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26 15:46:0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篇(1)

2.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崇高的理想必须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要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要让学生懂得,要把自己追求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如可以教育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教育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在企业发展的同

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二、要努力拓宽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

要改变过去那种学生道德教育只靠思想政治课的片面认识,注重挖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德育因素,拓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可以在学校开展、勤俭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反对奢侈浪费,禁止学生抽烟、喝酒、女学生禁止涂口红、佩戴金银首饰、穿袒胸露背的奇装异服等。

1.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单靠职业道德课是不够的,要让所有教学分担教育任务,在各科教学中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育人效果。比如,会计专业教师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反复强调会计岗位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会计人员直接同金钱打交道,处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特殊位置上,不仅要掌握各种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更需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和专业精神,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专业特点,开展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在带领班学生春游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爱护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用眼睛去欣赏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感情去体会美,让情操得到美的熏陶。祖国山水是美,可是近年间由于种种原因环境污染严重,有的山不再青翠,水不再碧绿,花不再芬芳,草不再茂盛,天空不再蔚蓝,……借此教育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爱惜祖国山水,做环保的卫士。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努力创造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在美丽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以及科学家肖像使学生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比如,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了“做文明学生,树文明形象”活动,要求着重抓文明礼貌用语及仪容仪表,在全校范围内张贴文明用语口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积极引导宣传。班主任会同学生科对仪容仪表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此项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效果很明显,它有利于严肃校风,整顿校纪,规范校貌,使“树文明形象,做文明学生”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自觉要求。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1.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把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职业学校的显著特点,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实践为落脚点。只有通过实践,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职业道德标准的意义,并予以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他们更好、更多地观察了解社会各个方面,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转化为行为。比如,我校教务处组织学生参观汽修厂,了解该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事迹,我们还请已任经理厂长、修理技师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用其亲身的经历论证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进步和成才的重要条件的道理。这些生动、直观的报告加深了学生对钻研务、提高技能的必要性的认识。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学会了思考和探索,提高了对职业道德的深层次认识。

2.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目标和各专业特点及学生思想素质,与实习单位或联办单位签订协议,团结合作,共同研究和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办法和措施。在实习中,加强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道德实践的紧密联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受到良好的职业道教育和熏陶。我校在制订学生实习前的教育计划、实习中的指导计划和实习后的总结时,都要把职业道德的教育列入计划之中。实习前,学校举办了关于“职业道德”的专题讲座,分别邀请参加过实习的老师、企业领导、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对参加实习的学生介绍业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实习中,班主任深入到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尤其是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情况,给每一个学生写出实习中期评价。实习后,每一个参加实习的同学都上交“职业道德”的作业。从学生的实习报告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开始把职业道德的理论内化为自身行动要求。

篇(2)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1.结合教材的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依靠逐步的累计最后实现总的价值。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对自己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个人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明白只有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才能更好的与生活和社会进行交流。八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懂法、守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应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是学生在法律意识层面的主要职责。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在承担自我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对于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个人连接到社会,最后归于国家责任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遵循这样的线索,利用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这节课时,把握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通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自立的行为和不自立的行为进行区分和比较,对于现代初中生的依赖心理进行分析和改正。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里能够干什么,会不会洗衣服,会不会帮爸爸干活,会不会在犯错后主动承担错误,这些都是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到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减少家长对于孩子生活上的帮助和溺爱,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实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篇(3)

1.中学生心理特征的影响

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其心理发展状况还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平,因此,中学生还不能抵制外来因素的干扰。他们的意识多数还处于易变、易受干扰的状态,对外界事件的体会和看法容易受到来自他人强烈暗示的影响。近期,助人为乐反被讹诈的新闻事件时有发生。面对求助,帮还是不帮,成了社会讨论的话题。作为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中学生们来说,他们还没有能力去辨别事情的真伪,周围人的言论很容易影响他们。若周遭的大部分人都反对帮助他人的这种行为,那么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中学生就会拒绝去帮助他人。学者李丹研究发现,性格开朗外向的儿童的利他行为较强,而焦虑、神经过敏性的儿童的利他行为较弱。可见,孩子的心理特征确实能够影响其利他行为实施的多少,而这种影响力体现最为明显的是在中学时期。

2.家庭教育的弱化

父母的价值取向是父母的教育实践、与儿童言语沟通的内容以及作为儿童榜样的父母行为的基础,它影响着儿童生活的诸方面。首先,一个温馨甜蜜的家庭,对子女身心健康发育相当重要。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会学会如何去爱人,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容易形成最初的利他倾向。一个生活在充满斥责和暴力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冷漠,毫无怜悯之心,也不会产生帮助他人的想法。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激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升高了。很多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而不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父母这种“重智力、轻德育”的教育方式势必导致孩子利他行为的弱化。最后,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父母对帮助他人的态度冷漠,也会影响到孩子。有些父母在和孩子一同看新闻时,常会对有争议的新闻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若此时父母不能给出积极和正面的引导,很容易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孩子利他行为的弱化。

3.注入式的道德教育

目前,注入式的道德教育普遍存在于中小学校。注入式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德目主义”。所谓“德目主义”指的是道德教育仿佛是一个“美德袋”,是把经过选择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勤劳和俭朴等等,开列目录,逐步加以讲解和训练的一种思想。这种注入式的道德教育,只是灌输,远离学生实际生活,效果不佳。时下,很多学校试图单靠政治课和班会来完成德育工作,如此空洞的说教达不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而且学校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时,德育部分也是通过一些具体标准予以量化考核的,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的目的。

4.网络媒体的影响

网络媒体对利他主义的引导和宣传,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也给中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方面,中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网络媒体对一些事件不切实际的报道和不良舆论宣传的影响,误导了中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倾向于关注娱乐新闻等,不重视对助人为乐之类事件的报道,这种导向的偏离使得中学生们远离了利他行为。

二、中学生利他行为的道德教育

1.培养中学生积极的心理情感

要培养中学生的积极的心理情感,需要运用移情方法。移情是一个人在观察到另一个人处于一种情绪状态时,产生与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也就是一个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移情是利他行为产生的基础。正值身心飞速发展期的中学生,情感丰富,热情奔放,极富同情心。在这个时期,应该增强中学生对移情的感受。移情对利他主义行为的影响是通过“移情—同情—利他主义行为”这一模型来实现的。通过移情训练,使学生获得同情心,而富有同情心的人更有利他主义行为的倾向。因此,家长或者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移情训练来强化中学生的利他主义行为。以下是两种比较常用的移情训练法。(1)情景表演法教师在课堂上给中学生们播放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利他行为的视频短片,然后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类似利他行为的编排,然后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换位表演,学生们能够体会到对需要帮助的人的同情,以及帮助他人获得的满足感和喜悦感。(2)讨论法教师在课堂上给中学生们讲述一个真实事件,例如“小悦悦事件”,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让每位学生表达个人见解,在平等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最后教师做出总结,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良好的社会行为去关心他人,强化学生的利他行为。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其对孩子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利他行为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孩子能够学会如何去爱家人,学会如何去体谅亲人,从而演变成去爱他人、去体谅他人。第二,家长要将道德教育放在与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让孩子成为高智商、低情商的高分低能儿。第三,家长不能溺爱孩子,应该为孩子做榜样,身教胜于言传,要鼓励孩子的利他行为,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正确引导孩子的利他行为。

3.加强中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

学校要加强中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学者芦咏莉等人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与青少年的利他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在集体生活中,同学之间需要沟通和交往,利他行为就产生于这种集体环境中。因此,学校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让中学生养成热爱集体、注重集体利益、乐于助人的品德和习惯,从而培养中学生的利他行为意识。要发挥学校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利他行为的道德教育。

篇(4)

在课程实践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师,必然能够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课程参与中的自由是指学生自主而非强制地学习的一种状态,它可以分为内在自由与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指在课程运行中教师允许相互交谈,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想做的事,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内在自由指学生智力上、情感上和道德上的自由。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课程实践就必须既有人身自由,又有内在自由。自由意味着权力与责任,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课程主体,他们应该有自主性参与课程的权力。学生的责任感往往是在他们自主性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同时,学生在课程运行中要主动参与就必须有一定的自,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没有自,就不会产生主动参与;没有责任,主动参与就失去了效果。自由不等于自流,不是没有任务,没有目的,不受教师的指导等。学生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主动参与与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活动是它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活动就谈不上主动参与,它昭示着人在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为性。活动不会自动地产生在主体面前,正是人的主动参与才使活动成为活动,成为展示人、发展人的重要途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卷入性,它表征着学生个体对课程实践的一种态度与方式。主动参与是对活动的创造、运演,它决定着活动的方向、性质以及结果,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建构性。参与是前提,决定着活动的始发:参与是过程,决定着活动的质量。现代课程所提倡的就是主动参与基础上的活动,活动基础上的发展。师生关系民主是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保证,要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主动参与,师生关系必须是民主性的,否则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

1 营造氛围,激起主动参与的兴趣

坚持教学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新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主体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如在“迎接中考”的复习教学中,抓住知识间的联系,充分尊重、相信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首先提出合作学习方法,即看到一个“短文阅读”可以就有关知识联系起来,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逐个讲解,先组内互问互答,再让每一个小组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提出一个问题给下一组同学回答。这样小组成员就能积极合作,圆满完成了复习的任务,激起了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

2 优化组合,增强主动参与的信心

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既要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建组原则,还应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通常4~6人为妥,组长宜实行轮换制,各组间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建组后,要求小组成员相互友好,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并适时组织一些小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参与合作的自信心。

3 精心设计,激发主动参与的动机

动机是内驱力,主体参与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投入探索活动。在合作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实践活动题,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

4 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

篇(5)

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一、什么是语感呢

“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学生语感的培养需要进行长期有效的训练。其过程就是操作和重复,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能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达到对语言文字的默契和领悟。这个语感的定义揭示了语感的性质,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可以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二、让学生深情朗读,触发他们的语感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以读为本,让书声朗朗进入课堂。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出语感不是空洞地让学生这儿读出感情,那儿要读出语气,而是通过教师精心的点拨,学生感悟、理解之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根据语感培养的途径,我们共同来探讨语感培养的方法:

(1)激活生活体验。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2)在积累中培养语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有了速读作基础,能促进广泛浏览。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3)在训练中培养语感。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听、读、抄、背、讲、写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

四、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表述的准确性,语言人类用于传情达意、交流思想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教师运用的语言进行表述时,应该是准确、恰当、清楚的,能很好的表述自己所要表述的意思的教学语言。“准确性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性的体现。如果语言不准确,表意自然模糊不清、言不达意,造成交际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不但传达的思想情感准确,而且给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带来一定明晰性,同时感受知识的美,语言美,有效提高语感能力了。

篇(6)

一、认识什么是语感

什么是语感?语感这个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归纳起来不难发现: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一个人语感能力的强弱,往往反映了他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听说读写能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能充分地领略遣词造句的精微,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能提高语文能力。

夏D尊最早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他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涣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味。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由此可以看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锐感受力,是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去的结果。

二、在实践中如何落实“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

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2.引导想象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3.释义悟情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

一些词语比较生辟,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来释义。

其次,语文课文教学中有一些词语拟人化程度很强,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当、准确、具体,但学生体会起来也会有难度,可用删换比较或填空的形式进行理解。

4.巧加提示

适时适当的提示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记事、写人的文章时对话内容较多,对于人物语言及其内心世界的把握是个难点。

5.句式练习

句式练习具有培养语感和进行语言训练的双重功效。如在教学《春的消息》一文时,重点是感受春天来临时的特征及美丽景色。文中主要是通过简短的诗句加以色彩描写突出春的特点。如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道:“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通过反复的朗读,增强了学生对句式的感悟,也增强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多彩的画面,从而感悟到春天的美多在色彩,同时完成了句式的积累。

朱作仁先生曾说:“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能力,必将对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起到促进作用。当然,语感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创设条件,讲究方法,加强训练,就一定能迅速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夏丐尊 刘董宁 《文章作法》.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2]朱作仁 祝新华 编著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争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

[3]叶圣陶 《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篇(7)

二、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不仅仅要明白自己在活着,而且要懂得自己活着的意义。如果我们只是以自己为中心,不知道个人行为要受社会的约束,那么生命的相互尊重就无从谈起。理解生命的意义,要注重生命的过程。人生过程中有很多坎坷和苦难,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只有磨难和苦痛才能成就辉煌的生命历程。语文教学应该弘扬这种精神。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时可抓住课文的几个句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写道:“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鲁迅对道悦“坐化”进行了否定,也一样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珍惜。这里要说明的是,鲁迅先生对于生命的珍惜并不是害怕死亡,更不是贪生怕死,保存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战斗,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课堂上我们要从生命的层面观照,就可使学生既对鲁迅这样的行为理解赞同,又使他们受到正确生命观、生死观的熏陶。其他如《别了,哥哥》《相信未来》《<宽容>序言》,拓展型教材中《择生与择死》《伟大的人们》等课文都是极好的素材,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圣哲们告诉了我们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人活着应该为民族、社会、国家、人类做出贡献,这是人的生命价值所在。

三、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的伦理

对生命的尊重不是—种形式,也不是—种姿态,而是发自内心的愿望。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就是对生命的悲悯、同情,这是做人的底线。“仁者爱人”是孔孟学说的核心。从现在的观点看,不尊重生命,为名利而征伐杀戮,会带来人类的毁灭。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泽认为,任何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人的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应该宽容和尊重他们的存在,并将那些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上,这是形成良善和博爱品德的基础。受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当代中学生中有些往往从长相、家庭条件等方面出发评判其他同学,在实际行动中则轻视、他人。尤其令人感到可怕的是,许许多多的学生成了旁观者,对这种行为漠视乃至欣赏,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看客”。走进新时代已经几十年,可这种痼疾依然存在,怎能不让人心生悲哀?针对这一现状,浸润着丰富人文情怀的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生命伦理教育的契机。如周国平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一文,作者在文中提出“生命平等”的观点。文中的小姑娘“透过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观,向你的生命发出了不求回报的呼应”,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们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善待自己、关爱他人。

篇(8)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感受和领悟到生命的有限、唯一和不可逆转,思考生命价值的存在意义,在人生中体现其生命价值。具体来说,对于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生命珍贵的教育。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是短暂的,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生命又是脆弱的,鲜活的生命有可能顷刻间就划上句号。现实中,人总会碰到各种磨难、痛苦、失意和挫折,或是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的压力。这时,如果能够正确对待,把种种压力看作生命必须经历的,那么,消极的因素也许能转变成积极的东西;但许多学生缺少耐挫力,所以,当他们抱怨“累”“无聊”时,其实就存在消极、懈怠心理。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能找到无数的生存理由,而把非理性选择的念头一个个打消,要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生命的珍贵,教育他们要怀有自爱之心,要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

(二)生命价值的教育。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前途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期许,面对与自己一样优秀甚至更出色的同学,他们很可能只是普通一员,这种普通一般的状态会使他们不禁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另外,受错误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有的学生把生命的价值视为赚大钱,住大别墅,做大官等。这是把生命的意义视为物欲、权欲的满足和虚荣的表现。生命教育就是要矫正这些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上学不只是为进入社会之前的人生准备,还要怀抱远大理想,也要脚踏实地,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三)生命安全的教育。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命的价值先是基于生命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善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教育领域中,学校要关心学生知识的获得、精神的成长,还要防止可能伤害生命的行为发生和出现,教会学生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事实上,大中小学生伤害生命和生命被伤害的事件经常有发生。因此,培养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使他们有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教育他们保护自己的生命不等于自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

二、汉语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因素

无论是小学汉语教材还是中学汉语教材,都有关于生命教育题材的语言材料。我们对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材(双语班使用)做了较为细致的统计,如表1展示的内容,系小学教材中生命教育篇目,教师在确定情感与态度目标时就可以结合生命教育去完成。汉语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这些承载着人类生命智慧的语言材料融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中,进而转化为其精神世界的—部分,达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材料时去体验生命内容,感悟生命的珍贵、生命的价值、安全的重要,帮助学生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三、建议将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汉语教学中

目前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德育课程的任务,也是我们各学科教师的任务之一,汉语教材中拥有大量的生命教育因素,因此,汉语教师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这个问题上责任重大。然而,提高汉语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指导教育能力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汉语教师要有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相应的理论素养,要在每位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进行生命教育,发挥模范作用,还要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但一定要注意避免直接说教,要以情动人、以境育人、以榜样服人。“生命教育”追求的教学境界是:“以知识的传授为载体,赋予每一项教学活动以意义,实现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篇(9)

1.1体育课程认识观念滞后

在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正确认识健康第一的理念,也并没有充分理解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教学中以技术为中心,为了刺激学生的体质增长一味追求负荷强度;以教师为中心,仍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方法,甚至敷衍教学,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存在偏见,产生枯燥不满的情绪,认为体育课是无意义的,是“混日子”的。

1.2教学内容杂乱无章,教学过程忽视“区别对待”

独立学院目前采用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大多全面广泛,但却显得杂乱无序。学生疲于应付繁多的体育项目,却未形成一技之长的本领,也并不能掌握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和途径,对于终身体育的实现无疑是个巨大障碍。在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部分老师更没有清醒认识到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更谈不上挖掘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有利培养因素,严重忽视独立学院学生的优势与缺点、身体素质的不同、身心水平的差异等所导致的接受知识技能水平的差异化,学生主体地位无法体现,在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让“终身体育”成为空喊口号。

1.3教学目的不正确

现行的独立学院体育课程,虽然在某些方面融入了学生个体的兴趣,但往往是教学形式上的“换汤不换药”。对于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体育课程要真正让学生学会什么,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适应社会现实的基本技能与应用能力的提高,自我锻炼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体育课程中学会欣赏、学会交际、学会承担,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让独立学院的学生扬长避短,真正充满自信地适应社会、爱惜生命,这才是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却也是至今仍被忽略的实质目的。

2“三生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契合

早在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就提出了人关于生存、生活、生命的三种境界。而内涵丰富而深刻的“三生教育”,正是通过教育力量,树立被教育者正确生存观、生活观、生命观的过程,也是有机整合各界力量,激发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过程。“三生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了传统教育的理念改革,为切实提高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存能力,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也使得学校的教育更具有针对和实效性。三生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也为当前教育在实践层面上的缺陷与不足填补重要空缺,它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体育教育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方兴未艾,飞速地发展着,它以“健康第一”的思想转变为基础,改革身心健康评价的标准。在此过程中,生命健康是最要的主题,也成为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的健康发展,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的本质作用通过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着其他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作用。而“三生教育”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生存教育为关键、生活教育为方向的宗旨,成为体育教育的本质体现。

3“三生教育”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中的价值显现

3.1生存教育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中价值的突显

人类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发展身体活动的技能,使得生存需要一直以后都是体育教育产生于发展的基础动力。而传授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也成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使得体育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生存教育融入独立学院的体育教育,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知识、生存能力与价值等方面进行的教育,不仅使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独立自主、自我约束管理,也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强自立,特别是面对困难险峻的环境,也能生存和发展下去,提供了保障。融入生存意识的体育教育,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提供包括生命安全教育、生活态度教育、生存知识教育、人际相处的知识,以及健康知识教育等等。让他们的动手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抗挫折能力、安全防范的能力和自救等生存能力和生存的价值观念得到提高,让学生将来应付日益紧张的生活与工作压力时,拥有更为充沛的体力,也满足学生走上社会面临更高要求、不断的适应社会新发展的需要,生存教育的融入,让独立学院体育教育成为维护、提高学生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完善、健全学生精神所不可替代的手段。

3.2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生命教育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中价值的体现

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化的,而社会适应性本质上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条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成为相互依存的基础。独立学院学生身体状况的不良改变,会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会导致情绪的低落,进而导致抑郁甚至会引起轻生,产生各种不正常的心理反应。而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让独立学院的学生生理各方面功能处于最佳状态,避免引起身体上的疾病。体育目的与生命教育内容的一致性,是生命教育融入体育教育的前提。生命教育与独立学院体育的契合,可以防止独立学院学生坏习惯的养成,培养他们正面的情绪和正确的生活态度,降低自杀、他杀的行为,提高学生生活的质量。另外,让生命教育融入独立学院的体育教育,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意志力。在尊重他们个人独立空间的同时,在自己的学习、生活陷入困惑或者压抑的时候,通过体育活动与教育,扩大独立学院学生的结识面,进行情绪的转移和宣泄。通过体育运动中的胜败的反复进行,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让从小就很少受过挫折的独立学院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的含义,以保证他们走向社会时有足够的信心调整能力与意志力。生命教育可以通过独立学院的体育活动,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去,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担,为完成动作和比赛等体育活动,努力克服困难,对学生道德品质、团结作风有很强的培养作用。

3.3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生活教育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中价值的显现

生存实践活动的展开是人类生命意义的生成基础,生存是生命的前提条件,生活是生命实现价值的载体,生命的活动要通过生活来得以实现。它包括个人和社会的生活,也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生活。作为所有实践活动的生活,体现着生命与生存的表现形式,而体育对于提高生活的质量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中融入生活教育,通过最直接的实践活动,最特殊的体育教育手段,以促进生命完善、促进生存、生活发展为主题,构建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基础教育理论,让人生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活动得以体现,最终回归到人的实践中并为学生的实践生活而服务。

4“三生教育”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中的价值实现途径

“三生体育”必须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扎根于独立学院的体育教育中,并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相互融合和促进。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过程中,渗透“三生教育”,充分实现“三生教育”的价值,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考虑。

4.1独立学院体育教育观念的重塑

在独立学院的体育教育中,实施教育的双方,都应该把健康第一、珍惜生命的观念作为体育教育的核心理念。体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三生教育”的价值,将尊重生命价值彻底贯彻于体育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回归于人的本质,将单纯的技术性教学转化为现代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尊重并敬爱生命,也培养他们自主锻炼的能力,促使他们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4.2独立学院体育教学内容的重整

在未来的独立学院体育教学中,不仅要以常规且基础的体育教学内容为主,也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可以尽量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让体育课程内容生活化,通过引导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于生活产生鲜活感,培养他们提高生命质量、积极进行体育活动的好习惯。通过遵循“重点突出、因材施教”的原则,设置适当的教学内容,培养他们的专项爱好,努力让学生习得一技之长,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勤奋刻苦的能力;通过集体竞赛和游戏,改正独立学院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填补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相互尊重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扬独立学院学生的优点,挖掘他们善于沟通、活泼好动的性格优势,通过设置适宜的教学内容,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学生掌握社会生存的各种技巧,提升他们今后更加和谐生活的能力。

4.3独立学院体育教学考核标准的重建

必须切实可行地改变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尊重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及个体差异,结合国家健康锻炼的标准和三生教育的评价指标,建立全新的独立学院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20-02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感和语感教学已引起语文教育界的普遍重视,许多专家和教师撰写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语感作了深入探讨。关于语感的概念和性质,现在说法已趋于统一“语感是人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的一种心理现象。”语感培养,也就是训练学生这种对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别重视对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实际的语言交际和应用中,不可能依照词语含义和语法规则逐一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而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感。不少语文教育家把语感和语感教学看做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语感的形成,固然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后天训练的结果,它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后,才能形成。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感一般包括由低到高的形象语感、情感语感和意蕴语感三种类型。

1、形象语感。文学作品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形象性,形象语感是指在阅读中,要求学生能准确体会到语言绘声绘色、摹形状物的功能,读后能够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创造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出各类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使他们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背影》一文重点描绘了父亲步履蹒跚地为儿子买橘子的感人动作,体现了真挚的父子之爱。我们通过作者这些形象性语言的描绘,仿佛真正看到了一位栩栩如生的慈父形象。

2、情感语感。情感语感是指在阅读中,透过文章的语言文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文章的思想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语言文字无一不是作者感情的外化。阅读的任务就是通过这些语言文字,触摸到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这是形象语感的发展。《我的老师》的作者回忆了儿时同蔡老师在一起的几件平凡小事,写得真切感人,生动贴切地表现了一个纯真的孩子对老师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之情。语感强的人读了此文后,无不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3、意蕴语感。意蕴语感是更高层次的语言鉴别能力,指能够品味出课文所蕴含的丰富含义。精练的语言文字常常带有蕴藉含蓄的特点,就是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蕴含在描绘的事物之中,往往带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例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中有一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运用形象的比喻暗示男女的爱情“晴”与 “情”谐音双关,曲折地表现出一对青年男女含蓄的感情。许多作品语言含蓄,言约意丰,语感强的人不但能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而且还能够将作品的意蕴作新的开拓和补充,使阅读达到更高的境界。语感包括的范围很广“,诸如重音、停顿、语气、语调、语势、节奏、韵律、语序、句式、语体、意蕴、色彩、情味、风格、分寸、趋向直至各种语病,都是语感的对象”大体可归为“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两大类,“语感是长期的语言实践、反复的语言操作的产物。”

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加强朗读练习,训练语感。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朗读的作用很重要。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而朗读、揣摩是直接感知课文、培养语感的基本形式。朗读训练的基本程序是:(1)正确朗读,即要求读音准确,运用普通话,不添字落字,不错字断句;(2)流利朗读,即要求熟练流畅,速度、节奏适中,读音响亮;(3)理解朗读,即要求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准确地表达出课文的内容;(4)有表情地朗读,即要求对课文有深刻体会,用富有感情的语调、鲜明的节奏,进行有表情的朗读,并且有一定程度的感染力。教师还可以运用齐读、吟读、分角色朗读、演读等朗读辅助形式进行语感训练,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2、运用背诵练习,增强语感。每册语文教材中,都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和语段需要进行背诵,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背诵这些课文,久而久之,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此外,多背诵一些优秀的古代诗词曲名篇,可以体会到古代名篇中的语言美与音韵美。背诵的一般程序是:(1)初步理解,即通读课文,解决字、词、句中的难点,初步把握课文内容;(2)反复诵读,抓住课文重点,运用多种记忆方法,反复诵读,加深理解;(3)强化记忆,最后强化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印象,并不断复习,达到永久不忘。学生背诵的课文多了,可以积累不少词语、美句、名篇,在运用时可随时提取,信口拈来,不但对语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多听别人范读,练习语感。训练学生语感,还要注意范读的示范作用。对每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师要认真进行范读或放课文朗诵录音,让学生仔细品味,注意模仿。注意引导学生平时多听广播,多看电视播音,多听优秀的朗诵录音,在听读中仔细体会语气、语调、语音和节奏,并自己尝试朗诵练习,以及时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提高朗读的技巧,最终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4、进行重点练习,培养语感。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练习题,引导学生切实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丰富性。这些练习可以融合在阅读习题中,也可以单独进行。主要练习形式有:(1)词语练习:包括解释词语、替换词语、填写恰当的词语、辨析词义等练习,让学生仔细体会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学会运用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文义和感情。(2)句子练习:包括用词造句、情境造句、修改病句、比较句子含义表达、调整句序等练习,主要练习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运用和句子的最佳表意形式。(3)评改文章练习:评析整篇课文,分析其艺术特色,尤其是语言运用的特点,真正领会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的语言美;进行作文修改练习,调整篇章结构,锤炼文字技巧,从而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5、体验生活感受,强化语感。语感的培养只靠朗读、背诵和做练习,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运用生活经验感受。叶圣陶先生曾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深切的语感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作基础。一般说来,知识越渊博,生活经验越丰富,人的语感也就越强。著名作家赵树理、孙犁等人,虽然没有进入高等学府进行语言文字深造,但他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因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语言风格,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人人都生活在一个充满语言、文字的环境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经常总结来自大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借以强化和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

总之,学生语感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阅读和学习进行积累,并不断加以丰富和充实。叶老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感能力强的人“,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

参考文献:

篇(11)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情感促进学习

由此可知,要使中学生学好英语这门科目,中学英语老师就要多与中学生交流,多关心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中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自己的耐心、爱心、‘巨心感动中学生,赢得中学生的爱。只有这样,中学生才会由此生发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端正学习态度,讲究学习方法,自然学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