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中德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25 14:59:5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德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德育论文

篇(1)

2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自学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要求地阅读教材、感知教材的基本内容、找出疑难、理清脉络、为学好新知识作好思想上和心理上准备的活动。它是教师发给学生的一把去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教师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学习知识的方法。在一切知识中,关于方法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知识。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一是鼓励学生“同伴互助”,让学生之间多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学之间的交流学习是自然的、无障碍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互助活动,一帮一活动。二是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给出阅读书目、参考文章和相关部分的思考题,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思考题目应当覆盖相关内容的主要部分并且难度适宜,使学生不通过自学就不能作答。实践表明,学生大多是循着思考题的引导进行自学的。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要读懂困难还是较大的。有的学生看了一节后,还不知道教材到底讲了些什么,不会分析和归纳教材中讲的问题。教师若不及时地加以引导,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已产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笔者的做法是,引导学生:①精读课题;②细读课文;③深读小栏目。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动手、动脑、动笔。

篇(2)

1.城镇化过程中人员素质的滞后

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很多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一些因城镇建设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也开始向人口密集的城市流动。代代相传的农耕技能在城市中没有用武之地,农业人员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不足便凸显出来。他们无法改变自身文化素质的缺陷,便把希望凝聚在下一代身上。高中学生受父母观念的影响很大,考试成绩也成为父母判定子女是否努力学习的唯一标准,唯分数论统治着绝大部分农村家长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不利。同时,统治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也具有思维守旧、积习难改等特点。城镇迅速崛起,而居住在城镇中的居民仍保留着原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遵守秩序等与现代文明不匹配的人员素质缺陷便显现出来。很多高中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一时难以改变旧有的不良生活习惯。

2.城镇化过程中家庭结构的嬗变

家庭对高中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在校外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场所。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托付给孩子的祖父母照看,造成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的高中学生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很多高中学生因此处于长期无人监管的状态,情感上渴望家庭生活却又得不到满足,造成他们性格上放任自流。同时,外出的父母因为长期不能在一起生活,夫妻情感淡化,很多长期务工的农民工组成临时家庭,加剧了高中学生对家庭的不满,更加容易造成性格的扭曲。

3.城镇化过程中价值信仰的缺失

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农村观念受到城市思想的冲击后,让很多高中学生、甚至家长教师的价值信仰出现混乱和波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西方思想让传统的节约、勤劳等朴素的信仰出现动摇。城镇化让身处其中的原著居民一时无法找到应该坚持的理想和价值观念。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文化市场受到的冲击很大,各种不同于主流和传统的思想文化得到传播,让社会经验尚浅的高中学生在价值观念上出现迷失,自己坚持过的好好学习、刻苦读书等观念受到一夜暴富的打击,出现理想上的迷茫。

二、城镇化过程中高中德育的对策

1.转变观念,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很多教师在从事德育工作的时候,仍然坚持传统的说教、强迫等方式,这并不适合思想复杂多变的高中学生。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从学生的具体思想情况出发,减少强硬的工作方式,加强引导和说服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得到转变。

2.改变方法,用正确的思想鼓舞人

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甄别不同思想观念的能力,让学生遇到新的观念时能够自主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面对网络上传播的大量思想,应教育学生吸收积极向上的思想,摒弃消极腐朽的思想。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价值观念,摒弃小农思想中的“奴隶意识”,敢于挑战错误的行为和思想。最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让学生坚信努力学习、勤奋劳动必定能够创造未来。

3.建章立制,用正确的规范激励人

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激励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把德育工作推广到全体教师队伍,避免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德育的现象,建立一套完整的奖励、处罚、选拔、考核、监督各学校德育工作的规范。

篇(3)

2.通过多媒体技术将道德体验引进课堂教学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加深学校的德育。多媒体技术是可以传播声音和图片的,这比传统的教学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可以通过影音让学生产生一定的道德体验,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德育是非常有效的。现在关于道德情感的视频非常多,并且有很多是关于人们基本生活道德的,更有一些是非常好的道德模范。如现在的《感动中国》节目视频,其中的道德模范是中国最普通,但却又是最伟大的人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这些视频,通过对这些优秀模范人物所做事情的观看体验,可以让学生油然生出一种非常深刻的道德体验,并且容易激励他们对这些模范榜样的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有效且直接的,这对学生德育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3.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角色的扮演学生的道德体验产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自身的经历,在校园环境内,学生所能够进行的道德活动选择比较少,相对应的所能够亲身经历的道德体验也就会减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运用道德体验来进行学生德育时,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短剧的创作,如一些现代优秀道德模范事迹的展出,或是优秀爱国先烈的光辉事迹,通过这些短剧的组织,学生就会相应进行一些资料的学习,在了解这些事迹时学生会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而且在参加演出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这种伟大的品质。这种情境再现的方式,学生就可以在情境中体会这样的情感,并且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而且能够以这样的体验来进行自我教育。

篇(4)

二、当前高中德育实践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疏离

(一)德育课程的考核标准与“以人为本”理念失和

高中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提出的总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从以上目标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新课程改革对德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以人为本”的,是以全面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实现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但对人道德水平的评价很难有一个量化的指标;再加上升学压力的影响,各个学校对德育课程的考核大多采取的是与其它学科一样的笔试形式,很难做到全面评价学生的真实道德水平。

(二)德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与“以人为本”理念脱节

德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直接影响德育课程吸引力,进而影响德育效果的重要环节。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存在着多元挑战的时代、我国也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在道德领域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新困境,也就是说,高中学生对德育有了更多元化的诉求。笔者调查发现,当前高中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以理论化、规范化见长,而实践性、可操作性相对较差。比如,在对集体主义进行讲授时存在着将重义轻利;重公轻私;重理轻欲绝对化的倾向,而对如何尊重、保护人们合理个人诉求的内容相对不足。同时,在现行的教学内容中,案例教学、讨论话题等部分设置较少,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教学印象。当前的德育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传统的德育内容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人们对德育的诉求,在新的时展趋势下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扬弃势在必行。

(三)德育教学过程对受教育者的定位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德育是人们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是人类所从事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其最根本的“特殊性”在于它所改造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主观能动意识和能力,是具有主体性的特殊客体。因此,在高中阶段的德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可能要求广大的高中生只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施教,这是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漠视,是典型的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疏离。长期以来,高中传统的德育模式将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即师生)明确分割为对立的两方,德育过程由教师完全主导,这种情况很容易使教师渐渐形成高高在上的自我定位,将自己变成了机械的说教者;另一方面,日趋走向成熟的高中生们的主体意识长期被忽视,在德育过程中只能居于服从者的地位,最终导致完整人格的缺失和个性的扭曲。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新时期德育改革中的贯彻与运用

(一)德育课程考核机制应“以人为本”,有助于培养“和谐人”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人不是单纯的自然人、更不是“经济人”,而是拥有和谐特征的“和谐”人。所谓“和谐”人,就是实现了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高中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思考、逻辑分析能力,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们有了更多关注社会、关心环境等现实问题的热情和机会,希望现代的高中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对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不负责任的表现。要想在高中德育教学中实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目标,现行的德育课程考核体系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过去用一份试卷来判定一个学生道德水平的模式必须改变,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完全可以细化为多个部分,比如,道德理论(以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考察为主);道德素养(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道德实践(考察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实践中的综合表现)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评价的人不应仅限定为德育课的任课老师,可以运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结合的评价体系。

(二)德育教学内容应“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道德诉求,做到有的放矢

目前,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巨大的社会转型冲击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带来了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巨大变化。正处于身心尚不完全成熟阶段的当代高中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道德困惑,而当前高中德育内容体系“重物轻人”、“宽泛高难”、“重公德轻私德”的弊端使其与学生们现实的道德诉求渐行渐远,逐渐失去了自身的吸引力,严重影响了德育教学效果。在调查中,认为在高中德育内容中应该加入生态伦理、性伦理、网络伦理内容的学生分别占到受测学生数的68%;26%;59%。由此可见,学生们对高中德育教学内容的期望绝不再仅仅是空洞、机械的理论说教,而是能让他们自愿接受并自觉遵循的可操作性规范,进而指导他们有针对性的解决道德困扰。

篇(5)

一、职业高中学生的特点分析

当下的职业高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人际交往困难。当下大多数的职业高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不愿意迁就别人,这种性格和心理导致他们普遍难以交到知心和长久的朋友,在朋友中得不到支持的力量,往往心理会觉得十分孤独。当下的职业高中学生会出现很多人际冲突的问题,尤其是“宿舍冲突”日益严重。学生缺乏充沛的自我意识:二是生活欠缺自理能力。职业高中学生虽然已经摆脱了父母的束缚,但是他们也陷入另一种不安当中,由于环境的改变,受到各项规定的约束,他们的生活完全被现有的秩序打乱,丧失了生活处理的主动性。上课是被动的、活动是被动的、生活是被动的,莫名其妙地又会出现一些失落和自卑的心理使得他们面对生活不能报以积极的态度。职业高中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受到他们年龄以及生长环境的限制,他们往往缺乏较强的心理素质。将近一半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障碍,具体表现在学生经常会出现逃课的情况。更有超过一半的学生缺乏具体的生活目标,没有充足的坚定意志力去面对生活,学生的惰性和自卑压倒了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他们缺乏一定的抗压能力,在外界的恶劣环境下,导致心理走偏,如果不及时梳理他们的心理问题、加强德育教育,将影响他们的终身发展。

二、职业高中德育教育的策略

1.立足思想教育。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与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拥有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现道德理想、集体主义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师从事德育教育工作,要积极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本着为教学实际服务的原则,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丰富的体验、情感与态度投入在工作当中。实现在班级的德育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这就需要充分地重视学生的思想。学生作为有思想、有灵魂的个体,他们是德育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教学活动当中的主要践行者,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提升,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在课堂上,他们踊跃发言,希望得到的一定是教师的肯定,所以,即使学生表达不当,或者文不对题,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充足的信任,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告诉学生什么是错的,从另一个角度去赞美学生思维的独到性。践行人文主义关怀,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思想,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征,实现分层教学,这样才能够将关爱播洒到每个学生身上。2.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职业高中的德育课程,要始终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所服务。职业高中教育现代化,要实现德育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拥有良好的个人状态,为其终身发展、持续发展做出良好的准备。职业高中学生就业之后,并不是职业高中德育教育的结束,而是验证德育教育效果的开始。职业高中学生在校园里接受的教育,为适应就业以及达成业绩保驾护航。3.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为学生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对于其今后步入社会有着更好的帮助。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一些调整的策略,刚到新的环境,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要鼓励学生及时和教师沟通,让学生找到归属感。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让学生通过一些比赛或者活动来展现自我,赢得同伴的支持。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尽快地让学生适应环境,从而为其树立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目标,从心理上尽快地适应集体,适应自己的身份。职业高中的德育课程在信息媒体的支撑下,实现了教育方式、内容的创新与革新。借助当下职业高中的教学环境,利用网络、多媒体、广播等形式丰富德育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凸显德育效果。在职业高中生的日常行为中观察其表现,帮助其成长。让德育教学真正地走进职业高中生的生活当中,这样才能够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图文并茂的授课形式,多元化的声形结合,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生活体验,这样更符合他们的接受特点。

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利用,激发职业高中生的共鸣体验,更有助于职业高中生领悟能力的提升。职业高中的德育教育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的想法和思想也各有不同,形成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如果德育教育只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必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让职业高中的德育教育不断完善,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范宗刚 单位:浙江省浦江县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6)

二、在“平淡处”显示“英雄本色”,渗透德育

工作子高中历史新课改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历史新课改在关注政治史之外,也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了经济史与文化史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历史事件并不见得都是一些英雄、美人式的大起大落,其中,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也是能够显示出“英雄本色”的。所以说,在中国近代史当中,教师除了要讲到屈辱中的自强以及奋进中的爱国之情外,也要讲述一些文化环境的保护,让学生也能够在细微处见爱国之情——这也是“英雄本色”。比如,在探究《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这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关爱生态的讨论赛。_的就是让学生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科学观念,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也要让学生意识到爱国的途径有很多种,并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也可以是“润物无声”的。这样,学生既会主动学会生活,时刻关注生活中的环境,而且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便于学生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注重把德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加快素质教育改革步伐

教育学生要从细节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时刻提醒学生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去解决从知道到能办到的转化。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以来,教师其实一直都是在扮演着“保姆”的角色,大多数教师并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参与活动,对活动积极分子的培养也是不够的,这也就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与发展。教师要苞意识地为学生们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参与进来,主动地承担、分享活动的失败或成功,要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当中磨炼他们的意志、加深情感体验,让学生们都能够在愉快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效的熏陶,进而为实现优化德育渗透冃标奠定基础。

篇(7)

高中政治课通过把理性的理论知识常识化、通俗化,再加上教师通俗易懂地讲解,使高中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自觉学习并掌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理论知识,并逐步地克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抵制一切外来腐朽文化的侵扰,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高中政治课是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也为学生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指明了方向,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要求我们在现实社会中要辩证的去看待事物、问题,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事物向好的一面发展。因此学好政治课的方法论知识,会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事半功倍,受益无穷。

1、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当前高中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偏低,思想教育的难度大,见效慢。由于年龄、生理等特点,以及思想认识社会阅历等原因,高中生思想变化大,可塑性强,情感体验不断丰富。而高中政治课遵循高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规律,从形式到内容,从讲授到训练,力求在高中生原有道德认知基础上,积极创设各种道德认知情境和问题,促使学生的认知失调,产生认知矛盾,再采取各种措施对矛盾进行平衡和协调,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就可能有更大的提高,向着概括化、全面化和独立化的方向不断发展[1]。因此,政治课具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优势。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高中生对国家机构构成、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不是很了解。政治学科对这些知识进行了简略的介绍,学生通过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可以在生活学习中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的团结,反对封建迷信与,意识到我国在当今世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养。

1、3增强学生们的民主、法制意识

政治学科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有着极其丰富的教学内容,例如:法制、纪律、行为规范、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在“依法治国”理念的指导下,政治课教学也充分体现出一种民主的思想,可以使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1、4不断促使政治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政治学科的理论知识是与当前社会现实动态紧密相连的,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素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满足当前高中生的求知欲望。在政治学科中实施德育,就要要求教师不断地挖掘教材潜力,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动态结合起来,多给学生正面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因此,政治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养也是德育教育在政治学科中实施的一大优势。

2、发挥政治学科优势,不断渗透德育教育

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虽然其他各科都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没有像政治学科那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着力于德育教育和文化教育。如何在此基础上,发挥政治学科的德育优势,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呢?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2、1变换教育模式,加强政治学科德育主渠道作用

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转变学生思想,是学校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政治学科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育模式,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政治学科的德育主渠道作用。首先是灌输教育模式。这里所说的“灌输教育模式”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而是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依据国家教育的目的、性质及任务,有外界向受教育者积极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德育教育知识,还有可能促使学生将德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所梦寐以求的。其次是辩论会模式。辩论会模式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开拓创造性思维,也比较容易使学生渗透对德育的领悟能力。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有很好的渗透作用。还可以通过寓教于活动、讲座模式等教学模式不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2、2紧扣教材,注意德育渗透的“点”、“时”、“度”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既要遵循学生认识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遵循它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推进,一方面要把握好“渗透时机”,另一方面又要正确处理好“渗透点”与“渗透时机”二者的关系。如果渗透“透”得不够,效果不佳,即过了“度”这就会改变学科的性质。因此只有将“点”、“时”、“度”把握和处理好,才能使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又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2]。

2、3挖掘德育内容,结合社会热点

为了不使学生在学习政治课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这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德育教育的内容,深入钻研教材及教学大纲,而且还要结合德育资源,充分挖掘德育内容,结合社会热点举例,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例如:在讲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中的开放性时,可以结合地方保护主义的例子(特别是看看有没有本地的真实例子)来结合进行教育,让我们在加强法制建设(杜绝行政违法现象)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持政令畅通)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让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达到适应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的目的。

2、4大力加强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德育渗透意识

篇(8)

二、综合高中的德育现状与分析

(一)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本文通过多种方式对综合高中的德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结合发现综合高中学生的德育水平远不及普通高中学生,与职业高中学生相似。学生群体整体德育素质发展不平衡性,并具有不同的个性化特征。分析综合高中学生的德育观念,可以发现学生们普遍性的特点: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情感更是严重缺乏,而且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二)社会负面影响吞噬了学校德育成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面貌经历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也在悄然改变,于是滋生了很多消极、庸俗的思想,这些思想也毒化青少年的心灵。同时,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社会上流传,这些错误观念已悄然侵入学生的思想,污浊的社会风气扰乱了学生的价值观。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学校经过长久努力建立起学生的德育观念,可能被一个周末生活摧毁。社会的不良风气对学校的德育工作造成了巨大困扰,几乎要完全吞噬学校的德育成果。

(三)学生缺乏德育情感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完全不会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大多部分学生虽然可以遵守道德行为规范,但是并不是自觉地行为,只是依靠学校纪律、制度约束或老师监督的制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些现象充分说明综合高中德育教育没有深入人心,学生已经不接受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甚至使他们产生了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德育工作展开。

三、建构综合高中德育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

教师是传达德育观念的使者,要提高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接受程度,首先要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然后才能改进德育方式。由于综合高中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学生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学校因此加强了政教处的管理职能,减轻了老师的任务,但是却导致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教务处,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面对当前德育工作的严峻形势,每个教师都要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德育工作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职责,而不是部分人的职责,任何教师都有权利参与学校德育工作中,坚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二)优化道德教育模式

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承受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因此优化道德教育模式是德育模式发展的前提。经过对教学效果比对可以发现,生硬的道德知识的传授远不及建立学生的德育情感,通过转变教育模式,由直接变为间接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间接的德育教育模式有很多种,比如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渗透。例如,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短剧表演,演出的故事是“负荆请罪”。演出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人物特点,表演后,教师询问学生“大家觉得廉颇这个人物最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是什么?”学生主动参与短剧的演出,深刻理解了人物,然后深有感触的说出自己的见解,因此,唤醒了学生对人物的崇拜感,也了解了正确的人生观该怎样建立。在实践活动中,特定的环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主动寻求自我体验和感受,最终产生情感共鸣,培养起学生的德育情感。

(三)构建内容丰富的多层次德育模式

综合高中的学生层次较为复杂、个体差异比较大,这个群体的教育工作要分层次进行,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都有所差异,充分体现当代教育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区别对待的教育原则。我们要构建学生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内容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模式。比如,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违反校纪校规时,教师处理方式就应该不同:对待高一学生教师要正面引导,可通过“不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讲述,劝说学生要正确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老师可以告诉学生:“我觉得你很聪明,能明白老师的意思,只要你认真约束自己的行为,将来一定成为栋梁之才。”因此,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自觉整改行为,这样的谈话可以促进学生教育和道德养成,强化学生的纪律观念,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二年级的学生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教育,为将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奠定基础;高三年级的学生要加强其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9)

首先主题班会题目的设计针对性要强,题目不宜过大,比如《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这样的题目过大,《弘扬五四精神,刻苦学习》,这样的题目就较小,更有针对性,是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点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次,组成主题班会的各个环节要清晰:导入、展开、拓展、小结,这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目的应更加明确。最后应通过情境,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师要少些说教,尽量通过在班会课中的情景设计,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感悟,自己在情境中反思,自己在情境中受益。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态伦理道德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因此培养学生们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尤为必要。学生生态伦理道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属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畴中的,因此也可以认为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学在生态伦理道德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一、在文本研习中熏陶

语文新课程在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在教材中编排了非常多关于人与自然方面的文章。这些课文在为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态意识,为学生们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传承了大量关于大自然的名篇佳作,这些美文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无疑是极好的素材。例如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春江花月夜》就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一名句进行赏析与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引入刘希夷所作《白头翁》中“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来引导学生感悟古人对于天人关系的认识与感受:生命与宇宙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得以展示,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哲学思想。而诗人风格独特的审美体验与人生感悟更是让学生获得了很多启迪。

总的来说,引导学生进行这些文本的研习,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对自然美的世界加以感悟,并树立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这对于学生建立起同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在阅读讲练中渗透

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在这一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用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材料来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渗透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就近几年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来说就极具特色。 2002年全国卷阅读题《沙尘暴》、2007年四川卷阅读题《瓦斯的开发与利用》、2007年全国卷阅读题《关于保护生态多样性》、2008年湖北卷阅读题《关于湿地》这些文章都是向学生们渗透生态教育的好文章。因此,教师在知道学生做题的过程当中,可以适当的向学生们介绍一些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生态教育的影响,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提升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再比如学生进行古文翻译训练时,教师就可以通过选用国学经典中与生态伦理道相关的文章进行训练文本,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古汉语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生态伦理道德修养。如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等,学生通过学习或多或少的都可以了解到孟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

三、在实践活动中体会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主张,语文课程应该同其他课程、书本学习以及实践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高中语文教学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了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进一步的接触社会、认识自然,以实现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效果。正因如此,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更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以体会,建立起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学习《像山那样思考》这一课文时,老师可以围绕这一课文要求的学习目标与人文内涵来组织学生开展以“环保、生态”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增强,在无意识中也会提高学生对于生态环保方面的重视,乃至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当中去。不仅如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相关学习当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与环保有关的宣传语、广告词,让学生来做出赏析、点评,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创作进行评比。这样一来,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精神得到了培养,而且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总而言之,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生态伦理道德,不但可以极大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眼界、丰富社会经验,而且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也有良好的效果。实践中感悟是校内外沟通的大融合,这一举措势必会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高中语文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究、感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样,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的体会也会深深的影响到其自身的生态伦理道德观。

【参考文献】

[1]邵建新,朱永芳.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02)

[2]朱永芳.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J].教育.2010(01)

[3]冯景龙.浅议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J].双语学习.2007(08)

篇(11)

一、引言

高中语文新课改在目标设计和课程结构设置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给人的信号是:不能仅以一次考试和一次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而是要与过程性评价要挂钩,以引导学生健康和谐地学习和发展。这也与当代高考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统一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与高考接轨,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着重阐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之间如何接轨,旨在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使其更好地与高考接轨。

二、高中语文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培养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学生得以终身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同时它也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学生便有了一定的素质,而学生所具备的这种素质是经得起高考考验的。具体而言,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1)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自己在学什么以及学习到何种程度,使其有意识地主动参与至各种学习活动之中;(2)注重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语文知识的习惯,并使其养成动笔、动手以及动脑的好习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学习;(3)积极培养学生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4)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有条不紊;(5)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其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和个性等心理因素。

三、依据新高考命题走势采用科学的复习方法

1.突出课改亮点,变“镣铐”为“鲜花”,举着鲜花跳舞,让新课改为高考添彩

比如,“综合性学习”就是新课改的亮点,但是许多学校都称师资不足,班级太大太多,无法开展,综合性学习名存实亡,以至于高考一遇到综合性的试题就头疼。认为考试的难度太大,要求降低难度。这是理解的误区,仿佛认为综合性学习就是上大课,要语文与音乐体育美术等各科目综合,其实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中。比如,课程中的的梳理与探究,就是很好的训练材料,教师没有充分运用;每篇课文的综合性能力的培养也没有认真完成;学校许多的综合能力培养活动(演讲,研究性学习,比赛等)只是少数同学参与。如果把综合性学习寓于课堂教学当中,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将来的高考还是“镣铐”吗?

2.新课改要求与高考的要求一致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指出,高中语文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能力,不断地拓展其观察事物的视野。而对于高考语文的要求也如此,也是在拓展学生视野以及加强学生的社会洞察力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对于传统的教学与备考模式而言,已经不适应新高考的根本要求和考试目的。因此,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就提出了应该创新传统的教学与备考模式,注重与高考接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应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务必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仅限于教学课堂以及语文复习的怪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对当代文艺给予高度地关注与重视,关注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生,尤其是重要的社会主流媒体报道或者探讨相关问题,努力做到语文课堂内外的有机整合以及导学与自学之间相结合,这样就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语文的基本素养。

三、注重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变化

有人曾经说过,一堂课“像不像样”,主要是看“一课”有没有“一得”,即是该堂课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预习课最后就是要学生把课文读通顺,不结巴,不错,不漏,明白文章大致意思;教读课就是要学生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写作课就是要学生会使用一种文体完成800字左右的文章;等等。现在,新课改赋予了语文教学新的内涵,但是我们教师仍然不能忽视课堂以及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课堂效果。新课改后,我们仍然要改变对灌输知识这一词的看法,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现实中,直接灌输不仅少不得,而且还要加强,不然,鉴于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完全自学达不到预期效果。语文新课程的重心是回归课堂。所以说,我们既然强调“回归”,就必须要考虑“课堂”定位:只有将教读课、自习课、写作课、语文活动课的课堂定位准了,才能考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比如,有老师认为,作文就是将文章提供的材料抄在开头,中间加上平时背诵积累的文章片段,结尾再将文章材料稍作改造,使之形成“照应”,就算完整;也有老师说,改高考作文卷,凡卷面不整洁或者字体不工整的一律“不及格”。而我认为,就作文指导而言,应该是平常或总复习的某节课怎么上,如先确定写什么文体,具体安排训练某种文体结构以及掌握某种写作技巧,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有可能会提高。

四、新课改的教学内容能够与高考考点相融合

对于新课改而言,紧紧地抓住了高考考点,在高考考点进行深入地分析的基础上,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内容进行改革。例如,高考语文中有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这一项,语文新课改内容中对这一项也有所反映,并以专题的形式对这个考点加以练习与训练。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高考要考好只靠解题能力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根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将使应试能力得到增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高考没有突出的矛盾。那种认为只要高考不变就谈不上课改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所谓的解题技巧等是与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分不开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的要求与高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此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新课改与高考的接轨程度日益增强,排除了以往高考语文中所出现的一些与语文教育目的不相符等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体现高考语文的根本价值。

参考文献:

[1]冉启红.小议新课改与高考的关系[J].中学生优秀作文(教学),2010,(7).

[2]袁菊.高中语文新课改如何接轨新高考[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