,而越来越依靠信息劳动,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投入。
3.2发展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可以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农产品流通问题。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不仅在实现正常的产品流通上尚有问题,而且功能也不完善,更不能起到有效引导和组织生产的作用。农民虽然在多方面已经努力地去适应市场的需要,但在销售方面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不能主动地选择最有利的市场去销售,而是被动地等待市场的选择。电子商务的发展无疑为解决农业发展中农产品的流通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传统经济下的流通过程,形成由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组成的并以信息流为核心全新的流通流程,推动中国农村的新发展。
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2.9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在城市里,人们上网浏览新闻,搜索信息,在线购物等已渐趋流行,相应的电子商务市场份额也在快速增长,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一个焦点话题,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层出不穷,竞争日趋激烈。
而人口更多,地域分布更广,消费需求更为多样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一度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虽然如此,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也在静悄悄地孕育发展着,尤其是在一些沿海发达省份的农村。早在2006年,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就启动了全省首家农村“电子超市”,标志着电子商务正式迈入浙江农民的生活。这仅仅是一个例子,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星星之火总有一天会成为燎原之势。
一、农村互联网络应用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首次在“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部分专门增加了对农村网民的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08年12月31日,网民总数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60.8%,增速远远超过城镇的35.6%。
另据2009年3月CNNIC的《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农村网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49.4%;农村网民更加趋于年轻化,30岁以下年轻群体所占比例高达76.9%;从职业结构来看,农村网民的构成主体是学生,所占的比例高达38.8%。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农村网民娱乐化倾向更加明显。在中国农村,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聊天成为农村网民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其用户的规模均超过了5000万人。此外,在上网场所方面,由于经济支付能力的限制,家庭和网吧几乎同等重要,网吧网民比例为54.2%,手机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农村网民的青睐,成为农村网民上网设备的有益补充。
互联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最近几年也在逐渐普及,出现了一大批类型各异的涉农网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第三方平台形式出现的农业门户,不仅为农产品的产、供、销提供信息服务,也为供求双方直接架起桥梁。
二、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潜在需求分析
由于我国农村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现实情况,农村对电子商务的需求在很多方面甚于城市。虽然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才刚刚起步,但随着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相关条件的成熟,今后几年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一)农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最近几年,类似堆积如山的桔子卖不出去这样的“丰收的烦恼”新闻时有报道。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跟我国农村居住分散,经济和交通相对落后等特殊的社会环境造成农村信息闭塞,与外界信息沟通不畅有直接的关系。电子商务可以很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问题,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
此外,电子商务还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农业“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由于是小农户,生产就形不成规模,自产自销的方式不仅效率底,成本也极其高昂。电子商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小农户组织在一起,在销售环节上实现规模化,在降低流通成本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使得小农户也一样有竞争力。这一现实,也为专业的第三方农业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二)农村生活方面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在生活方面,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一样也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由于农村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没有超市,商场等成规模的规范的购物场所,使得因为生活需要的购买相比城市显得非常不方便,而电子商务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农村相对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使得人们对商品的价格更为敏感,而在线营销的普遍低价可以很好地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此外,农村在文化娱乐设施方面的缺乏,也为相关方面的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在线教育资源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地强调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把教育问题放在了实现社会公平的特殊地位。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乡镇学校的发展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城乡教育资源无论是在软件还是硬件上的差距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彻底改变的。城市里的集中了整个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在满足城市自身教育需求外,可以通过互联网延伸到广大的农村,让农村的学生通过网络分享最新的教育成果。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原因,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左右,这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岗位,而针对农村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完善的信息服务方式。对于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相对不便利的农村而言网上招聘求职将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一些专业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市场的用工需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互联网开设相关的远程职业培训课程,满足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三、当前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村电子商务虽然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还有一些重要的制约因素影响其发展,主要有:
(一)互联网设备缺乏
CNNIC的《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农村拥有的家庭电脑数量为2.7台/百户,远低于城镇电脑拥有量47.2台/百户。在不上网的原因中,“没有相应设备”占到农村不上网居民的39.5%,成为最大原因。家庭电脑的缺乏使得农村网吧上网比例超过半数(53.9%)。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薄弱,已成为阻碍农民上网和农村互联网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
在不上网的原因中,“不懂电脑/网络”是农村居民不上网的又一重要原因,占到农村不上网居民的28.3%。不懂电脑/网络知识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村居民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根据农业部调查,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7.8年,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小学文化程度占25.8%,初中文化程度占49.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
(三)网络资源的局限性
因特网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信息骤增的同时也出现了网络信息的泛滥。要从泛滥的信息海洋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对于有较高学历的人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更何况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农民。此外,就农村生活电子商务市场而言,更多的选择虽然有其好的一面,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要从数量众多的电子商务网站中选择一家可靠的在线商家比传统市场选择困难许多。所以今后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有一批能够专门根据农村实际需求量身定做的电子商务服务公司,并且品牌信誉度非常重要。
(四)消费观念落后由于我国农民总体文化水平较低,长期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再加上农村信息闭塞,使得农民无法接触社会最新的消费观念。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务形式,有别于传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面对面交易。网络交易的虚拟性要想被农民接受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事实也证明,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民在消费观念方面更加现代,接受电子商务这种交易方式也更加容易。
(五)物流配送网络的局限
我国农村人口地域分布广泛,交通相对落后的现实造成了农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难题,尤其是在生活电子商务方面更是如此。当前,大多数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网络只能覆盖到县一级地区,下面的乡镇就无法送达,一些偏远的地区更是被排除在物流公司的业务范围之外,这样即使这些地方的农民有电子商务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所以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必然要解决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潜力展望
农村信息化建设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本身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党和国家为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不遗余力,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等都将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要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些先知先觉的PC生产商也早就已经把目光瞄准了农村市场,如今更是利用国家电脑下乡政策大举进军农村市场。联想集团今年3月正式启动了“电脑下乡”计划,推出包括产品、渠道、服务、培训在内的一揽子举措,展示了为农村用户量身定制的3大系列15款产品。其他PC厂家也不甘落后,纷纷跟进。
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4761元,今后几年农村经济有望保持稳定快速发展态势。多达近8亿的农村人口,约2.1亿户农村家庭,随着互联网应用环境的不断改善,电子商务在农村得到快速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其蕴涵的巨大市场潜力不言而喻。与“三农”相关的企业,必须对农村电子商务市场足够重视,注意对农村电子商务市场需求的研究和培育,早做准备,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先机,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参考文献:
一引言
目前,从对中国互联网认识和使用的群体来看,绝大部分都集中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虽然其中会有分布于农业行业的部分,但从总体看来,所占比率很低。而且,就真正农业用户而言,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用户的真实需求被大大地打了一个折扣。正是这种外部环境的局限,使得众多的IT精英们面对农业这个中国最大的产业只能望而却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不论是从建立商业模式的角度,还是考虑操作规程的实施而言,似乎都要比其它的产业的推广应用难得多。
二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2.1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基本概述
2.1.1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站点有了显著的发展。
1994年以来,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相继开通运行,标志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一些成果,建起了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1/3。农业部利用网络协议信息与查询等技术,建成的专业面涵盖较宽,信息存储、处理及能力较强,信息资源丰富和更新量较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联网用户已发展到了3000多家。据农业部信息中心检索,到2002年初,中国大陆农业网站数量已达3000多家,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如果加上台湾和香港的农业网站,中国农业网站数量可排在世界前10名以内
2.1.2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已经开始起步。
目前,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有了良好开端,32个省(区、市)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多数省份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有1/3的省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据统计,广东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当迅速,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2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2.2.1全国上网用户比例很低,农民上网更少。
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全国将近7800多万网民中,从事与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不足1%,而且绝大部分是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且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和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真正上网的农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中网络成本较高,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是中国农民上网的主要阻碍。现在平均每台计算机的价格约为3000元至4000元;农村电话上网费用3.6元/小时,在加上各种培训费用,普遍农民难以支付如此高的费用。
2.2.2农业网站不多,网站分布不均衡,且利用程度低。
根据CNNIC的调查结果表明:互联网的用户分布与农业网站的地区分布相似,集中在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用户很少,而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技术水平更低,对信息和技术的需求更加重要。同时,以农业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在全国所占的比例也不高,并且利用程度低。在所有的网站中,基本上可以分成下列类型:①由中央部委建立的网站和各级政府建立的网站;②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网站;③各行业建立的专业性网站;④少部分个人的网站;⑤非农业信息网站中的农业信息专栏。
2.2.3基础工作水平低,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所涉及的信息关系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原有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大型数据库的建立也是近几年的比较正规进行。尽管各个单位都有数据库,但真正可以投入运行的并不多。即使为数不多的数据库,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要使用它们,也是困难重重。制作单位利益和数据保密问题,使得这些数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很大的浪费。
2.2.4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网站较多,但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网站风起云涌,形式和内容雷同,缺少特色,专业性和实用性不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发挥。目前,除了几个有影响的国家级网站外,一些地方性的网站建设水平还不够高,一家有的内容多家都有,甚至导航栏的设置也都大同小异。在内容上以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于农民的信息较少,直观反映的信息较多,有分析、协助决策层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较少,缺乏宏观的指导性的农业信息,信息服务尚未形成。同时,我国大部分的农村电子商务网站,设有农产品行情和供需信息,但很少各个网站对市场需求的评价或预测,更没有各地种植情况的信息,市场信息分析专家的作用没有形成,而农业生产真正需要的这种具有指导意义信息。
2.2.5网上信息不够开放,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一些网站设有内外网两个部分,外网公开的信息,一般性的信息多,有价值的信息少。内网上有用的信息相对比较多,又实行会员制,相对封闭起来。这样网络间的互相封闭,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的发展,也失去了设网建站的目的。
三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分析
3.1发展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可以解决农业信息畅通问题。
综合我国农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信息问题、技术问题和产品管理、配送问题上,而信息问题是最重要的,后两个都可能从信息问题中得解决。大力发展中国农村电子商务,为工农业等物质能源产业的信息化改革服务,更好地促进它沿时代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信息商务化、数字化。可以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帮助领导科学决策,指导生产者进行合理的安排生产,可以有效避免盲目发展带来的对农业农村的不良影响。目前,农业经济增长对物质投入的依赖趋于减少,而越来越依靠信息劳动,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投入。
3.2发展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可以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农产品流通问题。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不仅在实现正常的产品流通上尚有问题,而且功能也不完善,更不能起到有效引导和组织生产的作用。农民虽然在多方面已经努力地去适应市场的需要,但在销售方面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不能主动地选择最有利的市场去销售,而是被动地等待市场的选择。电子商务的发展无疑为解决农业发展中农产品的流通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传统经济下的流通过程,形成由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组成的并以信息流为核心全新的流通流程,推动中国农村的新发展。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纷纷利用互联网的资源,结合行业优点,提高运营效率。中国传统的三农问题亦可结合互联网的资源共享,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实质:要解决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农民增长。本论文首先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三农问题,并浅析互联网+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创新性对策。
二、传统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1.小农为本位的经营方式。茂名市的农业主要是以家庭独立分散经营为主,农业家庭生产分散,农作物种植面积小,总产量低,使其规模细小。而且,这种家庭式的生产,造成了农户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是十分薄弱的。
2.产品缺乏品牌的竞争性。由于缺乏一个强大的品牌作为支撑,农户很难获得一个稳定的市场,对于农产品的价格没有话语权,对市场的依赖性强。缺乏品牌更意味着缺乏龙头企业,缺乏合理市场的规划。缺乏了龙头企业的农业,所以也只能依靠市场而不能扩大市场乃至开发市场。
3.农村市场信息化体系的不完善。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市场信息系统,需要将互联网联通,将市场信息延伸使之到县、市,甚至于省。农户缺乏与外面市场的沟通联系。市场信息的不完善,会带来很多的损失,也会失去很多的机会。
4.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民一味追求高产量和高效益,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农村土地和水资源污染加深,严重影响消费者的信心。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随地乱扔垃圾、排放生活污水,生活的环境不再是绿水青山,取而代之的是垃圾包围农村。
5.“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日益严重。农民单靠种植或贩卖农产品,收入较低,无法支付医疗、教育和养老等一系列高额的费用。因而,大量青壮年农民选择离乡奔赴大城市务工,使农村存在大量的“老人+小孩”的家庭生活形态,为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三、创新性对策
1.政府+电商企业+农户
(1)政府积极招商引资,除了传统的企业,更加要借力互联网+,让更多的电商企业进驻高州根子镇,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2)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电商企业投资农业,逐步加强企业+农户的产业模式,统一标准,风险共担,使农产品的生产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和无公害化。
2.互联网+电商企业+品牌
(1)村委会培训农民如何在工商局注册商标,政府开通绿色通道,减去不必要的手续,方便农户注册商标。
(2)村委会通过口头或书籍宣传无公害水果、绿色食品的重要性和安全性,相关机构免手续费,为农户办理无公害水果和绿色食品的认证。
(3)政府出资与相关广告公司协商,免费农户的农产品拍摄广告,借助互联网、电视、广播等渠道宣传,形成强大的广告攻势,提高知名度。
3.互联网+政府+网络建设
(1)政府需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尽快完善农村的网络设施,加大互联网在农村的覆盖范围,解决农村网络信号差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出现。
(2)中央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地方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基础电信、广电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竞争性招标等公平参与农村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同时探索PPP、委托运营等市场化方式调动各类主体参与积极性。
4.互联网+农户+环保
(1)当地农科所结合互联网资源优势,向农户宣传各项农产品种植知识,开设免费培训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意识。
(2)政府出资出力,与农科院共同大力探究生态农业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开发环保的农业技术,研发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技术,降低农药残留。倡导和辅助农民开展生态农业。
(3)政府出台有关农业环保法律,明文规定使用化肥与农药的种类和剂量,培养农民环保意识。
5.互联网+农户+社会问题
由政府牵头,电商企业组团,深入农村家庭积极宣传“互联网+”创业和就业前景,鼓励青壮年返乡创业或就业。其次,政府与电商企业沟通与合作,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工资福利水平,稳定青壮年农民。发展“互联网+农业”的产业模式,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带来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和巨大的经济收益,促使青壮年返乡。这既解决了人力资源的问题,也可以使得“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
四、建议
1.完善机制,加大加强对农民的电商培训
除了加快农村网络的普及,加大政府的补贴资金,在这些硬件与软件的设施都做M织外,政府仍需从技术入手,政府应大力投入资金聘请大量专业人士,下乡培训农民们,使其能够自主开展电商业务
2. 与农业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组建大学生帮扶团体
政府应与名牌农业大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充分利用大学的科研条件,攻克农产品种植、加工等环节的难关,将相关技术广泛推广应用。政府组织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定期的下乡指导农民科学地种植农作物,帮助农民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不仅增加农民们的经济收入,还带动了农业向科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五、致谢
在论文撰写中,多谢罗太生老师、苏立新老师等人对我细心地辅导。在此,对他们的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现代流通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对于社会就业、国民福利及城市发展也有着重大贡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服务业虽然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还不够快”,并且流通产业集中度低,流通费用高,流通方式陈旧,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普遍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带来了全局性的不良后果,如制造业资本周转和经济节奏放缓,城乡居民消费受到非收入方面严重制约等。[2]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流通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在中国流通领域的加速扩张企业管理论文,已经使缺乏创新能力的本土流通服务业遭遇严重威胁,而且容易引发政府调控能力弱化、上游产业失控,导致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流通服务业的发展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形势,如何实现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恰恰当前我国流通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缺失,这和该领域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有密切关系,已经严重制约着流通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流通服务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打造并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砝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着对国内学者在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梳理分析其理论脉络,以便更好的了解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指明方向。
“自主创新”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风将“自主创新”界定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坚持技术学习主导权,并且把发展技术能力作为竞争力或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源泉的行为倾向、战略原则和政策方针,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创新。[4]事实上,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关于服务业创新的研究上。鉴于国内流通研究领域单纯以“自主创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见,我们在研究中将流通服务业及其所包含的四个子行业(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餐饮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均视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中国期刊网是我国最大的全文现刊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其收录的核心期刊对行业的研究现状很据代表性核心期刊目录。本文通过以下方式对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具体包括:(1)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创新”,同时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发”、“餐饮”“饭店”、“酒店”、“商业”、“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选择2000-2009年,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书评、新闻、会议等非学术论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内容不是流通服务业创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区经济》等)上的论文。按以上标准,共得到论文样本330篇。(3)分别按照三个标准对论文样本进行分类,即按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按年份进行分类、按流通服务业中零售、物流、批发和餐饮四个子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以上三种分类,本文从三个视角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图1)。
图1 分析框架图
三、文献回顾与分析
(一) 研究主题分析
以研究主题为标准,我们可以把研究样本划分为9个研究主题,分布结果显示研究最多的是综合创新,即涉及非单一创新维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创新,共55篇;再次是组织创新(以业态创新最多)企业管理论文,共40篇。
1. 综合创新。该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务业战略创新、价值创新或体系创新等许多摘要用时间消灭空间。[7]
2. 组织创新。该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国流通组织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组织措施的对策。关于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主要观点认为我国流通组织规范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长模式仍属于粗放型;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各自盲目发展;流通组织间的竞争仍停留在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且竞争不充分和过度竞争并存。[8]孟铁和张殿波总结了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选择,即坚决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制定适度市场壁垒政策;流通产业有效竞争政策;制定跨区域集团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现代大型流通企业。[9]关于组织创新研究最多的是业态创新,如李飞认为零售业态的构成要素就是零售营销中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6个组合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6个要素中24个细节维度的组合变化就是零售业态创新的具体内容。[10]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涉及了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创新,如冯邦彦和段晋苑提出通过建立专业运销合作组织改革现行的生猪流通制度的建议。[11]
3. 流通模式创新。该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内容比较分散,包括生产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物流模式创新和渠道模式创新等,表明我国的流通模式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于奎和文启湘分析了批发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批发商业发展模式创新可以通过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向现代物流中心过渡以及发展规模经济等途径来实现。[12]
4. 营销创新。该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发上面,大都从企业营销手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探讨了如何创新改进营销方式。很多学者强调零售企业营销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正确选择。[13]范增认为营销创新是连锁超市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持续、稳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营销方法的创新应包括绿色营销,情感营销和导入CIS推广形象营销等方面。[14]
5. 技术创新。该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术创新对流通服务业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如张宏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改进的A—U模型,流通产业的升级可以是跳跃式的,发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这都是由又是由技术创新的跳跃性所决定的。发展我国流通产业应从宏观层面加强技术创新的政策地位,强化对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第一、第二产业参与流通技术创新,提高流通企业对流通技术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物质基础建设等角度进行改进。[15]
6. 制度创新。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从政府企业管理论文,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角度探讨了如何健全我国流通市场的制度创新。如文启湘和赵玻指出流通产业天然就是低进入壁垒产业,要防止流通产业过度进入,今后我国必须加快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核心期刊目录。[16]
7. 观念创新。该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则提出要确保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 充分认识流通和流通创新在市场经济当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17]黄国雄认为流通是基础产业,并从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出发,对商业的本质、商业城市建设、商业信誉、商业市场、商业利润、商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18]
8. 服务创新。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流通业服务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适应新时期流通业服务创新的若干措施。如许彩国和柳思维指出零售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设施,更新服务内容,通过服务创新才能实现顾客满意,培养顾客忠诚。[19]
9. 其他。以上的分类方法并不能涵盖所有流通创新论文,凡是不能归入以上类别的学术论文归入该类,合计共16篇学术论文。
(二) 时间序列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国内学者们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我们对论文样本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对总的样本论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题的论文分别按时间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学者们研究重点的变化。
图2 流通创新论文时间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国内学者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达到两个峰值。2001年末中国入世之后,外资流通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速度加快,此时的本土流通业迫切的需要创新理论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通创新的研究持续增多,所以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在2003年流通创新达到一个相对峰值是符合实际的,但是这种研究态势并未持续。直到2004年底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后,本土流通业面临外资的威胁和压力骤然增加到一个更高的程度,这使得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应需要而增多,同样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间才达到另一个更高的峰值。但是随后流通创新的成果又出现了下滑的迹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流通服务业受到冲击的背景下,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关注。总之,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着波动,这表明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企业管理论文,并未形成持续稳定的增长局面,同时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该领域的学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时间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发展。
(三)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研究文献分析
以下我们对流通服务业4个子行业即零售、物流、批发、餐饮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 零售业创新。零售行业的研究论文有79篇,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零售业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创新的,论文样本中仅有5篇是专门研究农村零售创新的,主要研究了农村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营销创新等。如汪旭晖和徐健从农民消费行为偏好视角对农村零售业态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究,通过探索农民消费行为得出了新型业态创新模式“农村现代综合商场”,这种业态与城市大型综合超市有显著差异,融合了农村现行传统业态——杂货店、集贸市场等的优势,并且摒弃了这些传统业态在商品品类少、假冒伪劣商品多、环境脏乱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组合要素各个方面具有典型的农村化特征。[20]张蓓从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定制营销、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出发,对农产品超市的营销方式创新提出了若干建议。[21]
2. 物流业创新。物流行业的论文有106篇,研究内容包括物流服务模式创新,供应链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张光明认为物流服务创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随竞争创新、顾客需求主导创新、物流技术创新、物流网络创新、增值物流服务创新等,各种创新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及风险,选择何种模式取决于企业环境条件及诸多因素的考虑。[22]魏际刚提出物流技术创新涉及经营管理和工具、装备、设施等领域,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是先进性,信息化,多样性与专业性,标准化与模块化,系统性与可扩展性,智能性与人性化,绿色化与节能化。[23]总体来讲,我国物流也起步较晚,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创新方面都还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异,关于这几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多数的设计和建议还都停留在纸面上,这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大物流现代化的研究,同时也要结合国情逐步健全我国的还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统。
3. 批发业创新。研究批发业的论文有27篇,具体包括了批发商业态模式的创新及批发市场的创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国农村批发商业的业态创新问题,指出由于农村批发业存在着批发网点组织化程度低,批发商业功能萎缩,批发成本过高,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农村批发商业业态创新方向应该是产、供、销一体化,批零一体化企业管理论文,产销地一体化,批发与物流配送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等核心期刊目录。[24]谭本艳和赵晓飞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创新策略,即组建批发商群,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通过创新模式,实现批发市场间的横向整合;通过打造龙头,实现批发市场间的纵向整合。[25]
4. 餐饮业创新。检索到研究餐饮业创新的文章只有23篇,与其他几个流通子行业相比,餐饮业创新相对较少,这些论文集中在研究餐饮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上。如杨铭铎对餐饮企业产品创新体系进行了设计,认为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系统可分为菜点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创新三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26]于干千从中国餐饮企业“集体创新动力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出发,分析了不同餐饮企业对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及合作创新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27]
四、结论
本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对我国2000-2009年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检索,研究发现可归纳为以下方面:(1)通过研究主题内容分析,发现学者们对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已积累了不少成果,但总体来说比较分散,而且大多侧重于流通业创新的某一方面,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科学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组织创新,流通服务方式创新,流通技术创新以及流通制度创新等有限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用系统的理论统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整个全局,并深入探究现代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系统的构成及运作规律,这将成为流通服务业创新研究的重点。(2)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学者们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一种上升势态,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问题。但论文数量并不是一种持续上升,而是折线上升,表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某一方面问题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时间段,如何全面,系统并且有层次的对流通服务业创新进行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通过对4个子行业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侧重点差异很大,零售和物流领域创新的研究比较多,而批发和餐饮则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为商流的终端企业管理论文,是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环节,理所应当的受到更多的关注。物流在节约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得到了人们的不断关注,其创新研究也涉及到各个方面。而作为零售商背后的批发业,则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从商业发展的趋势看,多种现代流通组织的出现如工厂实行产销一体化,零售连锁公司实行批零一体化等抢占了批发业的经营空间,使许多人质疑批发业存在的价值,批发业的创新也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至于餐饮业创新的论文最少,主要是因为高等院校对餐饮相关专业的设置起步较晚,从事餐饮研究的学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饮企业长期漠视创新所致,但是随着餐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餐饮业自主创新问题将会越来越被关注。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目前零售业创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领域,但是随着城市零售业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的零售商进军农村市场,而对于农村零售创新的研究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夏春玉.流通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宋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宋则,李蕊.外资在流通业超速扩张值得警觉[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3).
[4]路风.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徐从才,李颋.论流通创新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1).
[6]赵振民.价值创新:零售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体系创新——从行政区域组织到经济区域组织[J].经济管理,2001,(11).
[8]宋羽.浅析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J].商业时代,2007,(8).
[9]孟铁,张殿波.论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创新[J].经济纵横,2008,(9).
[10]李飞.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
[11]冯邦彦,段晋苑.我国农产品流通制度的组织创新研究——猪肉涨价背后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学术研究,2008,(8).
[12]于奎,文启湘.谈批发商业的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05,(32).
[13]叶敏,兰昌贤.我国零售企业营销创新策略思考[J].江苏商论,2007,(10).
[14]范增.连锁超市的营销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6,(1).
[15]张宏.技术创新与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9,(9).
[16]文启湘,赵玻.论我国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4).
[17]宋则.新世纪新主题:流通现代化——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9).
[18]黄国雄.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J].商业时代,2008,(28).
[19]许彩国,柳思维.我国零售企业的服务创新浅论[J].中国流通经济,2004,(4).
[20]汪旭晖,徐健.农村零售业态创新:一个基于东北地区农民消费行为的探索性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9,(5).
[21]张蓓.论我国农产品超市的营销创新[J].经济纵横,2007,(7).
[22]张光明.物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06,(18).
[23]魏际刚.物流技术的创新、选择和演进[J].中国流通经济,2006,(3).
[24]李芬儒.农村批发商业业态的创新与开拓农村市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
摘要: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想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必须要结合时展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基于此,本文就针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究,找出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关键词: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策略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逐渐进入到了电子商务时代,这一时代为很多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缩短了买家与卖家之间的距离,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多个行业中,提升了各行各业管理的有效性。农业是我国发展的基础产业,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己经不符合时展,迫切需要对农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己经开始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在实际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管理效果不理想,迫切需要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模式进行创新。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指的是采用经济学、管理学以及信息化等手段对农业生产发展进行科学分配与管理的过程,目的在于推动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在传统模式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手段较为落后,基本上都是采用面对面、手动等形式来开展管理的,对信息的获取也较为困难,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手动对比、统计等,以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并且在销售农产品的过程中,也需要采用面对面销售等形式,整体管理效率低下。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则可以借助于信息设备来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比如借助于相关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对农业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和对比,深入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过程等。还可以借助于相关的平台农业信息,对农产品进行销售等,这有助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推动农业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二、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意识低下
电商时代虽然能够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带来诸多有利条件,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地区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都不足,在实际发展中不注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效果不理想。因为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都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模式,整体管理制度较为单一,而且大部分都是农户自家管理,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不注重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所以整体信息化管理效果十分不理想,亟待对这一问题进行改善。
(二)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开展离不开专业化的技术人员,由于农业生产的主体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的信息化技术通常较低,如果不注重对其进行培训,无法提升其技术水平,那么就难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效果。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都缺乏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且不注重对农民开展信息化培训,整体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时展需求,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效果。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資源开发力度较低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包含很多细节性的内容,只有做好每一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够真正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但是当前由于农业经济管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人们对其认识缺失,导致其信息化资源开发的力度较低,各个方面的信息难以共享,影响了整体工作的开展。
三、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一)提升相关人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意识
要想提升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必须要提升相关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强化这方面的意识,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农业生产和管理中,才能够推动整体管理效果的提升。这就要求个地区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宜传,为农民普及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并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对应的设备或者系统等,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确保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顺利开展,政府还可以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小组,对所拨的资金进行系统管理,确保每一笔资金都可以运用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
(二)加强人才培养
第一,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在电商时代,各地政府应当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可以从外部引进专业化技能水平高的人员,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将本地区信息化水平高的人员送往专业机构参加培训,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有效服务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中。只有培养出来一批既懂得农村经营管理、有农业生产知识又有高科技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才能够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开展提供充足的保障。第二,要对农民进行培训,建立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要重视农民培训,积极为农民灌输信息化知识,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其有更高的信息认知能力,在农业发展中更好地引入信息化技术。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农业推广学校学生以及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的作用,多鼓励其开展公益农业技术讲座或者开展相关的培训等,采用各种形式为农民传递技术知识,促进农民技术水平的提升。
(三)科学整合资源,提升合作力度,促进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
第一,要构建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机制,颁布相关政策,逐步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并对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合,推动农业相关资源的共享和兼容。并且还要结合农民、农村、农亚的不同需求收集对应的数据和资料,确保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并提升农业信息源以及信息渠道的发觉、开拓等工作,对信息源进行全面把控,做好信息加工,去伪存真,确保所搜集的信息准确和完整。第二,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比如与相关媒体以及通信企业等进行合作,将农民在这方面的压力降低,确保农民能够在各方面得到帮助,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农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乡村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新时代的要求,但是在我们国家进行乡村振兴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境,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我们国家新时期乡村发展的脚步。本文结合了现如今乡村状况的分析,对如何更好地运用乡村振兴策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乡村;振兴策略;优化措施
一、我国现如今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我们国家现实性农亚经济也随着时展在不断的改善与完善,但是我们国家农业经济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国家农业经济境界的转变[1]。
第一个问题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大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较为落后。农业是我们国家基础性产业,同时在我们国家经济中农业占的比额也是较大的,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农业进行改革的工作是十分巨大且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完成的。虽然我们国家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是现如今我们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是较为落后的。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国家部分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较快,这些地区逐渐了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同时他们的生产劳作方式也在不断的按现代化的要求在逐渐转变。但是在其余地区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虽然所带来的生产产值能够给农业劳作家庭带来温饱,但是这种模式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在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中,他们缺乏支柱性产业,大多数的农户都是按着他们过去传统的经验对产物进行种植,他们种植的方向也只是根据现如今他们的需求进行种植,同时,在部分地区人口流失十分严重,大多数人选择进城务工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这就导致了在农村地区进行农业工作的工作者严重不足或者是劳动力老年化现象十分严重[2]。
其次,在部分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当地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就会导致大多数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人力去进行大量的劳作,这种劳作方式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没有办法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而且仅仅依赖人力去进行工作,很大程度上对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带来了一定的组织。在人力的条件下,是没有办法给农作物带来更好的生长条件,没有办法调控室外气温,没有办法对播种的时间以及浇水量进行精准控制。但是在完善基础设施后能够采用温室种植等科技手段去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后也能够对农作物的质量进行一定的提高与保障。在我们国家部分地区,虽然己经率先接触了高兴去农业,同时也对农业技术进行了一定的实践与发展,但是在我们国家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办法采用高科技农业产业,不仅如此有些地区连农业工作的基础设施也较为老套落后,连正常的农业工作都没有办法保障。
最后是在我们国家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部分管理者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同时在他们所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信息化运用水平也较低。在我们国家部分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仍然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在农业生产中没有设立合适的竞争机制,也没有对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素质上的筛选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大多数都是靠天吃饭,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生产产值也没有办法得到提高。在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没有办法对信息化进行很好的应用。对一些农业生产的方式与方法没有通过网络等途径进行及时的推广与宜传,造成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时节滞后,造成后期农产品滞销的情况[3]。
二、乡村振兴策略对农业发展的展望
为了推动我们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乡村振兴策略。这一策略对我们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目标以及新任务。因为农业是我们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所以推动农业的发展,对推动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提升我们国家综合实力有着莫大的帮助。在乡村振兴策略中,首先坚持的一点就是要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优先的推动,这种推动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科技对农村中的农业生产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提高。其次,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要大量引进高素质农业生产人员回村,提高当地乡村农业的生产质量与水平。鼓励和推动农业工作者创新创业,着力对农民的收入进行提高,吸引城里务工的人员返乡创业,同时,坚持把创新创业放在农业发展的第一位置,对农业的经营机制逐步的完善,并且打破过去传统农业的局限性推动农业朝多方面发展。最后是在我们国家进行农业经济转变与发展的过程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我们国家农业健康长久的发展。推动我们国家农业发展,并不是要求我们国家农业在短时间内所产生的经济产值快速提高,而是要们国家的农业以一种绿色的,可持续的方式去逐步发展。同时,在我们国家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与转变过程中,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而不是为了经济产值而透支土壤的生产能力。
三、乡村振兴策略应用概述
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更好的优化,首先,我们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对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上的法律法规进行健全与规范。法律从来都是一个国家的立根之本,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中的法律法规,从一个侧面来说是为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帮助。同时,在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之下,对农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建立与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农业工作者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能够在农业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候,能够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在这些法律法规完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立足于乡村振兴的理念,并且根据当地所属的环境与条件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与推广。在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传统方式不同,所以在进行法律法规制定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一套法规应用在所有地区上面。在完善法律法规之后,要对国家提出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进行有效的推进与落实,优化乡村中的生产管理模式,推动农业工作者创新创亚,并且对农业工作者给予一定的规范,以及对非法劳作的农业主作者进行一定的惩处。
其次,需要对我们国家现如今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进行推广与创新。我们可以看到,在其他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是进行科技化种植的,合理的科学农业耕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工作的质量以及节约了在农业工作過程中的人力投入。同时,国家在进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的过程中,对部分地区也要完善他们的农业基础设施。确保他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能够正常运行。
[1]海燕,李宗平.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0,8(6):311-314.
[2]孙焰.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建模理论及算法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孙文霞,魏连雨.区域物流中心选址问题的综合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报,2008,6(10):73-75.
[4]彭秀兰,毛磊等.物流运筹方法与工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封燕子,梁志富等.城市物流中心选址问题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010,10(6):27.
[6]孙会君,高自友.一类有竞争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8(4):54~57.
[7]丁浩,李电生.城市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法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4(21):50~52.
[8]吴桂芳.物流配送中心中心选址优化模型及算法研究[J].物流科技2009,10(5):16.
[9]孙焰,李云峰.物流中心选址的两阶段法研究[J].物流科技,2006,7(29):41~44.
[10]丁立群,李永周.基于模糊评价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研究——以武汉中铁一通物流公司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2):4-9.
[11]肖孜,马林.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问题研究——以国美为例[J].物流技术,2008,8(9):21-23.
[12]臧红.基于定性定量方法的企业区域性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研究[J].物流技术,2009,3(5):5-8.
[13]杨赟.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J].物流采购与研究,2006,9(7):31-33
[14]吴巧云,王家全,王耀军等.供应链环境下配送中心选址问题[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8(23):19-20.
[15]林强.物流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6]陈丽.需求量预测的企业分销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的研究[J].物流科技,2009,5(4):23-25.
[17]丁小东,姚志刚,程高.LINGO语言与0-1混合整数规划选址模型的再结合[J].物流技术,2009,8(10):72-75.
[18]林立千.设施规划与物流中心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9]鲁晓春,詹和生.关于配送中心重心法选址的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0,24(10):108-110.
[20]覃运梅.物流配送中心动态选址问题[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12):24-26.
企业第三方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艳霞,霍震.配送中心选址的模糊方法研究[J].物流技术,2002,3(3):20-22.
[2]黄斌.Hopfidd人工神经网络在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优化中的应川[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技术,2003,12(3):24-29.
[3]胡刚,王淑琴,李铁柱,朱中.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配送中心选址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报,2002,12(6):172-176.
[4]孙会君,高自友.考虑路线安排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双层规划模及求解筧法[J].中国公路学报,2003,6(2):115-119.
[5]蒋忠中,汪定伟.B2C屯子商务中配送中心选址优化的模型与算法[J].控制与决策,2005,20(10):125-128.
[11]徐杰,田源等.物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案例[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18(10):16-18.
[6]王燕,蒋笑梅.配送中心全程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7]王转,程国全.配送中心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8]周凌云,赵钢.物流中心规划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许恒勤,成晓钧.物流系统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0]董维忠.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11]高举红.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2]杜文.物流运输与配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3]赵小柠.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14]谢金星,薛毅.优化建模UNDO/LINGO软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6]黄林山.基于本土化第四方物流平台的整合模型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07:157-158+142.
[15]胡迪.基于整合决策模型的第四方物流供应链资源整合优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7:44-46.
[16]李勇.跨境电子商务对广州发展现代物流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02:301.
[17]何黎明.2014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2015年展望[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5,03:24-28.
[18]徐岚清.建立村镇物流服务网点的可行性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3:130-131.
[19]赵萍.阿里巴巴开启农村电商“大战”[J].决策,2014,12:68-69.
[20]焦瑞,余晓琼.我国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21:13202-13204.
[21]胡建波.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的竞争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2]吕建志.互联网金融研究[D].广西大学,2014.
[23]吕永攀,刘开军.基于4PL整合的逆向物流管理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07:71-73+27.
[24]黄昌数.邮政电子商务速递对接阿里巴巴[J].中国邮政,2008,03:36-37.
[25]孟丹丹.第三方物流资源整合能力评价与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选择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
[26]王同聚.基于电子商务的邮政快递物流资源整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
[27]李弘.农资邮政物流网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与配置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28]钱文强.山东邮政农村物流业务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2.
企业第三方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1]代文锋.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07(1):11-12;
[2]孟祥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7(2):22-23;
[3]汪丽.紧抓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机遇[J];甘肃科技,2007年01期;
[4]陈伟,姜丹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系统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7(2):13-15;
[5]余竑,蒋晓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动因、特征及其实施策略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6年(1):21-23;
[6]于伟,李红涛.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6年(3):14-17;
[7]陈雅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问题及其发展策略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1):1-3;
[8]严瑜筱,杨云.电子商务下的第三方物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1):12;
[9]郭秀春;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模式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10-09(2);
“21世纪的金矿在农村,21世纪的黄金产业是农业。”这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预言。农村市场无论对大品牌企业还是对中小品牌企业,都可以使企业市场布局更完整,总体销售规模更大。
一、农村广告对开拓农村市场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多,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0%,增速连续5年超过6%。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农村经济绿皮书》称,2009年中国农业生产仍将保持良好态势,预计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均为6%。随着收入的逐年增加,农村居民基本告别生存型的以必需品为主的消费模式,正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可以说,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应该就在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村。在如今社会,广告已逐渐成为广大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农民选择产品的第一影响因素,因此如何尽快培养农村消费者的选购习惯,引导消费者进行理智消费,充分发挥农村广告的桥梁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靠广告在农村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很多,三株药业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早在1996年三株销售额就一跃而达到了80亿元。但是也应看到,农村广告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农村广告在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消费水平低,广告到达率低
有统计资料表明,农村的消费需求落后于城市消费10年左右。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直接导致了媒介资源向城市的集中,电视有都市频道,报纸有都市报纸,而面向农村的电视节目和报纸却极其有限,加上农民的文化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文化素养较低导致媒介阅听能力较差,因此他们没有像城市居民那样形成媒介消费意识和固定的媒介接触习惯,这样就造成了农村消息闭塞,广告信息流通不畅的局面。
(二)销售渠道不畅,妨碍农村广告推广
目前,农村广告普遍存在着与农民经济活动相关度较低的“产销不对路”问题,影响农村广告的推广和普及。在城市,商业资本发达,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套完整的商业体系,从大型购物中心到商场、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特色店、便利店、零售点各种满足不同需求的商业模式应有尽有,而农村目前只有小型的零售店和零散的集贸市场,甚至以物易物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毫无疑问,不发达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村广告推广的成本和难度。
(三)农村广告鱼目混杂,虚假广告泛滥
当前在农村,广告市场比较混乱,虚假广告、虚假信息不断出现,以致于许多农民兄弟连连上当受骗,因而很容易产生对广告的恐惧感。农村是市场监管的薄弱环节,政府缺乏有力的控制手段,加之农民少有辨别商品真伪的知识,使得农村假冒伪劣以成本优势横行无阻,商家投入很大的广告推广费用,却为别人做了“嫁衣”。 在农村的广告,由于未经审查、登记,广告主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故意虚假广告。广大农民朋友由于缺乏相应的广告、商品方面的知识,对广告内容的真伪很难鉴别,被虚假广告坑害的事件屡有发生。
(四)农民缺乏品牌概念,消费意识较低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基本上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农村消费者注重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再加上农村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造成了农村的消费环境不利于现代消费,农民当然就不会去购买现代化产品。因此,农村市场看似庞大,实际消费能力极低。在商品销售中,品牌永远是广告的主角,广告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在消费者心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而让营销专家们头疼的是似乎价格决定了农民的一切消费行为,在他们眼中,品牌是模糊的、微不足道的、没有区别的。讨价还价在农村成了一种公开的买卖关系,建立在这种层面上的交易方式必然对品牌价值是一种解构,品牌缺席的消费观念如同给农民建了一堵广告的防火墙,使品牌广告难以侵入农民的头脑,无法起到劝其购买的功效。
三、对策及建议
以现代市场观念为指导,深入农村环境,对农村广告市场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明确农村市场和农村广告的现状;产品的目标受众是谁,有多少人,有多少户;目标受众对本产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行为及市场分布;用什么方法能刺激农村消费者产生购买兴趣;竞争对手在农村市场宣传的优、劣势所在。
(一)农村广告内容要着眼于农村市场
首先,好的创意是农村广告宣传的重要一环。广告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实现和消费者的心灵沟通是广告成功的一大表现。中国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观念相对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好的广告创意不能拐弯太多、太抽象,也不能过多地讲求艺术表现,要通俗易懂,还要在接受新事物的方向上对农民做一定的引导,在广告创意转化为广告作品之后,实现内部结构的联系性。其次,要想实现农村广告的独创性,就要因地制宜,把农村当地风俗作为创作的素材。在周密、详实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设计适应不同农村消费者的广告语、广告画面。
(二)要加强对农村广告的有效监管
在城镇、乡村的主要是户外广告,如果都要到县级以上工商局登记,既给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增加了负担,也不现实。对此,应将登记权力下放,强化工商所对广告的登记管理职能,把没有前置条件的外户广告以县级工商局的名义委托工商所登记,对有前置条件的户外广告仍由县级工商局登记。这样既方面了办事者,又把住了准入关,可实现对农村户外广告的有效监管。依托工商内网,工商局、各工商所将登记的户外广告录入到网上,局、所都可通过网上查看哪些广告是登记了的,哪些没有登记,便于及时进行监管。
(三)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广告方法和策略
企业衡量广告传播效果有两个标准,一是品牌价值建立,二是产品促销效果。从农村市场广告投放效果看,品牌价值建立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工程,而产品促销的效果会被很多企业所强调。当然,虽然同是三、四级农村市场,但不同的区域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广告方法和策略,毕竟,作为一个新型市场,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探讨、论证。不过,只要广告做得有趣,就能很好吸引人的注意,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如果企业真正地把农村市场放到与中心城市市场同样的战略高度考虑,三、四级广告市场的成熟也将指日可待。
(四)增强品牌意识,打造区域农业品牌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是农业创品牌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纵观国内外的名牌产品,无不是进行多渠道宣传的,特别是将广告作为开拓名牌产品市场的重要策略。不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农业创品牌就无从谈起,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农民,都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创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从而自觉地走农业品牌之路。打造品牌要强化品牌广告意识,建立广告宣传与品牌服务系统联动机制。因此,品牌广告宣传,在推进产业化之始,就要列人产业经营内容,列人生产经营计划,进行有计划的品牌广告推介。
参考文献:
“21世纪的金矿在农村,21世纪的黄金产业是农业。”这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预言。农村市场无论对大品牌企业还是对中小品牌企业,都可以使企业市场布局更完整,总体销售规模更大。
一、农村广告对开拓农村市场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多,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0%,增速连续5年超过6%。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农村经济绿皮书》称,2009年中国农业生产仍将保持良好态势,预计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均为6%。随着收入的逐年增加,农村居民基本告别生存型的以必需品为主的消费模式,正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可以说,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应该就在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村。在如今社会,广告已逐渐成为广大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农民选择产品的第一影响因素,因此如何尽快培养农村消费者的选购习惯,引导消费者进行理智消费,充分发挥农村广告的桥梁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靠广告在农村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很多,三株药业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早在1996年三株销售额就一跃而达到了80亿元。但是也应看到,农村广告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农村广告在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消费水平低,广告到达率低
有统计资料表明,农村的消费需求落后于城市消费10年左右。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直接导致了媒介资源向城市的集中,电视有都市频道,报纸有都市报纸,而面向农村的电视节目和报纸却极其有限,加上农民的文化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文化素养较低导致媒介阅听能力较差,因此他们没有像城市居民那样形成媒介消费意识和固定的媒介接触习惯,这样就造成了农村消息闭塞,广告信息流通不畅的局面。
(二)销售渠道不畅,妨碍农村广告推广
目前,农村广告普遍存在着与农民经济活动相关度较低的“产销不对路”问题,影响农村广告的推广和普及。在城市,商业资本发达,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套完整的商业体系,从大型购物中心到商场、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特色店、便利店、零售点各种满足不同需求的商业模式应有尽有,而农村目前只有小型的零售店和零散的集贸市场,甚至以物易物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毫无疑问,不发达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村广告推广的成本和难度。
(三)农村广告鱼目混杂,虚假广告泛滥
当前在农村,广告市场比较混乱,虚假广告、虚假信息不断出现,以致于许多农民兄弟连连上当受骗,因而很容易产生对广告的恐惧感。农村是市场监管的薄弱环节,政府缺乏有力的控制手段,加之农民少有辨别商品真伪的知识,使得农村假冒伪劣以成本优势横行无阻,商家投入很大的广告推广费用,却为别人做了“嫁衣”。 在农村的广告,由于未经审查、登记,广告主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故意虚假广告。广大农民朋友由于缺乏相应的广告、商品方面的知识,对广告内容的真伪很难鉴别,被虚假广告坑害的事件屡有发生。
(四)农民缺乏品牌概念,消费意识较低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基本上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农村消费者注重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再加上农村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造成了农村的消费环境不利于现代消费,农民当然就不会去购买现代化产品。因此,农村市场看似庞大,实际消费能力极低。在商品销售中,品牌永远是广告的主角,广告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在消费者心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而让营销专家们头疼的是似乎价格决定了农民的一切消费行为,在他们眼中,品牌是模糊的、微不足道的、没有区别的。讨价还价在农村成了一种公开的买卖关系,建立在这种层面上的交易方式必然对品牌价值是一种解构,品牌缺席的消费观念如同给农民建了一堵广告的防火墙,使品牌广告难以侵入农民的头脑,无法起到劝其购买的功效。
三、对策及建议
以现代市场观念为指导,深入农村环境,对农村广告市场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明确农村市场和农村广告的现状;产品的目标受众是谁,有多少人,有多少户;目标受众对本产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行为及市场分布;用什么方法能刺激农村消费者产生购买兴趣;竞争对手在农村市场宣传的优、劣势所在。
(一)农村广告内容要着眼于农村市场
首先,好的创意是农村广告宣传的重要一环。广告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实现和消费者的心灵沟通是广告成功的一大表现。中国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观念相对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好的广告创意不能拐弯太多、太抽象,也不能过多地讲求艺术表现,要通俗易懂,还要在接受新事物的方向上对农民做一定的引导,在广告创意转化为广告作品之后,实现内部结构的联系性。其次,要想实现农村广告的独创性,就要因地制宜,把农村当地风俗作为创作的素材。在周密、详实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设计适应不同农村消费者的广告语、广告画面。
(二)要加强对农村广告的有效监管
在城镇、乡村的主要是户外广告,如果都要到县级以上工商局登记,既给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增加了负担,也不现实。对此,应将登记权力下放,强化工商所对广告的登记管理职能,把没有前置条件的外户广告以县级工商局的名义委托工商所登记,对有前置条件的户外广告仍由县级工商局登记。这样既方面了办事者,又把住了准入关,可实现对农村户外广告的有效监管。依托工商内网,工商局、各工商所将登记的户外广告录入到网上,局、所都可通过网上查看哪些广告是登记了的,哪些没有登记,便于及时进行监管。
(三)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广告方法和策略
企业衡量广告传播效果有两个标准,一是品牌价值建立,二是产品促销效果。从农村市场广告投放效果看,品牌价值建立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工程,而产品促销的效果会被很多企业所强调。当然,虽然同是三、四级农村市场,但不同的区域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广告方法和策略,毕竟,作为一个新型市场,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探讨、论证。不过,只要广告做得有趣,就能很好吸引人的注意,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如果企业真正地把农村市场放到与中心城市市场同样的战略高度考虑,三、四级广告市场的成熟也将指日可待。
(四)增强品牌意识,打造区域农业品牌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是农业创品牌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纵观国内外的名牌产品,无不是进行多渠道宣传的,特别是将广告作为开拓名牌产品市场的重要策略。不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农业创品牌就无从谈起,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农民,都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创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从而自觉地走农业品牌之路。打造品牌要强化品牌广告意识,建立广告宣传与品牌服务系统联动机制。因此,品牌广告宣传,在推进产业化之始,就要列人产业经营内容,列人生产经营计划,进行有计划的品牌广告推介。
参考文献:
1 建立农村下乡家电产品逆向物流模型的背景分析
目前,我国共有3.4亿个家庭,其中农村家庭2.3亿个,占67.6%。根据统计资料可预知农村家电市场的爆发性消费最长将在未来三年凸现,增长周期将持续五年左右,年均增长率在15%左右,今后十年内,如果我国农村2.3亿户家庭拥有率达到1996 年城市普及率水平,将需要彩电1.68亿台,电冰箱1.47 亿台,洗衣机1.62亿台。家电下乡政策正在逐步激活这片农村市场,所以必将促使家电市场迅速火热。可是我们在看到如此情况,若干年以后农村必将产生大量的废旧家电,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必将造成农村家电垃圾到处都是,使可回收资源得到浪费、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生态和谐新农村建设。使家电下乡政策实施的目的大打折扣。
农村逆向物流实际小于逆向物流概念所包含范围,它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县以下地区),农村居民用于生活、生产的资料,以退货为代表特征的物品沿着原方向返回及对已经废弃的产品进行再制造、再使用或再循环的过程,以及为避免污染环境对一些有害物质进行的统一回收和处理。
由于下乡家电的特殊性,必将导致其逆向回收模式的特殊性。所以找出适合下乡家电的逆向物流回收模式是该政策正常实施的关键,是重中之重,也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2 建立以信息系统为主的新型逆向物流模型
2.1 基于下乡家电产品的我国农村逆向物流信息系统模型
由于家电下乡的特殊性,特别是其备案性,就为逆向物流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很关键的信息平台,使其回收可以更加趋于有序和合理化。下面就所建信息系统的模型概述如下:
2.1.1 生产企业
生产企业通过生产产品标识卡片和分配产品标识卡片记录企业的生产信息,为产品建立产品档案,从而将其记录到企业的数据库中。这样如果出现任何的质量问题,可以寻根溯源,这样对生产企业来说也加强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监管。
2.1.2 销售企业
通过销售企业添加产品销售信息的备案,可以很好的了解产品的最终用户流向,销售企业建立起一个客户数据档案。对于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发生退货和维修的的产品和客户做出标记,通过下乡家电产品备案数据库向生产制造企业的数据库反馈,从而由生产企业对其产品召回或者维修,实现每一个产品和客户都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2.1.3 下乡家电产品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第一,他通过和生产制造企业产品数据库的对接,第一时间了解产品的生产和配送信息;第二、将销售企业所建立的顾客个人档案及产品最终流向等信息存储到该数据库中。
2.1.4 下乡家电使用年限监测器
这是为驱动整个逆向物流回收系统运转的关键因素。他通过和下乡家电产品数据库的对接,利用其中所保存的客户购买产品信息和其最终流向,当产品达到其使用寿命的时候,就向下乡家电产品备案数据库发生预警提示。该数据库则向所建立的回收、分拣系统发生提示,从而向顾客发出回收提示。
2.2 该模型运转的条件
逆向物流本身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本着绿色环保和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的一种理念所进行的一种物流活动。所以在此整个运行过程中法律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保障因素。如我国于2003年出台并开始实施《电子垃圾回收利用法草案》,该《草案》明确规定制造商有义务对废旧产品回收再处理,其他相关的法规也将陆续出台。
根据参与回收主体的不同可分为:生产商、生产商联合体和第三方逆向物流服务商,由此产生出三大典型的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生产制造企业负责回收模式、生产制造企业联合回收模式、基于第三方逆向物流服务商参与的系统模型。三种回收模式有利有弊,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实施。
2.2.1 以生产企业负责的回收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应用在欧盟各成员国。欧盟在2000年6月公布了《欧洲议会和理事会关于电子电器设备废弃物立法提案》,在此后的五年时间内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欧盟各国统一在2005年8月13日后实施。指令明确要求生产者应负责废旧电子电器设备的回收和处理费用及回收处理设施的建设费用。
这种模式要求生产者负责产品的回收,即有生产者对最终产品负责回收或承担处理费用;而且收费标准的制定和费用的管理都由非赢利性机构来操作;但是回收产品类别和费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决定。
在这种方式下,由生产商承担电子电器设备垃圾在运输、处理、无毒焚烧三个环节中的回收处理费用。由于制造商对自己生产的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结束后负有直接责任,将有利于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但目前中国家电生产企业的利润率较低,竞争几乎从达到白热化。同时近年来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铜铝材料、工程塑料、钢板价格等均大幅上升,家电企业利润率明显下降,很多中小家电企业已处于亏损边缘。如果要求家电厂商完全承担回收处理费用,对我国电子产品制造业确实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2.2.2 由生产企业联合的回收模式
日本在1998年6月公布了家电再生利用法,并于2001年4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规定由家用电器制造商、进口商负责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四种废旧家电运到指定的回收地点;由制造商、进口商负责在指定的回收场所处置废旧家电,并进行再商品化;并由消费者在承担回收和再商品化费用。2003年10月又规定对家用电脑实施强制回收,在销售环节交纳回收处理费。日本的逆向物流模式是生产企业联合回收模式的典型代表。该模式采取了消费者付费制和家电企业联合经营的运作方式;并且规定严禁二手家电产品交易。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自己无法克服的软肋。它不但具有第一种模式的缺陷----生产企业负担过重-----之外,还存在不同生产制造商之间在成本分摊、利益分享方面的博弈。目前,我国家电生产企业之间竞争激烈,要建立家电逆向物流方面的联合回收体不太现实。长远来看,只有我国家电企业在产业融合、渠道联合、流通物流方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联盟,建立逆向物流生产商联合体才有进一步可能。
采用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逆向物流服务商的渠道优势,利用其专业化的服务,降低回收成本。同时也有利于生产制造企业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使企业做大做强。但是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面临很大的困难:a:对于逆向物流设施的初期投入过大;b:资金回收期较长,资金负担过重。所以此种模式对第三方逆向物流服务商吸引力不大。
3 对在我国农村实行该模型的一些意见
该模型是在基于下乡家电产品的特性所提出来的,但是我国现阶段也存在自己的家电逆向物流体系,如何让本身已经存在的农村家电产品的逆向物流回收体系经过改正后融入到整个家电下乡产品逆向物流模型中,对节约建立和运行成本至关重要。
3.1 我国农村现阶段家电产品逆向物流现状分析
(1)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性。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接近80%,导致经济技术发展极度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山区农村,基本没有公路,甚至没有电力等任何的基础设施。这中情况下物流活动基本处于最原始的人背、马驼阶段,无法融入现代物流活动体系。
(2)我国农村现阶段的废旧产品的处理方式。①自生自灭型。由于农村物流体系的落后,导致很大一部分废旧的家电产品任其自生自灭,不予治理。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②垃圾小贩型。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物流回收模式,也是主要方式。他们尽量用低价回收居民家中的废旧家电,再转手出售给二手家电经营商或者地下拆卸点。这种模式下废旧电子电器一般有两个出路:能用的废品改装之后再卖到农村,这样的废旧电子电器既有安全隐患,又对电子市场形成冲击;不能用的废品,把玻璃、塑料、金属等材料能卖钱的卖了,其余的当垃圾扔掉。这些包括大量有害物质的东西最终会被当作普通垃圾填埋或焚烧。③家电市场的以旧换新。但其回收后的产品大多也是转卖给二手市场,以获利为主,并非公益性的行为,并没有形成长效的回收机制和固定的回收渠道。④拆解作坊型。这种模式下,拆解作坊把“电子垃圾”中含有的金、银、铜、锡、铬、铂、钯等“拆”出来。回收其中的贵重金属,而把废料当作最终的垃圾进行焚烧或填埋。
总之,由于历史、地理因素等各种因素导致我国农村物流体系混乱,对现在社会表现出了极度的不协调性。所以能否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的物流配送和逆向物流体系也成为是否能够建立现代新农村,缩短城乡差距的关键因素之一。
3.2 基于我国农村现状的一些参考性意见
加大农村基础建设投入,这是现阶段我国政府为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正在实行的计划,并已经列入新的十中。这是建立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基础,也为各个企业进军农村物流市场做好准备,也为整个该逆向物流模型做出了准备。
近几年以来,在国家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下,农民的生活水平正在日益提高,同时对于家电产品的需求也大幅上涨。所以各个家电生产制造厂商在当前国际出口形势低迷的情况下,正在将目标锁定为广大农村市场。家电下乡计划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由商务部和财政部发起的,向广大企业招标的新的刺激农村消费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新的措施。
下乡家电产品的信息收集已经很成熟,但是通过家电产品的备案性可以看出,其信息收集的目的仅仅局限于有效的做出财政补贴,并且也仅仅做到县一级。也就是说虽然各种信息已经收集上来,可是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信息的可利用度,并且要提高其集约化程度,建立一个公共的下乡家电产品数据库。
要建立良好的物流回收体系,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提高自身维权意识和环保意识是十分关键的因素之一。在整个模型中也已经提到,零售商在销售下乡家电产品的同时,也必须要不断的向消费者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其环保意识,从根本上抹杀掉不合理的逆向回收体系,适应新的科学合理的体系。
4 结语
在家电下乡这股春风的吹动下,既使政府做到了拉动内需,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也使企业顺利进军农村市场,从而减轻了企业在全球金融大环境下的出口压力,顺利度过最艰难的时期。笔者认为通过该系统,我国农村家电逆向物流市场必将出现规范秩序的市场,彻底摆脱过去粗放、落后的模式,提高其产品回收率,降低农村的污染,提高农村生活环境,从而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消费理念和提高其环保意识。另外该系统的建立,也大大提高了农村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其信息现代化水平,从而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足了准备。
参考文献:
[1]曲中英,杨宝贵,朱斌《逆向物流分析》reverse logistics analysis 《物流科技》 2008年第10期.
[2]许民利,刘嘉 《废旧家电产品的逆向物流模式研究》.
[3]冯一勤,王 东,房维环《改进的废弃品联合回收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物流技术》2008年第27卷第9期(总第 192期) 页码 50—53.
[4]陈汇博《家电行业逆向物流分析及模型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4月第21卷第4期页码55—57.
[5]《逆向物流的现状分析报告》.
[6]王新利《论农村逆向物流及其网络模型设计》《中国流通经济》 2007年第2期页码19—21.
[7]张雨明《我国农村物流体系发展研究》北京交通大学专业硕士论文.
近几年,邵阳市的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消费者的收入增加较快,其消费能力也得到明显增强,享受生活方面的消费越来越明显,且呈逐渐增长趋势。同时,农村的交通设施逐渐改善,国家开始实行汽车下乡政策,这些外部因素使得微型汽车开始走向农村,农村消费者购买微型汽车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因此,笔者以邵阳市农村消费者作为调查样本,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以问卷的形式获取具体信息和数据,从而统计并分析农村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总体情况,并探究哪些因素会对农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在这一分析前提下,针对微型汽车在农村市场的销售情况,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定量研究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影响邵阳市农村微型汽车消费行为的因素,形式上通过设计和发放问卷,统计分析问卷数据来进行研究。问卷发放的范围为邵阳市的农村地区,如邵阳县、隆回县、邵东县、洞口县等4个县所辖的8个乡镇,发放对象为拥有微型汽车的农村消费者,发放形式为随机访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为75%。并将这些问卷通过利用EXCEL软件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信息汇总,予以统计分析。
二、邵阳市农村消费者购买微型汽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人特征影响因素
在被调查的农村汽车消费者中,从性别比例看,男性占74%,女性占26%;从年龄结构上看,31-40岁人数最多,占43%,其次是25-30岁群体,占31%;从文化程度看,小学程度以下的人最少,约占10%,最多的是高中程度群体,约占36% ;从经济收入看,家庭年收入在3万-6万元人数最多,约占49.3%,其次是6万-10万元群体,约占31.7%;从职业结构看,个体私营业主占比最高,约30%;农民占比例约22%。
(二)购车价格影响因素
收入水平决定了支出水平,由于邵阳市乡镇农村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加上农村人主要将收入用于婚丧嫁娶以及修建房屋上。从调查中发现,已购车用户购买微型汽车的价格多集中在3万-6万元和6万-9万元的区间,这两部分的比例分别占到了52.5%和36.5%(见图1)。
(三)购车渠道影响因素
选择在特约经销商4S店购买微型汽车的农村消费者占到了53.5%;选择去有熟人的店里买的消费者占36.5%的;另有5%和3%的消费者会分别选择在售后服务站和汽车生产厂家处购买微型汽车(如图2)。
(四)购车决策影响因素
微型汽车农村消费者的购车决策受家人影响(45.4%)和亲戚朋友影响(31.6%)的比重最大,另外经销店的推销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占到了14%的比例(见图3)。
三、研究结论及营销策略
(一)研究结论
(1)由此说明,微型汽车的购买主体多为较年轻的男性消费者,年龄段在25-40岁之间的居多,因为此年龄段的农村男性多为家里的经济支柱,因此购买力较强,其次是家庭收入在3万-6元万间的用户最多,在文化水平上,高中文化程度的购买者最多,因为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其思想相对开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在未来,这些群体是邵阳市微型汽车在农村的主要消费市场。
(2)农村消费者购买微型汽车主要是平时做生意或者出行方便,最看重的还是价钱,购买微型汽车的价位主要分布在3万-9万元之间,家人与亲戚朋友对农村消费者是否购买微型汽车具有重要影响,这与农村的消费观念有一定的联系。
(3)由于在农村,农村消费者对汽车厂家的品牌以及售后服务了解较少,因此出于谨慎起见,他们更愿意在熟人介绍的店里和有声誉保障的特约经销商那里购买汽车这种高档耐用的家庭消费品。
(二)营销策略
1.价格策略。从调查数据来看,由于受经济状况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村消费者选择购买的微型车辆价位主要集中在3万-9万元,很少有人购买超过10万元的车的。因此,在农村推广微型汽车时,注意定价尽量在10万元以下,3万-6万元间的微型车应该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但低价出售可能会导致低价竞争,造成品牌商之间不合理的价格战。因此汽车厂商们应协商定价,根据不同产品的成本及指标来制定适合的价格,能够做到消费者和厂家之间的利益协调;此外,也可给予消费者适当的优惠和部分配套产品赠送,售后的维修和保养也一定要做到位。
2.分销策略。农村消费者具有交通不便、信息流通速度不高、更加看重关系网的特点,使得他们第一时间向熟人或购买过的人寻求建议,再根据建议有针对性地去店里选车,如果有熟人在经销店里工作,他们则会直接去熟人工作的地方购买微型汽车。这也是因为农村里几乎没有汽车专卖店,这就进一步地削弱了消费者咨询价格以及别的相关信息的能力。但考虑到农村居住地分散,具有汽车购买力的人相对较少,在农村建立一个专卖店成本相对比较高,成交率低,利润率也会相对比较低,因此,可在农村建立一些购车的咨询点或者服务点:一是可推销自己的品牌,起到广告效应;二是相对建立专卖店来说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三是对农村消费者来说,可更便捷地获得关于购买汽车的专业信息,可以针对他们的需求推荐不同的产品及后期的保养维修方案,有助于消费者更快更好地做出决定。另外企业也可推出在农村和专卖店的一条专线,专门负责接送农村消费者去专卖店里购买微型汽车试车,提供交通上的便利性。在农村开设小型车展这样的活动也是可以纳入考虑范围之中的,成本并不高,但是作用却不小,不仅推广了自身品牌,还做到了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微型汽车试车。
3.促销策略。农村消费者在购买微型汽车的时候往往第一时间会向熟人和有车人士进行咨询,因此汽车厂商可以树立标榜,在各村选择出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爱车人士,向他们提供一些产品信息、试驾服务或者优惠政策,让他们了解并亲身感受到产品到底是怎样的,再向别的消费者进行宣传。通过这些爱车人士来购买微型汽车的顾客,可以给予他们一些额外的优惠。同时,汽车厂商在地方电视台也可以针对性地投放广告,针对顾客的特点和需求,广告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也可以通过在农村地区发放小礼物或者贴海报发传单等方式,来加深消费者对自己品牌和车型的印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