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24 17:03: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问题式教学法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

篇(1)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不同的课程特点不同,因此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不能完全一个模式。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要点问题。

(一)问题创设

问题导向式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问题的质量。如果问题的质量较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不仅能够顺利地引出所要讲授的内容,而且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如果问题的质量较差,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针对政治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本文认为应该突出理论争论方面的问题创设。这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失业、经济危机、两极分化等复杂的经济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论研究很多,各经济学派的解释千差万别,如果在争论中创设问题可以彰显政治经济学的独特魅力;二是政治经济学应用的是规范分析方法,回答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如果不介绍其他的理论解释,从教材中来,到教材中去,有说教嫌疑,让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产生质疑。如果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其他主要经济学派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介绍政治经学的解释,学生不仅会从比较的角度理解政治经济学,而且会减少学生对政治经济学规范分析和价值判断的抵触。

(二)问题包装

问题包装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如果问题太直白或太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也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那么如何进行问题包装呢?就政治经济学而言,本文认为应该突出理论背景方面的包装。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讲授的很多内容涉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而古典政治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产生的标志,一个学科从无到有显然有很多理论背景可讲,因此问题包装的素材取之不尽。其次,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所讲授的内容主要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同样从未发生过,改革每前进一步学者们都进行了激烈的理论争论,因此从理论产生背景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包装可以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劳动价值论时,我们就可以借助该理论的产生背景对“为什么1件上衣等于2把斧头”的问题进行包装。通过经济史的学习我们知道,最初学者认为,1件上衣之所以与2把斧头相交换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但经过争论学者们发现,供求关系只能解释交换价值的变化,却不能解释最原始的交换价值。于是,有的学者提出了使用价值决定论。也就是说,1件上衣之所以等于2把斧头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比如亚里士多德从理论抽象的角度指出“:没有等同性就不能相交换,没有可同约性就不能等同”,由于使用价值不具有可通约性,因此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亚当•斯密则从现实角度对使用价值决定交换价值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了,然而它不能购买任何东西,也不能交换任何东西。相反,钻石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它却往往可以交换到许许多多的其他商品。”通过上述包装,1件上衣为什么等于2把斧头的问题就变得特别耐人寻味,学生有强烈的愿望想知道答案,此时讲授劳动价值论往往事半功倍。

(三)模式选择

根据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同问题导向式教学可分为“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和“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自主学习的形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教师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刺激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导向式教学的两种模式优缺点各异。“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缺点是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并且占用的教学时间较多,优点就是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正相反,它对学生的参与热情要求不高,占用的教学时间也不多,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不足。本文认为,在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理由主要有三点:首先,政治经济学的课时不足以支持“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目前各大院校政治经济学的授课学时一般都被压缩了,完成教学任务已经非常紧张,没有更多学时开展“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其次,政治经济学的授课对象是新生,他们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实施“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最后,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其目的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因此“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更适合。

篇(2)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用人单位都希望找到高素质、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各个高校也在着力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尤其注重大学生六种能力的培养。六种能力主要包括适应社会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事务处理能力、口语写作表达能力。而应用文写作能力是事务处理能力和口语写作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当今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必要能力之一。塞万提斯曾说“笔乃心灵之舌”,写作不仅是个人意志的外在体现,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有力展示。[1]由此可知,应用文写作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门必修课程。为提高大学生的从业水平,应用文写作的学习不容忽视。商品经济的发展、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书写工具的电脑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向应用文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效率的管理工作,日益重要的信息交流,都需要规范的高质量的应用文,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高素质的、有较高应用写作能力的从业人员。[2]在工作中,应用文无处不在,每位大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大学生应用文写作做能力的提高有待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本文主要从岗位的角度,结合项目教学法,分析应用文写作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

一、岗位与项目教学法结合的重要性

(一)职业的与应用文种结合

据网络资料显示,按照目前对职业的划分,职业类型基本上可以分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六大类。当然,划分标准和依据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在此就不赘述了。每个职业范围内有各种岗位。岗位原指军警守卫的处所,现在泛指职位。职位,即机关或团体中执行一定职务的位置,并承担相应的工作。每位大学生毕业之前,都应该有一个职业规划,职业不同,对应用文文种的运用也不同。大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除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课堂实训外,更重要的是突破原有应用文写作实践教学体系的瓶颈,找到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岗位与项目教学法结合

按照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可开展项目式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授课。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含义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这种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全参与项目,“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一方面,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教师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另一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以后,学生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内容

(一)小组分工教学

应用文写作项目教学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课堂上开展小组分工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完成相关项目的写作。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例如,按照应用文体的大类,可以分为行政公文组;事务文书组;公关礼仪文书组;专用文书组。每一个小组负责对文种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写法及注意事项、写作例文、写作实训进行集中学习,了解以后,能够熟练运用。

(二)工作室教学

1.工作室教学内容阐述

以工作室的形式进行教学,将学生按不同写作项目分为不同的工作室,工作室独立完成各自项目,同时各工作室之间根据项目情境展开交流与合作。工作室的划分,以工作岗位为依据。不同的专业,工作岗位不同。以汉语专业为例,常见的工作岗位有教师岗、办公室文员岗、行政助理岗、编辑岗、记者岗等等,因此,成立的工作室依次为教师工作室、办公室文员工作室、行政处理工作室、编辑工作室、记者工作室等等。每个工作室负责学习与本岗位有关的所有应用文种,掌握写法,识别正误。以教师工作室为例,此工作室的学生必须掌握教案文种的相关知识,包括教案的界定与作用,教案的特点与分类,教案的写作要求,教案的写作范例。此外,为了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工作室的学生还应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

2.工作室教学体现培养的差异性

在整个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工作室的学生进行辅导和培养,体现培养的差异性。培养的差异性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客观规律,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必然结果。也只有使在校学生接受差异性的教育,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不同的技能专长,避免毕业生被用人单位打上“批量产品”的标签。只有高等学校的培养具有差异性,其毕业生才能有特色,才会在就业市场具有竞争力。[3]此外,通过工作室的组建,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另一方面,工作室内的学生团结合作,可增加彼此的凝聚力。有差异性的学习与培养,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由“让我学”转变为“我想学”。

三、构建多元化的考评体系

按照项目教学法,构建多元化考评体系。传统的应用文写作考评方式以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这样以来,对学生的综合情况无法考核。新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项目教学法,考核以多元化形式进行。

(一)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注重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其中平时过程性考核以完成项目的进度与分工的科学性为主,可占总成绩的50%;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以完成项目的质量与团结合作情况为主,可占总成绩的50%。平时过程性考核时间不固定,突显项目教学法的特征。期末终结性考核包括统一考试和课堂汇报。统一考试以最常用的文种为主,题型以“根据材料写应用文种”为主,不再考究应用文理论知识。

(二)课堂汇报和课后练习相结合

课堂汇报形式灵活,可以通过项目的形式R报,主选一个汇报人,也可按照工作室或者小组分工不同,集体汇报一个项目。为提高汇报质量,要求采用多媒体形式,制作精美的PPT,准备规范的教案。成绩根据汇报的情况评分。课后练习以加分的方式呈现,学生利用课外之余,对比较感兴趣的文种进行自学,做相关的练习检验自学效果。

(三)学生考评和教师考评相结合

原有的应用文写作考评以教师一人为主,学生基本不参与。依据岗位需求和项目教学法的不同,学生也可参与成绩考评。学生分小组或者工作室汇报时,本组或者本工作室的人员不参与考评,其他小组或者工作室的人员均可对汇报进行评分。教师给出评分标准,学生根据听课的情况评分。最后的成绩将学生评分和教师评分平均,这样以来,学生之间的竞争更激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更有效。

四、搭建校外实践实训平台

根据岗位需求,结合项目教学法,为学生搭建校外多元化的实践实训平台。根据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只讲不练或者简单的课堂练习已经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文水平了。为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文写作人才,需高度重视校外实践实训平台的搭建。一方面,各高校力争与政府机关、公司企业等单位合作,建设一批专业技能实践实训基地,建构起学校与社会、校内与校外互动的技能训练模式。这样以来,以工作室开展的项目教学成果可以得到有力的检验。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及寒暑假到校外企业、机关、社区、农村开展短期见习,积累写作素材,掌握应用文的使用情况,判断应用文种使用的正误。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提前熟悉自己的工作岗位,加深应用文的了解,让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项目编号:本文系四川文化艺术学院2016年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教学研究与质量工程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JY05。

作者简介:郑小琼(1983-),女,汉族,四川绵阳人。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就任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巴蜀文化。

参考文献:

[1]董小玉.《现代应用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裴显生主编.《应用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周成霞主编.《岗位应用文写作》[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参考文献

[1]王洪泉.《大学应用写作实践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育探索,2012,(9).

篇(3)

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实践教学质量,是应用型专业努力的基本目标。法学属于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其教学应该重点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但是,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普遍存在学生法律思维弱化、实务操作能力欠缺等突出问题,优化实践教学机制是提高法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根本路径。

 

一、加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分析

 

(一)发挥地方高校培养优势的需要

 

地方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应根据所在区域发展需要和自身培养能力等因素,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定位,而不能盲目跟从重点大学。加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是有效彰显地方高校培养比较优势,提升法律人才培养规格,主动适应社会对法律人才多远需求的必然之路。充分利用地方高校在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优势,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是发挥地方高校培养优势的必然选择。

 

(二)提高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教学质量的需要

 

法学实践教学既可以检阅、修正和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又有利于形塑法学专业思维、强化法律职业伦理修养,更有利于训练法律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是提高法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2〕优化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机制,必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法律职业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从而推进地方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推进地方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方式转型的需要

 

当前,地方高校法学教育普遍沿承传统学院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重视不够,使学生毕业后既难以与大牌法学院毕业生在专业理论、学术能力上相竞争,又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磨练才能适应基层法律工作。立足地面向广泛而多元的基层社会,顺应社会现实需求,优化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强化法律实践能力培养,增强直接服务基层的能力,这样才能凝练自己特色,实现法律人才培养方式转型,更好服务于基层社会建设。

 

(四)推进地方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

 

地方法治是国家法治建设、长治久安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法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核心内容,而基层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基本品质就是具有较强的法律实践技能。〔3〕提高法学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强度与质量是地方高校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以推动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转型发展和提高整体层次,促进基层社会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社会法治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实践教学方案不合理

 

目前,许多地方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定位存在不明确、不切实际等问题,无法以此引领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的建设。其次,大部分高校法学专业人才教学培养方案中对实践教学时间安排明显不合理,导致大多数情况下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佳。下面以法学专业毕业实习为例:首先,毕业实习安排的时间短,大多为3-4个月。其次,实习一般限于阅卷、装卷、帮实习老师干些递送材料等杂活,实习内容过于单调,学生缺乏实习兴趣,觉得通过实习学不到东西。〔4〕毕业实习是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综合培养学生实务能力的关键所在。从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可以充分发现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及培养机制的不合理性。

 

(二)实践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不科学

 

目前,许多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之间缺乏连贯性,在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教学环节、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缺乏整体设计,导致实践教学缺乏整体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其次,部分地方高校没有按照法学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发展规律来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随意调整安排等问题。其次,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也不科学,大多数采取类似于理论教学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轻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实战化,轻视全部学生的参与,导致部分实践教学沦为精英教学,难以起到普遍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作用。

 

(三)实践教学评价与监控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较为重视高校法学专业实践作用与实施,但轻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虽然地方高校大都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普遍存在目标定位模糊、零散碎片化、制度建设滞后、监控效果不佳、效果评价机制缺乏、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四)实践师资队伍不适应

 

从整体来看,地方高校大部分法学专业教师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必要的社会与法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能力不强。而法律实务部门的指导老师大部分缺乏必要的高校教育教学理论,也缺乏担任实践教学方法培训。而且,实务部门的指导教师本身实务案件多,更是缺乏提供学生实践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可见,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教师存在不适应越来越重要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发展需要。

 

三、优化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机制的对策

 

(一)完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地方高校法律人才培养优势与地方法治建设的时代背景,地方高校将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的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极为科学。其次,在地方高校法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一是在理论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适当增加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实训教学环节,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训练路径。二是适当压缩理论课程教学课时,增加法律实务,法律谈判技能等实践教学课程和教学时间。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在必修课之外建立理论与实践选修课模块。

 

(二)构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

 

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协商、谈判能力、辩论技巧和方法、法律文书制作能力,制定规则能力,证据运用能力等。每种能力的培养有不同的知识、技能和实践方式及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地方高校应科学界定法律人才实践能力的构成和培养标准,针对性地对每种实践能力设置实践教学方案、教学环节与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保障实践教学安排系统性

 

地方高校应依据地方应用型卓越法学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在实践能力培养标准指导下,强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规范化。将实践教学课程分为见识性实践教学、专项实践和综合性实践教学,并按照以循序渐进的原则优化实践教学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并严格按照管理制度与程序开设实践教学课程,以保障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五)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地方高校应依据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类型、培养质量标准与学生实践能力状况,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研究性教学、参与式教学、诊所教学等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并教学经费、教师晋升支持等方面不断健全激励机制,以促进校师重视实践教学,从教学责任和完善制度等层面加强实践教学约束机制建设。

 

(四)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与提高。一是可通过支持专任教师到法律实务挂职锻炼、参与办案、考取法律资格证书、从事法律实务兼职等方式,提高其法律实务能力与实践教学水平。二是可通过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法律实践部门专家担任兼职理论教师,并通过加强其教学理论培训等形式提高其法学实践教学理论素养。其次,可建立法学专业学生校内与校外教师协作指导机制,由其共同制定实践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毕业论文选题等,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克服理论与实践的隔离问题。

 

(六)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地方高校应在系统分析法学专业人才实践技能培养要求和质量标准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不同年级的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与改进指导。并以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为重点,抓住社会调查、庭审观摩、模拟审批、法律援助、实习实训、法律诊所、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点,健全决策与指挥、评价与诊断、信息反馈、激励约束及保障等运行系统等,协同推进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七)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篇(4)

(1)介词“以”意义众多。

虚词的意义更要根据语境来判断,需要成熟的语感。“以”可以解释为“用”、“把”“、凭借”“、按照”等,需要补充提供典型的文言语境。

(2)“以”兼属连、介两类词。

无论连词、介词,“以”皆可译为“因为”。辨别“以”作为“因为”解释时的词性一个难点,需要极典型的例句来解释。

(3)“以”还有动词用法。

词典解释为:“(动词)用”;“介词,用”。根据教材选篇情况,只需强化“以”的介词用法。等到虚词使用积累至一定的程度后,解说虚词的来源,说明其从动词虚化而来,再介绍其动词用法。

二、纵向比较:对初中段的虚词用法加以辨析

主要的做法是,找出7~9年级教材中的所有“以”的例句,归纳整理,时时注重“温故而知新”。

(1)七年级内容:“以”的介词、动词、连词词性。

第一“,以”作介词,表示“用、把”,如七年级下册《狼》。第二,“以”作连词,表示“以便,用来”,如七年级下册《狼》中反复用到。第三“,以”作动词,表示“认为、以为”,如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口技》。因此,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要紧紧围绕《狼》、《孙权劝学》、《口技》三篇课文,讲授和及时复习“以”的常用意义。

(2)八年级内容:介词“以”的典型用法。

分别是“凭借”、“按照”、“因为”,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送东阳马生序》是特殊的选篇,共出现七次“以”,并包含了“是以”的用法,可以作为虚词用法的总结课程。

(3)九年级内容:“以”与“所以”的联系。

本阶段总结复习,选篇中的虚词用法比较综合。如《出师表》中出现“以”12次,“所以”也有用及。文言文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不同,也需要做充分的讲述。

三、疑难解析

(1)“以”译为“用”,它是动词还是介词?

“以”作介词,一般在名词之前,形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补语。句子中有突出的谓语动词的情况下“,以”作介词为常见。例如“:辞以军中多务”中“辞”作为谓语动词,可译为“推辞”,用“以”引出介宾结构“以军中多务”来推辞,“以”是介词。

(2)“以”译为“因为”,它是介词还是连词?

“以”作介词,与其后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一般充当句子的状语。例如“:夫不能以游堕事”(《满井游记》)。“以”后紧跟名词“游”,组成介宾结构,充当状语,所以“以”是介词。“以”作连词,可连接词与词、短语和短语、句子和句子,译为“因此”、“以致”,前后多为因果关系。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连接两个因果关系的短语,“以”为连词。

篇(5)

教师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陶冶学生情操。例如,在学生书写爱国诗词的时候,教师可播放《中国人》《祖国颂》等歌曲。“感人的歌声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在悠扬的背景音乐声中,学生陶醉、醒悟……教师书法课堂的导入与总结过程也是对学生“育德”的关键环节。如,有的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孔子弟子三千,最著名的七十二门徒无一不是思想境界高尚的人。孔子施教的首要内容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之中,文是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行、忠、信都是思想品德的修养。”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孔子语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让学生反复练习、理解、感悟。短短几句导入,一方面让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会让学生把那些历史名人当做心中的偶像、楷模。教师要将作业布置、优秀作品展评、课堂总结等其他教学活动与对学生的“育德”结合起来。“一般地说,精确的审美趣味在于能在许多毛病中发现出一点美和在许多美点中发现出一点毛病的那种敏捷的感觉。”在书写上,即使学生取得了一点点进步,教师都要呵护、表扬。教师只有把“育德”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才能肩负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师表楷模“育德”

篇(6)

一、由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它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在上化学的第一节课时,我以“魔棒点灯”、“空杯生烟”、“烧不坏的手帕”、自制“葡萄酒”等趣味实验,作为开场白,一下子让学生喜欢上了化学学科的学习。再比如在讲《中和反应》时,让学生先做实验,在氢氧化钠溶液里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会发现酚酞变成了红色,这时学生能用上节刚刚学过的碱的知识来解释。让他们继续滴加另一种液体(盐酸),结果溶液的颜色逐渐减退,直至变成了原来的无色。为什么滴加盐酸后溶液的颜色由红变无,学生的思维矛盾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于是学习的兴趣立刻高涨。

二、由生活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的本身是为了应用,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化学知识相联系,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引导学生回忆一个熟悉的怪现象:烧开的水不小心泼在煤炉的火焰上,炉火不但没有减弱,反而窜出一股火苗使得燃烧更旺,这是什么原因呢?又如,在学习溶液的某些性质时,可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在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会结冰,这是为什么呢?例如,讲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时,教师问:“新买来的铁锅是什么颜色的?使用一段时间后的铁锅又是什么颜色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学完这一知识后,你会自己找到答案的……”,这种由实际应用创设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会感到化学是有用的,化学就在身边,接下来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兴趣盎然。

三、由趣闻轶事创设问题情境

每一种元素的发现,每一种物质的得到及推广应用,都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其中都蕴藏着丰富的生动感人的故事。结合教材,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化学史,化学家轶事,引人入胜,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思维的情境中,增强学生的理解效果和记忆效果。介绍居里夫人与镭等,再如:讲解磷的性质时,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二战期间盟军为了炸掉德国军队一个戒备森严的军火库,在人不靠近的条件下,就无法炸掉,这时盟军就利用了在老鼠身上涂白磷的CS2溶液,让不起眼的老鼠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学生听完故事后,兴奋,一方面为设计者的聪慧而惊叹,另一方面又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时因势利导,传授相关的知识,效果特别好。

四、由多种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例如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教师可适时提出思考题。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旧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避免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篇(7)

本课使用的教材是初级中学课本人教版《英语》第三册Unit21,lesson18,这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为听说课。这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复习巩固以前所学的购物用语,为下面的阅读理解课作铺垫。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本课的内容已有初步的认识,能简单地使用某些购物用语进行交流对话,但缺乏系统的归纳、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对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达到熟练掌握、使用购物用语,为下堂的阅读理解课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掌握有关购物的日常交际用语。  

2)掌握“be worn out”用法。  

3)复习有关服装、日用品的名词及有关颜色的形容词(dark…,light…)?  

2、情感目标  

通过购物的情景教育学生运用礼貌的语言去参加日常活动。  

3、发展智力目标  

1)在特定的购物情景中掌握用语,通过听录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2)通过口、笔头操练,总结购物的日常交际用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  

1、“购物”的有关交际用语。  

2、“be worn out”的用法。  

五、教学策略和方法  

情景法、观察法、游戏法、演示法。  

六、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录音、投影、实物。  

七、教学流程图  

八、教学过程  

Ⅰ、Revision  

1) Greetings.  

2) Duty report(Oral English training).  

3) Review shopping expressions.  

Ⅱ、Presentation  

1) Listen to the tape.  

2)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dialogues.  

3) Read the dialogues.  

4) Under line some important expressions.  

Ⅲ、Practise  

1) Students summarize the“shopping expressions.”  

2) Read Slide Show I.  

Ⅳ、Consolidation  

1) Play game, “shopping” in the“Lucky shop” in 13 groups. (One student acts as the shopkeeper, the other as the customer. They perform how to buy things in front of the class. The teacher shows: dark blue suit, light green dress, shoes, T-shirt, jactet, coat, pencils, erasers, schoolbags, PEPSI-COLA and milk on the desk).  

2) Sum up.  

篇(8)

体验式教学法中的“体验”,必须要学生亲自的参与其中才能感受到,因此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生生物知识的动力;体验式教学法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景化的教学法,教师在设计的各种情景下讲授生物知识,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这样的学习氛围才更加的适合学生学习生物知识。

(二)构建融洽的师生氛围

体验式教学法中重要一环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尽量交流、沟通共同的经验和所能理解的知识程度,这样不仅能让师生都融入到自己构建的教学氛围之中,也让师生之间相互的尊重、信赖和鼓励。教师也能更加的了解学生到底适应怎样的教学方法和生物知识学习的程度,这样更加利于以后高中生物的教学。

2体验式教学法应用

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对策现在大多的高中生物教师都明白体验式教学所占的优势,但是却很少有人去尝试。一种是不明白该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运用,不肯定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另一种是大胆的去尝试了,可是却没有收获到想象中要的结果,这也打击了教师们想改革教学方法的信心。针对这些情况,下文主要浅析几点体验式教学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措施:

(一)构建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情境教学时目前各种教学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也同样适用,教师根据生物的教学目标,构建真实的情境,可以让学生们在这些情境中体验到真实感。在生物课堂教学的开始时,可以构建情境来导入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生物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在一节课的考试阶段就能集中自己的精力,针对情境的构建有多种方式,其中主要的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际情境,将书本上较为难懂、抽象的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可以遇见的情况,让生物知识更加的有趣,便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讲解细菌作用的知识时,由于细菌较微小,并不能被我们所直接的观察到,对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教师就可以将我们生活常见的“腌咸菜”和“凉拌菜”的事例渗透到教学课堂中来,让学生们认识到细菌在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

(二)巧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多媒体技术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技术,在教学中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运用以体验式教学法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到,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课件的展示,更加直观的理解生物知识,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例如:在学习生物膜系统功能的知识时,由于大多数学校实验条件和经费的限制,并不能构建太多的情境,这时就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了,教师可以讲这一章节的知识,制作成动画的格式和搜索一些相关的视频,在教学课堂中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亲自的看一遍,比教师照着书本讲几遍更容易让人理解。

(三)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课堂中,提出自己的想法,是体验式教学法的一个重要阶段“。知识源于行动”,因此教师要在生物课堂中引导学生们发现自己所难以理解的点,再根据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亲自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和体验中。例如:在做DNA的提取和提纯的实验中,学生就提出了“玻璃棒为什么只能朝一个方向搅拌?”传统的教师就直接回答是便于DNA的收集,这样学生们仍然不明白,只是记住了答案。利用体验式教学法,教师让学生们自己分组利用小棉线来代替DNA来做DNA收集的实验,一组的玻璃棒始终朝一个方向去收集棉线,一组随意的改变玻璃棒的方向来收集,最后将两组的结果进行对比,让学生们自己总结得到的结论,这样不仅让学生直接的体验到结果,也让学生们懂得主动去探索。

篇(9)

问题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基本形式,为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将问题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自主寻求、探索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在探索思维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将认知过程深化成自主探究再创造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探索意识。问题教学法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问题

1.阅读训练模式重教材知识点

传统阅读训练模式过于偏重教材阅读训练语文知识点,忽视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感受的把握以及对整体的思维能力。语文课堂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情感互动,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将完整的阅读内容分层逐句分析讲解,把阅读式内容转变成了知识点教学,忽略了学生感悟文章的能力,靠“填鸭式”教育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不去思考分析问题,从而降低了小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设计根本不符合课程标准。

2.教师过分掌控课堂,师生缺乏有效互动

长期以来,受应试考试的影响,教师怕耽误教学进程,一直在?n堂上“唱独角戏”,害怕来用问题教学,学生会浪费教学时间,拖慢教学进程,导致课堂一直以教师的“讲”为主。由于小学生生性好动,在教师沉醉于“滔滔不绝”时,学生无法在语文课堂上集中精神,导致学生对语文产生懈怠感,更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发展。

3.流于形式的学生学习探究

新课改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归还于学生,但教师还是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起到有效的引导者的作用。有的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盲目追求新目标,在教学中放任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教师的引导作用完全被“淘汰”掉,课堂毫无秩序,教学毫无目标可言,使语文阅读教学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有效运用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文本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拟定具有探索性意义的问题运用阅读教学法,具体实施方法有:

1.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是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文本提供的材料,以提出问题为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创设阅读课堂环境。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2.合作探究,加强生生交流

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制定适合学生探究的文本内容,设定预期教学目标,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既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又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自觉发展语文阅读素养。

3.适时引导,和学生共同成长

问题教学法侧重学生自主探索,充当“主角”的角色,而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以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教师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思路,让学生明晰自我的探究目标,进行实践操作,独立思索,从而解决问题。此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篇(10)

阶梯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学能力是数学素养的核心。而阶梯式教学方法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激发每一位小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基础上,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分析能力,指导小学生利用数学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展现数学教学的全面性、实效性。

(二)促进学生水平的全面提升

阶梯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通过针对性地教学模式指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发现数学的魅力,在不断的课堂练习中,获得成就感。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全面提升每一位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解决“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培养出更多的“学优生”,提升班级学生的整体数学能力和数学成绩。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阶梯式教学的应用

(一)学生水平分阶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位小学生的日常数学学习表现、学习态度、数学考试成就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阶梯划分。教师可以将学习能力较强、数学成绩较好的一些小学生划分为A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指导他们学习一些能够充分挖掘学生数学学习潜力,展现丰富数学思维的“开放式”数学内容和练习题目。一些数学基础较好、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划分为B组,主要是指导他们在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计算和解答数学问题,提升学生数学能力。而一些数学成绩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可以划分为C组,主要是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深入掌握,学会计算一些简单的数学习题。

(二)教学模式分阶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数学能力进行合理的教学模式阶梯划分。在一节数学课堂中,既要有“面向全体”的环节,又要有“培优辅差”的环节。对A组学生主要是通过“自学—疑问—探究—答疑—总结”为主的教学模式。B组为“习题练习—反馈教学—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教学模式。C组主要为“基础知识讲解—循环指导—尝试成功—激发兴趣”的教学模式。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要求C组学生能够掌握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性,并会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回忆,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要求B组的学生在掌握C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能够快速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在完成数学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更多的习题练习,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A组学生分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并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发现更多的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和生活中的主要用途,为学生布置更多的“开放性”练习问题,提升小学生数学能力,并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框架结构。

(三)教学评价分阶梯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加深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的考查,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考查之后,教师要给予不同的学生适当的评价方式。例如,在对A组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竞争式的评价方式,严格要求他们,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问题。B组的学生采用激励式的评价方式,指出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引导他们努力赶超优秀学生。C组学生主要要采用鼓励式的评价方式,要对他们的进步和成功表示赞扬,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信和学习的动力。

篇(11)

过去历史课多采用讲授法,台上教师滔滔不绝,下面昏昏欲睡,台上妙语连珠,下面呆若木鸡,台上自我陶醉,下面却浑然是局外的看客。教师自编自演着一幕幕的独角戏,深刻挖掘教材,精心组织语言,然后是讲台上精彩的自我展示。眼里没有了学生,心里没有学生,全然忘记了演这幕戏的目的,没有参与,更没有互动,何来实效?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声嘶力竭,学生收获甚微,“灌”进去的东西少得可怜。我终于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本末倒置、愚不可及;学生不应是看客,我不该是演员,学生不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设的工具,他们是成就自己人生的主人。课堂不是自我展示的舞台,学生才是主角;知识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这是学生的课堂!如今的历史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现代化与多样化。学生要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教学”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说明了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线,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所谓“问题教学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一般是:(1)提出疑问,启发思考。(2)边读边议,讨论交流。(3)解决疑难。(4)练习巩固。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三、“问题教学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有两种方式

1.前置式问题教学法(教师向学生提问)。针对刚上初中的新生和较难于理解的问题,教师的提问起着启发、引导的作用。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探究兴趣。教师的问题要有趣味性,有吸引学生的魅力;要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学习程度、层次的不同,设计难度有梯度的问题,便于激发学生的求解欲望,驱使他们有目的地积极思考、探索。历史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从历史基础知识出发,把握重点和难点,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浓缩为几个主要问题,精心设计,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历史的本质,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后置式问题教学法(学生向教师或学生提问)。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求知欲、好奇心强是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产生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初中学生还欠缺一定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需求很弱,在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上缺乏一定的积累,因此多采用前置式问题教学法。初二、初三学生随着年龄和自身学习能力的增强,能向教师或同伴提问,教师结合学生的问题组织教学,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敢于质疑,产生主动探究历史,追求真理的欲望。“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教师适时地提示与点拨会使学生的问题式思维更加有效。

四、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有效性

1.有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保障。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2.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避免出现教师上课讲史实,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史实、考试考识记史实能力的现象,学生和教师都成为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互为主体、互相配合,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3.有利于学生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归纳。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历史化,建立历史思维模型;会转化———能对历史问题进行变换迁移;会归因———能灵活运用各种历史思想和历史方法进行—因多果或多因—果的总结和整理;会反思———能对历史结论进行研究和评价。

4.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是新课改师生双边教学活动理念的体现。教师引导、启发,教会阅读方法;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营造平等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释疑、解惑,教师确立有质量的问题、师生共同研究问题,归纳总结真正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