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森林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森林旅游是利用森林所特有的环境、奇丽的景观和美学价值为社会提供服务,为人类提供享受,同时为林业部门提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旅游行为,因追求健康、释放压力、缓解疲劳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我国森林旅游业迅速崛起,成为最热门的新兴行业之一。但其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森林旅游区的文化内涵贫乏、档次较低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森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必须进一步发掘森林旅游中的森林文化,充实森林旅游的科普和文化内涵,进而提高森林旅游的质量和品位,并引导其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1森林文化
1.1我国传统的森林文化
森林是人类的发源地,森林哺育了人类,千百年来,人类在与森林的接触中,产生了森林文化与森林旅游。森林文化诞生于人类在森林中进行的实践,是指人对森林(自然)的敬畏祟拜与认识,是建立在对森林各种恩惠表示感谢的朴素感情基础上的反映人与森林关系中的文化现象。
森林与人类有着天然的依赖关系。先民们在草莽未开的森林中采“树木之实”或捕猎森林中的动物为食,或“构木为巢”以栖息,可以说森林是人类的摇篮。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人们并未忘记自己的发祥地之一——森林,而把森林美景、山水名胜作为游览赏视的对象。我国历朝历代都有许多旅游家、地理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来到森林跋山涉水、游览名胜,进行各种性质的森林旅游活动,其中有的专门以赏心悦目、探胜寻幽为目的,欣赏森林之美、追求山水之乐;有的在旅游途中路经森林,抒发所见所闻;有的遭受贬斥,不满现实,寄情于山水林木。他们陶醉于风景名胜,游山玩水、歌咏自然,或修身养性、著书立说,乐此不疲。他们在森林旅游过程中留下无数描绘美好自然风光的游记、山水诗词和音乐绘画,构成了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数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中,以森林和自然山水为主要对象的旅游活动及其所形成的一系列相关的文化现象,构成了我国传统森林文化的基本内容。
1.2现代森林文化
自现代工业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的文明得到迅猛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但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进一步打破,人类掠夺式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排放废弃物,在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背离的道路上走了近300年。工业文明这把双刃剑,既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福音,也造就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大自然也因此以其独特的方式警戒人类,如臭氧层空洞、厄尔尼诺现象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正在悲剧性地淡化。但同时,人类也开始越来越理解自然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学者们开始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回归自然的欲望更加强烈,这种普遍的心理追求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影响,成为文化的追求,人们在绿色的宁静中寻求心理的和谐与身体的健康。在现代人看来,森林作为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一环,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林产品。森林的生态作用,森林对于人类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进一步为人类所重视,森林的生态意义决定了它的文化意义,而森林的文化意义是森林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2森林文化提升森林旅游的质量
在森林旅游过程中,自然景观或雄伟壮观、或奇绝灵秀、或妩媚多姿、或浩渺迷濛,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这种自然美若和人类的文化历史融合在一起,其内涵就更加丰富多姿、绚丽夺目,景观更能名扬四海、令人神往。这就是所谓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或“山借人名”。纵观中国的名山大川,经过几千年文明的熏染,已经十分紧密地与人文积淀融为一体,谁也无法将它们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分离开。不用说中华五岳因帝王封禅而天下为尊、因文人墨客登临赋咏而神妙无比,也不用说四大佛山因精美的佛殿建筑和神秘的传说故事而灵光活现,即便是以景色奇绝著称的黄山、庐山、雁荡山、天目山、武夷山等天下名山也无不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诸多景观中,有的因古老的历史遗迹而让人膜拜,有的因蕴含着文化精髓和民族魂魄而给人启迪,有的因飞扬着宗教气息而名声远扬。也许有些山并不高,水也不深,但因与名人贤士或一些文化史实紧密相关而蜚声于世。正是异彩缤纷的人文内涵提升了自然景
观的审美品位。
自然山水因人而名,因人而胜。古人早就窥见了其中的奥秘。“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明代文学家尤侗在《天下名山记钞序》中说的这句话很符合辩证法,它不仅深刻地说明了山水与文章之间的关系,而且说明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的关系。虽然古人不是以发展旅游事业看问题,但他们精辟的见解,对于今天开发旅游资源却很有启示。
森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不断认识森林,调整人与森林、自然相互关系的必然产物,是森林人格化的真实体现,是森林生态建设、文明社会建设和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森林旅游是人们从文化与文明的角度对森林的欣赏、审视经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核心目标是休闲游憩、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及可持续发展,森林旅游的过程也是森林文化交流的过程。正是由于森林文化始终贯穿在森林旅游过程中,从而促使森林旅游成为一种高品味、高层次的休闲活动。没有森林,就没有森林文化,也就没有森林旅游。森林旅游与森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森林文化引导森林旅游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森林旅游是旅游者在天然或人工森林环境中从事的,集知识性、参与性、观赏性及社会责任感于一体的旅游活动。它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优化森林生态环境为目的。因此,这旅游行为本身就属于文化的范畴,森林文化是森林旅游的灵魂。独特的森林文化是森林旅游资源最深层的内涵和最本质的特征,是森林旅游形象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在森林旅游开发理念中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可持续的概念源于生态学中森林等可再生资源的经营战略,如将森林资源的一部分收获,另一部分留下进一步繁殖生长,使其新增加的部分足以弥补所收获的数量,即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把可持续发展理论引伸到旅游业,则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或可持续旅游,其核心内容是指平衡保护旅游环境、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与经济增长需要之间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讲,可持续旅游不是某一种单纯的旅游方式,而是一种重要的发展理念。它既是旅游的发展目标,又是指导旅游活动的工作准则,贯穿于旅游业的各个方面和旅游的各环节、全过程。
森林旅游在为游客提供植物或生物资源特色外,还应当作为一种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感受的带有责任的旅游,传递与呈现森林生态的讯息与整体观念,展现森林与人类存在发展的关系,体现森林的价值。也就是说,森林旅游具有这样一种文化责任,即引导旅游者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使之为改善目前日益恶化的环境而努力。笔者认为森林文化具有这样一种人文关怀,即它关注的是人类生命摇篮与生命之源——森林的现在与未来,并为保护与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作最深层的关注,应当说对人类生存未来的关注的文化倾向性是森林文化的最高目标。
森林文化在理念上引导森林旅游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同时在指导实践过程中也发挥着诸多功能和作用。保护功能可以说是森林文化的特征功能。它强调人们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转变人类自我中心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环境教育功能是森林文化的另一重大功能。教育对象也不仅是游客,而是包括所有旅游受益者,如开发者、决策者、管理者等。对于广大旅游者来说,走进森林参观、体验和享受自然与文化资源,充分认识它们的价值,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这种教育效果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比拟的,而且,从数量上讲,游客的人数恐怕比在深奥的学术殿堂攻读生态学著作的人要多得多。因此,森林旅游是游客接受环境教育的好课堂,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好老师。尤其是对于越来越多地出生、成长于城镇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讲,森林旅游可以使他们获得关于植物、动物、生态、文化和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直观知识,特别是有助于使他们理解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的出路在于走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4参考文献
[1] 徐高福,钱小娟,胡奕锋.浅议森林文化与森林公园建设[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61-163.
[2] 文红,戴美琪.论中国森林旅游的历史文化特征[j].求索,2004(12):159-161.
[3] 赵树利.简议森林旅游与生态文化[j].华夏文化,2004(4):6.
[4] 文红.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文脉分析[j].民族论坛,2007(6):15-17.
[5] 胡坚强,张佩成,梅
艳.论我国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2):194-197.
一、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Pest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二、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湘西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湘西少数民族森林文化。这些对湘西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述湘西少数民族生态观多样化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挖掘其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并探讨它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态观及其多样化表现形式
首先要交代的是,笔者所讨论的湘西,指的是大湘西。湘西境内少数民族众多,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是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民族,所以笔者也主要选择这三个少数民族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
湘西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民间口传文学以及他们对森林的认知与利用,都体现出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尊重,形成了“尊重生命”“和谐自然”的生态观。
(一)湘西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中的生态观湘西少数民族森林文化生态观之所以能够保护当地文化资源,这与当地盛行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关系。为了生存,人们在长年累月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有关环保的方式,通过宗教信仰的方式表现出来,强调人与自然和平相处。而在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中,人们更多的是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中体现出来。
自然崇拜通常指的是远古时期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大自然进行保护的行为,它突出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一般情况下都以宗教信仰等方式提倡人们保护自然。W虽然说宗教信仰及崇拜并不能为人们保护自然的必要性提供非常科学的依椐,但是其敬畏自然的理念就是生态思想的核心,在一定意义上对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湘西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中突出体现其生态观的是在湘西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的自然崇拜。苗族人相信神鬼主宰,他们认为,无论是树、水、山、石都有着灵魂,即有了“神山”“神水”“神木”之说。可以看出,苗族人对树林、山石、大地等自然物都怀有敬畏之心,绝不会加以破坏,这种“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的自然崇拜,让当地少数民族在砍伐树林和取水时格外慎重,这样,有效的避免了树林遭到破坏和水源遭到污染的情况。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当地少数民族的生存也可以得到保障,可以说这种自然崇拜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例子。另外,神山在苗民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神山可以保护村民,据说村民从不会登上山顶,因为那样山神就不会保护这些子民,灾难就会降临。就是因为当地人这种对于神山的敬畏才使得至今湘西这块区域相对保存了原始的自然状态。另有一个“神木”传说,土家族某村寨在很久以前的一次洪水中,几个土家族家庭为了躲避洪水逃到了一颗大树上居住,他们通过大树的保护避免一次灭顶之灾,以后每年被救的土家族都要祭祀这颗树,视大树为自己的恩人,感激其救命之恩。苗族还有一首古歌“吃树上果,穿树上皮,烧树上柴,用树上棒,伙伴哟,伙伴哟,树是好友哥”m这就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人类对树木的感恩。对水的崇拜亦是如此,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不能够缺少水,湘西水资源丰富,当地的少数民族村民对水有着深厚的感情,土家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土家族的人认为,水是可以洗去污秽,消除病痛,同时又具备灵性和生命的吉祥之物。所以他们竭力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二)湘西少数民族习俗、禁忌中的生态观民族习俗是指一个民族在某一方面的独特生活
习性或社会习惯。而且能够一直沿袭下去,虽然在沿袭过程中会发生不断的变化与演变。禁忌,“是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观念和做法的总称。”
湘西许多少数民族大都形成了对天、地、人、动物、植物的独特习俗禁忌。湘西少数民族的习俗禁忌很多,包括生活、生产、社交、婚姻、生育等方面的禁忌。
在湘西侗族,禁止人们在野生动物繁殖期狩猎,也禁止在打猎时捕杀野生动物的幼崽。另外,人们采集植物时不会连根拔起,好让它继续生长而不至于灭绝。例如,湘西地区的土家族的一系列禁忌j在稻谷成熟之前不可以吃青蛙,据说有毒。这条y禁忌就达到了保护了青蛙、保护庄稼的作用。在土家族,严禁砍伐古树,土家族人认为古树就是神灵,如果砍伐古树,会失火或者遭到雷击。
总而言之,禁忌被默认为一种人们必须遵循的规则,触犯了禁忌便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客观地说,内在的禁忌会比外在的法律更有影响力。现在,很多禁忌都变成了保护自然的法律,并在当地的生态保护中继续发挥作用。
(三)湘西少数民族远古神话传说中的生态观民间口传文学通常都是依靠口头传播的途径在
时间和空间中,被人们创作,同时也被人们传承,其内容大致有故事、传说、民间神话、歌谣。
湘西地区的侗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它拥有着许多历史悠久、可歌可泣的民间口传文学,其中包括很多古歌和神话。这些民间口传文学向我们展现了侗族原始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感觉,它的本质是以自然为本,万物皆平等。例如,侗族的古歌《人类的起源》说:“起初天地混沌,世界上还没有人,遍地是树兜,树兜生白菌,白菌生蘑菇,蘑菇化成河水,河水里生虾子,虾子生额荣(一种浮游生物),额荣生七节(节肢动物),七节生松恩。”该古歌还说,从前龟婆在河边孵蛋,孵出的儿子叫松恩,孵出女儿叫松桑。松恩和松桑结成双,又生下了十二个孩子,分别是龙、蛇、虎、熊、雷、猫、狐、猪、鸭、鸡,但是只有姜良和姜妹,才会喊甫乃,也即父母亲。由此可得,侗族人民相信人类是由树兜、蘑燕、虾子等生物变化而来的,人与自然一直有着原始的血缘关系,人与其他的生物都有着共同起源的祖先,只因后天条件的智慧与其他的动物区分开来。苗族古歌《楓木歌十二个蛋》中写道:“我们看十二个蛋,长的是龙蛋,圆的是青蛙蛋,花的是老虎蛋,黑的是牛蛋,红的是蜈蛇蛋”;“寅时生雷公,卯时生央那,辰时生龙,巳时生虎豹,子时生一切”。就是说,苗族人通常认为龙、青蛙、老虎、牛和蜈蚣和蛇等动物和天上的神,地上的人,都是在同一个早上由同一个母亲下的蛋里孵出的亲兄弟。湘西少数民族的这些神话故事及歌谣告诉了人们应该和自然和谐相处,不要破坏了自然生态的规律。由此可得,湘西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探索实践中,认识了自然生态的规律,逐渐形成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通过对森林的认知与利用来表现湘西少数民族人有着自己独特森林观。苗族人对森林进行了不同的归类,如安全林、风水林、建材林、人生林、能源林、祭祀林、以及林副产品等多种利用形式。以上对森林的不同利用形式,都是苗族人对自身以及森林的深刻认识中总结出来的,反映出他们在对森林和自然的崇拜式开发和利用,而这种对森林的崇拜式开发和利用就充分表现了湘西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态观。
遗憾的是,建设时期苗寨森林利用的主体和生态效应发生了变化。人们滥用森林资源,虽没有直接体验到其利用方式而带来的生态后果,但已经摈弃了森林文化,湘西少数民族生态观荡然无存。
发展时期湘西苗寨森林利用方式发生了变革,基于建设时期对于苗寨森林利用的措施给人们的思考和教训,人们重新开始注重生态意识,关心文化传承和环境改善。做到了国家、地方、村民三级协调合作:国家以政策指导地方和村民,地方执行国家政策并制定适合当地的相关政策指导村民,村民则在国家、地方政府的双层指导下利用资源。这样,基本上实现了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相互配合。在充分尊重湘西少数民族森林文化的同时,通过在政策上引导和开发,促进湘西旅游业发展,使人们既成为森林开发、利用、受益者,又自觉成为森林保护者。这不仅保护了森林,也传承森林文化和民族文化。
二、蕴含在湘西少数民族生态观中的伦理观
通过考察湘西少数民族生态观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我们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崇尚尊重自然的伦理思想
湘西少数民族生态观与原始宗教中的“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的生态思想相存相依,通常的表现方式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湘西人民认为是大自然创造了一切,人类仅仅是大自然创造的一小部分,人类和自然也是相存相依的,尊重自然的同时也是尊重了人类自己,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确立了人在自然界应该遵循的行为规则以及伦理观念。湘西人民意识到自然地力量是无穷的。他们人与自然有着原始的血缘关系,另外他们对动植物的那些禁忌,都表明少数民族体会到人们对于自然的依赖,也同时体现出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湘西少数民族对于动植物、图腾的保护及处理方法都能体现出敬畏和尊重大自然。
(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境界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陶醉于自身征服自然。
挑战大自然最后面临的是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对自然界的统治,是在于我们比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这就是说,人类不要随意去挑战自然,为了一己私欲去所谓“人定胜天”,这种行为只会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害。相反,人类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合理地运用自然规律,与大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从而保持人类的持续性发展。
湘西各少数民族就是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其中包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体会。通过当地传统的宗教信仰、民间禁忌习俗以及相关的宗法制度严格地监督着人们的行为,确立了保护山林、水源等自然资源的生态道德义务。
(三)遵循向自然适度索取的伦理原则湘西少数民族崇尚可持续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人口数量的适度增长、树木的适度砍伐、动物的适度狩猎等方面。少数民族的生存方式从不向大自然索取太多,而是崇敬大自然。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形成很多有关禁止乱砍乱伐或者禁猎的禁律,以习俗的形式,以神灵的名义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相关措施有效的保证了民族地区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动植物的繁衍,对可持续性发展耶做出重大贡献。
三、湘西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保护多样性自然资源正是由于湘西少数民族普遍的自然崇拜的森林文化传统,到现在为止,森林文化在湘西地区还发挥着改善环境、保护森林的重要作用。很多实地调查表明,神山森林文化使民族地区的很多树木免于被砍伐,灌木免于被烧毁的境地,森林覆盖率明显髙于其他地区。湘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1%,其中张家界森林覆盖率更高达94%。
物种亦然。湘西少数民族对动、植物独特的习俗和禁忌,客观上很大程度地保护了物种的繁衍和多样化。据统计,湘西地区植物10000多种,动物400多种,被誉为亚热带动植物基因库,目前紧缺的药用植物就多达1700多种,药用动物150多种,是我国三大“国药库”之一。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稀有珍贵树种有珙桐、水杉、银杏等50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云豹、黄腹角雉、背水鸡、金钱豹、穿山甲、大鲵、华南虎、等40多种。
(二)民族生态价值观提供了人类认识和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
现代社会,人类崇尚科技,科技一度成为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武器。科技文化使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是征服与改造。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人类掠夺自然,导致自然遭受不可预计的破坏。而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态价值观却强调人对自然界的关系是相互相依的,这为我们提供了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新视角:人不是世界的主宰,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人们只考虑到自己的生存而忽略了保护自然,人们就会肆无忌惮地征服自然界,最终人类的本真状态将丧失殆尽。值得庆幸的是,民族生态价值观时刻提醒并监督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在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三)道德自律意识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调节机制
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如果仅靠科技、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精神层面的力量,我们应该既凭借科学的力量和市场经济规律,也凭借宗教的、伦理的力量,将植树护林演变为一种重要的民俗,一种道德自律意识,融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骨髓中。种树护林一旦成为一种民俗,就会被民众广泛遵守,代代传承,使保护生态成为一种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在湘西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中,万物皆有灵性,或有鬼神主宰,不能随意索取,不随意砍伐,做到取之有度。这种包含着敬畏自然、尊重生命、适度索取的意识,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也提供了可行性条件。
选题依据:森林旅游是伴随20世纪70年代世界环境认识运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是在不采伐、不破坏森林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是越来越受各国游客欢迎和重视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观光旅游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游客转向休闲、自由、经济的森林旅游。开展森林旅游,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有利于提高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在看到森林旅游发展前景较乐观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森林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森林旅游面临着森林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森林旅游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森林旅游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对森林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森林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充分认识到森林旅游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我们也应处理好保护对象与森林旅游的关系,处理好保护区内群众关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保意识,使森林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森林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可行性论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好森林旅游所面临问题的对策,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是林业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程度,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措施,是尽快绿起来、活起来和富起来的重要手段。因此,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
相关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演绎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实地访谈;网上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运用林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森林旅游的概述通过对森林旅游的现状,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森林旅游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森林旅游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三部分:解决好森林旅游面临的问题的对策通过对森林旅游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04年10月20日—2004年11月10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并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2004年11月11日—2004年11月30日实地调研,相关访谈,拟草稿。2004年12月01日—2004年12月20日撰写论文初稿。2004年12月21日—2004年12月30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一周内根据指导教师的点评,完善论文,并做好答辩前准备。2005年06月19日—2004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上五庄省级森林公园位于湟中县西北部,其优越的小气候形成特殊的环境条件,特别是内地夏季酷热难当的时节,那里却气温宜人,是发展避暑、观光、职工疗养、开展野饮森林浴的好地方。
1旅游开发的优势及有利条件
1.1地理位置优越
1.1.1优越的旅游区位条件。湟中县距西宁25㎞,已开通西宁—塔尔寺旅游高速专线。湟中县为古代南“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镇,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文化蕴涵深厚。在青海省旅游总体规划中,上五庄森林公园位于5条黄金旅游线路“宗教朝圣旅游线路”的点上;在西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把湟中县作为西宁市周边三大旅游区之一,列为“湟中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区”,上五庄林区又被列为“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中的重点风景旅游区。
1.1.2依托西部旅游大市场,客源市场前景开阔。近几年来,上五庄森林公园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塔尔寺的知名度,扩大了森林公园的影响,吸引省内外以及国际旅客进入本区旅游。随着青藏高原旅游业的兴起,每年数万人从西宁、县城等各地驾车前往享受大自然快乐,消除工作的疲劳,观光森林的美景。
1.2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1.2.1植物景观丰富多彩,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上五庄林区植物种类繁多,植被垂直分布明显,风景资源丰富。森林覆盖达86%。森林分布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凝彩滴翠,姿态万千,或娇艳妩媚、或婀娜多姿,令人心旷神怡,四季景色各异,适于游人观赏。阳春,万木复苏,争吐翠绿,林中空地上的草坪像地毯一样,镶嵌在万木丛中;盛夏,绿荫浓郁、苍翠欲滴、百花盛开、姹紫嫣红、蝶舞蜂狂、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金秋,红叶似火,色彩斑斓,秋高气爽金色旖旎。另外,林区内还蕴藏着丰富的名贵中药材,如冬虫夏草、狼毒、赤芍、菌陈、黄芪等。野生动物主要有岩羊、麝、梅花鹿、狼、旱獭、豺、狐狸、鸟类等12目78科200多种。密林中,时见蓝马鸡、雪鸡的踪迹;不时闪过鹿群和香獐的影子。
1.2.2地文景观独特奇异。林区内主要的娘娘山绵延百里,海拔2 534~4 360m,山势雄伟、山景丰富,整个山体多悬崖绝壁和奇峰怪石,形态各异,有的似仙人下凡,有的似群狼啸天,还有的似龟、似驼、似出浴的,惟妙惟肖。山间云雾缭绕,原始林海莽莽苍苍,青翠的千年云杉,亭亭玉立的山杨,婀娜多姿的桦树布满山坡;涧谷泉水汩汩,碧水清波,飞珠溅玉;山下水草丰美,山花烂漫,绿草如茵;草地溪流纵横,婉蜒迂回。主要景区水峡内,峡谷两岸奇山异峰,突兀险峻,呈现出险峻幽深的峡谷景观特征。随着峡谷的宽窄变化,河流呈现出滩谷相连,狭阔相间。峡谷深处,群山重峦叠嶂,森林遮天蔽日,水流缓急相间。悬崖峭壁之下有一天然石洞,洞内滴水形成冰柱,长年不化,洞外鲜花盛开,春意融融,咫尺天地,包揽春、夏、秋、冬景色。
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旅游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上五庄森林公园于1996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公园成立以来,政府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也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资金短缺,许多旅游景点尚缺乏高品位、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尤其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2.2景观结构单一
由于上五庄森林公园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缓慢,未形成有规模、有组织的接待体系,森林资源虽然丰富,但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园内游人基本上处于自发游玩的分散状态,难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
3发展构想
3.1森林公园的定位
根据上五庄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特征及地理区位条件,公园属于高原生态型森林公园,是以特色森林景观为主体,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炉,集保护利用于一身的综合型生态旅游基地。主要功能是开发森林观光游憩、森林休闲度假和弘扬地方民族文化等,让人们更多地接触自然、体味自然、融入自然。
3.2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提高开发层次
上五庄省级森林公园位于湟中县西北部,其优越的小气候形成特殊的环境条件,特别是内地夏季酷热难当的时节,那里却气温宜人,是发展避暑、观光、职工疗养、开展野饮森林浴的好地方。
1旅游开发的优势及有利条件
1.1地理位置优越
1.1.1优越的旅游区位条件。湟中县距西宁25㎞,已开通西宁—塔尔寺旅游高速专线。湟中县为古代南“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镇,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文化蕴涵深厚。在青海省旅游总体规划中,上五庄森林公园位于5条黄金旅游线路“宗教朝圣旅游线路”的点上;在西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把湟中县作为西宁市周边三大旅游区之一,列为“湟中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区”,上五庄林区又被列为“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中的重点风景旅游区。
1.1.2依托西部旅游大市场,客源市场前景开阔。近几年来,上五庄森林公园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塔尔寺的知名度,扩大了森林公园的影响,吸引省内外以及国际旅客进入本区旅游。随着青藏高原旅游业的兴起,每年数万人从西宁、县城等各地驾车前往享受大自然快乐,消除工作的疲劳,观光森林的美景。
1.2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1.2.1植物景观丰富多彩,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上五庄林区植物种类繁多,植被垂直分布明显,风景资源丰富。森林覆盖达86%。森林分布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凝彩滴翠,姿态万千,或娇艳妩媚、或婀娜多姿,令人心旷神怡,四季景色各异,适于游人观赏。阳春,万木复苏,争吐翠绿,林中空地上的草坪像地毯一样,镶嵌在万木丛中;盛夏,绿荫浓郁、苍翠欲滴、百花盛开、姹紫嫣红、蝶舞蜂狂、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金秋,红叶似火,色彩斑斓,秋高气爽金色旖旎。另外,林区内还蕴藏着丰富的名贵中药材,如冬虫夏草、狼毒、赤芍、菌陈、黄芪等。野生动物主要有岩羊、麝、梅花鹿、狼、旱獭、豺、狐狸、鸟类等12目78科200多种。密林中,时见蓝马鸡、雪鸡的踪迹;不时闪过鹿群和香獐的影子。
1.2.2地文景观独特奇异。林区内主要的娘娘山绵延百里,海拔2 534~4 360m,山势雄伟、山景丰富,整个山体多悬崖绝壁和奇峰怪石,形态各异,有的似仙人下凡,有的似群狼啸天,还有的似龟、似驼、似出浴的,惟妙惟肖。山间云雾缭绕,原始林海莽莽苍苍,青翠的千年云杉,亭亭玉立的山杨,婀娜多姿的桦树布满山坡;涧谷泉水汩汩,碧水清波,飞珠溅玉;山下水草丰美,山花烂漫,绿草如茵;草地溪流纵横,婉蜒迂回。主要景区水峡内,峡谷两岸奇山异峰,突兀险峻,呈现出险峻幽深的峡谷景观特征。随着峡谷的宽窄变化,河流呈现出滩谷相连,狭阔相间。峡谷深处,群山重峦叠嶂,森林遮天蔽日,水流缓急相间。悬崖峭壁之下有一天然石洞,洞内滴水形成冰柱,长年不化,洞外鲜花盛开,春意融融,咫尺天地,包揽春、夏、秋、冬景色。
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旅游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上五庄森林公园于1996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公园成立以来,政府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也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资金短缺,许多旅游景点尚缺乏高品位、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尤其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2.2景观结构单一
由于上五庄森林公园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缓慢,未形成有规模、有组织的接待体系,森林资源虽然丰富,但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园内游人基本上处于自发游玩的分散状态,难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
3发展构想
3.1森林公园的定位
根据上五庄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特征及地理区位条件,公园属于高原生态型森林公园,是以特色森林景观为主体,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炉,集保护利用于一身的综合型生态旅游基地。主要功能是开发森林观光游憩、森林休闲度假和弘扬地方民族文化等,让人们更多地接触自然、体味自然、融入自然。
3.2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提高开发层次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吴章文.森林旅游区环境资源评价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孟宪宇.森林资源与环境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卢云亭,王建军等.生态旅游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
[4]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经典案例[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5]文军.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及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
[6]DavidA.Fennell.生态旅游[M].张凌云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1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周笑源.生态旅游内涵再论,旅游学刊
[2]杨志平,潘文焰,赖玺婷.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法制与经济,
[3]步雪琳.禁建重污染项目治理酸雨污染开展生态监测张家界环境治理为旅游添后劲.中国环境报
[4]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旅游学刊
[5]张晓,郑玉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
[7]王怀宇.生态旅游价值观的兴起与教育的使命---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河池词条
[2]关于河池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措施,,更新时间:2012-9-16作者不详
[3]广西年鉴编委会,广西年鉴2004[M].南宁:广西年鉴社,2005。
[4]河池市生态旅游魅力,百度文库,更新于2011-11-29
[5]河池市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河池论坛牛头马面于2011-9-8更新
[6]郝新娣,刘淑芹。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浅析--以定州黄家营葡萄酒庄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6):58-62
[7]郭彩玲。陕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135-140
[8]陈学清。基于绿色营销观的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2007,(6):97-99
[9]李锦宏,周蓓蓓。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以共生理论为视角[J].当代经济,2009,(11):54-55
[10]张金安,张吉立。大庆市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前景探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5):42-45
一、对“森林旅游”的认识
森林旅游是依托森林旅游资源而发生的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形态之一。现代意义的森林旅游起源于美国,其标志是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的建立。随着收入的增长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人们越来越渴望健康、回归大自然,森林特有的景观、良好的环境、各种保健功能和休闲氛围满足了人们的愿望,促成了森林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森林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82年我国第一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成立。
学术界一般认为,“森林旅游”是指依托森林资源,在人工或天然的森林环境中进行观光、度假和娱乐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活动。“森林旅游”包含了三个关键字眼:“回归”、“生态”、“休闲”。“回归”即回归自然,追求纯真;“生态”即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休闲”强调的是一种慢节奏和身心愉悦的体验。
二、对“森林旅游资源功能”的认识
1.游览观光功能
森林旅游资源往往面积较大,自然条件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群落类型繁多,为人们观光游览提供了适合场所。森林游览观赏对象可以是千姿百态的自然生物景观,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和出土文物,再加上瀑布、温泉、林草、花卉、珍禽、异兽,辅以草原、江河、湖泊等,充满了神奇的吸引力。
2.休闲度假功能
休闲度假是人们利用假日外出,让身心放松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厌倦了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开始爱上以休闲、放松为主题的度假式旅游。森林远离城市喧嚣,人口密度低,无工业生产设施,环境污染少,水源涵养健康优质,空气负氧离子较高,是人们放松心情、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3.养生保健功能
现代社会人们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多数森林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空气清新,水质健康,是人们静心疗养的好去处。有些森林内还拥有优良的温泉、药浴池和药膳等,是康体养生的福地。
4.兴趣娱乐功能
现代旅游越来越注重旅游活动的参与性,森林面积较大,是理想的户外活动基地。在森林中可以开展多种娱乐活动,如建立野营基地、狩猎场、烧烤地、体能拓展场所,或选择较平坦的草地建设高尔夫球场等,以增加游客的体验。
5.科普教育功能
森林是一个很大很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在“环保”、“生态”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它显然是人类学习环境、了解环境的一个天然大课堂。无论是自然景观的形成,还是生物的多样性的发展历程,都极具教育意义的,是青少年开展科教旅游、愉悦身心的场所。
三、十万大山森林旅游资源功能分析
十万大山森林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山地景观资源(三迭纪和侏罗纪时期的地貌、以狮头山和南山睡佛为代表的奇特象形山石)、水域景观资源(源头水瀑布、天女浴池)、生物景观资源(海南虎斑鳽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天象气候景观资源(温暖湿润的气候、此起彼伏的云海、瞬息万变的雾霭)、历史民俗景观资源(天女浴池等神话传说、电影电视剧拍摄地影视文化、粤桂古商道、瑶民瑶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十万大山森林旅游资源功能图,如图:
由图可知,十万大山森林旅游资源所具备的的功能完全覆盖一般森林旅游资源功能,这是由十万大山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基础所决定的,也是十万大山森林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优势所在。通过图示可以发现,十万大山森林旅游资源最主要的功能是游览观光功能,其次是休闲度假和科普教育功能,这给旅游产品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四、基于“旅游资源功能”角度的十万大山森林旅游产品设计
根据上文中对十万大山森林旅游资源功能的分析,十万大山森林旅游产品设计如下:
1.观光游览型产品---基于游览观光功能
产品支持: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观光游览产品是以满足旅游者对森林景观的美学欣赏愿望为目的而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十万大山地区拥有优美的森林生态,如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皇袍山等;有六色通天岩、歧山岩等地质景观;有明江、凤亭河水库、神马水瀑布等水文景观;有十万大山云雾、凤凰山云雾等气候景观;丰富的生物景观蔗海、金花茶、千年古榕等;还有丰富的遗址遗迹、民族文化等人文景观。无论是身临其境,还是登高揽胜,都是绝美的风景。
2.滞留服务型产品---基于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功能
产品支持:小木屋旅馆;帐篷旅管;农家客舍;宾馆、旅店
滞留服务类休闲产品不是简单地满足游客过夜的需要,而是让游客在生态文化的理念下感受食宿这一日常行为在森林旅游区内进行的不同体验。对于十万大山来说,过夜游客应该占绝大部分,而实际上,游客以“一日游”观光为主。其主要原因是森林公园接待设施不足,游客大多前往上思县城住宿。因此,在公园内建造小木屋旅馆、帐篷旅馆、农家客舍等,不仅充满趣味,也是解决游客山内住宿、深度游的关键。
3.康体健身型产品---基于养生保健、兴趣娱乐功能
产品支持:登山;骑马;垂钓;攀岩;狩猎;高尔夫
十万大山有“森林海洋、天然氧吧”之称,是康体健身活动难得的好去处。上思县旅游局可以在每年的旅游文化节开展系列活动,如用适当的口号号召本地人及外地游客参加登山、垂钓活动,号召专业人士参加骑马、攀岩、狩猎等活动,加强当地人及游客的参与性,让大家深刻体会“森林旅游——健康康体”的内涵;也可以招商引资建设高尔夫等高级健身康体场所,吸引广东高消费人群及南宁等周边城市高消费人群。
4.保健疗养型产品---基于养生保健功能
产品支持:森林浴;森林医院;疗养院;林间漫步;温泉
城市中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特别是处于紧张工作环境中的中、青年人。上思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面对着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周边城市人群。作为天然氧吧,来到这里的旅游者可以尽情享用森林里的新鲜空气,感受最原生态的生活。这种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病人疗养,上思县旅游局可以招商引资建森林医院或疗养院,还可以规划温泉疗养、水疗spa等活动基地。
5.野趣游乐型产品---基于兴趣娱乐功能
产品支持:烧烤;篝火晚会;吊床;野炊;露营
野趣游乐型产品突出的是一个“野”字,要体现出产品的原始性、荒野性。人们通过消费该产品,可感受到原始丛林生活,体验到与自然亲密接触所带来的乐趣,还可以增进亲友、同伴彼此间的情谊,满足人们的猎奇体验需求。十万大山森林公园内分布着完整的原始状态的亚热带雨林,无山不绿、无峰不秀、无石不奇、无水不飞泉,可谓野趣十足。在公园内进行露营、野炊、篝火晚会、烧烤等活动,可增加园内体验的野趣。这些产品不仅受年轻人欢迎,也受家庭、公司等团体游客的欢迎。
6.参与体验型产品---基于兴趣娱乐、科普教育功能
产品支持:采摘品尝水果野菜;识别草药;种植纪念树(林);
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要让旅游者在森林环境中亲身参与各种活动,追求通过动手实践而获得果实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是城市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无法感受到的原野风味。十万大山森林地区属于热带,瓜果野菜非常丰富,珍贵草药奇多。鼓励游客采摘品尝水果野菜、识别草药,也可让游客购买自己采摘的产品,加强整个体验过程。此外,鼓励游客种植纪念树,一方面可以让游客通过亲力亲为为生态建设做贡献,也可以纪念树成长的形式加强景区和游客的情感联络,吸引游客下次再来。
7.科普考察型产品---基于科普教育功能
产品支持:动植物展览;采集标本;地质地貌;森林知识讲座
科普考察型产品的设置主要是希望通过森林休闲的经历,让人们获取更多有关知识,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和儿童。随着城市的扩张,人们接近自然、了解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通过这些活动也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十万大山林区内山岚叠嶂,森林苍郁,珍惜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是天然的动植物展览区。在开展科教游的过程中,游客可以采集标本、了解十万大山的地质地貌,景区还可以根据游客规模适当开展森林知识讲座。
8.商务会议型产品---基于休闲度假功能
产品支持:森林会所;展览;政府、企业、学术会议承办
此类型产品主要为商务人士准备,一改传统的钢筋水泥高档豪华却严肃紧张的工作气氛。让原生态的工作环境唤起人们的工作激情,提高工作效率,体会工作乐趣。十万大山地理位置优越,离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及珠三角地区较近,有一定的商务会议旅游消费人群。在会所的建设上,不用高档豪华,力求简约、亲近自然而又不失便捷即可。
9.民俗文化体验型产品---基于观光、教育功能
产品支持:民族住宅服饰观赏体验;民族音乐;民族饮食;摄影;民俗活动;民族节庆活动体验;民族纪念品
十万大山上居住着很多瑶寨居民,民族特色较浓郁。在开展森林旅游的过程中,浓浓的民族风情无疑会为森林旅游产品增光加分。鉴于大多数瑶寨汉化严重的事实,我们将重点放在开发瑶族饮食、瑶族服饰以及工艺品上,丰富十万大山旅游纪念商品。此外,重视瑶族的山歌、民俗体验活动及节庆,也是加深游客体现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徐学书.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M].2007年3月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田金萍.河南森林旅游发展对策探讨[J].地理研究与开发,2009年2月,(1):78-85.
[3]李进,侯碧清,邱建丽.广州森林旅游发展战略思考[J].世界林业研究,2009
一、云南紫溪山森林资源调查
(一)森林景观资源调查分析
紫溪山森林公园境内自然风光清幽秀丽,峰峦俊秀,秀水隽美,色彩斑斓,四季景致各具特色,生态环境良好,负氧离子含量高,乡野气息浓郁,满地生花,彝族风情较为浓郁,人文景观与风景生态景观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互为辉映。归结起来,公园景观总的特征就是“山犷、林翠、水秀、石奇”。
1.峰峦峻秀,秀水隽美
公园境内群峰叠嶂,参差错落,群峰披绿,峰峦间山溪密布,溪石嶙峋,移步换景,各具神采。白云朵朵,蓝天绿林,令人赏心悦。山溪叮咚,妙趣横生。境内众多小溪蜿蜒,萦回山谷,淙淙涓涓,晶莹剔透,如琵琶慢拨,似古筝轻弹,至情至性。溪畔凝兰积翠,清香阵阵,山涧飞瀑千姿百态,优美动人。飞瀑有的从崖顶倾泻而下,飘飘忽忽;有的从石壁上凌然直下,飘曳腾挪;有的顺着岩壁,直捣湛蓝的水潭;有的从半空中悠悠忽忽下坠,如缕似丝,阳光下似彩虹,轻盈娇美,深碧柔媚,婀娜多姿,真可谓是“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2.山林野趣浓郁,沟谷清幽静谧
公园境内古树参天,植被繁茂浓密,森林公园内,形成了不同的森林群落景观。加上公园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沟谷纵横,铸造了一个山野情趣、清幽静谧的清凉森林海洋世界。
3.生物资源珍贵多样,季相斑斓多彩
森林公园植物起源区系古老,生物多样性大,珍稀动植物丰富,构成公园生物资源宝库和旅游资源基调,形成稳定协调的生态系统。同时,公园境内森林季相景观绚丽斑斓,每当春回大地,风和日丽,山花烂漫,令人感受到回归自然的惬意;炎炎盛夏,浓荫蔽日,涧水潺潺,一片清凉世界;秋冬时节,天高云淡,红叶簇簇,秋实压枝,展示了大自然的宽情富丽和多彩纷繁,不禁让人吟咏起“秋林红叶山山醉”的诗句,留恋忘返。
4.民俗风情奇异,内涵深厚
森林公园内的彝族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俗风情,节日较多,火把节、马缨花节、秋杆节、观音会等,特别是火把节已是国际知名节日,彝族饮食、建筑、服饰等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旅游资源调查
紫溪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和水体景观比较突出,在风景优美的楚雄区域上具有显著的特色和一定垄断性,公园是开展森林探秘、避暑度假、休闲娱乐的生态旅游胜地,必将在楚雄旅游业中发挥其优势魅力,成为云南、楚雄大旅游圈中的又一精品旅游地,更好地提升云南旅游圈的旅游资源品位和旅游内涵。公园景观整体组合好,保持完整,具有很高的生态旅游价值、观赏价值、科普教育价值、旅游文化价值和旅游经济价值。
1.生态旅游价值
公园内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高。通过开发生态旅游,有利于该区的生态景观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对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水源的涵养等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具有很高的森林生态价值。同时该区环境优美,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具有良好的山岳型疗养气候,是理想的休闲度假之地。
2.美学观赏价值
公园的地文景观独特壮观,峰峦叠嶂,溪谷清幽迷人,生物景观异彩纷呈,天象气象景观空朦飘逸,人文景观古老神秘。山、林、溪、瀑、天象以及人文景观无不呈现出其特有的风采,展现出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
3.科普教育价值
公园内生态系统独特典型,生物资源丰富,且原始性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不可多得的基因库,珍稀度和观赏性品位高。
4.旅游文化价值
区内的彝族特色较为明显,地方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民族风情较为浓郁,具有丰富性、民族性等文化特点,具有较高的旅游文化价值。
5.旅游经济价值
旅游业是关联性极强的综合性产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如交通、餐饮、商贸等。开发公园有利于促进林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林场摆脱依靠林业生产的生存手段。另外,公园旅游与周围旅游业形成资源互补,产生集聚效应,可以连片规模开发。因此,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二、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所谓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交通便捷,区位优势
公园所依托的楚雄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为重要支柱产业,为楚雄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后劲。公园依托楚雄市,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和旅游经济组合优势。
2.客源充足,前景广阔
公园的森林资源特色,具有很大的独特性。楚雄位于云南与四川的临界可以吸收云南游人的同时大量吸引四川、重庆及广西的游人,同时辐射东南亚国家。公园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随着不断完善公园的景点建设和接待服务设施,逐步优化升级旅游产品,提高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其将拥有越来越大的客源市场份额。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内部制约因素:楚雄市森林公园的景观特色相比其他公园不够突出,高品位景点不多,打造起来,难度大。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项目单一。公园内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制约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旅游区的住宿、医疗、购物、游乐等设施建设简陋,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给旅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外部制约因素:公园周边优秀景点比较多,处于昆明与丽江之间只能作为短暂的游憩点,竞争力强,发展起来压力大,要想长时间留住客人难度高。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地方重视,政策的优惠
云南省及楚雄市对发展旅游业高度重视,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要求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和支持旅游业发展,真正形成部门联动,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的政策和楚雄市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为紫溪山森林公园开发建设提供了优良的政策大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2.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森林生态旅游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是一种绿色消费。森林生态旅游除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光、度假的空间外,其实也是一个环保教育的“大课堂”。旅游者通过观赏森林生态系统奇特的物种形态、群落结构,呼吸清新空气、饮用洁净的泉水,从而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程与循环,认识森林保护物种,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和改良区域环境等多种功能。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休闲娱乐的时间增多,回归自然的欲望逐渐增强,森林生态旅游将会越来越受欢迎。
(四)威胁分析(Threats)
紫溪山森林公园周边已经有很多开展相当成熟的景区,特别是楚雄市仅是下昆线上的一个小站,昆明与丽江有着得天独厚的突出旅游市场;相比之下,无论是景观特色还是知名度上,公园都较之逊色,公园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受这些景区的影响。
三、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目前我国的森林公园担负着自然和文化保护以及为公众提供游憩机会的双重功能。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是实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综合对紫溪山森林公园生态资源和社会两方面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森林风景资源与旅游资源调查得出紫溪山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丰富,开发价值非常高,亟待开发。
紫溪山森林公园的旅游定位。根据公园的市场定位、资源特色、产品定位和发展趋势,定位为“回归自然,体验原始,走进民族,感受淳朴”的旅游形象。
紫溪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建议。提出了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进行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训,要让社区参与旅游当中,并分享其中的利益,最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及时掌握生态旅游的进展和影响,以便调整,真正推行生态旅游。
(二)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论文摘要:林业不仅是我国一项基础产业,更是一项事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其担负了优促进经济发展和化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简述了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并对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67-01
一、哈尔滨夏季旅游产品开发的综合性资源优势
首先,夏日凉爽、舒适的气候使得哈尔滨发展夏季避暑旅游有了先天性优势。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舒适型气候已经变成夏季旅游产品开发的一种特殊战略性稀缺资源。其次,自然资源条件优越的哈尔滨,拥有多类山地、草原、森林、水体、湿地等避暑消夏旅游资源,松花江在城市内曲折蜿蜒,水网密集,森林覆盖率超过44.6%,空气状况良好占总天数的95%以上;自然资源禀赋独特,水文和都市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人善水和”的生态旅游背景下,水与城、自然和人文异彩纷呈,是哈尔滨夏季避暑旅游发展的魅力所在和特色之处,为哈尔滨在夏季旅游市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极大的优势。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风貌独特,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旅游服务体系较为完善,中高端消费相对集中,被誉为“东方小巴黎”。
二、哈尔滨夏季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2008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共同建设“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实施冬季冰雪、夏季避暑“双轮驱动、两季繁荣”的发展战略。“夏都”哈尔滨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直接带动旅游业的整体提升与发展,使得哈尔滨的夏季避暑旅游取得了傲人的成绩。2012年,哈尔滨市联合旅游产业相关各点,通过整合旅游、文化、经贸、体育和消夏等节庆类活动,首创“迷人哈夏”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包括湿地节、啤酒节、哈洽会、五花山赏秋节、哈夏音乐会等百余项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娱乐游览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哈尔滨的夏季旅游产品种类。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连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松江湿地避暑旅游资源独特性缺乏深入认识和挖掘,利用程度还比较浅显,品牌竞争力有待提升。
三、哈尔滨市夏季旅游产品开发的几点建议
1.夏季的松花江本身就是避暑疗养天堂,哈尔滨段更是拥有众多滩涂、千岛湖等湿地,为避暑消夏的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的休闲娱乐空间。应推进夏季避暑旅游与湿地水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推出多样化、突出特色的湿地避暑旅游产品。
2.哈尔滨森林资源优势明显,森林避暑旅游产品的开发必不可少。如在暑期开发针对学生和教师的森林科普旅游,包括科学考察、探险猎奇、专业实习和夏令营等产品形式。
3.哈尔滨周边有独特的乡村景观和浓郁的东北风土人情以及多个少数民族区,可以将这三者有机结合到一起来组合旅游产品,推进一批特色少数民族风情乡村游、农家乐等。
4.依托江河、湖泊、水库等湿地,开发一批亲水旅游产品。松花江两岸景致秀美与雅致并存,可充分利用水陆便利的交通条件,通过自驾、游船、骑行等多种游览方式感受哈尔滨夏季的独特魅力。
5.充分利用周边山水组合资源,重点建设少数几个避暑山庄,另辟蹊径,打造山地高端避暑制高点,并开发相关旅游产品。
6.依托特色城区街道,建设若干都市避暑文化区,推进哈尔滨市文化风情与夏季避暑旅游的有机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哈尔滨夏季避暑旅游产品的宽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