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气象科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创造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气氛,必须把握好一下几个关键点。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气氛的前提条件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课堂气氛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打”出来的,它依赖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要破除“师道尊严”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变强调学生尊重老师的单向要求为师生互敬的双向统筹,变传统教学中的专制型或权威型为合作型或伙伴型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氛围。要树立学生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以饱满激情感染学生,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要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才能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二、顺畅的沟通交流是活跃气氛的关键所在
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每个教师努力的方向。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 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这种学生多讲、老师多听的教学模式正是“授之与渔”、“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力与魅力。教师要和学生交朋友。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三、灵活的方式方法是活跃气氛的有效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没有“兴趣”作保障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全方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教师亲切的教态、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要把成功带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如在课堂作业的配置与处理上,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并通过当堂批改或讲评,及时满足学生急于知道作业正确与否的迫切心理需求,开阔学生思路,使那些解题中“别出心裁”的学生得到赞誉。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要把求知欲种在学生心中。教师要注重挖掘,充分展示语文知识本身蕴含的内在美和魅力,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一般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结果是课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少了思考,也没有兴趣思考,更别说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了。而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增强课程的说服力。该课程在大学生素质培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社会,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目标。
(二)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能动作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指出,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寓意深刻的话:“理想的教育其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于教学生学。”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启发式教学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适时地采用多种引导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学生通过思考、反省、评价掌握了知识,并提高学习能力和认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及发展。可以说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的互动与双向交流,既强调教师的“启发”、“点拨”、“诱导”,又注重学生的“愤悱”理性自觉,“反求诸己”“内省”“反思”。
(三)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教学相长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学过程的双向性,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性。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成了合作关系,和学生一起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在相互配合中进行良性互动。同时,启发式教学还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思考,推动了双方的学术研究。德国教育学家洪堡也曾说过:“大学教授的责任并不是‘教’,学生的职责也不是‘学’,而是从事研究,教师应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进一步指导学生研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学生进行学术探究,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很活跃的,一旦被激发出来,结果是难以预料的。当学生不断的提出一些新问题后,可以促进师生一起去研究,也可以带动教师做更广、更深的研究,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二、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高校实施启发式教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还需要一定的实施条件。启发式教学不是说几个案例就可以了,启发式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教师不断总结探索。这里,介绍几种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形式,供大家相互学习。
(一)设疑启发
向学生提问,然后引发他们思考,是很多教师惯用的启发方式。教师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难度适中、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进行思考,最终找到问题的结果。但是目前很多教师提问没有精心准备,随意性很大,深浅过渡,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运用此方法前,一定要认真准备,给学生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能激发他们思考的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大学生诚信的问题时,笔者问了这么几个问题,考试作弊是不诚信的表现吗?有多少人从来没有作弊过的?除了考试作弊,大学生在校园中还有哪些不诚信的行为表现?善意的谎言你能接受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对大学生诚信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同时引出大学生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话题。
(二)讨论启发
讨论是高校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的特点是答案的不唯一性。在进行讨论前,教师要精心制定讨论的话题,题目给大家后,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以免学生的思路偏离了轨道。例如,笔者在讲大学生就业择业的问题时,并没有直接照搬书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讨论这么几个话题:你认为咱们医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影响医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医学生要想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医学生创业,有哪些方向可以选择?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后,充分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了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并明确了自己的生涯规划。在比如讲授公民道德时,组织学生讨论大学校园里不文明现象及如何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怎样完善自己。
(三)案例启发
高校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性比较强,为了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案例进行启发。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向学生呈现精选的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研究,从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理想信念的作用时,笔者引用了以下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案例,效果较好:清华大学高材生考过600分也不易,可一个每天三顿为清华学子切菜卖饭的农民工,头回上场就爆出冷门———北京日报报道,清华园里人才济济,但学生食堂的师傅张立勇,也为许多人知道,就不能不说是件新鲜事了。他的艰辛,他的刻苦,他的顽强,让清华学子动容。水木清华BBS上,头一回为一个农民工的坚韧好学掀起波澜。张立勇,做农民工10年,如今即将拿到北大国际贸易专业大本文。在案例看完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张立勇为什么高中读完后不直接考大学?(2)他为何选择去清华打工?(3)食堂工作很幸苦,他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并且挑战国内知名高校?学生对这样的事迹显得很有兴趣,他们都踊跃参与讨论,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还讲到听过他的演讲,被他的追求理想的精神所打动。
(四)比较启发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知识学生难以区分,或者有些问题学生已经有一些思考了,但其思考的方向有问题,怎样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怎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就需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了。例如理想和信念是两个概念,学生从直观上看感觉是一个意思,这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名人的事迹,让他们比较分析名人各自的理想是什么,他们怎么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最后总结理想的实现靠信念,这样就能分清异同了。在比如,在讲爱国主义这章时,很多学生都没兴趣,认为理论知识曾经学过,有的学生表示发达国家都不上这样的课,我们上没必要,思想方面首先就有问题。我们可以搜集一些发达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料、发达国家公民爱国的一些事件,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比较中进行判断,进而激发他们思考如今我们大学生应该怎样理国。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因为实际实训条件的限制,对“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中配套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要求的实践内容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最终导致了实训环节在“机床电气控制”教学中的缺失,同时也导致了不好的“机床电气控制”课程的教学效果。比如:作为一所高职院校,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实验室建设中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虽然是很多的,但是目前能够用于“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的设备却很少,只有一个有两类机床共40套仿真设备的实验室,这两类机床虽然是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中很重要的部分,但是其他机床实验设备的缺失,使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总是存在遗憾。
1.2脱钩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院的课程教学的特点就是理论教学加实践教学的模式,理论与实践分时段进行。一般教师在安排教学时总是会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进行实践环节的锻炼。理论和实践内容的分时段教学容易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上的脱钩。首先,“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中有很多的机床电气控制原理图,如果学生在没有真正观察接触实际或模拟机床的的外观、动作方式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那他们接受理论知识就会很被动,也当然不会有自己的主观理解,几乎是教师讲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其次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分时段进行,在实践课需要与理论结合时,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基本上忘完了,实践课程无法及时享用理论课程的成果,得到理论课程的支持,实践课教师在安排实践内容时自然也就无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实验室机床设备的仿真模型化,也使“机床电气控制”课程的实践教学和工厂的实际机床脱钩。为了改变以上种种“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尝试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到“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中来,通过实践证明,项目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项目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为了提高“机床电气控制”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高技能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校内具有的40台仿真机床的实验室硬件条件,在“机床电气控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师和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成效比较显著。一方面,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与教师的互动性增强,课堂气氛明显好转,以前的那种教师自顾讲解,学习任意作为的情况已经不在出现。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团队之间的互助合作能力都有了大幅度地提升。
2.1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条件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成为了教师指导、监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但在具体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具备几个条件:
(1)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人是决定事件成败的关键,项目教学中的“人”就是指教师,引入项目教学的关键就是教师。项目教学法虽然也讲求理论,但主要是要做实践项目,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是既具有从事理论教学的能力又具备从事实践教学的能力“双师型”教师。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相比,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既要求教师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同时也要求教师有更高的教学和实践业务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时必须首先精通教材内容,同时熟悉实际的操作过程,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实施项目法教学的首要条件就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特别是实践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才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关键所在。
(2)必须具有开展项目的实践条件。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再好的教师也不能纸上谈兵。“机床电气控制”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容的课程,而且对实践内容的要求还要更高一点,各类机床的结构、外形、工作原理十分的复杂,如果没有实际的机床供操作,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项目教学法也注重实践条件,实践条件的状态决定了教师项目的选择,决定了最终实施的项目好坏,实施项目与实际工厂中的设备的区别,也必然直接影响着最终教学效果的发挥。所以,实施项目教学的次要条件就是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力度。
(3)项目教学不能脱离教学大纲。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项目教学法,大家的目的都是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的高职高专人才,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项目教学非但不能脱离教学大纲,反而应该确保最终所选择实现的项目能够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有力地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能够在具有一定难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考核方式要合理公正。项目教学中,考核必须要合理公正,必须考虑多方评价的评价方式,另外,评价时必须兼顾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同时评分标准必须明确,对完成项目的评价也必须合理公正。项目教学具有重过程轻结果的特点,教师在进行项目评价考核的过程中更应该要合理公正。具体的评价方式可以采用教师的指导性评价和学生的自主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2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机床电气控制所涉及的机床较多,每一种机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优势和适用场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并掌握知识,必须以每一个机床作为一个项目进行实践操作。比如,对于普通车床,设立了识读并检修普通车床CA6140电气控制电路项目,共6个学时。根据课程标准,这个项目确立的知能目标是:掌握常用普通车床电气控制原理图的识读方法,会识读普通车床的电气原理图,会处理普通车床的常见电气故障。根据知能目标,将整个项目分为若干个阶段任务,然后在每一次上课前以项目任务单的方式发到每一位同学手中,让学生在进行分析设计实施项目前有充分的时间预习和查找资料。
第一阶段:总体认知阶段,学生的任务是:观察实验室内车床CA6140的外形、动作方式、工作过程;找出车床上面(包括车床内部)的所有的低压电器元件及控制柜并明确每一个低压电器元件的作用;根据实际操作,领会低压电器元件在电路图中的位置和作用。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总体观察普通车床的工作方式、运行过程并对其上面的低压电器元件利用已经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第二阶段是分析普通车床CA6140原理图,学生的任务是:根据前一阶段得出的结论对普通车床的电路进行设计并和实际电路图进行对比;分析理论中的电路图与自己所设计电路图的区别,找出其优点所在;看懂并分析电气原理图,掌握普通车床CA6140的工作原理。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对自身所设计的电路和理论上的电路进行比对、分析,得出自身设计的缺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掌握掌握普通车床CA6140的工作原理,同时,学生之间也会交流和合作,共同评定设计的好坏,该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阶段是故障检修阶段,通过实际车床的操作和原理图的分析设计,让学生学会对普通车床CA6140进行检修。学生的任务是:分析普通车床CA6140的故障现象;根据故障现象,对实际所设置的故障进行检修。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需要掌握常用电工工具和电工仪表的使用,同时针对项目中出现的突发性问题,自主寻求解决方法,该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动脑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有较大的作用。最后,教师依据每一组项目完成的情况,进行集中地讲解和评价。当然这不是说在前几个阶段,教师就可以不闻不问,而是也要参与其中,并实时地进行指导,但注意自己的作用,要突出学生在项目完成中的主体地位。
3项目教学法在实际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项目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它以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形成直接经验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在项目教学中,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性活动,注重的不再是最终完成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每一个过程。所以,在项目实际实施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选择项目要合适。项目教学要依据学校实验室条件,不能脱离实际;要配合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的要求,尽可能地包含有所有的教学知识点,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选择项目一定要合适,要满足培养人才的要求,并符合学校实验室条件。另外,项目选择的时候也要考虑项目的难易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项目的选择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入企业人员参与,这样选择的项目才更符合社会生产的实际。
贫血对机体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潜在损害[1], 何种程度的贫血开始累及组织氧合与生存仍难以确认。其受损程度可能取决于受累组织的种类和病理学改变。Hopf[2]等证明:当健康志愿者急性血液稀释到Hb5g/dl, 机体通过增加血流量补偿, 皮下组织氧分压无明显改变。Weiskopf[3]等进一步进行对照研究显示:急性血液稀释不低于Hb6g/dl仍属安全的。业已证明[4]:即便血红蛋白阈值高于公认接受水平(7.0g/dl)也有加重脑损害的可能性。决定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输血时应权衡输血增加携氧能力与输注不同血液制品伴发的一系列严重风险。诸如感染、溶血、与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异体免疫和免疫抑制及输注的红细胞制品是否增加携氧能力[5]。目前判断患者是否需输血缺乏足够的依据, 常因从医者接受的培训不同或来自不同的中心对输血具体实施方案存在差异。本文主要围绕新近研究和不同文献针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输血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1 脑血管外科
脑血管手术(如动脉瘤夹闭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术中输血率相对较低, 不少报道低于10%[6], 输血是否有益目前仍有争议。
界定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血红蛋白输血阈值为一特殊情况, 由于采用主动或被动血液稀释易诱发高血压、高血容量、脑血管痉挛及动脉瘤破裂, 为此在处理中应严格把握血液粘度同携氧能力之间的平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高血红蛋白对脑血管手术患者是有益的, 但理想的血红蛋白水平仍不清楚。新近一项研究界定Hb9g/dl或红细胞比容0.27为宜, 通过有创脑组织氧合检测发现低于此值脑组织缺氧事件增加[7]。
2 脑内出血
治疗脑内出血(ICH)的最新进展是酶活化溶解治疗, 研究III期酶活化溶解治疗(phase III FAST)已取得治疗效果并确认VII因子在治疗中的作用, 尽管减缓血肿扩大, 但对患者生存、脑功能的最终影响未得到论证。采用活化因子VII治疗与脑内出血经常应用的抗凝疗法密切相关[8]。
3 外伤性脑损伤
外伤性脑损伤(TBI)呈现复杂异质性改变, 其机制在于脑的正常自动调节机制受损, 难以保证脑实质的充分血供。在这种情况下血红蛋白越高携氧能力越强是符合逻辑的, 但血红蛋白低于界定值所涉及的问题仍难以确定。通过一项对头外伤危重患者的输血试验分析发现:血红蛋白维持于7.0~9.0 g/dl与10.0~12.0 g/dl其携氧能力无明显差异, 对患者的影响也不明显[9]。由于脑外伤患者伴发凝血病预后较差, 为此选择成份输血效果较好。因脑实质富含组织因子, 一旦释放可激活凝血系统, 产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并于凝血活化同时伴发纤维蛋白溶解, 致使凝血因子消耗, 血制品如血浆、血小板、冷沉淀可能起替代凝血底物消耗的作用, 肝素和活性蛋白C对DIC有治疗作用。
4 肿瘤外科
同创伤性脑外伤一样, 脑肿瘤切除术常伴发DIC、凝血病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一项有关肿瘤外科的输血研究认为[10]:输血可促进肿瘤发展, 推测输血影响机体免疫调节机制, 损坏机体先天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能力。这些观察用于神经系统肿瘤虽未得到证实, 最低限度也为严格限制不必要输血的另一理由。
5 神经放射学介入治疗(栓塞, 急性中风)
随着放射介入领域的进展, 围术期出血已对手术产生明显影响。目前对栓塞性脑卒中进行介入治疗的最适宜标准值仍然不清楚, 多数研究认为:急性脑卒中患者红细胞比容越高其预后越差。Allport[11]等人研究显示使红细胞比容增加到中等水平(39%~42%)可降低再灌注及利于组织生存。但通过血液稀释降低血粘度提高狭窄血管的血流量效果不明显。
6 血液保护方案
神经外科患者输血的利弊争论很多。围术期血液保护方案的实施必须规范, 血液保护的目的是减少或避免应用异型血。自体输血、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术中失血回收、控制性降压、药物治疗、术中仔细止血都可以减少同种血应用。有限的资料表明神经外科手术中红细胞回收, 围术期自体输血耐受性好, 并减少输注同种血的比率[12]。早期研究[13]发现抗纤溶药6-氨基己酸和氨甲环酸用于动脉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减少再出血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但大剂量和长期应用(>72h)药物效果不明显且增加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风险。
7 结论
一般来说, 血红蛋白水平较高预后较好, 但通过输注同种异体红细胞保持较高血红蛋白水平则预后较差。最好使拟行手术患者达到血红蛋白正常, 尽量减少术中出血, 减少不必要的失血, 注意自体血回收、等容血液稀释等节约用血措施的作用。根据目前研究发现, 血红蛋白的标准量应界定于8.0~9.0 g/dl, 如果术中持续出血, 血红蛋白量减少(7.0 g/dl)可产生短暂的或更严重的贫血、脑血流灌注不足, 尤其当伴存明显的复合病变(如冠心病、低氧血症)时, 故在治疗期间血红蛋白标准量应随时校正。因此, 为使神经外科患者在治疗中获益, 有必要对存在争议的问题不断深化认识。
参考文献
[1] Beattie WS,Karkouti K,Wijeysundera DN, et al. Risk associated with preoperative anemia in noncardiac surgery:a single-center cohort study.Anesthesiology 2009, 110:574-581.
[2] Hopf HW,Viele M,Watson JJ,et al.Subcutaneous perfusion and oxygen during acuate severe isovolemic hemodilusion in healthy volunteers. Arch Surg 2000, 135:1443-1449.
校园流行文化是指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得到同辈群体认可的,包括行为模式、心理特征和生活形态等。主要包括流行产业、流行新品以及流行话语。它的特征主要有:
1.多元化。各种西方的思潮、话语、主义共同构成了多元的话语空间,使得校园流行文化多元化和多种标准,这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迷茫。
2.世俗化。在高校校园流行文化中更多的是其娱乐性和对现实社会的调侃,网络运营商为了获得高点击率从而摄取商业利益,其传播的所谓流行文化往往是以迎合大众的感官愉悦程度为检验标准的,这样势必导致世俗、庸俗文化产品的产生与流行。
3.虚幻化。在目前快节奏、就业难、压力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往往会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大学生一旦对某种流行文化产生兴趣,常常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并且极易产生浮躁的心态。对流行文化的过分沉溺,容易导致大学生逃避现实生活,去追求一种虚幻的、不切实际的精神需要。
4.娱乐化。流行文化的娱乐化特征极易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对于一些非理性的文化现象,大学生不是用自己的理性去反思,而是当做一种娱乐和调侃来追捧。而这样的非理性的文化现象对一些优良传统也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二、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积极影响
1.校园流行文化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当前大学生比较关注的文化现象、社会事件等引入课堂、将部分优秀、先进的流行文化元素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知识,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大学生的技能和技巧,密切大学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2]
2.校园流行文化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
校园流行文化具有形式多样化、内容生活化、交流娱乐化、平等互动化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借鉴校园流行文化的这些特点,利用网络、短信等丰富课程教学方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3.校园流行文化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教学氛围的建立
把校园流行文化引入政治理论课课堂,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与校园流行文化相结合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把校园流行文化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活跃和丰富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校园环境,促进校园文明建设,形成和谐教学氛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消极影响
1.校园流行文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地位受到挑战
校园流行文化虽然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但是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网络的兴起促进了校园流行文化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网络游戏、青春偶像剧、网络影视、流行音乐、偶像崇拜等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而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普及率和关注度却不是很高,校园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3]
2.校园流行文化影响了正常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秩序
目前,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逃课的原因有些同学是因为热衷于网上聊天或网络游戏等,手机文化、网络文化等校园流行文化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正常秩序。
3.校园流行文化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的理论素养,运用理论武装他们,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道德观。目前,校园中流行的考证热文化,热衷于计算机、英语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学习,导致某些大学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加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没有什么功利性,很多学生认为学与不学这门课程都没有关系,这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四、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校园流行文化的特征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特别是积极影响,进一步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借助校园流行文化中的先进元素,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生活化、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增强互动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流行文化,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增强教学内容的社会现实性和生活化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其教学内容长期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实效性。而校园流行文化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难点,满足了大学生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借鉴流行文化的这一特征,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学生现实生活,把学生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等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增强教学内容的社会现实性和生活化,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和互动化
要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提高教学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借助网络、短信丰富教学手段,可以通过网上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为教育素材,如将反映强烈的社会事件引入课堂,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短信文化来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短信、QQ、微博、微信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发言权和选择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对话、交流、讨论式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筛选、扬弃与吸收,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使其自身文化素质和发展过程成为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自动化过程。[4]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课程教学和校园流行文化
马尔库塞用形式主义美学理论批判美学,批判 艺术 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观点,这是不足取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尔库塞所强调的艺术的主体性、艺术自律及审美形式等问题,确实是长时期内美学所忽视的。在
童庆炳在写于1983年的《文学与审美》一文中提出了一个今天看来习以为常而在当时起到开风气之先作用的见解:“只有在文学理论的各个问题上深深引进‘审美’的观念,我们的文学理论才可能打开新的局面”。1984年,童庆炳在自编教材《文学概论》(红旗出版杜)中明确提出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及“审美是文学的特质”的新见解。童庆炳在1992年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中则吸收了 现代 西方语言美学的新成就,提出了一个沿用至今的观点—“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实践教学对于思政课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思政课的教学更加重视传统的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我国的实践教学还是处于一个初步探索阶段。同时,在高校扩招之后,教师与学生的配比数量不等,教师数量相较于学生的数量比较少,思政课属于全校性质的公共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这样一方面会导致教师缺少时间和精力做实践教学的研究,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校学生人数众多,组织一次实践教学需要多个教师一起合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大学生的学习观念,由“要他们学习”变成“他们要学习”,进而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2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尝试,但是对其重视程度还是不高。一方面,思政课老师学时少、教学任务重、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乏时间和精力再去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学校并没有给实践教学充分的保障和支持,教学资源分配失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少、硬件匮乏。
3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当前,实践教学是必然趋势,虽然高校都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正确的实践路径选择对于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首先,大学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相较于实验专业课老师其实践知识比较缺乏,无法将哲学方法论与具体实践结合,只能止步于空洞的理论说教,自然对学生没有吸引力。通过将哲学思维方法与具体专业实验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其次,克服大学思政课教师做重复教学的“炒冷饭”现象。学生在中学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学习政治理论课,重在应付考试。大学思政课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将中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重在思考和运用。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哲学方法论的真谛,拓宽思路。
3.2探索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不等同于社会实践,不能一直把视阈放在校外,忽视了校内。其实有许许多多的校内实践教学形式,比如辩论赛、模拟法庭、微电影、读书报告会、心理小组等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这些实践教学既有学生个体发挥,也有需要团队配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思政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但是这些都是局部环节的调整。评价一样事物、一种理论是否有用,不能局限于眼前,而是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能局限于功利,而是要注重精神修养。从短期看,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人文学科的直接功效性视乎不强,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对于丰厚涵养、提升素质、培养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还会对人的学习、工作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3.3丰富实践教学的载体与平台
现在网络的发展和普遍,大学生是无人不网、无时不网的信息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发挥网络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拓宽教学载体。
“你买的明明是红色的!”母子二人争执起来。
小男孩去找哥哥做裁判,哥哥也说袜子是深蓝色的。于是母亲气冲冲地去问邻居,结果邻居们异口同声说袜子是红色的。这件事引起了小男孩的深思,最后他得出结论:自己和哥哥的眼睛肯定有毛病――对颜色辨别不出。小男孩进一步想,还有没有其他人的眼睛也有同样的毛病呢?
男孩长大以后,经过调查和研究,写出了《论色盲》的科学论文,根据视差原理,第一个提出了色盲问题。这个因眼疾而成名的人,就是对气象、物理和化学三科都曾作出不少贡献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色盲症为“道尔顿症”。
道尔顿能将不幸变成幸运的最根本原因是,他虽然在生理上患了眼疾,但他却为自己的心灵安装了一双慧眼。
类似的故事还有一个。在美国西北部蒙大拿州比鲁特山的达比镇,人们好多年都习惯于以司空见惯的眼神仰望那座晶山。晶山之所以获得这个名称,是因为山上一条狭窄的部分暴露出微微发光的晶体。它看上去有点像岩盐,但又不是。多少年来,很少有人带着好奇心弯下身子去捡一块这种矿物质,认真地观察一下。
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始终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并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不断去解决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提高思想品德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多年的学校科技教育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开展科技活动,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并将思想品德教育有机融入到科技活动之中,使之成为学生科技活动的精神和灵魂,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和不同形式的科技活动用这个“神”统领和串联起来,实现科技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将科技活动推升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更高境界。
一、在科技活动中培养爱国情怀和爱乡情感
在科普活动中,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今科学家的成就和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校每年都要开展一系列的科普活动,包括以往的“爱科学月”,如今的“科技周”、“科技节”等等。在这些科技活动期间,我们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场馆、组织开展科技知识展会、请专家到学校作不同领域的科技专题报告、召开主体校会、主题团队会、主题班会、开展各种比赛和征集活动,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们了解我国科学家的相关信息,了解他们取得的科学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如,给他们讲我国古代的科学家张衡、沈括、郭守敬、宋应星的故事;告诉他们当代的科学家的卓越成就:航天路上的架桥人徐克俊,被誉为“极地第一人”的袁绍宏,和火箭一起成长的吴燕生等等。这些活动让同学们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历史,更为重要的是,使他们从小就在自己心灵深处树立起了一个个伟大的科学家形象,从而逐渐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鼓励学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国家和民族争光,激发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在长期的科技活动中,我们以校内科技种植实验园和科技实验室为平台和依托,深入开展小种植科学创新活动,引导和辅导学生实施课题研究,撰写科学论文。我们引导和激励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勤动笔、善比较、善总结,用科学的方法和操作实施试验,进行记录、统计和数据应用,然后归纳结论并结合实际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形成研究成果。几年来,我们辅导学生200多人次,开展了50多项科学探究课题,撰写的科学论文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英特尔国际气象奖3人次,北京市一等奖3人次,北京市二等奖15人次,北京市三等奖45人次。获奖后,同学们捧着奖状和奖牌品尝到了辛勤耕耘的成果,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获得英特尔国际气象奖的那一刻,一种民族荣誉感,瞬间得到了亲身的体验。当获奖的喜讯带回学校后,这种体验又迅速传递给学校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这些都在不断激励同学,激励他们更加刻苦学习,努力探索和钻研,以期将来能获得更多、更高的科技成果,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引导和带领学生作实地考察,了解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环境状况和乡土乡情,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科技活动,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如,带领同学考察地区农业,同学们在活动中对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采摘业的兴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考察和走访,了解到本地区如今已逐渐形成系列的采摘格局:六月的鲜杏、七月的瓜菜、八月的大桃、九月的精品梨、十月的磨盘柿……这些信息的了解使同学们对家乡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对家乡的发展前景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憧憬,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二、在科技活动中培养独立意识与合作精神
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每个参与者各自承担一部分工作和职责,尽自己所能,完成自己份内的事,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我们在辅导学生时强调,要始终把培养独立意识作为一个重点来加以落实。教师在辅导和讲评过程中,对这一观点要想在心里,挂在嘴边,落实到每个活动环节。实施实验操作,对学生不迁就,不马虎,不包办代替,对操作规程、实验数据的采集等环节要严格要求,严格把关。要求学生,首先要在思想上不依赖别人,有一股自强自信的劲头。其次,是要进行自主思考,做到有头脑,用头脑,“我行我素”,躬身实践,还要不辞劳苦,不怕困难,敢于面对挑战和失败。长期的严格要求造就了学生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很多同学现在都能独立的完成一项比较复杂的研究任务,从制定计划,到逐项操作,再到数据的记载和分析,直至最后完成,能够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显示出了一定的科学素质。
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但需要学生的独立意识,同时也需要合作精神。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相互取长补短、同舟共济,这是当今社会做任何一项工作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我们在强调独立自主意识的同时,我们更强调,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善于与同伴沟通、交流和研讨,在相互合作中遇到摩擦和碰撞时,同伴之间要能够相互理解,互谅互让,顾全大局,服从大局,培养同伴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友爱,双赢共赢的思想和胸怀。
三、在科技活动中培养责任心
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我们在科技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坚持采取一个策略,实施三个措施,即,采取“渗透”策略,实施“分工负责、评比监督和表彰奖励”的措施,来引导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形成自觉主动的生活和工作态度。渗透策略,就是在科技活动中努力让学生从参与的点点滴滴中去慢慢感受和体会责任的存在,让他们在每一个活动环节、每一个要求、每一项任务的完成中去感悟和领会,通过一个较长时间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思想,再通过学生自己的表达方式体现到每一处活动行为上。采取三个措施,分工负责,指的是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安排2—3个同学负责一个课题,实行课题负责人制。让学生每个人的肩上都有一副沉甸甸的担子,给他们思想压力,给他们一定的期限要求,甚至提出一个比较高的标准,鞭策他们不断地努力,朝着奋斗目标前进。评比监督,是指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重视过程性评价,多个课题组之间要相互监督、相互评比,监督完成责任的情况,监督实事求是的态度,评比阶段性质量的优劣,重过程、重细节、重学生体验的获得。表彰奖励,则是在每学期期末或在课题结题阶段要组织终结性的评比,对课题成果以及相关的负责同学要评出好中差,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成功感,也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
四、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如今的孩子最缺乏的是什么?不用说,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了。吃苦耐劳,对一个人来说,是立身之本,是成功之道。因此,在科技活动中我们没有忘记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开展科技活动,长期坚持通过两个渠道来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即,通过让孩子参加体力劳动来培养,通过让孩子参与徒步远行来培养。我们开展科技活动,特色是小种植,围绕小种植来进行课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撰写科学论文。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创建了校内的科技种植实验基地,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都要组织学生开展大面积的农业种植活动。我们种过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还种植过很多种的蔬菜,特别是近几年,我们引进了一些转基因的蔬菜品种,用来搞科学实验,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兴趣,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生产劳动量。我们将这些劳动量全部分担到参与科技活动的每一个学生身上,指导学生挖地松土、开沟施肥、播种浇水、打药管理、收割晾晒……这些活动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劳动体验和锻炼。另一个渠道,就是在开展环保调查科技活动中,组织带领学生进行徒步远行。我们曾开展过顺义区小中河水质污染的调查活动;开展过京密引水渠水华现象的调查活动;开展过当地野生动物种群现状的调查活动等多项调查研究。这些调查活动,同学们徒步行走累计上百公里,每一次活动外出对同学们来说,都是一次挑战和考验,都是一次很好的锻炼,磨砺了同学们的意志品质,锻炼增强了孩子们的体魄。看着他们灿烂的笑脸,我们深信,学会吃苦耐劳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五、在科技活动中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Keywords big data;open data;library service;knowledge discovery;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人类的生活、工作和思维[1]。在大数据时代,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的数据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要素之一,因此有人称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就是“金矿”。但这种“金矿”的价值挖掘与实现需要借助相应的技术与平台,也需要人类智慧的参与,于是,对大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了相关业界如IT、企业、科研等普遍关注的问题。以信息组织、信息利用为所长的图书馆,也感受到了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变化,在近年来也展开了大量的图书馆视野下的相关理论研究。
大数据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与变化主要是数据的变化,即图书馆从面对传统的有序、单一、少量的结构化数据如数据库数据向无序、多元、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方向转移。其中,作为大数据组成部分、集合了理念与实践的开放数据(Open Data)也受到了关注与研究。本文在概述大数据与开放数据的基础上,对开放数据视角下的图书馆角色进行了审视与分析,最后对大数据时代开放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创新服务如数据监管、知识发现等服务进行了列举和概述。
1 大数据与开放数据概述
1.1 大数据
目前,业界对大数据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也一般都认为大数据是不可能用常规软件和分析工具进行分析的巨大数据集[2]。此外,大数据既有结构化数据,也有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涵盖了文本、数字、图像、视频等多种类型,并可跨越多个数据平台,如社交媒体网络、网络日志文件、传感器、智能手机的定位数据、数字化文档及归档的照片和视频等[3]。
1.2 开放数据
互联网与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运动的发展,既使得人们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与方便,也让对开源和开放知识、数据、资源的利用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此而产生的自由开放思维也成了人们信息获取的主要思维,总是期待着出现解决不局限于软件、开放格式和数据自由公开与再使用的开放信息,于是一种实现了更广范围的公开与再使用数据即开放数据便应运而生。
对开放数据的定义存在争论,不同的组织、机构也存在不同的理解视角,但对于开放数据的内涵即其是一种理念及实践、数据不受版权与专利等机制限制、可以被任何人自由获取还是都能接受与认可。有学者也曾对开放数据的内涵阐释为:按照用户特定的需求和一定的互联网协议、规则、框架,对Web数据进行存储和组织的活动,而利用的数据来自不同的数据源或是不同的数据类型,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在网络空间的开放、共享与重用,以寻求信息数据最大可能的无限获取与重用[4]。
开放数据与一般的数据相比,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数据集增值方式,即对象数据包含了所有的事实、数据、信息乃至智慧和知识,也不如其它传统数据可以直接获取、利用和分析,依赖于见证者而存在,不是我们接受或不接受的数据或其它,是我们给予、分享和接受的记忆[5]。同时,开放数据还具有开放性增值方式,因而在用户多、普及率高的政府网站及公共信息服务、商业应用等领域应用广泛,目前,英、美、澳等政府和淘宝等商业组织都应用开放数据进行信息公开等服务,以增强与公众、用户之间的交流与互信。
2 基于开放数据视角的图书馆角色审视与定位
在开放数据的具体实践如开放存取运动、开放研究出版、科学家电子实验笔记开放及科学知识的出版与交流等形式中,图书馆都是各个实践形式的主要参与者与推行者,但由于开放数据运动目前在各国的实践主体主要是政府,并且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也均承诺政府将把公众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征求公众意见逐步开放有价值的数据集,体现了政府在开放数据运动中的绝对推动者、践行者地位。在这种环境下,图书馆必须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发挥自身优势为开放数据的发展提供服务,如基于开放数据的馆藏目录、开放获取等。
Hope Leman认为在开放数据运动中,图书馆员是知识工具箱与支持专家,即实现对概念的知识注释、实验及相关技术研发的知识支持[6]。我国学者刘春丽、徐跃权则认为在开放数据环境中,图书馆可能扮演与研究周期各个阶段的科学产出匹配的知识服务中心和开放数据的管理和保存中心两大角色[7]。
(1)知识服务中心。随着科学研究的周期不同,图书馆在科研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提供的服务也随之不同,如在科学研究的概念阶段,图书馆可为进行科学理念、研究计划讨论的用户提供开放书目等服务,并将讨论结果等形成新的知识分享数据;在数据分析与出版阶段,图书馆可借助于在开放存取期刊发表、提交到机构知识库中等途径将科学研究的结论、实验数据、科研过程等进行开放获取与共享交流;在同行评审阶段,图书馆可以发挥科研情报中心的作用,基于学术社交网络及开放存取平台,分析科学研究论文与数据的使用与评价活动,提取基于使用与评价的选择性计量指标(Altmetrics),对科学论文和科学数据的科学价值进行评价,进而评估论文与作者在某一个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7]。
(2)开放数据的管理与保存中心。欧洲研究图书馆协会主席Paul Ayris博士认为在科学研究的开放工作流中,要增加专业图书馆的可见度,要重视科学数据的再利用及科学数据保存的可持续性[8]。笔者以为在以数据密集型为科学研究特征的第四代科研范式下,数据特别是产生于实验、记录了科研过程等重要信息的科学数据是科学研究所重视和再利用的数据对象,图书馆有责任与义务扮演开放数据管理与中心的角色,以为科学家等用户群体提供开放数据的检索、分析、保存等服务。基于开放数据的连续利用视角,图书馆还需进行诸如开放数据的关联与、标示与引用等服务。
3 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开放数据服务
大数据带给社会以数据驱动的社会创新与发展动力,因此如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给总统和国会的报告所说“联邦政府的每一个机构和部门,都要制定一个应对大数据的战略”[9]一样,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个机构如美国政府、欧盟等都制定了应对大数据的战略对策。2010年11月,欧盟通信委员会向欧洲议会提交了“开放数据: 创新、增长和透明治理的引擎”报告[10],首次将开放数据与大数据关联到了一起,并以开放数据为核心,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进行了战略部署。但将大数据概念应用到开放数据上,则首先意味着数据的规模和类型有了变化,产生于社交媒体、智能终端、传感器上的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都是开放数据的范畴;其次,意味着数据的应用发生了变化,即数据不再是单一领域的数据,而是覆盖了用户的所有需求领域,并可直接获取和应用。
大数据赋予开放数据的新要求也意味着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开放数据服务将被赋予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开放数据服务,主要有:
(1)多领域数据源的整合与开放服务。从目前的开放数据运动发展来看,主要实践有开放政府数据、开放存取学术期刊与机构知识库,距大数据时代所要求的多类型、多领域发展程度要求尚远。图书馆由于有着涵盖了所有领域的丰富馆藏资源,是大数据时代数据开放与整合的最佳实践者。因此,图书馆可整合多方资源,如科技、人文、气象、政务等诸多领域的报告、实验数据等资源,进行数据的整合与开放,让公众通过图书馆的一站式检索服务平台来获取所需的数据。
(2)基于知识联盟的数据开放与共享服务。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开放数据是整合了不同系统、政府和部门之间的数据集,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数据共享和互操作的框架,如新泽西州运输部利用采集到的数据(在汽车制造商的管辖下)能够发现诸如拥堵和交通流等问题,而这些功能通常是由当地或全国的政府交通运输部门负责[11]。图书馆可借鉴这些成功的案例进行构建或参与到由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组成的知识联盟,利用协作分析技术对数据和系统进行无缝隙整合。
(3)基于一站式服务平台的知识发现服务。数据“开放”的核心是为了用户更高效的发现和利用,以缩小信息所有者和用户的信息不对称距离。EDS、PRIMO、SUMMON等一站式知识发现平台的应用为图书馆的开放数据知识发现服务提供了方便,图书馆可应用这些平台对用户提供知识咨询等服务。
(4)数据的开发、创建、共享与转换服务。此类服务在图书馆界已有着成功的实践,如开源站点biblios.net采用了类似维基模式向图书馆界提供开放MARC数据的开发、创建、共享、转换服务,目前以3000万余条数据成为为全球最大的免费图书馆编目数据平台[12],德国国家图书馆[13]、大英图书馆[14]也宣布对外提供开放数据服务。
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的专门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宣布,将室外空气污染列为对人类致癌(一级),这是空气污染首次被列入与吸烟、汽车尾气、石棉同级别的一类致癌因素。同时,该报告还指出,空气污染不仅会诱发肺癌,还会引发膀胱癌。
污染的大气与烟草处同一致癌等级
这份报告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组织专家小组,综合研究了国内外最新的1000余篇科学论文后,得出的结论,即认定在户外呼吸脏空气可诱发癌症。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致癌评估报告被视作“致癌物百科全书”,是致癌性物质的权威科学参考资料。该机构对物质致癌性的评估分为4大类,由轻到重依次为第四类“不大可能对人类致癌”、第三类“无法界定是否对人类致癌”、第二类“可能或很可能对人类致癌”以及第一类的“对人类有明确致癌”。也就是说,大气污染在致癌方面的危险程度已经与烟草、紫外线和石棉等已知致癌物处于同一等级。
该报告显示,最近几年,全球部分地区的空气污染程度大幅增加,尤其是那些正在经历快速工业化的人口大国,例如中国。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数据称,在2010年,全球因空气污染引发肺癌的死亡人数达到22.3万。
报告明确指出,接触颗粒物和大气污染的程度越深,罹患肺癌的风险越大,还会增加呼吸系统和心脏病、膀胱癌等一系列疾病的风险。尽管大气污染物成分以及人们与污染的接触程度因地点不同而差异明显,但这一结论仍适用于全球所有地区。
此前,该机构已经评估了许多存在于在室外大气污染中的化学品和具体的混合物,包括柴油发动机的排气、溶剂、金属和粉尘等。但是,这是第一次专家们把室外大气污染列为第一类致癌物。
“我们呼吸的空气已经被一些致癌物质所污染。”这一报告的专题部门负责人克里斯托弗·怀尔德博士表示,此次将空气污染归为人类致癌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份报告向全世界发出了强烈的信号,由于空气污染影响范围甚广,采取行动降低空气污染刻不容缓。
癌症并非单一因素造成
其实,在此之前,空气污染已被证实会导致多种健康问题,但正式公布其会导致癌症尚属首次。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曾在本刊参与主办的“科学传播沙龙——空气和健康”主题活动中明确表示,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非常严重。
“空气污染的加重增加了心肺疾病患病率及发病率,污染程度与肺癌发生率密切相关。”在谈到PM2.5对人体的危害时,钟南山更是强调其对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的影响非常严重。
“PM值在5以上的话,就可以到达气管、支气管,到1-3微米时,就会进入肺泡,被巨噬细胞吞噬,就永远停留在肺泡里,对心血管、对神经系统、对其他都会有影响。不单纯是对呼吸系统。”
此次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可以说验证了钟院士的观点。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癌症的发病原理是十分复杂的,并非某单一因素导致。
总体来说,癌症主要是外因(环境)与内因(遗传基因)作用形成的。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等人在国际学术期刊《肿瘤学年鉴》上发表的论文指出,中国居民的总体癌症死亡中,57.4%可
避免。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的癌症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原因所致,但这个“环境”是十分复杂的。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北京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告诉记者,比如肺癌就是一种“气”出来的病,不仅包括大气,还包括烟草烟雾、由于房屋装修或装修材料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厨房油烟等,还有就是癌症性格生“闷气”。
支修益认为,世卫组织将大气污染列入一类致癌物,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对于政府、医疗研究机构、临床从业人员以及民众都能带来触动。但我们也应当科学看待这一结论,报告中所说的致癌原因并不是绝对地说某一种因素一定能够致癌,而只是一种间接的诱发因素。“比如,PM2.5的颗粒非常小,当它搭载着含有致癌化学成分的附着物进入人体,沉积在肺部的深处,或者随血液等在其他器官上产生影响,再综合其他因素,就可能引发这些器官发生癌变。”
大气污染致癌也要“量化分级”
在提到某一疾病时,我们往往会说某一类人是患这一疾病的高危人群,但其实高危人群这个概念并不可怕,因为它并不意味着绝对化,但这一概念的提出对我们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吸烟指数’,如果每天吸烟20支超过20年,患肺癌指数达到400,即每天吸烟的支数20乘以吸烟年限20的所得数,我们就定义这些人是肺癌的高危人群。最终是否会患癌,还跟遗传、基因等其他因素有关,但这一可量化指数的提出,会让一些抽烟的人意识到这种危害程度。”
支修益认为,同样,对于大气污染的危害,我们可能也需要这样一个分级量化的指数,去界定这个高危人群,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个是PM2.5的浓度或者说是空气质量指数,也就是污染的程度。第二就是人接触这种空气污染的时间有多长,比如在北京,每年在中重度污染,也就是PM2.5大于100的环境下待多少天。第三是大气污染的地区,“颗粒物能否致癌与颗粒物上搭载的附着物有关。如果是工地扬尘污染,这个颗粒一般是PM10,这里面一般不会有致癌物质,而是一些不干净的颗粒物吸到肺里。但如果在汽车尾气、工业废气集中,或者石化、石油、煤矿等地区,本身颗粒物上就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和致癌物质,吸到肺内,进入身体,患病的几率就要高一些。”支修益说。
也许由于大气污染成分的复杂性,世卫组织的报告中并没有界定这一点。事实上,目前我国也还没有开展相关空气污染与癌症关联性的研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确定的评估指标,此外,还缺乏对固定观察人员的跟踪监测,甚至对其进行医学机理研究,以确定大气污染与癌症的关联程度。
在北京地区,也没有大规模空气污染致癌方面的研究,只是做过雾霾天气对于呼吸道疾病产生的影响的统计。但由于近年来污染变得严重了,包括医学界在内的各界对于这种致癌因素的关注度也就提高了。而对于北京这种大城市,这种环境因素对于癌症的发生有着更多的影响。
健康是治污的最大动力
在报告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研究院达纳·卢米斯博士通过媒体向大众呼吁:“空气污染是真正具有典型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空气属于每一个人,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私人空气,我们共同为它负责。因此,采取集体公共卫生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相比其他污染和致癌因素,空气污染显得更具有不可回避性。“你可以不抽烟,不吃受污染食物,不喝被污染的水,但是却无法不吸被污染的空气。无论是相关机构还是个人,世卫组织的这份报告给每一个人都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感觉到压力。”支修益说。而在国外,比如雾都伦敦的空气治理,其成功的最大动力,也在于全民性的健康需要。
尽管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负责致癌评估工作的负责人强调,就个人而言,大气污染构成的致癌风险较“低”。但每个人都生活在这样的大气中,生命健康面临的危险系数就会在无形中增加。
9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被认为是史上最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要求2017年全国PM10浓度普降1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和15%左右,要求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北京市委常委会本月16日也讨论通过了《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预案规定根据空气质量预报结果对应的预警级别,北京市将分级采取健康防护、建议性污染减排和强制性污染减排等相应的重污染应急措施。当启动预警一级时,将实施“停产、停工、停放、停烧、停车、停课和冲洗道路”等“六停一冲”措施。
除了相关机构在空气治理议题中加码,对于每个人来说,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有更多的空间。少开一天车,多采用绿色方式出行;少燃放烟花爆竹,做到垃圾分类;少开空调,养成节约节能的习惯。同呼吸,共责任,治理污染,还我们所在的城市一片洁净的蓝天,在于每个人的配合,在于每个人的点滴行动。
如何在重污染天气保护自己?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广大公众,在雾霾严重的极端天气里,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均衡饮食、饮食要清淡、多喝水,注意增减衣物、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2.减少外出,缩短室外活动时间,年老体弱者和孩子、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居民更应注意保护自己,外出时注意增减衣物,注意保暖、要尽量戴口罩。
3.老年人在雾霾天气时不要在室外晨练,建议只在室内做些简单活动,并减少活动量。
4.注意保持室内空气卫生,极端天气期间不利于开窗通风,因此在这段时间应禁止和减少室内吸烟、过度烹炸食品和烧烤等加剧室内空气恶化的做法。
5.在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建议老人和孩子少去人群拥挤、空气流
在“绿色北京低碳到底”北京市民节能低碳科普益智竞赛总决赛现场,一名获得三等奖的5岁参赛者用3天时间为获奖者绘制了奖品示意牌。图为活动嘉宾为一等奖获得者、小学女教师王芳颁奖
10月20日下午,在风景如画的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激烈的“绿色北京低碳到底”北京市民节能低碳科普益智竞赛总决赛落下帷幕。经过四轮的激烈角逐,来自大兴区庞各庄二小的教师王芳脱颖而出赢得一等奖——一台长安新能源汽车一年使用权。而这场持续一个下午的决赛,对于各位选手和现场观众,也可谓是一次低碳知识的洗礼。
低碳并不等于环保
今天提起“低碳”,想必很多人对此已经并不陌生。在北京奥运会前后,低碳就已经成为中国各地城市居民生活中出现的高频词汇,而且衍生出“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等概念。“低碳生活”是要让人们把生活中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城市”则表示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
但这些概念等价于环保,或者一定是环保的构成因素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尽管在目前中国的科普宣传中,常有将“环保”与“低碳”混为一谈的趋势,但这两个概念有着不同的源流。“环保”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亦即《寂静的春天》发表之时;“低碳”则是英国人在21世纪初提出的一个概念,它出笼的背景,是人类面临着全球变暖的危机,而二氧化碳是这场危机的诱因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院教授毛显强解释说,低碳与环保有一些重合的地方,比如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既低碳又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选。但是,低碳与环保也有一些不重合的地方,会出现“环保而不低碳”和“低碳而不环保”的现象。前一种现象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会因为消耗(来自火电厂的)电力,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火电厂的末端脱硫设备,则会使电厂电能的2%-5%用于这些设备的运转,从而在环保的同时,加大了电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后一种现象的典型例子是水电站的建设。水电不会产生碳排放,但拦河筑坝的工程,很可能导致大坝周围生态系统被扰乱,也就是破坏了环境。
不过,当我们今天提及“低碳发展”的时候,很显然就必须缩小“低碳”这一概念的外延。或者说,我们只能在“环保”与“低碳”二者的交集内,制订发展的方略。
低碳与发展二者要平衡
“低碳发展”显然并不意味着减缓或者停止发展,而是要选择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让低碳与经济发展二者取得平衡。
“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已经走过了碳排放的高峰期,其碳排放水平正在降低,或者至少趋于平缓。”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剑告诉记者,“但在中国,由于国家仍然在成长之中,能源消耗的增加会令碳排放不可避免地出现增长。因此,国家目前采取的控制碳排放的方法,是计算单位碳排放对应的GDP,也就是说,企业每排放1吨的二氧化碳,可以产生多少GDP,并且限制那些高排放而相对低产出的低效率企业。”
在能源供给有限,而且碳排放和全球变暖危机近在眼前的情况下,精细计算GDP背后蕴含的碳排放,是目前看来较为适合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方略。通过算“明细账”,那些创造GDP有限而耗能更多的企业就会浮出台面,并因为高能耗而被关注。
著名环保NGO组织“阿拉善SEE基金会”的一位前项目官员则认为,“低碳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不完美的概念,因为发展经济与产业几乎一定意味着对环境的破坏,消耗资源以及增加碳排放。尽管学界总在呼吁进行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型,淘汰高能耗的、低效率的企业,但企业在本质上是逐利的,因此除非过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引起民怨,抑或受到了政府的扶持或干预,否则很少有企业会主动投入较多的资金,进行旨在降低能耗与碳排放的技术改进。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比较好的低碳发展之选,或许是让它们意识到高能耗不仅意味着高碳排放,更意味着高成本,从而主动地改良技术。相比于从环境效益角度出发的说教,让企业意识到降低碳排放带来的经济利益,或许会更容易让它们自愿着手进行技术的改进。比如说,在上海市,化工企业是耗能和制造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而环保人士在与一些有能力改造设备的大型企业沟通时,便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技巧,也就是告诉它们如果选择更高效的设备,会有效减少企业生产所需的能源消耗量,同时降低碳排放。由于前者是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相关的,故而从这一角度入手进行宣讲,会比单纯的低碳科普宣传更有效率。
以近年来新兴的碳汇交易加以鼓励,也是一种可行的思路。通过出售碳排放指标和减少购买指标,企业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或是降低生产成本。不过,在这一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特别是此前国内尚未建立起碳汇交易体系之时,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虚报碳排放指标的事例层出不穷。因此,如果想要通过碳汇交易引导企业降低碳排放,还需要更规范的交易环境和更严格的审核标准。
低碳发展需市民参与
而在日常生活方面,我们同样有可能找到低碳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那便是制订顺乎人性的政策,以便每个人能够主动调整生活方式,将经济利益与低碳统一起来。
台北市前副市长吴秀光曾经讲过一些关于垃圾减量的故事,或许可以为今天制订低碳发展的相关方略提供参考。在刚刚当上台北市长的时候,台北市由于垃圾排放量极大,面临着严重的垃圾填埋场供给不足的问题。为此,台北市改变了垃圾处理费的收取方式,改为由市民购买一种高价垃圾袋并且只能用它装垃圾的方式,以经济压力劝导人们自觉进行垃圾减量。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垃圾分类和回收,而不是将所有垃圾一概抛弃,从而成功减少了城市的垃圾排放量,并因为将垃圾资源化,实现了对金属、塑料等资源的循环利用。
但这个故事有一个并不完美的结尾:市面上很快就出现了不法之徒伪造的垃圾袋,而台北市政府一时对这种现象束手无策。后来他们才发现,实施类似政策的韩国,早已想到了这种可能性,并且给出了相对较好的解决方案,那就是为每个城区准备不同颜色、不同尺寸的垃圾袋,以增加造假者的生产成本,令他们因为感觉无利可图而主动罢手。