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业经济硕士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28 08:59:5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业经济硕士论文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农业经济却呈现出越来越弱的发展迹象,“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作为农村一项根本经济制度,在我国实施了近50年后,是否还能继续支撑中国农村经济向前发展,又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围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学术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问题,二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及其权能问题,三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1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问题

鉴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模糊性和抽象性,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也是学者们的共识。但是究竟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如何界定,学者们的观点莫衷一是,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是集体经济组织说,即集体土地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二是“农民集体”说,即一定社区范围内的全体农民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三是村民委员会说。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集体所有权是一种法人所有权,因而集体所有权主体只能是具备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四是村民小组说。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将村民小组确立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既尊重了历史,也具有现实可行性,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代表农民的利益。

2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问题

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问题,近年来学者们发表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定社区范围内的农民共同共有的所有权。第二种观点认为,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有特殊民事主体~农民集体享有的单独所有权,即指一定范围内的农民集体对自己拥有的集体土地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全面支配的权利。第三种观点认为,集体所有权是“个人化与法人化的契合”,集体财产享有股权或社员权。

3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问题

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特殊的财产所有权,但仍具有财产所有权的基本特征。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尽管法律规定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但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及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性,致使现行土地立法从国家管理角度行政性的制约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律法规居多,而从民事权利角度经济性的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律法规相对不足,集体土地所有权受到国家土地管理权的严重干涉,甚至有些方面国家土地管理取代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从而使得集体土地所有权各项权能受到损害,具有不完全性,是权能“有名无实”。

4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的农村土地制度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适应性及优越性逐渐淡去,而其在产权主体、权能等方面的弊端越发显现。他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制度,能否继续职称、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质疑。主要有三种主流观点:(1)国有化取代集体土地所有权; (2)私有化取代集体土地所有权;(3)坚持并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

5简单评析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近年来,围绕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问题,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性质、权能及其改革与发展等几个问题上。并且,对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存在模糊性和抽象性,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的不完全性及其产生的原因都已形成共识。然而,对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究竟如何界定以及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学术界的认识依然存在分歧。

就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界定问题而言,学者们的认识之所以会存在分歧,主要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土地利用状况不同,情况复杂,而有些学者往往只根据某一地区的实际情况演绎出整个中国的土地所有权归属对象,导致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实际得出不同的结论。

就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与发展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学者们所侧重的矛盾不同。集体土地所有权私有化观点侧重的是效率问题。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集体土地的利用效率及其交易效率两个方面分析,认为土地的私人产权制度安排是实现农业市场化经营、提离农业经济效率的客观需要,然而,私有化的观点却忽略了我国农地对农民的强大的社会保障功能。集体土地国有化的观点坚守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意识。然而,国有化的观点却忽略了这种做法的现实可行性。坚持并完善集体土地所有制的观点关注的是社会问题。这种观点认为,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制是符合我国农村社会现实的,同时也是最经济可行的做法。然而,就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如何完善,学术界的研究或者仅限于对一些典型地区的典型做法的经验总结,或者仅从“本本出发”而非从“问题出发”寻求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方案,这些做法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还有待实践的检验。这不能不说是目前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张红宇,刘玫,王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变迁:阶段性、多样性与政策调整.农业经济问题,2002.3.

[2] 张永良.城镇化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3.

[3] 武萍.农村集体土地城市化问题的探讨.中国农垦经济,2004.7.

[4] 肖方扬.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缺陷及完善对策.中外法学,2003.4.

[5] 范成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良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5.

[6] 李刚.论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之完善.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9.

篇(2)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028-02

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农业知识产权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研究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于提高浙江省农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完善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更好地利用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民的收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浙江取得了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知识产权对农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组织与农业技术体系,建成一批设备较为完善的农业科研实验室,培养了一支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素质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农业科研队伍。到2009年,全省已有农业科研院所54个,农业科技推广人员24 836人,涵盖农、林、水产等行业,形成了以省、市级科研院所和中央级专业研究单位等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农业科研体系。但是,浙江省科技基础条件和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科技投入特别是企业研发投入仍然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和外向度比较低,产学研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1]。根据浙江省农业厅网站(2009)的资料显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数量不多,只有54所,农业园区基地只有67个,相对农村工业13 374这样大的终端单位,是远远不够的。农业推广人员中,正副高级农业科技人员相对很少,大量的是初级技术人员和其他人员,这个人员结构是不协调的,对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有很大的影响。目前,浙江农业知识产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政府有关部门对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政府部门领导市场经济观念明显增强,但由于长期以来工业偏好思想的影响,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对增强农业综合能力和农业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等重要领域的决策中未能充分考虑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导致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2.侵犯农业知识产权现象还比较严重。由于知识产权观念不强,许多经营者和管理者在知识产权活动中有意无意地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引起知识产权的纠纷案件。资料显示,浙江省法院受理一审涉外、涉港澳台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数量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2003年至2007年五年时间就翻了5番。

3.对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目前,在工商业领域,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但在农业生产领域,广大农民群众对知识产权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与公安司法保护部门的协调还有待加强。案件大部分来源于当事人的举报,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主要处于被动执法状态,通过司法程序审理的案件比例小,部分知识产权纠纷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这与浙江省每年发生亟待解决的大量知识产权侵权或纠纷案件的需求相差较远[2]。

二、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下面,我们来分析浙江农业知识产权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1.政府在对农业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工作体系,与农业知识产权工作做得较好的省份相比相差较远。浙江知识产权局担负全省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双重职能,机构虽已升格,但人员增编和事业经费增加等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未能形成完善的统一规划、协调运作的行政管理体系,高层次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严重缺乏。

2.政府对农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激励政策存在偏差。有资料显示,1985年至 2005年 8月底 ,在浙江省的农业科研单位专利申请量为151件,授权量35件,专利所属单位为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淡水所等。专利申请数量管理机制不健全,许多专利都由个人掌握,许多技术资料也掌握在个人手上,一旦技术的掌握人调动,或者技术资料私下扩散,国家、单位、个人的利益就得不到有效地保护。另外,缺乏具有经济头脑的人才,专利的申请和利用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致使科研成果大量流失。此外,缺乏公平的中介机构,也是造成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工作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3]。浙江注册农业或涉农商标的主要是农业企业和经济发达的市、县的有关农业团体组织,落后地区商标意识还比较淡薄。尤其是农业商标,重注册轻使用轻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致使很多农业商标难以快速成长为名牌,更不用说成为驰名品牌。

三、推进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相对于工商业来说,农业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的维权意识比较淡薄,义务主体素质不高[4]。在传统的意识观念中,很难将知识产权与农业挂钩。而农业知识产权的义务主体大多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占多数),对知识产权的理解受自身素质和传统农业产业体制的制约,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就更为淡漠。因此,必须加大《专利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商标法》等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农业科研单位尤其是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提高权利、义务主体的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他们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并能内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需求,自觉地履行保护义务。

2.制定重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激励机制

浙江省目前农业科技领域的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各系统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设立的奖励制度体现。这种评价制度,由于行政性与部门性分割而非体系化,水平标准有很大的相对性,特别是评价取向缺乏市场经济的内涵和效应。因此,必须构建适合本省实际情况的科学的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的价位评价体系,建立公平合理、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要科学地界定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依法规范科研人员在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中所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激励和保障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要合理调整与平衡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中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为农业技术发明与创新成果的及时转化和获得最大的转化效益提供依据和保障。

3.建立健全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首先,在现行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下,发明和技术成果要获得国家法律保护,必须经过相应法定程序。而获得专利权必须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要求,获得动植物新品种权也必须符合法定的技术条件。获得了知识产权后就有了国家法律保护下的排他独占权,可独占一方市场,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5]。农业科研单位要抓紧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根据农业知识产权本身的特点,建立起适应其发展需要的管理制度,将其纳入总体科研管理体系中。各级农业科研管理机构有必要积极引导、协调,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要对本地区的一定时期的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专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并对科研项目可能产生创新性技术进行分析和评估,对符合专利条件的科研成果督促发明人及时申请专利。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计划和农业成果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中的知识产权内涵,正确处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以提升和加强农业科研单位科技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

其次,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研计划管理的全过程。一是在立项前对课题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状况分析和评估,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力争选准“起点高的课题”,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二是在项目管理中把知识产权的产出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不仅把课题获奖成果和论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而且考虑品种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产出量;三是在项目管理中根据知识产权状态及时调整项目的技术路线,避免作“无效劳动”;四是对引进技术项目在立项前要进行知识产权法律状况综合分析。

最后,要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到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研究开发项目的主要承担人员,在项目尚未完成或知识产权尚未申请保护前要求离职、辞职等,可能泄漏项目所涉及的技术秘密的,可在签订技术秘密保密协议后予以批准;职工因退休、离职、辞职等原因离开工作岗位前,必须对其业务工作和知识产权进行移交和说明,填写《工作移交清单及说明表》;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应注意被引进人员持有的知识产权状况,防止被引进人员持有原单位的知识产权而发生侵权现象。

参考文献:

[1] 楼洪兴,端木斌,郑纪慈,骆少嘉. 浙江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3):73-78.

[2] 朱玉春.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对策[Z].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

篇(3)

一、研究现状分析

1. 关于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的整体研究方面。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万振凡、吴小卫著《近代江西经济研究》,系统的探讨了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近代的江西农业生产、近代江西农业科技发展、近代江西农业的赋税、近代江西农业发展的手工业、近代农村阶级关系的演变、近代农业的自然灾害、近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多个层次的问题。

2. 关于近代江西农、副产品贸易的研究。这方面研究的主要学者有万振凡、胡水凤、吴赘、周海华等人。万振凡、吴小卫著《近代江西经济研究》对这一问题也有所涉及,探讨了农产品的贸易,对农产品的贸易量、商品率、农产品市场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商品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胡水凤对近代江西茶叶、夏布两种农产品进行了一个研究,探讨了江西种茶面积的变化、茶产量的增减、茶价格的变化及夏布的生产和销售等具体问题。关于江西茶业研究,比较重要的还有周付华的研究,他从中长时段出发对九江开埠后,九江茶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九江开埠后带来的九江茶市的发展与衰落。吴赘、周海华等对近代江西渔业进行了研究。吴赘重点探讨了民国时期,鄱阳湖湖区的渔业发展变迁以及鄱阳湖渔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周海华则主要对江西的渔业进行了简单的述论,包括主要渔场分类及其区域、捕鱼方法、鱼产量的加工与贸易。此外,许金华还对近代江西的木材的外销进行了初探,分析了江西木材的外销情况。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主要仍集中在茶叶、渔业的研究上。

3. 关于近代江西农村市场的研究。主要的代表性学者有谢庐明、孙桂珍、游海华、白沙、万振凡等。谢庐明研究的重点在赣南,对明清赣南地区农村墟市的兴起、发展、特点以及与地方社会经济变迁关系进行了研究,也探讨了清代时期赣南地区独特的庙会市场、客家文化影响下的赣南农村市场,对赣南庙会市场的地域分布以及客家文化中的庙会、习俗在赣南农村市场中起的整合作用进行了分析。孙桂芳通过对江西农村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江西近代农村市场的嬗变过程、市场体系的特点,得出江西农村市场呈现出商品量及规模增大、市场网络日益形成并逐步完善、商品市场结构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土地市场形成、供求关系及竞争机制发育并其作用的一种复杂态势。游海华则主要研究了赣闽粤边区的市场及市场网络的传承与嬗变。白沙、万振凡分析了农村集市的发展,得出民国时期的农村集市设施普遍增加、规模扩大、周期变短、布局日益合理,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关于20世纪30年代江西乡村建设的研究。这方面研究是近代江西农村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研究学者有温锐、魏本权、曾志文、吴小彬等。温锐分析了近代赣闽边区的传统乡村民间借债、时期沿海人口、企业的入迁等因素对这一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魏本权则分析了1931至1949年江西农村的合作运动,江西农村合作运动是农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内容。它担负着江西农村经济自治和社会自治的双重功能,是江西农村近代化的重要尝试和努力。经费的不足、理念的背离、环境的恶化制约了江西农村合作运动的开展。曾志文、吴小彬的硕士论文都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民国时期的江西农村建设上来,曾志文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的江西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江西地方政府在危机预防、危机应急、危机的恢复等机制;吴小彬则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的江西出现的严重“三农问题”以及针对这一问题江西地方政府为此开展的农村合作运动、设立省农业院、建立农村实验区等一系列措施。曾、吴二者的研究具有许多相似性。

二、 评价与展望

通过上文对近代江西农村经济问题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可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丰富,研究的领域得到扩展。21世纪前,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还较低,主要的研究人物就是万振凡、胡水凤,主要研究成果为1998年出版的《近代江西经济研究》。进入21世纪后,游海华、谢庐明等一批学者投入到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一批硕士研究生也以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的相关问题作为研究论文选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队伍得到壮大。研究队伍的扩大,也必然产生成果的增多,领域的扩展。现如今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涉及金融、市场、实验区研究等各个方面;从从时段来看,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

虽然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但仍有许多需进一步加强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 研究的视角急需扩展。关于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史的视角进行分析,虽有谢庐明从客家文化视角出发对赣南农村市场的研究,但总体仍是研究视角不够全面,更缺少多视角、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学界关于这一问题还需引进经济史、政治史等其他的视角来扩展其研究。

2. 研究时段上忽略了晚清江西农村经济的研究。学界一直将研究时段集中在民国,而往往忽略了其他时段的研究。晚清,受外来经济的冲击、商路的变化、清政府为近代化而实行的改革,其必然也对江西农村经济产生影响,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足。

3. 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研究成果多,但有影响力的成果少。关于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的研究取得很大成绩,成果虽多但普遍缺乏分量,启发性小,在学界影响力小。对这一领域的学者仍需深入研究,提高成果的质量,出几篇有影响力、高水平、有启发性的学术论文,甚至产生几部相当有分量的大作品。(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 万振凡、吴小卫著:《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经济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论近代江西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农史》,1998年第3期。

[2] 胡水凤:《近代江西茶叶的种植与加工》,《农业考古》,1998年底期;《近代江西的茶价》,《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略论近代江西r麻业》,《中国农史》,1989年第4期;《近代江西夏布的产与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3] 周海华:《近代江西渔业述论》,《古今农业》,2002年第4期。

[4] 许金华:《近代江西木材外销的历史初探》,《农业考古》,2010年第1期。

[5] 孙桂芳:《近代江西农村市场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毕业论文。

[6] 白沙、万振凡:《民国江西农村集市的发展》,《南昌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7] 万振凡、宋青红:《民国时期江西农村发展实验》,《古今农业》,2005年第1期。

[8] 刘白杨:《近代江西乡村实验运动中的人物群体研究》,《农业考古》,2014年第4期。

[9] 万振凡、林颂华:《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 吴燕等:《战争对近代江西传统农业社会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农业考古》,2009年第6期。

篇(4)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08-1

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在我国经过2O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观光农业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与观光农业规划的相关内容,分析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来探讨我国的观光农业规划。

1 观光农业与观光农业规划

1.1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观光为目标、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型产业。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人们发现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独家的生活。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够回归自然,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观光农业就是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特色,给有课提供可以观赏、垂钓、烧烤、狩猎、采果、制作标本等各项服务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1.2 农业观光规划

农业观光规划要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护与美化区域农业和农村自然景观风貌为前提,要选取合适的地点,具体设计合适而有特色的项目,从而建立起一系列的观光农业景区。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内容基本上是参照旅游规划的内容而定的,并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身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开发方案,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有利于农业额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2 对我国观光农业规划的探讨

2.1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前提

回顾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明显不足,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肆意破坏。在开发观光农业时,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自然资源大量浪费,忽略乡土文化的挖掘,破坏了原有的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特色,甚至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和良性生态循环。由于资源的过度消耗,在旅游开发同时,如何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旅游区建设的首要问题, 以持续发展为前提已成为世界观光农业发展的主流。根据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现阶段我国观光农业在规划上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环境保护,以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我国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和营造好的生态环境是其成功的根本保障。

2.2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条件

2.2.1 旅游资源 观光农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观光农业区所在地区的综合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其开发类型和方向。一般而言,所有农业景观资源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活动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观光旅游农业开发的地区,要根据其自身农业景观资源的构成及所辐射的旅游区域的旅游需求来综合考虑,从而进一步发展其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和农业景观资源作为该地区观光农业开发的主要旅游资源。

2.2.2 区位交通条件 对于观光农业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而言,它所依托的是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这种非稀缺的资源,因此,它所提供的服务所辐射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决定我们在选择观光农业开发区域时要考虑其与周边市区的距离,尽量选在距离市区车程不远的城市近效区以及交通条件良好的地区。只有这样,观光农业才能够吸引足够的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观光、休闲以及娱乐。

2.3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规划设计

针对目前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需要对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

在上图所设计的农业观光规划中,我们可以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核心、以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物质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和观光农业规划程序,并采用复合系统纵横向分析法、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法、社会经济资料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来进行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同时,采用生态农业景观空间格局设计和生产农业产业网络模式设计来进行观光农业规划。

科学的、客观的生态农业规划与设计方案是低效益的传统农业向高效益的生态农业转化的关键,我们应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把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峰.观光农业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1999,(12).

[2] 帅文波.区域生态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山东省胶南市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06).

篇(5)

关键词:经济学;管理学;优势学科;江西

中图分类号:C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9)05-0114-04

学科是高等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和龙头,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基本平台,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没有一流学科,就没有一流大学。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两大重要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深刻反映了经济与管理类人才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本研究拟以江西高校经济与管理优势学科建设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现状及发展对策,这无论是对江西高校的发展,还是对江西经济与管理英才的培养以及江西崛起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的意义与内涵

“最古老的行当,而最时兴的职业”,这是陈岱孙先生对经济与管理工作的定义。正在发生迅速而深刻变化的中国呼唤着众多经济类、管理类英才,而这又取决于高校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学科建设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学科建设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科水平和竞争力,而学术队伍的科研水平、规模、结构和影响力是评价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志。其中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者等领军人物的数量,是评价学科队伍水平的基础指标。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研究生教育规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新度、的数量和质量,全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等是评价学科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科研成果的数量和层次是最能代表学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这些也都可以作为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要判断标准。

弄清楚学科的划分与界定以及经济学与管理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有必要的。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学科的门类也不尽相同。我国现行的学科分类主要有三种:(1)

《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学科划分,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学科门类、二级类和相应专业的划分,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关于学科的分类。本文采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划分方法。依据该标准,学科门类分为12种,经济学和管理学就是该分类方法下的两个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包括2个一级学科,16种学科、专业;管理学包括5个一级学科,14种学科、专业。

从学生培养的角度来看,2009年许多大学按大类招生,即实行宽口径、大类培养模式,这有利于学生奠定更坚实的经济学、数学和英语的基础,具备更强的发展潜力。此外,许多高校也都在实行经、管融合式的改革,从部分重点高校学院命名(例如经济与管理学院)也可略见一斑。凡此种种,都显示出经济学、管理学交互融合的趋势。

二、江西高校经济与管理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

1、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下称重点研究基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95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51项、在国外学术刊物上2413篇,人均在CSSCI期刊上6篇、以基地名义出版的学术专著人均两部。因此,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重点研究基地名称及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和地区在该学科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区域分布来看(见表1),重点研究基地70%以上都集中在东部地区高校,中部次之,西部最少。具体就管理学而言,东部地区高校占了六个。中部地区仅有一个,西部地区为零。就经济学而言,东部所占比例仍然占绝对优势;中部为四个,其中包括南昌大学的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西部地区有四个。

不难看出,中部地区人文社科总体实力,明显低于东部地区,略高于西部地区;人文社科领域内,中部地区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实力相对更弱,基本与西部地区持平,这与中西部地区亟需经济学、管理学人才现状极不相符。

具体就江西而言,在中部八个省份中,共有一个管理学重点基地,四个经济学重点基地,武汉大学和吉林大学各占两个,南昌大学一个,即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这意味着,江西仅在研究中部经济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2、国家重点学科

由于在学科方向、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条件建设等方面,国家重点学科都具有风向标意义。因此,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及学科门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高校和地区学科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中包括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所覆盖的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由于一小部分一级学科下只有一个二级学科(即此一级学科等同于二级学科),大部分一级学科下有若干个二级学科;考虑到可比性,也不失参考意义,我们以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前三十名的高校为指标度量各省份的学科地位和影响力。

从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前三十名的高校来看,位于中部地区的高校有六个,分别为:武汉大学(排名第7位,46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第8位、45个)、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第12位,40个)、华中科技大学(排名第16位,37个)、中南大学(排名第18位、33个)、吉林大学(排名第19位、32个);位于西部地区的高校有两个,为四川大学(排名第10位,43个)和西安交通大学(排名第16位、37个)。中部八省份除江西、山西、河南没有外、其他各省都有,其中湖北还有两所高校。

具体从经济与管理重点学科来看(见表2),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理论经济学东部高校有5所,中部仅为武汉大学一所;应用经济学东部高校有4所,中西部均没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东部高校有6所,中部高校有4所,分布在安徽、黑龙江和湖南(2所);工商管理东部高校有4所,中部没有,西部仅有西安交通大学。可见,对中部地区而言,在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领域处于绝对劣势,在理论经济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尚有一席之地,尤其是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遗憾的是,目前江西均无缘于上述国家重点经济与管理学科,在全国甚至在中西部地区都处于一个急需进步的地位。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见表3),经济学中,东部地区有20个,中部地区有六个,分为为华中科

技大学的西方经济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财政学和金融学,武汉大学的金融学,湖南大学的国际贸易,吉林大学的数量经济学;西部地区有七个。管理学中,东部地区有16个;中部地区有三个,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会计学,华中农业大学的农业经济与管理,武汉大学的社会保障;西部地区有三个。可见,中部地区在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社会保障以及农业经济与管理等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只是,湖北、湖南、吉林等省的经济与管理学科在中部地区处于前列,江西省在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上都没有国家重点学科,这更凸显了江西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方面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3、博、硕士点数量及排名

博士点、硕士点数量是衡量经济与管理学科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这里以涵盖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大文科为例进行说明(见表4)。江西高校现学位点名次在全国排名第23位,排在其后的8个省份除海南为东部地区外,其他均为西部省份。也就是说,江西在中部地区排在最后。从博士点数量看,江西省远低于其他中部省份;硕士点数量比山西和安徽多,比其他省份都少。

总体来看,江西高校经济与管理学科整体实力较弱,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有限。从重点研究基地看,江西仅有一个,为南昌大学的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且颇具区域特色。然而从国家重点学科看,江西的重点研究基地并没有相应经济与管理重点学科的支持。大文科的博、硕士数量及学位点排名,江西更是处在中部地区的落后位置。江西高校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远不能满足江西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江西高校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的比较分析

省际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江西高校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的不足.而省内之间的比较则有利于摸清家底,有针对性地进行江西高校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这里以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所列出的江西15所高校为例进行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以社科活动人员指标来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三个学校社科活动人员总数占江西15所高校社科活动人员总数的44.5%。从发表学术论文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其论文总数占江西15所高校论文总数的50.5%。从研究发展经费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其经费总和占江西15所高校经费总额的60.3%。从课题总数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其课题总数占江西15所高校课题总数的58.8%。也就是说,这三所学校人文社科资源及成果占了江西高校的半壁江山。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是江西人文社科研究的中心。

进一步从职称结构上我们还可以发现,在江西15所高校中,江西财经大学无疑是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大本营。从经济学科讲,江西财经大学正高、副高和讲师分别占江西15所高校总数的比例依次为55.2%、44.7%和19.9%;从管理学科讲,江西财经大学所占上述比例依次为36.2%、33.0%和36.9%。这意味着,在现有江西15所高校中,经济学和管理学各层次学术队伍三分之一都集中在江西财经大学。

从江西省重点学科来看,江西高校“十五”重点学科共72个(给经费的46个和自筹经费建设学科26个),共安排经费750万元。其中,经济与管理学科有14个,经费共100万。14个省级重点学科中,江西财经大学9个。“十一五”江西省重点学科经济与管理类中,江西财经大学又新增西方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共11个,在江西高校中名列第一,产业经济学且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总之,无论从现有学术队伍、科研发展,还是已有重点学科基础来看,江西省高校经济与管理优势学科呈积聚江西财经大学的明显趋势。而从省际之间的比较看,江西高校经济与管理学科整体实力较弱,与江西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不相符合。为了更好培育经济与管理英才,服务江西经济发展,江西有必要建设和发展经济与管理学科,尤其是江西财经大学的相关优势学科.努力建设成江西首个经济与管理国家重点学科。

四、促进江西高校经济与管理优势学科建设的政策建议

1、发展思路上,对于现有江西高校经济与管理优势学科要进行改造、调整和拓展,形成经济与管理交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经济与管理优势学科的发展要“有扬有弃,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依托现有基础,保持特色和传统,又要敢于高瞻远瞩,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找准突破口,拓展学科发展领域和空间,还要打破学科壁垒,面向科学问题凝炼优势学科方向。

2、学科培育上,在研究国家重大需求、判断学科方向未来发展空间和前景的基础上,明确学科发展重点领域。以发展重点为核心,引导学科建设资源的配置。可考虑把产业经济学发展培育为国家重点学科,这样既能与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遥相呼应,更能满足江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之客观需求。

3、学术队伍上,凝聚现有经济与管理学科尤其是产业经济学领域的优势资源,打造一流的创新团队。在大批引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同时,以拓展出国进修、优化在职培训、强化科研激励等多种形式进行存量师资的国际化转型,造就一支在中部领先、在全国有影响的经管研究团队,为国家重点学科的申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崔朝栋.关于中国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经济经纬,2002.(5)

[2]霍天强,樊桂清.关于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U].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吴航。梁星,刘航.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经济及经济学学科建设[J];经济纵横,2009,(1)

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在资源利用方面,我国很多地区始终未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思想观念,对农业采取掠夺性开发与利用,“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仍在延续着。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引发的资源消耗也在逐年增加,有毒、有害物质大量排放,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全面发展的负面因素。农业畜牧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依赖性很强的产业。面对土地和水等农业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出,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本文以为,对畜牧业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治理,可将“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这个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完善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加工处理――废弃物再利用――资源”这样一条新型循环流动的环形农业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养殖业废弃物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己经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也严重威胁周围的生态环境。而沼气工程将畜牧业发展与种植业发展链接起来,促进了能量高效转化和物质高效循环,形成了“养殖业一沼气一有机肥料一高效种植业――粮食――养殖业”循环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基本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通过利用粪便、秸秆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推进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化肥向增施有机肥转变,推进农民生活用能从主要依靠秸秆、薪柴向高品位的沼气能源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粪便利用方式和过量施用农药及化肥的农业增长方式,有效地节约水、肥、药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是发展循环经济、显著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目前全国大部分畜牧业养殖户,对生物排泄物的处理,经厂内集污池沉淀后就直接用于农田灌溉,粪便直接外售,甚至也有个别少数采取直接排出场区外,或入河等不合理方式,这些均不符合畜禽养殖相关的规范要求。此种处理方式显然又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形成污染”这样一条老路子,如此吃老本的做法,显然会导致我市、我省、乃至我国整体环境的恶化。

随着《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的颁布实施,要求养殖厂污水作为灌溉用水排入农田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净化处理(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并须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 84-92 )的要求。对没有充足土地消纳污水的畜禽养殖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或经过生物发酵后浓缩制成商品液体有机肥料;或进行沼气发酵,对沼渣、沼液应尽可能实现综合利用,同时要避免产生新的污染,沼渣及时清运至粪便贮存场所;沼液尽可能进行还田利用,不能还田利用并需外排的要进行进一步净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保定市在畜牧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已走在了全省前列,坐落于保定市的省级龙头企业保定市远方农牧有限公司,已成功通过沼气工程,走出了一条治理、循环利用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经实地调查,该沼气工程于2011年7月开始建设,于2012年7月投入使用。该公司在厂内育肥舍北侧空地上建设沼气工程,利用猪场粪便和养殖废水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产生的沼液再经过有氧反应。工程可帮助解决环境污染的元凶――生物排泄物及衍生品,可消耗猪粪24t/d(TS 含量20%),养殖废水39.3t/d,可产沼气1728m3/d(630720m3/a)。具体来说,该工程的实现了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循环模式中实现了物料平衡:干物质量:24t/dxTS2O%=4.8t/d,物料全天输入总量为4.8t(鲜粪直接投入厌氧池,预处理阶段基本不考虑)。厌氧阶段消耗量为2.64t,该部分TS消耗是生物质能转化、沼气产生的主体。厌氧阶段TS的输出量为2.16t,经过固液分离后,有40%(0.864t/d)进入固态有机肥料,其余部分进入沼液池中。物料(TS)平衡计算见表1。

沼渣含水率为70%,每天沼渣干物质产量为0.864t/d,沼渣产量为2.88t/d。

沼液的含水率约97%,每天沼液干物质产量为1.296,沼液产量为43.2t/d。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土壤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下降。不仅如此,由于农业环境的污染和农业生态系统的退化,农产品质量以及食品安全问题凸显。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且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和国际竞争力。而沼气工程的衍生品不仅能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还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经过试验发现:沼液第一年免费为附近村民提供,用于种植水果、蔬菜、粮食等农作物,发现使用了沼液灌溉后,比之前使用普通化肥,所产农作物不仅产量提高而且口感极好,经过几个月的试验后,已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与好评。

调研发现,通过对畜牧业废弃物的再处理,可解决循环模式的关键问题,即“废弃物利用――高效种殖业――粮食――畜牧业”。目前不可再生资源稀缺程度日益加剧,生活环境不断恶化,我们需要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沼气处理工程,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农业经济在不同环节和不同侧面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潜力明显,前景可观,对于缓解国家能源压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近期看,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重点发展“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加快养殖业废弃物综合治理,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技术,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提高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晔.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农业改造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4.

篇(7)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209-04

土地资源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无疑是一种十分稀缺且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中国梦”必需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与各种形式用地需求增加,土地的刚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突显,尤其是与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激烈。如何在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切实保护好土地资源,大力促进集约节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土地利用效率高、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湖南建设“两型社会”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视角下的土地集约节约研究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于我省是人口密集的区域,又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如何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是我省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问题;第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深化对新型城市化概念和内涵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新型城市化实施质量;第三,通过对湖南省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研究,为“两型社会”在新型城市化的实施效果和未来发展方向和改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提供依据。

本文以湖南省新化县为例,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新化县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一、新化县概况及土地集约现状

(一)新化县概况

新化县位于湖南省娄底市西部,总面积3642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69%,占娄底市面积的43.94%。新化县境内多为山丘盆地,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开发矿产主要包括煤、硅、钨、砷、石墨、锡、铅、锌、铜、锑、镁、黄金、高岭土和石灰石等,素有“湘中宝地”之称。

在经济发展方面,新化县的经济高度依赖能源及相关配套产业,工业体系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陶瓷、建材、冶金、煤炭、化工、食品、造纸、竹木加工等10大工业支柱。在农业发展方面,作为特色产品的茶叶、烤烟、中药材等,已建成了“基地+农户”的生产格局。

(二)新化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根据2015年8月份新化县国土资源局的土地变更调查报告,截止2015年8月全县共有国有土地22691.76公顷(34.04万亩),集体土地339301.82公顷(508.95万亩)(具体见表1)。

在土地利用方面,新化县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土资源部、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统一部署,制定了本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新化县的地理特征和非农建设用地的现状与特点,新化县在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的原则下,对非农建设用地按照“一心”“一轴”“三线”战略进行布局调整。

二、对新化县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一)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设立与评价方法的选取

评价指标的设立应从影响新化县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因素中找出有关对应的指标,我们可以借鉴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来进行初步评价。在评价中,其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各因素权重值,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来开展土地集约利用度进行评价。

(二)运用层次分析法设定评价指标权重

1.建立层次模型。

2.求积法计算,特征向量和特征方根。

(1)正规化后的判断矩阵为:

0.569 0.429 0.524 0.702 0.3600.080 0.061 0.035 0.036 0.1200.112 0.184 0.105 0.059 0.2000.186 0.306 0.315 0.178 0.2800.062 0.020 0.021 0.025 0.040

(2)按行相加得:

J=1

W1=0.569+0.429+0.524+0.702+0.360=2.584

W2=0.080+0.061+0.035+0.036+0.120=0.332

W3=0.112+0.184+0.105+0.059+0.200=0.66

W4=0.186+0.306+0.315+0.178+0.280=1.265

W5=0.062+0.020+0.021+0.025+0.040=0.168

(3)将向量W=〔2.584, 0.332, 0.66,1.265, 0.168)T正规化,得

EW=2.584+0.332+0.66+1.265+0.168=5.01

J=1

W1=2.584/5.01=0.515

W2=0.332/5.01=0.066

W3=0.66/5.01=0.132

W4=l.265/.015=0.253

W5=0.168/5.01=0.034

求得特征向量W=〔0.515,0.066,0.132,0.253,0.034〕

(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姿max

AW= 1 7 5 3 91/7 1 1/3 1/5 31/5 3 1 1/3 51/3 5 3 1 71/9 1/9 1/5 1/7 1 0.5150.0660.1320.2530.034

(AW)1=1×0.515+7×0.066+5×0.132+3×0.253+9×0.034=2.702

(AW)2=1/7×0.515+1×0,066+1/3×0.132+1/5×0.253+3×0.034=0.337

(AW)3=1/5×0.515+3×0.066+1×0.132+1/3×0.253+5×0.034=0.687

(AW)4=1/3×0.515+5×0.066+3×0.132+1×0.253+7×0.034=1.389

(AW)5=1/9×0.515+1/3×0.066+1/5×0.132+1/7×0.253+1×0.034=0.175

?姿MAX=(AW)1=2.702+0.337+0.687+1.389+0.175

Nxwi 5×0.515 5×0.066 5×0.132 5×0.253 5×0.034

=1.049+1.021+1.041+1.098+1.029=5.238

(5)一致性检验结果

CI=?姿max-n=5.238-5=0.238=0.060

n-l 5-1 4

CR=■=■=0.053

CR=0.01 排序合理。

同时我们采取与以上同相的方法,经过一致性相关检验,分别得出该县商业用地、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度的各因素权重值。该县这三类用地集约度权重值分别如表3,表4、表5。

(三)对新化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

依据该县土地利用呈带状分布特点及相应建设特征,我们经选定、划定的各用途样本片区的实际数值,经调查统计,计算分析得出如表7、表8。

(四)对新化县土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

通过以上分析与评价,我们看到新化县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工业用地集约度水平差异较大。中部工业园区最优,指标值为97.2,北部园区指标值为75.45,南部产业区指标值为75.43,北部与南部有较多的有待盘活的工业用地,这两个区域都有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总体上讲,该县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该县在城市发展布局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各用途之间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形成和发挥辐射力、吸引力较强的商业中心的带动功能,商业布局呈现分散、零乱局面,不利于第三产业的集约发展。

3.在工业经济发展方面,过于侧重于建设新的经济开发区,而忽略了原有城市土地及设施的再利用和改造升级,使得原有存量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时,原有城区由于投入不足,城市功能没有提升,经济效益与居住功能低下。虽然梅苑经济开发区发展较快,但与城市整体发展不协调,影响整体城市形象,且造成土地使用的不节约、集约。

三、对新化县土地集约利用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实施城市土地置换力度,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城市土地置换是在满足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将来经济发展和空间格局规划,以城市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机制的转变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不断调整,逐步转变城市土地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和城市生活环境,更新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和限定城市边界的手段。

通过这样的土地置换方式,调整对城市的土地利用强度和布局,从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同一城市不同级别土地利用的效益划分,降低城市土地闲置率,加强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实现城市土地的充分合理利用。

新化县城区很大部分的土地被传统的工业企业所占据,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一方面,这些工业企业土地使用数量巨大,但使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传统型的生产企业从事的生产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污染。传统型的工业企业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但对土地优势利用明显不足,同时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负外部性现象,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大大降低。因此,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率,增强土地效益,调整土地结构,挖掘深层潜力尤为重要。如何对新化县城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突出城区土地位置优势,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政府部门采用行政干预和经济杠杆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兴优势产业而进一步发展,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土地。通过土地结构调整,可以促进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减少土地浪费,从而提升土地集约化水平。

(二)要完善并严格执行土地使用制度

要加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首先要加强立法,完善法律法规。依法创新土地管理模式,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现状,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增强土地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集体建设用地在土地流转中的交易价值,减少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加强土地执法力度,设定专门的国土资源公安执法人员,让国土违法和浪费行为得到应有的遏制;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激励体系,对那些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个人和部门进行奖励,通过资金和土地指标这两个内容的奖励来组成鲜明的奖惩措施,从而让集约利用土地工作能够快速步入正轨。

(三)加大城区建成区土地监察力度,盘活区内闲置土地

新化县的土地利用的现状主要是低度和粗放利用,@种低效的利用方式让新化县的土地利用出现了严重的浪费,所以对全县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显得非常有必要。利用土地监察和清理等方式将这些浪费的以及闲置的土地盘活。对于那些已经停滞且投入大量资金的项目来说,政府在审核同类项目时可以将这些项目考虑进来,将资金投入到这些半截子工程上,这样不仅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够缩短建设周期,加快形成产能,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重点推进耕地保护

1.加大对耕地保护力度。让耕地保护指标全面纳入到县镇村的考核体制中去;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目标,真正做到“占一补一”,通过占补平衡来最大限度的节省耕地资源,从而为今后的土地利用奠定基础;加强土地整治工作,在积极的工作中让百万亩低产土地得到应有的整治,最终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双重提高的目标;要对各种违法违规用地实施零容忍。

2.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首先做好土地利用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让土地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深入村组;组织人员对区域内的农村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然后在调研的基础之上根据实际来制定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计划。其次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村镇建设规划这两个规划的要求出发,以空心村改造、中心村合并等方式来实现旧村改造的整体目标,同时还要引导村民的住宅向城镇集中;对农村宅基地的审批程序进行完善,对宅基地的申报和审批程序进行公开;要强化动态巡查的制度,对违法占地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查处,如果出现了非法占地建宅的情况一律严查。第三,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用地管理。对申请条件进行极其严格的审查,对土地利用的审批程序进行严格规范,保证新农村建设用地能够依法使用;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闲置宅基地处置工作,推动旧村改造的步伐,做好村内空闲地利用的工作。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新化县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使得土地资源非常紧张,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相关模型,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层次模型中的求积法计算特征向量和特征根,经过一致性检验,分别得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集约度各因素权重值。包括居住功能区集约度权重值、商业功能区集约度权重值、工业功能区集约度权重值,之后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依据呈带状分布特点及建设特征,经选定、划定的各用途样本片区的实际数值经调查计算分析,得出目前新化县域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即在城镇中,工矿用地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对于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相对不合理;区域内的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还无限制扩大城市,随意进行开发区建设,使得过多的优质土地被占用。新化县正处在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而且也是工业化极其重要的时期,所以从保护耕地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行集约和节约用地。这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也是经济转型效果的表现。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湖南县域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12YBB199)的课题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戴均良,高晓路,杜守帅.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扩张和土地利用控制[J].地理研究,2010

[2] 张远索,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城乡土地市场统筹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13

[3] 孙平军,丁四保.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3

[4] 王克忠,周泽红.论新型城市化道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 马晓河,胡拥军.中国城市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与未来总体战略构思[J].农业经济问题,2010

[6] 李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7] 王玉静.周口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

[8] ⑶蹇.新型城市化视角下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9] 陈递宁.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效率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

篇(8)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极大的提高,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不断加大,消费的观念也从传统的单一向现代的多样化、快捷化转变,人们不但要求生鲜农产品新鲜、卫生、营养,而且还要求品种多样,不管是在产品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鲜农产品特有的易腐易损性,限制了物流时间的上限和物流半径,加之生鲜农产品物流技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等因素,制约着生鲜农产品流通,传统的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已不能很好的满足消费者产品更高要求,这些都制约着生鲜农产品产业的发展,这不仅浪费资源,还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收入。如果能理性的分析影响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各种因素,然后通过分析这些因素的变化规律并预测物流模式的演进方向,将对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1.背景介绍

杭州市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中国江南最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杭州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生鲜农产品的物流发展也十分迅猛,物流销售模式也多种多样,如批发农贸市场、超市、网上交易、第三方物流等,但是目前杭州生鲜农产品的销售仍以传统方式为主。

2.杭州超市的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

随着超市发展,进入超市的生鲜农产品数量种类不断增加,这必然导致整个农产品生产及流通的深刻变革。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价值,发展农产品物流业,成为连锁超市企业除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

目前杭州有的大型超市超过30家,小型连锁超市更是随处可见。超市的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主要是有生鲜配送中心配送、供货商配送和第三方物流三种。其中以生鲜配送中心配送为主,供货商和第三方物流为辅,且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并不完善,一般都只是起到了“送”,其他业务开展的并不多。

杭州超市主要有世纪联华、联华、欧尚、好又多、物美、乐购和麦德龙。他们分布在杭州各个城区,有大型分店和小型连锁店,其中世纪联华和联华的小型连锁店最多。超市生鲜农产品的主要物流过程如上图。

3.杭州超市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

杭州市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对日常必需的生鲜农产品也越来越重视和关注。而超市作为现代生活消费的重要场所,超市的生鲜农产品及其物流效率也备受关注,所以本次调研将对杭州市内超市的生鲜农产品物流现状信息进行调研。调研的方式为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有生鲜区的大型超市,共发放问卷96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6份。杭州大型超市主要包括世纪联华、联华、欧尚、好又多、物美、乐购和麦德龙等。问卷回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对比分析等。以下是数据分析图表。

3.1超市销售生鲜农产品的优势

从图表显示可以看出影响超市生鲜品销售的因素,其中产品价格占57.3%,显示为最影响销售的因素,其次是产品质量,在后来是销售环境和服务质量。每个人的消费倾向有所不同,影响消费的因素也不尽相同,但是从图中还是能的出大致趋向——消费者都想购买到经济又健康的生鲜农产品,这是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屡屡爆出的问题食品,使得人们在购买生鲜农产品时对质量越来越看重。

3.2超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2.1生鲜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虽然物流体系日渐完善,但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从上表可以看出目前超市在配送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产品的质量问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占总量的44.1%,其次是20.7%的产品到货时间不准确。这些问题存在一定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因素可能是超市对产品的源头,过程,销售等质量检测和信息化管理没有到位,而客观因素可能是一些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素。

3.2.2影响物流效率的原因

表3 现阶段影响物流效率的原因

影响物流效率的原因很多,而且是各方面的。从表中可以看出个因素的比重都相差无几,这也就说明了,这些原因都很重要,对物流的过程影响都很大,虽然不可能全部改善,但企业要从长期的角度去看,根据自己的主要的问题去改善物流,提高物流效率,节约物流成本,赢得更多的商机。

3.2.3解决方案

超市物流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解决的办法也是不同的。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目前超市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是物流正常运行的基础,是整个物流过程的基础。其他的健全物流管理体系、加强物流技术、物流人才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他们都是发展高效物流的保障,是现阶段超市完善物流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4.总结

杭州经济发达,超市行业也是迅速的崛起发展,但从调查中得知超市生鲜物流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超市销售生鲜农产品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所以超市有时为降低物流成本,而不顾生鲜农产品物流的效率,而物流效率影响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生鲜产品的新鲜质量。生鲜农产品的数量种类在超市商品中的比重虽有所增长,但超市主要销售的还是其他日用品、零食、酒水等。顾客在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在很大的程度是因为“随便”,并不是特地为买生鲜产品而来的。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好坏会虽然会影响销售,但是影响的程度不会太大,而超市提高物流效率,其结果可能是未知的。

从超市生鲜农产品的长期利益来看,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是必须的,超市作为现代消费场所必将期待农贸市场,所以提高生鲜农产品的综合实力,平衡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缓解解决物流中存在的问题是超市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魏国辰.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发展探讨[J].商业时代,2009,(2):21-22.

[2]王玉霞.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借鉴[J].商场现代化,2008,(11):15-16.

篇(9)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1-0091-02

喀喇汗国是维吾尔族史上的一个关键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维吾尔族的历史、社会、文化、、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维吾尔族文学也是得到了蓬勃发展,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很多学者认为,这一历史时期是维吾尔族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一、喀喇汗王朝的建立

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因内乱、瘟疫和周围葛逻禄、黠戛斯和吐蕃的联合进攻等种种原因,汗国崩溃,余部四散。9~12世纪,回纥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游牧的畜牧业逐渐向定居的农业转变,回纥地区与内地的商业贸易空前繁荣。通过“互市”,将马匹、玉器、乳香、药材等大量运往内地,换回铁器、茶叶和丝绢。封建制度进一步确立,形成了以回纥可汗和各级伯克(官吏)组成的农、牧主阶级。伊斯兰教从10世纪末传入喀什噶尔以后,逐渐影响到莎车、于阗等地,到12世纪时已传播到库车、焉耆一带,逐渐取代了回纥人原来信奉的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拜火教)和曾昌盛数百年的佛教。兼有汉族和西域特点的回鹘文化高度发展,表现在使用回鹘、汉、梵、萃利、婆罗米等多种文字和历算、绘画等各个方面。这个时期,南疆地区形成了维吾尔族两大文化和文学中心,即北部的吐鲁番(包括天山以北的别失八里)和南部的喀什。

二、喀喇汗国文学发展及其因素

喀喇汗国是回鹘西迁后在以喀什地区为核心的中亚地区建立的突厥王国。在这一期间,涌现出了一批维吾尔族文化人,促进了维吾尔族文学的发展。如艾布・奈斯尔・法拉比(《论诗歌艺术之规律》)、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阿合买提・玉格乃克(《真理的入门》)和艾合买提・亚萨维(《警言集》)等,都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人物。

在漠北,回鹘是一个游牧民族,西迁之后,与西域从事农耕生产方式的土著民族得到了融合,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农耕生活,这对回鹘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维吾尔族祖先回鹘人曾经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游牧部落群体,他们迁徙到西域,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西域土著民族主要从事以农耕为主,以林业、果业和渔业为辅的生产劳动。从西域地理条件来讲,山、沙漠多,一片片相对独立的绿洲可以供人们耕耘,不适合畜牧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条件下,回鹘人从畜牧经济过渡到农业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回鹘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

西迁之前,回鹘曾经信奉过萨满教、摩尼教,可喀喇汗国期间全民皈依伊斯兰教,不同的互相产生了碰撞。喀喇汗王国遭到了来自中亚、西亚的伊斯兰势力的袭击。公元10世纪,喀喇汗王萨图克・博格拉汗信奉了伊斯兰教,然后,在全王国境内推行了伊斯兰化政策。虽然很多居民不愿意放弃对萨满教和摩尼教的信仰,但是因国王以强力施行了这一宗教政策,回鹘人皈依了伊斯兰教。

西域地区是一个多语言、多族群的多元文化地带,有粟特语、塞种语、吐蕃语、梵语、汉语等多种语言文字。回鹘人占领了这一地区之后,多元语言文化得到了全面地融合,促进了维吾尔族文学的繁荣发展。

总之,喀喇汗国在回鹘史上是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得到了蓬勃发展,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丰富,值得全面挖掘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编.维吾尔族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2]《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编.维吾尔族简史(维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3]中国科学院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维吾尔族简史简志[M].北京:中国科学院,1963.

[4]刘志宵编.维吾尔族历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尹伟先.清代维吾尔族与藏族之间的商业贸易关系[J].中国藏学,1997,(2).

[6]马艳.回民族关系调查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6.

篇(10)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六年多的博士研究生涯转瞬即逝。回首我在浙江大学这几年的求学之路,感触良多。于我而言,在职读博,求学之路充满艰辛,有无数次想着放弃。幸运的是,一路上有那么多师长的呵护和引导,有那么多同学和朋友的帮助和鼓励,有家人在背后默默的奉献和文持,让我终能完成学业。值此论文付梓之际,怀揣一颗感恩的心,谨向所有关心、支持与帮助我的师长、家人、同学及朋友,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恩师陆文聪教授。六年前,陆老师不嫌弃我才疏学浅,将我收于门下,打开了我的人生幸运之门。陆老师学贯中西、敏锐的学术眼光、严谨的学风和治学态度、睿智的思想和高尚的师德,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我一生求学、治学和为师的榜样。从紫金港行政楼管院9楼会议室到启真卡特12楼会议室,陆老师放弃周末的休息,每隔一周召开例会组织出国留学网团队学习。

在例会上,陆老师就研究选题、框架构思、方法设计、论文撰写、遣词造句,无不倾囊相授、用心指导。更多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耳提命面和深夜飞鸿,“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有师如此,幸甚!因此,本文的写作,从题目选取、框架确定、研究设计、论文修改到遣词造句,无不倾注着陆老师的心血,如若本文尚有可取之处,首先应归功于陆老师的教诲和悉心指导。

感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韩洪云教授,张忠根教授,阮建青副教授、金少胜副教授等在论文开题及进展过程中给予的建议和指导,感谢霍宝锋教授、周洁红教授、宝贡敏教授和熊伟教授等在论文答辩会上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意见,使我的论文更加严谨、臻于完善。

在浙江大学读博期间,有幸聆听了王重鸣教授、黄祖辉教授、吴晓波教授、钱文荣教授、魏江教授、张钢教授、宝f敏教授、贾生华教授、王端旭教授、熊伟教授、刘南教授等众多师长的授课,令我受益非浅,在此谨致以我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感谢一路陪伴走来的陆师门团队,各位同门在例会上的真知灼见、知识分享让我受益匪浅。感谢黄小丹、刘聪师妹无私提供的信息网络,感谢许为博士对我计量模型方面的答疑解惑。

同门情谊,皎如曰月,“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衷心感谢ChinaVenture投中集团郑经理、Clark经理给予的数据收集支持,你们热心的帮助使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感谢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对本研究的资助。

博士论文的完成与家人的支持密切相关,感谢我的父母、妻子及儿子。父亲年逾古稀,母亲岁过花甲,均为普通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把我培养成才。父母从不知博士为何物,电话中只能叮嘱我要注意身体,好好读书。父母远在云南,子不能陪伴在身边,每思至此,深感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只愿父母安好!感谢妻子胡金叶女士的一路相伴,给予我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妻子的宽容、理解、支持和关爱使我能够兼顾工作的同时并安心学业,在艰辛中体验学术与科研的乐趣职称论文致谢范文职称论文致谢范文。最后要提及我可爱懂事的儿子万泓睿!读博期间,儿子正处于孩提到童龀期间,最需要父亲的陪伴。可由于要工作、看书和写作,只能不断的告诉他,自己去玩,爸爸要工作。每次儿子都默默的接受,从未对我工作学习造成困扰,并且总能给我欢声笑语,让我在艰辛的读博期间平添了许多乐趣,也是我生活、学习、工作的不竭动力。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帮助、鼓励、支持和关怀过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们。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二】

杭州的冬天是寒冷的,我的心却是温暖的。此时此刻我想衷心地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

感谢我的导师黄祖辉教授!从2007年我第一次通过电子邮件向黄老师请教合作社理论至今巳有8年时间。这8年里我的每一份成长都离不开黄老师的帮助:

从教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到指导论文理论框架的构架,从指导设计调研问卷到帮助联系参访单位到组织汇总问卷数据,从辅导论文写作到给予对初稿的修改意见,黄老师的高瞻远瞩和学识渊博使我能够一步一步向梦想迈进!我还要感谢师母谢莉莎老师!在大学学习期间,谢老师给予了我非常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每当遇到困难时,听到谢老师温暖的鼓励话语,我都能振作精神克服困难。

感谢我的导师郭教授!2011年郭老师从电脑里找与大学论文直接相关的文献资料供我阅读、带我上统计学课程以及在办公室的白板上与我讨论设计技术路线图的场景历历在目。郭老师对农业产业化尤其是订单农业的研究成果丰硕,我的大学论文正是产业化的一个领域,能够得到郭老师的指点我倍感荣幸!曽经无数次我纠结于问题的表面现象徘徊不前,郭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后,我马上茅塞顿开,问题得以迅速地解决,这对我而言是相当幸运和幸福的!

感谢我的老师徐教授!从2009年第一次见面,徐老师对我学习生活上的关心从未停止。每次研究所会议,徐老师都会问询我近曰的情况,向我提供多种帮助,令我倍加感动!

感谢我的曰本导师德永澄宪教授和纳口列子教授!2012年我作为交换生赴曰本筑波大学期间,德永老师严谨求真的态度使我非常钦佩!他不仅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给我细致入微的关心,得知我对曰本农协有浓厚兴趣后,还亲自把我带到纳口老师面前。我永远忘不了2013年春节我离开曰本回国的前夕,德永老师特意安排在中餐馆师门聚会庆祝我学成归国时的温暖。纳口老师亲自带领我赴曰本农协和曰本农林水产省参访,在参访过程中遇到随行翻译同志一时无法翻译出来的专业术语,纳口老师马上亲自为我提供曰英文翻译,令我非常感动!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与农民合作社发展: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创新与优化研究”(编号:71333011)提供的资助!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运营模式、治理结构与比较研究”(编号:71020107028)提供的资助!

感谢为我们调研提供巨大帮助与支持的浙江省农业厅朱处长、四川省农业工作干部胡主任等所有政府公务员!感谢接受采访的陈、周等合作社的理事长和成员!感谢2011年利用署假时间参与调研和案例写作的王等浙江大学三农协会的所有同学!

感谢我硕士时期的导师黄教授!是她手把手地教我研究方法,将我带入合作社研究的领域里。在大学学习期间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每次见面都热情款待我,黄瑾教授的师恩我永远铭记于心!

感谢梁巧大学!梁老师对我而言亦师亦友,无论是我遇到专业上的问题还是人生道路上的困惑,梁老师都是我寻求帮助的对象,她沉稳、积极的心态时刻是我学习的目标。

感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顾益康主任、林坚教授、钱文荣教授、卫龙宝教授、陆文聪教授、张忠根教授、杨万江教授、丁关良教授、陈随军副教授、叶春辉副教授、周洁红教授、韩洪云教授、鲁柏祥大学、潘伟光副教授、姚卫红老师、金少胜副教授、阮建青副教授、茅锐大学、季晨大学以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马述忠教授、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开发研究中心宝剑久俊研究员在大学论文写作过程中为我提供的建议和帮助!感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徐丽安副院长、办公室毛迎春主任、办公室胡伟斌副主任、资料室陈兴侬老师和张霞老师!

是他们为研究所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使我们能够在非常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进步!

感谢曹斌研究员对我大学论文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邱东茂、李晓康等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是他们将我紧密融入研究团队中,依靠团队的力量学习进取我才能完成大学论文。

感谢陈璞老师。在班集体中,我们学习上互相帮助,学习之余聚餐游玩,是他们使我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并获得前进的动力。

2006年我进入研究生阶段时开始学习合作社理论,到今年有十年时间。十年在人生中是一段不短的时间阶段,我从22岁到32岁的青春用在了潜心学习上是无怨无悔的!这十年我从福州到三明再到杭州,从学校到工作岗位再回到学校,现在又即将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无论将来我的研究领域在何处,合作社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一定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为中国广大农民服务是我矢志不移的人生理想!幸福的未来在等着我开拓,我一定要继续努力奋斗来报答这么多关爱我的人们!

【职称论文致谢范文三】

光阴荏苒,近四年的大学生涯巳基本告一段落,心中欣喜之余,多是感激。

回头来看,自己本是农村一懵懂顽童,幸而能获得大学学位,都是源于身边师友和亲朋的帮助:

首先感谢的是导师黄袓辉教授,自从张晓波教授2011年荐我来浙大跟随黄老师学习,四年期间,黄老师在学业、生活和就业上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他早巳年逾六旬,作为卡特院长,行政事务繁忙,但依然常常托人从国外订购最新的制度经济学前沿书籍仔细研读,每次想来,自己作为年轻人也相形见绌。而给我更大触动则是他对学生的包容、宽容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门下将近200学生,学生们不论是从商、从政或是从学,他都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和鼓励,黄老师这种宽厚的胸襟是我们学生永远学习的榜样。

张晓波教授也是我的导师,之所以走上研究农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道路,都是源于张老师的原因。从2007年7月到现在,已经有8年,我几乎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他的帮助,从指导我硕士论文、介绍攻读大学、介绍出国访学、指导大学论文和找工作,这所有的过程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在生活中,自己的执拗和不耐心,也是无数次受到他宽容和耐心的教导,跟随他8个年头,自己碌碌无为,没做出什么像样的成绩,我真心有愧!

陈志刚教授也有太多的感谢,自从2009年他调任至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北京办公室主任以来,对我无论从学业,还是生活上都关怀备至。当年我执拗地想离开北京,他多次单独找我谈话希望我留下,至今历历在目,感动不巳。而后在浙大读博期间,也是多次来看望,在大学论文和就业方面也给予了许多无私的帮助和建议。

金松青教授是我在2012年去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学认识的,自己第一次出国举目无亲,金老师常常带着我到他家吃饭聊天,待我如作为家中后辈子弟一般,感激之情可谓溢于言表,同时也衷心感谢他的妻子红雅女士。在学业上,金老师也是时常耐心教导,不嫌愚笨。Reardom教授是我在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导师,对他感激颇多,那时Tom知道我一个人在美国孤单,也是多次遨我到金老师家一起聚餐闲谈,或到他家烧烤。有次知道我要买被子,他还专门带我去找学院的行政人员去征求帮助,Torn自己一个人虽然大大咧咧,但是对我确是关爱有加,照顾备至。如今他也六十有几,祝愿他能觅一良伴,生活安定幸福。

MSU农经资源学院的前秘书RobinsonAnn女士给我了许多感动。记得还未去MSU之前,我尚忧心住处,Arm主动提出帮我解决住宿问题,并给全院学生集体发了邮件为我寻求帮助,我真心感动。从那时起我就记得日后写致谢一定要感谢她,这种无私帮助的可贵品德正是促进自己成长的动力职称论文致谢范文论文。如今她巳退休,祝愿她退休生活过的幸福愉快!

在浙大卡特,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比如徐丽安副院长、郭红东教授、钱文荣教授、陆文聪教授、卫龙宝教授、张忠根教授、杨万江教授、马述忠教授、叶春晖副教授、金少胜副教授、毛迎春老师、胡伟斌老师、张霞老师等等,在这其中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的师兄阮建青副教授,从我2010年来杭州,一直都是他在各个方面照料,要是没有他在各个方面的帮助,我的大学生涯也将大打折扣。阮师兄勤勉努力,为人正直,如今巳晋升副教授,并承担了系副主任等相关行政工作,深受学生们爱戴,祝愿他未来更加出色!

感谢攻读大学期间的同学,如刁盼盼、李静、嫣贞、张菲、石琦、梁海兵、余新平、伍骏骞、许为、王尧、李宝值等诸多同学,还要感谢黄老师门下傅琳琳、刘颖娴、郑思宁、郑军南、孙海霞、朋文欢、李懿芸等诸多同门,正是有他们的相伴,才使过去四年的大学生涯更为充实和丰富。

此外,还要感谢南京农业大学的钟甫宁教授,自从张晓波教授将我介绍过去,能得以多次机会聆听钟老师的教诲,尤其他反复强调的“间题导向”研究风格,让自己受益匪浅。还要感谢2011年和2012年到江苏沛县调研过程中,给予我们极大帮助的农业部农机司李斯华处长、沛县农机局郭松局长和吴明禄科长及其他领导,以及在2013年农村调查中给予帮助的农业部固定观察点办公室武志刚处长、王欧副处长等相关领导。

最后,在此感谢我的父母,作为一农村出身的孩子,父母将我辛苦扯大,读到大学学位,双亲殊为不易,感激之情无需言表,且祝愿他们日后生活幸福。同时,也感谢我的女朋友杨林芳女士,正是她对我的支持才使得自己顺利拿到大学学位

大学论文写作期间,获得以下项目的资助,在此深表感谢:

1、国家自科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与农民合作社发展: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创新与优化研究。

2、国家自科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人口变化、城乡人口流动和中国的农业与农村发展。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8-0127-03

城镇化曾经被作为我国政府积极追求的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失地农民问题凸显,本文试结合城镇化进程中对失地农民不利的影响,分析其原因,然后提出自己的建议。

1 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的困难及权利被侵情况

现行土地制度支撑了我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但也由此形成了以土地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不协调、不健康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快速的城镇化依靠土地扩张和土地资本化推动。2000—2012年,城市建成面积扩增了一倍多,土地出让金增了45倍多。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0—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一般每征用一亩耕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这就意味着我国“失地农民群体”将从目前约4000万人剧增至2030年的1.1亿人。如果失地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他们“务农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这些“三无人群”的未来就必然是“难就业、难创业、难保障、难发展”。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遇到的困难一般有以下三点。

1.1 农民生活无保障

农民主要依靠土地生存,无论种植庄稼还是出租经营,都有相对可靠的收入。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民的层次上,很少有参加社会保险的认识。他们中几乎没有人有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通过其他途径实现就业的意识,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按照当前规定,目前失地农民的安置形式主要包括:货币安置、农业生产安置、重新择业安置、入股分红安置、异地移民安置等几种方式。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生产安置、择业安置、分红安置、移民安置等方式所占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据不完全统计,90%以上的地域安置是一次性补偿。大多数农民不会对补偿的资金进行合理规划利用,由于资金比较分散,也不能把有限的资金投资创业,这就导致了他们的后续收入实际较少的后果。根据抽样调查,土地被征后有60%失地农民生活困难。而且农民们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失地农民家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不会考虑维护自己的权益。这笔有限的资金用完了,他们面临的结果必然是生活没有着落。

1.2 就业遇困难

城镇化中失地农民是被动城市化的农民,他们在市场就业竞争中没有充足的准备,再加上受教育程度低、技能单一、思想保守,不能实现良好的就业。从笔者在山东农村的调查可以看到,目前农村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早已找到工作,而以种植业为主、没有工作经验和技能或年龄偏大的农民,就依靠土地生存。失地农民中“弱势群体”就业难尤为突出。这不仅包括农村困难群众,还包括45岁以上的妇女,50岁以上男子。纯朴的失地农民离开农村,来到了谋生的城市,失地后应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数不在少数。这些无业人员聚在一起打牌、搓麻将,有的整天打牌或闲聊,靠安置补偿过日子,因而失去了从事其他产业的资金基础。而且,由于初期的“一次性补偿”看起来比较多,容易让失地农民产生一个错觉,认为自己比较富有了,不必再去奋斗。这些人有土地补偿金,生活还能勉强维持,一旦补偿金用完了,生活将无着落。这就让一部分农民不仅缺乏就业的能力,而且根本就没有就业需求,从而导致大量农村闲散人员出现,而这一结果对农村的社会稳定也是极为不利的。

1.3 失地农民参与权、发言权受限制

除了遭受以上所提的生活、经济上的困难,失地农民的合法权利在现实中亟待改善。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可知,我国现行的征地程序是在政府批准征地立项以后再进入法定公告程序,属于事后公告和登记。然而,在相当多的地方,公告流于形式,征地事务完全由地方政府决定。在批准征地方案的过程中,农民作为被征地权利人没有充分的参与权、发言权、否决权,他们在征地补偿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征地结果。

2 失地农民生活困难及权利被侵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失地农民生活困难及权利被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颇为复杂,下面试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

2.1 征地补偿方式单一、缺乏制度规范且存在公平偏离

我国当前实行的征地补偿方式主要是一次性货币补偿。这种补偿方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并没有充分考虑农民土地被征收以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不可能彻底解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保障问题。补偿款用完后,失地农民没有可靠的经济来源,往往导致失地农民生活得不到长期的有效保障。而这时候再就业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且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因此有许多当地政府并没有给出合理的经济补偿。有些地方低价征用农民土地,再低价出让给企业,这是以农补工,不是以工补农。另外,土地有不断增值的趋势,在补偿农民时存在不合理的“涨价归政府”现象。

2.2 社会保障不够公平,失地农民诉求得不到正确采纳

我国城乡社会结构的二元体制是阻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制度,导致农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制度以严格限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严格的户籍制度为特点,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户籍管理等方面构建了城乡之间难以逾越的屏障。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对农民利益的忽视,失地农民在政治上并没有平等参与权,在经济上没有维权保障,在政策上是被动接受者,在就业上无自由流动权,在享受国家社会保障政策方面处于自然无助状态。这样必然产生的后果是,在农村出现了这样一个阶层:他们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必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但同时也没有取得与城市人口同样的社会保障。他们处在夹缝里生存着。

2.3 公共利益界定模糊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收。”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对“公共利益”做出明确界定,司法实践也没有对其进行严格把握,导致因“公共利益”征地范围被无限扩大,给了某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进行恶意运作的空间。一些商业性质的用地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于是,这种情形下农民很难提出异议,不合理的强征土地现象因此时有发生,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3 维护失地农民权益的对策

造成失地农民权利被侵既有制度的不完善,也有一些人为的因素。对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可以分别从国家和失地农民的层面进行分析。

3.1 国家和政府层面

(1)完善土地补偿机制,建立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我国保护农民权益和坚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模式。一是以列举式方法制定“公益用地”目录,明确公共利益用地类型,以该目录为基准对征地行为进行审批,在保护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同时保障农民权益;二是除现行土地安置补偿费外,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归社会机制,实行“涨价归公”公平补偿,保障原土地所有者获得公平补偿和土地级差地租。地方政府要拿出一定的费用作为专项基金,逐步按市场现价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农业经济长远生计,让失地农民也能从土地的增值和城市的发展中长期受益;三是建立多种安置方式,可以把货币补偿、就业安置、入股分红、返还住房、养老保障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机结合,以自愿选择为基础,制定多种方案提供选择,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利。

(2)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对纯农户、兼职农民户、非农户农民的征地补偿,政府应该建立针对不同类型农户的征地补偿机制。纯农户家庭,除了货币安置,采用土地流转形势实行留地安置,可以使得不具有其他补偿方式地区的纯农户能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土地也能继续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和收入来源;兼职农户家庭,除了货币安置,采用土地入股和留地安置方式对农业兼业户进行征地补偿安置,可以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且在家庭丧失非农生产能力之后仍然能保持较高的收入;非农户家庭,农业收入占其家庭收入极小的比例,农业和农地已经可有可无,土地甚至成为家庭经营的一种负担。单纯的货币安置或综合社会保障安置即可。

(3)先计划听证,再实施征地。城镇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各地方政府在征用农民土地前应先制订好安置计划,并且举行听证会,广泛地接受来自民众的意见,从而制定出合理的补偿安置方案。失地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负责任的应该是实施计划的政府官员。许多情况下就是因为当地政府的不公平不合理的计划才使失地农民生活困难,权益受侵。因此,政府官员应时刻明确自己的责任,落实制度保障和财政保障。在执法过程中杜绝侵害农民权益的做法。

(4)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使用率可以减少对农村土地的征收。在城镇化的建设中,一方面要集约节约用地,应杜绝“面子工程”,不可为了显示地方之富裕,修过宽马路,建过大的广场和办公设施。另一方面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旧厂房、产能落后项目改造为重点,积极推进“地质环境治理”,充分挖掘建设用地潜力。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

3.2 失地农民的层面

(1)帮助失地农民合理规划土地补偿金。失地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常常对于大笔资金的规划并没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因此,政府应该帮助他们合理地利用补偿金来提高生活水平。例如,可以把补偿金的大部分入股,发展村集体经济,既能解决就业问题,也可以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可以是政府积极扶持的自主创业,给予失地农民优惠政策比如减免税费等。

(2)建立能切实为失地农民服务的信息、培训平台。失地农民的生活技能普遍单一,对于城镇化生活短时间内也较难适应。政府可以建立服务平台提供帮助:一是建立就业信息平台。政府与相关的单位企业沟通交流,为失地农民提供岗位信息,帮助农民们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政府把在外打工时间较早、诚信度高、思想活跃、有一定组织能力的能人组成劳务经纪人队伍,搜集各地用工信息,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带领乡亲外出务工。二是为农民组织技能培训班,针对用工单位需求和农民的需要,拓展培训机制,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素质,以便于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城镇社会。

(3)完善养老保险、制定优惠政策,缓解失地农民生活压力。对于失业的失地农民应当根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既要有别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险,又要考虑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险相衔接。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关键要落实保障资金。本着“群众能接受,政府能承受”,则采取“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予以筹集。要按照“政策引导、适当补贴、农民参加”的原则,宣传引导被征地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医疗问题,防止农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同时,加强对养老保险资金的管理,确保养老金足额、准时发放,提高失地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失地养老保险制度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保,将从根本上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期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失地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应该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其进行扶持。比如,在失地农民进行自主创业的时候,可以为其提供小额贷款、减免税费,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减免被征地农民子女的学费,让失地农民子女平等地享受当地的教育资源。

(4)改革传统的城乡管理体制,促进失地农民适应城市,加强他们的城市归属感。在国家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努力改进原有的管理体制,消除城乡制度阻隔,将农民与城镇人员平等的对待,提高他们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确保他们享受到公平合理的社会公共资源。只有当失地农民真正适应了城市,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而失地农民的归属感加强了,也会大大缓解当前的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

(5)完善征地补偿争议协调裁决制度,为失地农民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失地农民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社会地位低下、经济能力有限,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在征地过程和其他社会活动中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由于没有足够的能力支付因寻求救助救济所需要的成本(时间、金钱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就难以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因此,要完善征地补偿争议协调裁决制度,同时,畅通救助救济渠道,为失地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援助,保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让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对土地权利的行使切实得到法律的保护。

4 结 论

城镇化进程中,只有建立和完善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失地农民才能安居乐业,城镇化的推进才能事半功倍,才更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贾娟.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的法律问题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