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绿色化学环境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26 15:46: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绿色化学环境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绿色化学环境论文

篇(1)

二、创建过程和成果

(一)统一认识,建立和完善教育体系

学校领导以深刻长远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意义。坚持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思想为指导,构筑起以学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和社会为载体,学校和环保部门共同参与的学校环境教育体制。成立了由校长胡文江任组长,各处室负责人和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创建"绿色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坚持以绿色观念教育学生,在全校范围内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价值观、环境道德观、环境参与意识与环境建设及创新意识。形成"绿色校园"-"绿色教育"-"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链条,把创建"绿色学校"、实施"绿色教育"作为落实整体素质教育、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切入点,把开展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二)重视课堂主渠道,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

(1)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采取多种方式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各教研组把环保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渗透环境教育的观点。考试中有环境教育内容的题目,有比分。努力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师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发挥了环境教育的辐射作用。构建起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

(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手段开展环境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站定期广播环保知识,利用宣传栏定期出专刊宣传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张贴环保标语等。

(3)加大投入,狠抓管理,加快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的建设进程。学校利用校舍危房改造的契机,对校园进行了全面规划,定出美化的近期和远期的实施目标,投入近100万资金新建校舍19间,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脑室等,征建了运动场,校园小广场及其附属设施,有计划购买花草树木在植树节、青年节、妇女节等节日中种植。由于有科学规划,有每年持续植树和有效的管理,我校的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校把校园划分成若干区域,由各班专门负责净化并进行检查评比。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每学期一次总评比,把环境教育和爱护校园列入评选文明班级的重要条件。做好灭蚊、灭蝇、灭鼠和防病各项工作。做到校舍净化,无卫生死角,厕所无异味,食堂符合卫生要求,餐具每餐高温消毒,保证教工、学生的身心健康。

(4)投身社会大课堂,环境体验教育效果突出。我校通过以生活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采用多种环境实践的课外、校外及社区活动促进学生环境道德和环保行为的养成。每年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以及世界人口日、世界粮食日组织学生参加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等活动;通过讲座、诗歌朗诵、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绘画比赛、演讲辩论、科技活动等丰富学生的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植绿护绿、垃圾分类、废电池回收、爱鸟护鸟、绿色消费、对周边环境进行监督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行动;鼓励学生撰写环境论文、调查报告进行环保方面的小发明、小设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环保知识科普小制作竞赛,在市县级比赛中均获得骄人的成绩。培养了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开展的环境保护活动,通过不同方式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进一步增强了环保意识,培养了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高尚情操,同时也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否定并批判了污染环境、破环生态的不文明行为,促进全社会都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篇(2)

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公路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环境保护成了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总称。在公路建设中,我们只有保护建设环境的责任,不能也无权恣意消费。良好的生态和独特的资源是自然风景区发展的优势,也是最大的资本。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设计良好的公路能同时满足人、车、路环境及景观的要求,富有行车诱导性,将人、车、路、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使公路本身形成一个行车迅速、舒适、清洁、安全的环境,还要创造一个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公路的绿色文化全新概念,强调公路是景观、文化、旅游资源,与沿线风土、历史和时空相适应,与时代感相适应,与运动中人的感知和静态中人的观察相适应,与环境相适应。反映当地风土人情,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增进人类健康,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等方面具有重大价值,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改建公路与环境保护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改建公路仍将作为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必要的重复改造,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也加大了不必要的土地浪费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有必要从根源上进行探讨。

(一)公路建设必须着眼于高起点。过去由于资金短缺和对远景交通发展规划不足,公路等级和技术指标采用较低,不论是线型、纵面、横向宽度还是路面结构,都只能缓解短期之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公路运输对道路的技术标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但公路建设的发展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和运输业的要求,在旧路改造中还存在着短期效应的现象。对公路发展缺乏预见性,往往采用低限指标,以致刚改造的公路通车不久,很快就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不得不进行新的改建。所以公路改建必须要着眼于高起点,线型上要满足发展要求,红线范围满足拓宽要求,无论在断面上一次改造,还是分期改造,都应将环境保护与植被恢复措施考虑周到,并付诸实施。同时改造过程中要尽可能绕避村镇,靠村不进村,以保证道路畅通,减少干扰及污染,真正起到便民、利民的效果。

(二)废弃公路的合理处置。旧路改建必然要废弃一部分原有旧路,在本着尽量利用原有线位、提高路线标准的前提下,适当开辟部分新路是必要的,而处理好废弃的旧路也是必要的。对于改造成高等级的公路,废弃旧路可视其价值的多少作为辅道,否则应因地制宜进行旧路还田或者绿化,使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这项工作应在公路改建中完成,旧路路堤可作为新路的取土场,或者平整周围地表的土方来源。废旧油皮及其他不适宜于还田绿化的废弃物,运走集中处理,以便有效地保护环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二、新建公路与环境保护

公路建设必须要经过工可研、设计、施工三个主要环节,对环保认识不足都可能在公路建成后,对路线周围造成难以想象的破坏,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工可研阶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作为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可研阶段在投资费用估算、经济费用及效益分析上的考虑,基本建立在实地踏勘和调查上,但是目前在论证项目可行性时,对自然环境论述较少,大多局限于一些古迹和自然保护区,在满足技术指标的前提下,许多大填大挖的方案很少考虑自然环境及植被保护。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评估势在必行,工可研阶段应该把环保与效益分析等论证放在同等程度 ,尽可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指导后期的测设、施工。测试阶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公路测设是在工可研的指导下,具体确定路线的布局。线位的具体设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路建成后的使用情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所以公路测设在满足技术等级要求前提下,不但要考虑线形指标,还要考虑环境保护,尽可能地优化方案,力求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少破坏自然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无论永久性占地、还是临时性占地,都应有合理的环保设计。对于在建设中破坏的植被应提供恢复措施设计,防护工程应优先考虑植物防护。这样,虽然初期投资可能大一些,但从长远看,无论对公路本身的发展还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都十分有益。

三、采取的措施

(一)公路设计阶段环保措施。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正确处理造价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重视大型结构物设计与自然景观的协调。路线走向应尽量减少避免穿越对地球生态至关重要的湿地、林区等。保护原有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公路建设破坏了山区或丘陵本来的自然稳定性,由于开挖导致应力释放引起坡度滑动。目前的设计很少考虑应力释放,只简单地考虑土质的自然休止角,只做一些较粗的地质勘探,出现滑坡后治理的费用远远超过先期避免滑坡所投入的费用。重视排水、防护设计。公路排水设计不畅,不但对公路本身造成损坏,并且对环境造成破坏,在公路运营阶段仍然存在水淹耕地、冲刷原地表的现象。

公路设计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它融贯于公路规划、设计、施工过程的始终。随着时间和沿线环境的变迁,公路的影响因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动态设计的概念,运用先进的技术,结合施工现场的情况,需随时间、空间的推移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经过反复的调整及技术经济比较,才能设计出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公路方案。

(二)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在公路建设中,要做到填挖平衡,土方开挖避开雨季,保护水利设施等措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边坡防护和绿化,可以有效地保护水土流失。减少公路的水毁,保证公路的安全。废弃土石方要进行妥善处理,不能就地乱堆乱放造成新的环境破坏。最好的做法就是选择农田耕地少,不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山洼作弃土场,把废弃的土运往填土场堆放,用压路机分层碾压达到一定压实度,然后进行植树、种草、绿化美化,恢复生态环境。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 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公路施工堆料场在空旷地区,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

(三)公路运营阶段环保措施。对公路附近的住人地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3-0018-04

1 20世纪以来人类体育发展面临的课题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健康一直都是人类社会价值利益的最高体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探索和实现健康的可持续性。人类在漫长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维持生命,增进健康的理论与方法。它既包括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环境的理论与方法(自然科学)、同时还包括人类认识、发展自己的理论与方法(人体科学、社会科学)。前者主要是通过获取自然资源的经济生产方式来为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后者则主要是通过医疗、卫生、体育、保健、教育、娱乐、养生等方式来适应环境,实现维护和增进健康的可持续性。这些理论与方法对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始终保持着一种和谐的关系。

然而,伴随产业革命的到来,人类发展的理念完全忽视了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理念。相反,把自然环境当作改造、征服、统治的对象,肆意的掠夺和破坏,打破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特别是进入 20世纪以后,人类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不断加大,人类依赖大量的榨取自然资源、大量的生产和消费、大量的排放污染废弃物支撑人类生活与健康的现代化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这样的物质文明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急剧污染和破坏,全球气温上升、生物种类的大幅度减少。甚至是给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这表明仅把人类的利益需要放在第一位,而不考虑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最终受害的不仅是自然界而且包括人类自己。

另一方面,体育作为维护和推进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先锋,它的理论与方法是来源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理念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伴随18世纪以后的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现代奥林匹克为核心的众多新型体育项目以及理论和方法如雨后春笋不断产生,它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但是,在现代体育功能的背后,值得我们注意是:(1)依存于产业革命以后的人类发展理念而创新的体育理论、方法,基本上是以认识和挖掘人类自身能力为前提,依靠人类自身的努力(体育的理论、方法、手段)来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体育与外部环境共生的理念,探索维护和创造人类经济、健康与环境和谐发展关系的体育理论和方法则不多见,因而,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恶化并威胁着生物界的可持续性时,体育显得无力。(2)近代以来的新兴体育活动(包括为开展这些活动而进行的所有开发、资源利用等规模化生产和消费活动)与人类其他的活动一样都表现出了环境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即它给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效果。(3)在全球性环境恶化、“地球数十万种生物减少和灭绝”[1]的今天,体育的功能和效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对此体育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出怎样回答,这是体育面临的一个划时代的课题。也是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 20世纪以来人类关于环境与体育健康的研究现状

进入20世纪,环境与健康的研究始于发达国家。这主要是因为大规模的工业化所造成的公害始于发达国家。例如,“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多诺拉河湾多诺拉事件,1953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2]。“1953年日本九州南部水俣事件,1931-1972年富山事件(骨痛病)和1968年九州的米糠油事件等,造成数百人死亡,上千人残疾”[3]。因此,自50年代起,研究和治理由于工业生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造成大气、水、土壤、森林、食物污染而导致损害健康的问题,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关注的主题。我国的环境健康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中国的环境问题在1980年以前并不严重,尽管“”时期的一些粗放型工业开发与生产给人居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相比公共卫生给人们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小的多。环境与健康还没有纳入政府的工作日程。因此,这个时期有关环境健康的研究文献尚不多见。

1980年以后,伴随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粗放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加快,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也日益加重,西方发达国家40-50年代出现的较为严重的环境健康问题在我国开始大规模出现。从而促使环境健康问题逐渐成为政府及学术界关注的问题。1984年国务院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198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成立,1989年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环境保护法中绝大多数的内容都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这表明我国政府对于环境与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我国有关环境健康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张晶(1984)浅谈环境与健康的辩证关系[4];罗典荣(1989)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5];耿精忠(1993)环境健康回顾与展望[6];郑振佺(1994)环境污染对儿童健康的影响[7];王华东(1991)环境质量评价[8];姚志麒(1993)环境卫生学[9];王簃兰(1995)环境与健康[10];张慧珍(1996)发电车作业环境及工作人员某些健康效应调查[11];米玉华(1997)水环境与健康[12];朱惠刚(1999)环境与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13];林绍颜(2001)环境与健康的评估问题和空间分析[14];向全永(2004) 环境中氟对居民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15];陈威(2006)我国环境健康安全体系的现状及今后的对策[16];孟伟(2007)国内外环境与健康的管理与研究[17];薛文森(2008)环境弱势群体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18];王晓辉(2009)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填补法律制度研究[19];黄静(2010)别让环境污染再预支健康[20]。从这些研究的总体内容来看,我国环境健康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表现出了不断提高的趋势。在研究中不断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的经验及其理论方法、拓宽了环境健康研究的思路,也促进了环境健康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然而,我们注意到,在过去的研究中,以外部环境作为研究影响与增进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体育功效的文献鲜见。

从现代体育的活动特点研究现代体育给外部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从外部环境的视角研究它对体育功能影响,是从90年代开始的。即1980年联合国向全世界提出“确保地球的持续发展” [21]的呼吁,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之后,探索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体育健康的研究从其他领域开始向体育渗透,并很快引起了国际奥运会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如“德国Regerl Sburg大学Heinz Lutter教授(1990年)提出体育运动让人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同时也给大自然带来很多消极影响,指出环境问题是二十一世纪体育面临的大问题”[22]。美国、英国、日本、荷兰、南非等国的学者也对环境与体育健康问题展开了研究。1994年国际奥委会签署了一项体育与环境方面的合作协定,指出“体育与环境密不可分” [23]。 2003年国际环境规划署和全球运动协会在日本东京举行了“全球体育和环境论坛:2003”的专题研讨会,会议制定了《体育与环境21世纪议程》[24]。另外,悉尼、雅典、北京奥运会都分别对“环保”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规模的投入,对“绿色”体育加速在全球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关于环境体育健康的研究90年代中期逐步得到推广,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自然生态环境对体育的影响研究;(2)体育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研究;(3)“绿色体育”、“生态体育”、“绿色奥运”基本特征和功能的研究;(4)推进生态体育和绿色体育的实证研究及其发展战略的研究。

上述这些研究表明,国内外不仅在高度重视环境与体育的研究,而且还采取了积极行动来推进环境与体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们发现有关环境与体育健康的概念解释,特别是涉及到环境与体育健康学的一些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讨论,如引发外部环境污染和破坏而阻碍健康和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营机制理论体系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导致人类健康的伤害和社会福祉费用增大与体育功能受限的研究,有关评价和分析这种损失和代价及其代偿机制的研究,采取怎样的社会经营、评价、管理模式能够更有效地推进社会经济、文化、体育、健康与自然环境相互和谐发展的研究,并将其上升到完善体育科学的发展, 促进民生和21世纪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研究环境与体育健康问题的文献尚不多见。

3 构筑环境体育健康学的意义与基本思路

3.1 构筑环境体育健康学的意义

构筑环境体育健康学,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要明确环境与体育健康学的概念。笔者以为,所谓环境体育健康学就是研究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组织、制度和体制、政策及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人们对待生存的价值观念体系以及人类推进健康的体育产业化、商品化理念与行为方式)与人类体育健康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以推进自然与社会经济、文化、体育、健康和谐发展的科学。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以为构筑环境体育健康学具有以下3方面的意义:

(1)通过重新反思现代以来体育在推进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理念,强化和确定人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健康与自然环境相互和谐的发展观在体育学科构造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21世纪中国“绿色·人文·科技奥运”和“全民健身”战略导向和策略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2)从体育的外部环境来系统地研究健康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特别是研究引发外部环境污染和破坏而阻碍健康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营机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及体育外部不经济现象的代价与代偿机制的构建问题,这在国内外体育学科领域尚不多见。这一研究将会丰富与完善体育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

(3)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为指导,探索和构筑环境与体育健康学理论体系,可为21世纪体育科学朝着有利于推进人类体育健康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方向迈进做出重要的贡献。

3.2 构筑环境体育健康学的基本思路

构筑环境体育健康学的总体思路是:维护和推进人类体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人类未来的一切活动(包括体育活动)的宗旨都必须以维护生命永存(自然生态与人类生命的共存)为首要使命,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促进环境与人类体育健康两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即环境与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简称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体育在不损害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不仅要满足当代人与经济、文化、生活环境、体育一体化和谐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保护和满足未来人增强健康、发展体育的需求。遵循这样一个总体发展思路,我们把提倡和推行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尺度共存,追求多样利益主体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利益,寻求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人类体育健康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最佳良策,作为构筑环境与体育健康学的基本思路。

4 探索和研究环境体育健康学基本步骤与研究内容

4.1 环境体育健康学的研究步骤

1. 研究环境体育健康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其理论体系);2. 开发和研制环境体育健康的影响评价体系与环境体育健康的效应分析体系(体育费用效益分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3. 开展环境体育健康经营管理的手段与环境体育健康“共进化”理论与实证(我国环境体育健康的经营模式的研究)研究;4. 探索和研究我国环境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其运作模式。

4.2 环境体育健康学的主要内容

构筑环境体育健康学科涉及的领域与内容甚多,但可以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揭示当代环境问题的出现入手,阐述环境与人类体育健康的关系以及环境体育健康的概念及构建环境体育健康学的意义与必要性。明确环境健康与环境体育健康的共异点,以及环境体育健康学研究对象与性质,阐明环境体育健康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环境体育健康学的学科属性), 环境体育健康学的宗旨、任务及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首先从环境科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考察和分析影响人类健康发展的环境因素(自然、社会、文化、体育),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生态变化与当代社会生活的环境变化给人类的体育与健康带来的影响。它包括大气、水土、森林、草原的环境变化对健康的研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健康的影响;新型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对健康的影响;跨越国界的世界经济对健康的影响;人口老年化趋势对健康的影响;休闲新时代兴起给健康带来的影响;生物世纪时代的到来对健康的影响。其次,再从现代体育环境的变迁研究对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它包括现代体育资源的开发给健康带来的影响;现代体育的市场机制给健康带来的影响;大规模体育商品生产与消费给健康带来的影响。总之,通过人类健康环境的两个方面(体育外部环境与体育内部环境)来把握人类健康面临的课题与挑战。

第三,应用环境经济解析社会资本积累制度与环境和人类体育健康的关系。尤其是要通过环境经济的外部性理论阐述外部不经济现象对于环境和人类体育健康的影响;运用效应理论阐明体育健康的效应产生过程及其边界效应的特征,从而更加客观认识和把握产业革命以来的环境问题出现根源。客观的理解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及其顺应现代化的一系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与体育现代化的相互关系,以及现代体育的发展给人类的健康及健康环境带来的影响(积极与消极),由此,通过帕累托效应理论,揭示和阐述生态体育、绿色体育、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体育生态环境中的弱势群体——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及政策的完善以及21世纪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第四,当代的人生存与发展与产业革命以前相比较,最为显著的差异之一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质量下降了。环境质量的恶化给体育健康的影响评价带来了新的课题。即采用传统的方法认识与评价体育锻炼的效果是不是客观,环境质量的好与坏究竟给体育功能及其发展身心带来怎样的效果。这是人们越发关注的问题。围绕这样的问题,环境体育健康学需要讨论和阐述环境质量概念、环境质量变化的特点、环境质量变化评价的定义与意义、作用、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内容、方法与程序;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与健康;环境体育健康影响评价的概念与目的、意义、环境体育健康影响评价的项目类型、程序与方法、特点与要求以及环境体育健康影响评价的发展方向。从而明确环境质量与体育健康的关系及其规律。

第五,不同的环境质量带来不同的体育健康效应,这种效应的背后都包含有一定的费用或代价。如何认识和评价(定性与定量分析与评价)不同环境质量下带来不同体育健康效果的费用或代价是进一步把握环境与体育健康的关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控制环境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康复代价,最大限度的减少体育健康的费用,提高环境与体育资源效应的关键。为此,环境体育健康学需要系统地阐述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体育实践的应用。它应当包括:费用效益分析的概念、特点、原则、方法;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损失计算和参数选择;开发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引起的健康损失计算和参数选择;公共体育资源闲置的代价与代偿机制等。尤其是环境污染与公共体育资源的闲置的代价评价及其代偿机制的构建则是解决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

第六,避免或减少环境问题带来的体育健康负效应的关键是要解决环境的经营与管理问题。科学地开发、经营与管理环境,促进环境与体育健康和谐发展则是21世纪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为此,环境体育健康学需要系统的阐述环境体育健康经营管理的概念、意义、原则、类型及其不同经营管理手段的特点、作用、方法与实施条件。它包括:环境体育健康经营管理的政策手段;经济管理手段;法律手段;科技手段;教育手段。以此推进环境与体育健康和谐发展。

第七,环境与体育健康和谐发展的实质是环境与体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把环境体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又简称为环境体育健康的共进化。环境体育健康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构筑环境体育健康共进化的基本理论。即阐述环境体育健康共进化的概念、目标、理论基础(公平〈代际公平〉、公正、民主、效率)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环境体育健康的影响(“生态化”社会人文意识与价值主张对环境体育健康的影响;“生态化”体育资源与设施对体育健康的影响;“绿色”体育盛事对健康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环境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指标体系,阐述实现环境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实践路径。

第八,环境问题是一个跨越国境的世界问题。无论任何一个地域的污染或破坏都可能给整个世界的地球环境以及人类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全球化的环境危机,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健康创造美好的明天。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环境体育健康学需要对无疆界的环境与健康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刻的讨论与研究,揭示国际化的环境与体育健康的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与规律。阐述国际社会对环境与体育健康的要求以及环境体育健康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合作的内容、原则、措施、途径。当今环境体育健康面临的国际化课题主要包括:(1)环境体育健康中的社会利益(结构、矛盾、协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2)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体育健康评价与管理机制以及代偿机制的问题(3)环境体育健康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世代公平的指标体系框架及其社会运作机制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探索和研究21世纪人类体育的发展道路时,世界许多国家的政府与学者、专家都把目光投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不言而喻,继续沿用20世纪的体育理论、方法、手段,(即更多侧重人类自我能力的表达和机能潜力挖掘的体育理论与方法,而很少考虑人类的各种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以及被污染与破坏的外部环境给予人类体育功能的制约影响)来解决人类体育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种种课题是困难。因此,笔者以为,从人类的外部环境探索和研究它对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环境、人类体育健康带来的影响,构筑环境与体育健康的理论与实践操作方法,尤其是构建基于环境·健康·体育的三维立体化和谐发展的“共进化”经营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这对完善和充实人类对于体育科学的认识,寻求21世纪人类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中国,走环境与经济、文化、社会、体育和谐发展道路才是最根本的出路。这也是本文提出构筑环境与体育健康学科的目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钱 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孔繁德.生态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 宮本宪一.环境经济学[M].东京:岩波书店,1989.

[4] 张晶.浅谈环境与健康的辩证关系[J].环境与健康杂志,1984,(5).

[5] 罗典荣.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J].环境保护,1989(1).

[6] 耿精忠.环境健康·回顾与展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7] 郑振佺.环境污染对儿童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1994,(3).

[8] 王华东.环境质量评价[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9] 姚志麒.环境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10]王簃兰. 环境与健康[J]. 职业与健康,1995,(3).

[11]张慧珍.周连成.发电车作业环境及工作人员某些健康效应调查[J].劳动医学,1996,(4).

[12]米玉华.水环境与健康[J].河北水利,1997,(4).

[13]朱惠刚.环境与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9,(1).

[14]林绍颜.环境与健康的评估问题和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2).

[15]向全永.环境中氟对居民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D].复旦大学,2004.

[16]陈威;郭新彪;王建瓴.我国环境健康安全体系的现状及今后的对策[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

[17]孟伟,于云江,郭庶.国内外环境与健康的管理与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1).

[18]薛文森.环境弱势群体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

[19]王晓辉.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填补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

[20]黄静.别让环境污染再预支健康[N].人民政协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